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2024-07-04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精选8篇)

1.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篇一

绪论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人类都在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

一 新疆小城镇发展现状

新疆小城镇主要是沿盆地边缘和公路、铁路为轴线散落分布且南北间发展不平衡。数量上,北疆多于南疆、南疆多于东疆,北疆小城镇占总数60%以上,北疆铁路沿线成为新疆小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

近几年,新疆小城镇的发展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新疆有县城以外的独立建制镇162个,独立建制镇建成区人口74.04万人,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3366.37公顷。2008年末,新疆总人口2130.81万人,城镇人口为844.65万人,城镇化率39.6%。新疆有乡镇企业37.83万家,比上年增加1000多家。

新疆小城镇目前以二,三产业为代表的城镇经济尚不够发达。同时与全国柱产业的支撑。新疆现有的小城镇更多的表现为消费型城镇,而不是生产型城镇。新疆的小城镇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区市相比还有较大差异。但是,新疆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全区农村小城镇区共占地176.7平方公里,平均每镇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有关资料分析,镇区面积越大,聚集的人口,企业越多,镇区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镇,镇平均农业人口,企业数要比全区平均水平高于77.9%和19.2%。城镇企业的数量及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的经济水平。①

二 新疆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小城镇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有的是个性的,有的是普通性的。有的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体制的瓶颈造成的,有的是政策的缺失带来的。就

①新疆年签:新疆年签社,2009年版,第222页 是各地方对小城镇建设的理解不全面,没有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工程进行通盘考虑。

(一)对小城镇建设认识不足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地域辽阔,但经济比较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且民族成分复杂由于绿洲散布在干旱区的分布特征,各城镇相距较远,人口密度小且分布不均。新疆城市体系存在着功能交叉和重合现象,表现在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和大、中、小城市、城镇与乡村之间功能不清,协调发展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多数县城和一般建制镇是为农业和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区域中心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水平低,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弱。由于新疆的许多市镇是通过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力量推进城镇化的结果,使城镇人口虚化扩大,大量乡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而只是因为所在地行政建制发生变化而成为市镇人口。市镇中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使城镇功能弱化,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不明显。

1.未积极发展农业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天正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同全国特别是同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在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末,新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在波动中徘徊的历史时期。农民收入同城市职工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农民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式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将加剧农产品的卖难,开拓农村市场和扩大内需的方针难以真正落实;农民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农民收入问题是事关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国家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传统的小农是的生产经营方式由来已久,农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农业还是弱质产业。当前新疆农业存在的问题是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低,农业资源利用低,农业投入不足,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增收缓慢和农民进城受歧视。长期下去必然受到自然资源,财力,物力,环境容量的制约无论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都还远远不够。

2.农民进城建镇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农民工外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状况,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财政状况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现在却显现出了极 大的弊端,除了给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带来管理,安全上的隐患之外,更是对基层地方上带来许多难题,比如计划生育工作难以进行。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员大量外出,以村组为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妇检无法进行,生育指标无法落实,出生人口难以统计等。再说农民工在进入城镇后由于缺少平等性的福利待遇,使他们缺少对城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亲和感,同时加剧了他们生活的困难度,随之而来还将产生一些诸如偷、抢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原则上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应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雇主不愿意为农民工投保,加上农民参保意识低的缘故,致使他们在城镇中生活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3.对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视不够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市场经济在新疆占较大比重,这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不少政策体制性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的限制。乡镇企业没有与其他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同等的机会,在一些基础设施、垄断和半垄断行业乡镇企业难以进入,从而极大地缩小了乡镇企业的投资和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审批限制。政府部门对乡镇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较多,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三是政策落实和服务不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自治区政府,为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但总体来说,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乡镇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仍受到不平等待遇。在企业改制、工业园区建设、原材料供应、铁路运输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乡镇企业效益的提高。此外,收费项目太多,使乡镇企业负担过重。四是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十分突出,地、县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工作难度较大。

(二)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薄弱,城镇规模小,设施落后

城镇建设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新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反复建设、频繁改造,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1.新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基础差

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新疆小城镇基础设施存在以下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很多城市存在交通拥堵,出行不便,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城市还存在供水紧张,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城市道路,垃圾收集和处理,公共绿地,公园和休闲设施,污水处理等疾驰设施建设,仍有很大差距。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方面来讲,多数城市仍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普遍存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始引入市场机制,但城市政府仍是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状态已有相当缓和。但总体上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规模和质量上仍有待改进。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实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从实践情况看,由于缺少配套政策和有效的规划手段,经常出现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产权界定,市场推出,产品和服务定价等政府规制手段,以及相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约束,都还有待完善。

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市功能类型趋同

在我区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城市功能是城市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机能和作用。城市功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新疆绝大多数小城镇城市功能专业化不突出,大多以行政职能为主,兼有现代化工业成分,工业部门少,产业特色不明显,城市功能表现出趋同的特性。多数县城和一般建制镇是为农业和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区域中心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弱。

3.小城镇布局不平衡

全区小城镇发展规划基本上按行政区划分,并自成体系,很少从自然经济圈和整体功能以及区位特色上进行布局。新疆小城镇数量虽然进步增加,但规模小,建设档次低积聚能力有限,规划设计趋同,建筑式样单调,千篇一律的现象突出,既没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也没有建筑特色。特别是部分小城镇发展规划与城乡布局规划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在时空上存在错位。一些地方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到本区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造成城市和城镇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小城镇布局规划的凝固化现象比较突出,小城镇的布局规划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随意改动规划方案,小城镇布局规划形同虚设,小城镇区域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在小城镇发展很慢。外源式模式推动新疆城市迅速发展,而 内原式模式则使新疆小城镇发展较为迟缓。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形成及其产生的推动力不同,正是造成新疆小城镇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三)乡镇企业发展不足,布局分散

新疆现有乡镇企业中,传统工业,建筑,交通,饮食服务行业比重较大,与农业的相关度不高。从新疆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与现状来看,乡镇企业产业趋同性大产品缺乏竞争力,规模效益差,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认识上不到位、政策体制性障碍、企业产业化层次低、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职工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现代管理方式应用少,地域性特征显著;行业布局不合理及自身发展上的欠缺等问题,导致企业自身发展困难,劳动力吸纳能力弱,对农业增值的贡献小,更缺乏对小城镇建设的推动力。

1.新疆乡镇企业的产值不高

近年来,新疆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壮大。截至2002年底,新疆乡镇企业总数达到35.19万家,完成现价总产值362.9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73.95亿元,实现增加值90.49亿元,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7%。2002年,全区乡镇企业出口企业只有6家,完成出口交货值0.89亿元,比上年下降59.7%;①在新疆,一方面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向沿海地区的严重流失,造成新疆乡镇企业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新疆乡镇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乡镇企业的布局不合理

由于受地理及发展水平的限制,新疆乡镇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偏小。从地区分布看,我区中小企业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北疆地区,而广大的南疆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仍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例,仅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这三个地区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数已占到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总数的66.6%以上,而南疆仅为20%左右。新疆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多民族省区,在全区85个县、市区中,几乎所有的县、市区都是以中小企业为经济支柱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角。它对推动我区县域经济增长,安置就业、活跃市场等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地区经济的支撑。②

三 新疆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小城镇建设与体系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观系统内所有的因素。新疆

①②新疆企业年签: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的独特地理条件促使新疆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应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最优化、机制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因地制宜,确定具有新疆特色的小城镇发展的道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正确理解和把握城市化的水平和发展速度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地区进步程度的标志。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目前,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障碍是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吸纳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不平衡,因此只靠某一途径往往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必须采取符合国情的综合性多元政策,根据区域条件不同,城市化的方式和战略应有差异。尽管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一些发展,工业化率也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这并没有带来我们所想的城市化。城市化长期低水平的徘徊,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采取有效措施选择适度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才能使我区社会经济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

2.必循认识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对大多数小城镇来说,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得以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没有乡镇企业的聚集集中,就不可能出现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工业,不会出现大量的第三产业来为工业和职工生活服务,不会出现大量农民变为城镇居民,于是,小城镇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反过来,小城镇建设形成良好的环境,又可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乡镇企业上水平、上台阶。小城镇在规划时,一定要考虑长远,要把居住区、商贸区、文化区、工业区统筹规划,使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做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引导

城市化要靠市场机制作用,人员流动要靠市场吸引,不能用行政办法,但引导作用不能放弃,对农民进入城市,尤其是小城镇,“门槛”不能设得太高,否则,会挫伤农民弃农从工从商的积极性。国际经验表明,每转移一个农民劳动力到工业,可以带动两个以上劳动力进入服务业。而服务业要实现正常的利润,必须达到“门槛人口”数量,这就要求小城镇建设要有一定的规模。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党政各个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小城镇建设,镇是基础,县是关键、县、乡(镇)都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要把小城镇建 设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营好小城镇,及时研究和协调小城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乡(镇)职能部门要分工协作,主动提供服务,形成强大合力,一方面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另一方面抓好具体管理工作。

2.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发展小城镇只是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发展小城镇应采取有重点,因地制宜,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战略。其着力点在于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使之成为规划合理,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整治,特色明显和有较强聚合力。要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要纳入所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以组团式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市或其他城市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形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要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功能,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就爱哦与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北疆铁路沿线地带城镇化发展在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较多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发展,尽快形成一批中心城镇,作为北疆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重点发展展业市场型,旅游型,工矿型,交通型,综合型等特色小城镇。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各异的特色小城镇体系。

3.要做好统一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新疆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地方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对城镇化的进程,小城镇人口,小城镇布局,小城镇规模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同时,要逐步转变政府职能,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管理小城镇,既让市场机制力量对东小城镇发展,又能保证小城镇急步健康发展。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工作十分重要,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城市的纽带。

积极发挥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的监督,控制和引导作用,抓好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注重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质量。加强区内在城镇体系发展上有必然联系的各级行政机构的协作,速进共同发展。

4.要合理布局

合理布局新疆小城镇建设要明确不同等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提出新疆小城镇发展战略,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发展及区域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确定小城镇规模结构,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小城镇内部经济结构和区域人口分布,形成梯次规模结构。小城镇产业定位,各个城镇之间要合理的产业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城镇,防止产业趋同。按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t色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并努力促进大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合理把握城市化的进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度合理的推进新疆小城镇的发展,合理布局,精心策划,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地方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用地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还可以带动房地产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产业的更快发展,而产业的有力支撑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扩张。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1.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新疆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抓紧做好全疆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天然气利用规划和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快城镇供气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进一步加快城区的的管网改造,提高供水能力,缓解缺水城市和区城供水不足的矛盾。加快市内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城市立交桥及行人过街桥涵的规划建设和人流高峰地段的交通组织。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污系统,改造和新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等级。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和美化,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城市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做到同步到位。

2.合理利用土地

对目前的用地政策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向重点和中心小城镇倾斜。对土地供需矛盾特别突出的小城镇,建设用地可在区县甚至全市范围内予以调剂解决。可以将非重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划出部分用于支持重点和中心小城镇,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其次,要严格控制小城镇建设上的土地浪费,坚持高起点、要做好镇区村庄的改造工作,村民住宅要一步到位实行多层化。第三,要积极探索以区县为区域单位的耕地总量控制,实行动态平衡。第四,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的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公开竞标。小城镇建设土地收益分配情况,各地做法不一,现在总的看是以上缴为主。在今后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将土地收益的大头留给镇财政,这样,一可加速小城镇建设,二可促进城镇土地升值。第五,通过迁村并点和消灭“空壳村”,转换出土地用于小城镇建设。

结论

总之,新疆地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等特点,决定新疆地区城市化道路必然与内地城市化道路存在差异,综合考虑,新疆地区应该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宴良.新疆城市化《十一五》规划及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2008年出版.[2]杨宏山.市政管理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3]泽尔民别克.对新疆小城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2003年第5期.[4]李仁玮.新疆乡镇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疆财经,2003年第3期.[5]杜鹰.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9期.[6]朱磊,张琰.新疆兵团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农垦经济,2004年第5期. [7]沈晓红,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安徽:安徽农学通报,2002 年出版.[8]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9]黄达远.论铁路与新疆的城镇化发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10]李继红.西部城市化及其模式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1]高杨波.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2]高杨波.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五大问题[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13]王作峰.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耕地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14]沈晓红.浅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3期. [15]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16]王梦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出版.[17]宋俊岭,黄序.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出版.[18]刘传江,郑凌云.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19]李广舜.对新疆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0]新疆年鉴[M].乌鲁木齐:新疆年鉴社,2009年出版.

2.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篇二

1 小城镇工业园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小城镇工业园的建设也不断的投入到了建设当中, 但是小城镇工业园的建设很大的程度上不同于大城市, 其本身就有着发展的特征。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资金、区位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当前小城镇工业园的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缺乏

受到经济、区位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小城镇的工业发展通常情况下会以企业作为主导, 只要企业能够进驻, 通常是不论企业的类别的, 也不会管企业的选址是否合理, 就来建设相关的工业园区。所以, 就会出现工业园通常在没有进行整体规划的前提之下, 盲目的发展, 这样就会造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 同时还会引发道路不畅以及浪费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从而也就阻碍了工业的持续发展。

1.2 城镇分散不宜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 小城镇的工业发展比较的分散, 建设的随意性也比较强, 许多地区的城镇建设都是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 这样就很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城镇供水以及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 这样就很难会形成规模效益, 不利于城镇企业集中起来连片的进行发展, 同时也不利于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此外, 在相邻的城镇之间还是缺乏相应的统一规划, 在建设的过程中, 也没有考虑到客观规律的影响, 只是盲目的发展, 这样就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很大程度上浪费的土地资源, 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 这样就会导致其发展的后劲不是很充足。

1.3 污染现象严重

当期, 我国城镇企业相对来说规模还是比较小, 相应的资金也不充足, 技术水平也比较的落后, 主要的就是加工生产一些简单的物品, 相应的产业链也比较短。此外其产业的布局也比较的分散, 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很大程度的环境污染, 这样不仅极大的损害了农村的自然地貌, 并且还使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 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没有形成很好的管理方式。此外由于企业的布局比较的分散, 这样环境治理的成本就会很高, 从而就会导致环境管理的缺失, 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1.4 缺乏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支撑

当前, 许多的城镇工业园区还缺乏特色产业以及优势产业的支撑, 这样就很难会发挥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聚集功能。此外, 当前许多的城镇主要的还是依靠行政的力量来进行驱动, 这样就会导致其为了政绩而做形象工程现象的发生, 努力的进行扩张, 但是其相应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很强, 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并且还没有缺的很好的发展。还有就是为了城镇的发展, 盲目的引进大量的企业, 对于工业园区的定位不是非常的明确, 这样就会导致工业园产业类型的多样, 不利于统一的管理, 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 城镇工业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城镇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当中, 必须的要重视其规划, 要保障其格局的科学合理性, 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 有选择有重点的来促进城镇的发展。要长重点的发展城镇具有区位优势、规模优势以及产业优势的城关镇或者是中心镇工业园区, 逐步的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和规模的分布有序以及城乡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可以提升所在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些重点建设的城镇工业园区, 应该做好相关的规划, 科学的确定工业园区的性质、规模以及其发展的方向, 明确相应的功能分区, 做好各项建设工作, 要努力的扩大其规模, 并且还要完善其功能, 以此来更好的发挥出规模效应, 促进其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了保障城镇工业区建设的高标准, 避免在城镇工业区建设中不顾及客观的条件, 盲目的进行扩张, 就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对于城镇的水、电、气、排污以及绿化等多挣功能要做好统筹和安排, 避免出现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 对于环境应该加强保护,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此外还应该优化和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以此来提升基础设施的档次, 为日常提供更好的服务, 积极的引导城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 居民向居住的小区集中。

2.3 发展无公害特色产业

为了促进城镇工业园的发展, 就需要将产业的结构调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面, 加大力度发展污染较少、无公害的产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则需要从城镇当地的客观条件上出发, 合理的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 城镇的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和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发展城镇企业相结合, 要利用城镇的优势资源, 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特色的资源开发业, 要有机的结合本地的资源, 积极的应用先进的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总之, 在乡镇工业区的建设当中, 应该根据自己的区位以及资源的优势, 选择最佳的发展模式, 保障城镇健康快速的发展。

2.4 提高城镇工业园的环境质量

随着我国生态化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 保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长期以来, 在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还不是非常的重视, 甚至还出现了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的现象, 这样就不利于城镇工业园区的可持续的发展。当前, 常出现的状况是以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存在着严重的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以及利用效率降低的突出矛盾, 导致环境的严重恶化, 得不偿失。所以相关的部门应该尽可能的控制新的污染源的出现, 在城镇工业园的布局上, 应该注重的从生态角度来进行相应的布局, 另外其经济结构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城镇自身的生态特点。此外, 城镇工业园区的规模还应该考虑到环境的质量、土地的容量以及绿化率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在城镇工业园的建设中, 要选择利用污染少的建筑材料, 以此来减少环境的污染。

3 结束语

在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当中, 应该保障工业园区的科学合理性, 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于环境的影响,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小城镇工业园的建设也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但是小城镇工业园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相对来说整体的规划还比较的滞后, 基础设施相对也比较的缺乏, 工业布局也比较的分散, 这样不利于其的良好发展。所以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保障其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促使我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工业园规划,建设,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余臣, 段翔.城乡统筹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规划探索[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3, 17 (03) :154-160.

[2]刘家贤.关于推进小城镇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思考——以昆山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0, 08 (04) :24-30.

[3]孙海华.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2, 06 (03) :94-101.

[4]媛婷, 涂燕.山水城市工业园区规划模式探索[J].规划师.2010, 11 (05) :50-54.

[5]郑辉.小城镇工业园发展问题及规划策略——对诏安县金都工业集中区的规划思考[J].规划师.2012, 03 (01) :214-218.

3.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发展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同时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程;紧接着,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模式与格局,这样更大大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0年],小城镇发展至此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这是国家和政府对于产业发展以及小城镇发展的极大支持。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以及就业问题,因此,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势必要用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同时运用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对社会发展做出正确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举措。

一、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历史发展契机

市场经济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势必带来城市发展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下降、PM2.5超标都是城市进程过快的不良表现。因此,国家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已经开始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以缓轻城市发展的过重负担。将一系列产业转移农村,同时不至于污染农村,并且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建设面临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已经开始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身建设。众多大小城镇率先开始了城镇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农民们自己造城、企业建城、多元投资造城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崭新局面。小城镇还在户籍、土地、财政、社保以及文教卫等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都是产业化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共同贡献。

二、小城镇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协调发展

小城镇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就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小城镇已经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源泉。小城镇的在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的产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都是大有裨益的。首先,小城镇建设已经融入城镇体系当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以及诸多城市群等星罗棋布的分布了众多小城镇。其中,出现了许多天下闻名的名村、名镇。江苏华西村推出村庄兼并新模式,将华西经济代入一个新纪元;浙江花园村实施高科技兴村;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打造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媲美大中城市的花园村庄;江西进顺村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用红色旅游文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国内闻名的旅游第一村。所以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可以说都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起来的,这就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的榜样。其次,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百花齐放,特色鲜明。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亿元村”六成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的沿海地区。因为在这些地方,是改革开放的先发之地。这里的人群更加具有大胆创新与革命意识,他们不甘落后,在看到改革的号角吹响之时,就大胆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符合自身村庄发展的基层管理制度,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例如,在辽宁佟二堡镇,当地城镇居民根据本地特色,建成了“中国皮衣、裘皮”基地。最后,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不断融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是生态农村的基本要求。在小城镇建设中,涌现了大量成功案例。例如德庆特色农产品(贡柑)的出现,就是德庆经验的一大品牌。在这里,实现了三个良好的对接: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培育先进、资金融资有效。市场的拓展,不仅开拓了国内市场,将品牌效应与销售做到国际接轨,而且在服务上也是保证质量与价格的合理。从这些成功的城镇发展案例来说,协调发展始终是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无论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可以说城市—小城镇建设,做到了携手互进。温州鞋都的闻名,华西第一村的生态保护,都是我们以后的城镇发展需要重点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因此,做好协调发展才是城镇建设的历史选择。

本文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与城市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关系,小城镇建设与城市化发展优势互补,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不断膨胀的过程中,适时地转移城市产业向农村小城镇,既能促进城市周围小城镇的不断发展,也能缓解城市建设的许多环境、人口与社会问题,这是城市进程与农村发展的历史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李莹.内蒙古小城镇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M].小城镇建设.2011(10)

[2]刘延岭,关柯.小城镇产业结构问题与产业调整速度[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6)

4.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唐山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和谐社会

前言:

唐山八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围绕构建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同步推进“大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作为一个地级城市,唐山把建设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抓手,这符合唐山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各县区、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在不少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还而临一此问题与困难,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1、目前小城镇建设现状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个城镇都在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规划,都在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如果所有小城镇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有选择性地建设小城镇,处理好积极推进与重点发展的关系。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所谓阶段性目标,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建设各有不同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例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个性和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所谓小城镇建设长远目标就是通过小城镇建设,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中来,实现城镇的人口集中。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镇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或者说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从唐山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二是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三是重经济效益,轻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领导,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制定相关政策、部署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措施时,都要围绕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个根本目标。

2、加快小城镇建设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县区党委和政府在抓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必须把小城镇建设这个战略摆到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组织协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参与唐山小城镇建设。只有领导干部扫除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乡村干部及广大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有吃有穿就是小康的自满思想及“离土不离乡’的思

维模式,从而动员农民群众及其它社会成员积极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中去,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2.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建设。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小城镇规划要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首先,科学地对唐山小城镇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挖掘潜力人的城镇,重点城镇发展起来后带动其它城镇的发展。其次,合理制定、全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各地要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确定一个合理的城镇规模。在研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时,应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可能,避兔盲目建设和建设过程中因忽略环境因素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也可以保证环境建设及规划与城镇规划、环境与城镇建设、环境管理与城镇管理同步进行。

2.3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人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人包人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结果导致小城镇因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平断,人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在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2.4健全法制,不断完善小城镇政府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一是要在确定事权的基础上,完善小城镇政府的功能。将县级有关管理权限向小城镇政府下放,逐步实现事权、财权、人权配套,责、权、利统一;二是按照“小城镇、人服务”和“精简、高效”的原则,不突破所核定政府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办事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三是建立小城镇社区管理组织。作为小城镇政府依托的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一般可采取建立混合型居委会的形式,综合负责镇区住宅、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小城镇的规范化管理和全方位服务。

2.5小城镇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没有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脆弱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年,唐山市城镇化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因此,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打造产业特色,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使小城镇的发展更有生命力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产业特色不突出的小城镇,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路径。经济的繁荣发展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并不是只有工业这一个领域。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发展生态农业,甚至通过建一个大市场,就可以富一方百姓。如滦南县姚王庄镇就是以精细化利用土地,发展蔬菜大棚,发展成为生态农业主导型小城镇;遵化的东陵是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借,发展成为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还有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型小城镇的,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总之,唐山有200多个小城镇,特点各异,应实行区域化、多样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唐山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3、结语

总之,小城镇建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本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认真研究政策,结合唐山实际,加快步伐,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延娜•小城镇建设难题待破―――关于小城镇居民区现状的调查[J]•人民论坛,2006,(12)•

[2]吴恒跃•浅议小城镇建设资金运行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6,(5)•

5.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篇五

一、湖北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6年以来,湖北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产业兴镇”为目标,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城镇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湖北省现有小城镇942个,其中建制镇735个,乡集镇207个。

(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镇成长为新的区域中心。近年来,湖北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宜昌龙泉、荆州容城、襄樊双沟、阳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明星城镇。小城镇已经成为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如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紧镑长江的著名历史古镇。为了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委、镇政府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发展城郊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机械、化肥、造纸、陶瓷、铸造、棉纺、毛纺、制药、食品、酿酒、木材加工、电器仪表等行业生产的优质主导产品驰名省内外。目前,该镇城内各村拥有较大规模的村办、组办企业,市场、商店等经济实体近100家,城区大部分村级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全镇经济规模效益明显,已率先形成了农村产业化格局。同样,夷陵龙泉镇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实现龙泉率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推动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城镇工业化、农村集镇化、镇村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他们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稻花香集团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强以三峡泵业为龙头的机电工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魏家畈轻工业园。20xx年该镇规模工业企业7家,中小企业197家,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5.9%;税收入库额完成4354万元,同比增长12.3%。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10757元,同比增长10.3%,成为夷陵区经济重镇、全市工业第一镇、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二)小城镇的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全省乡镇企业正迅速突破“三就三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生产、为生活、为市场)的分数布局模式,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20xx年全省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6923家,创增加值24.35亿元。全省70%以上的乡村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已设立乡镇工业小区78个,一批经济发达的乡镇以企业为支撑,把发展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如近年来,钟祥市以中小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6家,拥有7个省级农产品名牌产品,6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8个绿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粮集团为主的粮油加工集群,以雨润集团为主的肉类加工集群,以汇源集团为主的饮料食品加工集群,以进鑫公司为主的棉纺加工集群。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去年全钟祥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78元,增长14.4%。

(三)小城镇的产业经营,夯实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20xx年,湖北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达6060亿元,增长14.0%,增速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4%。其中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前年新增10个,仙桃、潜江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45.1%。同时,县域和农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北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6%。

(四)小城镇的园区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跨省转移700万人。20xx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78.77万人,比上年增加48.1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达到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同比下降1.6%;非农业劳动力达到20.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9万人,同比增加7.8%。小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镇的城郊经济,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近几年,全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同时,一批重要城镇的城郊经济发展迅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帮助了农民增收。如十堰市张湾区立足城郊优势,围绕丰富城区市民“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茶杯子”、“钱袋子”,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科技助动“四轮驱动”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养殖、打工经济”为主导的“四个亿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区仅蔬菜专业村达到43个,菜农达到3万多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年蔬菜上市量85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亿元,为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目前,全省734个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大多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多数建制镇不足1万人,最小的镇人口仅千余人。由于小城镇存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在2004年、20xx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在20xx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南有17个、而湖北有11个,与湖北在全国和中部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镇属于自发形成的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行政中心,结构单一,没有使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乏产业支撑。全省小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20xx年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

(三)环境设施不全,生态污染严重。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噪声加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工业废水有专门处理装置的镇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只占49.4%,加上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物总量增加,造成城镇周围的大部分水体制质量在三类水以下,大气、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上小城镇受财力所限,环境治理差。

(四)市场网络落后,产品销售不畅。当前,全省大多数城镇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各乡镇大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秉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100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的目标相比,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制约湖北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起点低,体制改革滞后。小城镇的暂住人口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们长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难以发挥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经商的农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夹心阶层。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城市户口的机会。二是现行的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转让、入股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放弃土地难以获得合理补偿。三是城乡不平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像城镇居民那样还拥有医疗、失业、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险,使农民顾虑很多,不愿意放弃土地迁居城镇。同时,城镇管理机构和法规不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社会治安、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会问题没有列入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城镇脏、乱状况较为普遍,城镇建设活动失控,城镇总体环境严重失调。可见,我省小城镇建化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二)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小城镇建设。2006年省财政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5000万元用于100个重点镇建设,500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带动全省100个重点镇计划投资8.3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但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只占gdp的比重为2.59%,比全国5.22%的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与江苏、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别低1.15、0.70、3.24、0.50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示范村完成投资5.2亿元,分别比上增长13.1%、20.9%,启动了500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任务。但国内不少省份对小城镇的发展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广东省在2003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对277个中心镇给予10个方面来源的建设资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的支持,并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拨出2500万元作为全省中心镇规划补助经费。仅2003年省直部门就对中心镇的各方面建设投入达数亿元,广州市则明确规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一定5年不变。相比之下,湖北省财政加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相差明显。

(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1979-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478.74千公顷(717.11万亩),年均每年减少15.96千公顷(23.94万亩),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亩减少到20xx年的0.81亩。可见,小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产业为龙头的乡镇经济,其聚集效应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数镇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小镇融资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同时,引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的建设规模,延缓了小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如20xx年全省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中小城镇,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缺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弱小。

(五)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全省小城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城镇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镇的建设应重点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效应,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小城镇,通过重点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2.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村主导产业。当前,中小城镇的发展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梯次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大发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方群众。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二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建设小城镇工业集中区,以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生产经营,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四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五是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提升小城镇的品位。坚持在“好”优先的前提下注重小城镇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小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

6.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篇六

【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改革开放以来,蕲春县小城镇的聚集功能、经济带动、辐射功能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这三大功能得到一定发挥。但同时也存在小城镇规划不够科学,布局不够合理;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等诸多因素。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培育城镇经济,拓宽资金渠道,加强政府引导等方面来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关键词】蕲春小城镇建设现状对策

蕲春县小城镇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探讨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

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对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是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是蕲春县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是实现“蕲春生态、文明、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本文就蕲春县小城镇建设现状和加快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蕲春县小城镇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蕲春县高度重视小城镇经济建设,把发展小城镇工作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议事日程。通过建设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了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小城镇已逐步向经济繁荣、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市发展。体现了如下四个特点:

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推进了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小城镇经济发展,力求因地制宜,主题突出,选择以发展“三高”农业和工业等为主导方向的一批小城镇经济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三大产业比例更为合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后劲。全县不断加大投入,环保、交通、医疗、卫

生、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使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功能大大加强,逐步发展成为凝聚力、辐射力较强的重点城镇。

四、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民生活方式。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但改善了小城镇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且也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和娱乐场所,吸引农民进城,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美化城镇,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蕲春县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规划不够科学,布局不够合理。从蕲春县部分城镇发展情况看,其规划相对滞后,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调整和深化工作跟不上建设需要,存在规划不够科学,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的乡镇规划缺乏科学客观分析,整体协调差,重复建设多、建设棱乱,功能不全、辐射力不强。

2、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等原因,蕲春县小城镇建设不平衡。有些地方发展快,有些发展慢,一些小城镇规模偏小、实力不强、特色经济不突出,难以发挥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个别地方对小城镇建设工作认识不足,人员经费不能落实,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没有大的改观。

3、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蕲春县各级财政较为困难,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分散征地、零星建设,致使城镇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影响了小城镇的有序发展。

4、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建设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权限大多集中在上级有关部门,镇一级财政资金缺乏,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同时,户籍管理制度滞后,农民进城户口迁移手续繁杂,不利于农民进城经商和小城镇发展。

二、推进蕲春县小城镇发展对策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小城镇是联结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蕲春县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有序、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建设的蓝图,对于指导城乡发展,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及相关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蕲春县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措施,重点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努力建成有蕲春特色的小城镇群体,推动蕲春县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此,要争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建立和健全机构人员,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

镇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加强组织、强化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要注意应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经济主导原则。经济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经济功能,要通过规划引导,把小城镇建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从实际出发确立小城镇发展类型,引导小城镇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为促进。

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农村是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规划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地处农村,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重保护生态,应有利于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否则就会对整个社会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三是要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城镇规划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科学确定城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单体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势,将现代化文明价值与当地民间建筑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地方浓郁的文化色彩。克服建筑千篇一律,照搬照套、夹道沿道建设现象,要结合蕲春县特色,透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城镇规划要不断满足城镇广大人民的需要,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各项设施的配置,建筑设计、项目、环境建设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要以培育城镇经济为依托,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因此必须重视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围绕完善服务城镇、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经营等与小城镇结合起来,城乡优势互补,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结合。乡镇企业以小城镇为载体,充分利用当前乡镇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合理规划引导向小城镇集聚,成片发展,产业集聚效应,顺利实现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和城镇规模扩张。具备条件的乡镇应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对统一布局,优化和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力度开发新产品;同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三高”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农产品的精加工、流通、储藏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实现城乡工业融为一体,快速发展。

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要根据小城镇特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加大对农业资金、技术、信息等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要切实办好农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带领农民致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发展主导产业突出示范项目,建设各有特色的小城镇,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

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结合。目前,蕲春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就业机会不多。为此,必须重视发挥小城镇功能,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文化、信息等第三产业,提高小城镇吸引力和辐射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发展农产品市场、商贸市场等要素市场;要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鼓励工商企业到小城镇进行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大力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活跃城镇市场,增强城镇实力,繁荣小城镇经济;切实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技术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形成巩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的合理的城镇产业经济结构,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促进小城镇经济健康发展。

(三)要以广纳资金做后盾,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投入,完善和配套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蕲春县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投入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社会资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要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加强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明确融资主体,采取“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充分发挥资金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广辟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格局,想方设法,广开门路,增加投入。政府投资重点放在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上;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鼓励社会及个人投资开发房地产、商贸市场、兴办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个体娱乐场所等公用事业。通过改善水、电、路、绿化、美化城镇,兴建医院、学校、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走出了小城镇建设新路子。条件成熟的乡镇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将土地转让金收入、财政返还、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各项管理费、镇属企业上缴利润或股份分红、上级拨款、华侨捐款等都纳入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基金,由镇财政所管理或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定的规章进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解决资金瓶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四)要以政府引导做保障,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加强引导和调控,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改革,消除阻碍城镇化的体制,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

7.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篇七

1 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研究综述

21世纪初,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境外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美英等发达国家(地区)都进行了长期实践,其中以旅游型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最为突出。Junxi Qian ,Christian M.Rogerson等从游客需求和地区旅游开发政策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进行了分析[1,2,3]。Duk-Byeong Park等以韩国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4]。部分学者也对小城镇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如Clare Murphy和Emily Boy研究了当地旅游资源在小城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小城镇文化旅游发展理论模型,从而指导小城镇实现经济转型[5]。Akama J kieti D在对肯尼亚蒙巴萨岛旅游小城镇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经济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认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城镇进行旅游开发[6]。Shu-Tzu Chuang通过比较台湾地区以社区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和以农场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这两种模式,提出社区居民参与对小城镇旅游开发的影响[7]。

在中国,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小城镇与旅游的研究在中国一开始就具有独立的研究地位,但在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作用研究方面,涉及到的个案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较多,而系统化的定量研究相对不足。秦学较早对我国中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8]。唐建兵,王玉琼以我国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对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了定性分析,提出发展旅游特色小城镇的对策建议[9]。殷景文等以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共生模型为切入点,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交通、旅游发展等五个方面对溪口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10]。王群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乡村旅游与小城镇建设现状及问题,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11]。王兆峰,余含以张家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耦合机理,并对张家界旅游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度进行了实证分析[12]。

通过分析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日趋成熟,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多元化,但现有文献仍主要集中在对二者“单向”关系的研究上,尤其是从旅游视角下研究旅游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的较多,而对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关系展开系统的定量研究的文献明显不足。

2 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2.1 旅游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

第一,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不仅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也要求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纳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显示,旅游产业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给社会(民航、城建、商业等)带来5~7个间接就业岗位,且不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量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能够有效带动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商业地产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在地理上相对集中、经济上快速发展的旅游中心,抑或是旅游小城镇。

第三,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业发展在带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暂时性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政府和企业将小城镇建设的定位及规划向更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使得旅游者和小城镇居民能够共享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价值。

第四,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和沟通。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多种文化不断交流的过程,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会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当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频繁接触,也会使其自身落后的观念逐渐被新的观念所代替,而小城镇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社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沟通与交流的结果。

2.2 小城镇建设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小城镇居民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人口城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小城镇建设带动的工业产业化及农业现代化使社会生产率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工农业生产中解脱,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小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外出旅游成为可能,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第二,城镇景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依托。旅游产业属于资源依托型产业,城镇旅游的发展突破了原有旅游资源的内涵,使城镇景观及原有城镇文化均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城镇绿地、城镇公园等在城镇体系中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城镇景观的多样性,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游憩空间,使小城镇景观不仅具有物质性生产现状,而且兼具观赏性和商业旅游的现状。

第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人员集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服务支撑。小城镇日趋完善的接待设施、更加便利的交通体系及较为发达的服务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也节约了旅游企业的成本,特别是小城镇人力资本积聚效应的增强,大幅减少了旅游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成本。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带来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增加反过来再投入小城镇建设,改善生活及生态环境,进而又会吸引大量游客,最终形成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

3 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现状

3.1 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近十五年来,陕西省旅游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其收入效应和创汇效应逐渐突出,2000-2014年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2 183 亿元,年均增长27.95 个百分点。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 年的89 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 435亿元,增长了2 346亿元,是原来的27.36倍;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从2000年的2.5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4.16亿美元,是原来的5.66倍。

其次是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现状。带动地区就业是旅游产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突出表现,2000年至2014年的十五年间,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 年的1.48%增长到2014年的16.91%,年均增长1.10个百分点。

再次是旅游产业发展改善生态发展的现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衡量旅游产业的绿化贡献率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十五年来,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00年的1.99平方米增长到2014年的13.56平方米,是原来的6.81倍,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效应得到了释放。

最后是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现状。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提升,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在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和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方面的文化功能也有了明显加强。其中,陕西省旅客周转量从2000 年的376.99 亿人公里增长到2014年的1 137.34亿人公里,并在2012年成功突破千亿人公里;代表居民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转变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也于2004年突破千元大关,并在2014年增加到2 292.58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3.2 陕西省小城镇建设现状

一是小城镇建设的人口发展状况。十五年来,陕西省城镇化进程较快,其城镇化率由2000 年的32.27%增长到2014 年的52.93%,增长幅度达到20.6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8 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陕西省城镇人口增长到1 877万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0.02% (总人口为3 753万人)。另外,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803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 33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44.29% 增长到2014 年的64.53%,且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4年的50.28%以后每年以1.39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全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

二是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发展状况。近十五年来陕西省人均GDP及二三产业GDP比重均有大幅提升,其中,人均GDP从2000 年的4 549 元增长到2014年的46 929元,2005年陕西省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十五年间陕西省人均GDP增长了42 380元,是原来的10.32 倍;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85.69% 增长到2014 年的91.15%,增长了5.46个百分点。

三是小城镇建设的社会发展状况。近十五年来,陕西省在医疗、教育、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其中,全省医院拥有病床数从2000 年的9.26 万张增长到2014 年的19.90 万张,增长了10.64万张,是原来的2.15倍,全省医院拥有病床数在2005年突破10万张之后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普通高等学校专人教师从2000 年的20 723 人增长到2014年的72 680 人,增加了51 957 人,是原来的3.51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上下波动的态势,但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0年的35.8%和43.5%下降到2014年的35.4%和30.1%。

四是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变化状况。近十年来,陕西省在生态城镇化方面成绩显著,全省小城镇建设质量大幅提升。其中,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5年的35.7% 增长到2014 年的41.2%,增长了5.5%。虽然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垃圾从2005年的129 万吨增长到2014 年的629 万吨,是原来的4.88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却在逐步拉大,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尚不平衡。

五是小城镇建设的生活方式转变状况。近年来伴随小城镇建设的推进,陕西省在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方面成效显著,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0 年的11.32万辆增长到2014年的308.72万辆,增长了297.4万辆,是原来的27.27倍。另外,城市用水普及率和城市燃气普及率发展迅速,分别从2000 年的59.75%和48.08%增长到2014年的97.01%和98.15%,年均增长分别是2.66个百分点和3.5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优势突出,表现出量价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旅游产业发展在带动地区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辐射带动效应仍略显不足,尚不能形成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伴随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陕西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医疗教育水平、建成区绿化率、城镇道路面积和居民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等尚未满足全省小城镇建设及发展旅游产业的需求。

4 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4.1 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本文将从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等角度设计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同理,为了能够全面地反映陕西省小城镇建设的客观情况,本文将采用综合指标法来设计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生活方式等六个方面的城镇化。具体指标见表2。

注:“+”表示正向指标。

4.2 数据来源

为了考察陕西省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互动发展状况,首先需要获得这两方面的相关数据。根据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从2005—2013年《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获取以下数据。

4.3 利用SPSS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首先,在SPSS数据编辑器中录入原始数据。如图1所示,X1、X2、X3、X4分别代表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GDP比重、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旅游绿化贡献度和游客周转量;Y1、Y2、Y3、Y4、Y5、Y6分别代表城镇人口比重、人均GDP、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私人汽车拥有量。

其次,在SPSS语法编辑器中调用CANCOOR程序。由于在SPSS统计分析中并没有直接提供典型相关分析的交互窗口,故需在SPSS语法编辑器中调用图2 所示的‘Canonical correlation.sps.’宏程序来实现。另外,CANCOOR不能读取中文名称,故需将变量改为英文名称。

最后,运行程序,即可得到所有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图3是部分输出结果。

4.4 模型检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1)旅游产业发展(x)内部的相关系数矩阵。

Correlations for Set-1

2)小城镇建设(y)内部的相关系数矩阵。

Correlations for Set-2

3)旅游产业发展(x)与小城镇建设(y)之间的相关系数。

Correlations Between Set-1and Set-2

4)典型相关系数。

Canonical Correlations

在输出结果中,从前三个相关系数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指标都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第四个典型相关表中可以看出,得到的这四个典型相关系数都较高,表明这些典型变量之间关系密切,但要具体确定它们之间相关性的显著程度,还需进一步对各典型相关系数的卡方统计量进行显著性检验。

5)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Test that remaining correlations are zero:

显著性检验表的第二列是各典型相关系数的卡方统计量,由此可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前两对典型变量都是显著的,这说明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之间有两对典型变量。后两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虽然也达到了0.8以上,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不能作为典型相关变量。

6)两对典型变量的系数。

①第一组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

Standardized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1

②第一组非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

Raw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1

③第二组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

Standardized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2

④第二组非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

Raw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2

由于原始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不能直接利用原始数据的系数来表示典型变量与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因此,在考虑典型变量的系数时使用标准化系数。根据上面的1)和3)标准化系数表,可以得到:

代表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典型变量U1和第二典型变量U2分别为:

U1=- 0.322 X1+ 0.247 X2- 0.797 X3-0.140 X4

U2=- 0.078 X1- 4.601 X2+ 3.448 X3+1.084 X4

代表小城镇建设的第一典型变量V1和第二典型变量V2分别为:

V1=-7.126Y1-1.251Y2+3.089Y3+1.13Y4+0.294Y5+2.934Y6

V2= 19.635Y1- 3.106Y2- 13.084Y3-3.055Y4+1.708Y5-2.261Y6

7)两对典型变量的负荷系数。

①第一组典型负荷系数:

Canonical Loadings for Set-1

②第一组交叉负荷系数:

Cross Loadings for Set-1

③第二组典型负荷系数:

Canonical Loadings for Set-2

④第二组交叉负荷系数:

Cross Loadings for Set-2

典型负荷系数,也称为结构相关系数,该系数是典型变量与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由上面第一组和第二组典型负荷系数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发展变量中的第一个典型变量U1和小城镇建设变量中的第一个典型变量V1与各自的原始变量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交叉负荷系数指的是某一组中的典型变量与另一组的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同理,由上面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交叉负荷系数可以看出,小城镇建设变量中的第一个典型变量V1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始变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旅游产业发展变量中的第一个典型变量U1与小城镇建设的原始变量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8)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①第一组原始变量总方差中由本组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1 Explained by Its Own Can.Var.

②第一组原始变量总方差中由第二组的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1 Explained by Opposite Can.Var.

③第二组原始变量总方差中由本组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2 Explained by Its Own Can.Var.

④第二组原始变量总方差中由第一组的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2 Explained by Opposite Can.Var.

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是对典型变量代表性的检验分析。其中,冗余指数的大小表示一对典型变量分别能够对另一组变差相互解释的程度大小,从而定量测量典型变量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某侧的)冗余指数=典型相关系数的平方×(本侧)代表比例。冗余指数越大,表示一对典型变量分别解释对方组原始变量的能力越强,包含原始变量的信息越多,典型变量的代表性就越好。

从四个冗余分析表可以得出,旅游产业发展变量被自身第一个典型变量解释了94.5%,被第二个典型变量解释了2.2%,二者累计解释了96.7%,而同样被小城镇建设的两对典型变量累计解释了96.7%。小城镇建设变量被自身的第一个典型变量解释了96.5%,被第二个典型变量解释了0.5%,二者累计解释了97.0%,而同样被旅游产业发展变量的两个典型变量累计解释了97.0%。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两对典型相关变量U1和V1、U2和V2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陕西省2005—2014年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两方面的数据,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如下:

1)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社会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及生态城镇化进程;反之也成立。

从第一对典型变量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作用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社会城镇化进程、生活方式转变、小城镇空间扩张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旅游产业的经济、生态及文化作用对小城镇建设的带动效应稍显不足,反之亦然。因此根据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实际,借鉴其他领域的政策,给予各地更加公平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加大对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企业经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同时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设计土地流转制度等方式,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为陕西省旅游产业社会功能和小城镇社会城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旅游产业生态和文化功能的释放主要表现在促进小城镇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反之亦然。

从第二对典型变量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其生态和文化功能的释放促进小城镇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改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会推动旅游产业生态和文化效应的发挥。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建设部门可以通过部门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强化 “五线”管制制度(即文物紫线、河道蓝线、绿化绿线、基础设施黄线和道路红线),以引导小城镇建设中的人口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对陕西省内重要小城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可以通过部门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进而为陕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3)在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作用过程中,经济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诸如社会、生态、文化等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正好说明了社会发展质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要性。

一方面,为延长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陕西省小城镇旅游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根据陕西省内现有资源特色、旅游市场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旅游形象,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和系列产品,同时也要根据陕西省旅游市场需求及小城镇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对一些经济附加值高的旅游产品重新塑造旧形象、推出新形象,通过文化游、民俗游、红色游等一系列独具陕西特色旅游活动,不断提升陕西省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一个优势品牌。另一方面,为巩固小城镇建设在推进陕西省城镇化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陕西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应本着让利于小城镇的原则,发挥城市、城镇、小城镇及农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制定陕西省城市、城镇、小城镇和农村共同发展、共享利益的政策,尤其在税收分成上要让利于小城镇,并由小城镇组织、发展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业,形成小城镇经济高地,从而带动全省小城镇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UNXI QIAN,DAN FENG,et al.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mall tow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Zhapo town,1986-2003[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2(1):152-160.

[2]LINGXU ZHOU.Online rural destination images:tourism and rurality[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Management,2014(3):227-240.

[3]CHRISTIAN M ROGERSON.Urban touristm and regional tourists:shopping in johannesburg,South Africa[J].Rogerson.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11(3)316-330.

[4]DUK-BYEONG PARK,et al.Understanding the benefit sought by rural tourists and accommodation preferences:a South Korea C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291-302.

[5]CLARE MURPHY,EMILY BOY.Testing a coneeptual model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 industrial city:a case study of glasgow[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eh,2006,6(2):111-128.

[6]AKAMA J,KIETI D.Tourism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ase study of Mombasa Resortin Keny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6):735-748.

[7]SHU-TZU CHUANG.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 rural tourism in Taiwan:a comparative viewpoi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1(2):152-170.

[8]秦学.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2):80-87.

[9]唐建兵,王玉琼,等.旅游业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75-78.

[10]殷景文,张凌.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关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1):99-104.

[11]王群.湖北省乡村旅游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发展探析——以长阳县都镇湾镇为例[J].农业经济,2012(4):36-37.

8.农村区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发展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既然农村区域经济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那么要想做到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就要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阻碍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探索解决之道,为区域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提供可能。

一、当前区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城镇发展占用农村区域发展用地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面积也不断扩大。需要建设更多的高楼大厦和商务住宅区,因此,对于土地面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有效数据显示,1997年至2013年建设占用耕地3700万亩,同期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增加5100多万亩,可见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土地面积的占用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对于用电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大,大量的农田被占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对于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利。经过小城镇建设征用的土地,土质难以恢复原貌,土地受到化工原料的污染,肥力下降,土地贫瘠,还含有有害物质,不适合继续耕种。

(二)城镇化发展挪用大部分建设资金

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建设的项目众多,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虽然耗费的资金较多,但是城镇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地区在发展城镇化建设上,不惜耗费巨额资金,将地区绝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城镇化的建设中。相对于城镇化建设而言,农业区域发展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但周期长,收益率不高,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对农业投资上,很多地区都不够重视,导致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生产面积小,难以做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此外,城镇化建设征用耕地的费用较低,而且征收的资金也多用于城镇化建设,导致农业发展更加困难。

二、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反之,城镇化发展还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以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完善土地制度

首先,应完善相关的土地制度,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农田面积。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保障城镇建设的足够面积,这就需要在建设城市建筑时,采用高科技技术,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建筑物高度。另外,还要建立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对于居民点分散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搬迁,实现农业生产用地的集中,方便机械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要不断研发农产品新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上农产品的产量。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多时,尽可能将城镇化扩展的方向转向其他相近的地区,尽量不占用农田和耕地。

(二)发挥财政的调控作用

发挥财政宏观调控功能,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城镇化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也是保障城镇化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财政对于两者间的宏观调控,首先,要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我国是人口大国,13多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保证粮食的稳定产量。为了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财政应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进行投资,为大型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提供便利。对于农民购买的机械化产品实施优惠补贴政策,让农民买得起设备,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另外,对于农业生产的其他所需工具和产品,也要适当进行补贴,保证农民的生产成本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农产品价格也要进行调节,保障农民的劳动和收入成正比。在农产品品种研究上,加大财政对于农产品品种的研究投入,为农民提供更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三)以体制改革激活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改变当前小城镇投资的单一化局面,实现对于农村区域经济投资的多元化,利用市场来间接调控经济。这就要求国家在政策的制定上要完善优化,对于城镇的相关配套设施包括土地的征用,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对于小镇的相关建设方面,进行公开的招标,吸引资源向城镇汇集;还可开创合资项目,吸引投资,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来源,城镇经济发展好了,自然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除了通过城镇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外,还要加强农村自身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新型的农村合作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倡、帮助农村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村地区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三、小结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好了,能推进城镇化向城市化迈近,也能推动自身的城镇化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除了上述的相关推进措施外,还有很多经济调节方法,需要在区域经济建设中不断摸索、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善同,刘勇.西部大开发中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西部地区发展,2001,(03).

[2]吕康娟,刘延岭,关柯.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1,(05).

[3]孔祥智.当前农村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2000,(06).

上一篇:春季高中新学期开学班主任讲话稿下一篇: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