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精选20篇)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一
矛盾定理告诉我们,凡事皆有两方面,即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只有衡量利弊,确定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才可以制定计划付之实施。当然,我们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着眼于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并将两者相联系。显然,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1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方面
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促进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由于东西方、南北方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东西、南北水资源分布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例如: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工程,用以改善地理环境水资源差异。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结合地理环境,利用现状优势制定调水线路等,有利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进度。
1.2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方面
两者的相互制约作用则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占用居民耕种用地、破坏当地植被分配等问题,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伤害,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工程在必须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加强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有些工程改用水利涵管、暗河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占用土地面积。二是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制约。生态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同时像坚硬的岩石层等客观原因,造成开发困难,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制约,许多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客观问题而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增加了工程造价和实施难度。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水利工程建设带来工作难度的同时,也使得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更大,从而使得有些水利工程建设无法按方案实施,无法按期完工。
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二
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时候, 社会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其中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这一方面, 也已经开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国的水利工程在满足着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 也对水体本身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虽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水利工程产生的一些生态环境破坏方面的问题, 并且已经开始进行一些生态的修护、改善和实践。但是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设计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就是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标准。
在我国因为有地域差异的问题, 所以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 也要根据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去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来衡量建设设计的标准。因为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设施的时候, 是要考虑到生态学以及工程力学等一些方面, 是否能够承受自然灾害的一些影响, 就应该要考虑到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才能确定实践的标准性以及可操作性。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理论实践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在既要满足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经济学以及安全性的同时, 还应该要满足当地的动态河势的一些变化规律, 只有在实际的建设设计当中不断总结经验, 衡量操纵的标准, 才能保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合理性。
1.2 就是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的时候缺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我国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于环境影响的操作比较的晚, 这样就使得生态环境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员合作的机会比较少。还有就是在进行建设设计的时候主要是考虑了安全性以及经济学, 忽略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最后还有在我国环境的评价机构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对于业主考虑的比较多。
1.3 就是生态的水文测验资料比较的缺乏。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 生态水文测验的资料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通过对生态水文测验资料对水文过程进行一个仔细的分析, 就可以对水文过程对于生态过程的影响有一个很好的评价。而我国现在的水文测验技术还是比较的落后, 所以也就导致了水文的测验资料比较的缺乏, 不能很好给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提高依据和理论基础。
1.4 就是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在协同合作方面不充分。
传统的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在功能和服务的目标上是有一定差距的, 所以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要很好的考虑到生态水利工程和传统的水利工程有机的相结合。
2 针对上述问题的一些简单措施
2.1 就是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 应该要与工程技术和周围的环境科学进行很好的结合, 从而来达到水量和水质合理分配的一个目的。
因为水利工程当中的水量是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 会存在着比较大的挑战和困难, 特别是在防止水污染的这一方面。为了能够保证在排水的时候有更少的污染物或者是泥沙排入到湿地或者是湖泊当中,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在湿地或者是湖泊的过渡地带设计相应的氧化塘或者是生态沟。所以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 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就是要很好的将生态水利工程和控制水污染相结合。
2.2 就是一个河流的生态工程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所以生态系统的成长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 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希望放在短时间的河道修复系统当中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也要做好长远打算, 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提高生物群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还有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效性, 而且对于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还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稳定作用。
2.3 就是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时候, 应该要把工程水文学和生态水位学作为设计的基础, 然后对水文学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要保证工程水文学和生态水位学很好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设计打下比较良好的基础。因为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的面是非常广的, 其中主要就是涉及到了畜牧业、草原、湿地等一些生态方面的用水以及生活方面的用水。所以只有把建设的目标弄清楚了之后, 才可以科学的解决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基本问题。
3 结语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时候, 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建设一个健康以及可持续的生态河流系统。只有在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和克服按照规律来进行建中的一些困难, 才能见水利工程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水利工程, 造福更多的人群。
参考文献
[1]刘正茂, 吕宪国, 武海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8, 01:28-30.
[2]张晓威.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 2013, 03:57.
[3]任晓蕾, 宋亚伟, 曹艺儒.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科技, 2013, 16:169.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是人们通过改造自然河流的运行方式,来方便自己生活生产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能够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態环境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受理念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整治,实现其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
自建国以来,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资源能源也遭受极大浪费,这些现象直接造成了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形势。尤其是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更是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而水利工程建设正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而开展实施的。可以看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基于观念意识或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一些生态问题还是逐渐暴露出来。如因为城市用水与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多,对自然生态用水的无限制索取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再加上工业等污水的排放对自然生态水的破坏,更是让水资源短缺加剧。因此,加强观念变革,提高建设施工技术水平,促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实现两者之间较为良好的依存关系成为了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战略地位,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制约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多,促使了我国水利事业高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提高社会经济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有利影响和一定的不利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优化了生态环境结构
水利工程是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平衡的润滑剂和动力。科学的水利工程在满足现代社会人们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带来效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合理配置水资源,防止河道断流,减轻或排解水污染,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抵御洪水对生态系统的冲击等,可以有效地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水利工程建设不当会影响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上述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需要水利工程建设按照一定的生态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并在经过精心设计施工后才能达到的生态良性循环效果。若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中缺乏科学管理,施工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或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都会起到相反的生态作用。 再加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水工建设监管制度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存在缺陷等等,就会使得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影响了水工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从当前的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来看,若要促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都能够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观念,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将生态保护理念与水工建设设计理念高度融合在一起,建立一定的生态系统补偿机制。
1、改变工程设计观念,制定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改变原有的重视工程建设的功能作用而忽视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设计理念。把人水和谐理念贯穿于水利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治理为主向自然修复为主转变。在设计前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把即将建设的水利工程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调查与评估,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估制度和减灾避污措施,有前瞻性地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方案的经济性、科学性与生态性。
2、积极发展生态设计理念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设计和规划中,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水危机、水生态意识,营造重水、惜水、护水的水文化氛围。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本着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和谐共同发展理念,给动植物的生存尽量保持其特有生活的条件,为被破坏的栖息地的鸟类以及鱼类创造更好的避难所和居住地。在施工建设过程阶段中,应从细节上的施工考虑如应用环保的材料,这些材料最好对动植物的生长没有负面的影响。当水利工程兴建完成后,后期的环境处理更为关键,应建立一个检测监督部门对完工后的水利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并且建立及时的结果反馈机制,全方位的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动态的跟踪监测,若有不良的环境影响可以立即的制定解决措施,处理好存在的问题。
3、建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机制
通常来讲,既然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改造,那么就必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将这种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就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补偿机制,来尽力弥补水利工程建设为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来建立生态系统补偿机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和政策等手段来约束水工建设对生态的破坏。并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对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补偿改善,以促使生态再次平衡,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科学合理的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就能够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若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存在问题,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为此,必须要加强管理,改变观念,合理设计施工,以促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冰.合理把握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J].改革与探索,2005,(7):26-27.
[2]陆松生.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江苏水利,2005,(6):13-15.
作者简介
4.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我国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并且给多个不同领域的发展带来十分可观的好处,包括防洪、发电、水上运输等重要工程。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在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有其危害的方面,其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大危害之一。因此,如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是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中首要任务。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具体不良影响,并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争取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新道路。
1 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例子
历年来国内外已经有多起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例。例如阿斯旺水库的建设使得水库周围的土壤过碱化,并且缺乏营养逐渐贫瘠,不利于土地的种植。同时,水库本身及尼罗河的水质中杂质含量过高,严重影响水的质量。而前苏联为了解决国家用水问题曾实行了“南水北调”工程,在工程建设中认为地将里海周围的一些小河流并入里海这个封闭的咸海中,这个举措影响了河流及里海周围的地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出现了河岸坍方事件。并且由于里海盐份含量过高,对河岸的土壤具有侵蚀性,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国内同样也有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例子。其中我国的三门峡水库在 1960 年建成后就开始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破坏事件,由于河水不能顺畅流通导致淤积,使得周围的土壤严重处于碱性的环境,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严重的是造成土壤的破坏,给当地的植被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建成几年后又重新对水库进行了整改,以利于水的流通和土壤的保护。除了三门峡水库之外,著名的三峡工程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时,三峡工程的建成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标志着我国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给我国的发电和运输带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三峡水利工程在巨大的光环下却隐藏了许多不良的危害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首先,三峡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时,由于排放了大量的工业废水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污染,也给三峡流域的居民饮用水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除了水环境的污染之外,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燃煤和燃油,而这些煤油的燃烧所带来的废弃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据有关环境部门的检测,三峡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指标严重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大大降低了三峡水利工程附近区域的空气质量。除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噪音污染、废弃物污染和致病因子的大量出现。这些污染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5.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五
1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理解和重要性
1.1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理解。我国的地质勘测技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勘测方法和技术设备已经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发展内容,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实际上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工程建设过程复杂且繁多。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涵盖了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地质学、岩土力学等,通过对水利工程地质情况的综合分析和探讨,便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地理位置、施工技术等方面内容的确定。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包括许多环节,如现场的勘探、样品的采集、样品的试验等,主要针对的是水利工程现场的岩土体勘测。1.2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重要性。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之前,先进行地质勘测,能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提高建设的质量,同时减少对地质层的不必要破坏,维持生态平衡。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选择适当的施工材料和技术,而材料和技术的选取依赖于施工前的地质勘测,根据地质状况,选择相应的施工材料、设备和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方式
2.1钻探。钻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测方法,能够适应水利工程中的多种复杂地形勘测。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多,地质条件也变得更加复杂,地质问题频繁出现,包括软弱夹层、砂层的取样,硬土层的钻探,这些问题都给地质的勘测带来了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创新钻探的方式。在我国的工程师和相关专家的研究下,发现利用金刚石进行套钻取芯能够对各种复杂地形和土层进行钻进和取样。2.2工程物探。工程物探的方式需要借助设备和仪器,在进行勘探时,利用观测设备测量该地区的地球物理场,然后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识别地下的部分地质层和地质结构所处的方位,同时对存在于地下且具有其他属性特征的岩层做出判断,这种勘测方法就是工程物探。一般来说,常用到的工程物探的手段有磁场、重力场以及直流电场勘测等,在部分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中也常用电磁波和地震波的勘探方法。2.3山地勘探。山地勘探的方式有别于工程物探,主要以人工或者机械为主,进行探井、探坑等探测活动,以勘测表层的地质状况。山地勘探的方式有两大优势:第一,能够对地质状况进行直接的采样分析,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操作,方便快捷;第二,山地勘探的方式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要求并不多,使用的勘探工具也较为简单,因此往往用作表层的地质探测。但是同时也因为其勘探工具较为简单,因此对较深层次的地质,不能用山地勘探的方法进行勘测。
3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分析
地质环境的分析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主要从地表、地壳和地基三个部分着手,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3.1地表的`稳定性分析。地表容易在受到破坏后产生变形,导致地表的岩土性质发生改变,因此分析和研究地表的稳定性显得非常有必要,能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保障,通过对地表稳定的勘测能够发现水利工程的地质现象的特点,包括其发展的趋势和速度。除了研究地表的稳定性,还需要思考能够解决地表土层变形的措施和策略,减少地表的变形。换言之,我们在分析地质环境中的地表稳定性时,要对地表岩土层的物理性质和特征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对比在水力作用下,岩土层前后性质的变化,然后对地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3.2地壳的稳定性分析。一般来说,在受到地球外力以及工程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断层容易产生移位,山体容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因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必须将地壳的稳定性作为地质勘测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地质勘测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全面地调查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结构、地形特征、地貌形态等,然后综合考虑地质调查的信息进行预测,并做好预案,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做好前期的准备,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针对地质受到破坏的情况,对地质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找出其稳定性受损原因,然后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先进的技术,将地质的稳定性提高,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3.3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地基的稳定性包括水利工程的结构建筑的稳定性、堤坝的稳定性等诸多方面,堤坝的稳定性则涉及坝基的建设,要确保坝基的稳定性,首先要保证坝基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坝基的变形情况、抗滑情况等。正如我们所知,水利工程的地基所承受的压力不仅来自自身的重力和水的重力,同时还有水流动作用下的荷载力。这些荷载力在共同作用下,会给地基的形态造成影响,导致地基变形,特别是岩基受到的压力,不仅会使岩石产生变形,同时还会引起岩石的塑性变形或者岩石产生裂缝,导致地基沉降。
4结语
6.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论文 篇六
水利工程是从系统、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调控,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防治水资源的污染,预防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汛期洪水有蓄积和分流的作用,对于枯水期有增加水量的功能,这不但可以确保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而且也能够建立和优化生态系统和整体环境,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和改进。
3.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现有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会带来上游淹没、居民迁移、泥沙淤积、环境改变和生态恶化等问题,同时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具有危险性,大型水利工程的威胁性会指数型增加,很容易危及工程范围内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4水利工程建设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立项时期和设计阶段要展开对水利工程区域的环境生态调查,要以全面地资料和真实的数据来形成水利工程建设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估报告,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实现水利工程能够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间的统一和协调。
4.2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补偿体系
环境补偿是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制止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措施,要本着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科学确定生态环境补偿的范围,明确生态环境补偿的主体,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补偿的新方式和新手段,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法制建设,以补偿的方式来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积极促进生态环境的再次平衡。
4.3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市场调节机制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新水法中的规章制度,对工程周边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规范管理,将水利管理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完善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体制,融入到行政管理中,制定规划取水许可政策,实现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宏观调控,有利于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促进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4.4落实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政策
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土流失问题,尽可能的遏制水土的流失。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处于比较脆弱的状况,更加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水土的保持,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更加广泛的节约用水政策,建设节水型水利工程建设。
4.5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撑体系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要结合河流的演化过程、动植物繁衍和迁徙习惯、泥沙的运移规律、环境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中各个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有效的建立起交叉学科和技术结合的支撑体系,创新地制定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有效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5结语
水利工程既是重要的建设工程,同时也是基础的环境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在普通工程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生态效益和环境目标,达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做到对可是持续发展的全面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坚持环保与生态的理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和切实可靠的施工,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和结构,在促进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同时,确保水利工程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7.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七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重要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了诸多影响,在起到了改善水资源不平衡现象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水土流失等消极影响。
1.1 积极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起到一部分积极的影响,如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平衡现象确实起到了有力的作用,在有效地解决了北方缺水地区用水难问题的同时,也提前防治了南方洪涝灾害的发生。合理调度水资源、建立大型水库,既能缓解北方干旱地区的环境恶化,又能调节周边环境的空气湿度,保障了动、植物的生存与生长,对水库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有效地修复。
1.2 消极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影响环境的双刃剑,在平衡了水资源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消极影响。对动、植物而言,大规模的兴建水利工程很容易改变其生存的环境,打破生态链的平衡,极有可能引起施工区生物的死亡甚至灭绝;对景观而言,水利工程更是一个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恐怖分子”,一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往往以毁坏建筑与村落为代价,如众所周知的三峡大移民事件,就是水利工程项目破坏自然景观、拆除村落最好的佐证。除此之外,在跨度调水工程中输水管道的渗漏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地下水位的抬高造成了沼泽甚至更为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且大面积施工的水利工程甚至会对地方地质造成直接的影响与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频发,甚至诱发地震。
2 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辩证来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作用有好有坏,我们不能单纯地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破坏环境就固步自封,而应针对出现的问题,谨慎施工,尽可能完善水利工程的建设。
2.1 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
规范水利工程建设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科学地设计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以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准则,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施工,针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工程应依法调整,倘若情况严重者,还可明确勒令其停止施工重新规划,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2.2 注意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要想做到二者协调发展,就应在施工的细节中注意环境的保护。如对现场施工污染物的安置和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是水利工程建设前必须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时时监测施工对空气、水质、土地等的影响,将其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施工结束后,应注意污染物的处理与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施工单位还应注意施工后的复建工作,尽可能地修复工程区的景观,以保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2.3 重视建设阶段的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在制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计划前,设计师就应及时注意保持水土,以遏制水土流失,这一举措对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尤为重要。综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在节约用水的同时,提高工程用水与农业用水的充足,做到不浪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水土状态的平衡。
3 结语
关乎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影响环境的双刃剑,在环境保护中既能起到均衡水资源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水土流失、动植物灭绝等消极影响。笔者认为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措施才是完善我国水利事业进程的最佳途径,因此笔者提出了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注意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重视建设阶段的水土保持这三条对策措施。这些意见也许略微粗浅,但笔者相信在今后不久的将来,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将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这条双平衡之路将逐渐扫清阻碍、走向成熟。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是关乎我国国民生活的大事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但其建设在为人类社会的经济与生活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无意中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如何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仍然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辩证地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给环境保护带来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协调两者发展的建议措施,旨在为今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影响,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珍.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2011(S3):46.
[2]白金超.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的协调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7):180-181.
8.关于水利工程防洪生态建设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堤防;生态;岸坡防护
以往传统的堤防工程建设,以满足人们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种需求为目的,而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对工程的生态问题考虑不够,甚至忽略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
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水环境的变化、生态护岸的建设为大量的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
1 生态堤防建设的现状
堤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汛,但也有生态功能,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堤防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国初期我国堤防数量很少,上世纪70、80年代逐渐修了一些堤防,1998年大洪水以后,国家花巨资投入堤防工程建设,各地掀起了堤防建设的新高潮,但这些堤防工程多半是传统意义的水利工程,追求的基本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很少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大了力度,自然生态型堤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生态堤防建设概述
2.1 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过去城市堤防建设,仅是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大坝等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的多种经济要求,但没有从发挥河流自然生态、休息娱乐、景观、提升城市形象等综合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这些堤防工程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堤防设计已引起了全国水利工程界的普遍关注,堤防设计要考虑河道生态,接近自然景观,不破坏自然景观。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不同生态习性的动植物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动植物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堤防的原则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堤防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① 成为通道,起着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堤防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动的通道,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传统上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阻隔了这个系统的通道,就会使水质下降;② 过滤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生态河堤采用种植水中植物,从水中吸取无机盐类营养物,利于水质净化;③ 能形成水生态特有的景观。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
2.3 生态堤防建设效益
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城市交通功能、城市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3 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
3.1 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天然河流是蜿蜒弯曲、分叉不规则的,宽窄不一、深浅各异,在以往的堤防建设中,过多地强调“裁弯取直”,堤线布置平直单一,使河道的形态不断趋于直线化,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深潭一般也被填平,深潭、浅滩不复存在,导致整个河道断面变为规则的矩形或组合梯形断面,使河道断面失去了天然的不规则化形态,从而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对水生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3.2 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
以往的堤防设计往往追求最大的保护面积,堤线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导致河槽变窄,河漫滩也不复存在,从而失去了原有天然河道的开放性,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失去了栖息环境。
3.3 现场施工无序
堤防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施工时对施工现场、料场、弃渣场的简单处理,工程竣工后,施工现场的施工道路没有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道路边坡、陡坎未能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引起岸坡冲刷失稳。护岸施工时修筑的围堰没能及时清除,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料场、弃渣场使用后,缺少必要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导致场地沟壑纵横、土壤裸露、杂乱无章,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4 解决堤防生态问题的对策
4.1 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堤线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汉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①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②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一般不宜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堤线,这样刻意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对岸坡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改变河道的天然形态,使河道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堤型的选择对生态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合理选择堤型至关重要。
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4.2 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
4.3 岸坡的防护
(1)尽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
(2)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① 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②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③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立地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
(3)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
因此,岸坡防護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
4.4 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城市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物。
5 结 语
9.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九
关键词: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水利水电工程
1 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需要拦河筑坝,抬高水位,引水发电或灌溉,其水环境影响的特点是运行期基本不排放污染物,但筑坝需阻断河流、调节水量,导致下游出现减水河段,改变了水文、泥沙情势,引起水环境条件变化,进而对水质、水生生物带来影响[1-2]。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 1)施工期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 2)运行期水文、泥沙情势变化的影响; 3)运行期水温、水质变化的影响; 4)运行期水中气体过饱和的影响。除了施工期排放生产、生活废水外,其他阶段基本不排放废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水文情势变化方面。
2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别及其存在问题
10.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十
1水利工程队环境保护造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项目,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对环境保护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开工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对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进行改变,对土地的利用,河流的开发等,都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内容。1.1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了土地的过度开发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是大规模的开发和后期的填方,加上施工人员的大批量入住以及大型施工设备的应用,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负担。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由于人员的大量集中,施工中乱堆放废弃渣,占用土地和良田等,从而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甚至严重的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而在施工现场进行的交通设施建设则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的侵蚀和流失,现代化的机械运用,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造成大量的废气废油等对土地和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水利工程对土地的影响还体现在对生态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当地的地质地貌发生改变。在施工建设当中,施工占地行为就对会破坏大量的植被,造成地面生物失去生存之地,同时在建设当中,设备造成的废弃物没有及时处理,恶化了整个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大量的动物迁移或者死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造成了大量的植被变化,植被的多样性发生改变,整个生态链都发生冲击,环境保护受到严重的威胁。1.2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水利工程的大面积发开和利用不仅仅是对土地造成影响,对天然河流也有很大的冲击,直接改变了河流发展的历史生态环境,导致河流的形态变得单一化,河流的水温、水质和泥沙的稳定状态等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河流的形态逐渐变得单一性,对水流水深等也造成了改变,含沙量数值不断增加,导致河流的上下游泥沙流失,导致河流的水温、水质甚至是气候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水利工程建设由于水库的大水体和宽水面等特点,使得在太阳的照射下,改变水温结构,热量的辐射值增加,不利于水中生物的生长,特别是下游水体对鱼类产卵期的改变。另外,河流的水质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流域内的河流水速降低,水气界面的交换速率和污染物的转移等能力降低,从而降低了整个水体的水质,同时,水流速度的降低,导致了河流的沉降作用加强,水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不断加强,最终将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造成影响,区域气候的变化,地址的改变,再加上水质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现阶段中,水域的辐射改变导致了相关气候的变化,大气中的含水量增加导致当地的降水和水雾天气增多,同时地质地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造成的生态失衡,也容易造成地震或者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2关于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创新思考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正确处理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周围环境的各项指标分析,兼顾环境保护的稳定性,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通过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第一,要注重水域环境的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需要对水温地质条件进行详尽的数据勘察,规划和考虑水域中生物的生活习惯,设计合理可行的工程建设方案,从而满足水陆生物的生长环境,为后期的水域发展营造良好的
关键词:工程建设论文
第一,要注重水域环境的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需要对水温地质条件进行详尽的数据勘察,规划和考虑水域中生物的生活习惯,设计合理可行的工程建设方案,从而满足水陆生物的生长环境,为后期的水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在工程建设中,要尽可能采用环保材料。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生活都有长期的影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环保技术和环保材料。在建设当中,要适当的建立起监督检验机制,对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进行随时的检测和范阔,对水利工程的周边环境进行持续评估,遏制不良现象的发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措施,将环境破坏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同时需要建立一定的卫生防疫极机制,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因工人数量集中而引发的疾病传播;对于水域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现象,要及时安排和妥善处理,不断加强和调整对于自身的管理,促进环境保护机制的完善执行。第三,要特别注意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协调。水利工程本身无可避免的要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那么如何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有效的弥补生态破坏,加强生态平衡是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无法通过自身的恢复能力达到平衡,需要让生物链达到不被损毁的目的,就需要及时调整环保策略,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监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预留一部分的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破坏后的还原使用,从而促进地区的生态平衡。同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能有效地缓解环境破坏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3正确处理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
从生态平衡和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水利工程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生态工程建设,在提升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保障生态平衡,改变自然但是并不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通过科学的发展观,营造人与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建设中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协调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能够利用的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越来越多,而新材料和新技术也正是基于环保基础上进行的技术革新,通过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保障环境保护和人类经济文明发展进步之间的良性关系。在进行人类文明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要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成立专门的科学门类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改善,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当中,促进环境保护的力度。要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深度认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需要工程师们进一步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加强在建设过程当中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宗旨,在流域开发和工程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尽可能将生态环境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时候不可避免,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尽可能的利用新能源和新材料,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建立一定的监督监控机制,保障环境保护与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水利的介绍
1、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资源水利的特点
2.1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采用新制度,新体系。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3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三、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1、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2、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決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 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J].水利经济,1999,(04).
[2]陈树林.做好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工作[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1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 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建设, 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增产, 实现农民增收, 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和农业生态系统结合在一起, 形成协调发展的趋势, 当前需要大力兴修水利, 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为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
1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此类影响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全面分析, 比如加强修建、预防、补充等措施对水利工程进行完善, 从而能够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为农业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1.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看, 环境本身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破坏, 那么从短期情况看, 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恢复,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效益, 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完全恢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水资源自身恢复过程中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水量,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考虑流域方面的问题, 那么生态环境会产生严重的破坏,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协调的发展。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河道断流、水土流失、水源枯竭, 如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选址不当, 同样会给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解决其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 从而能够更好的增强农业灌溉水平, 促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最终能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从另一个角度看, 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因此工程项目施工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增长, 因此产生的退水流入农田中几率很大, 对农田水利工程污水排放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措施, 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 农田水平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从近几年我国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情况看, 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建设大型农田水平工程的同时, 需要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工程建设方案, 促使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能够全面协调发展。
2.1 农田水平工程建设前的预先调查
农田水平工程建设环境状况需要进行预算调查, 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 前期调查工作对农田水平工程兴建和服务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预算调查可以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通过对现状分析和相关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究, 可以提升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下水、生态方面环境水平, 从而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2 农田工程建设环境具体分析
从生态环境调查角度看, 需要根据工程特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对与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分析, 同时根据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行主次方面的分析, 一方面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进行协调性分析, 分析其是否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其次农田水利工程方案环境需要进行合理性分析, 需要从选线布局、选址等方面进行多种方案研究, 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是从影响源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开挖、占地、弃渣等方面的施工进行有效性控制, 对损坏土地、植被、扰动原地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如果选址不当会对局部气候和水库水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 农作物对水温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农田水平工程建设方案不合理对水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水温情况进行综合估算。水库对淤泥的承载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很难其进行量化, 需要按照类比分析和机理分析进行预测处理。从根本上达到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运用生态机理学的基本原理, 按照工程兴建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预测其生态系统的总体情况, 为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依据。
2.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影响状况进行预测, 同时需要把工程兴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研究, 提升企业综合评价水平, 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农田水平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通过模型进行评估, 从而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平工程项目评价过程中需要把其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 从生态环境用水和人群健康等方面出发, 把对水环境、陆生环境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最终能够控制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效益, 在全球经济日益恶化的具体, 需要不断转变观念,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才能保证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工程项目需要与生态系统环境结合在一起,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积极的条件, 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工程日趋完善, 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春火, 刘士余.生态修复对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8) .
[2]左元庆.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8) .
[3]彭珂珊.水土流失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4]王永喜, 王丽坤.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 2004 (4) .
1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十三
云南是个多山的地区,山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能源紧缺和电力供求的突出矛盾是制约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工矿企业发展缺少电力;农业排灌、农副业加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缺少电力;由于供电连续性和供电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投资者不敢前来投资办厂: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发展电力工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水利水电工程是适应云南山区环境的电力工程,在云南发展得很快.但是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14.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探讨与分析论文 篇十四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不仅仅要确保相关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投入使用,另外还要保证水利工程相关建筑物的良好状态。另外,就是要做好水利工程的正常修理与维护。事实上,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相比,管理更加重要,科学管理不仅能够保证树立工程积极效用的发挥,同时也能够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再一个就是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调度水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要想真正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是涉及到诸多部门的`系统工作,因此不仅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证,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权责,划清责任,保证各项工作的水利开展,为真正做好水利工程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2.2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部门,都已经开始意识到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开始采取一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效果。然而,从总体情况来看,还是有许多尚待解决之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工程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支撑。很多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都带着“放心工程,质量工程”的旗号,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关系不清晰等因素的影响,放心工程和质量工程并未真正落到实处,甚至经常会出现因行业保护和区域保护的需要,存在一些不利于水利工程管理的现象。其次,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完善的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做好水利工程管理的关键所在,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水利管理设计的相关单位,定性不明确,不同于事业单位,也有别于企业,这与水利工程自身的图书性质有很大的关系。水利工程既有一定的公益性,又伴有一定的经营性,这样很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不顺畅,权责不明确,最终导致内部运营机制不灵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最终无法有效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顺利实施。再次,水利工程管理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水利工程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投资也相对较大,在后期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维修,还是维护,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设备需要经费支持,人员使用同样离不开经费支持。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经费来源相对单一,经费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是不争的事实。第四,水利工程管理不及时。近些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获取更理想的经济效益上了,盲目用水现象普遍存在。粗放的水利工程管理,对水利工程维修的忽略都导致其应有的积极效用无法得以发挥。最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专业化的队伍作为保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专业人才的匮乏,现有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2.3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
要想真正做好水利工程管理,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首先,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关系着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尤其是对于领导而言,要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做好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上,摒弃一些传统的、不科学的做法,不仅仅要重视工程建设,更要重视管理,做好建设与管理并重。另外,在实际开展水利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依靠传统的行政手段,更要懂得合理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水利工程的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此,一定要依托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手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对水利工程有更加全面、深入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水利工程的管理过程中来,有效拓宽资金的来源,为真正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第三,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养。加快专业人员的引进力度,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为顺利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业务素养,不仅要让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也能够更加专业地去开展各项工作。
3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件惠民大事,不仅要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做好后续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应有的积极效用。然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事情,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努力。为此,笔者建议,尽快树立先进的水利工程管理理念,以此为依托,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去进一步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学良,李燕妮.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0):58-60.
15.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篇十五
1. 筛选环境保护目标
在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准确筛选和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是客观、全面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条件, 也是确定环境评价等级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目标一般分为环境敏感目标和环境功能目标, 其中环境敏感目标主要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08年1O月1日) 所列目标, 环境功能目标主要指当地的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和生态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保护要求;此外, 还应该结合水库项目区的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 考虑当地居民的社会关注目标。
2. 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
根据水利工程规模和特点, 结合项目区的环境特点, 确定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和声环境的评价等级;根据环境评价等级和环境敏感目标, 结合工程建设任务和项目组成, 确定评价范围。
水利工程评价范围应该根据项目和环境特点, 建设任务、项目组成和环境保护目标, 并且考虑环境的完整性进行确定, 例如:供水水库工程应该包括水源调出区、输水管网、供水管网、水处理厂、水源调入区、退水区和移民安置区等, 灌溉水库工程应该包括水库库区、供水干渠和支渠、农田灌溉区、退水区和移民安置区等, 防洪、发电和旅游水库应该包括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河段、移民安置区等, 养殖水库应该包括网箱和配套设施布置区及下游影响河段。
3. 常规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项目主要是建设挡水大坝, 蓄集大坝上游的水资源、并进行调度, 满足各种需求功能。因此, 工程施工期产生废污水、大气污染物、噪声和水土流失等, 将对施工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将造成耕地资源降低, 影响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水库运行期, 挡水大坝改变水生生境, 阻隔鱼类通道, 水资源分配调度将改变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的水文情势。
3.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作用因素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布置、土石方开挖, 砂石加工系统和混凝土拌和系统运行, 天然建筑料场开采, 机械设备运行, 弃渣堆存, 交通运输、施工营地及人员活动等。
施工期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废污水排放对受纳水体产生的污染, 降低水体功能;粉尘、废气和噪声影响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土石方开挖等施工活动产生的弃土弃渣可能破坏植被、引起新增水土流失;河道内施工可能影响水生生物及鱼类的生境等。
3.2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不仅造成耕地损失、生态破坏, 还将造成移民安置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和重构。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将造成耕地数量降低, 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建设征地涉及林地、草地, 破坏植被和当地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经济损失、加重水土流失、影响库周的生态环境, 对部分动物栖息和觅食产生一定影响。
3.3工程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运行期挡水大坝将直接阻隔河流上下游的连通性, 造成鱼类生境的片断化、影响部分鱼类繁殖;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度、分配将直接影响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的水文情势, 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改变河流的天然水流条件。
4. 特征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和项目组成特点, 确定不同建设任务水库的特征环境影响因素, 并且进行专项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按照水利工程建设任务进行针对性评价:
(1) 农田灌溉:关注灌溉退水、低温水和土壤质量。农田灌溉退水的氮、磷浓度较高, 应该进行水质和富营养化分析;根据水库水温结构类型, 结合取水水深和水温, 分析低温水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农田灌溉将改变灌溉区的水量平衡, 对灌溉区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水位、水位造成一定影响, 应该重点分析对地下水影响及是否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或土壤潜育化。
(2) 防洪:重点分析对下游防洪作用, 分析工程建成后洪水过程的变化, 行蓄洪后对蓄滞洪区生态环境影响及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3) 发电:关注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水文情势。水库引用流量相对较大时, 水库始终处于蓄水+泄水的交替过程中, 水位和流量变动幅度大、频率高, 因此应该重点分析对水位和流量较敏感的环境因素、保护目标的影响。
(4) 旅游:关注景观资源和安全评价。重点分析项目建设期对现有旅游开展及旅游资源的影响, 项目建成后进行旅游资源再评价, 并且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专题评价, 复核旅游景观性质及主题;旅游的开展应该以安全为前提, 重点分析旅游辅助设施的合理性和的安全性。
(5) 养殖:重点关注养殖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养殖方式、密度及水环境质量, 分析水环境容量及养殖对水体的影响, 特别关注养殖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
5. 环境风险评价
水利工程项目属于非污染型建设项目, 涉及的易燃、易爆或剧毒物品较少, 环境风险评价一般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但是, 应该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O4)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环发[2005]152号) 开展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分析、环境风险防护和减缓措施, 并且提出相应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根据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以及周围环境特点, 工程环境风险因素一般应该考虑施工期炸药和油料储存风险、传染性疾病流行、弃渣场溃坝或失稳等方面。此外, 还应该根据水利工程建设任务, 项目评价区的环境特点, 筛选、识别各种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 例如:水源水质污染风险, 水处理厂的消毒物品 (液氯、臭氧等) 泄漏、生活污泥处理、输供水系统爆裂, 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或鱼类疾病等。
二、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设计、实施方案, 主要有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鉴于水利与水电行业的区别, 在环境保护措施设计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 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引水、输水或供水系统的线路及走向应该避让环境敏感目标, 提出干支渠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保护措施, 维持生态景观体系的完整性。
(2) 生态流量和低温水:按照《关于印发 (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试行) ) 的函》 (环评函[2006]4号) 要求确定生态流量, 并且提出保证生态流量, 控制低温水的对策措施及监测方案。
(3) 水源保护区:按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 提出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并且要求在水源保护区之外安置移民。针对库区已有的水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
(4) 土壤和地下水:针对农田灌溉的环境特点, 提出防治土壤潜育化、盐渍化和地下水监测方案。
(5) 退水:根据退水的主要污染物、数量和接纳水体, 提出针对退水预防和处理措施。
(6) 水质及环境容量:具有养殖功能的水利工程, 必须首先进行养殖总体规划, 确定养殖规模、方式及密度, 实时监测水质及水环境容量变化情况。
(7) 环境敏感目标:关注水利工程评价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和生活饮用水源地等敏感目标, 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一般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 具体到城镇供水、工业供水、农田灌溉、防洪、发电、旅游和养殖等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差异, 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就在于识别存在的主要环境影响, 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并且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公益性, 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摘要:近年来, 水利工程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 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并不总是有利的,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水利工程的建设意味着是对整个河流流域内资源、生态、环境因素的整体改变, 必然带来对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出发, 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并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解析, 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的关注点, 以供共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6.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水环境;水体污染;生态水利
中图分类号:TV21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30-1
1 当前建设生态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一是许多地方居民环保意识较差。缺水与用水浪费、缺水与水资源污染现象并存,部分地方在河床进行开发建设,侵占河道调蓄空间,影响洪水行泄。
二是部分矿山企业社会责任感不高。由于利益驱动,过度的开采矿石引发地质沉陷等灾害,造成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三是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未能有效对接。部分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环境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忽视了自然规律和水资源条件。如在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上游兴建生猪养殖场等,造成水体污染。
1.2 水体污染愈发严重
一是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企业生产污水、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快速增长,直接导致水质降低。
二是肥水养鱼、网箱养鱼现象较为普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库网箱养鱼、肥水养鱼的负面影响日渐凸现,过度地投肥入库,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过高,水质浑浊,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环境,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用水安全。
三是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据遥感资料和实际调查测算,目前各种类型的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长趋势,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物质流入水中,导致鱼类死亡,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长期下来,泥沙可能会阻碍、填积河道从而导致洪水灾害。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整个水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水资源利用率较为低下
各地方特别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一方面,对过境河流的利用率极低。另一方面,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损耗大。工业多以鲜水一次性利用为主,农业灌溉输水损失严重,渠系工程利用率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高,生态用水相对减少,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为低下,影响我县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1.4 防洪排涝体系不健全
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乏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防灾减灾体系亟待完善。
2 建设生态水利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水利刻不容缓,这对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促进我县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注重宣传引导,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资料、媒体报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节水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把饮用水源保护、节水技巧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泛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生态水利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意识,激励和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到生态水利建设和保护工作中,以此掀起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
2.2 强化生态保护,切实改善水环境
一是积极完善水环境监测网,加强对供水水源地、重点河库的水量水质监测。
二是严格建设项目防洪、水土保持“三同时”、水资源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积极预防、限制和减少水事违法行为和其他生产生活活动而可能引发的生态灾难。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确定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将因水制宜引进决策机制中。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不同层次,划分水库、塘堰、不同河流或河段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措施。全面取缔水库肥水养鱼,努力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水污染源,逐步提高辖区内水域水质。三是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大对交通、房地产、矿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力度,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2.3 开源节流并重,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强化水源工程建设。大兴水源工程建设。狠抓项目储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着力抓好中小型水库水源工程等水利项目争取力度,努力构筑防洪保安、供水保障、水环境保护三大体系。
二是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水源管理考核制度。
三是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进程。加快推进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力度,积极推行水的循环利用。实行节水工程、分质供水以及各项节水措施,减少居民、企业生活生产用水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4 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一方面,抓好非工程措施的落实。加快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提升防洪预警能力。制定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防洪抢险预案,落实防汛责任,妥当安排抢险队伍的组织、物资运输、道路、通讯、供电保障、群众转移和生活安置等每个环节,充实防汛抢险物资,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切实开展对河流、水库等水环境工程综合整治。加快河流、水库和塘堰整治,清淤沟渠,着手清洁型生态小流域建设,沟通水系、改善水质、恢复功能,积极开展水系绿化工作,建立沿河生态绿化走廊,建设集防洪、绿化、水保于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亲水型”、“生态型”、“环保型”、“景观型”的多功能水生态体系,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
17.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十七
论文上传:
gzrj2006
论文作者:龙家实
您是本文第 228 位读者
摘要:“十五”期间,榕江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快速增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该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在总结“十五”以来该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农田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为发展榕江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田水利 建设成就 问题和困难 发展思路
1.“十五”农田水利建设成就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全县幅员面积3315.8平方公里。历来,榕江县自然灾害频繁,水利建设发展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脆弱,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确保农田基本建设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该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动群众,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事业推向了新高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5770万元,累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3784处,投工680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量1081.4万立方米。完成渠道防渗加固248公里,疏浚河道14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处,加高加固堤防31.8公里;新建提灌站6处186.5千瓦,水新增水池、水窖1429个;恢复水毁工程108处,完成山塘整修69座次,检修提灌站24处1250kw;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47处,恢复人畜饮水工程8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7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5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61.9万立方米,共解决了8.87万人,6.9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2.主要经验和做法
2.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
为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抓实,榕江县委、政府切实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水利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采取上下结合、巡回检查的方式加强工作建设管理。该县水利局成立专门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所实施的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对工程规
模较大的工程,主要通过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
2.2明确冬修任务与各乡镇目标考核挂钩
每年,榕江县委政府明确冬修任务与各乡镇目标考核挂钩,将冬修列入各乡镇当年年终主要目标之一进行考核。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重
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分配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把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2.3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开展
为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该县每年均组织召开全县冬修水利动员会,各乡镇分管水利工作的乡镇长、水利站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参加会议。此外,为将该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通过广播、报纸及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冬修水利宣传。即时向广大群众报道榕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最新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和做法,宣传在农田水利工作中涌现出来出的优秀代表,使农田水利工
作深入民心,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全县农田水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4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
榕江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在地方财政十分紧缺情况下,该县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州“两山扶贫”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契机,先后争取到国家及省、州补助资金共4658.72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县委政府也竭尽全力,先后挤出111万元的专款用于我县农田水利工作建设所需补助资金。为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动员、引导和鼓励受益农户参
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使得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据统计,“十五”期间,群众投工投劳680万个,完成土石方量1081.4万立方米。
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从依靠国家投入来讲,榕江县地形地貌复杂,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任务重、难度大、投入需求巨大。而该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思想观念比较守旧,相当部分地区和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依赖国家投资,自发性和主动性不高。
3.2榕江属山区半山区,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再加上每年的山洪水毁,致使面上水利建设任务仍然艰巨,用于面上的水利建设资金十分紧缺。近年连续出现的旱情,均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财产造
成重大损失,很大程度暴露了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3.3长期以来,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而且人们形成的观念是重建设,轻管理,建管脱节,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
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守着工程却浇不上地、用不上水。
3.4近年来,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剩余劳动力逐年减少,劳动力相对不足,给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
4.发展思路分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抓好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仍是该县水利工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内容。
4.1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补助,继续加大对定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由于榕江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困难,仍需要国家大量扶持,加之该县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大多是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要解决这些矛盾,国家必须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4.2针对近几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只投入在项目点上,水利工程面上资金和小型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除认真实施好上级定点补助项目外,更多地将建
设资金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同时,也希望省、州、县级每年继续下拨专项资金对水利面上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整修,以逐步支撑农业生产和满足农村生活的需要。
4.3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
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投资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4农田水利设施由于点多面广,管理光靠水利部门管是很难管好的,水利工程设施必须谁受益、谁管理,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组织受益农户成立相应的管水协会,应当征收水费。征收的水费取
之于水,用之于水,走以水养水之路。
4.5加强榕江县水利社会化体系建设,加大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组建“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的模式和体制,发挥农民自建、自管、自用的优势作用。大力推行合同制供水,完善监督管理机
制,确保该县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供稿时间:2006年6月30日
供稿人:贵州省榕江县水利局龙家实
联系地址: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兴隆街64号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
18.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十八
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水利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本身流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第二、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河流的退化;第三、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造成胁迫;第四、破坏大量植被、迫使动物迁移、对区域的地质及气候造成影响、加剧土地的盐碱化。
发展生态水利,改善现存的水环境与人类不能和谐发展的严峻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急需的。
19.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问题探讨 篇十九
1 目前影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问题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 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其中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是这些基础设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水利工程项目的不断兴建和扩大, 从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 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电力、民航等各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 同时还可以满足灌溉农田及防洪。但是, 我国的水利工程在不断发挥它自身优势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在污染着周边的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完成之后, 主要是对当地原有的水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 大量的用水以及供水对当地的生物群造成了极大影响。因为水利工程要不断蓄水, 这就使下游的水量不断减少, 流速减慢, 使下游水的自净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水质变得越来越差, 导致水利工程流域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1.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缺少不同区域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和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评价标准同时, 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目标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因为生态水利工程中存在着地理上的差异, 所以这也决定了生态水利工程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目前, 我国虽然对生态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但是对于实际的生态水利工程实践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这主要和我国对生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研究工作较少、工作展开不全面、积累的经验较为缺乏有直接关系。因为水利工程涉及到工程力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所以我国对工程结构建筑执行了一套强制性标准, 但是缺少更为先进的技术, 来规范工程的服务目标。
1.2 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同时, 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我国在长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中, 积累了相当多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可是生态水利资源在我国才刚刚兴起, 属于一种较新的部门,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水利工程人员缺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何况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 一直只比较重视安全性和经济性,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考虑得知之甚少, 这种长期的思维观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这同样也是影响生态水利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对生态水利资源设计没有制定出完善的评价制度这种不够完善的评价制度以及各种保护生态环境体系的缺乏, 导致了我国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中很难得到落实。
1.3 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没有充分协调和运作
对于普通的水利工程而言, 在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功能, 但对于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性的重视远远不够, 这就导致了生态水利工程在实际建设的时候, 并不能够让原本的水利功能以生态功能进行一个统一, 这两者一直处于分开状态。
1.4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缺少水文资料
如果不能在水文资料中去分析水文过程对整个生态造成的正、负影响机理, 就不能对生态组织规律寻求水利工程的理论和参数。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 我国的水文测验工作还比较落后, 并不能够适应水利工程设计对资料的需要。
2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
2.1 要与周边的环境相结合
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时候, 要与周边的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 达到水质和水量充分合理分配的目的。因为水利工程的水量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就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中, 存在着较大的挑战和阻力, 特别是在防止水污染的工程项目中, 这种现象显得更加明显。为了可以更少的使泥沙或者污染物在排水时进入湖泊或湿地中, 施工方们可以在湿地或者湖泊的过渡带里设计生态沟或者氧化塘。所以, 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就是要将控制水污染和生态水利工程相结合。
2.2 要遵循调整式设计原则
河流的修复工程需要大量的时间, 所以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里, 将生态环境保护寄托在短时间的河流修复中, 是极为不现实的。因此, 应该采用长时间尺度,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态系统的有效性, 同时还可以稳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
2.3 在设计生态水利资源的同时, 还要遵循生态水文学和工程水文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同时, 要以生态水位学和工程水文学作为基础, 对水文学进行全面分析。要使工程水文学以及生态水文学充分结合, 这样才可以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建造提供一个基础。这是因为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都较为广泛, 主要涉及到湿地、草原、畜牧业等各种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 因此只有把建造生态水利工程的根本目标明确清楚, 才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解决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问题。
3 结语
设计是在生态水利工程中的一个理念, 它是指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求考虑到可能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通过设计上的不断改进, 要使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生态水利工程顺应了自然, 可以积极能动的改变自然环境, 这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种运用在将来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王东侠.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问题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 (下) , 2012 (4) :21-23.
[2]刘正茂, 吕宪国, 武海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8, 28 (1) :12-13.
20.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二十
【关键词】水利工程;立项;施工;决策
【Abstract】Cut from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next decade will be the height of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Before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as launched, the first to conduct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geological evaluation and human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should be democratic principles, to prevent local officials from blind construction to GDP.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Only in this way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place, to ensure tha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bring real benefits to the people, but not into the engineering of water damage.
【Key words】Hydraulic engineering;Project;Construction;Decision-making
1.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今后该地区的影响深远,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好,将会对当地造成不间断的麻烦。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首先是立项管理,然后才是施工管理。本人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在此就这两个问题发表不成熟的意见。
2. 水利工程的立项应科学决策
一项水利工程是否应该上马,需要对它进行多学科的研究,然后根据专家的意见,才能决定这项工程是否立项。工程立项就意味道这项工程不久将开始建设,如果决策不正确,将会使水利工程变成水害工程,贻害无穷。对设想中的水利工程进行立项,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工程进行论证和评价。
2.1 水利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母。水滋养着大地的一切生物,还具有调节气候和生态的巨大作用。在水利工程立项之前,首先应该进行环境评价,运用气象学、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水利工程完工后所造成的环境变化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描述,哪些方面会变化,哪些方面会有影响,对生物链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造成洪涝和干旱频发,当地植被是否会发生改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描述要有充分的数据作基础,不应笼统述说,结论的得出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2.2 水利工程对地质产生的影响。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是在一个地方平地聚上成千上万吨的水。在水利工程蓄水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当地地质产生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会引发地震、泥石流等到灾害,需要有个详细的说明。另外当地地质是否适合建设水利工程,也是对工程进行地质评价的一个重要选项。如果工程正好位于地质断裂带上,那这个工程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立项建设,如果不顾事实执意建设,将会给子孙后代造成灭项之灾。
2.3 对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我们建设水利工程,决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是为了让它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会去建设。在立项之前,应邀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水利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详细的估算,拿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应让社会学家对工程完工后当地社会结构的变迁、人际关系的改变,甚至习俗与文化的保存会产生哪些影响,都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
2.4 立项决策应当采取民主原则。任何一项工程的上马,在短时期内都能对当地的GDP产生拉动作用,这也促成了当地官员对工程上马极度不正常的热心,至于该工程以后会造成哪些恶果,这些当政者根本不想管,因为那时他肯定已不这当官了。这也造成了我国的拍脑袋的工程众多。
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的上马应采取民主原则,各个方面研究者应根据学理和数据,拿出独立的报告,在决策会议上进行讲解,工程决策者应由各方面的专家和当地官员及群众代表组成,在听完各方面研究人员的报告后,决策者们在质询时得到圆满回答时才可投票表决,决定工程是否上马。这种决策机制防止了官员们为了GDP不顾后果的作法,也保证了工程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3. 工程施工应强化质量管理
水利工程立项之后,不久就进入施工阶段,施工是将水利工程的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这一阶段必须严格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水利工程达到设计的目标,发挥理想的工程效益,造福子孙后代。
3.1 影响工程施工的几大要素。
3.1.1 劳动力要素。水利工程施工的劳动力要素主要包括人员和机械。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人员和机械有所选择,尽可能地选择熟练工人进场施工,高素质的劳动者能让工程质量锦上添花。工程机械也要适得其用,注重机械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特殊设备要定期检查。
3.1.2 工艺与环境。施工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发包方应尽量选择施工工艺先进成熟的公司进场施工,在制定施工方案和工艺时,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取最有效最经济的施工工艺。环境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施工方不仅要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施工,还要尊重当地民俗环境,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1.3 设计图纸。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有进行设计,虽然图纸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地质环境,但在施工中也难免出现与图纸不相符的地方。这需要施工方与设计方进行及时地沟通,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更合理更经济的设计方法,设计出高水平的图纸,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
3.1.4 管理问题。再好的工艺、再先进的图纸、再水平高的工人,如果没有很好的现场管理和目标质量管理,不能将工程质量目标化解到每一步工序中,并现场督促大家进行施工,这个工程要想取比较满意的效果也是很难的。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必须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检查,不合格的坚决不许进场;在施工中,不合格的施工必须推倒重来。管理人员必须保证现场施工有序流畅地进行。
3.2 加强施工管理的措施。
3.2.1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个方面。建设单位具有全面协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实施的权利与责任,其它各方要积极配合建设单位的工作,工程四方都要有自已的质检组织,建设单位要对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监理单位要按照业主的意图对每个环节的建设进行监督。图纸设计单位要积极与建设方和施工方沟通,保证工程按图纸施工,少出偏差;施工方要遵照建设方的要求施工。
3.2.2 严格实行施工监理制。监理人员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的,所以业主要大力提高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方如果出现质量不合格,监理人员有权责令对方返工。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能,让工程承包商按业主要求建立质量体系,监督施工方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道工程的质量,在工程完工后对工程质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如果发现问题,业主不仅要向施工方索赔,还要向监理方问责。
3.2.3 严格禁止工程转包。工程质量出现,大多是因为转包造成的。工程一经分包转包,业方连追究责任的人都找不到,造成巨大浪费和不必要纠纷。业主在施工承包商订立协议后,应严格禁止承包商将主体工程分包出去。同时,业主对于进场施工的技术水平要严格检查,达不到要求的,要施工承包商换人。
4.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的立项与施工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如果立项阶段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草率上马,那这个水利工程就有可能变成水害工程,即使后来施工质量再好,也只能起到危害作用。如果水利工程在施工阶段没有认真执行质量标准,也会让水利工程变成水害工程,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协。要想让水利工程真正造福人民,首先要把立项做好,其次在施工中兢兢业业。这两个阶段的管理必须全部到位,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王炳梅.抓改革转机制拉动水利经济的增长[J].北京:水利经济,1999(4).
[2] 张荣芳.浅谈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J].北京:中国科技纵横,2010(11).
[3] 曾庆玲.当前水利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3.)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06-26
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08-05
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10-24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论文07-30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论文10-30
和谐社会下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探讨07-05
水利工程概算论文08-23
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09-1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