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拉练方案

2024-10-23

院前急救拉练方案(精选12篇)

1.院前急救拉练方案 篇一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时间:2015年6月3日14:00—15:00

二、参加演练人员:

胸痛中心:毛镇伟、张国辉、尹春阳、王成华、姚永伟、俞捷、姜大鹏、王莹莹、夏芸、顾仁春、武文俊

院前急救:丁传明、吴敏、张恒

三、演练预案:

(一)现场设计:

1、【14:00】120急救中心接到胸痛患者报警电话:王某,男性,65岁(实习同学扮演),诉胸痛胸闷10分钟,持续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晕厥,目前神志清楚,未服用任何药物,请求救治。地点在市区华都名城,从救护车出发地到达事发地点约20分钟,从事发地点到胸痛中心约20分钟。

2、【14:02】由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120救护中心派急救车前往现场。急救车携带18导联有心电图机,车载心电监护远程传输系统。

3、【14:20】120急救医师到达事发现场。观察病情:患者老年男性,65岁,诉胸痛胸闷持续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晕厥,未服用任何药物。查体:T37.0℃,P94次/分,R24次/分,BP125/85mmHg,神志清楚,呼吸急促,平卧位,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充盈,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四肢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4、【14:25】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固定。

5、【14:30】吸氧,给患者作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将心电图通过微信和远程传输系统上传至胸痛中心,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SPO2并通过远程传输系统上传胸痛中心,电话通知胸痛中心值班人员,建立静脉通道。

6、【14:35】胸痛中心值班人员王成华医师收到上传心电图,V1~V6胸前导联广泛ST段抬高,判定为STEMI,一键启动导管室,导管室相关人员(尹春阳、夏云、武文俊)到位,准备手术。王成华电话联系救护车急救人员询问患者病史,既往史,在家服药情况,指导术前用药,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300mg嚼服,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可能需要介入手术,家属同意手术,王成华医师立即至急诊门口等待患者。

7、【14:50】救护车进入医院到达急诊门口,记录患者到院时间,急救人员将患者抬下救护车,在王成华医师带领下沿胸痛中心指引标志至导管室,系统自动采集进导管室时间。王成华医师从接触患者及家属开始即进行术前谈话,到达导管室签署术前同意书,抽血查心梗三项,8、【15:00】模拟手术开始,预计球囊扩张时间15:30

(二)应急演练总结

1、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掌握熟练,达到了检验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急救系统无缝连接真实性的目的。

2、实现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绕行急诊的流程,提高了胸痛中心对STEMI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3、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较少,患者及家属对行介入治疗无心理准备。

4、胸痛中心对微信传送的心电图反应延迟。

END

2.院前急救拉练方案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出诊接诊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符合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且由家属拨打120。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以接受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者为路径组,以接受常规院前护理者为对照组。路径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3~61岁,平均(46.16±7.35)岁;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5例,以言语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1例,以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2~62岁,平均(46.26±6.95)岁;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2例,以言语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2例,以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院前急救常规护理,即于接到120调度中心通知后上车出发,病情评估、判断及对症护理均于到达现场后实施,并于完成对症护理后转送至医院。而路径组按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按四步实施:第一步,迅速登车,即在接到出诊信息后1 min内全员上车,驶往现场;第二步,初步病情评估,即通过车载电话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既往病史,初步判断病情,准备必要急救设备,做好急救前准备;第三步,护理初步指导,通过车载电话初步明确患者病情后,指导家属进行清除口腔异物、开通气道、头部降温等护理操作;第四步,现场急救护理及急救转运护理,到达现场后迅速给予患者吸氧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报告医生,同时迅速对患者进行GCS评分,当患者GCS<8分时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按照医嘱准确操作,转运途中注意保持患者体位,防止误吸,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第五步,患者在转运医院途中,积极与医院急诊室取得联系,将患者病情向急诊医师进行汇报,协助急诊医师准备进一步的救治措施。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呼救开始计时,统计所有患者呼救后到达时间及接受治疗时间,对比两组呼救后到达时间及接受治疗时间。同时于患者送至医院后及治疗1个月后由同一接诊医师对患者进行GCS、NIHSS及BI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比较

路径组呼救后到达时间及接受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院内治疗效果比较

送至医院时两组GCS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治疗1个月后GCS、NIHS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通过总结疾病以往的护理经验并参考临床文章而制定出的规范化护理方案,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目前将已有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院前急救的护理中,显著的提高了院前急救效果,提高了患者救治的临床效率[4]。本研究为将笔者所在医院通过总结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中临床经验及参考文献报道,总结出脑卒中院前急救的护理路径。本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在应用了路径组呼救后到达时间及接受治疗时间分别为(16.27±6.37)min及(30.21±9.16)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11±8.21)min及(41.03±11.26)min(P<0.05)。可见在应用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后,明显缩短了患者接收到救治的时间,使得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其原因为实行护理路径之后,规范了院前急救人员的出诊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在前往患者患病现场的时间。同时途中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急救物品,减少了到达现场后判断病情及准备物品的时间,并可以在途中对患者家属进行初步指导,也提高了救治效率。

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对患者入院之后接受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患者在送至医院时GCS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接受了1个月的治疗后,接受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路径组,其GCS、NIHS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应用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之后,可在到达现场之前保证患者建立其有效的气道,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在到达现场后可迅速的对患者采取治疗,避免了因再次判断病情等所导致延误治疗。

综上所述,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显著的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并可提高患者院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8):41-43.

[2]林建荣,黄汉华,杨春森.急性冠脉综合征院前急救中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47-48.

[3]彭海菁,郭佳华,钟育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2):84-86.

3.院前急救拉练方案 篇三

第一条 为了加强急救中心(站)病历管理,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院前急救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院前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记录。

第三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急救病历管理制度,在急救中心(站)和分站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急救病历的保存与管理。

第四条 急救中心(站)严格管理病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窃取、抢夺病历。

第五条 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第六条 院前急救病历应进行编号管理,标记页码。

第七条 急救医生必须在每班次结束时向急救中心(站)或急救分站上交本班次全部院前急救病历。

第八条 院前急救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时,应由急救中心(站)指定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

第九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息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保险机构;

第十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其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急救中心(站)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予以协助。

第十二条 急救中心(站)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院前急救病历、院前病情告知书、院前院内交接记录单。

第十三条 急救中心(站)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应当在医务人员按规定时限完成病历后予以提供。

第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通知负责保管院前急救病历的部门(人员),将需要复印或复制的病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指定地点,并在申请人在场的情况下复印或者复制。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急救中心(站)应当加盖证明印记。

第十五条 急救中心(站)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急救中心(站)负者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急救病历。

封存的病历由急救中心站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

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第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急救之日起不少于5年

4.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四

院前急救( p re - hosp ital emergency medicalcare)以救治各种急性发作的疾病及各种突发事件为主,内容包括现场救护和转运工作,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可以为院内救治争取抢救时机。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等,工作随机性强, 病情危重,病种复杂,预后凶险,死亡率高,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做好院前急救的护理配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防范医疗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院前急救工作制度(汇总) 篇五

急救站管理制度

1.急救站实行站主任负责制,对急救医疗管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等全面负责。

2.急救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3.值班人员必须遵守各项劳动纪律,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出现脱岗现象。

4.上班要做好出车准备,待命期间坚守工作岗位,不离站外出。5.遵守电话、电台、车载系统的使用规定,使之时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值班人员负责随时接受并记录调度指令,严格服从调度安排,做到令行禁止,接到调度指令后按规定时间迅速出车。

7.值班人员在接受指令后出发,完成任务返回急救站,15分钟内由医师按规定内容向指挥中心报告急救情况。

8.救护车辆未经中心领导批准,一律不得挪作他用;行政用车必须经医院院长批准,上报中心领导同意并备案;社会保障用车由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安排。

9.出车人员对待患者及家属要文明礼貌,廉洁正派,热情服务。10.司机行车要坚持安全第一,安全与速度相统一的原则,遵守交通规则。

11.护士负责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的应用、补充和维护,并遵守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药品、物品、氧气等当班使用当班补充,仪器设备保持性能良好。

12.司机负责救护车的使用、维护和保洁、消毒。

13.各种物品的管理要负责到人,保持室内整洁,保持室外的环境卫生。

急救站工作制度

1.急救站实行站主任负责制度,对急救医疗管理、人员管理、救护车管理等全面负责。医护人员应及时配合指挥中心做好急救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卜报工作。

2.值班人员要做好出车准备,应了解救护车的状态,做好交接班,以免出现接受任务后不能出车的情况。

3.确保受理终端电脑、对讲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遵守电话及电台的使用规定。非急救业务不得使用终端电脑及对讲机,以免病毒人侵及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4.值班护士负责接受调度指令,严格服从调度安排,做到令行禁止。及时接收调度指令,接到调度指令后按规定时间内出车。

5.出车时立即打开对讲机,随时与120指挥中心联系。在使用对讲机时必须做到文明用语,与急救无关的事宜不准使用对讲机。

6出车时司机或医务人员必须按工作程序在GPS接收器上操作,及时报告急救车状态(如出车、到达现场、患者上车、到院、途中待命等)。

7.急救出车途中不得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确实危急,须经120指挥中心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继续执行任务时,应及时向120指挥中心及急救站报告,请求另派救护车。

8.救护车在市内或离开市区运送患者,必须上报调度指挥中心。由调度指挥中心下发派车单转送,返回后立即向中心报告。

9.转送患者过程中出诊医护人员应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遇危急情况时,可送就近医院抢救。

10急救站若遇到区域内呼救电话执行急救任务时,应立即上报指挥调度中心,迅速出车,完成任务后及时补填中心下发的派车单。

11.急救站要安排好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医务人员随时调配,保证值班人员准时出车。

12.在出车过程中出现医疗或行车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时,应立即向指挥中心及分站汇报备案。

13.急救任务完成后,应及时认真填写院前急救简要病历及已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并发送至指挥中心,最晚不超过2小时完成,力求完整、清楚、准确、扼要。

14.若遇突发性灾害事故(如集体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塌力、火灾等),值班医师应及时向急救站主任报告,急救站主任应组织足够力量亲临组织抢救,并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室,通知有关医院做好接诊准备,或要求现场增援。并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协调,尽力完成院前救护任务。

15.突发灾害事故有多家医院参与现场急救时、原则上由急救中心、卫生局领导负责指挥,现场指挥负责与市级现场指挥部联系、汇报工作、接受指令,协调与各救援部门之间的关系。16.患者转送到医院急诊科后应作详细交接,并作登记。

救护车管理制度

1.救护车原则上由指挥中心统一调度使用。非指挥中心调度执行任务时必须向指挥中心报告备案,“暂停调用”,回站后即时报告指挥中心消案以备调用。

2.从接到出车指令,至汽车发动时间为小于2分钟。3.救护车一律停放在指定位置,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停放他处。4.上班时间司机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在休息室内待命。

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接班时认真做好交接,检查车辆各部件是否正常,外观是否完好,特别是安全部分,并认真及时填写工作情况表(最好每日早交班安排当班司机和救护员一同查车)。

6.司机应定期做好车辆的维修、保养、清洁,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节油,安全行车。一般下班前加足油料,上班前例行检查油料及其他一切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解决。

7.救护车发生故障时,必须立即报告本单位医务科和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同时应尽快排除故障。报告内容包括救护车故障名称、修理时间及可以使用的准确时间。

8.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按规定使用警报器和任务灯。非执行任务时不得使用警报器和任务灯。

9.救护车必须专用,任何人不得他用,跟急救设备一样的对等。要建立修车登记本、加油登记本、途中事故登记本、维护保养登记本,救护车定点放、专车专人使用,还要建立救护车内物品登记交接本等。车管负责人应不定期抽查和每周固定时间检查救护车情况。

急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1.驾驶员日常出车报告制出车时间报告,到达接车地点报告,到达现场报告,返站时间报告,患者到达医院报告。

2.重大灾害事故报告遇有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空难、地震等重大灾害事故,及时向上级报告。

3.院前急救重要患者的报告凡有知名人士、司局级以上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受伤的执法人员、外籍人员、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全国或地方的劳模、群死群伤<3死6伤以上)和非正常死亡的人员进行了院前急救,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4.出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时报告。

6.院前急救拉练方案 篇六

从那以后,百色市民每天都会不时听到了数次120急救车警笛声在城市街道骤然响起。这声音是要全社会车辆和行人能让出一条抢救生命绿色通道的呼救声。于是,在右江两岸,在百色城任何一个地方,每天你都会看到一辆辆120急救车呼啸而过。生命在这里得到张扬和昭示,百色120谱写了一曲曲生动感人的救援生命乐章。

以精兵强将参赛赛出全区院前急救技能大赛桂冠水平

2008年3月13日,全区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在南宁紧张开赛,14个地市级医疗紧急救援中心120共有22个代表队参赛。上午理论闭卷考试答题50题,百色市人民医院有6名队员作为百色代表队参赛,每人得分均在96分以上,队员平均分名列全区所有代表队首位。下午操作急救演练开赛,参赛队员各自按规定完成随机抽题技能操作现场考试考出好成绩,在角逐“颈椎骨折固定搬运演练”团体大赛时,该院代表队全体队员互相配合,以动作娴熟、操作干练、协调默契,成为全区考得最完美最标准的一个参赛团体。自治区考官们赞赏道:“百色代表队最注重团结协作,整个包扎固定搬运动作做得十分流畅,线条优美,可说是完美无缺。”因此,不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技能操作比赛,也不论是个人平均分还是团体分,百色代表队都十分优秀。最终,该院代表队以99.6团体最高分的总成绩从14个地级市22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全区大赛桂冠。

比赛结束当晚,自治区卫生厅大赛组委会以南宁市紧急救援中心名义特邀了百色市代表队全体队员一起举行联欢活动。大家无不欢欣鼓舞,激动万分,热情交流,决心把全区院前急救工作做得更好。

此次全区紧急救援中心120院前急救技能大赛,目的是为激发全区广大医护人员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热情,提高院前急救技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是为选拔广西区代表队参加5月份于云南大理举行的第二届“挪度杯”全国急救中心技能大赛做准备。

医院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技能大赛。百色的院前急救,要不要组队参赛?如何组队?如何参赛才能获得好成绩?2008年初,接自治区通知后,黄维军院长亲自指示:百色不仅要派代表队参加,而且一定要争取好成绩。因为这不仅仅是市医院的事,也关乎整个百色老区形象,关乎百色医疗紧急救援中心120工作做得好不好。分管医疗工作的黄桂忠副院长亲自召开会议,从紧急救援中心120的30多名职工中调兵遣将。赛前动员会上,医院领导要求代表队一定要拿出老区的刻苦拼命精神,一定要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高质量来。于是,以急诊科护士长蓝小燕为组长,艾琼嘉、周冬梅、谭明华、黎辉、廖宁宁在内的6人代表队终于组成。他们在医院加紧“练兵”。为做得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他们还在奔赴南宁时,把抢救训练设备器材全搬上车,带去南宁训练。头两天赛前上课和自行演练,他们刻苦学习,加强训练,没有一刻钟能得到好好休息。甚至司机韦明顺也参加到训练中,主动当助手,扛训练器材上下车、把自己的身体作模特让队员在他身上进行训练。期间,队员谭明华正逢胃病发作,经常疼痛难忍,一直边吃药边训练。队员黎辉大概因水土不服,正闹肚子,得急性胃肠炎,也一直带病参训。他们每天晚上都要演练到十二时。演练时,队员间互相指正,包括语言训练,台词表达能力也要求练到极致。晚十二点,简单冲凉洗澡后,又分头各自看书到夜半2、3点才睡觉。可到凌晨5、6点,又起床演练了。技能操作大赛前有两个小时休息时间,他们也顾不上休息,仍然操练不止,并虚心请老师指导。组长蓝小燕护士长的74岁的公公因患“顽固性心衰”、“脑梗”、“心房纤颤”等多种疾病在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大赛前一晚,公公在重症监护室2次心跳呼吸停止,虽心肺复苏成功了,但因病情太重,呼吸机一直撤不下,不能脱机治疗。蓝小燕获知此事后尽管心情沉重,但有丈夫支持和安慰,加上自己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参赛愿望,所以仍然把此事隐藏心底,不受干扰地坚持训练和参赛。正是因为这支代表队的队员们这样忘我的工作,最终他们在比赛中胜出,为百色争了光。

与国际接轨边救边练练出高素质的院前急救优秀团队

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120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该团队平时工作中非常注重团结。急救中心主任陈诗平副主任医师说:“一个团队能不能搞好工作,团队协作精神最重要,团结就是力量。没有优秀的团队精神,我们什么工作都做不好。因为急诊科、急救中心120工作需要职员互相密切配合,一个人独立去做是做不好的。因此该团队多年来始终如一加强团结,同舟共济。

为与国际接轨,百色市紧急救援中心120在医院领导重视下,近年来加大了进修学习力度,一批批医护人员先后到著名医院进修:蓝小燕到中山医科大一附院急救中心进修急救护理;潘燕玲到北京医科大一附院进修急诊护理;黄春玲到华西医科大一附院进修急救技术;莫佩妙、黄辉翠两同志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进修;廖茜、周冬梅等多次到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进修各种急救技术。120的医生同样到国内名牌大医院进修学习。例如肖玉光、黄永义两人到广州中山医科大一附院进修急救医学,乃远福到华西医科大一附院急诊科进修一年,黄永照到广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进修一年。这些同志到国内名牌医院进修回来后,把学到手的新急救技术带回来在科室推广,不断开展新业务,使市医院急诊科抢救技术与国际接轨,提高了院前抢救成功率。

120的医生护士们经常边工作边在科内常规训练。每人都负有一到两个急救项目作为自己拿手功夫对全体队员进行培训的义务。其实,在百色市人民医院,平时做急救培训的,不仅仅是120团队本身,这个团队还每年负责对全院1000多名职工进行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培训,全院从医护人员到行政后勤人员到临时工人人懂得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知识技能,以应对各种现场急救。

为了120,为了危重病人的身体健康,该院急诊科有5位护士结婚多年,年龄大都30岁左右了,还未安排生小孩。护士蓝小燕、周冬梅两人近40岁了,但一直在急诊科工作了20年,从无怨言。周冬梅说:“在急诊科120工作很苦,好累,但因热爱急救工作,热爱这份事业,一直就没要求转到别的科室,我这一干就是20年了。”

以千百次成功院前急救救活危重病人才是真正的高分

面对记者的采访,该院急诊科护士黄雪红这样说:“为了不使急救技术落伍,我们经常不断地练功夫,还要啃书本,一次次参加考试,为的是适应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一次次出诊很累,把重伤病员接回医院成功救治转危为安时,我们的心就深感慰藉。尽管好忙好累,但累得有意义。”

是的,百色市紧急救援中心120救护车每天都在呜呜啸叫,过大街,走小巷,进高速路,下二级路、三级路,甚至飞驶在有一颗颗大石头、泥泞、路面坑坑洼洼的山区机耕路上,无论什么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这支人民健康卫士的前进步伐。

这次参加全区大赛,获得的只不过是考官们给的正规训练得到的最高分。其实,百色老区这支训练有素的57名120医护人员早就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病人“出题考试”。由病人出题考试才是真正的考试,考得高分才是真正的得分呢!

2007年8月某天半夜,右江区阳圩镇有一起车祸,车翻下百米深谷。120出车,碰上大雨,事发地悬崖峭壁。担架送得下去,却没办法把病人抬上来。医护人员只好把病人送上担架后绕了几百米深沟,闯过一丛丛荆棘,才把所有伤病员抬上公路。

2007年冬季,百色城区幸福花园大门旁某酒家因关门窗太紧,造成1人煤气中毒,心跳呼吸停止。接到求救后,医生班攀和护士张美菊紧急出诊,救护车啸叫着赶至幸福花园。恰好护士蓝小燕和黄雪红无意中散步经过这里,也就顾不上自己是休息时间,立即投入了现场急救,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插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开通静脉通道,接氧气,打针,就地复苏半小时后心跳恢复,随后把中毒者送入医院进一步抢救……

春节期间,百色市某电业公司野外作业的一辆车不幸翻下深谷,120救护车十几分钟后呼啸而至,对伤病员进行了现场急救……

2008年1月,肖玉光和黄雪红出诊到那坡县接一例生命垂危的白血病女孩。车行驶四个多小时才到那坡,本想吃晚饭了才把病人拉回,但一检查,病人生命已垂危,家属焦急不已。他们顾不上吃饭,马上把病人抬上车。因为病人血压不稳定,一直处于休克状态,两人只能坐在病人旁一直严密监护。半路上病人一度心跳呼吸停止,她们在车上进行了心肺复苏,一路颠簸抢救,直到把病人接入院为止。这时抬头一看,时针已指晚12时。

一次,大愣乡一个农民不幸触电,120救护车呼啸而至,但农村机耕路太差,又下大雨,道路泥泞,大雨滂沱。医生护士只好徒步跟着农民行走。走到村屯时,医生护士一身身黄泥,竟认不出谁是医生了。

一次,医护人员上到八层高楼抬病人。因为没有担架队,病人家属又少,医生护士只好又是现场抢救员,又做担架员,把病人从八楼抬下一楼。下楼过程中,一位医生闪了腰。几天后检查,医生自己腰椎间盘脱出。

逢年过节,万家团圆,120急诊人员却一次次乘车奔跑在百色的城乡公路上,在救护车上过大年。

3月22日凌晨四时,一辆满载外出打工农民的大客车从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开往广东东莞,途经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附近时与一辆货车相撞。120接到呼救信号后,四辆救护车5分钟内同时出动,迅速把30位伤病员全部接回医院进行抢救。该院黄维军院长、黄桂忠副院长迅速组织50多名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把车祸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一位30岁妇女身受重伤,胸椎压缩性骨折,她在接受检查时感动地说:“广西百色120很及时,车祸发生没多久,救护车就到了,要不然我们的生命真不堪设想……”

7.院前急救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篇七

《院前急救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制订必须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

院前急救病历是集病案实录,救治承载,告知签字,法律凭证,统计归类、特殊情况记载等于一身的实时记录。

字时,应当用双线画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除等方法掩盖或除去原来的字迹。

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代理人或关系人签署同意书。

(三)中途联系患者或到达现场未见患者本人,退车者可不填写院前急救病历。

3、病历中记录的时间(五项)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日期和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不使用Am、Pm记录方法。如2008年6月12日来电时间21:36或21时36分。

4、跨跃00:00之后要求在跨跃时间上标明年(未跨年份的可省略)月(未跨月份的可省略)日。如:出发时间(6月5日)23:56,到达现场时间6日00:03

5、病案书写时间填写“年、月、日”,医护签名时间填写“年、月、日、时、分”,患方知情告知签字时间填写“年、月、日、时、分”。

(三)其它一般和相关项目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救治地点(住址)、联系人及电话要用文字和数字书写。不能提供患者姓名时,姓名处应书写“无名氏”,如为多个无名氏患者,应书写“无名氏1”、“无名氏2”;年龄不详时需做估计,如:老年、新生儿;联系人及电话若无,该项应填写“无”。

2、身份、民族、国籍、现场地点、呼救原因、送往地点、在相应的项目上用“√”选择。选择跟有“:”的“其它”要用文字进行书写。身份、民族、国籍若不详,要在其它后注明“不详”。

3、病情选填要求,依据采集的病史、查体的结果等选择“轻、中、重、救前死亡”。“不详”只适用拒绝救治无法获取病历资料的患者;“无特殊”只适用于正常或残障弃婴(无急症)、无病或

残障流浪人员。诊断如为“心搏呼吸停止”,现场救治成功,“病情”应选择“重”。

4、患方配合选填要求,昏迷、精神疾病、婴幼儿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且暂无亲属的可不作选填,并在告知栏内注明无亲属;“不合作”适用于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较为完整,拒绝院前治疗或应回院治疗的患者;“拒绝救治”适用于不配合或拒绝提供病史资料、拒绝体格检查的患者及亲属。

5、救治结果选填要求,其中“救后死亡”要选择“现场”、“途中”,并注明救后死亡时间。如“患方配合”选填“拒绝救治”的,且病情所处状态较为稳定暂可不救治的,应选择“稳定”或“无变化”;如“病情”为“救前死亡”,现场采取救治措施后病情无改变,“救治结果”应选择“无变化”;其余根据救治结果,选择“有效”。

6、病史提供人为现场病史主要提供者。-7 错误书写:陈旧心梗2年,昏迷10分钟。

3、主诉多个症状时,应按发生时间先后,次序列出。如头晕半天,加重伴恶心、呕吐半小时。

4、病史复杂时要进行归纳,要使用医学术语。

(二)现病史书写及要求

现病史是本次疾病从发病至救护车到达病人身边前对疾病的起始、演变、诊疗等全过程的记述,简明扼要,主要内容包括:

1、起病情况:患病时间、发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病因或诱因。

2、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

3、病情的发展与演变:病情是持续或间歇、缓解或加重因素,进行性加重或是逐渐好转。

4、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及演变过程。

5、诊疗经过:何处、何时就诊,做过何种检查,何种治疗,药物应用及效果。

6、一般情况:与本次主诉有关的。

7、凡意外事件或可能涉及法律责任的伤害事故等应详细客观记录,不得主观臆测。

描述记录注意要点:先记录本病的阳性症状,后记录本病的阴性症状,避免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交叉描述。现病史只需记录

本次发病的情况。

与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无关的症状不要在现病史中记录。

(三)既往史书写及要求

1、既往史必须用文字记录,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包括与本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有关的手术、外伤史、输血史,传染病史等。

(四)药敏史必须用文字记录,如“青霉素、无、不详、未发现”等。

(五)体格检查书写及要求

1、体格检查项目无法实施或患方拒绝救治,体格检查相关项目也不允许空项,应在相应项目中注明“未查”、“拒绝检查”等,患者不配合的体格检查项目需在该项目中注明“不配合”。

2、选择“未查”项目,一定不是此次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项目。如各类外伤患者,体温可填写为“未查”。

3、心电图、血糖监测结果、未列出的其它检查项目与诊断、鉴别诊断有关的,应在“其它”处记录。

4、创伤评分只适用于各类外伤患者(特别是判断为中、重度伤患者,救前死亡患者除外)。用循环、呼吸、胸腹、运动、言语5个参数分别按轻重程度记为2分、1分和0分,5项分数相加,总分9-10分为轻度、8-7分为中、重度,≤6分为极重度。

5、辅助检查心电图和简易血糖仪,凡疑有心脏系统疾病或临

床判断死亡的患者必须做心电图检查。凡昏迷、特别是有糖尿病史昏迷的患者必须使用简易血糖仪进行血糖测量。检查结果写在“辅助检查”栏内。

7、救前死亡患者检查项目要求:检查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状态、双瞳孔对光反射等情况;心电图检查;其它根据疾病类型做相应的检查。

(六)初步诊断书写及要求

1、初步诊断的疾病名称要使用中文书写全称,不能缩写、使用符号或英文(无正式译名的疾病除外)书写。如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写成慢喘支;糖尿病写成DM等。

2、初步诊断尽可能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心功能3级)。

3、凡不能明确初步诊断的,可书写为“××(症状或体征)原因待查”;若考虑为某种疾病的可能,在疾病名称后加“?”表示。如头晕原因待查(高血压病?颈椎病?)。

4、疾病的诊断尽可能完整,几种疾病并存时按主要疾病、并发病、伴发病排列,诊断不明时按疾病的可能性大小排列。

5、原则上不允许在未除外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轻易诊断为功能性疾病。

6、首次初步诊断某种疾病时一定要慎重,除非有明确的诊断依据。

0

7、各类“救前死亡”的诊断书写要求:如为救前死亡,且死亡原因不详的,描述为:“救前死亡,死亡原因待查”。如救前死亡,但有明确病史,且能排除非正常死亡的,可按病史描述死亡诊断。“宣告死亡的时间”记录在诊断后,并加括号。

(七)救治措施书写要求

1、除药物应用外,院前对患者采取的救治措施,在相应项目的文字上用“√”选择,如:“止血、包扎”等。

2、药物应用(包括在其他医疗机构携带液体):必须写明药物名称、剂量、使用途径。如:生理盐水250ml 静脉点滴(标明带液)

3、如救治措施不在上述范围内,应在“其它:”后用文字书写注明。

4、禁止将返院后救治措施记录在院前急救病历中。

(八)医护签名及日期时间书写要求

1、医护签名,要求本人签名,不能代签,签名要求签全名,不能只签姓,不签名。如:马大夫。

2、日期时间,指院前病历书写、签名完成的日期及时间。-11

2、如告知内容不在已有项目中,应在“其它:”后详细书写注明。

(二)责任人签字,非患者本人签字的,需注明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责任人拒绝签字时,医师应在“责任人签字:”处用文字加以说明。

(三)告知人必须是此诊的出诊医师,签名要签全名。

(四)日期时间要求注明告知签字完成日期时间。

的特殊检查、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告知特殊检查、治疗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同意检查、治疗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特殊检查、治疗项目的名称、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患者签名、医生签名等。特殊检查、治疗的含义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4年8月29日卫生部令-13 第二十三条 打印病历编辑过程中应当按照权限要求进行修改,已完成录入打印并签名的病历不得修改。

第五章 其他

8.院前急救部工作总结 篇八

2010年院前急救部在医院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在院前急救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我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取得了多方面的好评。

二、2009年工作主要开展情况:

(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1、我科实行24小时值班,每天有固定的医师、护士和司机负责出诊,加强对救护车辆的管理,现规定救护车停在医院内,司机每天检查车辆状况,打扫车内外卫生,让救护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重新树立“120”急救新形象,改变了老百姓对“120”的看法,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综合以上因素,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院前急救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就诊病人逐日增多,使我们科全年共接诊人数6888人次(平均每天就诊人数78人次),住院人次5371人次,(二)制定了制度并上墙,具体如下:

1、首诊负责制、各级医师职责、传染病报告制度、医疗安全制度等;

2、完善了几种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程图: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左心衰、休克、心律失常、有机磷中毒等;

3、制定急危重症病院内抢救的绿色通道制度和抢救流程图;

4、制定了“120”院前院内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图和制度;

5、制作了院前急救部的健康宣教宣传栏和院前急救部的基本情况及医护人员的简介;

6、建立“120”急救中心的网络医院,明确网络医院职责;

7、建立各种转诊知情协议书,完善转诊制度,防范医疗纠纷

(三)抓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医疗安全氛围;

全科人员在理论上认真学习十七报告精神,深刻理解“十七大”精神实质,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护士法、传染病法制法、输血法等)。同时让全科成员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和捐赠活动,使全科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自觉遵守院内院外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在诊疗过程中按照医疗规则操作,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四)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院前急救部是诊治和抢救病人的场所,所以,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医务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因此科内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和加强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先进的急救技术,以便提高急救能力。

(五)加强管理,协助环保科做好传染病及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

近年来,新的传染病时有发生,旧的传染病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院前急救部首当其中。所以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认真细致诊治每个病人,尤其是发热病人,才能确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并详细做好记录。所以科室多次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效益:

我科医护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医疗服务的准则,切实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始终把病人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时时处处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尊重病人对服务便捷性,人性化沟通等方面的要求,开展“亲情化”、“人性化”服务,做到“六心、七声”的微笑服务。护士给病人打输液前,先给病人和家属作健康宣教、介绍医院的环境(如厕所、安全通道、饮水机的位置等)、在输液过程中如果有事请按铃、热天开空调制冷、冬天开空调和开电热毯取暖。经环境改善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后,病人对院前急救部的服务比较满意,现我们科每天来输液的病人不断增多,说明我们的服务得到全县人民的认可,才使院前急救部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七)规范医疗文件书写,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我们规范了转诊知情同意书和院前急救部病历,做到转病人前要有家属签转诊同意书,移交病人时,要有接病人的病房医师签字,病历和转诊书都归案保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制观念,以免发生医患纠纷,减少不必要的争议。

三、存在的不足和整改措施:

1、“120”车的管理不到位,车内卫生不够理想,“120”车有事无事开上街影响不好。加强对司机的管理,实行惩罚制度;

3、医师对门诊疾病治疗用药不规范,时有个别医师对病人试验性用药,今后必须加强对常见病的规范治疗,确保医疗安全;

4、时有医师的处方书写不规范和门诊目志漏登;

5、抢救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6、急诊室医师经后要轮转到病房上班,特别是年青医师,因为院前急救部面对的疾病面广而杂,需要有一定的急救技术;

7、急诊室护士太年轻化,应急急救经验不足,难以完成紧急救护任务,经后一定分批分次去学习培训,加强队伍的业务训练,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XX医院XX年上半年院前急救工作总结

XX医院急诊科占地约1000平米,共有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14名,护理人员28名,急救车4辆,司机6名;急救车共配备急救箱8个、心电监护除颤仪2台、多功能监护仪2台、人工气道设备及人工呼吸器4套、车载氧气设备4套、吸引器2台、便携呼吸机1台等。作为市急救中心的一个急救分站,可保证24小时同一时间段内连续出诊2车次以上,较好的配合市急救指挥系统完成了院前急救工作。现总结如下: XX年1-6月份共接到呼救电话1306个,派出急救车完成出诊任务1253车次,其中平均日出诊量为7车次,最高日出诊量为15车次;院前急救中危重病人为450人次,占出诊量的35﹪,县区以上长途出诊76车次,成批伤出诊10车次。

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医护人员配比不足,急救人才梯队断层,不利于院前救护的长远发展。

2.没有配备急救车担架员,对需要搬运服务的病患无法满足其需求,造成搬运困难,延长急救时间,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3.4.出诊空车率较高,占出诊总量的19﹪,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出诊病人中“三无人员”占出诊总量的1﹪,无人为病人医疗费用买单,由急诊科垫付,造成科室经济负担。

5.急救车没有配备GPRS,较偏僻地区到达速度受到影响。

9.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九

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共553例, 其中, 内科237例, 外科258例, 妇产科58例。死亡30例, 院前抢救的成功率为94.5%。

2 院前急救的护理

2.1 用物处于备用状态

出诊护士每日每班上班前必须清点出诊车上的仪器, 药物和其他用物。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处于备用状态, 如除颤仪、转运呼吸机、心电图机、铲式担架、氧气瓶、吸引器、呼吸囊, 气插用物、血压计等。检查药物基数是否符合配备, 药品的质量完好, 是否在有效期内。其他用物, 如无菌手套、输液器、留置针、敷贴、注射器、方纱、肢具, 夹板等, 是否齐全。每次出诊后, 必须清理出诊车, 补充车上的用物, 使出诊车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2 接诊迅速

当值班护士接到急救电话时, 须详细正确记录患者的信息, 如患者的病情, 详细地址, 联系电话及时间, 结合所有提供的信息, 立即通知医生、出诊护士及司机, 在3分钟内迅速出诊。

2.3 现场评估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 迅速评估现场环境, 确保现场环境安全。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及评估, 测量患者的生命征, 检查患者神志, 受伤的情况,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

2.4 现场急救

评估患者后, 遵医嘱进行抢救, 如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 取舒适体位等。如心梗患者, 立即予绝对卧床休息, 吸氧, 心电监护, 开通静脉通路, 急查心电图;中风患者, 立即予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颅脑损伤患者, 进行格拉斯评分, 观察瞳孔变化, 病情危急时进行气管插管, 呼吸机或呼吸囊辅助呼吸;大出血患者, 尽快开通静脉通路, 插尿管, 观察患者意识、生命征、尿量的变化, 防止休克发生;有伤口的患者应予以包扎止血, 骨折的患者要妥善固定。在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征, 用药效果等。初步抢救后, 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适合转运, 将患者送往就近的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2.5 转运

快速、安全的转运,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1) 转运途中救护车的行驶应平稳, 禁忌过度颠簸及紧急刹车, 医护人员应应该坐在病人身边,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 转运途中应详细、认真、准确的记录所检测到的生命体征记录; (3) 返回医院时, 要与相关科室联系, 以便做好接诊的准备, 争取抢救时机。如遇重大灾害或群体性事件时, 及时报告上一级领导。

2.6 心理护理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说明了护理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而心理护理, 在进行抢救工作时, 往往容易被忽略。患者及家属, 在面对突发的意外伤害, 会焦虑、恐惧、不知所措, 此时, 医护人员更应该向患者或家属做好病情解释, 每个操作, 都向患者做好解释, 取得患者的配合,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沉着冷静地处理病情及适当地安慰, 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同时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2.7 及时完成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书写

院前急救的护士应迅速的完成护理文件的书写, 包括病情记录、一般项目、救治记录、辅助检查、完成病历的时间、出诊结果及急救转归、患者交接情况记录等。院前急救的护理病历要准确、及时, 保证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 无涂改及遗漏, 为下一步的抢救治疗提供必需的信息及数据,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2]。

3 体会

3.1 强化急救意识, 提高急救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院前急救是迅速到达现场, 采用现代化的技术, 实现综合的急救措施, 使患者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最迫切急救及治疗[3]。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更应该强化急救的意识, 掌握急救技术。充分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掌握急救技术, 如CPR, 除颤, 监护, 气管插管, 呼吸囊的使用等。护士具有过硬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在院前抢救时做到争分夺秒, 快速反应, 及时抢救。

3.2 注重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 降低院前的死亡率

院前死亡患者大多是因为群众不了解或者不具备院前自救的有关知识, 因此, 做好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很重要。如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并指导群众学习院前急救知识, 让更多群众了解及参与急救, 可以有效降低院前的死亡率。

摘要:院前急救当中应积极运用护理的急救思维, 使用高效的护理方法, 于院前急症、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熟练的了解院前急救现场及转运途中的监护且及时有效的予以心理护理, 明显的提高了院前抢救的成功率, 为患者转入医院内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理护理,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何春梅, 劳娅, 胡秀娟, 等.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66-67.

[2]邓樱.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2B) :153.

10.院前急救拉练方案 篇十

张军根1

[摘要] 香港院前急救机构以消防处救护部门为主体,圣约翰救伤队、医疗辅助队和政府飞行队为补充共同构成,参照英美救护员系列实施院前救治,救护员较公务员提前5年退休。救护站建设、社会急救培训等均有法律明确规定。工作环境和急救装备明显好于内地。香港院前急救的诸多方面及运行环节都值得内地学习。建议开发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人为先,改善工作环境,规范急救装备;转变理念,多方位、多手段拓展队伍的发展渠道,稳定急救队伍;实施分类救治转送制度,理顺急救运行机制,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吸取香港立法经验,通过立法保障院前急救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救机构;运行机制;香港

2011年10 月-11月笔者随杭州市卫生系统医院管理干部赴港培训班到香港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培训考察,期间考察学习了香港消防处救护部门、圣约翰救伤机构和医疗辅助队、医院急诊部门等院前急救机构,学习了香港院前急救运作机制:

1.香港院前急救的机构组成

香港的院前急救机构以消防处救护部门为主体,圣约翰救伤队、医疗辅助队和政府飞行队为补充,四个机构共同构成。

1.1消防处隶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由(救火)行动总区、安全总区、牌照及审批总区、救护总区、总部总区及行政科组成。香港的医疗急救、火警、匪警和交通事故等求救电话均为一个号码“999”,由消防处总部总区的调派及通讯组负责,调派通讯组共210人。24小时“999”受理电话共设26台,其中2台为咨询、查询台,另设三台作为行政管理台。全香港的医疗急救业务由消防处下设的救护总区负责。救火与救护行动总区分别隶属于消防处下的不同部门[1],救护总区下设港岛、九龙和新界两个行动区(域)及行政组、训练学校四个部门,行动区(域)负责一线急救任务。2010年共出车687133 次,急救病人619101人次,平均每天出车1882次,救治病人1696次。

1.2圣约翰救救护机构为一慈善团体,依据香港法律成立,最高领导人为特 作者单位: 310021 杭州, 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 区特首。机构成员6000多人,其中正式员工约90人左右,其余均为志愿者,下设救伤会与救伤队两个分支,救伤会主要负责急救培训,救伤队主要负责现场医疗急救及大型社会活动保障,在港岛、九龙、新界各设有一个急救站,24小时值班救护车共三辆,有三个对外呼救电话,供市民呼救。每天出车总数20-30次。

1.3医疗辅助队由香港政府设立,隶属于保安局。由4600多名成员,其中公务员100人左右,其余均为志愿者。医疗辅助队主要分为行动翼、总部纵队、训练及发展纵队、医疗和辅助医疗纵队、后勤支援纵队四个纵队组成。主要负责大型活动医疗急救保障、非紧急病人转送、急救巡察、紧急医疗辅助、急救技能培训等工作。

1.4政府飞行服务队隶属于保安局,共225名公务员。主要负责搜索、救援、运送伤员、协助灭火和支援警队行动以及协助政府完成其它特殊服务。飞行队招募有专业训练的医生、护士义务出诊服务。

2.机构主要急救要素及特点

2.1救护站是香港院前急救网络的基本单位,类似内地急救点、急救(分)站。救护站的建设由香港消防处总部总区下属的策划组负责。救护站的建设与香港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建设标准在政府制定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第三章《社区设施》第8节《救护车服务设施》中做了明确规定。规定每个救护站建设划拨土地的面积不少于1160平方米,临街面宽至少36米。如果与消防站(局)合建也明确规定了土地的划拨面积。救护站按照人口密度、意外伤害发生频度及日常呼救频度结合政府及医疗设施分布情况选址,原则上要求驻守在救护站内的救护车在市区、乡镇郊区分别于10分钟及20分钟内到达紧急事故现场。目前香港境内按照以上标准共建有37个救护车站。救护站功能齐全,通常为二到三层,救护车停驻救护车站室内专用停车库,设置在一层,二、三层主要设有值班室、办公室、会议室、物资储存室、健身房、厨房、餐厅、洗浴等设施。圣约翰下属救护站相对面积较小,但也设有救护车专用停车库、值班室、办公室、厨房、洗浴等设施。

2.2急救装备

救护车:救护总区共有277辆救护车,其中273辆全部为(德国奔驰)厢式车,36辆(宝马)救护摩托车,4辆装备车(德国奔驰),5辆指挥车;圣约翰共有15辆(德国奔驰)厢式车,无救护摩托车;医疗辅助队共有6辆紧急救护车,6辆非紧急救护车,6辆救护摩托车。紧急救护车和救护摩托车型号与消防处一致,均为奔驰和宝马。全港紧急医疗救护车总计294辆,平均约2.4万人1辆救护车。救护车上的医疗装备三个单位基本相同,主要有车载担架、脊柱固定板、AED(心脏自动除颤器)、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机、呼吸器(球囊)、颈托、夹板等骨折固定器材、葡萄糖、生理盐水输液等少量药品。除了有限少量的药品及AED外,其它配置不少于内地配置。消防处救护车配置车载GPS、无线对讲设备、病人救治电子记录终端等通讯电子设备与999通讯控制中心联网。

2.3急救队伍 一个急救单元由一辆救护车、一名主管、一名随从、一名司机三人组成,三人均为救护员,均掌握急救技能,到达现场以主管为主导,随从、司机配合进行团队式救治转送。消防处共有2000多名救护员,其中女性仅有2名,全部为政府公务员编制,享受公务员待遇。救护员不兼任消防工作,与消防员分属消防处下两个队伍系列[1]。新招募救护员须接受为期26周的初级训练,内容包括救护学、相关法例、情绪智商管理、步操、纪律、体能训练及随救护车实务练习等,由救护训练学校承担该项工作。在职救护员约二到三个季度进行一次为期一天的知识技能复习及简单考核,三年一次为期二周的入校在职复训、系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进行补训补考,仍然不合格者吊销救护员资格证书。圣约翰救伤队救护人员由救伤队正式员工与志愿者共同组成,救护员由圣约翰救护机构负责培训考核。医疗辅助队参与的急救工作主要由经过医疗辅助队培训考核通过的志愿者实施完成。消防处救护员法定退休年龄为55岁。每周工作时间消防处救护员48小时,调度员与消防员相同都是54小时,圣约翰救护员60小时。值班的排班方式与国内大部分急救中心相似。香港院前专业救护与美英等国一致为“拉上就跑”型模式,在现场不实施充分救治,比如心博骤停患者原则上仅实施BLS、AED除颤救治,通常边CPR边送医院,基本没有开展ACLS,与有关文献报道略有出入[2,3]。心博骤停院前复苏成功率未纳入专项考核统计,与已有文献报道一致[4]。

3运作机制

3.1日常运作 消防处、圣约翰、医疗辅助队、飞行队日常情况下相对独立,没有隶属关系。全港日常急救由消防处37个及圣约翰3个救护站承接完成。圣约翰通过自设的3个对外公开服务电话承接急救服务,医疗辅助队不承接日常急救服务。如遇伤病员现场位置偏远如较远海面、山区时,飞行队接受消防处的请求派遣装备一定医疗设备的直升飞机协助救援。

3.2灾害救援 短时内因各类灾害事故出现大批量伤病员,消防处待命救护车不足时,会请求圣约翰及医疗辅助队增援。如果圣约翰首先接到电话时会第一时间拔“999”请求消防处增援。医疗辅助队接到消防处增援信息后会第一时间通知待命志愿者30分钟内在紧急救护车待命点集结后赶赴灾害现场实施辅助医疗、救治转送伤病员。通讯调派人员视伤病员数量与轻重程度按照预案等级通知相应医院及医院管理局值班人员落实好送达医院对伤病员的接收准备及增援工作。

3.3救护摩托车及非紧急救护车服务:救护摩托车主要在交通事故时与救护车同时派遣,以解决因交通事故堵车救护车无法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问题。目前救护摩托车仅提供日间服务,夜间、大雨时不派遣。所有院前急救服务包括消防处启动的飞行队紧急医疗服务,不管病人是否香港居民均不收取任何费用。除了紧急救护服务外,大型社会活动医疗急救保障、特殊病人转院、出院、入院转送由圣约翰、医疗辅助队及医院管理局下属救护车完成。消防处除接受部分转院病人呼救外,原则上不承接现场保障、病人出院等非紧急医疗服务。除圣约翰外,其它机构的非急救服务均为免费服务,但需要事先预约登记。

4公众急救技能培训

香港《职业安全及健康规例》明确规定职业场所每150名雇员中应当有1名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急救员,同时要求配置相应的急救物品。圣约翰、医疗辅助队、红十字会是三家法定的急救员培训考核发证单位。除法定培训外,以上三家机构、消防处、医院管理局等单位和相关慈善团体也经常开展对社区及特定人群的义务急救培训。同时,医疗辅助队日常派遣大量的急救自行车及相应的急救志愿者携带急救物品在人群聚集的集会现场、公园、商场、码头等地进行志愿急救保障服务。目前约12%的香港人接受过救护培训,他们与专业院急救机构一起共同构成了相对完备的突发急病第一目击者第一时间自救互救、专业急救人员专业 4 救治的生存链。

5对内地院前急救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5.1开发政府,加大投入

无论是香港的“999”还是国内“120”,院前急救作为群众急病求助的生命线,在以人为本,在中央政府一再强调改善民生的大政策下,越来越体现出她的民生价值。虽然近年政府逐步对院前急救投入不断加大,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与香港相比,普遍“欠债”严重,急需进一步加大投入,规范硬件配置,稳定急救队伍,加强人才建设。一个城市的院前投入占整个卫生投入的比重不大,院前盘子小窗口大,同等额度的资金投入,院前与院内效果的差异巨大,可以做到小投入大产出。建议开展由卫生牵头,财政与市领导参与的参观考察香港等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院前急救建设活动,通过视野的国际化过程,以引起政府官员对本地区相应建设落后程度的重视,争取获得有效支持。

5.2规范装备,以人为先

规范急救站(点)建设:内地(包括杭州)大部分急救站(点)都由急救中心通过自身努力或卫生局协调后与医院合作建立,场地极小,工作人员值班用房条件艰苦,救护车通常露天停放。但在寸地寸金的香港却已建设了37座独立的救护站,在繁华区域,因没有空余土地,不能独立建站时,政府租用私人写字楼建设救护站(如尖沙咀救护站)。香港救护车均为德国奔驰,故障率极小。内地大部分急救中心现役高档救护车比例不到10%,由于经费问题标准采购的救护车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档次较低,故障率高,因此转送病人过程的风险极高。建议参照香港,规范急救站(点)的建设,完善急救网络,按照人口与呼救需求,由政府划拨土地与经费规范建设。提高救护车配置档次,缩减车辆型号、种类,确保急救质量。通过规范急救设施和急救装备,改善急救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救治病人的硬件水平,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理念。另外,类似香港医疗辅助队的医院应急小分队人员技术与装备应与急救中心同步规范,统一由急救中心牵头负责。

5.3转变理念,稳定队伍

香港院前急救人员组成与国内不同,除消防处为公务员外,其余大部分为志愿者,不管是否志愿者均有着良好的敬业服务精神。院前急救突出“急”与“救”,5 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充沛的体力。香港较院前急救人员退休年龄55岁,较一般公务员早5年,不仅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一线人员的人文关怀,更体现了务实科学的作风。国内急救医生待遇差,业务技能得不到有效空间拓展,到高龄仍然还要爬楼、登山实施急救,往往病人还没救,自己已喘不过气来。此类种种,导致急救队伍普遍处于不稳定状态,某急救中心一急救医生因调离急救岗位中心不放行而自杀即是极端例子。

因此,需要多管齐下,稳定队伍。首先需要管理者转变理念,采用新方式、新方法,引导急救人员的理想、信念,展现敬业服务精神。可以考虑尝试引入素质较好的志愿队员,带动其他人员奉献、服务的理念或者修订法规在院前引入救护员职业[1]。同时人文关怀、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落到实处:参照香港提前退休年龄,或者,急救医生在充分医院进修的基础上,可以在到达45或50岁时转入院内,不再出诊执行院前急救任务;提高和加长医务人员医院进修学习的频度和长度;加强国内、国际业务交流与合作;建立急救培训基地、AHA培训中心、ITLS(国际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国内院前急救执业医师出诊的长处,提高急救业务水平,开拓培训对象,提升急救人员的事业感与归属感。

5.4 理顺机制,提高效率。国内急救中心目前除了承担急救任务,还承担着病人转院,送回家中的非急救任务,在目前人员、车辆不足的情况理,非急救任务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院前工作负荷。降低了急救资源的真正使用效率。因此,建议参照香港,对于转院任务按照卫生部有关医院管理病人转诊的制度由医院负责落实。如果仍需急救中心实施的,应当相应增加急救中心救护车与人员编制。

5.5 加强公众培训,打造完整生存链

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第一目击者培训的广度与深度,规范培训课程,可以通过与香港或国外发达国家优秀培训团队合作的形式,学习优秀的培训理念与培训评估方法,完善培训评估体系,通过规范,实效的公众培训,打造完整生存链。

5.6立法保障,持续发展

香港的院前急救工作都得到立法的有效保障:救护站的建设纳入到了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急救人员较一般公务人员提前退休,公众急救培训由职业安全与健康条例做了明确立法保障,等等。而国内基本没有有效的立法保障。有了立法保 6 障,有关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就不会因为部门领导或者行政长官的变动而受到影响或变动。因此,国内应该参照香港尽快为院前急救立法,以确保院前急救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服务百姓,造福于民。建议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提请或者民主党派提案方式进行。国内已有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提请为院前急救立法,但立法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通过立法真正有效解决制约院前急救区域发展的瓶颈。香港的相关立法实实在在,值得鉴借。

11.某县120院前急救工作管理办法 篇十一

(试行)

为规范和加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提高对急、危、重伤病员的应急救治能力,保障人民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某省院前急救救护车管理办法》(某政办发„2011‟47号)、《某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某卫发„2002‟128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院前急救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及转运(送)医疗机构过程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第二条院前急救遵循集中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散设站为目标,按“就近、就急、尊重患者意愿和医院救治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分流。

第三条某某县急救中心隶属县卫生局,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统一调度指挥县内各院前急救网络医院,中心配置指挥调度系统(通讯系统、数字录音系统、电子地图、GPS卫星定位、大屏幕监控系统等),按规定承担下列任务:

㈠设立“120”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㈡收集、处理和储存、上报社会急救信息,按月向县卫生局报告院前急救工作情况,重大抢救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县卫生局和通报相关医疗卫生单位;

㈢建立院前急救网络,划分安排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区域、— 1 —

班次,制定急救预案和规章制度;

㈣组织、协调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开展对急、危、重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㈤开展医护人员及社会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宣传、技术培训和急救医疗科研工作;

㈥负责和公安“110”、消防“119”、交通事故“122”应急部门相关信息通报、协调。

㈦承担卫生行政部门指令的其他医疗急救、保障任务,接受上级院前急救中心业务指导。

第四条县卫生局、通信管理部门确立“120”急救电话为某某县唯一院前急救电话,其他短号及医疗机构电话一律不得冠以“急救”、“急诊”名义作院前急救电话宣传和使用。

第五条根据医疗急救服务半径和医疗机构布局现状,院前急救网络医院由以下医疗机构组成:

某某县人民医院、某某县中医院、某某县妇幼保健院、某某某某某医院、某某骨科医院、职工医院、某某地区医院、某某某地区医院、某某某某地区医院,该9家医院院前急救由县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救护车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装备。

第六条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㈠服从统一调度、指挥,按标准配备专用院前急救救护车、人员及专用通讯设备,实行24小时值班,承担轮值时段、区域内的院前急救任务;

㈡接受转送的急、危、重伤病员诊治,支持相邻地区的急—2 —

救;

㈢开展急救知识的宣传、急救技能的培训;

㈣按规定及时准确向120院前急救中心报告急救信息,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汇总等台帐保管工作。

第七条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程序:

㈠县急救中心接到紧急医疗呼救后,应当立即发出指令到轮值救护车,值班救护车和随车医生应在2—5分钟内出车,并和急救中心保持联系,接受动态指令,反馈现场急救情况。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接到非急救中心急救呼救信息应当立即派出救护人员和救护车并同时报告县急救中心备案。其他部门或单位接到紧急医疗呼救应转接或指令县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派车。

㈡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应当就近、就急、就专科对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救治,病员及近亲属已明确救治医院的,如病情许可,急救医护人员应将病员送到指定医院;

㈢接受院前急救救护车转送来的急、危、重伤病员的医院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并及时向县急救中心反馈病人基本情况。

第八条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原则:城区、近郊救护根据“就近、就急、尊重患者意愿和医院救治能力相适应”原则优先调度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某某某某某医院、某某骨科医院救护车;孕产妇、新生儿院前急救或转运优先调用妇保院救护车;远郊、外围区域按就近优先调度所在地区网络医院的救护车,特殊情况同时指派网络内其他医院救护车。遇特殊情况、重大抢救活动由卫生局统一调配,不受轮值秩序区域限制。

第九条县急救中心及网络医院建设、管理、运行、车辆装备、人员经费由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和医院自筹予以保障。因院前急救发生医疗纠纷由车辆所在单位负责解决,如发生赔付事后根据责任分摊。

第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卫生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有关医疗机构或责任人改正,情节严重予以行政处罚,或给予相关的行政处分,并取消网络医院资格;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㈠不执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值班制度的;

㈡未按规定配置、保养、维修和更新院前急救医疗器械、通讯设备;

㈢拒绝县急救中心调度或拒绝抢救和推诿急、危、重伤病员的;

㈣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派出救护车或拒绝出车出诊的;

㈤未及时准确向县急救中心报告急救信息,延误调度指挥的;

㈥调度指挥人员擅离职守延误接听急救电话或违规调度指挥造成不良后果的;

㈦其他延误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第十一条本管理办法由某某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

12.院前急救型的天津市急救中心 篇十二

2005年投入使用的天津市急救中心是2003年抗击“非典”后全国建成的首家省级急救中心, 它属于院前急救型运行模式。如何建设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有哪些特点?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结合天津市急救中心6年来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

功能需求, 用科学流线突显

天津市急救中心在2003年新建规划方案设计时, 我们提出了使用功能需求:应体现布局科学合理的相应流线。主要包括:综合行政办公区、通讯调度指挥大厅、预防交互感染、对内对外业务培训、医护人员通道、急救车通道设置、应急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流线, 将中心直属的两个急救分站设在主楼一层南侧, 设立医护人员专用通道门。

在建筑物最高层设指挥调度大厅, 独享两层空间

指挥调度大厅净高达5.3m, 面积为220㎡, 空间开阔。除满足院前急救任务外, 预留应对突发事件受理空间、设备管线, 且与调度大厅相连处设置指挥室, 面积为100㎡, 安装了电视电话设备和无线通讯设备等。一旦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关人员可通过指挥室直接观察电子大屏幕了解情况, 及时确定应对方案调度指挥。

集中设置综合办公区

天津市急救中心设立了综合办公区, 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集中在三楼综合办公区办公, 形成工作流线, 便于沟通、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财务部门、档案用房应单独设立, 便于工作和保密。

救护人员用房设在一层

救护人员用房接近通道门, 方便接受急救指令后, 能够尽快带齐抢救设备器材, 出车执行急救任务。

预防交互感染, 设置灵活通道门

急救中心建设好自身预防交互感流线至关重要。天津市急救中心科学总结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 在主楼一层西侧设置了通道门, 可通往一层南侧的两个急救分站。平时可通过此门进入各层办理内部事务, 如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疫情, 即可将此门封闭, 将中心办公区域与两个急救分站隔离。另在附属用房内, 设置急救车辆洗消室, 实行人员、车辆分流, 医疗废弃物消毒后移至转运处暂存封闭, 待医疗垃圾转运车按时清运, 最大限度防止交互感染。在2009年防控H1N1甲型流感转送患者期间, 由于各项措施到位, 中心全体人员无交互感现象发生, 经受了实践检验, 达到预期效果。

在一层设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

天津市急救中心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房建在一层, 面积为137㎡, 随着近年来形势的发展变化, 原有库房面积远不能适应需要。该中心同时又是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承担着天津市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并参加了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救援及2009年防控H1N1甲型流感患者的转送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应急物资调拨等任务。要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必须要有相应的医疗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设培训用房, 用于业务培训及学术交流

天津市急救中心具有对内业务培训、对外学术交流、面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急救常识及技能的职能。自2005年迁入新址以来, 利用主楼二层培训用房 (示教室、电教室和培训大教室等约500m2) 和培训设备器材, 开展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培训。同时走出去, 先后为部队、公安、武警、消防、机场、铁路、地铁、厂矿企业进行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100余次, 培训各类人员数万人。

注重后勤保障功能的设计

天津市急救中心新建项目在设计构思中, 根据所处新开路与华龙道两条市区主干线道路交口较优越的地理位置, 结合本单位急救工作性质及特点, 采用如下设计:

——采用双电源配置, 外线电源分别由昆纬路220KV变电站和华夏35KV变电站引入, 室外设置400KV箱式变电站一座, 一楼室内设置低压配电室, 保障电力供应正常不中断。

——对120通讯调度室关键部位配备了UPS电源, 保障在突发情况下, 通讯指挥调度畅通无阻和数据信息保存。

——根据主楼建筑布局, 设计时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配置水冷机组, 夏季开机自行制冷;并连接外网热源, 实行冬季供热。

——根据建筑规范要求:配备安装了消防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和喷淋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情, 能够及时报警, 组织扑救。

——按照建筑规范要求, 设计并安装了主体建筑和通讯调度管网系统防雷设施, 并通过市气象主管部门验收取得合格证。按规范定期维护保养和年检。

——在附属用房内设置了120㎡的急救车辆修理车间, 标高5m, 满足急救车辆维修保养需求。

急救车通道, 为环形设计

急救车辆通道和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应保证及时出车, 快捷执行院前急救任务。该中心在院区道路规划时设计为环形通道, 在院区西侧设有急救车专用通道, 竖立标识牌, 安装电动门, 值班急救车可在最短时间、最短距离驶出, 迅速执行院前急救任务。

停车设施, 分设两区

在院区东西两侧分别设置停车罩棚, 其中西侧罩棚为值班急救车辆停放区域、东侧罩棚为非值班车辆停放区, 杜绝混杂停放, 做到有序管理, 确保值班急救车辆接受指令及时出车。

建后感言

*设计上坚持以完善院前急救功能为主, 突出急救特点和平战结合

设计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应全面了解掌握所处地区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以确定所建急救中心的规模大小。决策时应具有前瞻性, 适当超前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应充分考虑院前型急救中心所承担的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任务, 设计上坚持以完善院前急救功能为主, 应突出急救特点和平战结合的性质, 特别是在经过2003年“非典”疫情的实践检验后, 设计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需满足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

*新建或改建时, 注重前瞻性

要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规模相适应, 同时兼顾到今后的发展。新建天津市急救中心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实践, 我们感到现有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有些小了, 显得不够用, 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天津市急救中心现有急救车辆刚超过106辆, 若按有关标准5万人/辆急救车配置, 天津市的急救车数量要在现有数量基础上增加一倍多, 建筑面积相应的也需扩建达到10000m2~12000m2左右。

对于改建急救中心来讲, 主要原因就是当初建筑未按急救中心标准或规范设计建设。改建时应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急救流线、注意满足使用功能需求为原则, 杜绝资源浪费。

*设置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 增加培训用房面积

为适应形势需要, 建立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是较为必要的, 建议合理规划。例如天津市急救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筑面积为1300㎡较为适宜。

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意识的增强, 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日益增加, 与之相关的培训用房应考虑长远发展, 增加部分面积。

*急救分中心的规划建设, 应因地制宜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院前型急救中心, 应加强急救分中心 (急救分站) 的建设。以天津市急救中心为例, 承担着市内六区 (中心城区) 和北辰、东丽、西青、津南新四区的院前急救任务, 现在设有河西、南开、河北、河东、红桥、滨海新区6个急救分站, 每个分站下设3~5个站点, 另设有一个非急救分站。形成“急救中心——急救分站——急救点”三级网络急救模式。急救半径为5km, 平均反应时间为10分钟左右, 总体承担着以上10个区600多万人的院前急救任务, 以及跨省市的外埠伤、患者长途转送业务。

急救分中心 (急救分站) 的规划建设, 应根据实际情况, 服务区域人口多少, 因地制宜, 确定规模。规划占地面积≧1000m2, 建筑面积400m2~600m2为宜。应设站长室、司机值班室、医生护士值班室、药械库、微机终端接收室、其他工作生活用房, 并应有停放急救车场地和通道。可参照借鉴公安消防部门布局。

上一篇:培训的实习报告下一篇:学法优化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