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花》教案

2024-10-17

《水墨画花》教案(10篇)

1.《水墨画花》教案 篇一

课题:第五课 水墨画动物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2、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中国画工具特性。

3、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教具、学具:几张小动物的照片、笔墨宣纸等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三、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课后拓展: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进行水墨画临摹、写生、创作。

教学随笔:通过水墨画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中国画的精髓。

2.儿童水墨画教案 篇二

分类:教学点滴

2007年的秋天,我曾上了一节课外阅读研讨课——儿童诗欣赏课《童年的水墨画》。《童年的水墨画》是著名作家张继楼的作品。我很喜欢这首诗,一读到它,就深深地被诗中所表现的画面和意境吸引住了,好一幅清远而有韵味的水墨画!我决心把它推荐给我的学生们欣赏。于是就利用在我校举行县级课外阅读研讨课的机会上了一节小学儿童诗欣赏课。在进修学校孙老师的指导下,这节课上得挺成功,听课的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对我个人的教学素质给予了肯定。作为执教者,我无法在我的心中准确地描绘我上课的样子,但从旁人的言语中,我的课堂也如一幅水墨画吧。淡淡的而又隽永,能给学生和听课者美的享受,那是我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语文教师的课堂,应是诗意的课堂。我一直在努力,哪怕有时是惶恐的,因为怕浪费了课堂,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我喜欢小学语文课堂,就像我喜欢优美的散文和诗一样,尽管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有许多无奈。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欣赏课教案(四年级)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又到了我们的欣赏课时间。播放歌曲《童年》。大家听听这首歌,好听吗?有谁知道歌名?是啊,我们的同学正处在快乐的童年时期。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像和憧憬。简介你知道的张继楼。由生说后再由师出示课件进行补充。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欣赏这首诗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出示课件(1)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把诗读正确,读流利。(2)弄懂题目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节诗的主要内容。(4)画出你不理解的词句。

(5)摘录诗中你喜欢的词句,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检查。

(1)指名分节读,读后简单点评。

(2)说说题目的意思,引导理解什么是水墨画。(3)根据小标题来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4)质疑。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以第二节为例,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1)在这一节中,你摘录了什么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2)当你读着这个词或句子时,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3)读着这个词或句子时,你的心情如何?

(4)还有谁摘录同样的词句,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5)除了这个词或句子,还有没有摘录其它词句的?指名谈谈。(6)指导朗读。从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

让我们用心地体会,用心地朗读,把我们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相信我们会读得很美很美。(出示第二节诗的相关画面)让我们来美美地朗读这节诗吧。

2、提炼欣赏方法。

刚才我们是按什么方法来欣赏这节诗的。(让生说后再由师出示课件进行归纳)

我们可以这样欣赏这首诗:透过词句感受语言的美,再想像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美美地朗读。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欣赏第一节后采用教师配乐范读指导,第三节则采用语言描绘引读。)

5、回归整首诗,小结后进行朗读。(配乐分组读)

四、动笔仿诗试编,抒发情感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如水墨画般优美的童年生活画面,让我们在阅读中欣赏了了诗歌的美,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我们童年生活也有许多这样动人的场景,谁来说说?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快乐情景,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七、总结,布置作业

希望大家拥有一个充满书香的快乐童年。

课后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办一期以儿童诗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读《我想》时,问:“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诵读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读《童年的水墨画》时,引导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3.拓展延伸。写写自己童年的梦想与童年趣事。遗憾:有些同学还是没有读出诗的意境来,还要加强朗读。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告诉老师: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觉得最美的愿望,说出最喜欢的画面。有的说把小手安在桃树上,比放感觉更轻,有的说“牵着万缕阳光”用了拟人,仿佛看到小手牵着阳光的手;有的说“悠”看出悠闲地荡着秋千,一边还唱着春天的歌。在讲到蓝天是我的课堂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课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学生联系诗歌,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他们说小鸟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课桌,太阳是我的老师……带着丰富的想象,感受着优美的语言文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语言朗读,他们的情绪被激发,情感被点燃,读着听着,简直是美的享受。

《儿童诗两首》中,第一首诗是《我想》,这篇课文比较简单,通俗易懂,理解起来应该不难,我怀揣着这样的想法聆听学生的发言。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们的反应积极热烈,而且理解到位。当我抛出“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时,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到位,各抒己见,有理有据。第二首是《童年的水墨画》,该标题下有三个小标题,是三首独立的小诗,构成了一篇独立的诗篇。第一小节的诗目是《街头》,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郑伟东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最后一首是《江上》。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儿童诗两首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练习设计: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训练。《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2.鼓励大胆想象。如:《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借鉴诗歌写法。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补充资料: 爱 之 歌 黑塞(德国)

我是一头鹿,你就是那小鹿,小鸟是你,我就是那树,太阳是你,我就是那白雪,白天是你,我就是那梦。

夜晚,从我入睡的嘴飞出,一只黄金鸟,飞向你,歌声嘹亮,翅膀斑斓,它对你唱一支爱之歌,它唱着我给你的歌。

假若我上《儿童诗两首》

今天,到一所学校听了一节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师讲的是第二课时,主要是区别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孩子们尝试进行诗的创作。教师的引导很不错,学生的作品也很不错,可惜没能听到老师是怎样上第一课时的。不过,当我反复读这两首诗时,不禁为教材编写者的安排叫好!我想,这两首诗的同时呈现,有机会让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两诗的对比,感悟诗歌的视角、构建对诗歌写作难度的影响,激发孩子的写诗热情并向第二首诗的写作提出挑战。

课文全文如下: 我想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变小草,绿得生辉,变小花,开得漂亮。成为柳絮和蒲公英,更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我猜想,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更喜欢或更愿意尝试对第一首诗的仿写学习。但是,教师们可能对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未作深入的分析,特别是从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创作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指导我们的教学。学生为什么更容易接受第一首诗呢?

首先,两首诗的写作视角不同,导致表达和构建语言的方式的不同。《我想》是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自述的方式,把儿童内心的想法形象化和物化。其语言表述的直观形象性,非常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性。同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或者说童心本身就是充满诗意和奇趣的,所以《我想》中那—连串孩子特有的美妙幻想和语言,就能深入孩子们的心并出入他们的口。同时,孩子们也会特别愿意尝试学习和模仿本诗的写法创编相应的儿童诗,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童年的水墨画》一诗,则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以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把孩子们充满童趣的那—串串或动或静的场景画面化。而它那优美的语言和多手法的刻划,又让所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这一组诗带给孩子们的是对诗本身的欣赏,是对诗作者的佩服,但如果让学生进行学习和仿写,他们会感到很大的难度。

有了以上分析,我们在本课教学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工作:

《我想》—诗的教学,我会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特有的诗性的儿童语言,来体验、感悟并融入本诗营造的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氛围中,并在此基础上相对轻松地引导孩子们拓展出新的儿童诗作。

不过,对本诗的结尾,我的确也有自已的看法。有人批评诗的最后两句:“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实是败笔,或认为有画蛇添足之嫌,或认为是成人观念的强加。我却认为,文学本来就具有教育性,向孩子们提出类似遇事与父母“商量商量”的问题也无可厚非,在与上课老师的交流中,老师也认为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很认可作者的观点而并不反感。但是,这样的语言表述和思维状态显得较为理性,与前面那充满童趣和浪漫色彩的诗句也的确有些不太协调。我想,一个天真烂漫而乖巧的孩子,在想象到自已化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向遥远的地方的那一瞬间,如果真想到了父母,那会是“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还是“可是,我飞走了,爸爸妈妈咋办呢?”我想...天真烂漫而乖巧的孩子,在想象到自已化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向遥远的地方的那一瞬间,如果真想到了父母,那会是“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还是“可是,我飞走了,爸爸妈妈咋办呢?”我想,后者可能更符合儿童的思维及语言,而且,它也同样能引发儿童对独立与家庭,自由与责任,放飞与亲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童年的水墨画》—诗的教学,我一定会尽力激发学生对作者独具匠心的观察力和捕捉美妙瞬息画面的能力的惊叹,以及对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崇拜,进而激发起孩子们对作者的挑战,去发现生活中那一幕幕的美的一瞬!

你看,在《街头》,那阳光也是—个好奇而可爱的人儿呀,她正悄悄吧悄悄地爬呀爬,来看看到底是啥,把小姑娘迷得忘记了周围的喧闹。哦,原来是“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你再看那原本平静的《溪边》,溪水忽然动了,绿水中静立的人影儿碎了,钓竿上红红的小蜻蜓飞了,蹦跳的鱼儿钓上来了!而此时,那银铃般脆朗的笑声你看见了吗?它们,正从钓鱼的小人儿口中哈哈呀呀地跳出来,大珠小珠般地撒落在玉色的草地上,又如跳动的音符般反弹而起并飘散在半空中……我会告诉孩子们,这种美妙的感觉,它的名字叫“通感”,我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的画面中试着捕捉这样的灵感。或许,孩子们就可能从挥舞乒乓拍的某一时,从参加五十米比赛撞线的那一瞬,从俯身拾起纸屑的那一秒,从解开难题的那一刻,甚至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天上地下江中海里,从日出月升云开雾散中感悟到这样的美,体验到这样的情,最终写出如《童年的水墨画》般的美好的文字!这,也许就是我对这篇《儿童诗两首》的教学追求。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2.生探究、发现。3.交流感悟。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B案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3.《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三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老师考考你们,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教学意图: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教学意图: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认读生字,读通课文,顺应“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既能突出重难点,又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教学意图:诗的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性的诗歌比较难以理解,他们走马观花地读后,在诗句的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诗歌的情感更是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现场质疑问难,聚焦难懂的语句。如,“人影给山水染绿了”是比较难理解的,人影平常是黑的,但由于溪水是绿的,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才会被“染绿”。学生如果只是单单关注“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里让学生质疑、思辩,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图片等方法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学习只能够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里运用“学法迁移”模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活动,再同桌交流分享,就变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为学服务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上课伊始,我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绿玉带般的山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也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山溪的绿,我在学生充分品读这句话后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故乡的水墨画》微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读懂课题,弄懂题目中“”的特殊作用。

2.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初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粗略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质疑,展开联想,提出符合课文内容的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故乡的————(生接读“水墨画”)对,故乡的“水墨画”(边度边在“水墨画”下画横线。)聂老师请孩子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着课题,再用心读三遍。注意: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轻声读;第三遍慢慢地咀嚼的读。来,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的“水墨画”

很好,我想,刚才你们不只是在用嘴专心地读,肯定还在用眼仔细地看,而且也一定在用大脑认真地想。那聪明的你发现了什么呀?小脑瓜里蹦出了哪些小问号呢?快快告诉大

家吧!

生回答。

孩子们真动脑筋,提出了这么些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把它们归纳成了这两个问题,请孩子们齐读一遍。(1.关于水墨画,你知道哪些知识呢?2.题目中的水墨画为什么要加上“”,它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其实呀,“水墨画”是用毛笔蘸着水和墨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它是中国画的代表。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和墨,黑色和白色,但近阶段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也成为彩墨画。

(老师一边说,一边勾画重点词语,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共鸣。)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几幅画。

这是什么画?

对,你看,他们只有黑白二色,看上去是那么恬静,自然,是多么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呀!

看,这只小鸟儿的色彩多么鲜艳,山崖上的花儿红艳艳的,开得多么灿烂。这是什么画?对,彩墨画。

5.《水墨画花》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莲蓬的生长过程与一些相关知识。

2、学习莲蓬的基本画法。

3、让幼儿了解荷叶、荷花、莲藕、莲蓬、莲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莲蓬的形态特征。

活动重点:

1、画面中莲蓬的走向既统一又要有变化。

2、注意区分莲蓬各部分结构的墨色变化。

3、画面构图的合理搭配。

4、莲蓬构图活泼,画面饱满,莲蓬姿态变化要丰富。

活动准备:

莲蓬的PPT、毛笔、墨汁、颜料、抹布、罩衣、小水桶等。

活动过程:

1、出示莲蓬图片,通过观察让幼儿说一说莲蓬是什么样子的。由哪些部分构成?

2、莲蓬可以搭配哪些物体入画呢?

3、可以用到哪些颜色完成这幅画呢?

4、欣赏优秀的水墨画作品,请幼儿说说,()莲蓬应怎么画,背景要怎么画更生动形象?

5.幼儿作画:让幼儿画一画莲蓬的不同动态,教师巡回指导。

(1)注意区分莲蓬各部分结构的墨色变化,不可一种墨色画到底;

(2)莲蓬的走向既统一又要有变化;

(3)画面中的莲蓬要饱满,姿态变化多样;

(4)画面中的莲蓬数量不能少于7枝。

(5)提出毛笔画画时的注意事项:洗笔时动作要轻,不要甩笔,可以在小毛巾上轻轻地吸水,用颜料时一定要先洗笔再蘸颜料画。毛笔不要画到自己的身上和同伴的身上。

6.请小朋友将自己画好的作品贴到展板上,向同伴们介绍作品。

6.《水墨画花》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线条:直线、斜线、波浪线。

2、认识线条的基础上运用线条设计娃娃发型。

3、感受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乐于参与水墨活动。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重点难点:

幼儿认识并会画线条:直线、斜线、波浪线。

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做个好玩的游戏好吗?请看(连环画展示点变直线,波浪线)

师:你看到了什么?幼:直线,还有曲线。

师:这是直线,(在宣纸上画出直线和波浪线),这条弯弯曲曲的线条不叫曲线,你看它像什么呢?它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波浪线,跟它打个招呼吧。

2、教学过程

师:哎呦,孩子们线条宝宝跑到了老师手里,看看它跑去哪里了,跑到了娃娃的头上,你在娃娃的.头上看到了哪些线条宝宝。(让幼儿再次记忆线条宝宝名字)

师:你们觉得他们发型酷吗?

师:为了让这个发型更有水墨画的风格,我们用这个小小的工具进行晕染,你们想不想试试呢?

3、教学结束:展示并交流作品

师:孩子们,你们的作品可真有趣呀,赶紧和旁边的孩子来交流交流吧。

教学反思:

xx年6月份我园开展了“水墨画”的课题实践课,在这次活动中因为针对小班的年龄特点,对于生活中线条的运用,所以设计了《有趣的线条》这一活动,让幼儿认识线条:直线、斜线、波浪线,并在认识线条的情况下会用墨的方式表现线条。因为小班幼儿的手指肌肉还没有发育的很好,所以我用棉签代替毛笔,让幼儿进行画线条的练习。

活动之前我针对这个活动想了很久,《有趣的线条》,怎么样能够突出有趣是关键,如果本次活动只是单纯的画线条那就毫无有趣而言,所以在活动引入环节我以点慢慢变直线然后慢慢变波浪线的连环画的形式出示线条,抓住幼儿的注意力,然后在宣纸上画出直线,波浪线,对于直线大部分孩子都了解也知道它的名字,但是对于波浪线孩子们都说是曲线,我让孩子们说一说波浪线像什么,一步步的引导幼儿认识波浪的形状特征,说出它的名字,然后用拟人的方式,多次询问波浪线叫什么,加强幼儿对波浪线的认知。在斜线认识中我采取有趣的方式,哎呦,直线宝宝摔倒了,这一摔可不得了了,它变了一个名字,叫斜线宝宝。通过有趣的语言让幼儿认识枯燥的线条。

7.《水墨画花》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小毛驴的基础上,学习用肢体动作的方式来表现小毛驴的不同动态,体验想象创造各种造型的快乐。

2.能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创造性地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小毛驴的简单动态。

3.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激发幼儿爱自然、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毛驴的PPT、毛笔、墨汁、颜料、抹布、罩衣、小水盆、场景布置、音乐等。

活动过程:

1.出示阿凡提的故事图片,提问幼儿观察阿凡提有只可爱的小动物是什么。

2.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小毛驴的各种动态和外形特征。

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的小毛驴,猜猜看它在干什么?

小结:小毛驴长着圆圆的身体,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脑袋上有两只长耳朵,有个突出的嘴巴,还有鼻子和眼睛,它有的脖子上有鬃毛,圆圆的身体下面有四条腿,身后还有一条长尾巴,它的身上是黑色的,肚皮嘴巴是白色的。

3.游戏活动“造型变变变”

师:“我们把小毛驴的头套在我们的手掌上,用手臂当脖子来变小毛驴,当听到音乐时你可以和同伴在草地上玩耍,也可以去吃树叶,也可以到小河边喝水,()也可以找个舒服的地方睡觉,当音乐一停你就要摆好造型像雕塑一样定在那里,当老师来问你时你就要大声地告诉老师,你变得小毛驴在干什么?”

4.欣赏优秀的水墨画作品,请幼儿说说,小毛驴的头用毛笔应怎么画,身体要用什么毛笔的什么部分来画,四肢和尾巴要怎么画?

5.幼儿作画,让幼儿画一画小毛驴的不同动态。

(1)大家商量合作,最好能变出和别人不一样动作的小毛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用毛笔把你想好的小毛驴画出来,看谁的小毛驴发生的故事最有趣。

(2)提出毛笔画画时的注意事项:洗笔时动作要轻,不要甩笔,可以在小毛巾上轻轻地吸水,用颜料时一定要先洗笔再蘸颜料画。毛笔不要画到自己的身上和同伴的身上。

6.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画出和别人不同的小毛驴动态,并添上一些简单的背景和提醒幼儿水墨画绘画时注意事项。

7.请小朋友将自己画好的作品贴到展板上,能用简单的语言向同伴们介绍小毛驴在干什么。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8.《水墨游戏》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水墨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水墨画,他们对这门艺术很陌生,所以本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水墨画,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培养学生对水墨艺术的兴趣。

本课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并配以精炼的文字,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获得启发。本课有两版,—版着重介绍了水墨画的工具、材料;也就是游戏的工具、材料,以及初步的线条练习,水墨特性的尝试。二版着重介绍了一些范作欣赏,文字中隐含着教学的目标与形式,以及一些小难点的突破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2、尝试练习、体验水墨特性。

3、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墨特性。毛笔、水分的控制。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欣赏作品、图片、装墨汁的小碟等;中国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等);音响器材。

师生共同准备:墨汁、毛笔、水瓶、2~3张小宣纸、每一小组1~2张大宣纸、毛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气氛营造:在教室四周挂上水墨画原作,播放中国古典音乐。

1、游戏介绍 ① “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大家知道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做什么游戏吗?”“今天的游戏非常特别,做什么待会儿告诉大家,但是要想做好今天的游戏吗,就得先了解清楚它的规则!你们看墙上这些画,它们与我们平时用水彩笔、铅笔等画出来的画有什么明显不一样的地方?”(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回答。)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把毛笔蘸饱了水和墨,在宣纸上重重的画一笔)。“快看!出现什么变化?再画第二笔,又出现什么变化?第三笔呢”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学生试画。指导交流。

③ 板书课题:《水墨游戏》

(一)2、游戏开始 ① 游戏接龙:

教师在黑板上贴好宣纸(注意宣纸下面要垫好报纸),每组边上放上一支毛笔,小组排好队,第一个学生先用毛笔饱蘸墨汗和水在宣纸上画上一笔(各种大小点、长短变曲线均可),再后面的学生接着笔不再蘸墨和水继续画,画出的墨迹要与前面同学的不一样。(一个一个接龙,让学生感受一下水墨的特性,体验墨迹从湿到干的变化。)

② 认识工具:

a.图片欣赏: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笔、墨、宣纸和中国画颜料,它们是进行水墨游戏的主要工具材料。

b.小组讨论:毛笔和其他笔有什么不同?宣纸和其他纸有什么不同?

③ 图片欣赏,体会教材中的学生作品:用笔方法的不同及为什么会有淡淡不同的变化。(通过欣赏,认识到一支笔行会因为用笔方法的不同可以画出细的线条、粗的笔触;水分的多少导致的变化:干燥的擦痕、渗化的墨渍……)

④ 探讨尝试:墨色的浓淡与水份多少的关系。(此处墨色变化只作点拨,不作重点要求。)

3、游戏比赛

a.小组比赛:一起合作在一张大纸上随意涂鸦,看看谁的墨色、笔触的变化最丰富。b.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手中的毛笔,用各种不同的用笔方法画出各种不同的笔触。感受线条的粗细、点的大小、墨迹的干湿等笔触的变化。

4、比赛结果展示

a.把每组作品一起贴到黑板上,教师随意点到哪个笔触目惊心,就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b.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作品。c.教师点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作业。

5、课后拓展

今天的游戏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各组都画出了好多的好作品,但是今天的游戏并没有结束,下次的美术课上,我们将继续进行更有意思的水墨游戏,如果想在下节课上取得好的成绩,那就可以在课后尝试更多更新的画法,并多作练习。另外,可以从课外书报上搜集大人们的水墨作品,将你认为好的作品图片带来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1、游戏介绍

a.谈话:上节课的水墨游戏大家玩得非常开心,今天还想玩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更有意思、更富有变化的水墨游戏。

b.揭题:《水墨游戏》

(二)2、游戏活动

A.听雨声:小朋友,听!是什么声音?原来是小雨点在说话。B.示范:

a.教师示范用笔蘸墨在宣纸上画点。

b.重点解决墨色的浓淡:再画一个不一样的小雨点。(师:“再加点水,这次点重一点,慢一点。比比看和刚才的小雨点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用墨用水多少及用笔轻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C.学生练习:在纸上尝试各种点,画好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说说和老师画的点有什么不一样?是怎样画出来的?

(教师小结:点可以变的:浓浓淡淡、干干湿湿、大大小小、疏疏密密……)D.作业形式:“这些各咱各样的点组合在一起像什么?你能不能把它们变成一张画呢?”

E.欣赏:

a.大师作品:黄宾虹及张大千用点来表现的山水画。比较两幅画的不同。b.学生作品:看看小朋友画得多丰富啊!

F.搞个小小展览,看哪个小组的作品既好又多又有创意。教师巡回辅导。要求:a.小组合完成。

b.教师提醒学生小心墨汁不要弄翻,注意不要把墨汗翻掉型脏教室。G.展评:

各小组将作品集中展示,大家巡回欣赏,谁的点变化最多?谁的画最美?

3、课后拓展

课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画各种各样丰富的线条、色块、形象,看能否像大师一样画出更加精美的水墨画来。

9.水墨游戏教案 篇九

1.必须给孩子们穿上罩衣,否则衣服上的墨点很难清洗。

2.为怕脏的小朋友准备些一次性尼龙手套。

年龄:4岁~6岁幼儿

时间长度:约3O分钟左右(视情况取舍)

活动环境:室内

活动准备:

1.将12O克铜版纸裁成宽约3Ocm~4Ocm规格,并以美纹纸在反面连接成长卷。

2.取竹棍约4Ocm长,用方巾将一头缠绕牢固,根据人数准备每人一个。

3.另用小水桶备三桶浓淡不同的墨。

4.一首节奏感强烈的乐曲。

5.在桌子四边铺上画毡。

灵感打击乐

教育可行性分析:

听音乐找节奏,再随着节奏起舞。这看起来跟美术(绘画)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巧妙地将敲击的锤棒改装成“笔”,就完成了由音乐到美术的转换,这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的教育,况且接下来由棒子敲出的别具一格的水墨山水画,就更是让孩子们感到惊奇了。好奇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因好奇由结果往回追溯到起点,再回到终点,这样的思考过程正是孩子们将经验内化的过程。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并根据音乐用手或者是脚击出节奏来。

2.听音乐,用棒子在桌子上敲出节奏来,并且沿着桌边移动。

3.听音乐,在桌上铺上长卷画纸,用浸了墨汁的棒子敲出乐曲的节奏来,并且一边敲一边沿着桌边移动。

4.停止敲打,助教带孩子们去洗手和上厕所,老师将“长卷”揭起,挂在墙上。

10.幼儿园大班水墨画美术教案 篇十

1、能大胆尝试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了解水与墨的相互关系。

2、在体验、探索、欣赏中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活动准备:

1、两幅幼儿水墨画作品;大师的水墨画作品一幅;

2、在体验、探索、欣赏中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3、一次性水杯若干。

活动过程:

一、比较,引出主题

1、出示两幅幼儿作品,对比:“这两幅画在墨的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

二、探究水墨

1、交代要求: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很多杯水,请你让水和墨一起做做游戏,看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尝试、探究。

3、交流,小结。

三、欣赏水墨

出示大师的画,谈论:画上画了什么?墨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四、表现水墨

1、交代要求:请你运用我们刚才调好的不同浓淡的墨去画画自己最想画的东西。

2、幼儿作画。

上一篇:工作用房租赁合同下一篇:什么是技术合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