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11篇)
1.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入户登记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人口普查是我国十年一次的重要国情国力调查,涉及面广、历时时间长、工作难度大。通过人口普查可以系统的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入户登记结果又是普查数据的第一手资料,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普查数据质量,入户登记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较为准确的普查结果,入户访问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理论上讲,入户访问技巧是一门科学,其范畴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经济学、语言学以及各种调查理论等。实践工作对调查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普查员掌握普查内容、目的,更要求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能够根据普查对象的心理状况、行为方式等个性化特征迅速地将普查对象拉向自己。为了进一步做好户口整顿和摸底期间的入户登记工作,深入分析、研究普查员入户登记时经常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与一线普查人员一道,共同研讨了入户技巧和询问方法,以及特殊情
况的应对措施。
一、入户时经常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外来人口变动频繁、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外籍人员首次纳入普查范围等情况,都增加了此次人
口普查的入户工作难度。
(一)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使普查对象存在戒备心理
人们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多处住房情况,离异、再婚及领养子女情况,都被视为个人隐私。普查对象出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较强的戒备心理,在普查中不愿提供真
实的情况。
(二)利益驱动,使普查对象隐瞒事实
一些人由于利益的驱动,担心失去已得利益,如拆迁补偿、领取未销死亡退休金等,隐瞒事实真相。
(三)现行政策的影响,使普查对象心存顾虑
根据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超生、非婚生育的婴儿在申报户口前要交纳一定数额的社会抚养费,部分政策外生育人员为逃避交费,在普查中不愿提供真实资料。
(四)嫌麻烦,使普查对象躲避人口普查
部分普查对象由于对人口普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人口普查与己无关,不愿意让普查员入户登记,怕打扰自己的生
活,躲避人口普查。
(五)对政府有抵触情绪,使普查对象拒绝配合
一些特殊人群,例如:下岗失业人员,劳教释放人员,长期上访人员,对拆迁补偿不满人员等,都可能因为对政府及社会有抵触情绪,而不配合入户登记,甚至出言不逊,成为人口普查的“钉子户”。
(六)外籍人员由于语言、习惯不同于中国人,较难取得积极配合 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生活背景、思维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外籍人员对人口普查的入户方式、语言表达、宣传形式等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有可能会利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理由拒绝普查。
(七)入户中遇到年老体弱者,或病人、儿童时,较难获得准确资料
有的住户家中仅有年纪偏大的老人,未成年的儿童或不了解住户确切情况的保姆,不能提供全面准确的人口情况,一次入户无法完成任
务。
(八)对于无人居住的房子,难以与房主取得联系
对于无人居住的空房户,如有寄挂户口,很难联系房主,获得普查资
料。
(九)对于一房多户的现象,很难获取完整的普查资料
对于一房多户的情况,如不在入户时进行详细询问,普查资料很容易
被遗漏。
(十)对于存在出生、死亡等情况的住户,很难获得真实资料 外来人口出生、没有及时办理死亡人口销户的住户,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提供真实的人口普查资料。
二、入户前的准备工作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要圆满地完成入户登记任务,普查员必须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思想准备,树立坚定的信心
要正确认识人口普查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依法普查的意识;对普查的艰巨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强完成普查
工作的信心。
(二)明确普查任务,掌握普查内容
要明确普查的各项工作任务,熟练掌握普查方案的内容和要求,知晓权利和义务;对于人口普查的业务问题,能够自如的回答;对于户籍管理、计划生育、解决就业等方面的政策问题,提示普查对象向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咨询,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三)熟悉普查区域范围,掌握普查对象情况
提前踏查普查小区,熟悉地域边界和环境情况,并通过社区普查小组提供的住户资料,掌握外来人口超生情况、居民住户死亡人口情况、出国定居人口情况、外籍人口居住情况等部分特殊住户的信息,为入
户询问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提前设计入户路线,做好各种入户用品准备
根据掌握的户籍信息,以及社区居委会提供的普查对象资料,结合普查对象出行规律设计入户路线,并准备好普查员证件、承诺书、普查表、入户礼品及普查用具,特别是要准备好《留言条》,以便粘贴在没有敲开门的住户门上,做好下次入户的预约工作。
三、入户技巧及询问方法
普查员入户时,在遵守有关制度和规定的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运用一定的入户技巧和询问方式,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
普查登记的不重不漏。
(一)入户技巧
1.注意形象,举止大方。人口普查是政府行为,普查员是代表政府进行普查登记的,因此要衣着整洁、举止端庄,展现良好的仪表和精神面貌。
2.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普查员按规定佩带普查员证,并做自我介绍,说明工作身份。
3.说明来意,简明扼要。重点说明调查目的、性质和大致内容,要意图明确、重点突出,表现果断并具有亲和力。同时向普查对象发放《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表明这项调查是真实的政府行政行为。
4.承诺保密,消除顾虑。第一时间向普查对象宣传保密的相关规定,解除普查对象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顾虑。
(二)询问方法
1.先易后难。先提问一般性问题,再提问敏感性问题;先完成简单问题,再进行复杂问题。
2.循序渐进。采取“拉家常”的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抓住普查对象感兴趣的话题,转入正题,摸清普查信息。
3.帮助回忆。对于年老的普查对象,多给予提示,帮助回忆过去五年的常住地等信息,为普查对象提供回忆的线索。
4.侧面论证。根据楼门院长、积极分子、邻居提供的信息,在入户中,向普查对象进行渗透和求证,引导普查对象填报准确信息。
5.回避他人。因为普查中涉及个人隐私,要尽量避免其他人在场,便于普查对象准确填报普查数据。
四、如何处理和应对入户中的特殊情况
(一)如何应对拒访
1.处理好普查对象对人口普查工作和普查员身份产生质疑的问题。普查对象会因“我为什么相信你?”而产生拒访心理。如果普查对象对此次普查登记工作的可信度表示怀疑,普查员除了出示工作证外,可以通过出示有关政府文件、宣传材料及国家统一印制的调查表,来取得对方信任。
2.解答好普查对象的范围问题。普查对象会因“为什么调查我?”而产生拒访心理。遇到此类问题,普查员要向普查对象说明人口普查的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的自然人和在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并告之普查对象:按照规定,您属于我们的调查范围,并且是我负责的调查对象。
3.解释好普查资料会严格保密的问题。普查对象会因“谁会看到我的资料?使用我的资料对我有无影响?”而产生拒访心理。对于这种情
况,普查员要在向普查对象出示并签订保密《承诺书》的基础上,介绍《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相关条款,并就普查机构和工作人员对普查信息负有保密的责任和义务,个体资料不得对外提供和泄露等规定加以详细说明。
4.解释好普查工作所占用的时间问题。普查对象会因“我很忙,没有时间接受调查”为由拒绝调查。遇到这种情况,普查员需要仔细辨别。如果普查对象真的因为忙,无法接受入户登记,普查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普查对象建议:“我等您手头的这件事忙完、我等会儿再来登记”或做好下一次入户的预约。如果普查对象只是嫌麻烦,普查员应帮助普查对象清楚地理解普查的重要性和法定性,争取时间及早进行普查登记。
(二)如何处理特殊情况
1.安装有“门禁”装置的住宅楼,普查员难以进入。普查员可以通过与物业管理部门联系,争取支持和配合,对楼内的住户开展入户普查。
2.普查员耐心解释和宣传后,普查对象仍然坚决表示拒绝调查。如遇这种情况,普查员应及时向上级普查机构汇报,由街道人普办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联合组成调查小组,统一进行攻坚解决。3.对于精神病人,普查员难以应对。普查员要事先通过社区居委会,了解普查区内患有精神病的人员情况,并申请由辖区民警协助完成普查任务。
4.普查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如果受到辱骂、口头恐吓、身体骚扰或暴力等威胁,普查员应迅速离开,并向普查指导员报告。由社区普查小组统一登记。在需要夜间进行普查时,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普查员一起工作。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死亡人口、婚姻状况等敏感指标的询问,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普查员要事先通过社区居委会、派出所、计生部门、民政部门提供的死亡人口、婚姻状况等资料了解情况,在入户询问中,不要直接
问“您家有死亡人口吗?您结过几次婚?”等容易引起普查对象反感的问题,而应采取委婉的方式提出 “这一年中您家中有人口变化吗?您的婚姻状况发生过变化吗?”等问题,避免出现因普查对象不愿回答而带来的尴尬局面。
2.对于发现普查表内容的差错,需要采取的补救措施。普查员结束调查后,应尽快进行自查,一旦发现表内指标存在逻辑关系不符等问题,需要填写“核实内容清单”,并经过指导员审核。在确认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再联系申报人,重新进行入户核查、核实,并现场修正差错。
3.对于外籍人员的调查,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提前向外籍人员发放双语的《致普查对象的一封信》、填表说明、普查表填报示例以及入户登记预约单,使外籍人员有充分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人口普查、向物业管理部门核实有关情况、直观地掌握填报内容,并进行电话预约。第二,提前了解有关外事政策和风俗习惯,做好普查宣传,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人口普查入户登记技巧
入户调查是调查员深入到住户,直接向被调查者了解和登记有关普查信息的统计调查方式。入户调查技巧关系到能否搜集到准确的普查数据。实践中对普查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不仅要求普查员掌握普查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更要求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能够根据普查对象的心理状况、行为方式等个性化特征迅速地将普查对象拉向自己,从这个角度看,在人口普查入户调查登记中,普查员素质的高低,或者说是入户调查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准确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规定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表的大部分指标是时点数,须上门进行入户登记,仔细询问,才能完成普查登记任务。入户调查登记应方便普查对象,宜采用预先通知,预约登记时间的方法,这样做方便了普查对象,节约等候时间。上门登记还可以方便孤、老、残疾人,解决行动不便的困难,对出租房的流动人口更能准确掌握。以下对入户登记技巧谈三点粗浅的感受。
一、如何使被访者接受
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印象出自访问调查员的自身修养、气质和文化素质,调查员要衣帽整齐、举止端庄;须持有普查机构统一印发的《普查指导员证》、和《普查员证》,主动出示证件,自我介绍,表明身份,说明来意;讲文明、有礼貌、说话和气,使用规范语言。由于普查员是受政府的委托,代表政府进行普查登记工作,因此一定要有好的仪表和精神面貌。
其次,要说好开场白。好的开场白是提高被访问人配合主动性的关键。因此开场白要简明扼要、意图明确、重点突出、亲和力强。具体包括:
我是什么人(即说明普查员的身份)、我想干什么(来访目的)、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访问(即普查的性质和大致内容),并解释说明不会占用对方太多时间、对数据安全及保密性的保证,以及表示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等。例如说“您好!我是这个普查小区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普查员,(出示普查员证件),现在,我需要占用您一点时间,完成普查登记,谢谢您和家人的合作”。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普查员身份,意味着访问是可信的,同时也使被调查者认识到这项调查是真实的政府行政行为,是一项应该配合完成的工作,而不是推销产品等可随意拒绝的调查。
第三,如何应对拒访。因为被调查对象对人口普查工作不了解,或是对普查中涉及调查内容心存疑虑,或者是访问的时间选择不当等,都可能造成调查暂时被拒访。普查员要确定拒绝或不情愿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被调查者的顾虑主要有以下几点:
“这项调查是谁搞的?”、“为什么要调查我家?”、“你们要调查些什么?”、“谁将看到我的资料?”、“我能否看看别人是怎么填报的?”等。作为普查员就要针对被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逐一向普查对象解释,同时要积极向被调查者宣传,消除被调查者的疑虑。另外调查员应当避免可否的问话,例如:“我可以占用您几分钟时间吗?”或者“我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这类问题,因为这种情况容易让被调查户误解或钻空子,从而拒绝参与或不情愿接受访问。因此,调查时必须用肯定的语言进行访问。
二、如何询问问题
在入户登记工作中,被调查对象可能出于各种的原因,不愿意或未能真实地反映有关调查信息,所以普查员入户调查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并掌握和运用一定的询问技巧,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在遵守有关清查制度规定和要求的同时,往往可使清查登记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态度友善。访问中普查员应始终面带微笑,保持和蔼亲切、热情诚恳的谈话语气,营造轻松和谐的谈话环境。
二是表述清楚。普查员应清楚明朗地说出调查表中各个问题,说话时切勿太慢或太快,确保被访问人清楚听到提问内容。
三是内容全面。如果普查员没按调查表的顺序提问,或访问中途遇到拒答的问题,应在访问的过程中记录下来,在访问结束前进行核查,看看调查内容是否完成。
四要适当解释。被访问人误解了问题或对问题理解不太清楚,普查员应用通俗的语言,帮助被访问人准确理解问题。
五是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渐进”即假如我们能让别人接受我们提出的小请求,则再让他接受更大请求的可能性,会比以前没有向其提出过请求的情况下的可能性来得大。随着访问的进行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会有所减少,此时,再向被调查者询问一些敏感性方面的情况,被调查者配合的可能性和程度就会大大增加,从而有利于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六是选择时机入户。普查员要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确定入户时间。一般地讲要选择普查对象休息时间入户,如中午和晚上。并要注意回避他人,因为普查员访问的普查表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所以为了使被调查对象畅所欲言,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个无其他人在场的时机或环境进行访问登记。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可以用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建议另外寻找一个谈话地点。
七要紧扣主题。访问中的交谈的内容要紧扣普查表中有关指标,专心听取对方意见。当被调查者口若悬河离题太远时,普查员应寻找
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有礼貌的将话题重新引回调查表中有关调查内容,从而节省工作时间。
三、如何处理特殊情况
1、经过普查员的耐心解释和宣传后,被调查住户仍坚决表示拒绝调查。拒访户一般集中表现为四类人员:一是高收入、高文化程度、有一定地位的人群,以侵犯隐私权为由拒绝普查:如高校教职工、金融业工作人员、管理层领导等;二是失业、低保人员,征地拆迁对象,这部分人员因有不满情绪而抵制调查的情绪较强烈,甚至辱骂、伤害普查员;三违反计划生育人员,因害怕受到处罚而逃避普查;四是上夜班的集体户、特殊行业服务人员,这部分人员因工作的特殊性不愿透露个人有关信息。遇到这种情况,普查员应及时向上级普查机构汇报,然后可采取由当地人普办会同有关人员联合组成的调查小组,统一进行攻坚来解决。对于性质特别恶劣的被调查对象,也可依法予以查处,除应调动片警、协警、村组长等基层力量,进行个别动员,确保入户工作的按时完成外,还可以考虑通过统计执法途径来解决,并通过媒体进行曝光的方式,起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2、被调查者不在。由于当前人户分离现象还比较严重,“空挂户”数量较大,也增加了入户登记的难度。尤其是征地拆迁、人才中心所在的普查小区及拥有多套住房的人群,因无法掌握这些人的现住地及有关信息,给登记工作增加了难度。遇到这种情况,普查员要主动与接待自己的人建立起友好的关系,通过其了解和确定找到并访问被调查者的最佳时间。必要时要采取“留、打、守、靠”等方式提高入户率。
3、普查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这是最后一点,但又是很重要的一点,即普查员应该牢记自己的人身权力。因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如果受到了辱骂、口头恐吓、身体骚扰或暴力等威胁,普查员应该立即撤退并向指导员报告。对可以提前预见的治安环境复杂地区的普查,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陪调员,以切实确保调查员人身安全。
总之,只有善于观察与思考,结合不同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机动、巧妙的入户技巧,才能把入户调查登记工作做实、做细、做具体,最后普查员填完表,还要将出生、死亡和流动人口等重
要指标向被访问人宣读填报的有关内容进行核对。这样才能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客观、可信。
(二)入户登记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较为准确的普查结果,入户访问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普查对象不配合的主要原因
1、普查对象配合程度低,防备心理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事活动越发广泛,人员流动日趋活跃,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由此而导致普查对象的防备心理不断增强。普查对象怕麻烦的心理以及对个人隐私保密意识的提高,对普查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造成入户登记难。加上普查员对其没有认真做好宣传工作,有些普查对象考虑的比较“长远”,如子女上学、计划生育等担心政府以后收取不可预见的费用。
2、普查员最恰当的入户时机难以把握。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部分普查对象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早出晚归,普查员多次登门找不到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一般入户最佳时间是早、中、晚饭前后约两个小时时间,时间比较紧凑,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普查员往往比较难以把握合适的入户时机。另外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强,这也给人口普查登记带来了一定难度,尤其是一些工作特殊的人群,比如一些跑运输的人,这部分人口如何调查准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3、一些特殊人群对调查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如下岗人员、有过不良记录人员、个别生活困难人员,对社会有不满情绪,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配合人口普查工作。
二、如何解决入户登记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1、宣传突破,逐级解决。集思广益,形式多样,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基层组织的管理、宣传作用。对于农村居民,组织村(居)委会人员着力宣传普查的作用、意义及普查对象应尽的义务;而城市社区居民之间互不认识,社区要重点宣传普查员以便日后普查
员入户登记,要充分利用小区入口、宣传栏、楼梯口、电梯间、村(居)主要道路、农资店(小百货店)门口等一切有人员停留、聚集的地方做好广泛宣传,使所有普查对象都能了解普查、支持普查、参与普查。
2、赠送礼品,促进配合。在登记工作中,对登记对象都要发送《致调查户一封信》,但同时若能设计制作带有人口普查的纪念品,由普查员在登记中发送《致调查户一封信》时,把纪念品一并赠送给普查对象,纪念品花钱不多,但能感动普查对象,认为政府是关心和重视他们,也提高了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
3、运用“四法”做好登记工作。
一是“预约法”。有个别普查对象由于事务多、工作忙,出门回家往往没有规律,普查员应先和这些普查对象见面预约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普查登记时间。
二是“追踪法”。在登记工作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普查对象,不是不配合普查,而是因为从事其他活动找不到人,为确保这些户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登记,千方百计弄清这些普查对象的活动规律及联系方式,然后普查员追踪寻找普查对象,从而达到普查的目的。三是“设站登记与入户登记相结合法”。在普查登记中,在每个小区可以采取“入户登记为主、设站登记为辅”的方式,对于见不到面的居民,普查员可以先在普查对象家门上留张小纸条,注明登记站的工作时间、地点等信息,并留下普查员的电话以便普查对象直接与普查员联系。
四是“上下串联法”,入户登记过程中,普查员往往要走上户问下户(即在本户拉家常时顺便问问下一户的大至情况,如家庭人口、工作单位等)此方法较适用于邻里间比较了解的拆迁安置小区、宿舍区、家属区及农村普查区。
三、注意访问技巧,提高调查效率
在现场登记时,普查对象可能由于各种的原因,不愿意或未能真实地反映有关普查信息,所以普查员入户访问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并掌握和运用一定的访问技巧,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在遵守有关制度规定和要求的同时,往往可使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观察询问法:对于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较强的普查对象,普查员可用打招呼、话家常开头,同时要仔细观察和思考,观察丈夫或妻子是否在家、家里是否有婴儿用品、是否有亲人遗像根据观察的情况,最后询问外出人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解决一上门就问外出、出生、死亡情况,住户不愿回答的难题,也避免登记调查的数据出现虚报、瞒报现象,提高了普查登记质量。
2、循序渐进法:普查员也应懂得“循序渐进”技巧。这项技巧在获得普查信息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循序渐进”即先让别人接受我们提出的小请求,然后再让别人接受我们更大的请求。随着访问的进行普查对象的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会有所减少,此时再向普查对象询问工作环境或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普查对象配合的可能性和程度就会大大增加,从而有利于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3、旁敲侧证法:被调查者出于怕露富等原因,往往不愿意如实上报真实数据,普查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侧面提问,如:以您的穿着打扮以及房间装修程度来看,您应该不只是一个企业的职工吧?以这种方式询问普查对象,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可。
4、避免其他人在场:普查员访问的普查表中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等很多内容涉及到普查对象的个人隐私,所以为了使普查对象畅所欲言,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个无其他人在场的时机或环境进行访问调查。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可以以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建议另外寻找一个谈话地点。
5、其他方法①适当诱导:有时故意对某些指标进行夸大,对方就会辩白理由,会说出接近实际的数据。②重复提问:对方出现沉默时,可能是对提问未理解或在思考如何回答。重复提问,可加深理解或起催促应答。③恰当赞美:在提问中,根据回答情况,有时要恰当地夸奖赞美对方几句,会更有利于获取真实答案。
6、访问结束时请被访人核实并签字。“请您核实一下我们普查表所填的内容,如果您认可的话请在普查表上签上您的名字。”最后,要感谢被访问人的支持和配合,说声“再见”,“如果有问题还要麻烦您”。
四、访问技巧的精髓在于因时因人而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不能生搬硬套。
由于普查对象文化素质不同、个人修养不同、普查对象 回答方式不同、询问时间不同等诸因素的组合,其复杂性可想而知,不是一二句话所能够剖析清楚的。需要普查员学会“察颜观色”,对普查对象的类型做出快速判断,采取何种方式提问比较合适,有的中间还需要改变提问策略。总之,即便掌握了访问技巧常识,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历练总结。
2.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二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 (http://www.ipss.go.jp) 和日本农林水产省 (www.maff.go.jp)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一、日本农业人口高龄化特点
1. 高龄化程度高, 发展速度快
日本农业就业人员中65岁以上的劳动力比重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为35.75%, 到2000年, 该比重首次突破50%, 农业人口绝对数量减少伴随着人口高龄化现象同时发生。目前, 日本农业就业人员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经达到60.3%, 其中, 骨干农业从业者 (1) 数量持续减少且高龄化特征明显, 65岁以上骨干农业从业者占骨干农业从业者总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19.5%快速攀升至当前59.6%的水平, 而50岁以下的比重还不到10% (详见表1) 。日本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小村智宏预测, 到2020年, 日本骨干农业从业者的人数将减少至151.9万人, 65岁以上骨干农业从业者比重将突破7成。另据日本2013年农业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 日本国内稻农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70岁, 其中, 65岁以上稻农的比重高达74%。日本农业劳动力高龄化比重高、增长快, 实属世界罕见。
单位:1, 000;%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 (www.maff.go.jp)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注:销售农户是指经营耕地30亩以上或每年销售农产品数量在50万日元以上的农户。
除了农业劳动力高龄化趋势明显外, 日本农户家庭人口高龄化发展也在不断加快。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 日本农户数量加速流失, 农户家庭中年轻族群数量迅速减少。2012年, 日本农户中14岁以下青年的比重不足1985年时的20%, 39岁以下的家庭人口数量不足1985年的30%, 而65岁以上的家庭人口比重持续增加直至2010年。2010年以后, 农户家庭各年龄段人口数量较1985年均有大幅减少, 日本农村家庭的“空巢化”现象变得更为明显和普遍。
2. 高龄化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在日本, 农业地域类型大致分为4个类型。即都市地域、平原农业地域、山区农业地域和中间农业地域。 (2) 这4类地域主要是依据耕地率、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耕地坡度等指标进行划分,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之间高龄化人口分布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农村 (中、山间农业地域) 高龄化人口比重较高且持续上升, 都市和平地农业地域的人口高龄化系数相对较低。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调查数据公布, 在中、山间农业地域的小规模村落中, 每4~5户中就有1户家庭成员均是高龄者, 每10户中就有1户是独居家庭。中、山间农业地域中, 家庭成员均为高龄者 (多为高龄夫妇) 的农户比重已经超过了20%, 尤其在山间农业地域, 该比重高达25.4%。随着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提升, 农户家庭规模呈现出快速递减的趋势, 1人户 (多为寡居老人) 的比重正迅速上升。目前, 日本中、山间农业地域中的1人户比重分别达到9.5%与12.2% (见图2) 。
单位:户;1, 000;%
资料来源:根据Yoshihisa GODO教授“日本农业劳动力现状” (2013.09) 及日本农林水产省 (www.maff.go.jp)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数据来源:由日本筑波大学中山洋子教授提供。
二、日本农业人口高龄化的社会与历史成因
日本农业人口高龄化发展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一方面, 二战以后, 日本受西方进步思潮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受自由民主、男女平权的思想, 逐渐受到良好的教育, 并走出家庭, 走上就业之路。随着日本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女性晚婚晚育甚至终身不婚的比例越来越高。近年来, 日本女性生育率连续刷新历史最低记录, 并长期处于1.3的最低生育率水平, 远低于理论界提出的维持人口系统的2.1临界生育率水平。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婴儿的低出生率, 继1947~1949年第一次婴儿潮之后, 1950年婴儿出生率急速跌至28.1‰, 1960年继续跌至17.2‰, 1971~1973年的第二次婴儿潮使出生率略有回升, 而1980年又重新降至13.6‰。2005年, 日本国内死亡率首次超过出生率, 日本开始进入人口萎缩阶段, 那些曾经担负起日本经济振兴的“婴儿潮第一代” (史称“团块一代”) 也开始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加上医疗条件大幅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普及, 都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日本国内高龄化水平。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 战后日本平均寿命有了大幅提高, 男性人口由1955年的64岁延长到2013年的80岁, 女性人口由68岁升至86岁。
除了上述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一般性社会原因外, 造成日本国内农业人口高龄化水平远高于国内高龄化水平的原因还应归咎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内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以上, 非农部门劳动力需求旺盛, 政府为满足工厂劳动力急速增长的要求, 有计划地调整了城乡劳动力供求关系, 把劳动力从比较收益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安置到二、三产业部门, 并将农村集体就业制度化、规范化, 促使日本“农村过剩劳动力”急剧向三大都市圈 (东京、大阪和名古屋) 转移, 日本的城市化率也因此由1950年的37.5%快速上升至1975年的75.9%, 提高近40个百分点, 农村人口由5199.7万快速减至2697.8万。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数据显示, 1958~1963年期间, 日本农村每年外流劳动力高达50万~70万人,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高潮期;1964~1971年, 农村劳动力外流速度降至年均40万人, 转移速度仍然很快;[1]1972~1985年, 由于日本农业机械化高潮已过, 加之受到“石油危机”与“美元危机”的双重冲击, 经济开始转入低速增长期, 紧接着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又使日本陷入了长期经济停滞与萧条, 这一时期受经济情势的影响, 日本的城市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数量开始大幅减少, 速度放缓且不稳定;2000年以后, 日本国内少子化趋势加剧, 加上年轻人持续向城市迁移, 致使农业人口高龄化问题愈加严重。值得指出的是, 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举家迁移”的模式不同, 日本经济成长时期, 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 这促使日本传统的家庭结构、劳动力结构甚至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年轻的核心家庭和农村的老年核心家庭比例急增, 城乡老龄化发展在程度和速度上不断被拉开, 相对城市而言,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2]
三、日本农业人口高龄化带来的影响
1. 人口负债问题凸显, 抑制农业经济振兴发展
日本在1967~1971年期间就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 而日本人口红利时代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 1995年后彻底进入了人口负担期。目前, 日本农业劳动力中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接近75%, 65岁以上的比重也已经超过60%, 农业不仅无法提供剩余劳动力资源, 自身劳动力资源也已是濒临枯竭。上世纪60年代, 当时20~30岁的人口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如今都已成了七八十岁的老者, 很多仍在充当农业一线耕作者的角色, 无需多久, 这些人便会因为年事过高而退出农业生产的舞台。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06~2020年日本经济中期预测》报告公布, 日本1950~1990年处于“人口红利期”, 尔后进入了“人口负担期”, 日本终将进入因适龄劳动人口锐减而阻碍经济增长的“人口负债期”。日本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人口由1985年的22.3增长为2012年的50.7, 负担翻了一番多。日本农业劳动力紧缺的最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总值的大幅下降, 日本农业GDP自1985年达到116295亿日元最高点后便一直呈下跌趋势,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 2012年日本农业GDP仅为85251亿日元, 仅占国内GDP总值的1.4%。沉重的老年人口负担, 已严重阻碍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发展。
2. 弃耕抛荒现象逐年加重, 粮食自给率连年下降
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 国内农地弃耕的主要原因是农地被转作非农用途。但近年来, 农地无人继承经营成为日本国内弃耕抛荒的首要原因。据日本民意调查, 半数以上民众认为正是因为骨干农业从业者高龄化程度加重, 才导致日本越来越多的农地无人经营管理。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日本弃耕地面积达到39.6万公顷,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 增加了近一倍 (1990年弃耕地面积为21.7万公顷, 弃耕率为4.7%) , 弃耕率也于当年超过10%, 达到10.6%。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 耕地抛荒的原因也有所差别。在都市近郊, 大多数农民主要是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 他们抱有较高的农地转用期待, 宁愿放弃耕种与流转, 让土地撂荒;而在山、间农业地域, 农田基本建设较为落后,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弃耕率同样较高。
由于耕地面积连年减少, 日本农业生产结构越来越僵化, 除了日本主食的稻米仍能保持90%以上的自给率, 其他谷物、饲料粮等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严重不足, 需大量进口, 粮食自给率接连创新低。2012年, 日本谷物进口量达到2605万吨, 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表3列出了日本食物自给率的3种衡量标准, 分别是主要谷物自给率、热量基准的食物自给率和生产金额基准的食物自给率。主要谷物自给率从1965年的80%下降到2012年的59%, 年均下降1.25个百分点。热量基准的食物自给率水平从1965年的73%降至1999年的40%, 在2007年跌破40%的水平后基本维持39%的水平。相对来说, 金额基准的自给率相对处于较高水平, 这是由于计入核算的果蔬类农产品热量低、价格高、且国内供给比重较大。[3]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网站 (www.maff.go.jp)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注:主要谷物食品自给率主要指稻谷、麦类和玉米的自给率;供给热量基准的食物自给率指将食物都换算成热量单位, 测算每个国民每天摄取的热量中, 国产粮食所提供热量的比例, 侧重食物的基础性营养价值;生产金额基准的食物自给率指按照金额计算国民消费的食物当中, 国产食物的比例, 能更好地反映蔬菜和水果的自给率水平。
3. 社会养老负担日趋沉重, 财政难堪重负
1960年, 日本农户家庭收入中有一半以上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2005年, 该比重降至25%, 到2010年, 日本农户农业经营收入仅占家庭总收入的11%, 非农经营收入比重达43%, 而年金收入的比重则高达46%, 是农业收入的4倍之多。年金收入比重的大幅攀升反映了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性, 日本年金收入占日本农村老年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 有60%的老人是完全依靠年金生活。一方面, 国家和地方财政或其他社会团体必须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业老龄人口的社会福利保险事业;另一方面, 农户自身也必须储备足额的资金以满足家庭老龄人口的衣食住行和医疗保险等生活保障需求, 因而不得不减少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农业被迫减小经营规模。上世纪80年代以后, 农业者年金积累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农村年轻人对将来能否拿到年金抱有十分悲观的态度, 也拒绝缴纳养老保险费。据日本社会保障厅相关统计表明, 包括农村青年在内, 在“国民养老金”中, 大约有37%的人漏缴或少缴法律规定的养老保险金, 其中, 20岁至29岁的人中有50%以上拒绝交纳保险费。[4]这不可避免地促成国库负担与支付的严重不平衡问题, 农业者年金财政恶化趋势日趋严重。
4. 临界村落数量攀升, 村落共同体的功能濒临瓦解
日本国内越来越多的村落中原本数量就不多的中小店铺和诊所因客源稀少而纷纷倒闭, “购物难民”、“医疗难民”大量产生, 公交路线也因无利可图而被取消, 即便拥有私家车, 也因年事过高且找不到临时代驾的人, 无法外出购物或就医。这样的村落还在不断增加中, 并且不断演变为“临界村落” (3) 甚至逐渐消失。据日本总务省调查, 2010年, 日本“临界村落”超过10091个, 比2006年度统计时的7878个增加了28.09%, 此类村落所占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12.7%增至15.5%。村落社会共同体的功能面临加速瓦解的危机。据日本经济产业省 (2009年) 估计, 感觉到日常购物不便的老年人占17%, 约650万人。村落中无人居住的空房增加, 商店关门,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下降, 住宅荒废, 传统祭祀等节日衰退, 婚丧嫁娶的功能低下, 传统文化衰竭, 医疗体制弱化, 灾害情况下互助功能下降, 集会场所和公民馆的维持变得越来越困难, 原本可以依靠邻里间的互助可以协作完成村社活动因老龄化、离农和农户高度分散等原因而变得困难, 从而转向委托给民间服务公司或团体。[5]总体而言, 农村社会共同体功能濒临危机, 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方面, 包括农村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迹以及农村自然风光等, 都陷入了历史性的危机。
四、日本应对农业人口高龄化危机的主要举措
1. 加大对新务农人员的支持力度
新务农人员主要是从非农行业转入农业的劳动力, 日本政府通过出台多项对新务农人员的支持制度以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本农林水产省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新规, 就农协商中心的网站吸引非农行业人员务农, 为那些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向往从事农业的人提供全方位求职和培训信息。首先, 在新务农人员务农前, 支援志愿务农者中心、都道府县青年农业者培养中心等机构会针对其实际情况, 进行针对性地启发与咨询服务工作。其次, 通过利用务农预备学校、先进农户、农业大学校等培训指导机构, 帮助新务农人员拟定研修计划。地方农政局、农业委员会、都道府县青年农业者培养中心等还会对新务农人员进行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指导, 并对务农者在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活动方面给予补贴和优惠。日本在2005年还专门设立了务农支援融资制度, 规定18周岁以上、55岁以下的新务农人员经过政府认定后, 可以获得长期无息贷款, 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启动期的投资及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支出。2011年, 新政策又规定, 未满45岁的新务农人员可获得每年150万日元的补贴。[6]目前, 日本为吸引新务农人员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务农人员结构不断得以改善, 已成为日本农业重要的后备力量。
2. 积极促进农地有效流转
日本多次修改《农地法》, 都是为了扩大农地规模, 改善农地结构, 以减少农地流转障碍。日本在1993年《农地法》中对农地流转进行了系统规定, 使日本农地制度开始由强化管制向强化农业经营基础的制度进行转换, 并放宽农业生产法人的成员条件, 促使农地流转主要向“认定农业者”集中。2000年, 日本进一步修改《农地法》, 允许一定条件下农业公司通过参股农业生产法人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其后2003年, 日本进一步放宽了农业生产法人的成立条件。日本最近一次的《农地法》修订是在2009年, 对于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参与农业生产的行为, 实行“原则自由化”, 并建立农地保有合理化法人制度, 赋予农协和具有政府色彩的农业振兴公社行使农地买卖、租赁中介的特权, 为不愿放弃土地所有权, 但又无力保证农地有效利用的农户, 尤其是那些几近丧失劳动能力的高龄农户的租借转让需求提供帮助。[7]此外, 日本政府还于2007年正式实施“稳定品种经营对策”, 停止对小规模兼业农户的补贴, 只对有一定规模的骨干农业及有一定规模且比较规范的生产合作组织进行收入直接补贴的政策。即对耕种面积在4公顷以上的农户或耕地规模在20公顷以上的村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给予认定, 然后以多种政策性补贴资金以及贷款优惠政策向其倾斜, 促使农地更多地集中在“农业中坚户”手中, 防止土地弃耕抛荒现象继续快速蔓延。
3. 不断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制
不断发展与改革农业教育体制已成为日本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战后日本将农业教育战线从学校课堂教育拓展至整个社会领域, 将传统的学历教育体制与以生产实践为主的研修教育机制有效结合起来, 形成涵盖农业高校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就农准备校教育、农业技术普及事业及国内外研修教育等诸多教育模式互通的系统化、立体型的农业教育体系。其中央对农业教育事业的推进与改革进行统筹规划管理,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农政部门参与指导与协作,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自主参与各类农业培训, 强化农业实习与实践, 逐步构筑起农业“终身教育”的意识与理念。[8]在造就大批农业科研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农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 也极尽所能地激发了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理解农业、重视农业、爱护农业和致力于振兴和发展农业、农村的热情。
五、对中国的启示
中日两国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特征、成因、发展态势及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与经济影响上都颇为趋同。尽管目前农业劳动力流失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尚未充分暴露出来, 但我们仍不可掉以轻心。日本就像中国的一面镜子, 我们同样面临着农业人口老龄化不可逆的态势, 而日本的政策与举措极具参考价值, 对于中国未来农业劳动力政策调整有很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已达16%, 农村接近60岁或者达到60岁的劳动力已经占到55%。面对国内日趋严重的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们要极力确保农业生产中保有一定规模的青壮年劳动力, 以便他们能接续陆续退出农业生产的老年农业劳动力。
首先, 要加强对农业适龄劳动力的能力培养, 如借鉴日本的经验, 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 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 充分开发农业劳动力资源, 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接班人, 不断充实职业农民队伍。
其次, 要努力提升全社会对农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度, 把农业教育拓展到中小学阶段, 培养青少年爱农情感, 积极调动他们学农、务农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参与基础农业实践活动, 增加社会大众对农业和农村的理解和认同。
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证离农后的农民有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 让农民放心、安心地将土地流转出来, 促进农地更快、更有效地流转, 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终达到切实提高农业收入水平的目的, 从根本上破除青年人务农的最主要障碍。
最后, 还需指出一点:日本老龄化是伴随着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加深的,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 而中国却是在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的时候, 老龄化问题就已经加速到来, 因此, 我们更有必要提高警惕, 防止中国农业劳动力因老龄化加剧而出现断层, 成为抑制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参考文献
[1]常伟.近代以来的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 2011, (04) .
[2]高强, 孔祥智.日本农地制度改革背景、进程及手段的述评[J].现代日本经济, 2013, (02) .
[3]牛山敬二.日本农业与农村的现状及危机[J].中国农史, 2012, (01) .
[4]陈君, 李文英.日本农业普及教育的发展及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 2009, (03) .
[5]清水撤郎.中山间地域的稻作农业[J].农林金融 (日) , 2005, (06) .
[6]王慧.日本对新务农人员的支持制度与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04) .
[7]姚永龙.浅议日本农业接班人危机[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04) .
3.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三
关键词:电力通信 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
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现代化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名副其实地成为现代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作为世界电力通信这个大家庭优秀的一员,中国电力通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以及巨大的变化,纵观总体,我国正在向着既要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又要赶在世界潮流前列的方向而努力。
1、我国电力通信中存在的問题
1. 1网络方面
虽然我国电力通信已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通信方式和具备一定能力的较为完整的通信网络,但纵观全球电信发展的大趋势和世界各国电力通信发展的方向,尤其面对新形势下大区域电网互联乃至全国联网、电力市场等对电力通信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电力通信还不能真正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1. 1. 1通信网络结构较薄弱
电力系统通信目前的主干网络,基本上是星型和树型相结合复合性的网络结构,其互联性,相对较差,构成电路的迂回比较困难。所以,全网的可靠性、灵活性相对较弱。
1. 1. 2通信网体制、规范、标准发展不足
通信网体制、规范、标准发展不够完备,是对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制约,因此改进工作迫在眉睫。
1. 2管理方面
1. 2. 1网络接入薄弱
目前电力通信网用户接入系统处在一个薄弱的状态,一般都是电话线,电路的用户接口基本上也都是模拟式信号接口,不能传输、调整数据信息。
1. 2. 2网络管理薄弱
网络管理系统只是刚刚起步,只能对电路进行分路监测和简单的控制。由于通信规约、接口等不能统一,网内设备、通信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传输网现行体制的限制,网管系统所需要的信息很难收集,难以集成一个完整的网管系统。
2、我国电力通信发展技术措施
电力通信的战略地位必须首先为电力生产服务,因为电力通信的物质基础是电力系统,其生存基础是特殊的保障性通信。就发展来看,通信网要统筹考虑,按照普遍服务原则,须用最新电信网技术不断发展。
2. 1网络技术
真正意义的通信网络还应包括逻辑网,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通信网络的功能和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和各种业务的传输质量。在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如何实现网络化,结合同步数字传输体系( SDH) 技术,重点解决SDH 的网络管理技术和网络同步技术等问题。
2. 2宽带综合通信平台技术
我国电力通信网络规模小,经逐级划分后,一方面是通道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利用率又低。要改变这种状况,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应基于综合通信平台,要着重研究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 技术问题,包括接口标准、ISDN 协议转换等一系列问题,逐步由窄带ISDN向宽带ISDN 过渡。异步传输模式(A TM) 技术是实现宽带综合通信平台的关键技术。应研究如何利用AIM 技术实现传送电力通信关键业务的宽带综合通信平台。
3、我国电力通信发展战略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电力通信,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还获得了部分电信增值业务的许可。电力通信怎样在确保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在电信市场上的竞争拥有天地呢? 下面就对电力通信的发展战略进行初步的探索。
3. 1构建合理结构
对电力通信的改制,目前要充分考虑并优先保证电网生产的需要,因此, 在信息中心以通信公司作为电网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归上级管理负责管理业务,纵向松散,横向紧密更合适些。信息中心会做出适当分割,划归信息系统的通信子系统给通信公司。
3. 2找准市场定位
要想进入通信、信息服务行业必须先选择好竞争战略,做好自身的战略定位。目前,该行业尚属于由垄断向过渡到放开经营的阶段。因此,电力通信应选择重点集中战略,提供优质的服务给客户,牢牢地将这部分客户抓在手中。对于电力系统之外的用户应采用的战略应是成本领先及差别化战略,利用电力通信自身已拥有的杆塔资源和富裕通信能力,通过电力线上网提供与其他竞争对手有很大差异的特殊服务项目。
4、我国电力通信市场开拓策略
电力通信在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与市场开拓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必须深化改革,令电力通信从生产服务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构建电信发展投入产出的新机制,以服务为宗旨,市场需求为导向,效益为目标,促进电力通信产业的发展。
4. 1 抓住机遇循序渐进
电力通信市场开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走过的每一步都要做好做实,避免消极影响。走向市场自身实力是基础,同时,市场环境制约着能否获得市场准入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目前所占领的市场份额是进入市场的优先条件,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内,使整体实力得到充分发挥,以便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4. 2 市场策略与重点
电力公司在电信市场开放的国家,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式来利用其资源:一是出让资源或者用路权换纤芯;二是出让空余纤芯;三是电路容量的分享;四是网络服务的全面化。应尽量避免采用前两种方式,因为它会造成资源的流失,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在电信经营中电路容量的分享是最简单的经营方式,从长远来看说,全面网络服务是经营者获得利益的最优方式,会使产生的增值效益更丰厚。开拓电力通信市场要有自己的切入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体现更好、更快、更便宜等业务特点,进一步深化我国电信体制改革,开拓电力通信市场。近些年来,电力体制不断深入的改革,电力通信飞速发展,迎来了通信发展的春天。
5、结束语
总之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难于避免会碰到一些问题,这就要从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及时纠正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战略一定要明确。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教育科研大家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生艳.科学课堂中如何进行课堂收口的教学策略[J] .大家参考·基础教育新课程研究. 2010 , (01) :1112112.
[4]王立龙.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依靠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J].安徽科技. 2010 (01) :45246.
4.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四
-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规划设计
第一节 老年需求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第三节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设计
第二章 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定位
第一节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与养老政策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与定位
第三章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及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构想
第一节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第四章 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规划
第一节 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加强家庭养老的功能
第二节 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改善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
第三节 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让老年人体验专业化服务
第五章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人力、资金、运营及其他问题
第一节 养老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
第二节 养老服务体系的资金筹集
第三节 改革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走社会福利民营化道路
第四节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他对策建议
第二部分 老年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方法研究
第六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第二节 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对社会化养老的呼唤
第三节 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定位
第四节 目前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七章 文献回顾及研究意义
第一节 老年社会福利设施的界定和分类
第二节 文献回顾及研究意义
第八章 老年社会福利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老年人人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一两元Logisti C回归模型的应用
第二节 老年社会福利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一一以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预测为例
第三节 养老机构床位数需求的混合模型
第四节 各模型间优缺点比较分析
第五节 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床位数需求模型
第九章 南京市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研究
第一节 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及人力资源配置预测
第二节 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十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福利规划者与福利研究者的职能定位
第二节 模型预测结果的意义
第三节 模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对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的具体建议
第五节 问题与不足
第三部分
坚强与无奈
一一南京市独居老人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报告 第十一章 调查背景
第十二章 调查主要结果分析
第一节 基本状况
第二节 居住状况
第三节 家庭状况
第四节 生活保障
第五节 身体状况
第六节 医疗保健状况
第七节 社会生活与社会参与
第八节 生活质量
第九节 社会支持网络
第十节 观念与信仰
第十三章 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十四章 对策与建议
附录1 香港社会福利署《安老院实务守则》(摘录)附录2 南京市独居老人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 附录3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示意图
参考文献
后
5.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五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营销理念:由传统观念转向可持续发展
在以前的营销过程中,很多人将目光放在短期利益上,为此,在以前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往往是将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主线,重视在短期内,商品的实际销售情况。此种营销观念最终所取得的结果并不尽人意,也无法打造属于该企业的品牌。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市场环境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要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销售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可持续营销观念被挖掘出来,这一营销观念开始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确定营销路线。
(二)营销策略:由企业、产品输出为主转向消费者为主
传统的营销策略中是以企业、产品输出为主,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企业所销售的产品,这一营销策略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由于在旧经济时代下,很多企业都获得了短期的效益,但是因为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这就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局面。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观念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此时营销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客户群体,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三)营销战略:由刚性营销转向柔性营销
刚性营销与柔性营销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以前的营销过程中,领导是营销计划的制作者,由于其缺乏与其他成员的沟通,这就导致其所制定的营销计划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领导要重视与员工沟通,还要与目标消费群体沟通,挖掘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柔性营销的出现,让企业更多关注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尽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营销领域:由单一营销领域转向混合营销领域
当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大部分企业将提升品牌价值、培养长期客户群体规划到营销目标中。甚至有少部分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营销目标,其开始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机构合作,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新经济时代下,营销领域开始由单一营销领域转向混合营销领域。
二、新背景下应对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具体途径
(一)从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在传统营销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缺乏对整个市场的分析、认识,过于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远效益,从而导致企业所制定的营销战略不合理,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摒弃传统的营销战略,从自身的整体性、长远性出发,制定新的营销战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我们以“小米公司”为例子,小米公司成立于4月,然而小米公司的营销策略则是培养忠实的粉丝、饥饿营销与产品体验,这与众不同的营销策略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选择这一产品,从而让小米成为家喻户晓的国产手机。小米公司所制定的营销策略从长远效益出发,并将互联网作为平台,及时与小米用户沟通,听取用户的相关建议,生产出用户心目中的产品,这大大小米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从自身的预期出发,设计产品、生产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有目的的生产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本文以“iPhone6”为例子,苹果公司在iPhone6之前推出的都是小屏手机,殊不知在这段时间内,国产手机的屏幕日益扩大,这满足了很多消费者的需求。为此,苹果手机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生产出4.7寸的iPhone6与5.5寸的iPhone6Plus,这就引发iPhone6与iPhone6Plus的购买热潮。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了解到,iPhone6和iPhone6Plus在全球销售热头强劲,这不仅提高了苹果手机的占有份额,还增强了苹果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从企业员工出发,构建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领导缺乏与员工的沟通,用硬性的指标、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每位员工,这既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热情,还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与员工、客户多多沟通,听取员工的建议,并制定弹性考核指标,人性化管理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领导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其要将员工所搜集的市场信息作为参考依据,保证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企业形象出发,确定长远的营销目标
当前,很多企业通过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合作,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关系着企业能否长远地发展下去。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也让消费者愿意去购买该企业的产品。相反,一个不良的企业形象会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产生怀疑,导致其不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导致该企业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鉴于此,企业要关注自身的形象,树立独特的品牌,利用品牌来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此时经济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经济时代下,企业更加关注目标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将此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此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同时,在此背景下,企业要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新的市场,确保自身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向明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昕,王志伟.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J].农村经济与科技,(10).
[2]肖代柏.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8).
6.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篇六
2011-4-14 13:20:00 来源:江苏省老龄网
[摘要] 从建立和完善运作机制的视角,探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是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老龄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和强化老龄工作组织协调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以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决策时参考。
[主题词] 应对 人口老龄化 挑战 运作机制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表标志。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它对经济和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将进一步显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这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仅就建立和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运作机制,作一初步探索与分析,祈请各位指正。
一、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现状
从多年来的实践看,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系指为保证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所做的工作能够有序推进、有效落实而采取的政策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它主要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作格局,包括方针政策、协调原则、工作规则和组织领导体系等等;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指工作目标、运作方式、推进措施、管理手段等等。
我省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已有23个年头,比全国总体水平提早了13年。相对而言,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工作也较其他地方起步早几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初步构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的运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1.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从1986年起,全省从上到下普遍建立了老龄问题工作机构,加强对老龄问题的研究和对老龄工作的组织与协调。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惠泽全省千万老年人。各地把老龄工作摆到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从“九·五”开始,把老龄事业纳入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是在“十·五”期间,老龄工作不断加强,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多年来,省政府多次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断深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老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三道防线,保障低收入、无收入及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到去年,全省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突破1200万,参保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二。去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与此同时,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达4300万,比例已逾90%,参合率位居全国各省之首。老年医院从无到有,目前全省已建立专门为老年人看病的医院十余所,在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专科门诊200多个,老年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得到改善。
3.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各地把老龄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规划,统筹安排,促进了养老服务设施的加快发展。目前,全省农村已有敬老院1600多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已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全省养老服务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护理机构已有800多所,社会养老迈出了新步伐。家政行业的蓬勃兴起,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提供了方便。一支支活跃在大街小巷和农家院落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困难年人雪中送炭,提供各种帮助与精神慰藉服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老年教育、基层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得到较快发展。
4.老年维权工作得到加强。1988、1989年,我省先后颁布了实施《江苏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老年人维权工作网络开始显现,从而使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5.涉老组织成为老龄工作的助推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各级涉老社会团体为老龄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老龄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省级涉老机构和组织建立较早,力量较强,已成为党委和政府抓好老龄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市、县级涉老组织逐步健全,发挥作用日益明显。活跃在基层的各种老年人组织,已成为基层老龄工作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现有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看到老龄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运行机制方面,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养老供求平衡机制尚不够健全。养老设施供求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与我省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地位不很相称。目前,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总体水平还不高;老年人活动场所偏少,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老年学校数量不足,农村不少地方甚至仍是空白;老年人专业医疗护理设施紧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薄弱;老年人服务需求与供给差距甚远。
2.政府职能缺位,市场机制缺失。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格局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状况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位置尚显不够突出,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不足。运用市场调节手段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老龄事业领域中尚存在不少空白。
3.社会参与机制不够完善。组织和协调社会参与老龄事业尚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参与力量不足,志愿者参与不够广泛,全社会对老龄事业关注热情还不够高。
4.老龄工作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我省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成立较晚,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对老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缺乏有效的推进措施和监督手段。市、县(市、区)老龄工作协调机构力量较为薄弱,人员不足,经费偏少,有些地方工作关系不够协调。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够强。部分涉老社会团体规范化程度不高,任务不够明确,工作不够规范。一些涉老组织缺乏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各级各类涉老机构与组织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与相互配合,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三、建立和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的建议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察事物都应把它置于事物整体的大系统中去考量。新世纪新阶段,江苏将在新的起点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阔步前行。在全面推进高水准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与时具进,率先构建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顺利化解由此带来的种种压力,让千万老年人共同参与建设,共同享受成果,这应当成为全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
1.构建立体化老龄工作网络,强化责任体系。根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建立健全立体化工作网络,形成大老龄工作格局。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立体型工作体系,包括人口生态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人口统计系统信息化规划等全方位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中的职能定位。为强化政府老龄职能,在必要的时候,可将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从民政部门分离出来,升格为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直属办事机构,成立老龄工作局,赋予老龄工作的行政职能,并将离休老干部划归其统一管理。从而真正发挥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力作用,承担起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主体责任。同时,为加强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建议在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社会保养老保障局,将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由其统一管理起来。在此基础上,从上到下进一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保障的责任,牢固确立政府老龄工作的责任主体。比如,住房与建设部门应负责提供“三代同堂”、“两代同堂”与独居老年人住房的设计样式及有关优惠老年人的住房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全社会关心照顾老年人,确立企业和社会在老龄工作和发展老龄事业方面的责任。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在老龄方面的工作职责和服务职能,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延伸落实到社区性实践。明确企业在老龄方面的责任,使各级各类企业为社会养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与责任,使家庭成为养老的重要社会基础。同时,对养老负担重的家庭给予适当的补贴。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增补老龄协会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健全老龄协会组织体系,尤其要尽快解决市、县老龄协会组织的断层问题,强化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虽说我国是属于“未富先老”类型的国家,但我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人均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走在其他省前面。在经济实力并非十分充裕的人口老龄化初期,老龄事业方面的投入不足是情有可原的。而今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理所当然应适当增加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以适应老龄化挑战的新形势。既要彻底改变在计划经济年代那种政府对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大包大揽,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的现象,也要注意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一味想甩“包袱”,试图把养老保障全部推向社会和市场的倾向。应当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取向,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提供社会养老保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不仅不可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推进机制,把老龄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各级政府都应确立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对老龄事业投入的自然增长机制。切实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各方增加老龄事业发展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与个人为老龄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完善困难老人救助体系,设立特困老年人救助基金,健全老年人基本生活困难救助机制。省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3.着眼长远,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各级领导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老龄事业的良好氛围。老龄工作的宣传对象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应当包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不仅要充分利用包括报刊、广电、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加大宣传频率,开设长期性的老龄专刊、专栏,而且各级政府要运用会议、文件和政府门户网站加大老龄事业的宣传力度,使“老龄之声”伴随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过程。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老龄宣传工作做到社区、村落和家庭。宣传工作还必须从娃娃抓起,将老龄宣传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建立和完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推进动力。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和规范老龄工作。把ISO质量认证体系引入老龄工作领域,创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评估考核体系,对老龄工作各项任务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老龄设施建设项目和为老服务项目等,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动力机制。根据权力与利益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原则,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业绩与奖惩挂起钩来,促进老龄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3)加强老龄工作立法,促使老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确立具有时代特点和江苏特色的现代养老模式和路径,确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家庭在养老保障中的责、权、利关系,确立养老事业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关系。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以及子女孝敬父母,如对经济赡养、精神慰藉以及探视父母等作出明确规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阅文献:
1.《联合国老龄问汇编题资料》,1993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编。
2.《江苏老龄工作手册》,2005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3.《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2002年,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4.《率先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调查与思考》,2007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5.《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6.《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2005年9月,中国农业出版社。
7.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七
1 美元的趋势性升值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1 压低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
美元的强势会压低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的价格,恶化大宗商品和能源出口国的贸易条件,造成这些国家的出口收入下降,最终将导致经济快速下滑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从2014年7月开始,纽约轻质原油的期货连续报价从每桶105.2美元降到了66.77美元,跌幅高达36.5%,12月1日,盘中报价曾一度跌破每桶65美元的大关。同期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大多数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大宗商品价格综合指数CRB下降了13.6%。
1.2 新兴市场国家外债负担加重
美元的趋势性升值将会增强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从而会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短期资本外流的格局。资本的持续性外流会造成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下跌、本币持续贬值及外债的负担加重,甚至会引爆新的金融危机。
1.3 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逆转
美元的升值将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大量回流美国,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出现流动性短缺,次贷危机将会蔓延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将新兴的市场国家拖入危机的漩涡。
2 美元趋势性升值的原因
2.1 经济基础是美元强势的根源
发达国家的经济可谓冰火两重天,美国经济依然坚挺,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沼,出现稳步复苏之势,而欧洲和日本的经济仍在衰退中使劲挣扎,面临巨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在美国停止量化宽松之时,欧洲和日本不得不加大量化宽松的力度。
2.2 背后有美联储加息做支撑
美联储加息能增加美元和美国资产的吸引力,吸引资本流入美国,使美元升值。目前,美元还处于零利率水平,加息的空间非常大,仍有很大的力度还支撑未来美元的汇率。仅仅加息预期就能导致美元近期大幅升值,足以说明美元升值有很大动力做支撑。
2.3 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
美联储的相对宽松不足为美元升值创造了有利的货币条件。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趋势背景下,美联储的宽松力度相对来说弱于其他央行。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会在2015年某个时点开始加息。
3 中国应对美元趋势性升值的对策
如果美元出现趋势性升值,我国经济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将会面临双重压力:一是来自美元升值的直接影响;二是可能受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波及。因此,要做好应对的措施,努力化解冲击和控制风险,化为为机。
3.1 提高人民币汇率管理政策的灵活性
当出现竞争性贬值时,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非常的关键。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做法是恢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然而,面对美元趋势性升值,若还采取此种策略将会造成人民币随美元被动升值,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人民币汇率管理政策应转向保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允许人民币对美元适当贬值,避免承担其他国家竞争性贬值的成本。
3.2 要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时,要多从国际市场上采购。例如,目前,纽约轻质原油期货连续报价已跌至每桶不足70美元,由于我国石油生产与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国内石油企业可以适当的控制住产量,多使用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也可适当的增加原油储备。同时,多从国际市场采购原材料,也可消化一部分的外汇储备,这将有利于调整外汇资产储备的结构。
3.3 严防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在美元强势的情形下,我国经济金融中的风险也会不断暴露出来,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想要化解主要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一底线,一方面要防止国内风险在外部冲击下发酵;另一方面,要防止国内风险让外部冲击有机可乘。
3.4 积极推进区域化、集团化深化南南合作
近两年,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遭遇严冬,将会存在很大的国际援助和合作需求,对外资的政策也可能也会放松。这将会是鼓励我国企业走进去、实现对外投资多元化的好机会。我国应深化南南合作,积极推动金砖国家集团治理建设,必要时要对困难和危机国家伸出援手,共同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黄其畅.浅谈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及我国的汇率政策[J].金融经济,2006(2).
[2]张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8.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八
关键词:石景山区;老年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6-54-04
引言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依此标准,石景山区已于2000年步入老龄社会。2010年石景山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61.6万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13.5%,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经达到9.6%。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老年人口规模和比率不断扩大,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十二五”时期是石景山区实现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石景山向绿色生态石景山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战略机遇期。正确认识老年人口现状及特点,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需求,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景山区老年人口现状及变化特点
(一)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增速明显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石景山区常住人口61.6万人, 60岁及以上人口8.3万人,所占比例达到13.5%;65岁及以上人口6.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9.6%。
2000年至2010年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37709人增加到59511人,平均每年增加2180人,年均增速达到了4.7%,较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的2.3%高出了2.4个百分点(见表1)。
(二)老年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绝对数看,八角街道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1676人,占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19.6%,而广宁街道老年人口数为1792人,仅占全区老年人口的3.0%,各街道老年人口区域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从相对数看,各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不平衡,其中,老山街道老年人口为5628人,占所在街道常住人口比例最高,占比为13.2%,其次是金顶街、广宁和八角街道,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11.5%、10.3%和10.0%,而五里坨街道老年人口为2089人,占所在街道常住人口比例最低,仅为6.9%。
从老年人口密度看,石景山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密度为705人/平方千米,各街道也出现了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其中,金顶街和八角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分别为2163和2131人/平方千米,是老年人口密度最大的两个街道;而五里坨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只有84人/平方千米,各街道差距非常悬殊(见表2)。
(三)高龄老年人增长趋势明显
将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按年龄分成7个年龄组,其中,65~69岁人口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7.7%,较五普时的47.3%减少了19.6个百分点,下降比例明显;而75~79岁和80~8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3.9%和12.1%,较五普时分别提高了9.4和6.3个百分点,其他高龄年龄组较五普期间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可见,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占比较五普时增长明显,而仅65~69岁年龄段人口较五普时减少明显,表明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已非常明显(见图1、表3)。
(四)老年人口女性数量大于男性,80岁以下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达87.4%
图2显示:无论在哪个年龄组,女性老年人数量都大于男性老年人数量。此外,80岁以下低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87.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12.6%。
(五)老年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图3显示: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27.6%,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达到25.9%,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是17.9%,而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也有10.6%,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石景山区老年人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六)两成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
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35%的身体状况为健康;45%的人处于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人为14%;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6%。可以看出,石景山区有20%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需特别关爱。
(七)87.1%的老年人口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
六普数据显示,石景山区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最多,占到了87.1%,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到9.2%,主要生活来源为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各占1.6%,其他为0.4%。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比例高,说明老年人经济上的独立程度高。由于不同的收入来源具有不同的经济稳定性,离退休金、养老金的稳定性要好于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
二、石景山区老年人口需求现状问卷调查
2011年8月,石景山区相关政府部门对石景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总样本量为1500份,最终有效问卷1368份。调查显示,石景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需求
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对照顾服务和医疗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所在社区能够提供相关服务,尤其是医疗照顾和保健服务。15.6%的老年人部分生活能够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12.5%的老年人感觉身体状况不好;56.9%的老年人感觉身体一般。据此推算,全区目前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超过1.2万人。
(二)参与社会需求
不能把老年人只看作是被社会扶养的对象,应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潜能。调查显示,近59%的老年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33%的老年人会根据活动情况决定是否参与。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提供聊天解闷的帮助,五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帮助其他老年人解决纠纷,十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家务、照料或者医疗帮助。
(三)养老担心及养老意愿
有18.8%的老年人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有33.7%的老年人担心生病时没有钱治病,有38.7%的老年人担心养老金不够养老,有9.2%的老年人最担心的是生病时没人照料。
老年人所倾向的经济保障方式主要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自己储蓄养老。56%的老年人倾向于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首要的经济保障方式,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把储蓄养老作为自己首要的经济保障方式。
(四)养老方式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75%)倾向于居家养老,因为家中条件适合日常生活。14%的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希望社区和社会提供入户服务和居家养老的支持性服务。11%的老年人倾向于机构养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不方便照顾,机构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服务。
高龄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同住。在低龄老年人中,有40.3%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在高龄老年人中,则有近60.0%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
婚姻状况也是影响老年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的重要因素。在居住意愿上,丧偶老年人中有近60%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已婚有偶老年人中只有38.7%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随着健康状况的下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意愿也在增强。
三、石景山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快速推进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石景山区养老服务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压力加大
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使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能力开始受到日趋严峻的挑战,目前已形成“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年人和1个孩子,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许多独生子女父母过早地步入“空巢”生活轨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变得日益脆弱。
(二)医疗保障压力加深
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是一个患病率较高的群体。据有关部门推算,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其他人员的3~5倍。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医疗保障资金需求迅速膨胀,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占全部人口医保费用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老年人一旦生病住院,康复所需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如何解决老年人的陪护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三)养老金支出压力加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金支出的压力将会日益加重。一方面养老标准越来越高。为了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近年来政府逐步提高了社会养老金标准,今后为了更好地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养老金支出的总量还会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城镇离退休职工大量增加,随着退休人员的大量新增,养老金支付的群体将不断扩大,财政负担会越来越重。
(四)为老服务压力加重
一是机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际标准为平均每百名老年人有养老床位5张。《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要求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8张。按“十二五”末全区老年人口10万人推算,石景山区需要建设养老机构床位数3800张,但实际仍有近千张床位缺口。
二是社区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职业类别不同,文化程度各异,这就决定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是多元、多层的。但目前社会为老服务网络尚不健全,老年人活动场所相对较少,公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居家养老服务券结算金额看,就餐服务占65%,家政服务占28%,生活照料服务占1%,精神慰藉服务占1%,而医疗服务则为0。这与调研显示的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服务为医疗服务大相径庭,原因并非老年人没有这方面需求,而是缺乏专业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商。
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一)养老服务具有针对性
老年人是一个异质性很大的群体,不同的老年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随着新一代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及经济能力的提高,预计他们将有更多不同的需要。他们会主动提出需要,对服务种类、模式、素质均有更多不同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强服务设计并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使养老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养老服务向社区化、综合化发展
传统上,家庭是照顾老年人的核心。但是,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推进,大大削弱了家庭照顾老年人的能力。虽然养老机构可让老年人得到全面的照顾,但调查显示老年人还是愿意留在家中养老。因此,养老服务的发展要以社区照顾为基础,即尽量为家庭提供协助,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及熟悉的小区中得到照顾,安度晚年。养老服务应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跨专业的服务,以便能让老年人留在家中或熟悉的环境下接受服务。这就需要把当前的一些服务项目进行整合。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单位、社会密切协作的综合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四)加快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建设
目前多数社区都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等提供老年人娱乐的场所,但由于疏于管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又由于缺乏资金,很多老年活动中心只有单一的娱乐项目,很多服务项目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重塑老年活动中心形象,关键在于服务项目必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以娱乐为主走向健康交往与体现老年人价值为主。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积极扩大养老服务队伍,吸纳一大批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让他们经过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后进入养老服务队伍,并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建立“劳务储蓄”制度等方式,实行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同时,重视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培训上岗、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措施,使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迅速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改进。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9月23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发布。
[2]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10月20日北京民政网站www.bjmzj.gov.cn发布。
[3]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石政发〔2011〕9号,2011年3月。
[4]邬沧萍,《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高级公务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
[6]姜向群,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讨,《人口学刊》,2004年第5期。
[7]郭蕾,北京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保障需求调查报告,《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上册)》,同心出版社,2011。
[8]安慧,北京老年人口特征分析,《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上册)》,同心出版社,2011。
[9]石景山区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石景山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2年10月印制。
9.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篇九
高空作业安全措施
1、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及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使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人。
2、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尤其是民工的培训教育。公司安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等。项目安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工地安全制度、施工现场环境、工程施工特点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班组安全培训教育的主要是: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剖析、安 全纪律和岗位讲评等。从而增强工人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职 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 以贯彻执行。
3、坚持班前安全活动,针对班组专业特点和作业条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对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和补充;二是要将操作者的安全注意事项讲明,保证 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检查。工程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和专职、兼职安全员,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职责分工,严格执行定
期安全检查制度,并经常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事 故隐患,要按照“定人、定时间、定措施”的原则进行及时整改,并按时 复查,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5、高处作业人员应经过体检,合格后方上岗,有心脏病等不适宜高空作业的人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6、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施工和调换工作岗位时,项目部应对操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岗位的安全教育。
7、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要系好帽带,防止脱落,使其在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时起到保护作用。
8、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凡在2m以上高处作业,必须系好 合格的安全带。有的高处作业点没有挂安全带的条件时,施工负责人应为 工人设置挂安全带的安全拉绳、安全栏杆等,并确保高挂低用。
9、安全带使用中应做垂直悬挂,高挂低用较为安全,当在水平位置悬挂使用时,要注意防止摆动碰撞。不宜低挂高用,不应将安全带的绳打
结使用,不应将钩直接挂在不牢固物或直接挂在非金属绳上,钩子必须挂 在连接环上使用,防止绳被割断。架子工使用的安全带绳长限定在1.5—2.0m,当使用大于3.0m的长绳时,应加缓冲器。
10、高空作业时临边要有足够的操作平台和安全防护,特别在平台外缘部分应加强防护。
11、工人使用梯子要牢固,踏步30—40cm,与地面角度600—700,底脚要有防滑措施;顶端捆扎牢固或设专人扶梯。
12、攀登和悬空高处作业人员以及搭设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并必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13、施工中对高处作业的安全设施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必须及时解决,危及人身安全时必须停止作业,施工作业场所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装卸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均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传递物件、禁止抛掷,雨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措施。遇有六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暴风及台风暴雨后应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加以检查,发现有松动变形损坏或脱落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
10.“差生”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十
每一个班级都会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人们私下里称之为“差生”或“后进生”。“差生”的转化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工作,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理论剖析,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操作性不强,效果也不很理想。把“差生”转变成优秀学生,正是一个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需做好的关键一步。我一直被“转差”的问题困扰着,几十年来我一直寻找“转差”的方法。今天就这个机会说说我的一些做法或体会。
一.讲清楚数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差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我们不能只讲一些什么复习呀、听讲呀、做作业呀、问老师呀……等大道理。面对数学没有学好的“差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如:知道这几个“差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们也尝尝及格和得高分的喜悦。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证明他们已经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悦比失败的教训更能激励“差生”的进步。同时在辅导时一定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差生”数学差的原因除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知识点和做题习惯,要双管齐下,这是“差生”转化的秘诀所在。
二.要明确告诉“差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这一方法学习,短期内,如三个星期或一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要有相应的测试,测试成绩的提高是学习进步的主要标志(至少“差生”这样认为)。不要把验证进步的期限超过三个月,这样“差生”会觉得太久。测试之后一定要及时与“差生”共同分析错因,分析是知识点的问题还是做题习惯问题。
三.在课堂上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说题”。启发引导他们分析题目中每一句话的含义,说出解题的思路。从“说题”入手,揭开试题的神秘面纱。
11.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十一
一、当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基础投入仍显不足。近年来,虽然企业用于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逐年增加,但投入总量仍很薄弱。据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等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30%以上的国有企业只是象征性的拨一点教育培训经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年人均教育培训经费在10~30元之间的企业只有20%左右;大多数亏损企业基本停止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甚至部分有能力的企业也放弃了各种培训。而国外一些企业如美国则更重视职业教育。美国工商企业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经费高达2100亿美元,已培训员工总数达1000万人次。全美有97%的企业制订了职工培训计划,用于现职科技人员更新、拓宽及深化专业知识的经费年均增长率为25%。
2、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层面普遍比较单一。我国的许多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管理一般都比较重视,但是对一般工人的管理和开发却不够重视。在现代的企业里,工人是企业的基本构成力量,工人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工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培养熟练的工人,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的质量提高,使自己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现在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一方面聘用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因为廉价;而另一方面又不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这些都导致了员工素质的低下,从而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都带来诸多不便。
3、人才队伍建设没有形成阶梯式发展。企业的人才库应该是一个有梯队的人才队伍,企业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决策层、领导层,而且需要一批能贯彻执行企业决策层的意图的中层领导层、组织层。管理队伍人员的年龄结果也应该有梯度,以便企业能在需要新老交替的时候不至于出现人才的断档。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企业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干部提升要逐级选拔慢慢来,而且要论资排辈,许多有能力的年轻的干部不能尽快地得到提拔重用。在管理层中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企业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个人英雄主义在我们的有些企业中也过于泛滥。企业领导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优秀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一个好的企业不但应该要有好的领导者,在这个领导者周围更应该有一群能力强的人作为他的智囊团,对他的决策提出建议,这样的企业才能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4、对员工的激励和奖惩制度不够健全。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永恒的主题,也是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目前,激励制度在我国企业里应用的并不是很好。奖金不是为了激励职工,而是作为增加职工收入的一种手段。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企业应进一步拉大不同等级奖金之间的差距,增加奖励等级,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更好地体现出激励的作用。此外,管理者只是注重对职工物质上的奖励,而忽略了对职工精神上的奖励。在我们的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多一些精神上的奖励,满足职工在精神上的一些需求,这样的激励效果会更好。
二、加强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措施
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已变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做到“招得准”、“学得好”、“用得对”、“留得住”、“退得出”。
1、找准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首要问题,即“招得准”。
不少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容易陷入“经验”与“学历”的误区,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握招聘原则。根据岗位对人员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确定招聘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岗能匹配,为所需岗位找到最合适的员工;二是明确招聘目标。明确所需岗位的员工任用条件和资格,根据招聘岗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招聘目标,加强招聘的针对性;三是选定招聘方法。要把所招聘员工的特点与岗位实际和企业文化相结合,根据能力需求和价值认同感来招聘员工;四是具备招聘能力。招聘人员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具有鉴别人才的能力。
2、建立健全员工培训长效机制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即“学得好”。
在员工培训工作中,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确定培训人选。应避免有的员工因工作繁忙而得不到培训,应特别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二是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紧密结合实际和岗位需求,以提高关键岗位的工作效能为目标,避免培训内容理论化;三是选定培训方式。职业培训不同于学院式教育,在培训方式上应将情景模拟、现场互动、咨询式指导、户外训练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四是营造学习氛围。努力建立健全培训的长效机制,营造全体学习的良好氛围。
3、把最适合的人才放到最适合的岗位,即“用得对”。
一是实施全员岗位责任制。科学设计工作岗位,明确岗位各项职能,实施全员岗位管理,将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转化为员工的动力和责任;二是构建内部人才市场。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是建立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构建内部人才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人才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同时,完善人才预警系统,对于内部人才市场无法满足的岗位,再次面向社会进行招聘;三是严格员工聘任标准。在员工的聘任上,要按照岗位说明书的有关要求,严格人才使用标准,量才录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减少人才流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做到“留得住”。
一是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企业应参照市场同类人才薪酬标准,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对市场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别薪资管理;二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员工评价体系,从“德、能、勤、绩、廉”等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量化考核内容,从而全面、客观、准确、公正地评价每位员工的工作绩效;三是扩大员工发展空间。打破单纯的以管理职务升迁的模式,建立管理职务、专业职务、技术职务升迁机制,并严格实施竞争上岗、资格证上岗和岗位聘任制,使各类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要建立合理的员工退出机制,即“退得出”。
一是明确退出的内涵。员工退出并不等于辞职或被辞退,而是在企业的发展、岗位职能的改变或员工自身因素的变化而造成岗能不匹配现象时,对相关岗位员工采取的措施;二是建立完善的退出程序。要按照员工成长链和人才价值链建立科学的退出流程,确保人才退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三是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企业应建立以管理制度、业绩指标、员工素质、薪酬福利等为支撑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合理的退出机制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安景文,《企业管理学》,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推荐阅读: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09-07
申论范文:老龄化07-24
对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08-19
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障对策07-06
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08-05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08-29
世界人口日和历年世界人口日主题08-04
人口爆炸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