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经历人生感悟

2024-07-23

故事经历人生感悟(精选18篇)

1.故事经历人生感悟 篇一

拂去记忆的灰尘,去感受岁月,岁月静好,白驹过隙,就这样从指间弹过,好让你熟悉,又有些失措。

让时光退上一年,一年前的我们,是那样青春无限啊,我们的少年时代,努力去放肆,疯狂。六年级的我们,即将升学,心中有了压力,有了一份责任,行走匆匆,穿梭于教室与家中,每日机械学习,迎接了最后一次大考,我,失利了,小学的一切都在考试结束后默默拉下帷幕。有了些暗淡的我,心中满是失落与委屈。逗号永远也划不了句号,人生中我最大的遗憾。

带着消愁与失落,我回到了乡下的爷爷家,静静疗伤。景依旧那么美,永远不变的风景。天蓝蓝的,水清清的,回荡着一圈又一圈涟漪,就这样荡着,荡着。我坐在田埂上,望远处,一群孩子们在玩耍,对于他们而言,又只是一个疯狂的夏季。

清晨,夕阳有些微雾,我一个人坐在田野里,听听音乐,感受风吹,轻轻的,在我脸上吻下,那样温柔,那样舒适。爷爷坐在身后,看着我,他不说话,知道我心中的痛,陪伴着我。

“孩子,跟我来一个地方”沙哑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爷爷牵起了我的手,粗糙的大手牵动着爱的琴弦。跟着爷爷,来到了一片向日葵地,一群群金色的仙子们迎风绽放,一股旺盛的生命力。

“孩子,你知道向日葵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吗?”

“意义?”

“是对生命坚持不懈的追求。”

我有些似懂非懂,点着头,用心去感悟。是啊,人生总会经历许多挫折与磨难,不会一帆风顺,但风雨后必定会有彩虹,只有敢挑战才能有大成功。

满含信心的我返回了城市,迎接分班考试。那一次,我考的很顺利,我想到了爷爷,想到了向日葵,想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意义,这将会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爷爷,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人生。

阳光下,爷爷笑了,笑得那么安详,那么悠远……

文 | 杨佩珊

(指导老师:常月香)

公众号:泗水文心

2.故事经历人生感悟 篇二

一、实践操作, 经历数学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知的基础, 智慧从动手开始。”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 感性的知识理性化, 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 有的知识讲得越多, 学生越不明白, 而应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 开放学生的大脑, 因此, 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技能技巧, 促进思维发展。

二、巧设实践, 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过程中, 要突出实践, 让学生自己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 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 体验乐趣, 培养能力。

在《找规律》这课中,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明白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规律, “看一看”让学生通过观察全面准确地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展示学生喜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 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发现自己喜爱的动物中也有规律;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真正做到在享受中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感悟数学规律之美。

三、练习实践, 感悟数学

生活即教育, 数学的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教师要努力寻找生活和数学的结合点。因此,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 应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生动有趣的素材, 课外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走进生活。回顾平时的数学, 自己也做到了这一点。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 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 在活动中加深了人民币的认识, 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对学生及时进行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教育。“跳出数学学数学”既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经历旅行 储蓄人生 篇三

每当你真正涉足一个投资计划,这些顾问就开始露出尖尖的牙齿和灰扑扑的尾巴,他们会告诉你,投资有风险,自己要承担。

这世界上有什么投资是绝对不会亏损的呢?

如果让我说,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投资给旅行吧;或者说的更大一些,投资给你的经历吧。人生的经历是永不会亏损或缩水的财富,相反只会伴着岁月的流逝增值,并在你的人生中发挥巨大作用。

当下孩子的“教育投资”是何等的单向化和精英化,或许学到了知识但缺乏了视野,或许积累了分数但也累坏了身体。让我们看看1000多年前的唐代,是如何进行教育投资的……那时候的书生,一头青驴、一把长剑、一囊书酒、一沓诗笺,便开始了海内寻知己,天涯谋识见的旅程……年复一年的旅行中,积累的是对自然和人生的认识,充满着的是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观察。而一旦机会成熟,他们便可以“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将自己的经历化作人生前进的动力 。

小编以前曾经采访过IDG(国际数据集团)的总裁麦戈文,这个美国人在上世纪50年代上大学期间就已经去过世界上十几个国家,之后不停的旅行让他把事业开展到了全球,仅中国就来了超过100次。当我问他是什么成就了他全球化的事业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我年轻时的旅行经历让我认识了世界。

所以,如果年轻是一种财富,那么毫不犹豫的把这种财富投资在旅行上吧。相信,这是一种永远不会贬值的投资。

4.人生经历感悟经典说说 篇四

2、所谓强大,就是遭受过人生的不幸,但仍期待幸福;受到过别人的背叛,但仍勇敢去爱;看见过世间的丑恶,但仍付出善意。

3、从青梅竹马能一直顺利地走到花前月下简直是奇迹

4、再深的记忆也敌不过一世的时间,在长的时间也敌不过错过的遗憾。爱情确不是人生的唯一,但好的爱人可以是好的朋友、好的知己,拥有了自己对的那个人,就等于拥有了很多。人生,除了爱情,还有梦想,而我终其一生的梦想就是会有一个人,牵着我的手,陪我到生命的尽头,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让我感受不到,我只属于你个人。

6、也许,今生,我眸子里的忧伤是你一世无法割舍的疼惜;也许,我的手终究不能牢牢放在你的掌心;于是,在一个安静的夜里让我一个人痛哭流泣。

7、人与人建立的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也许像黄山云海那样飘忽,也许像万里长城那样厚重,也许像昆仑积雪那样晶莹,也许像洞庭湖水那样浩淼,也许像茅台美酒那样醇厚,也许像龙井绿茶那样馨香。

8、简单的生活之所以很不容易,如何治白癜风是因为要活的简单,一定不能想的太多。

9、坚持未必是胜利,放弃未必是认输,与其华丽撞墙,不如优雅转身,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有很多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执着,更是回眸一笑的洒脱。

10、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忘掉心里满满的东西,留出余地来承载新的。人生最危险的事,就是心太满,脑子太满。心满了,就装不进其余的人。脑子满了,就吸收不到新的知识。你已经拥有的,不一定是对的。所有的人生都需要更新。暂时忘记你的拥有,让自己变成一无所有,这就是空。

11、永远要记住,在某一个高度之上,就没有风雨云层。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你的心灵飞得还不够高。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是去抗拒问题,他们努力试图消灭云层。而正确的做法是突破问题,去发现使你上升到云层之上的最佳途径;冲破云层后,你将永享碧蓝的天空,辉煌的人生。

12、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见怎样的未来。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狂奔,却忘记了旅行的意义。

13、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于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啊。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这种充满怅然的喃喃自语,还是别再多说了吧。每一个岔口的选择都没有真正的好与坏。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那么你就无法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

14、心痛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我是有多傻人生不过如此我到底为谁而活

15、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

16、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1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

17、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默默的思考着人生,是该做出选择了。

18、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呐喊,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表白。体验了失误,才会更好的选择,体验了失败,才会更好的把握。体验了失去,才会更好的珍惜,只有体验过了,你才真正懂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割舍,不可以放下。

19、不要结婚太晚,到一定的年龄,记得让自己安静在一个地方,你可以漂泊,但是记得孤独会让你的人生如干瘪的黄土地,总是要有一个家的.

5.人生经历感悟经典说说 篇五

2、半山烟雨半山云,半途迷茫半生清,而今半老无一事,半椅青山半随心。

3、一个人想要生活的精彩,内心就得强大,有了强大的内心,你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才能坦然接受别人在你的生命中来了又去。

4、人生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只不过,有的人顺从自己,有的人取悦观众。

5、过往的时光,我总是犯错失去了很多。

6、有时候我们都会想,这个世界从来都不那么善良,做个善良的人,迟早有一天会尝尽苦水,行善却不能得到善报,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为什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7、岁月蹁跹人知否,花开雪融又一秋。青丝已换满白头,谁知此生几回眸。

8、因为爱过,所以知道寂寞的滋味;因为难过,所以会常常流泪;因为不想错过这一站的幸福,所以更加地珍惜你。

9、现实生活中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生命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时候都不要随意看轻自己。只有相信自己、喜欢自己,才会被别人欣赏。看到自己的长处,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

10、一代枭雄、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像曹操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豪杰,面对人生短暂,人生无奈,仍借酒解愁,感叹“人生几何”,何况我们呢?其实人生是杯苦酒,酿满了酸辣苦甜,即使多么刺鼻烧喉也总得喝下去。人生如酒,或风或雨,或淡或浓,或醉或醒,但再苦再涩也得把它饮下去,正如世人所言,人生难得几回醉。

11、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12、人生就是一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汤,每种滋味你都可能品尝,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只能去适应。

13、没有美丽的外表,根本没人会去在意你美好的内心,这就是现实。

14、善良的人往往容易相信别人的善良,并因此低估了恶人存在并且作恶的可能性。

15、人生没有圆满,幸福没有永远,曲曲折折才能勾勒出生命美。以一种感恩从容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所有,让心溢满宁静与阳光,把最美的微笑留在平淡的流年里。做一个淡然的人,携一缕清风的洒脱,采一片流云的飘逸,在尘世中静守安然,微笑向暖,淡然前行;在春天的阳光中播种希望,在秋天的枝头收获幸福。

16、对的人,遇上了,也许不在对的时间,错的人,遇见了,也许在对的时间,这就是人生的时差。

17、而有的人会在夜深人静全无睡意之时,找熟悉或陌生的异性在手机上聊天,以此来打发那些无聊和寂寞的时光。

18、你若是个人物,到哪都有人前呼后拥;你若是个废物,到哪都有人横眉冷目。

19、人一辈子,你得信这一条:留得住的不需用力,留不住的不需费力。来去随缘,强求不得。

6.故事经历人生感悟 篇六

——谢小娥与闻蜚娥的别样人生经历之比较

封建时代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把中国的女性囚禁于闺房中几千年,为了博得贤德赞誉和声誉,女子只有足不出户才能为人称道。但是一旦有不同寻常的女子出现,她们便会做出一些让时人刮目更让今人赞叹的事情。

对于女扮男装一说,在很多古代的小说中都有描写。对于那些敢于女扮男装的封建时代的女子们,实在是可敬可佩。女驸马的故事权且不说是真是假,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更是久久相传。而在明代小说中,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被作者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不在少数。在这里要讨论的便是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谢小娥智擒船上盗》里面描写的一位女扮男装,深入贼巢报父夫之仇的智勇谢小娥;和《二刻拍案惊奇》中《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里面的主人公闻蜚娥,她同样也是一位女扮男装且不为人所看破的奇女子。这两个人物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各有特点,只因她们都做过同一件事——女扮男装,所以在这里便把她们联系到一块进行比较一番。

对于谢小娥和闻蜚娥,她们的相同点不仅在于她们本身都是女儿身,为着一些迫不得已的事情才扮作男子之外,还有一点便是她们比平常女子更为勇敢与机智,否则她们的扮装之计定是不能长久的。此外,她们都是从小丧母,但家境都还殷实,少年时代并无疾苦。两人虽然都是女扮男装,但是由于两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她们在各方面又同中带异。

从她们的人生经历来看,作为商人之女,经常漂泊在外,小娥的勇敢以及善于心计更胜蜚娥一筹。她单刀匹马直入贼巢,具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果敢,这样的勇气就拿一般的男子也是难得的。而蜚娥则不同,作为官宦家庭的女孩子,从小被伏侍惯了,就算外出她仍需要男仆跟随还需要女仆伏侍,身上的小姐气质多余谢小娥。相比之下,谢小娥的生活经历使得她见多识广,她的阅历来自生活,虽是中途化作男子但也足具男子气概,而闻蜚娥虽然从小冠以男装,但由于官宦人家女子,她得到的知识多是来源于书本,她的勇敢与决断更具有书生气,所以比起谢小娥她扮作男子更容易有漏洞。比如在太守问道小娥“你既是女人扮作男子,非止一日,如何得不被人看破?”且看小娥的回答“小妇人冤仇在身,日夜提心吊胆,岂有破绽露出在人眼里?若稍有泄露,冤仇怎报得成?”如此不难看出,谢小娥在扮作男子谢保时,内心却仍旧是怀有深仇的谢小娥。而对比之下,闻蜚娥则显得大意的多,她去往京城周旋救父,却不小心忘记收好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且晚间休息与杜子中同处一室也时常露出破绽,文中“这日,俊卿出去,忘锁了拜匣,子中偷揭开来一看… …内有一幅草稿,写着道‘成都绵竹县信女闻氏,焚香拜告关真君神前。愿保父闻确冤情早白,自身安稳还乡,竹箭之期,闹妆之约,各得如竟。’”如此,她苦苦扮作男子却被发现,不过那不是别人,正好成就自己的美好姻缘。但是,若是比起谢小娥来,则显示出在为人处事上,小娥比蜚娥更显得圆滑与老练。

其次,从两人的扮装来看,两人长相上也是各具风格。小娥从小身体壮硕如男子,但由于老实所以申兰每次出去打劫时,放心将谢保一个男子留在家照看他的家眷。蜚娥虽然扮作男子,但是仍有女子的风姿韵致,文中“杜子中见俊卿意思又好,丰姿又妙,常对他道‘我与兄两人可惜多做了男子,我若为女,必当嫁兄;兄若为女,我必当娶兄。’”这句话虽然只是杜子中表达的男子之间一种遗憾之情的话,但是也无不体现蜚娥的装扮如此之巧。三人同在一个学舍读书多年,但却没能被识破。其次,在前往京中的路途中所遇的景小姐更是被他所迷倒,死活要嫁给她。由此可见,闻蜚娥扮作男子,不仅丰姿绰约,更是帅气赛过平常男子。从长相上来说,闻蜚娥可能要胜过谢小娥许多。否则,对于老奸巨猾的贼首申兰申春都没有看出丝毫破绽是不可能的。

最后,两人在对待婚姻上,态度也是各不相同,但也各有主见。谢小娥虽然外表更像男子,但是内心还是谨守封建道德里女子该有的忠贞不二的婚姻观念。当父夫之仇得以报得之后,面对央媒求聘殆无虚日的状况,她道“我混迹多年,以非得已;若今日嫁人,女贞何在?宁死不可!”可以看出,她脑子里的封建女子要固守贞洁的观念是非常深的,就算是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她也从一而终,最后以皈依佛门结束凡尘的眷念。而闻蜚娥对待婚姻上,更有一种自主的大胆想法,作为官宦人家的女子,比平常人家更应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但她却以竹箭定自己的婚姻对象,她敢想敢爱敢做,可谓又是一个封建社会里打破传统婚姻观念自主择婿的楷模。由此可见蜚娥在思想上比之谢小娥更开放与大胆一些,她对传统婚姻观念有一种挑战与突破。

7.故事经历人生感悟 篇七

文化大革命进行两年后, 城市停课的中学毕业生连续三届近2000万人无处可就业。为了解决这2000万学生的就业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的指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遍及各城镇的每一个角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 相当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来到了农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全国城市家庭中, 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知青告别了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农村环境, 生活习惯吃住行和城市差别巨大, 从事着从来没有干过的劳动, 他们的心理、精神、体力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有的地方温饱存在问题, 有的地方生产生活安全保障不到位, 有的人精神压力过大酿成疾病。在婚嫁年龄不敢恋爱, 春节也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

进入70年代以后, 开始允许知青返城。下乡时是同坐一辆车, 返城时却原因各异:招工、病退、顶职、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名义。因返城的原因不同, 返城后的命运大相径庭:有的人被推荐成了工农兵学员得个大学文凭, 有的人进入政府机关成了公务员分房子、高薪、高待遇, 有的人顶职因老子位置的不同进到了不同单位、从事了不同工作, 有的人没有着落在家待业, 有的人疾病缠身……恢复高考之后有的人进入了高等学府, 成了国家栋梁之材。知青结婚时都到了晚婚年龄时不待人, 造成一些无奈婚姻、失败婚姻, 有人与当地青年结婚又抛妻弃子返城。他们又赶上了独生子女的时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 又赶上国企职工下岗。有些知青在改革开放中凭借各种背景、利用各种方式经商创业, 成了企业家。如今都到了退休年龄, 已有千年靠家庭养老的历史被迫转变成靠社会养老。文革、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返城、晚婚、独生子女、创业、下岗、养老的每一个阶段, 都是知青的人生拐点。人生的任何经历都是一种财富。

8.亲身经历感悟数学的魅力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魅力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基础上,借助于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借助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广泛运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从学生已获得的生活经验看,在他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地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逐步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的如下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1.在情景中学习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尊重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的故事情景,隆重推出学生喜欢的人物“柯南”,让学生参与到柯南的侦探活动中去,在柯南的侦探活动中观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品质的协调发展。

2.在探究中发现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围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主线进行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两个推理情节和两个活动的设计,力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到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怎么不一样,从而推理得出所处位置能看到的正确画面。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学生乐学、愿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了有趣的活动,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逐步学会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方法,习惯于睁大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探索。

3.在实践中感悟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这节课的验证环节中我设计了拍一拍、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在拍一拍活动中,组织学生借助相机,亲自拍照观察物体。孩子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观察得非常仔细。有的孩子从远近、正方位、偏离正方位的位置去观察物体,拍摄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多个画面,亲自体验了“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至少也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对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自己实践得到的知识,比老师生硬的讲解效果明显的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还在实践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们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感悟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徐峥.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12:63.

[2]林华.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数学的魅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2:83-84.

[3]谭利君.亲身体验感悟数学[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11:35.

9.医药经历感悟 篇九

【慧聪制药工业网】曹晶晶出生在农村,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在旅行社兼职做送票员,4年来,风雨无阻,没有接到一起客户投诉。毕业后,她选择入职浙江某药企。

该药企的营销中心需要增加一名销售内勤。这个岗位并不好做,事情又多又杂,比如要给客户寄发首营资料和产品资料,将物流部门转过来的发货信息及时转给客户,甚至仓储部门特别忙的时候还要去打打下手等。这个岗位既要心细,又要求工作主动,比如每个医药企业都要用到的首营资料、产品彩页,很多企业在这方面造成很多损失。为什么呢?因为其中一些证照需要年检,印多了,容易过期,印少了,又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这对销售内勤的工作主动性和前瞻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销售内勤对这些资料的需求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给公司造成浪费,又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个岗位的流动性比较大,考虑到曹晶晶有送票工作经历,她被安排到这个岗位。曹晶晶对这份工作既认真又执着。某年中秋节,由于物流部门疏忽,没有及时发出货物,客户来电询问。她第一时间跑回公司,补发货物,安抚客户情绪。这件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认为,一个工作态度端正积极的人适合从事销售工作。现在,她在营销中心浙江办事处担任杭州区域经理,在销售岗位上,她再次用业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10.人生经历初一作文 篇十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被一双大手拿了起来,只见,眼前一黑,便被一个叫阿伍的人举了起来,一转眼,我只剩下一个躯壳。

我躺在学校的一个草地上,班主任马上询问这个我是谁扔的,小黑说:“不是我扔的,我从不吃糖果。”小红说:“我把糖果袋扔进垃圾桶里,也不是我扔的。”老师火了,说:“谁弄的,谁就扔了,我是不会责骂他的”,说完,老师便走向了远方,老师一走,同学们议论的热火朝天,阿绿说:“我是不会乱扔垃圾的”!阿芳说:“阿蓝是你的,我昨天还看见你吃了”,阿蓝不满道:“我从不吃香草味的糖,这个也不是我扔的,依我看,阿伍是你丢的吧”!阿五听了,满脸通红,说:“才不是我扔的”!可谁也不明白,只要有人愿意主动把我扔进垃圾箱,就什么事也不会有了,我默默叹息,心中充满了苦闷与委屈。过了一会儿,依然无人挺身而出,我的心情都变成了灰色,一下子跌到了谷底,看到同学们为此互相推卸责任,我恨不得可以长双脚自己走进垃圾桶。这时,小白慌忙赶来,只见他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把我扔进垃圾桶,我由衷的向他投去敬佩的眼神,小白又发话了:“我知道可能不是你们扔的,但是可不能因为一个垃圾破坏大家的感情”。这时,阿伍站了出来,说道:“对不起,是我扔的,我不应该推卸责任,我以后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了”。

11.不安的经历:“暴露”的故事 篇十一

马东所说的“暴露”即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及相关工作中,意外地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如眼睛、口腔内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手术刀等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马东暴露时伤口很深,且扎伤她的针管内残留的血液还很新鲜。虽然按照专家确定的方案服用“双汰芝”和“佳息患”作了预防性治疗,但她还是恐惧得“把手指头撅了扔掉的心都有了”。她邀好朋友吃饭,请求他们以后多照顾自己的孩子。她时不时地给父母买这买那,有时间就陪老人聊天,过后就一个人偷偷地哭。

按要求,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必须坚持4周一个疗程,并分别于暴露后的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进行艾滋病抗体的检测。在12个月后检测结果仍呈阴性,即可判定没有感染上艾滋病毒。最终的检测表明,马东没染上艾滋病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不断有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报告出现。到1997年,美国共发生52名职业暴露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是护士和与艾滋病研究有关的实验室技术员。从感染源上看,他们中除3名实验室人员是暴露于艾滋病病毒培养外,其余全部是由污染血液或体液引起。

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主任蒋岩博士介绍,我国已有近百名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者,暴露者中虽尚无一例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对暴露的防护问题还是给予了高度重视。地坛医院临床一科主任赵红心说:“职业暴露的防护,其实是和‘鸡尾酒疗法’的出现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这个疗法,没有抗病毒药,就谈不上防护。”

按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推荐,尽管高危职业性暴露后1~2周仍应给予预防用药,但一般主张预防性用药在暴露后72小时内进行,最好在1~2小时内。目前我国的药品储备库(点)显然难以适应这一时间要求。蒋岩博土说:“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医疗机构都能有储备药品,但目前这项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短缺。”

职业暴露事关个人隐私,事关暴露者将以何种心态面对未来,因此不论中外都有严格规定——千方百计为暴露者保密。在这一点上,马东有些例外。她说,结果是好的,告诉别人真相,可以让社会分担艾滋病的风险和压力。结果不好,最好也说出真相,那样可能会使很多人汲取经验教训,暴露者本人也能减轻一些思想压力。马东的经历告诉我们,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不必过分恐惧。

这个结论的依据首先来自暴露后艾滋病病毒的低感染率。国际公认的研究结果表明,医务工作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具刺伤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几率为0.33%,黏膜表面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为0.09%。通过预防性用药,又可使两个感染几率再各降低80%左右。国外曾对2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做过统计,结果无一人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

12.故事经历人生感悟 篇十二

沈从文出身于湖南凤凰县一个曾有一些光辉历史的行伍家庭, 祖父年青时战功显赫, 曾被任命为云南昭通镇守使、云贵总督等要职, 其父亲、叔叔也身为军人, 沈从文自小虽体质羸弱, 但生性顽劣, 无心于读书, 常常逃课徜徉于湘西特异的山水间, 下河游泳摸鱼, 上山捉鸟爬树, 与大自然有着亲密无间的接触, 性情和视野深受大自然的熏陶和影响, 尤其是从家乡蜿蜒流过的沅水, 给予了沈从文厚重的滋养。多年之后, 沈从文充满感情地在回忆性质的散文中回顾了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 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 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 学会思索, 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而沈从文这种背离传统教育去亲近大自然的顽劣习性让父母大伤脑筋, 于是, 在他高小才毕业时, 家里把他送进部队, 一方面是希望借助部队严格的纪律好好管教沈从文, 另一方面这也

的英雄气概, 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能使世间充满生机, 使淡然无味的人生有滋有味, 有情有理。文学介入与普通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日常风景, 正是文学的社会正义所在, 而如果对表现现实生活兴趣寡淡, 与社会、广大读者关系疏远, 实际上就是正义心枯涸。

池莉在《太阳出世》出版后记中就说过:作家有责任让越来越多的人读小说, 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更文明一些。而要让读者接受你的劝告, 你就必须很亲切地接近他们, 深入地表现他们的生活, 目的是整个人类得到提高。”[8]难怪她那么津津乐道于平凡人物日常生活图像的堆砌:《不谈爱情》中的庄建非并没有惊天纬地的才能, 吉玲甚至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小市民;《一去永不回》中的温泉是一个对生活不屈不挠的平凡女子;《太阳出世》中赵胜天、李小兰是一对活得很不容易的年轻的工人夫妻, 在柴米油盐、奶瓶尿布的围困中磕碰和成长;《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因住房、工资、老婆、孩子而产生种种烦恼, 却仍然顽强地过着日子。这些作品无一不指涉平凡人家不见经传的生活。

如女作家们本人所说, 这样的生活缺乏浪漫诗意, 然而, 吃喝穿戴、娶妻生子、家长里短、吵架斗嘴等等庸常内容, 恰是真实人生的缩影, 是生活痛苦之源也是升华生活的快乐家园。池是当地很多男孩的必然选择。湘西地处偏远, 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多种民族杂居, 民风剽悍, 再加上近代以来中原统治者多用血腥镇压的方式来统治各民族, 战事频繁, 所以尚武是当地的一种风尚。进入部队之后的沈从文一下子被卷裹到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面前, 亲眼见闻了许多人世血淋淋的惨象, 如他随军驻扎在小镇怀化的16个月里, 亲眼看到700个人被砍头。混乱的社会、政府对边地少数民族的镇压, 是沈从文深刻体会了湘西古语“一切都是命, 万事不由人”的真实内涵, 但幸运的是沈从文并没有因此而消极麻木, 相反这极残酷又不合理的一切激起了他对恶的深深憎恶。在此期间, 他常常跟随部队在湘、黔、川等地区迁徙跋涉, 有机会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 其中有船夫、水手、商人、妓女、乡民等等, 这些人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 他们卑微而坚毅顽强的生命形态给予了沈从文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而湘西一带的奇山异水和古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也深深感染着沈从文敏感的心。这些经历为沈从文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部队里混了五年之后, 沈从文只身前往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转机》) , 企图要为自己寻找一条崭新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在经历了太多的冷遇和艰辛挣扎之后, 沈从文逐步以写作作为养活自己的一种方式, 作品大量登载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小说月报》、《新月》、《晨报》等刊物上, 渐渐成为新文学阵营中小有名气的作家。后来, 在新文化的领军人物胡适的引荐之下, 沈从文进入上海的中国公学教书, 登上了大学讲坛, 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后来又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大学教书。在鸿儒如云的中国近现代, 绝大多数学者大师们都有丰富深厚的文化根基, 一方面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

莉她们借此揭示出生存的残酷本相, 指出人生是烦恼的, 生存是艰辛的, 种种烦忧和磨难总是如影随形般纠缠相伴,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惟有认同它们, 直面烦忧与磨难, 相信“热也好, 冷也好, 活着就好”[9], 才能体味生活, 明了生活的意义。

总之, 情是女人生理天性的一部分, 不管是爱情还是对庸常琐事的爱, 女人注定在情上不可救药, 因此女人对世俗的爱出自女人的“个我”与“自觉”, 女作家们以手写心, 写她们心目中的世界, 从而完成了并正在建构着自然随意的女性文学。

参考文献

[1]《女权主义理论》第111页, 王岳川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2]彼茗《民国女子苏青》载《当代》, 第178页, 2002、2

[3][4]彼茗《民国女子苏青》载《当代》, 第178页, 2002、2

[5][6][7]王安忆访谈《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载《文学报》, 2000、10、26

[8]池莉《太阳出世》

[9]《池莉精品文集》, 第392页,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11

面又都有着出国留洋的经历, 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 而像沈从文这般出身乡野、仅有小学学历, 却能跻身现代一流小说大师和高等学府教授之列, 确实是绝无仅有的, 堪称传奇。而这种传奇的人生经历, 决定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方向和风格, 形成他独特的个性色彩。

从湘西乡村到北京、上海这些中国重要的大都市, 沈从文经历了人生的磨砺和心理上的严峻考验。进入都市上流阶层的沈从文, 并没有如身份般完成真正的角色转换, 自幼在故乡所受的熏陶, 成长历程中的独特经历, 使得沈从文无法直面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 尽管他以后一直生活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 因身份的关系经常出入各种高级社交场所, 但他却始终无法真正的接受并融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 在貌似先进的现代文明面前, 沈从文看到的却是其繁华背后的种种伪善、奸诈、腐化、堕落, 对此他充满了忧虑和厌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落差, 主要的原因在于沈从文固执的审美视角, 他不止一次强调自己“乡下人”的身份, 一再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 也不在自贬, ”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虽然进入大都市, 传奇般成为知名作家、大学教授, 但沈从文从价值取向到审美理想都始终未曾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山水, 优美纯净的乡土成为沈从文观照现实的基础和标准, 从而形成他独具个性创作风格。他能够保持一种较为本真的视角, 从幼年所获得的对山水自然、乡村人事的印象中来构建他的文学世界, 既抗拒住了主流的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对其世界观的影响, 又很好地通过作品摹写出了来源于现实但又显然超越了现实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面。在看过了人世太多惨象、悲情之后, 沈从文越发推崇自然、健康、和谐的生命状态, 并将之作为创作的主要目标, 而在他看来, 这种理想的状态在弊病丛生的现代都市中是无法实现的, 只有进入依然保持着自然和生命完好状态的乡野即他的湘西世界才可能感受得到。所以他极力展现并歌咏湘西世界的纯美。应该说沈从文的创作观是一种人类亲近自然、追求和谐的本能反应, 是他反抗丑陋现实的特殊方式。

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在教育上的残缺, 使得沈从文能够从一种较为单一的价值观即自然健康的人性出发, 构建他的文学世界。这与和他同时期的同样以乡土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家们具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真正开创了乡土文学风气的是鲁迅, 他的《阿Q正传》《祝福》《故乡》等乡土小说, 高屋建瓴, 锋芒直指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下形成的农村的萧败、落后, 农民的麻木、愚昧、不觉醒, 以及潜藏在他们意识深处的奴性, 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是五四时期启蒙文学的重要成果。在鲁迅的影响之下, 很快在文坛上出现了王鲁彦、彭家煌等一批年青的作家, 他们大多来自农村, 为了生存或求学进入都市, 在创作中, 他们把生养自己的农村作为表现对象, 极力展现宗法制农村种种闭塞、野蛮、愚钝的景象, 以此响应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伟大号召。他们笔下的农村, 虽偶尔有宁静、淳朴的基调闪现, 但总体上呈现的是一幅凋敝、落后、如死水一般的景象, 作家们的态度也都是极其鲜明的揭露和批判, 形成了二十世纪20年代极富特色的乡土小说流派。除了这股主流之外, 也有少数的作家避开启蒙、批判的时代旋律, 也写农村题材, 但主要挖掘的是乡土生活的宁静、淳朴、温情, 和人性中的善良、温厚, 如废名。沈从文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一直不避讳他是受到废名和风格同样冲淡平和的周作人的影响, 这种贴近自然、较为本真的抒写方式很好迎合了沈从文内心深处对故乡的记忆和温情。

与这样的创作价值观相对应,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很自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姿态:一种是对他置身其中的大都市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讽刺, 另一种却是温情脉脉地抒写、歌咏他的湘西世界。在经历了最初为生存而大量写作的调整期之后, 在当时文坛已拥有一席之地的沈从文逐步确定了自己的文学理想也是美学理想, 宣称要“造希腊小庙”,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种清楚的意识明显是深受荷尔德林在其《徐培里昂》一书中所推崇的希腊人性的启发和影响。这种文学创作目标或者是说美学思想的确定, 标志着沈从文在人生形式上进行了从乡村到城市痛苦的挣扎和矛盾之后, 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根在乡村, 在自己已经远离的那片神奇的山水间, 不管在形式上自己已经变身成为一个都市人, 但在思想上、意识中其实未曾远离故土半步。所以通过作品, 沈从文实质上完成了一次对乡土的回归。这样, 在经历了从乡村到都市的人生转变之后, 沈从文实际上是通过文字完成了精神上从都市到乡村的一次诗意回归, 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创作价值观。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 早在三百年前就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关注着人类的发展, 他看到了丧失精神家园之后人们的惶惑无助, 敏感地觉察到的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而带来的人的灵性的丧失。所以在其诗歌中, 荷尔德林深情地吟唱山水自然, 呼唤人性的回归, 倡扬人类应该“诗意的栖居”。尽管荷尔德林的思想和诗歌中带有很鲜明的神性色彩, 但诗人苦苦寻求的“诗意的栖居”所表现的一个主核很明显是一种人类本性回归、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图。从这样的角度来考量, 两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作家沈从文用丰富的文学创作呼应了荷尔德林的人居理想, 形象生动地呈现了“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正是沈从文精心营造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 自觉地摈弃了现代都市文明的侵蚀, 不论是山水自然还是乡风民事, 都活泼鲜明, 按照自身的本性自然地存在和发展, 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乡土韵味, 散发着自由灵动的生命气息, 是沈从文通过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所表达的向乡土的回归、向真善美的回归。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 沈从文的创作及意义无疑是极为独特的, 他的小说一类是充满温情地描写并讴歌以故土湘西边地为原型的乡土世界, 洋溢着田园牧歌的清新优美, 而另一类则是“金刚怒目”式的对都市生活、都市文明的揭露和鞭挞。这种特殊的创作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实际上是深受沈从文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的影响的, 在经历了从乡村到都市的漂流之后, 沈从文完成了一次从城市到乡村的精神上的诗意回归。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生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精选集:世纪文学60家[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12月

[2]沈从文.沈从文经典作品选[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年9月

[3]刘洪涛, 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6月

[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岳麓书社, 2006年4月

[5]刘勇张睿睿.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6]许果.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J].西南师范大学, 2001.

[7]宋建梅.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特殊贡献[J].吉林大学, 2004

13.人生经历有关谚语 篇十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世上若要人情好,赊去物件莫取钱。

鬼神可敬不可谄,怨家宜解不宜结。

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现在人栽树,来日树养人。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

寒门出将相,草莽出豪杰。

越奸越狡越贫穷,奸狡原来天不容。

当路莫栽荆棘树,它年免挂子孙衣。

鼓破乱人捶,墙倒众人推。

14.人生经历的作文 篇十四

那天,天还没亮我就坐在床边等待着妈妈起床了。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默默背着台词,同时担心着:如果上了台背错了怎么办?忘了台词怎么办?而且头一天我看了其他小朋友试镜时的照片上舞台是蓝色的,就像浩瀚的大海,流光溢彩的灯光照射着美丽的水晶地板,舞台后面还有一朵鲜艳的七色花……第一次看到这么炫的舞台,心就不由得更加紧张起来。

终于,妈妈起床了,我穿上了漂亮的小裙子、粉红的毛衣,配上雪白的靴子,再加上妈妈高超的化妆技术,哎呀!还真好比“星光大道”上的演员呢!我蹦蹦跳跳的上了车,一路上仍然不停的思考着“万一忘记台词怎么办?”这个不必思考的问题。

不一会儿就到了试镜的地方——银信大厦。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一个很大的屋子里,几位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屋子里有四个房间,分别为工作室、休息室、等候室和一个“装”有舞台的大房间。当时因为没有其他人试镜,自然也就由我第一个上“战场”了。

我拿起我的歌谱夹,两腿打着颤,上牙碰着下牙,脸都被吓惨白了,心里像有一群小袋鼠在上窜下跳。爸爸妈妈看到我的狼狈样,笑得前仰后合。妈妈走过来安慰我说:“没关系,加油,一定能行的!”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就多了一份信心,紧张的心情慢慢放松了下来。走进试镜间,哇!房间里一切都是蓝色的,原来,华丽的舞台是电脑制作的。我先开始了一段自信的自我介绍,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诵了散文诗——《春雨》。哈!感觉还不错,比我想像的简单多了,没有我的那么多“如果”和“万一”。

拍摄完后一位大哥哥热心的指导我:“朗诵最主要的是眼神要与观众交流。”我点着头记下了哥哥说的话,在下一次试镜时我一定会注意这个小问题的。

15.磨难是人生经历的一场大火 篇十五

我们俩身处约翰的格林尼治乡村公寓里。房间里堆满了铜器古董、相机和约翰的摄影作品。 很难相信这些漂亮的照片是由一个几乎完全失明的人拍摄的。

约翰得过五次几乎致命的肺炎、脑感染、周边神经病、卡波西氏肉瘤和CMV视网膜炎。10年前,CMV视网膜炎几乎夺去了他的全部视力。医生与同行一致宣判他的摄影生涯结束了。

但这并没有把约翰击倒。他发誓要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盲人摄影家。

然而,这远非易事。那是一个下午,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农场,他在失去视力后第一次拿起相机。

“当时我站在牧场外,试图拍摄一张照片。我借用一个放大镜,奋力调整焦距。”约翰告诉我,“但我不停地绊倒三脚架,并且每次我就要准备好的时候,光影就发生了变化。我不得不重新再来。这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沮丧、伤心和失望。”

太阳下山的时候,约翰跌坐在草地上,脸埋进草丛里,开始轻轻哭泣。草屑、泥土沾满了他的嘴巴、眼睛,那一刻他真想就地挖一个洞把自己埋了算了。

约翰的朋友走出屋子看发生了什么事。他把约翰抱起来,走进屋里,然后把他放在沙发上,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把他揽进他的臂弯。朋友说:“好吧,继续,放声哭吧。”约翰靠在朋友的肩膀上,号啕大哭起来。最后,哭干了眼泪的约翰叫朋友帮他拿来一部相机。拿到相机后,约翰重新靠在朋友身上,然后猛地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创造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美,就像圣母怀抱殉难耶稣之忧伤图。约翰把它起名为“人类起源”。

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完全不同于约翰以前的作品的风格,但它成为了约翰不久后举办的个人摄影展的焦点,使他从业余摄影迷的身份迅速跻身世界级艺术家的行列。从那时候起,他独特的青版照相法使他赢得了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摄影大师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一样的声誉。并且收到了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博物館的邀请。迄今为止,约翰·道格戴尔已经举办了38次国际性的个人摄影展。但他笑称:“我最好的作品还没有诞生。”

在黑暗中追求美的瞬间,在混沌中创造艺术的盛宴,使得这个出色的男人获得了恢复心灵健康的回程车票。“生活就是学会接受某些难以接受的东西,”约翰说,“使它最终变成对你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一味逃避它,它只会毁了你。如果你不断纠缠于为什么会这样,你就会完全迷失自己,你的一生将不会再拥有美好的时光。”

一旦我们能正视我们的磨难,改变的机会就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这就像核能,如果使用得当,就能造福人类。”约翰说,“磨难也一样。它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场大火,你要么冶炼成金,要么化为灰烬。”

16.鲁迅的人生经历 篇十六

鲁迅先生的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等勾当。18,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小说创作

19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杂文创作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等16部杂文集。在这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是:

第一,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第二,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

第三,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第四,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发起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鲁迅先生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新兴木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他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统区美术的主力军。当时的版画是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由于鲁迅的倡导,进步的艺术青年拿起了木刻刀,组织起木刻团体,1931年初春被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除和退学的“一八艺社”社员张眺(耶林)、于海(于寄愚)、陈卓坤(陈广)、陈耀唐(陈铁耕)等联合上海的周熙(江丰)等人在上海成立一八艺社研究所。6月,在虹口每日新闻社楼上举行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画、雕塑、图案及木刻。这是新兴木刻版画首次在展览会上展出,并出版了画册,鲁迅为之作序。

从此在鲁迅的领导下,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代表人物有:胡一川、陈铁耕、陈烟桥、沃渣、马达,黄新波,李桦,杨可扬,江丰,王琦,黄永玉,郑野夫,朱宣咸,汪刃锋,王麦秆,邵克萍,钟步青,苗勃然,力扬,荒烟,王树艺,余白墅,陈珂田,赵延年,李志耕,丁正献,徐甫堡等。

后来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似星星之火燎原了整个中国大地,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新兴木刻版画也蓬勃发展了起来,代表人物有:古元,力群,马达,彦涵,石鲁,夏风,李少言等等。从20世纪30,40年代由中国革命文化主将鲁迅播下并精心培育起来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种子,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和艺术实践,如今已经终于成为一片“茂林嘉卉”,并已组成鲁迅于生前所期望的“旌旗蔽空的大队”,正以矫健的步伐迎着新世纪的朝阳迈步前进。

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约6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风筝》选进人教版初一上册以及语文版初一上册第4课,《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进人教版初一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

17.我的人生经历 篇十七

一转眼,二十年光阴已匆匆而过,告别了幼稚与懵懂时期的我,如今正以新的面貌面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各种挑战,在迎接未来生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因为过去的自己才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主角。每个人的人生或精彩,或平凡;或成功,或失败,但正是这些难忘的过去,一遍遍地上映在我们记忆的画卷,我们才有了于自己弥足珍贵的故事。我的人生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虽然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但其中也有让我开心颜的过往,而我会铭记那些日子里的酸甜苦辣,抱着一颗勇敢的赤子之心继续追求我的梦想。

出生在农村的我,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乡村有着最淳朴的邻里关系,在这个城市化的时代,这种关系是多么珍贵。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小就习惯了帮父母干农活,虽然辛苦,但当我看到父母欣慰的笑脸,我会更加认真,更加学会如何担当。我从小就渴望山外面的生活,渴望城市的繁华,爸爸说:“娃啊,读书多努力点,长大才有出息呀。”小时候,我一直牢记家里的叮嘱,时常挂念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于是我努力成为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乖孩子,每次考第一已成为家常便饭,我相信,在农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们肩负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运,还有父母和老师们的殷殷期望,学校、家乡和祖国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

小学时候的我一直很优秀,到了初中和高中,虽然自己并不是班里最优秀的,但是我一如既往地刻苦拼搏,当然,我也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如今昔日好友们已四处奔波。我时常会想起他们,朋友突然的一个电话,总会另自己兴奋不已,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们有过同一个梦想——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收获每一个精彩成功的瞬间。在那些岁月里,我们曾一起呐喊我们的青春,一起挥汗高考的考场,在千军万马里杀出一条金榜题名的成功之路。我的高中是在上林中学读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年一次的校运会,同学们在本班的大本营里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加油鼓劲,场面十分令人激动。每一次我都会踊跃参加田径比赛,看着朋友们在旁边为我呐喊助威,我卯足了劲往前冲,跑步是我的强项,因此每次我总能轻易地拿到前三名,为班级争光。上中母校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浓郁的草木,高大上的科技楼,和蔼的饭堂阿姨,严厉的班主任······当时的自己对枯燥乏味的高中生活有点厌倦,但离开母校越久,那些往事想起来越有亲切感。这大概是每一个离家的孩子都会有的感觉吧。

经过高中三年的奋力拼搏,在高考中我取得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顺利地进入广西师范大学继续完成我的大学梦。在大学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有各种社团活动,各种竞技比赛,充满了机遇,让你去充分发展自己,表现自己。在社团里,我担任副部长,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协调处理好同学们的关系,带领同学们做好每一个活动。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去处理问题,如何跟他人相处得更好。当然,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于是图书馆就成了我经常去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机械专业比较难学,所以我下了比别人更大的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一学年中,我的成绩排在全班第三。此外,我还努力地去做兼职,不只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还为了多接触社会,积累实践经验。只有在大学里多学点有用的东西,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才有可能站稳脚跟,少一点挫败。

18.经历生命——我的志愿者故事 篇十八

王奎丁,2009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年8月加入“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先后五次担任志愿者活动的协调员,目前仍是“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于2011年底辞掉深圳的工作,四处漂泊,为梦想努力尝试。她坚信“当你心里怀着真真实实的想法,并且不断地为它努力,上天是不会让你走偏的”。现在,她在北京一家家庭式幼儿园当老师,实践华德福教育。

我是一个对世界满怀好奇心的人。六年前的某一天,我路过学校的宣传栏,看到一张海报,上面说招募暑期麻风病康复村工作营的志愿者。我期待与众不同的经历,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006年8月,我和其他志愿者从桂林总站出发,转了好几趟车,历经六小时,从大路到小路,穿过河滩,翻过小山坡,到达一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子——平山麻风病康复村。此时已是黄昏,斑驳沧桑的土墙,几缕昏黄的阳光透过屋顶的小洞,灰尘缓慢而沉静地浮动着,手脚残缺、患有溃疡的老人坐在门口对着我们笑。这一刻,夕阳下,我似乎听见了时间的声音。

小村子里住着40多名麻风病康复者,因为患病,家人抛弃他们,周围人歧视他们,不给他们搭车,不卖东西给他们,朝他们吐口水……

第一次和他们握手,我握到的是一个没有手指头的小掌,当时有点心惊,这样的一双手,经历了多少岁月的周折?第一次戴上白手套,为从膝盖溃烂到脚踝的老人做伤口护理,忍受着浓重的异味。做完后,我偷偷跑到很远的地方独自呕吐。村里有一位老人病得很重,我和另一名志愿者来到他的房间时,他起不了床,说不了话,别人说话也听不见,只孤零零地躺在稻草上,睁着眼睛,嘴巴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在我们离开后的没几天,他便去世了。

从平山康复村回来后,村子的沧桑与凄凉,老人们和我们在一起时的快乐,还有志愿者之间的情谊,一直在我脑海里珍藏着。我想和他们继续这份经历。

2006年的十·一假期,我揣着省下来的钱,和志愿者伙伴们去了另外一个康复村——河池南丹甲坪麻风病康复村。这一次,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红军,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患了麻风病,有一条腿被截肢了。一天傍晚,他用助步器走到我们的营房前锻炼,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高兴地和我们交谈。他回去的时候,面朝着夕阳一步一颤地走在小路上。我看着他沧桑的背影,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心底响起一个声音:追逐日光。即使肢体残缺,即使亲人离弃,即使离生命尽头不远,他还是这样努力,这样坚强乐观,让自己更健康,让自己过得更好。我看到了沧桑中的那股力量。

这幅画面一直定格在我心里,陪我走过生命里许多艰难时刻。

回到学校,我对志愿者的工作更加投入了,我愿意为康复村里的老人们做更多的事情。可是,事情变得不像开始时那么美好了。我看到了很多老志愿者的离去,看到有些志愿者动机不纯或者不负责任,难道团队之前的善良、单纯、美好都是假的?我有点儿退缩了。有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身边的志愿者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了,也没有新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最后,整个协会就剩三个人,似乎一切就此结束。我反复问自己:那么多老人,那么多问题,你能解决吗?面对学业和经济的压力,是否还要坚持?坚持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有人说,不需要什么理由,这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觉得 “责任”二字,还不足以给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就在那段时间,村子里的一位老人来看我们。那个村子我只去过一次,他居然还认得我。我们和他的家人一起去吃饭,看到了他的儿子、媳妇、孙子。知道他重新被家庭接纳,我不禁喟然:这就够了,还需要什么理由呢?

经过这番挣扎,心里的那个声音清晰了:走下去!

2007年5月的一天,桂林地区的负责人问我,能不能担任暑期南丹甲坪志愿者工作营的协调员。我的天,我能做协调员吗?我可以承担这个责任吗?我坐在学校的操场边想了很久。我没有做过,太多事情都不懂,该怎么做,一点谱都没有,压力非常大。但除了我,似乎也沒有人愿意做这件事了。我战战兢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这是我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成立项目小组、写活动计划书、招募国内外志愿者、申请项目资金、安排交通住宿……我硬着头皮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啃下来。等我以为一切就绪,全部人马等着上火车进村时,我接到一个通知:我们不能进村去。这意味着所有计划就此被打乱,甚至有取消整个活动的危险。我差点没当场崩溃。幸好,老志愿者们都很冷静,马上讨论对策,迅速和有关方面沟通,在火车要开前,我们终于获准进村了。

经过这次磨炼,我多了一份从容和镇静。很快,第二个挑战又开始了。

有人说过,“协调员不是人,不是一般的人”。当时,各地区很缺这种“不一般的人”,有人想做协调员,也不知道从何做起。于是我们决定组织一次协调员培训,这是之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我主动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当时,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我虽然担任过协调员,但对于培训,却几乎一窍不通。我钻进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找回老志愿者,让他们传授丰富的经验;找不到培训场地,就租学校周边的小屋;我把从书上学到的参与式培训应用起来,现学现卖。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碰到一个困难,就解决一个。后来,参加这次培训的人基本都成为骨干。

人的自信心是在挑战中获得的,人面对困难的能力也是在挑战中获得的。接下来,是第三个挑战。

2008年初,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方向——赴边远地区的学校开展工作营。筹备和开展学校工作营,这对桂林地区的每个志愿者来说是一件全新的事,我们又要摸着石头过河了。忙完了第二次协调员培训的我,紧接着又踏上新的征途——考察营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联系学校,并向当地的教育部门递交活动申请。

这次的体验,跟我们全体志愿者接受营前培训的时候,做的那160个俯卧撑差不多——忍耐力、承受力、意志力都受到极大考验。工作营结束前,一名志愿者站起来对着我这个协调员大声呵斥,发泄各种不满,我只是很平静地听着。两年后,他在日志里写道,当他担任协调员的时候,才体会到我当初那份辛酸和承担。而且,当时我一边忙学业,一边得做家教以负担做志愿者的开支,更为让我揪心的是,弟弟得了重病,加之周围人难以理解的目光……有时,我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在半夜里大哭,想逃到杳无人烟的地方。每当脆弱时候,那个追逐日光的老人的画面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走了下来,越往后,内心越坚实。

在我大学毕业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我收到了一封志愿者的求助邮件。我听到心里有个声音在回响,于是,我又再一次成为协调员,组织麻风病康复村里的临终关怀活动,我们把这次活动称为“烛光行动”。“阿姨在里屋,坐在棺材的一侧,见到我们来了,更是哭得难受了。我抱着她,给她擦了眼泪,听着她哭。她一边哭一边转述着老人临走前的话:他很感激我们,他走的时候念到了每一个他记得的名字。他对每一个来过隆回的孩子都很感激,他祝福我们,到了那边也会保佑我们。”这是当时一位志愿者的日志。与以往的活动不同,参与的志愿者都经受了一次生命的洗礼。我们发觉,原来死亡离我们那么近。

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快三年了,仍走在这条路上。此文下笔之时,是2012年的第一天。明天,我又将启程去长沙的一个康复村,拿一种治溃疡的药给一位老人。有希望就不放弃,因为,日子不多了。下一个永别会是什么时候?谁跟谁?我们都不知道。

后记:我现在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很喜欢给孩子们讲《花婆婆》的故事,我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我也很喜欢给孩子们唱一首歌:“我是世上光,纯净又明亮,像一支小蜡烛在夜里发光,要将黑暗世界照耀辉煌,我是世上明光,纯净明亮。”也许哪天,我可以将这首歌唱给你听。

上一篇:服务营销过程管理下一篇:西部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