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2024-07-14

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精选10篇)

1.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篇一

文章内容:

摘要:中国电信业通过体制改革,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在电信业务最主要的几个领域,我国均有两个主要参与者,提供相似的产品,构成了典型的寡头竞争市场结构。在这样一种市场上,电信厂商的最佳策略行为是与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以最大化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中国电信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使中国电信业向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和个性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实现电信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电信市场 竞争格局 完全信息博弈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使中国的电信行业发生变革,中国的电信业必须作为一种产业,按市场运作方式,开放竞争,让电信业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比较晚,但改革速度非常快,改革力度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19982000年,只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许多发达国家8~10年的改革进程:首先撤销原来的邮电部,邮电部与电子部合并,组建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专门成立了电信管理局,以加强政府的行业监管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原来的电信总局变成完全的企业——中国电信;1999年重组原中国电信,将其一分为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迅寻呼和卫星通信;同时对中国联通也进行了重组,将国迅寻呼划入中国联通,2000年上半年重组工作完成;允许网通公司和吉通公司建立自己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分别经营不同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2000年12月新组建铁通公司,2001年3月该公司正式挂牌;在推进电信改革的同时,2000年9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简称电信条例),大大改进了电信行业的法制建设。在完成了上述政企分开、按业务组成电信公司或集团后,中国电信运营市场上一家垄断电信业的局面已经打破。到2000年底,中国电信市场上共有中国电信(经营固定电话、数据通信)、中国联通(经营固定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中国移动(经营移动通信)、网通公司(经营数据通信)、吉通公司(经营数据通信)、卫星公司(经营卫星通信)、铁通公司(经营固定电话)等7家主要电信公司。在基础电信业务市场上,每一种业务至少有两家大公司开展竞争。应该说,中国电信业市场相对前几年而言,初步形成了竞争局面。管制方面,也更加科学务实,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一、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市话业务市场分析

2001年电信重组主要是原中国电信的拆分和重新组合。原中国电信是市话业务市场的绝对垄断者。2001年10月底,原中国电信拥有本地电话用户数为17461.4万户,市场占有率为99.8%。根据电信体制改革方案,重组后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大集团公司仍拥有中国电信已有的业务经营范围,允许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入等互惠服务。但是方案制定是一回事,而实施方案又是一回事。电信业重组需要一个过程,这取决于公司之间的整合和管理者的要求,但也需要公司之间的配合。美国at&t的拆分,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我国电信重组也不会太快,因而短期内我国固定电话市场不会形成竞争的局面。但是随着电信重组的完成,由于固定电话的基础性地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互相进入对方的市场,而且还将会有新的进入者(包括外资)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固定电话市场。

2.长话业袷谐》治?br>

在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之前,长话业务已经竞争非常激烈了。中国市场上拥有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长途传输线路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以及以ip技术提供长话服务的网通、吉通都是竞争者。2003年初ip电话通话量在整个固定网长途电信(国际、国内和港、澳、台)中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7.2%猛增到47%;而传统长途电话通话量的比重则由92.8%下降为53%。长途电话原来较高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市场竞争压缩了,但是原中国电信仍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原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网通、吉通并入新中国网通后,长话市场形成了新的竞争态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2003年1月份的国内长途通话时长中,移动、固定、ip电话分别占30%、30%和40%。国内长途电话市场已呈三分天下之势,ip和移动电话在国内长途通话中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2002年底以来,ip电话在长途业务中已居首位,传统上固定电话的长途业务高额垄断利润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3.移动电话业务市场分析

移动通信是目前我国电信发展的主要热点。移动通信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实现消费者的随地通话目的,同时,随着无线上网的技术逐渐被接受,我国移动通信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用户数目不断增加,并且逐渐从高档消费品转变为普通消费品,移动通信投资比例逐渐增加,移动通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联通从1994年成立以后,得到了逐步的发展,特别是当它在香港上市以后,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1999年移动通信从中国电信分离之后,继承了中国电信原有的用户数量和通信能力以及众多的人力资源。移动市场形成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寡头竞争的态势。截至2001年10月底,中国移动拥有用户9907.8万户,占总用户数的72.84%;中国联通拥有用户3694.1万户,占总用户数的27.16%。2001年1-10月,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2.76%,中国联通比上年同期增长56.10%。但是双方的增长比例均呈下降趋势。

4.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分析

虽然在国外较成熟的电信市场中,增值电信业务量已经超过传统的语音服务,成为电信收入的亮点,但是目前中国电信市场中,增值电信业务仍占极小的比例。由于电信网具有范围经济性,所以在我国增值电信业务主要由属于原中国电信的企业提供,中国联通虽然也占有一定份额,但是联通表示目前将精力集中在移动市场。

综上所述,在电信业务最主要的几个领域:市话业务、长话业务和移动电话业务领域,我国均主要有两个参与者,提供只有某些差别的相似产品,构成了非常典型的寡头竞争市场结构。这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该市场结构的特征是双方自然形成协议定价,共同瓜分市场。那么在中国的寡头竞争市场中,中国的电信企业又采取何种行为策略呢?

二、中国电信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目前固定网络本地电话市场已经有四家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和中国铁通;移动电话市场有两家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长途电话市场的运营商最多(包括ip电话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等等。但是运营商数目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寡头充分竞争格局的形成。在固定电话市场,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按照业务收入计算约为0.18%,中国铁通市场份额不足0.1%;而新成立的中国网通虽然和中国电信的实力具有可比性,但由于它们各占据南北固定电话市场,短期之内也不会入侵对方的核心领域,即不会交叉进入对方垄断的市场,因此固定电话市场仍处于寡头垄断格局,与过去不同的只是由两家运营商对不同地域的市场分别垄断。在移动电话市场,虽然已经不再是中国移动独家垄断的局面,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9.8%和20.2%,两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为价格战,或者恶意地影响对方的通信质量。在长途电话市场,由于ip电话市场的放开,运营商较多。从市场份额看,中国电信占40.8%,中国网通占26.1%,中国移动占22.6%,中国联通占10.5%,但竞争也常常表现为恶性竞争——价格战。下面,我们将以移动领域为例,用博弈论对我国电信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在不考虑政府部门干预的条件下,移动通信市场上有在位寡头企业a和新进入寡头企业b,它们双方都是“理性的”。由于存在网络覆盖、漫游区域等差异,使得a与b提供的服务在消费上不是完全同质的,但属于相关性较强的不完全替代品。

现假设在双方合作时,各自的收益都为1个单位。在双方竞争时,若一方降价而另一方不降价,则用户都选择降价的公司,那么降价的公司因规模效应而降低单位成本获得3个单位的正收益;不降价的一方因须承担设备折旧、客户流失以及市场地位受损等无形资产损失,得到5个单位的负收益。若双方都降价,双方都要蒙受一定的损失,但因营业收入至少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因而各自取得2个单位的负收益。

表1 a、b两个运营商的博弈矩阵

┌──────────┬──────────────┐

运营商b

├───────┬──────┤

降价

不降价 │

├─────┬────┼───────┼──────┤

降价│

(-2,-2)│

(3,-5)│

│ 运营商a │

│ 不降价│

(-5,3)│

(1,1)│

└─────┴────┴───────┴──────┘

如表1所示,在博弈双方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选择的条件下,我们对a、b两个运营商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2.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篇二

从全球范围看, 3G (第三代移动通信) 时代的电信业尤其是移动通信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 因特网技术的开放性打破行业壁垒, 吸引了具有后发优势的进入者;另一方面, 3G打破了固有的电信价值链, 电信企业面临在3G下重构价值链、建构价值网的重任。我国的实践表明, 3G正在重组我国的电信产业组织, 同时对电信运营商商业竞争模式的变革提出要求[1]。

核心竞争力 (The core-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 (C.K.Prahalad) 和哈默 (Garg.Hamel) 提出的。他们于1990年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 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知识和技能。”[2]关于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界定目前还是百家争鸣, 尚未取得一致见解, 出现了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现、知识载体现、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8大观点。归纳起来, 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表述为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 企业独具的, 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 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 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3G背景下, 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会产生很大变化, 最为明显的就是产生了既控制固定电话网络资源又经营3G移动业务的垂直一体化企业 (即VI企业) 。VI运营商出于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考虑, 可能垄断经营固定网络, 拒绝竞争对手的接入请求, 或实行歧视定价, 提高接入费用, 榨取竞争者。这就使得电信资费以及互联互通问题在3G时代再次成为管制机构与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3]。我国3G时代的移动通信市场能否出现人们所期待的繁荣场关键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状况, 取决于在巨额投资和有限需求的情况能否形成运营商的规模效应、能否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而这一切, 也正是研究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属性决策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以及评价模型的选择上。目前常用的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估算法、神经网络法、聚类分析法等等, 尽管上述方法各有特点, 但由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较多, 在评价过程中未必能准确获取所有数据, 存在着部分信息不完全以及不明确的情况。因此, 本文在指标的选取上遵循系统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扩充性原则, 同时,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4]对指标进行赋权, 综合人的主观定性判断, 形成各个决策因素的权重, 避免在复杂的决策问题上出现逻辑推理失误。另外, 在模型的选择上,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近些年开始应用的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5]的结果能给出评价对象属于不同评价类的隶属度, 决策者可以按最大隶属原则进行决策。其评价过程从权重的取得和指标隶属矩阵的取得, 大量应用了人的主观判断, 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主观信息的综合评价方法。当样本数据难以取得或具有固定专家评审团, 专家的评判具有一致性时,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因此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结合起来, 对3G背景下电信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构建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和可用于指引这一过程的、行之有效的战略, 而这一战略的制定, 应建立在对企业现有竞争力及其薄弱环节的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为此, 必须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来说, 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 找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所在, 提出改善的手段和方法并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因此, 选取指标应紧紧围绕评价的目的, 应考虑对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 即与竞争力关系不密切的指标不需纳入, 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多, 但能突出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2. 全面性原则。

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应能完整地、多方面地反映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因此应从多维的角度设置指标去反映企业各方面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设置能测度与探索企业竞争能力深层次内涵的指标, 从而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可行性原则。

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符合企业管理理论, 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状况相吻合。同时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必须易于取得, 指标计算方法科学, 易于操作。

4. 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

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即构建的指标能反映出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竞争力的共性。此外, 建立的竞争力指标必须具有发展性, 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设计。

根据以上对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进行分析, 结合3G时代的背景及电信企业的特点, 本文建立了基于3G背景下的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所示。

三、构建评价模型

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 (AHP) 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 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权重。这种方法将定性思维判断定量化, 使计算方便简捷。具体步骤如下:

对样本进行赋权, 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样本集。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判断矩阵求出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将特征向量作归一化处理便得到这一层因素的权重向量。本文用“方根法”求特征向量。

首先, 计算每一行元素的连乘积Wk;

其次, 计算Wk的m次方根

第三, 对

作归一化处理, 即:

其中, k=1, 2…m, W= (W1, W2, …Wm) 为所求权重向量

第四, 计算CI= (λmax-n) / (n-1) , 按照CI/CR<0.1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中CR查表确定;

第五, 计算组合权重;

第一层指标权重为Us= (U1, U2, U3, U4) , 第二层为Usg= (U11, U21, U31, U41) , 则组合权重为:

其中, s=1, …5;g=1, …5;j=1, …16

2.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是根据模糊数学原理, 将评价对象及评价因素的优劣程度用模糊概念来表示, 对实际的综合评价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构造一个两层模糊评价模型, 建模过程如下:

(1) 确定因素集U。

一级指标构成因素集U= (U1, U2, …Ui) , 二级指标构成因素集Ui= (Ui1, Ui2…Ui J) 。

(2) 确定评语集V。

评语集为V={V1, V2, V3, V4, V5}, 分别表示评语“优, 良好, 中, 较差, 差”。每个评价因素对评语集的符合程度可用隶属度来表示, 符合程度的大小可用[0, 1]之间的数来表示, 这个数就是隶属度。

(3) 对二级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二级指标的权重集为

Wk= (W1k, W2k, W3k, …Wkn) , 应用数学模型Bi=Wi·Ri, 即:

评判向量Bi= (bi1…bin) 为二级指标的隶属度评价结果矩阵。

(4) 对一级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一级指标的权重集为W= (W1, W2, W3, W4) , 应用数学模型B=W·R, 即:

得到的B= (b1 b2…bj) 即是总的评价结果。

(5) 综合评价结果的量化, 即转换成百分制。

给出一个转化矩阵C= (c1 c2…cj) , 根据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分值A, 将评价结果转化成具体的分值, A的表达式为:

四、实证分析

以某电信企业为评价对象, 对其竞争力进行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值, 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 (0~1) 表示, 评语好的隶属度大, 评语差的隶属度小, 隶属度集合为 (0.8, 0.7, 0.6, 0.5, 0.4, 0.3, 0.2) 。根据专家组的评价意见, 得出各个指标的量化值, 见表2所示。

1.用AHP确定各指标权重。

(1) 二级指标的权重。

用求值法求得权重向量W1= (0.1660, 0.1093, 0.2876, 0.4371) , 经检验满足一致性要求。

同理,

得W= (0.1422, 0.3685, 0.2800, 0.2093) , 且满足一致性要求。

(3) 计算组合权重。

根据公式 (2) 得出单因素组合权重为:

2.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1) 二级指标综合评判。

同理得:

(2) 一级指标综合评判。

(3) 综合评价结果量化。

取转化矩阵C= (95, 85, 70, 50) , 将评价结果化成百分制:

计算结果表明, 该电信企业综合评价结果较为优异,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五、结论

本文对3G背景下电信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构建了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从研发与创新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全面地反映出电信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因素。在评价模型的构建上, 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 这样能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集中了多种不同意见, 减少了评价中的随机误差, 使评价结果更具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 二级中的个别指标, 有时需要建立三级指标加以细化, 但并不是层次越多越好, 而是由评价问题的实际性决定。

参考文献

[1]骆品亮, 王婷.3G背景下基于价值网的电信竞争新模式[D].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05.

[2]Prahalad C K,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3) :79-93

[3]卢安文, 吴先锋, 王南.3G时代的有效竞争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 (12) :155-156

[4]郭巧燕.层次分析法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 :85-88

3.浅析国际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篇三

经1111-5班 20111460 亢艳鑫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恩·格里高利·曼昆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天,你早上起来,并给自己倒了一杯佛罗里达产的橘子汁和巴西产的咖啡。早餐时,你从日本产的电视上看到纽约播放的新闻节目。你穿上用佐治亚生产的棉花而在泰国工厂缝制的衣服。你开着用来自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部件组装的车去上学。然后你打开经济数学教科书,这本书由一位麻省理工大学学院的学者所著,由位于德克萨斯的一家公司出版,并印在用俄勒冈生长的树制成的纸上。”

每天你都依靠全世界的许多人向你提供所享用的物品和劳务,而其中绝大多数人你根本不认识。这种相互依存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们相互交易那些为你提供物品与劳务的人并不是出于仁慈或对你福利的关心而这样做的。也没有一个政府机构命令他们生产你所需要的的东西给你。相反,人们向你和其他消费者提供的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是因为作为回报他们得到了某些东西。

以上这段描述说明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即贸易可以使交易的双方获益,而且可以促进就业,拉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推动下,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领域和平台,成为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须臾也不能缺失的内容。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国际贸易的总和,也是各个国家(和/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国内交换,它一端在国内,一端在国外,把国内外的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实现了国内外经济的互接互补,产生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的参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对于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有着哪些影响呢?

一国的国际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倍受经济学家关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以及1937 年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国际贸易一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都阐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且作用是显著的。从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国际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对外经济贸 易的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是:

1. 国际贸易是节约生产劳动、提高经济效益的可靠途径。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国内生产条件有利、劳动耗费较少的商品;进口能够填补国内供给空缺,劳动耗费较多的产品,促使资源重新分配,从而在增加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同时,获得二者所带来的差额利润,带动整体经济持续繁荣。

2.国际贸易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内竞争的有效手段。尽管进口产品的大量增加必然会限制国内商品的市场发展,但同时也会加强其竞争,使得国内企业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以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同样,出口也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3. 国际贸易是积聚活动资金、吸收先进技术的有效方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寻求自身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积聚充足的资金及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管理方法、变化的市场信息等,其所带来的扩散效应能够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及消费结构,进而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于实现上述目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4. 国际贸易是平衡经济发展、促进生产持续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问题经常出现。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失衡,调整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而且能够解决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矛盾,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与进出口关系密切的关税、消费税、增值税、海关代征增值税等各种税种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税收的增加。

5. 国际贸易是增加就业机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推动力量。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每出口1 亿美元的产品,可提供1 万人的就业机会,这相应减轻了我国就业压力大的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通过实行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订单农业,培育出口种植基地,扶持发展出口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国际贸易的措施,能够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已从单纯的进出口买卖关系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从商品的进出口演变到了劳务的输出入,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多头并进,由满足物质享受的商品到满足精神享受的旅游,商品结构、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闭关自守的,他们都在经济与其他国家相互依靠,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欧洲国家是这样,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在影响别国和受别国影响,而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的相互依靠 2 现象则正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个“传递”渠道得以实现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国际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外贸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等各种关系,对于加快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的外交工作,对创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良好国际环境也作出了贡献。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效果,我们能忽略他的消极方面。进口商品冲击相关产业,造成企业破产事业等问题。通常来说,如果进口国不加限制地进口具有竞争力的廉价产品,肯定会造成本国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和利润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增加。

大量的原料、知识、人才和技术等输出,带来资源的严重流失。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早在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上半期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中,很多殖民地国家就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普遍恶化,国民生活恶劣,国家没有发展,却有严重的资源流失等问题。到现在这种问题依然存在,只是以新的形式存在。如世界上90%的野生大豆资源分布在中国,但很多都被美国公司窃取,经过育种和生物技术加工,变为新的品种,成为其专利产品。再高价引回中国抢占市场,中国已从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变成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种申请申明专利被绿色和平组织称为“新世纪的圈地运动”,而发展中国家这次又成为了最大的牺牲者。

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太深会导致一些国家宏观调控困难。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落后,国家宏观体系不成熟不完善等问题,一旦发生一点风浪,就可能全军覆没。而参与国际贸易,将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甚至于无法控制国家经济的变动。

在我国,国际贸易对国民生活同样产生深刻的影响:

1.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资金与劳动力比例严重失衡,国民就业的压力相当的大。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可以为产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我国整个国际贸易总额中,仍将占有较大的比重。

2.国际分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降低国际产品价格。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商品国际化,商品国际化使企业面临便于营销环境。企业为了使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纷纷将工厂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国家或地区,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更低。

3.国际贸易使国际产品普及。国际贸易活动,使商品消除了国家的归属,统一成为国际商品。越来越多的企事业为了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都将自己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销售到世界各地。无论身处哪个国家,人们都可以购买自己所需的国际产品。

4.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过去,我国的物质比较缺乏,人们对于生活用品的需求仅仅停留在使用价值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频繁的国际贸易活动,人们的收入提高了,产品的价格下降了,可供选择的商品增加了,总体关税水平下降了,产品的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现在人们对于生活服务用品的要求从单纯的满足使用要求转向了品质的追求,开始懂得享受生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5.国际贸易影响文化和价格观。国际贸易活动将全球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市场,这个市场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国际贸易活动促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承载不同文化的商品在国际自由流转。人们在消费国际产品的同时,往往也是在体验各不相同的文化。在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的过程中,也影响了本土文化的纯正和单一。

4.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篇四

摘要:如今,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稳定,但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世界其他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及消费需求渐露疲态,而中东亚等地区却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一带一路”倡议从当前国际形势出发,有利于促进中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亚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中西部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的基本概况1.“一带一路”含义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2.“一带一路”涉及的我国的省份

18个省份:新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重庆。

二、“一带一路”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助力经济发展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一直以来便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交通设施完善度不高。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西部地区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交通枢纽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势必得到极大改善。“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4万亿元,基础设施方面则占其极大比重,水力、电力、住房及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迎来了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和能源大量输出,迎来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某些领域放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因此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其延线国家蕴藏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将有利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自主调节有机结合,促使我国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另外,延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要依托于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我国摈弃过去的低成本战略,转变为基于技术创新的战略,促使我国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3.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国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国际货币,根本就在于其依托的国家经济实力足够强大,在国际上的信用较高。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的经济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美元、欧元和日元便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掌握世界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降低汇率风险,减少国际货币体系的限制,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

三、“一带一路”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1.以美国为首的大国暗中牵制

“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便受到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非议,有些心怀叵测的国家更是散播所谓的“阴谋论”。为何“一带一路”倡议会引起某些国家如此大的反应?可以注意到“一带一路”延线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不在少数,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则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会加快亚洲自贸区的建立,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来极有可能威胁到北美自贸区的地位,给他们自身经济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处处暗中牵制中国经济,阻碍一带一路的发展。

2.高昂的经济成本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长期项目,投资大,耗时长,见效慢,并且“一带一路”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高昂的经济成本无疑给我国经济现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昂的投资成本,面临的则是高投资风险,这不仅需要企业本身具有相应的实力,也需要政府采取正确适当措施给予帮助。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综上,“一带一路”倡议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又同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各相关方抓住机遇,正确面对挑战,助推经济进一步发展。

[i]参考文献:

[i][1]刘东钰.浅析“一带一路”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2]牛伟杰.“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篇五

—浅析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冷战后 ,随着国家软力量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 ,美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身软力量的优势来影响它国的能力。国际政治领域中也由此出现了“文化霸权”、“信息霸权”、“制度霸权”等名词 ,或统称为“软霸权”。美国利用其软力量中的世界理念、政治文化、大众文化与媒体、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等来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不断进行文化扩张,其文化霸权主义对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甚至民族认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就美国文化霸权中的大众文化扩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展开浅析(即本文仅阐述美国大众文化的向中国的扩张的影响),包括美国大众文化向中国文化扩张的方式与途径,以及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霸权美国大众文化中国文化影响

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减弱,经济因素地位上升,文化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正是基于这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霸权主义的执行者——美国开始不断加强对全球文化扩张与渗透的攻势,将其作为实现霸权主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频频以“人权高于主权” 为借口对其他国家内政外交横加干涉。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以经济全球化为诱导,凭借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入侵,一致极具渗透性迅速“吞噬”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政治和文化上竭力推行政治强权和文化权.二者交替使用,共同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正当主权的压制和消蚀。

在世界上有两各个最主要的文化模式,一个是东方文化,另个便是西方文化作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被看作是两种单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两种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冲突和碰撞。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上的强势为其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美国认为,其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美国看齐。由于其物质上的强势,美国运用经济等手段向中国渗透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更是频频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横加干涉,而本文所涉及的文化扩张仅指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

一,美国的文化霸权与美国大众文化扩张

(1)美国文化霸权的含义

美国的文化霸权即为美国文化扩张,所谓“文化扩张”就是将其思想信念、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借其文化的影响力取得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称为文化霸权。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格局中,许多国家都程度不同地以自已的制度体系、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文化因子影响着国际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美国的文化扩张是美国全球化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变得更加错中复杂,美国面对着各方面的挑战,更加注重文化扩张的作用,企图以自已“优越”的文化来影响世界的发展方向。对外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对外文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企图利用其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千载难逢的机会,称霸世界。

(2)美国大众文化扩张

美国大众文化扩张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所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服务与美国的对外战略,是对政治文化扩张的一种有效“补充”。美国大众文化扩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与日俱增,现在在全世界几乎每个地方都能感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存在。据20世纪80年代末统计,美国电视节目出口是居世界第二位的英国的7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球电影发行网的国家,虽然其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的6%-7%,但却占世界电影放映时间的50%。这种情况到90年代更为严重,美国的电影节目和电影大约占到世界市场的75%。美国的通俗音乐也居与同样的统治地位。同时,美国的时尚、饮食习惯甚至穿着,也越来越在全世界被模仿。因特网用的语言是英语,全球电脑的绝大部分标准都是出自美国。美国的大学每年吸引着近50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涌向美国,其中很多有能力的学生将永不回故国。总之,美国利用遍及全球的商业和通讯铺天盖地传播着美国的观念、意识形态、经济模式、高等教育、社会和政治制度等等。

美国大众文化扩张造成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使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广为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及公众的思想意识。美国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在他出版的《大棋局》一书中指出,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除了军事、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外,大众文化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文化方面,美国文化虽然有些粗俗,却有无比的吸引力,特别在世界的青年中。所有这些使美国具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的政治影响”。哈佛大学国际事

务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奈把美国大众文化的吸引力称为美国对外战略资源中的“软”力量,并指出这种“软”力量即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变得与军事、经济等所构建的实质力量同等重要。

二,美国文化向中国扩张的方式与途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大规模文化产品输出,宣扬美国的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中国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已然已经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借助大众媒介进行文化扩张——.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大部分民众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

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转贴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尤其对中国的青少年影响甚是严重。其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3)利用教育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渗透——.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美国文化代言人。

在高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感激之情,吸引他们毕业后自愿到美国定居或到美国在华的外企工作。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清华、北大和复旦等中国一流高校中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1995年起,美国GE(通用电器)公司一直为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等四所高校提供奖学金和奖教金,迄今已有近千名师生获得此奖。GE在中国西部地区设立的首个奖学金项目于2002年10月23日在四川大学启动。美国MOTOROLA向中国高等教育的捐款也累计达到1100万元。

利用教育优势,放宽美国的留学政策,不断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乃至中学选拔比较优秀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以高薪、优越条件等吸引其中的突出人才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培养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形成美国式的工作理念、生活习惯,成为美国价值标准的所谓的“白领文化”,并逐渐融入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文化。

三,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全球化的浪潮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经济发展过程,而且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要求所有民族和区域的文化朝着一定方向发展的适应压力,从而促使文化的全球化正在突破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壁垒。这里所说的文化全球化,简单来说,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资源。

全球化势必会促进不同文化的整合,这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强大实力为后盾的文化可能对其他文化产生很强的磁力,我们无可厚非,这是必然也是事实。但是我们反对强势文化以自己为标准强迫其他文化实现文化一致性、反对别有用心的强加于人的文化扩张行为。在1991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布什总统就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美国文化虽然没有很深的根基,但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通过跨国投资、文化产品出口和强大的传播媒介、互联网等途径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美国政府试图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重塑冷战世界。目前全球数据传输和处理量的80%以上起源于美国,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电视台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美国电影的放映时间占据了全球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这实际上是美国霸权战略中文化战略的体现,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特别是如今,网络由于具有迅速、快捷的特点,打破了文化的时空界限,大量打着美国文化印记的信息由美国飞往世界各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正如阿尔曼·托夫勒在他的《权利的转移》一书中所说的:“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强权人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感受到了来自美国文化霸权的压力,甚至西方其他国家也对此感到忧虑,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反映出了他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对于本国文化所造成的压力的担忧。而我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美国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中国并力图瓦解中国人意志与价值观的战略图谋,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诫令》中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的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电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文化扩张并不是其所标榜的传播文明,而是通过文化侵略来瓦解我们的意志、控制我们的思想,最终使我们丧失自己的“身份和灵魂,从而形成21世纪的殖民地。”而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在我国似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邪教组织公开开展反社会活动,部分人怀疑并反对马克思,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年轻人开始向往西方的生活,并把我们体现民族个性的传统文化精华抛得无影无踪。

参考资料:

(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东方编译所译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

(2)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美国中央情报局,《十条诫令》,http://baike.baidu.com/view/901545.htm

(4)维普资讯网http:///

(5)波寇克,《文化霸权》,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1-10

6.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篇六

摘要:中国工业自建国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两条两大趋势,一条是韩国道路, 通过自主开发, 发展民族汽车工业, 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另一条以拉美国家为代表, 走合资道路, 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国产车中走自主研发创新道路的几大巨头分别是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而奇瑞作为国有控股品牌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奇瑞的竞争战略定位为其赢得广泛的市场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次分析是基于奇瑞既定战略的不足点,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给与个人建议和见解。

关键词:汽车,奇瑞,竞争战略,五力模型

一、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一)国内市场

奇瑞公司主打车型仍然集中于中低端市场。2010 年,乘用车销量占公司乘用车总销量的90% 以上仍然是单价10 万元以下的车型,奇瑞公司单车利润水平一直远低于国内主。从目前国内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奇瑞任然面对行业中潜在三大进入者,一是国产品牌,而是国外品牌,三是中外合资。在这三者中最为明显的竞争对手是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这几年国内汽车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下,催生出了多种款式相角逐的格局,较为出众大致有吉利新帝豪系列、上海汽车、长安汽车、长城的哈佛(Haval)系列、比亚迪新能源车比亚迪S7系列等都在激烈的争夺国内中低端市场。除自主品牌意外,中外合资企业中主要以日系车为主的中低端车型,任然占据者我国市场的较大份额。

(二)国外市场竞争

奇瑞在俄罗斯、乌克兰、伊朗等15 个国家和地区建成12 个工厂、在建4个工厂,并有一批海外工厂在筹建中。将面临出口国本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压迫,由于我国国内汽车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因此大量国外品牌将进入亚非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市场,这对于奇瑞的海外开拓之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与此同时,吉利等自主品牌也加大海外市场扩张的步伐,更面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电动汽车的市场压迫。

二、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一)国内市场

奇瑞的竞争对手仍然分为:一是自主品牌,如中国一汽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东风汽车公司、长安汽车集团股份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较为突出;而是合资品牌,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一汽通用、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长安福特、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一汽丰田、东风标致、东风本田、华晨宝马等市场份额较大,近乎占据了我国汽车市场的65%的份额;三是外资品牌,如大众的奥迪及子品牌、戴姆勒的梅赛德斯-奔驰及旗下所有子品牌、宝马、日本的丰田和本田、日本的雷诺日产联盟、法国的雪铁龙、美国通用的凯迪拉克及子品牌、美国福特系列、标志雪铁龙、韩国现代等外方品牌也占据了我国汽车市场的小部分份额。

(二)国外市场

随着近年来, 合资汽车企业进一步进军国内经济型和低端市场,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遭受进一步挤压。尽管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然而市场份额的瓶颈, 使得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无法充分实现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 无法充分推动规模经济与技术研发的相互促进, 最终无法形成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价值。奇瑞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始于2007年, 均为新建投资,其中2007 年对乌拉圭和伊朗以及2008年对马来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只是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建厂组装从国内进口的散件, 而2010 年则是在巴西独资建厂,在当地生产汽车。接地气是奇瑞规避风险的一项举措,也是避免海外直接竞争的战略。

随着欧美日等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必然是其争夺的对象,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转型的契机点,对奇瑞这样刚起步的自主汽车品牌都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吉利等自营汽车品牌海外市场争夺也是值得注意的方面,东南亚国家市场仍然有较大空间。

三、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的威胁主要还是新能源汽车,这也是目前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开发以电为主的清洁能源的汽车,我国有比亚迪电动系列车型、美国有特斯拉汽车公司的EV-1等,都代表着新兴的替代品的威胁。

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作为中低端市场的消费者,在面对弹性较低的汽车商品是价格限定较为牢固,可获得的价格优惠相当有限,然而市场竞争的加剧,厂商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做出退步,给予消费者更多优惠,以期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回购,通过消费者的口碑来达到销售的目的。奇瑞的市场营销战略是基于更多的消费者需求,在增加自主创新的同时,也更多的站在顾客角度思考设计。

奇瑞审时度势, 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而动,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以用户体验为终极目标, 提出了集合快捷、高效、周到、满意、快乐等核心元素的服务品牌——— “快· 乐体验”。奇瑞差异化服务的焦点从“无忧”转向“快乐”。经过潜心的酝酿和周密的规划推出的奇瑞“快· 乐体验”将注定与众不同。它不仅继承了原来奇瑞服务的可信赖感, 而且更具亲和力, 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近。它以“更便捷、更便宜、更满意”的差异化服务, 引发了竞争激烈的服务市场新一轮的变革。

五、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国内奇瑞发展的整体架构是后向一体化,安徽芜湖集聚了一批以奇瑞整车生产为核心的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企业, 产业集聚非常明显。该地区围绕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弹性生产和创新, 形成了区域竞争的优势, 具有一定时代代表意义。与合资企业不同,奇瑞公司自成立之初在制度设计上保持了独立性和灵活性。一是产权制度架构保障了公司决策的独立性和统一性。

对于海外竞争,奇瑞更注重因地制宜,主要以资本投资为主,辅之以建立自主厂房和基础生产设施。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零部件依靠出口国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对本地产生较大依赖。由于没有跨国公司的合资背景,奇瑞公司在自主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各种干扰。随着奇瑞公司产品层次不断升级,与跨国公司正面竞争的领域不断扩大,因而,也面临来自跨国公司更加严密的技术封锁,整合国际资源难度日益加大。

六、建议

(一)集中差异化战略与进一步强化低成本和差异化整合战略并进

奇瑞公司的起步和扩张都是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作为发展和竞争的重点。这一战略是着眼于适应中国汽车市场起步阶段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家用车是市场需求的重点,需求量最大的又是中低级别的家用轿车,低成本和差异化整合最适合新企业“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中低档车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继续保持较低价格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和质量的潜力是巨大的。这种物美价廉策略的重心须逐渐以“价廉”为重心转向以“物美”为重心。在实施此战略的同时,紧紧抓住中国汽车市场的机遇,在几年内形成较大的规模,并成为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应该及早规划集中差异化战略。目前轿车企业的竞争仍主要集中在中低级别市场,虽然中高级别的轿车竞争已在逐步展开,从未来的市场发展看,加快发展高端产品更有利于确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以至领导地位。

(二)引入价值创新战略

从奇瑞公司来看,就是要在当前的轿车市场中发现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推出具有全新属性的产品或服务,大幅度提高顾客的知觉价值,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研发一直是奇瑞的战略支撑点,但在一个阶段内”技术创新成果总是较为有限的,必须用价值创新战略来弥补其不足,索尼公司的便携式录音机开创了其电器微型化的先河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假如奇瑞在轿车的跑车功能、休闲功能&、会议功能、保健功能、信息资讯功能等方面选择适合其公司特点的发展方向,通过经营创新来提高其轿车产品的竞争力,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加大引进人力资源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教育体系改革步伐,逐步建立面向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增加高素质、高技能、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供给,尽快缓解产业发展高端人才不足的局面。

2、积极促进现有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调整,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出一批符合企业需要、具备合格工作技能 的技术工人。

3、积极支持企业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各专业紧缺人才。参考文献

7.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篇七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通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行旅游,交易,洽谈业务,联络感情等等,众多事物都离不开通讯,因此对于移动,电信以及联通三大通信服务商的消费倾向及服务质量评价做一调查。为学生提建议,做理性消费者;为三大通信服务商提建议,提高其服务质量。

2正文

为了能更准确的调研同学们对通信服务商服务质量评价,我们在做了充分考虑后设计了此问卷。本问卷内容涉及三大通信服务商在同学们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同学们对三大通信服务公司的看法,同时问卷中也涉及同学们对通信服务商的消费心理。

本次问卷我们共打印200份,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女生100份,实际回收100份,男生100份,实际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实际调查(拦截)人数:279人(男:141人,女:138人),拒访人数:79人(男:41人,女:38人),拒访率:28%(男生:29%,女生:28%)。

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男生:100人、女生:100人,各占50%

大一学生57人占29%(男:25人,女:32人)

大二学生76人占38%(男:41人,女:35人)

大三学生37人占19%(男:18人,女:19人)

大四学生26人占13%(男:14人,女:12人)

消费水平在600元以下112人占56%(男:57人,女:55人)

600~1000元78占39%(男:39人,女:39人)

1000元以上4人占2%(男:1人,女:3人)[存在未填写基本情况学生]

一、通信基本情况

1、在大学里,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达99%。

2、有21%的同学对通信公司不了解,对通信公司一般了解的占74%,而只有5%的同学对通信公司十分了解,其中男生会比女生更关注通信公司。

3、用手机的同学中使用移动通信的同学占90%(其中93%的女生会选择用移动通信,而男生为86%),远远大于电信、联通,使用电信通信的为8%左右(其中12%男生会选择用电信通信,而女生为5%),使用联通通信的为2%左右。

4、29%的电信学生用户选择用电信原因是连接宽带时给配的,而53%的移动学生用户使用移动是因为录取通知书上附带的,就一直用,而选择联通的同学比较考虑实惠99%的联通学生用户是因为经过比较看那种卡更适合自己而选择的联通卡。

二、对业务办立即开通方面的评价1、76%的同学是不愿意通信服务商通过电话推销业务的。

2、有96%的同学办理过业务,而且大多数通过营业厅办理及短信办理(分别占49%、24%),同学们对移动、电信、联通业务咨询方便程度、咨询人员服务态度及专业水平、办理业务方便程度比较满意,评分在6~8分左右。

三、对使用过程中各项服务的评价

1、有93%的同学曾收过垃圾短信,其中收到垃圾短信数量由多至少依次是移动、电信、联通。76%的同学遇到过短信延迟的情况,9%的同学没有关注短信是否会延迟,移动用户中81%的同学遇到过短信延迟,电信其次(为76%左右的电信用户)。50%的同学遇到过计费错误的情况,16%的同学不会关注是否会计算错误,移动计费错误情况居首位(有53%移动学生用户碰到过),联通其次,电信最后。

2、89%的同学会在营业网点或代理点交纳电话费,对查询话费方便程度及交话费方便程度评价较好,评分分布于7~10分。

3、有65%的同学没有向通信服务商投诉或抱怨过,且只有43%的男生会向通信服务商投诉或抱怨,而女生中只有24%的同学会向通信服务商投诉或抱怨。67%的投诉或抱怨过的同学会通过拨打投诉热线进行投诉。

4、投诉原因依次是:

(1)费用不合理48%。

(2)解决问题时间过长37%。

(3)业务不规范37%。

(4)解决问题能力不强28%。

(5)服务人员态度22%

5、对于通信服务商受理投诉的过程满意度一般,评分在4~7分左右。

四、综合评价

对于移动、电信、联通通信服务商的总体评价,移动主评分范围为:6~8分,电信主评分范围为:5~7分,联通主评分范围为:7~9分

五、您的偏好和期望

1、影响选择手机通信服务商的因素重要程度依次是:

(1)话费短信价格40%(40%的人会将话费短信价格放在首位)。

(2)通话通信质量30%(30%的人会将通话通信质量放在第二位)。

(3)服务质量37%。

(4)优惠活动28%。

(5)品牌效应29%。

2?⒍酝ㄐ欧裆烫岣叻裰柿康慕ㄒ楹鸵螅ń鲇?27%的同学回答)主要有如下内容:①话费优惠、停收来电显示及彩铃费、减少每月业务费用、话费清晰度(去向)、话费清单在月底告知、优惠活动②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水平、服务态需再提高③业务明晰度、业务办理方便程度需再提高④停止发送垃圾短信、停止用电话推销业务

3结论

(1)根据上面数据可得出移动学生用户占有很大的市场,但电信、联通仍有市场份额,如果其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仍然具有很大竞争空间。

(2)大部分学生只是随众或者从录取通知书上得到通信卡后就一直延伸使用,并没用慎重考虑使用此通信卡是否符合自己消费标准与消费倾向。

(3)大部分学生当碰到问题时不会及时反映、投诉,特别是女生,其进行抱怨或投诉比例远远低于男生。

4建议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大部分的移动、电信、联通大学生用户对通信服务商的总体评价是基本满意的,但是其中,关于通信服务商的通信费用、服务质量及投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附录 :

大学生对移动、电信、联通服务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目前正在做一项关于大学生对移动、联通、电信消费倾向及服务质量评价的调查,很荣幸邀请您成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希望您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配合我们的工作,在此献上我们最真挚的谢意!同时,我们向您承诺:您所提供的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一、通信的基本情况

1、您是否使用手机:

(1)是(2)否(若选否,请您直接回答:

六、您的基本情况)

2、对于通信公司您是否了解?

(1)十分了解(2)一般了解(3)不了解

3、您正在使用哪种通信为您提供服务?(如果您使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信服务,请选择您最常用的通信服务种类)

(1)中国移动(2)中国电信(3)中国联通

4、您如何选择的手机卡?

(1)录取通知书上给配的,就一直使用

(2)在连接宽带时给配的(3)周围的朋友都在用

(4)考虑通信服务商的实力,注重品牌

(5)经过比较,看哪种卡更适合自己

(6)其它

二、对业务办理及开通方面的评价

1、对于通信服务商通过电话推销业务您是否愿意接受:

(1)是(2)否

2、您是否办理过业务:

(1)是(2)否(若选否,请您转答:

三、对使用过程中各项服务的评价)

3、您最常用什么方式办理通信业务?(单选)

(1)营业厅办理(3)网上申请办理(5)其它(2)打服务热线办理(4)短信办理

4、请按照您的实际体验,对通信服务商业务办理及开通的服务质量评分。

很差很好

(1)业务咨询服务方便程度12345678910

(2)咨询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度 12345678910

(3)申请办理业务方便程度12345678910

三、对使用过程中各项服务的评价

1、您收到过垃圾短信吗?

(1)经常(2)有时(3)从不

2、您遇到过短信延迟收到的情况吗?

(1)遇到过(2)没遇到过(3)没有关注

3、您遇到过计费错误的情况吗?

(1)遇到过(2)没遇到过(3)没有关注

4、您最常用交付话费方式?(单选)

(1)到营业厅网点或代理点交纳(3)通过购买交费卡

谢谢,请继续

(2)网银缴纳(4)其它

5、请按照您的实际体验,对使用过程中各项服务的服务质量评分。

很差很好

(1)查询话费方便程度12345678910

(2)交话费方便程度123456789106、您有没有向通信服务商抱怨或投诉过:

(1)有(2)没有(若选没有,请您转答:

四、综合评价)

7、您最常用的投诉方式?(单选)

(1)营业厅投诉接待室(3)通信商网站(5)其它(2)拨打投诉热线(4)短信投诉

8、您抱怨或投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下列哪些内容?(可多选)

(1)服务人员态度(3)解决问题能力不强(5)业务不规范

(2)等待时间过长(4)费用不合理(6)其它

9、您对通信服务商受理投诉的过程满意吗?(请用1分至10分进行打分,10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

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2分1分

四、综合评价

1、您对通信服务商的总体评价是?(请用1分至10分进行打分,10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

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2分1分

五、您的偏好和期望

1、请将下列影响您选择手机通信服务商的因素进行排序,影响最大的排在第一位,影响最小的排在最后一位。

因素您所排的顺序

(1)话费短信价格

(2)通话通信质量

(3)网络覆盖(信号)

(4)品牌效应

(5)优惠活动

(6)周围人群的使用情况

(7)服务质量

(8)上网速度

2、您对通信服务商提高服务质量还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畅所欲言。

六、您的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所在年级、专业:

8.WTO与改善中国电信法律环境 篇八

王春晖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业必须作出两项最基本的承诺,那就是:遵守规则、开放市场。因此,WTO中有关GATS的规则就将成为中国电信管理层及电信运营商都必须遵守的准则。然而,能遵守WTO规则的国家,必须是一个搞市场经济的国家;一个搞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必须是一个法律环境非常完善的国家。因此,完善中国的法律环境,不仅是为加 入WTO的外部需要,也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

加入WTO,中国电信法律体系面临最大的挑战是现有的电信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与WTO规则不相符合。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原有的以行业垄断为本的立法理念与市场经济立法理念的冲突。

中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电信法》,规范电信服务贸易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下称《条例》)。《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电信业的综合性行政法规,《条例》的出台应该是我国电信立法领域的一个重大发展。《条例》确立了中国电信行业监管的十项重要管理制度:(1)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制度;(2)电信网间互联调解制度;(3)电信资费管理制度;(4)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5)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6)电信建设管理制度;(7)电信设备进网制度;(8)电信安全保障制度;(9)外商投资电信制度;(10)电信违法制裁制度。

从世界各国电信法律环境看,我国的《条例》及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与GATS的总体要求还相差很远,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电信法规本位主义特别严重,而且不透明、不公开。事实上,我国多年来电信立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指导思想基本是管理本位主义,而非经济主体权利本位。太多强调电信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权,忽视经营主体的经营自主权;(2)政企职能不能实质分开;(3)部门立法、重复立法,立法时不重视法律的公平性和社会效应。可以说,中国目前的电信服务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入世后,电信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电信管理层应尽快根据国际电信服务贸易的规则和要求,修改完善有关的部门规章,废除那些与WTO规则相抵触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加快立法速度,特别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和档次,建立一套清晰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游戏规则”。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关于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准入问题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准入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GATS逐步自由化的规定,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应取决天各个成员方的国家政策目标,以及成员方包括它的整体和个别服务部门的发展水平,在逐步扩大市场准入程度方面应根据各国的发展情况给予适当的灵活性。

中国加入WTO的身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电信服务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因此,中国应根据GATS的逐步自由化原则,来确定中国电信服务市场准入的规模、程度和时间,逐步地开放中国的电信服务市场。

二. 有关外商投资电信服务业方面的立法应按GATS的要求作出规定。

GATS第十六条规定了各国在其作出市场准入承诺的服务部门中,将不得采取六项针对市场准入的限制性措施。尽管我国对现行的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作了较大的修改,但是与GATS的要求还相差一定距离,而且截止目前为止,我国有关服务业的一般性立法,仍然是一个空白。因此,电信管理层应考虑率先制定有关“电信服务业外商投资的规定”。

目前,在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方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与《电信条例》就相互冲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四条规定: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没有上限;《电信条例》则规定: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国有股权或股份不少于百分之五十一。

三. 关于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取得

目前,国家对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均实行许可证制度。颁发基础或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我国主要采用申请与审批制,即由符合条件的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提出申请,国家电信主管部门按照电信法规的条件、程序、时限进行审批。但是随着电信服务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电信服务经营许可证的颁发应当考虑先取得基础电信或增值电信“建设许可证”,然后再通过招标的方式,取得电信业务的经营许可证。

四. 关于电信资费标准问题

电信资费问题,是接受电信服务的消费者都普遍关心的问题。按照《电信条例》的规定:“电信资费标准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同时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电信业的发展和电信用户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但基本电信业务的资费标准仍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征求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然而,电信行业的“成本”究竟是什么,又有谁去仔细研究过。我认为目前电信资费标准的确定,主要还是考虑了政策因素和投资回报率这两个因素。我国的电信产业是从自然垄断逐渐走向有限制竞争的。在这种条件下,电信资费的定价方法更多是考虑政策因素,而非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资源最佳配置;另外,电信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这几年对信息高科技效应的过高预期和市场开放,刺激了对电信市场的过度投资;过度投资使得我国有限竞争的电信业迅速进入了成熟期,市场成本加大,投资回报速度必然就成为投资者的关注的问题。

我们再回头研究一下电信业务的成本,比如投资者很仔细地投资,花钱很小心,并且有很强的监督,这个成本就可能很低。但是如果在垄断或有限制的竞争下,它的价格线不但没有下降的机制,反而还有往上走的趋势。虽然《电信条例》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根据电信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准确、完备的业务成本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但是电信经营者都以这些数据和资料属“商业秘密”为由,不予提供。因此,电信业务的消费者对制定电信资费标准的成本、数据及资料,仍然没有知情权。我认为,中国加 入WTO后,电信资费的标准应逐步由电信服务的提供者按照市场的需求和价值规律自行确定,国家应逐步取消政府定价。

五. 中国电信业的国民待遇应先对内实行

GATS的国民待遇原则是建立在国际经济关系的非歧视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一缔约方对来自任何其他缔约国的服务和服务的提供者,在法律规章和管理等方面给予不低于本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所享有的待遇。这表明:国民待遇不仅适用于国外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同样也适用于国内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因此,笔者建议,中国电信业在对外开放之前,应先进行对内开放,在给予国外电信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国民待遇之前,应先在国内电信业中实行国民待遇。

六. 中国电信业要引入真正的竞争机制,必须实行多元的产权主体,并实行公平的游戏规则

自国家信息产业部成立后,中国电信宣告解体,成立了若干独立的电信公司。目前,在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已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星等几家主要基础电信公司。从这些公司经营的电信业务种类上来看,仅仅是一种业务上的专业化,原有的市场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业务上彼此独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尤其是目前中国电信业的产权结构依然如故,虽然各公司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标,但从所有权主体上看,都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如果在竞争中任何一个公司受到重创,遭受损失的只能是国家。因此,国有电信公司必须

改革,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资产重组,实行多元的产权主体和产权结构。因为“竞争”的内涵是竞赛和争夺,其前提是产权主体和结构必须是多元的或不同的,否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因此,笔者再次建议,国家在允许国外资本介入中国电信服务业之前,应先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介入。同时,笔者担心,中国电信业国有控股51%会影响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引进。道理很简单,只有对方控股时,其利益更大时,才能把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源源不断地配套进来。实际上,公司谁控股无关紧要,他赚钱,我收税,他获利,我就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引进的是企业而不是国家;而且这些企业又都是私有的,只要我们有完善的监管措施,是不会影响我国的主权和安全的。

我国目前的主要电信公司均属国家控股集团公司,这种模式,笔者有几种疑虑:(1)国家电信控股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公司的决策与政府的决策的区别就不大,这又如何能减少政府对公司业务活动的行政干预呢?那么如果是这样,政企分开就是一句空话。(2)国家电信控股集团所控制的子公司不止一家,这些子公司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国家控股集团从全面利益出发;很可能把盈利的子公司的利润抽走,用于补贴亏损的子公司。这样又形成了新的“大锅饭”。因此,只有建立电信业的多元投资主体,才会解决上述矛盾。首先,由于多方出资,新增投资或技术,有利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增加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其次,由于多方出资,董事会的成份多样化,从而政府的行政干预就会减少,董事会的独立就会扩大;再次,由于多元的投资主体,各个投资主体都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因此,便于公司扩展业务,开拓市场。

目前,中国电信业的“竞争”是无序的、不规则的,基本上是利益导向,而非规则导向。这与中国电信管理层实行的价格不对称管制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电信业的竞争同市场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在市场这一大背景下,对竞争进行博弈分析,认识企业竞争存在的客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电信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无非有两类:一是价格竞争;二是非价格竞争。笔者认为,只有非价格竞争能力的提高才能显示其竞争的实力。由于电信服务本身具有无形性、可变性、易消失性,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服务的全程全网和互联互通等特点 ,使得电信业的非价格竞争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建议,电信管理层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应重点考虑非价格竞争机制。

七. 加快转变通信行政管理职能

WTO规则对成员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尤其对成员的政府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个成员国要享受WTO的`权利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必须根据WTO的有关原则、协议和要求来改革政府的行为,增强政府法治性和透明度,以保证政府为市场和企业提供公平的“游戏规则”。

目前,我国的通信行政管理部门,无论在观念上、职能上和管理方式上都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国通信行政管理必须加快转变职能,尽快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用“规则导向”取代“权力导向”。笔者认为,在转变通信管理职能上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公平原则,减少对电信服务贸易的行政干预,强化市场机制;

(2) 按照透明度原则,提高电信服务贸易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3) 按照非歧视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各通信企业;

(4) 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对本国和外国的电信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给予平等对待。

八.建立通信行政行为公开化法律体系

WTO中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将有效实施的有关管理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迅速加以公布,以让其他成员方政府和贸易经营者熟悉。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我国通信行政领域当务之急应解决两个公开:

1. 通信行政的信息公开

无论是根据WTO关于信息公开的要求,还是根据我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需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应当成为我国通信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无论是电信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电信服务的消费者,都面临着对通信行政信息的欠缺和信息的歧视问题。例如,去年电信资费调整的价格听证会内容,要求公民保密;今年的模拟网退网精神,也要对社会保密。这些本来应向公众公开的信息,确以“保密”二字,成为非阳光下的行为。为此,笔者建议:为保障电信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的知情权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通信行政信息或情报公开的法律制度。

2. 通信行政程序的公开

重实体、轻程序曾一直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大问题。由于我国通信立法速度太慢,特别是通信行政管理中急需的电信法,迟迟不能出台,致使通信行政领域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9月25日出台的《电信条例》与现行的一些通信规章、规范文件以及地方性通信法规、通信规章之间的关系交叉、重叠、冲突,特别是通信行政程序公开的法律制度几乎还是空缺。笔者认为,通信行政行为的不透明和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通信行政程序无法可依。

目前,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作出努力:

A.在整个通信行政领域建立健全以通信行政公开为核心的通信行政程序体系;

B.加强舆论监督并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法律制度。

九. 制定反垄断法律体系,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一段时期,有些学者呼吁尽快建立反垄断法。他们认为:一旦加入WTO,外国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将利用中国的商业存在,参与或独立进行服务业的经营,占领中国市场。笔者认为,建立反垄断法律体系是必要的,但是在中国制定反垄断法律体系时,不应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目前的主要服务业----电信业,基本上是一种“政府保护式的垄断”,这与美国的“微软式”垄断是截然不同的。“微软式”垄断,它的成因是在自由竞争中暂时大获全胜的垄断,这是在公平机制中通过竞争得来的。19政府将中国电信分拆后,就允许中国联通兼并中国最大的寻呼业----国信寻呼。接着政府又指定联通与美国高通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后来又将长城电信公司也并入了联通。目前,可以从事CDMA网络建设的只联通一家。中国巨大的CDMA市场就放在联通的手里,它不做别人也不能做,它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这就是典型的“政府保护式垄断”。因此,要建立反垄断法律体系,必须完全破除“政府保护式的垄断”,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否则一旦建立了“反垄断法”,也只能是干扰公平竞争的工具。

十. 遵守普遍服务

普遍服务是指对任何人都要提供无地域的、质量、资费歧视且能够负担起的电信服务,无论这位用户的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在哪里。普遍服务原则是各国电信管理层对电信服务经营者进行行业管制的首要目标。美国是首先将普遍服务写入法律的国家。美国《电信法》规定:”电信经营者要以充足的设备和合理的资金,尽可能地为合众国的所有国民提供迅速而高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澳大利亚的《电信法》针对普遍服务作出了专门性规定:“建立普遍服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使澳大利亚人,无论他住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享受标准电话服务、公用电话服务、规定的传输服务、数字数据服务”。

近几年,尽管我国的电信业有了高速的发展,但是从我国的整体电信业的发展状况看,与发达国家的电信业相比仍存在

很大差距,加之我国地理版图辽阔,东西部差距极大,致使一些贫困地区的电信业务普及率极低。在我国的西部一些地区有近50%的农村竟然一部固定电话都没有,而在一些沿海的大城市中,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如此巨大的悬殊,不得不使电信管理层应认真考虑如何要求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尽快地切实履行法定的电信普遍服务的义务。

随着电信服务的逐步开放,竞争也日趋激烈,然而,竞争的选择势必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赢利的电信服务项目,这种选择性竞争必然加剧地区间电信服务发展的更不均衡,使贫富地区信息享有的差距更进一步扩大。应该指出,保证普遍服务的实施,首先是政府的职责,同时也是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建议,在制定《电信法》时,对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基本业务的普及率应有一个法定的要求,同时,政府应考虑对提供普遍服务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给予一些补偿,补偿一定要补在明处。现阶段应考虑设立普遍服务基金或成本补偿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予以规范。

作者简介:

9.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篇九

论文题目:《浅析近十年中国的两次财政政策与对中国的启示》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授课教师:贾晓薇

论文作者:赵洋

系别: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10级班级:4班

学号:100160410

浅析近十年中国的两次财政政策与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由繁荣期开始进入相对低迷的调整期,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已呈逐季回落的态势,但全年经济增长率仍将达到9.5%左右,应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是好的,在清醒的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更应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本文将通对近十年内中国的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对比两次较大的财政政策达到的不同效用,对当前中国的经济情况提出建议。一.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政策实施的背景:

在美国提高利率、美元增值的背景下,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亚洲国家出口不断下降。1997年7月,随着泰国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国家普遍出现货币贬值,爆发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出现外贸负增长、通货紧缩现象。国内,较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商品库存积压;“软着陆”后社会总需求疲软。虽然央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率,以期用货币政策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但消费和投资需求均缺乏弹性,政策失灵。

(二)政策的内容

1.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方面政策的内容

;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

2.调整税收政策:对涉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减免;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政策等做新规定;对涉外税收政策做适当调整,鼓励外商投资;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拉动居民即期消费需求。

3.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拖欠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直接投入国债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三)政策收到的成效

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有: 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紧缩;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失业率上升趋势变缓;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总体上实现了经济增长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二.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

(一)政策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长9.3%,2004年增长9.5%,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2%和0.1%,2004年则分别上涨3.9%和2.8%。三是失业率升势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四是出现局部投资过热。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了17.6%个百分点。当年投资率上升到42.3%,比2002年增加了3.1个百分点,接近于1993年经济严重过热时的水平(当时投资率为43.5%)。

(二)政策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内容有如下四点:

1.控制赤字: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松紧适度,防止通货膨胀扩大和通货紧缩重新出现。

2.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变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增长为自主增长的长效经济增长模式。

3.调整结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财政支出总量基本不变。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所收到的成效稳健的财政政策服从也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了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起到了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

三、2009 年重回积极财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国内出口行业承受巨大压力,加之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经历8 年快速增长后,于2008 年发生逆转:以当年前10 个月为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CPI 涨幅达到6.7%,故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增长速度减弱;当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长率为22.3%,出口增量比07年同期回落4.8%。

(二)政策内容

2009 年,面对经济下滑,中国政府重拾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扩大财政公共支出:用于“三农”支出、民生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支出、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带动地方投资和消费。税收和减费政策: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税收制度改革;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实施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减费政策。

(三)财政政策收到的成效

2009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中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放缓:2009 年增速

8.7%;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总额由降转升。

四.对比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

1.200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十年前的框架、逻辑都很相似,都是在自己主动“软着陆”过程中受到外部冲击的叠加而发生过快下滑,有必要实施宏观政策转

型,但与十年前那轮积极财政政策相比,这次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上次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这次选择的重点比上一次更丰富,现在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创新、民生事项通盘做了考虑;还有我们的市场条件比那个时候更有所完善和发展,所以在把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兼容等各方面有更好的客观条件。

2.两次政策出台的背景不太一样,这一轮遭遇的是结构性危机,而不是周期性危机;是一次全球性危机,而不是局部性危机;这一轮危机是最近十年全球经济模式的一种反思,美国只消费,中国只储蓄和投资,这样一种搭配的经济模式,造成全球经济越来越失衡,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以一种危机的方式来调节,而且危机覆盖面广,冲击大,G3经济体整体衰退。而1997年是一个局部危机,G3相对很强,主要是东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四小龙受到货币攻击以后发生危机。

3.另外,现在中国本身结构也不太一样,十年前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远远比不上现在,那时出口也就占GDP比重的 20%多,但今天,出口占到我国GDP比重的40%,所以这次全球性的危机对中国的冲击远远大于上一次。但两次政府出台积极财政政策,都是希望通过政府的投资刺激对抗经济的下滑,政策的选择理念两者没有差异。

4.两者投向上也有差异,1997、1998年主要是搞基建,公路和机场,这次主体虽然也是基建,但还是涉及了诸多政府提供基础公共品的领域,包括环保、安居工程,也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包括乡村公路。1998年,当时政府发行 4000-5000亿元的国债,带动了大概两万多亿元的投资规模,而这次是4万亿,规模远远超过上一次。

5.1998年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妥的货币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不景气。这次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比1998年要大,但这些年中国经济中首先实体经济发展比较快,使得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过去强了很多,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五.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政策

不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当他在一定的时期发挥了他一定的作用,那么他就是适合那特定时期的财政政策,所以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之前,要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大的国际环境等加以分析。当下,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更为复杂、形势将更为严峻。为切实做好2011年财政金融工作,各级财政金融部门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结合积极财政政策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做好全国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在2011年稳定人民币币值以及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制定以及执行将回归常态。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明确2011年如何铺开“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也至关重要。2011年经济工作在防通胀的同时也将围绕着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来展开。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增加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同时缩小城乡差距。

城镇化建设有望成为2011年政府投资的主导方向。“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初期,必将以政府投为主导,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

对于已经明确的“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2011年中央应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从近期财政部宣布的对部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给予税收

10.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 篇十

武汉化工学院文法系 赵津晶

MTV文化是影像时代媒介文化现象中的典型个案。它最初的命名始于1981年美国一个音乐频道的建立。短短20余年,它奇迹般发展膨胀起来成为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青年文化的一面旗帜。20世纪90年代初MTV传入中国,在迥异于西方历史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MTV已初步建立起自成一局的象征代码体系,构建了明显不同于欧美MTV的表现模式和意义大厦。

一、内容上偏重教化,强调道德伦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充当着政治和道德的载体,在寓教于乐中发挥着“争取民心,保持整个社会和谐”的作用。正是在这种“乐以安德”传统的影响下,中国的MTV从一开始就与欧美表达个性、宣泄欲望的MTV不同,内容上偏重道德伦理和教化功用既是一个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同化外来文化并对其改造的结果。

中国MTV中的教化内容是多方面的,并且常常是含而不露、柔和亲切的。它通过对众多题材的描绘,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起到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传承文化的作用。同时教化内容能够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添加新要素。歌颂题材的MTV在中国内地是最常见的,歌者往往直抒胸臆、歌咏其怀、点明意义、指明方向、礼赞生活,再配上有模范和激励作用的恢弘画面,教化大众的目的即可方便快捷地达到,社会政治类题材作品如《走进新时代》就是其典范。而“堂堂正气闪着太阳光华”的《珠穆朗玛》是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使之拟人化,附加中华民族精神于其上,将大自然社会化和政治化。

以时代生活为题材的MTV也在发挥着“传道”的功能。他把触角深入寻常百姓家,以百姓代言人的身份展现人们对现今社会的热爱之情,如《好日子》中,宋祖英以甜美的形象告诉我们:“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与此同时,面对社会问题,MTV在维护现行政策的前提下,推出励志类作品,建议百姓调整心态,积极自立。曾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出的《从头再来》就是教导人们勇敢面对下岗,积极再就业的公益作品。歌中反复出现的“我不能随波沉浮,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使整部作品的气势达到最高点。这里的MTV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性质的唱片广告,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疏导政策淤塞的隐形手段。

在情感反映上,主旋律MTV注重宣扬一种“博爱”,即世界之爱、人间之爱,并于这种博爱之中,展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经久不衰的《爱的奉献》即如此。而与这种博爱相对的便是以小儿女情长为代表的“小情感”型MTV。教化色彩不但没减弱,反而深入到人性、家庭等伦理道德观念上。我们看见这类作品中,无论描述何种样式的爱情故事,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念如忠贞、长久、责任等都占据着支配地位。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人不同于欧美偏重片刻欢愉和快乐至上的爱情观念,而讲求“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式的坚定执著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长地久。曾获中国音乐电视金奖的作品《牵手》堪称是此类经典。即使是表达第三者恋情之类的作品,它们最终也要让步和遵循于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风靡一时的《心雨》其反复咏唱的也只是对往昔爱情的割舍和忠于婚姻的誓言:“让我最后一次想你,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

二、形式上选取积极健康的画面,暖色调加以渲染

中国文化是积极、乐观、和谐的。反映到艺术上,就形成了偏重团圆、快乐、积极等内容的审美习惯。它与希腊式绝对对立、彻底绝望的结局不同,中国总是把一种理想化的美好的理念附加之上,即使在悲剧审美中,人们也总是避免彻底的绝望,极力展示美好乐观的理想幻景。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通过假想的化蝶、化鸟给悲惨命运抹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色彩,重新树立起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因而,在这一传统文化理念的导引下,中国MTV的画面内容大多积极健康,并以表现喜庆场面和祥和气氛的居多,画面中几乎所有人物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这里,我们很难看到悲剧的结局,也没有颓废与绝望,更多是漂亮、完美的人物。西方那种灰暗晦涩、人鬼情未了的创意很少见,宗教问题或地区冲突这类西方常见的主题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其乐融融、美满大家庭的画面形象。由于中国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生活理念,使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从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到颇具乡土气息的MTV《芝麻开花节节高》,其画面格调明亮欢快,起承转合之间充满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希望和坚定的信念。在较多融入现代风格的MTV《步步高》中,民歌的音乐特色被大大淡化,但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却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表情体姿、场面调度、色彩搭配,而被很好地继承并体现出来了。

扩大到社会政治主题上,则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和平发展是中国MTV着力描绘的重点。因而,在主旋律MTV中,雄浑的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电脑制作出来的云蒸霞蔚和风云变幻,给整部作品奠定了庄严的基调。

泱泱大国的胸怀气魄和幸福的优越感充溢着作品中每一个画面,并且常常将政治历史画面与代表民族精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昂扬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家”追求富强繁荣、团结友爱,小“家”则可望富裕幸福、团圆平安。因而,不少祝福类MTV都把祝愿家庭美满、生活幸福和国人健康作为主题,着力呈现出一幅平稳、安和、甜蜜的家庭图景。

无论是大“家”的繁荣昌盛,还是小“家”的幸福平安,在画面表现上都离不开暖色调的渲染,其中以红色最为突出。红色的运用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就以红色作为他们的图腾符号,同时在农业民族太阳崇拜情结的作用下,使红色自古就成为了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它是富有生命力的积极色彩,代表着喜庆热闹、吉祥如意,象征着红红火火的生活。反观当代中国MTV作品中颜色的运用,红色出现的频率最高,要么是主导色,要么是不可或缺的点缀色彩,在红色的烘托下,热烈欢快、生机勃勃而又充满温情的韵味充分表现出来了。汤灿的《幸福万年长》中就是以红色为主导,放眼望去满目红色:红色的花环、红色的衣服、红扑扑的脸蛋、红艳艳的流光溢彩,以及无处不在的似有似无的淡淡的红色色调。在一片红色包围下,人们心潮激荡,仿佛火红的幸福日子随歌声飞至身旁,触手可及。希望、温暖、幸福、团圆都在这一颜色的衬托上,由此引发人们心灵的渴求和共鸣。

三、制作上采用慢节奏、线性叙事结构

节奏的快慢可以说是中西MTV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处之一。由于欧美MTV音乐节奏的跳跃奔放、镜头的快切硬切以及叙事结构的变化无常等特征,违背了中国人讲求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因而,中国的MTV在学习借鉴欧美制作技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本土化转换,使之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模式。

中国文化认为对于声色之美的感受,必须符合于听觉、视觉器官的生理要求,需要适度而不能给之过度的有害的刺激。“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必听和而视正”。故而中国对欧美MTV中声音过小和过大的音乐特色都加以了改造,采用适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声、色表现方式。同时,由于农耕生活所具有的平稳性、徐缓性、和谐性以及人们对来年收成和生活状况的可预计性,就使得反映他们生活状况的音乐歌曲也相应具有这种农耕特征。在慢节奏生活的熏陶下,中华民族自古就养成了一种徐缓从容的行为方式,反映到艺术领域则形成了慢节奏的表现手法。在审美效果上,慢节奏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从容不迫、舒展宁静的心理感受,符合了中华大地广袤无垠、厚实稳定的地理特征和天行有道、宁静致远的文化观念。

尽管中国的MTV是在欧美快节奏摇滚MTV的影响下产生的,但在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支配下,其音乐节奏发生了由快到慢的转变,这使得画面剪接速度也相应缓慢下来。我们从具体作品的对比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文化力量。由大陆拍摄的MTV《霸王别姬》,历时4分50秒,共有104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2”79。而欧美的MTV《悲剧性的喜剧》全长4分40秒,共有165个以上的镜头,镜头平均长度1”70。何晓兵在《音乐电视导论》中,通过对中西MTV画面速度的分析,得出了“在片长相同情况下,中、西MTV镜头量之比为1:1.5,亦即欧美MTV的镜头量比中国MTV多出50%以上”的结论,并认为主要在于歌曲体裁所规定的音乐节奏。以摇滚为主的西方MTV,其音乐节奏相对较快而强烈,这种快速的听觉节奏就决定了其镜头速度也相对较快,镜头量的增多则是必然。而中国MTV的音乐受传统音乐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其节奏相对较慢且柔和,镜头节奏也相对较慢,镜头量也就较少。其根本原因在于“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方面因素„„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中西音乐风格上的传统性差异所致”。

与此同时,农业生活的悠闲养育了中国文学讲故事的传统和人们要听故事的心理,先民对故事的口耳相传也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故事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这种线性叙述的依赖。评书,就是抓住了人们这种心理得以在平民阶层中兴盛的。而当代中国的MTV由于在慢节奏支配下,中、长镜头运用较多,画面所停留的时间相应拉长,就使得叙述完整故事、展现细小情节成为可能。在多方因素作用下,中国大多数MTV呈现出了一种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这完全不同于欧美快节奏非线性叙事模式。

上一篇:完民庄学校小学开展书法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科技之光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