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24-07-22

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精选13篇)

1.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一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江西省信丰县第三小学

何淑英

[摘要]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实施,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实现了音响与画面的动态结合,充分发挥音乐形象的感染作用,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辅助

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等于一体,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变抽象为形象,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精心设制、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如不受时间、空间、微观的限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从而更好地为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

一、信息技术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音乐修养不高,审美经验不足,因而对于一些音乐作品,特别是中外名曲、器乐曲的欣赏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他们就觉得音乐欣赏课呆板、枯躁,进而敬而远之,以至造成终生缺憾。但如果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新颖和好奇的心情主动积极地去欣赏音乐,音乐欣赏课也会上的非常成功。

比如欣赏器乐曲《金蛇狂舞》时,首先出示影片,然后再放音乐,这样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相结合起来,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影片上相同的图形或色彩即表示乐段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欣赏时,边听音乐边看影片,这样,作品的主题、调式和基本乐段的变奏、往复、发展及表现手法、乐曲结构、音乐形象便一目了然,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接着引导学生捕捉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按照旋律流动的美,辅以形象动作来表现乐曲。比如随着乐曲的进行让学生用自如的摆摇身体、踏步、拍手等动作配合情感的表达和其节奏的进行,使学生不但了解音乐的旋律,还体验到音乐所表现的欢腾情绪,进而领悟音乐作品的主题。

由于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即使平时不喜爱音乐的学生,此时也会被欢腾、热烈的气氛所包围和感染。这样,他们逐渐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的魅力诱导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欣赏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首先须懂一些音乐基本知识,还须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通过“听”这个具体的感知手段,能准确地理解音乐形象。体会作品思想。音乐欣赏时,最好辅以其他手段。如果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这既适合儿童少年的心理特点,激发欣赏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例如,欣赏电子琴独奏《牧民的一天》中,乐曲的五个部分不一样,第一部分引子描绘草原清晨的景色,第二部分表现牧民愉快的放牧,第三部分表现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第四部分表现牧民们欢快的舞蹈,第五部分为尾声表现夕阳西沉牧民归家的情景。可是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草原对于他们是多么的陌生,牧民的风土人情是多么难以理解,学生光听音乐是很难理解各个乐段的内涵的。但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放映牧民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骆驼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上行进和蒙古族人民欢歌笑语翩翩起舞的场面,并配以音乐,学生就能理解到前者表现悠长辽阔而舒展的音乐形象,我们听后仿佛置身于无边草原和广阔的沙漠这样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而后者是活泼、热烈而欢快的旋律,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欢庆解放、庆贺丰年的喜悦心情等等。

二、信息技术在唱歌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听录音磁带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 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例如学唱《说唱脸谱》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我为学生创设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的京剧教学环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学生跟着视频示范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的表演程式,让学生体会到京剧的韵味。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音乐教师自身京剧素养的不足这一难点,也让学生很快感受的到京剧这一国粹的魅力,自觉投入到学唱京剧这一活动中来,课堂也很快的成了学唱京剧、表演京剧的舞台,学生一个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这些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美感,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2、利用信息技术

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以趣激思,活跃音乐课堂气氛。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唻咪》,再用图片引出雪绒花,最后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认识《音乐之声》中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学生们美的情操。

三、信息技术在培养能力中的运用

1、利用信息技术,发展音乐思维。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例如:我们在上《 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经过整理设计成一个“西洋木管乐器王国”,这里有各种木管乐器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色辨别的时候,只要点击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便可听到对应的这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名家演奏这些乐器及名曲的MTV。让学生欣赏乐曲的时候,时而有音无画,让学生想象音乐中的情景;时而有画无音,让学生想象画中的气氛;时而音画同步,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信息技校的巧妙运用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于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使学生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想象力,因此对音乐的表现也更加准确。

2、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视野。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传统初中音乐教育,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阻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的培养。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例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跳跃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人们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景色的视频录象设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总之,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扩大了信息,充实了容量,加快了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歌曲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像力,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中快乐翱翔,是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蒋艳;;浅谈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王润花;;农村音乐课节奏教学的几点尝试[J];吉林教育;2011年18期 沈建琴;;一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我这样上[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02期范丽萍;;音乐教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8年07期张孟玲;一节音乐课的前前后后[J];幼儿教育;1983年06期陈宇兰;;音乐课不单是教学生唱歌[J];师范教育;1985年09期

2.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二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面临难题,实施方法,注意事项

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有这样的经历,在每学期结束给学生打成绩时,如果没有学生平时的上机操作作品和期末考试的试卷作为参照,便不知该给这个学生什么成绩。因此有时候只能是由任课教师随便写写分数就算了。

过去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最常用的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仅能看到某个时间点上的学生情况,但学生的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如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就变得十分重要。

笔者从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出发,对过程性评价面临难题、如何实施、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做出了简单阐述。

一、目前实施过程性评价面临的难题

1.许多教师仍习惯传统教学评价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仍习惯采用传统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评价着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这一块,评价目标较为狭窄。一般学校只要求学期末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的纸质试卷上交档案室即可,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影响了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2)较少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的能力, 过分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3)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单一,没有从多方面、多维度评价学生;(4)评价作用有限,学习成绩仅是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后的自我反思, 不能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

2.获得评价数据费时、费力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评价的强度比较难以把握。如果过于强调评价,或评价过于繁琐,很容易导致学生和教师不堪其烦,在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兼顾评价,的确是较为费时、费力。因此, 实施过程性评价时要注意它出现的次数和时机,让过程性评价既不打乱教学顺序,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要使得评价的强度恰当。

3.没有统一评价标准

由于过程性评价更多地采用了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因此,难以做到统一评价标准。特别对学 习过程和情感态度领域的评价,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和判断的标准可能都会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此,其标准也无法做到统一,其评价的过程和程序无法做到规范。

二、过程评价具体实施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的发展,近年来,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及时记录作品或任务完成情况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及时记录作品或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一个EXCEL表格,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任务或作品的完成及时记录,教师评价这些作品或任务,不能简单地给予“优、良、中、差”等级的划 分,而是要综合考虑到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的其他诸多能力。比如:要求学生 自由发挥 制作介绍 校园的幻 灯片。教师评价时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讲演能力、审美 观各不相同,教师在这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并且还要提倡创新精神。

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 态度、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表现、在课堂上是否具有创新性……将这些表现及时记 录到为学生设置的EXCEL记录簿中,期末时再进行分析整理。

2.每一单元结束后,利用复习课进行考察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一周一般就一节课,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可能要花费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学生很容易出现知识点的遗忘,因此,在每一个章节结束后,教师最好能结合本章节的重点、难点上一次复习课,最后布置一项综合性较高的 任务,考察学生 对本章节 知识掌握 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本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中,教师可以给予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的前十名同学加分,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另外,相比于平时每节课记录的评价,复习课的评价结果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要重一些。

在每个学期末,评价学生信息技术 学科成绩 时,笔者是按这样的比率汇总学生成绩的:平时作品占20%+ 单元复习作业占30%+期末知识测试占20%+操作测试占30%。这样的方式评价学生成绩基本接近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成长文件夹多元化评价学生

每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教师一般都布置给学生操作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都会要求学生提交作业,现在很多教学软件都提供了提交作业的功能,如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就有此功能,然而,学生在交完作业后,看不到其他同学完成作业的情况,学生自己某个地方想修改完善也无法办到。因此,笔者在机房教师机上建立了FTP服务器或者利用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功能,为每个班建一个文件夹,在这个文件夹下再为每个学生建一个以学生自己的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并规定权限,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将每节课中将完成的作品提交到FTP自己的文件夹内。

通过成长文件夹这个平台,可以进行 多元化评 价。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上传后,可以观看其他同学的成长文件夹中的作品,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们在看完后,可以在别人的成长文件夹中新建一个记事本文件,发表自己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这样学生不断地通过成长文件夹进行观察和交流,了解到自己的作品的不足,同时结合他人对自己提出的建议,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使自己的电子作品得到完善。

另外,成长文件夹也是师生进行互 动交流的 平台, 它不仅仅可以存放学生的作品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同时还可以放置师生的交流“小 纸条”。教师可 以针对学 生的作品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适时放一些“悄悄话”到成长文件夹中,学生表现较好时,教师“悄悄地”放进一些表扬和赞许的话语,表现不好时,则放进委婉的提醒和批评。

成长文件夹,将教学中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者有机 地结合在 一起,体现了评 价主体的 多元化,不仅教师在评价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通过成长文件夹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与人合作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由评价客体变为评价主体,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另外,成长文件夹还及时反馈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成长文件夹,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以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三、过程性评价的注意事项

1.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为了合理而准确地进行过程性评价,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 则、可行性原则、贯穿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在实施 过程性评 价时,必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循这些评价原则有助于达到评价目的,实现教学 目标,充分体现 了“在过程 中评价”和“评价过程”。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

从统一的信息技术评价指标来看,它涵盖了学生所有的课堂学习表现,具体有几十个细指标,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果全部照搬照套这些指标,将无法体现本堂课的教学特色,因此在设计过程性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有选择地结合实际情况修改指标内容,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

3.不能过于分散或集中

大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习惯把评价集中在课堂教 学的最后,这样并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但是,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过于频繁地进行评价,反而会扰乱课堂教学的顺序,容易使学生出现思维的断层,同时教师也会嫌麻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评价的次数和时机,既不能打乱教学顺序,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

4.正确认识过程性评价的功能

过程性评价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过分地夸大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如果教师形成这样的理念: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主张用过程性评价,只要采用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方面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把教学和评价引入歧途。

3.现代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三

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中小学课堂,辅助学科教学,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舞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教师所碰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1.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引发其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动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疑问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

3、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几何形体,尤其是较复杂的形体,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解答。而多媒体具有变抽象为具体,让静止的几何形体动起来,再加上鲜明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等优点,就可以化难为易,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4、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正确的结果,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发现规律、寻求真理的创新意识。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形成的演示,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

1、目标模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一股脑地加进去,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老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设计不当,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老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想像、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手段的优化组合

1、现代信息技术不是教学的全部。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益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加大课堂教学容量,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教学手段的规范化。但是,如果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面前,我们教师的作用仅仅等同于一般技师,现代化的手段成了某些教师借以藏拙的工具。那么课堂这块教与学的主阵地终究会被一架架冰冷的机器所主宰,教师反而会“退居二线”,失去我们本应具有的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其教学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

2、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各有所长。选择教学手段不是越高级越好。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和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成功的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树立整合思想,要把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地相互替代。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直观形象不能忘记适时地抽象概括。

4.现代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 篇四

音乐教师 何世慧

在人生中,音乐是人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很普遍的应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其情感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带来了音乐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已逐渐渗透到音乐课教学中去,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音乐课程已基本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下面就来谈谈自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多媒体在课堂整体环境中的丰富多彩

音乐是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听、看、动、唱、思考五位一体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形成多方位音乐刺激,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使学生达到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教师可利用教参光盘中多媒体资源,如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每节音乐课所匹配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ppt课件来上课。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靠“嘴”讲授生涩枯燥资源较少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用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技术、优美的歌声、婀娜的舞姿相配合,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了精神层次的愉悦和升华。

二、多媒体在音乐鉴赏中的活学活用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欣赏在我国各级学校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是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深化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在音乐鉴赏的良好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起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在庞大的互联网世界中,可以巧用地理、旅游资源,扩展学生视野,增加感性经验,让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有利于发展想象力。还可以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为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运用这些资料可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涵。丰富的音乐资源为教师解决了找资料难的烦恼,活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能力,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更好地发挥音乐鉴赏课的立体感,教师可以一边根据网络中的对音乐作品的时间、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详实介绍,模拟作品环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教授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音乐作品,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操作了解。把操作的文字和操作步骤一一对应起来,也可以把作品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拆开分析,师生互动,直到学生都能准确掌握使用多媒体,直观明了,动作规范,变抽象为直观,学生易学易懂。教师虽是主导,但两者互动起来,能使学生的领会更快、更深刻,从而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手段,能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想了解音乐作品,对比音乐作品,找寻相似音乐作品,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丰富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全面了解。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三、个性化歌声在音乐课堂中的绽放

音乐是广义的,在对音乐知识要求全面学习的同时,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也尤为重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依托信息技术资源,加强多角度训练,随着电视、电脑、手机在家庭中的普遍运用,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例如:近几年来,随着《超级女生》、《中国好声音》等音乐选拔类节目的火热,学生对歌唱的兴趣普遍提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使音乐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资料,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选择音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音乐学习能力。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及申请,在音乐教室安装了多媒体卡拉OK系统,购买了音响、调音台,无线麦克,大屏幕等配套设施,安装了歌曲伴奏软件,如:“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优酷”等。这套歌唱系统的配备,为我们音乐课堂开启了个性化通道,一首首好听的歌曲,一张张青春飞扬的面孔……

唱歌是表达人们情感最直接的音乐形式,通过唱歌也最容易接近音乐,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有感情地唱歌,这是歌唱教学的目的,也是衡量歌唱水平的主要标准,每一首歌曲,应该使学生享受到一次艺术创造的快乐。一首歌曲的演唱,不仅要求达到音高、节奏等方面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在速度、强弱、音的连接、乐句和高潮等方面进行艺术的处理。学生在唱歌中体会到自我能力的展现,提高了自信心,对研究唱法、技巧等也有了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天的努力,会让音乐的快乐伴随一生。

四、多媒体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展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从轩辕先民们烧制的陶埙,挖制的骨哨,到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从诗经中的《风》、《雅》、《颂》,到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从悠远沧桑的古琴,到“民乐之王”的琵琶,华夏音乐的精髓,伴随着漫长岁月的沉淀而绽放。中华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这种音乐课,传统讲解是片面的,晦涩难懂的。有些条件稍差的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生对乐器及曲谱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互联网的支持,提供了强大的历史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以及动画资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与教学相结合,采取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形式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下载相关视频播放,无论是乐器的发展背景,制作工艺,流传人群和乐器的演奏技法,信息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可以综合使用,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单一使用,只有合理、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于课堂教学,起到烘托、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才是最成功的结合。优秀的民族音乐对人心灵的净化和陶冶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元化、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凸显民族音乐自身的感染力,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体验,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感受,同时也展示华夏民族的优秀品质,并能在生活中积极融入民族文化活动,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尊重民族音乐,喜爱民族音乐,增强民族精神。

5.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五

【摘 要】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精彩的课堂导入好比是一篇优美文章的开始,吸引人的开头往往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课堂导入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做好课堂的导入工作,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

【关键词】 课堂导入;小学语文;策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小学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好语文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实际上也能起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生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大门,是一个为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知识储备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的导入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就选取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巧妙对话,故事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巧妙对话,讲故事导入法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故事导入法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小学生年龄较低,好奇心一般比较强,喜欢听别人讲有趣的故事,一般听到“讲故事”时都热情高涨、兴致勃勃,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这一个心理,针对教材内容编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i u ü》这节课的时侯,首先教师在课前精心编一个小故事,并找一些与这个小故事相关的图画,上课时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听老师讲故事,“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大家认识三个新朋友,蚂蚁、乌龟、和鱼儿,鱼儿和乌龟是住在一起的好朋友,有一天呢,蚂蚁不小心落水了……”

同学们立刻被这个故事吸引住,接着老师再拿出“u”的图片,小鱼儿朋友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u”,接着教师教同学们发“u”这个音,并带领大家练习“u”的发音,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开始了一堂课的学习。

二、渲染氛围,情境导入

渲染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小学生年龄较小,情感也比较容易受具体事物的影响,所以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实际的教学环境,用声音、图片、影像等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近似的情境,快速地让学生融入到课本当中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氛围渲染可以借助音乐也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我们以影像资料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中,可以这样导入课堂内容: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海底世界?”

学生:“想”。

老师:“那么老师今天就带你们看一下美丽的海底世界”

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动画片,此时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出现了海底世界的景象,有大鲨鱼在追逐小鱼,有漂亮的水母,还有成群结队的小鱼游来游去,非常的漂亮,借助动画起到了良好的渲染氛围的作用。接下来老师再问:“动画上的海底世界漂亮么?那课本上描述的海底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知的.学习中。

三、巧设疑问,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设置一些具有悬念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秘密》这一课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导入:“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却没有柏、女贞呢?东西两侧的偏差为什么会这么大呢?是自然造就的还是人为的呢?这是因为……”故事讲到这,已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必定会急切地寻求答案,这样自然地激起学生想要看书的迫切心情,此时学生就会带着老师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悬念的制造一定要紧扣课文的内容,从教材出发,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也会更易于接受,才能为有效课堂铺下成功的基石。

四、趣味游戏,活动导入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趣味游戏课堂导入法也是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课堂游戏更是无比的热爱,课堂开讲之前做个简单的小游戏,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在游戏当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和精髓,提高他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一课中,教师上课时准备一把筷子,课前设计一个小游戏:“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比一下谁的力量大,好不好?哪一位同学可以上台把这一根筷子掰断呢?”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想上台进行尝试,选取三个同学上台尝试,显然同学们都能把一根筷子掰断;老师再拿起五根筷子向同学们询问“有谁可以把这五根筷子掰断呢”,再叫同学们上台尝试,结果掰不断,于是老师向同学们问“为什么一根筷子能掰断,五根筷子却掰不断呢?”,同学们对此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分析原因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人多力量大,我们要学会合作”,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小游戏轻松地导入了本节课的内容,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6.多媒体技术让语文作文教学更精彩 篇六

作文是语文课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有的同学一提起作文就心惊胆跳,而且越到高段越是头晕脑胀。每每到了非写不可的时候,才万般无奈地提笔把陈年旧账再翻上一番。记得有一次,班级同学交流作文时,写雨中送伞这件事的就有三分之一,谈起有点可笑,但静心思考,我们发现这些同学的习作兴趣都不高;课堂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作文是综合性、创造性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是一种复杂的思维。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色并茂并有活动影像的特点,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在形象、声音和情感的刺激下,愉快地观察想象。根据自己的观察,确定写作的中心和主要内容,寻求语言表达的途径。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观察、体验、认识和描述事物,提高写作能力,还诱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小学作文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在这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引进课堂,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使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从而达到了学作文、亦学做人的目的。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会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减小训练坡度,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这对改变目前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的现状无疑是大有益处。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

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让一个寻求知识、研究事物的人产生稳定的心理倾向。多媒体直观、生动、新异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可以突破一般条件的限制,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动态地展示与作文要求相关的情境,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写作中去。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人类获得的信息80%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感知为主,运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恰当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真挚的情感,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

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由苦差事转变为学生的情感交际和需要,学生从“要我写”转化为“我要写”。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二、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多媒体具备文、图、声、像并茂的优势,而且学生提供了强大的网络资源。传统作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几乎主导了学生作文的全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受到压制。命题阶段:教师出题或讲解作文要求,学生只能听,不能自主拟题。训练阶段:教师巡视指导(指导效果很有限),学生按老师要求完成习作。批阅阶段:教师在学生文中、文后写批语,工作量大且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学生不能自主参与,收效甚微。讲评阶段: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读一两篇例文讲评。数量少,不直观,不细致,效率低,学生参与少。由此看出传统作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移步亦趋,很难发挥主体作用,更谈不上自主学习。结果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的苦,写的累;文章内容不具体,满纸空话;没有真情实感,满纸假话;千篇一律,满纸套话;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瞎编乱造,要么抄袭范文,以至草草写完,交差了事。

多媒体网络环境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去观察、思维、表达、畅想。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在融洽的交流中,激发了想象力,打开了写作思路,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资料、布局谋篇,形成对全文的基本构思。然后再通过网络,出示学生搜集到的范文,在写作方法上启发引导,为学生架设一个“脚手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达到目的,从仿写到创新步步攀升,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能自由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言而有序。在作文指导中凭借多媒体强大的功能,恰当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他们思维,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它改变以往教师的枯燥、单一的讲授,变为自主地学习,激发习作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三、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积累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文章自然写不好了。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狭小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去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这是作文教学中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也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取材。可时间、空间又局限了这样的活动并不能经常开展。多媒体走进课堂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再次细察,唤起其形象记忆。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信息传递快捷全面,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让他们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可谓掉到了“米仓”里,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得,揣摩资料,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多媒体作

文进入课堂,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揽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在多媒体电脑网络下,作文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作文素材丰富了,感受深刻直观,再不是没得可写了。

四、利用多媒体培育学生展现鲜明的个性。

传统作文教学,老师囿于课堂,习惯于教师命题学生“榨”文。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整缚,学生本来最具童心与童真的精神花朵,却统统被涂抹上了教师的色彩。学生原有各具风采的个性亦被教师强行统一的“标准件”,千面一人、千山一形、千水一色,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量增加,学生就感到材料的贫乏。而电教媒体技术的引用,突破时空的限制,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渺深邃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古为今。题材之多,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他们大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如要求写一种动物,由于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学生不再限于写自己身边的猫、狗,而是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了解性情粗暴的美洲豹、行动迟缓的亚洲黑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一身刺甲的夜行刺猬等,学生的兴趣,在声、光、色的传递中,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挥笔如流云,心情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并逐渐增强实践中提高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挥并不断萌芽滋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其次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解剖等在作文中得以倾诉,对邪恶、对挫折、对正义,有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五、多媒体教学能优化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指导结果与提高评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作文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教师可将任何一名学生的习作切换给所有学生,或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而是都面对同一篇习作。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交流的时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让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交流评议中,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接受别人的评议,并从中取长补短。另外,教师可以挑选几篇典型作文进行点评,然后通过网络就能把好、中、差的写作直接播送到计算机屏幕上,让他们阅读,让他们参与评议和修改。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纠正。把典型的句、段方便地传递给全体学生,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

力,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全面提高。教师还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典型例作,利用多媒体讲评作文,提高讲评的效率。

“佳作欣赏”,将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表扬优胜者,并让让学生谈谈文章好在哪里。查找自己文章与佳作的差距,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美点寻觅”,从作文写得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作为美点提供给学生作素材。“妙手回春”,把典型的文章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讨论、推敲、修改。

多媒体作文教学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许多不足,为学生创设了多维的习作环境,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展现了学生创造的个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多媒体作文辅助教学必将引起作文教学的变革,在网络时代,我们进行作文教学要有一定的度,不能否定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夸大多媒体作文辅助教学的功效。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处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那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乐曲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的词语。”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一个音像俱全的多彩情境,拓宽其想象空间,达到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让学生渐渐觉得写作课原来也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情。

如在讲授浙教版小学六年制第八册《写一种小动物》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事先收集了很多有关于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包括图片和音像。当上课时,一听说是作文课,学生满脸的无奈,我微笑着不作声,打开多媒体电源。随着优美的旋律响起,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蹦蹦跳跳地出来了„„我似乎从来没有看见学生上作文课时如此专注过,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悦耳的音乐,诱人的画面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赞美着:“小猴子多调皮啊,小白兔多可爱啊,小花猫小花狗„„”作文课堂呈现出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比较了解的小动物,讲述着它们的外表特征,讲述着它们的生活习性。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学生无话可写的原因在于学生平时未做有心人,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上课时走出课堂再观察又不可能,因而在教学中,尽管教师反复提示、启发、诱导、提供写作材料,但是由于教师的语言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造成学生说过、听过,但拿起笔写时,还是感到无话可说,无从说起。作文

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面等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中的事物、场景,把语言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与写作相关的材料,并在图像信息的提示下,引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仿佛感到事物就在自己身边,建立了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充实写作内容。

我在指导学生写掷垒球时,综合采用了录像三部曲来再现生活,指导习作。首先画面的循环播放,展示了掷垒球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一动作的整体感知;然后利用画面慢放,把运动员抓球、摆臂、投掷、球落地的过程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最后通过镜头定格,凸现出运动员投掷一瞬间的动作状态。学生再次零距离地感受生活,细心观察,内心体验当然深刻。多媒体在这堂作文课上的运用,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做到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有序是观察最基本的品质,只有观察有顺序,作文时才能言之有序。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看图写话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用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图,调控学生的注意焦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我归纳了一个口诀:整体──部分──整体。按照这个顺序指导看图,效果很好。如教学《小白兔运南瓜》时,我先打出三幅投影片,让学生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再按顺序依次打出三幅图,根据主要内容,逐图仔细观察,指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画面,想象具体内容;最后整体观察三幅图,疏通思路,把握中心,抓住重点,为写作做准备。通过观察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提高观察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可控性,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来仔细观察。如要训练学生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用多媒体的多彩画面展示人物的外貌,指导学生观察找出外貌中的显著特征,然后聚焦图像局部放大观察,加深印象,产生内心体验,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抓事物特征来观察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想象,培养想象力。如指导学生完成《爱惜粮食》时,投影出示教学图,学生一看到多彩的画面,眼睛就为之一亮。只见画面上一个男孩手里拿着半碗饭,妈妈正在对他说着什么,而爸爸则一脸严肃地坐在桌旁。窗外,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耕种的情景。看着画面,他们马上想象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伴随着夏天蝉鸣叫的声音,马上将学生带入了酷暑正午的情境。看着画面,学生想象着图中爸爸妈妈和小男孩的神情,想象着彼此的对话以及小男孩所做的。通过对图像细节的进一步观察、想象,学生的心里豁然开朗,一下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有的学生写道:妈妈摸摸丁丁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白米饭可来之不易啊!你看,这么大热天,农民伯伯还在田地里干活呢。这白米饭可是他们汗水的结晶啊!„„”还有的学生写道:听了爸爸妈妈的教导,丁丁不经意地抬起头,看到了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的情景,汗水像雨点一样从他们脸上滚落下来。突然间,他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有代表性的声音、多媒体播放录相片断或投影文字片断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多媒体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想象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赏析能力即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多媒体的应用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评改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引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领悟评改作文的方法,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现就教师示范评改作具体介绍:课前,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习作,选择数篇典型习作作为评改的范文。上课时,将准备好的范文通过多媒体显示出来,并在范文的旁边附上本次习作的要求。(用不同的文体、颜色显示)首先让学生欣赏佳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照习作要求,对范文的每个环节进行判断、讨论、评价、衡量是否达到习作要求,并讲出称其为佳作的理由。其次让学生评改“病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习作的要求,如“选材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对“病文”逐篇剖析、诊断,从大处加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最后指导学生围绕范文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细微处落笔进行“治病”。讨论之后进行修改,并把修改的地方用红色显示,提醒学生稍加对比,对大家一致认为优美的词句及有创意的语句,直接在句子下面画波浪线,以示鼓励。

在教师示范评改的基础上,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多途径评改,使评改习作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面向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发现自己不易察觉的不足,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合作交流。同时,学生评改的过程,既是对自己习作的再认识过程,又是阅读、借鉴他们的习作,拓宽习作思路的过程。学生通过多媒体不断地评改,超越自我,发展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就有可能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

7.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七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 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并选用合适的软件, 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 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 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 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是主宰, 学生是配角,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加入这个过程。而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它既能看得见 (视觉) , 听得着 (听觉) , 又能动手操作 (触觉) , 这种多样性的刺激,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 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 化被动为主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 那么, 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 注意力易分散, 好奇、好动, 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因其色彩鲜艳, 新颖生动, 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 为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在“分数大小的比较”中, 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后, 播放了一个孙悟空师徒分西瓜的动画片: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 口渴难耐, 唐僧吩咐八戒去找些解渴的水果, 不一会儿, 八戒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于是, 师徒四人准备分瓜。悟空说, 为了公平起见, 每人吃吧。八戒一听瞪大眼睛, 不高兴地说, 西瓜是我找来的, 我要多吃一点, 我要吃, 最少也要吃。悟空听了哈哈大笑, 沙僧和唐僧也笑了。这时, 教师把故事情节戛然卡住, 提问:“他们为什么哈哈大笑呢?到底谁大谁小呢?”这样,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了惊奇和疑问, 注意力高度集中, 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从而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中。

2. 化无形为有形

小学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 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 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 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

3. 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而多媒体教学具有高超的图形演示功能, 能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主动, 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启迪思维。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正确的结果, 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时就可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

4. 化繁琐为简明

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我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演示, 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 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 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 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 学生深刻地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 降低了学生思辨、推理的难度, 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8.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八

关键词:动态生成;资源;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一堂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活与智慧,突显出语文教学的多彩斑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巧用动态生成资源,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就如何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提出了若干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巧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必要性

1、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思维沟通是激活课堂氛围的重要基础。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意见及时反馈,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生产创造了条件。教师一是依托思维的沟通,巩固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二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反应,让动态的生成资源成为有效教学构建的重要元素。

2、动态生成资源具有推动力,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动态生成资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时性,让教学的走向成为知识传授、问题解决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动态生产资源基于教学而产生,具有强大的思维启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与调整了课堂教学。

3、传统的语文教学僵化,禁锢于千篇一律的教案。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一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灵活性,二是为探究性教学创造了有效条件。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以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呈现,在优化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同时,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推动了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小学语文动态生成资源巧用的策略

1、捕捉课堂亮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践行好“生本”理念,捕捉课堂亮点,激活课堂活力。首先,动态资源更指向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其次,课堂亮点的捕捉,一方面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增进了师生双边互动的有效性;最后,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中,“突发状况”成为推动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亮点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2、挖掘思维突触,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探究。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语文的魅力,并挖掘思维突触。课堂教学“风平浪静”,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缺乏教学着力点的支撑。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拓展生成领域,实现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师生良性互动的构建,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在交流活动中,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为动态资源的生成与利用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互动让课堂生成资源更加具有激发性,有助于引导教与学良性开展;另一方面,生成资源的领域更加广泛,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成为动态生成资源生成与利用的主体,强化了有效语文教学的构建。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有着现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在于如何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巧妙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这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邵艳丽;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动态生成的课堂[D];华东师范大学;2008,(11).

[2] 于世华;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12).

9.微课让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篇九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博、博客、QQ、Youku等一样,微课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环境中。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核心是组建相关教学视频,同时它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设计与练习测试等。它们以一定的呈现方式与组织关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主题式、半结构化的“小环境”。目前,微课在我国的主要作用还是基于网络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远程学习,在有效应用微课的基础上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未学知识的探究、已有知识的巩固拓展、重点难点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应用、高效。

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属于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课件、设计、课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基础上发展、继承起来的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是实际操作课,基本是边操作边讲解,一些操作因为细节较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课时数较少,老师所带的班级数多,同时学校关于信息技术的杂事较多。为了解决时间少任务重的矛盾,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益,把微课引入进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再局限于教师面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而教学本身就与计算机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在微课的应用上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我就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谈一下我的理解和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应用微课的特点

微课需要网络和视频播放终端,所以大多数中小学学科的微课在硬件条件上只能在课后进行,一般都是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当然微课本身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信息技术课相比其他学科有自己的特点。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它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然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操作练习来掌握技能。同时每一节课学生都有大量的自主学习任务探究的时间,这些探究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这就在时间和硬件上满足了学习微课的条件。微课很适合操作技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学习大量的操作技能。由于一般是教师广播教学而非一对一授课,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时候,学生知识识记式地在大脑里播放了一遍,但是到自己动手操作时就遇到困难了,或是忘记操作步骤的先后,或是找不到工具栏里面的工具,更有甚者是完全不知道如何动手操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学到技能,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且操作课程具有连贯性,少了这节课的操作,下节课的内容的难度增加了,就更不会操作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微课引入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例如,在学习Excel导入外部数据时,学生往往只会注意到教师选择了“数据”菜单中的“导入外部数据”命令,却忽视了教师在这一步操作前选择了A1单元格。这一方面是教师的失误,另一方面也有鼠标太小移动轨迹部分学生难以跟上的客观原因。这样的小问题日积月累可能就会变成大问题,如果把这些操作制作成微课,辅以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进行强调,就很利于学生的自我修正和记忆。

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微课,在大量的操作技能学习中,学生的水平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甚至会日积月累地出现大量问题,教师一一解答学生的疑问难免有所遗漏还无法统筹全局,统一解答又浪费了很多学生的时间,这样的问题在复习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微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二、不同的信息技术课型对微课有不同的需求

1、选择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微课类型

微课的种类很多,这里我参考了百度百科上对微课的分类,从教学方法上可以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多数都是适合课后在家自主学习的类型。这些分类不是唯一的,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在信息技术中演示类和练习类可以合为一体。

另外,从教学主要环节上微课可以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结合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性强且课堂本身时长的因素,我认为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有针对操作性知识理解、练习巩固、小结拓展的演示类、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类。

2、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

信息技术有多种课型:理论性知识的新授课和复习课,实践性知识的新授课和复习课,作品制作课和作品评析课。并不是所有的课型在课堂上都需要微课,如理论性知识的新授课和作品的评析课,这部分课型更需要的是教师面对面的讲解和师生的互动交流,微课反而会越俎代庖,形成重复讲授,干扰正常的课堂秩序。需要在课堂上直接使用得主要应该是实践性知识课型和作品制作课这些偏重实践的课型。下面我浅谈一下几种信息技术课型对应用微课的不同要求:

(1)实践性知识的新授课。新授课强调的是对新知识的构建,这需要学生主动的探究,教师应该积极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而过多的对每一个操作使用微课的形式可能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动力,形成对微课的依赖。有点困难了,就去看看微课,那学生就完全地陷入了被动学习,这与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那实践性知识新授课需要什么微课呢?我认为在实践性知识新授课上微课主要可为高水平学生拓展和个别实在跟不上的学生学习使用,实现吃得饱的学生吃得好,实在吃不饱的学生饿不死。这些微课应该有目的发放,不能广而告之,防止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其中拓展部分的微课可以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能学多少是多少,来不及学的可以课后或在家自己继续探索。例如,《优化计算机》这一节课,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部分,可以制作一个微课,让跟不上的学生再一次重新学习一次,也可以让高水平的学生温故而知新。

(2)实践性知识的复习课。这是需要大量使用微课的课型,一节信息技术复习课一般是针对某个专题,可能要涉及多个知识点的操作,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这些知识点很少能顺利地一个一个统一过关,本身就具有需要教师重复指导得特点,这就需要演示类的微课来帮教师查漏补缺,对于操作能完成但是不熟练的亦可进一步巩固。例如,《数据处理与统计》这一节课,操作性强,内容多而复杂,可以针对公式、函数、排序、筛选等专项操作制作微课来进行巩固。

(3)作品制作课。作品制作课也是一个学生构建知识、巩固知识和提高知识的课型,同时能在作品制作中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主角应该是学生自己,因此微课使用也要慎重,应该按需发放,内容也不能过于全面,而应该主要针对难点,或是一些有创意的确实能开拓学生眼界的,有一定引导意义的。

三、信息技术课堂微课的制作注意事项

1、微课的制作方法和基本要求

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而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都依托计算机进行,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微课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屏幕录像软件进行音视频的录制。微课的配音要清晰,最好在安静的房间录制。由于以录制实时操作为主而非知识点,而操作中涉及的文字、表格对视频分辨率要求较高,所以录制时分辨率需要高一些,不能低于720×576的标清分辨率,码率也不能过低,最好达到1Mbps甚至以上,码率过低,文字会被压缩的很模糊,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同学的视力健康。为了防止视频体积过大,同时因为微课并不要求向电影一样流畅,录制时视频帧速可以稍低一些,我认为不低于12帧/秒就可以了。最后,教师在录制操作过程时,动作一定要慢而平稳,如鼠标的移动和在Word中滚动页面,一方面是让学生能清晰了解操作过程,另一方面也避免视频画面闪烁。

2、信息技术微课需要字幕

信息技术微课的字幕很重要,除了开头结尾教学目标和小结字幕之外,整个过程都要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以便让学生关注到操作要点。说明文字最好有连续性,即学生学习时任意跳转到视频中一个地方,都能看到现在进行的是什么操作。这点我认为很重要,因为很多学生只需要观看这个知识点操作过程中某一个环节。这样能大大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

3、微课的内容和时长问题

微课一般是5——8分钟,但是课堂上的微课我认为需要更短一些,因为课堂时间本身就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微课上占用时间,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得微课不能超过5分钟,内容要单一,不能把几个知识点放在一个视频中,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精确定位和寻找。

4、微课需要相关配套资源

微课虽然“微小”,但是毕竟也是课,因此应该有系统的设计,除了在视频中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过程和小结都有所体现之外,最好要有配套的教学资源,如一个简明扼要的图文说明,单独的图文说明比视频中相同内容呈现地肯定更加清晰,同时只有些许小问题的学生可能只需要图文说明就可以解决问题。另外,需要准备一些练习的素材,以便立即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所有的探讨都是基于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直接使用微课,当然微课的使用只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应用时要有的放矢,不能为了形式而使用微课,更不能为了省事而使用,不能本末倒置,我认为课堂上使用微课的最终目的是不需要微课,通过学生对不同微课的使用率的统计,我们教师可以相应在教学中注意有所侧重,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精益求精,提高教学有效性。微课的理念是“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希望通过微课这种手段的引进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0.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十

第八小学

张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它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更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较难集中,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了,又坚持不了多久。因此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是不是信息技术运用得越多越好,不是的。自始至终,它都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怎样巧用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优化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精心设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是所选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目标系统。

备课时,教师要以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本,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能不切合教学实际,滥用,乱用信息技术手段。

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只是多种教学手段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教学手段和工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拼音教学时,在每节课的拼音学习中,老师随时都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完声母时,为了达到让学生巩固声母知识,我就在黑板上写上十几个“l”,让学生变魔术。于是十个学生纷纷上台给”l”添笔画,一会儿,学生就变出了 “b、p、d、t、f、l、r、m、n、k、h ”。变完之后,小魔术家还要大声带着其他同学读,要读得对,读得错了,其他同学会不同意的,会纠正的。这样动手又动脑,操作快捷灵活的游戏可以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就这样,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参与面积大,学生能很快地记住容易混淆的声母的音和形。如果是采用信息技术,在课前做课件,费时费力,在课堂练习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可以上台操作,参与面小;如果让较多的同学参加,势必浪费课堂上很多时间,效率不高。

所以,课前明确目标,对在课堂中什么地方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什么地方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什么时候用,应播放多长的时间,教师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周密的筹划。这样才能把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度,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语文课堂得到优化。

二、实施目标 熟练操作,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实”

设计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后,接下来就要想信息手段的实施了。信息技术手段再完美,也要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实事求是,遵循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一些特点,熟练操作电脑,适时地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向学生提供多种感知材料,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突破。才能发挥其得天独后的优势,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实”,以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我在教学<<北京>>一课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北京了解不多,又要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学懂,让学生真正了解北京。我就利用信息技术。

在课前,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上网查找了北京的相关资料。,我一遍又一遍的揣摩:学生会在哪里遇到问题,该在哪里适时放录像片或有关文字说明的幻灯片?如果在操作电脑失误时,又该如何进行补救„„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忙乱操作电脑而耽误时间。

在上课时,我根据学情适时地熟练地播放北京图片。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使课堂达到完美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避免传统教学中所造成的有些学生“喝不掉”,有些学生 “不解渴”的现象,使智力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各自的情况得到调节,有效把握,真正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我经常播放生字课件让学生学习生字。在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集体学习几遍,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找出来,再让他们跟着计算机重读几遍,这样使学得慢的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识。又在教学一年级第二册语文的丁丁冬冬学识字中,学生在画有菜摊点和水果摊点的插图中学习认字。很多学生很快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还有一些学生还说出了文中没有的蔬菜和水果。就在这时,我顺势说:我们去菜市场逛逛吧,认识更多蔬菜和水果,好不好?”学生高兴得说:好耶!”说完我就快速点击预先做好的课件。瞬间,一个热闹的配有文字说明的菜市场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多学生在这个繁荣的菜市场里快乐地认识了课本以外的许多生字,都开心得笑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情熟练灵活操作,让信息技术手段真正融入到教学实施中,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有“实”。

三.检测目标,反馈信息,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有效程度,要看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使用效果的好坏。所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没有达到预设的辅助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中哪些地方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好,好在哪里,如果改用其他教学手段效果会怎样呢?哪些地方运用得不到位,为什么呢?该如何改进呢?分析、总结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的得和失,写好教后感,做好总结,为以后在课堂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积累经验。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才能真正熟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让它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上的综合优势更好显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其功能是辅助教学,使用它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根据实际需要,精心设计课件,熟练操作信息技术,让它的运用有“度”,有“实”有“质”,真正优化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1.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游戏玩味;巧设疑难;营造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必然途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导入,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活跃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从而优化学习效果。而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完全可因教学对象、目标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课堂导入成功与否,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种适合信息课堂使用的导入方式。

一、游戏玩味,鼓舞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小学生都喜欢游戏,游戏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恰当地运用游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学生较快掌握所学技能,提高课堂效率。

如,教学《浏览图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查看窗口的组成,我设计了一个“带我入座”的小游戏: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展开竞赛,不仅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将所对应的工具栏或窗格拖动到准确的位置,还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之后其他小组成员随机抽查,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通过小组间互查的同学,才算顺利过关并获得加分。游戏过程中,学生为了争取为自己小组加分,个个学得认真,还能积极地互帮互学,在快乐而紧张的游戏情境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鼓舞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巧设疑难,激活学习思维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因此,在教学新知时适当创设疑问,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巧妙地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索,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技能。

如,教学《遨游因特网》时,我设计了网上游世博的情境,这样引导学生:“你去过上海世博园吗?你到过哪些馆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能来介绍一下中国馆呢?世博园中的154个馆你都去了吗?还想再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在网上游世博,再次感受世博园的独特风采,领略我们中国馆的雄浑有力,体会祖国三十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以此来引入课题,学生的学习思维被激活,他们不仅听得津津有味,操作练习也非常投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神奇魅力。

三、营造情境,唤起探究欲望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童话故事、谈话交流、生活情境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手段一:童话故事中诱发好学之乐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富有童趣的故事内容,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诱发学生快乐地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如,教学《调整图形》时,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小红帽去看望生病的外婆——小红帽要拎着一篮好吃的东西去外婆家,她发现篮子太大不好拿,于是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怎样使篮子变小或把小红帽变大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投入到缩放图形的学习之中。篮子成功变小后,小红帽在去的路上又遇到麻烦,前方的道路出现了三条路:一条是到外婆家的,一条是会遇到大灰狼的,还有一条是不通的。此时已入故事情境中的学生深知,为了使小红帽顺利到达外婆家,就必须把她转向正确的方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及掌握了旋转图形的方法。通过“故事”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情境手段二:谈话交流中促进新知吸收

教师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谈话内容,有助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吸收新知识,从学生喜爱的话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始新知学习。

如,教学《信息和信息技术》时,由于学生对电脑并不陌生,因而我采用谈话方式跟学生交流,向学生提问:喜欢玩电脑游戏吗?玩电脑游戏感觉怎样?是否影响到你其他课的学习?你上过网吗?知道有关上网的知识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学生很快就能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会上网查资料;有的学生说我从二年级开始玩电脑,在家用宽带上网,但我不玩游戏。我适时引导学生玩过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正确分析自己。关于玩游戏影响学习这一观点,有的学生说出了真话,学生甲说影响了一点吧,自身学习落后好像就是从玩游戏开始的。第二环节一起讨论信息时代的特点,用补充成语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南( )北( )、( )天( )地,部分学生的答案是南来北往。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用什么方法去寻找答案呢?有的学生说查成语辞典,有的学生说可以查第一个“南”字开头的成语。我适时表扬,又问第2个呢?学生说不好查!难查!我及时点拨:在信息时代里我们可以用模糊查询来解决这一难题,可以用通配符*代替这个不知道的字,让它去模糊查找,只需在baidu网站上输入“*天*地成语”,答案一下子就搜出来了,包括它的解释、典故等信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又来自身边的生活,学生在渴望获得答案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了新知的吸收,学习效率是可以预知的。

情境手段三:生活情境中促进探究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当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的生活因素,把信息知识的教学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充满生活美感的学习情境,让信息技术贴近生活,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使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为了使繁琐枯燥的键盘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我把键盘比作大海,各个键区比作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大船,每个键区借助指示灯与我们进行交流,所以又把键区中的指示灯比作大海中指示航船的灯塔,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指示灯是怎样与我们进行交流的?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深入学习新知的兴趣,如此不仅使指示灯与各个键区相互联系起来,同时还引发学生思考——每个键区是如何通过指示灯与我们进行交流的?每个键区是如何来控制指示灯的?指示灯亮与灯暗各自有什么含义?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位置,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功能键的组合功能,也为学习键盘指示灯的功能做好铺垫,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自主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

总之,课堂导入如同乐曲的“引子”,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新课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不同的课题选择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诱发学生自觉接受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信息技术课堂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朱吉.创设教学情境,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教育,2011(08).

[3]钟柏昌.例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05).

[3]王学红.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12.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十二

本课是江西版美术教材第16册《幽默人生》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漫画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 它内涵丰富, 表现手法夸张, 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肖像漫画”是对学生曾学过的美术常识、技能、技法进行综合的复习, 以教材中的技法为手段,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工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的:通过对肖像漫画的学习、体验和创作,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漫画绘画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2.技能目标:借助于漫画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漫画夸张变形的造型特点, 学会用夸张和变形的方法创作肖像漫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创新精神及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夸张和变形的方法创作肖像漫画

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进行夸张变形, 学习肖像漫画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与整合说明】

课前铺垫:音乐《天路》, 营造一种美好而惬意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一、导入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漫画韩红, 将学生引入学习佳境。

师:在绘画门类里, 分为不同的画种, 老师画的是什么画?

生:漫画。

师:看来大家对漫画并不陌生,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人物肖像漫画的世界。

课件一:展示课题《肖像漫画》

(演示式导入, 充分发挥电教多媒体作用, 可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 达到了“课伊始, 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新授

1. 交流。

师:漫画的绘画种类很多, 有素描漫画、简笔漫画、色彩漫画等等, 今天我们就侧重学习简笔画漫画。

(1) 漫画要有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师:我们通过一组人物的漫画来了解一下)

课件二:漫画作品苏东坡与苏小妹、葛优

(课件中使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 使苏东坡的脸逐渐变长并流下相思泪, 苏小妹的额头逐渐变大, 葛优的真人照片逐渐变化为简笔漫画, 直观而生动, 营造教学氛围)

结论:漫画表现手法:

A.夸张:人物夸张变形、有趣可笑

B.简练:造型简单明了

漫画的特点:

A.意外:构思新颖独特、出人意料

B.画面幽默、诙谐、风趣、愉悦, 同时也具有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师:可见漫画与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不相同了, 所以变得滑稽可笑起来, 也就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了。

(2) 感受漫画的乐趣 (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课件三:教师范作

下面请跟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漫画的乐趣。 (教师画一笔学生跟一笔)

师提示:A.构图要饱满, 不要太大或太小。

B.线条流畅, 不易太粗或太轻, 保持连贯。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尝试, 增强同学们学习漫画的自信心)

2. 探讨。

(1) 比较与发现

课件四:“憨豆”先生照片比较

师:“憨豆”先生的脸有哪些特征?

生:眉毛粗、鼻子大、嘴巴大、耳朵大、下巴小、眼睛大……

师:如果将三庭其中一庭夸大, 你觉得是哪一庭?

生:中庭、下庭……

请大家看一下名家笔下的憨豆。

(课件中美术作品的展示及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 大大节省了使用传统手段所需用的时间, 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悟及创作)

(2) 感悟漫画过程

观察灌篮高手姚明的脸。

课件五:展示姚明的照片

师:如果我们来创作姚明的漫画, 你会如何进行夸张和变形?

生:……

师:姚明高大, 需要仰视, 哪一庭放大?

生:下庭, 我们看他的脸, 先看到下巴。

(教师范画姚明, 使学生对肖像漫画过程与创作步骤有一个概括了解)

3. 观察与实践。

我们身边的“明星”脸

课件六:表情的夸张 (课前拍摄同学们喜、怒、哀、乐表情的照片制作动画播放效果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愉快。)

师:五官表现情绪, 我们微笑时眼睛……嘴巴……

狂笑时……、生气时……、愤怒时……

(通过视频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 培养其观察能力, 注重维持其好奇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实践与评价

1. 学生创作。

课件七:课件展示创作题目与要求

(1) 学生动手画 (观察身边的同学, 创作一幅肖像漫画) 。

(2) 题目:我们身边的“明星”脸

要求: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突出人物个性;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构思新颖独特, 线条简练。

(3) 教师巡视辅导

课件八:学生创作时循环播放同学们喜、怒、哀、乐表情的照片, 并伴有欢快的背景音乐

(创设情境, 为同学们的创作很好地提供了素材及创作氛围)

2. 作品点评。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对自己的作品风格及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评述。

(2) 教师点评, 学生互评, 表扬全班学生, 激励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课件九: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 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结束语:

一种简洁而夸张的美, 一种幽默而风趣的美、一种抒情而烂漫的美!这就是漫画的魅力, 这就是漫画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课件十三:结束语界面 (让学生对下一节美术课有所期待) 。

【课后感悟】

13.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十三

摘要:多媒体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抽象的东西变形象,复杂的内容变简单,静态的画面变动态。运用多媒体,因材施教。运用多媒体,突破知识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把多媒体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并加以整合运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 突破知识重难点 创设教学情境 整合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就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 多媒体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能使抽象的东西变形象,复杂的内容变简单,静态的画面变动态。灵活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方便快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使文字变成画面、变成声音,更直观形象。语文课堂教学比较适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广泛的应用于课堂,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情趣和活力,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多元化,构建起了新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而达到优化课堂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多媒体的运用,应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粗制滥造。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加快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转变,从而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更新,同时在教学中形成师生角色的新变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有效合理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学习、发现、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地方,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首先以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划船不用桨。”让学生猜谜底是什么,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猜测,猜出是“荷花”。这时,我立刻问学生想不想看看荷花的婷婷玉立、美丽迷人,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许多,齐声回答:“想!”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眼前展现了一个个“大圆盘”似的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一朵朵美丽的荷花婷婷玉立。鲜活美丽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这一池美丽的荷花。学生们都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这时,我就轻轻地提示:荷花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带着问题观察,很轻松地就了解了荷花的多姿多彩,美丽动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习《黄河主人》一课时,一开始讲课,我就首先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波涛汹涌的视频,让学生走进一个感受黄河的气势,黄河的波澜壮阔,了解黄河的特定情境,当学生看到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却能在滚滚的黄河中鼓浪前进,令人不可思议,让人深感惊讶。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知识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课文的重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它,一切都迎刃而解。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思路,教学突破,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捕捉教学的契机,突破重难点,优化课堂效果。

多媒体的使用贵在方法得当、合理。在学生学习有疑难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即使用多媒体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多样化,让学生感知多媒体教学是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目标,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为目的,不是用多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多媒体的选用过 1

程中不能认为媒体越先进,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课本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恰当的画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分析、推理、提出多种解决问题设想,进行灵活的、新颖的扩散训练,并做到训练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经常是抓住课文中的重要段落、重点词句,设置悬念,展开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还发挥多媒体的特有功能,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努力使媒体用在展开意境,激发情感时。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融,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更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解决了课本的难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科学的创设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为根本。巧妙的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能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静态的画面变得灵动,学生能够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好,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接受知识,学习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使多媒体用在“扣人心弦”的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之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建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爱的教育。如讲解《我家的猫》利用多媒体演示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出示问题:猫有哪些可爱的地方?你最喜欢猫哪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童真。对自己家养猫的学生,他们结合自己家猫的特点和《我家的猫》对比,更加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是再用多媒体演示猫的可爱,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设计教学情境,适时提问,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大有好处的。教师的提问必须适合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又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从而满足不同学习主体的不同学习要求。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品读第一段时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细心读第一节,看一看这一节写了翠鸟的什么可爱?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翠鸟的外形)。(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把描写翠鸟外形的每个部分画出来。(学生默读,边读边画)学生读完后开始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通过课件依次展示描写翠鸟外形的线描轮廓图。并让学生随课件的逐步演示说出翠鸟外形的描写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并 2

上一篇:安全工程生产实习下一篇:“不剩饭、不剩菜”制度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