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共8篇)
1.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 篇一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质量控制
一、引言
我国从19开始实行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据统计,从年到工程硕士累计招生人数已达17万余人。随着招生领域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工程硕士已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培养群体。工程硕士研究生从培养目标到质量控制均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在满足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具体情况,最大程度地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就成为各培养单位需要深人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总结多年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从工程硕士招生环节、课程设置、课题选择、论文撰写、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结合企业发展需求,遴选优秀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
1.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的目的、意义和培养方式工程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旨在针对具有一定职业背景的在职人员,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属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范畴。工程硕士主要面向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在职人员招生,它的职业指向非常明确,就是针对职业要求培养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都是有一定工作经验、明确自身今后职业发展方向、从而选择攻读相应专业学位的人员。工程硕士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工程硕士的培养,企业、学生、学校都是受益者。企业可以培养人才、促进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学生可以获得深造机会,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提高科技创新和独立科研能力,大大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学校可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促进科研与工程应用的结合,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并能从工程硕士培养中获得一定经济效益。
2.充分了解企业需求,最大程度争取企业的支持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好坏与企业各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工程硕士的特点是培养对象来自于企业、用之与企业。工程硕士的选拔要依赖企业人事部门,工程硕士的校企联合培养、课题选择和完成要借助企业技术部门,工程硕士的培养经费要由企业统筹解决,工程硕士的组织管理要依靠企业的培训部门,离开了企业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很难顺利地完成。而获得企业支持的关键在于工程硕士的培养必须满足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必须适应企业客观条件,因此,在制订工程硕士培养计划时,一定要充分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技术骨干培养和干部梯队建设构想等),加强和企业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才能使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做好考前准备工作,保证生源质量
报考工程硕士学员大多是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三年以上的优秀在职人员,通常都是企业各部门的技术骨干,承担着企业繁重的工作任务,很少有时间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而要进人工程硕士学员的大门必须通过全国联考。因此,在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培养单位招生报名条件、结合企业需求初选出报名人员后,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初选人员进行系统的考前复习,并积极争取学校支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做好考前辅导工作。
工程硕士是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是一种专业学位教育形式,必须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普遍规律。在招生录取时,必须严格考察学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保证生源质量。
三、明确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
1.基础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要求
工程硕士是与工程领域密切结合的职业性学位,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满足学位课程的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和行业的特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制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要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来进行。工程硕士课程计划按照学位条例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其中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包含了本专业硕士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学校现有的工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实践不断优化完善,比较成熟,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制订工程硕士基础课程计划时可以借鉴相应专业工学硕士的课程设置。
2.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培养对象大多工作过较长一段时间,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对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较清晰的认识,但也存在知识老化和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并且一个工程硕士班级的学员可能来自多个相关专业,基础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专业课设置既要遵循一般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的特点,应采取宽范围、重灵活、讲互动的原则,既要有深化基础、拓宽知识的课程,也要有结合工程实践、反映最新成果的内容,并针对不同企业、行业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设置。
在专业课授课形式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集中授课和分类辅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硕士学员有一定工作经验、分析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保证知识获取的效果,并为以后结合企业实践完成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四、将选题作为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
1.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专长合理选择学位论文题目
选题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最关键、较为困难的阶段,选题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位论文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影响选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导师的研究方向、学员专业背景、工作性质、科研能力和已有研究基础、企业的培养目标和技术需求、课题难度和新见解的预测、实验条件和可能的经费支持、工作时间安排等。从多年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可以发现,真正结合企业需求、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选题才能顺利完成,并能保证较高的质量。
2.遵循工程硕士培养特点进行选题
作为论文撰写重要阶段的起点,应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和自身的工作实践,在企业尽可能广泛地挖掘可能研究的项目,了解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难点,主动和导师进行互动式交流,使导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为导师提炼项目提供依据;第二,在学生搜寻的项目中。导师从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重要性、可能获得的新见解、技术难度、研究周期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分析、筛选,提炼出适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并安排学生深入检索和搜集相关资料文献,撰写开题报告初稿;第三,在开题报告环节,导师和学生当面深入讨论项目的内容和实施细节,制订出详细的、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圆满完成选题工作。
五、周密安排、把握节奏是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
1.明晰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的节点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可以应用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科学地控制各主要质量节点,最大程度地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主要质量控制节点有招生环节、课程计划环节、论文选题环节、论文研究环节、论文撰写环节和论文评审及答辩环节。
在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控制过程中,学员是项目的主要因素,做到“以学员为关注焦点”,这就要求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第27卷不断了解学员的需求和期望;确保项目目标能体现学员的需求和期望;确保项目各方能及时了解学员的需求内容、细节和变化,并采取措施满足学员的需求;有计划、系统地衡量学员满意程度并针对结果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2.实行双导师制度的培养方法,发挥校企导师所长
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最大的不同在于工程硕士是在职培养,不可能随时得到学校导师的直接指导,并且工程硕士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工程实践的高级人才。因此在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普遍建立了双导师制度,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校导师掌握本学科发展方向,具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但缺乏对工程硕士所在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很难现场指导学生解决课题进行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而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且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随时指导、帮助、督促和检查,但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流程、学位论文理论难度、写作规范不很熟悉。因此,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从制度上明确校企双导师的职责,充分发挥校企导师的作用,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保证工程硕士论文工作质量。
3.加强管理,科学控制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招生环节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程硕士招生的有关规定和培养单位的相关制度,确保招生质量,把好“入门关”;在课程计划环节必须要求有详细的计划安排、优良的师资配置、完善的考核方式和必要的资料归档;在选题环节必须让学生明确选题基本标准要求、时间节点安排、选题报告的格式和必需的参考文献要求、所需上报学校的文件;在论文研究环节应该建立中期检查机制,督促和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任务;在论文撰写环节必须让学员了解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督促导师认真批阅学员论文;在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必须让学员了解学位论文评审流程和答辩细则,避免可能产生的不必要麻烦。在各个关键质量控制节点,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认真负责地检查、督促计划的按时完成,积极主动地协调各种关系,保证培养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六、结语
工程硕士培养的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在学校、企业、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做好质量控制各环节的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尝试,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培养出国家和企业需要、学校放心、学员满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并为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出和完善最优的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控制方法的探索论文]
2.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 篇二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培养毕业后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设计与制造、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应用型人才的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而生产实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锻炼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如何提高生产实习教学效果, 从而进一步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研究意义的。
生产实习作为加深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一般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 进入企业进行一定深度的专业实践学习, 掌握工作的基本专业操作、提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但在目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生产实习环节还是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很多时候对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生产实习面临的具体困难和解决措施
虽然相关各方面已经认识到生产实习对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但困难依然存在, 比较突出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实习师资建设问题。生产实习是围绕企业的生产任务开展的专业实践教学, 涉及到产品相关零件复杂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与之相对的理论基础, 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体现出, 高综合性、宽知识口径、较强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现场掌控能力。故加强生产实习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十分关键的。为进一步优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师资队伍, 可采取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外引内塑”的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构建一支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实践教学团队。“外引”指的是:从所在实习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关键岗位负责人来担任现场实习指导教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材料成型领域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而高校专业教师虽然在理论知识上有较深厚的基础, 但在这些新工艺、新设备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跟在生产技术一线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所以有计划、有组织对实习基地企业中的青年技术人员、关键岗位负责人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 以提高他们作为现场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可以提高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内塑”指的是:实习企业对高校专业教师开展新工艺、新设备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从而在本专业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在生产实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
(2) 实习经费保障问题。要想使得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生产实习环节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保质保量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 这就要求在生产实习环节的经费投入上与时俱进, 以控制不断扩大的实习经费缺口, 目前的材控专业生产实习多为异地开展, 所开支的经费主要为住宿费、实习费及相应的实习管理费、讲课费、车船费等, 已远远超过了多数高校制定的20~40元每天的标准, 而目前的有相关接纳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能力的相关的生产企业多已转型成为股份责任制公司, 面对接待生产实习可能存在的影响生产效率、生产安全的担忧较多, 积极性不高, 且不愿意对人数较多的实习生承担或免除相关费用, 故常导致生产实习经费捉襟见肘, 从而影响到实习计划和教学质量。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学校行政和专业教师需在校企合作的平台基础上, 加强校企联系, 在人才输送、在职教育培养、联合科研开发及校友开发联系上做文章, 从而达到在不同层面上、不同角度上架构良好校企密切合作关系的效果, 企业也会愿意为生产实习提供更为便利和优惠的实习条件, 如:设立专项企业奖、助学金, 减免补贴住宿费和实习费。
(3) 丰富生产实习的形式。目前由于之前所提到的经费以及生产实习基地积极性的问题, 不少工科类的生产实习以参观的形式开展, 学生在对企业的生产工序、设备、产品都不甚了解的前提下, 以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为单位进厂参观, 实习指导教师精力有限难以管理, 学生也难以真正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并没有机会与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交流, 最终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生产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采取将实习生在进行安全教育后, 分散到各个车间, 每个车间的实习生再分为若干个人数不多的小组分配到不同班组, 这样使他们充分接触到实际生产工艺, 并与技术人员有了充分的交流, 从而提高了实习的教学效果。如:南华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赴中航工业南方公司实习队, 就采取了如上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目前, 国内一些重点工科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生产实习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材控专业生产实习环节所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了加大对生产实习的经历与经费投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与改变生产实习模式的相应措施, 力求努力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郝喜婷, 石彩云.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向导, 2011 (29) 11-14.
[2]刘彦明, 周勇, 彭涛, 李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12) 33-36.
3.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 篇三
【摘要】分析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质内涵,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实现培养模式的思路、专业方向、知识结构、课程平台、教学平台及实践平台的内容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实现提供指导。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培养模式 ; 知识结构 ; 工程观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No:JG13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13-0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称过控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原有化工设备及机械的基础上,为满足培养复合人才的需要,经过学科整合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随着专业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数量的增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不断改变,本专业已不再是由于当初因培养模式及就业方向的限制,主要培养以设备为主,机器为辅的研究设计型人才教学理念,专业自建设初,便形成以过程装备机械为主,过程工艺及过程控制为辅的“一机两翼”的专业建设思路,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结合本专业实质内涵及所处的地域对人才需求,本文主要从本专业过程教学中的优势方面出发,探讨及构筑专业的培养模式。
1.过控专业实质内涵
由化工设备及机械转变过来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涉及到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及控制工程等学科领域,是一个宽口径、覆盖面广、多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深刻认识专业实质内涵,是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是处理好本专业与原化工设备及机械专业关系,也是实现装备机械、过程工艺及过程控制有机结合的前提。对专业内涵的探索成了专业建设者在建设本专业之初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已有不少文章进行了讨论。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2007年,是为了满足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起的能源化工类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经济工业生产的第一线,掌握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机械、轻工、环保、制药、食品及劳动安全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应用、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学生的职业路径是最终成为应用型工程师及过程工业的核心技术力量,应熟悉装备、工艺及其控制原理、操作、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素养,能够面对过程工业的技术升级及改造,能够在过程装备的制造、维护和管理中发挥专业特长,处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专业面广,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完全掌握机械、工艺和控制方面的知识,针对我校过控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性质,培养中突出能源化工装备特色,培养模式应立足机械,主要面向能源化工行业,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所涉及到的工艺和控制是为机械设备更高效、更可靠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过程机械设备的应用型工程师,而非工艺或控制方面的工程师。
2.实现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 定位专业方向
我校过控专业起步较晚,但建设目标明确,自建立初便重视挖掘化工及机械学科的优势,本学科的特色,能源化工企业的相关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人才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就业及价值取向,本专业确定了三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1)过程装备维护管理方向。该方向是面对能源化工企业过程装备维护及管理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具备过程装备状态管理,事故分析,维护管理方法的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尽快成为设备维护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类人才需求也是我市能源化工基地人才缺口短板,随着该行业的强劲发展,为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就业市场前景。
(2)过程装备控制方向。該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对工艺过程及设备控制方面的能力,学生同时具备过程装备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工艺参数、工况的检测、监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从事简单过程控制操作,研究,改进等工作。这类人才主要成为工业企业的控制生产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起到核心作用。
(3)过程装备设计、制造方向。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过程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的能力,学生应具备过程设备设计理论方法及工具,过程工艺、装备制造过程及成套装备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对流程性过程装备特别是化工装备结构、原理、功能方面有深刻的认识。使毕业学生能够很快适应过程装备的设计、制造方面的工作。这类人才主要面向化工装备设计型,制造型及安装型企业单位。也可为继续深造的学生日后成为设计型工程师打好基础。2.2 构建知识结构及课程平台
专业知识结构是专业能力培养的载体,是实现和满足本行业发展和需求的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能够体现对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及知识要求。知识结构是动态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要看它是否能够适应行业和学科的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主要体现早课程内容上,我校过控专业的知识结构主要划分为四个层次: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及专业素质拓展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是最广泛的基础知识,是涉及到专业领域的普遍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的桥梁纽带,专业素质拓展知识主要是通过设置课程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外语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及就业与创业教育,是专业能力再次提升的催化剂。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2012年、2013年分别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了如图1的知识结构及课程平台鱼骨框架,形成“一机两翼”的体系格局。以过程设备设计和过程流体机械为支撑的机械装备知识,以过程控制和过程工艺为主体的辅助知识,并配合以基础知识,包括人文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及社会知识及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实现专业人才的科学、专业及综合素养方面的培养。
2.3 教学环节中突出特色
以“过程装备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要认识到整个工艺在能源化工工业中的核心骨架作用,对一个过控专业学生,只懂装备及控制而不清楚工艺会导致对机械设备在过程工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面变窄,不利于学生提高工程实际能力,而且会对从事设备方面的工作带来困惑。因此,本专业借助学校在工艺方面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工艺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过-装-控是一有机整体,装备及控制在整个过程工艺中的动力心脏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感和学习积极性。endprint
过程工艺特色的体现,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几门工艺类课程或者加大工艺课程的课时,而是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入过程工艺的概念,处理好过程工艺与两翼的关系。
(1)在教学过程中不间断的开展过程工业的教学,为学生指明学习专业的目的是服务于过程工业。在新生入学时,就讲述专业的背景,专业发展情况,通过各种媒体手段讲述过程工业,特别强调本专业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地方能源化工产业,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设置目的是服务于地方的能源化工过程产业,可介绍大量当地能源化工企业及先进的生产工艺,让学生知道四年的本科要学习什么,以后到何种领域从事何种工作,让学生有找到“家”的感觉。
(2)适当开展过程工艺方面的课程教学
开设工业化学课程代替原有的普通化学,既精简了学时,又能够让学生掌握化工生产中典型的无机工艺和有机工艺过程。开设能源化工工艺学课,针对当地的石油化工、盐化工,特别是煤化工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熟悉当地相关产业的过程工艺及原理。将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工艺物料流程图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引入到AutoCAD课程教学中。开设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课程,让学生从过程工艺出发,完成过程管路、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加强过程工艺方面的知识,培养工程素质。
三、大实践过程中建立工程观
工程意识、工程素质是培养工科应用型高素质人基本要求,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的最快捷径便是很好的完成大实践环节,我校过控专业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化工实训大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工程观,并在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升华。认识实习在校内和校外实行,校内采用化工模拟及仿真软件进行,如利用天然气输送工艺仿真、常减压炼油工艺仿真及合成氨工艺仿真等软件,在电脑上便可实现过程操作,使学生模仿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设备位号、检测控制点位号、正常工况的工艺参数范围、控制系统的原理、阀门及操作点的作用以及开停车规程、事故分析等,掌握工艺参数、工况的检测、监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校外主要参观相关的化工企业,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工艺及设备感性认识,使学生的认识从抽象走入直观,从课堂步入工厂。生产实习是在专业课学习之后在规模比较大、生产技术先进、生产具有代表性特色的化工厂实习的过程,走进工厂,完成工作及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过程工业,增强感性认识,提高专业服务意识和职业认同感。化工实训也是我校比较具有特色的真实与虚拟结合的特色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进入我校建设的60万吨煤制甲醇全流程生产教学工厂中,能够全方位了解过程工艺,接触设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中的设备设计要求先对工艺设计、再对设备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使过程、装备、控制融为一体,体现了专业知识培养的完整性。经过这些大实践环节,学生的工程意识进一步增强,成为能够适应工业生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结论
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和我国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过控专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又不失过控专业的一机两翼本质特色,近几年,过控专业数量及学生数量空前增长,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对自己的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审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建立一套完整、优质、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劉俊明,段滋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加强过程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2):48-49.
[2]宋鹏云,李斌,李淑兰等.构建多学科背景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09,(4):29-30.
[3]喻九阳,杨红,冯兴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4,(3):17-19.
[4]李志义,刘志军.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背景的认识[J].化工高等教育,2003,(1):11-14.
[5]陈国华,梁俊.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2):46-47.
[6]陶秀祥,孙凤杰,何京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5):92-93
[7]王宗明,王振波,周昌静.突出石化特色,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谈石化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09,(2):54-55.
4.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 篇四
关键词:工程项目 施工质量 管理 落实 控制1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落实与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标准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要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对工程建设进程中各个阶段质量严格控制。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论述:
1.1工程质量控制的主要阶段
(1)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在对投资建议有关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所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可能的拟建方案和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预测和论证,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并在可行的情况下提出最佳建设方案作为决策、设计的依据。
(2)项目决策阶段。确定工程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及水平。对于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控制的总体目标是投资、质量和进度,三者之间互相制约。要做到投资、质量、进度三者协调统一,达到业主最满意的质量水平,则应通过可行性研究和多方案论证来确定。
(3)工程设计阶段。根据项目决策阶段已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通过工程设计使其具体化。设计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工艺是否先进、经济是否合理、设备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安全可靠等,是决定工程项目建成后的使用价值和功能。
(4)工程施工阶段。根据设计文件和图纸的要求,通过施工形成工程实体。
(5)工程竣工阶段。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试车运转、检查评定、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
1.2工程质量控制主要任务工程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根据工程合同规定的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作关系重大。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方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直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施工单位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明确施工质量目标,控制要点,控制方法、质量措施,及时做好施工班组和操作人员的技术交底;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任务书)》指导施工,特别注重质量标准、注意事项和强制性条文等对工程监督实施;严格监督工程施工质量及查对是否按设计图、施工规范、验评标准实施;严格执行“三查四检”制度,按质量计划履行。建设单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监理、设计、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监理、设计、施工的质量控制,监督合同履行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3工程质量控制基本内容工程质量是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并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单位会从以下5个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①预测工程建设期和使用期对质量影响的全部因素,做好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规划;②选择资质等级、经验、信誉合格的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必须涉及质量条款并明确质量责任;③做好对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④做好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如: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准备、材料机具供应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⑤做好质量信息反馈,通过组织与调手段,进行合同的履行、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及全面的质量管理。
1.4对监理、设计、施工的质量控制在各阶段,建设单位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来实现最终完成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对监理的质量控制。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建设工程项目监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控制。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正确实施和有效地对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签订监理合同、明确质量责任,将监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并赋予监理相应权力。为确保监理单位有能力履行监理合同,业主必须对监理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优选监理单位。在此基础上,建设单位通过对以上委托内容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使监理工程师较好地履行监理委托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职责,达到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建设单位对监理的监督控制,主要通过监理工作月报和进行现场监督。监理工作月报主要反映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情况,包括: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验收,旁站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率、优良率统计;施工试验情况;质量事故;暂停施工指令;本期工程质量分析(包括产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质量对策一览表)等。根据监理月报反映的质量情况,并通过现场勘察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有关质量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搞好质量控制,达到质量控制的预期目标。
(2)对设计的质量控制。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就是要追求质量的合理化。所谓合理的质量,是指在一定投资限额下,能达到建设单位所需要的最佳功能和质量水平。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及时准确地提供设计图纸、处理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单位对设计总要求是: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做到适用、经济、美观、合理、防灾、抗灾、安全、节约用地,环境协调,低价高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根据项目建设有关批文、资料要求,编制出规划设计大纲,明确设计的质量标准,组织设计招标或方案竞赛,评定设计方案;进行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审查,优选勘察、设计单位并签订合同、明确质量责任和按合同实施,并加强对合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控制设计质量,审查设计方案,以保证项目设计符合设计大纲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现行设计规范、标准,符合国情,工艺合理,技术先进;设计图纸是设计工作的成果,又是施工的直接依据,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最终要体现在设计图纸的审查上;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配合施工,解决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提出的质量问题,设计变更和处理预算修改。
(3)对施工的质量控制。在开工前,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招标,选定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的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建设单位对施工的具体质量控制主要是委托监理进行的。监理依据项目建设单位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监理,使承包商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的控制之中,有效地开展质量控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不是监理和施工单位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建设单位做大量工作。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工程质量控制流程中主动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材料、机具、设备、施工顺序和方法等),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组织,如建设单位可设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并协调二者关系;
②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
③对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组织验收;④审查质量问题(事故)报告,参与质量监理会议。当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事故),应及时引起重视,防止诱发重大的质量事故,组织专人调查分析原因及特点,并审查监理、施工单位填写的工程问题(事故)报告单及处理方案报审单等。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总结与探讨。
近几年来,大批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与投产,加快缓和社会(开发商)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但对工程建设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材料、设备供应订单多、人手少、任务紧等,使材料设备供不应求,供货材料设备制造质量有所下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承接项目过多,人手少、人员调整不合理,人员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工程进度节点超常发挥,为满足市场需求,加快施工进度,过度压缩工期,使施工质量有所下降等等。为此,建议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主管人员应根据上述现象,根据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要求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同时,根据现有的工程建设特点,及时把握好质量与进度的矛盾。当进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质量必须放在首位。同时,应在进度节点被调整确定之前,预先组织对进度节点实施阶段做好哪些施工质量会受到影响作一次分析与评估,并提出这一进度节点实施阶段的质量分析评估意见与建议书,作为提供决策部门和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
2提高工程质量,以质取胜,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的重要支柱力量,始终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和强大的市场压力。提高工程质量,以质取胜,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已成为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不仅会成为国家和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素质,改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施工质量管理的落实与控制,已成为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1从管理者做起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创施工质量“零缺陷”工程企业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全球质量管理权威专家克劳斯比精辟指出,质量管理的四项原则,即:客户的要求是确定业务质量的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零缺陷”;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用返工而发生的额外成本增加。从此可以看到,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必须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条件下,业主的要求愈加复杂和多样化,并对工程质量提出更高更精的要求,由此引发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2.2从工程实际出发做好施工前技术准备工作,按“零缺陷”团队管理、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工程承揽后,要根据工程特点和业主的要求,制定一个先进合理、结合公司实际、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案,以保证整个工程施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实现合同目标,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中要求依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方案,制定相应的单项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并以技术交底形式向有关施工人员详细交底。交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进
行不同内容的技术交底。一般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内容:
(1)结合具体操作部位,贯彻落实施工的各项技术要求。
(2)落实对关键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等。
(3)必须注意的尺寸、轴线、标高以及预留孔洞和预埋件位置、规格、数量等。
(4)使用材料的品种、规格、等级、质量要求以及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的配比。
(5)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工种配合、搭接、安全操作要求及注意的事项。
(6)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和实际措施。
(7)设计变更情况。
(8)必须保证技术交底的质量,使操作工人、专业工长等基层人员能按设计意图和规范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必要时还需示范操作方法,先做工程样板等。
2.3从源头抓起把住进场材料的质量关,确保进场材料“零缺陷”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说,原材料的好坏是关系到工程能否优质完工的重要前提。为此,要求质检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为利所动。对每一批进场材料均遵循严格的报验制度,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才允许使用,对关系到结构安全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关键材料,必须采取抽样和普检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用材质量。如今一些小水泥厂、小炼钢厂生产的劣质产品充斥建筑市场,这些材料一旦用于建筑结构中,就会存在质量隐患,甚至导致“豆腐渣”工程或还未正式使用就已成为“危楼”。为此,必须严格把好进场材料质量关,消除材料质量隐患,杜绝质量缺陷。
2.4严格质量控制打造工程质量“零缺陷”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各工序的施工质量则是单项、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控制工程质量,必须从以下5个环节抓起。
(1)增强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施工中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因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强,而造成人为失误,影响工程质量甚至造成质量事故。精密度和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工序施工过程等,应严格从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能力的考察着手,采取适当手段,加强技术交底、特提醒操作要点、注意质量标准并严格监督检查等。如我公司在深圳万山珠宝园外墙改造工程的幕墙施工中,开始时曾出现小变形、边角翘起等现象,经现场质检人员检查发现并口头警告,发返工整改通知,强调工程重要性和质量标准等,使施工操作人员提高质量意识,端正了施工态度,并严格按交底要求认真操作、执行,使质量得到了保证。
(2)加强技术复核。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或关系整个工程的技术工作,必须加强复核,避免发生重大的差错,影响工程质量和正常使用。除按质量标准的规定复核、检查外,还要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对标高、验线、模板、钢筋、混凝土和砂浆、结构吊装、装饰、屋面等工序,严格检查复核,保证主体结构的强度和尺寸得到有效控制,使主体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同时,避免由于主体结构的方正、平整或几何尺寸控制不到位,造成装饰材料的浪费,影响经济效益。
(3)加强质量检查。施工中的质量检查是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检查可以有效的发现质量隐患,及时加以处理,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4)完善质量记录,作好资料整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证明一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状况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完善的质量记录。这些质量记录是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质量保证资料的建立、收集和整理工作,明确各阶段应做的质量检查记录和检验测试的项目和内容,并有
专人负责管理,以便全面说明工程项目的质量状况,使用户通过质量保证资料,对工程的质量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又能进一步促进施工企业改进管理方法。做到实施工作质量“零缺陷”管理。
(5)做好成品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分部工程已经完成,而其它工程尚在施工。如果对已完成的成品不采取妥善的措施加以保护,就会造成损伤,影响工程质量。这样,不仅会增加修补工程量、浪费工料、拖延工期,更严重的是有的损伤难以恢复到原样,成为永久性缺陷。为防止成品受损,可采用提前保护、及时包裹、表面覆盖、局部封闭等措施进行保护,确保工程质量“零缺陷”。
3结束语
5.智能控制技术工程机械控制论文 篇五
一、智能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控制中的应用
1。控制目标和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极其的作业形式和作业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智能控制技术在控制目标和控制策略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挖掘机领域方面,其主要要实现的控制目标就是要实现节能环保,同时也要提高机械生产的效率。智能控制技术使用在压路机领域方面主要就是要实现碾压的质量和压实的速度。当前挖掘机主要有两种控制策略,一是“负载适应控制”另一种是“动力适应控制”。负载适应控制主要就是指在发动机发出功率已经稳定的情况下,液压系统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对自身的运行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其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来完成工作。动力适应控制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发动机要根据运行的具体情况支持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这也极大的节约了能源。采用“负载适应控制”技术的挖掘机,一般设有几种动力选择模式,如最大功率模式,标准功率模式和经济功率模式,每种模式下的发动机输出功率基本恒定,同时液压泵业设有几条恒功率曲线与之匹配。由于系统中采用了发动机速度传感控制技术(ESS控制技术),在匹配时将每种功率模式下的泵的吸收功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该模式下的发动机输出功率,这样可以使液压系统充分吸收利用发动机的功率,减少能量损失。还可以通过对泵的吸收功率的调节,协调负载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避免发动机熄火。在实际的工作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作业面的具体情况选择发动机电费模式,所以这种方式在实行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人工参与,如果操作不当,非常容易造成浪费的现象。采用动力适应控制以后挖掘机就能够开启自动控制的模式,在作业的过程中,该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为发动机的运行提供一定的动力,这样也有效的避免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现象,该系统可以根据机械运行的实际需要来供给动力,在运行的过程中不需要过多人工的操作和参与,在经济性和高效性上都有着很好的表现。这一系统的运行思路是让机器对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识别,同时根据其分析的具体状况制定适当的解决办法,发动机和该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对运行的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能够保证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良好的状态。在挖掘机智能控制技术中还需要一些节能和为操作提供方便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好的对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和运行质量。智能压路机在使用智能控制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设定的质量和目标对压实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2。控制方法,任何智能控制系统包含三个过程:
(1)采集信息;
(2)处理信息并做出决策和思考;
(3)决定执行。挖掘机是通过检测液压系统得运行参数来识别载荷大小的,如检测液压系统中泵的控制压力,泵的输油压力和各机构(行走,回转,动臂提升和斗杆收回)的工作压力等。有的还检测先导手柄的位移量和系统流量等。挖掘机控制器根据采集的信息,通过模糊控制理论推理出所需功率的大小和发动机的最佳转速。执行决定的过程是由控制器驱动发动机油门执行器,使发动机设定到理想的转速和输出功率。而压路机是通过连续检测振动轮的振动加速来识别地面压实质量的。振动轮内的旋转偏心快产生的振动,理论上是一条正弦曲线。当振动轮在地面上振动时,曲线总是被扰动的,在软地面上额度扰动小,在硬地面上的扰动大。通过对压路机振动轮的加速度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能够计算出地面压实的数据。
二、结语
6.工程质量控制试题 篇六
1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 3建设工程质量特性: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协调性 4工程质量形成过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 5 影响因素:人员素质、机械设备、工程材料、方法、环境条件 6工程质量的特点: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隐蔽性、终检的局限性、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7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8工程质量控制:是指致力于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就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工程合同、规范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 9工程质量形成过程:决策阶段、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 10工程质量控制类型:政府的工程质量控制、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 11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坚持科学公正客观的职业道德规范 12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度、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质量检测制度、工程质量保修制度 13勘察设计质量要点:单位资质控制、勘察质量控制、设计质量控制 14设计方案的征集方法:组织工程设计招标(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组织方案设计竞选(公开竞选和邀请竞选)15区别:参赛者不一定提出报价,只需提出设计方案、入选的参赛者可获得奖金,非入选者也可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如果业主利用参赛者的方案,而又委托他人设计,则需对参赛者进行补偿、设计方案竞赛评比的第一名,往往是设计任务的承担者但也可以将所有的优秀方案,包括子系统的优秀方案综合起来,作为项目方案的设计基础,再以一定放置委托给设计者 16施工图设计的深度要求:能据以编制施工图预算、能据以安排材料,设备订货和非标准设备的制作、能据以进行施工和安装。能据以进行工程验收17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的组织 设计交底(由设计单位整理会议纪要)建设单位负责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承担施工阶段监理任务的监理单位等相关参建单位交底,图纸会审(施工单位整理会议纪要)由承担施工阶段监理任务的监理单位负责。18施工质量控制系统过程时间划分:施工准备控制、过程控制、竣工控制。工程项目施工层次划分19施工承包单位资质的分类: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20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内容:编制依据,项目概况,质量目标,组织机构、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检验和试验程序、确定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及作业的指导书、与施工过程相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异同:对象形式相同、编制原理内容侧重点不同、作用既相同又有区别21质量控制点为了保证作业过程确定的重点控制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22现场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工程定位及标高基准控制、施工平面布置的控制、材料够配件采购订货的控制、施工机械配置的控制、分包单位资质的审核控制、设计交底与施工图纸的现场核对、严把开工关、监理组织内部的监控准备工作23质量控制手段:审核技术文件,报表和报告、指令文件与一般管理文书、现场监督和检查、规定质量监控工作程序、利用支付手段24设备的采购:市场设备采购、向生产厂家订购、招标采购设备25三种采购的区别:市场设备采购,局限性大,设备的质量和花费受采购人员业务经验和工作作风影响、向生产厂家订购要在订购前做好厂家评价和实地考察、招标采购设备一般用于大型,复杂,关键设备和成套设备及生产线设备26设备制造的质量监控方式:驻厂监控、巡回监控、设置质量控制及监控27设备的试运行步骤:先无负荷到负荷、由内部到组件,由组件到单机,由单机到机组、分系统进行,先主动系统后从动系统、先低速逐级增至高速、先手控后遥控运转,最后进行自控运转28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工程的竣工验收29质量验收指导思想: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30施工质量验收划分的层次: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31验收:建筑工程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检,根据相关标准以
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32验收划分层次单、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检验批的划分33检验批合格的质量规定: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34检验批按规定验收:资料检查、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检查、检验批的抽样方案、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35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的处理:经返工重做或更换器具,设备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经有资质的验收单位鉴定打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经返修或加固的分项,分部工程,虽然改变外形尺寸单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通过返修或加固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严禁验收36标不合格:凡工程产品质量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就称之为质量不合格37工程质量事故特点: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多发性38工程质量事故分类:一般质量事故(5千到5万)、严重质量事故(10W下2人伤)、重大质量事故(死亡重伤3人或0W上倒塌报废)、特别重大基本要求 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的功能使用要求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39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类型:修补处理、返工处理、不做处理40统计推断工作过程:质量统计推断工作是运用质量统计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或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通过对样品进行检测和整理加工,从中获得样本质量数据信息,并以此为据,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对总体的质量状况作出分析和判断41质量统计分析方法:调查表法、分层法、排列图法(应用分析造成问题的薄弱环节、找出生产不合格品最多的关键过程、比较各单位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分析措施是否有效、成本费用安全问题分析)、因果图法、直方图法(了解产品质量的波动情况掌握质量特性分布规律对质量情况进行分析)、控制图(过程分析分析生产过程是否稳定、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状态是动态分析图)、相关图法42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43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组织策划与总体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编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 44 勘察设计质量概念严格遵守技术标准法规的基础上对地质条件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正确处理和协调经济资源技术环境条件的制约使设计项目能更好地满足业主所需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充分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45监督管理体制分级管理 按行业规定管理 46 控制工程建设程续包括工程报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材料和设备准用工程质量监督施工验收备案条件47 设计质量控制 三控质量进度投资,两管管合同管信息一协调各方关系48结构构件材料强度检验方法 非破损检测法局部破损检验法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超声法后装拔出法贯入法49混泥土结构检测方法:原材料性能混泥土强度混泥土构件外观质量与缺陷尺寸与偏差必要时可进行结构构件性能的实荷检验或结构的动力测试50混泥土变形检测:混泥土构件的挠度构件或结构的倾斜、基础不均匀沉降51混泥土结构损伤检测分为环境侵蚀、灾害损害人为损害、有害元素造成的损害、预应力锚夹具损伤52混泥土外观缺陷分为蜂窝、麻面、孔洞、夹渣露筋、裂缝、疏松和不同时间浇注的混泥土界面质量53混泥土构件尺寸检测分为构件截面尺寸、标高、轴线尺寸、预埋件位置、构件垂直度、表面平整度54无损检测按目的分检测构件混泥土强度、构件混泥土内部缺陷、检测集合尺寸、结构工程混泥土强度质量的匀质性、建筑热工隔声防水等物理特性。按破坏程度分 无损、半破损、破损检测技术55无损检测技术:是要在不破坏结构构件下利用测试仪器获取有关混泥土质量等受力功能的物理量如回弹综合法、拔出法钻心法射钉法
56检验批:按同一生产条件或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是施工质量验收的最小单位,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57主控项目:建筑工程中对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58一般项目:除主控项目以外的项目59观感质量:通过观察和必要的测量所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60返修:对工程不符合标准规定的部位采取整修措施61返工:对不合格的工程部位采取的重新制作,重新施工等措施62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63质量方针由主旨的最高管理者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64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65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66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67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68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69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喂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70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文件71总体:也称母体,是所研究对象的全体 72样本:也称子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根据对其研究结果推断总体质量特征的那部分个体 73开工前监理工程师应:熟悉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文件政府有关部门颁发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质量控制的检验专门技术标准 74监理工程师重点审核建筑公司:施工承包单位的资质建筑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意识,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75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方式:当施工而引起质量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制止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更换不合格材料设备人员或要求其立即改变不正确的方法操作工艺,施工而引起质量问题出现应立即向施工单位发《监理通知》要求对质量进行补救采取足以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并填<监理通知回复单,某到工序或分项完成以后出现不合格监理工程师填写《不合格项处置记录》要求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措施整改,交工使用后保修期内施工质量问题监理应及时签发《监理通知》施工单位进行修补加固或返工。76质量事故处理程序:事故发生后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暂停令》并要求停止进行质量缺陷部位和有关联部位及下道工序施工单位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保护好现场,监理工程师在事故调查组展开工作应积极协助客观的提供证据,监理工程师接到质量事故调查组提出的技术处理意见后组织相关单位研究责成相关单位完成技术处理方案予以审核签认,技术处理方案核签后监理工程师要求施工方制定详细施工方案设计并会同设计建设单位共同检查认可,施工单位完工自检后报验结果组织有关方进行检查验收,签发《工程复工令》恢复正常施工.77统计推断过程:是运用质量统计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或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通过对样品进行检测整理加工从中获得样本质量数据信息以概率统计为理论基础对总体的质量状况作出分析判断78不符合要求的处理:经返工重做或更换器具设备检验批应重新验收,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鉴定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予以验收,鉴定达不到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验收,经返修或加固的分项分部虽然改变外形尺寸但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验收,返修或加固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单位工程严禁验收79验收程序:检验批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质量检验员进行验收,分项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进行验收
7.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 篇七
鉴于此, 我校自2006 年开始,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时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开展了实验教学的调研、探索、建设和优化。本文结合近几年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促进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鼓励学生树立勇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可以存在多种培养方式[4],需要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考核方法来实现,这就要求实验类型应多样化。目前我校水污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分五个部分。其一是验证性实验,其二是综合性实验, 这两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是安排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进行, 实验内容、学时等固定, 一般选择其中的全部或部分进行。内容有混凝沉淀实验、自由沉沉淀实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实验、活性碳吸附实验、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实验、废水可生物降解性实验、废水的臭氧氧化实验、斜板沉淀实验、污泥脱水的测定、反渗透实验等。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相关部分共有32 学时, 全部为必修必选实验;其三是开放性实验, 一般由教师向学校实验与设备管理处以项目立项的形式来开展,共30学时;其四是科创性实验,由学生向学校学生管理处以课题申报的形式,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其五是设计性实验。一般结合毕业设计进行。此部分实验内容一般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求指导教师必需有纵向科研课题支撑, 且为厅级以上课题。
2 各类型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能新力的培养
2.1 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能新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精心安排实验顺序,巧妙选用处理废水的水质将几个验证性实验进行有机的统一,体现水处理工艺的系统性。在教学时,我们选用一些水质较复杂的废水,用于几个验证性实验,通过安排实验顺序,将上一个单元实验的处理出水收集起来,作为下一个单元实验的处理原水用,体现水处理工艺的系统性。如我们采用水质复杂的垃圾渗滤液为实验用水。先安排废水可生化性测定实验,测定出废水的可生化性,然后用生化性较好的垃圾渗滤液进行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实验,取学生培养和驯化成功后的曝气池中的混合液进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实验,该实验结束以后,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用竖流式沉淀池模型进行泥水分离后,污泥用于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出水经混凝处理后用于臭氧氧化处理实验或用于吸附实验,吸附实验后的出水用于反渗透实验。通过这样的安排,不仅解决了处理用水来源的问题,而且可让学生把水处理知识加以综合的理解,掌握水处理的体系。此外,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后,亲自感受到又黑又臭的渗滤液经过几个单元处理后变得和自来水一样的透明,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这样,改变了过去验证性实验之间自成体系、相互脱节的传统模式, 有利于增强学生现代实验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2.2 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实验是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的多个理论或知识体系, 或者是几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大实验。它具有实验技能的综合性、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和实验过程的可思考性等特点[5]。根据实验的可操作性,将臭氧氧化实验设计为综合性实验。在具体实验时,我们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以论文形式撰写等教学方法改革尝试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实验教学前,先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吸附验证性实验。我们将垃圾渗滤液经过混凝处理后的出水一部分用于吸附处理实验,另一部分用于臭氧氧化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的对比,学生会发现,相同废水中的污染物,可以用分离原理吸附,也可以用转化原理臭氧氧化去除,不同的处理方法,优、缺点也不同。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条件因素在处理效果中的影响作用,我们设计了进气流量、臭氧浓度、pH、进水流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案,学生可通过实验找出臭氧氧化处理的最佳条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采取论文的形式,内容包括: 综述, 实验方案、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论、综合性实验总结等,成绩考核以等级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也提高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为以后进行科研性较强的实验打下基础。
2.3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放性实验教学,学生处于主体位置,而实验教师则处于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选实验课题,自己选择和组合实验仪器设备,自己确定实验方法,自己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6]。作为主导位置的指导教师,一般由有教学、科研经验、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有相当高的实验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在提供实验资料、协调实验设备的使用、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材或讲义只包含实验任务和要求,而对实验原理、步骤等都不作交代,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思维空问和活动空间。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设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内,学院的化学和材料两个专业基础雄厚,具备有很多与这两专业相关的大型的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和品种多样的化学试剂,我们要求学生在平常也选修一些相关的课程,夯实知识基础。我们在指导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后,学生已做过活性碳吸附实验和臭氧氧化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两个开放性实验,即“改性活性碳对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吸附处理研究”和“有机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研究”。
(1)“改性活性碳对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吸附处理研究”的教学。
我们让学生通过化学的方法对活性碳进行改性,包括酸、碱改性和负载金属离子改性,探讨改性条件对材料吸附处理效果的影响,让学生找出最佳的制备条件。将制备出的改性活性碳进行XRD和IR表征,测定改性前后活性碳的苯酚值、碘值、单宁酸值和甲基蓝值。用来吸附处理的对象为生活饮用水源水或人工模拟的苯酚废水或人工模拟的腐殖酸废水。学生在选题之后,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定了活性碳的苯酚值、碘值、单宁酸值和甲基蓝值的测定方法及用来表征水样污染物浓度的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拟定了改性活性碳制备的方案及处理废水方案。在方案确定后,学生自己准备药品、自己学会实验仪器的使用,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实验,指导教师只在适时到实验室解答学生的问题。这个实验自2010年开设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有机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研究”的教学。
我们让学生用活性氧化铝作载体,用化学的方法对氧化铝进行改性,制备出活性高、活性组分与载体有强相互作用的催化剂。探讨改性条件对材料催化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让学生找出最佳的制备条件。探讨催化剂用于废水处理时的环境条件。我们让学生处理的废水仍然是综合性实验中的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出水。学生在综合性实验时已探讨了处理条件对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找出了最佳处理条件,但总的来讲,臭氧的氧化效率低,需要提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亲自制备的催化剂用于废水的臭氧氧化处理,发现处理效果明显提高,自豪感由然而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和实践, 这种实验教学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又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是一种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2.4 科创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是在校本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的一项新举措[7,8,9]。我们从2006年起就开始开展大学生科创性实验的教学。创新性实验项目有“铁离子改性活性碳处理废水中的腐殖酸”,“Ce/Mn负载型催化剂电多相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焦化废水的电絮凝处理研究”,“循环式准好氧垃圾渗滤液的絮凝处理研究”,“改性树脂吸附处理废水中腐殖酸的研究”等。
2.5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定,教师引导学生优选实验方案, 指导实验操作, 帮助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组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10],这类实验一般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通常受到时间的限制, 一般只参与一段时间的实验, 多在第8学期的2月到5月期间完成, 把实验成果撰写成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后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在实验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把一些科技项目,比如“有机废水的絮凝处理研究”和“特种微生物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技术”等,一部分内容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自由组合,多人一组,集体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问题,在较充裕的科研经费的支持下,实验条件和时间能得到充分保证,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结 语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时,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生通过开放性、设计性和科创性实验,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问题讨论、科技论文的写作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继续研究探索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完善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继续为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校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从实验内容设置和各类型实验教学实施过程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唐玉朝,伍昌年,潘法康.“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5-8.
[2]郭昌梓,孙根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2):98-100.
[3]刘瑞祥,茹文明,秦永燕,等.遗传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治学院学报,2011,28(2):98-100.
[4]屈颖.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初探[J].价值工程,2011(17):248.
[5]廖润华,俞慧芳,夏光华,等.综合设计性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的研究与实践[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20(4):57-58.
[6]游向阳,徐安英,王韬.运用开放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1(5):39.
[7]宋高丽,杨光华,鲍云昆.基于钢结构课程教学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118-120.
[8]程光亮,高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思考与建议[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24-125.
[9]胡体玲.浅谈高校中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开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84-85.
8.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 篇八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其核心是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分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有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联合“3+1”人才培养模式和“一目标、两平台、三结合、四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模具卓越工程人才。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获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实际效果。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85-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 [2] [3]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大连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于2012年7月起开始实施“卓越计划”。相比以往的工科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更加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必备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培养。因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根据区域模具产业发展和需求状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特色,提出了校企联合“3+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专门面向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目标、两平台、三结合、四层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分析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前身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始建于2013年,是在整合校内模具人才培养的资源,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三个专业相辅相成的基础上设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等,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条件建设、实践教学考核和管理、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等。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4-5]:
1. 在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对实验及工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思想观念,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匮乏。
2. 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主要依托理论课程开设,在制订培养方案时缺少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评价,仅就课程而课程,忽视了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和实践环节的相互衔接问题。课程实验演示性和验证性偏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而开放型实验更少,甚至有些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性,并没有起到将课堂理论通过实践加以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效果。
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有限。每年的实习都是依靠专业教师的个人资源联系企业安排实习,多数情况由企业技术人员做一个整体介绍后,学生在车间内走马观花的看一遍,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
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比较粗放,在成绩核定、实践效果考核、实践过程管理等方面都不够系统科学,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
5.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在数量、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经验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要求。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以区域模具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适应从业能力为目标,以塑料成型、金属塑性成型为主线,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基础和材料基础知识、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能在材料成型及控制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工程应用、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模具现场工程师。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按照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应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卓越计划”实施精神,构建了基于项目引导式的校企联合“3+1”人才培养模式。将以模具卓越工程师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依托学校教育平台和企业教育平台,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个人自我培养三个维度,实现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搭建了基础实践能力层次、综合实践能力层次、工程应用能力层次、工程创新能力层次的多层次结构,形成了“一目标、两平台、三结合、四层次”的高质量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
图1 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举措
(一)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保证模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我们先后两次召开了大连市模具协会、大连市模具园办公室领导和十余家企业总经理参加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研讨会,十余次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课程研讨,针对现有模具行业对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需求,共同商定模具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主干专业课程前移,“平台+模块”的形式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课程群的方式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化课程体系,剔除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降低了授课学时。这样既便于教师明确所授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也便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和相互课程内容的衔接,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某一学科的内容。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始终坚持以模具设计、制作、装配、成型和检测五个要素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主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能力。
1.改革基础课程工程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模具制造基础等实践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以模具为背景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编写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
2.在本专业原有的制图测绘、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原有课程设计进行了再设计,增加了模具综合创新课程设计环节,对这些课程设计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模具工程为目标,分段完成设计任务,促进各门课程的知识融合。编写了材料成型课程设计指导书。
3.依托日中韩大学生模具大赛或企业实际模具工程项目,学生自主完成产品件工艺分析、方案确定、结构设计、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生产制作、组装试模、成型实验、部件及产品检测、结果分析和报告,形成全过程的工程创新训练。
(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通过建立校外教师聘用体系和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达到校外教师和校内教师业务交叉、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优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一方面聘任企业高职称、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到目前为止,总计聘请27名企业总经理、技术专家和一线工程师担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客座教授和兼职讲师。由他们在企业现场担任4门理论课程和5门实践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且担负学生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任务。同时他们也会定期做客校内材料成型讲坛,就“当前模具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一名优秀模具工程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等话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另一方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模具企业现场锻炼的制度,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模具企业现场进行顶岗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担负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
(三)深化企业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专业教师共同制订。在这一年企业培养中,采用企业教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机制,以真实模具项目为载体,多个模块分步实施,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接受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培养和项目工程师的系统训练,从而保证学生具有较宽的工程视野,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加企业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模具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有在企业现场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12个专题讲座。理论课程有压铸模具设计、模具检测技术、冲压模具设计实例教学、塑料模具设计实例教学和数控编程实例教学;实践课程有铣加工理论与实践、磨床加工理论与实践、放电加工理论与实践和钳工理论与实践;实践教学主要有轮岗实习、定岗实习、模具综合创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每个环节分别制订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工程环境下得到深入的实践机会,获得专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在这里重点介绍轮岗实习和定岗实习。
1.轮岗实习:该实践环节学时为9周,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企业现场对模具制作的生产流程、工艺和加工设备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对磨床加工、数控加工、放电加工、塑模钳工、冲模钳工和模具检测等环节进行简单实训,采用分组进行,每组3-4人,每个岗位7天,半天现场操作考评。这样使学生通过现场实际,加深对模具企业模具制作流程,设备的使用、维修、维护管理,企业管理等实践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2.定岗实习:时间从12月到次年5月,共计6个月。在这个环节中完成教学计划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前面9周的轮岗实习的认知,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岗位进行定岗实习。实习过程采用师傅带徒方式,1对1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每个月进行一次定岗能力训练考评,学生要汇报一个月所学知识、现场发现的具体工程问题和感受体会。根据企业现有模具工程项目和岗位技能情况,给出毕业设计题目,所有题目全部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完成本阶段的学习。毕业答辩也在企业现场进行,由企业技术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组建答辩委员会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在企业全方位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模具项目的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选择与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如何选择合作企业并能够保证企业培养目标有效达成成为“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首先,合作企业要与学校就工程人才培养拥有共同愿景和相同价值取向,企业要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有一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实力,同时效益较好。
其次,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实现双方资源优势整合,校企双方文化融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共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与中国华录·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共立精机(大连)有限公司、浙江嘉仁模具有限公司、铂翔超精密模具技术(昆山)有限公司等23家行业领先、特色突出的模具制造类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同时,完成了“一区两翼”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群和辽宁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实践条件,打造出了可示范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本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软硬件条件。基地企业参与部分理论教学和大部分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保证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最后到相关企业就业。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真实工程环境,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具设计、制造、组装、成型和检测的策略,并强调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工程训练力度,完善以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三届学生的实践检验,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3] 朱泓,李志义,刘志军.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4] 查光成,孔凡新,李振红,等. 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3(3):92-94.
[5] 潘佳卉,魏天路,颜兵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黑龙江教育,2014(5):49-50.
【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推荐阅读:
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09-09
高职护理特色人才培养探析论文09-04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08-04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09-04
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09-25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10-05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