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精选12篇)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 篇一
刚刚我看完了一本让我深受感动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现在我想迫不及待的把它分享给大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作者海伦凯勒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个看不见世界的盲人女孩的视角来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自传形式的小说,里面描述了失明失聪后海伦的日常生活。海伦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她失去了光明,但是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良师益友——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她耐心的帮助了海伦,教会她一些生活常识,还鼓励她要乐观坚强。不仅是在学习中在生活中莎莉文老师也给了海伦很多力量。
海伦不但双目失明双耳也失聪了,但是她并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海伦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付出了比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我也喜欢书中的一些文字,比如“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只要朝著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看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后,我产生了许多的思考,与书中的主人公相比,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呢。曾经那些我们觉得稀松平常的东西,很可能会在下一刻变成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所以珍惜现在所有的时光便变得格外的重要。
海伦曾写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把第一天献给了我尚在人间和已经逝去的朋友们,我用第二天看见了人类和自然的历史,今天我将在平凡的世界里度过,在为生活忙碌的人们常去的地方度过。”这是海伦的三天。那么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最想看到什么呢?
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篇二
All of us have read thrilling1) stories in which the hero had only a limited and specified time to live. Sometimes it was as long as a year; sometimes as short as twenty-four hours. But always we were interested in discovering just how the doomed man chose to spend his last days or his last hours.
Such stories set us thinking, wondering what we should do under similar circumstances. What events, what experiences, what associations should we crowd into those last hours as mortal beings? What happiness should we find in reviewing the past, what regrets?
Sometimes I have thought 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rule to live each day as if we should die tomorrow. Such an attitude would emphasize sharply the values of life. We should live each day with gentleness, vigor, and a keenness of appreciation which are often lost when time stretches before us in the constant panorama2)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o come. There are those, of course, who would adopt the Epicurean3) motto of "eat, drink, and be merry." But most people would be chastened4) by the certainty of impending5) death.
In stories the doomed hero is usually saved at the last minute by some stroke of fortune, but almost always his sense of values is changed. He becomes more appreciativ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its permanent spiritual values. It has often been noted that those who live,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llow6)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 do.
Most of us, however, take life for granted. We know that one day we must die, but usually we picture that day as far in the future. When we are in buoyant7) health, death is all but unimaginable. We seldom think of it. The days stretch out in an endless vista8). So we go about our petty tasks, hardly aware of our listless9) attitude toward life.
The same lethargy10), I am afraid, characterizes the use of all our faculties and senses. Only the deaf appreciate hearing, only the blind realize the manifold11) blessings that lie in sight. Particularly does this observation apply to those who have lost sight and hearing in adult life. But those who have never suffered impairment12) of sight or hearing seldom make the fullest use of these blessed faculties. Their eyes and ears take in all sights and sounds hazily, without concentration and with little appreciation. It is the same old story of not being grateful for what we have until we lose it, of not being conscious of health until we are ill.
I have often thought it would be a blessing if each human being were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for a few days at some time during his early adult life. Darkness would make him more appreciative of sight; silence would teach him the joys of sound.
我们都读过震撼人心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只能再活一段很有限的时光,有时长达一年,有时却短至一日。但我们总是想要知道,注定将要离世的人会选择如何度过自己最后的时日。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类似的处境下,我们该做些什么?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临终前的几个小时内我们应该做什么事、经历些什么或做哪些联想?回忆往昔,什么使我们开心快乐?什么又使我们悔恨不已?
有时我想,把每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也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生活法则。这种态度会使人格外重视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都应该以优雅的姿态、充沛的精力、抱着感恩之心来生活。但当我们觉得岁月连绵不断,来日方长时,我们却常常没有了这种态度。当然,也有人奉行“吃、喝、享受”的享乐主义信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受到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惩罚。
在故事中,将死的主人公通常都在最后一刻因突降的幸运而获救,但他的价值观通常都会改变,他变得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其永恒的精神价值。我们常常注意到,那些生活在或曾经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感到幸福。
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生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必将面对死亡,但总认为那一天还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身强体健之时,死亡简直不可想象,我们很少考虑到它。日子多得好像没有尽头。因此我们一味忙于琐事,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待生活的冷漠态度。
我担心同样的冷漠也存在于我们对自己官能和意识的运用上。只有聋子才理解听力的重要,只有盲人才明白视觉的可贵,这尤其适用于那些成年后才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但是那些从未受过丧失视力或听力之苦的人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能力。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糊地感受着周围的景物与声音,心不在焉,也无所感激。这正如我们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一样,我们只有在生病后才意识到健康的可贵。
我经常想,如果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几天失明失聪,也不失为一件幸事。黑暗将使他更加感激光明,寂静将告诉他声音的美妙。
Paralympic Games
残奥会
你知道Paralympics是如何起源的吗?“Paralympics”和“Olympics”这两个词又有何种联系呢?
The Paralympic Games is a multi-sport game for elite (精英) athletes with a disability. It takes place once every four years in the same city and year as the Olympic Games. As such it is a true “parallel” to the Olympic Games—hence the name.
Dr Ludwig Guttman is considered the founder of the Paralympic Games. He was an eminent neurologist (著名的神经科医师), based at Stoke Mandeville Hospital, who believed that sport could play a vital part in the rehabilitation (复原) of spinalcord-injured (脊髓损伤) Second World War veterans (退伍老兵). In 1948 he set up competitions between other hospitals and clubs to coincide with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The Paralympic Movement has grown considerably over the years to include amputees (被截肢者), those with cerebral palsy (大脑性麻痹), the blind or visually impaired (受损的) and, since 1996, athletes with a learning disability.
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 篇三
文章讲述了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时,因一场急病导致了失明、失聪和失语。直到7岁,她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才走出了黑暗与孤寂。从此,海伦凯勒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爱好广泛,骑马、划船、游泳、 “听”音乐会……
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海伦凯勒珍惜生命、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书中,海伦凯勒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使我很难相信竟出自一位盲聋人之笔,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去感受世界。她勇敢地接受生活的困难,用爱心去拥抱世界,这期间她肯定付出了比常人不知要多多少倍的艰辛和努力。
看看我自己,我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 篇四
暑假,我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小时候,因为得了病,发高烧把视力和听力都烧坏了,她是多么渴望光明啊。后来,莎莉文小姐出现了,她像一盏灯,照亮了海伦凯勒的生活,让她鼓起勇气,对自己渐渐有信心,到最后,她竟然掌握了五国语言,这即使是正常人,也不一定做得到,更何况她又聋又瞎,可她还是做到了,而我们呢,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嫌弃阳光的刺眼,嫌弃虫鸟的叫声,可是,像海伦这样的人,对这种生活求之不得,可我们却把这当成一种不幸。
海伦希望她能拥有三天的光明,第一天,她要见见把他从阴影里带出来的莎莉文小姐;第二天,她想到他附近的博物馆里把古今中外的人和事都浏览一遍;第三天,他想过一个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他想去纽约,过平平淡淡的一天。这些在我们的眼中是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可对像海伦这样的人来说,这三天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如张海迪奶奶这种人,他五岁时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可是,她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医术,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不方便,为乡亲们治疗。想海伦和海迪这样的人,生活中还有很多,他们的身体有问题,不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做出了许多连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我曾经问过自己:如果我想他们一样身体的某个部分有问题,我会怎么办呢?我会向海伦他们一样坚持不懈,不放弃吗?不会。
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应该只是对海伦的毅力感到惊奇和崇敬,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习海伦坚持不懈,遇到挫折不放弃更加努力的精神。同时,我们也应该多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士,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光明。
5.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 篇五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是由《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汇编而成。
这本书主要写了海伦.凯勒十九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去视力和听力,陷入盲聋哑的`黑暗。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不仅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了下来,给后世以勉励。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读书之前,海伦和莎莉文都是任性自私,喜欢计较,报复心很强的“小暴君”,读书之后她们一天天安详博大,懂得了爱与奉献,生命变得强大而富有价值。
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要学习海伦.凯勒那种勇敢顽强、勤奋好学与仁慈正义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放弃、不屈不挠,坚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6.如果给我三天光明 篇六
正常人可能无法体会海伦·凯勒对三天光明的期盼,就像我们路过地坛公园却无法理解史铁生的人生领悟一样。
可如果海伦·凯勒从未见过光明,史铁生也从未奔跑,他们未必如此向往光明和奔跑。这个“惨烈”的场景如果移植到我的身上,其实也有几分类似,如果我不曾知道世上有极致的汽车,大概我会每天留恋于丰田或者是大众,并且对开着奇瑞的小兄弟们保持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而这份工作,却时不时地把我丢在豪车身边,不论欣喜若狂还是怯从心生,都要坦然地去迎接它的到来,并且不允许有半点眷顾地看着它们的离去。
圣诞前几天,我和郭止浩聊点理想的话题,就如前面卷首所说,我们决定要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如果专题”,过去的很长时间坐我们都在“看菜点菜”,却不曾抬起头看看远方的理想。“一台劳斯莱斯,一台宾利,就这样了!圣诞快乐!”郭正浩给我开了个清单,然后忙菅张罗借车去了。对我来说,开个几百万的寅利其实并没有多少兴奋感,再贵的马丁也升过。但这一次我得用“给我三大光明”的感觉去开,这居然让我有几分纠结。
第一天,欣喜和紧张的二维分裂
第一天一大早,我在衣柜前选来选去,如何才能让自己看上去像是一个开宾利的人呢?太太饶有兴致地给我挑了三件衬衫,两件订制的正装,一件B记的格子纹,然后把领带、领结、袖口、围巾铺开,选吧……
这是非常纠结的一件事情,要在装与不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有正式的感觉,又要有几分从容,方才能把宾利欧陆GTC V8的洒脱释放出来,最终我穿上了一套正装,煞有其事地把欧陆从渔阳饭店开出来。
一路开上了机场高速。万幸,这可能是北京当天唯一没被堵死的公路。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开V8的欧陆GTC,此前我倒是对W12恋恋不忘。我在机场高速试了试,似乎没能感觉到太大的变化,如果要我选择,我觉得身下这台V8动力反而要更有爆发力一些。对于一台GTC来说,高转、亢奋什么什么都是不足挂齿的,宽域的扭矩释放才是好东西,更何况新机器把车头的重量降了下来,如今在公路上变线超车也更加灵巧了,发动机的声线也和超跑们有几分类似,真是一台运转精密的好机器!
好吧,对于职业范畴里的事情我就不想多说了,如果给我三天当土豪的机会,我一定不会再回到这个杂志社里试车、写稿、看版、开会。享受一下这台精密仪器的乐趣,我可不打算一笔一划写出来。
把车子开回家的时候,我在望京的车流里小心翼翼,倒不是我摸不准欧陆GTC的尺寸,而是这么一台贵气的车,实在不敢让它并入“弱肉强食”的高峰车流里。
第二天,寻找自我的安定
如果让我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台欧陆GTC,我能从它身上找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元素,和辉腾如出一辙的机械部件让人有小小的失落。不过,如果横向去看其它的对手,我们也并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一直认为汽车是机械属性的,尤其是当今机械已经不再神秘的时候,奢侈的汽车也需要一个优秀的机械作为载体。所以,这套德国底子被英国人玩得很厉害,他们用上等的皮子和木纹,把德国人的机械感掩盖了起来,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精致之上的态度。
“是买了个牌子,还是买了堆皮子?”朋友在微信里问我,其实我更想反问的是:“如果不是宾利这个牌子,又如何订得到这么好的皮子?”奢侈品的定义是超脱功能范畴的,所以我也懒得抱怨这套不好用的导航系统了,要知道爱马仕的皮带还经常戳中啤酒肚呢!
到公司楼下接上太太的时候已经堵死了,一台扎眼的宾利跟在龟速车流中,路边停满了伊兰特或者凯美瑞,黑车司机们在这时候打算狠狠地宰一把嘉里中心出来的白领们,在这个中国最繁华的CBD,高尚与庸俗并存,即便是豪车也不可避免地落入这个俗套。
这一场景究竟是不是和谐的?我觉得这非常现实又和谐,浪漫主义都是以现实主义为支撑的,如果不是每天遭遇这些现实,我又何生这台宾利给我的浪漫?
生活不会是从头到尾的高大上,尤其是见识了很多大场面,开过很多Dream Car之后,越是讲究,有时候也越能将就。我觉得这台宝石蓝的欧陆GTC与此时此景非常合拍,一个飞速发展中的国家,一个个还有梦想的路人甲,以及一台可供自己掌控的豪华跑车。
我时常幻想,这些有掌控欲的成功者们,是否接受任人摆布地坐车?如果他们需要轻松地掌控自己座驾,那除了欧陆GTC,他们还有更具个性的选择吗?
那一晚,我们避开人流高峰,和往常一样在健身房跑了一个小时,然后和往常一样开车回家,煲了一锅鸡汤安然入梦。这台豪华车的到来似乎并没有给我太多的变化,如果年轻五岁,我也许会开着它去某个酒吧喝一杯,还会刻意地装出一不经意把车钥匙露出来,或者一个人在午夜的公路上玩命儿飙车。而今天最大的不同是,我给了停车场保安一包烟,让他帮我盯着点这台并不属于我的车子。
第三天,职业地表演
一位带我入行的大哥对我说,等你看尽百舸争流,再找到自己小舢板的时候,你就能用职业的心态,入戏地表演了。
第三天进入我生活的是一台劳斯莱斯古斯特,在经过了两天的宾利生活后,我似乎习惯了这种“表演”,服装编辑和我反复确认,是要LV,还是纪梵希的套装?最后给我挑的却是一套北京本地的高档定制西服。我看着这细密的锁线水准,这一定也是一套并不属于我的衣服,我猜,七八万吧。编辑告诉我,这套西服似乎是为我量身的,合拍程度让人惊讶。
大概是凑巧吧,哪有富豪不胖的?
这一天我的工作是坐着古斯特到处游走,其实我很想开一开这台玛瑙色的古斯特,上一次开它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好在,戴着手套的司机及时制止了我幼稚的想法,对于这台车,最好的享受是安坐在老板位闭目养神的。其实这一天我真的很累,在接了无数个工作电话后,我真的就在后排睡着了。
待所有的照片拍完,我把一身豪装褪下,换上了我暖和的UGG,开着自己车子滚回了家。
温暖的暖气,让人欲罢不能,趁着夜色未褪,我打开电脑,开始用现实主义的文笔来写一篇浪漫主义的稿子。
我想了想,名字就叫《如果给我三天光明》吧!
7.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 篇七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自身缺乏毅力。因此,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一、要正确地对待困难,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退缩,而要想方设法地将困难克服,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正是自己进步的过程。
二、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说过: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应做的事每天都坚持做。什么是不简单?不简单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说的去做确实是十分难。做一件事、坚持一天很容易,坚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却很难。因为这不仅需要恒心,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不仅要上述的两点,还要有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如果我们能办到这两点,就能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进步,得到提高。
三、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海伦在巨大的打击以及困难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得到信心。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二)
今天,我终于阅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书中介绍了美国盲童女学者、教育家海伦凯勒一生的事迹。海伦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可海伦并没有向命运的不公正待遇所屈服,她回报世界的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在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学习手语与人沟通,渐渐开启了走向世界的窗口。求知欲旺盛的她,战胜了身体残缺的困难,坚韧不拔地努力着。为了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她学习多种语言文字;为了能够更直接的与人沟通,他克服了听力障碍学习说话。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着名作家和教育家。从此以后,她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之中,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生中拥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一个盲聋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确令人称奇。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她将成为一条可怜而又愚昧无知的寄生虫。可是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人。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它让人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使那些虚度年华的人悔恨不已。我读了这本书,常常问自己:海伦光辉的一生,给予那些残疾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难道对于我们这些健康人就没有一点启示吗?不,不是的。记得海伦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将要失明,那么,你今天要看看什么?这使我们感到:我们这些健康人,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年华,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曾今说过:19实际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法国大地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我看完此书,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尝试过,才会懂得自己该选择什么;只有奋斗过,才会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三)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了海伦对生命的评价。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海伦凯勒小时候因为一场疾病而失聪失明,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
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着,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海伦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因为她也这么经历过,在她出生16个月的时候,海伦就已经双目失明,失去听力,话也不会讲了。海伦知道这些痛苦,所以她想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很重要。
我们要像海伦凯勒一样,要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四)
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去熬过了8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有有有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这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
存在,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在在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绕的心,海伦接受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着作,《我的生活》是她处女作,作者以真实的自然的笔触再现了自己生命之初21年的生活,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闪耀的光芒——人类的精神还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海伦
凯勒所展现出来的品质、意志耐心等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给蒙尘的尽灵以洗涤。
四肢健全的人,可能难以体验残疾的痛苦,正好和平年代的某些人居然希望有战争刺激一亲,殊不知生命是脆弱的,当所有的假设变成现实时,一切已为时太晚,因此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8.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 篇八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要好好充分使用你的感官,要像明天你就会变成瞎子一样;还感受到了海伦・凯勒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海伦・凯勒假设自己有三天的光明:第一天她要把对她感到值得活下去的人都叫来,还要把家里的琐碎简单的事物都看一遍,还要看书;第二天,她要通过艺术去探索人类的灵魂;第三天,她要看看当前的日常世界,要观光全城。
读完此文章后,我明白了: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造物者给予的一切、要珍惜你的感官,要珍惜你身边的一切……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蒋小兰,她肢体残疾,17岁时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双侧股骨坏死,右手食指截肢。病魔缠身的她,用坦然与坚强超越了生命的残缺。20多年来,通过自学,掌握了过硬的手工编织本领:钩针、棒针技术名闻全球。xx年和xx年夺得了钩针项目冠军,还夺得钩针、手工编织两枚金牌,还荣获“三八旗手”、“全球技术能手”等称号。
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 篇九
只有一岁多的时候,海伦便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五岁时又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从此,海伦.凯勒便生活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有一天,当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时,他像被噩梦吓到一样,满心惊恐,悲伤极了。但是,只拥有过19个月的声音和光明的她,却可以清晰地记得——宽广的绿色家园、蔚蓝的天空、翠的草木、争奇斗艳的鲜花。这些都一点一滴铭刻在他的心上,永驻在他的心中。这对常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海伦却能在痛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要去看人,感受人类的光芒和慈爱;你要去博物馆,看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海伦要去城市,观赏城市的多彩风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真的不曾想过。但是我确信的是,现在拥有一双眼睛的我,三天看到的太少太少,这是为什么呢?我愕然。
10.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900字 篇十
海伦的一生是在黑暗的、寂静的环境中度过的,然而她靠触觉读书、写作,汲取知识,竟然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为一个知识渊博,令人尊敬的杰出人物。她自己身患残疾,然而她还想着别人,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立起一家又一家的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的命运是苦难而又孤独的,然而在她的眼里却充满了美好与欢乐,正如她所说的:“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之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那是怎样的精神!怎样的毅力啊!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告诉我们每个人应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与海伦比较,我们的人生要顺利优越得多。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着五彩的世界、美妙的音乐,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还可以在操场上奔跑、嬉戏,但偶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却容易退缩,遭受挫折时容易放弃,碰到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我们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现在想起来,真是感到羞愧。是的,我们缺乏一种可贵的品质,那正是海伦身上乐观向上的人身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心中对生活执着追求不放弃的那抹阳光。
1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 篇十一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自传体的书中,面对失去光明与听力的现实,海伦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她用勇气与自己的触觉,在大千世界里成长学习,用行动扭转了命运的轨道。她还当选了美国二十世纪十大英雄形象,获得了“总统自由奖章”。也许这些成就对一个残疾人来说已经是个奇迹了,但是海伦身残志坚的精神与品质才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海伦希望自己有三天的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莎莉文太太,是老师让她有了了解世界的能力。海伦爱她的老师、亲人与朋友,她要看到他们的脸庞。第二天,她要看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还要看世界的历史与文化,这些会让海伦不再感到黑暗。第三天,海伦有许多东西要看,她已无法规划目标了,她想看到的,是周围的一切。三天的光明对我们正常人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海伦却对这些十分满足。是啊,对于一个盲人来说这是多么重要,但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却这么不珍惜,对于周围的一切都习以为常。
1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 篇十二
把生命中的每一天当作自己的生命的最后一天,好好把握这一天。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让他们继续嘲笑吧,因为这些词语全都确切的表达了我头脑中堵塞的程度以及我忐忑不安的心情,所以我对这些嘲笑视而不见,不屑一顾的;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它让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当别人嘲笑自己时,我们咬装没听见,让他们自己笑自己 。
我还知道了,当我们在需要帮助时,要是谁帮助你,他就是自己的恩人,沙利文老师不断的帮助海伦凯勒,教他写字,教他说话,不怕累 把海伦凯勒从一个调皮的小孩变成了大人物,他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读了着本书,使我明白遇到困难不能放弃。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50字左右】推荐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的作文350字09-17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学生读后感200字左右01-25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350字09-18
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600字08-23
小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00字10-2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_750字11-20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七年级1000字读后感08-26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读后感06-27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五年级07-20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