纳税服务信息

2024-07-30

纳税服务信息(8篇)

1.纳税服务信息 篇一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

宝鸡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为主线,以建设满意地税为发展愿景,以陕西省地税征管业务系统(秦税工程)为依托,秉承服务是第二税源的管理理念,以依法治税为基础,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多元化、信息化服务为手段,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目标,不断拓宽服务渠

道、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聚合服务合力、潜力、活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将纳税服务纳入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努力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零距离、人性化的服务。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纳税服务体系。笔者就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一个平台,两极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特别我们陕西省地方税务局近两年税收信息化建设达到飞速发展,特别以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为契机,在实现了数据信息全省集中后,税收信息化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我们在推广应用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深感利用信息化加强了税收征管,但是与此同时信息化中的人机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究其原因有一下四个方面:

一、纳税服务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

当前,各地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虽然服务措施和服务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大多局限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局限于对税务人员工作作风进行要求,最普遍的做法就是要求税务人员热情服务、文明征税、礼貌待客等等。其实,这种纳税服务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的服务,即只有纳税人上门纳税时才能够享受到这种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建立在税务机关是管理者的基础之上的,突出表现为纳税人提出之后,税务人员才予以实施。

让纳税人真正理解支持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向纳税人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可以描述的服务,这种服务对纳税人而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应当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而不是局限于纳税人上门纳税的环节。应该在征管软件的设计、办税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利益,我们纳税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得到实惠。

总之,税务信息化将把重点之一放在为纳税人服务方面。如何减少纳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应成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之一。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只要有益于提高企业的办税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那么,纳税人一定会理解和遵从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税务机关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

现阶段基层地税机关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各级地税税部门虽加大了计算机教育培训的力度,但只能缓解计算机操作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燃眉之急,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有人员难以形成学好、用好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竞争激励机制。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运行以来,地税干部中能认真钻研计算机知识,有一定操作和管理水平的人,基本上都在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各个岗位上、纳税申报和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等工作,他们是基层的骨干。而一线从事征管工作的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为纳税人服务的要求。应该多形式、多渠道、长期地加强他们的素质技能培训和演练操作。

三、纳税人人员素质的局限

就企业领导层而言,现有企业的很多法人代表是老国有、集体企业的负责人,有些是外出务工归来投资置业的,他们受原有税收征管模式的影响,认为税收信息化给企业带来较多的不便,只要把税交了还要增加那么多的麻烦不必要。从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来看,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是老国有、集体企业的会计下岗再就业,他们中很多人员年龄偏大,一方面新的财务会计知识没有更新,另一方面对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不太适应。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及以下地区,财会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中小企业就职,缺少新的专业财务人员是众多企业,有些较熟练的财务人员一人要兼职五户以上企业的办税人,这种现状无疑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带来消极影响。当然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这部分人员的纳税服务就更加困难了。

四、税收应用软件内在功能不全,信息化的集中和整合能力不强

现有的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的信息系统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都是针对我们地税机关内部的。虽然现在做到了省级二级数据集中,的确在我们税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仍旧在我们系统的外部循环,不能通过网络这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身份认证后查询到自己企业或者所需求企业的税务机关提供的企业地税信息。这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数据集中了,但是数据的利用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更好的依托网络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

税收信息化是将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与服务中,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要利用税收信息化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笔者认为要做好一下几点。

一、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标准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

办税服务厅、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和多元化申报方式、电子缴款、12366咨询中心、税务代理,以及文明用语、礼貌用语,限时服务,政务公开等等,但这些项目尚不系统,服务的层次和标准还比较低,并未将纳税服务融入到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去,与国际意义上的纳税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纳税服务的层次比较低,全国税务系统没有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形式,从而各地纳税服务形式千差万别。纳税服务也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文件上的服务,以为纳税服务就是微笑服务,而不够重视服务措施落实与否,服务效果好坏,纳税服务流于形式,缺乏长效发展机制。应该在已经作过的这些尝试取得效果的,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量性考核。考虑开发一个纳税服务管理系统包括排队管理和评价管理两大子系统,通过实时记录业务类型、业务办理时间、纳税人流量等信息,自动生成对每一位办税人员的业务考核、质量考核、效率考核等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办税人员的科学考核管理。为局领导和征管部门较好地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数据化的决策分析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二是功能更趋完善。新系统除具有排队叫号管理、优化纳税申报秩序功能外,还具有服务数据明细查询、服务数据统计、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员工考核、服务星级评定等五个功能模块,实现了服务测评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实时监控,使每季服务明星的评比有了更加真实的依据、更加公正的考核,减少了人为因素,可谓是前台税务征收人员隐形的监视器。

二、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元化申报服务。申报服务是纳税服务中最常见、最基础的服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由于受科技手段的限制,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基本上采取的是上门申报,这种单一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办税厅往往人满为患,纳税人常常要排长队等候。随着税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征管改革的深化,以电子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申报势在必行,通过推广电子申报、电话申报、银行网点申报、税务代理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可以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每位纳税人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选择最为便利的方式进行申报纳税,极大地缩短了办税时间,提高了办税效率,方便了纳税户办税。

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新《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税务机关有无偿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的义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纳税人毕竟不是税务专业者,难以及时掌握税制变化和征管改革的新要求,在履行纳税义务中要做到纳税无差错,不遭受额外的税收负担和经济损失,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税务机关必要的帮助。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备的税收咨询体系,让纳税人随时随地能了解纳税有关情况。各地应重视加强税收咨询网络建设,拓宽咨询渠道,如电话咨询、查询台查询、税务网点咨询等形式,为纳税人提供免费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应开展网上咨询、电子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服务。完善信息交换平台,推进财、税、库、银、企的一体化建设,拓宽申报缴税渠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三、建设完善网上税务局

网上税务局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技术平台,建设完善网上税务局旨在为纳税人提供多功能、方便、快捷的智能化纳税服务。过去的税务网站,大多只是宣传税务机关形象方面的内容,随着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在建设税务网站必须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一方面,税务网站不仅要有各种涉税资料,而且应该实现网上自助网上报税。网站可以设置qq聊天室,纳税人可以和税务干部在网上交流。通过e-mall,纳税人可以进行具体涉税问题的咨询和解答。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网站发布通知,等等。

四、加强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网络互联

税务部门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是指税务部门通过网络与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之间进行公文的流转和审批,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报等。通过网络互联,实现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丰富税务机关的数据信息。当前,各地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需要制定一系列面向投资人的优惠政策,税务部门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可以为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使投资人非常方便地完成涉税事宜的办理。同时,也可以增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使制定的优惠政策更具可行性,以提高服务效率。

总之,税务信息化应该把重点之一放在为纳税人服务方面。如何减少纳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应成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之一。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只要有益于提高企业的办税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那么,纳税人一定会理解和遵从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也能通过税务信息化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

2.纳税服务信息 篇二

1.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支付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 服务器, 存储, 应用软件, 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

2. 国家政策及职业教育信息化

近年来,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导意见的出台, 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开始蓬勃发展。一部分职业院校, 特别是国家示范校, 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采购了较昂贵的硬件设备, 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种应用软件的部署。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2年7月制定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提出:规划与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的实现方向。

在云计算的辅助下, 职业教育进入了2.0时代。云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去向都将创新。因此, 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领域, 都要未雨绸缪, 树立云时代的职业教育观, 构建云时代的办学模式, 校正云时代的培养目标, 预设云时代的就业与生涯发展。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云计算的探索和研究势在必行。

3.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由于信息化起步较晚, 起点较低, 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加上有些地方财政困难, 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观念等问题, 工作进展仍很缓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 学校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顾虑重重。主要面临的问题如: (1)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2)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运维人员、院校的信息中心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3) 信息化系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4) 信息化资源利用低、信息共享少等。

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内涵及组成

1.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逻辑架构

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 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也不断产生。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在世界及中国国内的蓬勃发展, 我们在深入研究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域进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具体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 规避学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 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 减弱学校引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的运维顾虑;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技能,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够, 但同时也非常缺乏信息化实施和管理人才, 直接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校领导想引进先进技术和平台, 但又不敢不能引进, 担心没有人维护, 没有人能掌握, 最终成为展示工程。越是不引进信息化技术与软件平台,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越是没机会得到提升, 仿佛越是没有数字化信息化的必要。其实不然, 在信息化浪潮中, 他们不知不觉就落后了很多。通过职业院校信息化服务支撑云平台, 院校可以在线提问或提需求, 局端可以在线对院校的系统进行升级或打补丁, 减少院校的信息中心专业人员数量和运维工作量。降低院校信息化重复投资, 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效率。这样将职业院校信息化的运维成本, 人员投入降到了最低。用户只需要关注校园数字化带来的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办公的便利, 无需担心平台的运维与支持。

第二, 创新问题反馈机制, 避免用户发现问题无处反馈, 反馈后响应时效低, 帮扶用户认可了解平台, 辅助用户轻松掌握功能;

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所有软件支撑与应用平台, 都可以轻松快捷完成运维支持, Bug修复, 软件升级。因为云端的强大远程支持能力, 系统运维都只需要在云端进行操作, 本地可以立即得到更新。应用软件实现文件下载、远程自动更新。同时用户可以实时通过在线方式向云端反馈问题, 并能及时得到相应。

第三, 创新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为教育主管单位提供统一的运维体系和平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减少重复建设资金;

借助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教育主管单位可主动推送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通知公告, 招集会议活动, 表彰优秀人事, 传达上级指示, 发送新闻简报等信息, 为参建单位集中统一升级更新各种项目平台软件。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管理协调作用, 及时完成信息的发布与更新, 完全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从总体架构上讲,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参与方包括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以教育主管单位作为牵头单位构建服务支撑云平台及运维环境, 采用云计算技术独有的动态接入技术把职业院校接入云端, 通过服务支持云平台把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有机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对职业院校传统信息化建设技术手段实现了根本性颠覆, 使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主要组成

第一, 云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管理平台, 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数据交换, 分属于不同院校的各种应用可以按需接入, 接入后的各类资源、数据都能达到最大化的共享, 各个职业院校就可以通过授权方式获取并且进行使用。

第二, 云诊断和升级平台。可以解决职业院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学校端可以进行在线升级与维护, 当学校端发现系统存在问题, 可以通过问题反馈系统快速发送到服务云平台的运维端, 运维端得到汇报后第一时间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不需要学校参与。当升级包完成后需要进行升级解决问题时, 只需要通过云平台在线升级即可完成, 问题排除后学校会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彻底解决了由于运维人员不足导致故障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第三, 云监控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监控平台, 可以通过云服务支撑平台对各个接入云端的学校进行整体的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监控, 包括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网络异常情况、日志异常情况、系统运行情况、数据使用及异常情况等;大大保证的应用系统使用的稳定性、可靠性, 有效减少系统运行的故障率, 提升了安全性能。

三、服务支撑云平台带来的收益

1. 运维费用的大幅缩减、运维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技术水平较高的运维人员, 如果是简单的系统问题, 通过与软件承建厂商沟通后进行简单调整即可解决。但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则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复杂的操作, 由于受限于技术水平, 学校运维人员就不能及时并有效进行解决, 通过建设云支撑平台, 在云端统一进行升级维护, 将极大减少职业院校在系统运维方面的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

2. 同等信息化建设水平下费用投入的大幅缩减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面临着信息化经费不足的客观现实。而信息化建设是从基础到成熟, 从成熟到发展的过程, 周期性特征明显, 一般都需要较大投入。初期建设需要昂贵的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后期建设则需要采购或者定制各种各样应用系统, 如一卡通系统、教学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等。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将从根本上减少职业院校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3. 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对于大多数已经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职业院校来说, 各种软件系统相对独立,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系统之间很难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不仅是学校内部的系统间资源可以共享, 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可以最大化资源共享, 从教育主管单位的角度看, 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推送资源到有资源需求的学校, 形成统一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共享流转, 从而整体上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针对职业院校的服务支撑云平台是一个全新且有效的探索,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存在的信息化难题, 可以丰富和补充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形态, 同时也可以解决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衔接问题。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立需要教育主管单位和院校齐心协力参与, 同时也需要借助有行业经验的软件企业参与进来进行方案和技术支撑, 几方共同协作开创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范如涌, 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09)

[2]张新宇, 尚萍.国外信息政策研究述评 (1990~2001) [J].现代情报, 2003年04期

[3]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06)

[4]杨晓宏, 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1)

[5]姬如.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14 (01)

[6]廖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3 (19)

3.纳税服务信息 篇三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 图书馆信息服务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85-03

Study on Development Path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Trades

Zhao Liqin (Library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Kaifeng, Henan, 150040)

Abstract: Recent years, information services trades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However, its influence to library's information services is very limited. This paper argued that library should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formation services trades in order to find the exiting and developing spac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llection and services system, library should enhance the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by using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etting implication from reformed information services ideas.

Key words:information services trades; information services of library; development path

CLC number: G250.7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85-03

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产品或服务的行业。一般认为信息服务业由信息传输服务业(主要包括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卫星通信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软件产品开发、维护服务、信息咨询与集成服务、服务外包等)和信息内容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主要包括数字内容和传统内容服务)三大部分构成。从我国目前整体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态势来看,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总体阶段处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尽管发展迅速,如网民总数占世界第一,但服务业对其相关的行业服务业影响还较为有限。作为以信息服务为其主要职责之一的图书馆来说,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在现代信息服务业中准确定位,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己经成为图书情报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主要介绍与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系紧密、也为服务业主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传输服务业中的电信业和互联网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软件业、信息内容服务业中的数字内容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信息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定位和发展信息服务的背景,认为图书馆行业在资源数字化与服务体系立体化建设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革新的信息服务理念为指导,走合作共享之路是推动我国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事业的路径选择。

1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背景

1.1 信息传输服务业中的电信业和互联网业发展现状

尽管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电信服务业在2008年和2009年初发展颓势,但在2009下半年开始年呈现出复苏的状态。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达25680.6亿元,电信主营业务收入达8424.3亿元,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106107.2万户,全国光缆线路长度达到826.7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705.9万路端,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净增27579.9万户,达到142111.2万户,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3592.4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866367Mbps,村村通电话工程确立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开展信息下乡”三大目标任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2009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克服困难筹集资金103亿元,组织力量全年共为2.7万多个偏远自然村和行政村开通电话,全国开通电话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86%和93.4%;为4228个乡镇和行政村开通互联网,开通互联网的乡镇比重从上年底的98%提高到99.3%,开通互联网的行政村比重从上年度的89%提高到91.5%。[1 ]分析以上电信业发展现状数据,可以说总体上信息服务业中的电信业全行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势头,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服务水平和服务对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扩展,在为社会特别是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信息服务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改善。

相比我国电信业的稳步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产业更是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年增长达7600万,此外农村网民的规模也持续增长,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一年内增加了1.2亿,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2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09年IT信息服务市场规模达2992.7亿元;互联网市场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834.5亿元,同比增长31.99%,是信息服务业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产业。[3 ]成为我国信息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

1.2 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软件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以来,在业界被堪称为软件业发展黄金时期的过去十年里,软件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每年平均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也得到了稳定发展,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规模增速迅猛。2007年软件收入5834.3亿。2007年的前五年,平均的增速接近40%,07年的速度与五年前相比增加了五倍多。企业数14373家,平均增速25%,07年较02年增长了3倍。从业人员达到152.9万。到了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尽管增速比上年低4.2个百分点,但也是2000年的16倍;软件出口196亿美元,是2000年的49倍。[4 ]另据工信部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预计达340亿元,国内自主品牌管理软件所占市场份额达78%,尤其在低端市场的份额高达90.4%,在跨国巨头一度占优势的高端管理软件市场,也占据了49.6%的市场份额。以用友、金蝶为首的本土管理软件企业代表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开始与SAP、Oracle等国际巨头直面竞争。[5 ]但在我们看到中国软件产业在软件技术服务增势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增长与业绩增值等趋于平稳的利好局势下,业界也认识到了在飞速发展背后凸显出的问题,如我国软件整体规模仍未超过一万亿,软件产业整体规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电子大国的地位不符,同时还必需看到国产软件在自身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与跨国巨头们存在的差距等问题。

1.3 信息内容服务业中的数字内容业发展现状

由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吸引了投资者对数字内容产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互联网数字内容、数字影音动漫、移动数字内容服务为主,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细分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移动数字内容服务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据赛迪顾问有关报道数据显示,我国近十年来数字内容产业规模的增长迅速,从2001年的39亿元市场规模增加到2010年的2874亿元。年最高增速曾达到372%(2002年),在前五年里增长率均在50%以上,到2008年、2009年保持在24%左右。[6 ] [7 ]伴随着国内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与日趋完善,宽带网络和移动通讯网的日趋集成,来自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于数字内容和服务的接受程度、应用水平以及消费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8 ]

2 信息服务业发展背景下的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

2.1 信息服务业中的图书馆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术界就如何在新兴信息服务业崛起的背景下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展开了积极的理论探讨,图书情报机构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路,逐渐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脉络,即发挥自身优势,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和层次、拓展新的服务方式和领域,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服务。[9 ]目前,图书情报机构在建设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完善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创造、开发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处理和服务技术,可以预见,图书馆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展现其在信息提供服务、信息处理服务、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方面的经验与优势,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在继续开展传统文献信息流通、参考咨询与查新等服务的基础上,面向市场,积极开展网络信息、数字参考咨询等服务,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赢得生存空间。

2.2 图书馆发展信息服务的现实背景

数据库增加、信息服务市场规模扩大与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个性化与专业化趋势标志着我国的信息服务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也成为图书馆发展信息服务业必须面对的现实环境与竞争合作因素。首先,开放的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提出挑战。由于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仅仅局限于单个的图书馆已有馆藏资源,并以提供固定载体形式的文献作为信息服务的物质表达,但这种服务模式在当前科学技术发达的现实背景下是极不适应的,而新的信息服务技术的出现和社会对信息服务要求的提高引发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推进动力,并且通过交互作用促进传统信息服务的内部深层变革。同时,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得信息服务业主体之间成为竞争关系,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受到来自于新的信息服务机构,如谷歌数字图书馆对信息用户的争夺,因而图书馆必须一方面重新定位信息产品的功能,另一方面制定信息用户的服务与发展策略。其次,资源及技术保障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优势。目前,国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处于由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向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过渡。[10 ]网络信息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而同时随着数字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共享工程的普及建设,图书馆拥有了进行网络信息服务的最大化优势—资源优势。而社会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及图书馆总能引领新兴技术的使用潮流,并能随着利用的深入在其基础上研发创新产品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之中,进而结合形成各级图书馆可以利用的个性化、网络化与专业化服务技术覆盖体系,奠定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技术基础。

3 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资源数字化与系统立体化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基础

基于新兴电子信息文件格式的网络服务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如在纽约时报有关阅读的未来系列研究中,有学者就强调使用游戏技术和技巧去传授被认为是传统素养技能的知识。因此,图书馆要在其传统的阅览与教育领域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与服务应用显得必须与紧迫,但随着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加快与实现,为用户即读者提供服务的系统也须走立体化道路,从对现有资源共享整合入手,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消除有碍于增进图书馆信息服务总体效应的不利因素,最终实现服务系统的立体化建设。如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等率先推出经过资源整合后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为代表的对单个图书馆已有的数字化资源,通过建立统一检索平台、以实现异构资源的无缝链接和互操作为目标进行局域网内的资源整合,在单个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完成后再进行纵向、横向的资源整合,推出面向分布式、异构资源的数字资源导航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一个支持信息集成服务的一体化信息资源体系,从而凸现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业中的资源优势。

3.2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手段

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技术政策办公室(OITP)设立的一个图书馆专家和领导小组在2010年出版的一系列有关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对图书馆未来的影响的政策简报中认为,有效和重要的图书馆服务是由用户的需要而不是仅靠技术进步推动的。如,Web2.0中的有些功能应当根据它们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进行评估,不能因为它们是最先进的技术而采用。因此,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应该是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空间结合起来,以更有效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的方式提供服务,而这些变化可能不仅超越了纯粹的技术进步组合。纵观与回顾图书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案例,不难发现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Web2.0等现代信息技术最终的成功应用都是与其它信息技术乃至快速发展的硬件终端设备的完美结合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图书馆已经在采用最为适合的技术进行服务,但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刺激着人们的获取与应用需求,如当还在研究云计算的余温未降时,对微博客的研究又马上升温,因而图书馆始终是处于一种不断的研究—利用—研究的循环之中。

3.3 革新理念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指导

未来的图书馆可以既是一个门户网站,也可是一个信息搜索者的目的地。虽然日益增加的数字信息可用性将在何种程度上改变图书馆过程存在争议,但整个发展并充满竞争的信息服务理念将革新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并影响馆员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设想。图书馆在借助于先进信息技术提升自身服务手段、丰富其服务内容的同时,也要在新的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下,改变原有的服务理念,以革新理念来适应新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即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树立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理念,根据图书馆用户的不同类型,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然后根据个体用户的特别需求,结合本馆馆藏资源,从大量网络信息资源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主动地向用户进行信息服务推送。

3.4 合作共享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未来

当图书馆在21世纪趋向接受技术甚至迷失在技术的时候,业界呼吁合作才应该是21世纪最需要的技能。Brown、November等人推测,图书馆的未来将与人类关系相关,包括图书馆员和图书馆用户之间的交互。于是,我们可以预测到合作将成为图书馆未来一种普遍和重要的焦点。合作的概念将出现在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各大文件与谈话中,图书馆参与或主导的多种类型机构、组织乃至个人在未来提供给用户的或将是先进的信息服务及灵活可用的物理和网络环境,这些业务合作与数据共享对象将包括如现在的国家三大运营公司等信息服务业企业,颠覆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社会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脱离的窘境,那时,我国整体的信息服务业将对图书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覆盖整个社会角落的文化信息与知识信息服务将完善与推进我国的信息服务业。

4 结语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问题,它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近年来我国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其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影响有限,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机制,需图书馆行业在资源数字化与服务体系立体化建设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革新的信息服务理念为指导,走合作共享之路,推动我国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事业。

参考文献:

[1]工信部发布2009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EB/OL].[2010-10-23].http://finance.jrj.com.cn/2010/02/031047692

0768.shtml.

[2]《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0-10-23].http://www.gov.cn/gzdt/2009-07/16/content_1367208.htm.

[3]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业支柱型产业[EB/OL].[2010-10-23].http://it.sohu.com/20100419/n271611911.shtml.

[4]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将迎来“新黄金十年” [EB/OL].[2010-10-23].http://tech.163.com/10/1104/10/6KKUUMQT00091

5BD.html.

[5]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公报[EB/OL].[2010-10-23].http://www.gov.cn/gzdt/2010-02/03/content_1526916.htm.

[6]2007-2008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总报告[EB/OL].[2010-10-23].http://data.chinabyte.com/hlwzzszdsjd/211/3056711.shtml.

[7]赛迪顾问:中国数字内容产业规模超800亿元[EB/OL].[2010-10-23].http://biz.163.com/06/0403/15/2DQ0K2SB00021ELU.html.

[8]李靖,李凌汉.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调控[J].经济研究导刊,2009,(4):21-22.

[9]方清华.图书情报机构的现代化及其在现代信息服务业中的定位[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5:35-36.

[10]凌美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路径选择[J].图书情报知识,2004,(3):74.

4.纳税服务信息 篇四

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政府的社会各界的关注,它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对经济宏观控的最有效手段。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税收信息化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同时也给税收的纳税服务方

式、管理理念及管理程序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革命。我国的税收信息化的建设历程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轨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阶段,其总体特征是采用数据库技术,依托单机和局域网,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层次,对税收业务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手工操作的计算机化。

第二阶段是步入面向管理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及图形化界面,依托广域网进行分布式处理,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和管理层次。

第三阶段是实现创造税收价值的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w e b技术和组件化结构,依托互联网实现集中式处理,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管理和决策层次,并对纳税人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

我省税收管软件以前的现状是各地市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自行研制开发软件,参差不齐,子系统之间不是齐口对接、而是互不兼容。sw系统和ts系统是在我省各地市常用的两种税务软件。

1.基于fobase开发的sw系统

该软件在各个基层县(区)每个税务所必须自己架服务器,只能简单的申报一些常用税种,通俗的来说就是把手工填开税票变成了计算机打印的机制税票,随着这几年税收工作的不断变化,这个软件已经彻底不能适应目前的税收征管工作。主要问题如下所示:

[1]无法与国家局推行的trs税务报表分析系统数据对接,对计会统在申报结束后的报表分析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

[2]申报结束后和各级人民银行国库对帐需要在无盘工作站的后台服务器通过fopro命令编成小程序筛选数据,加上人工统计才能完成此项工作,工作量非常的大。

[3]sw系统日常维护起来都需要在dos的平台下完成的,非常麻烦,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安全性无法保障。

2.基于sql server基础上的ts系统

各地市自己在本地架设服务器,此软件在刚开始推行时和当时的税收业务比较吻合,而且数据库的当时的负载不是太大,使用起来相对较好,但是随着税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复杂,业务的相对发展与软件功能相对滞后性日益突显。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库存储量的增大,这种只适合中小企业的后台数据库它很难处理日益增多的用户数和数据卷,伸缩性有限。

[2]这种数据库的安全性更多的依赖于windows操作系统,没有丝毫的开放性,尤其是在处理大数据量的关键业务时,经常挂起而不能执行完毕,或者时间的延迟性很大。

[3]sql server数据库与早期产品不太兼容,存在不能跨平台等缺点,导致了以sql server数据库为后台的税收征收软件在日益复杂的税收征管业务和数据库资源开销很大的前提下,它的后续开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法制化为前提,以纳税人为中心,以信息化为依托,以降本提效为原则,为满足纳税人的合法需求提供全过程、全方位高效便捷的服务,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提高全社会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纳税服务模式,在此模式下我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工程三期的规划及我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建设原则,实施全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即秦税工程,初步实现我省地税系统税务管理现代化,完成了省级数据大集中。

地税系统省级数据大集中对纳税服务的客观影响: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数据大集中也不例外,数据大集中的实行,对纳税服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客观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综合办税服务有所影响。在原有的征管模式下,我们已经探索实现了综合办税服务,我们在纳税服务中心设置了综合办税服务窗口,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的任何一个窗口都能办理所有涉税业务,实行一站式无偿代办服务,大大方便了纳税人。在大集中模式下,在同一个办税服务厅,办税人员由于在岗位设置上,只能隶属于一个征收分局,开展的业务只能限于本分局业务,窗口设置存在局限性,只能按功能设置,容易造成有的办税窗口工作量较大、纳税人排队等候,而有的窗口工作量较小、没有纳税人办税现象发生,容易引起部分纳税人的误解,首问责任制度需进一步加强。

(二)对原办税服务承诺有所影响。在当前大集中征管模式下,我们原有的一些服务承诺很难

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办理税务登记方面。原有征管模式是材料符合,很快就能办理完毕。现在模式是要走整个流程,需要四个岗位人员的流程审批才能办理,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持外出经营管理证明办理业务方面。原有征管模式下持外出经营管理证明的纳税人来代开发票,只需出示相关材料就可以在税收管理员一人处办理完毕,现在是需要走五个岗位的程序,较长时间才能办理完毕。三是超定额领购发票方面。原有程序是缴纳税款后,就可以领购发票,现在需要走三个岗位的流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办理完毕。

(三)对地税人员素质及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所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我们基层分局操作人员由于计算机水平有限、企业办税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录入、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形成一些垃圾数据和失真数据,降低了信息数据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维护人员缺乏,对纳税人的技术支持不是很到位,使得工作效率不是很高,影响和制约着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税收服务。

(四)对部分纳税人合法权益有所影响。大集中征管模式的运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有所改变,对部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有所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集中模式的运行,改变了原有的征管流程,影响了纳税人,特别是网上申报纳税人的原有的纳税方式,给纳税人造成一定的麻烦;二是影响纳税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纳税人原有的维护权益的方式是松散的、没有组织的、比较单一,很难适应大集中模式,给纳税人维护自身权益造成障碍;三是大集中模式流程虽然严密,但是仍有不足之处,部分业务处理后,由于软件的原因,不能修改,造成纳税人负担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影响纳税人的权益。

地税省级数据大集中下优化纳税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秦税工程上线后,对纳税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大集中的优势,以大集中系统为平台,优化税收业务流程,加强数据挖掘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好数据管理这篇大文章,使纳税服务工作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为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发挥大集中优势,全面提高服务质效。大集中工程建立了一个规范、严密、准确、丰富的税收征管数据库,成为向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因此,在应用大集中工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前台征管业务的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纳税服务,把充分运用信息资料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在数据采集源头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注重在实现前台业务操作计算机化的同时,建设好基础数据源,将纳税服务的理念贯穿于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之中,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范税务执法行为,促进队伍廉政建设;另一方面,也为地税部门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和层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数据大集中上线后,对地税干部自身的素质特别是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税部门要注意加强地税干部计算机知识和软件应用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特别是计算机水平,保证在日常工作中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时不出差错,尽量缩短办理时间,提高办税效率。在大集中工程基础上,要结合税收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需求,实施分类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根据大集中工作相对应的业务流程的需要,组织更为精细化、规范化的业务培训,使每一位地税人员特别是纳税服务人员及税收管理员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业务,达到规范、准确、限时、高效的目标。二是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建设的需要,组织各类培训,特别是软件应用、计算机维护等技术培训,使各级地税人员知识结构更为全面和深化。

(三)加强考核监督,提高监控力度。加强数据大集中考核以执法考核来提高流程的效率。这主要是从人为的角度来提高纳税服务的效率。考核力度的加大能够很有效的、很直观地促进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流转延时、效率低下。同时可以考虑加大事后监督的力度,当大集中模式侧重的是以监控来实现程序流转时,建议对于某些环节可以将这种程序中间监控放在事后监督,避免人为监控条件太多而影响纳税质效。一要加强数据录入的实时审核。基层税收管理员、前台操作人员、后台工作人员要根据工作职责,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实时审核。二要严格落实各项数据处理事项,确保系统数据质量符合省局要求。三要进一步加强数据检测、修正,对主要指标、重要指标做到重点检测,对其它数据指标做到每月查询检测,并对错误数据及时进行修正。四是要完善数据质量考核奖惩办法。通过修改完善数据质量考核奖惩办法,进一步细化数据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将考核指标细化、量化、标准化,加大在线考核力度,逐步提高各岗位人员工作责任心,促进数据质量逐步提高。

(四)理顺机构设置,完善岗责体系。机构设置与岗责体系的重新梳理是大集中工程对纳税服务工作的内在要求。要结合前台工作流程的实际需要,对办税服务厅窗口设置、人员状况和岗责体系进行调查研究,努力构建与新征管模式相适应、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前的岗责体系注重了管理和执法,纳税服务岗责的内容相对缺位,与纳税服务相应的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责任追究、质量管理、监督控制、执法权限等重要内容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难免出现由于上下职责不统一、职责不清晰,一旦形成责任事故就难以追究的问题,阻止了进一步深化、优化为纳税人服务工作。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信息化业务流程重新构建岗责体系,细化纳税服务岗责内容,充分发挥大集中过程监控功能,以数字化为依托,建立客观、科学、透明的服务岗位责任考核机制,解决只服务,没职责,岗责不清,执法权限缺失等问题。(建立一套包括三个相辅相成的工作机制在内的科学的大集中管理体系。一是业务管理机制,包括来自上级、基层、不同部门的各类业务需求的归集、统筹和确认机制,以及信息的规范、发布、应用和管理的机制。二是技术管理机制,在省局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健全大集中运维管理体系,建立大集中工程灾备系统,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三是业务与技术协调机制,建立业务与技术合理分工、快速响应和有效协调机制,确保管理制度、办法、政策调整与相应支持软件同步发布、同步实施。)上面括号内是大集中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没有说出纳税服务工作怎样完善岗责体系问题,与理顺机构设置,完善岗责体系的标题不符。

(五)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系统。借助大集中系统,整合纳税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和应用好全省统一的网上办税服务系统、12366纳税服务热线系统和纳税呼叫服务系统,做好三个系统的业务衔接,为全省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与大集中信息化相配套,简化办税环节,扩充网上办税,加快财、税、库、银、企横向联网办税模式建设,推动申报、征收、入库和对账全过程的电子化和无纸化。使网上税务局和听得见、看得见的纳税服务能以优越的网上环境、优化的网络功能为纳税人提供零距离、全天候、超时空的税收服务,最大限度的方便纳税人。

(六)简化软件操作,优化业务流程。在大集中系统某些岗位权限下,可增设部分功能模块,使一些特殊业务事项先办理、后监督。这种考虑侧重于少数的、特殊的业务,不主张整个流程通用,同时加强与权限对接。更大限度简化软件操作,将一些操作尽量简化,减少一线服务人员的数据录入工作量和业务审批的中间流转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减少纳税人的排队现象。加强信息化应用,丰富网上办税的内容,开展多种渠道的服务方式。地税机关应该更多地应用网络信息手段,给纳税人提供服务承诺。对于一些纳税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可以尝试开展与纳税人进行网上业务办理。比如,纳税人可以利用网络途径提出一些涉税业务申请,特别流转完成后再弥补业务文书,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办税服务厅的工作压力,又能节省纳税人的时间。

(七)创立维权组织,促进征纳共赢。为了维护大集中模式下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宣传税法知识,引导纳税人正确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完成自己应尽的纳税义务, 建议创立纳税人维权组织,变以前松散的、没有组织的、比较单一的维权方式为自发的、有组织的维权方式,积极树立纳税人法治意识,以税法规范纳税人的行为,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监督、督促地税机关全面落实纳税人应该享受的各项权利,共同创建一个和谐、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创立纳税人维权组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纳税人学习宣传税法,正确履行职责,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监督、督促地税机关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效,实现征纳共盈目标。

5.信息管理服务 篇五

1、信息服务

一、整合信息资源

1.1整合企业传递信息

1.1. 1企业简介:

企业简介包括:企业发展历程、获得荣誉、开发项目、社会贡献等等;

1.1.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理念、行为识别、客户客户服务行动纲领

1.1.3企业视觉传达:

企业VIS:标识基础要素系统、企业办公事务应用、企业传播系统规范、外部环境

形象应用规范、其他对外形象应用规范

1.2整合项目传递信息

1.2. 1项目VIS系统:

标识基础要素系统、项目办公事务应用、项目传播系统规范应用、其他对外形象应

用规范

1.2.2项目定位与项目推广:

项目定位语与项目推广主题

3项目卖点提炼:

项目地段区位、项目规划卖点、项目景观卖点、项目建筑外观、项目产品设计

4项目宣传物料:

项目整体沙盘、项目中心景观沙盘、项目单体户型、项目平面楼书、电子楼书、项目宣传折页、户型单片、DM派单

1.3. 5项目媒体宣传:

项目系列平面广告、项目电视宣传片、项目广播播报

1.3.6项目现场包装:

现场广告牌、道旗、路旗、吊旗、系列主题海报、展板及现场导视系统

1.3整合物业管理信息:

1.3.1物业公司简介:

物业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接管项目获得荣誉、物业管理服务理念等等;

1`.3.2物业公司品牌服务方案:

物业公司品牌服务方案及其服务理念与特色服务内容

二、整合客户需求信息

2.1客户需求信息市场问卷调查

包括:房地产市场信息、项目产品信息、共需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等

2.1.1制定客户需求信息市场问卷调查表

2.1.2统计与分析市场客户需求信息

2.1.2针对客户需求信息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

三、整合媒介资源

3.1分析媒体市场效果,结合有效的传播途径

分析主流媒体的推广效果:主要报刊等平面媒体

分析电视互动节目的收视率:省电视台各频道卫视、市电视台各频道

分析广播电台的信息传播:音乐台、交通台等广播电台

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各房产网等网络平台

3.2整合企业媒介资源与信息推广服务的媒体组合签定媒体单位的战略合作与关系维护

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的媒体组合方式

四、利用有效传播途径,提供系统信息服务

4.1平面宣传资料:

4.1.1《客户会》企业会刊的编辑、发行

企业动态、客户服务信息、项目开发动态、工程快递等等

企业宣传片的赠送、企业宣传册的派发

4.1.2企业项目宣传资料:

项目平面楼书、电子楼书、项目宣传折页、户型单片、DM派单

项目系列平面报纸广告

4.1.3项目VIS部分物料:

信封、便签、纸杯、手提袋、小礼品、导视标牌

4.2网络推广平台:

4.2.1企业网站:

企业网站网页平面设计与系统编程:

网站服务框架规划、设计表现内容

企业形象广告、企业信息宣传、企业简介:

企业简介包括:企业发展历程、获得荣誉、开发项目、社会贡献等等;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理念、行为识别、客户客户服务行动纲领

项目信息与客户服务活动:

入住项目、正在销售项目、开发项目、客户服务活动与客户服务专栏

网络更新维护:

网业设计更新、文字内容编辑更新与网络系统维护

4.2.2房产网:

项目网页平面设计与系统编程:

项目服务框架规划、设计表现内容

项目信息网络宣传:

项目定位与项目推广、项目定位语与项目推广主题

项目卖点网络推广:项目地段区位、项目规划卖点、项目景观卖点、项目建筑外观、项目产品设计

项目营销推广:

项目形象广告、项目营销活动信息宣传、项目客服活动信息宣传、4.3媒体发布与传播:

4.3.1报纸广告:

报纸系列整版或半版硬广告、整版软文、夹报

4.3.2电视广告:

各电视台房地产专业栏目电视广告

企业或项目专题报道

其他热点栏目广告插播

4.3.3新闻发布会:

企业品牌研讨会、产品上市会、专题论坛

4.3.4广播电台播报:

项目广播文字脚本与项目销售信息播报

五、针对服务对象,提供系统服务

5.1服务对象:

老客户、目标客户、潜在客户、业内人士、专业媒体、行业部门、其他受众

六、做后续的信息反馈与资料统计

6.1信息服务市场反馈意见收集

6.2传播效果与资料分析统计

七、信息服务的及时调整

7.1企业传递信息的及时调整

7.2项目传递信息的及时调整

7.3物业管理信息的及时调整

6.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篇六

前,传播学领域出版了英国社会学家麦奎尔(Denis  McQuail)与他人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1],并于1987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几乎与此同时,情报学领域发表了英国情报学家威尔逊(T.D.Wilson)与他人合写的论文“信息用户模式:研究进展与前景”[2]。他们用模式方法回顾了各自领域30年来的研究进展。此后,情报学领域经常有人用模式方法回顾历史或描述研究对象,并在介绍信息传播模式和信息交流模式时大量引用大众传播模式。确实,模式方法因其简洁、直观和所具的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功能,有其独到的用处。当我们对信息服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抽象概括时,以图像、文字或数学模型为基本工具的模式方法也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信息服务活动是以信息用户为导向、以信息服务者为纽带、以信息服务内容为基础、以信息服务策略为保障的活动。对信息服务活动的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就可以构成一种模式。本文拟对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和生成模式、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以及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以推进信息服务研究的深入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服务模式与信息服务项目是不同的概念。信息服务模式所要描述的是用户、服务者、服务内容和服务策略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信息服务项目是指某种模式下的具体活动。

一、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及其生成模式

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是指对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及其基本关系的描述。也许是认为简单或其他什么原因,人们似乎对信息服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热情并不高。虽然会提到某些组成部分,但缺乏依据和论证。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服务内容和信息服务策略等四个要素是信息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任何信息服务活动都存在的组成部分,只是彼此的关系程度和作用方式不尽相同。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成了区别不同模式的主要依据。

(一)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

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可区分为如下三种:

1.传递模式

传递模式描述的是源于信息服务内容(信息系统、文献等)并以信息服务产品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过程,如图1。

7.电网空间信息服务 篇七

作为电能输送通道的电网属于国家基础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具有空间位置的电网设备、设施及营业网点、车辆等, 通过海、陆、空多种空间维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 具有天然的空间服务需求。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在电网企业的应用潜力十分巨大, 是智能电网的基础应用领域之一。电网空间信息服务旨在构建统一的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电网图形和分析等服务, 实现电网资源的结构化管理和可视化展现, 为生产、营销、通信、调度、应急指挥、车辆调度、电网规划、实时监测等业务应用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支撑。

电力GIS平台中涉及的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电网资源空间数据两大类。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主要为电网业务运行提供地理空间参照, 作为背景底图进行使用。电网资源空间数据主要是指电网业务应用中具有空间坐标位置的专题数据, 是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管理的核心数据, 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通信和公共设施等几个方面对电网资源进行描述。这些数据使电网可视化成为可能, 从而支撑电网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实时、远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电网故障抢修等业务。

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在应用中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由于网络带宽及硬件设备的限制, 无法快速传输包括大量图形图像在内的海量空间信息数据;二是空间数据的跨平台访问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三是基于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传输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如何被查询、整合和再利用;四是要建立空间数据的维护更新机制, 确保电网空间数据能实时准确反映电网实际状况。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迅速发展, 空间信息服务也在不断地优化、完善, 功能越来越强大, 具有无限发展潜力。比如通过Web Service接口的GIS应用程序, 对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电网空间数据进行访问;通过移动计算辅助GIS实现工作人员在网络难以敷设到达的风力发电场、高海拔地区等环境恶劣区域进行户外工作;通过类似网格GIS技术, 将计算机、互联网、大型数据库、远程设备等连接在一起, 实现资源共享与协作, 使人们更自由、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解决复杂问题等。

空间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也十分关键。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和美国GPS一起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从而为电网空间信息服务提供更加可靠的空间信息指针。

8.纳税服务信息 篇八

摘要:物流信息服务作为物流产业、服务外包以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是为制造业、商务流通企业以及物流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于是服务创新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学术要求和市场实际需求,在界定服务创新概念的基础上,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过程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企业关注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服务和产业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物流信息服务;服务创新;过程模式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物流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其战略意义,正因如此,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随着信息的生产和利用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增加,通信、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渗透进各种行业,并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对于物流产业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随着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物流方式正向现代的方式转变,物流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手段以更大程度地满足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的需求,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物流信息服务便是专业化分工、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并且显得越来越重要。物流信息服务实现了从最初的依附于物流业和信息产业、到逐渐剥离于这两个产业,直到最终实现了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产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和服务产品影响企业的物流活动水平,并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与客户企业的交互沟通促成或帮助他们进行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物流活动水平。

伴随着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蓬勃发展,它们也面对着许多来自于企业内、外部问题。“不创新即灭亡”,如果不开展服务创新,企业便会停滞不前,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于是,服务创新便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的物流信息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产品、服务过程以及服务技能等方面还不完善,还有许多开展创新的空间。例如,现有的物流信息服务仅仅局限于提供物流信息系统,缺乏其他相关的物流信息服务,因此,亟需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活动以保证能够不断为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务。但现有的物流信息服务的服务创新理论研究十分匮乏,无法为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迫切需要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指导实际的企业和产业活动。

在服务创新研究领域中,服务创新的过程研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应该遵循怎样的过程模式进行服务创新:另一方面。服务创新过程中各个步骤和阶段又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工作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规范性研究法提出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过程模式,并指出过程中各个阶段需要关注的工作内容。本研究的物流信息服务创新过程范畴包括:服务创新从产生到展开和实施的过程。本部分将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产生作为起点,主要研究服务创新整个的实施过程。

二、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概念

正如RUST等所说,“为了有效保持竞争力,所有企业都必须成为服务型企业”。因此,服务创新发生的范畴十分“宽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服务业;制造业工业;非赢利性的公共部门。因此,服务创新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界定。从广义上讲,服务创新是指一切与服务相关或针对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相应的,从狭义上讲,服务创新是指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上的服务创新。

邢文刚等(2005)服务创新是指提供与以前不同的服务满足,即服务组织通过服务概念、服务传递方式、服务流程或服务作业系统等方面的变化、改善或变革,向目标顾客提供更高效、周到、准确、满意的服务产品,增强顾客忠诚度,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用。

Rob Bilderbeek等f1998)提出很多服务创新是无形的。他们通常不是实物,而是一个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的概念或者理念。

李刚等(2004)曾经提出,服务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或者社会利益。他们从服务包的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创新是对服务包的改变,其最终效果是达到差异化。并认为只对某些无足轻重的内容进行修改,而无法对顾客需求产生影响的活动不能叫做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一个过程,应当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分析顾客需求。寻找可以进行创新的切入点。

正如所有的管理研究的领域一样,服务创新的概念同样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综合看来,学者们共同认可的是:服务创新是为了改善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而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结合本研究确定的服务创新的范畴为狭义的,即服务业的服务创新,本研究给出对于服务创新概念的界定:发生在服务业中。企业为开发新服务产品或者为持续改进现有服务产品所发生的一切活动的过程。

本文给出服务创新的定义是:企业中与开发新服务或持续改善现有服务有关的活动和过程。

三、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过程模式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服务创新的过程均开展了一定的研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Sundbo和Gallouj根据学者们构建的各种创新过程模型和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提出的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一般过程模式。这个过程模式提出了服务创新过程的它对服务企业创新过程实施和正式组织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描述,是一个适用于绝大多数创新性服务企业的典型的创新过程模式。该模式特别适用于那些采用“模块化”或“顾客化”生产方式的服务企业,

在这个模式中,创新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概念阶段、发展阶段和保护阶段。其中,概念阶段主要是指概念发展和把概念转化为可实现的创新项目的初级阶段。创新概念可能来源于市场(顾客)或者企业内部的员工,还可以来源于员工与顾客的交互过程。销售员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发展阶段是创新被发展并具体实施、使用的阶段,如将某新服务产品投入市场时,进行一定的组织创新等。在发展阶段,包含若干参与者和组织部门。这个阶段又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子阶段。是由一个阶段(员工企业家精神)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项目团队)。这两个子阶段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保护阶段是指创新性企业在创新产生的时候就必须保护自己的创新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尤其是产品创新的时候。保护意味着首先要保护包括企业形象、市场定位和品牌,并隐藏好创新的过程和如何进行创新;然后在运用一些正式的手段,如竞争条款和知识产权等,对

企业的创新进行保护。

Stmdbo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各个分割的阶段进行服务创新过程和相关要素的角度出发,但实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是不可能将阶段划分得如此清晰。因此,Sundbo的研究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物流信息服务创新过程模型的一个不同阶段性相关要素的理论基础。

除Sundo和Gglou{提出的服务创新的一般过程之外,另外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Voss(1992)提出服务创新的过程。Voss指出,服务创新首先开始于服务创新的概念的产生。这些概念是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方法获取市场需求的信息,并以此开发新的服务概念与创意,再发展这个服务原型(Service Proto~pe)。为了确保这个创新的可行性和可控性,通常是企业内部先进行服务原型的测试,或者是通过部分顾客的使用之后再加以修正,最后才大规模提供给顾客。这个过程必须要严格遵守一点规则,那就是新服务一旦投入市场之后,必须进行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流程对其进行持续性改进,以利于下一个创新活动的产生。

Yoss的研究便是基于一个整体的过程即服务创新从产生到实施的过程,同时还伴有不断校正的作用。这个模型为物流信息服务创新过程模型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即服务创新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持续改进。

除了以上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也对服务创新的过程进行了一些探讨,李刚、余倩(2004)也曾提出了服务创新过程。

OECD(1991)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并且一定要与投入市场才能称为创新。Garcia和CMantone(2002)也提出创新是一个过程。Voss对服务创新的描述也可以理解为他将服务创新定义为一个过程。笔者认为他们的研究与Voss的服务创新过程的研究角度基本相同,也与本文对服务创新的定义相互吻合,即服务创新本身应该就是一个过程,基于这种过程的思想,本文也将物流信息服务的服务创新首先定位于一个过程,因此实施服务创新活动也是对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本文提出物流信息服务创新的过程模式。

1,步骤一:服务创新的产生。本文认为服务创新过程应该是开始于驱动要素的驱动,这种要素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或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

关于服务创新的驱动力研究是学者们最先研究的服务创新领域之一,这是服务创新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内容,J.Sundbo和F.Gafiouj在对多个欧洲国家的服务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Sundbo和Gallouj把单个企业作为识别驱动力的界面,将驱动力主要分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两种。外部驱动力主要包括轨道(Traiectories)和参与者(Actors),内部驱动力主要包括管理和战略(Management and Strategy)、创新部门和R&D;部门(Innovation Dpt,And R&D;)、员工(Emplovees)三种形式的驱动力。

在物流信息服务产业,根据这些重要驱动要素的相关内容,其中的社会轨道和管理轨道均属企业环境要素。而其中顾客要素、竞争者要素、和研发部门要素将直接对服务创新进行驱动,而环境要素、技术要素、服务专业要素、战略和管理要素不会直接促使企业产生服务创新,它们是作用于直接性驱动要素,并进而促使企业进行服务创新。因此,服务创新的驱动要素可按照下属方式进行分类:

(1)直接性驱动要素。直接性驱动要素主要包括顾客要素、竞争者要素、研发部门要素。

(2)间接性驱动要素。间接性驱动要素主要包括环境(社会、管理)要素、技术要素、服务专业要素、管理和战略要素。间接性驱动要素是通过直接性驱动要素作用产生不同类型的服务创新。

根据本研究前面的研究结果可知,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驱动要素包括直接性驱动要素和间接性驱动要素。其中间接性驱动要素通过直接性驱动要素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产生作用而开展服务创新活动和过程。

在驱动要素的驱使下,企业就会有创新的意愿。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在不同的驱动因素作用下具体的作用路径不尽相同,但整体模式基本相同,即直接或通过直接因素作用的间接驱动因素作用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企业产生服务创新的意愿以应对这些变化,这种意愿不一定是由企业通过正式的行政方式确定下来,很多情况下,意愿是在无意识下产生的。而这种意愿的强烈程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促使企业通过正式的方式展开创新活动。

2,步骤二:服务创新的设计。在创新意愿的促使下,企业开始准备进行创新。因此,设计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在这个步骤,企业主要设计的是创新的维度,即在什么地方开展创新,以及创新的具体实施活动。

本步骤,创新设计的核心主要就是物流信息服务产品的开发与改进以及开发与改进所需要的一切活动,包括新产品创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等。其中物流信息服务的服务产品包括物流咨询服务、物流信息系统和其他增值服务。

设计活动中,企业要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应用知识以实现创新,开展何种类型的创新,以及采取服务创新的方法。

3,步骤三:服务创新的测试及反馈。确定设计方案之后,根据Voss对于服务创新的描述,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对这种服务创新进行测试,并及时得到反馈,以修正这些创新活动,实现最初的创新意愿,使创新能够实现其开发新服务或者持续不断改善现有服务的目标。

测试活动应该首先在小范围的部门和受众顾客范围展开,并全程监控整个过程,以便实时获取顾客和员工的反应与反馈。同时,要保证整个过程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不能仅凭借很短时间内员工和顾客的反应就忽视测试结果反馈的延迟性。

这个过程是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步骤四:创新的实施及反馈。经过测试之后,创新活动就可以投入市场开始实施,这个实施过程中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是服务创新能力。企业需要具备超凡服务创新能力才能够将服务创新的设计通过与顾客的接触传递给顾客,并且保证整个过程从始至终均能够达到预期的服务创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将创新的结果反馈。反馈过程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服务创新的绩效的评价。

5,辅助活动:创新的保护。基于Sundbo(1998)年对服务创新一般过程模式的阐述,创新的保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物流信息服务本身是一种与顾客交互非常频繁的服务类别,因此,服务会完整呈现在顾客面前。随着竞争的加剧,竞争对手之间能够互相掌握各自的信息。因此,服务创新的设计、测试和实施过程均要注意辅助以创新的保护。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增加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等方式实现。

上一篇:北关中心小学下一篇:感谢妈妈的作文:特殊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