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欣赏作业(精选8篇)
1.美学与艺术欣赏作业 篇一
谋学网
一、单选题(共30道试题,共60分。)V1.“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A.直觉 B.通感 C.想象 D.表象
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3.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在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4.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 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 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
5.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 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
6.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A.感官 B.审美能力 C.想象 D.灵性
7.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最具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8.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A.突出了美的感性因素 B.强调了美的理性内容 C.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D.更具有思辨的意味
9.“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A.王国维 B.蔡元培
谋学网
C.李大钊 D.李泽厚
10.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A.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B.人类社会初步形成
C.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D.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11.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A.精神产品 B.物质产品 C.人工制品 D.自然物
12.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土多德 D.尼采
14.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15.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是)A.美丑互补 B.化丑为美 C.以丑衬美 D.美丑相间
16.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17.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 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 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
谋学网
18.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A.总的指导意义 B.具体方法的意义 C.重要启示意义 D.实践意义
19.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A.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B.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C.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D.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
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
21.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 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
2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人类的审美需要
2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
A.外在的自然界 B.人所改造的自然界 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
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 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
2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26.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
谋学网
A.功利 B.逻辑 C.日常自我 D.自由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A.优美 B.悲壮 C.滑稽 D.崇高
28.“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29.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A.司马迁 B.司空图 C.刘勰 D.严羽
30.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A.艺术的起源 B.艺术的功能 C.艺术的本质 D.艺术的内容
二、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V1.康德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A.错误 B.正确
2.在古希腊教育中,无论是崇尚武功的斯巴达教育,还是崇尚文治的雅典教育,都重视审美教育()A.错误 B.正确
3.整齐一律是单纯的重复,外表的一致性。而和谐是多样性的统一()A.错误 B.正确
4.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因此美学学科早在古希腊就建立了。()A.错误 B.正确
5.人的外在美包括人体美、仪表美、语言美和行为美()A.错误 B.正确
6.美的范畴有两对,即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
谋学网
A.错误 B.正确
7.“雄”字概括了泰山自然美的总特征,“奇”字概括了黄山自然美的总特征,“险”字概括了华山自然美的总特征,“奥”字概括了武陵山自然美的总特征,九寨、黄龙以水美天下。()A.错误 B.正确
8.鲁迅先生说,喜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A.错误 B.正确
9.自然美的特征是自然美的自然性、自然美侧重于形式和自然美的多面性()A.错误 B.正确
10.人的美包括内在美和心灵美()A.错误 B.正确
三、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V1.美感欣赏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有()A.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B.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C.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 D.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 E.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BCDE 2.艺术形式符号蕴含的意义包括()A.字面意义 B.隐喻意义 C.个性意义 D.结构性意义 E.历史意义 BCD 3.审美经验的主要内容包括()A.审美能力 B.审美倾向 C.审美感受 D.审美选择 BC 4.在美学研究中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求美学研究者()A.应当具有深厚的历史修养 B.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
C.应当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D.应当善于运用逻辑的方法 D 5.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他所说的关系主要包括()A.一事物自身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等关系
谋学网
B.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 C.由想象力移植到物体上的关系 D.事物与人的关系 BD 6.许多西方美学家都强调美感的主要感觉器官是()A.眼睛 B.鼻子 C.耳朵 D.舌头 E.身体 C 7.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主要有()A.物质实在层 B.思想内容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E.形式符号层 CDE 8.艺术品结构中属于物质层面的有()A.物质材料层 B.形式符号层 C.思想内容层 D.意象世界层 E.意境超验层 B 9.美育与智育的区别是()
A.目的不同,智育是认知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
B.过程不同,智育是知识教学过程,美育是情感升华过程 C.性质不同,智育是由内而外输入,美育则有内在自发性 D.接受不同,智育用脑接受,美育用心接受 BC 10.从艺术存在的动态流程来看,艺术品作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其基本特征有()A.他律性 B.形式符号性 C.情感性 D.开放性 E.历史性 BD
2.美学与艺术欣赏作业 篇二
一、触景生情,以形传神
情感是人的内在主观精神意愿、意志和自我对自我的体验。情感是与自我最统一、最内在的自我,是人的自我建构,是本质的人,是人的潜力所在。情感也就是人的根本主体性的体现和根本动力的源泉。主体,内在的人,就是情感。情感就是自我。人就是意志情感的动物,人的客观就是人的主观意志情感。从人的实际出发,就是从人的主观意志情感出发。人的本质就是意志情感,这就是人的脾性、脾气、性情。顺之,是人的自我实现。逆之,小则挫折,大则人生的改变与失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情感的外化的力量的实现,就是对象化,就是理解、同情,就是自然的人化。人就是内在主观精神意愿、意志,外在客观规律,可以影响它,但根本不关涉它,它自己只是人实现和表现自己主观意志的质料。世界是人的意志情感的表象,这就是艺术。
艺术不是摹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情感。一切景物皆情语,艺术靠具体实有形象来唤醒内心深藏或遗忘的情感。艺术不能直接绘精神、表达情感,只能从实处引申意趣。“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1) 。艺术必须具有生动、丰满的感性表象。艺术的本质在于用客观外在形象表现人之感性生命和精神活力。把内心的自白、灵魂的热烈呼吁包括在感性事物之中,情景相生,触景生情。艺术形象是“人心营构之象”,而“人心营构之象”又来源于“天地自然之象”。情不可言,而“执之有象”,“心与境偕”,从实着笔,虚则自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情感只有化为外在的对象,“人化自然”,“自然人化”,才会产生。
二、得意忘形,澄怀味象
并非世界及事物本身是美的,客观事物因表现了人的情感、本质才是美的。它们只是能够引起积淀着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表达情感的手段,说到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对其本质力量的肯定和赞美。“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2) 。艺术形象起着载体的作用,仅仅是手段而已,其作用是把审人推到更高一层的超越境地,而不滞留于形象本身。艺术通过描摹看得见的事物,将理想应然转化成具象,把虚转化为实,把无转化为有,又把有转化成无,用有来反映和体悟无,表达不可知的事物。艺术作品,提供一种实有,一种意象,它的价值在于把人引向作品背后的无,通过体无而走向解放。艺术美,正是用感性形象表现无,用“气象”或“境界”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又“得鱼忘筌”“得意忘形”“得意忘言”,来达致“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来寻找和表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无。“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文外之旨”,“采奇于象外”。其永恒魅力就在于为现实生活营造一个理念世界,创造一个独立于其现实经验之外的新世界、新空间,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追寻人生的绝对永恒无限的意义。
艺术也不仅仅是满足人的视觉愉悦和快感,更是“以技进道”,达到对人生世事的深刻认识和“解衣磅礴”的超脱,带领人到达超越的自由本质世界。美是彼岸世界的沉醉,美的实质就在于是人类精神努力向上挣扎的标示。“审美之路,它把有限的生命领入一个在沉醉中歌唱的世界,这条道路的终极是:人、世界和历史的欠然在一个超世的上帝的神性怀抱中得到爱的救护” (3) ,“承担了一种世俗的拯救功能。它把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平庸刻板中拯救出来,特别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那不断增长的压力中拯救出来” (4) 。
三、虚实相生,神与物游
刘海粟说:“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之言,乃可移作书画之法则,数十年来弗敢失,以此中有深意在焉,虽作书、作画亦未尝悖此旨” (5) 。徐复观说“象是实,是有;象外是虚,是无” (6) 。宗白华指出:“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 (7) 。“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8) 。用形象表达人的内在心情,将内在情感移到客观事物之中,将内在精神外化、迹化,用外物形象客观化、形象化、对象化,将主观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用客观的看得见的东西来表达,变得看得见。这形象,是客观的,外在的,是媒介,桥梁,也可以称为形式,却绝非纯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
“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9)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10) 。“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色、声、热等不是物质所固有的了,光、色、声中的美更成了主观的东西”⑾,而不是二者的外化、迹化。
人生的根本问题:虚实、形神、理性情感、现实理想、道德欲望、意识潜意识、社会个人的关系问题,即无与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艺术与美学的基本和根本问题。以有说无,以无说有,虚实辩证统一,形成艺术美。虚实有无,不仅仅是表现手法、技巧和基本矛盾,根本是艺术的本质和主题。
摘要:美, 就是艺术美, 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艺术在于解放、超越、自由。艺术“妙在无处”, 其所包含的虚无, 具有至上超越、联想创造、回味无穷、气韵生动的神韵。“虚实相生”, 有无虚实, 不管从艺术的内容、本质, 还是艺术的表现手法, 都是艺术和美学的主题。有无虚实的关系问题, 就是艺术与美学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艺术,美学,物象,虚无
注释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2006年3月第2次印刷.P121.
2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P6-8.
3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 2001.P33.
4 韦伯语, 转引自周宪:现代性的张力[J].文学评论.1999 (4) .
5 周积寅, 史金城编纂: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P161.
7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2006年3月第2次印刷.P207.
8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2006年3月第2次印刷.P70.
9 同上, P27-28.
10 同上, P30-31.
3.道家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 篇三
一、“道法自然,自然崇德”的要义所在
何为“道法自然,自然崇德”,“道法自然”意义是道生万物的天和人的活动过程是“自然无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之上还有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其主张的人生目的是:任其自然或是顺其自然,而道教吸收其“自然”的观念后,即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而道之自然的法则不仅仅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它生于万物,万物也都按其各自的本性生长,不存在任何强加的因素,从而体现出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征,维护自然界的和谐与自然,知足、知常、以及心平气和,从而得到精神的升华。
所谓“法”,即学习、效法。这里解释为人应该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则效法道。所以,“道”,即自然规律。“自”便是自在本身,“然”则是当然如此。同时,“道”依附于自然的规律是不可变更的,老子所说的“自然”,是告诉我们: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也就是道。它不需要效法于谁,道是本来如是,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法则。
二、道家美学思想与艺术
艺术,本质源自于“自然”,艺术,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和艺术美的最好诠释。道家美学思想启示我们要以自然作为艺术创作最高境界的美,从而使客观事物保持它的本然状态,也就是最理想的艺术美。艺术创作应回归自然,体现淳朴与天真的人的本性,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来进行艺术创作。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坚定艺术创作中的天然自成,成为了我们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主张的是“自然”。就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而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其自身,就是作为自然的道。道是先天地而再生的本源,其根本含义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在人、天、道、自然等几个序列中,人是天地所规定的人,道定天地,自然定道,而道不仅规定其自身,且对天地之人具有根本的规定性。除此之外,在“自然”的影响下,也有其特殊的美学主张。老子作为中国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者,他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证和阐述了“道”的“自然”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在人的意识的基础上,以自然而然为本质的道,以事物的本来方式显示出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事物本身的存在。于是,在中国美学中,也出现了关于“什么是美”等问题,也就有了一种主要源于老子的观点
美在自然。
国人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大概也是从道家崇尚的自然开始的。中国的书法、诗词、绘画、以及山水园林中简淡自然的美,都贯穿着中国人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念。这种崇尚自然的观念,正是道家的美学思想在不同领域中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到三种重要的美学思想:
(1)提倡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2)提倡淳真朴实的艺术美;
(3)以自然作为艺术的最高本质。
三、对于“道法自然,自然崇德”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作用
“自然”,就是一种本然状态。这种状态充分体现出,本然状态下的美,也就是艺术创作风格的美。这种美不受外物的影响,不为名誉所拘,这充分展现了它的天真与本色,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无限的感染力。道家美学中的优秀思想,启迪我们去亲近身边的事物,不可沉溺于功利和物欲,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倾向事物本然的状态,也就使得万物都保持了它的本然,那么这就是最理想、最美的自然。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这些都意味着人们用审美观念对世界和万物产生的爱。如,在中国文化的范畴中,自然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原则,也就是审美理想。是主体精神的自由;是精神空间的无穷;是心境的澄明;是自在的逍遥,和无往不适的境界;是求真与审美观时的自然。
我们在将自然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美的同时,我们还要在绘画中體现自然造化之功。崇尚自然,反对雕饰,可以准确地表现我们的意思,真实的世界是充满美感的。“崇德”,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有德行。艺术有无限种可能,作为一位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品德是尤其重要的一点。在老子的思想下,标举艺术的天然白成与巧夺天工,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创作价值取向。
故此,艺术的本质即为“自然”与“德行”并重,二者因而统一,得而发展,它是内在性情的真实自然与外在的技巧表现进行的天人合一的境地。它们是创作的灵魂,也是艺术美的极致所在。
结语:综上所述,艺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则是“自然而然”,艺术的重点在于“德与行”,它们不仅是艺术所创作出来的的灵魂,也是表现艺术美的一种极致。艺术创作需要回归自然,从而使人们的心境得以自然流露,返璞归真,体现淳朴的人性与自然,追求性情的真诚与和谐。
4.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篇四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典雅.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冰雷报春(水帘洞)、彩泼莲花(莲花峰)、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云海万千(清凉台)、黄岳宝光(天都峰)、松趣万象(始信峰)、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排云霞海(桃云亭)、蟾宫玉树(莲花峰顶)、石笋擎天(石笋石工)、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1.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 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
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
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
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Mar.2 0 0 2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
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
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1.3 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
黄山群峰竟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系发育,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有宗教文化所建立的寺、庙、庵、殿、祠、亭、楼、阁;有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游踪;有具现代风格的现代建筑和空中缆车..其人文景观轴线为古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古道,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黄山人文景观镶嵌在自然景观之中,对自然景观起着点缀和渲染的作用,自然景观映衬出人文景观,使
其更加鲜明、剔透.因此,黄山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构成黄山特有的风韵.这种融合在玉屏楼、北海、西海、温泉等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松谷庵景区和太平湖畔的度假村,山色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具有这种特色.2 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分析
旅游活动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一种欣赏活动,在我国它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旅游,我
们可开展美学教育,增强人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方法,激发人们对大好河山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旅游景
观审美要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 ].2.1 感觉力
感觉力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耳、目、鼻、口、舌)的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引起人们机体的快感,并通过知觉、思维等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形成美的感受.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前提,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它们构成这样的递进关系:客观世界—人的感觉—美感.人的审美感觉,是沟通美(客观)与美感(主观)的过渡性“窗口”.人的感觉力越强,美感也越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力,所获得的美感也不尽相同.黄山景观确实太美,所有来黄山的旅游者都能
体会出来.这种感觉力随文化层次的提高而增强,特别是地学旅游者更能体会出美的内涵.2.2 想象力
感觉是审美的门户,但还须经“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以便对旅游景观进行高层次的审美.“知觉”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往往是多种感觉的结合.“思维”已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知觉”到“思维”,旅游者对旅游景物产生了“想象”和“理解”.这样,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就更深刻、细腻和全面,从旅游中得到的乐趣也更多和全面.其实,黄山许多景点的命名都是通过知觉和思维,经过想象而命名的.它能使旅游者联想到具体的事和物,通过比较和综合,得到美的回味.2.3 理解力
理解力驱使人们“对旅游景观探究,寻根问底,弄清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文化景观的渊源”.理解旅游
景观的内在本质,从而把握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过程,一般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
识和文化历史知识.例如,要理解黄山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必须知道岩石的断层、节理和花岗岩的差异风化等知识.又例如黄山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是黄山的象征,分布在海拨800 —1600m 的山地上.黄山松能耐贫瘠、耐旱和耐-22 ℃的低温,在黄山分布很广,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说.黄山松为什么能在土壤贫瘠的丛山峻岭悬崖峭壁中旺盛生长,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厚在破岩中”的特点呢? 这是由于真菌的菌丝与植物的根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结构.这种结构叫“菌根”,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这种菌根共生结构能加速花岗岩的风化,使黄山松根系能直接从岩缝中汲取养分和水分,从而使黄山松长得葱郁苍翠,刚毅有骨.黄山松特有的景观特征在黄山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4 情绪力
所谓“情绪”是“从人对客观事物持有的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可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激动—平静三个方面作描述.情绪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本文第二作者虽然出生在皖南山区,但第一次到黄山,被玉屏楼的景色所陶醉,夜不能寐,坐起来写诗,这是情绪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因此,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景流于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2.5 情感力
情感和情绪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绚丽的景色
不仅给人刹那的、短暂的美感,而且也能在人心灵深处留下永恒的,不可磨灭的情感.例如著名画家刘海粟曾十上黄山,我院区域地理教研室的教师每年都要带学生到黄山实习,多次到黄山没有厌倦之感,实质为情感所致.情感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美德,这是对故乡、故土的一种倦恋之情.3 黄山旅游景观欣赏 3.1 峰、石地貌景观欣赏
峰、石地貌景观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骨架.境内主要山峰有82 座,其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 座,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有块状峰林、筒状峰林、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独秀峰和岭岗等类型.从峰林组合来看,前山雄伟后山秀丽.黄山怪石形象逼真,数量众多,成为黄山的一绝.主要类型有: ①类球状怪石,主要分布在岩石垂直和水平节理均匀发育和较密集分布的峰脊或坡缘地带,如猴子观海、天鹅孵蛋、松鼠跳天都,双猫捕鼠等;②柱状怪石,多出现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峰顶或斜坡上,如梦笔生花、飞来石、十八罗汉朝南海、象鼻石、仙人指路、五老上天都等;③片状怪石,受密集发育的垂直或水平节理制约,多形成厚度较薄的怪石,或立或卧, 如蓬莱三岛、蒲团石等.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黄山地区在距今8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黄山地区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黄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占风景区面积的70 %.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裸露面积240 Km2 ,形成于距今2.231 亿年前)、“黄山花岗岩体”(面积约107 Km2 ,形成于距今约1.43 亿年前)、“狮子林花岗岩体”(面积7.7 Km2 ,形成于距今1.23 亿年前).黄山自第三纪—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根据河流裂点(九龙瀑有9800m.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机制为花岗岩基下部及附近地区的热流活动].黄山南北两侧都有北东向主干断裂,山体内部有北西向黄山断层、光明顶断层及其被其错开的南北向断层等.黄山花岗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四组节理.断层控制水系的发育, 节理破坏了花岗岩的不透水性和坚硬性,加速了外力作用对花岗岩的肢解,因其发育程度和组合情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 奇峰怪石.对黄山峰石地貌景观成因的欣赏,不仅能丰富旅游者的知识,而且能明确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基础,便于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欣赏峰石地貌景观,从而得到不同的美学价值,它对画家和摄影师有重要意义,能提高艺术品的水平和价值.3.2 云霞气象景观欣赏
5.美学与艺术欣赏作业 篇五
艺术与科学:二元对立还是有机融合?--从怀特海的有机美学看艺术的本质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强调有机体之间的动态发展的关系,这种哲学观点强调打破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以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观点看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根据这种有机美学观点,艺术的本质是主体精神与客观实践的.融合,它体现自然的发展,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的结果.因此,有关的美术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性智”“和”量智“的大成智慧的美术人材.
作 者:徐令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5刊 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RT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年,卷(期):”“(1)分类号:B83关键词:艺术 科学 二元对立,过程,有机融合
6.体育美学作业 篇六
足球是一项美妙的运动,这是世界人民的共识。但是拥有13亿人口,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足球发源地—中国却为足球而一筹莫展。足球自身的美丽没有在这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展现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作为中国人,我也为我们国人无法享受足球的快乐,欣赏足球的美感而焦急。因此,我作此文以明确足球的魅力之所在,并期待人们从中找到振兴中国足球的思路。
足球运动的美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国管理足球、搞足球的人们却忽略了,这其实是中国足球衰败的本质原因。足球的美在于竞争,在各单位竞争的时候,要通过精当的博弈技巧使自己处于最优状态和地位,足球比赛只是这一永久博弈的一部分,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球队之间的比赛,我们看到了谁在过去的博弈斗争中占优了,比赛就是考试,以之检验竞争团体的工作。这一切在联赛中的体现尤为明显。我们谈的就是足球比赛中的美学价值体现。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体育运动,蕴涵着高昂的美学价值。正是其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才使得全世界人民对它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足球如此受群众的欢迎,以至于任何其他体育项目都无法替代,我们有必要讨论其美学价值的具体所在,以加深对足球美学的认识,并有利于我们正视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并期望对改善和发展中国足球有所帮助。足球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粗野与精巧的结合
人类文明形成的过程其实是人类周围的事物以及自身“人工化”的过程。通过努力使野性的、原始的、天然的东西变成纤弱的、有序的、人工的美。文明就是艺术化:人类不断加工周围的事物包括自身使这些由粗野变为精巧。今天人的体能未必胜于原始人,但是今天人在体育活动中展示出来的技巧是原始人无法想象的。精巧、优美、高技术是文明的精髓,也正是体育的魅力之一。但是人类毕竟有粗野的祖先,无法完全脱离粗野、强悍的性格。特别是当人们走入城市文明之后,格式化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加躁动,于是在现代文明中保持原有的粗野便是自然而然的要求。
足球的粗野是壮美的,要从体能、体魄上较量。从动作上看,双方运动员要发生身体上的碰撞和对抗。足球规则允许合理的冲撞、铲球。比赛中对双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很高,一个运动员要能保持90分钟力量指标跟得上,能够突然启动。一个运动员一场比赛大约要奔跑一万米以上。目前,足球最发达的欧洲已经有越来越多崇尚身体、力量型打法的球队。
足球的精巧是优美的艺术,足球技巧精美、高超、复杂、细腻。足球运动中使用的身体部位比其他运动全面、丰富。头、脚、膝、胸、臀、肩都可以利用,利用越全面越显得技术高超,惟独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手、胳臂不能用。停球、传球、带球、过人、射门五个基本功每一项都是容易学会却难以精通。而高难动作——鱼跃冲顶、倒挂金钩、飞身铲射、凌空抽射等令人叹为观止。人群中的盘带过人更是出神入化。1986年世界杯,马拉多纳连过数人最后将皮球送入英格兰队大门的经典一幕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足球是众多体育项目中较少的以力量为基础的身体技术直接对抗,而将力量技术结合到高度统一性的体育项目仅有足球。足球将力量和技术、粗野和精细完美的集中表现,使得人们的欣赏精美艺术与崇拜野性力量的两种心理同时得到满足。
二、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足球在管理、比赛上都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一个足球项目,可以联系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各个方面。足球因为固有的魅力受到全世界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关注人群不分性别、年龄、身份、地位,与学历、素质都没有关系。宏观管理上形成了国际足球联盟,下辖各大洲足联,各大洲足联下辖各国足协,足协下面是若干足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的生存以盈利为基础,体现着足球的产业化和商业性。国际足联制定了各国足球必须遵循的竞赛规则,使得足球保持着世界性,国际足联的绝对权威以最下层的管理细胞——俱乐部的持续赢利为基础。俱乐部获得经营利润需要上层提供平台,并且扫除障碍。
足球比赛的大场面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原因。场地宽大使比赛气派且富于变化,黑白相间的皮球飞跃的距离十分可观,高低远近几乎不受限制。足球比赛场地的色彩美是精彩场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皮球的黑白颜色在碧绿的草坪上飞跃,两队球员的各色球衣和场地广告牌都吸引着观众的视线。从小场面看,双方队员针锋相对的较量,一招一式的比拼,教练的斗法,足球人赛前赛后的言行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展示的是人类的身体美和技术美,观众们购买球票观看比赛获得的是美的充分感受。这就是足球大场面与小场面有机统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
三、持久与瞬间的矛盾
体育的另一个美学意义在于它是人生的缩影。人的一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人与对手抗衡,与命运抗争,需要等待和捕捉战机。成功仅在一瞬间,奋斗的过程是持续的漫长的。完美的过程不一定带来完美的结局。
足球比赛时间长达90多分钟,但是进球数很少,一两个球可以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进球的出现很不确定,0:0的结果也很常见。这些特点把长时间的抗衡和一瞬间的突破结合到一起,不是简单的量变和质变的机理可以解释的。在激烈的比赛中,进球机会稍纵即逝,一旦捉住机会实现进球,就意味着巨大的成功;错过少有的机会,就可能导致输掉比赛。机会难得,长时间的攻防博弈,耐心的等待、捕捉都使关键的一瞬间无比宝贵,不容有失,提高了胜负的价值。一场比赛可能大部分时间占尽优势,但被对手抓住一次机会就会输球。进球者与队友、观众狂热的兴奋是人获得美感的明显表示,失败者痛惜的泪水正是悲壮之美的最好体现。
四、战略与战术的综合
战争中讲究战术对路,还要求战略得体,二者缺一就会导致失利。足球比赛的宏观微观统一性,持久瞬间的矛盾性赋予足球比赛丰富的战略和战术,使足球的博弈更具艺术性。相比而言,篮球、乒乓球这些运动虽然也极其精巧,但在竞争中,技术和实力的作用大大高过了其他的因素,甚至战术选择也完全被技术特色决定了,实力高低与胜算大小机械性的成比例,这就缺少了战略意识,使艺术空间狭窄。足球的指挥难度相对大一些,要根据对手的风格、打法,比赛赛制、形势,在战略考虑基础上制定战术。要施展计谋,打心理战,虚虚实实,出奇制胜。实力弱的球队严防死守是强队面对的难题,强攻可能导致后方不稳,给对方反击的机会,这种两难是“矛”“盾”的古老争论在现代足球场上的再现,也是足球美学价值的一大重要意义。
五、必然与偶然的交替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以此来解释比赛出现意外结局的原因。其实是足球比赛戏剧性的一个概括。看似必胜的一方输球在足球比赛中屡见不鲜。实力强大不代表胜利,实力弱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这是足球的又一层美学意义。未知,永远蕴藏着魅力。命运永远是不透明的,它与人们的努力相关。有时苛求过度,有时宽容有加——它是不确定的。未知和期待构成了人生和足球的奥秘。足球比赛的双方,实力强大的一方有取胜的更高概率,而最后的失败恰是因为概率较低的那个结果发生了。概率里面包含着偶然,足球的必然和偶然源于足球的竞技特性,进球难和进球时间的不确定是造成未知和悬念的基本条件。技术战术、战略思想、临场发挥综合起来决定胜负,胜负因素多而复杂。人的求知欲是人们从足球未知因素中求得美感和享受的根源,人们总是想知道结果究竟会怎样。足球的话题、各种分析、猜测铺天盖地,但没有人可以准确预见每一场比赛的结果。
7.艺术学理论与美学关系再辨析 篇七
一、关于艺术学的由来
有关艺术学的诞生有多种说法, 由于近现代西方文化强势侵入的影响, 中国艺术学理论界普遍认为艺术学是来自西方哲学分支的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马克斯·德苏瓦尔 (Max Dessoir) 出版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一书, 对艺术学问题做出了探讨, 使得艺术学理论初具规模和体系, 最终确立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在我国的艺术学研究中, 1942 年马采在发表于《新建设》的《从美学到一般艺术学》一书中, 第一次给艺术一个明确的定义:“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1明确地指出:“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 就是根据艺术的特有的规律去研究一般艺术的一门科学。它是由距今100 多年前德国艺术学者费德勒奠定了其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的基础, 后来又由德苏瓦尔和乌提茨赋予其一个特殊科学的体系。”2他提出:“过去以为美学的研究领域, 包括一切美的对象, 并不是只限于艺术, 即凡是能够给予我们美的感受的自然物以及人类的行为, 无一不在研究之列。”“因此, 就是美学者自己, 也不得不提出限制研究对象范围的要求, 主张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 应该获得独立。”3可以说, 马采在我国的艺术学史上较早地主张艺术学学科独立, 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艺术学的系统理论。其实, 早在中国《周书》《隋书》等的史书中出现的“艺术列传”就是中国最早的有关艺术史与艺术家知识的艺术学理论,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艺术列传”的出现, 说明“在中国, 有关艺术的思想和对艺术学理论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 堪称世界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园地的一朵奇葩”。4
对于中国而言, 艺术学理论学科具有悠久的传统与历史, 而且与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比如, 中国古代艺术家往往都是文人或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士人, 中国绘画艺术也必须强调诗、书、画、印四者合一的人文素养。而将艺术学课程纳入我国高校, 首先是东南大学宗白华为艺术系和建筑系学生首开艺术学课程, 后来, 张道一先生提出应该建立“艺术学”的口号, 并随后在东南大学建立艺术学系, 这在全国是首创, 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高校随后响应, 各自先后在本校设立了艺术学系, 这一系列举动使艺术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在中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艺术学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关系
德苏瓦尔在对待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关系问题上主张:“艺术也将在方法方面与美学联系在一起, 而且这种联系会更加紧密, 因为美学与艺术科学即使在现在也都经常是联合行动的, 诚如挖隧道的工人们那样, 他们从相向的两个点挖进山去, 然后相遇于隧道的中心。”5可见, 德苏瓦尔主张艺术学理论与美学应划清界限。宗白华则认为:“美学之范围, 不足以包括一切艺术, 故艺术学之名遂脱离美学而独立”;“艺术学也可谓是美学的一部分”, 但艺术学内容“非仅限于美感”, “如一个艺术品所表现的文化, 作家的个性, 社会与时代的状况, 宗教性, 俱非美之所能概括也。故艺术学之研究对象不限于美感的价值, 而尤注重一艺术品所包含、所表现之各种价值”6。可见, 艺术学和美学是并行发展的, 艺术学研究的方法即艺术哲学的方法, 将部分的与美学重叠, 所以, 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要从分析具体艺术问题出发, 走向艺术哲学的新高度。
艺术学升门以后, 艺术学理论由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 名称也由“艺术学”改为“艺术学理论”, 其目的是建立各个门类艺术之间的联系。马采曾指出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这是艺术学的目的, 同时也是艺术学的意义。”7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各个艺术门类产生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以及宏观整体的理论体系。由此, “艺术学所要寻找的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的普遍规律, 是超越于门类艺术规律之上的根本规律, 是艺术区别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共同规律。”而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美的现象。它的主要范围是艺术, 因此, 美学也被称为艺术哲学。虽然, 艺术学理论与美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有许多重叠的部分, 而且, 两者都是从抽象和宏观的角度来研究艺术, 但是, 美学不能包括和研究艺术所有的相关内容与问题, 而且, 艺术学理论也不能包括美学所研究的“广大的美”的范围与内容。也就是说, 艺术学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审美方面的问题, 而美学也不仅仅限于艺术与艺术美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 艺术学理论与美学在以艺术为研究对象方面有很大不同, 艺术学理论是利用美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来解决艺术门类之间共性的问题, 而美学则是以艺术为研究的材料来探寻有关美的问题与本质。
探寻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区别与差异, 目的不是要在两者之前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是在学科与学术方面有利于两者的界定与研究。因此, “艺术学在视野上要真正超越美学和门类艺术学, 就必须从艺术和人的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出发, 以艺术的形式观念为对象, 围绕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交叉学科三大板块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研究方法。”艺术学理论与美学在“艺术之美”的领域内, 两者水乳交融、相互渗透, 而在这个领域之外, 两者又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三、结论
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发展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由于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紧密关系, 以及各门类艺术的交叉与互补的综合型特点, 艺术学升门以后, 虽然中国艺术学理论来自西方, 但中国艺术学理论与美学又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艺术实践中要明确中国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中国特色”。
艺术学理论的产生是人文学科不断变化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但是这种细化的结果并不是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某种鸿沟或壁垒, 而是强调分工合作的相互借鉴并共同发展。由于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殊性, 在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的过程中, 艺术学理论既不同于美学, 又与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学理论曾经一度与美学界限模糊, 甚至被美学所涵盖。所以, 厘清艺术学理论与美学之间的关系, 才能明确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范围与界限, 才能更好地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应该建立“艺术学”》.《张道一文集》上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廷信编.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一川主编.《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
8.高校艺术教育与美学生成融合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美学生成;融合研究
一、引言
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美学思想、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明了美学教育对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素养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新时期赋予了高校美学教育新的内涵,为此,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规定高校应通过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取基本艺术技能的同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如何更新高校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采用形式多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艺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将专业学习与艺术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愿望和习惯,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需求,促进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繁荣,已向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艺术教育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艺术教育,即教师通过教育媒介,向学生传递艺术思想,挖掘学生艺术潜能,使学生获得艺术精神,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过程。艺术教育是多元化的,它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高校艺术教育不仅针对专业艺术类学生,而是更多地面向非艺术类学生,课程的设置上,不局限于艺术技能的传授,而是更多地进行艺术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艺术精神的融会贯通。
(二)特征
情感性。艺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艺术作品是相通的,无论是美术作品、文学作品还是声乐作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时,应把握作者的背景、知识修养和情感经验,融入作品,体会作品感人至深的细腻和久远的影响力。
形象性与生动性。艺术教育通过参加艺术活动或开展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了学生潜在的艺术潜质,激发了艺术灵感。通过与艺术作品的交流,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艺术教育的美学生成研究
(一)有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加强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造就集专业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知识层次较高,是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的青年群体。艺术教育引导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并加以内化,学科之间是触类旁通的,无论是文学作品、经典绘画作品、诗歌还是优秀影片,艺术教育都具有净化灵魂、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人格魅力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
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智育,它不以系统的科学知识教育方式呈现,而是以情感激发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感知、理解、研究、创新等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思维成果产生的关键。美学研究有效促进科学研究,艺术教育有助于唤起人类对美好事物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原动力。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辩证统一的二方面。美学鉴赏与专业领域创造发明二者的共同发展是人类美好追求的最高境界“科学和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的基礎是人类的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精辟地阐述了科学的艺术。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结出的并蒂莲,正如居里夫人所言“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居里夫人是历史上唯一分别摘取物理学与化学最高桂冠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同时也是美学研究者,她将自己自比为一个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对大自然的景色充满好奇。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使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是艺术教育永恒的主题。良好的艺术熏陶,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焕发精神、使个人与团体心情舒畅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而人性的高校艺术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取向,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只有将艺术教育融入科学教育,坚持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才能培养基于美学的专业基础扎实、文化底蕴深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晋萍. 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几个问题[J].太原大学学报,2011(2).
[2]孙瑜.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0).
[3]邱宗填.艺术教育与人的美学生成研究[D].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党中华(1984.10-),女,安康学院助教,大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建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美学与艺术欣赏作业】推荐阅读:
汉字的美学价值与书法艺术的关系08-07
艺术美学思想06-29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09-05
管理方法与艺术作业三08-21
领导与艺术形考作业二07-15
12秋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2_00008-22
摄影美学思想06-23
旅游美学答案07-06
美学学习心得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