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2024-07-09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共3篇)(共3篇)

1.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篇一

食物名称(

)

原有状态

(咀嚼前)

短时间咀嚼

(咀嚼 5次)

长时间咀嚼(下咽时)食物的状态

温馨提示:

A、咀嚼食物时,请不要说话,等食物咽下后再进行讨论。

B、可以从食物的大小、软硬、湿润程度给予比较。

2、观察探索活动: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内学生自行体验、观察、探讨、交流,老师 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观察活动,并指导学生的记录的填写。

3、汇报交流探索成果

师:请用纸巾擦擦你们的嘴巴后,说说你们的发现吧?(引导学生说出食物大小、软硬、 湿润程度的变化、味道的变化,被牙齿切下,咬碎,磨细的过程;被唾沫润湿变软变暖变滑 的过程)

3 师: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和物质参与了这个过程?它们起到了什么 作用?学生说出:齿,唾沫,舌头。

师:牙齿,唾沫,舌头,团结合作完成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 (板书:牙齿、舌头(搅伴)、唾沫(润湿) 。

三、观察牙齿

1、观察探索前谈话:

师:牙齿、唾沫和舌头三者都很重要,少谁都不行,它们的分工合作让食物在口腔里完 成了初步的消化。那么在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初步消化时,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取了什 么作用?

(承担了磨碎食物的重要工作)。

那你平时注意过你的牙齿吗?它们的形状怎样?是

怎样排列的?都取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观察探索:

师: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相互观察或用镜子观察。

A、仔细观察一下牙齿的形状,在记录纸上画出这些牙齿的简图

B、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讨论每类牙齿的作用。

2、仔细观察

认真记录:

①老师参与到其中适时指导(牙齿的形状、大小、分布排列、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试 说每类牙齿的作用)

②与学生一起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牙例图,学生讲解。

3、出示牙模,学生指出各类牙。

4、牙齿的分类(出示幻灯片)学生对着幻灯片,逐个提问后, (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什么

区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后并板书:

门齿(门牙),主要作用是将大块的食物切下以便放入口中。

4 犬齿(虎牙),主要作用是将韧性强的食物比如肉,撕碎。

臼齿(磨牙),主要作用是将切齿、犬齿切成小块的食物磨得更细。

这三类牙齿分工合作将食物最终磨碎了。

四、护牙健康教育

每种牙齿都有重要的作用,

你们的牙齿有蛀牙吗?你是如何保护你的牙齿呢? 请同学们谈

谈。你们看一段视频然后说说看后有什么收获。

1、观看保护牙齿录像(出示幻灯)

2、学生谈谈看视频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牙齿健康。

五、小结提升:

食物在口腔里,由三类牙齿共同合作将食物磨碎,和唾沫,舌头,协调

工作初步把食物进行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更容易消化更容易被身体吸引,减少 胃的负担)。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吃食物时要“细嚼慢咽” 呢?

六、拓展与延伸:

A、写一条保护牙齿的标语,贴在你的牙杯上。

B、写几点护齿小建议给身边的朋友。

2.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篇二

食物口腔里的变化

教材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了解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2、经历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研究性观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测。

3、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教学难点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1个小馒头、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表和记录纸各1张,自带镜子一面。PPT课件、儿童牙齿模型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把教科书摆放好,都排好对出去洗手,然后进教室。(PPT出示一些食物图片)吃离不开嘴,嘴巴也称作口腔,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站,也是消化开始的地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

二、观察口腔

1、按你的经验预测一下: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食物发生了这些变化?

2、师生交流,随机板书。(1)牙齿 磨碎

(2)舌 搅拌(3)唾液 润湿

3、我们就用吃馒头来验证一下?小组长来每人分1个小馒头。验证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仔细观察:a、互相观察,b、用镜子观察;不能不观察就咽下去。)

4、出示PPT(1张活动记录单),让学生看已准备在课桌上活动记录单,会填吗?原有状态,怎么填?(块状,不是很硬)这里的短时间和长时间怎么理解?建议大家,短时间咀嚼3-4下,长时间咀嚼20下左右。当然这里观察的是对同一食物的变化,所以实验的时候,要怎么吃?(整块放入)学生体验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出示PPT记录表上要填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唾液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牙齿磨碎,舌头搅拌、协助吞咽,唾液润湿、消化……(唾液,不仅润湿软化了食物,有时我们长时间咀嚼米饭,会尝到一种甜味,这就是唾液中的一种物质消化了部分淀粉。但有些孩子常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吐口水)这不仅不文明,还影响我们的健康)看来我们原先的预测是正确的。

6、正是他们的团结协作,使面包由干变湿、颗由大变小,直到变成糊状,完成了初步消化。

三、观察牙齿

(一)观察牙齿

1、这些器官中,你关注比较多的是什么?谁来说说你的牙齿的样子?(看来我们的牙齿并不是一个样的)今天咱们就要借助镜子来观察自己的牙齿,并把自己下半边牙齿的样子简单地描画在记录纸上。看看记录纸(PPT出示),要做哪些事?

3、学生观察自己的牙齿并画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

4、让1名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同学,对着镜子按类别介绍自己的牙齿?(板书三种牙齿名字:门齿、犬齿、臼齿)

5、PPT出示一张牙齿分布图。讲解:在口腔的入口处这4颗扁扁的是(门齿),门齿两侧各一颗尖尖的是(犬齿),最里边各有3-4颗宽宽的是(臼齿)。下颌是这样,上颌跟下颌一一对应。当然这是成年人的牙齿。我们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有24颗以上牙齿。

6、让我们花一分钟时间把刚才画的牙齿再完善一下吧,就一分钟哦!

(二)体验不同的作用

1、学到这儿,老师不禁有了一个疑问?牙齿怎么不长成一个样呢?你能结合刚才吃面包的经验谈谈你的想法吗?

2、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口香糖拓取牙齿印来观察一下,看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先用臼齿,再用犬齿,当然得嚼在不同的地方,在换个地方,用门齿咬,看三种压印都在了,会吗?

3、交流发现和思考。随机交流以下内容:门齿像(一把刀),能切下食物。犬齿尖锐,有力,当门齿无法切断食物时,可以用犬齿撕开。臼齿能把门齿和犬齿切下的或撕下的小块食物,磨的更碎。(门齿——切,臼齿——磨,齿呢——撕)

4、看看这些食物,我们吃的时候,主要用到哪些牙齿?

5、每种牙齿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每一类牙齿都不能少。有一个成语叫细嚼慢咽。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是的,通过细嚼慢咽,在食物在口腔里被磨得很碎,有些就已经消化,这样就减轻胃肠的压力。对我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帮助。像我们小孩吃一顿饭的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

(三)观察龋齿

1、PPT出示1张龋病牙切面图。这颗牙齿怎么了?蛀牙又叫龋病齿、龋齿,蛀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困扰?可有些人却告诉我,老师,我的牙齿蛀掉了,可为什么不疼呢?你能回答他吗?所以当你发现你的牙齿有蛀洞时候,应该怎么办?(医治),是啊,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啊!

2、你可知道为什么会长蛀牙吗?

3、牙坏了要及时医治,那你可知道比医治更重要的是什么?要怎样预防?(刷牙、漱口、少吃糖类食物……)

4、同学们说得都很有理,说到刷牙,你知道正确刷牙的方法吗?谁来试着刷刷,学生评价,来看看牙博士教我们怎样正确刷牙吧。PPT出示

四、小结延伸 1.听了牙博士的建议后,咱们的课差不多也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2.用心关注口腔卫生,宣传正确刷牙方法,让我们(读)——做一个爱护口腔的小卫士!课堂板书: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搅拌 舌头

门齿 切碎 咬 牙齿 犬齿 撕 臼齿 磨 润湿、消化 唾液

3.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篇三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3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在考虑实验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尝试对某次实验的教学设计进行如下调整,效果很好。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

课前,让学生回家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受到了淡淡的甜味从无到有的过程。由此,学生不难提出第一个问题: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馒头变甜的确是淀粉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

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假设现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呢?学生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样一组对照实验,当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具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此设计的可行性。人在吃东西时唾液会自动分泌出来,无法控制没有唾液这个条件,显然该方案不可操作。同样,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对馒头变化的影响也是无法在口腔中进行,所以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学生选择使用材料,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全班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分为三大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教师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性使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材料用具:试管2个、试管架一个、滴管2个、玻璃棒1个、清水三种(100℃、37℃、冰水)、唾液、三块馒头块(等重)、碘液、温度计、保温烧杯一个、量筒一个。

此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①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不变蓝。②你选择的清水温度是多少?为什么?③本实验需要7min的反应时间,在此期间,你如何保证温度的恒定?④冷却后滴加碘液。交流和完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按照如下的程序进行:①本小组验证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分别是什么?②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什么?③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交流完毕,本小组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小组学生质疑并找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

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交流时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如图1),将2个试管处理相同之处以简要文字标记在中间,将2个试管处理不同之处以不同颜色分别标记在两旁,让学生在分析实验变量时非常清晰,一目了然。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原理,模拟的方法、变量的控制。对于各小组对实验现象的预测结果,教师先不要急于进行评价,而要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让事实说话。

小组交流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可能出现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或图解不到位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体现集体智慧的力量。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其他学生勇于质疑,在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将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的体验中强调细节问题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约4min后,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教师叫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老师的帮助。这样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为今后的规范实验打下基础。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如下:

(1)管中馒头块没有完全浸在唾液或清水中。

(2)两个试管中的液体量不同。

(3)馒头块和馒头屑的量存在很大差别。

(4)加入碘液的量太多。

(5)两个试管没有事先做标记,容易混淆。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总结归纳,回归课本

教师将唾液组、牙齿组和舌头组的实验现象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同时展示2个问题:①通过观察,你认为馒头在口腔内转变成另外一种有甜味的物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②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通过蓝色深浅的不同,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馒头变甜的决定性因素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辅助作用。

教师也可以把牙齿和舌头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探究。如果是这样,那能不能将牙齿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这两个变量同时探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将对单一因素的探究提升到同时对多因素进行探究,既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回归课本,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实验设计。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在实验设计之前,教师将实验中影响馒头变化的三种可能因素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因素,每个小组只选取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降低了实验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与操作。在实验设计时,教师让学生在“友情提示”的帮助下,选择性地使用实验器材,交流时,以图解的形式板书实验方案,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使实验设计更直观清晰,也加深了学生对“对照实验和唯一变量”的理解和认识。

上一篇:网络知识大赛题下一篇:哈利波特给了我力量初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