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子垦区水利设施研究论文

2024-06-25

小海子垦区水利设施研究论文(精选4篇)

1.小海子垦区水利设施研究论文 篇一

我国是人口大国, 也是农业大国, 农田水利设施是实现我国农业科学发展、提高土地产能的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与发展, 仅在“十一五”期间对水利建设的总投资额就达到7 000亿元。但是,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干旱、洪涝灾害表明,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仍然存在建设滞后、基础脆弱等问题。对此, 笔者认为, 应以认清农田水利发展的重要性为前提,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而水则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更是促进提高土地产能不可或缺的要素。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议密不可分, 只有做好水利设施建设工作, 才能保障农民的收入稳定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并同时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社会的稳定性。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合理有效的灌溉技术以及加强灌溉水利用率的前提, 也是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利器。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少, 且水资源较为匮乏,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维护国家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 也是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前提。

二、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理念、新模式的引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传统的治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政府必须从原有的理论、思路和模式出发, 不断创新, 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研究与探讨。

1.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提升农田抗旱能力。

通过对现有的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除险加固, 全面增加其蓄水能力;而对于老化失修的机井等灌溉设备, 应抓紧修复或更新, 以提高抗旱能力。

2. 完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快对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设或改革, 对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确认, 并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 进一步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 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向市场化靠拢。

3.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减灾能力评价的准确性。

客观、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减灾能力作出评价, 避免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治理性干旱, 并要对水资源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以避免出现建设不合理或用水不合理的现象。

三、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

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 要针当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全面考虑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状况, 科学、合理地估计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并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 突出重点, 实现科学合理用水, 坚决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制订建设规划时, 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 并对潜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完整而科学地分析与论证, 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 避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 合理使用水资源。

四、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促进多方筹资

1.

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 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 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的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同时, 还要大幅增加地方财政中的水利专项资金, 并要全额、合理地应用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去。

2.

各地方政区可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 并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以达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逐年持续增长的目的, 从而加大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力度。

3. 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在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 又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可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基本原则, 调动社会各界的投资积极性, 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来进行民营水利建设。

4. 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热情与积极性。

地方政府应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 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鼓励和扶持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 让农民自愿参与投资, 并把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投资经营, 使之既可以保障农业的灌溉用水, 还可以作为一种长远而有效的投资。对此, 当地政府可以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

五、结论

2.对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研究 篇二

关键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首次聚焦国家水利建设,放眼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水利,这说明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状况令人堪忧,面临的问题严峻。

一、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现状

(一)重建轻管现象严重

在我国,重建轻管和粗放管理的现象一直是传统农业的顽疾,造成部分水利设施不能正常发挥效益。许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后便交付给当地乡镇政府或者村级进行管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管理方法简单化,导致水利设施得不到正常维护,以致瘫痪,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一方面,农民的认知不足,他们对于农村水利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有水利设施就会有水源的层面,且对政府有着盲目的依赖性,认为无论是建设亦或是管理都是政府的责任,而自身只是最终受益者,忽视了作为受益主体的责任性。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基于政绩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只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而忽视了建后的管理工作,因为水利建设项目的完成意味着又一项工作亮点可以写入工作业绩。同时,基层缺乏有效的水利基础设施监管机制,对于后期管理工作缺乏上级监督,因此监管工作难以受到基层政府的重视,对于水利设施管理投入的资金和精力也相对较少,使得已建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良好管护使得已建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很好的管护,造成资源浪费。

(二)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无论是由当地政府负责管理的水利基础设施,还是由村级自行管理的水利基础设施,亦或是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由民营企业负责管理的水利基础设施,同样出现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综合素质的现象。在我国新一轮的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乡镇水利部门面临着撤销、合并、人员流失的现象,多数乡镇水利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低,队伍老化,缺乏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承包水利基础设施日常运营的一些民营企业,多数是冲着收益而去,员工素质多数只停留于简单的日常操作中,对于专业的维护、保养水利基础设施并不通晓。而一些村级水利基础设施多数是由村委会干部兼职管理,更加无力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和使用寿命。

二、改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

(一)科学规划

近几年来,国家水利建设投资已逐步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倾斜,如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利重点县土地平整等都是支持农村基础水利建设。受投资渠道、投资方向、相关政策制约,形成了“多龙治水”的现象。在规划上,为了满足上级需要,各水利部門与基层政府之间缺乏协调性,各自规划水利建设,各种建设因前期规划粗放,虽经过项目评审,但大都对实际状况不熟悉,建成后效果不理想,管理起来束手束脚,易形成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因此,国家为了确保水利基础设施的效益最大化,在建设初期便努力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把规划作为建设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查摸底,规划先行,统筹兼顾,从全局着眼打造统一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布局。并提出基层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慎重做好水利建设决策。这是近年来中央基于全国范围的全局性统筹规划和期望,但是真正落到基层,许多地方因为种种原因容易忽视规划的重要性。

(二)深化水利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在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过程中,基层(县级、乡镇)政府承担着主要管理工作。针对基层许多水利基础设施无人管理的现状,国家自2011年以来,提出“加快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总意见,新增、恢复基层水利站6217个,新增农民用水协会近2万个,对2000多支县级抗旱服务队能力建设给予了经济扶持。北京、江苏等地将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延伸至村级,实行村级水管员制度;陕西、河南等地采取“一个办法管到底、一个机构统到底、一个制度用到底”的方式,落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深化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此外,还有部分地区的做法是,推进水利部门管理体制改革,以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转变水利部门职能,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单一管理向综合监管、依法行政转变,从分割管理、各自为政向协调工作、统一监督管理转变;改变过去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模式,在水利基础设施管理过程中,引进市场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政府、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农村水利管理机制,完善农村水利运营环境。

(三)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人财投入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人力投入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水利设施的效益好坏。因此,近年来,国家部分地区不断培养选拔专业技术性人才输送到基层,解决基层水利管理的缺人问题。此外,由基层农业技术部门为主体,组织农村相关水利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日常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四)采用分级管理模式

针对不同级别的水利基础设施,实行不同的分级管理模式。

(1)对于主城区供水或对县域农业生产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水利基础设施,由水利部门设立县级水库管理机构进行专门管理。

(2)对于一些跨村的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由镇及当地水利部门统一管理。

(3)对于一般小型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则由所在村的村委会负责管理。例如绝大多数村修建的蓄水堰塘,都是由村级自行负责日常管理维护。

(4)对于部分政府、集体修建的小型水利设施,突破产权限制,放宽水利设施的承包使用权限,通过转让经营的模式,解决水利设施建成后缺乏管理的问题,在签署规范合同后,委托给第三方(水利协会或个人)进行经营。这种管理模式一般具有合约年限限制,经营主体往往更为重视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对于日常的管理维护工作并不尽心。

总结

由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覆盖范围广,受益的地区存在交叉,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利益纠缠”问题,因此,在布局水利建设之初应着眼全县,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避免因利益纠纷影响建后管理工作,确保水利基础设施效益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程工,张秋云.转轨时期基础设施融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小海子垦区水利设施研究论文 篇三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4日

当前, 河北省农村水利设施维护投入不够、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

一、河北省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现状

“十一五”期间, 河北省组建河北水务集团, 搭建水利部门管理运营的融资平台。按资金性质积极整合涉农部门相关资金, 集中财力, 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民营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场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坚持农民自愿、注重实效、民主决策的原则, 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 引导农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各金融部门对符合信贷政策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信贷扶持政策, 适度放宽了贷款条件, 扩大面向农户和投资者的小额信贷, 基本上建立了符合我省省情的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但是, 问题仍不容忽视:投融资管理主体定位不准确, 造成政府、事业、企业、合伙组织、农民个体责权不清, 影响投资积极性和投资规模;农田水利规划、投资、建设、运行由政府多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管理, 投资力量分散;农田水利投融资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缓慢, 使投融资体制缺乏法律保障;各地农田水利投融资规模、政府财政投入水平差

(一) 农民对农田水利的基础性、公益

性认识不足, 投资观念不能及时转变, 筹资投劳积极性显著降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 人们认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不搞了, 因而没有及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 建立新的投入体系。同时, 改革开放后, 大量农民进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 对农业的依赖性显著降低, 而且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田水利产投比小, 这就降低了他们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热情和力度。

(二) “一事一议”制度带来高额交易成本。

农民的自发分散性和村集体约束力的弱化, 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开会成功;农民对公共品需求不同, 统一意见难、达成协议难、筹款难;农村中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打工, 参会多数是妇女、老人, 文化层次低, 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村委会提交审议的筹资筹劳方案往往难以通过, 即使通过了一些村民也不主动交款, 没有约束机制, 导致筹款的交易费用上升;基层干部往往采取简单的工作方式, 有的采取按“假指印”、“假签字”等方式进行, 甚至“多事一议”等不规范行为, 对以上行为进行监督十分困难。

(三) 投资风险大, 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激励。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 并且农业比较收益低, 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很难获得预期收益。对于私人企业或民间资本来说, 农村市场环境远不如城市, 融资渠道狭窄, 相应的社会服务落后, 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效益低, 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 放弃农村市场, 把资金投在城市是一种理性的企业行为。

(四)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部门利益。

当前各级政府官员主要是对上级负责, 不愿提供花费资金多而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 导致像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

三、河北省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应对策略

(一) 重宣传。分村召开“三会”:村组干部会议、全体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组织开展“三访”:对在家农户普遍访, 对老干部、种养大户、困难户重点访, 对外出务工农户书信访;突出进行“三讲”:宣讲活动目的、意义, 宣讲文件精神, 宣讲各级“以奖代补”政策。同时, 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新闻宣传、开辟网站专栏等方式, 从而营造良好氛围。

(二) 树法制。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许多方面仅靠政策规定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国家应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 明确界定农田水利建设的性质、产权主体、投入主体、管理主体, 确保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或者确保某些水利基础设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同时,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制度, 确保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

(三) 立规划。结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科学确定水利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 统筹协调社会需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规划布局等重大事项, 形成各级政府规划相互协调, 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相互呼应, 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相互衔接, 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互结合的省级农田水利规划体系, 为健全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农田水利投融资组织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四) 创体制。根据农田水利的不同性质, 建立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 县乡财政适当配套, 由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 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 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小型的农村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项目, 农民直接受益, 并且投资不大, 可以采取农民投入为主, 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五) 拓渠道

1、财政渠道。农田水利项目公益性强, 政府财政资金是投入的主要来源。

(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2008年至2010年共争取省以上水利专项资金13.2亿元, 其中2008年3.6亿元, 2009年4.6亿元, 2010年5亿元。据此测算, 2010年省级财政对水利投入共10亿多元, 今后10年年均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高一倍, 累计投入将达200多亿元。

(2) 土地收益10%要确保专款专用。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办法, 解决土地收益10%怎么提取的问题;同时, 要建立省级跨区域统筹机制, 我省地区差别较大, 存在土地出让收入与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和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的地区。

(3) 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是用于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 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目前, 省财政厅、发改委和水利厅三部门正在起草实施细则。

(4) 各市县依法收取的水资源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

(5) 其他用于水利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省水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的补偿政策, 合理收取补偿资金用于水利建设。

2、市场渠道

(1) 金融机构贷款。一是解决省财政贴息的范围、规模、期限和贴息率问题;二是发挥河北水务集团投融资平台作用, 提高融资能力, 保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引黄工程建设资金。河北水务集团积极开展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融资工作, 各大金融机构对集团融资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政府投融资平台直接或间接融资。河北省国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北水务集团为主要省级水利项目建设投融资机构, 负责省政府确定的省重点水利项目建设融资事宜。省政府采取资本金注入、国有资产划拨、国有土地注资等方式, 支持水利项目建设投融资机构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增加现金流, 提高资信等级, 提升融资能力。市、县政府要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 加大资本金注入力度, 整合水利资产、资源、资本、资金, 提高投融资能力。

(3) 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水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已上市水利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发行上市公司债等方式再融资, 鼓励已上市水利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方式实现整体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发行企业 (公司) 债券,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强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 鼓励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定向工具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建立和完善中小水利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 协调落实中小水利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 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水利企业通过区域集优的方式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4) 积极发展多种融资产品, 拓宽水利项目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分散大型水利项目风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融资租赁公司增强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 发展大型水利基础设施设备和中小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融资租赁服务。允许理财资金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投资有现金流、有收益的水利项目。积极稳妥探索水利建设贷款等涉农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

(5) 用好税收政策。做好有利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税制安排,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 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实施多元化项目融资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健全农田水利科学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加大对国家农田水利示范园区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彻底纠正对农村水电站地下发电工程征收房产税的不良做法;采取更富于刺激性的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观光旅游服务业实施最优的税收服务和优惠照顾;为动员农村水利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提供良好的税收激励;全面加强和规范对水利工程水费的税收征管, 严防“跑、冒、漏、滴”。

(6) 发行彩票。

3、社会投资。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投资集团、大型企业、外资、民间资本等投资水利项目建设。要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 开放投资领域, 扩大社会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形式, 购买、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 参与水利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六) 强监督。

加强对不同类型水利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 及时编制各级水利重点工程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定期公布水利建设重点项目范围, 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创造条件。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点水利项目, 要明确拟建项目的目标、任务、进度、责任主体, 细化资金管理办法;对国家补助的农田水利项目, 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各类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对引入民间投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 按照“建用两利”的原则, 明晰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 落实建设和管理责任;对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经营性水利项目, 要发挥各级水利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市场监管职能, 落实水利项目法人责任制, 严把水利项目立项审批、公开招标和工程建设质量, 培育公平竞争的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市场。同时, 完善水利项目信贷资金监督管理制度, 尽快制定和完善水利项目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对重点水利项目, 要在媒体发布招标公告, 严格实行公开招标、全程审计,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评审、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综合作用, 保证专款专用。

摘要:本文针对河北省农村水利设施投融资体制现状, 分析其成因, 从宣传、政策、规划、渠道、监督等方面, 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河北省,水利设施,投融资

参考文献

[1]马衍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政策.经济研究参考, 2008.

[2]李万超.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的“四不”现实和“四力”策略.金融博览, 2011.

4.小海子垦区水利设施研究论文 篇四

水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可谓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领域[1],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等问题, 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2,3]。进入本世 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支出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但是,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4],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各种严重挑战,如投入不足、建设滞后、设施毁损老化失修严重、管理维护不到位、投资投劳“瓶颈”严重等,这些都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及其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使得农业生产用水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这就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另外,由于我国近些年频频发生的旱灾(如2010年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2008年昆明遭遇的严重干旱、2007年宁夏的连续干旱、2007年湖南遭遇的罕见大旱、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等),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受创非常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农业损失最大,造成这些损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及其不能正常运作,因此,这就对我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升水资源的战略地位,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建设为主题,明确指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以往文献回顾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农田水利设施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比较多,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农村准公共物品范畴,对农业生产及其生产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而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败的标志就是能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集中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7],因为只有确保投资的数量,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灾害的防治[8]。虽然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普遍存在诸如失修老化严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 不足、管理维护 不到位等 诸多问题[9,10,11,12,13],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城乡二元结构、 事权划分不清、自上而下的投资决策程序、多元化投资机制等[14],而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治理因素是影响地区投资差异的主要因素[15],投资分散、 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农民经济性不高是造成投资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16]。因此,当前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明确政府主要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和诱导民间资本的介入,优化配置资源[17],要将重点放在加强工程设施建设和机制建设上[18]。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关系研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对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世界粮农组织 (FAO)[19]指出,基础设施的质量以及范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及其 质量的提 高均能显 著缩小收 入分配差 距[20]。Sanjay Pradhan[21]测算了印度农业部门公共支出效率,结果显示,农业部门公共支出对增加农业产值以及农村发展更具有生产性意义,并更具有效率与公平。刘伦武[22]、方鸿和曹明华[23]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农用机械及设备对农业总产值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24,25]。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对现状、政策建议等的定性或描述性的分析, 实证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也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定量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寻求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途径,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变量选择、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3.1变量选择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对于指标的选择遵循下列原则:

被解释变量Y ———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主要用于衡量农业生产情况;

解释变量:主要用于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具体包括:

(1)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 (2)

(2)X2———有效灌溉面积(单位:千公顷)

(3)X3———受灾面积(单位:千公顷)

(4)X4———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单位:万千瓦)

3.2模型设定

本研究选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来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此式两边取对数后可转化为如下等式:

其中,Y、X1、X2、X3、X4的定义如上所述,C为常数项,α、β、γ、δ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程度。

3.3数据来源

进行计量分析与检验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获取可利用数据,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支撑,尽管指标、变量设计再完整、充分,对于分析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本研究根 据上述指 标的选择 情况,采用2000-2011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统计数据,其中涉及区域包括东部地区的8个省份(剔除数据 不全的天 津、上海、江苏三个 省市)、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西部地区的10个省份(剔除数据不全的内蒙古、宁夏两个自治区)。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有关上述所选用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4计量结果与分析

4.1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属于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相结合的混合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回归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三种。 对于混合模型的估计与固定效应估计的判断主要是用F检验,而对于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的判断主要是用Hausman检验[26]。本文对于 全国及东、 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根据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拒绝了混合效应,同时根据Hausman检验,全国及东、中部地区接受了固定效应,而西部地区拒绝了固定效应,即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于西部地区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对于数据的分析本文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回归模型的计量结果见表2。

表2中的F和Hausman值显示,全国和东、中部地区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四个模型中除了西部地区之外,其余三个模型的rho值都达到了0.824 5以上,这说明全国及东、中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变化主要是由个体效应的变化来解释的。西部地区的随机效应模型的似然比检验(卡方)结果显示, 应该拒绝其个体效应方差为0的原假设。此外,表2也给出了四个模型的个体效应标准差和随机干扰项标准差。

注:1sigma_u和sigma_e分别表示个体效应标准差和随机干扰项标准差,rho值表示个体效应的方差(即组间方差)占总方;2***、**、*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4.2讨论

由表2可知,有效灌溉 面积 (X2)、受灾面积 (X3)、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X4)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1)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西部地区中对农业总产值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中却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符号分别为负和正号,这似乎与实际不相符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2000-2011年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加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灌溉设施完善,水资源丰富,直接使得农作物产量上升,进而使得农业总产值增加。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灌溉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已有的大多也失修、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作),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对农业所起到的作用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农作物总产量亦即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更多依赖的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故西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呈现正向关系。

2)有效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在全国及东、 中、西部地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0.258 9、0.414 2、 0.538 1、0.377 0,即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关系。可见,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受灾面积。受灾面积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 -0.101 2、-0.095 3、-0.079 1、-0.111 4,受灾面积是影响农业总产值的重要因素,且系数符号为负。 受灾面积是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农作物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会使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又属于弱质性产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会对农业生产及其农业生产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可见,自然灾害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防与治理自然灾害,使农业尽可能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尽可能不断的减少农业受灾面积,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4)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 系数,以上组别 分别为0.278 0、0.233 6、 0.295 8、0.240 7。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对农业总产值均在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这说明乡村办水电站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小于有效灌溉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这说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要比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对其的促进作用明显,这也意味着我国乡村办水电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还不是很明显,其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办水电站的建设。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 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部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符号为正,对西部地区发挥了显著的正效应。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各省份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必然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投资额、劳动力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条件和投资规模上具有显著的差异[15]。此外,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情况来看,富裕和贫困地区农村在其投资主体上差异明显,富裕地区的主要投资主体是村集体和农户, 贫困地区的主要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投资资金,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重点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各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有效灌溉面积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办水电站的建设。国家在加大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为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鉴于各地区之间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各地区应进一步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好的经验,扬长避短,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适合本地区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与管理体制,以期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

第三,进一步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加强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程度。对于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问题,可以采取中央、省两级政府作为引导,县乡财政积极配合,诱导村集体、农户积极投资的方式,切实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1]。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是基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如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等实际问题提出。这就要求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腐败问题等,要给予严肃的处理,杜绝后患,不断完善投入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成效,让农民在最大范围内受益。

摘要: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上一篇:描写童趣的诗歌现代诗下一篇:梦想朗诵诗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