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网络建设

2024-09-29

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精选8篇)

1.气象信息网络建设 篇一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应用状况

相关才子在此篇毕业论文这样写道:基于对省级气象信息网络设计方案的研究和设计,四川省气象部门构建了集省一市一县三级结构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广域网系统,其中包括星型与树型相结合的SDH宽带主干同络系统、基于Internet的VPN备份同络(主备路由基于OSPF实现了实时热备、自动切换)以及在省和市两级集约的、有踌护地接入Internet等几个主要方面。

该系统具有高效、稳定可靠、资源利用率高以及实用性强等特点.几年来在具有较大业务量的实际业务应用中,包括在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表现充分表明.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该系统对全省气象业务服务系统,无论是对基础数据传输、信息共享应用以及视顿会议会商、行政办公系坑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掉。

该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Internet的VPN备份路由,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不论是在抗损毁和损毁恢复能力上都要强于SDH专线,作为一项有效的应急通信手段,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但是.在视频等具有高带宽要求的综合业务更加广泛应用的将来。由于Intemet上带宽的共享方式以及传输的不可控性,其缺陷也将日益凸显。随着业务及其需求的发展,该系统还会有其他一些问题的出现,结合网络技术的进步.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比如系统的主干和备份路由,在后续的发展中部可以根据应用需求的发展变化.考虑采用SDH、MSTP以及MPLsVPN等主流基础通信方式或未来更新的通信方式。

省级气象信息同络系统的研究、整体设计与实现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有益的网络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与互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在四川省实际应用的实践和完善.这一整体设计可为其他省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乃至其他行业或部门专用网络系坑的设计和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2.气象信息网络建设 篇二

1 气象研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的必然要数空气环境了。其中气象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当前大气研究领域当中的关键内容, 其深深地影响着每一名居民日常生活的出行活动, 决定着企业的污染排放指标等。因而, 通过持续增强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及其自身内容的较高质量性都严重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平稳、和谐发展。而最近10 余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又给予了气象信息服务一个新的平台。互联网的发展, 大大增强了人际间消息传递效率, 在人群当中的普及率每年都在以几何级的倍数增长, 不论是大型城市中的高档写字楼还是山区当中的农户家中, 同样在共享着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入地根植于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之中。因而, 当前我国的气象信息网络建设也应当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 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当地政府的行政资源, 对于促进整体效率的提升作用将十分显著, 同时也能够促进各地区对于当前科研领域的信息获取[1,2]。

2 当前我国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设备维护的管理机制缺失

县级政府部门往往缺乏对于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 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由于资金不足, 致使相应的设备维护管理人员不足, 管理机制缺失。县级气象信息网络位于各个省份的气象信息反馈源头, 而此源头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最终气象信息质量。而源头信息若作为信息网络平台的主要内容则较为原始, 而由于各县级地区的财政有限, 往往较难覆盖到这一方面, 因而县级气象部门就无法取得充分的资源来建设气象网络平台。另一方面县级的气象部门往往专业的气象研究人员数量较少, 其气象信息的获取更多的是依靠专业的气象仪器进行数据收集、汇报。在此过程当中无法发挥出人的主观作用。人为的数据采集严重缺失, 从而使网络平台的维护与更新无法达到准确、及时, 并且还会存在失真的情况[3,4]。

2.2 人才缺乏, 网络平台漏洞较多

在我国当前各县级地区的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当中, 缺少相关的专家指导。尤其是对于气象学的研究工作, 其不只是单纯依赖于具有丰富实践研究经验的人员, 同时还需要这些人员具有团队协调合作、与人沟通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采用计算机对于气象数据进行相应的科学处理, 才能够使科研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风云变幻的气象数据, 并最终使其能够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源头数据采集与处理。而当前我国各县级气象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鼓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缺少对于人才的合理激励奖惩机制, 职工的工作热情大都不够高涨, 因而致使整个气象信息网络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存在较为明显的疏漏。

3 对策

3.1 政府加强重视程度

针对以上研究当中所提到的我国当前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县级地区的资金经费严重不足, 日常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职工激励机制。而对于整个网络信息体系的整体建设而言, 这一方面需要系统当中不同的部门之间能够互相合作, 另一方面也需要整个气象管理部门及相应的政府部门能够从上至下统一战略决策, 并坚决贯彻执行。只有通过实现对于监管机制的完善, 才能够实现对于相应设备的日常管理与及时维护, 并最终获取到较为真实的气象信息。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 其能够实现对于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及时更新。因而对于我国当前的县级地区气象信息部门而言, 应当加强对于人才资源的重视。主要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健全的人力资源机制来吸引人才, 对于现有的职工应当不断加强对其自身的培养, 通过单位外派等方式来不断促进其业务能力的提升, 也能够更加牢固其与单位的信任基础, 从而使每一名职工都能够时刻保持充足的工作动力, 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每一天的日常工作。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够发现气象研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影响, 并且对于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 当前我国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其中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诸如设备维护的管理机制缺失、人才缺乏, 网络平台漏洞较多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2 点建议与对策:一是政府应加强重视程度,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县级气象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其应用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摘要:主要分析了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阐述了气象研究对我国当代的社会价值影响, 针对设备维护的管理机制缺失、人才缺乏, 网络平台漏洞较多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本次研究, 最终提出了政府应加强重视程度与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的对策。希望通过分析研究, 实现巩固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基础的目标。

关键词:县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应用

参考文献

[1]冯玉波, 孟祥秋.县级气象服务网站的初探[J].黑龙江气象, 2012 (4) :42-43.

[2]崔炳俭, 崔灿, 董卫红.郑州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的思考[J].大众科技, 2013 (3) :22-24.

[3]王一如, 赵利刚.县级气象门户网站安全测评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5, 6 (2) :79-81.

3.气象信息网络建设 篇三

【关键词】气象信息网络 安全 计算机技术 应对策略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在发展初期,人们并未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问题。但随着Internet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日常工作中基础性保障设施。尤其近几年来,伴随全球气候的变化,全国各地极端天气如洪涝、干早、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政府和社会对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快速增长。为及时快捷的提供气象信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不断加大计算机网络基础建设和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使得各类气象信息经气象网络快速传输,为各级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伴随气象部门网络技术应用的提升和网络接入量的增长,一些干扰气象网络安全的问题逐渐显现,类似网络故障、病毒侵入等严重地阻碍了网络的传输时效。如何保障网络系统的性能稳定、可靠、安全成为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市级气象信息网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气象网络安全设计和解决策略,希在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上能提供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市级气象网络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市级气象网络的安全现状

市级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现状为:网络中有众多的ARP 攻击、安全软件设置率较低、安全产品品牌繁多、IP 不规范、海量下载等,导致网络流量负载超大并切增加了网络感染病毒木马程序的机率,在网络病毒库升级系统补丁安装等方面重复量过多,终端人员在计算机操作上安全意识薄弱、水平不足,目前各类病毒在气象网络中有快速传播的趋势。

(二)市级气象网络结构形式

市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是市级气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地市级气象信息网络的设计以集约化为原则设计一个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用以实现地市数据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和服务的功能。地市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由局域网络系统、综合数据管理系统、远程会商系统和综合业务系统组成。

气象网络按全等级分为三种:1.内部局域网,安全等级要求最高,全省乃至全国所有气象部门的计算机都链接在该网如Notes、网络应用较复杂、接入量多;2.经数字化专线与政府机构构建的政务专网如政务机要网,利用授权共享据资源;3.公众网,由通讯运营宽带链接,对外公开供用户浏览。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加强气象网络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三)气象网络安全存在的隐患

造成气象网络不安全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网络管理不完善

目前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监管存在较多不足,有的基层站职工计算机水平偏低,机房设备陈旧,又没有专业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这些不安全因素总的表现为:

(1)人为非法操作。有些基层气象站管理不完善,随意使用各种U盘等,防范意识差,给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隐患。

(2)管理制度有待提高。一些应该让管理员进行的工作,却轻易交给他人操作,甚至密码外泄,导致非管理人员可随意打开气象数据库,甚至造成数据丢失,有些甚至会造成数据库的数据和外网连接,为黑客入侵开创条件。

2.病毒的入侵

现阶段气象网络安所全面对的最大威胁就是病毒入侵。目前网络病毒种类较多,且更新速度快,对网络有很强的破坏力,任一网络随时都有被攻击的潜在威胁。网络病毒就充分利用这些系统漏洞,对气象网关防护系统进行攻击,有的黑客会恶意释放病毒和木马进行数据破坏,来盗取用户资料,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所以气象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防范病毒感染的意识,为维护气象网络的安全各级网络要构建内外网隔离措施,以减少网络安全风险。

三、气象网络安全应用对策

为有效保障市级气象网络的安全,保证气象资料传输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实效性,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解决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的问题。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策略

物理层面安全是指保证计算机在安全的物理环境条件下,以保障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概况为物理设备、线路通信、机房场地的安全。物理层面安全表现在线路通信的可靠性、软硬件设备安全性、设备备份、防灾能力、抗干扰的能力、设备运行环境(干湿度、电磁干扰)、不间斷供电保障(UPS)等。全面做好物理环境安全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二)技术环节应对策略

网络的安全环节主要在实时监测扫描、各级防火墙、完整性校验保护、病毒情况报告分析及系统的安全监管等层面。在技术措施上可采取:1.不断规范化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提高部门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安全意识;2.健全网络访问控制管理。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对策就是访问控制,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3.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管理人员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就体现在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上。备份策略:增量备份、只备份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和事务日志;4.使用密码技术。密码技术是现阶段所应用信息安全的较为核心的技术,基于密码技术建立的数字化签名和Ukey身份认证是现在保障信息安全性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古典密码、单钥密码和公钥密码体制以及数字签名和密钥管理是目前主要应用的密码技术。

(三)监管层面应对策略

基于网络安全监管层面在分析应用的安全监管技术及安全防范措施外,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规范及执行力度的监管以保障计算机的规范化安全运行,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在持续加强用户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时刻自觉提高安全责任意识,以有效建立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坚强屏障。

参考文献:

[1] 刘天华等编.网络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气象短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推广 篇四

通信工程的科技革命为建立气象短信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在短时间内传达给有关部门及气象灾害发生地区的群众成为可能.作为气象服务适应社会的`一个机遇,大力建设和推广气象短信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作 者:陈珠峰 卢劲展 黄飞 作者单位:陈珠峰,黄飞(福建省连江县气象局,福建,连江,350500)

卢劲展(福建省莆田市气象局,福建,莆田,351100)

5.气象信息网络建设 篇五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气象信息员队伍(公共场所气象应急联系人、乡镇气象协理员、基层气象信息员统称为“气象信息员”)是我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重要力量。2007年以来,我市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断发展,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陕政办发„2009‟136号),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部门审核认可的原则,优先从基层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中小学校校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或作业人员、农村信息员中选用。乡镇气象协理员一般由乡镇干部兼职担任,社区、学校、重点单位、专家大院等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一般由本单位办公室负责人担任,村级气象信息员一般由本村村干部担任。气象信息员一经录用,由县、区政府气象信息员管理机构与气象信息员签订工作责任书,明确其权利和义务,统一颁发气象信息员聘书。各乡镇、街道办、行政村、社区以及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气象信息员名单及信息员变动情况,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上报县区气象部门录入《气象信息员管理系统》,并报市气象局备案。

三、明确建设标准,推进气象信息员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开展气象信息员工作示范建设工作。2012年,全市气象信息员工作示范点不低于乡镇、社区总数的30%以上,按照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建设标准,示范点建设不低于“五有标准”:有乡镇或部门分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有专职或兼职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一套气象信息员管理和考核制度,有区域自动气象站、电子显示屏、网络、电话等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接收设施。全市气象信息员工作示范点由县、区政府推荐,市气象局审核,市政府统一认定、授牌。

(二)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区域自动气象站、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县区人民政府是推进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县级人民政府要将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规划,确定气象信息员队伍的数量和规模。从2010年开始,各县区政府都要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将乡镇、部门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任务纳入本县区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二)加大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力度。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将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工作纳入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充分发挥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农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教育、卫生、工信等部门的积极性,对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给予支持。

6.气象信息员培训 篇六

培训气象信息员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一直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地区,也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减灾规划的实施,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气象监测网络逐步完善。虽然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二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三是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是社会公众对预警信息的接收应用有待提高。

从以上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出发,建设气象信息员队伍,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组织体系和联动机制,既是解决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化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社会应用气象服务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气象信息员的基本要求

1、热爱气象公益事业,热心为群众办事;

2、熟悉当地农牧业生产状况,了解当地地形地貌特征;

3、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经培训后能掌握相关防灾避险常识;

4、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准确及时,务求实效。

气象信息员的确定

气象信息员的确定,由盟市、旗县气象局根据气象服务工作的需要,提出需 要设置的气象信息员数量,报请属地地方人民政府,政府会同苏木乡镇提出拟定 人员,气象局对拟定人员进行审核,乡政府以文件形式确定。

气象信息员的主要任务

1、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能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灾害防御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并指导社会公众科学避灾;

2、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技能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本区域可能发生的各类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及相关防灾避险知识;

3、负责本区域内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鉴定工作;

4、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本区域内气象设施的日常维护及安全管理工作,发现设备被盗、损坏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

5、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气象科普知识的普及、宣传;

6、收集当地气象服务需求信息及合理化建议,反馈气象服务效益。

气象信息员的操作流程

1.预警信息传播

在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通过有效的手段如广播、电话等及时进行广泛传播预警信息告知周围群众在常规通讯手段失效时也可采用敲锣打鼓等方式及时将企业等,应尽可能利用农村牧区学校、车站、农贸市场、医院、公共场所等人员集散地,传递预警信息,使之进村入户,家喻户晓。

2、气象灾害防御

在气象灾害来临时,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开展灾前防御准备,指导帮助群众开展防灾抗灾。受气象灾害影响时,及时将灾情信息经初步核实后报告当地气象部门。灾害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灾情调查核实工作,迅速上报受灾情况。走访周围群众采取的主要防御措施和取得的效果,为今后防灾积累经验。收集并向气象部门反馈服务需求、服务效益情况,对影响大、服务效益显著的事例,应及时进行宣传,提高周围群众的防灾减灾信心。

3、灾情信息反馈

气象信息员得到灾情信息后,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等方式报告当地党政领导,同时报告当地气象局。

4、气象设施巡检

定期巡查所负责区域内的气象设施,对气象设施外观、运行情况、周边环境进行巡查,做好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初步确认问题所在,有条件的可进行现场拍照,以备存档。简单情况现场处理,无法解决的应尽快通知当地气象部门。

气象基础知识

作为气象信息员,云等基本要素的概念,与气象的区别和联系,好地开展后续工作。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气象知识,如温度、降水、风、常见天气现象的名称明白我区的气候概况、强度等级的划分,理解天气。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可以更好的开展后续工作。

常用基本气象要素概述

气象要素是指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以及某些对大气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有显著影响的物理量。主要有:气温、降水、风、云、气压、湿度、蒸发、能见度、辐射、日照等。

气温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日常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位于气象观测场中1.5米高度百叶箱内测得的空气温度。在我国,气温用摄氏度(℃)表示。气温有定时气温、日最高、日最低、日平均气温等。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3点钟,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日出前。

降水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的水。降水量以在才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表示,单位为毫米((mm),取一位小数。1毫米(MM)雨水相当于1亩地浇了667公斤(KG)的水。固态降水有雪、冰粒、冰雹等,雨和雪的混合降水在天气预报中称为雨夹雪。降雪大小用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来表述,降雪量和雨量一样也用毫米(mm)表示,是将承接到的降雪融化后量得的。积雪深度是在平坦开阔的地面上直接用尺子量出来的,单位是厘米(cm),简称雪深。冰雹以个体的直径表示,单位是毫米(mm)或厘米(cm)表示。

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风以风向和风速两个参数来描述,分别表示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风速就是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时((km/h)等速率单位表示。在天气预报中常用如果风是从北方吹来就称为北单位以米/秒(m/ s)、公里/小“级”(蒲氏级)表示风速,8级大风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当于时速60-70 公里,10级风相当于时速90多公里。地面凝结现象

地面凝结现象包括露、霜、雨淞、雾淞四类。

露: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风小的夜间生成。

雨淞:过冷却液态降水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题乏冰层,呈笠曼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也称冻雨。

雾淞: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卫卫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视程障碍现象

视程障碍现象主要有雾、吹雪、雪暴、烟雾、霆、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八 类,它们的定义是:

雾: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习尺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能见度是指人们视线所能弃互伸的显巨离。雾按照水平能见度可分为四个等级,轻雾:水平能见度1000米一小于10000米;雾:水月民能见度500米一小于1000米;浓雾:水平能见度50米一小于500米;强浓雾: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吹雪: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雪暴: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声几遨经行,并上王不能判定当时夕泛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000米。

霆: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一使习反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霆使五退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准仁微带蓝色。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月子能见度小于10000米。浮尘

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扬沙:由于卢几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000米至小于10000米.沙尘暴: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根据能见度的大小,沙尘暴的强度还可分为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

雷电

雷电一般有雷暴、闪电、极光等三种,其定义为:

雷暴:为积雨泛受中、乏受间或乏女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也可能只听见雷声而看不见闪电。

闪电:为积雨乏女中、泛受间或乏女地之间产生放电时伴随的电光,但不闻雷声。

极光:在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也可偶见)晴夜见到的一种在大气高层辉煌闪烁的彩色光弧或光幕。

其他天气现象

其它天气现象有大风、地线、龙卷、积雪、结冰等。

大风: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Om/s(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声逻过8级)的风。

抛线: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强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

龙卷: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办几,从外观尾拿,导从不只司万币于底澎奢肺库寿可万目全的一个漏斗状云体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或水面,旋风过境,对树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积雪:雪(包括霞、米雪、冰粒)覆盖地面达到气象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

结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器的水)冻结成冰

气象常识

天气是一定区域内短时段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多年)的天气特征,是较长时期内各种天气过 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

气候异常是相对气候正常而言的。所谓气候正常,是指气候的变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状况,比较合于常规和较适宜于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异常就是不经常出现的,如过冷、过热、严重干旱、特大暴雨、严重冰雹、特强台风等等。气候异常对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

气象与农村牧区经济建设的关系

大气永无休止的运动,导致气象条件的不断变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反常的天气气候引发的诸如干旱、洪涝、风暴、冻害等自然灾害,会给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各级党政领导、经济生产部门都十分关心天气气候,要求气象部门提供气象预报情报服务,以便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安排生产工作,并及时掌握.陇灾抗灾主动权,从而取得最佳效益。

气象与农业

农业生产的对象主要是在露天条件下生长的书氢物,其生长发育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风等大气环境因子。可见生命活农业生产是受大气环境条件影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受影响最大的产业部门,而气象条件也就成了影响农业生产诸多。气象条件良好时则会导致农业丰收;气象条件恶劣,则会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挥当地光、温、水、气的优势,应是现代农业一条很有希望的发展途径。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水在农业中的 特殊地位。水对植物具有重意义: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植物体内都含有60%一80%的水分,有的甚至高达99%以上;浏限又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要的条件,植物依靠月限制造有机物质、输送养分;植物将吸收的水99%用于植物蒸腾,以维持植物体的工巳常体温。可以说,水是一切植物的生命之源。

作物的一生,由种子发芽出苗,开花结实,直到成熟,所消耗的省邑部水分为作物需水量。作物的需水规律是少一一多一一少。一般栽培作物从播种至拔节期,是作物营养生长阶段,植株较小,需水量较少;拔节至开花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植株体积和重量都快速增加,需水量也急剧增多,是作物需水关键期,也是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水分的多寡对作物产生很大影响;开花之后,作物体积不再增大,有机体逐渐衰老,需水量逐渐减少.风在农业上的地位,人们往往认为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拔树毁稼,断网翻船,使农业受损,使草原沙化。然而,风对农业的有利作用却是不声不响、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它的丰功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气象因子。没有风,就没有绿色原野、锦绣山川;没有风就没有农业。这些丝毫也不夸张。

风是某些植物寻求“配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媒介,故此有“风 媒”一说。凡是借助于风力的帮助进行花署导官传粉授精的植物,风媒植物能随风票风扬到“外地”去“成家立业”,为植物在异地留下后一代。如松树就是靠风力作用,将种子传到远方,不断扩大繁殖区域的。这对森林采伐更新,荒山荒地造林具有现实意义。

“阳光普照,五谷丰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农业生产与太阳的依存关系。绿色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携带能量的多种有机物质。这些种类繁多的有机物质被人类、动物和其他生物所消耗,同时将热量放散出去,又源源补充了原来在光合作用中所消耗的二氧化碳,如此往复循环。由此,光合产物所蓄积的化学能,不仅对绿色植物本身,而且对不具光合能力的其他生物的生活,不可缺少的能源。

林业与农业一样,也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同样离不开天气气候对它们的影响。林木的更新在林业生产中,林地的选择,林种的选择和搭配,大面积植树造林,还有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都离不开气象的保障,需要使用温度、湿度和风等资料 就拿温度来说,温度在林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林木的光合、呼吸、蒸腾以及林木的生长发育、物质积累等都要求一定温度的持续时间。在热量资源充足(即温度高)的热带,林业生产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

交通运输的发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对气象条件的依赖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其中陆上丘遏输的主要形式一一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月永。影响铁路主经输的不利气象条件主要有洪水、雪、大风等;影响汽车安产羞全丘遏输的不利气象条件主要有低温、积雪、泥石流、积积冰、’低能见度等;

飞行员则最怕低能见度、雷暴、低空风切变等。航空事业的发达要求了 解机场与航线的天气条件,保正飞行的安全。

人工影响天气

1、人工增雨要实现降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充足的水汽、上升的气流及足够的凝结核。人工增雨是在有利于降水的天气条件下,采取人工干预的方法,在自然降雨之外再增加部分降水的一种科学手段。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飞机向云体顶部播撒碘化银、干冰、液氮等催化剂,或用高炮、增雨火箭,将装填催化剂的炮弹等发射到云中,并在云体中爆炸。对局部范围内的云层进行催化,增加云中的冰晶;能够让云中的小水滴相互凝结,使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不住增大后的水滴时,这些水滴就会从天而降,于是就形成(或增加)了降雨。人工增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

2、人工消雹其实只是对雹起到了“以大化小,以小化了”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向云中施放碘化银或碘化铅等催化剂,它们会使云中冰晶数目增多,冰晶形成雹胚时会消耗大量的过冷云滴,结果使所有的雹胚都无法长大。雹块下降时有的会融化,这就形成了水滴,或者缩小成小冰雹,于是消雹的目的就达了。消雹可以利用飞机、高射炮、火箭等,在雷达的监测下,利用高射炮、火箭发射人工成冰剂。人工消雹也可以采用空中爆炸作业的方法。爆炸发生后,由于冲击波的作用,大冰雹会粉碎,过冷却泛女就会直接冻结下降。

7.气象信息网络建设 篇七

1953年气象部门从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前,气象信息网络基本是由气象部门“自建、自用、自管”。90年代,气象信息网络以专网为主(VSAT卫星通信网)、公网为辅,覆盖到县。2000年气象业务体制改革时,提出了“全国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采用国家公用网与气象专用网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国家公用网为主”的发展方向。此后,随着国家公共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速率提升、资费降低,气象专用卫星通信网逐步让位于电信地面宽带网络。与之相应,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气象信息网络业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工作社会化是解决气象部门人员和技术不足,提高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推进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社会化,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确保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和信息安全,是当前气象事业发展和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的特点

(1)气象通信的高时效性和高可靠性

气象部门对数据通信有着特殊的行业需求,其中突出的两点是要求高时效性和高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和分发都要迅速、及时。

(2)高性能计算资源需求大且发展迅猛

气象领域对高性能计算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尤其是在数值预报和气候模式领域。欧、美、德、英、韩等国气象部门都拥有世界排名前500名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国气象局国家级和区域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总峰值运算能力已超过1.7PFLOPS。

(3)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要求高、发展快

随卫星、雷达等新型观测业务的发展,以及数值模式产品的增加,气象数据量迅速增长。2013年,仅国家级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就达到了平均540GB/日。

(4)多媒体技术和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天气预报、预警联防、气候预测等业务往往需要进行异地、多单位专家会商,而且需要采用高分辨率实时图像传输与处理来支持会商中广泛使用的天气图。此外,视频实景监测也广泛应用于观测场地环境、天气实况的监测业务中。

(5)信息安全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气象对经济、社会、乃至军事领域影响的日益加强,气象信息安全日趋重要。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已经纳入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范畴,需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各项规定。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维护维修难度、气象业务耦合度和气象部门业务经费充裕度。“维护维修难度”是指对信息网络业务系统或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技术难度大小,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低,以及零备件成本高低等,体现信息网络运行保障的普遍情况,是影响运行保障社会化的“共性”因素。“气象业务耦合度”指气象信息网络业务系统与观测、预报、服务等气象业务的关联程度,反映气象部门的特色,是影响运行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个性”因素。“业务经费充裕度”是各级气象部门能否选择企业和社会化力量承担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此外,有无充足的社会资源可供选择、各地信息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要求、气象部门内部人员技术能力和数量等,也是影响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转化为主要因素。

(2)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几种不同情况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核心交换机、电视会商多点控制器(MCU)等设备的维护维修,难度大、备件成本高,宜由企业和社会力量承担(如图1所示)。

部分由气象部门自己研发的业务系统,特别是气象数据通信、业务监控等业务软件,与气象业务的耦合度高,宜以气象部门自主维护为主(如图1-2所示)。

在技术难度和业务耦合度不高,且经费充裕,运行保障方式的选择灵活度较大(如图1-3所示)。社会化程度高有利于集中人力从事核心业务,自行保障程度高有利于本部门人才培养。而经费不足时,一般只能自行维护(如图1-4所示)。

我国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发展现状

(1)气象基础网络系统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情况

我国的气象基础网络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部门,以地面通信网络为主、卫星广播系统为辅。气象地面广域通信网络主要租用中国电信和网通的网络资源,运行保障由企业承担。中国卫星气象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系统)属于中国气象局自建专网,日常运行监控由气象局负责,卫星通信设备维护维修由企业承担。

(2)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情况

中国气象局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主要建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区域中心,主要由企业负责设备的运行保障,气象部门技术人员主要从事计算资源的日常调度和运行监视。此外,气象部门也在尝试使用部门外高性能计算资源分担业务科研任务,如: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为深圳市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申报的深港政府合作计划“深圳市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数值天气预报技术长期合作协议”提供所需的计算资源和相关配套支持;湖南省超级计算中心为湖南中尺度数值预报和区域气候预测模式运行提供支持等。

(3)气象数据通信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情况

气象数据通信业务和气象观测业务、预报预测业务的关系紧密,业务和系统的耦合度高。气象数据通信系统的硬件,如交换机、服务器、PC机等通用设备的维护维修由企业承担。气象数据通信系统的软件,特别是专用软件,基本采用“谁开发、谁维护”的方式,早期由气象部门人员自己开发的软件由气象部门维护,近年来由企业承担开发的软件越来越多,主要由开发企业负责运行维护。由于软件代码级移交维护难度较大,企业开发后交由气象部门负责运行保障,或由气象部门开发后交给企业负责运行保障的情况很少出现,而且缺乏成功案例。

(4)电视天气会商系统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情况

由于电视天气会商系统设备技术含量较高、维护维修难度较大,通常交由企业承担运行保障。但为了能够提高设备故障处置速度,保障每日天气会商业务正常,气象部门储备有部分备用设备,可以作为一级保障,而以企业为二级保障。

我国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趋势分析

(1)整体上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从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历程和政府职能要求,可以看出,随着设备技术含量和复杂度不断提高,以及业务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依靠气象部门人员进行维护维修难以满足业务需求。企业和社会力量将在系统设计、站网建设、运行监控、维护维修等多个领域参与到气象信息网络业务中,并可能逐步成为主体。而气象部门则更侧重于整体规划、提供需求、绩效评价及业务管理等工作。

(2)推进中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首先,对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进行类别划分,从维护维修难度、气象业务耦合度和气象部门业务经费充裕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兼顾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要求,选择适合实现运行保障社会化的业务领域,再根据当地信息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气象部门内部人员技术能力和数量等制定社会化推进计划。

基于当前情况,东南部各省可以先行试点,加快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进程;中西部地区酌情跟进。优先考虑实现社会化运行保障的领域可以包括:动力、机房环境保障,电视天气会商系统运行保障,高性能计算机运行维护,服务器设备维保及托管社会化等。

结束语

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社会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否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的潜在程度,取决于维护维修难度、气象业务耦合度、气象部门业务经费充裕度和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要求等因素,并受到各地信息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气象部门内部人员技术能力和数量等影响。

8.谈增强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意识 篇八

关键词:应用气象;气象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46-1

在社会的气象意识普遍提高,对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全面增强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意识,不仅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长远意义。近几年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品种,注重服务效益,已受到普遍重视,各级气象部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气象信息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积极增强质量意识的自觉性,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需求,以便创造出更好的气象信息服务新局面。

1树立服务质量全面观

一提起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许多人都把眼光投向在专业天气预报产品准确度的水平上,认为只要报准了未来的天气趋势,就是很高的服务质量。其实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从市场销售角度来看,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很多事例说明,预报虽然报错了,但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仍然获得了好的效益,赢得了用户的满意。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气象信息服务的成败、兴衰,我们应树立服务质量的全面观。

1.1提高专业天气预报产品质量

这是开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基础,其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上。目前各级气象部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产品还比较少,专业程度也不高,用公众预报代替专业预报的现象还时有存在。要发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后劲,首要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的品种和质量。

1.2提高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衡量能否把气象科技信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创利的主要质量标准之一。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给用户高质量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还要帮助用户正确使用产品,使用户趋利避害,获得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能力,要求气象信息服务人员要有较深的气象知识功底,要具备较多的边沿科学知识,真正深入用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当好气象与用户的中介。但目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太少,服务还比较一般化,只提供信息,很少调查使用效果,这是当前我们继续拓宽领域,深化服务的主要障碍。

除此外,提高服務能力还体现在:我们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精神状态、文明修养乃至开展宣传、开展服务、接触用户、洽谈服务、签订合同、电话咨询、回访用户等诸多质量因素上,哪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

1.3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气象信息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专业性强的业务。为了把服务管理搞好,这就需要管理人员除了懂得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服务业务知识和经验及协作精神,熟悉有关规章制度,学会组织管理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问题,结合实际工作,采取“交流经验”、“专题研讨会”及“学习培训班”等多种灵活的学习方式。

2增强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对策

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效益是服务工作的重点。质量、品种、效益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质量影响效益,效益又是质量、品种的总体现。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效益可理解为,一是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自身的创收效益。从自身的创收效益来说,气象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经费供给不可缺少的一个渠道,为了不断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经济效益,应该加强以下工作:

2.1进行有效的基础业务建设,增强发展服务后劲

这是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的基础。“有效”首先就要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准确度。这样才能保证目前的气象信息服务从外延速度型转向内涵效益型,在长远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因此,有效的基础业务建设,不是在原有基础上重复或单纯的外延扩大规模,而是在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制作技术上有适应发展需要的新起点。多开发专业气象信息服务项目,对今后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2深化服务改革,增强气象信息服务人员主人翁责任感

气象台站是气象工作的细胞,增强服务活力,健全自我发展、自我改造、自我约束机制,关系到整个改革的深化,也关系到气象信息服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当前,气象信息服务要上新台阶,气象台站领导振奋精神是关键,调动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群众力量是基础。服务人员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责任感增强了,就会堵塞和减免各种漏洞、事故的发生,真正把服务质量看作是服务工作的生命,提高质量就有把握了。同时要不断的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理论水平,理论水平的高低,表现在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上。有人认为服务没啥学问,不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很肤浅的见解。目前有的服务出现了停滞徘徊的局面,要想进一步深化服务、拓宽领域,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服务人员学好有关理论书籍,借助理论指导威力,念好“服务经”。

2.3不断研究气象科技的效益转化机制

为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效益必须研究气象科技的效益转化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信息产品价值实现条件就是使用者对信息产品的认识水平。在气象信息服务实践中我们对此也深有体会:用户气象意识的强弱、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同一气象产品的应用会产生差异很大的不同效益。研究效益机制转化,不仅要对市场状况进行研究,而且要对用户进行具体的研究,帮助他们提高气象意识,帮助用户学会使用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并培养和开展用户应用气象信息产品的主观能动性,这往往可以起到我们自己所替代不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小文,杨武.广东省手机气象短信业务简介[J].广东气象,2002,24(3):48-49

上一篇:论高校足球选修课(感想)下一篇:竞职副科长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