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情报信息管理办法

2024-07-17

科技情报信息管理办法(精选9篇)

1.科技情报信息管理办法 篇一

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管理论文

1、信息链及相关概念。

梁战平先生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1]我们认为,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情报,构成了信息科学群的研究基础,因此,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1)数据。

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2]。数据本身不具有语义内涵,只有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才能获取信息。

(2)信息。

信息有多个层次的定义,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某事物的本体论层次信息,就是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显示[3]。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法信息”,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义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用信息”,把同时包含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认识论信息称为“全信息”[4]。在信息链中,信息=数据+背景[5],即信息是数据被赋予现实意义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3)知识。

从认知哲学的层面看,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6]。从信息链角度看,知识是对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7]。信息转换成知识的条件是信息和实践结合,并经过人类大脑的思维、整理、评价和实践检验,可用“信息+经验=知识”[8]来表达。由于知识是与实践经验相联系的信息,因此,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

(4)智能。

信息链中的智能和情报被视为同一概念,我们认为情报和智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在此我们首先解释智能概念:智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问题和目的而有效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和策略、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成功地达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识,是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从以上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的基本概念出发,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其外延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是知识的上位概念,信息的外延大于知识;知识来源于信息,知识是智能策略的上位概念,知识的趋向是要成为人们决策的智能方法。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之间存在包含关系。

在信息链中,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策略之间还存在一种层递关系,表现为数据在一定的背景和规则下,通过解读,转换为可接受的信息;信息只有结合人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评价、筛选才能上升为知识;而知识被目的激活后才能成为智能策略。

2、情报术语及其与信息链的关系。

学科术语的成熟与稳定,反映了该学科发展的完善程度。在情报学领域,情报是最基本的术语,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术语,其争议不仅反映在术语的词语表达上,同时也反映在其概念界定上。情报学的这种术语不稳定表现,说明了该学科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1)情报的概念诠释。

关于情报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主要是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等角度来定义的。

①从数据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美国乔治亚工业学院的斯拉麦卡教授认为“情报就是有用的数据或被认为有用的数据”[10];情报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约维茨提出“情报是对决策来说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料”[11];学者罗爵认为“情报是消除不确定性保证高效行为的数据”[12]。

②从信息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维克利认为“情报是有意发出的改变接受者知识结构的信息内容”[13];刘植惠提出“情报是能解决问题的社会信息”[14]。

③从知识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英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布鲁克斯认为:“情报是使人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知识”[15];国内情报学家严怡民教授提出:“情报是作为交流传递对象的知识”[16]。

④从信息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勃拉特、霍肖夫斯基等人认为“情报是发生在人脑中的智能过程的表现”[17];其它类似的观点还有:“情报就是逻辑的、推理的表达本领;情报就是形成、修改和使用的智力模型”[18],等等。

上述四类定义情报的角度,都只侧重了情报的某一方面的特性,但从这四个角度的情报定义可以看出,情报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有密切联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情报是针对一定的主体对象被激活了的有用的信息或知识。

(2)情报与信息链的关系。

在我们的定义中,情报与信息链存在密切的联系。首先,它确定了情报与知识和信息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概念和外延上的包含、交叉关系,如图3所示;二是实践应用中的动态关系。

这种动态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转化关系,即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比如从信息转化、提升为知识和情报、从知识转化为情报以及情报转化为信息等。二是认知相对性和时效性,也就是说对于某一行为和决策的情报,对于

另一行为和决策可能只是一种静态知识或一般信息;此时的情报,彼时可能是信息,反之亦然。

其次,该定义强调“被激活”和“有用性”,从而使情报的外延具有可伸缩性。这里有用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用语,可以是对人的决策有用,也可以是对改变人的知识结构有用,还可以是对消除人们认知过程的不确定性有用等等。而人们在判断有用性时,需要依靠大脑的思考和甄别,思考和甄别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智能激活知识和信息,形成对特定主体对象有用的情报的过程,因此,情报和智能又形成密切联系。

最后,该定义强调针对一定的主体,从而限定了情报是属于信息链的上游认知属性。

根据我们对情报定义的解释,可以确定情报在信息链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得到一条扩展了的信息链。

(3)基于信息链的情报词语英语表达。

现阶段,导致我国情报概念混淆的不是其内涵,而是它形式上的英语表达。情报界一种观点认为情报对应的英语表达词是Information,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Intelligence。这两个英语表达词的统一,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扫清概念上的障碍。

①Information及其汉译。

英语中的Information是一个概念团,是多个概念的表现形式,其语言形式和概念为1:N[19]。梁战平先生也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20]正因为如此,在汉译的过程中,Information有多重含义,在我国情报学领域主要汉译意思有“信息、情报”,如果继续用Information作为汉语情报的英语对应词,将不能解决中文英译时信息与情报混淆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情报学研究在国际上的交流。

②Intelligence及其汉译。

相比Information,Intelligence的汉意比较固定,表示智力、聪明、智能的意思。这与信息学科群中的人工智能、机器智能中的智能英译没有冲突。我国情报界用Intelligence表达情报的现象,根据缪其浩的观点[21],有可能是受日本的影响。的确,情报与智能有密切的关系,但若用Intelligence表示情报,势必与信息科学群中的智能概念混淆。我国情报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特色,它在日渐明朗的信息学科群中,应有合理的定位,用Intelligence表示汉语的情报也不合适。

③基于信息链的情报词语表达。

根据我们定义的情报概念,基于信息链中情报与信息、知识、智能的关系,参阅霍忠文[22]和柯平[23]的观点,可设想以Infoknowlligence作为情报术语的英语表达。尽管在国外的文献中,未曾出现这一词语表达,但我们认为这一词语可以消除我国在信息与情报英译时的混淆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特色的情报研究内容。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以Infoknowlligence Science表达我国的情报学,从而与具有族性特点的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概念加以区分。

3、基于信息链的情报学研究路径。

回顾情报学的发展历程,展望情报学的未来趋势,以信息链为出发点,我们认为情报学的研究大致在信息——情报、知识——情报、智能——情报三条路径上深化前进。

(1)以知识为导向的情报学研究路径。

追根溯源,情报学源自文献学,而文献是知识的载体,因此,情报学自其诞生之初便与知识具有天然联系,知识属性自然被认为是情报的天然属性。围绕情报的知识属性,展开了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①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情报认知理论流派,其实质是“知识基础论”。该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情报学的知识研究维度,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尤其是布氏提出的“知识地图”和“体外大脑”,指明了情报学知识研究的发展方向。这一理论被引进我国后,围绕“知识地图”和“体外大脑”的发展目标,我国情报学界在情报的知识维度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研究。

首先,关于科技情报的研究。情报学的研究以科技情报为开端,以科技文献为主要情报源,利用文献分散规律——布拉德福定律、文献的增长与老化规律——指数增长律与逐渐老化律、文献引用规律、洛特卡定律——平方反比分布、齐夫定律——省力法则等,研究科技情报的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极具“知识特色”的科技情报学。

其次,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情报的知识属性以及情报和知识的转化关系,使得情报学在当今知识经济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地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情报学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关于情报和知识的转化层面,围绕该层面,探讨知识的组织、知识单元的提取、获得知识性情报的智能方法、情报和知识相互转化的条件和环境等,注重显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二是关于知识管理的环境研究,主要研究影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人文因素、企业知识管理的技术条件,并涉及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行为问题。今后,情报学还应加强对知识的计量研究与评价、企业内部知识与外部情报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定量研究。

②实践应用。

a、以文献为单元的检索与服务。

情报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应用学科,而情报检索则最能体现其应用学科性质。在美国,情报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曾被作为情报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的代名词而影响整整一代人[24]。

情报检索始于文献检索,其发展也有一个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有关科技文献的检索与服务。科技情报检索,也就是对科技知识的检索。检索需要借助检索工具来完成,而检索工具的`先进与否,受检索技术的支配。如果以V。Bush的《诚如所思》为情报学的起源,则情报学中的检索工具主要是电子计算机,而计算机在当时也属于新的技术工具,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科技文献检索阶段,情报界的检索实践主要表现为以文献尤其是科技文献为组织和检索单元,向需求者提供以科技文献为单元的科技情报检索服务。

第二阶段主要是有关科技信息的检索与服务。文献在信息链中,对应于数据层,从数据到信息是一个飞跃。同样,随着计算机性能和功能的改进,以计算机为工具的情报检索,也发生了从文献单元组织检索到信息单元组织检索的飞跃,主要表现为可以从文献中寻求需要的信息。比如,我们现在从全文数据库中查找所需文献,又从所需文献全文中查找所需的观点、段落等信息。因此,科技信息检索阶段,情报检索实践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深度开发和标引,已实现了信息单元的组织和利用。

b、以知识为单元的检索与服务。从信息链上看,知识属于高层认知范畴,因此以知识为单元的情报检索属于检索的高级阶段,它的高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知识单元的结构更为复杂、抽象,具有人脑的思维特征。与信息单元相比,知识单元的提炼,要同时搞清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次逻辑关系及其应用环境,必须涉及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和机理,而大脑的思维机理对人类来说,仍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纵观情报检索的实践进程,知识检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智能搜索引擎的运用、智能导航理念的提出就是例证。这些探索为知识单元的抽象提取和组织利用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实现知识单元的检索和利用,需要机器智能技术的支撑,创造智能检索工具。具体地说,机器智能就是人所赋予机器的一种职能,即机器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一定的问题、为了一定的目的成功地获得、处理和利用信息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25]。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于语法、语义、语用全信息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实现,这将会直接影响知识的利用效果。我们认为,将来基于全信息概念的机器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必然完全实现知识单元的智能检索。

(2)以信息为导向的情报学研究路径。

情报学在沿着“知识——情报”这条路径展开研究时,也同时在“信息——情报”这条路径上展开信息与情报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在情报学中应用三个领域。

①竞争情报研究。

竞争情报的产生过程就是通过搜集企业内部和竞争对手的各种信息,如生产部门信息、财务信息、技术信息、销售信息、管理信息等,搜集宏观环境方面的政治、军事、金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工、转化、分析得出竞争情报,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寻找市场机会,发现存在的威胁,进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帮助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竞争情报来自于信息,又高于原有的信息,而竞争情报的分析结果还可以积淀为企业的知识,丰富企业的知识管理内容。

情报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实质上是以信息链中论述的情报与信息关系理论为指导,研究竞争情报的来源、竞争情报的提取、竞争情报对企业组织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贡献、信息技术在企业竞争情报分析中的应用,开发出多种竞争情报应用软件。

②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信息是情报的原材料,要从原材料中提炼情报,就必须对这些原材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层面和阶段,它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它研究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及其评价;并以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如企业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等为研究对象;以信息系统为技术工具;采用经济的、人文的、技术的管理模式,全面探索信息资源的管理。

由于情报学是研究情报客体的运动规律,而情报又来自于信息和知识,因此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探索,有助于情报学从新的视角发现情报的运动规律。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情报学在信息——情报这条路径上的研究内容。

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是涉及到信息的产生、获取、检测、识别、变换、传递、处理、存储、显示、控制、利用和反馈等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以增强人类信息功能为目的的技术,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

情报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信息技术结下不解之缘,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首先在情报领域得到应用。情报学界曾一度认为信息技术是情报学的全部内容。而随着情报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深化,情报学界认/:请记住我站域名/识到,信息技术是情报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情报界开始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为情报研究服务,密切关注与情报处理有关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报处理软件的应用和改进;注重与情报获取有关的信息过滤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多媒体可视化技术,与情报存储有关的数据仓库技术等等在情报学中的应用。

情报界对信息技术的探讨,为深入认识情报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

(3)以智能为导向的情报学研究路径。

智能化是情报运动的终极目标,可概括为“情报的智能终结”。由于“智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方略,智能是有等级层次的,人脑具有最高等级的智能度”,因此,情报——智能路径上的情报学研究,就是要利用机器智能技术,实现情报向高级智能的转化,提供“纯情报”给需求主体。

情报学对情报智能化的研究可谓与生俱来。情报学诞生之初,V。Bush提出用Memex的机器实现情报检索,解决信息爆炸的设想,其实质就是利用机器智能技术和工具,实现情报的智能化检索[26]。

V.Bush的设想,激励着情报学界的智者孜孜不倦地探索情报智能的理论与技术。比如姬鹏飞认为[27],情报学的真正面目就是“智能情报学”,并从理论上探讨了“智能情报学”的定位与发展。

情报界对智能技术的探究,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从单机智能技术的探讨,到网络分布式智能技术的探讨,智能专家包括情报界的专家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比如,张玉峰[28]就从智能技术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智能情报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

同知识单元的智能检索一样,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智能技术在语法和语义信息层面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基于语用信息层的技术实现,还在探索中。这将会直接影响情报的提取和利用效果。我们认为,将来基于全信息概念的机器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必然引起情报学的范式变革。

4、结语。

信息、知识和智能属于信息链的三个节点。通过对情报术语的重新分析界定,使三者有机统一于情报学研究的范畴之内。以信息、知识和智能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是情报学三大研究路径。事实上,这三条路径代表了情报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回顾情报学的发展历程,把握情报学的现在,展望情报学的未来发展,我们认为,情报学就是按照这三个维度,以信息、知识、智能基本概念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紧密围绕情报的开发与利用,探讨情报客体运动规律的科学。

2.科技情报信息管理办法 篇二

1 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现状

1.1 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

每年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经费都是有限的, 近几年, 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等原因,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经费出现严重赤字, 很多情报所的经费都不足以维持基本的开销, 导致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匮乏, 落后的信息设施难以满足正常的将科技情报信息研究工作,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服务质量下降。此外, 经费不足使得情报业务扩展困难, 严重阻碍了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

1.2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缺乏主动性

科技情报信息机构都是事业单位, 一直沿袭着原来的办事、做事风格, 习惯于坐等客户上门, 而对于寻找市场、开发市场等缺乏主动和经验, 不善于推销情报信息产品, 形成了“坐、等、靠”的办事风格, 这严重阻碍着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发展。

1.3 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共享率低

我国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呈松散状态, 上下级、同级情报信息机构之间很少有联系, 更谈不上信息交流和共享, 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此外,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数据库建设和专题库建设因地方不同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数据库建设都包含地域特色, 再加上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参差不齐使得科技情报信息资源的共享率极低。

1.4 缺乏上级科技情报信息部门的指导

目前, 由于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大多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 缺乏上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帮助, 使得很多地方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业务日渐萎缩, 对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阻碍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有些地方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彻底萎缩或者名存实亡, 根本不能起到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作用[2]。

1.5 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人才匮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对专业计算机人才和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 目前我国的用人机制还是遵循传统的模式, 严重缺乏灵活性,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内的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才、电子信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缺乏严重, 也影响着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发展。

2 新时期社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特点

2.1 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综合化、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综合化。以前人们获取科技情报信息大都通过报纸、杂志、各类书籍、文献资料库等, 主要是获取知识和工作经验, 而现今时代对工作内容的需要更全面、更广泛, 这就使得人们需要掌握更加全面、多样、广泛的科技知识信息, 更好地满足工作的需要, 因此, 现今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必须要综合化和多样化, 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实际需求。

2.2 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高效化、时效化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高效化和时效化, 现代社会用户对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要求更高, 不再满足于检索出来的文献线索和大量的原始文献, 而是希望得到经过分析加工后的深层次的综合信息, 甚至是包含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产品[3]。此外, 伴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和方便, 用户对最新、最快、更深层次消息的需求十分迫切, 需要通过掌握最新的消息来更好地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 更好地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3 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网络化、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越来越高, 致力于从这些电子产品中获取更多、更时效的信息, 以满足知识密集型行业和社会职业活动的需求, 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发展需求, 提升用户的工作能力, 对市场的变化有个全面的把握, 及时应对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

2.4 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社会化、广泛化

目前, 我国网络和手机用户每年持续增长, 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和通讯设备的持有量激增, 越来越大的用户开始通过新的途径获取信息, 逐步摆脱了科技情报部门的信息服务模式,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呈现社会化。此外, 人们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开始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和掌握各种技能, 广泛进行信息交流, 扩大交往范围, 希望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不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科技情报信息需求还出现广泛化的特点。

3 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3.1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从“单一文本型”向“网络资源多类型”转变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原来只能依靠单一的文本类型进行传播和发展, 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好地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形成多类型的网络资源, 供用户使用, 并且这种模式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方便用户阅读, 同时也方便了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管理, 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情报信息人员的工作效率。

3.2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从“资料卡片”向“数据库”转变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传统的“资料卡片”式的信息搜集、存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高效、时效性的需求, 计算机可以把以前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几分钟之内处理完毕, 而且对信息的编排、删减和拷贝工作的准确度极高, 形成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数据库, 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3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传统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模式受到时空的限制, 不利于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 制约着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打破了情报信息服务的时空限制, 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 丰富了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 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由“封闭”转为“开放”,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 新时期加强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模式的途径

4.1 新时期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工作;另一方面, 要求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深度加工, 为民众提供准确、快速、有价值的科技情报信息, 满足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发展的要求。

4.2 新时期要进行针对性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

新时期,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开展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 做好情报信息的研究和发展研究, 适时开展预测、分析工作, 主动搜集社会的科技信息资讯, 并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 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3 加快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 各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 要加快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来满足政府发展需要和用户需求, 通过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将及时、准确的信息传达出来,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更加高效, 有效提升服务水平, 拓展服务范围, 做到科技情报信息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4.4 构建区域间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网络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互联和共享, 有利于发挥各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部门的优势, 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完善部门自身的服务信息, 努力实现一体化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因此, 国家要加快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建设, 使上下级、同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部门加强交流和合作, 构建区域间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网络, 发挥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作用。

4.5 加强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要想实现网路化、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必须依靠一直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4], 因此, 各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部门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 结合实际需求, 加快引进专业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人才, 为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注入新的生命力, 推动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此外, 对于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内部的人员要定期组织培训工作, 提高内部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和能力, 培养一批信息服务意识强、专项业务熟练、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队伍, 更好地推动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建设。

5 结语

就本质而言, 面向新时期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就是基于知识管理模型的一种知识发现和共享活动对另一种密切相关领域知识创造和应用活动的支持[5]。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部门要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方向, 完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对象, 探索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新方法, 推动科技情报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伟.新形势下地市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初探[J].现代情报, 2010, 30 (6) :142-144.

[2]张晓丹.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情报信息服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13) :16.

[3]刘须奎, 邓学来.浅谈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思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9) :86-88.

[4]杨思思, 姜丹, 许风杰.浅谈科技情报 (信息) 类事业单位改革与科技情报管理体制创新[J].现代情报, 2013, 33 (2) :121-124.

3.科技情报信息管理办法 篇三

关键词:科技情报成果 知识产权权属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23-04

Analyzing and Management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Intelligence Outcomes

Wu Xia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Leng Fuhai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Li Shun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d 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telligence outcomes produced by i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ncerned the typ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telligence outcom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otential subjects and proposed some advices about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i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ce outcomes; ownership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C number: D923.4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23-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由信息和知识构成的各类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集中于对公开出版的信息资源的讨论。目前业界对于数字图书馆对所存储的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图书或是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传播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对灰色文献收集和公开传播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比较关注,但是科技情报成果作为一种能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的科研决策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和支持的信息资源,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却很少被提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技情报组织内所开展的各项科技情报研究活动,多数情况下属于向特定用户提供信息分析研究的服务,因而造成大量的科技情报成果并没有直接公开,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然而,当科技情报组织将科技情报成果公开发表和传播时,必然会涉及到因知识产权归属所导致的权益分配问题。因此,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相关知识产权的归属并通过科技情报组织的有效管理来维护相关各方权益则成为非常必要的研究课题。

1 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类型

知识产权或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资产权,通常是指法律主体对其从事智力活动创造出的智力成果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即对智力成果这种无形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因此,它涉及一切人类智力成果,这些智力成果来自于生产、传递和传播等具体的信息活动。[1 ]在我国知识产权包括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而科技情报成果是由科技情报研究这种信息活动产生的,并且其通常以文字形式被展现和记录,因而所涉及到的具体的知识产权类型应当是著作权。

因为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受到《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保护的“作品”,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特征:拥有独创性——作品在体系构成、排列设计、内容取舍或者组合上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而不是他人作品的“复制品”;可复制性——作品能够以有形形式进行复制。由此对照科技情报成果本身,可以发现其满足以上提到的条件:首先,由于科技情报研究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和加工处理之上的,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人员通过逻辑思考或是借助相关工具会发现新的信息或是知识,或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做出重新的组织和编排,由此所创作出的科技情报成果必然与原有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有着极大的不同,存在着内容或是形式上的独创性;同时由于情报增值创造的过程是一项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信息创造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对特定情报课题有兴趣的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的,因此其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其传播和使用,无论其形式是电子文档还是纸质文档。因此,科技情报成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各项权益的归属和分配,可以遵循《著作权法》中对于著作权的各项具体权益的归属和分配的具体法律条文进行具体分析。著作权中所涉及到的权益主要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大类,其中财产权可以转让和授权使用,而人身权则只能由作者享有。

2 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

2.1 著作权的归属以及权利主体的法律规定

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主要是创造或是拥有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个人或是组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拥有作品的著作权的权利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作品的原始性著作权主体,即初始地、直接地享有著作权之人,即作者,而作者的范围不仅限于自然人,还包括了法人和其他组织;另一类是作品的派生性著作权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通过约定,从已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得作者财产权或依法可代为行使某些作者人格权之人。这里所讨论的科技情报成果的权利主体主要是指前者,即在科技情报成果产生之时所确定的原始著作权主体。原始著作权主体又被称为作者,其存在着资格来源不同的情况,并可以在理论上分为三类:首先是基于生理能力而实施创作行为所产生的,即通常意义上的自然人作者;其次是因具有意志内涵的主持创作行为而产生的,即所说的法人或是其他组织;再次是因法律推定而产生的,即根据法律规范被推定具有作者资格的人。[2 ]

原始著作权人的范围广泛相关对应的是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的确认问题。由于作品的创作过程存在多种不同的情况,因而作品的著作权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并由此产生了著作权相关法律中对不同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的具体规定。而法律上对于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判定主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原始性著作权归属作者,这里作者享有的著作权是直接来源于作者的创作行为或者主持有意志内涵的创作行为;其二是著作权归属的约定优先原则——这一原则适用于当事人对著作权归属有约定的情形,因为著作权归属是有法律直接规定的,但同时也允许当事人通过过协议对著作权的归属进行约定。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第12条至第17条所规定的著作权归属存在特殊情况的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合作作品——反映合作关系;单位作品和职务作品——反映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委托作品——反映委托与委托关系;汇编作品和翻译作品——反映对已有作品的使用关系;影视作品——反映特殊类型作品的集体创作关系。下面具体讨论到所涉及的作品类型时再深入描述其特征和具体规定。

2.2 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的分析

2.2.1 科技情报成果的潜在著作权主体

根据上文中对与作品的原始著作权主体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始著作权主体均与作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心,由此通过分析科技情报成果产生的过程,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参与主体,进而确定出可能成为科技情报成果的原始著作权主体的范围(见图1)。

首先是直接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实施人员。实施人员主要是指直接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情报人员,他们直接参与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和成果撰写的部分,甚至是参与到所参加课题的课题管理、有关课题目标和研究计划的制定中。此类人员属于通过直接实施创作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其次是主导主持大部分的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科技情报组织。科技情报组织通常会以组织的身份接受来自组织外部的委托,并且也会制定和发布组织整体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同时科技情报组织会为其内部情报人员的情报研究工作提供相关的物质条件,科技情报组织与其内部的科技情报人员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雇佣关系。科技情报组织属于因具有意志内涵的主持创作行为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再次是与课题来源相关的定题用户。定题用户,即为科技情报研究中提供课题来源的内部用户。此类用户是科技情报组织服务最重要的对象。这些用户会为科技情报组织提出的相关的科技情报需求,甚至是有针对性的确定研究课题和计划,同时提供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经费。由此,定题用户与科技情报组织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属于法律推定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

2.2.2 不同类型的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

(1) 属于单位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所谓单位作品,也可以称为法人作品,是指由法人或是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是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单位作品由法人或是其他组织拥有全部的著作权权益,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根据法律中对于单位作品所提出的要求,属于此类作品的成果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单位主持”,这是单位作品产生的前提。所谓单位主持不仅指作品创作的起因、目的、主体构思、内容编排、修改,而且直到作品发表、使用的整个过程都由单位主持领导;其二是“代表单位意志”是认定单位作品性质的最关键标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创作作品的最初设想是否由单位提出或认可?作品的法律形式是否有单位限定?作品中所使用的素材资料是否由单位选定或经单位同意?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否由单位事先设计?其三,“单位承担责任”是法人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包括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责任和其他的法律责任。[3 ]

由此对照科技情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科技情报研究项目:首先,科技情报研究本身都是由科技情报组织负责主持和全程监控的,为此组织会选派形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并制定负责人以便对其随时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同时,由科技情报组织所主持的科技情报研究过程必然贯穿了科技情报组织的意志,这种意志集中体现于课题的来源上,其课题来源主要是定题用户和来自与组织自身的,由研究课题组讨论后确定出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计划,主题构思和内容编排等,而科技情报人员通常也会在确定研究计划时提出自身的一些想法,但是最终需要得到机构的认可;最后,科技情报组织会作为代表对用户或是上级领导全权负责。而科技情报人员的创作过程则是从课题的确定,到方法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再到分析研究和最后的审核完成,都贯穿了科技情报组织对于该研究课题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科技情报人员必须以此作为创作的目标。

由此可见,科技情报组织可以被认定为此类科技情报成果的作者,拥有其全部的著作权权益,即人身权和财产权。而实施创作的科技情报人员则因直接对所在的科技情报组织负责,并通过组织内部的权益协调管理获取相应的权利。

(2) 属于职务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所谓职务作品指公民为完成单位工作任务、基本上是按照自己意志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归属按照工作单位对创作进行的投入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工作人员借助所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较少,主要靠作者自己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但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其次是当作者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进行创作,并且由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作者可以享有署名权,并且可以得到单位的奖励,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单位所有。这两大类作品的相同点是作品的创作者都是隶属于某个单位的,并且其作品属于其工作范围内的成果;而不同点主要在于作品创作的意志主导方及负责方的区别和创作过程中单位是否提供了较多的物质条件。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分类,其共同点是作为雇主的单位对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智力成果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即可以获取部分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或是直接全部获取著作权,而不同点则体现为依据单位在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其所获取的著作权权益的范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当其全面主导创作过程、并且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程控制和干预,并且最终需要对其完成的智力成果进行负责时即拥有全部著作权,而如果只为创作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时,则可以拥有除了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其他则只能拥有对作品一定的优先使用权。

在科技情报成果中也存在上述的单位作品,并且同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科技情报人员在完成组织所赋予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将课题中所创新出的新的研究方法或是该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整理成为相关研究论文或是文献。当这部分内容并不属于科技情报组织所交付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时,如并未写入课题计划中时,即可以认定这部分成果是科技情报人员出于自身意志所完成的,应当属于一般的单位作品,科技情报人员拥有这些作品的全部著作权,科技情报组织则可以优先使用。其次,是科技情报人员利用其所参与的某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内容,对其所负责的部分进行内容的浓缩和提炼,进而形成一份篇幅适中、适于发表的论文。如果此类作品也没有列入课题计划,非单位所特意指派的任务,即不是由科技情报组织所主持的,而是由科技情报人员出于自身意志决定的。但是由于其内容本身是对科技情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复制和修改,因此可以认为此类作品属于职务作品中的特殊的职务作品,科技情报组织拥有财产权,而科技情报人员则能够保留署名权。

(3) 属于委托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委托作品主要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本身不便于亲自实施创作行为,需要通过他人为其创作的作品。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受托人的创作并非出于自己的创作愿望,而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按照委托人提出的创作目的、构思等进行创作、修改。根据这一解释,科技情报组织所开展的课题来源并非自身组织的各类情报研究,其最终的成果便属于一种委托作品,因为这些课题本身就是来自于组织外部的委托课题。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科技情报组织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大学或是科学研究机构,因此这些科技情报组织处于一个更大型的组织中,在这些组织中,科技情报组织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还存在接受上级组织的管理以及与平级的其他组织相互合作的责任。接受来自上级组织和平级其他组织的研究课题的委托而依照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第17条对委托作品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根据这项规定,科技情报组织所接受的来自外部组织(包括上级组织和平级的其他组织)的情报研究委托所产生的科技情报成果应当属于委托作品。此时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在委托中未做明确规定的则属于科技情报组织所有,而在委托中有所规定的则按照双方的约定,委托人可以获取除了人身权以外的其他的著作权。因此,科技情报组织与委托用户之间需要通过双方就其著作权的归属达成相关协议的方式,协调彼此之间所拥有的包括信息使用权和信息传播权在内的多项著作权权益,但是涉及到人身权中的署名权是不能协商转让的。

3 对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协调和管理

3.1 以内部制度协调为主

科技情报组织与科技情报人员之间存在着与单位作品和职务作品间著作权权益协调。而协调方式以内部制度的协调为主,辅以一定的法律协议。因为无论是单位作品还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约定必须考虑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本身具有人身性和隶属性,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支配和使用,与劳动者的生存权密切相关。[4 ]情报工作人员作为劳动者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科技情报组织可以在内部建立一套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流程管理、成果的传播、使用和内部保存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来实现和保证科技情报组织和科技情报人员双方的信息权益。

首先,科技情报组织需要制定相关的科技情报研究的流程管理,从而可以确定科技情报成果作为单位作品或是职务作品的作品属性,以及辨识直接参与的相关人员,为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权益的分配打下基础;其次,制定科技情报成果的传播制度,针对不同的科技情报成果的作品归属,明确科技情报组织和科技情报人员在成果传播过程中分别拥有的署名权、发表权、复制权、网络传播权以及与其相关的邻接权进行详细的规定,尤其是需要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以及科技情报人员是否可以保留署名权,是否拥有其发表权和传播权;再次,制定科技情报成果的使用和保存制度,针对科技情报成果在科技情报组织内部再利用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定,维护成果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性的人身权,以及翻译权和汇编权的财产权。

在建立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法律手段进一步明确科技情报组织与情报人员之间的著作权权益。例如在与科技情报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写明相关的职务范围以及其工作所产生的智力成果的归属,或是针对不同的课题所产生的科技情报成果与科技情报人员签订委托合同,获取其所完成的课题相关其所创作的职务作品中的部分或是全部著作权,同时给予科技情报人员相应的奖励。

3.2 以法律协议约定为主

科技情报组织与用户之间的著作权的协调,主要以法律协议的协调方式为主。由于前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以委托双方的合同为依据的,并且在没有订立合同的前提下,受托人可以拥有该作品的全部著作权。这一规定的特点是以意思自治和约定优先为原则,突出合同在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中的地位,体现出了委托创作关系的基本特点,同时更加倾向于保护作品的直接创作者——受托人的利益,以及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如欧美国家著作权法规定的委托合同的书面法定形式。[5 ]就这三点而言,对于科技情报组织比较有利,而对于委托方而言则相对较为苛刻。但是根据《高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案件适用法律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委托作品著作权属于受托人的情形,委托人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享有使用作品的权利;双方没有约定使用范围的,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定题用户作为受托方可在委托范围内使用相关科技情报成果。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题用户作为委托方为科技情报组织提供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多数情况下需要支付课题委托报酬,因此双方合作时通常会签订相关的课题委托协议。由此对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的相关内容可以写入其中,或是同时订立一份委托创作合同,明确双方的著作权归属,双方需要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对科技情报成果的传播范围和使用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4 结语

科技情报成果作为科技情报组织的重要工作成果,对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科技情报研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方不同的权益主体,因此科技情报组织必须要尽量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并且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权益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进一步实现这些权利所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信息法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82.

[2]费安玲等.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44-45.

[3]秦珂.期刊的著作权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34.

[4]郑其斌.论我国职务作品利益分享机制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4-38.

[5]秦珂.期刊的著作权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55.

[6]陈进元.科技期刊著作权讲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3.

4.科技情报信息管理办法 篇四

发挥科技情报部门办刊优势努力办好科技期刊的思考

对科技情报部门所办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及科技情报部门自身所具有的办刊优势进行了分析,结合<内江科技>办刊实践,提出了如何发挥科技情报部门自身办刊优势,进一步办好科技期刊的途径与方法.

作 者:康元生 KANG YuanSheng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内江科技>编辑部,641000,四川省内江市内江科学会堂 刊 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年,卷(期): 16(4) 分类号:G2 关键词:科技情报部门   科技期刊   办刊优势   方法  

5.科技情报信息管理办法 篇五

关于申报2010徐州市科技情报

研究课题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市有关单位:

现将申报2010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课题计划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望各单位按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一、申报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课题要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建设、科技创新活动紧密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新兴产业中心任务,探索在社会进程中关注及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法,分析典型案例,选择借鉴方法,提出应对措施;用系统的理论阐述观点,用详实的数据展开比对,以科学方法充分论证,使研究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内容的创新性、目标的前瞻性,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战略发展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填写《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课题计划任务书》一式两份,于2010年4月15日前由主管部门统一报送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情报研究室。

三、申报人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对申报计划任务书中所填写的内容,特别是对选题、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申报人和课题组是否具备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条件,必须给予要认真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

联系人:张思银、吴恩生 联系电话:83842574

附件:1.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课题计划项目指南2.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课题计划任务书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五日

主题词:科技情报 计划 通知

附件1

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课题计划项目指南

一、创新型经济研究

围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1、我市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创新型经济知识产权作用研究

二、新兴产业研究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研究

2、科技创新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

三、可持续发展研究

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节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1、我市发展低碳经济思路及对策研究

2、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研究

四、社会事业研究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 康意识,促进社会进步。

1、我市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2、我市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五、科技发展研究

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第一生产力,对加快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1、科技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科技管理与服务相关问题研究

六、创新政策研究

围绕培养基层科技人才及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体制建设,完善配套政策。

1、农村科技人才培育问题的研究

6.信息挖掘体现情报价值 篇六

这令笔者想到了去年的“三一间谍门”事件:同处一城,产品重合度很高,几乎所有重要经济数据都非常接近……总部同处于湖南长沙的中国重型机械制造双巨头――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近年来竞争持续白热化。因在市场销售、客户竞争等方面引发恶性竞争,两者“互掐”的新闻屡见媒体。11月13日,一则网帖出现在各大网站,指责三一重工涉嫌派遣间谍和技术手段窃取中联重科商业秘密,被称“三一间谍门”。

且不论“间谍门”事件是真是假,在一个行业集中度非常高的竞争环境中,如果主要的几个企业都是通过这样的办法去争夺客户、增加业绩,那么,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竞争环境,不利于企业及整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不论是三一、中联、徐工等重型机械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去收集竞争对手客户信息,只要是不违法的情况下收集,都是一个正常的调研活动。了解竞争对手客户的具体信息,对自身业务的发展有帮助固然是好。但赛立信认为,如果只收集到这些信息,并将此信息仅仅用于策反竞争对手客户(用于策反客户,无非是在相同的服务上,给予客户比竞争对手更优惠的价格,或在相同的价格上,给予客户更多的服务),而不对客户信息加以整理分析,挖掘更大价值的信息,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浪费,

竞争信息的核心是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情报和反情报技术,主要涉及环境监测,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商业秘密保护等领域,它是企业商战中不可缺少的谋士。

竞争情报是经过收集竞争信息,通过分析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未经分析挖掘的信息,其重量级别也就是重要的竞争信息,而不能称为竞争情报信息。竞争对手客户信息就是竞争信息的一种,而非真正的竞争情报信息。所以,赛立信认为,对竞争对手客户信息应该要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以获取更多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信息。譬如:

从竞争对手客户的种类分析,可以得出竞争对手主要客户集中在哪些行业,分析这些行业的特点;

从竞争对手客户的区域分析,可以得出竞争对手主要营销资源在哪个区域,分析该区域客户的特点;

从竞争对手客户使用产品情况分析,可以得出竞争对手主推产品的情况;

从竞争对手客户合作金额看,可以分析竞争对手客户的重要性情况……

从整体分析,同一个产品对不同客户的价格基本会不同,基于平均价格以下的客户,竞争对手是如何营销的;基于平均价格以上的客户,竞争对手又是如何做到的。从更深的层面去挖掘客户对产品的新需求,去争取客户、服务客户,这样才能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

因此,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竞争情报工作,改变原有观念,更好地利用那些从合法途径获取的竞争对手客户信息,并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使之成为对企业日常运营决策有帮助的竞争情报信息。

7.水文情报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设计 篇七

关键词:水文情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

水文情报信息作为水利行业最前沿的基础资料,也是整个水利信息中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信息。它是对水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和规律进行勘测、研究的基础。对水文情报数据研究,可掌握江河、河口、海湾水流运动规律。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文情报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与信息服务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的渗透,为实现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水文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可提高水文情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科学性,更充分地发挥水利工程防灾、减灾效益。

1 系统设计目标和功能

1.1 设计目标

1)建立与水文情报处理有关的员工、单位、服务客户及各类水文要素等信息库。

2)将不同途径收集到的水文情报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合理性校验、消去冗余,生成符合《水文资料整编规范》的数据文件,并将相关水文要素写入各库中。

3)将自动测报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水情报文编制,也可进行手工更正或补编水情报文,并自动传送到发报系统。

4)可对各类水文要素库进行数据记录的增加、修改、插入、删除。

5)对各类水文要素对进行数据查询、信息浏览、数据统计、报表打印等工作。

1.2 功能模块结构设计

在设计系统功能时,力求功能清楚、逻辑清晰、设计合理;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具备独立处理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操作可靠,数据处理方法力求科学、实用。根据系统目标分析和实现功能,将系统分为7大主要功能模块:

1)系统管理:根据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了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管理文件系统、用户授权设定等。其中包括路径设置、登陆系统、修改密码、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等5个子功能。

2)数据导入:信息管理系统的中数据来源非常重要,设计了数据导入模块,就是将野外以不同方式采集到的水情信息,经过转换、筛选、分组等加工处理后传送到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载入通道和数据源。数据导入模块包固态存储数据导入、自动测报数据导入等2个子功能。

3)报文编制:水情报文是本系统与外系统进行信息交换一种约定形式。为便于对外发送水情信息,所以设计了自动测报数据生成报文模块,手工输入编制报文模块2个子功能。

4)数据库维护: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的数据都是在不断更新的,为保证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安全、可靠,必须要对系统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处理。所以每个数据库都应该具有浏览、添加、删除、修改、更新、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基本的维护功能。在本模块中包括了浏览数据库表、表中数据编辑、数据备份与恢复等3个子功能。

5)信息查询: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查询数据,查询功能是用户获取数据库信息资料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数据库查询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操作。该模块包括测站基本信息查询、实时水情信息查询、历史水情信息查询等3个子功能。

6)报表输出:输出功能是系统产生的结果或向用户提供的信息。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输出是系统开发的目的和评价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报表输出功能模块包括水情日报表、水情旬报表、水情月报表等3个子功能。

7)系统帮助:帮助功能模块是各种应用软件系统所必须拥有的基本功能,是系统开发者向用户提供主动交流和服务的平台。本功能模块包括:系统帮助,关于系统等2个子功能。

1.3 主要模块功能简介

1.3.1 数据导入模块

1)固态存储数据导入模块功能:固态存储仪是一种常用野外水文数据采集设备,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将雨量传感器产生脉冲信号,每隔5分钟存储一次所生成的数据文件(雨量测站编码.RFD),也是本系统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固态存储数据导入模块的功能就是将该数据文件经过加工处理后导入到本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为用户查寻、分析、统计提供数据源,同时生成符合《水文资料整编规范》格式的数据文件,供其它外部系统调用。用户通过固态存储数据导入模块界面,选择需要导入的数据文件(雨量测站编码RFD)、选择汛期的划分时间、选择处理段次等信息,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自动对读取该数据文件进行规格化处理,将处理好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SWIM.MDB的历史雨量表SS_P中,同时生成符合《水文资料整编规范》格式的数据文件(雨量测站编码.P0G)供其它外部系统调用,建立备份文件(雨量测站编码.RFK),删除已处理的数据文件(雨量测站编码.RFD)。

2)自动测报数据导入模块的功能:就是将自动测报系统采集到的水情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传送到本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为用户查寻、分析、统计提供数据源,同时生成符合《水文资料整编规范》格式的数据文件,供其它外部系统调用。它是一个自动执行功能模块,具有实时处理数据的功能。该模块运行时首先从SWZM_H.DAT或SWZM_P.DAT文件中读取已设定需要处理测站信息,然后将这些测站自动测报系统生成的数据文件(测站编号+84雨量/85-86水位_日期.TXT),每隔5分钟处理传送一次数据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SWIM.MDB的历史雨量表SS_P和历史水位表SS_H中,为用户查寻、分析、统计提供数据源。在这个数据处理过程中,对于雨量数据处理主要是从间隔5分钟采集的数据中,剔除无效数据,例如连续的“0”等。对于水位数据处理主要是从间隔5分钟采集的数据中,保留水位过程线上的拐点和整小时的水位数据,剔除变化方向一致数据,例如连续的等值或连续斜率相等的数据。通过这个数据处理过程,使数据冗余大大减少,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

1.3.2 报文编制模块

1)自动测报数据生成报文功能:根据用户设定,由自动测报系统所生成的数据文件,自动定时生成水情报文。在这个功能模块中用户除了要根据当时的报汛任务要求,需对报汛的段次进行初始设定外,其它过程都是自动进行的,无需用户干预,实现了水情报文编制的自动化,减轻了水情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用户通过自动测报数据生成报文模块界面,分别选择每天水位、雨量报汛的段次,按“运行”键,则模块自动运行,在运行时首先从SQBWZM.DAT文件中读取已设定需要编制报文的测站信息,然后根据设定段次的时间确定何时进行自动编报,自动编报时从自动测报数据生成的数据文件(测站编号+84雨量/85-86水位_日期.TXT)中,读取相关信息并且按照《水情信息编码标准》自动编报,同时将报文数据写到本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SWIM.MDB中水情报文表SQBW_HP和发送文件SEND_TEL_日期.TXT中,供其它外部系统调用访问。

2)手工输入编制报文功能:作为自动测报数据生成报文功能的补充,对于一些还没有建成自动测报系统的测站或者自动测报系统项目不全的测站,则可以通过此功能模块进行人工输入编制水情报文。用户通过手工输入编制报文模块界面输入编制各类水情要素信息报文,用户输入时可通过“站类输入提示”、“编码输入提示”、“要素输入提示”、“要素特征输入提示”来编制报文,当编制报文结束后,按“发送”键,程序自动将报文数据写到本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SWIM.MDB的水情报文表SQBW_HP和发送文件SEND_TEL_日期.TXT中。

2 数据系统结构分析

数据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在对本系统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确定系统数据结构组成如下:1个内部数据库、1个系统配置文件、3个报表模板文件及若干个由自动测报系统生成的“测站编号+84雨量/85-86水位_日期.TXT”和固态存储导入的“测站编号.RFD文件”。

2.1 数据库系统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系统所有功能实现与操作,完全依赖于数据库。该数据库由Access系统创建,文件名:SWIM.MDB,数据库中共有11项数据表,各数据表名、含义、主要字段、主要作用及关系,详见表1。

2.2 系统配置文件及用途

CONFIG.INF用于系统初始设置。存放数据库的路径、固态存储数据路径、自动测报数据路径、发送报文数据路径。

2.3 报表模板文件及用途

1)SB_STHD.XLT文件,供水情日报文模块生成“水情日报表”时调用。

2)XUN.XLT文件,供水情旬报文模块生成“水情旬报表”时调用。

3)MONTH.XLT文件,供水情月报文模块生成“水情月报表”时调用。

3 开发环境与控件技术

Visual Basic在国内外各个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许多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常利用它来编制开发应用程序和软件。该系统采用Visual Basic6.0为开发工具,使用Microsoft Access创建数据库及相应的水情信息要素数据表,应用控件技术进行数据访问与操作。

3.1 Data控件

VB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快捷的数据库访问对象即Data控件,利用它只需少量的代码即可访问多种数据库中的数据。它是VB是访问数据库的重要控件,支持大多数与数据库有关的操作,通过使用data控件可以开发非常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在系统管理的系统日志、报文编制中的手工输入编制报文功能、数据库维护中浏览数据库表、表中数据编辑功能和信息查询中测站基本信息查询等功能模块中使用了此控件。

3.2 DBGrid控件

利用数据绑定控件来显示、编辑和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绑定控件也叫数据识别控件,可通过它访问数据库的信息。用DBGrid控件通过设置属性被绑定到Data控件时,VB会把从当前数据库记录取出的相应字段值引用于该控件,控件显示数据并接受更改。在系统管理的系统日志、报文编制中的手工输入编制报文功能、数据库维护中浏览数据库表、表中数据编辑功能和信息查询中测站基本信息查询等功能模块中使用了此控件。

3.3 ADO Data控件

ADO控件与固有的Data控件相似。使用ADO Data控件,可以快速建立数据绑定控件和数据提供者之间的连接。数据绑定控件是任何具有“数据源”属性的控件。数据提供者可以是任何符合OLE DB规范的数据源。在系统管理的信息查询中的实时水情信息查询、历史水情信息查询子功能的报表输出中的水情日报表,水情旬报表,水情月报表等子功能模块中使用了此控件。

3.4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是目前各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采用的数据库语言,很多数据库和软件系统都支持SQL语言接口。在系统管理的登陆系统,修改密码功能;数据导入中的自动测报数据导入子功能;报文编制中的自动测报数据生成报文,手工输入编制报文等子功能;信息查询中测站基本信息查询,实时水情信息查询,历史水情信息查询子功能;报表输出中的水情日报表,水情旬报表,水情月报表等功能模块中应用SQL技术。

4 结束语

开发实用的“水文情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采集和处理文情报信息,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水文情报处理的时效性,降低现场水文勘测人员、水文情报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拓展了水文情报信息服务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圣才,李春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导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尔贵,丁雷.Visual Basic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李雁翎.Access2000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赵杰,李涛,朱慧.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设计与实现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张海藩.软件工程[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8.科技情报机构科技档案工作浅析 篇八

关键词:科技档案;收集工作;档案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是科技情报机构在生产建设、科技研发、行政管理等工作中形成的具备保存价值的科技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图表、文字、声音、影像、图纸、光盘、磁盘等文件资料。科技档案是对历史真实客观的记录,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客观事物活动的本来面目。因此科技档案在基层单位的工程管理、生产经营、设备检修、技术改造等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六个工作环节中,收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它就谈不上之后的任何环节,所以档案工作者应予高度重视并倾注更多精力搞好收集工作。

一、科技档案管理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科技情报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还处于部门分管状态,各有各的办法,对科技档案资料的处理很不统一,大多还保存在业务处室和课题组中,也有保存在个人手中,极其分散,损坏和丢失现象较为普遍。科研项目有相当数量是多学科、多部门联合进行的,课题组往往由多个单位人员组成,属于临时性组织,由于编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很少配有专兼职档案人员,这很容易造成记录不准、不全,资料收集残缺不全,不符合归档要求。这就为科技档案后续加工,实现系统化、规范化设置了障碍。即便有了科技档案管理机构也是有名无实,形如空壳。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来看,大部分项目内容也很不齐全。有些只有正式公文形成的立项批复、项目指南等文件,而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调研资料、阶段性评审、验收意见等方面都缺少凭证,正所谓该归档的没归档,不该归档的倒有一大堆。另外在归档手续上也很不完备,大部分材料没有进行规范化的整理、编目,没有履行归档手续,还处于原始文件状态,很难受到档案法的保护。

二、科技档案整理的方法

(一)以“案卷”为单位整理

以“案卷”为单位整理就是立卷,即按照文件材料在形成和处理过程中的联系将其组合为案卷。所谓案卷,就是一组密切联系的文件的组合体。立卷是一个分类、组合、编目的过程。分类即按照立档单位的档案分类方案,对文件材料进行实体分类;组合即将经过分类的文件材料,按一定形式组合起来;编目即将经过组合以后的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排列和编目。以“案卷”为单位整理的档案,其基本保管单位是案卷。案卷卷皮有软卷皮和硬卷皮2种,硬卷皮型号有1.2,1.5,2.0cm三个规格,以软卷皮装订的档案必须按案卷顺序装入档案盒。以“案卷”为单位档案整理的依据是1987年12月国家档案发布的《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和《文书档案案卷格式》。

(二)以“件”为单位整理

以“件”为单位整理就是按照文件材料形成和处理的基本单位即“件”来进行整理。一般来讲,一份文书材料、一张图纸或照片、一盘录音带或录像带、一本表册或证书、一面锦旗、一个奖杯等均为一件。文书材料的正本与定稿作为一件,正文与文件处理单为一件(处理单包括:收文处理单、拟办单、发文稿头纸及领导批示的签批条等),转发件与被转发件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作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刊物等每册为一件,来文与复文及其他相关文件可为一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的档案,其基本保管单位是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的文书档案最后要装入档案盒内。以“件”为单位文书档案整理的依据是2006年12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8号令和2000年12月发布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三、科技档案整理的对策分析

(一)扩大馆藏规模

按科技档案存放材料的性质, 分不同的密级, 专设保密科技档案库,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对没有得到当事人授权的情况下发生外泄或丢失机密材料要承担责任, 严肃处理, 要让科技人员放心归档, 方便使用。要努力开拓科技档案的服务项目, 在管理办法中要鼓励计划外科技档案、科研系统外的科技档案自觉归档或委托代管, 要让科技档案涵盖更广的领域, 扩大馆藏规模和种类。

(二)进行同步管理

严格执行“三纳入”制度, 即将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纳入科技管理工作程序, 纳入工作计划, 纳入科技人员职责。严格实行“四同步”管理, 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 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 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技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员提职考核与档案部门出具专题归档情况证明材料同步。在制度上切实保证按质按量完成科技档案工作。为了发挥科技档案的监督作用, 在职称评定、项目验收评奖时, 必须要有科技档案部门出具的证明, 否则不予办理, 使科技档案成为科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立科技档案信息平台

尽快建设适应新疆实际的科技档案信息平台, 将其纳入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 同时从经费划拨、人员编制及相关配套条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逐步实现科技档案网络化管理和信息资料共享。众所周知, 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 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将现代信息手段运用于科研管理工作, 也是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从会议的交流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省市已开发有自己的数据库, 有的省份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比如福建省、北京市、安徽省等。它们在科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开发与建设方面相对成熟一些。

综上所述, 辽宁应加大推进科研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努力建起资料翔实、管理科学的科研档案系统, 对加强科研人员的横向联系, 实现学术资料的科学整理和便捷查询, 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和透明度, 实现科研管理资料的共享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杨友秀.档案工作基本理论与方法[J].科技与世界,2014.

9.信息深入程度决定竞争情报价值 篇九

竞争情报产品按照其服务时间特点,可以分为两类,竞争对手监测与竞争对手调研。竞争对手监测,即针对特定的竞争对手,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来提供情报产品。竞争对手调研,即在某个时间段内,按照需要,对竞争对手进行全面或特定的研究。这两类产品,按照客户需求的全面深入程度,可以在以下坐标图中找到对应的位置:

笔者从事竞争情报工作以来,发现项目的全面、深入情况与客户价值感知并不成正比,即泛泛而全面的调研,带给客户的价值感知并不高。全面到某个程度后,价值感知不再提升,即,过多的信息反而成了“累赘”;深入但指向某个点的调研结果,却可以带来较高的价值感知,例如各类产品的销量收入数据。

竞争情报产品过于“全面”并非好事,首先,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产品涵盖范围过广,不利于专心解决客户最关注的问题。二八法则同样试用在这里,20%的成果可以取得客户80%的满意,只要对客户最关注的20%问题有深入的解答,即可以取得较高的价值感知,我们的客户服务人员,在产品推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20%的问题。

深入程度可以带来较高的价值感知,当资源有限,目标广泛的情况下,如果确知某些问题无法得到较好的解决,可以部分内容做更深入的调研,借此来提升客户的价值感知。例如:竞争对手的产品为什么销售情况比较好?是价格便宜?还是渠道广泛?如果原因是渠道广泛,那如何来打造广泛的渠道,如何推动渠道积极性?如果原因是价格便宜,那么竞争对手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低廉的价格?竞争对手是如何降低成本的?

因此,我们的项目方案,不能呈现出“全面而泛泛”的形象。也许我们可以用疑问句来设计项目方案,这样可以更明确客户到底想知道什么问题,而且我们的调研也可以找到聚焦的方向,深入挖掘工作也有目标。例如:竞争对手近两年为什么高速增长?是因为营销体系产能提升?那么是如何提升营销体系产能?还是因为政府的扶持?获得了哪些政府扶持?还是因为推出了更物美价廉的产品?怎样的产品?卖点是什么?如何做到价廉物美?„„如果明确客户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挖掘,这样调研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感知将更高。如果单纯就是调研竞争对手的产品体系、价格体系、生产概况、销售情况、营销体系„„ 这样全面而泛泛的方案与报告,不仅看起来索然无味,而且调研没有更多深入挖掘发挥的动力和空间,对客户经营策略的调整也帮助不大。

综上所述,竞争情报产品提升客户价值感知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客户服务人员找到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

2、调研人员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上一篇:另类元旦祝福短信句子下一篇:高中语文考试题型应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