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患者出院后随访方案

2024-11-01

肺结核患者出院后随访方案(5篇)

1.肺结核患者出院后随访方案 篇一

出院患者随访记录要点

(一)随访对象:出院后需院外继续治疗、康复和定期复诊的患者均在随访范围内。对于器官移植及临床科研需要的特定患者,应将随访内容填写在特定患者重点随访记录中。

(二)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接受咨询、上门随诊、书信联系等。

(三)随访时间: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具体制定。

(四)随访内容:包括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治疗效果、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如何用药、如何康复、何时回院复诊、病情变化后的处置意见等专业技术性指导等。

(五)负责随访医务人员由各组主诊医师和患者住院期间的主管医师负责。首次随访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其后由主管医师负责,并根据随访情况决定是否与上级医师、科主任一起随访。随访情况由主管医师按要求填写在《出院患者随访登记本》上。

(六)出院患者的首次复诊预约应由主管医师在患者出院时完成。患者复诊时由门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下一次复诊预约,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七)科主任应对出院患者随访和复诊预约情况至少每月检查一次,电话抽查科室记录本中随访病人被随访的真实性并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进行整理分析,对没有按要求进行随访的医务人员督促,促进随访预约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2.肺结核患者出院后随访方案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均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Thwaites标准,选择家庭住址清楚,无严重视力、听力和智力障碍,可阅读微信并完全理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及精神障碍者除外。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3~55岁,平均年龄(29.5±5.1)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初中的22例,高中及以上的28例;入院时合并昏迷5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2.5±5.1)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初中的20例,高中及以上的30例;入院时合并昏迷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微信进行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微信健康教育小组,制订制度及流程。包括组长1名,由本科护士长担任,顾问1名,由本科1名副主任医师担任,健康宣教员1名,4名责任护士担任微信教育的具体任务。

1.2.2由健康宣教育员负责编写结核性脑膜炎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简单易懂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由组长和顾问审核后使用。重点如下:(1)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强调患者要增强体质,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2)强调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化学治疗的重要性;解释药物不良反应,激励患者坚持全程化学治疗,防止治疗失败而产生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增加治疗的困难和经济负担[2]。(3)饮食宣教: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的一种,同属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鼓励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包括奶类、蛋类、动物内脏、河鱼、瘦肉、豆制品等食物,可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戒烟戒酒,避免吃海鲜、牛羊肉、辛辣刺激以及过咸过油的食物。(4)向患者讲解消毒隔离的重要性,教育患者不随地吐痰,外出时戴口罩,痰及分泌物要进行焚烧或严格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与家人分餐具。(5)心理护理:对于患者而言,几乎所有的结核病患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从以往对结核患者的跟踪情况来看,其心理产生障碍后,轻者表现出神经衰弱等病症,严重者很容易产生神经质、极度紧张、焦虑等病情[3],从而让其结核性脑膜炎更加难以治疗。不仅让患者受到了身心的双重折磨,对于其家属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导致其产生悲观情绪。因此适当多准备与心理护理相关健康教育知识,以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心理,使其早日康复。(6)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一般需绝对卧床半年,应注意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清洁平整,经常按摩骨突受压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半年之后可适当活动,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度。(7)技能指导:对留有后遗症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制订同时期的康复技能指导并个体化发送。

1.2.3每名责任护士负责12~13例患者,出院前教会患者使用微信阅读各种文字、图片、语音及视频信息,让其切实感受到微信教育的好处,发自内心的接受微信的使用,并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做好记录。出院后,按照患者的姓名及出院时间进行编号标记,将编辑好的健康教育知识逐一发送给患者,发送后根据患者的反馈信息编辑具有针对性信息再发送,及时为患者解答疑问。

1.3评价指标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价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SF-36包括11项共36个问题,分为8个维度,其评分之和为综合评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该表信度和效度均良好。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SF-36评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微信随访可显著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激适应和应付能力下降,必然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4],这与患者及陪护者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有关。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病患如果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并加以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升其生活品质,对于其病情的恢复也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让其并发症也会有所减少。通过微信来开展随访服务,能够以多种沟通方式,包括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群组内多人对话,支持实时对讲,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因此,利用微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随访,向其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不仅能真实地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康复情况以及康复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拉近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距离,让患者随时都能获得来自专业人员的帮助,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对医护人员而言,微信随访节约了上门及电话随访的人力、财力,护士可有更充足的时间照顾在院患者。

因此,使用微信进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出院后连续性护理,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汤秋萍,刘卫华,程芳,等.连续护理在出院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4,7(3):43-44.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

[3]Thwaites GE,Nguyen DB,Nguyen HD,et al.Dexamethas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N Engl J Med,2004,351(17):1741-1751.

3.肺结核患者出院后随访方案 篇三

病人出院并不等于治疗完全终结,为使出院病人的院外康复和继续治疗得到更专业、更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保持治疗过程的连续性,也为了进一步推进出院病人随访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良好平台,我院医务部组织人员就2016年下半年出院患者出院小结、出院指导以及随访情况,对全院临床科室进行监管。检查情况汇总如下:

监管采用查阅病历、随访记录本、电话随访的方式,通过检查科室运行病历及终末病历的出院记录,现场询问即将出院病人及家属出院指导情况,科室出院随访记录本内容,并在各科室出院患者随访档案中随机抽查10名患者电话联系,按照随访方式、随访时间、随访内容、是否满意等进行记录统计。

出院小结调查科室运行病历15份、终末病历60 份,内容规范71份,出院医嘱内容详实,涉及药物应用、生活指导以及复查时间等,4份出院小结医嘱内容过于简单笼统,分别为“建议院外继续治疗”“不适随诊,按时复查”“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未能具体到详实的院外治疗计划、复查时间和具体的上级诊疗医院等。出院指导询问患者或家属20人,告知用药知识、生活养生知识及康复指导17人。科室随访记录本记录完整,但内容千篇一律,简单相似,出院患者少有的建议未能及时汇总和上报。随访出院随访调查30人,失访2人,实际随访25人,其中电话随访25人,出院1周内随访19人,出院2周内随访4人,出院一月内随访2人,主治医师首次随诊10人,对随访内容满意 25 人。

针对此次监管督查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推进出院病人随访工作,完善患者出院随访制度:

1、出院指导中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口头交待与书面指导,尽量通俗易懂,详细详尽,如药物的应用时间、剂量、持续时间,具体的复诊时间,具体的上级诊疗医院的某某科室,具体的良好养生习惯,利于疾病的具体食物等等。

2、科室应对随访的患者有追踪,及时、准确、完整记录患者出院随访记录本。同时科主任应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对没有按要求进行随访的医务人员进行督促。

3、随访时,随访医师应仔细听取患者或家属意见,诚恳接受批评,采纳合理化建议,做好随访记录。随访中对患者的询问、意见,如不能当即答复,应告知相关科室的电话号码。随访后对患者再次提出的意见、要求、建议、投诉及时逐条整理,与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并有处理意见和处理结果。

4.肺结核患者出院后随访方案 篇四

为进一步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促进护患沟通,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更好地了解患者对医院各方面工作的意见,我科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出院随访制度》对产科出院病人进行出院随访。自今年开展工作以来,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随访内容包括:产妇的情况;婴儿的情况;母乳喂养的情况;病人对产科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随访人数:共350人。母乳喂养反馈率95%,医疗护理服务满意率98%。出院指导反馈率98%。

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回访,产科母乳喂养反馈率及出院指导内容反馈率有所提高,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患者对产科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有助于改进产科护理工作。通过患者反馈信息,发现出院随访情况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1.出院指导中,患者对预防接种的地点不清楚。2.患者打电话到科室,夜间护理人员少,工作忙时未接到电话.改进措施:1出院时发放接种登记表,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欢迎拨打母乳喂养热线:27237770.2有问题要咨询时一般在8:00----16:00之间,以免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便。

病人及其家属对我们的回访工作非常欢迎也表示很感激,我们 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没想到我们出院了还能得到医院的关心,谢谢你们”。我们体会到了这项工作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一句问候,更多的是将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在了病人心中。

5.高危新生儿出院后的随访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6例高危新生儿, 其中男36例 (54.5%) , 女30例 (45.5%) ;出生时体质量1.03~3.88 kg;顺产32例 (48.5%) , 剖宫产34例 (51.5%) ;头胎38例 (57.6%) , 2胎13例 (19.7%) , 3胎9例 (13.6%) , 4胎4例 (6.1%) , 5胎2例 (3.0%) 。孕周27~40周, 其中<37周52例 (78.8%) , >37周14例 (21.2%) 。入选病例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共发放《出院高危新生儿家庭需求和关注点问卷》66份, 指导患儿家长填写, 当场全部收回。

1.2.1 早期干预与随访

实施干预前, 要对患儿家长进行宣教, 阐明早期干预对患儿预后的重要意义, 让家长能正确理解早期干预, 争取家长的配合;责任护士要熟悉患儿的病情, 了解患儿的住院情况, 了解患儿的家庭状况, 特别是经济状况。了解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 工作性质等基本情况;患儿病情稳定出院时, 发放出院手册, 嘱咐家长认真阅读, 并妥善保管, 来院复查时随身携带, 以便护患双方能针对手册中的条款进行交流和沟通;第一次问卷后一定要及时评估分析问卷, 并针对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对不同的家庭展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出院后护理培训, 出院前解答家长的所有疑惑。完成所有培训项目后, 护患双方在宣教手册上签字;在患儿出院前, 责任护士和护士长要对住院情况进行总结, 必要时邀请患儿家长参加总结, 确认已经完成了出院后的护理培训, 明确告知患儿家长咨询电话号码;出院后按照鲍秀兰[1]指定的大纲进行干预;出院两周后门诊随访, 随访期间了解早期干预情况, 调整干预措施, 并完成《出院高危新生儿家庭照顾能力评估》, 智能发育评估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

1.2.2 建立高危儿随访档案

要在确诊为高危新生儿时及时建立随访档案, 并做好档案的记录、整理和保存。评价内容主要有: (1) 患儿体格发育情况。 (2) 原始反射情况。 (3) 智力发育情况。 (4) 患儿家庭的需求。 (5) 家庭照顾能力的评估。 (6) 随访过程中的指导情况等。每月1次预约随访时间, 根据随访患儿症状及状态可调整随访次数。根据患儿随访结果进行相关辅助检查。根据辅助检查的结果制定个体化早期干预方案。

2 结果

2.1 高危儿随访管理情况

66例高危儿随访家庭, 随访按时完成58例, 完成率87.9%;失访8例, 失访率12.1%。

2.2 高危儿家庭需求情况

问卷显示家庭需求所占比例前五位依次为: (1) 咨询电话和随访时间, 均为100%需要了解项目; (2) 奶粉的配制与喂养, 占89.1%; (3) 预防窒息, 占88.3%; (4) 患儿大便的观察, 占76.5%; (5) 胃肠道问题, 占68.3%。

2.3 出院高危新生儿家庭照顾能力评估情况

62例 (93.9%) 家庭能熟练掌握照顾患儿的常识, 家长可以独立顺利完成护理工作, 护理效果良好;4例 (6.1%) 家庭基本掌握照顾患儿的常识, 家长需要部分协助完成护理工作, 护理效果一般。

3 讨论

随着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 加之新生儿急救技术的日臻完善, 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升高。但存活的新生儿出现不良后果的比率明显较高, 其中主要多见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 如视听障碍、精神发育障碍、癫痫、脑瘫等[2]。如何提高存活新生儿的生活质量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新生儿出生时神经元约有1000亿个, 但每个神经元细胞的突触连接较少, 在新生儿出生的前3年, 神经元细胞生长迅速, 尤其是树突的快速生长使新生儿脑重迅速增加, 出生时脑重已经增加了大约3倍[3]。在脑细胞发育期间给予良性刺激, 可以促进细胞发育, 刺激神经元细胞生长。黄真等研究发现, 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能促进患儿潜能发挥, 是激发高危新生儿潜在能力有效途径,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效果[4]。

早期干预可以提高高危儿存活质量。我国每年新生儿有2000万, 其中属于高危儿约200万, 占10%左右。不少患儿首诊时没有及时发现, 家长一般比较年轻, 缺少护理经验, 心情焦虑, 导致护理不周, 诱发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临床常见并发症[5]: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对高危新生儿及其家庭进行保健、医疗和宣教干预, 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 可以促进患儿潜能发育[6]。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可望降低脑瘫发生率, 对其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7]。李璟等[8]通过采用以家庭为中心, 与医疗相结合的干预模式, 以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父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方法, 探讨高危儿健康教育对提高高危儿随访效果的影响, 发现规范管理, 加强宣教, 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是提高高危儿随访效果的关键。研究表明[9], 对脑性亚健康婴儿进行中医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围生期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率, 并能有效促进患儿运动、认知、语言、社交等功能的发育,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脑发育、促进损伤神经元修复有关。本组数据显示孕周<37周的高危儿发生率 (78.8%) 明显高于孕周>37周的高危儿发生率 (21.2%) 。提示做好孕前、孕期保健, 减少早产发生率, 对降低高危儿发生率有积极作用。

上一篇:地下防水工程标准做法下一篇:年5月精选入党申请书XX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