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共7篇)(共7篇)
1.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 篇一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文科数学(必修+选修Ⅰ)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考生领到试卷后,须按规定在试卷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共6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全集,则集合CuA等于 (A){1,4}(B){4,5}(C){1,4,5}(D){2,3,6} 解析:选C 2.函数的定义域为(A)[0,1](B)(-1,1)(C)[-1,1](D)(-∞,-1)∪(1,+∞)解析:由1-x2>0得-1 ①设a,bR,且>1,则<1;②四个非零实数a、b、c、d依次成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d=bc;③若f(x)=logix,则f(|x|)是偶函数.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解析:①,所以<1成立; ②ad=bc不一定使a、b、c、d依次成等比数列,如取a=d=-1,b=c=1; ③由偶函数定义可得 12.某生物生长过程中,在三个连续时段内的增长量都相等,在各时段内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v1,v2,v3,该生物在所讨论的整个时段内的平均增长速度为(A)(B)(C)(D)解析:设三个连续时段为t1,t2,t3,各时段的增长量相等,设为M,则M= v1 t1= v2 t2=v3 t3,整个时段内的平均增长速度为=,选D 第二部分(共90分)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的展开式中的系数是.(用数字作答)解析:项为,填40 14.已知实数、满足条件则的最大值为.解析:画出可行域知在两直线交点(2,3)处取得最大值8 15.安排3名支教教师去4所学校任教,每校至多2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共有 种.(用数字作答)解析:分2类:(1)每校最多1人:; (2)每校至多2人,把3人分两组,再分到学校:,共有60种 16.如图,平面内有三个向量、、,其中与的夹角为120°,与的夹角为30°,且==1,=.若=的值为.解析:过C作与的平行线与它们的延长线相交,可得平行四边形,由角BOC=90°角AOC=30°,=得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为和,+=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17.(本小题满分12分)设函数.其中向量.(Ⅰ)求实数的值;(Ⅱ)求函数的最小值.解:(Ⅰ),得.(Ⅱ)由(Ⅰ)得,当时,的最小值为. 18.(本小题满分12分)某项选拔共有四轮考核,每轮设有一个问题,能正确回答问题者进入下一轮考核,否则 即被淘汰.已知某选手能正确回答第一、二、三、四轮的问题的概率分别为、、、,且各轮问题能否正确回答互不影响.(Ⅰ)求该选手进入第四轮才被淘汰的概率;(Ⅱ)求该选手至多进入第三轮考核的概率.(注:本小题结果可用分数表示)解:(Ⅰ)记“该选手能正确回答第轮的问题”的事件为,则,,该选手进入第四轮才被淘汰的概率.(Ⅱ)该选手至多进入第三轮考核的概率 19.(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在底面为直角梯形的四棱锥v ,BC=6.(Ⅰ)求证:BD(Ⅱ)求二面角的大小.解法一:(Ⅰ)平面,平面.. A E D P C B 又,.,,即. 又.平面.(Ⅱ)连接.平面.,.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中,,A E D P C B y z x 二面角的大小为. 解法二:(Ⅰ)如图,建立坐标系,则,,,,,.,又,面.(Ⅱ)设平面的法向量为,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解得.,.二面角的大小为. 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实数列等比数列,其中成等差数列.(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数列的前项和记为证明: <128…).解:(Ⅰ)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由,得,从而,. 因为成等差数列,所以,即,. 所以.故.(Ⅱ). 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又(Ⅰ)求的解析式;(Ⅱ)若在区间(m>0)上恒有≤x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解:(Ⅰ),由已知,即解得,,.(Ⅱ)令,即,或. 又在区间上恒成立,. 22.(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椭圆C:=1(a>b>0)的离心率为,短轴一个端点到右焦点的距离为.(Ⅰ)求椭圆C的方程;(Ⅱ)设直线l与椭圆C交于A、B两点,坐标原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求△AOB面积的最大值.解:(Ⅰ)设椭圆的半焦距为,依题意,所求椭圆方程为.(Ⅱ)设,.(1)当轴时,.(2)当与轴不垂直时,设直线的方程为. 由已知,得. 把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 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当时,综上所述. 当最大时,面积取最大值. (2014年山东卷29节选)研究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海盐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 2Na NO3(s)+2NO(g)+Cl2(g)的平衡常数K=______(用K1、K2表示)。 (2)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反应(II)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平衡常数K2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要使K2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 (2)反应(II)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恒压条件下进行,需不断缩小体积,相当于加压,有利于平衡右移,因为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2不变;反应(II)的△H<0,升温会使平衡左移,K2减小———对于平衡常数影响因素的考查,非常直观。 (2016全国新课标新课标卷Ⅰ理综28)(4)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在716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 解析:表格中列举了从正逆两个方向建立化学平衡,在120h时为化学平衡状态。 从这个题目来看,不是直接计算化学平衡常数,而是书写计算式,但是我们必须将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要转化成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为计算平衡常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有了较高层次的考查。 通过在这里列举的这两个题目,不难发现单从平衡常数这个知识点来说,全国新课标新课标卷Ⅰ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能体现新课标高考化学的评价目标。 2016年全国高考Ⅰ卷化学试题在知识点落实上继续保持稳定,重要知识点重现率非常高。试题通过大量图表、新情境设置,将核心知识考查溶入其中,落实“一点四面(一点指立德树人,四面指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依法依法治国和创新能力培养)”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试题情境的时代性、知识的基础性和能力的选拔性。试题同时体现了对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将化学核心观念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选拔溶入其中,将直接引导中学课堂有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改变。 试题遵循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从了解、理解到应用分层设置,一切源于新情境的考点均落实于考纲中,充分体现化学核心观念对于区分一名学生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一名考生不具备化学基本观念,不在日常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最终转化为自己的化学观念是不可能考出好成绩的。试题有利于引导模块(主题)教学中明确核心认识与要求、设计与模块(主题)学习任务中的有效活动、大量提供有意义的新情境。这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不要离开生产生活实际去学化学、不要离开化学实验去空谈化学、不要通过大量做题去死学化学、不要只是归纳化学知识点进行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不要通过大量占用学生时间忽视学生的自我归纳提升内化的过程。 试题落实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引导教学中发展与化学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体现五大化学核心素养:素养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②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③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④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⑤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试题倡导预期情境资源和活动中产生的不可预期情境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大量产生,为多维度多层次落实具体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提供考试评价的依据。 二、选择题分析 通过对选择题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条重要信息:(1)从知识点角度看,选择题主要考查化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点,2016年全国Ⅰ卷考点均为往年重现率相对比较高的考点(例如NA、有机基础知识、元素周期律、实验基本操作等),这样做有利于广大师生的高考备考,有利于稳定平均分。(2)从高考要求看,虽然考查的是常见知识点,但约大部分是需要学生达到掌握与应用层次的,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备考策略的选择中,切不可搞题海战术,而是需要沉下心去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应用与创新。(3)从化学核心观念来看,选择题能否取得突破是需要学生具备元素观、变化观、守恒观、科学本质观等,同时需要紧扣两条:化学离不开生产和生活;化学离不开实验。考题设置这样的考题目的是引导师生重视化学本质的理解,重视在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化学学科观念。(4)从化学学科素养角度分析,基本涉及到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与微观结合、变化守恒、分类表征、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化学核心素养是指化学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与核心认识。它是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是在解决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或能力。 三、非选择题分析 1. 必做题分析。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几个要点:①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书写共有9处(5条反应方程式包括3条化学方程式(含2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2条离子方程式、4个化学式),充分表明化学的学科特色是用元素符号为基石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作为语言来描述化学变化与性质。元素视角是化学科学认识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的独特视角,用元素符号建立的分类体系(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来描述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同元素的组合形成不同物质,物质间的元素各类与数量的不同建立的物质类别(无机物与有机物、单质与化合物、纯净物与混合物、烃和烃的衍生物等)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高考试题必然是需要大量考查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等。②文字表达应紧扣情境作答,且应言简意赅,紧扣要点,全卷需要进行文字表达共有5处,而学生感到最难的就是文字表述,因为需要将所学知识结合试题情境进行再加工,并能合理组织语言表达,非一日之功而能达到。③数字与符号表达共有8处。答案需要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再加工,再结合原理、工艺流程或简单计算进行处理得到正确答案。 26题化学实验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氨气的制备”达到区分课堂教学中做过实验的学生与没做过实验的学生、区分认真做实验的学生与不认真做实验的学生,进一步引导课堂教学中学校应该重视实验室建设和教师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提醒考生应该树立“化学离不开实验”这样的重要观念。通过“氨气与二氧化氮”反应,设置一个陌生且较为复杂的装置作为陌生情境,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创新思维的层次,目的是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这一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度,同时通过实验现象“褪色和倒吸”的解释让学生解释原因,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证据推理能力。 27题化学反应原理通过设置陌生情境“Cr元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与CrO42-与Cr2O72-的随着溶液中pH的变化而发生转化”,利用Cr3+与Al3+的相似性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再通过构建模型(CrO42-与Cr2O72-的随着溶液中pH的变化而发生转化图像)考查核心知识点(平衡转化率、平衡常数、△H判断、KSP计算等),将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中和滴定等原理知识溶于一体,体现了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素养的重要性。 28题化工流程通过NaClO2的生产工艺流程构建一种模型,将化学实验、化学基本原理与化学基础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是一类重要的化学题型。化工流程题信息容量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但考查的知识落点却紧扣教材。微观认识是化学科学理解或解释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规律性的独特思维方式 ,而透过宏观现象与微观解释建立的联系,并用元素符号建立的符号体系(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进行科学表达成为化学学习独特的学习思维方式。因此本题中必然需要考查离子的除杂等与之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将27题化学反应原理与28题化工流程一起做为必做题是有理论依据的。由于化学科学认识活动对其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有二个基本任务:一是探寻“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一是构建“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物质及其转化”是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也是化学学科教学的回归性问题。化学学科采取元素视角提出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物质,并用元素符号、化学式等进行科学规律的探索,让我们认识复杂的宏观世界进入了一个从无序认识到有序认知的变化。因此用化学基本原理探索世界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化学科学认识活动有两大任务:一是探寻自然现象及其之间的基本联系,即探寻科学规律,解决“是什么 ”或“有什么”的问题。二是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合理解释,即构建科学理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27题就是考查学生是否构建“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28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能探寻“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同时这些活动均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26题综合化学实验题的设置也是情理之中。 2. 选做题分析。 从上述对选做题的分析我们能得出以下结论:①选做题的选择能体现高考课程改革的方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特长,对进一步选拔人才提供进一步的依据,还能帮助高考备考过程中学校与师资的力量、学生的层次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②由于37和38两道选做题放在同一份试题中,而这两道题虽然分值相同,但显然难度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学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层次与能力进行甄别,防止出现能力强却得不到分的情况出现。 37题物质结构考查学生能否进一步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理论解释。构建科学理论是化学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本题作为选做题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相应理论引导学生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素养的进一步培养。 38题有机化学考查学生在学习中能否紧扣“官能团决定其性质”这一与无机中“结构决定性质”类似的方法,科学运用分类思想,对烃及烃的衍生物(均只选用部分代表性物质及官能团)展开学习。有机化学基础考点主要是物质类别、官能团断键与性质、反应类型、结构简式和有机反应式书写、同分异构体书写。区分学生学科素养与能力的考点主要是“有机合成路线设计”这一考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原料及目标产物结构特点出发,对比原合成路线中的各物质,找出相似的反应物和产物,适当进行变换,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合成路线。 四、对2017年高考备考的建议 1. 认真思考几个问题。 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从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到形成化学学科素养呢?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化学学科素养的载体,化学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将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融汇于教学中去,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主要形式有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升华。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有效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以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为导向,充分体现化学的学科特色,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从而达成终极目标。 最新的高中课标修订用“学科活动”来整合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化学学科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因为“过程和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是素养本身,而是素养形成的桥梁。学科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能形成素养的。 全国高考化学大纲中提到的化学学科能力是什么?化学学科能力究竟由哪些要素所构成?化学学科能力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如何科学有效地测量和评价化学学科能力? 基于化学学科本质及其特殊要求的分析,将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确定为“符号表征能力”“实验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和“定量化能力”。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它必然是宽泛而宏观的能力,而质量标准是与学科能力紧密相关的,是学生核心素养在某个学科当中的具体体现。 2. 化学学习策略选择。 由于全国高考Ⅰ卷化学试题具有重要知识点重现性高、化学基本观念与化学核心素养考查的溶入、情境较新但落点并不高且紧扣考纲与教材等显著特点,因此试题看似难度较大,但在备考策略选择上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深刻理解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力、观念与素养的养成;②重视知识的运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③科学备考,做适量有思维层次的题,切不可只大量做题去巩固知识点忽视对知识的深加工;④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备考复习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高考作为当前学生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备考一定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备考。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成为本轮课标修订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怎么将其有效融入新的课标之中,成为近来基础教育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如何实现从传统的重学科知识体系完备性、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到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的转变就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备考复习中要尝试在灵魂深入溶入化学基本观念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第I卷〔选择题,共72分〕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C N O Na Mg S Ba 137 一、选择题〔此题包括8小题,每题4分,共32分。2.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 篇二
3.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 篇三
4.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 篇四
1.水资源非常重要,联合国确定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以下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
蒸馏法是海水淡化的方法之一
B
淡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
C
融化的雪水中矿物质含量比深井水中的少
D
0℃以上,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
2.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A
NaOHB
NH3H2OC
AgNO3D
BaCl2
3.以下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选项是
A
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
B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Na2CO3溶液,收集气体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参加足量铁屑,充分反响后,过滤
D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参加适量NaOH溶液,过滤
4.在25℃,101kPa下,l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热量。表示上述反响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
A
C8H182〔g〕=8CO2〔g〕+9H2O〔g〕
△H=-48.40kJ·mol-1
B
C8H182〔g〕=8CO2〔g〕+9H2O〔1〕
△H=-5518kJ·mol-1
C
C8H182〔g〕=8CO2〔g〕+9H2O〔1〕
△H=+5518kJ·mol-1
D
C8H182〔g〕=8CO2〔g〕+9H2O〔1〕
△H=-48.40kJ·mol-1
5.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响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那么以下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A
V1>V2>V3
B
V1>V3>V2
C
V2>V3>V1
D
V3>V1>V2
6.质量分数为a的某物质的溶液mg与质量分数为b的该物质的溶液ng混合后,蒸发掉pg水,得到的溶液每毫升质量为qg,物质的量浓度为c。那么溶质的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为
A
B
C
D
7.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响:RO3n-+F2+2OH-=RO4-+2F-+H2O。从而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A
+4
B
+5
C
+6
D
+7
8.假设以ω1和ω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1和b
mol·L-1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那么以下推断正确的选项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A
2ω1=ω2
B
2ω2=ω1
C
ω2>2ω1
D
ω1<ω2<2ω1
二、选择题〔此题包括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假设正确答案包括一个选项,多项选择时,该题为0分;假设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9.以下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
H2O
B
BF3
C
CCl4
D
PCl5
10.以下有关纯铁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
熔点比生铁的低
B
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响生成氢气的速率比生铁的快
C
在潮湿空气中比生铁容易被腐蚀
D
在冷的浓硫酸中可钝化
11.假设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Al3+
Na+
NO-3
Cl-
B
K+
Na+
Cl-
NO3-
C
K+
Na+
Cl-
AlO2-
D
K+
NH+4
SO42-
NO3-
12.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参加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参加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对于以下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A
Br-
B
SO42-
C
H2SO3
D
NH4+
13.能正确表示以下化学反响的离子方程式是
A
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CO32-+SO2+H2O=2HCO-3+SO32-
B
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2H+=Al3++H2↑
C
硫化钠溶于水中:S2-+2H2O=H2S↑+2OH-
D
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2H+=H2O+CO2↑
1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
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B
1.8g的NH4+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
C
常温常压下,48g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
D
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A
15.人们使用四百万只象鼻虫和它们的215磅粪物,历经30年多时间弄清了棉子象鼻虫的四种信息素的组成,它们的结构可表示如下〔括号内表示④的结构简式〕
以上四种信息素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16.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p
H不变
B
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要消耗OH-,故溶液pH减小
C
电解硫酸钠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
电解氯化铜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17.在甲烧杯中放入盐酸,乙烧杯中放入醋酸,两种溶液的体积和pH都相等,向两烧杯中同时参加质量不等的锌粒,反响结束后得到等量的氢气。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甲烧杯中放入锌的质量比乙烧杯中放入锌的质量大
B
甲烧杯中的酸过量
C
两烧杯中参加反响的锌等量
D
反响开始后乙烧杯中的c〔H+〕始终比甲烧杯中的c〔H+〕小
18.将·L-1HCN溶液和0.1mol·L-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碱性,以下关系式中正确的选项是
A
c(HCN)<c(CN-)
B
c(Na+)>c(CN-)
C
c(HCN)-c(CN-)=c(OH-)
D
c(HCN)+c(CN-)=0.1mol·L-1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三、〔此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19.〔7分〕〔1〕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熔点1℃〕。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请简单说明在实验中假设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将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乙酸。答: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选项是
〔填代号〕。
A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取100mL蒸馏水,参加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参加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C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参加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参加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
用100mL量筒量取40mL
5mol·L-1NaOH溶液,倒入250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馏水,不断搅拌下,慢慢倒入烧杯中
20.〔15分〕拟用以下图装置制取表中的四种枯燥、纯洁的气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b、c、d表示相应仪器中参加的试剂〕。
气体
a
b
c
d
C2H4
乙醇
浓H2SO4
NaOH溶液
浓H2SO4
Cl2
浓盐酸
MnO2
NaOH溶液
浓H2SO4
NH3
饱和NH4Cl溶液
消石灰
H2O
固体NaOH
NO
稀HNO3
铜屑
H2O
P2O5
〔1〕上述方法中可以得到枯燥、纯洁的气体是。
〔2〕指出不能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气体,并说明理由〔可以不填满〕
①气体,理由是。
②气体,理由是。
③气体,理由是。
④气体,理由是。
四、〔此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1.〔6分〕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22.〔12分〕根据以下反响框图填空,反响①是工业上生产化合物D的反响,反响⑤是实验室鉴定化合物E的反响。
〔1〕单质L是。
〔2〕化合物B是。
〔3〕图中除反响①以外,还有两个用于工业生产的反响,是
和
〔填代号〕。
它们的化学反响方程式分别是
和。
五、〔此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3.〔10分〕A是一种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A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4.1%,氢的质量分数为8.82%;A只含有一种官能团,且每个碳原子上最多只连一个官能团:A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响,但不能在两个相邻碳原子上发生消去反响。请填空:
〔1〕A的分子式是,其结构简式是。
〔2〕写出A与乙酸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所有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A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①属直链化合物;②与A具有相同的官能团;③每个碳原子上最多只连一个官能团。这些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24.〔8分〕烷基苯在高锰酸钾的作用下,侧链被氧化成羧基,例如
化合物A—E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A是芳香化合物,只能生成3种一溴化合物,B有酸性,C是常用增塑剂,D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和常用化学试剂〔D也可由其他原料催化氧化得到〕,E是一种常用的指示剂酚酞,结构如图2。
写出A、B、C、D的结构简式:
六、〔此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25.〔8分〕取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和Na2SO4混合物与250mL
1.00mol/L过量盐酸反响,生成2.016L
CO2〔标准状况〕,然后参加500mL
0.100mol/L
Ba(OH)2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为2.33g,溶液中过量的碱用10.0mL
1.00mL/L盐酸恰好完全中和。计算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
26.〔12分〕I.恒温、恒压下,在一个可变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发应:
A〔气〕+B〔气〕C〔气〕
〔1〕假设开始时放入1molA和1molB,到达平衡后,生成a
molC,这时A的物质的量为
mol。
〔2〕假设开始时放入3molA和3molB,到达平衡后,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
mol。
〔3〕假设开始时放入x
molA,2molB和1molC,到达平衡后,A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是ymol和3a
mol,那么x=
mol,y=
mol。
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
〔选填一个编号〕
〔甲〕大于2
mol
〔乙〕等于2
mol
〔丙〕小于2
mol
〔丁〕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2mol
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4〕假设在〔3〕的平衡混合物中再参加3molC,待再次到达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
II.假设维持温度不变,在一个与〔1〕反响前起始体积相同、且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响。
〔5〕开始时放入1molA和1molB到达平衡后生成b
molC。将b与〔1〕小题中的a进行比拟
〔选填一个编号〕。
〔甲〕a<b
〔乙〕a>b
〔丙〕a=b
〔丁〕不能比拟a和b的大小
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参考答案
一、〔此题包括8小题,每题4分,共32分〕
1.D
2.A
3.C
4.B
5.B
6.C
7.B
8.C
二、〔此题包括10小题〕
9.C
10.D
11.B
12.B
13.A
14.BC
15.C
16.D
17.AC
18.BD
三、〔此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19.〔1〕略
〔2〕A、D
20.〔1〕NO
〔2〕①C2H4
装置中没有温度计,无法控制反响温度
②Cl2
反响生成的Cl2被c中的NaOH溶液吸收了
③NH3
反响生成的NH3被c中的H2O吸收了
四、〔此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1.Na2O,K2S,MgF2,CaCl2
22.〔1〕H2
〔2〕H2O
〔3〕②,④
2NaCl+2H2O2NaOH+H2↑+Cl2↑
2Ca(OH)2+2Cl2=Ca(OCl)2+CaCl2+2H2O
五、〔此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3.〔1〕C5H12O4
〔2〕C(CH2OH)4+4CH3COOHC(CH2OCCH3)4+4H2O
〔3〕CH3CH2OH
HOCH2CH2CH2OH
HOCH2
CH2CH2OH
24.〔1〕
〔2〕
〔3〕
〔4〕
六、〔此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25.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g·mol-1=
设混合物中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反响中放出的CO2物质的量==0.0900mol
与Na2CO3、NaHCO3反响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为
×1.00mol·L-1-×0.100mol·L-1×2+×1.00
mol·L-1
解得:x=0.0700mol
y=
Na2CO3质量×106g·mol-1
NaHCO3质量×84g·mol-1=1.68g
26.〔1〕〔1-a〕
〔2〕3a
〔3〕2
3-3a
丁
假设3a>1,B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假设,B的物质的量等于2mol;
假设3a<1,B的物质的量大于2mol
〔4〕
〔5〕乙
5.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 篇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628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迫接受《权利请愿书》。根据《权利请愿书》的规定,查理一世的下列哪一行动是合法的()A.战时不经议会同意,开征船税,并把征税地区从沿海扩大到内陆 B.因为议员约翰·汉普登领导人民抗税而逮捕了他,并把他的财产没收充公 C.公民杰克在英法战争中因出卖情报给法国军队而遭受到本国军事法庭的审判 D.在英法战争中未经公民同意让军队占用民房
2.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王室与议会关系紧张。查理一世多次解散议会,甚至停止召开议会长达11年之久。致使双方矛盾达到白热化的最主要经济因素是()A.政治立法问题
B.税收征收问题 C.宗教压迫问题
D.军队经费问题
王在了3.右图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举行议会时的情景。图中的英国女整幅画的最后面,且占据很小的空间,而将议会放在前面,这主要说明()A.画家没有设计好作品结构 B.英国王宫宽阔
C.英国女王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D.英国女王不善于表现自己
4.在詹姆士一世赴伦敦登基的途中,随行人员抓到一名小偷。按照英国的惯例,小偷应该经法庭审讯后判罪,但是詹姆士一世直接下令对小偷处以绞刑。这反映了()A.王权的专制 B.国王秉公执法 C.英国人权状况不容乐观 D.英国王权小于议会的权力
5.“光荣革命”既是一次政治妥协,又是一次政治变革,它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原则是()①限制王权 ②中央集权[ ③议会至上 ④民主共和 A.②③
C.①③
B.①② D.③④ 的英
6.右图为伦敦的克伦威尔雕像,有人说他是一位“未戴王冠国国王”,其主要依据是()A.率“新模范军”打败王军 B.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C.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D.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7.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公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公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护国公实际上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 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③④
8.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的相同目的主要是()A.确立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 B.对付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 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已有成果 D.与荷兰建立资产阶级同盟 9.英王詹姆士一世提出“君权神授”的主要目的是()A.协调君权和神权的关系 B.缓和国王和议会的矛盾 C.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 10.《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都涉及的问题是()A.宗教自由问题
C.军事问题
B.税收问题 D.对外关系问题
某人员们11.观察右图,图中场景描绘了1653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一幕,带领军队闯入议会,手中挥舞宝剑,怒气冲冲地对敢于“犯上”的议吼道:“恶棍们,滚开!”议会被驱散后,英国由此确立了()
A.君主专制政体 B.共和政体 C.护国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12.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13.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法令规定“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对这一规定的准确理解是()A.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变为现实 B.承认了财产的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否定了特权等级不纳税的特权 D.标志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4.1792年成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与1649年成立的英吉利共和国,其相似之处是()①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确立 ②都进行过反侵略战争 ③都曾被复辟王朝所取代 ④都曾处死封建国王 A.①②④
C.①④
B.①③④ D.②④
15.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16.拿破仑是一位“军事巨人”,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拿破仑的对外战争()①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势力 ②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③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抗
④具有革命和侵略的双重性质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②④
年拿冕的17.右图油画《拿破仑加冕仪式》,在1804破仑加冕仪式上,当时他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华盛顿。”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拿破仑肯定了罗马教皇的地位 B.拿破仑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C.拿破仑恢复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 D.拿破仑表明了与华盛顿一样都是共和主义者
18.“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D.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19.有的历史学家赞誉《人权宣言》是“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明”,是因为该文件()A.保障议员选举的自由 B.确保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C.开创了三权分立 D.反对封建专制与等级制度
20.22日清晨,王宫内气氛恐慌,路易·菲力普一起床就宽慰惊恐的手下人道:“人们不会在寒冷的冬天闹革命。”话音刚落,便爆发了()3 A.法国二月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法国六月起义
D.法国七月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专卖权像洪水泛滥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滥用职权的行为,无论对国王本身的利益,或对国王的臣民都是同样有害的。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90年)材料三 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已由两院断定并以议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项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演说者反对的目标是什么,实质是什么。(4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3分)
(3)上述材料反映出英国社会转型的本质变化是什么?(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资产阶级革命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清除、摒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没有专门的宪法法典,实行不成文宪法,其宪法体系包括历史上制定的各种宪法性质的文件,如《自由大宪章》《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观点,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4分)(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英国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斗争形式来完成其革命任务的。(6分)4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6年拿破仑击败第四次反法联盟大陆敌国后,借口英国对大陆的封锁,颁布《柏林敕令》:“凡与不列颠岛的一切通商以及一切通讯均禁止之。”“凡直接来自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舶,„„一概不准进入任何口岸。”
——《欧洲近代史选集》
材料二 1807年拿破仑法国逼迫普鲁士接受屈辱和约,这迫使普鲁士贵族君主国家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改革敕令规定:“各邦的任何居民都有占有或抵押任何种类的土地财产之法定资格,而不受各邦方面的任何限制。”“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薄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应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实行这类政策的用意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概括普鲁士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心理。为什么?(2分)(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认识。(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二月街垒战中产生出来的临时政府,按其构成成分必然反映出分享胜利果实的各个不同党派。它只能是各个不同阶级间妥协的产物,这些阶级曾共同努力推翻了七月王朝,但他们的利益是互相敌对的。临时政府中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材料二 “我们占领第八区市府的公民,要求: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在国家的扶助下自由结合的劳动协作社。”
——巴黎第八区工人起义宣言(1848年6月)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二月街垒战”指的是法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建立了什么政权?(2分)(2)材料二中的起义者提出了什么口号?起义者的要求反映了什么?你怎样评价这次起义?(6分)(3)材料一中对临时政府的分析与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有何关系?(2分)5
专题三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A卷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及迁移能力,涉及《权利请愿书》的内容及规定。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规定对查理一世来说是不合法的,C项是合法的。
2.B解析:题目强调“经济因素”,排除A、C两项。税收征收主要是为了王室的财政问题,B项符合题意。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的能力。由图片及材料表述的英王与议会空间大小与位置的描述,反映了深刻的政治问题——英国议会对国王的限制。
4.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国王詹姆士一世不尊重英国的法制传统,独断专行,故B、C两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5.C解析:“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至上。6.C解析:“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主要是强调克伦威尔专制独裁的一面,其主要依据就是他出任护国主,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7.B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分析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明确此时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实行独裁统治。依托列举项再现史实确知:由克伦威尔是新贵族代表而排除含①的A项,又由实行独裁统治违背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原则而排除含③的C、D两项。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政府和军队的统治不力深表不满,宁愿恢复王权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而“光荣革命”同样也是出于各自的利益,联合起来,推翻复辟王朝。
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詹姆士一世入主英格兰后,为了强调和树立自己的地位,宣扬“君权神授”,君权来自上帝,议会权力来自国王。A、D不是其目的,B不是缓和,而是要在议会前树立国王的权威,故本题选C。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权利请愿书》中有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的内容;《大抗议书》则严厉抨击苛捐杂税。
11.C解析: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驱散议会,并在高级军官和大商人的拥护下,改共和政体为护国政体。
12.C解析:A、B两项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13.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并不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已成现实;B项只是上述口号的局限性;D项不符合史实。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可得出应选C项。
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①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共有的;②是表现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③英吉利共和国在1660年一度被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取代,而法兰西 6 第一共和国是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的;④是两国的相似之处。
15.D解析:法国大革命后,又出现拿破仑称帝,波帝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二帝国,帝制仍然存在,可知A项错误,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结束于1794年的热月政变,可排除B。处死路易十六与拿破仑上台没有联系,可排除C。
16.A解析: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前期和后期,前期作用主要是维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势力、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具有革命性;后期则是侵略性的,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抗。
17.B解析:“加冕”的含义是君主,“华盛顿”喻义指资产阶级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B项。
18.A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前期具有保卫法国的正义性,但后期在具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传播法国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具有侵略的非正义性。因此对题干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A项正确。
19.D解析:之所以说它是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正是因为它反对旧制度并主张推翻旧制度,这从《人权宣言》的内容也可得出。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寒冷的冬天”以及教材中二月革命的口号“打倒路易·菲力普”“共和国万岁”可判断应是二月革命。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关键是把握实质,专卖权代表封建势力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第(2)问要结合材料及有关启蒙思想的知识来回答;第(3)问关键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概括。
答案:(1)反对的是英王的专卖权。实质上反对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阻碍。
(2)认为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违背人民利益的立法者。(3)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专制制度到民主法制。
2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与把握。第(1)问,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第(2)问通过材料2、3提取有效信息。
答案:(1)任务: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2)斗争形式:①议会斗争——要求限制王权,并提出掌握政权的要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对革命的领导权;②武装斗争——通过组建“新模范军”等新型军队,进行了马斯顿荒原战役和纳西比战役等,打败了王军,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③法律建设——运用法律手段限制王权,巩固革命成果。如《大抗议书》《人身保护法》和《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2)(3)问要紧扣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第(4)问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答案:(1)封锁欧洲大陆的政策。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经济。(2)土地所有制,人身依附关系。
7(3)欢迎拿破仑又反对拿破仑。拿破仑进行的战争破坏了意大利封建统治秩序,同时给意大利人民带来了民族压迫。
(4)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属于争霸性、侵略性战争;另一方面战争破坏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保护了国内资本主义发展,激起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注意有效信息“1848年”和“二月”“推翻了七月王朝”等,据此回答;第(2)问中第一问可直接用材料原话回答,后两问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依据有效信息“1848年6月”可知是六月起义,即回答二月革命后所建立的临时政府与法国六月起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1)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建立“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这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获得应有的地位与资产阶级进行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6.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 篇六
调研卷 高三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三)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在叠寝时间癞所闻定的碳总量,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代表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02的能力,决定了农田土壤中可获得的有机质的含量。根据每种作物的干燥系数、收获指数和根冠比等指标,将我国划分为9个农业区。下面两幅图分别表示我国2010年农作物的NPP分布(单位:TgC)和农作物NPP密度分布(单位:gC/m2)。据此完成1~3
1.据统计左图中1、3、5农业区产生的NPP相加占到全国NPP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
A.机械化水平高
B.农业生产条件好
C.单产量高
D.种植面积大 2.关于右图中不同区域农作物NPP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A.1区域作物NPP密度与积温呈负相关
B.5区域作物NPP密度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C.6区域作物NPP密度与降水呈正相关
D.8区域作物NPP密度与降水呈正相关 3.改革开放以来,5农业区产生的NPP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和影响结果可能是
A.农田被占粮食产量增加
B.水田转为蔬菜地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C.农田被占粮食产量下降
D.水田转为旱地农业结构发生改变
隐槽是指等压线相互平行,区域两侧气压梯度不同,前后风向没有差异,但风仍具有气旋性变化的气压形势。下图示意2017年8月12日14:00某区域天气形势,虚线处为某一天气系统。读图,完成4-5题。
4.此时影响A地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
B.气旋
C.冷锋
D.暖锋
5.若该天气系统正以12km/h的速度自A向B地移动,未来48小时内B地将经历
A.持续降温阴雨
B.持续晴朗高温
C.阴雨转晴朗
D.东南风转西北风
海水中的悬浮物的粒径一般在几至几百微米之间,其数量取决于海水的运动、人类活动的强度以及入海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因素。我国黄海及东海北部大陆架海区是世界上悬浮物浓度最高的区域,显觋出悬浮物数量多、质量浓度高、物源丰富多样、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下图是 该海区春季表层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A.洋流状况复杂
B.季节水温变化大
C.人海河流较多
D.人类活动强度较小 7.该季节近岸悬浮物浓度总体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河流人海口的远近
B.洋流的流向
C.离岸风较强
D.海底地形复杂
8.关于洋流对悬浮物浓度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完全一致
B.洋流D增加悬浮物浓度
C.洋流B对悬浮物浓度增加影响明显
D.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
剑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湖泊面积不断萎缩,3S技术已运用于湖泊面积变化的研究。下图为不同时期剑湖流域分布图。为获取大量湖滩耕地,1956年和1965年该地区对海尾河进行两次裁弯取直,1957年和1962年两次大挖海尾河,降低海尾河南端水位;1983年当地政府决定不再通过排泄湖水来获取耕地。据此完成9—11题。
9.1983年以前,剑湖萎缩的首要原因是
A.大面积围湖造田B.疏浚出湖河道
C.泥沙大量淤积
D.地壳缓慢抬升 10.推测永丰河、金龙河湖口三角洲增速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A.永丰河落差大、流速快
B.金龙河流域植被茂密
C.全龙河人湖口处地势较平坦
D.永丰河河流含沙量大 11.推测剑湖萎缩的数据主要来源于
A.RS
B.GIS
C.GPS
D.GIS+RS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阿拉尔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双重直辖的县级市,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河交汇之处的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垦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总产量居中国第一。长绒棉,又称海岛棉,因纤维较长而得名。由于其品质优良,纤维柔长,被世人誉为“棉中极品”。它也是纺高支纱的关键材料,高端色织、家纺等国内顶尖产 品和出口的高附加值纺织品及服装,无一例外需要使用以长绒棉为主要原料的纱线。借助浙江省对口援疆的东风,2015年总投资27亿元的洁丽雅集团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在阿拉尔市正式投产,涵盖了从棉纺、织造、染色、整理到高档毛巾成品的全产业链生产线。
(l)阿拉尔垦区是塔里木河上游最大的绿洲,垦区面临严重的盐碱化问题。垦区人民发明了“沟渠排碱法”进行排碱作业,请结合图示说明盐碱化产生的原因殁“沟渠排碱法”的原理。(8分)
(2)指出阿拉尔市发展棉纺织业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阿拉尔市产业发展可能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4)简述阿拉尔市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6分)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近年来,多肉植物风靡全国,“纳马夸兰”是多肉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它西濒大西洋,1000多种形态各异的野生多肉广布于这块狭长的土地上,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10%,且大部分是独一无二的。某多肉爱好者来到该地区,发现其东西向植物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下图为“纳马夸兰”地理位置和某多肉植物示意图。
(1)推测图示沿海地区多雾的季节,并阐释其形成过程。(6分)
(2)说明地形对纳马夸兰东西向多肉植物生长环境差异的影响。(6分)
(3)分析纳马夸兰多肉植物丰富且独特的自然原因。(6分)
(4)推测赤道逆流增强的年份,图示海域鱼产量与正常年份相比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
析其原因。(6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 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山地景区是指以山体景观(山体地貌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吸引物或主要吸引物之一,依托自然山体及必要的人为设施开展旅游活动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空间场所。长白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SA级旅游景区,山地景区面积大、地形复杂,地表疏松物质多,很多地方属于无人区。下图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指出夏季在该景区旅游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并分析原因。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但在加工、制造和废物处理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制造电子垃圾230万吨。电子产品升级速度越来越快,年轻人追求新款产品已成时尚,产生的电子垃圾也越来越多。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个人角度分析,如何减轻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
1.D【解析】不同区域间NPP的差异主要由作物种植面积的差异引起,故选D。
2.D【解析】l区域为东北地区,低温限制其农业生产,因此该区域作物NPP密度与积温呈正相关;5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作物NPP密度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6区域为西南地区,该地区降水充足,作物NPP密度受降水影响小;8区域为甘新地区,水源限制其农业生产,因此该区域作物NPP密度与降水呈正相关。故选D。
3.C【解析】5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总面积减少,致使该地区农业生产总量减少,粮食产量下降。故选C。4.C【解析】A地处在隐槽,A地两侧等压线密集程度不同,且由图可知A地附近风向呈现逆时针方向(或气旋性)变化,即A地经历冷空气入侵,在A地出现冷暖空气相遇,且冷空气势力强,即形成冷锋。故C正确。
5.C【解析】A、B两地纬度间隔大约4。,距离约为440千米,48小时该天气系统移动约576千米,即48小时内B地经历该天气系统(冷锋)过境。故选C正确。
6.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河口地区浓度最大。排除选项A;该海域有长江、淮河、钱塘江等多条戈河沆人,这些河流的含沙量较多,细小的颗粒是悬浮扬的来源,所以该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选项C正确。
7.A【解析】通过等值线可以看出近岸地区越靠近河口处,悬浮物的质量浓度越高,所以受距河流人海口远近影响较大。
8.D【解析】图中有4个洋流,其中B和D洋流的流向与等值线弯曲方向一致,A和C洋流与等值线弯曲方向并不相同,A错;洋流D稀释悬浮物浓度,B错;洋流B的后段浓度降低,C错;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D正确。
9.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3年前主要通过疏浚河道排泄湖水,降低剑湖水位,使湖滩大量裸露来获取耕地,故B正确。
10.C【解析】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入湖口地势越平坦,入湖河流泥沙含量越多,越利于三角洲的增长,另外河流人湖口处地势越平坦,湖水外泄时,裸露的湖滩面积越大,三角洲面积越大;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拿垄逦塑口三角洲的增速快于永丰河,最可能的原因是金茏菏灭弼蕊露两拜坦,金龙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河流含沙量更多,故C正确。
11.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题目要求的是数据主要来源,应是RS,故A正确。
36.(1)盐碱化产生的原因: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2分)该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土壤中的盐分在地表土壤中积累。(2分)“沟渠排碱法”原理:灌渠水位高于农田地下水位,农田地下水位高于排碱渠水位;(2分)灌渠中淡水灌入农田,使农田中盐分融入水中并排至排碱渠进行盐分排除,从而起到防治农田盐碱化的目的。(2分)
(2)原料丰富(长绒棉品质优良,数量丰富);内地援疆政策;技术支持等。(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3)带动棉花种植业发展,进而带动垦区规模扩大,可能会使垦区荒漠化加剧;(2分)产 业发展≤印染)可能会对城市环境产生污染,从而带来环境污染闷题。(2分)(4)城市规模扩大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2分)人口规模有限(人口相对稀少),会造成城市资源浪费;(2分)侵占水源、土地等资源,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2分)(其他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37.(1)夏季。(2分)
形成过程:该地为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夏季高温,蒸发旺盛,空气暖湿;(2分)寒流流经,近洋面的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海雾。(2分)
(2)该区域山脉大体呈西北一东南(南一北)走向,(2分)阻挡大西洋水汽和雾气深入,西部沿海地区值于迎风一侧,降水较多,(2分)中东部位于背风一侧,降水稀少,高温干燥。(2分)(3)该地地形复杂,南北跨度大,区域内部差异明显,物种丰富;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物多肉利于储存水分;夏季多雾,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能满足多肉植物生存需要;晴天多,光照充足。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4)变化:产量降低。(2分)
原因:因为赤道逆流增强,纳马夸兰沿岸的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和盐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的饵料减少,所以产量降低。(4分)
43.①泥石流。(2分)夏季该景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大,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多山地,地表多松散物质。(原因每点2分,任答1点得2分)
②雷电。(1分)夏季景区多强对流天气,多雷电、大风等现象,易造成安全威胁。(2分)③大风威胁。(1分)景区大风经常会将游人的衣帽、包裹等物品刮入山谷、天池等地,在人们拾取物品时极易造成人身伤亡。(2分)
④动植物侵袭。(1分)游客易被毒虫咬伤或误食山野菜、毒蘑菇等中毒。(2分)
⑤森林火灾。(1分)长白山景区属于林区,山谷风盛行,一旦着火,林火极易蔓延,对游客造成安全威胁。(2分)(第①点共4分,②一⑤后四点,任答2点得6分)
7.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 篇七
(一)命题依据
短文改错题型是高考对考生写作能力进行考查的一种变相设计的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的准确性。具体是考查学生发现错误、判断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它还涉及到考生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该题考查的内容广、综合性强,其范围涉及英语知识的方方面面,是检测考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较为客观、科学的题型。
(二)设计思维
短文改错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测试目标。一篇好的短文改错必须做到:
1、短文难度适中并略低于学生所学的语言水平。
2、测试设项必须科学。
首先,短文改错的错误类型必须包括《考试大纲》中指出的五个方面:词法、句法、语篇结构和行文逻辑;其二所改错误必须包括错词、多词、缺词及无错四种情况,无错题一般仅有一题;其三,短文每行词数适中,平均以9个单词为宜;其四,从%年高考起,短文改错题没有单词拼写错误。
3、设题项目
(1)名词的数、格一致。
(2)名词前面的冠词是否用错或漏了,短文改错中每年必考涉及冠词的用法。
(3)形容词修饰名词、副修饰形容词,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4)人称代词的单、复数以及指代是否一致。
(5)连词是否合乎句意及上下文的连贯。
(6)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动词与介词、副词的搭配是否正确。
(7)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及分词作状语是否正确。
(8)词的固定搭配和惯用法的使用正确与否。
(9)句子结构。
(10)疑问、否定、全部否定、部分否定的使用正确与否。
(11)用词的恰当、正确与否。
(三)命题特征
1、高考试题的立意特征:短文改错中的错误虽然大部分都是所谓"语法"错误,但是,这种试题并不是单纯检测语法知识的,而是检测考生写作能力中的校验能力。这种能力是进行书面表达的必备能力,写作的成就需要良好的写作程序的支持,而在写作程序中,校验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把短文改错当作语法练习是对高考中短文改错的误解。
2、高考试题的材料特征:NMET短文改错的文章多采用记叙文,有时也有说明文。其语言材料通常取自学生自己的作品或类似学生的作品;内容来自学生身边的常见话题,篇章结构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明白易懂,基本上不涉及生僻的语言现象和复杂的语句结构。句子多为简单句或并列句。
3、高考试题的设置特征:命题都在文中有意设置了一些词法、句法、句式结构、行文逻辑等方面的错误,让考生按照答题要求进行改正,以便考查考生发现、判断、纠正篇章错误的校验能力。改错题长度在100词左右,共有10行,其中1行正确,9行需要改正。错误类型包括缺词、多词和错词。其中错误明显多于其它三种情况,错词情况中,涉及动词的情况为最多。多词错误中,多余的主要是介词;少词错误中,主要涉及介词和冠词。
4、高考试题的测试特征:导向性明确:短文改错题的启用增大了主观题的比重,让考生更注重于语言的输出和语言的准确性。区分度高:由于短文改错考查层次多,覆盖面大,涉及面广,考生平日易犯的各种错误都可能随时出现,考虑稍有不周就会出错,因此尽管短文本身文字难度不大,考查内容也几乎全是极为基础的常用语言现象,可是该题仍是全国卷中考生通过率较低,难度较高的考题,它和书面表达题一起,成为拉开考生档次的重要题型,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综合性强:正如《考试说明》所述,"该题考查考生在语篇当中综合运用英语的准确性",它的综合性体现在它要求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判断力。要做好此题,考生平时就要注意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要有定量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和训练,培养识别纠正错误的思维及能力。
二、考点分类与解题规律
高考短文改错试题的设问角度主要有三个:词法、句法和行文逻辑。从词法角度出发进行试题设计是三种角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依据近三年来6份全国卷测试点分析统计(见上表三),高考短文改错在词法方面上主要集中于对动词、介词、代词、冠词、形容词、连词及名词的考查。
下面就结合(表三)来分析一下短文改错词法分类错误类型
1、缺一词
缺词的含义是句中漏掉了必不可少的词语(多为功能词),致使句子结构和意义不完整,如缺少系动词、冠词、物主代词、介词及不定式符号"to"等。
[例1]"Each A these lines stands for a trouble in mv……"(2007年全国I:82题)
析:Each后加of。each不能单独加名词复数或代词。
[例2]I want to write A long letter and tell you all the ……(2007年全国Ⅱ:84题)
析:write后加a。一般情况下,可数名词单数名词短语前须加"a或an"。
[例3]……writing to each A for nearly a year now. I have……(2008全国I:82题)
析:each后加other。each other(相互)属固定搭配,符合句意要求。
[例4]Second, I will learn more about A history of the …… (2008全国Ⅱ:79题)
析:history前加the。historv后带of短语,此处应是特指。
[例5]…… Zhongshan Road has been moved out of the city, and A sport's …… (2009全国I:82题)
析:sports前加a o sports与下行的center构成一个单数可数名词短语,且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故其前应加a。
[例6]…… turned A corner of Park Street, I happened to …… (2009全国I:80题)
析:corner前加the,corner为单数可数名词,后接of Park Street属特指。
2、多一词
多词错误是指受汉语的影响,出现汉语表达方式,造成冗言。
[例1]……more 'the honors and joys in my life. (2007全国I:85题)
析:去掉the,因为名词honors and joys之前已有more修饰。
[例2]……and get the hall. It will be `lots of fun for practicing out …… (2007全国Ⅱ:79题)
析:去掉for o It为形式主语,动名词短语practicing作真正的主语,for多余。
[例3]I have just got some good news to W to you. (2008全国I:76题)
析:去掉第二个to。tell是及物动词,后直接带宾语。
[例4]…… 29th Olympic Games, I will *-at first improve my……(2008年全国Ⅱ:77题)
析:去掉at。由下文的second,third暗示上文应为first,故去掉at。
[例5]I'm sorry that I wasn't able"to return to your …… (2009全国Ⅱ:76题)
析:去掉第二个to。return(归还)为及物动词,后直接跟宾语,故to多余。
[例6]Friendship Street and Xinhua Road"has been given way to(2009全国I:84题)
析:概括句意可知本句话中主语与谓语之间是主动关系,故应将been去掉。
3、错一词
多为中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常犯的典型错误,包括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种。语法错误大都出现在句子表层,并不难发现,其中以介词、代词、冠词、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的时态与语态以及非谓语动词使用错误为多。逻辑错误主要涉及上下文的行文逻辑,如连词的使用等,比较隐蔽,往往要通读上下文才能发现。
(1)冠词用错一词 冠词是名词的"帽子"。经常出现在名词之前,帮助说明名词的意义。答题时,碰到名词就要检查一下,看是否需要使用冠词,如已有冠词。就要判断使用是否正确。尽管近3年的6份全国卷中没有出现冠词错一词的现象,但它仍然是高考短文改错的测试重点。
[例1]between France and England in the balloon in 1784. High …… (2006全国II:76题)
析:the应改为a。冠词用法,首次提及的东西用不定冠词。
[例2]Three men were fishing when the angel appeared in the boat……(2009四川:66题)
析:the改为an。此处表示泛指,故用不定冠词。
(2)名词用错一词 多反映在名词的"数"上面。许多东西在汉语里是可数的,在英语中却是不可数的,如furni-ture, soap, information等。答题时要检查短文中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是否正确,可数名词是不是该用复数的地方没有用复数,不可数名词是不是用了复数的形式。名词还有所有格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例1]…… life. " I looked at his other hands. " But Grandpa,……(2007全国I:83题)
析:hands改为hand。此题考察名词的数,人只有一双手,所以his other之后应用hand单数形式。
[例2]……in the playground in the afternoon with the tree ……(2007全国II:80题)
析:tree认为trees。下一行的all说明tree应为复数。
(3)代词用错一词 检查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是否误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物主代词是否正确,尤其是文中前后代词是否一致,以及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是否使用正确。要特别关注it,该词虽小能量却很大,用法较多,是短文改错最常见的错误类型之一。
[例1]……them their great achievements .In short,I will do...(2008全国Ⅱ:84题)
析:their应改为our。根据逻辑关系判断:向他们展示"我们"的伟大成就。人称代词须一致。
[例2]…… center has been built in their place .The market at the corner of... (2009全国I:83题)
析:their改为its o此空相当于the factory's,故用its来代替。
(4)谓语动词错一词 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上。汉语不论何时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其动词只有一种形式。而英语,每种时态的动词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形式。另外,英语被动语态要比汉语使用广泛,这也是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例I]……bike on time yesterday. I mean to give it …… (2009全国II:77题)
析:mean改为meant.本行中yesterday很明显暗示用一般过去时。
[例2]There exist a park that has a small river running …… (2009全国I:80题)
析:exist改为exists。考查主谓一致。在there be/exist/stand等结构中要根据就近原则来确定谓语动词。本句话中的主语为a park,故应用exists。
(5)非谓语动词错一词 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非谓语动词三种形式有没有误用的现象,如看到动词的一ing形式。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需要使用动词一ed形式。非谓语动词作主语,以及动词不定式符号to如何时省略,也应该引起关注。
[例1]…the neighborhood which I used to living in has changed …… (2009全国I:77题)
析:living改为live。used to do的意思为过去常常,后接动词原形。
[例2]……mother needed help. So I helped them g ing to……(2009全国Ⅱ:82题)
析:going改为goo help sb (to) do结构,故用动词原形。
(6)介词错一词 从(表三)的统计看出,介词是近三年的考核重点,仅次于动词的考核,因此,做题时要密切注意文章中介词与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搭配是否正确,尤其是固定词组中的介词,更不能随意更改。介词最常见的错误类型是介词的多余、缺失或错用,句子末尾的介词尤其不要随便遗漏。
[例1]After fire years away in my hometown, I find that …… (2009全国I:76题)
析:in改为from。此处的意思为离开家乡。
[例2]…English so that I can talk easily about foreign visitors.(2009全国Ⅱ:78题)
析:about改为with或to。talk with/to……与……交谈。
(7)形容词或副词错一词 要检查句中是否把形容词用作副词,或把副词用作形容词,并且注意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等级是否使用正确。
[例1]…… a lot. The Sichuan Restaurant and the older fish shop …… (2009全国I:78题)
析:older改为old。根据句意可知此处是指"旧的、老的"的意思,而没有比较的意思。
[例2]……Olympics as good as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hird,……(2008全国Ⅱ:80题)
析:good改为well。as well as sb/sth意为:也;还;和。
(8)并列句与复合句里的连接词错一词 状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主要反映在连接词的误用上;定语从句则反映在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错用上;并列句反映在连接词的误用上,应多从逻辑上去考虑。
[例1]I was only about six that he held his hand …… (2007全国I:76题)
析:that改为when。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例2]……and there's just a chance which I can join it. I'm little of …… (2007全国Ⅱ:76题)
析:which改为that。that从句作chance的同位语。
(9)逻辑上错一词 主要涉及英语的行文逻辑-递进、转折、对比等逻辑关系与文章的上下文不一致,甚至产生矛盾,较多地反映在连词(如but, and, or, so等)误用上。逻辑错误比较隐蔽,一般要反复通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1]……the nearest hospital. I stayed here for one and……(2009全国Ⅱ:83题)
析:here应改为there。虽然是副词使用错误,但要概括上文的意思,"我帮她们去到最近的医院。"然后才推出"我在那里(医院)停了一个半小时。"
[例2]...... a supermarket. Besides the bookstore next to our middle ...... (2009全国I:85题)
析:Besides改为But。此题须概括上文描写很多家乡的变化及下文的关键词" still there ",才能推出前后逻辑关系为转折用"But"。
(10)一致性错一词 主要指文章写作时要前后呼应,不要自相矛盾。一致性错误牵涉到很多方面,包括名词和代词之间一致、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一致、主句和从句之间谓语动词时态的一致、并列结构中的非谓语动词一致等。
[例1]I win a national prize for painting last week. (2008全国I:77题)
析:win改为won。谓语"win"与时间状语"last week"应一致。
[例2]……right. When I got back, it were already 6 pm. I ...... (2009全国Ⅱ:85题)
析:were改为was。it为第三人称单数与谓语应为一致。
三、高考短文改错教考策略和方法指津
纵观近年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尽管试题难法易程度适中,错误类型基本稳定。然而,每年高考中有不少考生对此类题深感头痛。主要原因是:(1)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2)考生缺乏对短文改错题命特点的了解和短文改错题答题技巧的掌握。那么,当务之急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短文改错应试策略。
(一)注意课堂上的口语训练,强化考生的语感形成 口语训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书面表达是对口头表达的记录和整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造句,积极地表达和主动地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学生表达中的常见错误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订正。这样,不仅纠正了表达者的错误,而且也训练了其他同学的纠错能力。
(二)重视语法的框架结构,构建考生的语法体系.只有先把语法框架搭好,才能附载其它英语知识。语法也是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关键内在连接点。而短文改错中的错误通常以语法为载体体现在语篇中。短文改错题中的时态错误、语态错误、非谓语动词用法错误、主谓一致错误等均属于语法错误范畴。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考生连单句中的语法错误都发现不了,更不用说去发现语篇中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语法体系,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运用语法去分析题目,这样才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三)利用学生的书面表达错误,促进学生短文改错能力的形成;短文改错题本身就是考查考生观察、发现和纠正别人书面表达中错误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学生在平时书面表达中所犯常见错误正好可以作为全班学生短文改错练习的素材。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促进学生改错能力的形成:
1、教师记号提示,学生自我改错:教师在批阅学生书面表达时,在文章错误处划上不同的记号批示,不对文章的错误给予修改,而是让学生根据记号提示,独立思考,自行更正。对于独立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此后,让学生再交上作业,教师再次批阅并修改。
2、教师集中指导,学生集体改错:教师把学生书面表达中的主要常见错误集中、归纳,并将他们在黑板、投影仪或讲义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集中指导下,进行集体修改。学生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可充分地展示讨论。
3、老师提纲挈领,学生相互改错: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往往视而不见,而对别人的错误却相当敏感,所以可以让学生互相改错。
4、教师将错就错,学生模拟改错:教师将典型的错误集中在一篇论文上,并根据高考短文改错的模式将短文编成"短文改错"题,让学生进行短文改错模拟训练。
(四)规范短文改错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短文改错习惯 规范短文改错,一是要规范短文改错的题材和体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层次不相吻合的短文改错题,不可选择来作为训练材料;二是要规范短文的写作风格。短文内容与学生手笔相差太远的改错题不宜选用;三是要规范短文改错的命题模式。不是"对、错、多、少"或每行最多只有一个错误的命题模式的短文改错题不可选用;四是要规范短文改错题的设题层面。不是以篇章为基础的短文改错题不可选用;五是要规范答题格式。不按短文改错的答题要求和书写规范做出的答案不能给分。
(五)解答短文改错的三个步骤 短文改错题很像一个粗心的学生挥手写就的一篇英语习作,在一篇100-120个词的短文中,错误可能出现在任何一处,并且涵盖词汇使用、基础语法、习惯短语、固定搭配和语篇逻辑等方方面面。因此,答题时一定要细心再细心。一般要经过"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这一循环,才能把握全局,攻克词、句、篇上的错误。
1、通读全文,把握语境 文章是错误的载体,很多错误的设置,都考虑到上下文的关系。答题前一定要抽出2-3分钟时间预读一遍短文,迅速搞清短文的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以及人物关系等要素,并基本把握文章的时态、人称与逻辑等方面的特点。
如果怕时间来不及,想省去这个步骤,直接答题,往往会有较多的错误不能发现,甚至会把正确的改错,造成不应有的失分。另外,在不了解全文大意的情况下,孤立地在一词一句上寻找错误,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必然影响答题效果。
其实,短文改错所提供的文章很短,又很容易读懂,花一点时间通读一遍,对文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这里的通读,"性价比"是很高的。
2、分句阅读,逐行判断 短文分成10行左右排列,每行设一小题(有时多一两行,但不设题)。这10行中一般只有一行正确。命题规律是"题按行出,错从句看"答题时也要逐句逐行地来判断。在通读全文、把握语境的基础上,化整为零,耐心搜索,逐一攻克9个错误。
逐句认真阅读每个完整的句子。理清句中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呼应的关系,然后分行找错。每行必有一个判断,或错词,或多词,或少词,或正确,判断的依据一定是上下文,最小单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切忌肢解句子,一行一行地找错。
按一定顺序逐一扫描:动词(含时态和语态)→介词→代词→非谓语动词→冠词→形容词→名词→连词→副词等其他部分。
改一行看三行。例如,改第三行时要兼顾第二行和第四行,使改动在全句中正确,在全文中合理。
对长句难句,要从语法的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理清主句和从句,找出主、谓、宾等主要成分。长句的错误开始时很难发现,甚至明明知道该句意思不清、逻辑不通,却不知毛病所在,但明白了句子的结构,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3、复读全文,检查验证 分句阅读、逐行判断改错之后,还要再认真地看一两遍全文。这是因为:一般会有少数几个错误拿不准,应再次通读全文,利用语感作最后的判断;即使错误全部改正了,也要复读全文,检查验证,从篇章的角度来看各句是否全文匹配。
要注意修改符号是否正确,千万不要忘记:多词处要在该词上划斜线,缺词或少词处打少词符号,错词处要在原文中打下划线,切记下划线长度与错词宽度为宜。
根据近三年的高考短文改错题来看,正确的一般只有一行,多词和缺词分别各占一行。错词一般有7行,且多为动词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和主谓一致方面,其次为介词方面的错误。
(六)解题规范 虽然每年NMET试卷中对短文改错的答题要求都有十分明确的说明,但不按要求规范答题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技术性失分的考生每年都有很多。答题不规范的主要表现有:(1)在左边的短文中未将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却在多余的词上标上了其它符号,或只在右边的横线上写多余的词,却未在左边的词上划线;(2)右边横线上答对了。但左边短文对应行中出现多种改动的标记;(3)缺词符号标错或漏标;(4)判断为正确的一行标有改错符号;(5)在右边的横线上用文字说明或用箭头表示,例如:"将……改为……","把……划掉","后加……","正确"等。为了避免技术性失分,规范答题十分重要。
做改错题时一定要沉住气,其实耐下心来细心查找,错误也就出来了。平时练习中积累的错误类型一一对上号,或将每个动词看一下,总会有错误的,譬如时态、第三人称单数等。但是相同类型的错误在一个大题中不应该有重复。其实短文改错同语法是有密切联系的,平时练习少写错句子,自然就能改出来。另外短文改错最好提前做,听力一完就做,不能拖到最后等脑子被完形和阅读搞晕了再做。
总之,要想提高英语短文改错成绩,除了老师的科学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考生需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了解高考英语短文错题的命题规律和备考答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稳操胜券!
参考文献
[1] 张纯.2007. English, Just This Way.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
[2] 沈启智、张跃进.2006.从容英语高考一本通.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全国卷化学选修三分析】推荐阅读:
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11-13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教案01-29
全国易制毒化学品管理12-23
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06-29
语文全国卷三作文范文10-23
全国卷文综历史分析08-01
全国三卷政治复习资料07-03
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及分析07-14
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10-22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