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

2024-07-21

企业生存(精选8篇)

1.企业生存 篇一

中小酒类企业生存之痛

主流媒体的“势利眼”,消费者的背弃

随便打开主流电视媒体,我们能够看到铺天盖地的名酒广告。茅台、五粮液、青啤等名酒企业轮番上阵,电视广告充斥消费者眼球,被消费者评头论足;郎酒、洋河、古越龙山等名酒更是频繁出现在《新食品》、《糖烟酒周刊》等行业主流媒体上,让经销商怦然心动。然而在这些权威主流媒体上,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中小酒类企业的身影,同样在各种公关活动以及媒体访谈场合中,也很少有媒体关注到中小酒类企业的困惑现状以及未来发展。

为什么呢?主流媒体的“势利眼”。一方面是因为媒体更多的是从商业运营角度出发,因为抛头露面的名酒企业是媒体的客户,“为客户服务”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所在。中小酒类企业往往没钱投放广告,当然媒体本身关注度也就很低;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由于中小企业受发展思路的影响,企业领导的根本意识也不愿意和媒体打交道,担心媒体关注的目的就是“拉广告”,换句话说,中小酒类企业“害怕”媒体。久而久之,媒体就忽视了中小酒类企业。使得我们越来越少看到媒体,尤其是主流行业媒体关注到酒类行业的“弱势群体”。加上消费者越来越“追星化”以及其消费的“理性化”,而媒体的漠视更是强化了消费者的产品选择与品牌关注方向,如今,中小酒类企业被集体边缘化。

边缘化的背后,是中小酒类的集体不作为

笔者一直在从事酒类行业的营销咨询服务工作,对国内酒类行业的发展现状,尤其是中小酒类企业的发展问题了解颇多。笔者在2005年撰写的一篇文章《2010,中国白酒攻略》中,提到一个观点:啤酒行业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的资本整合,第三阶段的整合将是以市场整合为主。白酒行业的“马太效应”已经凸显,并且在近五年内呈加剧演变状况。曾经红火的双沟镇数十家中小酒类企业,如今只有不到4家企业处于盈利状况;古井镇的数百家中小酒类企业,如今销售业绩较好的也不过3-5家。笔者的一位江苏双沟镇酒厂的朋友向笔者道出了企业的状况。无市场:企业没有清晰的规划思路,基本上是全国市场一把抓,哪里有经销商愿意做,哪里就是企业的重要市场;无产品:企业没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完全根据经销商的“需求”开发产品;无管理:前几年某市场销售业绩不错,近

两年来销售直线下滑,企业根本不清楚市场下滑的原因,而是简单的认为经销商没有利润,不愿意做,没有从根本上了解经销商为什么不卖的原因,消费者为什么不喝的原因。一句话,中小酒类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业内专家就此问题提出,是这些中小酒类企业不注重产品品质造成衰落,固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产品品质控制上的确不能和行业强者相媲美。但笔者并不完全是这样认为。探讨中小酒类企业集体衰退的深层次原因,我觉得更多的原因来自市场层面以及企业管理层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限制性”政策的惯性。政策的惯性体现在顺应行业发展的脉搏与趋势把握上,企业整合步伐没有及时根上产业整合的步伐;国家对酒类产业的限制性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制约了酒类行业的发展速度。而在这个大的宏观环境下,作为地域性非常强的酒类产业,必然会加快产业整合步伐,这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现象;外来资本的介入,加快了酒类行业整合的步伐,产能、市场规模、品牌、地域集中度高等较弱的中小酒类企业必然会受到中大型酒类品牌的挤压;第二,“老板式”管理的惯性。管理的惯性体现在用人上,中小酒类企业集体的通病“换人不换脑”;我们能够看到,近些年来很多中小酒类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自身的管理水平、营销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酒类的市场竞争。于是,纷纷采取“空降兵”策略,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然而事与愿违的状况是:职业经理人走马换灯,据笔者了解,古井镇很多中小酒类企业总经理更换频率极高,职业经理人平均“寿命”不到一年,究其原因,很多中小酒类企业是“换人不换脑”,还是老板说着算,职业经理人只是“花瓶”,无法改变企业的现状。从深层次分析,“脚踩西瓜皮式”的意识惯性。现代酒类行业的竞争是以品牌、渠道、产品以及消费者,甚至是上游供应链的系统化竞争,任何忽视某一环节的企业行为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而中小酒类企业看到的、关注的仅仅是短时间的销量与业绩。而没有从长远考虑到渠道价值链的维护、上游供应链的巩固以及下游消费者的关系营销,这就必然会导致了忽视经销商利益,消费者价值的漠视,从根本上无法建立其品牌的长远性和持久性,最终丧失消费者,丧失经销商,丧失市场。

中小酒类企业,如何在劣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

一方面,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酒类行业将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冲击,传统意义上的“酒类”不可替代性正在被红酒、黄酒等替代,品类间的竞争与角逐将会异常激烈。另一方面,酒类企业的横向整合力度与整合步伐越来越快,大型酒类企业的市场侵蚀会加快。中小酒类如何面临来自纵向以及横向的双重冲击呢?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国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的今天,在消费市场上,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酒类企业来说,品牌多元化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依然会是主流趋势。也就是说,中小酒类企业具有生存的空间,中小酒类企业要从竞争激烈的红海中走到蓝海中去,笔者认为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其品牌性壁垒,才能够走出危机,走向发展之路。

第一,以消费者个性化为导向的“品牌链体系管理”。实现以“产品营销为导向”的营销思维到“以品牌营销为导向”的思维转型。目前中小酒类企业更多的是向渠道经销商卖“低价产品”,而没有真正树立品牌营销思维。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企业高层也会很容易陷进“价格思维”的死胡同,陷进“算死账,无利润”的恶性循环圈中去。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中小企业老板拿着一个计算器,精确地算着一毛一分。我们不是不说不算帐,而是要跳开产品说品牌,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困境。品牌无大小,老大能够被消费者很清晰的记住。消费者能够记住古井贡酒,双沟大曲,而不能记住其他古井镇、双沟镇的中小企业,是因为古井贡酒、双沟大曲是老大。如果不是老大,个性化也是能够被消费者记住的。消费者之所以能够记住“小糊涂仙”“金六福”、“水井坊”,是因为他们建立其清晰的品牌个性。而我们更多的中小酒类企业在品牌链管理上比较落后,品牌无个性,产品无差异。就连企业老板也不清楚自己的产品和其他产品相比,优势在哪里?何以竞争!仅仅提供相对便宜的“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不认账,相信经销商也不会买单。

品牌链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在品牌自身基因基础上的后天挖掘与培育系统。通过系统性的品牌链管理,使得品牌有一个清晰的品牌个性、品牌主张、品牌延伸脉络,以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我想对于中小酒类企业来说,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安徽金坛子酒,它就是典型地中小酒类企业树立清晰品牌个性的代表。

第二,以上下渠道一体化的“价值链体系管理”。进一步从产业上下游整合着手,强化上游供应商的价值链体系,以降低企业平均产品成本以及商业运营成本。同时,以规模效应作为谈判砝码的上游供应商价值链管理,对中小酒类企业

来说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未来酒类企业不仅仅是产品供应商,而且是产品管理服务商。中小酒类企业在中游渠道价值链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相对产品成本和运营成本优势下,以较低产品价格以及“风险”给与渠道经销商,能够给渠道以较高“利润诱惑”。如果改变目前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向以渠道、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思维导向,必然能够迅速获得渠道以及消费者的信赖。一方面要给渠道“画饼”,同时也要让渠道能够真正得到“饼”,这才是中小酒类企业生存之道,如果还像笔者在一篇文章所说“带着打手要款”的话,那中小企业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渠道上下游价值链体系的核心不是显在的以价格为导向的利润空间,而是以从渠道长期的、稳定的以及潜在的“价格”为导向的价值链,包括对渠道利润的稳定以及市场的管理与维护。

第三,以消费全过程的“智能化服务体系管理”。在经历了广告为王、渠道为王、终端为王以及品牌为王阶段之后,中国酒类已经进入了“服务为王”阶段。服务为王阶段,要求企业不仅仅要心服务意识,更需要建立起企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技巧,也就是要建立其智能化服务体系。

服务不是大企业的专利,对于中小酒类企业来说,未来生存的唯一出路在于服务。不仅仅是服务经销商,不仅仅是给经销商提供一系列支持、解决市场问题等是服务。如何有效地了解经销商的潜在需求并提出相关可预期的和不可预期的服务。对于中小酒类企业来说,树立服务目标终端、服务目标消费者的意识和行为是渡过危机的有效途径。这里的服务不是简单地提供良好的产品,而是扩展形的智能化服务。何谓智能,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潜意识地、自动化地为目标消费者提供适时有效的服务。智能化服务决不是仅仅从客户价值和成本效益出发,为客户提供溢价性服务。要提供智能服务,酒类企业要为其产品植入智能要素——即产品的信息感知。而且你必须做好准备,为收集到的产品信息进行分析,抓住其商机。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酒类企业能够清晰经销商状况、消费者状况,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多层次的需求。三大体系管理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其核心思路是建立在创新思维上的系统整合。对于中小酒类企业来说,要想在下一轮的市场淘汰赛中能够脱颖而出,必要要建立起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生存 篇二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有来自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伤害,我们把这些统称为企业生存风险。

2 识别企业生存风险

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企业生存风险划分为内部生存风险和外部生存风险。

2.1 内部生存风险

如同人身体生病,病因可能包括内部因素,如人体机能抵抗力不足和自身内部病菌滋生等,企业内部生存风险也是一样。内部生存风险包括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低下与积极性不足,企业管理不当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风险:

(1)决策风险。所谓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至关重要。一项好的决策,能够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而相反,如果管理者做出一项错误的决策,则可能导致企业受挫,不利于其生存发展,重大的决策失误甚至能导致企业的灭亡。而导致决策风险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主要是由于决策者能力不足,受到情绪波动等导致判断失误,而客观则是事先掌握的信息不充分,受到不可抗力或不可预知的因素影响等。总体来看,决策风险是主观大于客观的。

(2)管理风险。一个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贯穿始终。企业的管理一般包括企业的管理人,管理的机制和管理的方法三个方面。管理人应该拥有运筹帷幄,统筹全局的管理水平与能力,管理的机制应当能够日益完善,有章可循,人尽其用,管理的方法应该科学明智。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很有可能企业内部混乱不堪,效率低下,内耗增加,导致企业生存危机。所以,应该加强企业的管理,规避管理风险。

(3)产品风险。众所周知,一个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包括创建期、上升期、饱和期和衰退期,因此产品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创建期和上升期中,风险由大到小;而在饱和期和衰退期中,风险由小变大。除此之外,还包括如产品质量低劣、产品成本过高等其他因素的产品风险。

除了以上的主要因素外,企业的内部生存风险还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财务控制不足等原因。

2.2 外部生存风险

企业的外部生存风险包括除企业自身之外的因素给企业生存带来的威胁,包括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的竞争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等。主要有以下风险:

(1)市场风险。市场风云变幻,与企业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也与产品风险有着联系。在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盈利。如果市场需求下降,消费者对产品不再“感冒”,那必然导致企业的产品滞销,利益受损,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

(2)行业风险。俗话说“同行是冤家”,现如今企业之间的同行竞争日益激烈,也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风险。如果一个行业达到了饱和,拥有大量规模和数量,那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继续生存,这个时候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做出改革创新和寻找新的行业发展成为瓶颈的突破口。

(3)经济政策风险。国家发布的经济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发布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大环境下则可以促进其发展。若政策不利,则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效果,如国家限制污染重工业的政策必然会对相关企业不利。尤其是在中国,政策对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所以经济政策风险值得重视。

3 如何防范企业生存风险

毫无疑问,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首先注重自身的生存问题,在面对各式各样的生存风险时,应该要有提前防范风险的意识,积极采取相关对策来规避风险,迎接挑战。

3.1 防范企业内部生存风险

企业的内部生存风险具有可预知性和可控性,因此,只要企业自身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其风险,提前防范并积极采取措施,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防范企业内部生存风险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减少决策失误。客观上,要在决策之前充分收集掌握相关的信息资料,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主观上,首先要提高决策者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决策者的思想境界,在源头上减少失误发生的概率;其次要完善决策制度规范化,建立问责制度,扼制决策权的滥用;最后要加强决策的民主化,广泛吸取民意,积极创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

(2)加强内部管理。在内部管理上,企业要逐渐从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管理。针对管理人,要注重管理人的水平培训,挑选出能够统筹大局,深得人心的管理人;针对管理的机制,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程序与机制,如激励体制、信息交流体制等,使得管理起来有章可循,避免内部混乱和增加内耗,加强内部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而针对管理的方法,企业要形成一套属于自身的管理方法,注重创新改革,采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从而使内部管理做得更加出色。

(3)增强产品自身竞争力。有些产品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即在产品建立初期,本身就存在着定位不准、质量低劣或成本过高导致利润下降等。要增强产品自身竞争力首先找准市场定位,制造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产品,在源头上使产品受欢迎,增加销售额。其次,事实表明,仅仅关注成本削减是不可能保证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的,因此要适当增加产品投资,提高产品的质量,使得产品受到保障,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要适当的控制成本,保证企业赢利。

(4)其他。毫无疑问,要想预防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自身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与变革。如针对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组织企业结构变革,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必要时进行行业的重组;面对企业财务控制不足,要加强控制企业的财务等。

3.2 防范企业外部生存风险

企业的外部生存风险虽然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控性,但只要企业对外部经济环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的。

(1)以市场导向为主。市场如战场,谁掌握了市场的导向,谁就有战争的主动权,谁就能够旗开得胜。企业切忌守株待兔,等待机会到来,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拥有敏锐的嗅觉,正确把握市场的定向。尤其是在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企业更是要迎合消费者的习惯和口味,加大对市场的调研和探索,一切以市场导向为主。

(2)加强在同行中的竞争力。要预防企业的行业风险,首先在源头上减少激烈的同行竞争,选择新兴新颖的行业;其次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能够在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点与产品风险的预防相似。

(3)顺应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制定和发布的经济政策是不可逆的,因此,在企业产品选择上,尽量顺应国家的经济政策,如不选择重污染的企业,不选择违法违纪的产品,减少其对企业生存带来的威胁。

对于企业面临的风险,首要任务是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企业要苦练内功,加强自我修养,同时密切关注外部经济环境。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企业必定能减少风险,适者生存。

参考文献

[1]胡华夏.企业生存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技术经济,2000(8).

[2]周丰.谈企业的生存风险与化解[J].交通企业管理,1999(11).

[3]张晶.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探究[J].中国市场,2015(17).

[4]林小杰.企业账务资金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J].中国市场,2015(46).

[5]江纯.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M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15(45).

3.一个企业靠什么生存 篇三

关于“打擦边球”的问题,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谈:

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打擦边球”已成为很多企业的做法。社会上甚至流行这么一句话“老实人做不成生意”,老实人指的就是那些做事按部就班的人。那些“成功者”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善于“打擦边球”。这也是近20年以来,很多中国企业成功不可不提的一个因素。从效果上讲,这些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通过“打擦边球”达到了两个效果:降低了运作的成本;减少了经营和管理的风险。“打擦边球”造就了许多企业的成功,这也成了不争的事实。

二、要分清楚两个不同的方面:

(一)什么叫“打擦边球”。我个人理解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在遵守法律、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利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开展工作。如:在遵守《税法》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税务筹划,通过研究与供应商签订有利于我方付款的条款,再比如:懂得如何签订对公司有利的合法的“劳动合同”。从严格的意义上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打擦边球”,而是一种管理技巧。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在国外,关于税务的筹划、资金的使用都有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

采取偷税漏税、拖欠客户款项的做法,这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打擦边球”,而只能认为是一种不合法、不道德的经营行为,对此我们是很不鼓励,很不提倡的。这样做对企业来讲,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点好处,但是会危害企业长期的发展,既丧失了大量的客户,又造成了巨大的经营风险。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肯定会出问题。

(二)很多的企业在不断施展“打擦边球”的手段,但是含义名不相同。许多企业用上面讲的第二种手段取得了短期的成功,这也只是在当前国家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疏于管理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不断成熟,这样“打擦边球”的空间会越来越少。

三、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作为创业者、管理者必须明确: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一个企业靠什么生存?创新才是企业的必由之路!

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并具有创新性的一些产品作为主力产品;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思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市场的功夫和销售的功夫,研究开拓市场、占有市场、扩大市场的办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适当地采取差以异化为基础的市场策略,充分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打擦边球”的做法与真正的开拓市场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打擦边球”所带来的是有限地降低成本,而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成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必须善于研究法律政策、研究市场环境,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一种运作方式。这也正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所欠缺的一门功夫。

综上所述,“打擦边球”给了我们两个方面的思考: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经营管理的务实展开相当重要。

4.质量-企业生存、立足之本 篇四

俗话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可持续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就要从细微处入手,从每一个环节着手,形成人人讲质量,处处抓质量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讲质量,就是保根本;讲质量,就是固品牌;讲质量,就是赢诚信。”的意识。

讲质量,就是保根本。保根本就是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许多企业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工作头绪多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赶进度,忽视质量的事儿,时有发生,这为企业的可持发展埋下了隐患。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从讲质量、讲生存、讲发展的高度,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使产品的质量始终处于标准之内。

讲质量,就是固品牌。品牌是质量的化身,是企业生存之钥。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所有企业员工都要从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出发,认真学习,固强补弱,不断提高合规操作的能力和技巧。在生产中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通过辛勤的工作,赋予产品生命力,增强品牌的竞争力。

5.小微企业生存之道 篇五

小微企业生存之道

作者:

来源:《中国机械》2014年第03期

小微企业如何找出自己的“明星产品”,实现最大收益?小微企业如何不断开发新客户并维护好老客户?小微企业如何利用现代营销工具,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小微企业主如何运筹帷幄,省时省力地安排好企业的大小事务?小微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慧眼识别“过路客”?小微企业如何做到科学记账,省小钱挣大钱?小微企业从注册到经营如何利用政策的“一站式”服务,并借助法律为企业保驾护航?

6.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法宝 篇六

二车间

侯宏刚

从三鹿问题奶粉的出现,到丰田轿车的召回。一个是食品的安全,因质量原因导致破产;一个是部件的安全,使企业的财力蒙受巨大损失,这些无不说明产品质量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而对于我们民爆生产企业来说,生产的产品更是要为使用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因此,引导和教育员工增强品质意识,强化安全观念就显得特别重要。

质量是一切产品的基础,没有质量,所谓的竞争、发展、品牌都只能是空话。尤其是我们公司的产品与外地产品在价格之战上没有任何优势,以质量求生存才是我们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质量才是我们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

近年以来公司接到用户的质量反馈意见,如产品错码、乱码、瞎火、半爆、数字不准确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公司目前全体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工人必须认真对待头等大事,如果不从中吸取教训,将会失去诚信,丧失市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更是产品质量的掌控者,因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教育员工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理念。

7.质量是印刷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篇七

关键词:印刷,印刷质量,质量管理

人均寿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印刷用纸消耗量是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三大要素, 21世纪的印刷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已发展成资本密集型的实用高新技术产业, 与新科学新技术结合紧密, 它紧随世界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尖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就印刷企业个体而言, 先进的设备使生产高度自动化和国际化, 先进的技术使众多跨行业合作成为现实, 科技含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 但如何才能尽快赶上国内外同行中的先进企业, 如何尽快提高印刷品质量并在竞争中获胜, 就成为西北地区印刷企业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印刷品质量由印刷品接近原稿的程度、印张与样品的接近程度、同批印刷品的合格率和同批印刷品之间的一致程度决定。

而在现代印刷业生产管理中, 越来越注重过程质量的控制, 这个“质量”并不单指印刷品的质量, 更强调印刷服务的质量, 即广义的“全面质量”。

印刷业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的生产企业, 其质量受客观因素制约较多, 首要问题是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在最经济的基础上, 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厂家, 供应稳定可靠的原材料, 兼顾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从供货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 以保障印刷质量的稳定。

其次要避免盲目进货带来的质量隐患, 切实把好印刷质量源头关。

针对具体印刷任务, 选择合适的油墨、版材、印刷用纸, 加强印刷中的质量跟踪,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再者是要制定严密的工艺流程, 根据印件特点合理选择印刷设备机型, 认真校对菲林与印版, 把好拼组版工艺关, 科学安排印刷色序, 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

不管是原材料选购、印刷工序制定, 还是设备操作执行, 都离不了印刷企业员工, 所以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至关重要, 不但要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 还要提高印刷操作能力和工艺技术水平, 这才是获得高质量印刷品的关键。

求得快速发展的关键, 是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建立健全印刷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印刷企业通过制定标准的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规定“做什么、谁来做、在哪做、为什么做、怎么做”, 使企业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以全员质量教育培训为手段, 切实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合理配置资源, 明确员工职责,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 工作有依据、结果有考核”, 从而提高效率, 减少成本浪费, 实现效益最大化。

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提倡标准化生产, 严格按规范进行, 把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将“质量”概念深深植入人心, 让员工自觉遵守规则, 视自己的未来与企业的明天为一体, 以保证印刷质量的稳定和优势为全体员工的工作准则。

每个印刷企业都会制定严格、明确的质量方针、标准等管理条款, 并作为日常工作的准则落实到质检部门, 并授予质量管理一票否决权。

作为一名优秀的质检员应该遵守以下规则:

(1) 避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印刷企业常面临这样的情况:生产任务突然增多、急件来了、加班赶工期, 尤其是印制大批量的书刊产品时, 质量监控经常会被人为地放松;在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冲突时, 往往会优先考虑眼前效益;在企业领导的某种暗示或干涉下继续印刷或出厂, 无视质检部门的存在。久而久之, 质检员便学会对各级领导察言观色, 质量标准慢慢也变成双重或多重的人为标准, 对企业的发展有百害无一益。

(2) 不可用错误的保姆型质量管理模式。

在中小印刷企业中, 员工们的素质普遍不如规范的大企业, 各项规章制度也有所欠缺, 因此员工们容易形成一种误解, 认为印刷质量的好坏靠技术人员、检查人员、质检员去监管, 与我们基层人员无关, 只要委派专门的质检员死盯各个工序和机台班组, 遇到质量问题便可解决, 就能印出优质的印刷品来。

印刷是一个系统工程, 印前、印刷、印后加工的主要工序加起来起码有30多道, 忙起来要三班倒连轴转, 若采用专人盯梢方式, 要配多少个质检员?这是不现实的做法。而这种错误的保姆式管理还会滋长机台人员的依赖性、懒惰性、不求上进、不动脑筋、不积累常见印刷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甚至成为推卸责任时堂而皇之的借口。

一旦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 企业就只能坐吃山空, 万一哪天质检员有事不能及时到场处理问题, 就得工序停工、企业停产, 岂不可悲。

所以一定要让全员意识到:印刷质量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靠质检员逐项逐个把关监控得来的。

(3) 质检员的工作并非是到处走走逛逛。

许多基层操作人员及一般的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质检员的工作很轻松, 是个闲职。质检员的日常工作就是瞪大眼睛, 手拿测量工具, 在各个生产部门这走走、那逛逛, 晃晃悠悠过日子。

的确, 质检员的工作是靠眼睛, 但这眼睛里却蕴含了许多质检岗位必备的智慧和技能。

首先, 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术素养, 才能胜任日常各种印制品的质量检验、签样;

其次, 熟悉印刷工艺流程、行业法规, 了解各工序操作程序, 明晰常见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并能提出纠正、整改措施;

再者, 处理突发质量事故冷静、果断, 敢于负责并承担责任, 判定质量事故时不拖泥带水, 能令人信服;

最后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善于搞好人的关系, 与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打交道, 在工作上既要讲原则, 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使别人感到质检员是来帮忙解决问题的, 是雪中送炭, 而不是整日找茬的黑脸判官。

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质检员在督促、检查一线人员的印制品质量时才能轻松应对, 碰上疑难杂症也能及时与同事、领导沟通, 妥善处理质量问题。

(4) 质检工作要抓重点抓源头。

只有抓重点、抓源头才能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这也是过程控制的要求。

质量监控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各工序的数据化、规范化;

二是工艺设计和工作流程的监控管理。

前者是实行操作规范, 重点看数据、看报表, 不能光听汇报, 要眼见为实。

后者是根据各工序的数据, 监控工作流程和各工序的操作要求是否有偏移, 及时纠正与预防。

这就要求质检员经常有目的地到生产部门走走逛逛,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对常出问题的工序加大检查力度, 做好故障分析与排除预案, 减少质量事故的频频发生, 及时将质量缺陷控制并消除在萌芽状态。

(5) 质检员的修养———忍。

质检员是企业的普通一员, 然而其岗位又较特殊。其工作职责决定了质检员在工作中肯定要管事、管人, 为企业的发展、为自己的前途, 质检员不可能个个都能处理好, 人人都能安抚好, 难免会得罪很多人。

所以企业要为质检员树立威信, 首先要靠企业领导和各方面的呵护, 还要靠质检员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工作业绩去创建, 质检员的内在素质是树立威信的关键。

在出现质量问题时, 有些领导可能不了解实情, 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质检员不尽责, 让质检部门背上替罪羊的包袱, 在这个时候, 忍是冷静之举, 积极想方设法纠正并有防范措施才是质检员的威信所在。

常言道:客户就是上帝。印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最终要以客户的满意程度为标准, 印刷接单与用户形成最直接的客户关系, 接单与印前制作形成二级客户关系, 印刷业客户不仅指消费者, 还指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的客户, 因此, 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 为客户服务的思想。

印前制作与制版形成三级客户关系, 制版与印刷形成四级客户关系, 印刷与印后加工形成五级客户关系, 印后加工将最终的印刷产品呈现给部门经理, 由他代表企业与客户收验货, 客户再将印刷品出售给消费者。

只有满足客户要求, 能与客户获得双赢的企业,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员工懂得客户重要性, 才会有意识的去满足客户需要, 自觉自主地把好质量关, 拥有开发新市场、寻求新机遇的条件, 为员工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小东主编.胶印质量控制技术[M].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6.3.

[2]刘世昌.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M].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4.2.

[3]刘克谦.印刷业发展对纸张性能的要求[J].西南造纸, 2002 (3) .

[4]刘红莉, 王晓芳, 刘冲.纸张印刷特性介绍与分析[J],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08 (5) .

[5]黄传常, 冯燕云.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 2007 (09) .

[6]冯燕云, 黄传常.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7 (28) .

[7]王宝玉, 李荣, 雷永华.用等离子技术对化机浆纤维接枝丙烯酰胺[J].纸和造纸, 2011 (06) .

8.企业生存英语专修班 篇八

利用五一长假期间来充电,正是满足了各企业人士补充知识的有利时机。

授课内容:围绕企业日常工作设五大专题:管理与办公英语、市场与公关英语、商务谈判与法律英语、财务与金融英语、计算机与网络英语。

适合人群:IT行业、外企、中外合资员工、从事商贸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适合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员或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学生提供就业准备。

课程特色:《企业生存英语》的场景都选自现代企业的实际岗位、真实场景、普遍熟悉的公司背景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文化。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某个英语交际课题的操练,再经过循序渐进的、层层深入的、滚雪球似的多层次练习,以达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实用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学习效果。课后学员可通过书中的练习题利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职位设置对相关课题进行写作、表达和辩论的训练,以提高学习者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上课形式:全方位模拟训练法为指导的情景性教学和实战性口语训练

教材:学校内部《生存英语》教材

班级人数:20人

开课日期:5月3日——7日 上午:9:30-12:00下午13:00-15:30

学费:680元(含听课费、资料费、午餐费、纪念册)

主讲教师:

1、JOHN COULTER博士,曾先后在中国工作近20多年,并多次被我校派往联想集团、精电蓬远等多家企事业单位主持培训员工英语课程。他授课注重全实景模拟、互动式教学,使学员通过真实的环境轻松掌握英文。

2、 DARRYL PENRICE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计算机专业并同时辅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美国多家著名IT公司、计算机公司从事过开发和教学工作,他授课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

上一篇:共建和谐文明校园下一篇:个人任职工作总结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