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共12篇)
1.【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一
大一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表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网10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9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暑期社会实践的报告短短的一个半月的实践很快就过去了在这短短的时间中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深入学习领会了实践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了大学生勇于实践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大一暑期实践报告大一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转载)。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也通过走进基层、走进市民了解了更多现实问题,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随之而来的竞争也非常严峻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时代赋予人才新的定义:不仅能够驾驭新科技,具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将科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但是,再看看我们,只是被禁锢在四角高墙内,捧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做着日后事业有成,飞黄腾达的白日梦。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有我们本身使我们缺乏勇气走出象牙塔,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竞争的洗礼。在这样一个知识与实践完全脱节的环境里,我们又有什么资本去谈成才、谈竞争、谈事业?时代证明,历史证明,我们的自身状况证明:我们唯有面对社会,才能心平气和地作出一些选择,才能确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为了充实暑假生活,开阔视野,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把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联系起来,七月初经过努力,我来到了湖北米老头公司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实践2010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在湖北米老头公司的暑期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是艰苦的,但收获是巨大的。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我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社会实践是一种动力,是体味人生的“百味筒”,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它让我体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懂得了各种滋味只有亲身参与才能体会的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们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行不行,实践中看!面对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的担忧多过于期待。漫长的一个多月,无所事事的生活,会让人倦怠,也会让人慵懒。一直号称着的,有意义的假期对大多数人来讲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甚至于有人会在假期刚刚开始就叫嚣着,让我开学。我是很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的,即使是会让我感觉疲惫的忙碌,所以我选择了,为自己找点事做。不求有多大收获,只求自己可以是忙碌的,并且在忙碌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我自身的存在意义。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寻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又有谁可以真切了解自己的存在呢?选择的地方,是工厂。我认为这是一个对于目前状态下的我很适合的地方,无论是从能力的角度看,还是适应和目的的角度。这种嘈杂的环境中,每个人做着自己的事,每处一道不同的程序。我需要做的是检验成果的质量。一天下来,一直不停的在走,很累。蓬头垢面的回家,倒在床上,似乎我已不是我,我已属于另一个世界。这种累是这近二十年以来,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几乎在责骂自己的自找苦吃,可工作还是要干,该坚持的必须坚持。何况我这已经是所谓的技术工作,而那些做体力工作的工人们,又该是何等的辛苦,这些,我不敢想象。工厂,也是一个独立社会,在这里也有众多人事纷争。他们辛苦之余,还要为了自己的生计,生存,生活而这样那样的明争暗斗,让我感觉,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时是多么的不易。此处暂且不提。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感受着工作的氛围,体验着工作的辛苦与快乐。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这里,没有人会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我们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实践报告《大一暑期实践报告大一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转载)》。在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的同事相处好,那工作起来的效率才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底,也算是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了。、回顾暑期打工生涯,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难”。这种困难不同于学校所遇到的,我个人觉得比学校遇到的难题更上了一个层次。首先,找到一份工作都很难。想想也是,谁愿意找一个没有任何经验,而且还是想做短期的学生呀。我找过贴有“招聘启示”的店面。谁知道,当我说出我的原意后。本来笑面相迎的老板来个180度大转弯,冷冷回应一句“我们这里已经找好了人”。鬼才信他的话,那启示明明是新的,而且店里面就他一个人,哪来的新人?陆续还找过别的工作,我甚至找过中介,但都失败了。最后还是通过朋友找到了一份比较适合的工作。打工过程中,遇到很多十几岁的小弟弟,小妹妹。开始,只恨自己“出道”太晚了,和他们比起来,好像我都老了。但是,慢慢的,我感觉到了世事的艰难。难以想象那些十几岁就开始面对社会的年轻人是怎么承受的,或许每一个青年都会羡慕还在上学的同龄人。现在我很知足,二十几岁还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我一定要利用这个条件,路还掌握在自己的脚下,前面的路还很光明,我有信心走好以后的路,也一定会的。我很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第一天上班,就面对种种规定。什么理成平头,什么穿工作服,什么把胡子剃了,最为可惜的是,我的处女须就这样没了。如果在学校,就算是执行也会打些折扣。而工作中,这就是命令。执行也要执行,不执行也要执行,除非你不想干了。虽然,领导也会说什么不要当面顶撞,私下可以单独解决,可是有用吗?现实吗?这些大多数都是空话。领导喜欢那种溜须拍马的人,而不是觐忠言的人。得罪领导意思的话很少有人说。在工作中办事情还要处处小心,虽然不至于溜须拍马,但是,说话还要谨慎。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小事,我会终身记得的。那是在总经理的办公室里,我坐在总经理的椅子上。这时,一位姓于的经理走了进来。我故意拿总经理的腔调说了一句:小于,随便坐。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有什么不妥,但事后,那位于经理和我说,当时我弄得他很没有面子,祸从口出,如果我对别的经理说的那话,或许,我会惹来一些是非。想想也是,毕竟,他是我的上级,又有老总和几位经理在场,这样称呼很是不好。还好,于经理没有追究。上下级关系,也完全不同于师生关系。我的实习经理说过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世上没有那么多公平的事情。”如果是一位单纯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其实,事实就是如此,遇到多么不公平的事情,每个人都要有应付的能力和毅力,都要坚持下去。在学校中就没有这种情况,有一次我们竟然和老师关于如何考试讨价还价起来了,想起来可笑。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理解,老师是真正的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毫无情面的执行某些死的规定。这也是为那些对领导的话言听计从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挣钱难,就算你认真的工作,合理的得到你的劳动所得都很难。老板总会想方设法的尽量少开给你工资,上班迟到扣钱,上班吃东西扣钱等等,这就是小老板的一个发财之道吧。这使我想起了《雷雨》里面的情节,周老爷为了不发给工人工资,竟然制造工难使工人丧生。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但是,类似的事情却始终没有断过。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我总觉得自己不是活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在一个人剥削人的旧社会,我是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我也处于资本家的剥削之下。老板尽可能的延长员工的劳动时间,还会给一个经理一份工资的情况下,安排不止一份工作,最大限度的榨取他们的价值。难以想象如果始终这样过下去,我会怎么样去承受;难以想象那些同事是如何熬了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不敢想,也不再想。毕竟,我不会是这个岗位的人,我还有时间,有机会去奋斗,去争取自己的新生活。工作中遭人家白眼,甚至受训,也是有的。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只能有利益的关系呢?为什么这种关系就那么明显呢?有的时候,当我遇到这种事情,一时冲动真想不干了,或是找几个朋友收拾“仇人”一下。可转过来想想,我能干上几天,能忍就忍吧。就当成提前去适应这个社会一次机会,用一点孔乙己精神胜利法,全当成儿子训老子就算了。但还是希望以后我的工作生活不会这个样子,人们之间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很平静的解决的。每天只是单调的上下班,没有很多的节假日,这使本来就很厌倦的工作变得更加无聊,也许工作就会是这个样子。现在学习期间每周休息,以后工作就不一定会是这个样子。在无聊的工作中寻找乐趣也是一种能力,现在只会抱怨一天八节课很烦,可这又算什么呢?最多只是一天吗?有的是时间去调整,去适应。很不适应工作中称呼的改变,从“同学”,“海超”,变成了“师傅”,“小庄”,不久以后就会是“老庄”。这样一变,使我从一个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很是纳闷,为什么有名字非要直呼其姓呢?同姓的人很多,同名的人却很少。直呼其名不是很亲切,又不易混淆。难道人们只是因为称其姓方便才会这样做吗?只要稍微用一点心把对方的名字记住,称其名,一定会使对方感觉到很温暖。反正,别人叫我的名字,而不是姓的时候我会感觉很亲切,很温暖。我也尽量成别人的名字,拉近和他人的距离,这也是一种交往之道吧。其实,工作中也会有欢乐。因为不是在家里,要学会满足。领导的一个微笑,同事的些许关心,都会使人感到无比的温暖。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要注意关心别人,给与别人温暖。给与和收获是成正比例的。不管是苦,还是累,暑假都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在暑假的实践中,我学到了以前不懂,而且在学校里不会学到得知识,并且增强了自己的能力。这些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十分有利的。这次实践对我的帮助实在不小。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把自己推向社会的机会,感谢实践中给与我无私帮助的人。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2.【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二
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1.1.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从1999年起, 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 2002年为145万, 2003年达到212万, 2004年是250万, 4年增加了140万。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2011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2012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2013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
1.1.2 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 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 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 直至“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 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发挥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1.1.3 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大学生刚走出校门, 因为没有长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缺少经验, 不了解市场, 短期内难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希望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吃苦耐劳, 学习能力、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强, 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立即能上岗并且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
1.2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为了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企业难以招到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这一怪圈,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笔者所属广州某高校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取得的成效进行实践研究。
2. 大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 形成实践育人合理,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要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加强考核管理;加强研究交流。
经验告诉我们,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这样规格的综合能力强的现代人才, 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所属高校充分认识到这点, 并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2.1 强化、巩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 本着“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的原则, 充分利用学校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 促进我校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发展。
从2006年开始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采取政策鼓励、责任到人、发挥全校师生力量联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强化基地建设力度并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给予体现和奖励。经过努力,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数量上, 2006年全校只有23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发展到2014年全校拥有245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骄人成绩;质量上, 从2006年只有几家规模小的私人企业发展到2014年具有116家知名品牌企业, 如:广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深圳中海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接纳学生人数上, 虽然笔者所属高校校外分散教学采取的方式分两种, 一种为学生自己找校外实习单位, 学校审批, 另一种即为学校推荐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实习。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分析,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实习人数逐年增加。具体可见下表统计。
2.2 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改革。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3+0.5+0.5”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前三年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最后一年集中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目的在于通过相关企业实习基地的实习, 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培养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综合能力。
2.3 出台配套措施保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执行。
2.3.1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在“3+0.5+0.5”人才培养方案中严格按照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定具体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保证课程设计的时间、试验设备配备, 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指导、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实习实践的指导与检查。专门制定了课程设计与专业课程校外实习大纲、校外分散教学教师工作手册 (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 、校外分散教学学生实习手册、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等规范性实习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校内指导教师定期轮流深入实习基地与学生校外实习企业进行巡查, 对学生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实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实习实践能够落到实处。
2.3.2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 努力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 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去实习企业进行工作和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使指导校外实践工作的教师素质得到提高;邀请企业专家与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相关专业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工作会议, 保证了教学大纲的前沿性与针对性, 有利于强化校外实践教学效果。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 聘请一批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分散教学工作的指导教师, 建立起了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教学团队。
2.3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为了加强和巩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不断深化和拓宽基地建设内容及方法, 通过拟派专职教师到实习基地驻点学习, 加强交流, 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学习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题, 丰富一线经验, 提高专业水平。另外,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 与基地进行项目合作, 达到双赢的效果, 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互动, 更好地进行合作, 取得良好效果。
3. 效果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 笔者所属高校近年来教学质量和办学模式, 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得到学生、家长、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3.3 获得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
从2012年开始每年获得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省级立项, 目前共6个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立项70多项, 其中获得结题验收优秀17项, 良好33项, 结题23项, 得到教育厅和财政厅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3.4 校企资源达到共享。
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企资源达到共享。校企双方通过项目合作, 邀请校外教学基地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开题讲座, 使广大师生受益, 良性循环, 达到双赢。
3.5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经过锻炼, 学生谈吐落落大方、交际能力凸显, 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 得到企业一致好评。2009级张汉涛等2名学生通过到中海监理校外教学基地实习, 成功留下就业, 综合能力得到认可, 企业出钱送其到浙江大进行深造。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笔者所属高校在人才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毕业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可, 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和明显的办学特色。
摘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等有效措施, 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业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作者所属广州某高校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层次的实践研究, 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场所。本文对综合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结构,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与活动实施模式,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实效,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基地 课程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体制改革要求提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1]。为落实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各地建立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实践基地创办于1983年,是以广州市高中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初中学生的人民防空教育为主,兼有消防安全、国防教育等项目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教育的核心应体现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后学生的思想、认识转变方面。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效的关键。
一、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主要集中于实施背景、基本定位、特征、价值取向、主题设计、教学结构与模式、课程管理、师资、评价等方面[2]。这些方面的研究比较好地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目前对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研究不多,利用基地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在不断探索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基地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基地教育的特殊性,许多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开展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二是专业教师匮乏。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实践基地的人员只忙于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许多基地还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没有专业的教师,难以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课程。三是课堂教学方式呆板、不灵活。没有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比较差。新课程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想方设法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并且注重课程的开发,是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
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用于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材,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分为生活资源、学科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专门供青少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有专业的教师,有满足各种教学活动的专用场室等。结合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可分为基地项目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师资资源、场馆资源等。学校组织课题小组,申报了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提出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应该是以基地项目和场馆为中心,以活动领域、活动主题、探究问题为核心,以基地教师为主导,突出实践、体验特色来进行课程开发。
1.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课程开发
外部的支持和内在的改变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而发展组织内部自我更新的能力尤为重要。在广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基地营造氛围,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广州市有关部门合力打造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使广大中小学生受益。在创建综合性、示范性基地的过程中,先后与广州市人防办、司法局、市公安消防分局、公安交警支队、禁毒委、环境宣教中心等在我校共建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消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等6个基地,创造了“合力联动、综合育人”的成功经验,并被全国各地推广。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加强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渠道,学校建设“应急避险技能训练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两大基地,并利用基地资源,不断开发校本课程,采取实践与体验式教育方式,使每年约8万名学生得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在普通学校无法实施的实践课程可以在我校基地得到有效开展。
2.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组织课程开发
实践基地有30万平方米的校园面积,依山傍水,树木茂盛,鸟语花香,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与生存环境,有独特的资源和条件。结合学校自然环境资源和师资力量,可以开发环境教育、农业科普等实践课程,包括环境小使者、树林生态考察、作物识别、药用植物识别、生态瓶制作、水质调查、环境因子调查、野生花卉考察等。学校已经有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等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内容丰富,并且紧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实践基地要结合项目实际,研究项目的课程内涵和开展活动的方式,开发多个专题的课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例如劳动技术教育已有的体验性课程包括:生产劳动实践、野炊实践、花卉嫁接、作物栽培实践等。
3.加强活动主题研究,组织课程开发
毋庸置疑,许多实践基地比较注重项目、内容的科学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认知水平都在明显提高。单纯地让学生“走马观花”参观科普展品的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相反会让学生产生散漫、逆反的心理。为了增强实践基地的育人效果,加强活动内容、主题和目标设计,并加强德育实践和德育渗透,尤为关键。例如,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现代农业》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活动为中心,通过确定主题、主题探究、参观实践、分享交流等让全体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探究性的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课程有现代农业调查、树林生态考察、花卉栽培、土壤考察、植物压花等。研究性学习则与农业、环境、科技紧密结合,并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发有机农业探究、基地周边水质调查探究、基地鸟类调查等十个课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课程结构
综合实践基地应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究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并使其常态有效地实施,加强基地与学校互动[3]。学校要保持教育的生命力,必须坚持定期组织开发实践课程,才能够满足青少年学习的需要。我校主要以组织课题研究方式促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强调以“四大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为主线来开发主题活动[4]。学校结合工作实际,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面向生活、注重实践、特色引领、培养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的体系
实践基地的活动主要围绕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具有实践性、体验性、教育性、创新性的特点。学校课程结构由三大领域(基地德育实践课程、基地基础性实践课程及基地拓展性实践课程)组成。课题组成员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家长的资源开发课程,促进学校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表1)。
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成效
多年来,实践基地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坚持劳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方法,有效组织了课程资源开发,探索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学农、军训、人防教育)、科技夏令营、专题教育等活动模式,形成了完善的基地课程体系。
1.形成基地特色的教育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凡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师都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灵活加工转化,使之应用到综合实践基地课程中。参与基地学习的学生是不同的,而实践基地资源是丰富的,所以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组织开展的模式为“政府为主导、基地为载体、公益性为原则、活动主题为引领”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操作性很强,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开展学农、军训、人防教育、科技夏令营等活动,达到了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2.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开发
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发课程,比如在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了“三大”领域、模块教育,努力将科普教育与农业劳动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环境科普教育、农业科普教育有效融合,设计了七十多种科普实践类课程,构建了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践基地专门安排教导室负责教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教师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教师从过去只关注教材、依靠教材,到后期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能够站在课程的高度,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教材,课程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教学模式由单一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尤其在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学习领域整合方面有了明显的突破,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加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被教师熟练应用。三是教师的指导效能有了显著提高。教师的指导策略由过去偏重活动形式、学生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到加强了活动方法、教师指导(适时、适度、适当)、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指导。
总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基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实践基地课程,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在实践基地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吸收、借鉴、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相关理论,整合学校、基地、社区各方面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建设示范性实践基地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 刘根华.试析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4]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首先介绍一下我校课程基地建设的思路
“扬中”因位于扬子江中而得名。扬子江流域奇异的地质景观、荟萃的历史人文和葱茏的生态文明铸造了不一样的扬子江文化。我校自2001年开始诗词教育进校园,被评为“江苏省校园诗教先进单位”,2013年作为镇江市中小学诗词进校园现场推进会高中唯一分会场,2014年成功创建镇江市特色学校。明显的地域优势、良好的研究传统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以及对教育本真的不懈向往与追求使我校确立了研究扬子江文化综合文化的目标,确定了课程建设思路:以扬子江生态为依托,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扬子江研究为依托,探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以扬子江文化为载体,加强学科融合,开发校本课程,彰显扬子江文化的价值与活力。
为更好地建设课程基地,我校确立了如下课程建设的内容: 第一是创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
为凸显扬子江文化特色,学校将逐步创设主题鲜明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师生考察、探究扬子江流域文化的兴趣和激情。
(1)建成扬子江文化知识体验馆,通过“大江之源、人物春秋、美丽传说、风土人情、湿地文化、艺术欣赏、诗词歌赋”等几部分来展示扬子江流域从古至今的灿烂文化;
(2)建成扬子江生态园,营造临江氛围,给予学生真实体验;
(3)建设扬子江地理园,通过空气监测站检测空气质量,运用地理观测法、制作法、实验法等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通。
二是开发适合学情的课程资源
(1)开发扬子江综合实践的特色课程。结合国家课程要求,从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等方面梳理扬子江文化的各大要素,开发包括《扬子江地理概况》、《扬子江的历史变迁》、《扬中的民俗文化》、《扬子江诗词赏析》、《扬子江物种》以及《扬中精神》等在内的校本教材;同时开展《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等扬子江流域著名作家作品的研读与赏析;
(2)构建扬子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模型。借助选修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推动扬子江文化的普及型教学;并尝试扬子江文化与现有学科的融合,拓宽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加深学生对扬子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
(3)建设学科教室,包括数字探究教室、模型探究教室和综合活动教室,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
(4)搭建综合实践评价平台。基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机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综合实践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
三是搭建师生互动的学习的平台
(1)课程资源平台,包括与扬子江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信息,方便学生查阅与学习;
(2)在线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行多渠道的交流学习;
(3)专题学习网站,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难易程度等的选择。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成立学生社团,如江之韵艺术团、„„等社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自身成长的增长点。同时以课程基地为依托,筹建创新实验班,让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五
一、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 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 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求“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
长期以来, 由于条件的限制, 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充分的活动和亲身体验, 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瓶颈。由于学科教学的压力和实践场地条件的不足, 学生没有办法在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椐一项调查显示, 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综合实践基地的学校占70%以上, 中学也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综合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是利用假期时间分散进行。由于没有学校的有效指导, 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学校生活经历简单, 除了家庭就是学校。没有生活情趣, 没有野外经历, 很少走出学校大门。
2.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是为人的终生发展的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遭遇的困境, 使活动的实施趋于常态化, 许多地区试行了“学校+基地”的推进模式, 通过开发和建设实践活动基地, 挖掘和整合校内外资源, 让学生能摆脱学校围墙的束缚, 投入到真实而宽广的世界中, 拓宽活动的空间, 扩大学生的视野。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 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好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 相继建设了一大批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给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
实践基地建设使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一项课外活动, 而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各种学生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实践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使学科教师顺从学生学习规律, 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 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 感受到生命的崇高, 学会生存, 促进个性发展。
4.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结合起来。
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的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形成教育网络,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实践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经历, 体验和感悟, 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中, 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 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
二、综合实践的主要形式和作用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工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对加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 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 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 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 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 融多种感受于一体, 集各种体验于一身, 营造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 学习方式也具有多样化。在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 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在中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主要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调查研究、调查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各种类型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 已经成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综合实践基地, 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校教育在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 还必须着重建设一批校外实践基地, 对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 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连云港苏马湾是个天然的原始生态风景区, 是近几年才发现和开发的原始生态林。在风景区建设中, 附近的几个中小学联合风景区共同开发, 作为生物研究实践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 已经成为一个集素质教育和拓展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在这里不仅有原始生态森林, 还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还有紧密围绕素质教育而开发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学生在实践基地可以开展生物品种研究、开展绘画、摄影等主题课堂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打破了教材、课堂与学校的局限性, 使综合实践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着更加自然、开放的方向发展, 加深了学生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 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 使书本知识活起来,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 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如“主题性教育活动”、“研究性教育活动”。让学生融入家庭、融入社区, 去观察, 去感受、去锻炼, 去分辨, 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新课程实施后,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使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1万多所, 其中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有300多所。基地建设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 保障了课程改革的实效与深入开展。
综合实践为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探究的空间和验证的条件。学科学习的本质是探究。只有在探究中, 学习者才能得到体验和感悟。学科课程才能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在学科学习中, 如果只是把学科知识现成地、机械地接受下来, 就不可能协调发展。探究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创造愉快、和谐的生活, 而且有助于学科知识与生活的互相促进和有机统一。学科源自生活, 并提升生活的意义。生活诞生学科, 并为学科所改变。因此,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三、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
1. 学校自办实验基地。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 许多学校都拥有自己的小农场和小工厂, 条件好的名牌小学都有自己的学习实验基地。但由于后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学校的实践基地都被地方政府收回。新课程实施后, 综合实践作为一门课程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又建起了自己的实践基地。学校院校大胆组建校办企业, 以学校为投资主体, 实行独立核算。在校外自办企业中可以建立“自主管理型”的企业实践基地, 学校可以自主安排学生的综合实践的内容和时间等。自办学校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又可以节约成本, 甚至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 自然资源型。
主要是利用学生家庭和学校附近现有的资源作为学生的综合实践基地,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作为新课程的一门学科, 必须有一定的场所和条件, 但实际上有许多学校都不具备实践场所,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是集中安排课程的开设, 这样可以集中利用校外实践场所。江苏、山东、海南、北京、上海等省市都把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安排在假期, 利用学生家庭驻地的实践资源去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利用学生家庭驻地的实践资源, 一方面学生熟悉环境, 便于联系, 另方面也节省了学校的资金。但自然资源性的实践基地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有效指导, 也有其自身的不足。
自然资源作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有许多有利因素, 学校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一方面为学生综合实践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建设。连云港宿城是一个封闭的自然风景区, 由于大山的阻隔一直没有得到开发, 上世纪80年代宿成遂道打通后才开发成为自然生态风景区。政府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经过几年的建设, 现成为教育实践设施完备的综合自然资源。通过学校与景区的协作, 建设成社会实践基地后, 也加快了景区建设的步伐。但自然资源型的实践教育基地很稀少,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
3. 学校和有关单位协作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在城市的市区学校普遍缺少实践场地, 充分利用校外实践资源已经成为综合实践的主要形式。近年常用的办法就是通过学校与校外单位的联系, 建立“协作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例如学校附近的农场, 工厂等, 通过合作协商, 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这一模式可以节省学校的资金, 有效的利用校外资源。“协作型”实践基地的构建投入资金相对较少, 而且具有实践内容多样、真实感强的优点。但这种基地的构建, 一方面需要学校长期不懈地与校外基地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倡导。
4. 学校与校外单位合作型。
通过学校和校外单位的合作, 构建“合作型”实践教育基地, 也是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在许多自然资源不足, 学校本身条件不好的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建设模式。合作型的实践基地与“协作型”模式有所不同, “合作型”模式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 不仅包括了实践安排、还包括各种培训和校外辅导等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我国教育系统的投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同时, 有远见的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到与学校联系的社会价值和提升自身品牌的重要意义, 希望与学校协作开办项目和扩大宣传。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 企业都能主动地和学校合作, 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教育场所。在此过程中, 企业自然也就成了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
5. 学校短期租用、借用型。
短期租、借用型, 主要是因为某个实践活动的需要, 通过协商短期借用的实践教育基地, 其中短期的新生军训和勤工助学型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形式。例如学校秋季开学的新生的军训, 可以借用部队的训练场, 组织学生到部队接受军训和实践锻炼。连云港市部分高中学校的秋季高一新生入学时, 学校一般都到驻连部队和民兵训练场短期军训。这些场地和条件建设有很大的难度, 而且闲着的时间也很长, 一般学校都不去专门建设训练基地, 主要采用短期借用或租用的形式。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学生家庭条件的改善, 勤工俭学在中小学已经很少了, 但有的中小学还开展适当的勤工俭学型社会实践活动。短期的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学生自己开发的校外实践基地。勤工助学工作时间主要安排在课余、节假日和寒暑假。参加勤工助学能使学生真正深入社会, 这样的实践弥补了学校开展的各种实践教学的不足, 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6. 社区服务型。
社区服务中心是协调有关社会服务组织;承担政府委托的社会事务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项目, 开展便民利民、开展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服务;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帮助社区成员解决生活困难, 从而改善生活环境。通过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学生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 搭建“服务型”实践平台。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师生群体的知识、技术优势与开发能力, 成立社会实践中心或工作室, 为社会、企业服务。在此过程中, 学校不仅可以给社会、企业等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服务给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 学生们通过服务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和网络管理中心, 可以为相关企业进行计算机设备维修、网络搭建、系统平台开发等项目任务, 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还可以帮助社区增加经济效益、密切了学校社区的关系、锻炼了师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也体现了学校的优势, 为社会、为企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四、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践基地的形式有很多, 但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外综合实践使学生更好地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必须加强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建立一套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正常运作的保障机制, 真正实现学校、社会、企事业等综合资源的整合利用, 使其真正成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国教育报, 2000-12-14.
[2]于素云.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理念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8) .
[3]丁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2004 (8) .
[4]康丽颖.现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评论, 2001 (1) .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发展探究 篇六
自2007年以来,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开足课时,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随意增减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为此,学校通过聘请市、区专家到校指导和开展校本培训以及鼓励教师“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织,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在教学上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围绕三个关系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主题活动形式为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关系领域来设计主题活动,同时注重与各种“资源包”相整合,开发设计了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下面为我校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部分选题内容。
人与自然系列:
三年级:保护鸟儿在行动、为校园环境出谋划策、走进北京教学植物园
四年级:绿色植物我了解、克服静电我能行、护城河保护调查
五年级:摔不破的鸡蛋、校园植物大调查、有趣的“生物棋”
六年级:关爱流浪小动物、考察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花与文化
人与社会系列:
三年级:争做节约用水小模范、我的课间我做主、走进“3、15”
四年级:我的校园、走进首图、设计公益广告语
五年级:绿色环保进校园、设计公益标志、自行车的研究
六年级:清除都市小广告、社区提示语的创作、为家乡名片做广告
人与自我系列:
三年级:时间巧安排、寻找合作的金钥匙、我的名字我来说
四年级:特长展示会、我有一面好镜子、关爱残疾人
五年级:为自己设计食谱、我的身体健康吗、星座与命运
六年级:我的桌椅我设计、做个自护小能手、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我们将不同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有效交叉与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我们没有“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而是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有用、实用”的原则来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演变为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利用资源并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实施内容(见表1),深受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单位的认可。
三、借助“社会大课堂”活动。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北京市自2008年9月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并把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文化馆等各类单位在内的481家社会单位纳入管理体系中。抓住这一契机,我校对校园周边的垂杨柳学区教辅中心和首都图书馆这一“社会大课堂”的成员单位,进行了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深入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借助教辅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现代数码设备,开发和实施了《奇妙的数码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供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和选择。该课程内容共分为4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对照相机的研究、神奇的网络世界、对摄像机的研究、卡与我们的生活,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一个主题单元。
根据首都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3项研究主题和7个实践活动园地。通过学习、实践、研究首都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和借阅、整理图书的方法,学生体验到了相关工作岗位的艰辛,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校学生通过“社会大课堂”这个实践舞台,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认识到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收获了更多宝贵的财富。我们坚信,只有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才能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体验、实践来增长才干,并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四、课题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科研带动教研,以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校一向坚持的基本理念。从“九五”到“十二五”,我校陆续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教师的成长又带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
十年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拉开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帷幕;十年中,我们迎着困难努力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十年后,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期待更大的进步。展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把我校的新课改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为办朝阳区的优质教育贡献我们的力量。
7.【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七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教育者确实已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给课堂注入了新鲜与活力,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欣赏经典的视频片段,也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表演话剧,甚至可以配合着音乐唱上一段古诗词,一种被大家理解为“实践环节”的全新的课堂模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可是,这是真正的“实践”吗?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材中赫然编排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被老师遗忘在了教学计划之外,或者在课堂上一带而过,尴尬地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这一点恐怕有点出乎教材编写者的意料,也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
笔者多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深感实际操作的难度颇大。在此,笔者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谁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被冷落买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教材中是一道华丽的摆设,在课堂上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就这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被堂而皇之地打入“冷宫”。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一)考试的导向性对教学内容安排未起到积极作用
考试是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2014年1月,江苏省启动试点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各职业学校开始紧急备战,课堂上讲知识点,课后埋头做练习,学生老师重新投入“应试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吃力不讨好、费力不出活的事情,谁干?
在一些关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中,我们也看到了相关的试题:
1.根据《眉山日报》报道: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染色馒头、假牛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食品问题就接二连三地“冒”出来了……
读后,你一定有很多话要想说!请你面对下面两种人,把你内心最想说的忠告,郑重地说给他们听。
我对食品企业说 我对食品监管部门说___________
2.前不久,媒体报道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感谢公安部门所送的锦旗把“捍”错写成了“撼”,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代表故宫博物院向社会致歉,或说说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
看到这些试题,我们不禁感到遗憾,虽然这些题目的设计与“实践”有关,但更像是政治考试中的热点问答,不需要实践,只要关注并有自己的思考就可以顺利完成,而考查的重点更倾向于语言表达,并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
(二)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影响了老师的积极性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苏教版)中安排了《我的亲人们》、《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生活中的文化冲入与融合》、《面对新媒体》、《“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青春诗会》、《我们将来的事业》等24个实践活动内容。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与语文学科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如《社会热点问题调查》,这些内容在政治课上的接触必定比语文课多,在语文课上兴师动众搞一次实践活动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有些内容的科学性较强,实践起来难度大,老师不愿投入双倍甚至多倍的精力去做一件没有显性效果的事情,如《“科学的历程”报告会》,师生在这个领域知之甚少,想要在实践中出效果,有成果,必定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这在如今课务重的情况下,很难让老师有热情和积极性。
(三)老教师们对于实践活动的心理压力颇大
老教师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在课堂上是知识的占有者,位尊而权威,重视师道尊严。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有了一套固定而成熟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这些经验方法是用在分析文章、传授知识中。如今,让他们走下讲台,看着学生们去做,他们不适应,不自在,更重要的是,实践中的“自由”、“沟通”、“合作”、“开放”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老教师们无形的心理压力。
笔者最近与一些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深受学生喜欢的老教师们畅谈,谈到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没法进行,即使去做,效果也不会太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大,思想观念跟不上学生的脚步,这些因素导致老教师们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力不从心。所以,老教师们宁愿多讲几篇经典美文,也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做实践活动。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腰板要“挺”起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像一个不受婆家欢迎的小媳妇,畏畏缩缩躲在角落,受尽白眼,更多时候直接被遗忘。但是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心里都十分明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怎么做才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走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
(一)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编写进教材
实践活动环节,既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编写进教材,一则从方向上导引了教学,二则从内容上规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编写进教材也非一劳永逸,现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已经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但是正如笔者以上所说的各种原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依然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进教材”是登台亮相的第一步,继而安排入教学计划并引入评价机制,各方面共同启动才能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致成为语文教材中的装饰品甚至是牺牲品。
(二)安排入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的标准,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课堂教学,所以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排入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师将其真正带入课堂。在教学计划中,应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案等设计清晰,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不是让教师空洞的“纸上谈兵”取代学生亲自的实践活动,更不能让老师的“感悟”代替学生亲身的实践。endprint
(三)引入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教学无形的指挥棒,一般是上面考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为了提高老师包括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势必要将这块内容引入评价机制。可以考虑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单独考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像写论文报告似的写出内容详尽的相关活动的设想、过程与体会,或者以更丰富的形式提交实践成果,如录音、视频、PPT。
当然,如何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在改革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和提高。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稳扎稳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仍然属于新鲜事物,让其在朝夕之间如同传统经典文章一样被师生接受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师应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从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元素中改变想法,并引导学生逐步接受实践活动的特殊性。笔者从教学难度和实践范围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走进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传统阵地,教师和学生早已深深习惯于在这块阵地上冲锋陷阵,所以首先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搬到课堂上进行,师生都较为容易接受,教学控制方面的难度也大为降低。
例如《青春诗会》、《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这些实践活动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由传统的讲授到学生的活动,场合还是师生熟悉的教室,不同的只是角色的互换,这样的角色互换在传统的教学中也会有,所以对于师生来说并不难,适应期会比较短暂。
笔者分别在2013级(在校一年级学生)和2012级(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自主高质地完成了活动内容,2013级学生被动完成甚至最终无法完成。这种情况表明,实践活动还需要教师慢慢引导,让学生逐步接受这种自主计划、组织、合作的活动形式。
(二)走进校园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要锻炼学生的能力,将活动范围局限在课堂,可想而知,实践的效果也会有一定的折扣。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决定了实践活动必定要走出教室,那么接下来可以将活动范围扩大至校园。
校园是师生熟悉度仅次于教室的地方,对于初次走出教室的学生来说,刚开始会有手足无措的表现,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给予一定的方向,新鲜感和自由性会让他们很快适应这种方式的实践,甚至会越做越好。
例如《校园热点问题调查》、《我们将来的事业》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采访、调查校园内的老师、学生和后勤服务人员。在进行校园实践时,学生可能刚开始会逃避陌生环境,只与认识的人打交道,甚至仍然只在自己的班级内进行,这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度的关注和鼓励,让学生大胆走出熟悉的人群,探索更多领域的问题。
(三)走入社会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专业指向、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安排活动内容,创设活动情景,设计活动项目,让同学们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职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以活动为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将走上社会,那么将学生的活动始终局限于校园闭门造车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尽早走入社会,与职场人物对话,认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加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例如在《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等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邀请一些企业成功人士,面对面与其交谈;或者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联系走出校园并有一定成就的师哥师姐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我们也可以组织班级到企业中参观,了解企业文化,之后班级内部进行宣讲。总之,社会是广阔的,可提供给我们的实践素材也是丰富的,只要我们善加利用,一定可以创造出有活力的课堂。
从目前看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仍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老师们的努力,前进路上碰到的困难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解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一定会真正会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颜维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路在何方[EB/OL].http://mypage.zhyww.cn/post/200607/119562.html,2006-07-29.
8.【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八
一、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基本架构
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是基于校园网络平台之上,主要包括五大版块:理论导航、过程管理、实践研究、课程资源、专题研究。
理论导航:理论导航中包括三个栏目,一是课程理念,提供了一些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等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理论性文章;二是理论探索,汇集一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文章,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策略》、《争取家长及社会支持的策略》;三是案例分享,主要收集了一些经典案例,供实践老师参考。
过程管理:包括计划总结、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三个栏目。每学期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总结,以及各年级活动计划和总结都将在此展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教研制度、师资配备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评价。这三方面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有效实践提供了基本保障。
实践研究:包括论文案例、教学设计、总结反思、交流平台四个栏目。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总结、不断反思,撰写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可以分类上传,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交流平台主要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把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存在困惑或经典课例在论坛中进行讨论,创设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这里主要包括人本资源、素材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以及研究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专题研究:是本网站的核心部分。它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系列化数字资源。在每个专题中,又包括活动计划(活动方案、教学设计等)、学习资源(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如方法指导、相关资料、可利用的资源等)、活动成果(活动体验、活动作品、活动照片视频课件及一些过程性资料)、活动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互动平台(利用论坛及时交流一些研究进展情况、研究的动态、教师点评、收集的资料等)。
二、注重体系建设,打造平台特色
1. 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上下五千年,纵横天地间,均存在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平台上,整合各种人本资源、素材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学生、教师、家长、专家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珍贵的人本资源,平台上不但提供了优秀学生、特长学生的个人简介、成长故事,还可以通过成立导师团,把学校教师、部分家长及一些专家的信息公布在平台上。如,有些教师对花草树木有深入的了解,有些教师教师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清晰的认识,有些家长是企业主有曲折的创业历程,有些家长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等等。这些资源,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都能根据需要随时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与经验为核心,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因此,其教学资源大量存在于个体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这当中,环境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平台上提供了大量的校内资源(学校图书馆、网络教室、一些设施设备、校内人文环境、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社区资源(当地政府各部门的联系方式、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学生活动场所的信息如敬老院、老年活动室、活动广场、垃圾处理场、文化站等)、社会资源(主要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一些公园、动物园、广播电台、烈士陵园、规划馆、博物馆等)。
除了以上这些资源以外,平台还以主题的形式整合了部分素材资源和网络资源,如“家乡的风俗———十月半吃团子”这个主题,平台提供了十月半吃团子的由来、做团子的视频,以及一些有关风俗的专题网站,等等。
2. 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主题研究系列化资源体系。
我们分析了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经济发展现状及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个维度入手,围绕“家乡”这条主线开展研究,形成知我家乡、夸有家乡、爱我家乡、未来家乡四个专题。在每个研究专题下,确定了基本的参考选题,教师可以使用参考选题进行开展活动,也可以围绕专题,自行选择适合本年级学生特征的研究主题。
3. 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数字时代的来临,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除了把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图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上传到平台上外,还把一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非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并把它上传到平台之上。
三、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的思考
1. 合理定位,科学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程,应将其列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资源平台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按照科学的体系结构组织在海量多媒体教育资源和应用管理平台的结合。因此,在建设初期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是平台在今后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石。
2. 有效应用,体现价值。
资源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为学校的课程管理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数字化资源平台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大部分教师对课程认识不足,因此组织教师学习,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应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基本的课程理论,学习主题的生成方式,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这样,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教师能快速成长。
3. 师生共建,逐步完善。
9.【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九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 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因此, 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 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 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 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课程” 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 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 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 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 开发与创新, 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实践, 劳动与技能, 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 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 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 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为此, 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 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 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 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从课程论视域看, 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 因此, 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 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 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 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 无疑, 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 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 所以, 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 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 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 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 结合课题研究, 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 并非包含关系。 首先,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 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 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 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 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 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 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 报学校教研室, 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 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 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 凸显课程特色, 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 准备阶段。 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 即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 执行阶段。 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 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 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 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 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 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 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01) .
10.【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十
【关键词】 林业;生态;土地整治;科学发展观
林业是一项国民性的必须坚持发展的又有基石作用的产业,它还可以看作是一项对未来子孙后代造福的公益事业.然而,农村土地改革与治理,一直是政府积极在坚持做的一项为人民谋福祉的工作,林业与土地的结合是一项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结合林业对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1 确定林业生态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关系
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生态环境,现如今,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趋势极其严重,虽然总体在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由于局部的破坏性,土地总体的改善进度是非常缓慢的,然而林业的发展,显而易见,既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很大的生态效益,如果将林业发展与土地整治规划结合,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既相互作用又相辅相成。
2 改善林业发展在土地应用方面的问题,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2.1 林业在土地应用中的重大作用
树木种植在改善土地性能方面其实有很大的作用,据有关单位调查,相同条件下的土地,种了树木的土地如果再种农作物的话,各种农作物都会有很大的增产效果。而且,与此同时,树木长大之后又可创造经济效益,农民总体产量明显的提高了。土地为树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平台,树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护伞,同时,土壤的荒漠化沙漠化程度也得到了改善,增加了绿化面积。
2.2 意识到二者的相互结合中会出现的问题
首先,虽然政府方面在扩大树木种植面积,增加城市的绿化程度,可是,由近些年的效果来看,广大民众种植树木和发展林业与土地整治结合的热情并不高涨,公众生态建设意识缺乏的现象不胜枚举,只有政府方面加大宣传林业种植的长远利益,才能使得广大群众意识到树木对之于土地的重要性,从而不去破坏政府的工作,而是积极努力的参与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去。
其次,林业发展和土地整治的结合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林业防护部门和土地整治规划部门的合作不尽人意,土地部门的规划方案不够完善,不切合实际,种植的树木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条件;规划合格了,防护部门又不让人满意了,防护工作做得不到位,技术单一,病虫害严重,两者若不能完美结合,在劳民伤财的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再者,就是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和土地规划整治的综合治理投入资金不足,对于这两项目的结合,政府等有关部门并没有投入太大的心思,所以导致了有一些小项目无法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撑这个规模化工程,然而,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又因为种种原因资金不足,导致工程的失败。有了足够的资金,施工单位和防护单位才能够尽其所能,最大限度的将林业生态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加完美的结合,使得树木的种植规模化,更加适应本地乡土的特点,同时使得农业的发展也得到帮助。
3 两个项目结合进行,优化设计方案,采取优质的措施
3.1 提高公众生态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态建设意识,普及林业生态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结合的重要性和利益性,在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可以举行大队板报宣传,或者技术人员下乡开大会进行讲解,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电视、报纸等众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从而将生态发展深入人心,可以从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的讲解,将林业生态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结合的的好处告之于广大民众,也许农民了解不了这种项目的科技内涵,但是可以因势利导。同时借此机会,可以让广大民众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看看农民们几十年的种地经验有什么好的可以采取,有可能的话,将生态建设和景观建设结合,也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优化规划方案,遵守自然规律
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和土地整治相结合这项工程,首先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每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不同,使用的树种应该有所区别,最好使用乡土树种,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还要注意与城乡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注意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土壤中的栽植,不应该喧宾夺主,应该有划定的面积进行栽植。否则会影响农业经济生活的发展,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方面的发展生态和经济建设。
3.3利用强大的社会力量进行大规模筹资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从而加强工程质量水平,可以应用媒体手段向全社会进行集资的活动,前提是得做好宣传铺垫工作;还可以通过合作化经营的手段,成功的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和土地整治活动,从而带动经济的全方面发展。
3.4 做好后续的管理等相关工作
措施的采取需要有强大后盾,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和土地整治结合的项目,应该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养护,对于土地进行实时勘测,从而保证土壤的优良性,对于林业的发展、树木的养护管理更是不容小觑的,因为树木如果不精心管理,就会导致树木生病,生虫害,会间接地影响农作物的发展和生长,所以对于树木的看护工作,应该定时的进行看护和管理,防治病虫害,防治土地的污染,同时,应该有技术人员对于树木和农作物的搭配进行精心的研究分析,从而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应用土地,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结论
将林业生态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相结合,是一项利民的工程,不仅是新时代下一种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更能有效地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还可发展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新景观。做好这项工程,相关部门必须紧密联系,相互沟通,各尽其职,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为人民谋福利的事情需要全社会进行参与和扶持,有了足够的资金,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这项工程,工程完成的好,不仅能缓解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解决林业发展相关问题,还能收到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的效果,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郧文聚.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学报,2011(4)
[2]杨朝兴.平原农村生态屏障建设的效用与原则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
展,2011(5)
11.【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哲学,人生,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教学改革
上海海洋大学综合教育选修课是面向全校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综合教育选修课程, 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 拓宽知识面, 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随着上海海洋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2006年实施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以来, 我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还不能满足我校深化内涵发展, 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综合教育选修课程的质量, 上海海洋大学从全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遴选了一批作为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于2010年被遴选为校重点建设课程, 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网站、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基础
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课程在众多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被遴选为重点建设进一步表明了本课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在各方面已经为建设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课程建设的意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可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精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生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 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矛盾, 灵与肉的矛盾, 生存与死亡的矛盾, 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等。中国哲学是中国思想家探索、处理和解决上述种种矛盾的方式和答案,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古代先人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程的修习, 使学生对中国哲学内涵线索、思维特征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对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等诸领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认识, 训练学生运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分析知识、人生和社会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心灵习惯和独立优异的道德人格, 启迪人生智慧, 升华心灵境界。
2. 课程建设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入的了解, 智慧得到了开启, 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 本门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本门课程相近的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 这一课程已经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 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针对新形势下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深化、教法和手段改进、科学评估等方面的新要求, 教师队伍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 本门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已列为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上海海洋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 要加强我校的内涵建设, 离不开文科的支持, 对学生的培养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生智慧的开启。本课程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学习而获取人生智慧, 提高心灵境界, 提升人文素养。本门课程负责人攻读的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中国哲学专业, 主攻的方向是人生哲学。对中国哲学中的人生哲学深有研究, 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课堂教学方面, 课程负责人讲课条理清晰, 内容丰富, 节奏紧凑, 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教态自然, 声音明亮有感染力, 善于用典, 生动具体, 讲课认真投入;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 观点深刻独到, 知识含量大, 能引导学生进行对应的学术思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除课堂教学外还能推荐相关书目给学生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 《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经验, 教学计划、课件制作、课程大纲、阅读文献都趋于成熟。课程组成员在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 在知识结构、师资配备方面有相当优势, 总体学术水平较高, 是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群体。
二、《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途径
课程组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 围绕“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方针和要求, 开展了积极的建设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建立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课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为目标, 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课程组一直狠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广泛开展各项政治学习, 深切领会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实质, 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围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深入讨论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实践问题, 统一了师资队伍的思想认识, 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和贯彻。课程组确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 年轻教师须具有博士学位, 初步建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师梯队。目前课程组主要有6名教师组成。职称结构副教授3人, 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上两人, 35岁以下4人。课程主讲教师以副教授为主体, 以老带新, 相互促进, 具备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课程负责人硕博攻读学位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方面有深厚的研究, 在此领域已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 主持了五项课题, 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课程组成员通过到重点大学进修、与重点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会等措施进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这一年参加重点大学进修班有6人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 形成“传、帮、带、促、导”等, 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必须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 才能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 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 采用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 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 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 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 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在学习和实践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课程选用了郭齐勇编著的《中国哲学史》作为教材, 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全面, 体系完整, 重点突出, 逻辑清晰, 文字流畅, 深入浅出。此外, 该书注重学理上的分析, 又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 并提出了一些新颖且立论坚实的学术观点, 因此适合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除了这本教材以外, 教师还应该列出参考书目。这方面好的参考书目有: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李泽厚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版。在教学手段上,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技术, 增强直观教学, 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电影播放和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学时, 注意使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在课程网站上, 不仅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及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上了网, 同时还进行在线检测, 也将开展学习论坛, 力争做到相关问题能在网上解决。
3. 形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形式进行, 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 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对每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作总体的介绍, 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 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智慧去解决现实中人生困惑。为了优化课程设计, 本课程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 反对死记硬背, 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因材施教, 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 (40%) +期末考核 (60%) 。其中, 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分+小组发言10分+平时作业10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我们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 每组6人, 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流派, 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 撰写一篇2 000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 汇报完毕后, 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 使学生之间充分的互动, 最后是教师点评, 并作补充。
三、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学校制定了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的的规划, 颁布了相关的文件, 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过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起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 使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畅通, 措施上得力, 以确保质量, 体现出课程的特色。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重点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综合教育类精品课程, 应由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承担, 课程负责人至少已担任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通过1~2个开课周期的建设,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应符合如下要求:课程内容要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 每门课程不超过两个学分。教学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 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 旨在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 让学生了解和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 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作业练习及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 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 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合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 积极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 聘请助教协助组织和主持;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每课的作业不少于两次, 考试内容及形式应能检测学生读书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开课时应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 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大致的进度、基本参考资料目录、成绩考核办法以及上课时间、地点、课程编号、教师姓名、联系办法等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立课程网站,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辅教辅学。所建成的网站至少提供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
除此之外, 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我院除了对重点建设的课程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外, 还聘请了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组成学校教学督导小组, 担任教学督导工作, 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班级中设立教学信息员,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等提出建议, 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结语
总之, 本课程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为对象与范围, 介绍中国人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之发展演变历程, 以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为重点, 兼顾其他各流派思想家的人生智慧的介绍。课程难点在于时间跨度大, 内容涉及面广, 文言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针对以上难点似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辅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 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 阅读原著;加强中西哲学中的人生智慧的比较, 凸显中国人生智慧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 把握好广度和深度二者的关系, 避免平分秋色,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建设, 能够初步建立《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参考资料文库, 实现部分授课录像上网, 建立一套高质量的课件, 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完备的学生考核指标体系, 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效果, 努力使得该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12.“综合与实践”案例研究概述 篇十二
一、设计、开发活动目标
课题组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国内外关于“综合与实践”案例设计与开发的经验,拟订出初步目标,并将目标提交给相关专家、一线教师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设计、开发目标:围绕聚焦课程内容、体现数学本质及思想的10个核心目标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二、设计、开发的核心维度
1.活动内容的选择
活动内容要体现出综合性与学科性特点。具体可以从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工具等方面进行选择。
2.活动方式的选择
活动方式强调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具体来讲,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数据收集、问卷调查、数据计算等形式,对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等进行亲身体验。
3.活动结果的展示与评价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有效地呈现学生的实践成果,以帮助学生体会成果的价值,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设计、开发中对于活动类别的划分
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最终将“综合与实践”活动划分为小调查、小课题、小设计、小操作、小游戏和其他六个类别。其中,“其他”是指前5个类别中某两个以上的组合。
1.小调查
所谓“小调查”,指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调查,以获得信息、分析信息、作出决策或推断的学习活动。这项活动能促使学生积累调查研究的经验,提高他们调查研究的能力,提升他们调查研究的素养。
2.小课题
所谓“小课题”,指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通过推理、实验和查阅资料等手段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学习活动。这项活动能促使学生积累课题研究的经验,提高他们课题研究的能力,提升其从事课题研究的素养。
3.小设计
所谓“小设计”,指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体策划、统筹安排、优化设计等过程,解决某一个或几个问题的学习活动。这项活动能促使学生积累设计研究经验,提高他们数学设计的能力,提升其科学设计的素养。
4.小操作
所谓“小操作”,指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经历动手操作、观察、记录、解释、讨论的过程,得出某一个或几个问题的结论的学习活动。这项活动能促使学生积累数学操作活动的经验,提高其数学操作的水平。
5.小游戏
所谓“小游戏”,指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经历理解或制订规则、开展游戏的活动过程,从而解决某一个或几个问题的学习活动。这项活动能促使学生积累数学游戏的经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6.其他
“其他”指同时涉及到前五类中某几类的活动。如,某项活动中,既需要开展小调查,又需要进行小操作。
四、案例的写作
整体而言,“实践与活动”的案例写作需要包含三大版块,即案例的设计意图、正文、学生作品和调研问卷。
1.案例的设计意图
案例(活动)的设计意图要着重阐明四个方面。
(1)学生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学生解决某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的平均时间是多少,最少是多少,最多是多少。该部分还需注明学生解决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是师生一起讨论提出来的,还是教师提出后,由学生理解并解决的。
(2)经历哪些活动过程(如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和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直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真实数据计算等)。
(3)解决问题中主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如钟表知识、两位数加法、条形统计图、估算的知识等。
(4)该活动对应课标中“十大数学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
2.正文
正文部分一般包括案例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五个方面。
活动目标既包括技能目标,又包括情感目标。活动准备主要指活动前需要准备的实物。活动过程主要阐述这个活动分成哪几个过程,可以是几个层次或阶段,可以是延伸与拓展,也可以是课外阅读。活动评价主要是回顾与反思,评价内容(项目)要与活动的目标相对应,尤其要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评价。六个类别的活动的评价可以结合各类活动的流程进行个性化设计,如“小调查”等类别可增加“问题由谁提出”的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一般通过归档的方式保存。
3.学生作品和调研问卷
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发现案例的不妥之处,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教师要注重收集学生在活动中提交的作品,为后续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责任编辑 姜楚华
【【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08-13
贵州教师誓词解析转载09-11
读《荷塘月色》有感转载12-15
狼王梦读后感600字转载08-01
企业如何编制安全标准化工作方案(转载)10-13
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11-21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08-01
参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有感09-17
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07-22
陕师大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