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应用和发展前景

2024-08-11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应用和发展前景(13篇)

1.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应用和发展前景 篇一

旅游起源和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二、现代中国旅游的发展

三、旅游的概念

四、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旅游活动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古代旅行阶段:19世纪40年代以前

近代旅游阶段:18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现代旅游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古代旅行活动

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沒有旅行的物质基础,仅有受战争、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为生存而被迫进行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行的范畴。

2 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交换的扩大,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并在奴隶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

3封建社会:在欧大洲批城市开始兴起,中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商人阶层也在逐步发展,促进了旅行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旅行的特点:

1、旅行活动兴起和发展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从整个古代时期来看,旅行活动主要繁荣在古代文明国家,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等。

2、古代旅行中商务旅行人数较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西方和中亚由于政教和一,宗教旅行较为活跃。而在东方,帝王巡游和文人旅行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古代旅行参加人数有限,消遣性旅行只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人士。

4、旅行活动的范围与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旅行时期,主要的交通工

具是马车、船,速度较慢,所以决定当时的旅行仅是区域旅行活动。

(二)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端

事件: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火车组织了570人,从莱斯特

到洛赫伯勒去参加戒酒大会,当日往返,全程24英里,经库克联系,往返车票

每人一先令。

特点:(1)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

(2)组织方式同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的情况基本相似;

(3)其规模在当时是空前的。

所以,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 被认为是划分古代旅行

活动与现代旅游活动的标志。

1、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先进的交通工具;

(2)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促使更多的人试

图通过旅游来暂时改变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

(3)产业革命带来了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扩大了有条件外出旅游的阶

层。第一,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第二,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无产阶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工人阶级的斗争,工资逐步提高、劳动时间逐步缩短。、旅游业的出现及其发展

(1)旅行社的出现

1845年,托马斯·库克在英国的莱斯特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

性质的旅游营业所,1865年,他正式成立了旅行社“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

到20世纪初,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旅行代理业的三大公司,它们是:

英国“托马斯·库克旅游公司”

“运通公司”美国

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

(2)导游书籍的出版

1839年,德国人卡尔·贝德克尔编印了《旅游指南》,介绍荷兰、比

利时的有关情况。

1848年,托马斯·库克编印了《利物浦之行手冊》

3)运输业与旅游业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1822年,英国人罗伯特·斯麦脱经办了轮船旅游业务。

(4)为旅游者服务的旅馆业和饮食业的出现

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过去的客栈、驿站已不能适应旅客的需要,因此,在铁路、公路和码头建造了许多较舒适的旅馆。19世纪初,在德国的巴登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豪华的旅馆。

(5)金融界介入了国际旅游业

1879年,托马斯·库克发明了一种简便的用于货币兑换手续的“旅馆联券”,旅游者持有此“旅馆联券”可以在同托马斯·库克的旅行社有合同关系的交通运输公司和旅馆中用于支付,并可以在指定的银行兑取现金。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6)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的建设也不断发展,出

现了国家和私人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各种旅游活动的情况。

(2)现代旅游活动的新特征

1、游客的大众性(旅游活动的普及性)

2、规模发展的持续性

3、活动空间上的国际性和相对集中性并存

4、旅游活动时间上的季节性

2.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应用和发展前景 篇二

在国网公司的“十二五”生产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 在特高压线路、跨区长距离输电线路、主干线路以及人工巡检无法到达地区推广应用直升机、无人机、机器人巡线等智能巡检, 显著提高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可控、能控、在控水平。”

1无人飞机输电线路巡线的优势

现代无人飞机是一个复杂的集航空、电子、电力、侦察、地理信息、图像识别等一体化系统, 涉及航空、飞行自动控制、通信、红外成像、地理信息、卫星导航等多个高尖技术领域。现代无人机由于具备高空、远距离、快速作业的能力, 在测绘、航拍、军事、抗灾等方面得到应用。由于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 可进行遥测数据链控制、地理匹配控制、GPS卫星定位控制, 控制操作过程简单可靠、运行稳定, 经济性能高[3], 不受气候的影响, 续航能力长、速度快, 现在已经出现现代无人飞机代替有人飞机进行各种工作的情况。利用无人机巡线, 无人机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作业手段, 与传统巡线方式相比较具有多方面优势:

1.1与常规人工巡线相比, 不受地形限制、巡线效率大大提高, 可将拍摄的数据带回分析, 使得巡视不留死角, 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减少作业风险。

1.2与有人直升机相比, 巡线费用, 在调机、停机方面不发生费用和花费时间, 不存在对飞行员培训、飞行申请等实际问题,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可快速组织开展输电线路巡线。

1.3不受气侯条件的影响。利用无人机进行输电线路巡线, 由于无人驾驶, 可以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 如雨、雪、雾等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日常巡线和故障巡线, 安全性能高、机动性能好以及快捷、方便、高效。

1.4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压输电线往往穿越高山峻岭、江河峡谷、无人区、原始深林区等特殊的地理环境, 部分时段区段由于受灾害影响发生地震、泥石流、大洪水等, 常规巡线手段无法实现输电线路巡线。而采用无人机可以在上述环境下开展线路巡线工作。

1.5可实现快速巡线, 迅速通过巡检仪器对线路杆塔、导地线、金具等元器件存在的缺陷进行监测、摄像、拍照, 实时回传, 实时决策, 效率是传统人工巡视的数十倍。

1.6携带、运输方便、灵活。多旋翼小型机可以随巡线人员随身携带;大型无人机可以装载在巡线车上, 随巡线人员一起到达巡线现场, 并且起飞场地不受限制。

1.7能够查找出架空输电线路重要部件、重要位置的绝大部分缺陷。能够查找架空输电线路的基础、塔身、横担、导地线、绝缘子、金具等存在的缺陷, 也能够检测线路走廊超高树木、超高违章构筑物等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问题。

2无人机巡线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无人机巡线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依托自身先进的无人机技术, 在无人机巡线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于国内主要处于硬件的开发层面, 发达国家已经关注于后续的图像、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 甚至技术更高的激光雷达巡线技术也已经应用于无人机上。最早利用无人机直升机巡线的是英国的威尔士大学和EA电力咨询公司[4]。

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与千叶大学联合研制了一套架空输电线路无人直升机巡线系统, 该系统包括故障自动检测技术和三维图像监测技术, 能够自动查巡雷击闪络点、杆塔倾斜、铁塔塔材锈蚀、水泥杆杆身裂纹、导地线断股等主要缺陷。课题组成员还通过构建线路走廊三维图像来识别导线下方树木和构筑物。把三维图像和线下物体GPS坐标储存在系统中, 以检测导线下方树木、构筑物距导线的距离。据统计:在巡线费用方面, 无人直升机比起载人飞机节约近50%[4]。

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开展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无人机导航系统的研究并已开发完成。该系统借助GPS并利用图像数据处理算法和跟踪技术, 实现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线导航, 可以自动检测无人机相对于参照物的地理坐标和速度。在对架空输电线路巡检试验中,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 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对架空输电线路进行巡检。在此导航系统的基础上, 还研发了无人机安全可靠着陆的数学物理模型。当燃料消耗完或与地面失去控制联系时, 无人机可以自动检测与架空输电线路或其他障碍物的相对位置, 从而绕开障碍物实现安全降落。该数学物理模型的有效性在模拟试验中得到了验证[4]。

澳大利亚GSIRO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通信技术中心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小型的T21型巡线无人直升机的研发。其最大特点是由微型燃气轮机提供动力。比燃油机、电动机最大的优势是机体振动大幅度降低, 把振动对巡线的影响降至最低。在无人直升机上安装激光测距仪, 可以准确测量导线下方构筑物、树木等与导线之间的距离。新型T21无人直升机机身体积虽然较小, 但巡检功能齐全、性能先进, 是今后架空输电线路巡线无人直升机的发展方向[4]。

英国Bangor大学的Jones, Golightly等学者研发了一款新型的架空输电线路巡检垂直起降无人机。其外形结构采用管道风扇形, 提升了无人机抗气流干扰的能力, 降低了飞行过程中的发动机噪音。该机安装能源提取装置, 可以从导线上获取电力能源, 供巡线时直升机所消耗的能源。该款机型在开展巡线方面主要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以自动从运行的线路上提取电力能源;二是与巡检线路距离非常接近, 不占用专用航道, 不需要进行航空申请。虽然该款机型的研发还存在许多不足, 但是依据在AVS (一种专门用于无人机模拟训练的装置) 上进行的模拟试验, 验证了该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4]。

3无人机巡线在国内发展现状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机器人实验室进行过无人直升机的巡线研究, 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研究人员利用无人直升机搭载高清相机和红外热成像仪对线路进行了巡线实验。在巡线拍摄的可见光图像上, 杆塔和导线上的物理缺陷都能被鉴别出来[20]。

2011年, 七一七所一型光电吊舱搭载直升无人机, 首次成功用于黄河凌情监测, 圆满完成信息收集工作, 为黄河防凌指挥调度提供信息支持。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首次使用直升无人机搭载七一七所研制的光电吊舱, 在内蒙古三湖河口至昭君坟河段进行凌情应急遥感监测。在关键河段进行无人机悬停, 光电吊舱将凌情视频影像实时监测, 把凌情视频实时在线传送至黄河防总, 为防凌工作的指挥调度提供信息支持。此次用于黄河防凌的光电吊舱带有可见光与红外双传感器, 适用于多种飞机平台, 同时也可用于空中侦察、森林防火、搜索救援、交通巡视、应急减灾、环境监测等领域。

2012年11月, 在青海省可可西里海拔4767米的雪山下, 零下15℃的寒风中, 三架不同类型的无人机进行了电力巡线测试。据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介绍, 这次输电线路巡检用无人机全国最高海拔的飞行测试, 开创了全国此项研究的先河。这次在海拔2800米-4767米所进行“高海拔地区无人机巡检适用性研究”飞行测试, 历时一个月全部完成。此后, 科研人员将对获得的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形成研究报告, 为今后在高海拔地区实施无人机常规巡线奠定基础[10]。

武汉无人机制造商研制了智能鸟SY2000伞翼机, 该机起降安全, 上升和下降率比较大, 非常适合在起伏比较大的地形飞行, 并且姿态稳定, 易于操控, 可搭载8公斤左右的载荷, 起飞重量20公斤, 还可搭载光电球低速巡航, 出现危险也不会进入螺旋, 滑翔性能好, 速度低而达到同样载荷的其他无人机速度需达到110公里才可以, 而SY2000伞翼机可以在40~80公里的时速下巡航, 定点盘旋时成像质量高[11]。

该机可同时搭载航测相机和高清摄像设备, 对电力塔线的拍照和摄像可一次完成, 非常适合电力巡线任务。无人机地面控制站, 可按既定设计线路沿线路高低起伏飞行, 实现全自动、手动飞行模式, 长距数字图像传输电台实时传送巡线中的视频录像;地面检查人员根据实时视频判断线路情况, 并根据GPS定位判断位置并记录, 完成一次飞行后, 飞机自主回航回收。该制造商还开发了易于操纵的四旋翼无人机, 可以替代现有的直升机进行巡线任务, 可垂直起降, 定点悬停进行电力塔线的拍摄任务[4]。

4无人机巡线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关键技术

4.1建立无人机巡线障碍规避系统

安全问题是无人机巡线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采用无人机空中进行电力巡线, 能够克服利用有人驾驶的直升机进行巡线的维护费用昂贵、受气候条件限制等弊端, 但无人机巡线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交跨线路、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 无人机巡线系统虽然具有3D程控飞行技术, 但是仍然欠缺应对预期外障碍物的紧急避让机制;无人机是通过GPS方式进行导航的, 由于GPS存在误差, 所以无人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离预定航向的情况, 造成无人机与输电线路或其他障碍物发生碰撞;在经过交跨线时, 如果无人机飞行高度不够, 同样存在与线路发生碰撞的危险[5]。因此, 提升巡线作业的可靠性, 有必要开发一套无人机避障系统, 实现无人机巡线系统的自主避障功能。

避障系统作为无人机巡检系统的重要保障机制, 必须经过科学、全面且长期的测试工作, 要通过抗振测试、静态模拟测试、动态模拟测试以及长时间联调测试, 以检验其性能和可靠性[12]。

4.2研究和提高远距离无人机的通信水平

无人直升机巡检架空输电线路是一种新的线路巡检方式, 在无人直升机上安装稳定的摄像、照相、可见光检测仪、红外成像仪等仪器装备, 对线路进行巡视、检测并获取影像资料, 具有高科技、高效率、不受地域影响等优点[6]。但是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 现阶段无人直升机巡线技术具有如下缺点:由于飞机通信距离短, 需要人员现场控制, 不能及时把无人机获取的线路及线路走廊等现场图像传回集控指挥中心, 无法实现集控操控。虽然应用GPS自动巡航技术远距离航巡, 但受通信技术的制约, 无法实现对无人机的实时操控, 只能对预先确定的电力路线开展巡检[8]。所以, 研究远距离无人直升机的通信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常见的远距离无人直升机通信方案包括卫星通信 (北斗系统) 、3G移动通信和无人机中继方案[13]。前端无人机进行图像采集, 将图像通过车载卫星转发系统进行图像中转, 发回指挥中心, 可以对输电线路进行现场监控, 从而实现超远距离无线图像传输[14]。但是卫星通信有资源上的困境, 就是通信链路非常有限, 价格昂贵, 误码较高, 延时较大, 中断频繁, 对于设备的图像连续实时传输能力要求高[15]。采用3G移动通信技术方案是将无人机上的编码压缩处理后的监控信息通过3G接入模块和无线网络汇集到集控指挥中心, 操控工程师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远程实时监视视频图像、操控无人机[7]。但部分线路或区段穿越的区域信号没有覆盖, 该技术方案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人机中继方案是指当无人机飞行距离超出地面站最大监控范围时, 使用另一架无人机通过空中数据中继方式, 以可靠地完成信号数据传输。但是成本较高, 航线申请较繁琐, 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采用变电所或杆塔中继的远距离无人机通信技术方案, 把杆塔或变电所作为数据中继传输方式, 通过安装的中继接收装置把无人机获取的图像传输至地面指挥中心。因为信号通过电力专用网络, 时延短, 能够实时监控无人机飞行姿态与方向, 投入较少, 图像清晰, 操控性能好[17]。设备也可以用来监控线路运行情况, 方便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及时发现线路隐患。

4.3研究和提高飞行控制技术

由于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输送距离远, 线路较长, 部分线路或区段穿越原始森林或无人区, 远离公路达10~45km范围, 要求无人机监控范围能够覆盖45km区域, 由控制指挥中心系统通过数据链进行监控, 实现图片或视频的实时传输, 供巡检人员使用;并应具有GPS线路导航自动控制、地理匹配自动控制、线路杆塔自动跟踪等飞控功能, 使无人机巡线向全自动化飞行控制方向发展, 以大大提高线路的巡线效率[18]。同时, 研究和提高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 实现无人机自动飞行控制, 拓展无人机巡线范围, 确保无人机飞行平稳, 不发生振动和抖动, 并具备携带性能稳定的、防抖动的的云台, 能够装备可见的、红外热像的摄像设备, 具备摄像设备自动控制摄像功能, 便于进行拍摄地面线路杆塔高分辨率航空影像[19]。

4.4研究无人机巡线坠毁防引发山火技术

无人机飞行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在研究建立无人机巡线障碍规避系统之外, 还应从根本上降低无人机巡线发生坠毁后引发山火的几率。这就要求研究人员从无人机自身来讲, 应加强对机身的可燃性的控制, 防止坠毁引发的山火灾害[16]。包括无人机整体材质的选择, 燃料的选择, 以及自身的保护装置等。从燃料上出发, 应选择不易燃烧, 燃点高的航空煤油或柴油。在无人机的油箱设计上, 应注重燃油的不易洒落, 遇到碰撞或坠毁后能够保证燃油的不易燃烧, 确保无人机即使发生坠毁也不会造成更大的危害[9]。

4.5研究提高北斗导航系统 (BDS) 在无人机巡线的应用技术水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BDS) ,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俄罗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 可全天候、全天时地为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客服提供精度高、可靠性高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还具有短报文通信的能力, 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2012年12月27日, 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 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北斗系统应用于无人机巡线后, 对无人机定位精度、机动性能、可靠性以及与控制中心相互联系的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首先为无人机系统快速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和进行实时导航;增强无人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强地面人员设备与无人机系统的信息交流并提高对无人机的测控能力。将北斗系统应用于无人机后能大大提高无人机巡线的导航精度, 研究北斗系统在无人机巡线上的应用, 将会为无人机巡线带来更多优势, 从而推动无人机巡线的发展。

5结论

常规的输电线路人工巡线方式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部分区段巡线环境恶劣、巡线条件艰苦, 尤其是对大山、原始森林、沼泽地、无人区等特殊区域的架空输电线路巡线具有很多困难, 大雪封山时有些区域依靠常规的巡线方式根本无法完成。采用无人机巡线, 不但能降低巡线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 还能节省架空输电线路的巡检费用。与载人直升机相比, 不受雨、雾、雪等恶劣气象的影响。通过建立无人机巡线障碍规避系统, 解决远距离通信技术难题, 实施飞行自动控制, 采用坠机防山火技术, 应用北斗导航系统, 提高无人机巡线的各项性能, 无人机将成为供电企业巡线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

3.漫谈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篇三

[关键词]:古代音乐起源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春秋时期,在乐舞歌唱的基础上发展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一部包含了305首歌词的歌辞集,它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编,这些诗歌大都采用了“四言体”句式这一词格的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为以后中国民歌的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在战国时期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音乐及民间音乐渐渐摆脱了宫廷王室的左右,出现新的景象。在当时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这时候的民歌,除了散见的记载一些之外,唯独得到系统的集中和整理的是《九歌》。

今天中国有几百种用来讲唱故事的歌曲,我们称之为说唱音乐。说唱,有时亦称为“说书”。古代的“小说”,是要“说的”;所谓“小说”,无异于今天说唱的本子。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的1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巨大的。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它是一种新力量、新血液。南北朝民歌也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是汉乐府民歌之后出现的又一批民歌。它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北朝民歌特色鲜明,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首《敕勒歌》,一千多年来一直在广泛流传,这充分证明了它的魅力。这些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北朝战争频繁,因此,民歌中反映战争的作品比较多。

到了汉朝初期,从汉高祖起,上下许多楚人,爱好故乡风物及音乐。所以当时民间的音乐很是盛行。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相和歌兴起于北方,最初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开始是清唱,没有伴奏,称为“徒歌”。进一步发展,是“一人唱,三人和”,即加上了帮腔的唱和形式,称为“但歌”,也没有伴奏。再发展,便出现了“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演唱者手持“节”(节鼓)击拍,与丝竹等伴奏乐器相和,即为相和歌。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在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于中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显然内外文化交流对音乐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同时,还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促使民间音乐保持了自己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北宋统一了中国以后,市民阶层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都市成为民间音乐汇集的中心。劳动人民从各方面创造的音乐艺术,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宋代民歌最主要的一种体裁是诸宫调,后来都市集镇中繁华的瓦舍和其中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人身已较独立的商业化,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市民音乐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民间的散曲是元代知识分子在杂剧、南戏盛行以后,利用其只曲与套曲的形式创作的一种艺术歌曲。散益的体裁一般分为小令与套数两类。小令一般是指小型的曲式,它可以是竭虑个的只。也可以是三、两个相同的只曲联成,或者用几个不同的只曲的整曲或几句联成一个“带过调”。进入明清时代后,城市较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那时各族人民创造了种种不同形式的民歌,这些民歌由于名地地理环境、人民习俗、语言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而且都是完美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要求,有着强烈的战斗精神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使明清统治者大为恐慌,

例如清代民歌《于七抗清十二月》

大约到了清康熙以后,各地的小曲又有了新的发展,并逐渐开始向说唱音乐过渡。

到清代晚年,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封建,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成了近代民歌的时代特点。其中有一些一直为民间艺人传唱至今,使我们能够听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调,甚为珍贵。

总之,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而形成的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已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4.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篇四

[答]:C

[评]:本题是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考察,难度不大。

【应用·体验】

1.下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末的是

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B.罗马帝国的建立

C.《霍阿腾西法》的制定D.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2.《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是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罗马共和国建立的结果()B.长期对外扩张的结果 D.法学家积极立法的结果

()

D.查士丁尼 3.对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起了直接作用的国君是A.屋大维B.哈德良C.狄奥多西二世

4、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了实际意义是在A、1世纪初B、2世纪初C、三世纪初D、四世纪初

5、罗马《民法大全》指出;“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你对这个条文怎么看?当时为什么会规定这一条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知识点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知识·梳理】

1、罗马法的分类: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2.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债权做了规定和解释,遵循的原则是自然理性。

3、罗马法的现实意义

(1)积极方面

政治上:维护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实际上是维护奴隶制度,理论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

经济上: 保护私有财产;对各种契约均有较详细的规定,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基础。

(2)局限性: 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奴隶被当作私人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现代的法制有明显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4、罗马法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它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深化·拓展】

关于公民法和万民法

1.公民法:它主要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例如《十二铜表法》,内容相当的广泛,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2.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可以买卖和出租,是财产的一部分。同时罗马法保护自由民的权利,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保护个人权利。它还保障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制约或消除父权、家长权、夫权,保障婚姻中妇女的平等地位等。

【思考·提示】

历史纵横: 西塞罗与自然法

[提示]在政治思想上,西塞罗把抽象的哲理与具体的罗马法相结合,他认为法源于自然。他还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类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

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典例·展示】

例1下列哪些属于对万民法的表述

①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②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机动灵活的实用性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①、②项不符合对万民法的评价,故选D。

[答]:D

[评]:本题是对万民法的考察,角度多样,难度较大。

例2下列文件不是源自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的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苏联1936年宪法

[解]:苏联1936年宪法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立法的.

[答]:D

[评]:本题是对自然法原则影响力的考察,难度有点大

【应用·体验】

1、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A.罗马公民之间B.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

C.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D.罗马公民与奴隶之间

2、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刻在十二块铜表之上的法律条文

B.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C.摈弃了以往法律中原始的、落后的古***俗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3、下列对自然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法律观念B.涉及大自然的一些法律规定

C.由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西塞罗创制 D.是由公民法和万民法演化而来的4、罗马法不断积累与完备的根本推动力是

A.罗马法学家不断努力B.罗马平民的强烈要求和不断斗争

C.罗马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D.罗马社会的不断发展

5、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主要原因是

A.罗马人富于创造性B.罗马民主政治空前发展

C.罗马法调动了平民的积极性D.对外战争使罗马人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6、罗马法对后世的最深远影响是

A.罗马法的历史学价值B.解决疑难案件的案例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D.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法律文献

7.下列未受到罗马法影响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B.《法国民法典》

C英国《权利法案》D.美国《独立宣言》

8.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罗马没有法律

B.皇帝颁布的法令是法律的组成部分

C.罗马法面前不能保证人人平等

D.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9、阅读下列材料:

《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即罗马公民向行政长官郑重宣告自己的权利,并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

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言词。不作记录;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请回答:

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

——古罗马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西塞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马法的什么核心内容?为什么会成为核心内容?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法律精神?它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定有什么影响? ]

 开拓学习新视野

▲ 教材知识拓展

【史料选萃】

罗马法(节选)

第一条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皆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

第五条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和他的奴隶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精神不正常的人,其财产由亲戚或族人代为管理。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

【历史长廊】

屋大维: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位。恺撒的养子,曾与恺撒部将安东尼、骑兵队长雷必达结成罗马史的第二次“三头同盟”。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屋大维“元首”称号。此外,他还陆续获得了最高法官、大元帅、奥古斯都等称号。“奥古斯都”一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意思。、终身执政官、祭司长、祖国之父等各种头衔和称号,集军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屋大维实际的“元首政治”,实际上是君主专制。

▲ 综合能力探究

【高考链接·典题】

题1: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D.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考察万民法的的实质。

解题思路: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中关于奴隶的规定反映了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规范解答:C

题2下列各项不能说明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目的的是

A.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 基础

c.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了上层阶级

D.罗马法影响深远,成为欧洲法律的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罗马法实质的深刻认识。

解题思路: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目的是维系和巩固帝国统治,影响后世不是其目的所在。

规范答案:D

【走进历史·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它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请回答:

(1)材料是否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关奴隶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材料的规定是否维护了平民的利益?结合材料的内容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

提示:(1)不能体现“人人平等”,因为贵族、平民和奴隶处于不同的地位。残酷的债务奴隶制和不平等的权利说明法典维护奴隶制度,体现的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

(2)材料并不维护平民的利益;残酷的债务奴隶制对平民非常不利,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的规定体现了贵族的特权和对平民阶层的限制和压迫。(3)《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它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来损害平民的利益了。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虽经多次修订,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 思维能力延伸

【前沿·视点】

第十届中东欧国家和亚洲国家罗马法学者研讨会即将于2005 年 10 月 19 日- 21 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召开,此次会议在一个穆斯林国家举行,表明了主办者亲伊斯兰法系和罗马法系、加强亚洲和欧洲的团结的愿望。会议的主题仍然不变:主题一:罗马法系中的人;主题二:对债务人的保护;主题三:罗马法的研究与教学。

[透视]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对世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地方的法律都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恩格斯对罗马法予以高度评价,称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甚至欧洲以外的日本以及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制定,都明显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于罗马法之外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在一些法律规定方面也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

▲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提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简要分析罗马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提示: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参考阅读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二章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部分规定明显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2.阅读与思考

评价: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

原因:在古代罗马,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

5.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的内容如果只是按照课本来讲述,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历史中也学过一些相关内容。如何激起学的学习兴趣,使这节课上得有新意并与历史课的内容有区别呢?我采用的是讲解加视屏资料的方式,尤其是视屏资料,我选用的是《自然密码》中的人类的起源,学生看的非常过瘾,直喊没有看够。

几个班上下来学生都觉得有趣,学的都很用心。以后,在资料的选择上还是要多下功夫,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

另外,关于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这方面知识少,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可直接讲给学生听。

6.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和发展的探讨 篇六

佛教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最早由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汉地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使者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的开始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中国内地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相传由一匹白马驮经而来建白马寺来纪念。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

等)大致相同。

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的优良传统。傣族男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再还俗。关于中国佛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比较古老而最负盛名的大概有两种。其一是后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录“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这是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之一。还有佛学界和史学界的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阶层由此开始信佛因此他们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大致如下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阶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的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也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北魏末年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

7.盲文的起源发展和改革方向 篇七

一、盲文的概念

因盲人有视力残疾, 无法像健全人一样用双眼看书、学习, 但他们有着灵敏的触觉。盲文就是刻印到纸上的可清晰触摸到的小圆点, 用这些不同排列组合的小圆点代表不同的字母, 两个字母拼成一个字或一个字母加注音独立成字。现在在中国通用的盲文就是以注音字母为基础, 来拼写汉语普通话的, 这就是盲文。

二、盲文的产生

1盲文的初形

19世纪初法国陆军军官查理·巴比埃创造了“夜文”, 这套“夜文”由12个凸点组成, 是竖着两排, 每排6个点。它是部队在夜间作战时进行联络或传递命令用的。1819巴比埃找到法国科学院, 讲述自己创造的“夜文”独具特点, 适于盲人使用, 要求推荐给盲人使用。但这套“夜文”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文字, “夜文”所具有的12个小点点为什么要那样排列组合, 怎样读音, 如何表意, 怎样运用, 都没有一定的规则, 所以没有被推广使用。但这套“夜文”却为盲文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盲文的产生

1824年, 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受“夜文”的启发, 创造出了以简单的凸点代替拉丁字母的盲文体系。这种盲字别开生面, 结构简单明了, 易于盲人摸读书写, 是一种理想的盲人文字。至此, 全世界盲人共同使用的文字——盲文才正式诞生。

路易·布莱尔于1809年1月4日, 出生在巴黎附近的普雷村一个贫穷的家庭。3岁时因外伤双目失明。1819年2月10岁的布莱尔被送进巴黎皇家盲人学校学习。当时的巴黎盲人皇家学校教学条件也很有限, 那时没有适合盲人摸读书写的文字, 教学方法只是口授, 学生学的是健全人使用的法文字母, 摸读的书籍是用厚纸或布条粘糊成的凸起的普通文字。即便如此, 布莱尔仍感到新鲜和满足。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 各门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 是全校最具天赋的优等生。

1820年巴比埃的“夜文”传入巴黎皇家盲人学校, 大家觉得很新奇, 也喜欢上了这种从未接触过的点字。布莱尔更是爱不释手, 他感觉这种鼓起的点字比凸起的普通法文字母要好。这给他以心灵的启迪, 11岁的布莱尔开始琢磨并潜心钻研这种文字。

1821年暑假期间, 布莱尔以“夜文”为基础, 取其12个凸点的一半, 发展成为6点制盲文。他反复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 他的6点制盲文能与法文字母对应拼合。暑假过后, 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诸于众, 同学、老师、校长都很吃惊, 而且对他研制的6点制盲文十分喜欢。布莱尔更加痴迷于6点制盲文的研究, 到1824年他15岁时, 布莱尔盲文体系已形成。这套盲文体系具有6点制易摸读书写、能拼读、符号齐全等许多优点, 这套盲文迅速传到世界各国, 为各国盲人的学习做出巨大贡献。

三、中国盲文的发展

1汉语盲文的发展

中国汉语盲文产生于何时, 迄今仍无定论。但从可靠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 中国最早出现的盲文点字是“舶来品”。1874年, 英国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办起了“启明瞽目院即现在的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前身, 它是中国的第一所盲人学校。穆威廉为向盲人传教, 从国外运来了英文盲文的《圣经》, 此后, 一位中国盲人教师 (姓名不详) 同外国传教士合作, 以布莱尔盲文为范例, 并按照《康熙字典》的音序编排出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汉语盲字, 全部音节408个。这即是中国最早的汉语盲文, 叫做“康熙盲字”, 又称“北京盲字”。

1900年, 英国的女传教士葛尔南采用汉语拼音的方法编排出了一套拼写南京话的盲文, 叫“心目克明”。1911年成立的上海盲校, 当时即用这种盲文。该校还以此印制小学课本等书籍。20年代末, 上海盲人教师王湘源博士以“心目克明”为基础, 参照“康熙盲

字的标调方法, 拟订出一套“心目克明两方字”。这种两方字在两方音符内既标出南京话的5个声调, 这套盲文一度在上海盲人中广为流传, 很受欢迎。这应该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声韵调双拼的汉语盲文。

除上述盲文外,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粤语盲文、客家话、五方元音等地方方言盲文。这些汉语方言盲文都有自身的缺陷和较大的局限性。总之, 建国前中国盲人没有统一使用的、规范的盲人文字。

建国后, 盲人文字的整理和研究提到了一定的议事日程。1952年, 教育部黄乃等人, 在过去以南京话为拼音标准的“心目克明”盲字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实行分词连写的《新盲字方案》。1953年《新盲字方案》得到了国家的批准。至此, 中国大陆的盲人有了自己统一的文字。《新盲字方案》的推行, 为中国盲人教育以及盲人学文化知识、学科学技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套盲文已历经40多年, 迄今不衰, 被人们称做现行盲文。建国后国家的稳定使盲文的统一成为可能。新盲文方案公布后, 很快在全国所有的盲童学校、福利工厂、按摩诊所等得到普及。

2现行盲文的特点

(1) 它采用了国际化的布莱尔盲文体系。

(2) 采用了西方拼音文字词本位 (词间空白) 的行文格式, 而不以音节为本位, 这比以前的几种汉语盲字方案是一个进步。

(3) 这种盲文体系比较简单, 它根据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采用了声、韵双拼制。

(4) 它的声调符号设置可有可无, 必要时使用少量声调符号, 以区别同音字, 和生僻词。以区别同音字和生僻词, 方法是在声、韵之后, 再加第三方表示声调符号。但为了减省篇幅, 据统计, 盲文出版物大约只有5%标声调。

四、中国盲文的改革

1盲文应像节约型, 易快速摸读方向发展

盲文纸的成本是很高的, 每张盲文纸约为0.15元, 而每张纸只能打28行盲文, 每行平均打11个字左右这样一篇盲文纸只能打300字。我们正在研究打盲文的新型设备, 将盲点面积缩小, 点间距离缩小, 加大其突起高度在不影响盲人摸读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每个盲点所占纸张的面积。盲文是有分词的, 两词之间空一方, 一张盲文纸可打300字空方分词浪费的面积可打80字, 我们可将词与词之间空一方改为空半方的面积, 这样既不影响摸读且每张纸可多写50字。而且字与字之间更紧凑了, 也可有效提高盲人的摸读速度, 既节约又提高了效率。

2应改部分带调为全部带调

盲文是拼音文字对于同音字、词很难区别, 再不标出声调符号读起来特别是古文和一些专业术语就很有难度了, 学生阅读时难免出一些错误, 不利于学习, 而我们现在所用的现行盲文, 全部加调, 既浪费纸张不利于摸读, 也很繁琐。而近几年来新研制出的带调双拼盲文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而没被推广但是盲文每个字都标声调是盲文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盲人学习的需要所以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将不断研究探讨盲文的改革方案。

从盲文产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期间许许多多盲人工作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而盲文也为广大盲人群众普及和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扫除文盲及盲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盲文也有待于进一步向精确性、易快速摸读性、节约型改革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将不断的深入研究探讨, 争取为盲文的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盲文》.华夏出版社

[2]《中国特殊教育》2004第8期

[3]李丽敏:《中国盲文与盲文图书》

[4]《中国特殊教育》2005第9期

8.浅谈舞台服装设计的起源和发展 篇八

关键词:舞台服装;演员;舞台美术

一、舞台服装的起源和发展

从人类出现表演开始,服装就成为表演中的重要部分。在西方文化里,古希腊的戏剧演出中,为了夸大演员的身材,让观众在远距离能看清楚演员,经常采用头戴面具、登高底靴和穿上有各种花饰的长袖袍子来装扮演员。在莱斯库罗斯时期演员多是采用夸张服装来取悦观众;到了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时演员多是以黑色服装为主;而古希腊后期的演员服装一点一点地向生活服装靠近了。这个趋势到了欧洲中世纪更为明显。在一些宗教剧中,一些僧侣兼任的演员,很多时候就直接穿平时的僧袍参与演出。中世纪的后期,由于有各大行会的资助,很多演出团体为了炫富、攀比,开始为演员制作华丽的带有幻想和象征意义的舞台服装。在我国,舞台服装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古代,凡是表演都要穿戴和装扮一番。从远古的身着兽皮的狩猎欢歌,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的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到夏、商、周时期的祭祀,所有在台面上表演的演员都要身着特定的服装来表演。而到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时期随着宫廷歌舞的出现,演员的服装在艳丽、华美、夸张上更近一筹,更加鲜艳夺目、绚丽多彩。

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西方戏剧和舞台美术设计理念为指导思想逐渐形成了写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两大舞台服装的设计领域,并各自开创了广阔的天地,形成多样化的格局。

我国传统舞台服装突出的是装饰性、夸张性,很重视演员角色的行当化和服装的程式化。以中国的京剧为例,舞台服装设计程式化就很突出,让观众很容易从演员的服饰上看出特点的角色。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方戏剧的传入,中国的舞台服装也开始摆脱程式化的风格,开始进入生活化的阶段。从而后陆续出现的话剧、歌剧等剧目中多以生活化的服装来塑造舞台人物。

二、舞台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

舞台服装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人物服装,即:戏剧人物服装。第二类为:演员服装。与生活装不同,舞台服装具有鲜明的戏剧性的独特性,有自身的本体审美特征,即:美化性、服务性、时代性。为此,舞台服装本身就具有多元化、深层次的特征,其设计要深刻体悟和认真理解,适合广大受众的需求。

舞台服装其本质是舞台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舞台表演者的包装。并依赖戏剧、音乐、舞蹈,借助舞台特有空间展示的视觉艺术。从中外演出史的发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舞台上可以有没有布景的演出,却没有不穿演出服的正式演出。即便是条件再简朴,也要对参与表演的演员装扮一番,让演出成为对特定角色的表演。

对于舞台服装的设计,从来都不可以依靠个人思维和主观能动来进行,必须遵照客观因素的制约来进行。舞台服装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展示舞台效果的一个过程。所以设计舞台服装要把舞台整体的效果考虑进去,对整个舞台系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舞台上的任何一场演出和戏剧都有它的脚本、剧本,并要表现一个主题。舞台服装設计中必须要对这个主题和剧情负责,要体现剧本的因素。舞台服装是在该剧中包装演员,塑造人物和表现特定情景作用的。任何一个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之前,都不能抛开表演的主题和剧本盲目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师必须反复阅读剧本,通过对舞台表演整体和对剧本的了解,逐渐让舞台人物形象化,并勾落出舞台人物的服装特征和样式。用服装语汇来表现人物。

当然,在很多的舞台表演中,服装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时还要考虑舞台导演的执导风格和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因为每一个导演都有各自的风格和执导特点,无论是不同剧目,还是同一剧目不同的导演执导风格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每个导演的个人经历和学识修养,以及审美追求不同的结果。

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时还要考虑演员的因素。这里要考虑的是演员的气质、精神和性格,还要考虑演员的体型、相貌,有些时候设计师往往考虑服装适合了表演主题和剧本情节,却不适合演员的气质和形象特点。我们都知道,人的气质、形象是分类型的。而成功的角色是由演员和服装共同演绎出来的,演员不同,穿戴相同的舞台服装视觉效果差别就很大,效果就不同。

舞台服装在塑造舞台形象和角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是舞台美术的一部分。为此,舞台服装必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剧场感”舞台服装在设计时就要以适合舞台为第一要素,更严格一点要求就是要与舞台上的设备、灯光、布景、音响以其整个舞台系统相适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采用所有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来设计和制作。

我们都知道舞台服装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和突出人物特征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为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今舞台上正流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新的表现手法,广大观众对于动静结合的美很欣赏,特别是舞台服装的生活化,让舞台服装透露出时代的美,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走向多元化。

综上所述,舞台服装从它的起源就是为塑造角色和形象而来的,它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在任何时代舞台上的正式表演都不能缺少舞台服装。为此,在舞台服装的设计上要紧跟时代,尊重客观,以及各方面因素,在这个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构思创作,大胆创新,让舞台服装设计更加符合演出和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潘建华.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4(1).

[2]欧阳劳汗.舞台美术设计概说[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1).

9.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应用和发展前景 篇九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甲壳虫乐队(Beatles)的名字不只是一种音乐浪潮的代名词,还与人类进化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联系在一起。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出土了最古老的阿法南猿。美国人类起源研究所的唐纳·约翰逊第一次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观察了一位年轻妇女的骨骼,其完整性达到了40%。当时,在他的耳畔回响起甲壳虫乐队演奏的一支曲子,其中的一句“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的歌词让他灵机一动,于是他决定给这位“年轻妇女”起“Lucy”(露西)这个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名字,露西的发现者直到今天还一再重申:“虽然后来发现的其他古人类化石被认为比露西更古老,但她在古人类和现代人的出现之间所起到的连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呢?

[讲授新课]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生: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师:哪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生: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石头,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

除了牙齿和骨骼外,有的动物的粪便也能成为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动物吃肉时是连着碎骨一起吞下的,粪便里有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碎骨,碎骨不容易腐烂,所以也能成为化石。脚印也能成为化石。人或动物踩在泥沙上,造成脚印。泥沙干后,脚印又被另外的物质填满。两种物质都被后来渗进去的矿物质石化后保存下来,但是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软硬不同,容易风化或破坏的程度也不同。一种物质被风化或破坏后,另一种物质便表现为脚印化石。

师:对,还由于东非火山灰和火山熔岩构成的地层有利于化石的保存,所以那里就成了文物搜寻者优先追逐的宝地。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其中就有“露西”妇女的骨骼,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师:我们来分析一下:(1)就“露西”妇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象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妇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中与古兽同行中的南方古猿一段)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观看、讨论、回答)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从而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师:有的人听说“古猿变人”,看见动物园里的猿在许多方面确实有几分像人,自然会问:现在的猿能不能变人?答案是:现在的猿不能变人。人和现在的猿是从共同的祖先分道发展而来的。现代猿的祖先长期在热带密林中生活,它们用前肢在树枝之间攀援,用手像钩子那样挂在树枝上,前肢变得越来越长,大拇指变小,后肢变弱。后肢不能长时间地独立担当使身体移动的功能,让上肢灵活地使用天然工具,现代的猿大拇指太短,不能与其他四指有力地对握,不能紧紧握着树枝或石块当武器和工具。进化是不能逆转的。即使现代猿的生活环境恶化,树木变稀疏或消失,它们的大拇指也不能再长大,前肢也不能再缩短,后肢也不能变粗壮。总之,它们不能经常直立着躯干用两条腿走路,不能用手抓着树枝或石块谋生和抵御敌人,它们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只能被淘汰,而不能进化成人。

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巩固练习] 1.下列哺乳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A.猕猴

B.长臂猿

C.恒河猴

答案: B 2.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A.长臂猿

B.北京猿人

C.森林古猿

人猿

答案:C 3.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包括()A.造山运动

B.出现冰川期C.森林变得稀疏

D.恐龙灭绝

答案:D 4.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是()A.有复杂的语言

B.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

D.大脑发达

答案:B 5.下列动物不属于类人猿的是()A.长臂猿

B.森林古猿

C.猩猩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的起源:森林古猿 人类的发展特殊的环境条件人类的一些基本结构特征的出现

D.大叶猴

D.类

D.黑猩猩

●活动与探究

10.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 篇十

一、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人机工程学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研究人-机-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以优化人-机-环境系统的新兴学科。人机工程学研究在设计人机系统时如何考虑人的特性和能力,以及人受机器、作业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人机工程学还研究人的训练,人机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同人机系统有关的生物学或医学问题。

二、人机工程学的应用领域

人机工程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几乎涉及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列出几大类主要应用方向:

(1)人体工作行为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工作事故,健康与安全包括人体测量和工作空间设计;姿势和生物力学负荷研究;与工作有关的骨骼、肌肉管理问题;健康人机工程;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安全文化评价与改进;

(2)认知工效学和复杂任务;环境人机工程认知技能和决策研究;环境状况和因素分析;工作环境人机工程;

(3)计算机人机工程;显示与控制布局设计;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价软件人机工程;计算机产品和外设的设计与布局;办公环境人机工程研究;人机界面形式;

(4)专家论证:多工作环境;人的可靠性专家论证调查研究;法律人机工程;伤害原因;人的失误和可靠性研究;诉讼支持;

(5)工业设计应用医疗设备;坐的设计与舒适性研究;家具分类与选择;工作负荷分析;

(6)管理与人机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人机规则和实践;手工操作负荷;

(7)办公室人机工程与设计;医学人机工程办公室和办公设备设计;心理生理学;行为标准;三维人体模型;(8)系统分析;产品设计与顾客;军队系统;组织心理学;产品可靠性与安全性;服装人机工程;三维人体模型;军队人机工程;自动语音识别;

(9)人机工程战略;社会技术系统;暴力评估与动机;

(10)可用性评估与测试;可用性审核;可用性评估;可用性培训;试验与验证;仿真与试验;仿真研究;仿真与原型;

三、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理

人机工程设计基本原则主要是:

(1)以人为中心;(2)合理的人、机功能分配;(3)防错容错设计;(4)评价,再设计。

设计时把与人有关的诸因素统一、协调地加以考虑。机器和环境的设计要考虑人的特性,不能超过人的能力限度,而且要力求人操作时最省力、最方便、最舒适,使机器和环境宜人。使人适应机器和环境。

评价一件产品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规范,主要标准为:(1)产品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是否配合;(2)产品是否顺手和好使用;

(3)是否防止了使用操作时意外伤害和错用时产生的危险;

(4)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的被辨认;(5)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修理。

在人机工程学中,产品的设计重点是放在操作者方面。一般来说,有反复性或持久性的使用动作,都会受到人体尺寸的影响,这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人体测量尺寸数据的影响。一般在产品的设计中,许多问题并不都能得到充足的人机工程学方面的数据,此时设计者就要采取假设、验证、综合等方法加以解决。

人的因素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有些,如人体测量尺寸、人的肌力、运动特性、生理特性等是可以测量的,是理性方面的;有些,如心理变化、环境作用等则不易直接测量,有些属于情感方面的,还难找出一套标准作为依据。因此,人机工程学的设计,不能以机械的态度对待。

人的需求分为7个方面:生理的需求,指人类免于饥饿、口渴、寒冷等的基本要求;安全的需求:指人免于危险的要求;归属需求:指人免于孤独的需求;尊严的需求:指人要求有成就感的需求等;认知需求:即人要求了解、探索的需求;审美需求:即人们追求秩序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指人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要求表现自己的需求。人的需求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与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需求因素可归纳为3个方面:生理性需求、心理性需求、智性的需求。

1、生理性需求:对待这种类型的需求,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借助产品功能来弥补人们无法达到或不方便完成的许多工作。这种设计,不外乎就是把设计看成是人类本身系统的再延伸。例如,电话的设计就是听觉能力的再延伸,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又如各类椅子、床等的设计,就是弥补人们自身所能承担的支撑能力范围的不足而产生的。

2、心理性需求:审美需求、归属需求、认知需求或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洛斯的分类)都是属于心理性的需求范围。产品设计中的造型美观、精致等一些使人赏心悦目的要求,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为满足这种需求,对设计的要求是很高的。例如,要求产品能适合宜人性的要求,要体现某种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个性,要满足使用者的成就感和归属要求等。

3、智性的需求:这类需求一般是指所设计的产品对人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例如具有开拓智慧、智力的意义。智性上的需求大致包括人们提高智能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效益、速度等方面。如现代计算机代替算盘的设计,现代电子衡器代替以前机械衡器,现代办公系统等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广义上讲,现代的符号语言设计也是为了提高信息传递高效、简便、可靠的要求而设计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智性上的需求产品造型上强调信息传达性也是如此。

在人机工程学的具体设计中要考虑的人机工程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运动学因素:即研究动作的几何形式,探讨产品操作上的动作形式、人的操作动作轨迹以及与此有关的动作协调性与韵律性等。

(2)动量学因素:即研究动作与产生动量的问题,如水龙头把手和打火机的设计等。

(3)动力学因素:主要讨论产品动态操作上所需花费的力量、动作的大小等。

(4)心理学因素:主要探讨操作空间和动作等对人的安全感、舒适感、情绪等的影响。

(5)美学因素:主要指在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在形态的设计方面如何满足认得精神审美要求。

四、人机工程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不但可以应用于宇宙飞船、喷气飞机、电气火车、汽车等复杂的机械系统,而且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之中。如台架、水龙头、把手、椅子、桌子等。人机系统并不是人与机械的简单结合,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因此:在人机系统中,人和机械下能割裂开来研究,应该根据人与机械的相互关系,用系统的观点对作业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并正确使用分析结果。

应用举例:从人机工程学的观点来看,“椅子是坐的机器”。从简单的板凳到牙科诊所的医疗椅,座椅的复杂程度以及它与人的关系大不相同。座椅的设计,要依据坐的场所(如飞机、轮船、舰艇、坦克、公共汽车、办公、家庭、车站等),座椅的功能(休息、工作、休闲等)、座椅的材料(皮革、木头、水泥等)、人机工程学原则来进行设计。

同一张座椅,如果其背部曲线与座面的设计不同,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两样的。这一点则要靠人机工程设计与试验检测来完成。

座椅根据其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工作座椅。这类座椅用于办公室及各种坐姿操作场所。设计时应将舒适性与操作效率一并考虑。靠背根据工作性质,可以上下调节或前后调节,最好支撑在4~5节腰椎处。座面应近于水平,座椅高度应可调。

第二类为休息用椅,这类座椅适用于休息室及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中,如飞机、汽车、火车、轮船中的乘客座椅。这类座椅应以舒适性作为设计重点。

第三类为多功能座椅。适用于多种场合,既可就餐时用,也可作为工作用椅或备用椅,便于搬动和堆贮。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的椅子,才能适应不同的要求,如减少引起疲劳、干扰操作的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光线、色彩、噪声、振动、沙尘、空间等,更好的发挥它们的作用。

11.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应用和发展前景 篇十一

人体尺寸设计是人机工程学的重点内容。在GB10000-88标准中对人体尺寸设计做了明确规定,这涉及尺寸区段选择和精确度的规范,此外,实际设计过程应坚持用户面向原则,注意细节差异,如考虑到基于地域、时代、习惯、工作性质等而存在的产品现实需求。本文将对人机工程学中人体尺寸在高级办公键盘托架设计的应用研究展开具体分析,从而以人为本创建更好的高级办公设施,并为其他高级办公产品提供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人体尺寸 人机工程 数据修正 产品设计 键盘托架

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选定一个合适的人体尺寸,而这有涉及人机工程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门类。人体尺寸,即所谓人体尺度,简单来讲是指个体正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大小,包括身高、体宽、四肢大小等。

为规范产品设计及明确本国人体尺寸情况,西方许多国家率先进行了相关统计工作,建立了本国人体尺寸数据库。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制定了GB/T10000-1988标准,对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做了界定。此外,这一成年人人体尺寸标准还考虑了地域差异,依据华北、华中、华南、西南、东北、西北5各地域进行了不同的标准制定;在性别上分为男、女:依据职业年限划分情况,在标准制定上也划分为18~25、26~35、36~60(女55)三个年龄段:标准划分比较详细,有人体基本尺寸、坐立姿基本尺寸、手部尺寸、足部尺寸等7各大类数据,而在每一大类中有细化为体宽、足长、股间距等47个小项。

这一国家标准较为详细的统计出我国成人人体尺寸的基本情况,对产品设计、开发、区域推广带来重要指导作用,也是本文相关设计的基础。客观来讲,产品设计中有着良好的人体尺寸把握,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适用性广的产品,对人体舒适、健康及提升工作绩效都有深远影响。

一、人体尺寸数据的应用研究

人体尺寸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有两个基本问题首当其冲:

其一,几乎所有的人体尺寸统计数据都是对人体的直接测量,反映的是人体实际情况,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是不可能“赤身裸体”的,人们总是在着衣状态下进行生活的,这显然与人体尺寸标准是有出入的,尤其当天气寒冷时,衣物所占的尺寸是不容忽视的。而这种着衣状态下的人体尺寸才是产品设计的实际数据;在人体尺寸标准中,给出的一个区域内某个年龄段下男女的评价尺寸,不可能对每一个体做出具体测量,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着身高、体重、动作习惯差异,这使得人体尺寸标准不能盲目被采用,而应依据产品服务对象进行相应调试。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GB/T12985标准,对人体尺寸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规范做了原则性界定。

1.数据的选择

在设计之初,要首先确定所要使用的人体特征数据。人体特征即细化后的各小项数据,有时还需是几个特征数据的组合,对各特征数据有充分的理解,才能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2.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

依据实际产品设计需求,选定各类人体特征数据,继而最终选定所要应用的百分位数。

2.1依产品功能分类选择人体尺寸数据

产品功能是实现良好人机交互的主体,良好的功能实现是产品设计的基本目标。依据产品功能划分,把产品尺寸设计区别为三个大类,简述如下:第一类:I型产品尺寸确定,依据现实情况,在人体尺寸的某一特征下,往往会出现基于两个极值间的区间,这两个极值在操作上可以通过人体尺寸百分数来确定。这一产品尺寸设计的现实应用有安全带的设计、皮带长度设计、背包带长度设计等。第二类:II型产品尺寸设计,在这一设计中,只需依据人体尺寸百分数来给出一个限值就可以。具体来讲,这一类产品又可分为:大尺寸设计方式,即给出上限值;小尺寸设计方式,即给出下限值。第三类:III型产品尺寸设计方法,采用平均化手段,找出一个应用最为广泛的尺寸,一般选定50%(P50)人体尺寸。这种设计方式适用于产品尺寸对产品功能影响不大,或者用户在实际应用中对产品尺寸没有严格要求,此时可基于人体尺寸标准下的50百分位数对产品尺寸设计做出统一化处理,即简化了设计,也保证了良好的产品功能。这一设计方法有许多现实应用,如楼道斜度、房屋高度等的设计。

2.2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

由上可知,实际产品设计中,依据不同的产品功能,会选定不同的设计尺寸,在操作上一般通过选定不同的百分位数Px来确定。在确定上限值时需要给出大百分数,常用的有90、95、99百分数,而在确定下限值时需要给出小百分数,常用的有10、5、1百分数,而最终的选定结果一般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而确定,即考虑所限定产品尺寸的适用情况。在尺寸选择上来说,一般追求较高的适用性及用户满意度,可是,过分追求尺寸合适,有时会损害到产品附加功能,所以,应在二者之间选择一个权衡点;有些产品满足度对尺寸要求较为严格,当限定某一限值时,限值外的用户依然会出现不适的感觉,这就要求继续修改限值,最终使得满足度达到预期要求。可见,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选择时应遵循下列三点基本要求:

1)产品设计中的百分位数选择一般选择P95和P5或P90和P10组合。

2)对人体尺寸较为敏感的产品可适当扩充上下限值,选择P99和P1或P95和P5组合。

3)一些产品适用于男女用户,则产品设计时一般遵循这一操作:上限值依据男性的P90、P95、P99给出;下限值依据女性的P10、P5、P1给出;对III型产品设计的百分数选择方法一般是(P50男+P50女)/2。

3.尺寸修正量

基于不同的设计需求及现实需要,会对各项产品尺寸做出修正,而修正量有正有负,而所谓的总的尺寸修正量是各项数据修正的代数和。用公式表征如下:

尺寸修正量=功能修正量+心理修正量

=(穿着修正量+姿势修正量+操作修正量)+心理修正量

nlc202309030655

3.1功能修正量

基于产品功能实现的需要,需要对选定的人体尺寸做出适当修改,甚至会对上下限值进行扩充,有时是以适当牺牲人体舒适度为代价的。

3.1.1穿着修正量

GB/T12985-1991中列举有一些数据示例:

1)穿鞋修正量:对用户身高、视角、头部仰角、会阴高等进行修正。一般,男子:+25mm,女子:+20mm。

2)着衣着裤修正量:视角、头部多项指标、坐姿身高等产生影响,一般,修正量为+6mm;肩宽、臀宽等+13mm;胸厚+18mm;臀膝距+20mm。

基于四季变化和人们着衣习惯的不同,设计中要做成的修正也有很多。季节变换引起的衣着变化,手套、帽子、鞋靴的变化、都市女性穿着高跟鞋等情况,在GB/T12985-1911中都没有列出的数据,产品设计人员也应予以考虑,并通过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产品尺寸数据修正。

3.1.2姿势修正量

国标中的人体尺寸是在人体处于固定状态下的数据,而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不会时刻处于某一种状态,这一基于姿势而产生的差异,也应进行数据修正。

基于立姿而存在的相关人体特征尺寸要-10mm;基于坐姿而存在的相关人体特征尺寸要44mmm。

3.1.3操作修正量

对滑板按钮的相关操作要-25mm;手臂前伸进行相关操作时,数据修正为-12mm;去卡片、票证时,-20mm,等。

操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众多的动作,这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这就要求产品设计人员进行广泛的调查,依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修正。

3.2年代修正量

这一修正往往不被引起重视,但较为久远的国家标准基于时代变化还是会产生一些差异。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人体尺寸均值会发生一定改变,设计人员应当对有必要做出改变的人体特征尺寸做出修正。

4.产品功能尺寸的设定

产品功能尺寸是基于产品功能实现而存在的系统尺寸,和基于用户舒适度而存在的系统尺寸向匹配,它和各项尺寸设计是有差别的。举例来讲,办公软椅的高度设计,应考虑到人坐上去后的高度变化,而变化后的高度才是所谓功能高度。一般来讲,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产品的最佳功能尺寸和最小功能尺寸。

最佳功能尺寸=心理修正量+产品最小功能尺寸。

最小功能尺寸=相应百分位数的人体尺寸+功能修正量。

二、人体尺寸应用实例

下面将以电脑键盘托架设计中的人体尺寸应用进行详细解析。

在设计高级办公键盘托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人体在使用电脑操作键盘时的人机关系:

1)人与键盘的人机关系;

2)人与显示器的人机关系;

3)人与鼠标的人机关系;

4)人与键盘按键的人机关系。

这里以普通办公是电脑操作为例,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

1.托架尺寸

对于键盘托架的设计主要包括高宽尺寸和开合方式,这里着重分析托架的高宽尺寸

1.1高:

键盘托架的高度取决于使用者的高度,因此选择身高数据。考虑到是男女共用,且属于IIA型产品尺寸设计,因此选择P95男,同时考虑人的穿着修正量、自然放松状态的姿势修正量和心理修正量,即门框距头顶的距离。

据此可以得出键盘托架的高度为:

H=男性身高的P95(1775mm)+穿着修正量(25mm)+姿势修正量(-10mm)+心理修正量(150mm)=1940(图1)

1.2宽:

键盘托架的宽度取决于键盘长宽尺寸,而键盘托架的尺寸设计需考虑到人与桌面空间的关系。(图2)

2.键盘托架与视觉位置

2.1视觉位置

键盘托架与视觉位置主要包括按键高度范围,和与人的水平距离。由于,人在电脑面前活动空间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人与托架的水平距离可视具体环境条件具体安排,这里主要就人体尺寸对按键的高度范围进行分析。

键盘托架应处在人的正常视线范围内。操作者处于放松工作状态时,头部上轴线与视角的夹角105~110,相应的,视角与水平视线夹角是25-35。(图3)

而高度范围也和人与键盘托架的距离有关,这个距离可达致看作:前臂长+手长。这里选用III型产品尺寸,即L=[男性前臂长的P50(237mm)+女性前臂长的P50(213mm)]/2+[男性手长的P50(183mm)+女性手长的P50(171mm)】/2+操作修正量(-100mm)=302mm。

如图4所示,O点为人眼的位置,则OA=L=302mm,则AC之间即为最佳高度范围。

AB=OAxtan25。,经计算约等于140mm;

AC=OAxtan35。,经计算约等于210mm。

这里眼高仍选用III型产品尺寸,即

H眼=【男性眼高的P50(1568mm)+穿着修正量(25mm)+女性眼高的P50(1454mm)+穿着修正量(20mm)】/2+姿势修正量(-10mm)=1523.5mm。

最佳高度为:(眼高AB)~(眼高-AC),即1383.5mm~1313.5mm。

2.2键盘的尺寸

这一尺寸设计要考虑到指宽,一般要求与键盘接触的前指面积超过75%。又第一指节通常稍长一些,因此L施力可约等于1/3指长。根据现实情况,笔者选定男性食指近位指关节的P95和男性是指长的P95作为设计尺寸。

根据以上分析,按键宽和长分别为:

w按键=男性食指近位指关节款的P95(21mm)+心理修正量(4mm)=25mm;

L按键=男性是指长的P95 x 1/3+心理修正量(2mm)。

根据男子食指长的回归方程

Y=-0.85+0.38X1

男性手长P95是X1=196mm,带入上式,可获得:

Y=-0.85+0.38×196=73.63mm,

则,L按键=73.63×1/3+2=26.5433mm,约L按键=26.5mm。

综上,按键尺寸为长26.5mm、宽25mm,这作为基本尺寸对不同造型的键盘提出了基本要求。

3.托架参数和外观

材质选用扛被特板合金钢板,手部托底处采用无毒硅胶,重量为6.5Kg,并采用双鼠标设计,适用左右手操作。其特点是可自由调节高度如图5升降幅度120mm,平行360。旋转,如图6,平行滑行距离300mm,如图7。

上述设计流程即为完整的高级办公键盘托架尺寸设计过程。

结论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高级办公键盘托架设计进行人机工程学人体尺寸进行分析及应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最关键的因素。国家人体尺寸标准很好地给出了人体特征尺寸及百分位数选定的原则,但基于地域、时代、操作、着装、习惯而存在的差异也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并做出适当修正,然后才是产品功能尺寸的确定。

(2)概括来讲,人体尺寸数据的现实应用,主要包括人体特征尺寸的选择、百分位数选定及功能尺寸设计三个部分。

目前,对于人体尺寸在高级办公键盘托架设计的应用研究仍有很大的开发改进空间。希望在未来有更多关于人机工程人体尺寸在高级办公产品设计研发中的研究理论得到实践,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的疲劳感,为工作绩效提升、增加办公舒适度等方面提供助力。

12.浅谈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篇十二

关键词:太极拳,起源,流派,运动特点练习步骤

1 太极源起源及流派

太极拳的渊源, 其说法不一, 有谓创始于唐代隐士许宣平者, 有谓创始于唐代李道子者, 有谓始自梁元帝时的程灵先者, 也有人谓太极拳是殷利享所传, 当时此拳名为“后天拳”, 还有人认为是元代辽阳人张三峰所创立。以上诸说见于民国年间太极拳家许禹先生, 所著的《太极拳势图解》一书。

另有一种说法, 认为太极拳是明末将领陈王廷, 在退归林下时, 因读道家《黄庭经》, 对道家“气功”, 有所领悟, 后把道家“气功”, 有所领悟, 后把道家气功, 揉合在拳术之中, 创立的太极拳。

然而, 据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义方“张三峰为武当丹士……认单丁杀贼百余, 三峰之术, 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在王宗岳《太极拳》的末后附跋云:“右系武当山张三峰先师遗论, 欲不豪杰, 延年益寿, 不徒作技艺这末也。尽管对太极拳的渊源, 有各种说法, 但从“太极拳”这个名称及其注重养生的内容来看, 可推此拳源出一道家, 或与道家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太极拳由明代王宗岳时, 始发扬光大, 其著作有《太极拳论》行于世, 以后的历代太极拳家都认此论做为习拳准绳, 奉为经典。在著名的拳乡河南温家沟子, 男女老少都会打拳, 他们所练的拳法只有一种, 即陈氏世传太极拳, 它就是今天各种流派的太极拳之源。温县陈氏的祖先原为山东人, 于明初洪武年间迁到河南, 传至第九世, 出了一个叫陈王廷的人, 此人生当明清之际, 早先曾是战将, 为明王朝立过功, 入清后息影家园, 以造拳自娱。从他遗下的一首长短句中, 我们可看出他当时的心情之一般:“叹当年, 披坚执锐, 扫荡群氛, 几次颠险。蒙恩赐, 枉徒然。到而今, 年老残喘, 只落得, 《黄庭经》一卷随身拌。闷来造拳, 忙来时耕田。趁余闲, 教下些弟子儿孙, 成龙成虎任方便……”。当时, 明代名将戚继光据古今名家拳法编著的《拳经》 (载戚者) 《纪效新书》正广泛流传于民间。陈王廷即认《拳经》为蓝本, 参以已意, 创编了长拳十三势, 抱捶等拳法。后来,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拳家王宗岳写了一篇《太极拳论》, 说理极精妙。随后陈氏十三势的拳式和《太极拳论》的理法相结合, 才正式改定并命名为太极拳。当初, 太极拳原为陈氏世代家传, 不授外姓。自清代中直隶 (今河北) 杨露蝉 (1799—1872) 和武禹襄 (1812—1880) 先后去陈家学技后, 太极拳才逐渐流传开来, 并形成各种流派。目前,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五, 其源流和特点如下:

(1) 陈式—为温县陈氏世传太极拳原式, 其特点是刚柔相济, 快慢相兼。陈式有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开展, 新架紧凑。新架是由老架衍化而成, 出自温县赵堡镇陈氏后人, 又称赵堡派。

(2) 杨式—杨露蝉从陈氏十四世孙陈长兴学技, 得老架之传而创杨式, 至其子孙杨澄莆 (1883—1936) 而定型, 拳式开展, 动作柔和, 流传极广。简化太极拳和八十八式太极拳就是由国家体委根据杨式整编的。

(3) 吴式—满族人吴全佑从杨露蝉, 杨班侯父子学技, 传至其子吴鉴泉 (1870—1942) 而创吴式, 特点是架子紧凑, 长于柔化, 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等地。

(4) 武式—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学技, 创孙式太极拳, 拳式小巧紧凑。步身灵, 由于以阴阳开合立说, 故又称开合太极。

2 太极拳在技击上的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攻防兼备, 内外兼修, 既对立又统一的拳种。该拳讲求“听、化、拿、发, 有的放失。”讲求“刚柔相济, 快慢相间。”讲求“柔化刚发, 以柔克刚。”故在其招数中, 都含有化, 打之意识, 攻防之技巧。精湛奥妙, 变化无穷。我们在推手, 散手练习时, 必须树立严肃, 认真, 一丝不苟的态度, 与人搭手, 不能顶抗拔架, 以力相拼。也不能对方还未推来, 就把手臂抽回, 毫无粘听之感觉, 认为这就是不顶, 实际上, 这正犯了丢的毛病, 如果习惯成自然, 绷劲完全丢失, 遇实战, 不攻自破。用“化”劲调整自己的身形、位置、转背为顺, 使敌劲落空, 而陷对方为背势, 有利于我出击。这就要护住自己的中线, 对方来力大, 也得绷住, 再转腰。如腰仍感不足, 再变之认步, 认“走”化之。绷得住不算顶, 不然的话对方直捣我内门, 何又言化?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 尾闾中正。”同时也讲求“隐定平衡, 偏中求正”。所以强调虚实分清, 裆要开圆, 虚实变化无定, 劲由内换, 而不外露。左右两手都认自己的中心线为界占, 左右逢源, 超过或不足, 不仅化掉不了来力, 反而会捆住自己。往往见到, 对方推其肘, 则尽量向怀里转动, 手臂超出中线, 如对方一转腕横按, 就会失掉平衡, 在收肘的同时, 手外引, 腿跟着前弓, 我可进靠, 给对方造成背式等等。当然依“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沓”之原则而引之, 化之。又必须树立有心神平静, 敌情永备的战斗意识。化中窝打, 打中窝化, 使敌莫测, 而永占主动。“放时腰腿认端的”。“端”即力之始, “的”是力之末。也就是着力点和落实点, “点对点劲发焉。”“发落点对必成功”。太极拳很注重要“点”的发劲锻炼;将全身放松, 而将力量集中在与对方接触处, 发动功势, 其威力无比, 而又神乎其神, 是太极拳绝妙, 神奇的击打对方的精奥拳艺之一。太极拳的顺势发人, 是认势顺, 气顺, 劲顺而发动攻势。利用借力, 和力, 小力变大力的技巧。因其认“内三合”为主导, 要求内气鼓荡, 神心内敛, 得机得势时发出的力量, 有如摧枯拉朽。如顺弯时, 顺步挤, 按等。太极八法和其它太极招数的施用, 都是合理的, 运用了角度和方向, 所以太极拳的身形, 步法的变换, 转折, 进退的正确与否, 以及幅度的大小, 进退的尺度, 在技击中占有决定性作用。前辈大师们, 多年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弹抖劲是整体的爆发力, 松活, 沉肩, 转腰是产生弹抖力的三要素, 全身放松, 气沉丹田, 把全身力量集中在一个部位, 松肩, 松腰力背发, 有如弹簧压紧突然松开放出, 其劲短而骤, 瞬息, 对方已运掷, 使人防不胜防。所以弹抖劲也是太极拳独有的绝妙发力形势之一。

3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练习步骤

在太极拳之前, 我国拳术都注重刚猛迅疾, 奔腾跳跃, 至太极拳而拳术的理法一变, 化百炼钢为绕指柔, 力主柔化。它以古传太极圈所含哲理为依据, 整套拳法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 推而言之, 不仅举手投足不离圆圈, 四肢百骸, 不动则已, 动则均不离圆圈。运动时动作缓慢自如, 连绵贯串, 强调身躯和精神的放松, 用意不用力。动作慢而后能柔, 呼吸匀而后能和, 能柔和, 则筋骨舒展, 气血调和。由于练拳不尚拙力, 不尚蛮力, 无心跳气足的现象, 因而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练太极拳有素的人, 其肺活量, 心输出量增大, 而呼吸与心博的频率则降低;全身的代谢和肌肉的舒缩功能增强, 但肌肉的外观却并不特别粗壮。尤应指出的是, 练太极拳强调心静意专, 经过持久的锻炼, 能转化人的气质, 使大脑皮层的机能大大增强, 兴奋和抑制的过程趋于平衡, 因而精神饱满, 充满活力, 工作胜任愉快, 生活充满情趣。

练太极拳必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第一步是所谓盘架子, 也就是练整趟拳式。每天只能学一二手, 不可贪多, 一招一式, 务求姿势正确。练时要头容正直, 向上顶劲, 舌抵上鄂, 以鼻呼吸, 采用腹式自然呼吸, 胸略内涵, 沉肩坠肘, 认腰为运动的主轴, 落步分虚实, 丝毫不用拙力, 务求外部势顺, 内部舒适。整套拳路练熟后, 可将全部拳势改成反式, 即动作及方向与原式完全相反, 如此则左右兼顾, 进步更快。盘架子有了一定基础, 方可进而练习推手, 推手是两人对练, 动作粘连绵随, 周而复始, 随屈就伸, 无不合宜。技击原理全从推手中领悟出来。推手包括绷, 履, 挤, 按, 采, 列, 肘, 靠八字, 分定步推手, 活步推手, 八大履等, 而基本功夫全在定步推手。另有太极散手, 是将盘架中备式随意运用于技击的研究, 练肘千变万化, 奥妙无穷。一般而论, 如为健身目的练拳, 则仅练盘架子即可;如须兼及技击, 则非练推手不为功, 而其成功则较外家拳费时为长, 所以俗称“太极拳十年不出门”, 意思是没有十年苦功, 就谈不上在技击上致用。

参考文献

[1]杨同森.太极拳起源之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2]史儒林.太极拳源流及发展趋向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 .

13.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应用和发展前景 篇十三

摘要: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汽车驾驶座持,从驾驶员生理特性与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安全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完成了对汽车驾驶座椅从分析到设计的系列开发过程。

关键词:汽车驾驶座椅 人机工程学 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过渡,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处处都是经过设计并不断完善的设计世界。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舒适生活,于是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也就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也就成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先以汽车座椅为例,人体工程学的家具并不是人们头脑中所想象的仅有数据符合的座椅,它还包括除了人体生理数据之外的很多因素。它的设计原则除了常见的尺度设计原则,人体机能和环境设计原则,健康设计原则外还应该讲求黄金分割比的设计原则。并指出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好的人体工程学座椅是功能与美学相结合的产品,可以为人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享受。

二、舒适驾乘首要在于座椅设计

通过对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机因素分析,即尺度、形态、功能、色彩四方面的具体分析,寻求汽车座椅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的关系,从而论证目前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一些局限性,即学科内涵与目标的矛盾、共性原则与个性需求的矛盾、统计与个案的矛盾以及合理与合情的矛盾,通过对这些应用矛盾的透析,探求出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原则,从而最终为汽车座椅产品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探索出一条道路。

而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确定汽车空间范围提供依据。

2、为设计汽车座椅提供依据。

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三、汽车座椅人机工程学分析

1、人体坐姿生理特性分析(1)坐姿时脊柱的形态

人坐着时,身体主要由脊柱、盆骨、腿和脚支撑。脊柱位于人体的背部中央,是构成人体的中轴。人处于不同的坐姿时,脊柱形态不同,只有座椅的结构和尺寸设计使驾驶员的脊柱形态接近于正常自然形态,才会减少腰椎的负荷以及腰背部肌肉的负荷,防止驾驶疲劳发生。

(2)坐姿体压分布

当座椅上的人处于坐姿状态时,人的身体重量作用于座垫和靠背上的压力分布称作坐姿的体压分布。可见,坐姿体压分布包括座垫上的体压分布和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两部分。

(3)座垫上的体压分布

根据人体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可知,坐骨结节处是人体最能耐受压力的部位,适合于承重,而大腿下靠近表面处因有下肢主动脉分布,故不宜承受重压。据此座垫上的压力应按照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分布,即在坐骨处压力最大,自大腿部位时压力降至最低,这是座垫设计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原则。图1为坐姿时座垫上的体压分布。

(4)靠背上的体压分布

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也以不均匀分布,压力相对集中在肩胛骨和腰椎两个部位。从这两个部位向外,压力应逐步降低。

2、环境分析

把驾驶员——座椅组成的系统看作一个典型人机系统,该系统所处的环境对系统中的驾驶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振动

驾驶员坐在行使中的汽车上所承受的振动属于全身振动的范畴。有关研究表明,人体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为纵向振动4~8Hz,横向振动1~2Hz。当外界振动接近器官的共振频率时,即产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此时引起器官的生理反应最大。

振动对驾驶员操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视觉作业效率的下降和操作动作准确性变差。当振动频率低于2Hz时,由于眼肌的调节补偿作用,使视网膜上的映像相对稳定,因此对视觉的干扰作用不大,但当振动频率大于4Hz时,视觉作业效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振动频率为10~30Hz时,对视觉的干扰最大,振动频率为50Hz、加速度为2m/s2时,视觉下降约50%。振动对操作动作准确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振动降低了手(或脚)的稳定性,从而使操纵动作的准确性变差,而且振幅越大,影响越大。

(2)温湿度

研究表明,驾驶员在驾驶状态下的舒适温度为18℃~23℃,舒适湿度为40%~60%,代谢量为1.0~2.0met。座椅对人体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座椅表面的温度和湿度。座椅表面的温湿度特性将影响人体背部、臀部、下体等部位的散热性能及皮肤的呼吸功能,当其温湿度特性与人体生理机能不适应时将引起人体局部不快感,从而加速人体疲劳的形成。

四、汽车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

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安全舒适的汽车驾驶座椅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意识坐姿舒适性(静态舒适性);二是振动舒适性(动态舒适性);三是操作舒适性;四是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及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

上述要求具体到驾驶座椅的设计中满足驾驶员坐姿舒适性的座椅尺寸结构设计、满足驾驶员振动舒适性的座椅抗振减振设计、满足操作舒适性的座椅空间位置设计以及满足驾驶员的安全性的汽车驾驶座椅主动安全性及被动安全性的设计。

1、座椅尺寸结构设计

驾驶座椅尺寸结构设计的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对驾驶舒适程度的影响上,寻求最佳的座椅结构形式、尺寸、轮廓形状及材料选择。

(1)座椅尺寸设计

座椅尺寸设计主要参数包括:椅面高度、宽度、深度、椅面倾角;靠背的高度、宽度和倾角。座椅尺寸设计涉及主要参数如图2所示。

椅面高度A:椅面高度定义为椅面前缘至驾驶员踵点的垂直距离。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到两点:椅面过高会使大腿肌肉受压,椅面过低就会增加背部肌肉负荷,驾驶座椅的椅面高度应低些。

椅面宽度B: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以宽为好。但对于汽车驾驶座椅来讲,驾驶员坐姿单一,不涉及变换姿势,通常设计应满足最宽人体需要为准。

椅面深度C:指椅面前缘至靠背前面水平距离。其尺寸应满足:腰部得到靠背的支撑;椅面前缘与小腿之间留有适当距离,以保证大腿肌肉不受挤压,腿弯部分不受阻碍。

靠背高度D及宽度:靠背的高度和宽度与坐姿肩高和肩宽有关,对于汽车驾驶座椅靠背的高度应采取高靠背,最好加靠枕。

靠背倾角α:靠背倾角是指靠背与椅面水平方向的夹角。

椅面倾角β:指椅面与水平之间的夹角。主要考虑到为了防止人体臀部向前滑动而是椅面前缘向后倾。此角不易过大,否则会增加大腿下平面与座垫前缘的压力,从而减少双脚着地的负荷,阻碍血液循环,引起身心疲劳。

通过以上座椅尺寸参数的确定,以保证驾驶员人体脊柱曲线更接近于正常生理脊柱曲线。舒适坐姿的各关节的角度应该满足图3中所示的要求角度。

(2)座椅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座垫上合理的体压分布,座垫应坚实平坦。太软的椅子容易令使用者曲起身子,全身肌肉和骨骼受力不均,从而导致腰酸背痛现象的产生。研究表明:过于松软的椅面,使臀部与大腿的肌肉受压面积增大,不仅增加了躯干的不稳定性,而且不易改变坐姿,容易产生疲劳。

依据靠背上体压分布不均匀原则,在座椅靠背设计时应保证有靠背两点支撑,即就是人体背部和腰部的合理支撑。汽车座椅设计时应提供形状和位置适宜的两点支撑,第一支撑不位位于人体第5—6胸椎之间的高度上,作为肩靠;第二支撑设置在腰曲部位,作为腰靠。肩靠能减轻颈曲变形,腰靠能保证坐姿下的近似于正常的腰弧曲线。

(3)座椅材料选择

座椅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振动舒适性以及座椅对人体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座椅材料是座椅的主要减振元件,要想使座椅获得较低的振动传递率,使座椅有较高的振动舒适性,必须采用合适的座垫和靠背减振材料。根据驾驶室的微气候环境,调整座椅表面的湿温度特性,可以适当调节人体代谢,达到减轻疲劳的目的。

2、座椅舒适性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当前市民针对汽车座椅舒适性的市场调查考证,由生物动力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承受高强度的全身振动对于人体健康的损害是相当严重的。主要是腰脊和相关的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新陈代谢以及源于机体内部的一些其他因素会恶 化这个影响,通常认为环境因素,如身体姿势、低温及气流会引起肌肉疼痛。由本小组研究人员取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座椅舒适度的指标

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为保证良好的舒适度,针对静态舒适度,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 座椅尺寸应与人体测量尺寸相适宜;②座椅应可调节,能使乘坐者变换姿势,并最大范围 满足各类人体的乘坐要求;③座椅应能使乘坐者保持舒适坐姿,靠背结构和尺寸应给腰部 充分的支撑,使脊柱接近于正常弯曲状态。

(2)、座椅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座椅的几何尺寸是影响座椅舒适度的因素,但研究发现这并非唯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许多 文献都提及腰部支撑的重要作用。腰托的形状和位置,对于是否能使人保持良好坐姿,减少 人体疲劳具有重要作用。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讲,腰部是体现座椅功能的关键部位。因此,座椅的腰托是影响舒适性的关键因素。腰托的安装位置在座椅靠背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

(3)、座椅舒适度的研究方法 从汽车座椅设计及改善的角度出发,消除座椅不舒适性最理想的方法是能建立定量模型,预测座椅的不舒适性。国内外研究中,建立的模型主要有如下3种:利用模糊理论建立的模型、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

目前,国内在座椅舒适度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缺陷:①没有针对中国人体特征尺寸的座椅舒 适性研究;②对于座椅静态舒适性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客观系统的体系;③在应用神经 网络建模方法评价舒适性中,对输入量的界定还不够清晰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3、座椅空间位置设计

座椅空间位置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操作舒适性的目标,而进行驾驶室座椅空间位置设计以确保驾驶员有良好的视野,同时对汽车转向盘、脚踏板等操作部件有恰当的操作要求距离,以达到操作舒适性的最终目的。

图4列出了驾驶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指标。

4、座椅安全性设计

座椅安全性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座椅强度的设计、座椅结构型式的设计、靠 背的设计、坐垫的设计、头枕的设计。

(1)座椅强度的设计

座椅强度的设计是安全性设计的首要内容。汽车行驶中,座椅要承受复杂的载荷。汽车座椅 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以确保座椅上的人所受的伤害最小;座椅的寿命应足够长,不致过早变 形或损坏;受冲击载荷作用时,座椅不应发生断裂、严重变形等损坏现象。所以设计座椅时 必须对汽车座椅的强度进行计算,尽量以最少的材料、最小的质量满足强度要求。

(2)座椅结构型式的设计

座椅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设计应考虑的是其对其他约束系统效能的影响及与其他约束系统之间 的连接方式等。

(3)靠背的设计

靠背的安全性设计应考虑靠背的强度、倾角、基本尺寸及其形状。靠背的强度设计不但应该 在“追尾”等后部碰撞时给乘员提供良好的保护,而且也要考虑侧碰时对乘员的保护。而靠 背倾角、基本尺寸及其形状对尾部碰撞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

(4)坐垫的设计

坐垫一般不会造成对乘员的直接冲击伤害,但坐垫的结构可以影响到乘员运动过程、约束力 加到乘员身体上的方式及外部载荷(加速度、力等)的绝对值大小。坐垫深度设计的原则是在 充分利用靠背的情况下,使臀部得到合理的支撑。坐垫深度不应该超过人的大腿长度。(5)头枕的设计

头枕是一种用以限制乘员头部相对于躯干向后移位的弹性装置,其作用是在发生碰撞时,减 轻乘员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尤其是在汽车受到追尾碰撞时,可抑制乘员头部后倾,防止或 减轻颈部损伤。现多采用模拟计算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重复性好、存储信 息量大、开发周期短且开发费用低。

五、汽车座椅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

六、结束语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汽车驾驶座椅的设计,是使驾驶座椅具有良好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目前,虽然已有企业在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成果来设计驾驶员座椅了,但对设计出来的驾驶座椅还不够完善,因此建立一个从分析——设计的系列开发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王惠军 《汽车造型设计》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 [2]郭竹亭 《汽车车身设计》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3]黄天泽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鄂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下一篇:2022年信息化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