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2024-09-03

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研究(精选9篇)

1.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一

乡镇企业与环保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摘要:我国乡镇企业正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从政治、经济、农村建设等方面看,总的形势喜人。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给环境、生态、健康等方面将带来严重的问题,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领域、新的课题。为此我们通过分析乡镇企业的特点和农村环保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对如何加强乡镇环境保护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污染对策。

一、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起来,已逐渐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乡镇企业对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加以解决,以促使其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乡镇企业也将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乡镇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经济中不落伍、不退后,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持续发展,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说到底,就必须认清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乡镇企业带来的环保问题。

《中国农民报》报导了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江苏省苏州地区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水质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受到电镀等废水污染,致使农产品、水产品不能食

用。”“山青水秀的浙江省绍兴县,也由于小印染、电镀、造纸厂的影响,污染很严重。”“从全国情况看,许多农村工业企业还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社队工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农村环境一旦遭到污染,治理起来花的投资更大,困难更多,所以必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现在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以是经济实力为基础综合国力的较量了,环境发展也是其中的一重要因素,而且环境也是作为一种竞争力参于其中的,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向不容忽视。由于乡镇企业的地理布局的分散性、设备落后、科技力量不高导致企业对环境的影向严重超标。近年来,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面对乡镇企业数量多、增长快、规模小、变化大、资金少、设备差、技术弱等一系列特点,环境工作者既要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污染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出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才有保护环境、生态和农民健康的经。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俗话说“山高皇帝远”,对乡镇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的情况管理明显弱化。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个农村、各个角落,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施等也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可见,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乡镇企业造成环保问题的原因。

1、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全确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尤其是大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些干部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同时,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而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大肆捕获珍稀动植物,过度放牧,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遭到了大自然的严重惩罚。

2、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合理的规划。

3、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中小企业主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

4、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大部分乡镇政府没有专门环境管理机构,日常管理只能依靠区级环保部门巡查和乡镇建委设置的1名兼职环保员,而这些人员大都学历较低、无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效率不高,农村环境监管难度加大。

三、关于乡镇企业发展与环保问题的统筹发展的对策。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在制定环境对策中,我们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认识的,既不能盲目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能片面悲观而丧失信心。我们通过已有的研究认识到,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科学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1加强宣传,增强监督。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应广泛宣传 《环境

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并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3、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间接向保护区内排放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4、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

5、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养殖小区,杜绝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

6、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

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农村环境一定够能保护好、建设好。

参考文献:

[1]惠国琴,胡胜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商业经济,2006,(12):9.[2]孙绪民.对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几点认识[J].乡镇企业,2006,(3):38-41.

[3]刘科.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J].鞍山社会科学,2005,(6):25-26.[4]农业部乡镇企业局.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

[EB/OL].(2007-04-28)[2007-05-11]西天山网.[5]丁仕达.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5.[6]曹云升.新时期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169-171.[7]黄诒蓉,罗奕.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3,(7):36-37.[8]邱家洪.试论中小企业人才吸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6):49-51.[9] 秦雪.我国乡镇企业的现状及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3.[10]张婷婷,扬静.乡镇企业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探讨[N].福州晚报,2006-03-10

(5).

2.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二

一.企业发展拐点与财务危机

(一)企业发展拐点

数学上的“拐点”,即上凹曲线(位于其每一点处切线上方的切线弧)和下凹曲线(位于其每一点处切线下方的切线弧)的分界点。而我今天提到的拐点是企业发展中的“拐点”,即战略转折点。战略转折点的概念是美国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德鲁·葛洛夫先生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在该书中是这样定义的: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个变化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示着没落的开始。战略转折点是企业的根本转变,不是“小修小补”。企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创业、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见图1)

其中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间的连接点称之为巩固点,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间的连接点称之为控制点,我认为巩固点和控制点分别是企业生命周期的两大“拐点”,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危机

在企业拐点上,即在巩固点和控制点上,机会和危机并存。只看到机会,不注重危险,在拐点上失误,企业发展必将出现危机。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财务危机。那什么是财务危机呢?笔者认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资本所有者的要求(包括债权人的偿付要求和投资者的报酬要求)而引起的拮据和困难。财务危机一般会引起不良后果,包括企业对合同违约、利润下滑、企业亏损、股价暴跌,导致企业破产清算或者重组行为发生。

财务危机的判断标准:

一些学者在总结了我国企业财务危机的现象之后提出了符合我国企业特点的财务危机判断标准,主要有三种:(1)经常性收益(税前利润)连续两年亏损,且亏损额并没有大幅度减少。(2)如果公司的经营债务额已经超过了月平均销售额的4倍以上(4倍这一数值为参考数值,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行业特色而定)。(3)企业债务总额已超过月平均销售额的4倍以上。

二.企业处于拐点期的财务表现

企业的财务表现包括许多方面,例如:营业额、现金流量、存货周转、收账期、毛利率等方面。由于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甚至比企业利润还要重要。所以本文主要从现金流量这个方面来分析企业拐点期的财务表现:

(一)巩固点的现金流量

进入这一阶段,产品市场需求开始逐渐旺盛,销售也在逐步增长,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此时如果企业不继续扩充厂房设备以迅速发展,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被兼并便是经营失败。因此,这一阶段,企业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正常,经营现金净流量为不大的正数,虽然销售产品以及提供劳务产生的现金流量逐年增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严重依赖于折旧、摊销和应计费用。又由于有好的经营项目或预计将会迎来经营活动的大好形势,企业需要扩大投资,这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低于投资活动需要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仍然相当巨大。二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负数,经营现金流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营运。此时,企业一方面可能需要融资帮助其度过难关,另一方面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改变目前的状况。管理投资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成为企业的关键管理活动。

(二)控制点的现金流量

此阶段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对稳定,生产成本逐步降低,生产的规模效应出现,战略目标及竞争优势已显现出来,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基本稳定。但此时的市场需求已达到饱和,企业的销售机会限于已售产品的更新,以及因人口增长而新增的销售。这一阶段现金流量状况的特点是:经营现金流稳定,净流量很大,现金流充足;折旧和摊销足以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换言之,企业正处于“负投资”状态。

三.突破企业拐点的财务战略

笔者认为,企业如果要突破两个拐点,获得可持续发展,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蛇无头不行”,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了目标就无法继续发展;而要从财务角度来突破企业拐点,那么应首先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形态的转化而不断深化。在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断向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因为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二)拓宽融资渠道

1.企业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

(1)优化产权结构,确立面向市场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及盈利水平。

(2)强化信用观念,建立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并将其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给金融机构以良好的形象。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经营透明度,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2.创造条件,寻求新的融资途径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产权变更,实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吸收职工和管理人员投资入股,这样既可以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也拓宽了企业的融资范围和融资渠道。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1.加强现金管理

留置适当数量的现金满足预防性需要,以保证日常资金的灵活周转。

2.强化存货管理

建立合理的库存储备,最大限度地压缩过时滞压物资,并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以保证资金结构趋向合理。

3.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体系

严格产品购销协议的规范操作,对必须采取赊销形式的,应加强对客户资信度的调查,对已形成的应收账款要定期进行核对,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账龄。

(四)实行科学投资

1.积蓄财力,适时扩大规模

企业在向控制点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积蓄财力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

2.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展

企业处于巩固点时,容易犯多样化投资与流动资金固定化两个错误。对此,企业在进行长期投资之前,必须先筹措必要的投资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的周转不因新的投资而受到影响。

(五)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1.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

2.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及写作能力,适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力争使财务人员既具有扎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具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网络技术基础。鼓励财务人员接受函授、远程教育,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

3.鼓励财务人员思考和创新,为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创造条件。

3.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企业;企业年金;年金制度;发展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使得政府需要承受的公共养老保险支出负担日益沉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研究挑战。为了改善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实现构建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缓解政府养老保险压力,我国提高了对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视。虽然近些年我国企业年金基本架构和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有着一定差距。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覆盖面窄、区域布局不平衡、发展速度缓慢、总体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不难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并不理想。

一、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口寿命明显延长,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使得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正在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1]。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快,使得我国政府养老金支出不断上升,甚至已逐渐超过国有资产总额,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经济水平有限,并且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养老金缺乏问题严重。每年我国对老年人口补偿费用达到二千二百七十五亿元人民币,如此巨额的财政支出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为了缓解国家财政压力、改善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我国于二零零四年五月一日正式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是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为进一步提高员工退休后收入水平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根据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经济实力,为企业员工提供额外退休收入保障。该制度不同于传统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有效缓解国家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压力[2]。自《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实施后,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实施时间较短,加之我国经济仍处在经济转型期,所以企业年金制度发展速度缓慢,相关体系和法律并不完善,同时由于缺乏监管,更造成了覆盖范围较小,制度落实性较差等问题,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并不理想。

二、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基本框架已确立,运行机制也得到了明确,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但从整体看来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覆盖范围小,基本规模有限。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自企业年金制度实施后,截止到二零一一年,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共四万四千九百万户,参与职工人数一千五百七十七万人。但这只是我国两万六千二百八十四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的百分之六,占我国工人总数的百分之四,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极其低下,基本大部分职工无法正常享受到企业年金待遇[3]。然而在西方实施了企业年金制度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国覆盖率可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奥地利甚至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低覆盖率使得企业年金制度职能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现状也不理想,基金累计规模难以达到预期,基金累计规模十分有限。从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现在和覆盖规模情况来看,仍不能对基本养老保险起到有力的补充,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二) 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十分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均衡现象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发达地区与中西部。从当前全国企业年金形式来看,由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福建等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企业年金基金累积规模相对较大,所以发展速度较快。但相比之下中西部例如宁夏、贵州、陕西等内陆城市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达城市。另外,从各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电力、石油、金融、通信等高收入或垄断行业企业年金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纺织业、服务业,规模也更大[4]。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企业年金制度仍比较陌生,刚刚起步,结构并不完整。此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也有着很大差距,国有企业基金累计规模超过民营企业数倍。

(三) 企业年金监管薄弱。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因此相关组织结构并不完整,目前我国尚未有独立企业年金监管机构,企业年金监管薄弱,组织能力小。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由劳动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管司监管,不仅监管人员少,且监管有效性差,力度薄弱,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年金监管需求。

三、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拓展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想要促进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保障企业年金只能的发挥,首先必须拓展企业年薪覆盖范围,降低政府主导公共养老保险替代率率,提高企业年金替代率。目前许多中西部中小企业对企业年金制度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尚未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政府方面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宣传激励作用,所以企业年金覆盖率低。想要拓展企业年金覆盖率,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大对企业年金的宣传力度,让我国企业对企业年金制度有个正确认识,使有能力的企业能够自觉构建企业年金制度[5]。对于没有能力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扶持,在税务政策上给予优惠,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加快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进程。

(二) 构建企业年金保障制度。想要将企业年金制度落到实处,完善企业年金制度,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只有明确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地位,才能使企业年金工作权责明确,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各方利益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将更加平稳、更加均衡,只有保障企业年金制度的均衡发展,才能保障企业年金制度能够持续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完善企业年金监管体系。由于企业年金涉及领域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存在漏洞都会对企业年金制度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年金制度需要一个完整的监管体系,必要的监管不仅能够规范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更能够保障受益人权益,当企业年金运行中企业存在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便可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理,实现企业年金的规范化运行,保障企业年金制度的落实。

结束语:企业年金制度的构建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但从我国当前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基本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我国应加强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宣传,积极引导企业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保障企业年金制度的落实,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曲煤矿社会保险科)

参考文献:

[1]周墨菁.我国在企业年金制度方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湖北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系,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实施力度[J].浙江电子商务学院,2011,11(14):132-135.

[3]王慧灵.企业年金制度的构建对我国社会的影响[J].江苏职业技术学院,2013,12(03):101-103.

[4]李志勇.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J].浙江信息工程学院,2012,11(07):119-126.

4.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四

工会的职责、特点和优势就是能够把职工的意愿和工会的主张变成各方的广泛共识,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也是中国工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工作实践,使本人深深感受到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构建、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办会、民主办会、科学办会己成为了工会工作的新趋势。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加快了职工队伍结构的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各种矛盾凸出显现,职工队伍结构复杂的状况,需要工会组织依法给予多层次、多方式的维护。如何满足企业需求,如何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则是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必须解决的课题。为此,认真落实好“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发挥工会组织整体功能作用,就要具有创新思维,不等、不靠、不怨,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组织体制和运行形式。湖南邮局以工会委员会为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整体功能和指挥中枢作用,整合工会资源,拓展工作领域,搞活基层,扩展业务,围绕维权根本职责,将“依法办会、民主办会、科学办会”贯彻各项工作的始终,努力实现维权能力建设的重点目标,健全完善支局工会常委会议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季度例会和决议通报制度;要求工会委员会作为工会组织的领导集体,发挥“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作用。改革的方向是将工会组织的主流业务职业化、工会领导干部复合型,工会组织向着依法、民主、科学、群众办会的方向发展。

要做好工会工作,归根到一点,那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办事,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尽心竭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工会凝聚力,首先就必须知道群众在想什么,他们的意愿是什么,也就是常说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然的话,就难于找到与群众的结合点和共同语言,服务就会是无的放矢,从而令群众不满甚至让他们厌烦。而要做到知群众之所想,惟一的途径就是深入到他们之中去,既要身到---共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又要心到---情真意切、满腔热情、倾心交谈,做群众的知心人。只有这样,才能透彻了解群众的心思,真切感受群众的情绪,真诚听取群众的呼声,如实反映群众的意愿。为了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缓解职工工作压力,以及调动职工对工作热情的积极性,深入职工生活中,本着“服务职工,造服群众”的宗旨,支局工会制定了为职工办实事的五项工作计划,除此之外,平日职工有什么建议或意见都可以写出来放在意见箱里,支局领导都会认真考虑。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放在首位

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发挥,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把握了这一点,工会才能在构建和谐企业当中定好位。湖南邮政独立运行以来,始终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摆在工会工作的首位,并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这就决定了工会组织必须把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放在首位,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充分发挥“疏导”和“协调”的作用。要通过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建立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领导与员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氛围,进而不断改善企业人际关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员工之间的真正和谐。

二、把“以人为本”贯彻工会工作的始终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人文基础是强调以人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我们必须将企业所有资源活化,并赋予其独特的人性。在这个过程中,工会组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应该是维护员工利益,并通过维护员工群体利益去维护企业长远利益。因为,在企业中,工会组织应该是、也必须是职工利益的忠实代表,应当也必须切实履行“维权”的重要职责。在湖南邮政的改革发展中,我省邮政各级工会组织高度关注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切实保证员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积极成果,在体现“三个关爱”中,真正达到“两个维护”的统一,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收到了实际的工作效果。

三、选择好工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切入点

首先,工会组织要把企业文化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抓住了企业灵魂的塑造。工会组织源于职工,具有靠近职工的先天优势,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工会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湖南邮政独立运营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的人气和职工的士气,也得益于由此产生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在这种精神形成的过程

中,我省邮政工会通过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工会组织要把民主管理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民主管理是和谐企业的基本标志,也是工会组织重要的工作内容。工会组织应当通过强化局务公开、促进职代会建设等方式,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明确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功能

在国企中,反映在上下左右中的沟通和协调问题较多,甚至还会有一些非良性的互动造成负面影响。工会组织要从疏导铺路出发,以活动、会议、谈话等形式化解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障碍,培养企业内部的良性互动,用企业愿景教育来凝聚人心。湖南政在走出企业扭亏的困境之后,及时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愿景,以把湖南邮政建成“用户满意、行业领先、社会羡慕、职工自豪”的美好愿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局敬业,把个人愿景融入团队愿景,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着力解决现阶段工会组织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突出问题

促进落实职工合法的政治权利,给职工一个平等的发展空间。通过局务(班务)公开、职代会建设、民主管理等有效手段,使职工能真正行使“主人翁”的权利,增强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的理解,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

通过工资协商等制度,给职工一个合理的薪酬待遇。平均分配阻碍生产力发展,收入悬殊更阻碍生产力发展,只有适应企业发展水平的分配政策才是合理的,也才能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工会组织通过集体合同、工资协商等制度,督促行政,逐步缩小差距,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薪酬分配机制的最大活力。

通过民主管理等制度,给职工一个舒畅的工作氛围。快乐工作的人工作效率高,创造力强,容易合作,成绩显著。快乐工作是一种生产力,更是一种活力。要创造快乐工作的氛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职工感受到自己是在为谁工作,即在职工思想上形成对主人翁地位的真正认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工会组织通过建立、完善民主管理等制度,推进企业局务公开,使职工在企业中真正行使主人翁权利,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对于社会和家庭的价值,从而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5.影响企业发展的十大管理问题 篇五

时下较多的中小企业对于企业管理总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之感,仅不知其实过河的方法很多,摸着石头过河可能是所有过河方法中最愚蠢的办法,过河其实很简单,你可以借桥过河,寻找相类似而又有管理经验的企业并过去;你也可以借船过河,找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设计企业的管理制度;你还可以跟着别人后面过河,借鉴别人的管理经验;……,林林总总的过河办法,我看属摸着石头过河最愚蠢,

二、竞争:人才

企业都在大谈企业竞争的核心,许多人总结出“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样荒谬的结论,并大为宣传,于是企业争先恐后地到各名牌高校高薪招聘人才,看门非大专不要,接待的非硕士不用这样的企业也非鲜见。企业竞争核心真是人才竞争吗?。“人才”,指的是人的“才能”,则人的“才干”和“能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谁没有“才干”和“能力”,企业到底需要有什么样“才干”和“能力”的人才都未弄清楚,就大势高薪海选“人才”,到头来自然是一场空。如果我们说企业竞争是人的竞争或许说对一半,企业竞争的核心应当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用人:优胜劣汰

谈及企业用人原则,人们往往回答“优胜劣汰”,企业招聘员工也往往一看年龄、二看文凭、三看性别,又考试,又面试,最终录用的“人才”在企业待不上半年,大多“孔雀东南飞”留下的了了,还不是当初认为最优秀的那几个。我们淘汰的就是劣的吗?为何这里淘汰到别处还成为优秀呢?其实“优胜劣汰”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何为优,何为劣,本身就难有严格的定义,且优不一定胜,劣不一定汰,就象最先进的产品往往难成最赚钱的商品一样,世上本没有优胜劣汰,只有适者生存,企业用人应当是找与企业相适合的人,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企业适用的并一定是最优秀的,在某个方面最优秀的也不一定是企业最适合的,

四、投资:交学费

企业投资成功了自然不说,一旦失败了,决策者往往会说:“交学费”一笑置之,很少有人去追索一下,交了这么多学费,我们到底从中学到了什么?企业投资的失败,往往是企业投资前期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对项目进行细仔的分析,对市场、资源、管理、资金等可行性分析不到位所至,如果不去认真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把学费交下去,企业如何不倒。学费交了是要学东西的,不是丢到河里玩的,失败只能引以为界,难以成为成功之母。

五、资金:一支笔

在企业管理中一谈及资金管理,大多数管理者会自豪地提到“老板一支笔”、“总经理一支笔”、“总会师一支笔”、“最高管理者一支笔”,好象这是当今最好的资金管理办法一样,其实不然,所谓的“一支笔”往往是对下属信不过的一个表现,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不信任状态,是企业为了避免混乱而采用下下之策,企业管理应当有适当的授权,应当从业务性质上、额度上划分各管理层的资金审批权与审批责任,不应当将一切资金权都收于最高管理者,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避免高层管理者天天限于日常琐事的困扰。

六、品牌:打广告

企业销路不畅,往往就花一大笔钱到某某媒体上打广告、树品牌,其实企业品牌是企业产品质量、价格、用户反应、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形象、企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广告能为企业品牌树立起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企业在各方面获得成功了,企业品牌自然就会树起来。

七、业绩:看结果不看过程

企业绩效管理中往往都提倡这样一句话“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结果故然重要,但没有过程的结果,终究会没有什么好结果,或者说不可能有长期的好结果,如果企业某个部门业绩很好,是通过损害企业其他大多数部门的利益得来的,对整个企业来说这样的结果可能不是好结果,一个企业效益很好,但他是通过污染环境,破坏社会资源得来的,这样的企业终究会被社会淘汰,一个人很有钱但全是偷来的,这样结果有意义吗?企业管理中看结果,更要看过程。

八、质量:加强检查

很多的企业一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加强产品质量检验,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是购买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唯独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检验只是产品质量好坏的一个检验评定手段,企业产品的质量不会因为检验评定而变好,也不会因检验评定而变坏,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要从设计、材料购买、生产制造几个环节提高,而不是通过检验来提高。

九、控制:责任心

在企业管理中一谈到控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责任心,好象只要员工人人有责任心,一切控制事务就迎刃而解一样,是的我们不能否定责任心对企业控制非常重要,人人都有责任心很多浪费就不会出现,但企业管理刚靠责任心远不能解决一切,企业管理还得靠制度、靠流程、靠控制,企业可以加大教育力度尽量提高员工责任心,但根本的东西还是要制定好制度,设计好流程,加强检验与控制。

十、成本:越低越好

6.从产业发展高度思考企业的问题 篇六

2013年03月26日

2013年,格力更提出了1200亿元的营收目标,并希望在未来5年之内将营收提升到2000亿元。

2012年,正值家电业的寒冬,格力却逆势而上,营收超千亿元,正式进入千亿级俱乐部。

2013年,格力更提出了1200亿元的营收目标,并希望在未来5年之内将营收提升到2000亿元。

是什么支撑着格力的强势发展,显然,格力电器董事长和总裁董明珠的存在是不能排除的重要因素。2013年两会再见董明珠,这个曾经被人描述为“走过的地方杂草不生”的强势女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我觉得我没有满意的概念,如果满意我就可以休息了,我永远不可能满意。”同时,对于格力,她强调“一直不断有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要求”。

正是秉持这种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董明珠将目光放到了产业更为长远的态势,在其提出的种种建议背后,凸显了她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更显示了她为格力谋求一个健康有序环境的努力。

反对盲目节能补贴

“要预防能效补贴带来成本浪费,拉动内需不能靠财政补贴,而应该交由市场机制。”

“能效补贴在我国是很大的一笔财政支出,数字上具体是多少亿我不知道,这个政策出来以后应该对我国产品升级很有利,以前四五级能耗产品可以卖,现在高能效的产品一下子提到二级以上,虽然三级还可以卖,但消费者心目中已经习惯于买一级、二级这样的高能效产品了。”两会期间,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董明珠,一张嘴就开始谈及国家对空调行业的产业政策。

对于这一政策,一方面,董明珠看到了其教育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她更强调这一政策的潜在危害。

“过去的补贴过程中,带来了大量成本的浪费,主要是市场出现以次充好,低能效冒充高能效的产品,五级的冒充二级,因为一台空调确实没有更有效的办法使它保证是二级的,或者是一级的,用眼睛是看不到的,不可能把上亿台的空调拿来一台台检测,这个成本过大,是不可能的。”董明珠强调说。

“在我的印象中,某企业享有补贴政策那一年,盈利8个亿甚至更多,但政策一拿走就亏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说国家的政策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消费者那里,而是到这些企业那里去了。”

事实上,2010年甚至更早,格力就是空调能效补贴政策的反对者,针对一些企业虚报销售数据骗补的现象,先后提出“虚标能效就是给国家抹黑”“空调节能补贴被有的企业异化 ”“家电骗补乱象严重:五级能效空调报一级”。

董明珠指出,一些企业利用用户对技术的不了解,采用扭曲的观念引导,让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标准无所适从,导致专心做研发的企业产品销售受到冲击,但恶意营销的企业却得利,这实质是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国内产业的整体发展。

2009年,为推广节能空调产品,国家开展了为期2年的对二级及以上能效标准空调产品给予300~850元能效补贴。2010年6月,补贴额度缩水到150~250元。

2011年5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空调节能补贴产品细则,规定2012年6月1日-2013年5月31日期间,家用空调定速、变频一级及二级能效产品均可享受政策补贴,补贴力度根据制冷量及能效,最低补贴180元,最高补贴400元。

然而,这些本来是为推广节能产品而实施的补贴政策,由于“能效标识虚假标注付出的代价小、违法成本低”(最高罚款只有1万元),在现实中变了形。

董明珠坦言,即使像格力这样的在行业里掌握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其销售到市场的产品中,60%~70%都是二级能耗的,一级的量并不大,但一些企业标榜自己卖出的全部是一级的,从这个现象来看,能效补贴带有不可控的问题。

在董明珠看来,当前国家取消这一政策,意义非常重大。“真正的市场启动以后,不是简单地靠政府的政策拉动,而是让消费者自己有一个主动消费意识,同时也让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尽可能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品质保证来服务于市场。”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拉动内需是国家长期的战略,内需怎么拉动,我觉得是既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又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更可靠的办法是我们不能再用财政

补贴的方式,财政补贴后期会涉及大量的人力调研、审查,这块的成本,我相信也是不小的,得多少人马,做大量的工作,所以拉动内需,更好方式是交给市场机制来做。”董明珠说。

拉动内需 家电强制报废政策更重要

“这个产品规定在十年之内报废,企业就要承担十年的责任,十年以后,消费者如果不换是自己承担责任。”

对于拉动内需,董明珠认为,家电强制报废政策比能效补贴更有效。她告诉记者:“家电老化是有规律性、科学性的,但我们的消费者不懂,于是空调买了20年了还在用,但其耗电已经在发生变化,负荷在增加,原来用新产品,一年花1000元钱的电费,20年的产品耗电费可能两三千元,这就是新技术带来的节能上的差异。”

有鉴于此,董明珠在2013年两会上建议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家电强制报废,她同时表示:“过期家电存在安全隐患,电子元器件、线路等部件老化就很容易引发火灾等问题,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012年天津蓟县发生的大火,夺取了数十人生命,造成了上亿财产损失,这一惨痛事件,就是电器产品线路老化着火所引起的。”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按照使用寿命计算,中国每年的电器理论报废量超过5000万台,且以年均20%速度在增长。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彩电、空调、冰箱等5类家电的年报废量将高达1.6亿台。

然而,由于我国还没有家用电器强制性报废标准和相关立法滞后,家用电器的报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董明珠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已制定了家用电器强制性报废标准,以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比如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已开始就废弃家电回收立法;美国从10年前开始,针对废旧家电的处理,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令;日本也于2007年出台《生活消费用品安全修改法》规定了洗衣机、空调、电视、电风扇、换气扇家用电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并于2001年4月进一步实施了《家用电器回收法》。”

对于中国通过立法规定家用电器强制性报废标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董明珠表示:一是杜绝安排隐患,让超期服役的产品主动退出,减少安全事故。

二是有利于节能减排,按照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到不能使用时不会放弃的,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与越来越提倡环保与节能的新家电相比,旧家电耗能高、能效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对节能环保带来更大破坏,也让老百姓白花费了更多电费,也不利于我国启动内需战略的持续推进。

三是有利于启动内需,通过强制报废制度,促使更新换代更加合理,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现在国家制定了“节能惠民”“家电下乡”等启动内需政策,这些政策执行起来存在很多漏洞以及政策启动期间导致市场透支问题,通过强制报废制度,能够促进市场形成合理的、可预期的刚性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技术进步。

四是有利于理清责任。电器产品使用超过安全寿命,用户继续使用产生的事故由其自行承担,能够廓清用户和厂家的责任界限。

董明珠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讲终身保修,终身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企业关门了消费者还在用它的产品,因此要有一个强制性报废的年限,也是企业的责任年限,在这个年限之内,比如说这个产品规定在十年之内报废,企业就要承担十年的责任,十年以后,消费者如果不换就要自己承担责任。”

董明珠建议立法规定家用电器强制性报废标准,以进行规定电器产品的经济使用和安全使用年限,提请用户到期报废和责任问题,并建立报废家电的回收网络,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开发“城市矿山”,立法回收电子废弃物

“如何将这些电子废弃物变成‘城市的矿山’而不是‘环境的炸弹’,亟待国家层

面的立法保障。”

对于强制报废产生的电子垃圾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再利用的问题,董明珠很坦率地告诉记者:“我还有另外一个建议,那就是立法回收电子废弃物。”

当前,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各种有色金属资源枯竭、进口依赖不断增强的局面;另一方面,家电、电脑、手机等产品的普及与更新换代急剧加速,数以亿计的电子产品已经陆续进入淘汰期,大量电子废弃物携带的宝贵金属资源被随意抛弃、不当处理。

董明珠表示:“这样做的后果直接导致了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铅、镉、汞等重金属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峻,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将这些电子废弃物变成‘城市的矿山’而不是‘环境的炸弹’,亟待国家层面的立法保障。”

据了解,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2015年全国年再生有色金属量将达到1200万吨,接近全国所需金属量的1/4,预计实现节能约4000万吨标准煤,节水约40亿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约3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20万吨。

对于当前废弃电器回收中的潜在问题,大量废弃家电和电子产品流入到“游击队”和“小作坊”式的非正规企业,而正规回收、处理企业却“无米下锅”。

不仅如此,不规范的回收企业将回收来的废弃家电,经过翻新处理后流向了二级市场以旧充新坑害消费者,或者用最原始的“火烧”或“酸洗”等方法进行初级拆解。

同时,不规范化的竞争影响了回收链条进入良性循环。“企业处理城市电子废弃物的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而以‘游击队’形式大量存在的不规范竞争,使得先期进入‘城市矿山’开发的规范化企业很难实现盈利,更谈不到技术研发和产业的良性发展。”董明珠说。

尽管目前我国已有规范电子废弃物管理的法规,比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然而这些法规的实施却存在明显漏洞,比如“相关主管部门对电子废弃物的具体处理方式、标准等要求一直未明确,导致行业处理技术和设备良莠不齐。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对电子电器产品生产者、废弃者的职责划分不明晰,对生产企业参与处理的鼓励政策不明确”。

董明珠建议:“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电器产品生产者,强制规定预留对其自身产品的废旧回收费用;对于参与回收处理项目投资的企业,可以用废旧产品回收投资折抵;对于废弃者,则要求其必须到正规回收部门处理电子废弃物,随意抛弃或经不规范渠道处理电子废弃物,将承担法律责任。”

2千亿元目标怎么实现?

“过去讲空调同质化,我的产品很快可以实现没有可比性,这就是我的竞争力。”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的疑问,董明珠快人快语地道出了格力正在酝酿转型的秘密。

营收每年增长200亿元,是董明珠为格力未来5年定下的目标,然而,如果说2011年、2012年格力市场的成功与竞争对手美的战略转型有一定关系的话,如今,格力已经远远将美的甩在后面。

为此,董明珠心中一定清楚,未来要增加的市场空间并不在竞争对手手中,而是要开发一个新的市场。这个新市场,除了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家电强制报废、立法回收电子废弃物等建议可能形成的市场扩容之后,格力仍另有商机。据董明珠透露,早在4年前,格力就已经开始在技术研发上为这个新市场做准备。

《中国经营报》:对于格力来说,未来每年要增加的200亿元的市场在哪里?是要把竞争对手PK掉,把市场拿走,还是另有增量的市场?根据业绩快报,国内市场格力占比已经达到44%的份额,2013年又提出了200亿元的增量,是否会遇到天花板呢?

董明珠:我觉得没有天花板,我们不断有创新的新技术,我们是原创的,创造的技术是别人没有的。我储备的技术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我很难用一个数字告诉你未来的市场到底源自哪里,只能告诉你一个总量,格力2013年一定会增长200亿元。

而这个增长,不是说我们跟竞争对手PK,也不是市场的增量,这两者之间不能绝对地分开,我是做市场的,不是说一定要你买我的东西,是你自己想选择我,这是不同的,我觉得我们的空调很快和别人没有可比性,过去讲空调同质化,我的产品很快可以实现没有可比性,这就是我的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你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之前没有这个提法,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可比性吗?

董明珠:比如你是男的,我是女的,两者有本质区别,我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就是这样的概念,新在质的变化。第一是双级压缩技术,第二是更节能了,第三是工业设计更美观。

确切地说,是改善环境的需要给格力带来新的增长点,但我们的增长点与一般企业所说的单纯的绿色环保空调并不同。这类空调可以实现PM2.5的清洗功能,可能保证你的局部环境实现没有PM2.5,但是走出去还是有。所以,格力要更大的技术突破,通过改变供暖方式来减少煤污染的存在。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冬季集中供暖造成的燃煤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北京环保部门监测,2013年1月的雾霾天气中,由于燃煤式集中供暖带来的PM2.5污染占到了总量的50%以上,甚至超过了汽车尾气的污染。与此同时,这种采暖方式造成巨大能源浪费,依靠燃煤采暖,能耗达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标准煤。城镇集中供暖产生的能耗已高达1.6亿吨标准煤。随着南方地区采暖需求增加,能源浪费问题将更加触目惊心。

因此,格力希望通过实现供暖技术的创新,来寻找破解上述难题的路径。最终格力电器开发出了“双级变频热泵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创造性地改善我国冬季燃煤污染,同

时还可以实现高效节能,大幅降低用户供暖费用。

《中国经营报》:这么大的技术改变,那你的客户会有变化吗,会与热力集团合作吗?

董明珠:合作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必要非得选择热力。事实上,这项技术可以满足个体的供暖、整栋楼的供暖、别墅的供暖等等,1000平方米的用1000平方米的设备,2000平方米的用2000平方米的设备,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我要强调的是,目前格力的这项技术是全世界唯一的,而它的应用将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大环境的PM2.5。而该项技术的研发我们早在4年前就已经开始,试点投入了不知道多少亿元,投入非常大,因此技术研发不能急功近利,更多是要通过新技术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简单地作一个所谓的(应对PM2.5)技术解决方案,现在就能赚钱,但不可能有优越性,只能永远跟着别人后面跑。

老板秘籍

技术转型首先要思想转型

现在我们讲转型升级,如果只在技术层面,一定是短期的,必须要有思想的转型,对于制造业来说,思想的转型就在于我们创造任何一个新技术、新产品,都要围绕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或者我们能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它的价值。

全年招待费不超过500万元

格力十几个公司,全年的招待费没有超过500万元,我眼睛里面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格力有很好的制度,应该按照格力的制度运行,不是什么人来,而是这个企业是什么样的制度,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事情,任何一个人到格力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格力电器和集团方面不会做任何关联交易

目前格力集团99.9%的产值来自于格力电器,超100%的利润来自于格力电器,所以格力集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完善,或者是整治,不能讲革命,需要整治提高。

7.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七

1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流动资金少, 运转相对困难

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 短期流动资金需求量大, 经营成本持续上涨, 资金匮乏已成为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瓶颈”。

1.2 发展不均衡

龙头企业中有不少企业的规模不大、辐射带动性不强, 经营方式单一, 经济效益也就不明显。

1.3 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企业普遍缺乏人才, 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亟待改进。此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加工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 真正的市场认可的大品牌不多。

1.4 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企业受源头原材料的影响较大, 农产品基地建设是关键。但很多龙头企业却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 因履约保障机制欠缺, 常常会出现企业或农户单方毁约现象, 导致供应链脱节, 损害双方利益。

2 阻碍龙头企业发展的原因

2.1 企业的内部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2.1.1 思想意识落伍

农民老龄化、创新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经营理念较落后、市场开拓意识差、对科技、人才的开发不够重视。

2.1.2 优势资源发挥不充分

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农业特色与龙头企业需求之间供需不匹配, 区域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 导致企业生产效率较低, 供需产业链短、粗加工较多、精加工深加工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效益低。

2.1.3 企业体制不够完善

原始的“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另外, 企业内部产权不清、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内部机制问题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1.4 监测体系、质量安检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的标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都很难达到国际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较高要求, 认证率不高, 品牌效应不好, 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企业外部发展环境不够优越

2.2.1 政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大多为农业基地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 但深入基层切身指导农民加工、种植、养殖技术、传授管理经营理念、市场营销方法的不多。

2.2.2 企业间竞争激烈、出口壁垒高, 企业发展受限

近几年来, 国内同业竞争愈发激烈,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环境壁垒也越来越高。除关税壁垒外, “绿色”壁垒成为中小型龙头企业出口难的主要原因。

2.2.3 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联系农企关系的组织不健全, 运行不流畅, 服务不到位。

2.2.4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其他类型企业在资金上更短缺、需求更迫切, 但是调查发现, 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少, 国家财政金融资金支持不够, 中小企业吸引投资能力弱等, 都制约了龙头企业的投资建设和培强做大。

3 农业龙头企业培强的建议

3.1 推进基地建设, 冲破“绿色壁垒”

企业要加大力度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组织形式, 倡导绿色农业, 生态养殖, 建立“利益同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提高履约率。

3.2 加快技术创新, 延伸产业链条

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等单位合作, 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农副产品, 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

3.3 推进品牌建设, 扩大市场份额

企业要立足本土资源丰富的优势, 突出核心价值, 形成“品牌群”。另外, 要搞好品牌建设的统一规划, 加大对产品的整体策划、包装和宣传力度。

3.4 注重拓宽融资渠道, 突破资金“瓶颈”

企业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国债资金和财政补给等其他涉农专项资金的支持, 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另外, 加快建立推进农业专业化的投资融资新机制, 以优势项目招商引资, 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的企业集团投资合作。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 还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 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摘要: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培强做大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探究龙头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了阻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原因, 提出了培强龙头企业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问题,原因,建议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 (滨政发〔2009〕32号) [Z].

[2]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9) .

8.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研究

中小微型企业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微小的企业组织,具有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较大、成果见快等诸多特点。中小微型企业一般分类是: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房地产业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

1.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中小微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我国国民经济要得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小微型企业是其中重要的支撑部分。促进中小微型企业科学发展对我国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及各金融监管机构要将支持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并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争取央行在贷款规模方面更大力度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共度时艰,主动让利,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1.2发展中小微型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中小微型企业之所以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就业容量和就业弹性都要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而且创办中小微型企业所使用的资源更少,对环境的适用性更强,新中小微型企业创办速度更快,因此使得数目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在总量上提供社会的就业机会更多些。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普遍实施减员增效策略;工业因技术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发展迅速,而不断从各行业中分离出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日益提高,使我国农业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也逐渐增多;由于高校扩招等问题,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小微型企业的大量创建对于促进我国就业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就变得尤为突出。

1.3中小微型企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数目众多的微型企业对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突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从中小微型企业自身来看,多为由亲缘关系组成的中小微型企业,很容易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而家庭式的管理可以迅速进行决策,搜集信息的成本相对较低,拥有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经营多变且比较灵活,从而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与大企业竞争的生存空间。微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比较单一,批量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大企业不愿涉足的领域,如手工艺品生产和服务行业。因此,中小微型企业在增加人们收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4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是我国构建民生型政府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民生工作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如何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小微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易于被创业者接受,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如何确保创业者开办的微型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如何能够更好的构建中小微型企业的创业政策体系,便成了我国构建民生型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

2.中小微型企业目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政策体系不完善,面临用地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环境体系并没有系统建立,如工商、税务、信贷、培训等相对匮乏,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各种税、费负担较重。政府的税、费较高,据计算,中国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税费负担比一般国家的企业要重50%左右。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普查数据表明,2007年公共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收费共有16,211亿,其中政府各部门收费12,685亿,主要是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企业税、费负担重,要交33%的所得税和附加税。如果是中小企业主,还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造成企业无力经营。有资料表明,2007年~2010年倒闭了170万个体户;2011年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净倒闭了130万个企业。显然沉重的费税负担,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小微型企业实力较弱。中小微型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受资本金限制,大部分是租用土地或厂房,始终处于搬迁,无地可用的窘境,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其次,土地供应紧张。随着近年来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供应量是有限的,国家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以及对大项目用地优先保障,使中小微型企业用地更加困难。最后,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例如,重庆市开发区西区工业土地价格目前已达每亩28万元,比2008年上涨了1倍多。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制约了中小微型企业扩大规模,增加投入,快速发展的步伐。

2.2中小微型企业资金短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2013年中小微型企业资金存在86%缺口,有企业表示资金短缺,企业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来维持,资金力量薄弱,因企业经营规模小,银行贷款额度有限,使企业感到银行抵押品要求过高,难以达到银行要求,加上银行贷款手续繁多,贷款利率和其他成本太高,融资渠道狭窄,缺少适宜的融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多数企业无法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中小微型企业本钱小、实力弱,往往不愿意在研发创新上投入更多资金,有比较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处于生产链的低端,仅仅做贴牌或低层次生产,不能摆脱“中国制造”的影子。因此创新创意发展不足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3产业层次总体水平不高,管理粗放有限

根据发展历程来看,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还带有个体经营的时代烙印,虽然在形式上具备了一个正式企业的架构,但在管理经营决策中容易出现家长式的“一言堂”,随意性情况严重;内部管理经验匮乏,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混乱。以劳动密集型、传统资源型行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铁矿采选、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传统农业等行业领域。产业结构趋同, 创新能力不足; 富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权重较小。产业层析总体水平不高,管理粗放,影响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脚步。

2.4行政审批繁琐服务低效率,行业间缺乏诚信

近年来,各地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是推行“三个缩减30%”和“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效率有所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群众满意度得以提升。但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行政审批职能分散、程序复杂、周期较长、效率不高、服务不优等问题。因此,行政服务的低效率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中小微型企业缺乏诚信,不仅体现在日常经营和产品质量方面,在纳税、贷款时体现得更加明显。一些中小微型企业有多套报表和账目,有些甚至是请专门的所谓“专家”编造的,与企业经营生产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虚假账目报表不仅严重影响税务、银行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同时也严重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

2.5中小微型企业依赖性强,缺乏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低廉,中小微型企业习惯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但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劳动者工资也水涨船高,而产品销售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不能大幅提高,导致企业利润很难维持,经营陷入困境。由于中小微型企业不能良好的解决人才落户、晋升、子女教育、未来发展等问题,高级人才不愿意仅仅为了一点高工资而来,即使来了也难以留住,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不仅严重缺乏高级管理人才,连素质好的一般管理人员也相对缺乏。

3.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建议

3.1政府加强财政规范指导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市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市微企办确定的各区县(自治县)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计划,安排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资金预算,将补助资金切块下达给各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增加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市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2012年将资金总规模由原来的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以后再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专业化生产、扩大出口、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产业集群发展、中小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尚未设立县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县(市、区),今年要依法设立;已经设立的要视财力增长逐年增加。其次,建立税收扶持政策。从中小微型企业成立的第二年起,财政部门根据企业上年实际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计算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补贴总额以中小微型企业获得的资本金补助资金等额为限。中小微型企业凭纳税证明和营业执照,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由市税务部门出台操作性强的文件,认真贯彻执行。最后,实施融资担保扶持政策。中小微型企业可在开户银行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购置,贷款额度不超过投资者投资金额的50%,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基准利率执行。中小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期限为1—2年,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中小微型企业申请创业扶持贷款,可由三峡担保公司或各区县(自治县)政府指定的当地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健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其依法依规经营,直接服务中小微企业。研究制定促进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3.2加快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通过构筑银企创“共赢”平台来实现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金融部门之所以对中小微型企业“惜贷”、“惧贷”,除有少数企业有弄虚作假等欺诈行为,更多的是一些中小微型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能力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所致。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微型企业经营者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尤其是抓好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将诚信建设作为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建设我市诚信体系打好基础。

3.3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人才战略

让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整合培训资源,鼓励校企合办、企业参股、企业投资等方式,以便企业和培训机构良性互动。整合各部门的培训工作,引导培训课程向我市有大量需求的产业工人倾斜。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培训基地。

3.4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满足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需求

一是积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工商联、企业家协会的联系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创新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产品,拓宽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加大市县(区)两级政府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扩大担保机构规模,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提供有效支持。三是在加强监管,保证资金安全情况下,应逐步放宽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限制,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积极探讨在政府监管、引导下有序规划民间借贷发展,进而增加中小微型企业资金供应量。四是鼓励中小微型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降低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成本,拓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

3.5引导中小微型企业自身营造企业魅力

一是企业应在用工方面制定长远计划,根据生产特点,合理制定全年用工计划,避免企业在用工淡季时员工大量流失,旺季时又招不到足够的人工。二是规范管理,减少职工流失。各企业要严格贯彻有关劳动就业政策,与员工签订规范性劳动合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薪酬待遇,保障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三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应对员工实行人性化关爱和贴心式管理,制定员工长远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四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用工效率。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工艺创新、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员工体力劳动的依赖度,逐步减少苦、脏、累、重岗位。

3.6引导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是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节约型过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小微型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减少单位产品原材料用量的有效手段,但中小微型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较为薄弱,要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要加大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科技投入,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向中小微型企业转化;二是社会科研机构、大中院校要加强与中小微型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向中小微型企业开放实验室,降低收费,加大针对中小微型企业适用加工生产的产品研发,推动中小微型企业产品升级换代;三是加快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并择优扶持一批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财务审计、融资担保、项目咨询、产品检测、产品研发、管理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何平.探析中小微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经济学,2012.

[2]陈永明,陈雯静.地方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李黎明,秦良州.中小企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冲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4]袁光灿.完善重庆微型企业发展体系.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

9.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九

根据中央和集团公司党组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于X日前往XX进行实地调研。现就调研基本情况向上级党委报告如下: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X日,我与党委委员XXX、XX赴某地进行调研,相关部门人员陪同。X分公司长期面临地区竞争激烈、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但近年来经营稳步提升,干部员工干事创业面貌良好。调研组与分公司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基层员工开展座谈、访谈,了解分公司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X日,我与党委委员XX赴X分公司进行调研,综合线条相关人员陪同。近年来,X分公司一直处在竞争形势较为严峻的环境中,但在分公司一把手的带领下,全员共同努力,以党建促生产,以生产强党建,业绩持续增长,形成了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X调研期间,我们考察了XX,与一线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实地了解新零售发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并下沉X营销中心,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与分公司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深入交流,并访谈了基层员工代表,收集一线的问题意见。

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本次调研共收集29条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发现了党建工作、员工发展和生产经营三个方面,具体而言:

(一)党建工作方面:一是党建规范化水平不足。通过总公司每年组织的党务工作认证培训,稳步提升了党建的规范化水平,但还有部分兼职党务工作者没有覆盖,造成各单位之间党务工作能力不均衡。二是党建人才储备不足。目前部分单位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专业性不足,总部对党建线条晋升通道规划不够清晰,导致部门员工不愿干党建,后备力量不足。三是党员发展名额不足。X公司党委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标准进行党员发展,但受发展名额限制,部分符合发展标准的积极分子难以及时入党,不利于党建工作延伸。

(二)员工发展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完善。职级调整办法还需进一步明确,员工晋升机制还需优化,对优秀员工的激励还不够,对一线员工的专业培训仍需加强。与各省分公司的人才交流不足,人才互通机制仍需探索。二是薪酬福利制度需要优化。在薪酬总盘相对固定的现状下,“保日常、促优秀”的激励原则需要更加突出,薪酬待遇不符预期带来的骨干员工流失现象有加剧趋势;如何做好“招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

(三)生产经营工作方面:一是制度体系有待完善。还存在制度与基层生产现状不匹配,更新效率不高,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鼓励创新空间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考核指标调整不及时、指标说明不到位;对于新政策、新模式,总公司指导作用不足;制度政策制定方面,调查研究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够强,导致在制度出台后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症状”。二是各线条业务流程有待优化。各业务流程仍存在着环节不清晰、信息传达壁垒的现象。例如XX的流程还需优化;部分关系到员工发展或利益的管理办法,传递不到位,导致基层员工不了解;XXX等领域的过程管控灵活性不足,对基层突发情况、特殊情况的响应效率还需提升,等等。

在调研发现问题的同时,基层员工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代表了基层的呼声,公司党委对广大关心公司发展,认真履职尽责的员工表示感谢。希望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多倾听民意,不断提高对员工意见建议的重视程度。

三、对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习教育是根本、调查研究是途径、检视问题是关键、整改落实是目的。X公司体量大、覆盖广、各省分公司发展情况差异明显,实地调研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从调研中掌握实情、发现问题、找到对策,更要通过调研来验证问题解决的成效,这正是公司调研工作的初心。

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涉及各方各面,既有共性问题,又有个性问题,我认为可以用三个“意识不足”来概括。

一是担当意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攻坚克难的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营形势下,局部还存在畏难、懈怠的情况,“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在部分区域还不能彻底扭转,尚存在依赖既有资源、等待上级支持的现象,工作主动性仍需加强。面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显短板,“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不够,有的干部“遇到问题绕着走”,怕失误、怕担责的情况还局部存在。

二是群众意识不足。对一线员工的心声,重视程度还需提升,基层向上反馈信息的通道还不够完善,解决问题的督办闭环机制还需优化。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长官意识”,“调门高、指导少”的现象仍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扎根一线的作风建设还需加强,下基层调研广度、深度还不足,在制定政策、办法的过程中偶尔有“拍脑袋、一刀切”的问题,考虑一线实际不够。

三是创新意识不足。面对转型改革过程中重点领域、难点问题,“敢涉深水区”的勇气不够,开拓新业务的力度还需加强,对新模式带来的管理变革需求,部分领导干部仍旧循规蹈矩、不愿大胆尝试和探索,甚至局部存在“多干多错,不如不干”的不作为思想。少数领域、部分区域仍停留在依赖要素竞争的发展局面,对能力培育不够重视,面向融合发展的转型思维仍需培育。鼓励创新的氛围不够强烈,广大基层干部员工的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挖掘,保护创业、容忍失误的机制亟待健全。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

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真抓实干破解难题。X公司正处在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困难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有机会能更加真切的直面问题,有勇气、更有信心能解决问题。作为公司党委书记,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落实。

第一,用高质量党建促领企业发展。要严格按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坚持以始为终,将初心和使命转化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体系,构建灵活的激励机制,更多的挖掘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干部员工,把担当作为,转化为经营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持续抓好“两个责任”落实,夯实廉洁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清风正气的干部员工队伍。

第二,以一线为中心,补足转型发展短板。要进一步理顺制度流程,针对性的优化制度政策,满足基层不同的发展需求,并确保各项方针和政策能够层层落实,实现上通下达,确保信息传达到最后“一公里”。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优化文风会风,统筹好各类调研、检查的广度、频度,为基层减负,力戒“机关作风”,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做到与一线共患难、同甘苦。要畅通基层反馈信息的渠道,构建问题覆盖广、解决效率高的督办机制,做到有求必应,下大力气解决好广大群众反馈的热点、难点问题。

上一篇:酒策划方案3100字下一篇:家,是什么味道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