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习作教学计划(共6篇)(共6篇)
1.四上习作教学计划 篇一
习作5 教材简析:
“××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断的阅读提示。第二部分是学生的两篇习作片断。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难点:
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每人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懂习作要求,拓展思路。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出示课本中的小闹钟插图,教师口述介绍《小闹钟》。
3.议一议:老师的介绍和你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引出“自述的形式”。4.教师小结: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了,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自述的形式”,(板书:自述),也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二、研读例文,学习写法。1.学习例文《小闹钟》。
(1)其实,老师介绍的《小闹钟》就在你们的书上,请同学们翻开书,默读例文《小闹钟》,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的?(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生:介绍了小闹钟的大小。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
师:写小闹钟的大小就是介绍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颜色是天蓝色的。
师:写小闹钟的颜色也是介绍它的外形。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
师:这是介绍小闹钟的构造,(板书:构造)还有哪句话也介绍小闹钟的构造?(学生读:“在我的头顶,有一处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师:小作者看到闹钟上精致的小房子,就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这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作用,它可以到点报时和定时闹铃(板书:作用)。师:在介绍小闹钟的作用时,用了几个这样的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来读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师读:告诉、伸出、拿着、敲、唱)生:交流。
师: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了想象,把小闹钟写成了会说、会动、会唱的人,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学习例文《小溪流的自述》。
(1)指名读《小溪流的自述》,其余学生边听边想:《小溪流的自述》这篇文章又是怎么写的?(2)学生交流。(板书:心理)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例文在用自述的形式 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时,是从事物的形状、结构、作用、心理等方面去写。那是不是介绍一个事物,这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呢?对,我们要抓住这个事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特点去写,把它写得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三、明确要求,练写自述。1.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齐读书上习作要求。教师强调:今天要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事物,就是要把这个事物当作“我”来写。2.开拓选材思路。
(1)师:在我们身边,除了你今天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哪些熟悉的事物?(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类板书。如:玩具、家用电器、学习用品„„ 3.指导写作。
在这么多的熟悉事物中,你准备选哪个熟悉的事物写?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之间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拟稿。教学过程:
一、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拿出作文纸,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一个事物写个自我介绍吧。注意写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也不要说话,一个劲地往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
二、赏读习作片断。
请两位学生分别上台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围绕习作要求来对照习作,共同评改。
(如果学生是写带来的物品,交流时可出示物品进行指导。)
三、同桌互相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作文评讲。教学过程:
2.四上习作教学计划 篇二
一、有效导入———走进成长故事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题目各具特色, 或以人名为题, 或以揭示中心的短语为题……教学时, 教师可充分挖掘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 在每篇课文的学习导入环节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成长故事。
1. 激趣导入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乌塔》。
(1) 初识人物
师 (板书故事中主人翁的名字) :你了解他 (她) 吗?
(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 简单了解故事主人翁)
(2) 揭题质疑
师:看了题目, 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 回顾导入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 观察回顾
师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这是什么?在这一册的第二单元, 我们刚学了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 叫———。作者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揭题释疑
师:这节课, 我们要一起学习作家肖复兴为纪念叶老而写的一篇文章。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以什么为题? (揭题)
师:文章是写叶老的, 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3. 品味导入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 品味词语
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尺”会显现出它的短处, “寸”却能体现它的长处。
(2) 释疑导入
师:课文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题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品读语言———沐浴成长雨露
要想引发学生对成长问题的思考, 进而获得成长的启迪, 就必须让学生浸润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 进行深入的赏析与品读, 从文本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中得到熏陶与感染。
1. 抓住关键语段, 细品
教学时, 要找准文本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及人物形象的关键语段,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重点研读第7、8自然段。这两段是“中华不振”的具体写照, 也是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只有让学生深切体会当时的社会状况, 少年周恩来心系民族兴衰的形象才会熠熠生辉。教学第7段, 可抓住“这一带果真与别处大不相同”展开, 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透过“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感受租界的繁华;再通过课件或想象描述“别处”的街道, 于对比中感受“中华不振”。学习第8段, 可围绕“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设计练习: (1) 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是想___, 因为__-。 (2) 讨论:洋人
该惩处吗? (3) 中国人只能紧握着拳头, 因为___。结合朗读再次感受“中华不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叶老修改文稿的第3、4、5段, 写“我”被邀做客的第7、8、9段;《乌塔》中写乌塔语言的第8、9段以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柯岩回信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的部分都是各课需重点品读的内容, 教学时, 要抓住段中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
2. 找准知识盲点, 巧补
除《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外, 本单元课文所描述的事件都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 这是学习活动展开的障碍。教学时, 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知识盲点, 进行适时、适量、适当的背景资料补充, 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一句, 这是肖复兴看了叶老为他修改的文稿后的内心感受, 也是叶老人品的写照, 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有了“叶老修改文稿”部分的学习, 学生对“认真”的理解不成问题, 但“平和以及温暖”怎么理解呢?教学时, 可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适时地补充叶老生平 (时任国家教育文化部门要职的叶老已70高龄) , 与当时肖复兴的身份进行对比, 让资料的补充为学生的理解铺平道路。
在这一组课文中, 像这样需要补充课外资料的地方很多。如在探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中国人只能紧握着拳头, 因为”时, 可以补充一些当年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习《乌塔》, 可在教学第5段时出示欧洲地图, 让学生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 找出乌塔的游览线路, 感受乌塔的大胆、独立;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这句话时, 可补充肖复兴的文学创作历程及文学成就方面的资料……
3. 锁定文本空白, 深挖
本组课文中语言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较多, 教学时, 有必要在文本留白处进行适当的补白练习, 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感悟形象, 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3段写叶老为“我”修改后的文稿, 其间“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小字以及满纸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是叶老高尚人品的体现。为让学生深入体会, 可这样进行教学: (1) 读句子, 交流: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让你震撼?找到句眼“密密麻麻”; (2) 出示叶老修改后的原稿, 形象感受“密密麻麻”; (3) 启发想象:“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圈、钩等,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 将叶老修改文稿时的情景再现出来, 使叶老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叶老对少年肖复兴的巨大影响也就变得好理解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9段写到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 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补写, 让周恩来心系中华的内心想法凸显出来……
三、有机整合———获得成长启迪
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以及综合性学习都与这四篇课文的内容密切相关。教学时, 要统观单元学习内容, 统筹安排, 将上述内容与文本学习有机整合, 使学生在生活事例与文本事件的比对中、在热点问题的互动交流中、于有效的习作训练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获得更多的成长启示。
1. 课文学习和“口语交际·习作”融合。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设计了三项内容, 任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完成。这样设计, 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大了, 教师指导的难度却增加了。由于内容不一, 教师的指导较难到位, 容易流于形式。教学时, 可将之分别融合到文本学习过程中, 促使学生对“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增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效果。如, 将第二项内容与学习《乌塔》相结合。教学乌塔与“我”对话的部分时, 组织学生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做法发表看法, 通过正反方的辩论, 让学生懂得根据自身实际辩证地向乌塔学习的道理;学完课文, 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从《乌塔》想到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之后, 请选择这一话题的学生完成习作, 学生的思考就会更全面、更深入。
2. 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单元始终。
3.四上习作教学计划 篇三
尝试一:“写什么”和“怎么写”谁主沉浮
第一次磨课开始了。通过讨论,大家一致通过,“写什么”一笔带过,重点落在“怎么写”上。三位老师从两篇例文的不同教学方法入手,由点到面,着重指导技法,写好同一类的物品。思路一:以电脑为例,学第一篇例文《小闹钟的自述》,让学生学会写电器;思路二:以扫帚为例,学《小溪流的自述》,让学生学会写教室里的物品;思路三:两篇一起学,放手让学生写一件熟悉的物品。
第一遍试教下来,我们听者着急,上课者更着急。课堂上学生被动说电脑、写电脑,无兴趣、无激情,再加上学生对电脑的构造很难准确表达,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单调,缺乏吸引力。整个课堂感觉充斥着写作技巧的指导,缺乏儿童的童真、童趣。
尝试二:“技法多”“童趣少”如何改观
第二次磨课开始了。面对不成功的尝试,我们开始寻找失败的原因和新的对策。像电脑这一类的电器,是学生不够熟悉的,也是很难表述的,看来内容得换,就换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吧,如玩具等;重点指导写一种物品,看似教会学生写细致生动,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看来该放手让学生写,在学生习作后作重点指导,可避免这一问题。新的思路形成了:思路一:学第一篇例文《小闹钟的自述》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通过观察心爱的物品说一说,然后介绍某个方面;思路二:学《小溪流的自述》后,教师出示一把扫帚,让学生观察练说,再展开想象,写一写扫帚的遭遇;思路三:学完例文后,出示大树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大树的内心,通过口头自述,指导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第二次尝试也结束了,效果仍然不满意。写心爱的物品,学生有些兴趣,但主要是以观察为主,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写扫帚,只是出示了一把平平常常的扫帚,观察、想象很平常,写出来的文章也很平常;写大树,更是与学生离得远,无法引起共鸣。问题出在哪儿呢?
尝试三:从“有我”到“无我”
大家仍在反思,仍在琢磨,似乎一定要找到一条真正回家的路。有的说,还是以大树为例,出现各种各样的树,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其实这条路是走得通的,但我们当时还没能走出误区,信心不足;有的说,还是写书包吧,这是学生的随身之物,学生有感情,有话写。有的说,我们重写扫帚吧,两把扫帚比较着试试看,一听构思,行!就这样上。
结果,一举成功!
这堂课上,老师带着学生学例文后,拿出了一把新扫帚,让学生帮这位不会说话的扫帚小姐介绍自己。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展开适当的想象,将扫帚的外形介绍得较为生动有趣,教师则借机指导叙述要有条理。听:“我是一位美丽的扫把小姐,头上长着又密又长的红头发,就像一丛草,红通通的脸蛋上长着两个小眼睛。‘眼’不可貌相,它的作用可大了!如果没有它们,我的头发就会七零八落;更重要的是,我的眼睛虽小,视力却是3.0,地上的一点小碎屑都休想逃过我的眼睛……”接着,老师拿出了一把扫帚,告诉学生:两个月后,这把扫帚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让学生看了一段同学伤害扫帚的录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笔来替扫帚小姐“控诉”一下。学生自然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感而发了。看:“那一天,是我永远忘记不了的日子。放学后,扫楼梯的两个同学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一位同学败下阵来,却又不甘示弱,一把操起我,狂舞着向对手冲去,对手也拿着一把扫帚,剑一样向我刺来。‘啪!’ 我的脸皮立即被刺破了,几乎昏了过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个同学立即又发出了‘破空寒冰砍’,又是“啪”的一声,我苗条的身子一下子被撞断了……”
【教学反思】回顾我们的教研之路,我想:要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回归本真,真正踏上回家之路,我们必须记住两点:
1.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已经储备了很多关于“写什么”的积蓄,问题是在我们的习作课堂里能否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从而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地唤起学生的储备。因而,“写什么”即文章的内容是第一位的。至于“怎么写”即用怎样的形式来写,那要看对何人表达,在何种场合表达,为达到何种目的而表达,不必刻意去“包装”。
2. 教师“有童心”比“讲技巧”更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在第三次试上的作文课上,教师的教学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灵,面对漂亮的扫帚小姐他们禁不住赞美;而面对面目全非的扫帚小姐,他们同样生气、难过。在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的情况下趁热打铁,让他们动笔写自然水到渠成了。
这样,当写作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完全融为一体时,写作就是生活,而生活就变为写作了。所以,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追寻一种儿童精神。我们的教师具备童心非常重要,因为童心闪烁真诚,童心引领发现,童心诱发灵感,童心升华情趣,童心会使教师时时充满童趣,时刻理解关注孩子。
【同伴点评】纵观这次课题研究活动,虽然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败有荣,但对于老师们来说,付出值得,收获颇多。尤其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真正明白了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便能激发儿童的潜质,擦亮他们尘封未启的“天使之眼”,教会他们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用自己的童眼、童心去感受、去爱憎、去感动,产生倾诉的愿望,从而写出一篇篇感人的作文,描绘他们美好的童年。
4.四上语文教学计划 篇四
一、基本情况分析 1.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 班级
学科素质平均分
优秀
良好
合格
待合格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83﹪
100﹪
0 0
注:(1)优秀95及以上、良好85及以上、合格60及以上,待合格60以下。
(2)上学期没统一考试的不要填写,教两个以上班级的老师另外附上。2.学生个性(学习习惯)分析 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孩子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非常难引导,身体方面各有高矮胖瘦,心理方面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是在小学中低年级,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以前形成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改变,而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二、全册教学目标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造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
3、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本册的2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读科普文章,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6、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练习从内容、词语、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把自己写得不具体的作文改具体;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书信和其他常见应用文;会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 序号
单元 名称
单元 篇目
单元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 时数
第 一 组 第 二 组 第 三 组 第 四 组 第 五 组 第 六 组 第 七 组 第 八 组
观潮
雅鲁藏布大峡谷 鸟的天堂 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古诗两首 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13、白鹅
14、白公鹅
15、猫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
17、长城 18颐和园
1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20、古诗两首
21、搭石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第一单元: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3、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4、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熟读成诵课文中精彩的语段。第二单元: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第三单元: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第四单元: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第五单元: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第六单元: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第七单元: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5、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第八单元: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四、减负提质措施
“减负”工作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项工作必须相互协调、共同努力。在教学、常规和活动等方面制定如下内容:
(一)、常规入手、抓出实效。
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与考核,仍坚持“月查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将检查情况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给本人。突出教学管理中的“三抓”:①抓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②抓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③抓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要求批改作业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上级要求,确保“减负”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规定如下:
1、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学校和教师不得早于8点组织学生上课。小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不得提早到校,不得延长在校时间。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鼓励学生参加健康有意的活动。
2、禁止教师利用学生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体上课和补课。
3、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足开好体育、音乐、美术、品德等课程和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严禁利用这些课补习其他文化课。
4、不以学科成绩为唯一标准判定学生的好差、不公布、排列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判定教师。
5、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考试科目。每学期只在期末举行一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考试,并通过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考察,正确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6、改革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作业量。课堂内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做作业。
一、二年级一律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不超过60分钟。把时间留给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
7、每天上午第四节设作业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周二——周四下午设兴趣小组活动,每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两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8月29日——9月4日
开学注册
1、观潮
9月5日——9月11日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每周背诵两首古诗(古诗文第4级)
9月12日——9月18日
语文园地一单元学习效果检测
5、古诗两首
9月19日——9月25日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9月26日——10月2日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0月3日——10月9日
语文园地二单元检测国庆长假
10月10日——10月16日
9、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10月17日——10月23日
12、小木偶的故事语文园地三单元检测
10月24日——10月30日
13、白鹅
14、白公鹅
15、猫
10月31日——11月6日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单元检测
17、长城
11月7日——11月13日
18、颐和园
19、秦兵马俑期中检测
背诵名句部分
11月14日——11月20日
语文园地五单元检测
20、古诗两首
11月21日——11月27日
21、搭石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11月28日——12月4日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单元检测
考级
12月5日——12月11日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12月12日——12月18日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单元检测
12月19日——12月25日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12月26日——1月1日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单元检测
1月2日——1月8日
期末复习
1月9日——1月15日
期末考试
1月16日——1月22日
5.湘教版四上教学计划 篇五
湖南省湘潭市高新区火炬学校黄健
一、基本情况
由于工作调动,本学期我进入新学校接受了新的教学任务——四年级4个平行班的科学课教学。
学校是新的,不仅仅是对我而言,而且也是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而言的——因为这是一所今年暑假才建成并刚投入使用的全新的学校。学生的来源比较广泛,有的来自高新区原有的几所小学校(现已撤),有的来自本市的其他区(县)或者来自外市(县)。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学之初,和其他老师一样,我和我的学生都在经历一个熟悉新环境、相互认识的过程,教学计划的完稿时间也就相应地较以往推迟了一些。我所任教的班级和学生是:
4年级1班(C12,共32人,男生18人,女生14人)
罗羽成胡佳欣
周如王文平刘宁詹铮宇罗添港方希琳
李欣舟彭湘洲李宏伟方杰苏露刘载峰
张润发谷雅晨肖睿雄戴强罗柳雷敏
易莉奇黄超黄旭丁维钰刘晓辉易玉婷
胡钰肖钦莹谭港龚德良黄腾陈俊杰
4年级2班(C13,共34人,男生16人,女生18人)
贺佩张婷陈港李娜
易梦圆谭海仪魏轰刘嘉硕邹斯涵
黄兰李翔罗袭姜钰李何蕊
何钧曾新秀文梓容白芯仪杨胜
尹涟贺恒凯刘泽翼刘畅文袁宁广
刘奇赵成玉戴锦涛周杏宋家俊
郭思雨金虎杨容冯淳曹芷璇
4年级3班(C14,共38人,男生22人,女生16人)
冯斌许旺奇
周文龙郭鑫龚智威罗兰贺向阳康婷
蒋悦铭冯楚涵周亚禹邓荣宗肖黄镕朱勇是
罗怀肖依云罗芙蓉郭钊媛龙玉洁黄紫成郭云峰李思遥付梓豪杨吉绅唐昌剑杨晓君
刘月姣吕邦国刘剑羽王润东万虹周智勇
黄凯刘杨郭斓倩胡诗妍江培俊郭星池
4年级4班(C15,共34人,男生18人,女生16人)
晏婷陈智杰张凌鹰冯慧琳
张泽正苏悦婷李淮湘刘孟婷严一博龚滨
张蕊茹陈觐周伟戴亮曾康罗泽斌
袁思琦郭胜周雨知尹漪颜婷胡帅
黄钰涵胡佳诚罗涛黎琛贺毅刘家婧
胡强王志祥郭德文戴杨丁振麒张瑞
在这138名学生当中,经过第1周的教学和了解,我发现——①发言比较积极、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有:胡钰、彭湘洲、王文平、李宏伟、刘宁、詹铮宇、方希琳、罗添港、肖睿雄、黄腾、胡佳欣、张婷、陈港、刘嘉硕、罗袭、文梓容、杨胜、贺恒凯、刘畅文、金虎、曹芷璇、许旺奇、郭鑫、蒋悦铭、冯楚涵、邓荣宗、郭钊媛、李思遥、郭斓倩、晏婷、严一博、龚滨、陈觐、戴亮、贺毅等,占学生总数的25﹪;②学习常规比较好的班级是4年级2班、4年级1班、4年级3班,4年级4班的学习常规则显得略微欠缺一些;③在考查了学生3年级的科学学习情况之后,我比较震撼地发现他们对于身边常见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属性的观察、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描述普遍存在问题,所幸的是他们大多已经显示出了对于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新的学校,新的学期,新的教育对象,我希望在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补上前面的有关训练内容,希望他们在科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我将把这作为我的一个新的起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进行主动学习,能比较熟练地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等。
●尝试探究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其所具有的功能之间的关系,逐渐从“认识是什么”提高到“探究为什么”。
●能由“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可探讨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尝试自己制定简单的实验(如对比实验)计划,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觉察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继续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采集数据,获取有效信息。
●能较好地进行合作学习,能描述与传达事物的特征,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并逐渐养成及时摘记和妥善存储资料的良好习惯。●保护环境,关注STSE之间的联系。
科学知识
●能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了解它们(重点研究根、茎、叶)的作用,从水、陆、空3个领域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多样性,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知道搜集信息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三、教材分析
继3年级重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为他们进行发现式探究作了必要的技能准备之后,本册教材开始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查询、访问他人等多种途径搜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经常要用到的接受式探究作必要的能力训练。
本册教材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线索,围绕“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编排了“植物生活的秘密”、“多种多样的动物”、“声音”、“信息的传递”、“水的变化”、“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6个主题单元、53个活动。通过游戏、辩论、比赛、观察、实验、多种途径搜集信息、制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构造与功能的关系、发声体与产生声音的特点、传声物体的结构与传声本领之间的关联、信息传递的方式和信息传递发展变化的历史,认识水的形态变化的条件、水的形态变化可逆(或可循环)的特点,与此同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重证据、创新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强对STSE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本单元由3课书组成,第1课“植物的身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植物各大器官的作用;第2课“根与茎的奥秘”是在观察根的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验证根、茎的作用;第3课“神奇的叶片”则利用科学史激趣和引领,通过实验研究和直接呈现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太阳与植物的关系,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本单元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由5课书组成。第1课“动物的特征”先指导学生对“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其生存”这一特征作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分生活在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三个领域来具体研究动物的这一特征,其中,第2课“水族的公民”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第3课“吃奶长大的动物”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获取食物的适应,第4课“飞翔的精灵”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运动的适应,与此同时,通过每一课的学习再次体验动物的多样性;第5课“珍稀动物的保护”是进行单元总结,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第3单元(声音):本单元由“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4课书组成。
第4单元(信息的传递):本单元由“信息”、“书信和标志牌”、“电报与电话”、“信息时代”4课书组成,这是1个既与本册训练重点相关联、又能体现科技史特色的单元。
第5单元(水的变化)):本单元由“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课书组成。
第6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湘版科学教材的特色单元(每册都有),都是对全册教材的探究技能训练重点的回顾与总结,并用又一次的活动来进一步强化、提升,而本册教材是在总结了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之后,通过“恐龙之谜”的活动来巩固、提升的。
四、教学措施
1、以搜集信息的活动为载体,重点训练学生接受式探究的相关技能,同时兼顾其它各项探究技能的提升。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注意把握好“教”、“扶”、“放”的时机。在第1单元教学中,主要采用提供范例、教师分析及引领等方式(“教”),教给学生查阅资料和制作资料卡片的方法,在第2~第5单元,通过指南车旁白提示、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等方式“扶”着学生完成搜集、整理信息的活动,最后通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指导学生回顾、总结、提炼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并让学生以相对自主的方式搜集整理关于恐龙的资料,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放”)。
2、挖掘科技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用多样的呈现形式发挥科技史的教育功能,从不同的角度融入教材,充分发挥科技史的教育价值。
①通过科技史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如利用英国普里斯特的植物与小鼠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叶片的“呼吸作用”。
②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家是怎样思考的、研究科学的方法有什么等,如用林奈克发明听诊器、海尔蒙对“植物的营养来自哪里”的研究等科技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引导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科学问题,用实验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③介绍林奈克、莫尔斯等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不断追求、持之以恒的品质和客观严密、求真惟实的科学精神及爱国热情。如用“编钟”科技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研课题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研究》
六、承担教研课的计划内容
《珍稀动物的保护》(第七周)
七、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第一周(8.27~9.2)了解学情,常规教育,民选组长和科代表,翻阅新书,初步了解本册将要学习的内容(本周只有1课时)。
第二周(9.3~9.9)《植物的身体》
第三周(9.10~9.16)《根与茎的奥秘》,《神奇的叶片》。
第四周(9.17~9.23)《动物的特征》
第五周(9.24~9.30)《水族的公民》,《吃奶长大的动物》 第六周(10.1~10.7)国庆长假,休息。
第七周(10.8~10.14)《飞翔的精灵》,《珍稀动物的保护》,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小结。
第八周(10.15~10.21)《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九周(10.22~10.28)《控制声音》,《信息》。
第十周(10.29~11.4)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11.5~11.11)期中考试总结,《书信和标志牌》。
第十二周(11.12~11.18)《信息时代》,第2、第3单元学习小结。第十三周(11.19~11.25)《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第十四周(11.26~12.2)《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十五周(12.3~12.9)第5单元学习小结。
第十六周(12.10~12.16)《我们这样搜集信息》,《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第十七周(12.17~12.23)第6单元学习评价,复习。
第十八周(12.24~12.30)科技创新辅导
第十九周(12.31~1.6)科技创新辅导
第二十周(1.7~1.13)复习
第二十一周(1.14~1.20)复习
6.苏教版四上教学反思 篇六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还是有效的,与开学第一节课相比,发言的人多,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而且从作业反馈上来看,学生做得快,只有一人把崇高的崇写错了。这与上一届学生相比,有些错误没有犯。反思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由扶到放,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采取直奔重点,‚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两句来教学。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再学开头的‚在昨天与今天---------‛学生就比较好理解。这是教学上的‚旁敲侧 击‛之术。对于太难理解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大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找那些能够让学生寻找到感知点的内容先学,这样逐渐推进,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自然段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结合没讲的‚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让学生边自学边做记号,这样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能把习惯篇学用结合。学生自学好了,就让他们提问并同学交流,有效利用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资源。抓住几个难以理解的词‚春晖、朝霞、甘露、春蚕、理想的丝线、茁壮的新苗‛。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讲解也是需要的,它能节省时间。
2、今天的课堂学生的专注程度比第一节课有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一半学生很投入,热情高。也许是我的状态比较好,影响了学生吧。而自己状态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教材的熟悉,对教法的取舍。因为这一课已经教过,而且印象较深,知道学生的问题会出在哪,所以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3、今天的作业学生做得还是比较快的。相比较数学和英语。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把作业考虑进去了,把作业中一些学生易错的已经强调过了。所以双基智能上的错误较少。这是我近段时间思考的产物吧。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能考。
4、巧用生成资源。我发现在写课题时,把感叹号忘了。于是,我灵机一动,问:同学们,你们有没发现老师什么没写?生--------。这感叹号能省去吗?为什么?生------。是啊,说得多好啊,让我们带着对老师的敬佩、感谢,再读课题。
但是,今天的作业反映出这班学生很浮躁,不定心,没耐心,不细心。作业中抄错的、漏做的现象较多,想当然,不尊重事实的多。总之,做作业的态度极不端正。
以后的教学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注意力的训练,规定时间内做作业的效率。
《习作1》
这个题目看起来好写,实际上很难。
教学这一习作,要以激起习作兴趣为指导思想。指导习作技巧也是不可少的。
开课,以刚刚度过的教师节为点,展开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话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讲节日的来源和节日的主要活动说清楚。着重抓住三年级曾经写过的端午节来说。这一环节使学生明了了节日都是有起源的,都有各式各样的活动。也明白了,节日的设立都是出于人们美好的愿望的。
接着,我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们自己设立节日,这个节日设立得好。我们就一起过这样一个节。请学生说说你想设立一个什么节?为什么?准备开展那些活动?
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我加强了设定节日原由的指导,强调思考:是通过什么事或者什么现象引发你设定这个节日的?在写事的时候,我们要讲事情说清楚、讲具体。针对学生讲述的过‚安静节‛的原由,拓展了他的内容,同学们你们如果展开想象,节日那天的每个镜头都会在你的脑子中出现。
《习作2》
习作二是请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于是,我决定试一试我不指导,看看会有什么结果,第一轮习作本收上来,不少学生两句就写完了。如‚我很会踢足球,曾经参加过足球队‛‚我会画画,美术老师给我打了95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我仔细思索。我想: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面对这样贫瘠的叙述,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这次收上来的习作明显在篇幅上增加了,但是几乎是千 人一面,有画画遇到困难克服的,有妈妈买菜提不动,而帮助提的……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有自己的话说呢?我进行第三次习作。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这时候学生叙述过程中还是抱住例文不放。于是我们进入例文,看看例文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例文一《我真棒》中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和学生一同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我们开始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学生在小组中叙述得精彩层出。
例文二《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于是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引入《但愿人长久》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
这样教学后,学生再写习作二,水平就明显的提高了。
思索: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到底什么是渔?我想这篇习作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积累其实不少,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表达出来,于是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而真正是失去了自我,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的复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绝对不是,再挖掘生活,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的入门点指点给孩子们,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九色鹿》 教后记:
我们做人要正直、守信用,可千万不要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应该像九色鹿那样救助他人,不图报答。如果调达在看到皇榜时就能遵守自己的诺言,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知恩报恩.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课后再找一些这方面的神话来看一看.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尝试错误‛教学法。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立‛字,有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并笑着说:老师,你把‚励志‛的‚励‛写错了。话音一落,很多同 学都笑了,还悄悄的说:‚看,老师也出错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还装着不知道的样子,故意去看看书,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哎,老师真的错了!看来不管是谁只要粗心大意,都是会犯错误的呀。以后你们可得仔细点,千万不要像老师这样做个‘马大哈’哟!‛学生听了又善意的笑了。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学生提问了:老师,是不是他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窃喜:学生找到点子上了。于是请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就这样,通过我的故意出错,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开课讨论,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还有‚尝试错误‛教学法这一说法,只是在备课时觉得采用这种方法,一是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细心,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二是利于区别‚立志‛和‚励志‛的含义,让学生不混 用;三是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现在,通过对‚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一教法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运用,不过,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泉城》教学反思(第一课的导入
昨天上了第一课时,我以问答的形式导课,学生兴趣很浓。
问:我们的家乡是哪个省?学生:强着回答山西省。
接着问:要求举手回答,你知道我们山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哪个城市吗?(就是我们山西省的省会是哪里?)有两个学生举手,其他学生在思考,叫起一位回答:太原。
对我们山西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太原,太原背称为‚龙城‛。那你知道山东省的省级行政中心吗?有人抢着回答,是济南。你听说过济南吗?学生答:济南是泉城,有72泉。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第9课《泉城》,齐读课题。
今天上第二课时,在复习词语导入后,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刚读完,我还没有开口,却有一位女生说话了:老师,我知道这段话里有个排比句,连用了四个‚有的‛。我马上对其进行表扬:这位同学已经学会读书了,通过自己的读,能找到应该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在读书时就应该边读边想。接着我又让这位学生读了这段。就在她读后,又有学生说话了,他们也读出了一些内容。一位学生 说:‚这段话中出现了两次‘好像’,两次‘听起来如’‛。我随机加以引导去理解比喻句的写法。指导朗读,并思考写了泉的那些特点?(形态和声音)谁能通过读体会和感悟泉的特点?指名进行赛读。谁能通过读把同学们带到济南去欣赏和聆听济南的泉水?指导读,带进去吗?过渡:你最想去看的泉是什么泉呢?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比较有名的泉,分别是?请同学们自己学习课文的第2、3、4、5自然段,然后就你喜欢的泉多去读读,通过读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同时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泉?你能说出喜欢的原因吗?(找出各个泉的特点)随后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读得比较到位,能说出喜欢的原因。(即找准各个泉的特点,同时理解文中练习中关键字的用法)‚涌、冒、喷汇成‛这几个字在句子中用的好处去体会各个泉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觉这节课上的还比较成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手无策,无从下手: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呢?后来经过反复品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双重比喻句的理解,告诉我对不懂的地方不能妄加猜测,而要去细细体味。在教学是我想学生刚学习时可能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诗意难懂。我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难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的方法,事半功倍
《开天辟地》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开始很认 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 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课后我仔细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词背景渗透不够深入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2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2)、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A、让学生说说,你准备和家人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学生都说的是‛预期‚怎样过,预想到的快乐。而不是在说他们体验过的欢度节日的幸福。这和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关。
B、很多学生不能体会手足情深的兄弟分离的心境。应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别人的事例。
C、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人一生都不是那样顺心的。而不是理解为:有的人是快乐的,有的人是悲伤的。学生理解上有偏差。
以上问题有待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情感被调动起来,这时,进入本课下一环节---课内延伸。教师引导:在今天这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建筑工人、解放军叔叔、莘莘学子、海外华侨等)
《秋天》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 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无边丝雨细如。‛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3、学以至用,及时巩固:
如果说第一节诗歌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品读诗歌的话,那么后面的环节则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教师在第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了品读语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两节诗歌则可以交给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体味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独立地完成了对下两节诗歌的品读,老师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适时点拨的作用。
品味推敲诗歌的语言不但可以用于诗歌的赏析上,也可以运用于诗歌的写作当中。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臵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第三次给学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诗歌。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 15 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至用,是使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品诗的方法诸多,但我认为一课一得,在一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明确一种品诗写诗的方法,也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帮助的。而且诗歌强调主观感受,品味语言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也可以帮助读诗人逐渐养成体验美、发现美的习惯。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希望当学生学习了《秋天》这个‚点‛之后,应该能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能主动地去阅读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歌。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学生们引向更广袤的语文天地!
《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反思
《我给江主席献花》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的到来,并给将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国家领袖的衷心爱戴以及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的无比激动和欣喜。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欢迎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 这个反问句高度概括了‚我‛和欢迎队伍热烈欢迎江主席的动人场面。‚欣喜若狂‛是形容非常高兴的意思。理解这个句子要联系香港百年来被英国人统治丧权辱国的历史,知道了香港同胞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原因是洗刷了百年耻辱,香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备受欺凌的屈辱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香港同胞首次在这片土地上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句子‚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句子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第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位臵各在哪儿?请分别用‚~~~‛和‚——‛画出。
当学生分别汇报标画出‚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它们的具体位臵后,我让学生同桌借用文具构建天安门的模型图,让学生在圈、画、议、摆中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同时完成课后练习4,最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模型按课文介绍的顺序介绍这些建筑物及特点。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5、读写结合。
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方法‚以教学楼为中心‛介绍我们的校园。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各建筑物位臵理清了,初步感受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在小练笔中学生也懂得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教学楼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详略分明,重点是写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无庸臵疑,这是一篇文质皆美的好文章!可课文上完了,我连感觉都找不到!究其原因如下:
一、史文底蕴不厚
文质皆美的课文,当然是名家名师的首选!我曾经亲耳聆听大师的执教风采,还在网上欣赏许多优秀教案,自我感觉教好这课不难,很有把握。
就凭着这点印象,就去依葫芦画瓢,结果是——走样!
学生需要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教台上能挥洒自如的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是饱读史书、诗书的。激情玫瑰——窦桂玫曾经说:‚没 有大量的积累,教师何谈语文?‛她在语文教坛上的霸气,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着她。她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诗,一起谈书……真因为有了深厚的积累,她在讲台上能旁征博引,能滔滔不绝……
一贵对史书不感兴趣的我,仅凭着还是读书时代对历史的浮光掠影,凭着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的一点印象,就去讲课,教学效果会好吗? 做语文老师的,没有一个不对学生、对家长讲:要学好语文,只有博览群书;我也真该对自己讲:要教好语文,只有博览群书。多读史书,让自己明理;读点小说,让自己有情;读点诗文,…… 假如让我再去上《虎门销烟》,我首先会把林则徐的一生做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再把鸦片战争的历史了解个大概……
博览群书,经验自己,让自己有背后的广度.让自己丰盈饱满起来。
二、学生估计不足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更不了解。可上课前,这几点我都没估计到,因为我看到人家上的公开课上,学生对鸦片、对外国侵略者个个是义愤填膺,对林则徐是敬佩得五体投地。而我教的学生,对我的提问是很茫然,很平淡。课堂结束时,我提问:‚站在林则徐的画像前,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口号式地喊了几句‚你真伟大!‛‚你真是了不起!‛……言不由衷!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 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应该安排看《林则徐》的电影,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臵,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进行一次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竞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上《虎门销烟》,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了。
三、教材把握不准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通过场面烘托描写突出反映事情的壮观以及意义非凡。在教学过程中,我过多拘泥于抓词扣句理解‚壮观‛,拘泥于复述课文,又牵制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约束,把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与远离毒品、强身健体的教育浮光掠影,一闪而过。文质皆美的记叙文很多,为什么编者偏偏选入这篇?联系这单元的几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而且教的时间是国庆前。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虽然语文课,不是思品课,但语文的人文性还是不可以忽视的。
所以,在欣赏文章语言精妙的同时,还不应忽视它的思想性。这是我本课教学的第三点遗憾。
博览群书,方能挥洒自如;吃透教材,就能游刃有余;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遗憾才会少点,成功就会多点。但愿能与同仁共勉!
《九寨沟》教学反思
《九寨沟》一课,课文教学内容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是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想到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一、利用信息知识的补充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说出自己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以及找到、读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很好的辅助工具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将文字内容以视觉感知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当学生说到自己最喜欢‚雪峰‛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我所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中有关‚雪峰‛的美丽图片,视听觉的参与使学生感受了‚雪峰‛的美,‚雪峰‛的高。再如:学生谈到自己最喜欢文中所写到的‚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一句,我就出示了几张图片,图片中蓝色的湖水中许多小鱼,各色的石块一目了然。从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称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课件的介入很好地补充了信息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做了铺垫。
二、抓住训练时机,设计口语训练情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文不仅介绍了九寨沟的景色美还告诉我们那里有很多珍禽异兽,我抓住这一训练点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我提示学生:‚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这时课件中我出示了一些那里的珍稀动物,图片的末尾处我画了省略号,意思是提示学生还有很多,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讨论发言,他们所说的动物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看我所出示的动物说的,考虑到有些学生不能马上说出那里会有哪些珍稀动物,我出示了显示着很多动物的图片资料,根据我的提示他们纷纷举起了手。学生们借助老师出示的资料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说出了那里也许还会有些什么动物在做什么,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信息的一种收集、处理、运用的能力,会把了解到的拿来用。
本节课,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了很多那里的信息,同时也学习了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不少孩子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在《九寨沟》一课的教学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很好地服务于了课堂,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生命力的一种优化。不过,在课堂上我还有些慌乱,既要照顾学生这头,又要顾及电脑,手忙脚乱。但我对自己有信心,我相信多操作几次,多上几堂这样的课,肯定会得心应手的。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美景的散文。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风车之国而闻名于世。文章中着重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了原野上的动物来进行教学,以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然后抓住其它几处句子,让学生体会水之国和花之国的美丽。
因为本课的内容较多,原本看荷兰风情的录像放在第一课时,可第一课时教室内没有媒体播放,只好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感受体会荷兰的美丽、祥和、宁静,使第二课时的时间更加紧张,以至于到最后有部分环节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才完成。
在教学奶牛图时,我能通过抓‚极目远眺‛这个词,让学生一起跟着作者‚极目远眺‛,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出其它几句话的教学,有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各种姿态的奶牛,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从这些比喻句中体会这么美丽的草原是奶牛的天堂,体会荷兰不愧为花之国,并引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课堂上学生表现得比开始接触时出色多了,好几位不太认真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在教学骏马图时,我让男生读这一自然段,因为男生比女生更活泼,比较适合读出骏马的气势。并让学生自己找出描写骏马样子的词语‚骠悍强壮、腿粗如桩‛,体会到骏马的强壮,从‚随风飞扬‛体会骏马奔跑的速度很快。在这里,我本想让学生说‚骏 马在原野上自由自在地奔跑,文中有个什么词语告诉我们了?‛从而引出‚自由驰骋‛,可在课堂上却变成了引读,引出了‚自由驰骋‛,这样,学生对理解‚自由驰骋‛,理解‚骏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的深度不够。还有为了更好地感受骏马自由驰骋,准备出示的徐悲鸿的八骏图和奔马图,可在教学的时候忘了出示,影响了对‚自由王国‛的感悟。
在教学夜晚图时,我让学生体会了周围环境、人、动物的静,这是荷兰夜晚的特点。但这一部分的过渡衔接不是很好,部分句子理解的不够,只是引读或教师直接讲述过去了。另外由于自己的疏忽,课件上出现了错误,把‚默默无言‛写成了‚默默无语‛。把五、六自然段连起来出示,让学生朗读时,才发现出示了四、六自然段。板书时也出现了问题,‚祥和‛写成了‚详和‛。这些都说明我在做课件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够仔细,对教学设计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做到熟记在心。特别是过渡语和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需要向大家学习。
《桂花雨》教学反思
2011-09-22 11:23:35 来源: 作者: 浏览:30次 评论:0条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反思这节课,我感到有一些不足:
一、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 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 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三、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接触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传说。这篇神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而感人,结构清晰明快,语言准确生动。课文仅仅五百字,却始终注意人物个性的描写,是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宙斯的狠毒、赫拉克勒斯的神勇,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理 解课文的这一重点,攻破文中的难点,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强化朗读,培养语感。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朗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对‚决心‛ 和‚ 决定‛两词的辨别,更深地理解人物性格。
二、关键问题,突破重点。
教学时,我围绕‚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你能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表现出他这一个性特点吗?‛这样的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主线,将课文重点一一突破。
三、适当留空,训练语言。
这篇课文‚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应,又如天神宙斯是如何追查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被俘后的心里状态等等。这些空白的存在,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教学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下几方面的语言积累:
1、讲神话故事。
2、练习用‚没有……只好……‛写一段话。
3、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最近,在一次‚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一路花香》。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让学生读课文,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和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备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着重注意运用‚对话理论‛,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话。因为,要谋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双基训练和读懂文本,达到对人生哲理的体会与理解,是本课教学的的基础和核心。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面向学困生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不操作(不试教)、不掩饰(不搞花架子)、不作秀(不追求表面热闹)‛。把一节面向农民工子女尤其是学困生的、真实的常态课展现出来。至于优劣粗细,让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作业效果来做定论。
具体说,比如我设臵下述环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1、如何通过读懂文本,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如何通过结合人物对话去理解蕴涵其中的人生哲理。
3、如何结合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升华这个哲理,是解决教学认知问题的关键环节,做到由人及己,由此及彼,拓展开去,这样理解对话就充分由人及己,由此及彼,拓展开去。这样理解对话就充分.因此,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感觉有以下几点是不错的: 首先,让学生读题目,对课文产生质疑,提出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句(例如:骄傲、惭愧、快乐、伤心和道歉、再次道歉等;以及关键语句,例如:挑水工与破水罐的对话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比较教学等)来理解,从中感悟、领受其中的意思和含义。当然,达到这些目的,老师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导得好,导得准确,导得适时。
其次,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比较深入地从中获得了对人物(破水罐)特点的认知和感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破水罐能够把路边的花浇开,形成了‚一路花香‛,从中可以发现它也有着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可见学生现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技巧,能够自己阅读课文,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再次,通过对文中的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对比教学,使学生们基本了解了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句式特征和表达特点,使学生对文本句式的探究和课文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开始喜欢读书,并且读得有感情,对文本中不同的感情因素,基本能够通过相应的语气表达出来。
最后,教师在指导时,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教师的教和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敢于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容,而且不能局限于问答式的课堂教学,要敢于走在课改的前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也有不足失误:
首先,教师在调控教学进程时未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学习进度,过急地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
另外,发现学生的学习失误时,既要及时纠正,也要给予学生改进学习失误的时空,不应操之过急。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机智。
其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考虑得周密些,这样不容易出现疏漏,在让学生自主初读时,对培养语感的要求不够具体,学生没有抓紧时间练读,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最后一点,是随文学字的把握不够扎实和严谨,未能有效地进行相关的训练和培养。
在课后评议中,听课的专家、教研员和各校老师都对笔者的本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值得笔者咀嚼和反思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都来自不同的评价角度和评价观念,甚至有偏颇或者误解的地方,但是,对于笔者而言,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财富和思想财富。笔者会很好地利用这些财富的。
概括而言,笔者觉得:评价一个教学课堂,根据江苏后六中学的经验,当你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你就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要‚看上去很美‛,要实在的效果。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看似讲了很多,但是不考虑学生的吸收程度和掌握情况,就等于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差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本课教学的亮点我会继续发扬;对于其中的不足,笔者一定会不断地加以改进,以利于学生的素质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说理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作为园区小学语文同体裁教材(说理文)教学的研讨活动,我在活动中就执教了这篇课文,向园区的同行展示了自己对这堂课的粗浅感悟和理解。现在课也上完了,总体来说还算成功,反过来回顾自己的课堂,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悉心解读文本。
《说勤奋》这篇四年级的课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作者的观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典型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观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说理文的价值导向。初拿到这篇课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平实,这样的课文真正上起来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难以让学生喜欢。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我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并努力实践着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潜心会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课文教课文。
二、精心设计课堂。
在经过了自己的试教及教研室夏老师的指导后,我最终设定了以下三个版块:复习导入,初步明确观点;研读事例,深入感知道理;学以致用,总结升华情感。尤其是对其中的第二大版块进行了大胆地重组,对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事例的学习由原先的按序教学变为先提炼其成功之处,再进而去探究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样一改动,使全文的教学重点更为凸现,思路更为清晰。在课堂中,我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对话,逐
层推进教学。在引出了主观点,了解了两位名人取得的成功之后,引导学生抓住主话题——‚司马光和童第周取得成功的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勤奋?‛进行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关键处、精妙处进行对比的品读感悟,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不断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知,在一次次的质疑问难中使人物的形象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立体起来,进而水到渠成地明白作者正是通过古代天资聪颖的司马光和现代起步晚、基础差的童第周这两个典型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个观点。
三、用心品读语言。
尽管本课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但浓浓的语文味还是洋溢在了课堂教学中,洋溢在了师生对话中,洋溢在了听说读写中。同时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文体的特点、写作的方法,并在最后要求学生也能学着文中的样子用上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来说说自己关于如今是否还需要勤奋这一说法的理解,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更使学生明白了一生勤奋的重要性,给予其一个正确的价值引领。
当然,整个教学中有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如: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凸显课堂的‚孩子味‛?如何结合文体特点,设计合理的读写结合的迁移点……总之,这一次的研讨使我在文本与课堂中真正走了一个来回,也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语文
老师在课堂中的职责,那就是:以赏识的眼光,一路陪着孩子且行且思。我想,如此的话,我们也终将收获一路花香。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我在陶南的日志里发现了这个教案,初读后觉得还不错,就用这个教案上课了,结果我班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抓住不少关键词语去体会文章。搞得我只好调整了我的教学设计。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访药材分别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课文12自然段应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
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
《维生素c的故事》反思
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全文叙述有条有理,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了两条线,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难点:
一、抓‚海上凶神‛关键词,体会航海之苦,探究船员病因。
通过读文,学生很快能从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所谓的‚海上凶神‛实际上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当时,哥伦布及他的船员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吗?(不知道)得了这病有怎样的症状?(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航海的艰险,更暗含了船员们得病的原因:因为在漫长的航海生活中,船员们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面包和咸鱼。
二、抓哥伦布情感线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发现过程。
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主动要求留在荒岛,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的矛盾心情。当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接近荒岛时哥伦布心情‚越来越沉重‛。到最后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进而引导学生以‚重逢‛为题,想象说话。把那些在荒岛上的船员是如何活下来的,说出来。通过他们前后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愈‚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良方,从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哥伦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岛上的船员活下来的原因后,并没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问告诉了医生,最后才发现了维生素C。这样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
一、紧扣‚奇妙‛,展开教学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妙‛这个关键的词语展开教学。首先,由我绘声绘色地描述国际互联网的样子,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奇妙之处;然后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找出关键的词语说说具体感受到的奇妙,再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奇妙之感。其次,在教学国际互联网速度快、功能多这两个方面时,同样抓住奇妙让学生自己寻找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再谈感受,读句子,充分感受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二、充分朗读,感悟奇妙
朗读时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感悟。比如这样一个环节:首先,请大家自己读‚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真像一个‘地球村’。‛提出要求:(1)快速读句子,用一个字概括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2)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画出句子,圈出关键的词语。其次,进行交流:答案一(1)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问: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快?(飞速、几秒钟、万水千山、世界各地)②你能将这句话读好吗?指读、齐读。这里每当一个学生说感受后总要让他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到位时教师范读后再请他读。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朗读,才能使他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三、说话练习,深化感受
国际互联网的奇妙怎么可能仅仅是课文上的内容可以说清楚地呢?再说学生现在接触互联网的很多,看得多,听得多,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设计这样的说话练习:这里有个省略号,它告诉我们——国际互联网还有很多作用。你觉得国际互联网还会有哪些用途?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设计这样的练习:也许,国际互联网还有许多功能未被人们开发利用,你希望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服务?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奇妙。
但是,一节课下来,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想法:
1.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国际互联网的覆盖面大、速度快、功能多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感受大,那么教师是否需要将时间都花费在讲解这些内容上,还是关键在理解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如:‚地球村‛该如何理解?‚包住地球的大网‛在这里如何理解?为什么地球很大,还要说它使地球像一个村子?文中的大量的关联词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不仅……还……、虽然……却……等,怎么让学生来理解?还要让他们明白关联词使用的好处。再说说排比句,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我们可以去掉这些词语,看看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再说说好处?所以说语文不仅仅是内容的学习,更是语言形式的学习。这就是对教材的把握上还不够清晰。
2.关键词语的使用。什么时候使用关键词才是恰当的?这也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抓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感悟、理解是不够恰当的。在这篇课文中的关键词不能孤立的使用,它们需要放入句中,甚至是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才能更好的感受互联网的奇妙。
3.板书设计不恰当。如今的语文教学不能紧紧追求外在的完美。比如说板书的字数、对称等,只要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板书,对学生起到知道、提示的作用就可以,不要为了好看而设计,一切要基于学生。
《诚实和信任》记叙了作者驱车回家时,因夜深天黑,不小心撞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灯的反光镜,后来双方通过电话联系相互解决了问题,从中体现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谁诚实?每个孩子总能轻松读懂。‚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孩子们都认为是文中的‚我‛思想好,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因为这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总喜欢夸大表现,41 为此我引导孩子理解:‚诚实是做人起码的要求,作者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即使没有人看见他把别人车上的反光镜弄碎了,他也能讲求诚实,使自己心安理得。‛
谁信任谁?主要是小红车的主人信任我。这一点,孩子们也是轻而易举地读懂。但他们很难理解,我把车碰坏了理该赔偿,小红车的主人分担没有要我赔偿还向我道谢,这是为什么?为此,我让孩子们朗读:‚车主自己换了新的反光镜,并不要作者赔偿,因为作者的诚实让车主深受感动,从中认识到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反光镜的价格是有限的,而诚实的美德是无价之宝。‛
为什么作者以《诚实和信任》为题目?学生都能从课文中的事件谈起,我引导他们从两个角度谈:一是我。作者以自己诚实的行为得到车主的信任和尊重。二是小红车的主人。车主从作者诚实行动中深受感动,并认识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宝贵的是什么?诚实与信任。诚实与信任又是相互依存的,只有诚实与信任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本节课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的难点。
除此之外,我还拓展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人与人相处还有注意宽容。因为班上平时有些同学之间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乃至有些家长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词跟着凑热闹。
本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最突出的是文中那段简短的对话。尤其是车主的道歉的诚意没有人能从骨子里读出来。有点遗憾,读的基本功很弱是本班学生的一大弱点,也是教者自身的弱点,再加上对生活的理解不够,只好将就着过去。
《珍珠鸟》教学反思
我以‚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人鸟关系的变化及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文章主旨。我从以下几点入手设计。
一、感受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漂亮但怕人的小鸟,但它却能和作者亲密相处‛。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
二、感受美好境界
在教学课文第13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点拨:‚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漂亮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美好的境界‛,43 有的说叫‚人鸟情‛,还有的说叫‚信赖‛,学生的回答充满了自己的理解。
三、感受人鸟之情
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爱:
作者为他们按时添食加水,给他们布臵温暖舒适的家。整整三个月,绝不掀开吊兰去观察它们、惊吓到他们。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作者‚不管它。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对鸟儿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写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心血的。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44 效果比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死盯教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969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九色鹿的美丽在课文第一、五自然段描写得比较美,怎样通过学生的朗读传递一种美的感受呢?抓住‚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等词进行指导朗读。在教学九色鹿痛斥调达的那段话时,好多学生读不出味来,无法体会九色鹿的切齿之恨,因此我就设计了一些导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呀!那调达回报她的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很快答到:‚他不但没有回报他,竟然还出卖了九色鹿!‛孩子们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除了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多次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
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臵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九色鹿》教学反思
学期已过大半,接手这个班也有一段日子了。我们班整体比较温,一开始上课看到的手总是零零星星,说到表演没有人愿意。在学完《九色鹿》后,班上同学纷纷要求表演,我听了很高兴,也很期待。我让他们自己组合,自导自演,发挥想象,把所有的故事编成对话,进行课本剧表演。真是想不到,那个调达成了个十分抢手的角色,大家都要演;甚至有一组是男生演王妃的。
男孩扮演的王妃说:‚陛下,我穿上了九色鹿的皮毛,就美若天仙了。‛
国王不同意,王妃就说:‚陛下,难道我在你的心目中还比不上一头鹿吗?难道你不爱我了吗?而且我穿得美了,你脸上也有光啊!‛ 国王说:‚怎么能为了你的一件衣服去残害无辜呢?‛
(他流着眼泪,用手勾着国王的颈项,同时,又喋喋不休地威胁着、诱惑着。)
国王这是勉强答应:好吧。。。(说罢还替王妃擦去眼泪)
哈哈,这帮小孩子真是想得出。(全班掌声响起)表演调达的孩子也是演得惟妙惟肖,把调达那种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见钱眼
开的样子演出来。这是其中一个孩子在看到皇榜后说的话:‚九色鹿!只有我知道它的行踪,终身的富贵就这样从天而降!什么约定让它见鬼去吧,金钱才是最重要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表演完一组,我就评价一组,提出缺点,节目越来越精彩。在旁边看着他们表演,我不停地笑,因为每一组的表演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下课铃响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因为没有参加表演,竟然流出了眼泪。为了满足孩子的表演欲望,我就另外为他指派了几个刚才评出来的最佳演员。这节课孩子们的表演真是精彩,我在旁边一边看一边指点,快乐无比。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你们进步了!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
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
1、雾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备这样的条件吗?默读、品味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
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
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读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学中拓展延伸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只得下节课完成。
《雾
凇》教学反思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 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
凭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
片,整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学生在赞叹之余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自研读《雾凇》一课开始,我心里一直有种震撼:这美丽的‚精灵‛都是特定情况下的大自然的
神奇造化。若能引领学生细细地去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例如: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
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
话,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显然,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很难理解。什么叫‚过于饱和‛?‚
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何而来?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说。终于,‚笼罩‛、‚弥漫‛、‚淹没‛等词列入了孩子们的视线。细细品味,这不正是
饱和吗?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过于饱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有了对雾凇的深入了解,面
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学生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课末,我为学生配
以《雪绒花》这一背景音乐,他们在舒缓幽静的美妙中尽享着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总之,在学生的质疑和品读中‚雾凇‛这一奇特的景观再现于学生的想象之中。
《雾凇》反思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
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 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
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
。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
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然
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
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
【四上习作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四上习作教案设计10-09
四上成长的故事习作09-04
四上习作成长的故事11-06
苏教版四上语文习作一11-19
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11-06
习作教学随笔08-18
习作教学10-24
小学童话习作教学11-05
习作指导教学设计09-23
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