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精选8篇)
1.高校办学理念创新 篇一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办学理念
——郭少兵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早已确定的基本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适应当代世界科技进步和人才竞争的形势,我们在办学中,就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做到这一点,必须创新办学理念。要认识到,第一,教育必须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学究式的为做学问而教育;第二,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把学生仅仅当成接受知识、再现知识的对象,甚至是考试机器。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三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学生全程负责。“三全”作为我们的工作宣言,具体体现了学校坚持平等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上,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和本领。课程是实现办学目标的载体,是学校一切教育行为的总和,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增大开门办学的力度,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实际,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
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
素质教育要强调素质的综合性。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求师生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同时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社会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我们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我校的特色教育,即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通过“五五”的普法活动开展的法制教育,在广大教职工中广泛持久地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
庭美德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师生的精神文明水准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向上而浓烈。我们还高度重视学校的品德社会课教育、教师的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班主任的教育以及学校党组织和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对广大师生开展理想情操教育。这种文化熏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为绝大多数科学少年儿童都是单纯而向上的,都是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的,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引导正确,贴近学生,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沟通,他们都能被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因校制谊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
我们郭岗小学自2004年以来,郭岗小学自2004年以来,在“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学校的办学理念已经以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教育的氛围,一种全新的态度春雨润物般的深入人心,极大地影响并熏陶着整个学校的师生群体。
首先,我们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软件硬件进一步完善、校园的绿化美化,教育管理等一切都人性化,且必须从构建一个和谐校园出发。学校希望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前提下。完成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达到“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其次,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清华和北大的人才,我们是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之人,所以,我们不只注重对优生的教育与指导,我们更多地在关注接受能力稍差,行为能力略弱,思维能力较低一些的孩子。其实,搞教育的人都非常清楚,面对未来飞速发展的世界,真正需要获得帮助的恰恰是这些孩子。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为每一位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基”。
郭岗小学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不仅仅是将一些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我们更多考虑到的是孩子的一生,学生的身体素质、个性发展、行为能力的培养等等,是从小起就必须具备的东西,教育的目的就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去具备这些品质。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因此竖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存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学到某一点知识更为重要,方法得当,丰收的希望也就更大。人生之路精彩而漫长,为了让所有孩子将来能在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所以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孩子,特别关注他们的习惯。
我们郭岗小学的办学总体思想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围绕新标,伴随课课改,大胆探索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教师,注重用现代教育理论、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及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武装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校文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创建平安校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思想,造就“学会、会做、会创新”的一人工新人。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发展。
办学思想:坚持“三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程负责),谋“创新发展”;贯彻教育方针,育“四有新人”。
办学宗旨: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师、学生、学校在维主体共同发展。教师发展:树立教师第一思想,建立一支政治思想文明,工作作风过硬,基本功扎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育人,业务娴熟,教育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队伍。
学生发展:一是要强化德育意识,突出培养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和契而不舍的毅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他们成就美好人生打基础。三是要注重夯实基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总之,要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取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发展:学校管理不断深入、规划、有效;校园组织结构要素、教育环境、师师间、师生间及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做到人人尽职,事事到位。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谐发展,真正做到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一流。
办学目标:环境美师资强质量高有特色
环境美:
1、校园、操场规划合理,保持整洁,草地花坛营造优美、绿色校园;树木挂上树种名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学校围墙、教学楼走廊、公用环境配有名画、名人佳作、师生精品,展现文化底蕴,营造艺术环境;教室布置各有特色,营造学习氛围;橱窗、宣传板报宣传学校及国家时事,培养关心国家、社会和学校时事意识。
师资强: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工作作风过硬,基本功扎实,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既教书又育人,以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
质量高: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能合作,善合作;意志坚强,毅力持久,心态健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能学习,勤学习、会学习;有强热的创新意识,勇于实践创新。学校办学社会效益好,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高,家长信任,社会放心,学生信赖。
有特色:形成以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特色的教育氛围,达到生活习惯良好率为100%的教育目标。
校训:立志正行勤奋创新
校风:文明勤奋务实活泼
教风:爱岗育人务实创新
学风:自主认真乐学拓新
师训: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构建平台。
师风: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师心童化。
我们都非常清楚: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社会是一面旗帜,对学校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因此,为了竖起这面旗帜,为了未来的目标,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的过程,过程是美好的,结果才会更加美好!
2.高校办学理念创新 篇二
一、马丁·特罗的发展阶段理论
在美国高等教育持续扩张的过程中,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马丁·特罗教授, 以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规模的扩张为研究对象, 创立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当一个国家的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 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当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以2006年的数据来看, 美国毛入学率为82%, 加拿大高达92%, 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 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都在30%以上。而中国的情况如何?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全局, 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 经过10年的努力,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扩招之前, 1998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623.1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到2002年, 在学规模160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15%, 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9年, 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 是1998年的4.8倍, 毛入学率达到24.2%, 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就是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美国是88%, 加拿大是55%, 澳大利亚是65%, 英、法等欧洲国家均超过50%。而中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有9830万人, 受过高等教育的只达到9.9%。下一个十年, 中国的发展目标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 适度稳定规模, 走内涵发展之路。从这组数据看, 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较大, 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却远低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二、高等教育趋同化发展的态势
在新形势下, 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趋同化发展的态势。趋同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目标定位都趋于高层次,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趋同, 三是学科设置趋同、特色不明显。首先,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各个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太大, 许多高校希望让学校能够跨越式发展, 在各自进行办学目标定位时都纷纷争创“一流大学”, 不是“国际一流”就是“国内一流”, 不是“国内一流”就是“省内一流、区域一流、市内一流、行业一流”。其次, 这种定位的趋同性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齐划一上。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为适应各个行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校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各个行业相适应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的人才基本无个性可言。翻开国内各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 应该属于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 课程体系差别很小, 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 学生的知识结构几乎都是“宽口径、厚基础”, 毕业后都是既精通理论又熟练掌握技术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人才”, 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影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质量。目前, 我国高校中又出现了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模式向本科生模式靠拢的新趋势。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偏低, 专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缺乏, 三者之间的可替代性强。最后, 这种趋同性还表现在学科设置趋同、特色不明显。理工农医师范, 不同名字的学校, 争先恐后地设置同样的专业。以某个省的省属院校为例, 近90%的本科院校都有7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 很难看出哪所学校在哪个学科上有明显优势。“小的就是不好的”似乎成了中国高校的约定俗成。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代之需,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校都应该追求“综合性大学”的规格或定位。高等教育源于欧洲, 初衷是提供文理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 但这种教育模式的背景是精英教育。20世纪下半叶, 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渐成为各发达国家的潮流, 其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以当前美国为例, 按学术层次划分, 分别有研究性大学、文理学院、一般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和社区大学等不同类型,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水平和教育投资意愿, 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就读。这种差异化的高等教育市场, 优化了人才的配置结构。但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呈现分级化, 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僵化, 不利于受教育意愿不同的学生的分流, 而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 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过多过死。而非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每个学校都追逐更大 (大学、综合性) 、更强 (研究型) , 而忘记了这些定位是不是它们所需要的, 这是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当多的专业学院值得深思的地方。
三、关于走出趋同化办学误区的对策思考
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定位。每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都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学校定位。长期以来, 对高校进行分类定位, 实现高校的分类发展, 是走出趋同化办学误区的正确选择。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目前, 我国有1867所高校, 情况千差万别, 模式复杂交错。各高校如何根据自身条件, 彰显特色发挥个性, 摆脱趋同化发展的危机, 走出千校一面怪圈呢?
1. 高等教育要合理分层。
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分类分层发展的问题至今仍无权威机构认定, 但以教学科研为导向, 将学校分成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四个层次的划法有一定代表性。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基础, 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 进行的是高深复杂知识的教学、学习与研究, 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 本科教育占主要地位, 培养直接走向社会的就业人才, 同时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合格生源, 承担适当的研究生教育和应用研究任务;教学型本科院校侧重教学, 传授知识或技能, 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生培养数所占比重较低, 科研能力相对弱小;高职高专强调理论教学, 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 培养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获得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2. 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
按照上述四层次的划分, 能够进入第一层次的仅首批9所, 后来增加到39所的“985”大学, 居于第二层次的是112所“211工程”院校, 第三层次是数量众多的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第四层次是数量庞大的地市共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研究型大学历史悠久、声名显赫, 是被国家确定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 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 而且是创造知识的基地, 更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教学型本科院校有600余所, 这类学校多按行业设置专业, 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服务地方的经济与发展是它们的主要任务, 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高职高专学校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一个重点, 受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数量增长很快, 已经超过1000所。高职高专学校应努力在区域适应性上做足、做大文章, 把贴近国计民生的重要特色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成为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真正担负起大众化教育的使命。
3. 各层次高校要分工明确。
从以上四个层次高校的数量看, 第一、二层次高校很少, 只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第三层次的本科院校, 占全国高校数量的32%;第四层次的高职高专, 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2%。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呈现的实际上是金字塔型结构。每所高校在这个系统中, 都有自己的坐标, 无论位置高低, 都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相互替代的组成部分。各层次高校应安于本位, 求真务实, 不错位, 不越位, 服务各自的对象, 谋求各自的发展, 发挥各自的优势, 形成各自的特色。塔尖的大学, 要坚守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 着重发展精英教育, 秉承探究和教授高深学问的主旨, 突出基础研究、科研开发和研究生教育, 严格控制办学规模, 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塔身和塔基的高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以教学为核心, 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 立足地方、区域, 自觉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 为各行各业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需要。要整合和优化地方高校结构与资源, 提倡特色强校, 只有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在社会需求与自身特色的紧密结合上做好文章, 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
摘要: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高校在办学理念上过于贪大求全, 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态势。克服同质化办学的倾向, 必须科学定位, 合理分层, 明确分工, 实行分级分类教育, 引导高等教育系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考
参考文献
[1]刘延东.高校要努力克服行政化倾向.教育部网站, 2010-9-13.
[2]潘懋元.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龙岩学院学报, 2006, (2) .
3.创新办学理念育“社会中坚” 篇三
千年石城,璀璨华年,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南师附中,一所发展中的百年名校,是江苏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ISC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学校。南师附中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四大名校之一,承载着南京人乃至众多江苏人的辉煌与梦想。
据该校陈履伟校长介绍,附中的百年历史可以上溯到1902年,国家和民族面临数千年来最危急的时刻.她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在虎踞龙盘的古城金陵应运而生.此后百年,附中十易校名,七迁校址,经历过两江师范附中、南京高等师范附中、东南大学附中、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的变迁;由于战争的炮火,又曾辗转于安徽屯溪、湖南长沙、贵州贵阳。其间名有贵阳国立十四中、青木关中大附中、沙坪坝附中分校、中央大学实验学校;1946年回归南京(鲁迅读书旧址——江南路矿学堂),又经国立中央大学附中、南京大学附中、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南京鲁迅中学、再名南京师范学院附中的历程,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至今。2001年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南京师大附中独资创办了南京树人国际学校;2002年,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创办了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2005年,与建邺区教育局合作创办了公办性质的精品师范初中——南(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它们与附中本部实施教科研一体化管理,共享附中教育集团优质资源;2009年1月,与宿迁市宿迁区联合创办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这也标志着百年附中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开展崭新的腾飞。
陈履伟校长说,回首百年,附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附中的发展也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在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中,校名校址虽屡经变更,但附中师生始终怀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附中今日的校训是:“爵得菜根,做得大事”,两江师范附中时期(1905-1914)学校即以此训导学生;附中今日的校歌,始创于南京高等师范附中时期(1921-1923),由国学大师柳诒徵作词,歌词中写道:“社会中坚,学校栽成众;秉南雍风,教师承远重。”一百多年来,这样的精神薪火相传,绵延至今,形成了良好的学校风气。
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
2011年元月5日下午2时,南师附中礼堂内座无虚席,江苏省省长助理、南工大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教授正给南师附中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科学启蒙课,演讲主题是膜科学与技术漫谈,在场的数百名学生如痴如醉,之后的提问精彩纷呈。
陈履伟校长说,通过著名高校的品牌专业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可以让在校中学生提前感受到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陈校长认为南工大的材料学、化学工程,东南大学的生物工程、电子学,南大的大气科学等专业,均属著名大学中优势专业,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讲座活动,可实现名高中与名高校的“无缝双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一些有创新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的学生走进科学家,这种思维特性的改变无疑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立足课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有效性,让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提升学生的认知理解,促进师生情感共鸣,通过规范、有效、创新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志存高远的办学目标
陈履伟校长说,南京师大附中历史上以“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而著称。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附中校友回忆说:附中之为附中,就因为附中的老师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附中一直致力于创造条件,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教师,让一流的学生接受一流教师的教导。王瀣、柳诒徵、杨铨、严济慈等著名教授曾在此执教。领先的教育理念加上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畅通的国际考察研究渠道,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江苏省中青年专家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4人;江苏省、南京市名师5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6人;市学科带头人20人;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2人;在职专职教师中,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其中硕士约占40%。一大批德才兼备充满睿智的骨干教师,构筑起附中最有创意的教育教学平台,他们耕耘着附中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勾画着中国基础未来发展的蓝图。——本部锐意实验,是南京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
上世纪的20年代(南京高师附中、东南大学附中时期),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实验“六三三”学制就在全国率先实验影响至今的“六三三”新学制,在中国率先实验中国的“学分制”,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
30年代(中央大学附中期间),著名心理学家艾伟教授在我校开办了中学六年一贯制学习心理实验班。
5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进行高中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
6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期间),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试点的四所学校之一,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主持下,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在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突出能力培养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影响全国的可贵探索。
8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南京师大附中)以来,我校承担了国家教委“七五”、“九五”和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尝试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改革,将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旨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交叉,必修科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课程模式。
1980年,学校增设选修课程,拉开了学校整整30年校本选修课程的序幕。当年,从高一到高三逐渐开设了英语、文学、计算机、实验化学、生物、音乐欣赏、美术、电工、无线电、历史、天文、地理、经济管理、速记等20多门选修课程,有80%以上学生参加选学,学生可选择的课时占11%。
80年代,学校还开发了课外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形成以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合唱节等大型学校活动系列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活动课程体系,诞生了航模、海模、无线电、生物、历史、文学、摄影、美术、音乐、舞蹈等课外活动小组。
1992年,学校开始的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校的可选择课程占总课时数的约72%,包括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学科,分别按照A、B、C层次研究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
2003年,国家推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也是我校课程改革的新起点。学校根据“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建设课程超市和课程
进入21世纪,附中以建构“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育人模式”为抓手,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学校领导方式,优化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式,提高学校办学效能,提高学校教育力。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创造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适应社会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群。
2006年,附中开设了江苏省第一个国际高中文凭(IB)课程实验班,为附中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世界公民提供校本教材,为学生选择国际一流学校提供机会,在附中与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培养世界公民、国际英才探求一条自己的路。
2007年,学校又成立了中学整体教育实验班,并首届招生,在中国中学基础教育领域中率先进行了课程和学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转型期深层矛盾进一步凸现,社会对教育多元解读、有更高期盼的背景之下,“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和创造人格的人”,成为“新百年,新附中”的神圣使命。
衷心祝愿南师附中乘着中国基教改革的强劲东风,迈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4.高校办学理念创新 篇四
学生作为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服务对象,因而学校的发展要以学生为前提,高校管理中将创新管理作为管理的支撑要点,通过创新、高效的管理不但能代表学校的素养,更能代表学校的品牌文化。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开展适合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长效管理模式,让高校管理更具科学化。
一分析高校的管理形式
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传统管理模式,是在现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运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规范学生行为,这种管理是刚性管理,也是外部控制管理模式,管理中个体、组织和社团都处于外控范围外,所以民主化管理成分较少;第二,是组群中的自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借鉴外国的管理形式发展起来的,要求社团以及学生会开展自我管理,并要求运用柔性管理模式,让管理形式更灵活。第三,是群体和个体化管理,这种管理有组织性,把个体以及社团都控制规划在内部控制中,民主化的自我管理,让管理方式更具柔性。
二高校的管理现状以及思考
(一)管理人员思想僵化
部分高校没有开展管理改革的举动,究其原因是管理人员的思想比较僵化,管理运用的方法也因循守旧,宁可守着错误的保守管理模式,也不愿进行大胆的教育管理创新尝试。由于管理者习惯于这种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一旦推行就要重新适应,因而宁愿使用原有熟悉的管理模式。导致教育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况,不能更好的适应和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不能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
(二)管理停留在面上
教育管理全部停留在“管”上面,没有重视教学服务,更没有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会的智慧和作用,导致教育管理不能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起来。
三高校管理创新探索要素
(一)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开展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由于人本管理时主要是将人的因素看成高校管理的主要出发点,管理进程中要重视人的想法,要根据人的特点进行管理,这样开展的管理更容易被广大师生接受,也能更好的服务广大师生,多种管理手段的应用,能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化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可在校园范围内形成较好的文化环境,专家、教授都要通过学术研究工作积极的参与到校园管理中。且确立教师在办学和治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管理,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形成全校教师共同管理的教育管理新模式。管理中需要创新人本管理理念,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能够理解、尊重,挖掘主体内涵,在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情况下,不但把学生看成管理对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且在管理中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结合教学活动,内化管理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民主法治的育人理念,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履行的责任和应该享受的权利,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契约管理,因而法律意识的树立比较重要。学校范围内开展的民主建设是社会民主建设的关键,为了实现其建设的自由、平等和公正,高校建立民主非常必要。民主建设包括班级建设的民主化观、学生会成员的民主选择,这些民主建设要在大胆的尝试中不断深化,最终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二)创新管理制度
1.深化学生自主管理
需要深化自主管理,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管理需要由外部控制走向内部管理的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管理制度,以直接管理为动力,制度管理充当基础,自我管理成为管理的常规形式。高校的管理价值观主要是决定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要素,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能够成长,有自律意识,这将推助学生的成长,目前大学生普遍素质较高,所以有着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潜能,这将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条件,有效的促进教育模式,适应高校的科研教学改革模式,为学生的管理高效化提出重要意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深化以及发展,学生在管理上更倾向与自主化管理模式。
2.优化信息管理机制
优化信息管理工作机制,现代社会信息化飞速前行,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信息速度加快,冲击教育常态,网络中要凸现出多元的文化和多元的价值,让网络交往出现平等化现状影响和冲击学生,学生的管理者需要有掌控网络的能力,加大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学生管理者需要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构筑好网络学习的平台。例如,可以借助网络做好学籍管理,给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学生入学状况、在校表现情况、政治修养、道德素养等方面,并且体现出奖、助和贷的基本状况,把学生的性格和考评等因素加入进去。成为信息化管理的要素,学生结束学业以后,将这些信息当成礼物馈赠给学生,让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道路,从而让学生具有心灵感悟。
3.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性高校的管理模式需要结合教育内涵,总结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准出发点,建立教育的目标,分层办学。要以就业为管理的前提,转变就业理念,开展适宜就业的管理模式,将终身教育看成是教育管理的背景。由于科技时代的飞速前行,信息和知识不断的更新换代,原有的校园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发展,所以要不断的通过学习补充新知识,借助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扩大高校的开放化程度,用以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源,满足高校发展中的多元化发展理念。
(三)创新型教师队伍
健全相关制度,采取措施,做好严格的管理。管理中要为高校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不但要借助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也要在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奖罚分明中做好考核,综合评价。采用分析和交流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为学生开展创新管理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很多制度的推行要求施行者主观认同,教师是推行制度的核心人物,因而要求教师有创新理念,能理解制度并推行制度。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聘请各个行业的精英,比如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做高校的兼职教师用以提升高校的整体师资队伍素养。各界的精英讲学,不但能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能传授实践知识。因为传授过程中加入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让学生受益匪浅,对学生今后成长有较大帮助。
四结束语
学校发展中,教学是核心,管理需要为教学服务。教学发展过程中也要带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流程,如果教学目标中没有管理理念的融入,那么教学管理将没有保障。因而教育中要让教学和管理相互配合,提高办学素质,完善办学标准。
参考文献:
5.高校办学理念创新 篇五
摘要: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导思想下,试图通过教学实验,将“自编操”内容融入健美操教学,按照学习认知规律将实验班的健美操教学分为三个单元,根据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安排自编操内容和考核内容。实验数据表明:“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是必要的、可行的和有效的。“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宽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的空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新;健美操;自编操
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内在的本质需要和实践要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具体到健美操教学更应如此。“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健美操的发展。”[1]但在实际健美操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单一化,过多强调身体、技能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目标;教学内容上有研究表明:贵州大约有88.9%的高校采用《新大众等级标准》, 很少有教师把培养学生“创编”能力作为健美操教学的新增内容。[2]教学方法长期沿用讲解-示范-练习;教学评价大多以现存的套路作为考试内容,且在成绩评分中所占比重大,一套操学完考完就快速地忘记,种种缘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选修健美操的人数有减少的趋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贵州大学级选修健美操的90名女学生(实验班、对照班各45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授课时间不同来分班,实验班为周一上午上课,对照班为周一下午上课,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比较,比较的依据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间差异无显著性。(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论文约30余篇,阅读《体育教学论学程》、《健美操》、《学校体育学》、《全国健美操指导员培训教材》书籍,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在参阅大量文献和面访有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经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74,效度检验系数为0.68,说明该问卷还是可以实施具体测试,故向两个班的学生发放了问卷,共90份,回收问卷9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1%。
3、实验研究法
采取等组实验,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组将“自编操”内容融入教学。在实验进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上课时数、环境等条件控制相同。
4、数理统计法
结合体育统计学相关知识,利用excel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教学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
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两点: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自编操”正是以当前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而构建和实施的。[3]
2、最优教学模式
根据日本学者广岗亮藏的观点,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应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习者发展水平这三个变量构建的模式。[4]
(二)教学单元的设计
1、单元一:即感知学习阶段
课时数:5次课,共计10个学时
教学安排:(1)第1次课为理论课,主要讲解体育锻炼的意义、运动健身方法及健美操的概述;
(2)第2-4次课教师主要采用示范-讲解传授健美操基本动作及基本动作组合,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模仿学习;
(3)第5次课,健美操基本动作、步伐检查,不作为考核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站队位置、能力高低及专业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5人。布置课下作业,即给出规定的步伐,要求每小组给每一个步伐编排l-3种手臂动作。
2、单元二:即理解学习阶段
课时数:10次课,共计20个学时
教学安排:
(1)第1次课为理论课,通过开展健美操的创编技巧、健美操的营养与评价等讲座;
(2)第2-9次课,分别按照《新大众等级标准》动作组合顺序进行两套健美操的学习。每次课在学完组合动作后,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20分钟或课余时间进行创编,动作不变;
(3)第10次课即考核,每组学生可以任选一套编排好的等级操进行测试。
3、单元三:即创造学习阶段
课时数:3次课,共计6个学时
教学安排:
(1)第1-2次课,虽然课时数少,但是在已有动作基础、编排经验、组内同学间的默契以及课余时间准备的基础上,能独立编排动作应该不是问题。学生间仍旧是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编排出能充分体现“健、力、美”特色的健美操新套路动作。
(2)第3次课即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自述和表演两个方面。自述指考核前该小组成员用语言叙述创编整套健美操的风格特点、所涉及的健美操步伐名称及运动强度等内容;表演指该小组在所选的音乐伴奏下,表演小组创编的健美操套路。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健美操教学重视教师的教法,轻视学生的学法,教师按照示范、讲解、带领学生一拍一个姿态反复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讲得多,练得少,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且运动负荷不够,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追求个性,不拘泥于死板的单向灌入式学习,渴望在掌握健美操技术与理论知识的同时,大胆的尝试,更加突出自己鲜明的个体,满足个性发展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他们非常清楚健康与运动的关系,也想掌握好某项运动,使锻炼具有科学性、长期性。
(二)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把精力过多地用在单纯记忆过去的知识上,就会影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这不仅是一种精力浪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教学长期不能融入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行列,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而存在的共性问题。”[7] 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将是最有利的说明:93.3%的学生(42人)对“自编操”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学习健美操编操很有必要,掌握该技能将终生受益,并希望能长期坚持下去。
(三)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有效性
“自编操”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期末成绩和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加以证明,见表2、表3。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核内容都是两套操,两套操得分取平均。不同点在实验班测试等级操中的任一套“规定动作,自编队形”的操,以及一套自编操;对照班则是测试两套规定等级操。从成绩看两个班成绩差异有显著性,明显实验班好于对照班成绩。从锻炼态度及学习效果的自我评定看,实验班学生对运动能力、学习积极性方面的认可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班,真正达到“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转化,使课堂效果和质量得到提高,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8]
四、结论
“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宽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的空间。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现代课程意识,体现了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还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大学出版社,,(2).
[2]韩伟.健美操课程在贵州省高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3]王晓红,应瑞春,孙晓春.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 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创编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及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3):47-49.
[4]俞爱玲.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02,9(2):77-79.
[5]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8).
[6]江永贞.浅谈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14(6):88-89.
[7]贡娟,李晓红.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20(5):22-24.
6.学校办学理念 篇六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指在区县域中小学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吸纳3至5所同类型、同层次的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合理组建成为一个大学区,实施捆绑式发展。学区长对学区实施统一管理,并对学区内的人事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调配等有一定管理权限。
改革首先在碑林、雁塔、莲湖、新城四区试点中开展,目前已设立72个大学区,有171所小学、112所中学纳入试点。各试点学校共同开展教科研工作,通过观摩教学、培训会等形式共设立研究课题1198项,进行学术教科研活动1376次,参与校际交流的教师达36899人,实质性互派交流教师555人,短期交流教师2960人,共享教育教学设施1780项,惠及学生18.7万余人。
“小升初”是义务教育阶段,本不存在问题。然而,随着民办学校不断创“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集中,自主招生背离了教育宗旨,问题越来越多,“奥数”甚至成为全国的热点。西安市教育局将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纳入统一考试,每个学生首先有一所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校作为保障,同时可以参加“名校”的考试,采取网上报名、网上阅卷、统一录取,机会均等,不涉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大纲以外的内容。从2013年起,更为完善的改革将全面展开。核心内容是民办学校“小升初”考试中,实行“以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为主,结合招生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评价,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收新生”的方式。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评价重点是针对择校热、小升初、减负等焦点问题实施的教育改革措施。按照政府公开采购的程序要求,经过招标、评标、公示、竞争性谈判,最终由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作为中标单位来承担教育创新评价体系工程的建设。
创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西安市将综合素质考试列入中考科目,考试不设任何教材,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培训班,主要内容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习惯养成,所得分值按50%计入中考成绩总分并纳入中考录取。
张家庄小学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创新育人,育创新人”,“为学生发展服务,对学生一生负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的校风是:团结拼搏求实创新
学校的校训是:诚实文明厚德博学
7.高校办学理念创新 篇七
一、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历程
首先,应以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与方向。《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大纲》[2]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外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确立正确的理念与方向同样应结合自身的客观环境,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因此,必须将外国语学院的发展融入整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简称华水) 的发展来分析。回顾历史,华水外国语学院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伴随和依托着学校的发展。华水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基础部外语教研室。随着学校的发展,出于办学的需要,1998 年12 月28日,外语部成立,成为正处级教学单位。2002 年4月,外语部更名为外国语言系,开始招收英语专业学生。2008 年外国语言系新增对外汉语专业。2009 年4 月外国语言系更名为外国语学院,揭开了新的篇章。2011 年又新增俄语专业。2014 年外国语学院获得翻译硕士( MTI) 授权点。可以看出,外国语学院的发展,一直都是学校发展的一部分,一直受益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反过来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扬长避短、市场为先的理念
在华水的学校发展纲要中,提出、完善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也是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建设的要求,是高等院校追求的目标。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外国语学院的发展也必须以学校特色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与众不同的增长点,培养基础扎实、优势明显的外语人才,才能在全国众多外国语学院中体现独特的风格,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就业市场的青睐。
从省级重点学科分布来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以工科理科为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认清这样一个大环境,认清自身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位置对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来说是首要的、必需的,是实事求是,使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第一步。
华水工科实力雄厚、优势突出这样的大环境为外国语学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坚实的基础与诸多的有利条件。这才是外语学院的优势之所在,发展之依托。抛开这一有利条件,置外语学院建院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事实于不顾,与历史悠久、师资雄厚的大型外国语院校在其明显占据主导优势的语言、文学等传统领域分庭抗礼,希望脱颖而出,即使不说困难重重,至少在短期内也是难以实现。
因此,外国语学院在发展中应以“扬长避短、市场为先”为理念,把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着力点,发挥华水工科突出的优势,整合丰富的资源,结合水利水电等专业在学生就业中居主导地位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外语基本功扎实、具备基础水利水电知识、可以胜任相关国际工程翻译和商务谈判,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理念要求外国语学院认清形势,尊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夯实学生外语根基,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在本校最负盛名、最能吸引用人单位的领域的专业知识,改革流于宽泛、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成为学有所用的人才,进而通过良好的就业口碑扩大外国语学院在招生市场上、特定用人单位中的影响,最终在众多外国语院系中脱颖而出,成为工科类外语学院的佼佼者。
三、根扎外语,花开工、商的发展方向
所谓“根扎外语”,是指在发展中以外语为本,出发点和工作重心始终放在外语上。所谓“花开工、商”,是指在以外语为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华水工科优势资源,结合社会对工科、商务领域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培养外语基本功扎实,懂工程、懂商务、务实、能干,能够胜任工程翻译、商务谈判的人才,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这不但有利于实现高就业率,还将形成华水外国语学院显著区别于其他高校外语学院的鲜明特色,成为涉外工程、国际商务领域内的著名教育品牌,最终成为社会公认的“工程、商务类外语人才之摇篮”。
这样的发展方向既基于对当前外语教育现状的思考,也基于华水的具体情况,以及外国语学院“扬长避短、市场为先”的理念,是对当前客观现实的认识与分析,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在当前各高校纷纷创建外语院系的情况下,能否依托优势资源,形成鲜明特色是外语院系是否拥有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外国语学院必须以外语教育为根本,失去了这一点,盲目发展非外语专业,过分强调教学中的非外语成分,外语院系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存在的意义,成为邯郸学步,成为“四不像”。另一方面,必须正确认识纯粹的语言学、外国文学等方向的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需求量,以及需求层次。在本科阶段过分强调语言学、文学等人文因素,可能直接导致偏离社会需求,培养出高不成、低不就,无法胜任理论研究,又不具备应用能力的庸才。
华水在工科领域,尤其是水利、水电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而慕名来华水的用人单位又大多涉及这些领域,他们希望得到的是踏实能干,应用能力强,既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又了解技术工程,并能用外语进行商务项目谈判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根扎外语,花开工商的发展方向是外国语学院紧跟时代的步伐、响应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保障,是在未来外语院系、外语人才供大于求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只有坚持这个方向,才能在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永葆青春,生机勃勃,不断前进。
四、“外语+ ”的办学理念
华水党委书记王青义教授在2015 年调研外国语学院的座谈会上,听取了外国语学院的汇报后首次提出了“外语+ ”的理念。他提到“互联网+ ”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希望外国语学院深入研究和实践“外语+ ”的理念,寻求外语和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笔者认为“外语+ ”的办学理念是对“根扎外语、花开工商”发展方向的升华,不仅加深了内涵而且扩大了外延。不同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将其扩展为“外语+ 工程”“外语+ 商务”“外语+ 旅游”“外语+ 医学”“外语+ 物流”“外语+ 农业”“外语+ 武术”等。深刻理解“外语+ ”的内涵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做大做强外语,要搞“外语+ ”首先外语要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外语本身的内涵建设。二是要高度融合。外语和行业的高度融合并与其他行业“联姻”,通过融合实现共赢。三是要加速“外语+ ”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建设。国际化和信息化是推进外语和专业方向教育的必要手段,只有加强国际化办学能力,才能加强外语学院的内涵式和专业化发展; 而信息化教育是新时期以网络原生代大学生为主的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8.论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内涵创新 篇八
关键词:民办高校 办学主体内涵 创新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社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办学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契机。但是,从目前民办高校办学现状看,一些民办高校在办学主体内涵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办学认识不清,重经济创收,轻教学与管理。一些民办高校着重思考办学投资与收益比,偏重于经济效益,总想以较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换取更多的经济回报。为了经济效益,举办者往往采取高调的扩大宣传,急造社会影响力,想吸引更多的生源,以招生人数换取经济收入。而对被招进的学生如何培养,则是形式与内容难以对称,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创业就业不能相匹配,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能力与社会需求难以相融合,一届届新生人才资源秃废。其归因源于学校重经济创收,轻教学与管理,办学思维认识不清,说做两盘棋,没有摆正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顶层权责不明,长期存在隐形“木桶效应”。民办高校历经艰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一些民办高校办学 “木桶”效应还隐形存在,阻碍着自身发展路径,如顶层权力基本掌握在举办者一人手中,实权岗位 “家族化”,“印象式”招聘人,“感情式”用人,行政管理要“圈内人”,并以绝对服从为标准,认为“听话比能力更重要”,内部行政、教学、后勤等管理紊乱,层级执行力软弱无力。办学要素的短板,办学实力短斤少两,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使得学校办学社会声誉下降,形成办学负增性循环。
3.师资水平欠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有差距。社会人才需求看重的是学生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真实性、实用性、内创性。民办高校办学存在着师资队伍的 “老少兵结构”、教师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专业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较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基本没有,教材、教学设备陈旧,课堂教学只讲形式和数量、淡化质量等等问题。办学条件、教学水平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不符,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二、问题对策
上述问题现象可视为民办高校的基本结症:办学认识问题、顶层权力配置问题、人才队伍匮乏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否可以从以下观点考虑解决。
1.“二元思维”意识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渊源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本文所谓“二元思维”意识是指,由于相关民办教育政策规定,民办高校办学需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由此催生出两个思维模块:一个是教育思维,即办学如何为社会服务,如何获得社会效益;另一个是经济思维,即办学如何创造经济收入,获得市场效益的思维。“二元思维”对民办高校办学的影响与作用:
(1)“二元思维”是民办高校专属办学意识。“二元思维”是民办高校办学的胎里带,渊源来自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政策规定。只要有民办教育的存在,其“二元思维”意识必然存在。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办学服务社会和创收经济,两个指标并不矛盾,因为创收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投资教育,使教育优质化,进而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民办高校的办学经历也充分证明,“二元思维”的中心思想与国家民办高校政策不冲突,一批办得好的民办高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民办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二元思维”是民办高校内创力的动力源。民办高教政策规定的民办高校的“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路径,说明国家只给民办教育相关政策不给经费,民办高校办学只能靠自身智慧和能力,面向市场搞创收。所以,民办高校把办学的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创收上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毕竟,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自然也包括民办教育在内。民办高校不是“巧妇”,更“难做无米之炊”。民办高校具有“二元思维”办学意识是民办教育内创性的必然,符合民办教育发展规律。
(3)“二元思维”的实质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反映。民办高校办学离不开市场经济。“二元思维”的功能之一就是积极协调和适应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运用经济理论指导教育管理与教学,实现两者规律有机结合。“二元思维”重视市场经济的创新功能,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依靠市场经济杠杆调节学校办学内涵,使之具有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有效地实现学校“二元思维”的目的,即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各方人才和创收更高的经济效益。
(4)“凝练“二元思维”意识,提高办学认识。二元思维”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动力的思想源泉,对提质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用人单位认同、社会满意的人才起着基础性作用。民办高校一定要创新办学两个尺度:一个是创收投入对改善办学条件的程度,另一个是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度。社会对人才需求是横坐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纵坐标,纵横坐标的交叉处,是学校发展的最佳选择方位。民办高校应厘清“二元思维”的功能,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实际优势,规划好发展方向。
2.构建顶层权力分离机制
所谓顶层权力分离机制是指,民办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基础上,依据民办教育法规政策,科学配置办学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并科学实施权力分离,其目的是规避三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排除办学发展的不利因素。
(1)权力分离,重在权责合一。在一个社会组织中,权力分配往往是不均等的,即存在着权力等级。一般说,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拥有办学所有权,经营权属于董事会,管理权则委托于受委托的校长及其管理团队。毋庸置疑,举办者、董事会与校长三方会经常发生矛盾冲突,主要是体现在举办者强调经济效益与校长注重社会效益之间的冲突。笔者认为,教育有其内在规定性和规律,办好教育需要教育内行操办。民办高校举办者事必躬亲的行事方法和“家族式”管理不一定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举办者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职能做清晰的划分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学校交由董事会托管,使所有权与经营权清晰分离,使董事会全权负责学校的政策管理、战略管理,按照所授予的权限招聘校长管理学校,校长在董事会授权下负责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只有三者的权力结构边界清晰,才能促进三权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相互制衡、和谐发展的局面。
(2)构建务实的董事会。民办教育政策规定,董事会是民办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学校规划发展、财产支配和人事设置等权力。但是有一些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形同虚设,举办者自任董事长,权力独揽一身,其他成员无话语权,而且在人事构成方面,家族成员、亲戚、关系户比例过多。笔者认为,董事会除了民办政策规定的职能外,首先,它是民办高校权力信任托管机构,职责之一就是统筹好学校各项事宜,做好举办者的代理安排,服务好受委托校长的工作;第二,它应该是民办高校的“决策孵化器”,是举办者与校长中间的“议事求是平台”,是顶层政策、机制、制度设计的制定者、发布者、执行者;第三,它应该是学校的“发言人”,是权力定责“办事处”,对外树立学校形象,对内提质成员素质。
(3)清晰举办者、董事会、校长之间的关系。举办者、董事会、校长三者的关系是交流、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各自权力层面不同、权责也不同,需要相互沟通、协调和监督。有限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可相互借力发展。举办者应该高瞻远瞩,不为一时一事亲力亲为,要知人善任,权力委托。受委托的校长应该以校为家,把公办办学经验与民办高校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可强行灌输公办高校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三权分离是清晰权限、相互依存、合作发展。要处理好三权关系,必须明确三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避免出现失职和真空。三权要保持良好的关系,加强协调、沟通,遇到原则问题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减少无谓的纠葛。遇到非原则问题,要多理解、谅解,通过协商解决。
3.固化外聘教授治校机制
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所谓外聘教授治校机制是,民办高校短期内不能培养出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公办退休教授现成的知识、能力和智慧,参与学校治理、教育管理与教学,有效解决教育行政、教学和科研人才短板的一种用人机制。教授治校采用动态遴选机制,鼓励退休教授在民办高校实施“二次革命”,发挥他们在公办高校凝练出的知识智慧、科研成果和成熟稳健的工作作风等作用,为民办教育再做贡献。
(1)外聘教授治校机制是民办高校办学发展的基础保障。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实施外聘教授治校机制,有利于快速集结学校顶层主持、高端管理、科研教学等人才,形成民办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实力派;有利于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快速形成标志性成果,并对年轻教师起着传、帮、带作用;有利于教育管理与教学的高起点,学生全方位享受高水平、高质量的授课。受聘教授不但是教育教学与科研的主力,更是在学校决策、治理和管理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是民办高校办学发展所需要的支柱力量。民办高校需要紧紧依靠教授的治理、管理、教研,引领和调动全校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
(2)构建教授聘用预约机制。所谓教授聘用预约机制是指,公办高校教授在未退休之前已被民办高校预约聘用。也就是说,民办高校为了聘请到专业所需的教授,在公办高校摸底排查,筛选出将要退休的可聘教授,经过协商,提前与其口头预约或签订预约协议书,以确保退休教授的到位率。公办退休教授精力充沛、经验丰富、能力娴熟,可用期一般都在5—10年,而且是现成的、有备而来,当聘即用,是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高的保障。民办高校对待所受聘教授一定要尊重、敬待,在身体健康、工作条件、薪水待遇等方面要给足关心、爱护和满意。
(3)积极组建教授群,涵盖到学校的各个层面。民办高校短期内自我培养合格人才队伍很难见效,大量聘请专家教授充实到学校各个层面具有短、快、实的效果。一是决策层面,聘请的知名教育专家充当董事会理事,参与董事会会议;二是领导层面,充当校长和副校长角色;三是在管理层面方面,教授充当中层干部、二级院系主要负责人、管理者;四是教学科研层面,教授在工作一线上,充当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带头人。外聘教授参与办学发展,可使学校办学力量焕然一新,办学质量和效果会大幅提高。
三、思考
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创新办学主体内涵的目的就是创新办学理念,深化办学管理机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二元思维”、顶层权力分离与教授治校是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内涵的基础要素,三者之间是支撑办学的三角互固关系,三方相互交叉和融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1.“二元思维”将是民办高校长期的办学意识
民办高校“二元思维”的实质是其教育的经济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映。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二元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二元思维”的视角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脉搏,领会经济社会转型和人才社会需求实质,指导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充分认识“二元思维”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科学灵活地做好经济与教育双项得利,疏通好、运作好与办学有关联的社会关系和工作。要充分认识“二元思维”的治理与管理功能,用“二元思维”意识规范内部管理,制定学校的决策、机制、制度,对照、检查和总结办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2.顶层权力分离是民办高校办发展的基本保障
笔者认为,顶层分权对层级权力执行可产生正能量,即按教育规律办学。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顶层权力分离的价值:一是顶层权力分离有利于内行治理、管理学校。懂教育的专家、教授行使学校治理权、管理权,可掌控学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二是顶层权力分离有利于顶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有效规避教育失误,防止办学行为偏差;三是顶层权力分离能确保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各负其责,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四是顶层权力分离使得办学机制、制度更加清晰、有效,权责的自觉性更加提高,最终保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强调的是,顶层权力分配设计一定要合理、可行,权力边界一定要清晰,权力定责一定要量度适宜。
3. 外聘教授是民办高校不可替代的办学力量
外聘教授是民办高校治理、管理、教学的不可替代人才。外聘教授就是“借鸡下蛋”:一是借力于他们的科研成果,可快速地应用在办学所需之处;二是借力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直接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三是借力于他们的成熟的教学经验,有效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借力于他们的教育管理方法,确保教育秩序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教授们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学校培养、引导年轻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上快速成长。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坚持办学资源统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树立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 的办学理念,深化办学结构,优化专业学科的类型和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制度创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总之,坚定“二元思维”意识、清晰顶层权力配置、科学合理启用外聘教授,对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2.
【高校办学理念创新】推荐阅读:
高校联合办学协议08-10
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10-11
教育教学办学理念10-30
办学模式创新10-08
高校党建创新项目08-26
高校食堂菜品创新11-04
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措施探讨07-08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10-08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