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2024-06-18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共19篇)(共19篇)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一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已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地开展起来。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科的教学要求,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讨信息技术教学独特的教学模式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激趣导入。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的。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因特网》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同学们有没有上过网?② 大家上网都做些什么?③ 因特网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方便?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透透彻彻,生怕学生听不懂。这种做法是本人认为不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比如说,在《上网浏览》教学中,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于是,本人在开始授课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先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即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 后由教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又如在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网页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寓教于乐

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指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1]如果作为一种教育法则,“寓教于乐”则要求我们当今的审美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以当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美和审美的方式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在课堂中,“寓教于乐”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技巧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使学生愉快而饶有兴起地接受与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指法练习课中,教师在课前可演示《金山画王》中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就很好地激励学生本节课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玩耍是儿童的天性。玩会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玩可以使孩子学到知识,既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又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微机原理,抽象难懂。我自制《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利用动画、音乐、图案来配合讲授,创设教学环境,把静止的、孤立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整体的、具体的画面、声音等,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感官综合的刺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更认真,因而其效果有单一途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教师又能及时收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进迅速调整或修改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和教师都知己知彼。又如,我在教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中的“橡皮”工具时,讲完橡皮如何使用之后,让学生自己去玩,有的学生就会发现橡皮太小,擦得太慢,教师适时鼓励怎么办?引导学生使用“+”和“-”号,如何将其变大变小,让他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在临近尾声时,再让学生欣赏你表演的红橡皮、绿橡皮的杂技,让他们带着问题到课后去寻找鼠标“右键”在画图选色中的应用,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知识学到了手,学生因此乐此不彼。

四、互动,利用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因为我校的实际状况,不允许学生一人一机,所以我干脆把他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不同长处的学生作出配搭,互相帮助,彼此模仿、示范,分享学习成果,从而达到同一水平,并且具备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效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解决电脑为人所垢的弊端――过于机械化、缺少人际关系的培养和感情的交流,还解决了人多机少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妨在学习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共同解难,多作互动交流。这比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或一个学生利用电脑自己进行学习强多了。

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学习体会

学习了国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李冬梅老师从学科特点、学生学习动机、及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分析,让我更加深刻地思考,平时上信息技术时存在的问题,并从学习中让我学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归纳几点收获:

(一)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1.科学性 2.实践性 3.创新性 4.应用性 5.综合性 6.基础性

(二)学习动机分析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 我想说的学生喜欢的是:信息技术课堂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情绪安全感、趣味性、成就感、归属感、影响力。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让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策略

首先要重组重组课堂,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将课堂分为精讲新课与做作业两部分。时间为 1 : 2。我的信息技

术课堂: 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情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其获取、管理、存储、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习活动主题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主题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培养其信息素养,还可以学习总结

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像自主探究、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等等。并且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

确使用。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布 置难易适中、具有创新空间的实践内容 交流、评价与反馈

课程简介

本课程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环境给教学带来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信息技术学科对教学资源的要求,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利用域服务器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方法。学习目标

本课程学习目标为:

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环境的特点及当前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了解域服务器管理校园网软硬件资源及用户的优势。掌握域服务器管理校园网软硬件资源及用户的方法。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不可否认,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学生非常向往学习, 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这种最初的激情与动力很快就会被教师枯燥的讲解湮没, 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 教师就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活动上来。这就必须要改变枯燥而单纯的讲解, 而是密切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如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等, 这样才能不断激发与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Flash动画时, 我并没有直接而枯燥地来进行理论的讲述, 这样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我让学生来观看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 这样的小动画更具画面感, 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自然也非常想来亲手做一个动画。这样将知识的学习寓于生动的生活情境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参与度更高, 此时再展开教学活动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计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 将知识的学习寓于特定的场景与活动之中,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二、任务驱动, 有效指导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在学生之间所展开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 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来学习新知、运用知识,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这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特征, 逐渐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如Excel、网页制作、Flash、Photo Shop、Word文档中的图文混排等等操作性强的内容都可以采用任务驱动, 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单纯而机械的讲授, 采用任务驱动可以实现精讲多练, 实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在整节课中, 教师只利用小部分时间边讲解边演示, 而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上机训练中来以任务为主线展开积极探究, 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既学习又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不是单纯地记忆, 而是在上机操作中得到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实践的灵活运用。当然, 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是参与者与指导者,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放权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但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加强巡视,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与操作过程, 在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无法继续时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实现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探究的顺利展开, 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

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班内学生在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 一刀切, 最后只能是让教学成为少部分学生的专属, 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 而将大部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 即将全体学生按其基础知识与学习水平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就同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更能贴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可以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思考的主动性, 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依据自己的基础与水平来完成相应的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 享受学习的乐趣, 能够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参与的过程, 整体发展。我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 差生侧重于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设计基础题;中等生则在巩固的前提下加强上机操作, 设计提高题;而对于优生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设计探究题。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相应层次的题目, 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挑战, 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

3.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感想 篇三

我也曾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说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威信。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并不是最佳的方法,学生要乐意学,乐意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真正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驾驭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先深入了解学生,想他们所想,教师的思想和理念一定要贴近学生。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来应对:1.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要适当地鼓励、表扬一些学生;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比如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开展一些小比赛,发一些小奖品等,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让教学更生动有趣;4.精讲多练,讲解不宜过长,叙述操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5.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一般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6.提升教师的自身魅力,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教师驾驭课堂灵活多了,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来谈一谈。

一、游戏引入,在玩中练

将学生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现在游戏中, 贯穿于游戏中, 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玩《纸牌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的知识,学生就十分乐意听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玩起鼠标来就十分得心应手了。

二、协作学习,事半功倍

我们应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他告诉了我们合作、交流的好处。

1.“能者为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有一些天资比较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操作任务,但还有一部份学生你就是给他们整堂课的时间,他们也无法完成,而光靠老师手把手的辅导,显然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利用这些“高手”来给那些同学当“小老师”,帮他们解决一些操作中的难题,没想到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2.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在教学word这部份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子报刊,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输入文字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图片等。同时,小组之间还在局域网上共享搜集到的资料,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成效。

三、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计算机,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

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的需求,不能把他们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抓两头促中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有机和谐的发展和进步。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四

1、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教学设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情灵活的调整和实施。

2、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课堂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当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满激情和

创造、焕发智慧和灵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更带来质的变化。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4、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除了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本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5、要给学生留大量练习时间

李冬梅老师说: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老师讲得再好再经典,也不全部的学生都爱听,听了课的也有部分没有听进去,从而教师讲的东西得不到落实。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五

高职英语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要求及模式

高职学生生源类别复杂,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变得尤其重要.在高职英语课堂应用信息技术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在高职英语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有场景化,合作式、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教学模式.

作 者:陈晓明  作者单位: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外语教研室,226007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4)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英语   信息技术   要求   教学模式  

6.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六

班级:

学号:

姓名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这门课程在我们会计专业的学习培养计划中,而当时在大一,这门课程报的人太多,导致很多人没有报上只能在大二大三时再报,而我和几名舍友在大三时才报上这门课程。

曾经我搜索资料,以为百度就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但通过学习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这门课程,让我明白百度谷歌这些搜索引擎的资源有限,可以用更多的资源库来搜集资料,这种方式更加的简便与权威。而且学习这门课程,使我们增强了独立学习并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养成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避免了我们当想要搜集资料时束手无策的状况,并节约了我们自行搜索资料的时间,少走弯路。而在课程中,老师设置了一个游戏,在做这个游戏时,感觉并没有像学习时的枯燥,反而很轻松愉快的就认识了解到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一些常识知识。我认为这门课程对同学们是非常重要的,本来我一开始对学校的图书馆毫无了解,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对学校的图书馆有更基础的了解并能够更快的利用图书馆中各种资源,将图书馆中资源的利用增加。我相信很多同学跟我以前一样,对图书馆的认知有着很多的误解,但通过这门课让我认识到图书馆还有着许多作用。

7.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七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因信息技术的运用引致的“信息化革命”已全面爆发,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种活动都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改变。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降低的方向:一方面,企业的变动成本大量地转化为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企业成本降低的形式可能是纵向一体化,也可能是横向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涉及对管理信息流成本的影响、对管理信息结构成本的影响和对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的影响三个方面。

1. 对管理信息流成本的影响主要是信息技术通过信息集成、信息共享、分类索引三种方式发挥作用。

(1)信息集成。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很多个性化需求因不符合厂商的利润要求而不能得到满足,而对离散的需求进行收集的成本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是比较高的,信息中介服务的开展受到地域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可以被集成。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的运用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降低了管理信息流成本。

(2)信息共享。

信息搜寻理论中的搜寻成本是一个常量,其前提假设是各个消费者是独立的并且在单时期内搜寻信息,不存在一种信息共享机制。N个消费者各自进行k次搜寻,然后将搜寻到的价格信息共享,即相当于每个消费者进行了Nk次搜寻,搜寻成本c'=c/N。在网络经济中,信息的自由流动减弱了经济运行的“刚性”,网络的外部性使社会福利增加。根据著名的Metcalfe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其节点数量的平方,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张,其外部性以二阶比率增加。可见,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了管理信息流成本。

(3)分类索引。

搜索引擎通过条件和关键字设定,使得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效率显著提高,一些互联网上的第三方价格比较代理可以帮助消费者自动搜寻到最低价格的商品,从而将搜索成本降到最低。

2. 对管理信息结构成本的影响是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变革发挥作用。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纵向层次很多。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组织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产生知识扩散及人们互相合作的新渠道,工作中也需要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即由阶层型变为水平型的开放式结构。企业内部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大,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核心能力增强,决策越来越符合客户的要求,这样既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又减少了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常规运行中基础设施和固定成本的投入,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但是,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其组织结构并提高运营效率的过程中,管理信息结构成本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需要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使其适应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确定组织结构调整的目标,然后实施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第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改变了既定的权力分配形式。权力的再分配必然会影响企业管理层乃至普通员工的利益,并且很可能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冲突。第三,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的改变,意味着工作方式和技能的改变,人们必须按照新的规则行事。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新技能的培训,员工也要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

3. 对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的影响源于管理信息技术软硬件的选择、运用以及维护。

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需要建设大量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进行人才培训,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除信息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成本外,还有其他相关成本。一旦企业向某种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效应”。锁定程度的大小与早期的投入有关,早期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大。从长期来看,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是必然趋势,但选择何时更新、升级,更新、升级到何种程度,决定权在企业手中。更新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通常是非常高的,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改善软件环境的代价也非常大。同时,还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人员培训等费用。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有所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各有不同:一方面,管理信息化能降低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如降低管理信息搜寻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会提高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如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变革成本。

二、管理信息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

信息成本是当前信息社会中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吴京芳,2001)。管理信息成本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信息不对称(包括信息获取时间的不对称和信息内容的不对称)和信息获取不完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而另一方要想获得此信息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信息分布比较对称、信息成本非常低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优选择;当信息成本较高时,在组织内部进行交易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率。在信息获取不完全的条件下,企业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获取信息,并加工、存储、传递和使用信息,这一过程也必然会产生信息成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同,其效率也不一样,产生的成本也不同。因此,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信息成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指出,在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下,企业获取各种信息不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即信息成本为零,且企业外部的制度安排是外生给定的,不用考察企业组织结构。实际上,这一完全理性的假设难以成立,所有的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现象,要获得完整的信息就必须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因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考察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信息经济学认同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但对完全理性的假设进行了修正。 (1) 获取信息要支付成本,信息成本大多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方掌握了相关信息,而另一方要想获得此信息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这种代价是相当大的。因此,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会有机会主义倾向,这是道德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信息获取渠道不是十分畅通的情况下,获取外部市场的生产和交易信息所要花费的成本很高,要了解企业内部的情况也非常困难。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就非常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金字塔形组织结构是有效率的。 (2) 当信息分布比较对称、交流免费,即信息成本近似于零时,不管初始产权如何分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总是最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外部市场的生产和交易的全部信息所花费的成本较低,并且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内部情况,以至于不需要支付太高的信息成本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完全分配。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少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管理信息成本较高时,将外部收益或者机会内部化,在组织内部进行交易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率。

三、管理信息成本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全面变革,金字塔形组织结构被分散化组织结构代替,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

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主要因素。斯科特·莫顿(1991)认为,引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包括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斯卡姆·彼得(1994)认为,市场范围的扩大,新供应商、新客户、新竞争者的介入以及产品产量的增加等原因导致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他又将这种影响称为“创造性的破坏”。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可以发现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信息革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导致信息加工和传输的成本降低、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减少、发生信息扭曲的概率降低,这些都可归结为管理信息成本降低。信息技术的运用导致的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信息革命爆发、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过程比较复杂。一方面,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渠道也不是十分畅通,不同层次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效率较低。于是,在管理信息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为了使企业顺利运营,减少雇员数量和组织层次是行不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规模必然过大,从而造成效率损失。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和满足顾客新的需求,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会恶化。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信息在市场中的分布更加均匀,由此降低了管理信息成本,使较低层级的内部组织更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分散化的组织得以发展,因为这种组织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才引发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边界扩大和组织结构变革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等导致了市场规模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下,新供应商、新客户、新竞争者的介入及产品产量的增加,形成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压力,而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又不适应降低管理信息成本、提高管理信息使用效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有必要通过组织结构变革建立起适应信息革命要求的全新的组织结构,以此来实现外部收益的内部化。

四、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1.无边界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无边界组织实质上是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职能和边界依然存在,但部门之间的边界模糊化,组织的整体功能得以增强,已经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门的功能。建立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在于使各部门之间更易于扩散和渗透,扫除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并实现对称分布,有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和完成。Ashkenas (2005)强调组织交流的水平层次,突破水平边界而设计能够穿越部门边界的工作流程结构,使信息和资源随工作流程在各部门之间顺畅流动,把分割的职能重新融为一体。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团队这种组织形式的运行成为可能。将企业建立成无边界组织,将产品或服务作为核心,把注意力放在供货方式和市场开拓上,从外部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与其共享数据库信息、技术和资源,从而降低管理信息成本。

2.网络化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网络化组织突破了传统组织的纵向等级和横向分工,将组织的成员以网络的形式相互连接。网络化组织的特性就是松散和动态连接、以任务为中心。目前,已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探索网络化组织的具体实施形式,通过网络化组织的建立,促进信息交流。其具体做法是: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由公司总部负责宣传和指导,总部下面一般设事业部。组织结构扁平化具体体现在财务和决策两方面:总部负责在年初时对各部门提出要求,分公司、子公司自己进行日常管理和项目运作,年底上缴利润;面向战略的决策由总部做出,面向市场的具体决策由分公司、子公司自己做出。在运行方式上,充分发挥外包企业、虚拟企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采用网络化组织形式也可以降低管理信息成本,同时可以实现信息的流动。

3.市场化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如前所述,企业在低管理信息成本条件下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组织形式,因此许多企业的内部组织可以采取市场化组织形式。采用市场化组织形式可以将一个企业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单位,它们之间只有临时的契约关系。假如企业内部某个单位需要某种产品或服务,企业内部的其他几个单位能够提供此产品或服务,那么其他的几个单位基于其技能、交易记录以及竞争动态来出价,供购买单位选择。因此,市场化组织与无边界组织和网络化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两种组织在变革后仍旧是独立的,它与外界保持着清晰的界限;而市场化组织模糊了内部单位之间的界限,难以分清是组织形式还是市场形式。因此,市场化组织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它对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必须存在极低的管理信息成本,而这往往与现实不符。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带来的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正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成本,企业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罗恩.阿什克纳斯等著.姜文波译.无边界组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吴京芳.信息成本与企业组织变革趋势.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 2001;5

[3].高晶, 关涛, 王雅林.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革的互动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0

[4].祝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结构演进.市场周刊 (财经论坛) , 2004;1

8.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八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增强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运用信息和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改变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传统认识。信息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加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是信息技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同时在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精心设计任务,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

课堂教学任务的“导火索”是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学习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任务中展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学习怎样给学生提出本课程单元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或研究怎么样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觉得设计任务时,首先,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例如,讲完“画图”中的一些基本工具和命令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美丽的学校或家乡;学习了“word处理软件”,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贺卡、设计小报等任务。

其次,要有层次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

第三,要有整合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直接融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去。

第四,任务布置时不要面面俱到,只规定一些基本要求,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思考和尝试空间。如在 “演示文稿的制作”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演示文稿,至少使用五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要设计动画效果,设置至少一个超链接。不规定演示文稿的主题、内容、幻灯片的设计模板等等。当然内容所反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制作要美观。学生在见到这个任务后,都跃跃欲试,充满了信心。

二、合理组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1.分析任务

设置任务完成后,教师不要立刻讲解,让学生讨论任务,分析任务,并设想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个时候课堂气氛应该是非常活跃的。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以前学过的,学生自己分析后来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一些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这也就是设计的任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由学生提出。刚开始学生可能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醒。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教学模式。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开始发现不了,但随着学习的开展,学生逐步提出问题,并且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2.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独立探索或相互合作探究活动任务。学生围绕主题来学习,获取资源信息,尝试探讨,完成提出的问题,获取相应的知识。

学生在任何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虽然我们已经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又会提出其他的问题,教师应随时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任务。

3.评价检查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应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和教训,使之真正提升自己。不应太过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正确和错误。课堂评估是对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客观评价,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又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应特别注意,不只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仔细审查每一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在建立了一系列典型操作任务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创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培养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郭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

9.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九

关于转发陕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2012年)》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体育局、高新区社管局、市直中小学:

现将陕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2012年)的通知》(陕教基二办【2012】14号)转发给你们,请按照通知精神认真做好相关经验的总结和优秀成果的征集、上报工作。同时,就做好我市的参展活动提出如下要求:

一、明确主题要求

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展演活动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中小学教学软件开发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产业和科研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展示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学应用成果的重要窗口。征集时间紧、任务重,请各县区和有关学校高度重视,明确承办单位和负责人,落实工作职责,确保如期完成优秀成果的遴选和报送工作。

二、把握相关要求:

1、各县区至少报送5件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优秀成果,成果分布要兼顾小学、初中和高中;市直各中小学必须要有成果报送,每校不少于3件。

2、请石泉、宁陕、岚皋、平利、旬阳5县认真总结本县区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区域性教学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形成经验材料,并制作5分钟的区域性教学应用成果专题片,一并上报参加展演。

3、请市电教馆认真总结全市教育信息化经验,形成文字材料,并完成1个5分钟的专题片、2块展板,作为市级区域性教学应用成果上报省教育厅。

4、各县区和学校于7月14日前将优秀成果案例申报表原件一式两份报送市电教馆,并将电子稿发指定邮箱。推荐上报的优秀成果必须于8月5日前以县区(市直学校以校)为单位统一报送至市电教馆。

联 系 人:冯 喆 电话:3208756 电子邮箱:23665677@QQ.com 地 址:安康市五星街53号市电化教育馆(邮编725000)

二0一二年七月十日

关于组织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2012年)的通

陕教基二办〔2012〕14号

各市(区)教育局、韩城市教育局,石油普教管理中心:

为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定于2012年9月在深圳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2012年)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2〕10号)要求,我省决定组团参加本次展演活动。现就展演成果的推荐报送及参展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展演主题与时间

本次展演活动以“普及、探索、融合—信息技术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定于2012年9月25日—27日在深圳市会展中心2号、3号展馆举办。具体时间安排为:9月23日—24日布展,25日上午开展,27日下午撤展。

二、展演内容

本次展演分各省综合成果展区、专题类优秀成果展区和论坛交流三部分,主要展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应用成果,要求充分体现普及性、变革性和创新性。

综合成果展区重点展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具体包括三类成果: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优秀成果、各市(县、区)在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区域性教学应用成果和省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果。综合成果展区由省教育厅整体设计并集中布展,展演内容由各市按要求统一上报。专题类优秀成果和论坛交流成果由各市推荐申报,经省教育厅和教育部逐级遴选确认后进行展示及现场交流。

三、展演形式

本次展演采用展览、演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以展板、实物、专题片、专人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进行展示,也可现场展示远程同步教学、模拟课堂、说课等。1.适合作为展板的图片和文字介绍等。

2.实物成果,主要指反映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果的书籍、宣传册、案例集;优质教育资源、案例演示光盘;具有显著应用效果的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等。3.适合播放的专题片、课堂实录、各类主题或专题活动实录等。

4.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交互式高清电视进行体验的各地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课程、教师培训、空中课堂、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协同教研等建设成果。

5.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在展演现场远程观摩的远程同步课堂。6.现场模拟课堂和现场说课。一个教学时段不超过20分钟。

四、展演成果推荐报送要求

(一)成果类别和内容要求。1.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优秀成果。

由各市推荐本地区中小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突出优秀案例成果,如: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信息化环境下的分层教学、双语教学、有效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校本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等各个层面上所取得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教学应用成果。这些成果应能够清晰有效地在改变中小学的教与学方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体现出特色。

2.市(县、区)在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区域性教学应用成果。

区域性教学应用成果要能够凸显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亮点和突出效果。可从以下方面总结形成教学应用成果优秀案例:教育信息化促进本地区教育公平与均衡,网络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区域(跨区域)网络教研,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创新(如德育教育)、协作教学与协作学习、城乡学校同步教学、空中课堂、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小学教学软件开发和服务等方面的做法、成效和经验。3.专题类优秀展演案例。

专题类优秀成果通过各市推荐和省级评选相结合的方式产生。近年来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成果突出、案例生动的市(县、区、学校)可推荐典型案例候选,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选推荐至教育部备选,特别优秀者将参加展演期间的现场论坛交流。专题类优秀成果集中关注各地中小学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过程中,所总结出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个性化”教与学的优秀教学案例。

(二)数量要求。

1.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优秀成果。

各市每个县(区)至少报送5件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优秀成果,成果分布要兼顾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市直属中小学校必须要有成果报送,每校不少于3件。2.区域性教学应用成果。

各市上报1份市级经验材料、1个5分钟的专题片、2块展板,作为市级区域性教学应用成果。同时遴选上报3—5个县(区)级区域信息化优秀成果。省直属学校西安中学、西安爱知中学和西安小学每校至少上报5件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优秀成果或专题类优秀成果案例。3.专题类优秀展演成果不限数量。

(三)成果形式和格式要求。

各市(县、区)在推荐报送成果时要兼顾各种展演形式,避免成果形式过于集中。其中展板标准为200cm(高)×150cm(宽),分辨率不低于200dpi,只需报送展板源文件和所有素材文件电子稿;视频文件分辨率不低于720p。

五、工作进度安排

7月10日—8月10日:以市为单位推荐报送优秀成果案例。8月11日—8月20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议遴选优秀成果。8月21日—9月20日:集中修改和制作展演成果案例。9月23日—9月24日:参展作品布展。

六、组织管理

(一)由于本次展演筹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展演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我省展演工作,制定我省展区布展方案,组织专家遴选推荐我省参展项目。各市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明确承办单位和负责人,落实工作职责,确保如期完成各地和各校优秀成果的遴选和报送工作。各市(区)须在7月15日前将优秀成果案例申报表(见附件)原件一式两份报送省电教馆,并将电子稿发指定邮箱。推荐展演成果须在8月10日前以市为单位统一报送省电教馆。

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对各地上报的成果进行省级评选,为优秀成果颁发证书并评定优秀组织奖。

(二)各市(县、区)要提前做好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代表观摩展演活动的组织工作,安排领队负责参展和观摩人员的组织及安全工作。

(三)积极鼓励省内高校、科研、出版等机构申报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参加展演,参加展演的产品必须为自主研发的教学课件素材、制作工具、资源库、网络课程、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等,产品及服务要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并已取得较好效果。

联系人:姚 远 电 话:029—87323812 电子邮箱:sn87323812@126.com 地 址:西安市药王洞153号省电化教育馆(邮编710003)

附件: 各市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优秀成果案例申报表

10.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十

数字化和信息化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流,计算机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普及,我们的教学也不例外。它具有极大控制性,容量性,灵活性。把几何画板运用到数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中,比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还有一些常见题目的动画演示等,这些知识若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学生就能直接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路径,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了。同时,如果学好了几何画板,直接在课堂上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由此我体会到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用途如此之大,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同时,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在运用课件辅助教学时,不仅仅是去制作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要对这节课完全理解,从原理上明白这节课的实质内容,再细化到如何去制作,才能简单明了的理解这节课,是在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点。

总之,《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软件平台,既可用于平面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代数、三角、立体几何等学科的教学或学习中,也可用于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中。目前,各学校的电教化设施不断改进,多媒体设备已普及到班级,网络已深入课堂和家庭生活,我相信几何画板会被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掌握,它会深入课堂,深入学生。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几何画板这个先进而又方便的软件,并把它运用到专业的教学中去。

1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十一

摘 要: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在“校—院—室”三级体制运行下,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采用新模式开发了一套基于信息系统的教研室教学组织与管理网络平台,使教研室的教学组织正规化、业务管理流程化、日常办公信息化、决策依据可视化,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广大教员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关键词:教研室;信息系统;教学组织;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9-0053-03

一、引言

教研室作为高校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 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及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落编,教研室的日常教学及事务性工作显得日益繁重,如何在“校—院—室”三级体制下,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采用新模式把教研室的教学组织正规化、业务管理流程化、日常办公信息化,正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在《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实施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强力推动下,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存在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开发、重设施建设轻维护管理等认识误区。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需求为牵引,以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为基本动力,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基本目标,探索和研究基于信息系统的教研室教学组织平台势在必行。

军队院校教研室教学组织工作是一项操作复杂、内容多变、专业性强、流程交叉、多人员参与的复杂性群体工作。近年来,随着军队院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和教学内容设置逐步多样化,传统的教研室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起高效、可靠的军队院校教研室教学组织管理集成办公信息系统,实现办公集成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的新型现代化教研室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已经成为军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二、研究内容

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设置的基层教学和研究性的组织,也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学科型教学研究机构。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落编,我校按“校—院—室”三级体制运行,教研室的职能和定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及事务性工作任务加重,开发一套基于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有效解决教研室教学组织与管理中存在的“教员少,事情多;科研重,出差多;信息杂,管理难”的现状,针对不同的问题,摸索研究不同的新模式,最终使教研室各项工作达到有序化、条理化、信息化,解放一线教员,为他们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教研室管理采取“手工+单机”的工作模式,纸质材料比重大,个人信息、教学资源等较为分散,数据准确性差,工作效率低,难以满足新体制运行的需要。2013年起,笔者针对教研室“事务工作繁琐,缺乏专职人员,教员出差频繁,个人工作繁重”等特点,探索新体制下的教研室管理工作新模式,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平台高效处理教研室教学、科研、行政、事务工作管理中的各类信息,在综合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信息动态化、个人数据准确化、统计报表自动化、办公事务无纸化,革新教研室管理手段,提高教研室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优化教研室工作秩序。该平台有助于教员了解教研室工作动态、及时领受和反馈各项任务,有助于教研室准确掌握人员工作状态及任务完成情况等,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使教研室领导和广大教员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结合教研室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探讨新体制下教研室职能定位和工作模式,找准平台研发的立足点。教研室各项任务的领受与提交直接与学院机关“两办”对接,具有短、频、快的特点;内容涉及教学、科研、政工、后勤、行政等方面,具有多、杂、全的特性,且各具特色;各项任务的落实以教员为主体,教研室的管理和建设需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和人才。平台的研发本着以服务促管理的理念来开展。

(2)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搭建系统整体框架。考虑到平台实际应用需求和保密要求,设计了“外网+内网”的平台框架。外网作为教研室对外发布网站,可供所有用户浏览教研室发布的通告、新闻、资料等;内网为业务平台,包括与教研室相关的教学任务下达、教员工作量统计、课表生成、学生选课、个人科研业绩管理等,该平台仅供教研室内部人员和学生使用。不同用户级别拥有不同的权限和平台界面。

(3)平台数据库设计。梳理了教研室教学组织与管理的任务环节,对教学、科研、政工、后勤、行政等信息进行综合,设计平台数据库。平台数据库由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业务数据和非业务数据构成,业务数据包括教员基本信息库、教学任务库、课程库、课表库、学科建设库、科研业绩库、论文著作库、专利库、请销假库、被装库等;非业务数据则包括外网发布的新闻、软件、图片等数据库。如图1所示。

(4)数据的整理与平台基本功能研发。搜集整理了全室人员的基础信息、业务信息及教研室综合建设信息,通过数据库实现各模块相互独立和相互联系。按照“教学”、“科研”、“政工”、“后勤”、“行政”五大模块的特点设计平台功能;完成交互功能设计,形成在线生成表格等功能,减轻了教员“填表”的工作量。

(5)可视化统计分析与平台维护。平台先后在我校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教研室、遥感技术教研室推广应用,实现了模块功能的优化。结合教研室的需求,研发了基于信息系统的可视化统计分析功能,为教研室宏观把握全室各类数据提供决策辅助依据;采取服务器/浏览器(B/S)模式的网络体系结构,面向所有分级用户,实现了基于网络的信息无缝修改、删除、统计与维护等。如图2所示。

三、几点创新

(1)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选题针对性强。随着新的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教研室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研室直接面对学院机关,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任务类型和工作量成倍增加与时间精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急需探索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来解决新体制下出现的新问题。平台以此为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改革传统“手工+单机”模式,实现了教研室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在系统梳理教研室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针对教研室运行与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瞄准提高效率、规范管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军队院校新体制下教研室的管理结合,以“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为基础,设计了教研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基本框架,实现了各类数据和信息的集中处理,可适用于全军院校教研室的运行和管理。

(3)采用“以服务促管理”的理念开展建设,提出“外网+内网”结合的平台运行模式。实现了对外发布数据和内部业务数据的分离与并行管理,妥善解决了数据共享和保密管理之间的矛盾。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实现了表格在线智能生成、统计成果可视化表达等功能,解决了通用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教研室事务处理的效率,为广大教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建成我校第一个实用化的教研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项目成果在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教研室等单位得到试点应用和完善,建成的“航测之家”等综合网站平台满足教学、科研、政工、后勤、行政管理需求,实现了教研室管理与运行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实现了教学信息动态化、个人数据准确化、统计报表自动化、办公事务无纸化,为教研室全面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手段。

四、主要功能

平台实现了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等的集成化、网络化,除了教研室基本的信息管理与维护外,平台特别在教员请销假、教学任务布置、教员工作课时和经费统计、统计数据的可视化显示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创新。

1.教员请销假

考虑到教员工作主要分为中心校区和老校区两地办公,通过本平台,实现通过校园网跨校区直接请销假、教研室主任通过网络查看和审批。如图3所示。

2.教学任务布置

授课任务布置需要教务部门、教研室和教员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来完成。教员仅对个人某学年某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适当选择和建议,教研室则可以对所有授课任务进行统一布置和规划。

3.教员工作课时和经费统计

根据输入的统计时间能统计出本单位所有教员所带研究生的数量,上学期的授课任务,进而计算出教员的工作量和包干经费,从而便于管理者查看和决策。

4.统计数据的可视化显示

统计数据的可视化显示采用Windows提供的OWC10.DLL插件来完成,通过网络编程与之提供的接口进行连接,然后将数据库中的业务数据进行可视化显示,从而使管理者得到更直观的分析数据,进而对教研室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评估。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裴建明,段玉斌,王跃民,王俊杰,于国亮.教研室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 (1):112-114.

[2]王可,张毅.教研室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9):49-50.

[3]苏兰,何齐宗,苏春.教研室虚拟社区:高校教研室信息化建设新模式[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6):45-48.

[4]周剑光,刘景夏,胡冰新.军校教育信息化与教员队伍信息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 2010(1):33-36.

1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十二

资源提供主体的变化

在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讲授方式的要求, 学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因此, 课堂教学资源往往由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教学习惯对资料进行判断及选择。然而, 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 往往需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方能得到相应的反馈。这样的资源使用情况的反馈是滞后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 一旦教学资源出现问题, 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在虚拟课堂教学活动的实现过程中, 教师则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学生学习活动框架的搭建等环节上。如地理教师根据地理学科学习框架与特点, 选择可探讨性强、学生研讨兴趣浓厚的“旅游地理”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切入点, 根据学生兴趣方向, 为学生搭建“情迷胡同深处”、“游历文化遗产”、“寻访名人故居”、“探秘宗教文化”、“采撷农家民风”、“齐聚高等学府”、“行走经典场馆”、“考证非遗传承”八个研究平台。 (如图1) 由学生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和兴趣选择相应课题小组展开研究。

在课堂研究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特长选择了除“采撷农家民风”、“考证非遗传承”以外的六个课题小组。从学生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避开了他们不熟悉、不便于开展调研的课题。这是他们根据学习实际做出的选择。此后, 在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的基础上, 在虚拟课堂学习过程中, 学习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源提供工作便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寻找、比较、选择确定的。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框架的搭建过程中, 而教学资源的提供转而由学生实现。这既大大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 又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资源形成成果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课程资源通常是现成的、静态的, 一般与教科书配套。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是仅仅局限在课本和教科书中。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得教师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已有的资源, 使他们不能真正地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 将其价值发挥出来。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 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 从而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虚拟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动态网络交流平台为生成性资源的形成搭建了平台。在虚拟课堂中, 学生个人主动提供的资源、学生间相互质疑与解疑、师生间的共同探讨……都是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 我们在本次虚拟课堂学习流程中, 设计了“赏古都 (我推) ——品特色 (我推你评) ——析成因 (我析你点) ——探发展 (共析共探) ”四个阶段, 层层推进。

在“赏古都 (我推) ”环节中, 学生借助头脑风暴的团体训练方式, 使得个体的才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讨论中学生思维高度活跃, 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产生了大量创造性的设想。

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基础上, 我们又通过“品特色 (我推你评) ”的环节对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的训练。该环节侧重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课题进行线路设计, 并重点在于评析原因。这恰恰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而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析成因 (我析你点) ”环节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生成性资源进行剥离、分析、归纳和总结。此时, 学生回顾前期的讨论过程, 形成了对学习资料的整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研究对象的探究和对后期探究的规划 (如图2) 。

资源效果影响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学习者应具有收集资料、归纳和整理信息、分析并获得结论的能力。但面对学校学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学生会缺乏大量的生活经验, 我们的教学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虚拟课堂向学生们呈现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在虚拟课堂中, 学生可以自选时间和地点, 轻点鼠标, 随时随地搜集各种相关资源。由于网络通过文本、声音、图像、声音、影像、三维图形等多维信息刺激人的感官, 因此, 学生个人可借助网络所展示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模拟现实情景,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这样不仅能够体验表象事物和现象, 还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和问题的理解。同时, 学生可通过虚拟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 克服实证的限制, 将学科问题以立体多维的方式展现, 弥补了学科教学活动平面化的不足。

虚拟课堂不仅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也突破了原有教材的结构限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研讨的课题研究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线性结构, 使学生完全可以依据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因而知识不再以“点”的形式呈现, 而是以“流”的方式传递。虚拟课堂构建了知识网络体系, 更加强调知识间的联系, 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13.关于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的一些感想 篇十三

光科01班 3011202249 郭冰清

激光原理与技术这门课是这个学期耗费我精力最多的一门课程。首先,它内容多,难度大,进度快,而且我又缺少物理光学的基础,所以学起来比较吃力,即使反复的学习,对知识点的理解依旧较为肤浅。其次,是激光原理与技术有幸成为了QC计划的一员,三次月考三次大作业两次讨论课,让我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督促我去查阅和学习各种关于激光器的文献资料,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下面就大作业和讨论课详细的说一说我的感想和建议。

大作业:三次大作业中我感觉第一次大作业是最难的,即看一篇英文文献并写读后感。刚开始时,我都不知道去哪里能找到进几年写的比较好的英文文献,在同学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一篇关于被动调Q的文章。但是对于我这个英语渣渣来说,接下来才是挑战的开始。满篇都是不认识的单词,一句话都看不懂,借用谷歌翻译和各种词典,我花了整整四天才硬着头皮看完一篇不到四页的文献,由于当时还没有学习关于调Q的知识,我又把《激光原理》和《激光技术》上关于调Q的内容自学了一遍,才算勉强明白了文章的意义。这次大作业教给我查阅英文文献的方法,也提醒我学好外语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让我提前接触了调Q的知识,在以后上课的时候不至于非常吃力,另外,在看这篇英文文献的过程中我学到的几个单词,也帮助我在最近的光电子导论课的考试中多得了几分。第二、三次大作业对于我来说就没有这么煎熬,首先它是中文的,而且是在我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去写论文,并且我们还有同组成员的帮助,一起交换资料讨论问题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了解了一些最新的激光技术和激光器的应用。几点小建议就是:第一希望大作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第一次是论文,第二次就换成一道设计题目等等;还有希望各个组之间可以有一个互相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一下其他的组的题目和研究成果。

讨论课:我参与的是讲解作业题的讨论课,抽到的题目也比较简单,相比于其他组来说算是比较水的。作为主讲和PPT的制作人,我不仅要把题目彻底弄清楚,更要思考怎样才能讲的明白,怎样把PPT做的井井有条,可以方便大家以后的复习。所以这次讨论课不仅是考验我对知识的掌握,也是让我学会换位思考。其他组的讨论课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相比于激光技术的三次讨论课,激光原理的讨论课我感觉更容易接受。可能是激光原理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所以再学习第五章的时候会比较轻松,同学们的讲解基本上都能听懂。但是对于锁模,我觉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在没有完全搞懂它的理论基础的时候就去听同学们讲解锁模的技术,感觉有些困难。尤其是SESAM锁模,听的云里雾里,基本没有听懂。关于讨论课的一些小建议:希望以后可以继续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还有就是希望讲解的同学在讲课之前制作出一份讲义给我们,让我们可以提前预习。

14.组织委员培训感想 篇十四

首先想表示一下很荣幸担任班级组织委员这一职务,感谢班级同胞们的支持与信任!但是华年易逝,怎样在这短暂的四年中胜任组织委员这一职呢?通过本次的学校对组织委员的集中培训,我学到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组织委员。

培训学习之后,我总结了一下大学组织委员的主要工作。第一,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各种活动。调动班级积极性,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缓解班级同学压力,改善班级氛围,通过各项集体活动使大家彼此了解使班级更加团结更加有朝气。为同学们提供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并且开展一些有趣的班级活动,增加班级凝聚力,使我们班渐渐成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班级。第二,做好班级信息处理工作,协助班长,团支书开展各项活动。协助班长组织策划学校安排的各项班级活动,为班长分担压力。学校活动大多针对性很强同时也附有着极大的意义,所以要认真对待也要积极参加。此时组织与策划工作显得及其的重要。能否合理的安排活动,能否最大限度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都在无时无刻的考验着一个组织委员的能力。第三,配合学院组织部工作,积极配合团支书组织各项班级团支部活动。接到上级通知后,应及时配合团支书收交团费。协助团支书做好对班级各团员的考核工作,掌握班级团员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向上级学院组织部以及辅导员汇报学习工作动态。配合团支书对团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灌输班级团员积极向上的团支部思想以及团员应该懂得团内知识。积极配合团支书完成上级团组织交付的任务,带领班级同学做好团日活动。

明白了身为一个组织委员的责任之后,我想我还用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比如组织活动时的策划工作。一份周密的的策划是成功举办一次活动的先决条件,也为整个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份有内容有营养有乐趣的策划与方案不仅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还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完善自己,培养自身组织策划能力。与此同时,我还要向其他班委同学学习求教,丰富自身知识,积极配合其他班委工作,为班级出力。我也会和同学做好交流工作,力争组织好每一次活动。

1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十五

传统沟通模式的弊端

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多种多样, 西方普遍把信息技术定义为3C技术, 即communication (通讯技术) 、computer (计算机技术) 、control (控制技术) 。本文根据探讨需要, 将导致沟通变化的信息技术界定为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讯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交流技术。构成这些技术的手段性工具有INTERNET网、企业内部网 (INTRANET) 、传真机、移动电话、语音信箱和手掌型个人通讯装置等。尤其是企业内部网, 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手段:E-MAIL、文件传输FTP、新闻论坛 (USERET) 、电子公告板 (BBS) 、电子会议等。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上述丰富的信息沟通手段, 使得电子化沟通超过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等传统沟通方式。

传统的信息沟通模式主要依赖于口头形式和报告、指示、备忘录等书面形式传递信息, 以正式沟通为主, 非正式沟通为补充。在这里正式沟通是指由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所制定的沟通方式;非正式沟通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沟通方式, 比如聚会、传播小道消息等。目前在没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组织中还普遍采用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传统的信息沟通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

1. 基于金字塔型组织结构, 信息传递层次多, 易失真。

关于组织结构, 美国的汉密尔顿和法国的格丘纳斯先后提出管理幅度的概念和“窄幅度”管理原则。他们认为, 由于技术水平和“注意力幅度”的限制, 一位上级管理人员直接管辖的下级的人数是有限的;由于人员关系纵横交错, 当人数以算术级数增加时, 管理者和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可以推断, 在传统的沟通模式下, 由于管理幅度有限, 组织必然呈现金字塔型的架构。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不仅有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 还包括管理层的沟通, 而且大部分是管理层的沟通。由于决策和反馈在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传递的层次多, 所以容易造成信息失真。

2.信息沟通时间长, 及时性差。在传统沟通渠道下, 公文一般是以书面形式传递的, 由于印刷成本高, 不可能做到人手一份, 只能是“串联式”阅读, 这样传递周期比较长, 如果在某人手中搁置一段时间, 那么时效性就会更差。同时, 这种方式也让领导们有时间揣摩前后领导批语的意思, 甚至大过关心文件内容本身。此外, 现在不少组织在外地甚至在外国设立分公司, 如果以有限的沟通手段, 分公司的运作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总公司, 这样不利于总公司对子公司的有效管理。

3.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过滤”。信息能否被有效的传递还与个人的心理动机有关。这在决策学奠基人西蒙1946年的著作《管理行为》中, 就已经被提到。西蒙认为, 如果上级人员没有确切了解下级需要什么信息, 抑或他希望利用对信息的垄断来控制下级, 上级人员就不会向下级透露应该传递的信息;如果下级人员认为向上传递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 也可能对原有信息进行修改、延迟或者删除。“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就是这种动机的直接表现。以上两种信息被人为“过滤”的行为, 不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 有碍组织正确决策的制定或实施。

4.编码和译码过程中信息易误解。在信息沟通过程中, 需要把传递的内容转变成恰当的便于传递的信息符号, 如语言、文字、图片等等, 这一过程称为编码。接受者接受到不理解的信息就需要译码。在传统的组织中, 编码和译码主要借助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词义丰富, 隐含意思较多, 不易理解, 而且使用者的语言、观念、教育背景不同也容易产生沟通上的障碍。比如, 沟通者用词的不规范或未说明特定含义, 接受者就容易臆断;对不具备某种专业知识的人使用专业术语也是徒劳的。基于上述情况, 若采用一种规范的语言会有帮助。

引入信息技术后的信息沟通

引入信息技术后, 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主要基于内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传递数据具有快捷、准确、直接的特点, 与原先的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比较, 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给组织内部信息沟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信息传递由纵向的传递为主变成纵向与横向的结合, 有效缩短传递路径, 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的大量储存和共享为组织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员工可以参与决策, 有效发挥集体的智慧。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些变化。

1.有利于组织结构扁平化, 信息传递层次减少。企业的组织理论告诉我们, 在企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Hierarchy) 成反比。使用信息技术, 为什么会扩大管理幅度呢?首先, 信息技术的使用, 带来了控制手段的变化。计算机的控制代替了人员的监督, 其控制的范围更广了。其次, 由于信息实现了共享, 管理者可以直接参与信息的查询和数据的分析等工作, 从前那些从事资料整理、表格绘制和数据分析的下级就成为了多余。再次, 员工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使原来传递信息的人员成为多余。可见, 信息技术的使用, 扩大了管理幅度, 从而使管理层次的减少成为可能, 有利于实现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到“扁平化”的转变。在扁平化结构下, 员工可以直接通过Emai等方式与高层领导交流, 中层管理人员传递信息的作用被弱化, 信息传递层次减少。员工由于掌握信息而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 挖掘、处理、管理以及应用信息已经成为员工的一项日常工作, 从而组织的权力被分散, 这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为组织的决策服务。

2. 降低沟通成本, 加快信息流动。

借助信息技术, 文件不需要“串联式”传递, 可以在网上同时抄送给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 大大加快了公文“旅行”的节奏。各领导也不会看到其他领导的批示, 相互影响小。同时公文“旅行”带上了“时间戳记”, 文件什么时间发送的, 现在到了哪个环节, 需要什么时间回复, 回复状况如何, 一目了然, 增加了流程的可控性。利用信息技术, 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公司总经理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快速对外地子公司下达指令并及时了解它们当天的运营情况。

3. 信息更加透明, 责任明确。

利用信息技术, 员工将原本分散在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各层管理机构中的孤立的数据, 以业务关系和信息演变关系建立关联数据库, 并实现实时动态更新, 增强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者, 所获得的信息不再是被下级人员“过滤”过的信息。如果需要, 还可以做到溯本求源, 一查到底, 为有效及时的决策提供帮助。作为组织的管理者, 被要求在组织内部网上公开应当公开的决策信息, 否则也要追究责任, 这样下级人员获得的信息也不是经过管理者删选过的。同时共享数据库不仅能够提高纵向信息沟通的效率, 而且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内部横向的业务协作。

4.信息编码规范, 不易误解。与传统沟通采用自然语言不同的是, 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借助机器语言。机器语言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要求组织内各部门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具有规范的数据管道, 统一的数据口径, 明确的数据来源和相同的编码规则, 这样各部门数据之间的“契合度”更精确、更规范。信息在编码和译码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标准, 不同语言, 不同经验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沟通, 不易产生误解。

引入信息技术的配套条件

以上我们看到了应用信息技术给组织内部沟通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硬件的投资, 需要有“软件”的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否则就会形同虚设。要使信息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下几方面是需要关注的。

1.数据规范、准确、全面。在一般情况下, 组织内的成员应该把掌握的所有数据输入组织内部网络系统, 而且数据必须符合机器语言的规范。试想原始数据不全面、不准确, 那么向计算机输入的只能是“垃圾”, 输出结果也必定是“垃圾”。当然组织内部信息共享并不意味着所有信息对成员完全公开, 应该对一些机密文件设置访问权限, 这不同于传统沟通模式下的信息“过滤”, 因为它的保密权限始终置于组织的监督之下, 对组织而言是透明的。

2.提高员工信息化操作水平。有了信息技术还要会应用它。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往往是信息沟通的瓶颈之一。比如员工不懂得操作计算机, 即使再先进的设备, 对于增强沟通效率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 员工需要掌握熟练的信息应用技术。为了这个目的, 对员工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培训可以使员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掌握信息系统管理原理, 从而实现主动、积极地控制和利用机器, 破除障碍, 提高组织效能。

3.不可偏废面对面的沟通。信息化沟通方式减少了员工间面对面口头沟通的次数, 使得情感交流的频率和亲切感降低, 导致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减弱。因此在引入信息技术后, 组织内不能忽视面对面的沟通。一方面要鼓励组织内的非正式沟通, 比如聚会、庆祝活动等;另一方面要提供高层领导和员工交流的机会, 比如推广“开门”政策, 在空间上便利员工和管理者的沟通, 在心理上鼓励这种行为;采用“接待日”方法, 使管理者与员工有一个固定的直接沟通渠道。

4. 权力分散, 让员工参与决策。

16.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十六

一、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并不是增加授课的内容,而是指提高课堂的效率。使用计算机将教师的板书、板画、抄写例题的时间节省下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用语言又难以表达的物理现象及规律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使教学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讨论和思考的时间。这样,自然就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这节课后,学生对于光线怎样通过凸透镜,以及怎样通过凸透镜汇聚于焦点、成像原理不是很清楚。笔者利用Flash制作了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课件,在这个课件中,笔者用动画展示了凸透镜的折射原理、焦点的形成、三类具有特征的光线、凸透镜成各种像的原理。在探究课后展示给学生,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注意力。

2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物理教学中的概念大多是由实验得出的,有些实验现象很容易观察,而有一些实验则不易控制,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光的折射》一节,历来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习的过程应当由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由学生自己探究是不可能的;由教师演示,也只能演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的现象。且入射角的变化和三线合一的探究是不好演示的。

教学中,笔者在设计光的折射现象的课件时。精心下载了一些flash进行修改和编辑,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不同之处。课件中利用flash动画演示了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现象和三线合一的现象。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资料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实验功能

教师把在上课时的内容,制作的大量的课件、教案、习题、Flash动画、课件制作素材、参考文献等应用性很强的资料存在电脑里,形成了资料库,放到网络中,学生可在课后随时随地地把所学知识从网络上让其重现,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1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信息技能。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和快的特点,它为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优秀软件和相关课件资料来为教学服务。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教学,加大了信息容量,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拓展学生视野,扩大信息来源,提高了教学水平

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查找最新资料,查看新近的物理教学的动态,在物理教学时做出及时调整。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的课题。引导学生自主性研讨学习,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对于教师来说,大家可以相互讨论和学习,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对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利用了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模式,不再像以前那样,教师在课堂上灌,学生成了只会听话和做题的机器。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讨性学习的教学新要求,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计算机模拟不能代替真实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注重实际操作和从现象中得出结论。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计算机模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实验。要不要使用计算机,应根据教学的需求来确定,不应为了使用计算机而使用。

2信息技术应用要适当

信息技术应用虽可增大课堂容量,但要注意不能过多,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多反而会适得其反。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地增大课堂的内容。

3课件制作要有创新

课件不能简单重复教材,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能过于华丽,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能用平面表达的思想不要用动画;能用二维动画表示清楚的不要用三维动画:要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这样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17.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十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引言:

18.高中参加信息学奥赛的感想与收获 篇十八

对于信息学奥赛,我觉得学习这个一方面是满足兴趣,另外就是它对思维也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数学。数学学的比较好,编程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些,同时也能提升数学思维。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pascal前最好先学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一些基本概念等,可以去看相关的书,这些基本知识对于学习pascal很有帮助。学习pascal遇到一些不了解,不理解的东西时,除了请教老师外,还可以自主多到网上查一查相关知识,如果查了后还是看不懂,那么可以继续查那些看不懂的地方,有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需要查很多次,但这样可以比较快的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

如果已经有学过其他编程语言,例如c语言,vb,其中很多的东西都可以类比到pascal来,这样可以更快的掌握pascal,例如数据类型,语句,过程,函数,递归,传值,传址等这些都是相通的,甚至格式上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由于编程语言要求比较规范,注重格式,所以有时一些格式的东西会比较混乱,例如某些语句的格式,某些数据类型的定义方法及标识符,一些函数,过程的名称和参数等比较零碎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用个笔记本来整理一下,做成个小手册,方便查阅,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会用到比较熟。

学习编程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就是要会检查和调试程序,出现错误时pascal会有提示,不过是英文的,平时积累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术语的英文单词也是很有用的,例如function函数,procedure过程,type类型,error错误,identifier标识符,memory内存....看的懂它的错误提示就可以很快发现错误,如果是程序没能给出准确结果的,则还可以让程序逐步运行,然后跟踪一些关键变量的值,找出设计上的错误。

19.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十九

能够自己动手完成上述专业课程中所需要的教学工具或教学仪器的制作是自动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术, 但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 教师不可能利用课堂时间过多地讲授锡焊技术, 因此锡焊实训课程的设立, 成为学生系统掌握锡焊过程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生实训管理等方面阐述锡焊技术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1 锡焊实训的教学目标

锡焊实训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指导与练习。力求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 全面地掌握电子产品的焊接、组装、工艺设计流程,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该实训课程应安排在教学第1个学期。

2 锡焊实训的教学任务

锡焊实训过程应该力求全面地指导学生。因此教学任务应该涵盖的基本设备包括:流水线、丝印台、锡膏搅拌机、超声波清洗机、整型机、波峰焊、插件机、贴片机、大回流焊、小回流焊、自动剪脚机、喂料架、气泵等;学会使用主要工具:电烙铁、镊子、真空吸笔、热风枪;掌握分立元件、贴片元件等的锡焊方法。具体教学任务如下。

2.1 手工焊接训练

2.1.1 分立元件焊接训练

(1) 调温电络铁的使用方法。

(2) 分立元件的识别。

(3) 分立元件焊接装配的一般方法。

(4) 焊点检测。

(5) 焊接及焊点维修练习。

2.1.2 贴片元件焊接训练

(1) 贴片元件的识别。

(2) 镊子的使用方法。

(3) 贴片元件摆放要求。

(4) 用镊子夹取贴片元件的稳定性练习。

2.1.3 真空吸笔使用训练

(1) 真空吸笔的使用方法。

(2) 用真空吸笔吸取贴片元件的稳定性练习。

2.2 全自动插件机的生产使用

(1)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一般编制方法。

(2) 波峰焊机的使用。

3 教学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涉及元件管脚的处理、电烙铁的使用、元件安插、焊接等过程。锡焊准备过程中的元件管脚的处理, 多涉及电阻、电容、二极管等细小的、不容易辨别的元器件的处理, 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元件通过放大成动画的样式进行展示, 使学生能够全面、清晰地学习。

电烙铁的使用温度可达350度, 如使用完毕不及时放在烙铁架上会非常危险, 这些焊接环节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往往是学生们比较容易忽视的, 但这个环节对于焊接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的安全实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多种电烙铁的使用不当造成的悲剧作为假设情境向学生抛出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烙铁放置的正确方式及注意事项, 学生们根据情境开动脑筋, 积极讨论, 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也能加深他们对电烙铁安全使用的警示,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作为归纳, 并辅以声音的提醒, 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 (见图1) 。

元件安插的环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 将普通分立元件和贴片的不同安插过程制成视频或动画的形式进行放大演示, 配合教师的点拨更容易掌握。

焊接环节, 以往都是教师用语言描述焊点的要求及焊接的动作要领, 再个别实际操作演示, 由于人数的问题, 很多学生得不到具体指点, 可以将焊接过程用录像的形式配以教师的讲解进行播放。

利用上述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即可以将安全问题突出展示、细小问题的处理放大解释、实际动手的视频讲解等进行有效的结合, 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技术, 同时也可以在一些重要的环节上反复观看视频、动画, 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技术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将这些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温故知新。

4 学生管理

学生在校内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电子产品加工与管理实训中心完成锡焊技术实训的全过程, 实训中心的设计以工厂化的形式进行配置, 因此在整个实训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工厂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采用车间主任—线长—组员的形式进行管理, 实训的学生按照工号 (学号) 进行分配, 组成一条生产线[3]。按照在实际实训环节中的表现情况择优选取线长, 这种竞争激励机制, 可以增强学生对认真、努力完成实训任务的渴望。同时, 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以车间主任的身份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理念, 可以将技能、安全、卫生等多方面作为各生产线年终 (实训结束) 考核项目, 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的企业优秀风气,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验企业工作气氛, 也能够确保实训的安全、稳定结束。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实训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它不仅能够科学地反映教学成果, 也可以作为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因此, 锡焊实训课程的教学评价不应仅仅依据学生焊接技巧的提高为主要的评价内容, 更应该参照“工厂”的安全生产要求, 从安全、卫生、质量、协作等多方面进行评定。

6 结语

锡焊技术是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实训任务的完成过程。通过对比发现, 经过实训课程培训的学生, 在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按照电子产品的开发步骤及要求, 更好地完成教学器件的制作。

参考文献

[1]任华宝.当前高职焊接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与对策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2) :215.

[2]苟爱梅, 江莉.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 (10) :15.

上一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说明书及作用下一篇: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意义取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