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5-02-02

《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12篇)

1.《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习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詹天佑的事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第 二 课 时

一、复旧引新,感知詹天佑的事迹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清朝末年清政府要修筑京张铁路,帝国主义者得知后千方百计的阻挠、要挟,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在这样的危难之际,詹天佑没有犹豫,而是义无返顾地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的任务。

(二)那么,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4 — 6 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二、深入研读,感悟爱国

(一)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刚才,我们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其实,在修筑京张铁路的 1400 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第 4 自然段,划出令你深有感触的语句,并在旁边做上简短的批注。2、交流感受深刻的语句。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①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 拓展:詹天佑会在哪些情况下勉励工作人员呢? ③ 指导朗读。

(2)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① 自由读,体会 ② 交流读书感受、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 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1)交流读书感受。

(2)指导朗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3)感受詹天佑所面临的困难(出示书中的部分词语)(4)补充资料,再次感受詹天佑所面临的困境(5)齐读体会 4、师小结。

(二)研究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进一步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智慧和爱国精神。、自由读课文第 5 自然段,了解詹天佑是如何带领工程人员开凿隧道的。

(1)根据课文内容给居庸关、八达岭画一张施工图,用箭头表示。(2)讨论:既然中部凿井法能缩短工期,为何不用在居庸关?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默读课文第 6 自然段,借助课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陡坡的方法。

(1)学生演示后,出示火车爬坡的动画图。(2)讨论:从詹天佑的做法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一)小结:詹天佑就是凭着那份坚定的信念,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凭着自己的智慧,凭着自己的才华,带领工程人员提前两年完成了任务。这件事,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难怪文章开头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

(二)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当你面对詹天佑高大的塑像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教后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教学时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

在教学课文第 4 自然段即“勘测线路”时,我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请他们交流读后的感受。学生交流的时候其实就是更深的,更多面的,更立体地了解了詹天佑这个人。而在交流中,我则重点抓住了这句话反复品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定决心。教学时我抓住这句话进行了三次品读,通过层层深入地学习,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情怀。第一次品读是让学生找詹天佑在勘测线路的时候感动我们的细节描写,这是初步感知;第二次品读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第三次品读 是在学生充分感受詹天佑面临重重困难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三次品读,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已深深地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5 — 6 自然段),我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詹天佑的杰出与伟大。

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面对詹天佑的塑像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2.《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二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十二册《詹天佑》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画、查、演、夸”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巧妙“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事例, 学习他的爱国和创新精神。

2.学生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感悟、理解语言, 通过画图、演示、讲解, 展示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3.尝试围绕一定主题搜集信息, 并利用相关信息促进语文学习, 进一步理解詹天佑的“杰出”和“创新”。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例, 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难点:

“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能解决坡度大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设计相关课件。

2.学生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 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预习课文。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查找资料解决疑难, 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画图、演示、讲解、交流、合作,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方面;学生方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在本节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学习“开凿隧道“部分, 学生先自读自悟课文, 再用电脑画开凿隧道示意图, 最后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机互动, 师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 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机会, 培养了合作精神, 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3.六年级课文《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修建京张铁路的任务,通过精心设计和艰苦努力,终于提前两年竣工的光辉业绩,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初读课文,能在课文中找出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吗?

生:老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中心句划下来,并且默读课文,看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描写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书一边划出有关段落。

生:我发现作者列举了开凿居庸关隧道来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生:还有开凿八达岭隧道。

生:还有设计“人”字形线路。

指名读“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 …八达岭隧道… …有居庸关隧道三倍长… …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师:这段话可以分几层?为什么这样分?

生:这一段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到“工程艰巨”是总述。从“居庸关山势高到“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是第二层,是分述,具体讲工程怎样艰巨和怎样克服的。

师:你说的对,这两层关系是总分关系。先概括说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艰巨”,接着具体介绍“最艰巨”在哪里。下面请大家默读第二层,看谁能各用一个字概括这两个隧道的艰巨。

生默读。

生:居庸关山势“高”,八达岭隧道“长”。

师:你概括得对。詹天佑怎么解决的呢?

生:居庸关隧道用的是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用的是中部凿井法。

师:你们再读读课文,然后个人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两种方法用图画表达出来,行吗?

生:(读课文,画图)

指名让学生到黑板画图。

师:现在我们通过课文和画图知道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詹天佑采取的是不同的方法,下面大家在读读课文,对照文章的`中心句,想一想:从这段话了解到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师?

生: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师:“杰出”在什么地方?

生:它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

生:他遇到困难能和老工人一起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他是一个工程师,还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

生:他肯吃苦,常常跟工人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师:大家的发言很好。詹天佑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教后反思:

4.《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四

——黄明才

问题设计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还是一节课的灵魂。问题设计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艺术,是评价一节课优与劣、成功与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问题设计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问题设计必须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

问题设计必须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教材精华的结晶。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设计起问题来才能目的明确、得心应手。

拿《詹天佑》一文来说,问题设计前,教师必须搞清楚本课在本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课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的思路怎样,目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教学,在基础知识、能力、思想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要学到些什么;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教师要采用怎样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师要怎样来优化课堂结构、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等内容。教师只有对上述内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读厚又读薄,梳理好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了,才具备了驾驭教材的能力,才为问题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为问题设计扫清了障碍,正如诸葛亮借东风在万事俱备时一样。

二、问题设计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

问题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问题设计要把握文章重点,体现明确的训练目标。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只有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可测性,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单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讲读课文,它与本单元的训练项目“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有重要的联系。教学时,要凭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事情发生的年代和当时当地的环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对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设计就要把握这一重点,明确这一目标。

我在讲解本课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筑京张铁路前、后(a、勘测线路b、开凿隧道c、设计线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结合有关的词句,说说理由。)问题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就是为本文训练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学生看到这一问题,自然会联想当时当地的情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阴挠、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工具落后、在勘测路线时地势又险峻、气候又恶劣、在开凿隧道时又要过很多高山(居庸关山势那么高岩层那么厚、八达岭隧道又是那么长);在设计线路时,青龙桥附近的坡度又特别大等。尽管当时当地的困难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一丝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测线路;采用了不同的凿进方法;设计了巧妙的“人”字形线路。)并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设计的问题,教师教的目的明确,学生学的也明白。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考、讲出学生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有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心及杰出的才干会深深地铭刻在每位学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一定要“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读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可以对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彻;写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可以使文章表达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问题设计要少而精

讲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现一系列的过碎的没有意义的问题。能设计一个问题解决的,决不设计两上问题。否则,会把学生的脑袋提问大了,提问胀了,提问麻木了。最后,可能搞得连老师都会觉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难把握文章的重点,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学文章重点段落(2—6)小节(本文共7节)时,只设计了上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学生就以此为线索,读书、勾划、讨论,对文章进行梳理。学生学得挺带劲,自然本文的教学目的就能达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选择的三个典型事例a.b.c.是平行关系。教师在出示问题时,可以对它进行特殊处理(如用双面胶带纸把写着“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的纸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叠在一起),讲课时一个一个地出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a,而后b,c,可以自学。

四、问题设计要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

在教师“教”学生“学”这一双边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链条,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的问题,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产生“二合一”的共振效应。

还以上述问题来说,“结合有关语句,说说理由”不就是学法的指导吗?通过学习,学生就会明白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去思考;写文章时,更要主动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声有色。还有对“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定作特点传授的过程,不也正是学法指导的过程吗?

五、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语文教学要体现“传授学法→逻辑思维→渗透德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问题设计自然为其服务。上述问题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5.《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五

第一点是理解詹天佑面临的艰难社会环境。如何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呢?通过拓展资料,学生知道了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尤其是科技能力处于世界落后状况。通过阅读第二段和第三段几个重点句子,学生了解到当时帝国主义的猖狂和对中国人能力的鄙视。

第二点是学习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是如何勘测线路的。在课堂上,学生抓住描写詹天佑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的句子,仔细朗读,认真领会,体会到了詹天佑的决心和严谨负责的工作精神。

第三点是学习詹天佑如何开凿隧道和如何设计“人”字形铁路的。学习如何开凿隧道时,学生先把句子朗读明白了,再自己在纸上画出来,通过图文结合,学生领会到这种设计的精妙。学习如何设计“人”字形铁路时,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这段视频的动画效果生动演示出了这种设计的作用。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体会到了詹天佑的智慧。

6.“找规律”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六

[案例描述一]

导入新课时, 我先问:“小朋友们都没有去过蒋老师的家, 你们想不想看看蒋老师家里都有些什么呢?”天真的孩子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说:“那好吧, 今天蒋老师就带你们到我家看看都有些什么。”这时我用课件展示自己家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照片, 并一一向学生介绍。

紧接着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蒋老师家的这些物品美吗?美在哪呢?” (同桌互相说。)

接着老师说:“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图案或者排列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甲:“柜门的图案是按橙黄橙的颜色排列的。”

生乙:“窗帘的图案是按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这样排列的。”

生丙: (较机灵的) “蒋老师家的那些物品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老师笑着说:“你真聪明, 说得真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伸开手臂, 转了转身, 展示自己的服装。

大部分学生说:“蒋老师衣服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真棒!回答得都挺好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新课导入水到渠成, 我顺势板书课题“找规律”。

[案例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 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导入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教材主题内容是联欢会会场, 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 可我想如果能在主题教学之前制造一点悬念, 做好一些铺垫, 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 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 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这一要求出发, 我让学生观察我家中有规律的物品, 欣赏我穿的衣服等, 让孩子们初步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案例描述二]

新授环节结束后, 我设计了“活动中创造”的环节。

第一环节:闯关游戏

(1) 考考你。老师说:“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会啊, 去联欢会的路上有一片草地, 草地上有些花, 如果你能说出这些花的排列规律, 那么第一关就闯关成功。”很快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出了答案。

(2) 出示入场券。孩子们第一关闯关成功, 十分兴奋, 我接着说:“第二关那就是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 你只要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 画对了, 就能参加联欢会。”

课室里鸦雀无声, 孩子们拿出课前发下的“入场券”, 涂的涂, 画的画, 认真极了。

当全班同学都画好以后, 我问:“谁来当验票员?”同学个个都想上台来, 于是我请了一对同学上来示范验“入场券”, 然后同桌互相验。

验票通过后, 表示第二关闯关成功, 同学们就可以参加联欢会了。

老师说:“小朋友们, 下面联欢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共准备了四个节目。”

(1) 第一个节目是“学一学”

(1) 跟着老师做。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 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2) 跟着一名学生做。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同学做着一串串有规律的动作, 开心得很。

(2) 第二个节目是“猜一猜”

(1) 老师摆学生猜。我在上面摆图形,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 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说出来。

(2) 自己摆同桌猜。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 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同学们都用学具全神贯注地摆着自己创造的规律, 摆好后又与同桌兴致勃勃的互相猜着。

(3) 第三个节目是“做一做”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学具袋, 里面有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片剪成的图案。

小组合作串帘子, 比一比哪组串得最漂亮最快。

老师分配任务后, 小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开始工作。

老师将同学们串的帘子挂上黑板, 颜色鲜艳, 图案有规律的排列, 很漂亮, 效果很好。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串的帘子这么漂亮时, 都十分兴奋, 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 第四个节目是“变一变”

(1) 你能用其他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 (老师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等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

(2) 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案例反思]

7.《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七

一、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情感,感悟教学重点

由于课文内容与现代生活比较远,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熟悉,小学生难以明白为什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说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我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使学生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对詹天佑的这种爱国精神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灵活教法,突破难点

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和在青龙桥设计“人”字形路线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采用了画图法和课堂表演法,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创新精神。

“画图法”是让学生简单地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8.语文《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八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 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

电子白板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确实给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学校地处偏僻,在兰州城的最西头。学校这块电子白板,还得益于远程教育项目的落实才安装上。作为电脑爱好者的我,同时又管理学校网络,上部分信息技术课,还是高年级语文老师,我特别喜欢使用白板。不仅是因为它很清晰,更主要的是它的交互性让语文课堂可以更加生动多彩,情境横生。去年8月,我又有幸参加了省电教中心在省党校组织的全省数字

化教学系统培训大会,在会上明博集团和科大讯飞公司为我们配发了优课数字化教学系统和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并进行了培训。这两套系统结合电子白板以后,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可以说真正实现了电子白板的一板多用功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声色并茂,情意交融。回来后我及时对本校青年教师和周边教师进行了培训后,便在平时的教学中在电子白板上探索使用这两套数字化教学系统。今天《詹天佑》一课我就主要使用了这两套系统,再加上白板自带的一个软件,我自己制作并获全国一等奖的flash课件《詹天佑》,使这一课真正脱离了多少年来一直使用的黑板,实现了白板的一板多用。我有意识地将电脑显示器关闭,所有的操作:课文出示、生字学习、情境朗读、动画播放、板书、评价等全部在白板上操作并实现。这可以说是我一次大胆的尝试,是一次对多年依靠黑板教学方式的颠覆,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二、 紧扣文本,自读自悟,使用白板,交流所得。

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练,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会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坚持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读”。这样一读,不仅大大节省了教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机会。通过

推敲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白板上勾画谈感受,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充分体现了白板的交互性和优越性。本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白板上紧扣文本,画重点词句,谈自己理解。以往我们采取的方式都是学生在书本上画,这样有一个缺陷就是自己画的词句别人看不到,闭门造车。想法与别人交流时,别人看不到你抓的是哪几个重点词,哪个重点句,所以会形成交流的障碍。现在有了白板,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况。本节课开始学生较为拘束,后来放开后,很多学生都愿意上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画出来、谈出来与大家交流,因为白板对他们是一个新鲜事物,对他们有吸引力。有些学生还及时补充了别人画的句子中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整堂课随意、灵活,很有新意。

三、 数字化教学系统使白板如虎添翼。

本节课电子课本我使用了优课数字化教学系统中预置的电子课本资源。之所以选择它的原因是,优课的电子课本可以随意放大、拖动、而畅言的电子课本单击的默认操作是点读,课上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电子课本上勾画重点词、句,然后谈理解和感受,不需要点读。而在调入图片,画隧道示意图时,我使用的是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畅

言的白板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资源扩展性强,特别适合语文学习中交互使用。在板书和小组合作评价打分上,我使用了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的随写板功能,畅言的随写板一共设计了三块,分别在白板的左、右和下面,而且互不影响,书写内容也可一直保留,写不下时可以放大,写满一板后还可以再接着写第二板。所以在上课中,我用时调出,不用时及时隐藏,特别方便。在操作白板的过程中,我将用过的资源直接关闭或最小化到桌面任务栏,白板上只留下我当时需要的,如果不需要就只留白色,这样就不会使个别自制力差的孩子分神。这使我想起传统的黑板,往往在上面写什么东西都需要提前想好,写多了你写不下,写少了学生理解又不行。板书写在黑板上,不能隐藏,整堂课都挂在上面,有时还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最让老师伤心的是,擦除黑板上粉笔字时,粉笔灰满天飞,很多都被我们可爱的老师“吃”了,长此以往,对身体很不好。所以白板的运用真的是一种进步,值得推广,值得大力倡导我们大家都用起来。

四、 生字学习找到新途径、新方法。

本节课我在导入新课后安排了一个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环节,复习时我请一位同学上台,使用白板自带的软件书写了“庸”字。写之前在学生考虑的时候,我很快从白板自带的资源库中拖拽出一个田字格来放大,挪动到屏幕的中间。就这一点传统的黑板是无法做到的。

这个字第七画学生容易先写成竖,在李梓涵同学写完后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她写的是错的。在她写的时候自己的身体遮挡了写字的笔顺,大部分学生没有看清楚。有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连看都没看。写完后我使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播放了刚才李梓涵同学书写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她在写第三笔时中间停顿了一下,也被白板敏锐地抓住了,在课上还引起了一阵偷偷的笑声。将同学写字的过程瞬间变成孩子们爱看的动画,即有趣又起到了复习的作用。然后我用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划词搜索和自动识别功能,很快调出“庸”字的正确笔顺,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知识。生字笔顺基本上都是用flash制作出来的,如果平时做一个字的生字笔顺,是比较费事的,但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内置了大量的汉字笔顺,基本上涵盖了小学语文的生字教学。传统的黑板上要讲这样一个字的笔顺,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枯燥乏味。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中还预置了大量生字的读音、组词等知识,因为这一课重点不是学生字,所以我只是牛刀小试地展示了一下白板功能强大的生字教学。

五、关键问题的解决在白板上更是如鱼得水,轻而易举。

9.《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九

2、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去挖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适当延伸到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3、在交流收集资料时,过于放松,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还是一知半解。

10.《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十

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

――《詹天佑》教学反思

兰州市西固区新安路小学

张锋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

电子白板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确实给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学校地处偏僻,在兰州城的最西头。学校这块电子白板,还得益于远程教育项目的落实才安装上。作为电脑爱好者的我,同时又管理学校网络,上部分信息技术课,还是高年级语文老师,我特别喜欢使用白板。不仅是因为它很清晰,更主要的是它的交互性让语文课堂可以更加生动多彩,情境横生。去年8月,我又有幸参加了省电教中心在省党校组织的全省数字 第1页

《詹天佑》教学反思

化教学系统培训大会,在会上明博集团和科大讯飞公司为我们配发了优课数字化教学系统和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并进行了培训。这两套系统结合电子白板以后,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可以说真正实现了电子白板的一板多用功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声色并茂,情意交融。回来后我及时对本校青年教师和周边教师进行了培训后,便在平时的教学中在电子白板上探索使用这两套数字化教学系统。今天《詹天佑》一课我就主要使用了这两套系统,再加上白板自带的一个软件,我2011年自己制作并获全国一等奖的flash课件《詹天佑》,使这一课真正脱离了多少年来一直使用的黑板,实现了白板的一板多用。我有意识地将电脑显示器关闭,所有的操作:课文出示、生字学习、情境朗读、动画播放、板书、评价等全部在白板上操作并实现。这可以说是我一次大胆的尝试,是一次对多年依靠黑板教学方式的颠覆,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二、紧扣文本,自读自悟,使用白板,交流所得。

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练,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会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坚持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读”。这样一读,不仅大大节省了教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机会。通过 第2页

《詹天佑》教学反思

推敲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白板上勾画谈感受,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充分体现了白板的交互性和优越性。本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白板上紧扣文本,画重点词句,谈自己理解。以往我们采取的方式都是学生在书本上画,这样有一个缺陷就是自己画的词句别人看不到,闭门造车。想法与别人交流时,别人看不到你抓的是哪几个重点词,哪个重点句,所以会形成交流的障碍。现在有了白板,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况。本节课开始学生较为拘束,后来放开后,很多学生都愿意上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画出来、谈出来与大家交流,因为白板对他们是一个新鲜事物,对他们有吸引力。有些学生还及时补充了别人画的句子中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整堂课随意、灵活,很有新意。

三、数字化教学系统使白板如虎添翼。

本节课电子课本我使用了优课数字化教学系统中预置的电子课本资源。之所以选择它的原因是,优课的电子课本可以随意放大、拖动、而畅言的电子课本单击的默认操作是点读,课上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电子课本上勾画重点词、句,然后谈理解和感受,不需要点读。而在调入图片,画隧道示意图时,我使用的是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畅 第3页

《詹天佑》教学反思

言的白板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资源扩展性强,特别适合语文学习中交互使用。在板书和小组合作评价打分上,我使用了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的随写板功能,畅言的随写板一共设计了三块,分别在白板的左、右和下面,而且互不影响,书写内容也可一直保留,写不下时可以放大,写满一板后还可以再接着写第二板。所以在上课中,我用时调出,不用时及时隐藏,特别方便。在操作白板的过程中,我将用过的资源直接关闭或最小化到桌面任务栏,白板上只留下我当时需要的,如果不需要就只留白色,这样就不会使个别自制力差的孩子分神。这使我想起传统的黑板,往往在上面写什么东西都需要提前想好,写多了你写不下,写少了学生理解又不行。板书写在黑板上,不能隐藏,整堂课都挂在上面,有时还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最让老师伤心的是,擦除黑板上粉笔字时,粉笔灰满天飞,很多都被我们可爱的老师“吃”了,长此以往,对身体很不好。所以白板的运用真的是一种进步,值得推广,值得大力倡导我们大家都用起来。

四、生字学习找到新途径、新方法。

本节课我在导入新课后安排了一个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环节,复习时我请一位同学上台,使用白板自带的软件书写了“庸”字。写之前在学生考虑的时候,我很快从白板自带的资源库中拖拽出一个田字格来放大,挪动到屏幕的中间。就这一点传统的黑板是无法做到的。第4页

《詹天佑》教学反思

这个字第七画学生容易先写成竖,在李梓涵同学写完后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她写的是错的。在她写的时候自己的身体遮挡了写字的笔顺,大部分学生没有看清楚。有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连看都没看。写完后我使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播放了刚才李梓涵同学书写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她在写第三笔时中间停顿了一下,也被白板敏锐地抓住了,在课上还引起了一阵偷偷的笑声。将同学写字的过程瞬间变成孩子们爱看的动画,即有趣又起到了复习的作用。然后我用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划词搜索和自动识别功能,很快调出“庸”字的正确笔顺,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知识。生字笔顺基本上都是用flash制作出来的,如果平时做一个字的生字笔顺,是比较费事的,但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内置了大量的汉字笔顺,基本上涵盖了小学语文的生字教学。传统的黑板上要讲这样一个字的笔顺,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枯燥乏味。畅言数字化教学系统中还预置了大量生字的读音、组词等知识,因为这一课重点不是学生字,所以我只是牛刀小试地展示了一下白板功能强大的生字教学。

五、关键问题的解决在白板上更是如鱼得水,轻而易举。本课的难点在于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开凿,以及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它是詹天佑智慧的结晶。文中只是只言片语的几个字,但真正理解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传统教学中老师说了又说,学 第5页

《詹天佑》教学反思

生却是越听越糊涂,满头雾水。很多老师教到这儿特别头疼,有一种无技可使的感觉。

在使用了白板后,我先是在白板上调入事先找好的居庸关的图片,然后请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居庸关隧道开凿示意图,最后使用白板播放隧道开凿的精彩动画。通过这简单的几步,这个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很快明白了隧道是如何开凿的。记得魏友松部长说过一句话:“一千句话不如一幅好的图片。”在白板上一个精彩的动画,使一切恍然大悟、一目了然了。这一难点的突破,有学生对书上文本的阅读理解,有动手在白板上画的愉悦,有观看白板动画的津津有味。在理解人字形铁路的精妙之处时,我先在白板上调入人字形铁路山势图,然后让学生上白板拿自己的铅笔盒和橡皮当火车,进行火车工作原理的演示,最后在白板上播放配有解说的动画,学生很快理解了人字形铁路是咋回事?不禁感叹詹天佑过人的智慧。

可见新技术的运用,白板走入课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后,给突破教学重、难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可以利用白板,调动学生一切感官,看图片、观动画,很快就能有效突破。特别是对于爱看图片和动画的小学生,白板对他们多好啊!

六、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气氛活跃。

第6页

《詹天佑》教学反思

本节课刚开始,学生看到有两位教师在摄相,不禁有些紧张,从一开始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就能看出来。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孩子们看到白板的奇妙,不禁兴趣盎然,越来越放得开,直到最后小手高举,积极发言。特别是看到图文并茂的课文情境朗读、精彩的隧道开凿动画、人字形铁路上精致的小火车行进,很多孩子发出一片嘘声,他们的脸上充满惊奇和欢乐。在看到同学们纷纷上台,在奇妙的白板上写写画画,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下课后有很多没上过台的同学禁不住用小手摸着这“会说话”的奇怪白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学不好呢!

白板最大的好处是它的交互性,它能呈现文本、又能出示图片、还能播放动画,可以写字、可以画画、可以搜索。对小学生充满着无限的诱惑。

11.詹天佑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十一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shèn kān)测线路。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细密 周密 严密)计算。詹天佑经常(鼓励 鼓舞 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sāi sài)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wù è),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 惹那些外国人讥(jǐ jī)笑我们,还 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2.《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十二

1.简单拟题有学问。写人的文章学过不少,也写过不少,各有不同。如很经典的题目《刷子李》《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似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在人物前面加上修饰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詹天佑》没有?比较发现,拟题方式有多种,写人角度同样有多种。于是关联出第二点。

2.绘制导图有发现。把握主要内容,我经常采取的策略就是“动起来”,结合预习,结合分段,结合积累的经验,开始绘制导图。小组合作分两种,一是在纸上,亦可以到台前板演。通过阅读提取,围绕詹天佑,从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表现出杰出爱国的思想,学生或采取气泡图或采取括号图能够诠释出来。于是通过观察追问,发现作者采取的写法是一个人的一件事,通过详细描写来体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发现了开头及结尾的特点,一是开门见山进行评价,结尾有升华点题。结构严谨,写有思路,值得学习借鉴。

3.聚焦片段有详略。4.5.6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是具体描写詹天佑修筑铁路的事迹,内容比较长,不可能一一平均使用力量。于是从“语用”的角度,一是关注段落结构,以第四自然的为例,总分的写法,迁移发现5.6的结构也是如此。二是关注过渡句的使用。尤其是三个句子看似平时作者却采用了不同的写法,避免了重复,巧用了联系上文、双重否定、设问句来过渡,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三是关注人物的写法。以第四段为例,写得很详细,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很生动,可以作为后两段的迁移点,再反过来比较,为什么作者不用,凸显语言的简洁与重点的突出。这些写法的领悟,很有必要,也是学生忽略之处。当然,对于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图示来得以加深。

4.变式教学有妙处。文本学习到这儿,教师反问一把,是否可以删除2.3自然段,为什么?侧面描写,以此反衬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之形象,对于学生而言也就不难发现与领悟了。

上一篇: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下一篇:公选课之红楼梦人物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