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特点

2024-06-17

莫言小说的特点(精选14篇)

1.莫言小说的特点 篇一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是当今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具有民间特征的小说。

莫言凭借着在当代文坛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评论界的宠儿。从80年代至今,不断走近民间是莫言小说创作风格总的发展趋势。细观莫言的所有重要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到处都洋溢着民间特征。

一、莫言小说民间特征的表现

(一)小说以民间话语为主

莫言小说是由知识化的书面语和民间话语融合而成的,其中民间话语是其小说语言的主体。民间话语主要有民间戏曲、民间口语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话语经常被莫言学习和使用。其小说包含了很多乡土民间意识,比喻是其小说比较常用的修辞,在这些比喻句中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乡土风物,比如牛、羊、白菜、鸟等都是喻体。莫言小说对于喻体的选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修辞,而是更深层次的把作者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乡土经验与民间意识流露出来,从而使其小说充满了民间话语,更深刻的反映民间的真实生活与普通民众的真实心声。

(二)传奇式的叙事手法

“传奇视角是民间故事很常用的叙事角度,这种叙述手法在唐传奇、宋元话本、民族史诗中随处可见。”[1]莫言有许多小说都是采用这种传奇式的叙事手法,该手法融合了独特的民间语言资源,更有力的揭示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生存状况并且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莫言的家乡是山东高密,在他的记忆中民间故事所带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从小都住在农村,知道很多民间故事,这也是他的小说很自然的.流露出民间传奇性色彩的原因所在。莫言的小说不但神秘莫测而且虚幻缥缈,它所描述的故事有时像是一团正在燃烧的火,有时却又像是一股无形又无色的水。

(三)狂欢化的状态

狂欢就是放纵似的一种欢快的状态,在狂欢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松,以这种形式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统统宣泄出来。莫言认为,表面的狂欢场景事实上是民间颠覆一切秩序的表现。

1、狂欢式的斗争历史

在高密的祖辈们,有着非常多的让晚辈倍感珍惜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名的要数抵抗德军在山东修筑铁路。比如祖辈们为了引诱敌方的火车入海用青豆、小麦铺路,为了袭击德国鬼子用大粪做武器等,这些在正统们眼中看起来十分可笑的行为,作者却用狂欢式的口吻描述了出来,并且丝毫没有嘲笑之意。

2、狂欢式的叙述语言

巴赫金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时提出了关于小说的复调理论。他认为在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独立的,也正是这种不同价值的声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复调。[2]在所谓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拥有双重身份,他不只是议论的对象,同时也要发表意见。莫言的很多小说就是用这种复调的形式来创作的。在表现作品叙述语言的狂欢的同时,莫言还将大量的俗语、民间歌谣、还俚语等方言式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这样的运用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形态,把传统的语言抛到了脑后,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富有冲击力。

(四)敢于审丑

丑,在莫言小说中占据着不小的篇幅,其中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这与作者从小在民间的苦难经历息息相关。苦难的民间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于一切痛苦、丑陋以及凄惨的现象熟视无睹,甚至近乎麻木。其二,这与作者身为老百姓的民间立场相关。莫言用老百姓的身份,使得丑能够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们面前。

二、莫言小说的民间艺术特色

(一)乡音

谚语、俗语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语言精华,它往往指的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方言。因为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它联系密切,所以它具有十分强烈的排他性和地方性。言语和俗语虽然听起来粗俗不堪,但它却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它的民间性和地方性,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莫言小说所用的谚语、歇后语和俗语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农民所拥有的智慧和幽默,同时还使作品的说服力大大增加。

(二)红黄色调

莫言的小说中充满了色彩,红色和黄色要数五色中最突出的了。看到红色,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喜庆之事。红色是我国的传统之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铭记于心的与红色有关的风俗习惯使得莫言对红色有种特殊的感情。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用红色来赞扬的民族英雄气概,同时还看到了用暗红色来暗示的悲惨现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色不仅是土地的颜色,同时也是贵族的颜色。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黄色代表着丰收、希望、成熟,传统的黄色也代表着权威和财富,这些都在莫言的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三)民间戏剧

在莫言的一些小说中,他把民间传统的说唱文学与小说结合在一起,把民间戏剧引入到小说中,在悲凉的氛围中把主人公酸楚的苦难感受抒发出来,同时也把胶东剪纸、歇后语、猫腔等写到作品中。民间戏剧是民间艺术才能的表现,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生活最贴切的反映方式。莫言把民间戏剧引入到小说中,真实的表现了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大餐。

三、莫言小说具有民间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恋乡

二十年摸爬滚打的乡土生活,使得莫言与乡民、乡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莫言对他的故乡又爱又恨,在他的充满民间特征的小说中,这种对于故乡的极其复杂的心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经在小说《红高粱》中说:“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3]莫言在那里成长,他的写作的源泉也来源于那里,所以他感觉故乡是令人温暖的;然而故乡却存在着丑陋的风俗习惯,这让他明白了作为一个农民是谈不上出路和前途的,这是他恨故乡的原因所在。莫言的文化水平只有五六年,他的作品主要来源于民间,是生活经验的积淀,更是对生活感悟的真实写照。莫言以唯美的眼光赞颂着美好的民间生活,善良的乡音乡俗、秀美的乡村、淳朴的乡民等都是莫言心目中的理想民间状态,在莫言的笔下它们都因为包含着浓郁的情感想象而丰富多彩。

(二)怨乡

莫言的童年经历很多都和就饥饿和压抑有关。其一,自然灾害再加上家境贫寒使他经常饥寒交迫。童年的饥饿对于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饥饿”也就成了他所要表达的重要主题。他挖过野菜,是因为肚子饿;和家人挤在一个被窝里,是因为家里只有一床被子,也是为了取暖。其二,被迫辍学以及家庭地位的低下使莫言的精神世界受到了非常沉重的压抑。他出身于中农家庭,地位比较尴尬,经常遭人白眼和排挤,使得他无法发展自己的个性,他的一些作品就反映了当时当时上中农们的心态,是作者政治处境和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

2.莫言小说的特点 篇二

一、莫言小说民间特征的表现

(一) 小说以民间话语为主

莫言小说是由知识化的书面语和民间话语融合而成的, 其中民间话语是其小说语言的主体。民间话语主要有民间戏曲、民间口语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话语经常被莫言学习和使用。其小说包含了很多乡土民间意识, 比喻是其小说比较常用的修辞, 在这些比喻句中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乡土风物, 比如牛、羊、白菜、鸟等都是喻体。莫言小说对于喻体的选择, 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修辞, 而是更深层次的把作者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乡土经验与民间意识流露出来, 从而使其小说充满了民间话语, 更深刻的反映民间的真实生活与普通民众的真实心声。

(二) 传奇式的叙事手法

“传奇视角是民间故事很常用的叙事角度, 这种叙述手法在唐传奇、宋元话本、民族史诗中随处可见。”[1]莫言有许多小说都是采用这种传奇式的叙事手法, 该手法融合了独特的民间语言资源, 更有力的揭示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生存状况并且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莫言的家乡是山东高密, 在他的记忆中民间故事所带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从小都住在农村, 知道很多民间故事, 这也是他的小说很自然的流露出民间传奇性色彩的原因所在。莫言的小说不但神秘莫测而且虚幻缥缈, 它所描述的故事有时像是一团正在燃烧的火, 有时却又像是一股无形又无色的水。

(三) 狂欢化的状态

狂欢就是放纵似的一种欢快的状态, 在狂欢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松, 以这种形式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统统宣泄出来。莫言认为, 表面的狂欢场景事实上是民间颠覆一切秩序的表现。

1、狂欢式的斗争历史

在高密的祖辈们, 有着非常多的让晚辈倍感珍惜的传奇故事, 其中有名的要数抵抗德军在山东修筑铁路。比如祖辈们为了引诱敌方的火车入海用青豆、小麦铺路, 为了袭击德国鬼子用大粪做武器等, 这些在正统们眼中看起来十分可笑的行为, 作者却用狂欢式的口吻描述了出来, 并且丝毫没有嘲笑之意。

2、狂欢式的叙述语言

巴赫金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时提出了关于小说的复调理论。他认为在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独立的, 也正是这种不同价值的声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复调。[2]在所谓的复调小说中, 主人公往往拥有双重身份, 他不只是议论的对象, 同时也要发表意见。莫言的很多小说就是用这种复调的形式来创作的。在表现作品叙述语言的狂欢的同时, 莫言还将大量的俗语、民间歌谣、还俚语等方言式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这样的运用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形态, 把传统的语言抛到了脑后, 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富有冲击力。

(四) 敢于审丑

丑, 在莫言小说中占据着不小的篇幅, 其中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 这与作者从小在民间的苦难经历息息相关。苦难的民间生活经历, 使得他对于一切痛苦、丑陋以及凄惨的现象熟视无睹, 甚至近乎麻木。其二, 这与作者身为老百姓的民间立场相关。莫言用老百姓的身份, 使得丑能够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们面前。

二、莫言小说的民间艺术特色

(一) 乡音

谚语、俗语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语言精华, 它往往指的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方言。因为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它联系密切, 所以它具有十分强烈的排他性和地方性。言语和俗语虽然听起来粗俗不堪, 但它却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它的民间性和地方性, 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莫言小说所用的谚语、歇后语和俗语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农民所拥有的智慧和幽默, 同时还使作品的说服力大大增加。

(二) 红黄色调

莫言的小说中充满了色彩, 红色和黄色要数五色中最突出的了。看到红色, 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喜庆之事。红色是我国的传统之色, 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铭记于心的与红色有关的风俗习惯使得莫言对红色有种特殊的感情。在莫言的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用红色来赞扬的民族英雄气概, 同时还看到了用暗红色来暗示的悲惨现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黄色不仅是土地的颜色, 同时也是贵族的颜色。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 黄色代表着丰收、希望、成熟, 传统的黄色也代表着权威和财富, 这些都在莫言的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三) 民间戏剧

在莫言的一些小说中, 他把民间传统的说唱文学与小说结合在一起, 把民间戏剧引入到小说中, 在悲凉的氛围中把主人公酸楚的苦难感受抒发出来, 同时也把胶东剪纸、歇后语、猫腔等写到作品中。民间戏剧是民间艺术才能的表现, 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生活最贴切的反映方式。莫言把民间戏剧引入到小说中, 真实的表现了社会中的各种关系, 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大餐。

三、莫言小说具有民间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 恋乡

二十年摸爬滚打的乡土生活, 使得莫言与乡民、乡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莫言对他的故乡又爱又恨, 在他的充满民间特征的小说中, 这种对于故乡的极其复杂的心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经在小说《红高粱》中说:“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 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3]莫言在那里成长, 他的写作的源泉也来源于那里, 所以他感觉故乡是令人温暖的;然而故乡却存在着丑陋的风俗习惯, 这让他明白了作为一个农民是谈不上出路和前途的, 这是他恨故乡的原因所在。莫言的文化水平只有五六年, 他的作品主要来源于民间, 是生活经验的积淀, 更是对生活感悟的真实写照。莫言以唯美的眼光赞颂着美好的民间生活, 善良的乡音乡俗、秀美的乡村、淳朴的乡民等都是莫言心目中的理想民间状态, 在莫言的笔下它们都因为包含着浓郁的情感想象而丰富多彩。

(二) 怨乡

莫言的童年经历很多都和就饥饿和压抑有关。其一, 自然灾害再加上家境贫寒使他经常饥寒交迫。童年的饥饿对于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饥饿”也就成了他所要表达的重要主题。他挖过野菜, 是因为肚子饿;和家人挤在一个被窝里, 是因为家里只有一床被子, 也是为了取暖。其二, 被迫辍学以及家庭地位的低下使莫言的精神世界受到了非常沉重的压抑。他出身于中农家庭, 地位比较尴尬, 经常遭人白眼和排挤, 使得他无法发展自己的个性, 他的一些作品就反映了当时当时上中农们的心态, 是作者政治处境和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吴刚.论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2005.5

[2]王英杰.莫言小说的民间特质.[D].沈阳师范大学.2013.5

3.莫言小说 性与暴力的美学 篇三

暴力下的美学

《檀香刑》是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从题目来看,檀香加刑的组合就相当别致。暴力与美联袂出演,和“猛虎嗅蔷薇”的意象殊途同归。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袁世凯等等。

期间穿插孙丙之女眉娘与县太爷钱丁的艳史、众乞丐劫狱等精彩片段,让人手不释卷。可以说,莫言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小说的信息承载量和艺术维度。从叙述手法看,每节都是一个人物的自述,这就要求作者的笔触不停地在每个人物身上跳跃律动,整合在一起还必须浑然天成,形神不散。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莫言的行刑描写。相较之文中所提到的残忍刑法,斩首显得那么仁慈,甚至可以说彰显着人性的光辉。比如凌迟处死,在莫言被解剖的生动具体:受刑者必须被割足五百刀,最后一刀下去方可毙命,早一刀晚一刀都算刽子手的失败,而且每一刀割哪,割肉部位、大小、薄厚都有严格的标准,展现出极高技术含量。对于刽子手来说,绝對是一种难以复制的艺术作品。

檀香刑则是用檀香木制作的木枪由肛门插入,经身体由颈椎处穿出,再将状如烤鸭的受刑者悬挂起来,挺足七天七夜,如中途有咽气征兆则灌以参汤等高级补品,使其受尽煎熬。

问题是,如此的超级重口味何以让读者欲罢不能,仅仅是猎奇心理吗?看客文化的定义自古就有,对于生活在北京菜市口的居民们来说,生活中的一大精神文化就是里三层外三层的看杀头,听着耳熟能详的“手执钢鞭将你打”或是“十八年后的遐想”就血脉贲张击掌叫好,更遑论手起刀落的激情瞬间。其实不止国人,法国大革命期间,也有很多雅士每天等着欣赏开铡,据说比歌剧刺激多了,有脆弱的小清新们当场就被吓晕,可第二天照旧赶场,乐此不疲。

对于鲜血和暴力的向往没准就是人性中一根显性或隐性的神经。这样说来就牵涉到一个国情塑造的问题,对于这种恶趣味或者说是心理需要,文艺工作者是本着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以《德州电锯杀人狂》为代表的惊悚片在世界范围内粉丝成群,这毫无疑问是迎合受众市场的商业典范,而在中国,《檀香刑》的暴力描写估计很难被拍成电影,但这不妨碍小说本身获奖。

性描写色胆包天

莫言: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性描写是文学描写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作家的考验。如果性描写对塑造人物的形象有用,那没问题;如果纯粹是生理性的描述和展示,没有别的含义,没有美感,我就反对。

莫言的小说写作是充满了激情的写作,对性的描写也是关注生命的重要表现。在早期的篇章里,莫言的重点在于讴歌自由、叛逆的男女性爱,比如在《红高粱家族》里就有余占鳌和奶奶在高粱地里欢爱的描写(那段张艺谋改编的电影《红高粱》里的高潮场景),以男性的“脱裸的胸膛”、“强劲慓悍的血液在他黝黑的皮肤下”、“粗鲁地撕开我奶奶的胸衣”这些带有强烈男性荷尔蒙气味的语句为核心,要突出的是“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

莫言中后期作品中,原始的野性不再被赋予绝对理想的光环。至少,莫言对性爱描写的语言更加具有某种张力,而不是单向的赞美。《丰乳肥臀》里也有“母亲被高大膘子抱进了高粱地……”的描绘,但却是遭威胁的诱奸。而《红高粱》式的男女欢爱场景在《四十一炮》里也重新出现过一次,“我”目睹了父亲和情人野骡子姑姑偷情的场面,同样是从一个童年的视角出发的:“父亲的手很野蛮,很强盗,它们仿佛要把野骡子姑姑的屁股和奶子里的水分挤出来似的”。

但莫言又写道:“他们的身体开始发光了,蓝幽幽的,好似两条鳞片闪烁的大毒蛇纠缠在一起”,“好像我的父亲和野骡子姑姑,包括我这个旁观者,都在干着罪恶的勾当”。同时,因为在小说里,叙事者是在给大和尚讲故事,因此也立刻意识到了这个色情段落应该及时停止。可以看出,偷情、情欲不再被描写成身体解放的宏大叙事,而是蕴含着自身的罪恶,甚至虚无。当那个疑似野骡子姑姑的女人解开大褂露出乳房来诱惑“我”时,大和尚“似乎已经圆寂”。

《红高粱家族》之后,莫言小说中大量的性爱关系大多是以女性为主导的。《酒国》里李一斗那个乳房挺立的岳母(妻子的养母)娇媚地勾引了自己的女婿。正如《丰乳肥臀》在描写鸟儿韩与上官来弟的性爱场面时所说:“女人的衣服是自己脱落的,男人的衣服是被女人脱落的。”小说描写大姐、二姐的生父“姑夫惶惶不安地站起来,”而母亲上官鲁氏“却像一个撒了泼的女人一样,猛地把裤子脱了下来”。

《檀香刑》里的孙眉娘“每天夜里都梦到钱大老爷与自己肌肤相亲”,最后忍不住来到县衙,主动投入了钱大老爷的怀抱:“只有四片热唇和两根舌子在你死我活般的斗争着,翻江倒海,你吞我咽,他们的嘴唇在灼热中麦芽糖一样炀化了”。这个性爱场面以热吻为高潮,可以说具有莫言小说性爱描写的典型特征。

4.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读书笔记 篇四

我用了大概十几二十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看的第一天,只看到了两个字“孩子”,第二天也只看到了两个字“乳房”,满文章都是,这是我的第一感受。确实,上官鲁氏用自己的一生养育了自己的子女,这一路含辛茹苦,实在不堪重复。显示自己的八个女儿和唯一的儿子,九个孩子养育的重担本来就不轻了,当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第一个孩子的孩子又出生了,紧随其后的孩子一个几个一个地到来,对不一个家庭贫寒的母亲无疑是巨大的困难,在书的前半部分不断地孩子出生,他们成为了书的后半部分的主角。至于“乳房”二字,似乎应当是这本书中出现最多的词语,这大概和主人公的恋乳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和上官家有关系的,上官家的女儿一共有八个,连续生三四个的已经少见,八个实在凤毛麟角了。他们分别叫做上官来弟、上官招弟、上官领弟、上官想弟、上官盼弟、上官念弟、上官求弟和上官玉女,前七个的名字很有意思,其中第二个最为常见,表达的是家长对于生男孩的期盼,而且越来越强烈,最后的一对双胞胎唤作“金童玉女”,实在是一对好名字,这名字是他们的亲生父亲瑞典传教士马洛亚生前最后一刻留下的,但是二人的命运并不如他们的名字一样美好,他们的一生依旧和他们周围的人一样,崎岖而坎坷。

这九个孩子的父亲都不是上官鲁氏的丈夫上官寿喜,此人非常暴虐,经常毒打自己的妻子,开始是因为他没有生孩子,后来是因为没有生男孩,各种方式的毒打,以至于上午还在生孩子的上官鲁氏下午已经被婆婆赶到田地里边劳作和接受丈夫、公公的打骂了,如此的悲惨的开始只是她长达九十五年的一生的开始,她几乎经历了这个世纪的所有苦难,他的儿女也在时代中任由摆布,最终未能善终。

首先是大姐上官来弟。因为上官寿喜不能生育而打骂责怪母亲,是母亲的大姑姑的安排下母亲与姑父于大巴掌所生。喜欢沙月亮并且和他私定终身,然而母亲不同意,将他许配给了孙大姑的大孙子孙哑巴也就是后来的孙不言,他于是和沙月亮私奔了,历经坎坷,从土匪到汉奸最终沙月亮被杀,只剩下了留给母亲的沙枣花。后来回家后和二妹夫司马库有染,再后来和被迫和孙不言结了婚,然而此时的孙不言已经是一个断了双腿的哑巴了,天生的讨厌就更加重了,最后爱上了从日本归来的鸟儿韩,两人最终在与孙不言的纠缠中将其杀死。他们也因为杀害革命英雄的罪的被枪毙了。她的女儿沙枣花最后成了江洋大盗,在书的末尾出现向司马粮表达爱意,但是没有成功。来弟与鸟儿韩的儿子是作为上官家的第三代出现在书的后半部分的,他也是母亲在极为艰难地环境下拉扯大的,在八十年代开了一家亚洲鸟类研究中心,但是最终也是惨淡收场。

二姐上官招弟。生父亦为于大巴掌,嫁给抗日别动大队的司令司马库,生女司马凤、司马凰。在与独立纵队的割据战中,中弹身亡,不久,一对女儿也被那位倡导极左“土改”政策的大人物张生命令处死。还有一个孩子司马粮虽然不是他的亲生,但是是司马库的孩子,也算在他的谱系下,被母亲一手养大。

三姐上官领弟。人称“鸟仙”。生父为一个赊小鸭的(土匪密探),她深爱鸟儿韩也就是韩顶山,韩被日寇抓了劳工后,神经错乱,设立鸟仙神坛禳解。后被孙不言__被迫嫁给了他,以为自己是鸟练习飞翔摔死在悬岸下。生子大哑、二哑,俱被飞机炸弹炸死。他的爱人鸟儿韩在日本经历了千难万险,在丛林里呆了十五年,后来回来后和大姐来弟在了一起。

四姐上官想弟。生父乃一个走衡串巷的江湖郎中,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为了救全家,她卖身进了妓院,后流落它乡,音信全无。“_”中被遣返还乡,多年帜攒的财物被当地政府公社等部门洗劫,并遭受残酷批斗,遭到巨大的羞辱和毒打后旧病复发而死。

五姐上官盼弟。生父乃杀狗人高大膘子,少年时白愿参加爆炸大队。 后嫁给爆炸大队政委鲁立人,生女鲁胜利。曾经当过卫生队长、区长、农场畜牧队长。因为家里的缘故改名马瑞莲。丈夫鲁立人在天灾中死亡,她“_”中自杀身亡。她的女儿鲁胜利后来当过银行行长和市长,但是最终被人检举以受贿的罪名革职。

六姐上官念弟。生父乃天齐庙智通和尚。爱上了被日机击落后为司马库的部队收容的美国飞行员巴比特,结婚后不久即与巴比特一起被鲁立人领导的独纵团俘虏。逃亡后被—寡妇诱至山洞,与巴比特同归于尽。

七姐上官求弟。母亲被四个败兵强暴所生。早年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被卖给白俄罗斯托夫伯爵夫人做养女。后改名乔其莎,精通俄语,伯爵夫人死后被一位铁路工人收养,毕业于省医学院,被打成右派,到农场劳动改造。因饥饿,在灾后因为暴食生豆饼胀死。

八姐上官玉女。与金童为双胞胎,生父乃瑞典传教士马洛亚,生而失明。在生活困难时期,因不忍心拖累母亲,投河自尽。

“我”上官金童。母亲唯一的儿子,患有恋乳症一生嗜乳,以至精神错乱。中学毕业后去农场劳动。后因“奸尸罪”被判刑十五年、改革开放后刑满还乡,曾和单乳的暴发户富婆老金在一起,因为懦弱被抛弃,后在外甥鹦鹉韩夫妇开办的“东方鸟类中心”任公关部经理,但只是外甥媳妇耿莲莲的阴谋诡计,后来没有从大栏市市长也就是他的老师纪琼枝那里搞到钱又不愿给别人挨个送礼而被撵出来,后在司马粮投资的“独角兽乳罩大世界”任董事长,因被炒、被骗而失败,终至穷愁潦倒,一事无成。上官金童这个人物角色在前期没有什么作为,在后期也只是一个不很被看好的角色,似乎他只是一个事件的见证人,一个串联故事的枢纽,然而毕竟是主人公。他的怯懦的性格和恋乳症,使他从小被人嘲笑,由于他的怯懦最终一事无成。他有着外国父亲遗留下来的容貌,有着高大的身材,但是由于性格的缺陷未能成就许多事情,他的恋乳症一生都没有完全治好,想要自立但是出于灵魂深处的怯懦又挡住了他。我想,很多人应当心中也有这样一个上官金童吧,在许多时候不能自立,还要依赖“乳”,上官金童的偏激的例子虽然很少,但是他的性格却活在很多人的心里边。

5.莫言小说读后感 篇五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托马斯.沃尔夫人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成功的作家写手背后必然经历常人所不知道的痛楚,拿最容易被90后青睐的写手——郭敬明来说,十五岁的青春文字,《爱与痛的边缘》的写作背景无疑是将其透明本质的晦涩青春融入书内,一本关于友情,关于青春忧伤,关于每个青春少男少女的情愫展露无疑,而惯于被80后接受的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也是将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书中青年小伙农村的故事展开叙述,对人生开始做进一步论述。当然被读者敬佩的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则是结合自身的一部赤裸裸散文,从自己双腿残废到对生的理解对地坛的描写对自己母亲的进一步细节描写都难脱逃与“真实”两字……

从散文另一个层面“战斗性”来讲,每一个资深写手作家必是经过内心的声色犬马,进一步的将所思所想二者“厮杀”、“兼容”。经典杂文 留下的、结合在一起的便是作家文字的顿悟与哲思。譬如作家赵丰在《孤独的散步者》一文中写到对孤独的高度阐述,他说:“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淡、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同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从此处不难看出赵丰在描写孤独这一段文字之前不免对自身的孤独感产生一场否决与厮杀,认为孤独是自卑、哀怨、可耻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与内心世界进行“战斗”,最终产生对孤独这一段文字的哲学论述……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文字,源于本性。

文字,回归本心。

莫言《枯河》节选

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这时太阳刚刚落下来,地平线下还残留着一大道长长的紫云。几颗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村子里朦胧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月亮升着,太阳落着,星光熄灭着的时候,一个孩子从一扇半掩的柴门中钻出来,一钻出柴门,他立刻化成一个幽灵般的灰影子,轻轻地漂浮起来。他沿着村后的河堤舒缓地漂动着,河堤下枯萎的衰草和焦黄的杨柳落叶喘息般地响着。他走得很慢,在枯草折腰枯叶破裂的细微声响中,一跳一跳地上了河堤。在河堤上,他蹲下来,笼罩着他的阴影比他的形体大得多。直到明天早晨他像只青蛙一样蜷伏在河底的红薯蔓中长眠不醒时,村里的人们围成团看着他,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岁数,少数人知道他的名字。而那时,他的父母全都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无法准确地回答乡亲们提出的关于孩子的问题。他是个黑黑瘦瘦,嘴巴很大,鼻梁短促,目光弹性丰富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他攀树的技能高超。明天早晨,他要用屁股迎着初升的太阳,脸深深地埋在乌黑的瓜秧里。一群百姓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的比身体其他部位的颜色略微浅一些的屁股。这个屁股上布满伤痕,也布满阳光,百姓们看着它,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

他蹲在河堤上,把双手夹在两个腿弯子里,下巴放在尖削的膝盖上。他感到自己的心像只水耗子一样在身体内哧溜哧溜地跑着,有时在喉咙里,有时在肚子里,有时又跑到四肢上去,体内仿佛有四通八达的鼠洞,像耗子一样的心脏,可以随便又轻松地滑动。月亮持续上升,依然水淋淋的,村庄里向外膨胀着非烟非雾的气体,气体一直上升,把所有的房屋罩进下边,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梢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挺拔的树干如同伞柄,气体如伞如笠,也如华盖如毒蘑菇。村庄里的所有树木都瑟缩着,不敢超过白杨树的高度,白杨树骄傲地向天里钻,离地二十米高的枝丫间,有一团乱糟糟的柴棍,柴棍间杂居着喜鹊和乌鸦,它们每天都争吵不休,如果月光明亮,它们会跟着月亮噪叫。

或许,他在一团阴影的包围中蹲在河堤上时,曾经有抽泣般的声音从他干渴的喉咙里冒出来,他也许是在回忆刚刚过去的事情。那时候,他穿着一件肥大的褂子,赤着脚,站在白杨树下。白杨树前是五间全村唯一的瓦房,瓦房里的孩子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漆黑的眼睛像两粒黑棋子。女孩子对他说:“小虎,你能爬上这棵白杨树吗?”

他怔怔地看着女孩,嘴巴咧了咧,短促的鼻子上布满皱纹。

“你爬不上去,我敢说你爬不上去!”

他用牙齿咬住了厚厚的嘴唇。

“你能上树给我折根树杈吗?就要那根,看到了没有?那根直溜的,我要用它削一管枪,削好了咱俩一块耍,你演特务,我演解放军。”

他用力摇摇头。

“我知道你上不去,你不是小虎,是只小老母猪!”女孩愤愤地说,“往后我不跟你耍了。”

他用黑眼睛很亮地看着女孩,嘴咧着,像是要哭的样子。他把脚放在地上搓着,终于干巴巴地说:“我能上去。”

“你真能?”女孩惊喜地问。

他使劲点点头,把大褂子脱下来,露出青色的肚皮。他说:“你给我望着人,俺家里的人不准我上树。”

女孩接过衣裳,忠实地点了点头。

他双脚抱住树干。他的脚上生着一层很厚的胼胝,在银灰色的树干上把得牢牢的,一点都不打滑。他爬起树来像一只猫,动作敏捷自如,带着一种天生的素质。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树慢慢地倾斜,慢慢地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在渐渐西斜的深秋阳光里,白花花的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冰一样澄澈的天空中,一绺绺的细密杨枝飞舞着;残存在枝梢上的个把杨叶,似乎已经枯萎,但暗蓝的颜色依旧不褪;随着枝条的摆动,枯叶在窸窣作响。白杨树奇妙的动作撩乱了女孩的眼睛,她看到越爬越高的男孩的黑色般的脊梁上,闪烁着鸦翅般的光翚。

6.莫言小说的特点 篇六

《蛙》除却情节的跌宕起伏,我还喜欢她的如下风姿:

语言诙谐。莫言的作品语言是很有风格的,流畅诙谐而且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写王小倜飞行技术的高超,王驾机一个俯冲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个西瓜,一拉杆,歼击机又呼啸着冲向云霄,呵呵,这是多么夸张诙谐的文字!可以和青莲居士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节奏鲜明。小说从小伙伴们吃煤写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来的王小倜叛逃、wenge波澜“小弦切切如私语”将读者引入故事中,王胆顺流逃跑河中分娩则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来美国爱婴医院的出现如河道陡然变宽,流水变缓,满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

构思缜密。小说后半程写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销娃娃,王肝忽悠顾客时巧舌如簧就进入创作状态,那创作状态中的语言细腻而有哲理,缜密中充满神秘,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争先恐后地买泥娃娃。

7.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篇七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篇章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理想以及她们在社会、人生海洋中的挣扎、呻吟, 塑造了许多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在这长长的女性形象的画廊中, 有野性奔放、热情美丽的“我奶奶”, 有善良淳朴、漂亮单纯的孙眉娘, 有坚强勇敢、忍辱负重的母亲上官鲁氏, 有赫然屹立着敢于承担苦难的担当的暖和杨玉珍……她们是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作家赋予了她们善良、敏感的内心以及个性的独立、张扬和自由。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他传达出的是他对乡土中国的人文关怀以及他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

一、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一部成功的作品, 往往得力于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红高粱家族》以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引人注目、丰满鲜活的女性形象, 那就是“我奶奶”。“我奶奶”是个有着花一样容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 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 浑身洋溢着风流情性, 以义气为热血的勇敢女子。她被迫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面对世俗的礼法世界曾经绝望地痛哭过, 然而却又绝处逢生。她出嫁途中与颠轿、杀蒙面盗救她的轿夫相识, 他们两心相悦, 因为爱, 她接受了高梁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因为憎恨父母将其嫁于麻风病人而将其父拒之门外;她为了拯救自己与占鳌, 集中生智, 拜县长为干爹, 逃过一劫;她为了维护爱情, 赶走了恋儿;她为了支持抗日, 让唯一的儿子前去战场, 她自己也玉颜埋没高粱地。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 她确实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我奶奶”这个充溢着生命活力与性的诱惑的风流女子红高粱般通红的性格由此成形。

莫言作品中另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是在长篇小说《檀香刑》里塑造的孙眉娘。《檀香刑》围绕女主人公孙眉媚娘的情爱故事, 对男欢女爱的描写直接浅露, 在小女人的家庭琐事、情爱纠葛中, 穿插了大清的改良变法、袁世凯掌权、外族入侵、保卫家乡的民族斗争故事。孙眉娘这个乡村女子被推上了血与火、恩与仇的情感的焦点之上, 在亲情、爱欲、家仇、国恨的情感中挣扎的她, 极尽周旋却爱莫能助, 她在错综交杂的权利关系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着, 被压抑的心灵日显个性意识。

孙眉娘和“我奶奶”一样, 婚姻生活很不如意, 美丽纯朴、风情万种的她, 性格泼辣豪爽, 富有牺牲精神。“我奶奶”、孙眉娘等朴素无华、有着民间乡土气息的女性是女人中的佼佼者, 她们不囿于世俗的观念, 敢爱敢恨, 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 具有坚毅的品质和在苦难中生存的耐力, 努力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她们面对外来的压迫, 敢于抗争, 不惜一切代价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生命的广阔天地中恣意地遨游, 让自我的叛逆个性尽情地飞扬。

二、具有传统精神的母亲形象

在东方的神话、史诗当中, 有许多关于母亲形象的原型如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地母悉多,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蜗等都属此类;她们的共同特征是博大宽容, 慈悲为怀, 用大地一般宽厚的胸膛养育、容纳子孙。莫言对丰乳肥臀的崇拜不仅是因为母亲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 还因为母爱与博爱相连。

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蕴含了作家丰富、沉重的感情, 以及他对生命、母亲、社会历史与时代问题的新颖的思考与探索。母亲上官鲁氏, 一生忍辱负重, 几乎经历了中国整个由苦痛、灾难、屈辱和创伤组成的20世纪, 她勤劳勇敢、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顽强不屈地生活着。她急人所难、乐善好施、爱惜生命, 以坚忍的生命韧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养育了上官家一群儿孙。她对所有儿孙一视同仁, 不论是共产党的、土匪的, 还是国民党的后代, 只要是生命, 她都想方设法地抚养、呵护。鲁氏一生为孩子操劳,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她的母爱。母亲这一形象体现了乡野粗民人性的柔韧与深厚, 显示了乡野精神的平实、善良、坚韧与深沉。小说讴歌了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 在弥漫着历史、战争的硝烟背景中, 讴歌生命的本体意义, 是一部苦难母亲嘶哑的悲歌。

莫言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是美丽与丑陋、生育与毁灭、生长与衰亡、高雅与卑俗等的结合体。母亲将生育与埋葬、颓败与生长, 吐故与纳新混合在一起, 孕育着民间不朽的主题、永恒的历史, 母亲所体现的生存和爱的力量, 是什么也不能比拟的。《粮食》中的梅生娘、《姑妈的宝刀》中的孙姑妈、《欢乐》中的母亲、《儿子的敌人》中的孙寡妇……都是一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旺盛的生殖力的形象, 她们默默无闻、忍辱负重地活着, 这不是一种个体形象, 而是一种集体形象。这些故事中的母亲是特殊的, 也代表天下的共同母亲, 饱经苦难、勤劳勇敢的母亲, 忍受着非常的痛苦, 顽强不屈地生存着, 成为中华民族的真实象征。

三、不屈服于苦难的女性形象

《白狗秋千架》延续了一个古老的主题, 讲述了一个回乡探家的青年男子, 遭遇初恋情人暖后的种种心路历程。作品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诠释着人生诸多无奈。作品塑造了暖这个勇于承担苦难、不屈服于命运的农村妇女形象。

小说中, “我”是个受过教育、抽暇返乡的年轻的大学教师, 故乡贫瘠伧俗依旧, 并不能带给我任何美好印象。只有在高粱地边巧遇儿时的玩伴、与小时候的“我”两小无猜的暖时, 才勾起“我”的一些青梅竹马式的回忆。只是昔日的漂亮女孩暖已被生活腐蚀得面目全非, 当年的少女自秋千架跌下, 一只槐针扎进了眼睛, 瞎了一只眼, 委屈自己嫁了个哑丈夫, 生了三个不会说话的小男孩。小说的结尾, “我”匆匆离乡而去时, 遇到了暖的白狗, 是暖让白狗把“我”带到了她的面前, 她对“我”只有一个请求, 帮她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 她把高粱地压了一个圈:“我正在期上……我要个会说话的孩子……你答应了就是救了我, 你不答应就是害死了我了。”

杨玉珍是莫言塑造的另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农村妇女形象。杨玉珍是一个被丈夫抛弃农村妇女, 她独自带着儿子以捡破烂为生并最终建起新房和全村最气派的大门。杨玉珍身上有着传统社会深深的烙印。在丈夫和人私奔后, 她曾经忍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母亲抽泣起来, 喉咙呼噜呼噜地响, ‘有多少次, 我把绳子都搭到梁头上了, 不是有个小通牵挂着, 有十个杨玉珍也死光了……’”丈夫回归之后, 她的生活苦尽甘来, 正是她有着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真挚热爱, 生活中充满了苦难, 但是活下去就是胜利。对生命和生活的珍惜, 使她在没有理想的情况下, 为自己塑造、树立了一个目标, 就是盖上大瓦房, 为了这个“盼头”她开始像男人一样劳作。她的存在显示了普通农村妇女对于苦难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承受力。

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写, 莫言多是撷取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片断, 这样人们就可以从她们身上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女性生活的历史侧面, 看到作者对成就她们的美丽传奇或造成她们的灾难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探索。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中发出异样美艳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莫言.什么气味最美好[M].珠海:南海出版公司, 2002

8.莫言小说中的职场哲学(一) 篇八

“五百刀”VS“九千九百九十九根胡须”

“师傅说,天才的刽子手,如皋陶爷,如张汤爷,是用心用眼切割,而不是用刀、用手。所以古往今来,执行了凌迟大刑千万例,真正称得上是完美杰作的,几乎没有。其大概也就是把人碎割致死而已。……延至本朝,五百刀就是最高刀数了。但能把这五百刀做完的,也是凤毛麟角。”

——《檀香刑》

赵甲是莫言小说《檀香刑》中一个刽子手,由于“活儿做得地道”被慈禧太后封为刽子手行当里的“状元”,得以告老还乡。他执刑了六君子,凌迟了刺杀袁世凯的钱雄飞,献计用檀香木楔子钉死了带人抵抗德国兵的孙丙,一生中做了不少“大事”。赵甲这个刽子手虽然不光彩,甚至还很卑鄙,但是与莫言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一样,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几近于疯狂的执着,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在同类人中取胜。这样的功力是怎样炼成的呢?

生存法则一:不管是什么职业,敬重自己的职业

“刑部大堂的刽子手,出于对这个古老而神圣的职业的敬重,还在一丝不苟地按照古老的规矩办事。”虽然被很多人看不起,但是赵甲能为自己的工作找到意义,他自认为自己是大清朝律法的执行者,如果没有他大清律法就失去了威严的力度。这看起来有些阿Q精神,但对自己的工作敬重,找到职业的神圣感,这其实是一条职场生存法则。认识一位做美发的朋友,平时我们调侃他是“剃头的”,他总是认真地纠正说是发型设计,并且说他觉得自己是带着使命来的,使命就是提升中国美发行业的整体水平,他的店叫“古藤造型”,六年时间,在北京已经有了四五家分店。最近,天涯社区的一篇帖子“40岁左右的中国男人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其实,找到工作的意义也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精英是随机分布的,这一点从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中就可以看出来。赵甲生不逢时,在满清将要灭亡的时代,没有其他谋生的办法,但他也知道“行行出状元”,努力在刽子手行当里成为“状元”。生在今日,成功有更多选择,许多年轻白领们做着“体面工作”,却常常陷入深深的无奈,一方面不愿意做眼前的琐碎工作,一方面又觉得工作没有发展,事业没有前途。要想成功,信念很重要,“如果你存心要找一件东西,它自己就会跳出来的”;如果你存心要把工作做到顶级,你就会成为“状元”。

赵甲有耐力,乐于爬职业阶梯。大清朝刑部狱押司里,刽子手中“年纪最大、资历最长、手艺最好的就是姥姥。……遇上忙月,活多干不过来,可临时雇请帮工,帮工的都叫外甥。”赵甲是从外甥干起,一步步熬到了姥姥,最后得到了太后老佛爷的接见。容易吗?实在是不容易。所以要想成功还要学会谦逊、隐忍,如果你进入了一个组织,就要认同它的层级结构,就算处于高层上的人你并不崇敬,或者这个晋升的层级通道看起来太漫长了,但他毕竟是按照组织中的规则晋升上去的,晋升的阶梯也是组织多年来形成的。藐视领导和挑战权威往往没有什么好结果,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生存法则二:练就一手绝活,做到极致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历险中险,难成戏中人。”刑部的刽子手在古代绝对是一个技术活,赵甲为了练出手艺不惜下苦功夫,将活儿做到极致。“与崇文门外的一家大肉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遇到执刑的淡季,师傅就带着他们,到肉铺里义务帮工。他们将不知多少头肥猪,片成了包子馅儿,最后都练出了称一样准确的手眼功夫,说割一斤,一刀下来,决不会是十五两。”苦练基本功的故事已经听得很多了,但刽子手也练基本功还是令人惊奇。一方面是他们这么会想办法,淡季去肉铺帮工,不像很多职业人不忙的时候就坦然地去休息。一方面是他们练得那么刻苦、精准,说割一斤,决不会是十五两。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中说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超过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清华“英语神厨”,凭着自学考出了托福630分的高分,他说听力最难,他就天天听,听到看到这个磁带都想吐了,坚持了大概四个月左右,原来听不懂的那些听力题,忽然一下子全部听懂了。

在遇到难题时,赵甲用绝对的执行代替了思考,高度的敬业精神成就了事业也造就了非人性化。凌迟的过程中,他“感到自己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但高度的敬业精神不允许他中途罢手……他感到,如果不割足刀数,不仅仅亵渎了大清的律令,而且也对不起眼前这条好汉。”一个刽子手说敬业,未免让人觉得很滑稽。但是这时,对于赵甲来说,工作本身作为一种责任,一种执拗的信仰,已经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化的追求。时至今日,工作已不会涉及到非人性、有悖伦理的内容,但是很多职业人一遇到问题就迷茫、踌躇、裹足不前,想着不干了或者跳槽,这个时候不妨少一些瞻前顾后,“just do it”,依照责任和职业道德做下去,只要对手上的工作负责,坚持做下去就不会错失时机。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九千九百九十九,这是天下最吉祥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了。为民为臣的,不能想到万。”

——《檀香刑》

生存法则三:接受不完美,才能持久

小说中另一个人物,高密知县钱丁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角色。他是曾文正公的外孙女婿,相貌堂堂,下巴上生着一部可与关云长媲美的胡须。而且是两榜进士,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这样的人物,仕途并不顺利,却能独善其身,悟出长久之道。

对于知县有多少根胡须的问题,书中说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根,“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职场中也是一样。人们往往在进入组织之时,就进入了一个预结构化的情境和利益关系中。如果进入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组织,那么在你还未能掌握全部技能的时候,就要做出突出的业绩,或者是表现得非常积极,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碌碌无为之辈。如果进入的是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组织,那么在你还未能明辨形势的时候,就要机警地选择在冲突中支持哪一方,否则就可能像一个白领说的,“被这一拨人划到那一拨,被那一拨人划到这一拨,最后哪一拨都不要我们”。晋升的通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也总是凤毛麟角。如果在晋升和待遇上追求十全十美,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勾心斗角的纠葛中,不但压力巨大,而且难成大事,也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精通官场关节的师爷在辞职时曾告诫知县,“您这官,是为上司当的,不是为老百姓当的。要当官,就不能讲良心;要讲良心,就不要当官。”这样的为官之道也许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良策”,但其实并不长久,也不稳当。这样做,不但要冒着背后被众人骂的风险,做得更过分的还要冒着违法乱纪的风险。钱知县当然没有听从师爷的“忠告”,他一意孤行,为民请命。

9.《蛙》莫言小说读后感作文 篇九

我喜欢以农村为背景的作品,因为不了解农村生活,因为往上数几辈我们都来自农村,或许还因为我向往着一种纯真和质朴。小时候由于被标题吸引,看了“丰乳肥臀”,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长大些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却只记得黑娃和他的老婆,到电影上映后又拿出书温习了一下,深深被作者对白鹿两家的人物刻画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所吸引。前几年唯一追了一部大陆的连续剧就是“闯关东”,作为电视剧无可挑剔,可是比起白鹿原,其人物多了一份英雄传奇色彩,却少了许多对平常个性在特定时代背景里面转变升华的描述。老婆坐月子时,我用手机看完了较为冷门的“填四川”,文笔一般,故事有些拖拉。最近看的贾平凹的“老生”构思独特,故事精彩,之后会单独撰文评论。

从西北转到四川再转回山东,描述的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除了“填四川”讲述的是清朝福建移民入川的故事之外,其它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的时间跨度基本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蛙”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从三年自然灾害到现代的故事,主要人物的年龄和我父母相仿,出生在 53 到 55 年。其真正的主人公,姑姑,生于 1937 年。

姑姑的一生自然是故事的主线,从一个抗战时被日军囚禁,却吃喝无虑毫无畏惧的大胆女孩,到 50 年代痛打接生婆成为整个东北乡第一个妇产科医生,再到 60 年代在鼓励生育的政策下造就的辉煌,莫言刻画的是一个漂亮聪明,有个性有主见有天赋的女医生形象。可是好景不长,从婚恋的失败开始,笔锋如当时的政策一般急转,姑姑经历了革命的迫害,期间坚贞不屈,头皮被拉下也不愿意向红卫兵低头。革命结束后便成为了捍卫人口政策的极端勇士,铁面无私,六亲不认,麻木不仁,连自己亲侄子的孩子都要打掉。农村里的白衣天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杀人魔头。晚年的姑姑生活在表面的荣耀和心灵的赎罪中,作者多次写道,姑姑若换成男的,若生长在战争年代,那是一代将才。其实,若生在当代,她或许可以是引领医学发展的一代伟人。可是,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

书中姑姑的亲侄子,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的蝌蚪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是另一条主线。蝌蚪的个性和姑姑恰恰相反,懦弱无主见,不敢争取自己喜欢的女人王仁美,却是王自己放弃了相对“猥琐”却背景更好的未婚夫选择了“我”。王怀了二胎被姑姑强逼堕胎导致母子双亡的悲剧也是蝌蚪不敢担当,害怕事业受阻直接导致。之后对军旅生涯怀恨但一旦有晋升机会就马上选择继续留在军队,对二婚妻子小狮子长相嫌弃,但在姑姑做主下,不顾发小对小狮子的喜爱横刀夺爱,毅然成婚;去北京工作生活,取得一定成绩后,由于北京人的排外而选择回乡,在家乡,竟然也顶不住当地一个小孩流氓和其母亲阿姨的攻击,被追的屁滚尿流。

小说最后用蝌蚪在知天命之年借发小之女代产喜得贵子的故事达到高潮,并在小说中加入话剧剧本的描述方式,把陈鼻一家的悲剧升华,把蝌蚪和众多在这个没有道德是非只有党的教导政策下长大的行尸走肉们的麻木和自私升华,也给姑姑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疯癫的句号,烘托了“蛙”的主题。

10.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 篇十

《天堂蒜薹之歌》讲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天堂县的百姓们在政府的号召下,种起了蒜薹。蒜薹味从此就弥漫在天堂县每一个百姓的家中、口中、嗅觉中。由于政府的不作为,让天堂县的百姓们拉着满车的蒜薹,却怎么也卖不出去。于是就发生了蒜农们冲进县政府,打砸了县长的办公室。在满怀着凄凉和无助中,蒜农们变成了刁民,变成了罪犯,还要忍受亲人离去的痛楚,在绝望中一次次铤而走险,直至失去生命。天马是莫言塑造的主人公,他和菊花的爱情是那么的真挚热烈,可却逃脱不了换亲命运的捉弄。封建制家长的一次次追击,麻木亲人的一次次摧残,政府不作为的一次次打击,最终逼迫即将生产的菊花终于忍受不了这人间的重重苦难,走上了自尽之路。她甚至不愿意她的孩子到这世上走一遭,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呀。高马,在狱中听说自己的妻子竟然被愚昧的哥哥送去结阴亲,在世上,她没过一天好日子,到了阴间,也不放过她。他选择的是越狱,可是他的愤怒还未爆发,“砰”的一声枪响,他也在一次次的奋斗挣扎中离开了这世界。读完了这本书,半夜在噩梦中醒来,心在抽搐,原来还被书中的绝望情绪所影响。

莫言说过:一个有良心有抱负的作家,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他的写作,应该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或担忧,他苦苦思索的应该是人类的命运,他应该把自己的创作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有价值。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他同鲁迅一样,用自己的笔来唤醒民众,唤醒更多的人。

11.莫言小说是不是影视改编的富矿 篇十一

莫言是当代作家中与影视结缘较早的一位,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红高粱》在1988年一炮而红。莫言本人直到2012年才通过“诺贝尔文学奖”被世界广为认可,但电影《红高粱》还没公映就已经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金熊奖”,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中国电影之一。那是张艺谋辉煌导演生涯的起点,也使莫言成为最受瞩目的文坛新锐,知名度由文坛向社会辐射。

虽然起点很高,但莫言并没有成为一个“影视改编”型作家,其后的20年里,他沿着魔幻现实主义之路铺展瑰丽的想象力,把意识流手法运用到了化境,把乡土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描摹入骨,可他再也没有一部改编作品取得《红高粱》般的成功。

由霍建起导演的文艺片《暖》,缘自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由严浩导演、张瑜和尤勇主演的《太阳有耳》,缘自莫言的《姑奶奶披红绸》。两片虽然得到了一些国际奖项的肯定,但在大众中影响力有限。而张艺谋二度改编莫言小说的《幸福时光》则既不艺术、也不商业,口碑平平,连莫言看了片子都觉得“大导演陷入了困境”。还有一些零星改编,基本上泥牛入海,声息全无。

莫言作品的改编高开低走,画出了一条掉头向下的曲线。他迄今最重要的几部作品都没有机会转化成影像,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莫言并非情节化写作,不太强调戏剧冲突,不能像金庸和海岩小说一样拿来就能分镜头实拍。莫言小说以想象力见长,他的文字中充满颜色、气味和意像,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加上想象,才能体味到小说的妙处。而影视是具像化艺术,最难表现的就是想象中的事物。影视作品可以把武林争霸、离奇案件表现得风生水起,但没法儿把人头脑中的抽象念头定格于镜头。举个例子,莫言在《生死疲劳》中让主人公进入“六道轮回”,幻化成猪、狗等动物,然后进行叙事和观察,影视作品该如何表现?

其次,莫言喜好“暴力”语言,擅长进行残酷的感官描写。《檀香刑》的故事线较为清晰,但小说中始终弥漫着一股荒诞的气息,世俗逻辑并不坚实,起承转合每每游戏,想改成剧本必得填充时代背景和人情世故,把假事做“实”。更严重的是,《檀香刑》有一种对酷刑加诸肉体之后的痛感的古怪迷恋,把“万剐凌迟”这等想想都可怕的事儿,一笔一画、兴味盎然地写了出来,怪道莫言因此而获得了“嗜血魔王”的诨号。鉴于影视中血腥尺度受限,酷刑细节是不可能逼真表现的。但若抽离了这些,小说的精髓也就流失了一半。

还有莫言本质上是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语言狂欢和奇诡想象,固然是他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他对尖锐题材的刻意包装和钝化。《天堂蒜薹之歌》是为弱势菜农呼喊的沉痛之歌,其对丑陋现象的录写,对无良势力的批判,都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力度。小说引起了被批评者的强烈反弹,也就堵死了进军影视的可能。《蛙》更是写尽了计生政策在农村的复杂存在:没有它,中国的发展不可持续;有了它,平添了不少世间惨痛。这种复杂性和疼痛感可以写在小说里,但要搬到银幕和荧屏上放,不知道哪个公司和导演能有这样的胆识?

莫言当过编剧,写过电影、电视剧和话剧(他也是《红高粱》的编剧之一),这是他鲜为人知的一面。莫言不像刘震云和刘恒一样在编剧领域成绩斐然,他和余华的情况差不多,他们的小说被拍成了杰出的电影,但他们本人通常只被视为原作者。莫言很有在影视创作上驰骋一番的雄心,已经有20多家影视公司找他的版权代理商洽谈合作。莫言本人认为《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都可以拍成大片,期望有人能发现小说里蕴藏的巨大戏剧冲突。民间已经掀起了“重读莫言热”,改编他的作品最起码不用操心宣传的事了。虽然改编成功极难,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言笔下的乡土中国,总归是一件好事。

(摘自《北京青年报》 作者:猛将兄)

12.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篇十二

一、敢于追求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莫言的小说中自然也写到了这一话题。他笔下的女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怀抱着对爱情的想象,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售棉大路》中的杜秋妹是个农村姑娘,她与热情的赶车小伙子在售棉大路相识,并产生了爱情的火花。[1]莫言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写出了杜秋妹对爱情的大胆的向往和追求,渗透出对杜秋妹敢作敢为的行为的赞美。

《檀香刑》中地位悬殊的孙眉娘与钱丁的爱情则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气息,造就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爱情神话。乡村女子孙眉娘在无奈之下嫁给了卖狗肉的屠夫,但却爱上了县令钱丁,她用她的多情、她的风骚、她的艳丽、她的无畏打动了钱丁,她为了爱而爱,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尽管在沉重的现实下,这种爱情最终也将是虚幻的。但她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追求理想爱情所显示出的勇气让很多人动容,很具有艺术感染力,体现出作者对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的歌颂。

《天堂蒜苔之歌》中“四婶”的女儿金菊与退伍复员军人高马自由恋爱 , 但是由于她被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她瘸腿的哥哥换亲了,这也就意味着,二十岁的金菊要嫁给一个四十五岁、有气管炎病、毫无力气甚至连一担水都挑不动的棺材瓤子刘胜利。金菊和高马的恋爱的事情遭到金菊以及和他们换亲的几家人的强烈反对。但是金菊大胆地选择了和高马私奔,很不幸的是,在长途汽车站,他们被金菊家的人抓住,高马几乎为此丧命,而后,金菊遭到四叔的暴打时仍坚持着自己的爱情,选择和高马结婚,这是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守,也是一种真性情的表达。

莫言笔下的这类女性,寄予了作者对理想爱情的表达、对敢于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的歌颂,在作者看来,对待爱情时,她们比男人更执着,更勇敢。

二、 敢于承担亲情

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渗透的母爱中。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读莫言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莫言对母爱的歌颂和崇拜,对母亲的依恋和赞美。莫言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母亲形象。她们将美丽与丑陋、生育与毁灭、生长与衰亡、高雅与卑俗结合在一起。[2]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母爱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在莫言的作品中,作为母亲的她们,不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殖力,更为重要的是她们身上有那种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这种集体的女性形象很具有震撼力。

莫言通过《粮食》中的梅生娘为我们谱写了那特定时代的母爱的赞歌。处于大饥荒的年代里的梅生娘被赶去磨房里拉磨,与她一起拉磨的其他的7个小脚女人,拉磨时都会偷吃粮食。但她胆小,不敢像她们一样。因为她的丈夫是富农,社里的耕牛被她毒死了,结果她被动到劳改营改造去了。没有东西吃她只能吃观音土,里面掺了野篙,她吞下这些难以下咽的“食物”。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她也开始和其他人一样偷吃磨房里的粮食。她用在这种艰苦的方式,让自己的三个孩子和婆母都好好地存活了下来。

而《丰乳肥臀》更是以母爱为主题,莫言自己曾说,她要在这部书里歌颂母亲,歌颂一个母亲并希望她能代表天下母亲。[3]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上官鲁氏,她具有很多的传统美德,但她绝非贤妻良母,丰乳肥臀的她在嫁给了无生育能力的上官寿喜,不能生育的她在传宗接代的压力和逼迫下,走上了“偷人借种”的道路。她前后与七个男人苟合,产下了一堆孩子,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她是不守妇道的,但是这是沉重的现实使然,当她婆婆,因为她不生孩子而百般谴责、为难她时,当她丈夫对她进行残酷的虐待时,作为母亲,她选择了坚强地活着。把那群所谓的“野种”抚养大之后,她的孩子因为参加党派不同而起了争执和斗争,每次的争执和斗争都会影响到她,她则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了这一切。为了孩子,她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最后在临死时还对其孩子挂念不已。[4]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莫言借这部小说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通过上官鲁氏这个人物表达对女性的赞美。

《欢乐》中作者为我们勾勒了更为震撼人心的母爱。齐文栋苍老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进补习班考大学,竟然进城乞讨。[5]

《儿子的敌人》则是将母爱放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大背景进行歌颂,从而使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生命的张力。母亲在焦灼、紧张、无助的战火中等待儿子的平安归来,当有一天,看到村长带人送来地包裹着的儿子的尸体,不是自己的儿子时,她没有把那个陌生的、年轻的尸体抛掉,而是把他当亲生儿子的妥善地进行了处理。这让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她是因为儿子的死变疯了才这样,最后,她又听到了送尸队的叫门声……这种母爱的关怀已经超越了血缘关系,是对女性的那种博爱的赞美。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苦难意识在莫言的这类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母爱在苦难中显得更伟大,使这种女性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类女性都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作者一般也是以仰视的视角来写这些女性的。

三、勇于抗争强权

莫言笔下的女性很多原本是温顺的,是具有中国最传统的女性的顺从的特点。但是,面对强大的男性强权,她们并不是懦弱地逆来顺受,而是敢于进行勇敢的反抗,让生命开出了一朵朵绚烂之花。在莫言作品中,这种具体表现为这些女性对自我欲望的满足。

《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戴凤莲不甘于向命运妥协,她不愿意用自己年轻的身躯来换取一个牲畜,同时也不甘于将自己的美好青春交给一个猥琐的麻风病人。她绝食三天碗摔破后的片刻,是她准备向懦弱的过去告别的时刻,也她自己决定自己命运,陡然强大的时刻,在那个时代的时候,她敢于拒绝接受麻风病人,而选择与别人野合,并生下他们的儿子野生豆官。[6]这是对旧礼教的对抗,其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四十一炮》则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在绝望中不满现状、敢于奋斗、敢于奋斗最后发家的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事的女主人公杨玉珍,是一个农村妇女,她被与别的女人私奔的丈夫抛弃后,精神受到重创,在绝望中她带着她的儿子以捡破烂为生,终日劳作,母子俩的生活慢慢出现好转,最终建起了新房和很气派的大门。并且最终大度地收容了她的丈夫及她丈夫的私生女。故事中的杨玉珍不屈服于现状,为了生活,与命运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总之,莫言小说中的女性的生命富有很大的张力,对待爱情,他们充满期待,勇敢追求,对待亲情,她们敢于牺牲自我 ;对待强权,她们勇于抗争。一切的苦难,成为了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自由、幸福的一个背景,她们的生命在苦难的土壤中开出了绚烂之极的美丽之花。这既体现了莫言对女性解放的赞美,也是对人的富有张力的生命力的讴歌。

从这些女性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莫言的女性观 :女性是建设者,是坚强撑起这个世界的主导力量。与之对应的男性,则退到一个并不重要的位置,成为了”破坏者”,成为了批判的对象,而莫言,对于女性往往是仰视的,歌颂的。

摘要:莫言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着对亲情的拼命守护,有着对自由的深切渴望。在苦难的土壤中,这些女性让自己的生命开出了最绚丽的花朵,她们向我们展示出了女性生命的激情和自由的灵魂,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文坛上独具一格。本文主要通过对莫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和分析,探究莫言在小说中渗透出的对女性的赞美及其女性观。

13.莫言小说的特点 篇十三

作家说的三遍,我觉得可以从中国人说的“三”来理解,基本可以等同N遍,尤其是用在读经典的短篇小说。

读莫言的《枯河》,第一遍,小虎爬树,小虎被书记打、被父母打、小虎死了。小虎的凄惨化作拳击手凶狠的左勾拳、右勾拳,击打的我太阳穴嗡嗡鸣叫,呼吸也变得困难。如果不是读书作业,我不仅不愿再读第二遍,甚至都想忘掉这一遍印刻在我记忆里的小虎的惨,书记的狠,父母的卑微麻木。

读了3遍之后,我像那位日本作家所说,开始可以品味莫言的遣词造句、文章结构了。我反复阅读文中的这段话,它出现在小虎爬上村里最高的树后看到的远处的场景:一辆绿色的汽车驶过去,搅起一股冲天的灰土,好久才消散。灰尘散后,他看到有一条被汽车轮子碾出了肠子的黄色小狗蹒跚在街上,狗肠子在尘土中拖着,像一条长长的绳索,小狗一声也不叫,心平气和地走着,狗毛上泛起的温暖渐渐远去,黄狗走成黄兔,走成黄鼠,终于走得不见踪影。

此时,我只是单纯的喜欢莫言的叙事。我无比佩服他把“心平气和”四个字用在一条被汽车碾出了肠子的小狗身上。让我佩服的还有黄狗到黄兔又到黄鼠的影像式的动感的画面,无数人只能写:“这条小黄狗越变越小,渐渐消失在视线里。”

我从惊艳中缓过神来,莫言为什么要这么写?再读一遍,小虎爬上的这棵树,是全村最高的,那是书记家的树,只有他的树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看见远处卑微的生命在走向生命的尽头,而且是心平气和。从这棵树上,小虎提前看见了自己的下一步,和小黄狗一样。

读完5遍后,领读人张亦辉老师为我们点出了莫言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两个时态线的交替。这种结构上的设置让一篇小说充满了节奏感。

读到第7遍,我又看到了莫言在结构上设置上的“转折”:他头颅里有一根筋愉快地跳动了一下,全身沉浸在一种愉悦感里。他的身体轻盈地飞起来,那根很长的树权伴着他飞行,清冽的大气,白色的炊烟,橙色的霞光,在身体周围翻来滚去。

这是小虎从树上摔下来之前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巅峰时期的欢乐、故事情节的高潮,高潮之后必然伴随着意想不到的转折。这也是好莱坞经典叙事弧采用的方法。而这一段落的设置,我却是在读第7遍时才意识到的。

同样,我之前并没有注意到最后的这段结尾:在这沉默中,太阳冉冉出山,砉然奏起温暖的音乐,音乐抚摸着他伤痕斑斑的屁股,引燃他脑袋里的火苗,黄黄的,红红的,终于变绿变小,明明暗暗跳动几下,熄灭。对比之前的“血淋淋的月亮”。莫言在小虎死后,为这个可怜的孩子,安排了一场宗教般的温暖的“葬礼”。在我们读者的心中,也是希望这个孩子能进入没有苦难的天堂吧。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很多人觉得矫性,不就读个书吗?至于一遍遍读吗?我经常观察小孩子画画,无论老师布置什么主题,都没有什么困难。小孩子出门,可以看见成人熟视无睹甚至压根就看不见的事物,为什么?是因为孩子的每个细胞都是新鲜的,充满着求知的欲望,对世界充满好奇。而我们,在工作、生活的重压下,每一个神经末梢都已退化,剩下的主要神经元仅仅用来应付世界,如果还有点碎片时间来读书看微信小说,目的也主要是积攒社交谈资,避免落伍。这么想想,现在大部分人也是生活在心灵的枯河里吧。而读书、反复阅读经典,恰恰可以让我们的感知在作家的文字拨动下,一点一点恢复知觉、敏感。直到我们能在这焦虑的大千世界里,可以随时随地捕捉到生命的一点点感动和美好。

14.莫言小说的特点 篇十四

1997年,莫言的作品《丰乳肥臀》夺中国“大家文学奖”,获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这部作品中,莫言将一位无私而伟大的母亲塑造成了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对现实带有魔幻色彩的描写,也正是此次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于他的原因之一。

2011年,莫言反映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矛盾和现实的作品《蛙》,获矛盾文学奖。除此之外,《酒国》、《生死疲劳》等作品也饱受好评。

莫言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在家乡高密生活的一种写照,字里行间都饱含了“怀乡”“怨乡”的情感,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所以曾被归类为“寻根作家”。

莫言早前在香港某大学演讲: 莫言:文学创作要跟西方著名作家区分开来,就是要从民间来„„

上一篇:简短儿童故事100字下一篇: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