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2024-09-1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10篇)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中日两国近现代的重大史实,概括各阶段的特征。

2、掌握中日关系历史发展与现状,正确看待与处理中日关系

教学重难点

明治维新、黄海大战、《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日邦交正常化

教学过程

【导入】

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江泽民

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通过节选的三段文字导入这节课的复习主题—中日关系

【讲授】

(一) 古代篇—友好交往,源源流长

1、隋唐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唐朝去日本的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2、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

(二)近代篇—波澜跌起

1、图片展示,让学生展示回答有关明治维新的的相关内容。

2、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它对中国犯下了那些罪行?

3、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4、近代历史上历次大规模的中日战争的结果、原因、影响。

(三)现代篇—曲折发展

1、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2、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发展前进,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了……

归纳总结:

日本历史上三次腾飞及启示、古代日本——近代日本——二战后的日本

古代日本:

646年 大化改新 第一次腾飞

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liuxue86.com

近代日本:

1868年 明治维新 第二次腾飞

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二战后的日本:

20世纪70年代 第三次腾飞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启示:

①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②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政策

【活动】

合作探究:

1、热点聚焦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钓鱼岛争端问题、东海问题、台湾问题……

2、动脑筋: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练习】

反馈练习——学以致用,亮剑中考。

1、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

A. 中华民国成立 B.五四爱国运动

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亮剑》中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他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体现这一做法的军事行动是 ( )

A、卢沟桥事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测试】

3、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铭记胜利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以史为鉴,自立自强

②我们要以希特勒为榜样,走民族复仇之路

③告诉世界:必须维护和平、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④把抗战的正义性、对死难英烈的纪念和缅怀永久性地固定下来

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二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I、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清军败因,初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史实,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关于李鸿章的三则材料、“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联、《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清朝疆域图》、《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强学会序、谭嗣同的悲愤诗、《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等组成。)

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Ⅱ、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放录像:《甲午风云》片断

师:这是一部反映什么内容的影片? 众生:甲午中日战争。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为何会发生?其经过怎样?结果、影响又如何?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一课的学习。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网校客服电话:010-87029231 传真:010-89313603 学科网校[]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科网校[]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的一页。下面,请一位同学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日的事迹。

(投影邓世昌像,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场面。)生:答略。

师: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他与李鸿章、慈禧太后等人有何不同?(启发、引导)

生:„„其行为与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把家事看重于国事、民族大事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其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众生:失败,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中国失败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播放录像片《甲午风云》片段,出示“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引导学生分析《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回答,教师重点讲述。)师:同学们答得很好。其实,国力落后、封建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不仅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无法战胜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日本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提高综合国力,才不至于被欺,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国家的历史原因。下面我们讲一讲《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板书)师:《马关条约》是何时何地签订的?签订的双方代表分别是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用线划上。教学生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或“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等浓缩记忆法记住历史知识。)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区域、工厂是否合法等方面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进行思考、分析、分组讨论,然后选派组代表阐述危害。)师:在订正学生答案的基础上,教师屏幕显示三条材料:(1)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3)李鸿章说:“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请问:同学们是否同意材料中所述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引导分析)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以上观点不全正确,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大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屏幕显示“台湾岛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一联助其理解),但他对北洋舰队的覆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生:答略。

师:同学们答得对,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它签订没多久,帝国主义国家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板书)(电脑显示:《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

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网校客服电话:010-87029231 传真:010-89313603 学科网校[]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师: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现在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两个方面。请问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了哪些租借地?划分了哪些势力范围?

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电脑显示的《清朝疆域图》上作动点闪烁和动点切割拼凑,以增强形象感、直观感。然后出示强学会序(见教材19页)和谭嗣同的悲愤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出中华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等问题,借以总结本课与后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课的关系。

C、课堂小结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示》,教师边指图边讲解边总结。D、布置作业(略)

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篇三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甲午战争视频短片、甲午战争示意图、精选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甲午中日战争课文 3.教具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具备一些基本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是由日本的战略扩张所一手引起的,邓世昌、左宝贵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危害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组织

2.导入:播放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短片,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3.讲授新课:

①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

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让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找学生回答《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④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总结,点拨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海战的战况,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了解,师生共同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巩固练习:师生共同完成精选习题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去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在同学之间交流观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分析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积极影响,如刺激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等。

4.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

学生:邓世昌

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学生讲述

教师:讲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以邓世昌为首的广大官兵英勇抵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精神之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再利用挽联和环翠楼门前邓世昌的雕像进行情感教育升华。

教师过渡:黄海大战,日军舰队受到重创;此时北洋舰队虽受损失,但主力尚存,仍有很强作战实力。然而,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如何?

出示材料

教师:战争还在继续,日本侵略的脚步正在一步步逼近,清政府妥协了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肆意横行,无所顾忌,日军又相继占领辽东半岛,夹击威海卫

教师:日进占领旅顺是,制造了一件十分恶劣的事情?

学生:旅顺大屠杀。

学生看课本插图,感受日军凶残的本性

教师:威海卫战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教师利用地图简介战役经过,指出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导致中国第一大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五

10历史班 黄喜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军民的抗争;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内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六

绥化市第九中学

指导教师

王志刚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有关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掌握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形成对农民阶级的认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归纳法概况归纳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新特点,理解甲午战争的影响。对义和团运动做出价值判断,从而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认识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才能抵御外来侵略。【教学重难点】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是本课的重点

义和团运动以及口号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有一点初步的认识,但很不全面。学生对这两场战争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但对于分析《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对于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尚存在一定困难。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分析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大背景,逐步培养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法,播放视频,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一学时)

第一目“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②《马关条约》及其危害;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第二目“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②八国联军侵华;③《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黑板上显示: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教师:同学们现在都能看到小黑板上的这首近代诗人丘逢甲的诗作,那我们能不能通过这首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呢?(学生:悲伤、哀痛、愤怒等)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反映了我们与诗人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体现了每个中华儿女共有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也可见台湾始终牵动着中华儿女的统一情节。那台湾是在哪次战争中被哪个国家割去的?又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这个问题。2:甲午中日战争

回忆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得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制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提示:带领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日本的扩张策略

课堂设问: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那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契机是什么? 提示:朝鲜东学党起义

创设情景:打出《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学习丰岛海战、黄海大战等重要战役。

课堂设问:通过邓世昌壮烈殉国一事,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3:《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得出结论。课堂设问一:中国的割地地有何影响?

提示:教师出事《时局图》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课堂设问二: 巨额赔款有何影响? 提示:列举清政府战后借债情况分析。课堂设问三:开放四个通商口岸的危害是什么?

提示:对比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得出此时开口的更大危害。课堂设问四: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的危害是什么?

提示:分析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得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给中国近代民主资本主义的危害。4: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课堂设问五:刚才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的过程和结果,那么,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是什么呢?

提示:教师再次出示《时局图》,分析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课堂设问六:那么,面对着危局国事,中国各阶层是如何应对的呢? 提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得出结论。5: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展示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女无节义男不贤,鬼子不是人所添。如不信,请细观,鬼子眼珠都发篮。”

问题:结合揭帖,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提示:民族矛盾的加剧

问题:结合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和上述揭帖内容,分析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提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后,积极自主发言,最后教师从积极性,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6:八国联军侵华

情境营造:打出《八国联军侵华形式图》和《义和团袭击西什库教堂图》,讲述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赞扬农民阶级为保卫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并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提示:结合课本第59页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话进行分析。7:《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辛丑条约》的内容并提问:《辛丑条约》与《马关条约》相比,有什么特点?

提示:清政府已完全变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对本课的概括总结

近代中国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近代中国社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使中国最终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放弃抵抗,中国的仁人志士更是为了争取近代的独立与富强而努力,甲午战后,农民阶级的抵抗使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破产,资产阶级的努力更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苦难的中国终于望见曙光 【板书设计】 背景

日本:实力—需要—计划—军事

欧美列强: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

中国:寄希望“调停” 战争爆发:丰岛海战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平壤之战、黄海之战

7.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温度教案 篇七

A.30℃ B.33℃

C.37℃ D.39℃

答案:C

解题思路:根据人的正常体温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

2.“绝对零度”是摄氏多少度( )

A.0℃ B.-73.15℃

C.-273.15℃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解题思路:绝对零度,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此温度下物体没有内能.把-273.15℃定作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的零度,叫做绝对零度,热力学温标的单位是开尔文(K)。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3.0℃的水和0℃的冰相比较

A.0℃的水温度更低 B.0℃的冰温度更低

C.0℃的水和0℃的冰的冷热程度一样 D.0℃的水和0℃的冰的状态不一样,无法比较温度的高度

答案:C

解题思路:解:物体的冷热程度跟物体的温度有关,跟状态无关.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

4.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我国的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答案:D

解题思路:要对生活中的各段的温度有一定的感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使人感觉舒适的温度为27℃,人的体温为37℃,洗澡水温度38—40℃,我国的最低温度是-52.3℃。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的估测

5.我国北方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达-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如果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是( )

A.4℃ B.0℃

C.-40℃ D.略高于-40℃

答案:B

解题思路:A、由于水的反膨胀原因,只有在静止的水的深层,水的温度为4℃,所以不符合题意B、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和水混合故其温度为0℃,符合题意C、-40℃是冰基本的温度,不可能是交界处的温度,因为达到这一温度时,水早已结冰,不符合题意D、略高于-40℃时,水早就结冰了,不可能存在为液态,不符合题意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6.用体温计先测得甲的体温为38℃,若此体温计没有甩过就用它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5℃和38.5℃,那么在测量乙和丙的体温时,该体温计的读数应是( )

A.37.5℃和38.5℃ B.38℃和38.5℃

C.37.5℃和38℃ D.38.5℃和38.5℃

答案:B

解题思路: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下降,使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但是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如果用没甩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若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低,则显示原来的示数。故本题中: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温后,他的记录数据是38℃和38.5℃。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7.为节能环保,国务院规定机关、商场等单位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 )

A.14℃ B.18℃

C.22℃ D.26℃

答案:D

解题思路:在夏季,安装空调来获得低温,如果室内外温度差越大,压缩机工作时间越长,浪费的能源越多.在夏季26℃人们也会感觉比较舒服,对身体也是有益的。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

8.关于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的区别仅是长短不同之异

B.体温计内有一特细的弯曲处,普通温度计没有

C.使用体温计需用力甩动,把液柱用到35℃以下,一般温度计不能甩动

D.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后,可离开身体观察示数,一般温度计不能离被测物

答案:A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的异同

9.两支内径不同、下面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会看到( )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不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答案:D

解题思路: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10.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2℃,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 )

A.27℃ B.30℃

C.32℃ D.37℃

答案:B

解题思路:定义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而题文中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5℃,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5℃,中间是90个小格,首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温度计悬挂在教室显示温度是32℃,距离5℃有27个小格,求出27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5℃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教室的实际温度。解: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温度计显示温度为32℃时,教室的实际温度℃×(32-5)+0℃=30℃。

8.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八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________。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九

一、导入: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坐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所以,人与人之间(诸如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

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尤其是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下、命运比自己不幸的人,就更应该伸出一双援助的手来帮助他。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降的散文《老王》,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回答“导入”中所提出的问题。

(言之有理即可)

2、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

提示:A、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重意气、讲仁义,地位低下的车夫。B、“善”和“苦”。(若学生不能概括,教师可以分别选择表现老王“善”和“苦”的事例来叙述,使学生从中感悟出来并自己概括)

3、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有表现在哪里?

(1)、作者的善良表现:

坐他的车,照顾生意;老王再客气,也要付给他报酬;不能让他白送香油鸡蛋;当三轮改成平板三轮时,关切的询问他的生活;女儿像她一样,送他一大瓶鱼干油。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还担心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是不忘,总觉欠人情,去世的头一天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细致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后补充如下)

(1)、“前任”、“强笑”、“镶嵌”等词好像过于雕凿,但作者为何这样写?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老王的“脑袋慢”?

(3)、第三段中为什么说“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4)、第八段中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分不清…眼”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难道语意就不矛盾吗?

(5)、第十段中为什么说蛋多而数不清?

(6)、第14段“我知道……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7)、第16段中为什么“害怕”?为什么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为什么不能想象他怎么回家的?

(8)、最后一段中的第一个问号的作用?“侮辱”的含义?这段文字有了什么意义?

(9)、从作者一家人对老王的关心爱护中,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10)、作者为何要尊重比他地位低下的老王呢?

三、局部品味:

1、概括1、2、3、4段的段意。并说说这几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从第5段到第16段主要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想一想这些片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3、以上几个方面,从表面上看是零散的、琐碎的事,但却采用了一条红线把它们串在一起,那么,这条红线(线索)是什么?

4、从我与老王的交往中,揭示了什么样的思想意义?

〈注:引导讨论四个问题并板书如下〉

职业(1、2)给我家带冰块车费减半———————过去

│ │

(铺垫)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生理缺陷(3)----—│

│ 改用平板三轮拉人勉强度日│

居住条件(4)临终前一天送油和鸡蛋以示感谢———现在 │ │ │

从因到果线│索时间

我与老王的交往(互助;团结;以善待善;同情关心不幸者)

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所提出的(1)、(4)、(5)、(8)、(9)、(10)这几个问题。提示:(1):A、“前任”专指地位高的人,比如领导换届了,后任对前任而言;而老王是车夫,地位低下,小人物;所以把写大人物的词用于写小人物,则为大词小用——幽默、风趣、诙谐。

B、“笑”仅是高兴、喜悦的;加上“强”字则含有假装的、勉强的。因老王送来油、蛋而高兴,所以笑;但此时老王是在临终前,已变成僵尸般的人了,内心感到悲伤。——“强笑”包含着“对老王的不幸而悲伤”和“对老王送油、蛋的感激”双重含义。表达了错综复杂的心理,所以含量大于“笑”。

C、采用夸张的手法,把老王无法支撑身体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表明他的生活之艰难。

(4)、不矛盾。说话委婉的体现。

(5)、这里的蛋是人心的代表物了。所以数不完。

(6)、一个社会总有不幸者和幸运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但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有些“愧怍”。可以说“侮辱”是作者自责和反省的体现。

(7):A、平等观念的体现。人,生来是平等的,仅境遇不同而造成了幸运与不幸之别。但这里我们排除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B、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叛。人格是平等的,但地位高的人总是欺压地位低的人,总是人为“老鼠生来回打洞”。

(8)、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写照,呼吁我们对待下层劳动者的同情、关爱,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6、补充字词:

惶恐()肿胀()荒僻()闲聊()取缔()

镶嵌()纂着()滞笨()侮辱()愧怍()

四、教学反馈:

1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十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3、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

甲午终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三、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情分析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学生从初中和电视电影方面,会有所了解,故在课堂上可以不必多展开讲,应将重点放在分析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另外,学生已经学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因此,在课堂最后,要将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的过程做一个小结。此外,学生对于义和团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本课不要求重点掌握,因此,分析下其发起的原因和分析评价下其口号即口。

七、教学过程与设计

{新课导入}打出课件:奴役—自由,殖民-独立,落后—强大,屈辱—荣耀,家破人亡—安居乐业,任人欺凌—独立自主

师:同学们,在这两种情况当中,你们会选择那种?你们会为了那种而努力?但是,当有侵略者带着一课欲壑难填的心来野蛮地侵略我们,而国家落后,政府腐败,统治者无能的时候,我们所希望的,还能拥有吗?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继鸦片战争后,又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

[新课学习]

一、甲午战争

1、原因

(学生思考: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敢于挑起这场战争?)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

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外侵略野心。(根本原因)

(2)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大陆政策”的制定。

(3)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学生寻找其经过)

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不久,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随后,在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丰岛战役:被迫宣战;平壤战役:弃城逃走;黄海战役:避战保船;辽东战役:献船逃敌,威海战役:全军覆没。

2、结果:签定《马关条约》(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化大大加深

内容: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上一篇:倾听这一秒的声音作文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