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专业导论课有感(9篇)
1.cpa专业导论课有感 篇一
服装专业导论课心得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号:83110351 姓名:曾祥玉
摘要:
第一部分:对服装专业导论课的认识和心得
一 对服装的认识 二 服装发展的历史 三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
四 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理解
五 服装专业导论课心得
第二部分:关注当下成就未来—我的大学规划
一 思想观念的正确树立 二 知识结构的构建 三 人际交往能开的提升 四 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 先关择业知识的了解
第一部分 对于服装专业的认识和导论课的心得
俗话说:‚马要鞍装,人要衣装‛,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意服饰的美,这在前人的一些诗词中都有体现。如白居易《缭绫》一诗就生动地描绘过当时的服饰:‚织为云雁秋外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淡雅的纹路如秋雁高飞;鲜明的色泽如春水溶溶;广袖长裙,在光线的映照下,有若隐若现的异彩奇纹,闪烁不定。读罢令人想见那服饰是精美之至的。不仅如此,在古典诗词中,对服饰的图案美、色彩美、款式美都有许多的描述。如汉乐府《陌上桑》中有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古代的人就知道服饰的搭配,通过各种服装和饰品的巧妙结合来打造一种美,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
有人说‚中国有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华民族是个注重服饰的民族,古代服饰不仅美轮美奂、赏心悦目,而且能彰显身份、区分尊卑、契合礼仪。服饰背后体现着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大有文章。
一 对服装的认识
传统意义上的服装是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中国古代称上衣下裳。广义的衣物除了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外,还包含了手部和脚部等的遮蔽物。从现在的角度看,服装革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二 服装发展的历史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制。‛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韵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十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 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9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穿衣服了。
在我国历史上,从传说的玉帝时代起,经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直到清朝末期,共约4900多年,经历许多历史朝代,服装在逐步的发展变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服装正趋向于多功能﹑高科技方向发,日新月异,绚丽多彩。服装已经是不求名贵,但求方便,更求舒适,越来越薄的绿色服装了。
三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
中国服装业有四大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我们的服装设计水平低,这就导致了我国服装业只能替别人加工高档名牌服装、而自己的产品难以成名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各服装企业之间也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比较低层面上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杉杉、雅戈尔、波司登、雪中飞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四 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理解 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只是只要求有设计能力那么简单,培养的是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从事服装研究、设计、营销和管理以及工艺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服装是充满时尚的行业,学习服装设计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领悟能力。服装设计靠的不全是想像,多数学习服装的人最后都会留在国内的服装市场上从事设计工作,那跟我们想像中的工作情景完全是两码事,不浪漫也不轻松,反而有时会很枯燥很烦恼;极少数人能够去国外深造,但那里绝对充满压力、挑战和残酷的淘汰。所以,想学习服装设计与工程,我们必须有一颗坚定的心,鞭策自己坚决把这条路走下去;其次就是要踏实,心随市场,我们必须要懂得大众的才是市场的。其次,我们必须学好专业知识。要想在这一专业有所成就,我们必须学好所有专业,从服装画,到服装结构,到材料学,再到服装工艺等等庞大的知识体系都要融会贯通。五 学习心得
通过这几节服装专业导论课的学习,我心中关于服装专业的疑虑渐渐解开,服装不只是做衣服那样的简单,服装是一个广泛的交叉学科,融合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材料,历史,人体工程学等各种知识。服装研究的不仅使人的身材比例,还有人的心理变化,以及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学习服装也不只是简单地了解怎样设计,怎样成衣,还有服装的演化过程,服装产业经济,服装美学等艺术。是一项陶冶性情,提升素养,知晓礼仪的专业。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还深刻的体会到了一个多家的发达程度不但体现在政治上,金融上,尖端科技成果上,还可以体现在服装行业的发达程度上向法国,意大利,美国等这些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世界品牌。如:1 夏奈尔(Chanel)(1913年法国巴黎)2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LV品牌创立于1854年法国巴黎)3 迪奥Dior(Christian dior开始于1946年法国巴黎)4 范思哲Versace(1978年意大利米兰)5 Prada(创于20世纪初意大利米兰)6 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1968年美国纽约)7 古奇欧〃古孜Gucci(1923年意大利佛罗伦萨)8 华伦天奴Valentino(意大利人Valentino1960创于罗马)9 切瑞蒂(Cerruti)(1967年法国巴黎)而我们国家的品牌还是在起步阶段,规模和知名度方面都还达不到国际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将自己的民族企业做大做强。
另外,这些课程的学习纠正了我的许多错误思想,服装业不单只有服装的制作和销售,还包含服装品牌,设计师,服装产业集群。其中对服装设计师更是有特别的理解,刚刚步入设计行业的大学生是从设计师助理做起的,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经历和过硬的设计能力才能逐渐走上设计师的行列,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还可以开发自己的品牌,成为品牌设计师。另外,懂得相关的管理和经济知识还会帮助我们坐上设计师的最高宝座—设计总监。这些都是我曾经不曾知晓的。第二部分 规划
大学是尘封记忆的秋,大学时开启希望的春。怀揣梦的种子,我要播种明天的辉煌。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是不同的,但有几个关键的步骤是相似的,都要走过这几道风景:嗷嗷待哺的婴孩,天真纯洁的童年,叛逆桀骜的青春,稳重睿智的成年以及醇厚浓郁的垂暮。
现在的我们正搭载着名叫大学的列车由青春驶向成熟,也许迷茫,也许慌张,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清楚这四年应该怎么过。库里希坡斯曾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惟一‘存在’的是现在。‛所以我要抓紧现在的时光,用‘存在’的现在来成就‘可能存在’的未来。一 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的正确树立
大学期间 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学习书本有形知识,还要学习人生这无形的知识。努力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并及时地做出适当的调整。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社会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自信乐观的心态,而作为一个被人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缺少的可能恰恰是这一点,往往遇到些许挫折和失败就会退缩,所以大学期间我要努力克服这种差距,培养健康的思维和心态,绝不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落后认输。二 学历与知识结构的构建
大学虽然是一个相对轻松安逸环境,但学习仍应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无论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诚然,一个人的能力不单体现在知识水平上,但当迈向求职的门槛时,学历是唯一项可以看得见的,有据可依的衡量标准。所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期间我要努力学习英语,争取拿到英语四级,六级证书。就像汉语一样,英语不单是一门与人沟通的工具,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英语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及时地了解国外相关的科学文献,对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学习也会起到帮助。此外,我还要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争取拿到计算机国家二级资格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最为一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像:素描,色彩,服装结构设计,人体工程学,市场营销原理,纺织化学基础等专业课一定要做到熟悉并精通。三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大学期间所积累的人际关系是走向社会后最重要的人脉基础,所以在大学期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李开复在《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一文中指出:第一,要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因此,想要别人恭敬地对自己就要首先以一颗恭敬的心去对待别人,抱着看光的胸襟为人。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学生组织是微观的社会,参与学生组织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不但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第四,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虚心求教在哪都会有收获。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业余的爱好是结交朋友和放松身心的良好途径,没有什么能比智慧和健康更能体现一个的魅力了。
四 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工科类学科,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毕业后主要面向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企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的工作。都要求较高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大学期间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为适应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五 求职就业相关知识的了解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应用到工作中,扎实的知识是求职的硬件条件,而良好的求职知识又能为面试增加胜算。择业方面,应确立‚合理定位,成功择业‛的理念。目前,不少毕业生整天忙于赶招聘会、投简历,认为‚找份好工作不容易‛。其实,应聘者首先应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然后择业时把市场、个人、薪资三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才有可能择业成功。着装方面,对于女性来说,剪裁简洁的衬衫,七分袖西装外套与长裤搭配是十分适合快要进入社会的新鲜人。适当的时候还可把长裤换成优雅的裙子,这样的打扮既青春又不失端庄,可以赢得主考官的好感。对于男性,很多学生选择万能的西装。其实在应聘时只要穿着得体,显得干练精神的普通休闲外套也是不错。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这些相关知识的了解是很必要的。
曾有人说:有一种心态叫放下;有一种境界叫舍得;有一种幸福叫守候;有一种智慧叫低调;有一种选择叫放弃;有一种明白叫糊涂;有一种心态叫包容;有一种快乐叫简单;有一种美德叫微笑;有一种幸福叫珍惜;有一种美丽叫自信;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有一种真情叫关爱;有一种温暖叫感恩;有一种成功叫坚持。
那场激烈的战斗才刚刚结束,奋斗的汗水也才干涸,可高考竞争过后,走进大学校门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应当是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光,在此期间我们能够为未来的成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更充分地利用这段时光。树立目标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当人们想去达到自己目的时就会更有动力,并且当取得成功时就会更加有成就感。这对大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条真理。
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
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
我不在乎地老天荒
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2.cpa专业导论课有感 篇二
在建筑学的专业教育中, 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各大高校课程改革的焦点, 笔者也结合本校应用性大学的特点和建筑专业“4 + 1”培养方式的特殊性, 对建筑学入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由于本校建筑学的入门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课时的分配上都有所变化, 课程命名为建筑学专业导论。
1建筑学专业导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初步自1973年开设以来, 经过几代教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成熟稳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大学扩招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基本素质有所变化, 加之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都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冲击。特别是针对我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特色, 迫切需要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从教学内容来看, 建筑初步分为相对独立的几大模块, 各个模块分别对应后续学习的几大课程, 这就造成了各大模块之间联系不够, 老师在教学深度上把握不准确, 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之后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等弊端。具体的课程内容以集中在线条、渲染等基本技法训练为主, 注重掌握操作性技能与规范性为准则, 造成学生进入二年级设计时, 对空间的认识、对形体的控制感到困惑。这种表现技能训练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下时间, 但也仅停留在认知阶段, 有些同学也会因此丧失对建筑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2. 1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学生学习的成长过程, 按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的顺序, 将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导论一一设计基础一一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一综合设计五个层次。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在专业导论课阶段, 把一些简单的项目放到教学中, 形成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认识建筑的基础上尽早的接触设计, 熟悉设计, 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作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的建筑初步为两个学期开设, 总学时196, 改革后的专业基础课由建筑学专业导论、建筑设计基础及构成设计等三门课程组成, 作为新生的入门课程, 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使学生初步认识建筑, 认识建筑设计, 明确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 培养学生学习建筑学的兴趣, 实现真正的入门教育。
2. 2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建筑学专业导论课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 什么是建筑? 什么是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想法应如何表达? 有了明确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导论课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要贯穿整个导论课的始终, 结合经典建筑作品的分析与相应的理论讲授;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要通过对历史上优秀建筑作品的分析再现入手, 同时要讲授一些经典的建筑空间组合手法; 第三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具体化, 学生对什么是建筑设计有了一定认识以后, 要通过教师对建筑表现手法的初步讲解以及完成一套小型建筑方案设计来摸索、体验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流程。
应应用型本科大学及“4 + 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建筑学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针对基于以上指导思想, 笔者编制了建筑学专业导论课程内容和学时建议方案, 该课程共开设了48学时, 其中认知教学20学时, 实践教学18学时, 每周平均3学时。其中认知教学为理论讲授包括: 建筑概述4学时, 建筑技法表达2学时, 建筑平面识图、制图4学时, 建筑方案设计入门8学时;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互评、教师辅导, 其中初始建筑2学时, 建筑平面图抄绘4学时, 小型建筑方案设计与讲评12学时。在认知教学中还加入了课程体系与就业领域介绍的章节, 使学生在对后续的课程设置及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以后, 会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避免弯路。
教学改革后, 强化了原有经典内容, 如建筑空间形态构成、建筑方案设计初步; 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如初识建筑、建筑识图; 剔除落后的教学内容, 如删除开设多年的水墨渲染, 只对建筑表达技法做认知性介绍。
2. 3阶段性评估完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一考定输赢的考试方法, 增加阶段性评估, 整个课程考核的分数由三部分组成, 平时考勤加课堂表现占总分值的20% , 阶段性的训练作业如, 初识建筑、建筑抄绘等占总分值的30% , 最后期末考核占总分值的50% 。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训练, 也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 提高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3. 1改变教学主体, 增加学生主动性
在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以前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而是增加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主动去学习, 例如, 在建筑历史的讲解过程中, 除了老师的重点讲述,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搜集国外与国内的知名或自己感兴趣的建筑, 整理相关资料 ( 包括建筑区位、建筑特色, 自己的认识等) 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现个大家, 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经实践, 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信心,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自然记忆深刻。
“初识建筑”是很多院校已经采用的建筑学基本功训练形式, 经过多校调研和考察, 决定将其引入本校课程体系中。可综合绘图和PPT演讲等方式, 考核学生对建筑历史、工程字、线条练习等内容和汇报演讲的能力, 这是建筑学专业的初学者对建筑的第一次正面感知态度的表达, 识大家一个展示创意和设计想法的机会, 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们也从中发现了更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3. 2项目教学法贯穿教学的始终
以前的建筑概论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 课程免不了枯燥乏味, 那么教学模式改革后的建筑导论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增加具体项目, 以项目为线索贯穿相关理论, 理论结合实践,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建筑学专业的必备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以“小型建筑方案设计”项目为导向, 讲述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般步骤, 在学习完相关理论之后, 最后以自己的设计方案作为考核内容。在教学之初就以项目为引导,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4教学改革的未来挑战
以项目为导向性,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效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学模式。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下挑战, 如授课内容深度及教材问题, 目前对于课程改革没有针对性的教材, 以往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总结与概括, 这就使得许多内容与后面的课程有所重复, 以至于老师在讲解过程中, 每个知识点的深入程度不好把握, 希望通过后续工作, 设计一套针对应用性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案, 也期望对其他导论课程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白旭.对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3年9月第12卷第3期
[2]陈镜丞.“A+T·CDIO一体化课程设计纲要2.0版”的应用与实践——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9月第24卷第3期。
3.专业导论结课心得论文 篇三
[关键词]技工学校;安全工程教学;创新型人才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矿山、冶金、化工、石油、建筑、交通等行业都迫切需要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这就对技工学校安全工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安全工程专业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着眼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笔者根据现有的教学经验,略谈几个创新技工学校安全工程教学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优化安全工程教学,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根据安全工程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使用模块化分层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指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使学生进入案例情境,通过互相讨论与合作,感受、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技能技巧的教学法。按照安全工程教学的性质,教师可以将这门课程教学划分为“基础模块”“辅助模块”“实践拓展模块”这三大部分,然后在其中穿插“一般案例分析”“专题案例分析”和“综合案例分析”,各个模板呈递进式关系,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教师为学生安排的案例要贴近现实生活,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使用支架式教学
所谓支架式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体系,为他们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必需的。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与安全工程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良好情境,围绕新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其次,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自主查阅资料。对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后再进行重点讨论。另外,教师还要灵活实施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他们进一步调整学习思路。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然后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创新精神和意识。
(三)使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启发式教学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安全工程教学中尤为受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教师在安全工程教学中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给予学生启发,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促使学生对安全工程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安全工程的看法,让学生对安全工程教学予以高度重视,由于每个学生对安全问题都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这样的话题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畅所欲言,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安全工程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教师再引入与安全工程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搜集资料、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安全工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多媒体利用声音、图片、视频传递信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分析事故案例、模拟事物现场方面,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事故现场的情况,予以学生多重感官的冲击,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
三、结束语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有鉴于此,技工学校教师在安全工程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法,竭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景钢,原征岚,张桂英.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6(2):181-184.
[2]郝永梅,邵辉,王凯全,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的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10(1):105-108.
[3]葛秀坤,邵辉,赵庆贤.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9(3).
[4]蒋培玉,李列平,沈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9(2):47-49.
[5]宫运华,张来斌,樊建春.《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5):167-170.
4.通信工程专业导论结课论文 篇四
----通信1402班 宋姝14211048 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通信工程专业主要为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蜂窝通信、个人通信、平流层通信、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数字程控交换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随着19世纪美国人发明电报之日起,现代通信技术就已经产生。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技术需要,通信工程专业成为了美国大学教育
[ 中的一门学科,并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迅速发展。高中时代的我们注重于对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对通信工程专业知之甚少,但通过一个月的通信工程专业导论的学习,我对通信工程的研究领域和就业方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通信工程前沿领域——光纤通信,以及通信工程的专业就业前景。
所谓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纤由内芯和包层组成,内芯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包层的作用就是保护光纤。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
从宏观上来看,光纤通信主要包括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及光通信系统设备等三个部分。就光纤通信技术本身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光纤光缆技术、传输技术、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以及光网络技术等。
我国光纤发展状况:
我国从1974年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的基础研究,并在几年之内就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大量建设,光缆逐渐取代电缆,并完成了“八纵八横”国家干线。这些干线主要是采用PDH140Mbit/s系统。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采用了SDH622Mbit/s和2.5Gbit/s系统。郑州-洛阳-开封的16×2.5Gbit/s和上海-南京的32×10Gbit/s的波分复用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与投入商用等工作正在加速进行之中。此外,国产的光器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已具有大力发展光纤通信的综合实力。传输速率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从622Mb/s提升到2.5Gb/s。这两年新建线路用到10Gb/s,波分复用最高达32,总传输容量达320Gb/s(32×10Gb/s)。1999年开始较多使用G.655光纤。
我国对国际上现有的光纤类型都在跟踪研究并有了成果,武汉邮科院和长飞公司研制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已经实用。其他如色散补偿光纤、偏振保持光纤、掺饵光纤、数据光纤、塑料光纤等均能达到生产阶段。光有源器件的研制在掺饵光纤激光器、主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被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光纤光栅激光器、增益平坦EDFA、高增益低噪声EDFA、掺饵光纤均衡放大器、DFB-LD与EA型外调制器的集成器件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
二、趋势及展望
(一)光纤到户
移动通信发展速度惊人,因其带宽有限,终端体积不可能太大,显示屏幕受限等因素,人们依然追求陸能相对占优的固定终端,希望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户的魅力在于它有极大的带宽,它是解决从互联网主干网到用户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瓶颈现象的最佳方案。随着
技术的更新换代,光纤到户的成本大大降低,不久可降到与DSL和HFC网相当,这使FITH的实用化成为可能。据在我国,光纤到户是势在必行,光纤到户的实验网已在武汉、成都等市开展,预计2012年前后,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将兴起光纤到户建设高潮。可以说光纤到户是光纤通信的一个亮点,伴随着相应技术的成熟与实用化,成本降低到能承受的水平时,FTTH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二)全光网络
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络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全光网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并能提供巨大的带宽、超大容量、极高的处理速度、较低的误码率,网络结构简单,组网非常灵活,可以随时增加新节点而不必安装信号的交换和处理设备。当然全光网络的发展并不可能独立于众多通信技术,它必须要与因特网、ATM网、移动通信网等相融合。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三)向超高速系统的发展
目前1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主要在北美,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已开始大量应用。但是,10Gbps系统对于光缆极化模色散比较敏感而已经铺设的光缆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开通和使用10Gbps系统的要求,需要实际测试,验证合格后才能安装开通。它的比较现实的出路是转向光的复用方式。光复用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只有波分复用(WDM)方式进入了大规模商用阶段,而其它方式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四)向超大容量WDM系统的演进 采用电的时分复用系统的扩容潜力已尽,然而光纤的200nm可用带宽资源仅仅利用率低于1%,还有99%的资源尚待发掘。如果将多个发送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信号同时在一级光纤上传送,则可大大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这就是波分复用(WDM)的基本思路。基于WDM应用的巨大好处及近几年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市场的驱动,波分复用系统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球实际铺设的WDM系统已超过3000个,而实用化系统的最大容量已达320Gbps(2×16×10Gbps),美国朗讯公司已宣布将推出80个波长的WDM系统,其总容量可达200Gbps(80×2.5Gbps)或400Gbps(40×10Gbps)。实验室的最高水平则已达到2.6Tbps(13×20Gbps)。预计不久的将来,实用化系统的容量即可达到1Tbps的水平。
(五)实现光联网
上述实用化的波分复用系统技术尽管具有巨大的传输容量,但基本上是以点到点通信为基础的系统,其灵活性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实现类似SDH在电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连接功能的话,无疑将增加新一层的威力。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光光联网既可以实现超大容量光网络和网络扩展性、重构性、透明性,又允许网络的节点数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互连任何系统和不同制式的信号。
(六)开发新代的光纤
传统的G.652单模光纤在适应上述超高速长距离传送网络的发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开发新型光纤已成为开发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了适应干线网和城域网的不同发展需要,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G.655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全波光纤)。其中,全波光纤将是以后开发的重点,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从长远来看,BPON技术无可争议地将是未来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从当前
技术发展、成本及应用需求的实际状况看,它距离实现广泛应用于电信接入网络这一最终目标还会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七)IPoverSDH与IpoverOptical 以lP业务为主的数据业务是当前世界信息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而能否有效地支持JP业务已成为新技术能否有长远技术寿命的标志。目前,ATM和SDH均能支持lP,分别称为IPoverATM和IPoverSDH两者各有千秋。但从长远看,当IP业务量逐渐增加,需要高于2.4吉位每秒的链路容量时,则有可能最终会省掉中间的SDH层,IP直接在光路上跑,形成十分简单统一的IP网结构(IPoverOptical)。三种IP传送技术都将在电信网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网络的不同部分发挥自己应有的历史作用。但从面向未来的视角看。IPoverOptical将是最具长远生命力的技术。特别是随着IP业务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导业务后,这种对JP业务最理想的传送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网络特别是骨干网的主导传送技术。
通行工程技术正飞速发展,产品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日新月异。因此,通信学子在学好专业知识,并紧跟时代不断更新知识的前提下,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
一:通信技术研发人员
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
人才行情:前几年通信行业处在春天,研发领域提供了很多高薪职位,即使是今天,像华为、中兴、UT斯达康等知名企业的研发岗位的待遇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但这样的公司和岗位相对我们每年不断增加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太少了。
重点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
二:通信产品销售人员
职业通路: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市场)经理
人才行情:需求大,对专业功底要求不是特别深,适合一般本科生从事。最重要的是,职业发展空间足够大,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转行去别的行业继续做销售。
招聘职位:高级销售工程师
工作职责:负责销售区域内销售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完成销售指标;维护与开拓客户关系以有效推广R&S无线电监测产品;做为技术顾问,为客户展示产品并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通过岗前培训达到)。
职位要求:学士或硕士,通信工程专业;熟悉无线通信技术及其解决方案;出色的人际沟通与商务谈判能力;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有强烈的成功愿望;英语口语及书面表达具有六级水平。
三:电信运营商工作人员
职业通路:职员→主管→中高层管理人员
人才行情:运营商中的服务类职位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在有的地区移动、联通等公司的人才趋近饱和。即使每年几大运营商都会发布一个相对有规模的校园招聘计划,但通信类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太过明显的优势。但是,近年由于网络宽带的兴起,给疲软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总而言之,如果不是太挑剔的话,我们在毕业后找份工作应该不是很难。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运营商做销售之类的工作,以后的职业道路会比做技术开阔很多——可以转行做别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由此可见,通信专业就业前景是相当可观的,而我,作为一名通信学子,已有的是良好的专业就业前景,优秀的教学条件,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我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朝着目标无畏前进!
下面谈谈我大学生涯的规划:
对整个大学四年的目标是考研进入清华。划分开来说如下:
大一因为课时安排较松,我加入了学习部和科协的技术部,一方面希望学习部和技术部能为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为我提供更多的与优秀教师以及科技大神接触的机会,学术交流,答疑解惑也会变得方便,另一方面,我希望在参与组织讲座或者微联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组织活动,交流沟通的能力,让自己完成从高中只会学习的书呆子到有能力,有想法,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的转变。
在学习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排名能占前10名,争取在期末能获得奖学金,学习方面希望能在保证学好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提前接触模电,单片机,c语言等,位大二的课程以及竞赛打下基础。在竞赛方面,作为科技委员和科协技术部的成员,我会密切关注各种竞赛信息,积极参加一些大一学生力所能及的竞赛,比如头脑风暴等。
大二规划:如果在大一理事做的出色,成功竞选学习部或科协技术部的部长,那就继续完成在学习部和技术部的工作,但在大二可能会比较辛苦,要完成招新事宜,教习理事,工作的是肯定是少不了的,可能会在学习部和技术部之间二选一留下工作,如果没有成功竞选部长,那就退出专心学习和科研。
学习上大二的课表开始变满,课业负担加重,工作压力其实相对大一大概还会减轻,此时我应该如何协调繁忙的工作和课业,但坚持几个原则:1,今日事今日毕,今天的学业放在首位,每天必须完成自己的功课,不拖欠作业,不留下在学习上疑惑的点,然后,也必须完成工作上的任务,在自己时间和能力范围内尽一切努力完成,在自己没有办法完成的情况下,要及时托付室友或同事完成,不拖欠工作上的任务,但必须明确原则上必须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工作第二位!2,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不把时间浪费在踱这步子慢慢走,或者看韩剧,吃零食上,约束自己,提高自制力。3,为目标放弃一切诱惑!
因为大二开始设有专业课程,各种竞赛会相应的增加,作为组织者,我的工作压力会相应增大,同时我也要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尽力与学姐学长完成一个大创项目,为以后保研做准备。
同时,在大二我将完成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
大三规划:大三如果可以竞选会长或者学生会主席,那就继续担任职务,开展工作,不然就结束,潜心学习和科研创造,并且报一些考研补习班,为自己考研清华做准备,开始开展复习工作,同时完成英语六级考试,一切以考研为重!
大四规划:安心考研,如果考研过关,再考虑下一步计划,如果考研不过关,那就继续努力,准备下一次的考研。
5.cpa专业导论课有感 篇五
1、从仪器仪表的应用领域谈仪器仪表在贸易中的“物化法官”作用
提示:仪器仪表作为计量的依据,在贸易中起到公平、公正和法制的作用。
2、从仪器仪表的应用领域谈仪器仪表在军事上的“战斗力”作用
提示:仪器仪表作为重要的测控手段,在新式、先进的武器和现代化战争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从仪器仪表的应用领域谈仪器仪表在科学研究中的“先行官”作用
提示: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科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依据的科学的测试手段和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仪器仪表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测试和实验数据。
4、从仪器仪表领域的发展历史谈仪器仪表的未来发展趋势
提示:仪器仪表从早期的基于物理和电磁原理的机械仪表向电子仪表的转变,进而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
5、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电子技术在仪器仪表研制开发中的作用
提示:从电子仪器仪表的组成原理和构成,说明掌握电子技术(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6、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传感技术在仪器仪表研制开发中的作用
提示:从电子仪器仪表的组成原理和构成,说明掌握传感技术(含各类传感器,包括基于物理原理、化学原理、生物原理等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7、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在仪器仪表研制开发中的作用
提示:从电子仪器仪表的组成原理和构成,说明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含计算机技术、微处理器应用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等,如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监控手段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8、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提示:从测控技术和仪器仪表的组成原理和构成,说明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含计算机控制技术、控制理论,举自动化生产线实例进行论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9、从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谈显示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提示:仪器仪表显示技术从早期的基于物理和电磁原理的机械原理到阴极射线管,进而向LED、LCD、等离子等方向发展,在应用上一方面向大屏幕、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等方向发
展,另一方面向小屏幕、低功耗、低成本方向发展。
10、从生产、生活中涉及的测控系统和仪器谈仪器仪表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提示:从各类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和日常见到的仪器仪表,说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应用领域,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融合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谈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
1、按学号尾数0—9进行选题写作(0号选10题)。
2、论文写作中的分段小标题自定、总字数不少于3000字,最好WORD版打印。
3、封面采用如下格式
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期末测试论文 题目:
年级:
学号:
姓名:
6.观《艺术导论》有感 篇六
——观《艺术导论》有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从古时的歌舞升平到如今的繁荣盛世。世间万物如沙尘般在历史的汪洋中不断沉浮,不断地创造着、演变着。就在这般浩大的变迁中,涌现出了许多至美之物,而这便为艺术。在艺术导论的学习中,绘画艺术、音乐艺术、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给了我许多关于美的启发。
(一)视觉的冲击,艺术的碰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现实中,视觉往往是最为直接的一种观察方式,我们常用眼睛去观赏蔚蓝的天空,艳丽的鲜花,舞动的柳枝。是眼睛与大脑组成了我们人体的“照相机”。它会将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万事万物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的独特回忆。
而绘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已知最古老的绘画位于法国肖维岩洞,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它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那些画经由红赭石和黑色颜料作雕刻及绘画,主题有马、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或是打猎归来的人类。石洞壁画在世界各地均十分常见,例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中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等。这些绘画的发现对其存在目的引起了众多不同的猜测,有些假设指出那些绘画是当时的人认为绘画可以捕捉动物的灵魂,令他们狩猎更为顺利。一些假设则认为那是泛灵论的一种现象,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尊敬;亦有另一假设指人类与生俱来已有自我表达的需要,而那些绘画正是其结果;此外亦有那是作为应用资讯的传播的观点。
在照相技术并没有那么成熟的以前,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记忆中的画面也会随之流失,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载体来记忆一些画面,从而让其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绘画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渐渐地,人们开始在绘画中寄予自己独特的感情,创造出更为生动形象的作品,画家们用不同的色彩,在描绘场景的同时,赋予了其生命。使作品承载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人们精神与情感的寄托。如此一来便有了画中的神灵,这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艺复兴时期的《蒙娜丽莎》,便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美的认知。19世纪英国批评家华德·派特曾说道:“《蒙娜丽莎》比环绕她的岩石年纪还要老,她像吸血鬼似的死去很多次,所以知道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秘密,她也能潜进深海带走她所生活过的日子。”这也就能知道这幅作品的重要性了。
到如今,人们仍在用绘画记录着自己的所观所想,他们用变换的色彩给予我们视觉上的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在默默的记录着世间的美丑善恶。如当代画家罗中立所创作的《父亲》,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老一辈农民的勤劳、淳朴;又如德拉克罗瓦所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再如蒙克所创作的《呐喊》,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次次视觉的冲击,艺术的碰撞中,我们体会到了世间的万物那独特而又迷人的美。
(二)跳动的音符,跃动的心灵
月色柔亮,夜已深。
钢琴边,一人沉思。
那一声声碰击,激起了琴弦的剧烈震动,发出了脆亮的声音。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被记载到了五线谱上,在不久之后,一首动人的乐章便萦绕于人们的耳边,久久不散。
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意象的塑造,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
因此,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音乐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有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的一些特点,这便是声音艺术;音乐既然是声音的艺术,那么,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所以,音乐又是一种听觉艺术。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而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音乐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这便是音乐的情感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凝固在空间,使人一目了然。我们欣赏美术作品,首先看到美术作品的整体,然后,才去品味它的细节。而音乐则不同,音乐要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我们欣赏音乐,首先从细节开始,从局部开始,直到全曲奏(唱)完,才会给我们留下整体印象。只听音乐作品中的个别片段,不可能获得完整的音乐意象。所以,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记录人们心情的同时,又给予了人们巨大的力量。那一个个漆黑的音符,有时深情似水,有时坚韧如钢。就如《夜的钢琴曲》系列中的每一首曲子都静谧舒缓,让彼此心灵诗意地栖息。让人们体会到了曲中所蕴含的忧伤与深情,勾起了以往的回忆;又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人们体会到了那种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与挣扎感;再如我国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每当铿锵的进行曲响起,我的脑海中也随之浮现出军人那鉴定有力、整齐划一的步伐,浮现出我们伟大先烈的身影,体悟了我们国家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中华儿女不屈的信念。这便是音乐的力量吧!
音乐之美,还体现在它的旋律,歌词。一支曲子,因为有了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的旋律才拥有了生命,因为歌词的美,使旋律变得更为动人。
一瞬间,跳动的音符随风而去,似轻灵的鸟儿,迎风翱翔,飞进了人们的心中,造就了那跳动的心灵。
(三)笔走龙蛇间,神韵自然现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谈笑间,砚中墨水随笔舞动,于纸上留下个个大字,颇具龙蛇之神韵。
对于我来说,书法如同音乐一般,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自幼学习书法的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练。小时候的我,总是没能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深意,但现在,对书法的艺术感觉也表达了我的一种审美态度。如我最先接触的出自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先生所创的“柳体”,其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让我感受到了笔法的严谨以及结构美的重要性;又如之后所学习的出自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先生的“欧体”,其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的特点,也都让我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优美;再如久负盛名的王羲之先生,其行书《兰亭集序》巧妙灵活又不失稳重,被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此见其中所蕴含神韵。
关于王羲之先生,他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对书法的态度以及对认识美的能力的构建,他让我感到印象最深的一点便是勤奋。“入木三分”一词便是例证。而他的儿子王献之,自幼天赋异禀,正因如此,在人们的称赞声中便有了些许骄傲。一天,他写了一个”大“字去让父亲评价,父亲笑而不语,而后用笔在”大“字下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王献之因没能理解父亲之意,便去询问母亲,母亲答道:”这’大‘字一般般,倒是这一点颇具神韵啊!”说完后他便了解了。第二日去后花园寻父亲,便见到父亲的边上摆着十二口大缸,他问父亲如何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书法家,父亲说当你写完这十二缸的水便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勤奋。古人日书万字,方成其一子神韵,在如今的我们也当如此,在勤奋的同时,也应当慢下来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美景!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大类书体,各有特点。在品味书法作品的同时,总是能感受到古人们在纸上笔走龙蛇时的洒脱,故而神韵自现啊!
(四)曼妙的身形,舞动的灵魂
舞蹈,是对身体的延伸,对灵魂的放松。一曲江南烟雨,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的精灵般仿佛从梦境中走来。天上一轮春月开宫镜,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典雅矫健。乐声清泠于耳畔,手中折扇如妙笔如丝弦,转、甩、开、合、拧、圆、曲,流水行云若龙飞若凤舞。一切犹如一幅画,这是多么的美妙!
在舞蹈中,人们忘情地投入,曼妙的身形与神情和周围的一切融于一体,仿佛置身画中,优雅、从容,这时的舞蹈已经不仅仅是身体的融入,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放松,这是多么的美好啊!
曼妙的身形于画中起舞,舞动的灵魂于空中翱翔!
绘画,音乐,书法,舞蹈。他们都来自于生活,都是人们对情感的表达,对世界的认知。故而新时代的我们就应当放慢脚步,留心身边那些被我们遗失的美好。
7.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篇七
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
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吴良镛先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人居环境问题,并且指出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城市规划本身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很广,相关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五大原则中的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人文等因素,同时指出这些因素终究
不能等量齐观,而是面向实际问题、有目的的、有重点的依据问题的性质和内容的各有侧重形成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及若干可能性,即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进而针对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因素的侧重,提出了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这一人居环境科学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指出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尽管考虑的角度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努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总之,无论是吴良镛先生在看待人居环境的构成层次和处理原则,还是在选择人居环境问题的主导专业上都是采用系统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就环境论环境,也不是单纯的就专业论专业。最后使得每个建筑师、规划师、甚至是一个建筑行业以外的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最终目标,需要的是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从小范围的交叉到大范围的交叉,进而把人居环境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范围解释得非常的清楚。因此,系统论是一种全面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水利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工程,从古至今,古代大的水利工程自大禹治水到郑国渠到都江堰再到京杭运河,各朝各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立国根本,小的水利工程像水车,水排,坎儿井,都影响着人民的劳动效率。现代水利工程像葛洲坝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等等许多,水利的建设一支没有停止过,也不断的在影响着人居环境。在生活中,人们喜欢临水而居,喜欢一片水域带来的清爽与宁静,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以说水利是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吴先生所说的理念,事物都是要综合的,联系的去看,一种事物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水利也不能例外,水利的建设使用中也存在许多影响人居环境的不利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中怎样从整体进行调整,以降低不利影响。例如兴建一个水利设施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两种对人居环境作用的两个方面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在自然环境方面首先是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其次是对对水文情势和水温的影响;还有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对泥沙的影响;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的影响;水利工程对人群健
康的影响;水利工程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水利工程在这些方面造成的影响都是利弊难以衡量的,虽然说水利工程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更为正面重要的是带来了许多社会效益,水利工程为区域提供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水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取代化石燃料,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水运是天然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可以促进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 ,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生态影响 ,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问题。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我们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像吴先生书中所倡导的思想,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特别注意水利工程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各环境组成的协调和平衡问题。而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 ,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环境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是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对人和社会都会起到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动力功能,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重要在于大众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导向可以改变人们对环境的综合认识,当一种理念被大众所接受而内化为价值观,将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水利系12级于文洋
8.导论课Essay 篇八
A Student & a Teacher
I have been a student for many years and I am destined to be a teacher in the years to come.This period of time of being a student of how to become a qualified teacher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years.I was merely a learner.I absorbed knowledge without questioning and tried to be a good student.I tried ways that my teachers recommended and followed my teacher’s ways of conducting my learning.Yet now I have another role to play.I start to think what it is that makes me a good English learner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a good teacher, and a good English teacher.First, I am fully convinced that the way you learn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way you teach.I believe I can be a good English teacher provided that I have been a quite efficient English learner and I enjoy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very much.I have been doing some tutoring lately.And I heard many students complaining about how boring English learning was.Back in my junior and senior years, I heard similar complains from my classmates, too.And moreover, I felt exactly the same way when I was asked to follow our English teacher’s instructions of memorizing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Something was wrong!And I think it’s not only the teachers that are to blame.It’s the rigid educational system!Students mainly learn in order to pass exams rather than enjoying the process.That is exactly why they lose interest.We seem to have forgotten that life, in and of itself, is more about experiencing.The leading character Rancho in the wonderful film 3 Idiots embodied this life philosophy quite excellently.I have a dream.I want to make English learning an enjoyment rather than a daunting tusk.I want my students fully experience this process and enjoy it.I want them to be confident and become efficient English learners.To achieve this, I have been observing what my English teachers have been doing and carefully evaluati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my own feeling and my classmates’ feedbacks.I tried out 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 on my own tutoring and observed the outcome in my students.Once in my tutoring, I had this student who showed no interest in studying at all.His mother tried to persuade me into using a method of instilling, to elaborate which she even used a wood metaphor for her son and me, the water, with the intention of wood absorbing water.How absurd it was!In my opinion, what I was supposed to do is exactly the opposite.We should inspire students to become a sponge and absorb the water zealously and with much higher efficiency.I came to know the Pygmalion Effect *1 and related it to different
phenomena in my own learning experiences.Apart from that, I think of my favorite teacher and find out what make them respectable and popular.I read many books of excellent teachers and see the miracles they made.I love miracles.They are great examples of eminence.From Marva Collins *2 to Carle Witte *3, every prominent educator can teach us many things that have been neglected by the majority of us in daily life.Moreover, I get in touch with some of my excellent teachers and discuss with them about teaching.It’s really fruitful.For example, once I wrote a thank-you letter to my favorite teacher and expressed my gratitude to him.We were both so grateful for the time we spent together.What a precious experience!We talked about excellent books and activitie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teaching.For example, I suggest he do the merit-finding activity among students.“Believes are often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Harvard professor Tal put it.I got the idea from an excellent novel named
*4 Christmas List.And he did it!What an encouraging gesture!And I believe
both of us benefited a great deal from it.It’s like that I have a purpose now.So I can see more things related to being a good teacher, thus I see more and learn better.By and by, those tiny pieces in different aspects come into one.It is indeed one remarkable advantage of entering a normal university.A teacher is indeed a blessed career.Note:
1.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2.Marva Collins: 在上课第一天,她对学生们说:“我们好好树立自己的信念。”她不厌其烦地传达着这一信息。她坚持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你能成功,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别再埋怨,成功与否全在你。她不厌其烦地传达着这些积极的信息。同时她对学生满怀期待,把目光放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上,并加以培养。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Marva在学校里教一年级到四年级,慢慢地,事情真得如她所说的那样有了改观,她的学生,那些认为“不可教”的学生,到了四年级就可以读爱默生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了,十岁的学生就可以做高中的数学。”
“但是有人嫉妒并恶语中伤她。Marva便离开了这所学校,开办了自己的家庭学校。给学生上课就在她家的厨房里,一开始只有四个学生,其中两个是她自己的孩子,渐渐地更多的学生来到了她的家,来的学生很多都是从公立学校退学的,还有很多街头的小混混,学生越来越多,她就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做教室,冬天寒冷无比,夏天酷热难耐,但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奇迹在Marva的学生身上发生了,Marva所有的学生从小学一直上到高中毕业,接着,所有的学生,注意,是所有的学生都上了大学,然后大学毕业,没错,就是那些“不可教”的学生。”“Marva数十年生活贫困,然而她努力平衡学校开支,因为很多学生都缴不起学费。这些日子还是熬过去了。1979年,情况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CBS
《60分钟》栏目的制片人得知了Marva的故事之后,制作了15分钟的节目,她一夜成名,1980年,美国新当选的总统里根打电话给Marva请她做教育部长,但Marva拒绝了他的邀请,她说,我太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八年过去了,新当选的总统老布什再次打电话请她做教育部长,她再一次拒绝。1995年,一位慈善家捐赠了数千万美元给Marva,现在全国都有Marva的学校,今天Marva的学生有政治家,著名律师和医生,但更多的是教师。
3.卡尔?威特(Karl Witte)1800年7月1日出生于德国萨勒河畔的哈勒市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事实上,卡尔目前仍然是《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中“最年轻的博士”记录保持者[1]);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3月6日逝世为止。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记述了这个父亲的核心理念,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禀赋起着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能成长为天才。教育不当,即使再大的天才也会被毁掉。他记载了他的孩子成长的过程,教育心得、方法,提出了早期教育的理念。
9.信息技术导论结课报告 篇九
——谈对计算机的认识
信息技术导论这门课,改变了我以往对计算机的认识,让我明白了到底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使我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了解。
“计算机”,在我看来,顾名思义,就是计算的机器,这种计算不同于人的大脑的计算,但又与人的计算有着相似之处。首先,人是有生命的个体,而计算机终究还是一个机器,这是人与计算机根本上的区别,所以计算机的计算有别于人类大脑的计算。人是如何计算的呢?首先,人得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则:乘法法则、加法法则等等,记忆这些法则,然后根据这些法则,做人习惯的基于十进制的运算;那么计算机又是如何计算的呢?它说到底还是一个冰冷的机器,本身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必须要人们先给它一系列的指令,然后它根据这些命令去做基于01的储存记忆、逻辑运算,这样看来,计算机也是先习得一些规则(人给它的指令),然后根据这些规则,去进行储存、运算的。所以我说计算机和人类的计算有着相似之处。现在人们接触最多的大多数是微型计算机,比如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手机、工作生活中的电脑、甚至是小小的智能手表,都是计算机。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如此的普及,是与其“运算速度快、计算精确度高、有逻辑判断能力、有自动控制能力”的特点密不可分的。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那么计算机最初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现代计算机的划代原则主要是依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不同来划分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维修复杂,但它奠定了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第二代(晶体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逻辑元件采用了晶体管以后,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还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应用以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小、中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型化、耗电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计算机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小型机也蓬勃发展起来,应用领域日益扩大。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逐渐完善,分时操作系统、会话式语言等多种高级语言都有新的发展;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主存储器都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所谓大规模集成电路是指在单片硅片上集成1000~2000个以上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提高了1~2个以上数量级。这时计算机发展到了微型化、耗电极少、可靠性很高的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军事工业、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得到发展,这些领域的蓬勃发展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空前大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除了向巨型机方向发展外,还朝着超小型机和微型机方向飞越前进。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此后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地研制出来,潮水般地涌向市场,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畅销品。这种势头直至今天仍然方兴未艾。特别是IBM-PC系列机诞生以后,几乎一统世界微型机市场,各种各样的兼容机也相继问世。
计算机的发展之快实在超乎想象,中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互联网有6.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中国现在已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并逐步确立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计算机产业未来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1.大容量磁盘、环保型显示器走向普及;2.笔记本显示器走向两极分化;3.内存技术换代,软驱退出市场;4.无线应用成为主流;5.IA服务器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6.服务器低端市场细分化加剧。
【cpa专业导论课有感】推荐阅读:
专业导论课总结01-29
保险学专业导论课总结08-16
大一专业导论结课论文11-19
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结课论文08-17
测控专业导论报告08-18
动物科学专业导论心得08-11
信息管理专业导论论文10-19
信管专业导论论文12-19
经济学专业导论论文10-16
会计学专业导论感想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