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2024-10-05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15篇)

1.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一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郭 鑫

(吉林省敦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高中部)

新课程新要求,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应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果、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当前的研究性学习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本学科的课堂之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上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两种方式对比而言,第一种的方式较为普遍,可是教学效果不算太好;第二种方式有固定的基础,但接受的并不广泛。我认为理想的研究性学习应当是这两种方式都应该存在,并且两种方式能够相互补充,彼此促进。以下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析如何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

在教学中,要抓住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环节,以化学实验为先导,努力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搭桥铺路。如《氮气》一节的教学,结合班级教学实际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去进行新课的导入:(1)让学生观察实验,看看燃烧的木条插入氮气的瓶中怎么就灭了,这是为什么?(2)多媒体课件展示,在新疆与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古怪而富有神奇色彩的山谷,刚才还是风和日丽,片刻间就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和牲畜遭雷击而死屡见不鲜。可是这里的牧草却是非常茂盛,四季常绿,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试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人畜死亡及牧草茂盛的原因所在。(3)化肥对于农民的孩子来说都知道它,是庄稼的生长所必需的养料。那么你能说出制取化肥所需要的原料吗?可以举例说明,并写出化学方程式。以上问题的设计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了研究者的角色中去。

再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首先为学生提出问题: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是什么?(运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构分析:苯酚中会有苯基和羟基两个官能团。性质预测应同时具备两种基团的性质。具体表现和断键方式:苯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羟基——置换反应。教师激发设疑:两个官能团相互间是否影响?结果怎样?

应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时,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围绕问题展开,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要充分,合理恰当地设置课题能关联到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注重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对其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积极的方面,纠正错误的观点,去发现学生的独到个性体现。

编辑 董慧红

2.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二

关键词:生物化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探索

生物化学是生命领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它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途径相互联系,错综复杂,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记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动态、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种复杂结构及其代谢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可以扩大课堂信息容量,随时补充学科新进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围绕多媒体和传统方式孰优孰劣在高校经常引起争论。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手段,决定效果好坏的是使用者的思想、学识、能力和方法。不能将使用不当导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归咎于多媒体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简称C A I)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出C A I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它不仅成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并且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多媒体教学特点,分析总结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物化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

一、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原因剖析

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劣、适应的条件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传统方式不具有的优势,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合理使用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我们的观察、调查、座谈和总结,存在于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的下列问题是导致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1. 未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把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机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却把使用多媒体当作赶时尚,不管课程内容是否需要、是否适宜,都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做的课件也并未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该用动画模拟的不用,课件充其量只是电子教案的翻版。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比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效果好。

2. 陷入课件内容堆砌和电子教案的误区

使用多媒体时,有些教师疏于对讲授的知识进行认真梳理,将上课要讲的内容全抛在投影上,课件内容堆砌,幻灯片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无条理可循,重点不突出。讲解过程更是一字不漏地从头念到尾,讲课形式呆板、单调,课堂气氛沉闷。许多知识在电脑屏幕上只是一晃而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这种做法当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 抛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不管使用何种媒体,教师始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各种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媒体,电脑操作者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见物不见人,教师由幕前退到了幕后”,好像整个课堂授课的是媒体,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播放员。授课方式程式化,缺乏灵活性,教师的教学思路完全被一张张幻灯片束缚着,毫无自我发挥的余地,不注意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注意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及思考空间,也弱化了教师课堂驾御能力和个人教学技能风格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4.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完全让学生顺着设计的幻灯片思路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的兴趣、问题一展教学,忘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火花就容易被窒息,主动学习就会变成被动学习。

5. 出现了新的现代化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目前在使用了多媒体以后,却出现了新的现代化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有些教师教学中只顾操作讲解,一路“马不停蹄”,硬灌硬塞,学生目不暇接。课堂看似丰富而精彩,但学生有许多知识点并未掌握。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走入了“使用多媒体信息越多越好”的误区,只是一味地想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却忽略了学生的承受力和教学的反馈调整。

6. 失去了探究教学方法的动力

传统方式下,教师上课前反复备课、备思路、备教材、备教案、备教法、备学生,不停地探究教学方法。但在多媒体环境下,有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有了课件就有了依靠,探究教学方法的动因减弱了,每节课都是一个模式。要知道备好了课件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讲授,教学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每节课都要有创新,每节课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才能企望收到好的效果。

二、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探索

多媒体教学能否有效发挥辅助教学作用,使用者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教师本人课前科学合理地制作课件和课堂遵循教学规律使用课件,在于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和教学中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1. 多媒体使用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黑板加挂图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教材中抽象的概念、理论、复杂的物质结构和代谢机理要做成画面清晰、形象逼真的动画图片课件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使原来很难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问题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如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链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利用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电子传递链在细胞膜上的定位、电子传递过程及与A D P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学生对该过程能有真切的直观认识,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核酸、蛋白质的结构,D N A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等内容,就需要用图片和精细动画来精彩展现。生物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课程中涵盖了很多实验的理论和原理,如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电泳等,如果不结合实物和操作过程来讲,学生总是难于想象。如果利用课件把层析装置和电泳仪的实物图像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变化模拟演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2. 课件制作和呈现要体现知识的逻辑结构

多媒体教学不能搞知识搬家,幻灯片堆砌,按部就班只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生物化学是一门充满联系的课程,课程内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纵横交织的联系。课件制作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层次和重点、要点构建出知识主线框架。至于框架之外的文字,教师通过讲解去添加,不宜全部打上屏幕。知识框架通常应采取关键词、主题句、要素语、线图、树图、对比表、代表例等呈现在屏幕上,这样化繁为简,浓缩量提升质,简明而有条理,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精髓。知识框架不仅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可引领学生思维不断拓展。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现内容目录,对重点、难点和顺序逻辑关系等作整体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按如下的程式进行就会提高课件的质量: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把教材的某个内容看成是一个主题干,然后把它支解为若干个题支,接着再将题支支解为若干个亚题支,依次支解。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内容,按蛋白质水解、氨基酸脱氨作用、脱羧作用、脱氨脱羧产物接着分解,二氧化碳和氨的进一步去路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列出教学线索框架,这样不但层次结构鲜明,而且符合人的思维顺序,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

3. 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中更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做到媒体为我用而不是被媒体所束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驾驭课件,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主要应从教学思路组织和环节调控两个方面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组织主要应体现在课件的巧妙设计和教师的语言引领中。教师要善于在课件中设计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因为质疑是激发兴趣促进思考的动力。当然质疑并不等于停下来提问,它应策略地隐含于教师的语言引领之中。如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合氧和传氧机理是很精妙的,讲解时要结合幻灯图片不断向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考结合氧时,血红素辅基和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如何巧妙?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位阻及其变化如何恰好使与氧的结合该紧密时紧密,该脱离时脱离?又是如何克服一氧化碳与它结合的?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起着引领导航作用,是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组织方法。

(2)注意教学进程和环节的调控

多媒体教学最忌“平铺直叙”,要按一定的节奏往前推进。导课、过渡和总结这个基本的“三段式”在多媒体教学中特别需要加以体现。每节课开始时用精彩的导语调动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导课要紧扣知识的联系,可利用多媒体从某个画面、某个背景知识、某个现象或课程内部或相关课程出发。如讲D N A复制时从静态部分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和细胞分裂引入,讲代谢调节时从生活中熟悉的动植物各种应激反应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例子引入,讲糖类在细胞识别中的作用从病源微生物入侵细胞引入等。为了使一张张课件幻灯片联系起来,要精心设计各个片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方式,使学生始终感到听课过程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这根主线既指导教师把握讲解的轻重缓急,又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思考。考虑到媒体无法保留的特点,小结宜采用简要归纳回顾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笔记的内容。起、承、转、合关系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它是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环节,是调节课堂教学并为学生“思维之火”添油的重要手段。

4.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可动摇地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先学后导,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真正转移。

(1)开展课堂讨论

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不应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应根据课程进行的阶段和内容不失时机地展开课堂讨论,这有利于巩固多媒体教学效果,如小结课可通过多媒体画面背景材料设计情景,提出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相应知识点全面剖析。如:试分析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调控的基本机制(可将共价修饰酶的调控机制、细胞表面受体的信号传递过程以及糖代谢的调节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内容全部串起来);试总结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动态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各章节串起来);试比较糖和脂作为机体提供能量形式的不同特点及其差异(可将葡萄糖的代谢、糖原合成与分解、脂肪合成与分解以及酮体的合成与利用等各个知识段串在一起)等。先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教师进行思路点拨与综合分析评价,最后归纳总结出结果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讨论,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应用的能力,而且克服了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正确发挥。

(2)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在多媒体教学中更要贯彻启发式这一原则,教师不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课件内容和盘托出。屏幕上现成的结果会使学生失去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应结合不同内容灵活启发学生在已知基础上举一反三,发展新知。如讲完原核和真核生物D N A的复制后,让学生对二者复制的特点、过程和参与的酶进行总结,学生总结出一条,教师敲击键盘使屏幕上浮现出一条,如此设计,逐步诱导出结论,逐步呈现课件内容,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适合这种形式教学的内容在生化中很多。

5. 吸收传统方式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有传统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仍要与传统方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如过去没有多媒体演示时,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讲解的。好多大家像爱因斯坦、华罗庚讲抽象理论时都用过类比方法。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加入类比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虽然我们制作了演示酶活性中心催化作用的幻灯片,但讲解时我们也用口腔和锁子进行类比,牙齿、舌头、上下颚的排布及其对食物包围咀嚼过程中的结构改变和作用施加,锁簧区的结构及其在开锁中的诱导互补结合都可与酶和底物的结合和催化作用相联系。抽象的东西一经类比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启迪思维,激发灵感。类比完后再使学生认识到,酶与底物经诱导契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最后到达产物这个过程体现着事物发展由稳定经不稳定上升到新的稳定的辩证法规理,到此学生的思维就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有时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和学习效率。如物质代谢各途径的讲解,如全部应用多媒体,由于一条代谢途径由多张幻灯片表述,讲完之后学生一时难以把各个不同的反应相连成串。若巧妙利用板书,边讲解、边板书,学生更易理解反应的方向、阶段和一些重大变化,效果会更好些。

三、结束语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把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融合其中,传统教学强调讲解的轻重缓急、表情、声调、语气乃至各种肢体语言也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这都是提高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需的。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龚大洁,严峰,俞诗源.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5(3):63~67

3.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三

关键词:油气地球化学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27-01

油气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研究地质体中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演化机理、阐述油气的分布规律,并用这些知识指导勘探和开发石油、天然气及其有关的沥青矿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由地质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是探讨油气成藏、分布规律和评价油气勘探前景依据的重要原理和方法。油气地球化学作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课程之一,如何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培养适应当代石油工业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了重中之重。由此,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加强实验课程的改革优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成为教学工作的另一突出问题。

当今,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关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很多学科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以我校资源勘查专业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等环节深入剖析当前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经历和体会,初步探索出适合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1 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院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有岩石残余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和可溶有机质的抽提及族组分分离,岩石中干酪根的制备分离方法和显微组分鉴定;气相色谱分析及图谱解释;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地化方面的基础实验,了解仪器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实验功底。但由于场地有限,配套设备严重不足,以及大精设备管理制度,都导致实际上课通常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以可溶有机质的抽提及族组分分离为例,实验周期时间长,从样品的制备到最终完成饱和烃、芳香烃的分离整个耗时在一个多星期,需要学生长时间在实验室观察,注意每一个实验过程,这样实验效果才能达到。但受教学学时数的限制,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这也就造成之前谈到现象产生,一个综合性质的实验变成一个纯粹的演示实验,无法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无法满足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

2.1 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本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运用,细化已有实验课程内容,适当分割安排,增添实验课时,做到知识点少而精,提高学生每次课当堂的完成率,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2 参与准备实验,调试仪器,提高实验技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验人员事先准备好实验后学生才进入实验室由指导教师完成相关内容,其实一个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也相当重要,很多细节的处理都是课堂没法展现出来的,导致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真正自己做实验的时候容易出现简单错误。通过对学生分组,按照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分批次轮流参与实验室的准备工作。

2.3 重新定位开放实验,放开时间及范围

开放性实验可以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放性实验在我校已经陆续开展多年,目前以实验教师、任课教师设出开放性实验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选择好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来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验技能的培养,但收益人群有限。通过重新定位开放实验的含义,可以结合该院科研任务较重的实际情况,积极联系相关硕士、博士生导师,让本科生提前参与进入相关科研团队,做一些基础实验部分工作。这样既扎实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让同学们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得到锻炼。并且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增加同学们参与积极性;同时本科阶段进入团体,对于将来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及时不考研直接工作,对于学生也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此外,实验室除了安排正常上课,其余时间全部面对本科生及研究生开放,建立相应的预约机制。

2.4 大精仪器用于教学实验

该院的科研设施是依托四川省天然气地质重点实验室的仪器平台,有多套大型仪器,例如:色谱质谱仪、同位素质谱仪等,平时只对教师、研究生开放,主要用于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科实验教学,尝试全面对本科生使用,开展一些相关的实验课程,充分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对地球化学实验课直观的印象,从而形成比较完备的实验教学内容。考虑大精设备的维修成本的问题,做好仪器的使用操作说明手册的编制工作,做好使用记录。

2.5 建立虚拟仿真实验

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GIS、RS、GPS)集成技术、多媒体展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打造一个具有高度共享的地球化学信息采集、集成、虚拟、到实验操作、分析、预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化学反应过程可视化、数值算法过程动态化、虚拟仿真实验网络化”。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互相补充,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丰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以建立烃源岩有机质的成烃演化模式为例,虚拟实验能提供一个动态的仿真环境,模拟地质体中的油气的生成过程,再现有机质在地质体中所经历的物理和化学演化过程,使得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可以全程参与推导成烃模式、评价成烃潜力以及资源量的计算工作。这是一个对课堂知识消化的过程,也是弥补现有实验设备条件不足的很好途径。

3 结语

经过这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加强了素质教育,增强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促进了从传统模式到创新型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进来,申家年,薛海涛.关于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几点思考——以我校地球化学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8):224-226.

[2]陈玉燕,洪乃刚,范伟国.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4):18-19.

[3]杨国良,高瑞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28(1):

62-65.

[4]胡守志,李水福,阮小燕,等.“油气地球化学”新一轮课程教学体系建设[J].内将科技,2011(2):59,66.

[5]赵永刚,时保宏,王晓梅,等.石油院校石油地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06(4):64-65.

[6]李坚,卢绮雯,蔡冰.浅谈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的管理与使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38-39.

4.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如钠与水的反应,使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直播”,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钠球的后面,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红色尾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在复习课中,展示一个单元乃至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网络,更整齐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思维清晰的接受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当然,信息量一定要把握好度,课堂容量要适当,不能一味地增加容量而不顾学生实际,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容量。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 3 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2】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郭绍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

【4】钱扬义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5】余敬忠

5.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篇五

摘 要:有效教学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上提出来的,如何高效利用高中化学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教学入手,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再总结出有效练习,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实践

在20世纪的科学思潮影响下,人们意识到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还是如何利用观察、实验这些科学的方法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推出有效教学的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习有了较浓厚的兴趣,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化学课堂还要有趣味性。从高中实施新课改以来,就要结合高一新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比如,我在第一堂课设计几个魔术实验:“滴水生火”“空瓶生烟”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检验”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首先是司机酒驾惹车祸,交警对酒驾司机进行检测是否喝酒;再就是奥运会期间,对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进行检验。让学生了解要想了解化学方面的奥妙,还要引导其努力学习化学知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给学生讲有关于化学史与前沿科学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进行讲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揭开了化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具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检测以后,还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来说,在对平时作业进行批改时,还要多写某些具有激励性的批语,对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也加上了某些鼓励性评语:“只要肯下功夫、肯努力,一定会有好的成绩”。对于作业比较马虎的学生来说,还要在作业后写上批注:“认真是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坚持持,才会成功。”当批完试卷以后,还要在某些学生的卷面加上这样的批语:“你的进步,老师看得到,望继续努力。”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解题方法相对简单时,我们还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自豪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当学习目标一旦达成,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与鼓励。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并提出更多问题,解决更多问题,做到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制订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教师的及时鼓励也可能成为中等、后进生转化的转折点,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对于优等生来说,也能够“更上一层楼”,并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二、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不能出现“满堂灌”和“一言堂”,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还要做好及时的点拨与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对符合学生实际的一系列习题进行编制与组合,“教学专制”与照搬外地训练题的现象不能重演。要在平等、民主以及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做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活泼、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扎实、有效地备课,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创造性,能够做到讲练结合,实现师生互动,做到扎扎实实地教学,平时要从点滴开始进行积累,打好基础,做好查缺补漏工作,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要从注重“这堂课讲了多少知识”转变为侧重于“这堂课学生如何提高的”;从注意“这道题学生是否做了”转变为“这道题使学生悟出了什么”,课堂教学由高密度勤奋型转化为高回报效益型。

三、有效练习,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高效主要靠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进步来体现,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所以要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还要结合组织有效的训练达到教学的高效。有效训练的实施还要围绕以下三个环节。

1.抓选题,强化训练

教师要从学校情况、学生情况出发,对精选的练习题进一步优化。这时,教师不仅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注意收集不同的教学信息,从题海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训练,保证练习的质量。选题时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练习,实现教学的高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不能随便搬来进行训练。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还要在解题能力和讲题能力方面加强,在选题能力及变题能力方面有所注重,提高自己的组题能力与编题能力。

2.加强训练,抓好细节

细节有可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训练要注重过程。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可以提高分数;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会有潜力;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会有竞争力;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有突破口;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会有增长。只有狠抓细节才能提高成绩。

3.强化练习,及时反思

先练习,后反思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和学生还要加强练习,不断进行反思,同时,还要做好分析与反馈工作,讲评课更要有针对性,能够准确地指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讲评课时,注重方法、规律、能力的训练与增强。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积累,还要进一步追求教学的高效,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更要追求卓越,变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享受”,这是教师自身的“职业享受”,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

(作者单位 贵州省剑河民族中学)

6.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六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其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便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笔者的实际经验,对这一问题从多元性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

一、现状与挑战

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三个评价原则,即“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评价方式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这些基本精神是广大化学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就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不少学校所开展的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一是缺乏培养和评价学生多元素质的经验,不知道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二是过分关注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三是过分关注学生评价的化学知识的习得,没有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们知道,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真正的化学研究在目的和方法上是不一样的。中学化学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因此,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不能只看结果,而应从心理品质、智力水平等多方面去考虑。具体说来,要包括对以下因素的评价:学生所持有的科学态度、与他人合作的情况、组织和管理才能、知识和方法的有效应用、信息资源的获取、资料的加工和整理、论文和答辩的陈述清晰性以及研究成果等。

二、理论与实践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要素组成。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因此在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就要求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一)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就评价内容而言,多元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又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和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态度、兴趣及行为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

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在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淡化了分数的概念,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认为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习得更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当然,在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得心应手了。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多元性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教师评价及家长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

1.自我评价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是为了使评价客观公正,另一方面是因为自我评价本身就是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

好的自我评价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以及对学习负责任的态度等。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学生应该怎样评价自己的表现和研究成果呢?笔者在具体实践中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线索:

?研究过程中你在哪方面的化学知识、技能有所提高?

?研究成果的成绩和不足是什么?

?整个过程中哪些阶段进展顺利或困难?

?通过哪些训练可以提高自己的化学科研能力?

?是否一开始就对要解决的问题、化学原理均很清楚?

?是否因没有资料或资料太多而不知所措?

?是否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失败时能否找出原因?

?是否发现你建构和重组知识非常困难?

?能否参加每一次活动?

?在化学研究中能否全身心投入?

?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

2.相互评价

相互评价也就是小组互评,是学习活动的终极评价,通过它促进我们的人格与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坛,将自己小组合作与智慧的结晶展现出来是分享成果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成功的喜悦不应该仅仅由小组成员自己分享,每一位看到成功的同学与教师都应该分享。在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的同时,自己也分享着别人成功的经验。通过相互评价,学生们不但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吸取别人的精华,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

时给别人提建议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3.教师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评价不像平时的阶段评价那样进行简单的测试,而应尽可能淡化分数,减少诊断性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能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简单地判断对或错。在具体操作中,笔者更多地注意学生在参与化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如积极的态度、坚韧的毅力、良好的合作、合理的研究方法、创新的意念„„并且在评定中更注重给每一个小组的评语,让他们从评语中了解自己小组的各方面优秀的品质,如何改进可

以做得更好等。

4.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是有别于其他评价方式的一种评价。通过家长评价,不但能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使家长更多地发现自己小孩的闪光点,同时还能使学生得到家长的肯定,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发挥自身学习的潜能。

(三)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评价方法的多元性指的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学生素质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处理诸如创新个性或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判断问题。我们可以汲取上述两种方法论体系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互相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

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和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

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

三、小结

7.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七

优化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教学

无机化学由于内容多而杂,理论性强而抽象,新知识的不断引入等原因,使得在教学学时不变,教学内容却在不断增加的矛盾日显突出,因此必须抓好教材建设,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生源实际情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学院化工系应用化工、化工分析专业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无机化学教材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二版[1];化工出版社的王建梅、旷英姿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一版。在教学中以上面的教材为基础,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出发,进一步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贯彻基础理论内容以“必须和够用”为度的原则,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1. 对化学理论部分的精选

我们首先组织课题组教师对化学理论部分进行了精选,一致认为可适当“降低调子”讲授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的内容,将小字排版的内容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料,重点讲授四大化学平衡及应用。

2. 元素部分的精选

对元素部分在体现周期系的原则下,尽量突出典型和通用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化工分析专业,重点讲授元素及离子的定性检测上。

3. 重视理论教学

在章节的安排上不拘泥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采取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适当重复,前后呼应,归纳总结,既要介绍基本知识原理,保持课程体系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又要贴近现代生活和化工生产实际,不断用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充实教学内容。如讲授元素及化合物部分时,介绍“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说明铁、锌、碘、硒、锰、铜、氟、铬、钴、铝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2]。讲授新型无机材料,如高温结构陶瓷、纳米材料等知识[3],通过以上示例,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了解了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技术,使化学教学与时俱进,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模型教具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效果。

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逼真。如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原子轨道杂化的形状,不同类型杂化分子的空间构型,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地“演示”给同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了教学质量。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无机化学常被一部分学生形容为“听起来枯燥乏味,学起来费力无趣”的课程,此时,若教师只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加之上课时忙于记笔记和背公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被削弱。由于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适时的提问、设疑、讨论等启发教学方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如在学习锰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时,启发学生与已经学过的铬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比较异同,通过诱导学生回答,然后由老师归纳总结出,一般常见锰(Ⅶ)的化合物有较强的氧化性,常见代表物KMnO4是常用的氧化剂、其还原产物随溶液酸碱性不同而异,而铬(VI)只在酸性条件下显氧化性;锰(Ⅳ)的常见代表物M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具体在反应中显什么性质常由另一种反应物及介质而定;锰(II)的常见代表物是MnSO4,有弱的还原性,在HNO3存在时,可被强氧化剂Na BiO3氧化为七价锰的化合物,使学生轻松掌握锰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同时也巩固了铬及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巩固启发式教学效果

我们还充分利用习题课这一教学环节。每隔3~4章安排一次习题课(2学时),通常先用一学时对学生进行测验,此时老师可通过巡视发现一些问题,然后紧着上一学时的讲评课,对共同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将新颖独到的解题方法推荐给其他同学,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巩固教学效果。

4. 采用球棍式模型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无机化学中原子、分子结构看不见摸不着,故学生常感到即抽象又难理解,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描述它们的基础上,再配上模具的演示,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下课休息时间亲自演示,并与教材的图形比较,加深印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某种程度上,它比多媒体更直观易懂,效果很好。

改革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机化学实验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是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验证,巩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及今后从事化工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为了配合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对无机化学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我系教师一致认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是要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实验内容及重点进行调整。

1. 尝试性的开展设计性实验

在保证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理念,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及实验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性的开展设计性实验,该实验内容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所学无机化学理论及实验知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获得产品。完成实验后,同学们虽然很累,但看到自己亲自实验的结果,心理充满了成就感,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好途径。

2. 增开综合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开了30学时的无机化学综合实验。经过集中强化综合训练,提高了学生自觉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考试方法,科学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种手段,同时对教师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为了更加合理公正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近两年来对传统的闭卷笔试进行了改革,对学生的成绩实施了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考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而且全面评价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出勤等)占总成绩的10%,无机课内实验占总成绩的20%,然后将上述四项相加得出学生本学科总成绩。通过实施该考核办法,使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都很重视,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虽然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新思路,发现新问题,所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实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取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化学教村编写组编.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唐有祺等主编.化学和社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271.

8.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八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69-02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化工、 食品、制药、材料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系统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门自然科学。不过大学所学的无机化学涵盖的基础内容,与高中相比相差甚远,其中涉及大量抽象的定律及立体结构内容。为了改变学生机械记忆的习惯,着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精练与调控教学语言,重视习题课的教学以及把握课堂教学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学生不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几点探索,以使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能够与其课堂教学很好地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理解。

一、明确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学学习的首门实验课,这是他们必修的最基础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也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衔接与强化,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较为琐碎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另外,通过本课程的技能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习惯、理论联系实践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改革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一)预备实验和预习报告

教师在每次实验前要作预备实验。通过预备实验,及时发现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各种异常状况出现的可能与原因,从而完善实验,在上课时有的放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而且,通过预备实验教师可以理顺思路,将理论与实验顺畅地结合起来,针对关键的知识点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还要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写预习报告,但要强调:预习报告不是“抄写”实验书上已经清楚地写明了的实验步骤、原理以及注意事项,而是对要做实验的了解和规划。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资料,清楚实验中所用仪器药品的性能性质,明白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验规律,最后达到实验的目标。

(二)实验教学方法多元化

目前,实验课大多都是采取“先讲后做”的典型实验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管按照老师讲的做,阻碍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程开始时先采用“先讲后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适应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但随着课堂教学和实验的深入,教师可以在讲解实验时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边做边思考,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再询问答案,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单多相离子平衡”实验,针对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内容,教师先不要把涉及的方程式及现象都给学生说明,可以先给学生强调要按照步骤顺序与量加入每种试剂,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并与自己的预习相比对,及时发现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完善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性实验与应用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目前,我校理工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分成了基础型技能训练、拓展型性质实训和应用型综合实训三大模块。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由玻璃仪器的洗涤与使用这一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开始,经过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单多相离子平衡拓展型性质实训以及粗盐提纯、硫酸亚铁铵等应用型综合实训,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拥有了不错的专业素质训练,拥有了一些专业能力。而针对化学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要求,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适当增加了他们的综合性实验——硫酸钡溶度积的测定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检测铁钴镍,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训练,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实验技能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巡视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予以纠正,严格要求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灌输规范操作的思想,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

(三)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也不够细致。如“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在记录 Fe3+ 和少量 NaF 固体反应后,再加入 KI 溶液和 CCl4的实验现象时,学生老是强调溶液混浊,而没有与 Fe3+ 直接和 KI 溶液反应再加入 CCl4 的现象做对比。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要注意相关联实验的关系,分清主反应和副反应、正常反应现象和异常反应现象等。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应观察什么,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设计实验包括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假设、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的形成。通过设计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实验的内容,夯实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归纳及思维能力。目前,无机化学实验中的设计实验主要为性质实验中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定,虽然要求学生设计出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并验证与分析结果。但是对于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来说还稍显不足,并没有涉及浓缩蒸发、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因此,设计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当中仍然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四、充实无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方法

以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要依靠学生平时每次实验与最后考查实验的结果来进行考核,成绩的评定比较粗略,很难全面考核学生。随着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逐步对考核体系进行了完善,其中包含了实验具体操作、卫生纪律、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回答问题、实验结果、考核实验等,以求尽量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但是,这样在考核的过程中也会有问题存在,例如在考核准备中工作量大,与考核的时间要求存在冲突,造成有些考核不能完全落实;实验操作考核的学生较多,教师不可能看到学生的每一个操作,就造成了有的错误操作不能被及时发现,影响考核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考核的改革还需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尽可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工作做到愈加深入与完美。

五、今后改革方向的设想

(一)适当开设一些微型实验和展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往往不能与课堂教学同步,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地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适当开设一些微型演示实验和展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促进其理解。

(二)适当提供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

在课程学习之外,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的实验能力,为实验技能大赛培养后备人才,也为毕业论文做准备,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及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为了促进与完善无机化学的教学,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仍然需要继续深入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源.对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再认识[J].化学教育,2007,(6).

[2]张静,崔明辰,孙连海.基于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无机化学实验学与教新型模式设计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3]刘俊,徐怀春.无机化学教学及实验的研究[J].云南化工,2012,(1).

[4]李庆全,陶二红.浅谈无机化学实验改革[J].科技向导,2012,(2).

[责任编辑:左芸]

9.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九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14874.1/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 化学史 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14874.1/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

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3].恽昭世主编.《教育实验与学生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第1版

[4].周青

杨文永.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材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3(4):36-40

10.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十

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强调了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人类重视的信息、材料、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都离不开化学。作为当代化学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外,还必须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熟练应用现代测试仪器与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物理化学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独立的课程,它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学科所需要的基本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在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如何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新世纪高素质、刨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实验内容陈旧,起点低,基本上反映不出学科的发展现状;验证性实验多,研究性实验少,综合性实验更少,甚至没有;各分支学科实验各自为政,导致实验内容简单、重复;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缺少统一科学的协调管理和评估;实验课堂上只重视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和基本操作细节等。由于实验课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下降,重视程度降低,主动性差,进入实验室就是照方抓药,应付实验。有的学生甚至连照方抓药都不愿去做,干脆抄抄实验报告完事。这些现象势必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大量相关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差、综合应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差,特别表现在研究生复试时因实验能力差而不被录取的每年都有。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l世纪,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以往教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于2002年底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课题申报了学校教改项目,已取得立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单纯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为:由实验理论课(包括实验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新技术新方法两部分、基础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三部分组成。

一、二部分安排在三年级,第三部分尝试了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考研结束后进行,这个时期学生的积极性最高,效果最好,可以使学生通过综合实验课的训练,从选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仪器安装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做毕业论文也大有益处。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符合2l世纪发展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教改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验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前了解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及技术,也是为了弥补学生因仪器设备原理不懂所造成的知识面窄的问题。因此实验理论课的内容一方面是常用实验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另一方面是化学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原理介绍。基础实验课的内容根据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1999最新公布的“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我们仪器设备的现状进行安排,内容力求新颖,不重复,并且有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意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要多采用先进的微机系统,增加计算机模拟实验,使实验基础课的内容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兰州大学等校协商,合作修订现有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使新的实验教材符合21世纪教育教学的要求。综合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验锻炼,在内容方面,结合院里仪器设备的现状以及一些教师的科研课题,专门为学生设计一些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多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应用,如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测定等。这部分内容需要认真思考,精心编排,通过综合实验课,真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和先进的实验技术,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验理论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实验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的生动有趣,而且可以弥补仪器不足的问题。在基础实验教学中,由原来教师准备好实验,学生单纯的做实验,改为让学生从实验准备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仪器的配套选择、安装词试、药品的领取、溶液的配制以及实验室的整理等方面,尽可能全方位的参与,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机会。在综合实验课阶段,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教师仅为学生做好后勤工作,起主导作用。4 实验设备的改革

首先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在学校教学体制和设备建设总体规划下,结合我们的实际需要,购买部分新仪器,同时还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对实验技术进行改进,还创造条件自制小型简便适用的仪器。比如建立无汞实验室;自制恒温样品管使动力学实验全部达到恒温要求;将微机接等现代技术用于“溶解热测定”等实验中,使学生接受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的训练。5 实验教学管理的改革

管理方式由原来的人工管理改为由计算机管理,不但使管理能力增强,而且实现管理自动化。管理内容包括对人、物以及信息的管理,即对学生的实验安排和实验成绩,对仪器和药品,对整个物理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结果、试题库等信息实施全面管理。

11.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索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无法谈及探索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大更新与突破,也在教学理念方面有了较大创新。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中化学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广大化学教师共享。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进行教学,只注重讲解细节知识、枝节内容,而应该切实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新课程教学意图及教学理念,从正确的目标尺度上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争取做到课堂教学目标“到位而不越位”。

二、根据学生特点,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对于现代教学理念来说,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因此我们在创建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贴近生活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虽然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但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否则就失去了问题情境的设置意义。

例如:将氯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逐渐褪色,教师要启发学生探究这一现象是氯水的酸性所致,还是氯水的漂白性所致?这一问题就比较突出,具有探索意义,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帮助他们产生成就感和喜悦感。为了创建更多、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有意识地将知识与周围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促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就减少了化学实验,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讲解习题,结果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弱等不良后果,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化学概念与理论都来自于实验的验证和论证,可见,实验对于化学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在处理好教材要求实验的前提下,加大学生实验力度,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实验、分析假设、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此外,还可以将一些演示类实验改为边实验边讲;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安排布置课后实验作业等,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品,通过所学知识,变废为宝。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不但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发现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此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应用现代化手段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其中,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形兼备、图文并茂的优势特点,用其来辅助教学,可以逼真的再现物质中存在的微型反应,用动态、形象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在教学“钠与水的反应”时,可以将其放于投影仪下,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一反应中存在的多种现象,此外,还可以通过投影,很好的观察钠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因此,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创新,才能真正适应新形势,得到新发展,从而有效完成化学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中学)

12.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十二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生物无机化学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必修课。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在过去的十余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发展。美国主要高校生物无机化学工作者在化学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国政府及基金组织连续在其研究中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 并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计划出台, 譬如, 美国科学院在科技政策报告中指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是当前化学学科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我国生物无机化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发展的, 当时落后于国际约10年。但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几年连续支持下, 在全体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者的努力下跃升了三个台阶, 从生物小分子配体上升到生物大分子;又从研究分离出的生物大分子到研究生物体系;近年来又开始了对细胞层次的无机化学研究。我国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始终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基础研究, 在应用生物无机化学上具有一定特色, 而且水平逐年提高, 一些研究工作已达到和国际同行等同的水平。虽然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但在国际上已经能够占一席之地。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构思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是想获得一张文凭的不得已选择?是想扩展知识领域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无论学生理想的“主产物”是什么, “副产物”是什么, 真诚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烹调”出的“食品”不仅蕴涵丰富“营养”而且“美味”, 希望学生能从“美味”的“口感”中感受到愉悦;从“咀嚼”的“回味”中留下余香;从“营养”的“消化”中获得力量。

期望借助生物无机化学课程营造的空间不仅是传授专业的课堂, 更是交流思想的场所。人类的智慧比由他创造的知识更具魅力, 它以其看不见的形态揭示了自然界中蕴涵的无形“天机”。我们赞叹自然界“天机”的绝妙, 更惊叹揭示“天机”的人类智慧。作为接受教育的我们, 不仅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传承者, 每个个体更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延续者, 即我们每个人更应该成为创造者。不仅首先要成为知识的学习者, 更应该在知识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因为不仅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问题的思辨程度, 而且创造能力的强弱更取决于思辨能力。知识就像酿造美酒需要的营养, 而思辨就像酿造美酒需要的酒曲;创造源于思辨就像醇香出自酿造;睿智的思辨靠艰苦的磨炼就像优良的酒曲靠严格的驯化;有知识不等于有创造力就像有营养不等于有醇香;酒曲的驯化并非一蹴而就, 思辨的培养绝非一挥而成;思辨的培养需要知识就像酒曲的驯化需要营养。酒曲在营养反复调制中的不断进化中得以驯化, 思辨在知识不断积累中的持续更新得以提升。因此, 本课程特别注意师生思想交流, 让学生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有知识的积累, 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代生物无机化学是化学领域日新月异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 要求化学类专业学生能够尽早跟踪它的发展趋势。我们每一个人都将终生面临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所以, 重要的是学生要知晓“怎样学”。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指导思想问题, 只学内容而不能体会其精神, 就不能用所学的东西去指导实践。学化学的人进入生物领域时, 就必须体会几个指导思想:要体会由没有生命的化学向有生命参与的化学转变, 要体会由一种简单的、无活性的配合物向复杂的、有活性的配合物这一飞跃, 要体会由一般化学处理的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背景单一的反应体系到开放的、有特殊背景的生物反应体系的过渡等。先登山顶, 方能感知一览众山小!每一单元伊始首先介绍单元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南以及前后单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重点讲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必讲内容、自学内容和备查内容, 突出必讲内容, 引导学生消化自学内容, 掌握利用各种渠道查阅收集整理化学资料的能力。

兴趣是大学生探究成功的重要保证, 它能使大学生坚持长时间学习、研究, 能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欲望, 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由扶到放, 到综合运用, 使学生通过活动理解知识、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等各种能力。教学中, 把教材当成经典, 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 教材怎么编排教学就怎么讲的做法是不符合科学的教学理念的, 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基本思路的基础上, 加入自己的改造和创新,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逻辑出发, 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 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 从而引起学生期望的行为反应和期望的情感体验。教学的引导不应局限于语言上的引导, 更应体现在活动设计上的引导。

教学目的是由扶到放、到自主探索, 根据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从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以体现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实践出来的, 而不完全是听来的。

大学是崭新的学习, 每个人对各学科各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将凸显其差异。在生物无机化学的教学中, 既注意智力因素的考察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考察, 既注重学生对课程学习深度的考察又注意学习广度的考察。

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式——小论文

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边活动。教师在主持、设计、调整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保持高教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精神状态, 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撰写课程小论文便是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尝试。

撰写小论文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小论文中, 大家都敢于破除俗见, 不为教材上的知识所拘束。学生们所写的小论文设计的范围很广, 主要有以下内容:发现文献资料上的疏漏, 大胆地提出来;对生物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建言;关注生物无机化学在科技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中的应用, 例如地方病、药物分析、环境问题、生物科技、食品安全等。仅以化学专业学生为例, 张文华同学针对“家乡周边四个村几十年来女性村民健康长寿, 而男性村民大多在五十多岁就罹患各种怪病死亡”的现象采集了大量水样、土壤样、粮食样进行化学分析, 并利用寒暑假到当地医疗卫生环境等部门进行调研, 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杨涛同学结合城固桔园果农与振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因为所谓的铬污染事件进行现场勘查、调研、取样分析等, 给出了研究报告, 揭露了事件的真相, 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贾建华等结合城固县三合乡井水污染事件, 调研、测试、并进行了相关理论探究;曾波明、杨美娜考上生物无机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等等。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非智力因素, 大体上包括课程的学习态度 (包括是否迟到、早退、旷课等) 、学习兴趣 (课内学习情况、课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外阅读等) 、学习习惯, 还有每个人的个性差异以及情绪等等。态度决定一切。态度问题解决后, “方法”主宰一切!

期末考察要求学生在本课程范围内自选自拟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因人而异地阅读不同的参考书, 广泛收集资料, 按照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完成一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 不少于5篇参考文献 (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篇) , 而且所参考的文献全文必须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箱。课程结束后一个半月上交小论文。这种弹性和多元的考核方式, 使得学生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注重了个性教育,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整理, 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全过程的锻炼。有了这样的练习,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论文质量评定时要首先考虑逻辑分析能力。第一、对论文题目选择文献查找等表现出的倾注力、洞察力、敏锐力;其次、是对先人的见识积累、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技巧较好理解的基础性编织成网的能力。包括深度和应用广度上的见地到达了什么程度, 驾驭生物无机化学知识在对应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包括想象、质疑、创新能力。第三、论文的流畅性、广度性、深度性、独创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由于该课程开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以上考察只做一般参考。重点考察的是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譬如参考文献的真实性、参考文献的数量和时效性、参考文献原发刊物的级别、解读参考文献的能力程度等。其所谓白鹭立雪, 愚者看鹭, 聪者观雪, 智者见白。要从“鹭——雪——白”的审美回归到“白——雪——鹭”的审美, 让感觉延伸, 意蕴流动, 最后是大智若愚, 抓住问题的重点与核心。

专业培养计划的一体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实践性教学环节譬如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的应用性以及后继课程的要求都需要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上作铺垫。几年来, 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两轴模式”, 以实施专业培养计划为主轴, 以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为辅轴, 双轴联动、协同增效, 既要有第一课堂的“耐久力”, 又要有第二课堂的“爆发力”, 旨在让学生从业后既要上手快、又要后劲足。

通过撰写小论文, 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小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撰写小论文这种形式能够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 这与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相对枯燥方式相比,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提出己见必然是在对知识理论做到全面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而通过思考, 又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好处。

(4)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小论文反映的是学生自己对教学改革、教材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看法, 这就使老师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的掌握, 所关心的问题以及存在的缺陷, 从而可以对症下药, 做到事半功倍。各具特色的小论文与千篇一律的作业相比有着更好的效果。

(5) 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创作作好准备。课程小论文实际上就是练兵。

当然, 毕竟只是课程小论文, 虽然小论文有上述优点, 但作为一项探索, 也还存在一些弊端, 譬如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撰写小论文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查阅资料及撰写;少数学生存在抄袭现象。由于学生素质不一, 少数学生对写论文不重视, 根本不做准备, 在要交的时候才临时抄袭一篇, 这个问题原因多种多样, 有待进一步研究。

前景展望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很难的。但是, 撰写小论文只是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利用起来, 还可以替代期中期末考试, 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太难, 值得尝试。

美国商界高等教育论坛2000年发布了一份报告, 提出对大学毕业生能力方面的几点要求: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时间管理、自我管理、适应性、分析性思维能力、国际视野、基本沟通技能, 这实际上都是我们所说的理解能力、品格问题。

教育宗旨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积极思考问题。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稳务实、有毅力、讲纪律、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含蓄, 心里有想法不直说、谦虚、不同意也不说“不”、有度量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更要培养学生有创新精神、有热情、有主动性、擅长独立工作, 想得深远、直截了当地沟通、争论、自信、不同意就说“不”、有勇气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体现基于诚信之基础, 结合中西之精华。

实践是其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 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这项工作刚刚做了几年, 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总结了生物无机化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构思和教学方法探索, 让学生撰写小论文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尝试, 探索其在化学人才培养、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13.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十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主宰”:对自己学习的成败承担责任,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优于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奴隶”的学生[1]。将微型实验应用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从物质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热量的吸放过程感受到具体的学习对象,对其感官产生刺激进而内化为待记忆、加工的信息。学生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对所学知识及其应用产生认知上的内化,这样获得新的知识建构。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2 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14.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十四

论文摘要: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并结合实践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处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1.引言

身为基础教育实践一线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我们开展教育活动,自然是为了培养学生,使之发生所期望的变化和形成所期望的素质。我们经常想,我们通过设置怎样的情景,提供哪些材料、仪器或设备,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促使学生产生哪些行为,才能促成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怎样才能知道学生经过一番学习后是否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具备了相应的素质等等。因此,在一定层面上讲,教学的本质就是促进学习的发生和更有效的发生。

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2.问题的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我初步从以下方面探讨。

2.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合理化处理教学内容 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理论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我们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可能有些老师总觉得知识讲得不到位、不过瘾,费力地去补充、加深。这样势必没有效果。反而增重了学生负担,更谈不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了。

例如,在使用新教材进行酸、碱、盐这部分内容集体备课时,有的教师认为,要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需要补充一些离子反应规律,这样学生就可以具备足够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些教师则认为,化学新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酸、碱、盐的教学要求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在知识点上缩小了范围,我们不应该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补充知识,而应该在现有的知识要求范围内,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能力上下功夫。事实上,化学课程标准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强化了对酸、碱、盐性质的探究过程的知识和应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研究教学内容时把握好知识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2.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在教学准备时留白 上课前,我们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等学情分析后会写出教案。但是上课时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因为有时候学生并不是按照教案设定的思路走,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写教案时,要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情的了解,再进行充分预设。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要有弹性、留有空白,在写教案和执行教案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使静态的教案转化为动态的学案。使课堂呈现某些变动性和复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原本生态。

例如我校现在实行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案的编写,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案反复使用。学生在使用学案和交流汇报环节就会产生很多教案上没办法写上的问题,而这时对有效问题的分析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为实际上同一个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就会衍生出不一样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过渡和衔接,在突破重点、难点中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做好详细的预案,并留有一定的空间针对学生上课过程中的实际发生情

况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这无疑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2.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在课堂教学进行中转变方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形成人的各种能力的知识。传统的教学大部分是以陈述性的方式实施教学,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成了副产品。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内容直接提问时,往往能顺利回答,但如果将该知识内容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再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例如,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知道CO2与NaOH会发生反应,并且记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但是简单的换个情景:问NaOH为何要密闭保存时却答不上,而若是要设计实验证明CO2与NaOH之间发生了反应就难上加难了。我们都非常明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尽量避免陈述性的方式教学,而应该采取探究式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并有可能要限定一定条件,再提供一定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得出结论或原理,成为发现者。让学生始终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自发现知识的结构。教材上有很多的结论性的知识,如果直接向学生直接陈述这些知识,学生只能机械记忆。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将人类认知该知识的过程适当的“还原”,再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因此,对教材上的每一个“活动与探究”都要重视。通过这些学生、师生之间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保证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2.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在教学评价上发挥积极导向

有好的评价导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有效性得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再是甄别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我认为首先要实施诊断性评价中的几个方面。第一,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第二,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第三,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之中则要开展形成性评价。第一,明确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及其评价项目,从而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第二,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力求使学生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纠正”的系统。以明确学习的针对性,针对性强化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之后,就要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终结性评价。第一,考查学生群体以及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第二,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依据。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3.小结与反思

15.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十五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在教学、科研以及生产活动中选择对环境无害或者可再生的物质作原料,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其过程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文章依据笔者多年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经验,结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特点,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1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次序实现实验产物回收利用

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在编排上通常分为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原理与常数测定、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合物的提纯与制备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几大模块。为了充分实现实验产物回收利用,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次序做了调整,从而使得前面实验的产物能够够成为后续实验的反应物,实现了实验的连续性[3]。因此,近年来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在完成基本操作实验后就直接安排无机制备实验。例如,粗食盐提纯后所得氯化钠,不仅可以用作配制后续实验中氯化钠溶液,也可以将其作为分析化学实验中天平称量练习的原材料;同样思路,对于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其产品硫酸亚铁铵的性质较其他亚铁盐稳定,可以将其用作铁系元素实验中Fe2+溶液的配制。

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也是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减少实验过程中药品的不必要浪费,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将污染的排放量降到了最低的结果,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依此安排实验教学次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2 优化和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所用试剂较多,其中元素化学实验尤为明显。依据绿色化学的理念,要从源头上阻止污染,我们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下,对涉及化学有毒试剂的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具体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 删除或改进剧毒实验[4],在选择实验时,对于无机化学实验中毒性和危险性大、“三废”处理困难的实验内容予以删除,不使用一些无法替代、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药品原料; (2) 寻找替代品,尽量用低毒或无毒化学试剂替代有毒化学试剂[5]。如无机化学实验中沉淀-溶解平衡实验,该实验目的是利用溶度积规则和平衡移动原理验证沉淀的生成、溶解、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传统实验中,沉淀离子及沉淀剂大部分使用的是Pb2+和CrO42-,虽然使用这些沉淀离子及沉淀剂实验现象比较明显,但是若将含有Pb、Cr有毒重金属的实验废液排放到水中,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为了达到传统实验同样的教学目的,同时减少实验废液对环境的污染,依据绿色化学的理念以及溶度积规则重新选择沉淀离子及沉淀剂,并对传统实验和改进后的实验进行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既达到了实验目的,又减少了有毒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实现了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 推广微型化实验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

根据无机化学实验使用药品较多的特点,从环境安全和污染预防的角度出发,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微型化学实验就是运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以及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反应来获得比较明显的反应结果和较准确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型化学实验适用于某些毒性较大、药品昂贵、耗量大、污染严重以及操作复杂的无机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有以下显著优点[4]: (1) 节约经费。消耗试剂量一般为相应常规实验的1/10至1/1000,大大节约了实验经费; (2) 减少污染。试剂用量的减少将降低废气废液的排放量,缓解了环境污染; (3) 便于操作。所需的仪器为微型仪器,方便携带,操作简单; (4) 节能节时。耗时约为常规实验的40%,还减少了水电等能源的消耗。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广微型化学实验,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使用实验室现有的诸如点滴板之类的简单器材,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同时由于使用的器材简单、消耗试剂较少,所以实验成本较低;另外,就是借助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这种方法可获得较明显的反应结果和较准确的化学信息,但是相对于前者而言实验成本较高。

通过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推广微型化学实验,不但可以使三废处理更加容易,节能节时,避免实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和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4 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计算机模拟技术引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无机化学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所以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主要是针对那些演示实验无法实现、毒性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内容,同时有选择地保留一部分有代表性且污染程度较小的内容, 让学生实际操作。

对于演示实验无法实现、毒性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内容,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技术, 应用典型的软件工具,把相关化学反应中的各个细节、现象以及结果输入电脑,结合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在进行多媒体演示实验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在不同的界面上流动,对实验的基础原理、装置、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进行仿真。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过程做成录像展示出来[6]。在演示录像中,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进行详细解讲、清晰地展现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现象。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既能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又能熟悉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从而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把计算机模拟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仿真化学实验也是实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有效办法之一,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从根本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5 科学处理实验产生的“三废”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方法来实现绿色化学理念,但是最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三废”。处理实验产生的“三废”的方法较多,除了通过前面提到的产品回收利用外,通常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7]: (1) 中和法,可用于处理含酸和含碱废液; (2) pH值调节法,含汞、锌、铜、铅、锰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在碱性条件 (pH=8~10) 下加入Na2S使其生成硫化物沉淀,静置分离后,将溶液调节pH为6~8后排放; (3) 硫酸亚铁法,使用FeSO4在酸性条件下将含Cr (Ⅵ) 废液还原成Cr (Ⅲ) ,然后加入碱液,使其生成Cr (OH) 3沉淀,静置分离后,调节溶液pH为6~8后排放; (4) 含银化合物废液,可采用硫化物沉淀法处理; (5)

对于含有H2S、NO2等废气的实验,应增加吸收装置,H2S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Cl2、NO2、SO2可用碱吸收。对于上述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渣,可以找一个远离水源的地方掩埋于地下。

6 结语

总之,要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需要在绿色化学理念的指导下,实行污染预防全程控制。可通优化实验项目、实验产物回收利用、利用微型化实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方法,建立绿色化学实验的新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绿色化学理念应进行及时的、适当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基于绿色化学理念, 对如何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绿色化思维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指出通过优化实验项目、实验产物回收利用、利用微型化实验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方法来实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目标。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学,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吴建中.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甘雄, 马稳.高师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J].高师理科学刊, 2005, 25 (1) :75-77.

[4]李成未, 郑会勤, 司晚令.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与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0 (3) :59-61.

[5]白广梅, 李英.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2) :104-106.

[6]罗飞华, 杨莉, 张萍等.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方案探索[J].绿色科技, 2010 (8) :211-214.

上一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事迹下一篇:大学生会计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