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文化之餐桌座次礼仪(共13篇)
1.餐桌文化之餐桌座次礼仪 篇一
餐桌上座次礼仪
1、“主陪”位置:主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一顺位,即是请客的最高职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位置在正冲门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庄主,把握本次宴请的时间,喝酒程度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带动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有些地方是没有这个位置的,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便于照顾。
4、“主宾”位置: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
5、“副主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以上主陪的位置是按普通宴席掌握,如果场景有特殊因素,应视情而定。
若人多,可参照以下的规则:
1、“主陪”位置:主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一顺位,即是请客的最高职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位置在正冲门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庄主,把握本次宴请的时间,喝酒程度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带动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有些地方是没有这个位置的,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便于照顾。
4、“主宾”位置: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
5、“副主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从上面说得可以看出,整个位置是按照“主陪”位置的确认而来的。那么如何确认“主陪”的位置?有两种办法。一是餐巾的摆放。一般情况下,由于各地餐巾的折叠方式不同,从形状上很难区分。但主陪的餐巾折叠是最高的,或者主陪位置的餐巾颜色跟其他不同。二是筷子。比较正规的酒店,主陪和副陪位置的筷子是各两双,俗称“公筷”
中餐不同西餐,座位有很大的讲究.如果只是知道一部分,到时可能会出错.你需要详细了解.位次排列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
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如图9-5和如图9-6。
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观念的转变,体现国人素质。同样,餐桌上的礼仪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与品位。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人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 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於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於吃饭,要提起饭碗贴著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一,正式或大型宴会
正式或大型宴会一般都排席位,也可只排部分客人席位,其他人员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
1、宴会席位主要是根据出席人员礼宾次序安排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政治关系、语言使用、宗教信仰和专业等诸因素。
2、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右高左低。
3、两桌以上的宴会,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可以与主桌主人位置同向,也可以面对主桌的位置为主位。
4、如遇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他的尊重,可以把主宾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则坐在主宾位置上,第二主人在主宾的左侧。
5、如果出席人员中有身份高于主人者,可以由身份高者坐主位,主人坐在其左侧。
6、有女宾时,中国习惯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宾坐男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女主人右上方。按照国际一般惯例,不安排夫妇坐在一起,通常是将男女掺插安排,以女主人为准,主宾在女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在男主人右上方,7、主宾带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又不能出席,通常可请其他身份相当的妇女作第二主人。如无适当身份的妇女出席,也可以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8、如使用长桌,一桌6人、10人或14人时,男女主人可坐在餐桌两端的传统位置上。如果一桌8人或12人时,男女主人就职宜坐在长桌两端。
9、如使用圆桌,译员一般安排在主宾的右侧;使用长桌时,也可以安排在主宾与主人的对面。译员不上席时,则坐在主宾和主人的身后。
二,较小型或非正式餐会
招待客人进餐时,必须判断上、下位的正确位置,以下的座位是上位:窗边的席位、里面的席位上、能眺望美景的席位上。
安排座位时,请客人先人座;和上司同席时,请上司在身旁的席位坐下,你应站在椅子的左侧,右手拉开椅子,而且不发出声响。
还有,预订场地时,应交待店方留好的位置,不要厕所旁或高低不平的角落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主人坐上座,就是面朝门的方向,然后按身份重要性依次坐在主人的左右两边
开席,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首先在倒酒时,通常正确的方式为酒杯只倒二分之一满。
不论宴会是在住家或餐厅举行,如果你提供的是珍品佳酿,务必把酒瓶拿出来给客人瞧瞧。
如果你提供的只是普通酒类,请事先把酒倒在有塞子的玻璃瓶内,玻璃瓶不用放在垫子或银盘上。
许多品酒师都觉得,加重酒精浓度的葡萄酒,应先倒进有塞子的玻璃瓶,再端出款客。
款客的红酒温度应相当于室温。如果你的红酒太冰,可建议客人用手暖酒。
宴会前请先把白酒摆在冰箱至少两小时,或放人装着冰块和冰水的冰酒器20分钟。记住,白酒品质愈好,降温所需时间也愈短。如果忘记预冰,请把酒瓶放进冰室15分钟。不过,不管你将它放在哪儿,千万别忘了取出来!
许多人偏好整晚只喝自己喜爱的某种酒,所以一个用 心的主人会同时准备红酒和白酒。虽然隔热器放在桌上不好看,但在盛夏夜晚用来保持白酒冰度却相当实用。第一次上酒时,作主人的可以亲自为所有客人倒酒不过记住,依逆时钟方向进行,从坐在左侧的客人开始,最后才轮到主人自己。客人喝完一杯后,可以请坐在你对面的人(也就是二主人)帮忙为他附近的人添酒。如果你同时准备了红酒和白酒,请把两种酒瓶分放在桌子两端。记住绝对不要让客人用同一个杯子喝两种酒,这是基本礼貌。
除非技巧炉火纯青,否则倒酒时请在瓶颈垫上一条毛巾防滑,而且瓶口尽量朝上,免得酒洒出来。
有时你需要一个装酒瓶的篮子,酒瓶以近水平的斜面放置,这样瓶中沉淀物就不会和酒混在一起。
别给别人夹菜,更不要把筷子调过来给别人夹菜。不礼貌
我印象中是主人坐在主位,一般是对着门的位置。主人右边是最主要的客人,然后其他客人是按主次分别从主人的左边开始坐起,直到最后一个位置。有经验的服务员斟酒的时候就是从主人右边开始,顺时针斟酒!
2.餐桌文化之餐桌座次礼仪 篇二
Among all the differences, the most obvious one is the tableware people us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For cultura and historical reason, Chinese people have formed a series o tableware including chopsticks, bowl, plate, and spoon, while Western people use knives, forks and plates.
However, it is the different culture and location that leading to different eating habits.When a banquet starts, Chinese people and western people behave totally different at table.Chinese people tend to make the banquet lively so that all the guests can enjoy themselves, while western people behave quietly and gently at table.
In China, the host tends to prepare“a ton of”food for their guest, for they take it as a symbol of a well prepared banquet.In China, if the food is all consumed at a formal banquet, the host can be very embarrassed and think it as his fault not preparing enough food.Chinese peopl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their guests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for example four people, five dishes.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ssible to finish.Another thing that makes the foreign guests amazing is that when eating with a Chinese host, they may find that the host is using public chopsticks or even his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their bowl or plate.This is a sign of warmth, friendship and politeness.In China, it has long been held that people should not eat without considering others when many people dine together.The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eat the whatever-it-is and say how yummy it is.Chinese host tend to make his guest eat more and more, because it is a success of his banquet if all the guests have eaten their fill.So at the end of a Chinese banquet, people can always hear the host asking:“Are you full?”, “Do you like a little bit more…”, or“What’s more do you want?”it is just etiquette in China, so the guest will say:“The dishes are good!Thanks.”Chinese people dislike Dutch treat.Their great cordiality and hospitality made them think that even strangers eating together, they can’t just pay for their own.Going Dutch treat means that they’ve got a bad relationship.So, it is common in China that a crowd of people gather beside the restaurants checkout, arguing loudly to pay.The one who“successfully”paid the bill could feel that he did something good to others.
Win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lcohol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anquet.China possesses a distinctive tradition of wine-drinking.In a Chinese banquet, the host will do the first toast, at that time, all the people should stand up and drink off the wine.The host should first drink off and show empty glass to the guests so as to show his respect Then the guests propose toasts.Alcohol makes people enthusiastic so people talk, laugh, sing, play games, or even shout at table loudly and freely, enjoying themselves so much.If there are distinguished guests at a banquet or the guest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host, the host usually helps the guests to pour wine into their glass to show his respect.In order to show his generosity, the hos will pour a full glass of wine.The proper way for the guests to dea with the glass of wine is to drink it off before the end of banquet.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banquet, the dishes could be remained at the end, but wine must be not.A guest not drinking off his wine means that he is dissatisfied with the dish, the host.A host not drinking of his wine means that he doesn’t respect the guests, or they are no good friends.So, in China, if one wants to show his honesty generosity, and warmth, he should just drink more and more.
Well, in the West, people do not act as enthusiastically and courteously as the Chinese when they have a banquet.The Wester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independence.They just ea by themselves and have no such sentiment like the Chinese Western dishes are not like Chinese dishes, which are usually vari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material and different orders.They treat their guests with beef, mutton and pork chop as staple food The host and guests choose what and how much to eat can makethem comfortable by themselves, no one help them to pick food or persuade them to eat more.In a usual Western guest meal, there is ample food, but often not more than enough for one serving of each type of food per guest.The expectation is that the guests should be satisfied but not“stuffed”.On any occasion, it is not considered impolite for guests to finish all of the food.And the host won’t feel embarrassed at that time.Generally, if that happens, the host or hostess will either make, or send for, more food, or everyone just accepts that the meal has ended.In fact, finishing all of the available food is often seen as a sign that food was thoroughly enjoyed.
In Western countries, if a guest says that he or she is full, the host will usually accept that as a final decision, though often the question“Are you sure?”or an offer of a different type of food will follow before the host gives up completely.It is not considered impolite to turn down additional servings of food once the first servings have been completed.A guest might say that he or she is“fine, thank you”, or“saving room for dessert”.It is also usually even acceptable to turn down initial servings if the guest does this politely and quietly, although some hosts might take offense at this, and the guest runs that risk.Westerners’attitude towards Dutch Treatment is just against Chinese people.In the West, if a group of friends go to eat at a restaurant, they prefer to pay for their own.Westerners like to be independent, it is impolite to help others pay for their bill, unless they are invited to a banquet by a host and the host pays.Unlike China’s complicated wine culture, the westerners do not have so much to observe while drinking at banquets.In a formal Western banquet, we will seeseveral goblets on the top right of knife and fork in front of every seat.They are served with water, red grape wine, white grape wine or champagne.The menu decides the choice of the glasses.Usually champagne,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king of wine in Western cuisine, is the best choice.Westerners do not give so many connotations to wine-drinking, and they don’t show their respect, generosity, and warmth by how much they drink.In Western banquet, wine is just like a kind of condiment, which makes the dishes more tasteful.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Table manners have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During communication we will show our best imag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Everyon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and to behave properly, naturally and politely at table.Knowing the customs and behaving well in a banquet can not only show our high quality, but also improve our communication.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8.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4]于桂敏.西方礼俗概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5]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Claire Kramsch.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浅谈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篇三
关键词 地域 文化 餐桌礼仪 文明发展
餐饮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始至终都是重要的部分之一。当然也成为了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的餐饮文化。当你在和使用不同方式进餐的人一直吃饭时,如果你不了解他的饮食文化那你就会陷入尴尬。我们不可能将全世界的饮食文化全都列举出来。那么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与美国的饮食文化中的不同。如果你被邀请参加一个重要的正式晚宴,那么你的餐饮知识会引领你走向成功。
一、中美餐桌礼仪对照
说到餐桌文化,它包括了很多关于文化与进食习惯的东西。就像饮食习惯是了解一个人或一个文化的最好的方法,让我们来通过中美不同的餐桌礼仪来更好的解读中美两国人吧。
(一)餐桌摆设
如我们所知,美国人的餐具是刀叉而中国人的是筷子。用具的不同导致了彼此的文化礼仪各不相同。让我们先来了解美国不同的餐桌摆设。
在美国,面包或沙拉的盘子要放在主盘的左边,而酒杯要放在右边。如果有面包刀,将它们刀柄朝右放在面包盘上。如果沙拉先上,吃沙拉的叉子就要放在离主叉稍远的左侧。如果有汤,汤匙要放在比刀稍远的盘子的右边。甜点的餐具,如小叉子和茶匙应平行的放在主盘上面,但经常也会与甜点一起上。为了方便,一些餐厅与宴会女主人不会依附这些规矩,而是在每个座位都放一个统一的用具。
如果有酒杯和水杯,酒杯要放在右侧刀子正上方的地方,而水杯要在酒杯的左侧偏向45度更接近用餐者的地方。咖啡或茶杯要放在餐具的右边,如果空间不够就放在餐具的上方。杯子的柄要指向右侧。
主人经常会为宾客提供餐巾布。而提供餐巾纸的时候,宾客要将其和餐巾布一样对待而不是团成团或撕成片。餐巾应放在盘子上或叉子的左侧。
如果你被一个美国家庭邀请用餐或与你的美国客人一起用餐,你需要谨记这些知识。否则他们会认为你很粗鲁,至少在餐桌上表现很不礼貌。
当然与此同时,当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或被中国的家庭邀请用餐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这样会更快的在中国取得成功或交到中国朋友。而作为中国人,应该更了解这些礼仪。否则就会被外国人取笑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一般来说,中国现代的饮食与美国的相比更不拘礼节,尤其是与中国古代相比。中国的餐桌礼仪在封建王朝时期尤为复杂,他们可以为了一次晚宴而使用很多碗盘和餐具并且要尊重长辈,不失体面。而现在,一些礼仪仍广为人传。
尽管主人热情好客,我们也要记得将筷子水平的放在餐者面前,并将尖的一头指向左侧。要注意,中国的筷子是有钝的锥底,而日本的筷子则是尖的。如果有蘸酱,酱匙则会放在汤碗的上方。饭碗要放在汤匙手柄左侧的上方。将主菜碗放在汤匙的右上方。所有主菜都放在桌子的中心,而用餐者自己吃自己的,或者给宾客夹菜。我们可以说中国的餐桌文化就是筷子文化,任何小事都会影响你的方式甚至会给你带来麻烦。因此,了解一些关于筷子的规矩是没有坏处的。
筷子要用右手的拇指和其他两个前面的指头正确的握着。在不用的时候,要把筷子两端对齐的放置在桌子上。一般情况下筷子都是用右手使用,但有时也会出现左手使用的现象。尽管现在用哪一个手使用筷子都可以,但仍有少数人认为用左手使用筷子是不合礼数的,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在圆桌上用餐时会给旁边的人造成麻烦。
在决定夹什么菜之后再下筷,而不能在盘子里翻来翻去。在夹菜的时候,决不能像使用叉子一样用筷子的尖部去叉,也不能撕开像蔬菜那样的大的菜品。而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下,一些小的菜品或像樱桃番茄和鱼丸那样难夹起的菜品是可以用叉的,但即使这样也会使一些传统主义者皱眉头。
(二)座位排序
美国的传统桌子是方形的,由于大部分人都是使用右手的,因此荣耀的位置是主人的右手边。男士要先帮助自己右侧的女士入座后才可入座。男主人要让女贵宾坐在自己的右手边,而女主人要由她左边的男贵宾邀请入座。为了移动方便,女士应从椅子的右侧入座。除非有特定的要求,其他的宾客都是没有主次之分随便坐的。
座次尽量要男女穿插着坐,当所有女士都入座后男士才可入座,主人应在开餐前最后入座。在私人住宅,主人应提供放置钱包的地方,宾客不能将钱包带到饭桌上,而在饭馆或公众场合则要将钱包放在膝盖上或手边。
中国的传统桌子是圆形的。体现出了中国人向往和谐的一面。当主人招呼入座的时候,宾客要按照主人安排的顺序入座。作为主人安排座位的规矩是有点复杂并严格的。第一个规矩就是在家庭聚会中,贵宾一定是这个家庭里最年长的人。而贵宾都要坐在面向大门的位置,如果没有面向大门的位置,那面向南方的座位就是贵宾的位子。
第二个规矩是按照“社会地位”安排座位顺序。甚至于普通的家庭聚会,这种“社会地位”则是由于宾客与主人的亲密程度来体现的。相反,在那些正式宴会中对社会地位的体现却不是那么明显。
离贵宾最近的就是那些地位高的宾客的位置。没有左右之分,只要是离贵宾近的位置就是地位高的象征。但即使有规定的社会地位之分,主人也会尽量为了给宾客们提供良好的谈话氛围而将位置混合安排。
(三)餐桌气氛
从座位排序上,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与中国不同的餐桌气氛。美国人就像他们的桌子一样,每个人都保持着合适的距离。每个人都彬彬有礼。你可能会感觉到友好但很正式,会感觉到乐趣却不能完全沉侵于此。你会一直记得你是谁,你要如何表现。而在中国的餐桌上,人们会把你当成他们的家人一样对待。你要尊重长辈,但和他们交谈会很愉快;你会感觉到主人的热情好客,但不要为此失去尊严。
二、造成不同的原因
造成中美餐桌礼仪文化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我着重选择了历史背景与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两点来解释。
(一)历史原因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作为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被她热爱和平的人民引以为荣。中国的富贵人家,总是将家族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的事情。在商周时期之后,这种家族价值观以深入中国人的内心。这一价值观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上就表现在圆桌与尊敬长辈的方式上,而对于这些,中国的圣人孔夫子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对来讲,美国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美国的历史是从传统的独立内战开始的。起初它是由临近的一些种族和部落所组成,由于长时间的殖民统治,美国从英国和其他占领国的文化中吸取了很多文化和习俗。因此,现在我们可以在美国见到很多欧洲的文化习俗。同时,美国是与殖民者斗争而获得了自由,因此美国人坚信对自由的追求和权利。这就是我们所见的美国餐桌气氛的原因之一。
(二)思想观念
中国人在心态上被孔夫子的教育影响很多,表现在好几个方面,比如行为、尊严的意义以及该做的事。从在餐桌上的交谈来看,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在餐桌上不会谈论严肃的事,他们会尽量的提升气氛。他们相信“家庭和睦是最好的”,他们会尽力去避免任何冲突任何事去破坏和睦的用餐气氛。孔夫子所教育的“仁”与佛教是对中国基本价值理念的另一大影响。在中国,吃是最重要的事情。当你遇到一个中国人问你“吃了没?”,那就是他们在用关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的方式来关心你。
相反,在美国,人们尽量避免谈论私人问题。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是“你好吗?”,而与你进行交谈是由“今天天气不错,不是吗?”来开始。他们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谈论家里的事,他们对你家里的人做什么毫无兴趣,而中国通常会了解到你家里的远方亲戚的关系。相比他人美国人更关心自己。
三、总结
不同地域的餐桌礼仪也各不相同。与所有文化相比,中美之间的差异根本不足为奇。一个小小的餐桌礼仪,就反映出了中美之间不同的文明发展,并且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不同的文化渐渐会碰撞到一起。当我们真正了解到“世界就是一个大城市,所有的人类都是这个城市的市民。”这句话的含义时,我们就会看到学习不同文化的优势并接受我们生活中的不同。饮食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不同的餐桌礼仪文化已成为了接受多元文化一个重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郭鲁芬,余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考[J].商业经济文荟,2005.
[2]De Mente, Boyd (1994). Chinese Etiquette & Ethics in Business. Lincolnwood: NTC Business Books.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Tudor Rose”(1999-2010).“Victorian Society”.AboutBritain.com. Retrieved August 9,2010.
4.中国宴席餐桌座次安排 篇四
宴会是对外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项礼节。通过宴会,不但可以同外宾沟通感情、融洽关系,也可促成一些事项。无论是参加宴会或举办宴会,都应讲究一些规矩。这里强调10点:
(一)掌握好时间
一是应邀出席宴会的抵达时间(前面讲到),即不能迟到,也不能过早。迟到了,让人家等着不礼貌;太早了,人家没有准备好,显得仓促。二是宴会的时间,不能太快,也不能没完没了。一般掌握在一个小时左右,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
(二)宴会的座次
出席正式宴会,应听从主人的安排。如果桌上有桌签,一定要看清楚对号入座,切不可随意乱坐。入座后,可把餐巾铺在膝上;如果是大餐巾,也可对折使用,其开口两侧是用来拭嘴的 我方举办宴会,要安排好座次,主人坐哪、客人坐哪、译员坐哪,都有要求。最好是事先摆好桌签(详见下图)。
A.未邀请夫人出席的宴会,主宾坐在主人对面:
B.长桌,主、宾带夫人座次:
C.圆桌,未邀请夫人出席宴会:
D.圆桌,主宾带夫人座次:
(三)仪态和举止
首先,入席时要有优雅的风度和良好的仪态:手应该是干净的(不要以为有餐巾布,手就可以脏的),头发应梳得整齐;椅
子摆放适当;人应当坐直,双脚靠拢,两足平放地上,不可将两腿交叠;双手不宜放在邻座的椅背上,或者把手放在桌上,更不可把双肘撑在餐桌上,这即不雅观,更是失礼之举。
就餐时,无论菜肴可口与否,都应该吃一些,以示尊重,不要拒绝;进餐时应自然大方,从容进食,即不能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也不可过分地细嚼慢咽,扭扭捏捏,给人以行动迟缓的感觉。
符合礼仪的吃相应该是:咀嚼食品时应双唇合拢,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进食要适中、适度;不要去挟离自己很远的食物;喝汤时不可啜饮,而应一口咽下。若控制不住打喷嚏、咳嗽时,应当用手帕捂住口鼻,低头面向一旁,尽量避免发出声响,并轻轻地说声“对不起”。严禁伸懒腰、打哈欠、挽袖子、抖动腿等不良动作。
(四)就餐时的交谈
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宴 会上要尽量保持安静,少讲话。但是目前有所改变,宴会上可以交谈。一般来说,宴会上的谈话应该是自由、轻松的,每个人都有可选择适当的话题,交谈面十分广泛。注意的是,交谈时即要顾及谈话的内容,又要讲究谈话的艺术,还要注意到某些忌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急于想同近旁的人交谈时,一定不可用手碰人家;其二,与身旁的人说话时,注意不可把背向着另一个人;其三,最好不要隔着别人进行两个人的交谈,特别是不可大
声与餐桌对面的人交谈。
其四,不可打断别人的谈话,也不要打听桌上别人谈话的内容
其五,与近旁的人说话,声音不可太高,也不要耳语;若谈的内容不便公开,应当到另外合适的场合再谈。
其六,嘴里嚼东西时不可交谈,不要为了想急于讲话而吃得太快;若有人跟你说话,应当等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后再开口。其七,不可对餐桌上的菜肴评论挑剔,也不要抱怨服务员的工作。
其八,如果因健康或习俗等原因不能吃某样菜时,不要明显地拒绝,也不必做太多的解释;一定不要在餐桌上谈及自己的疾病。
其九,如果旁边坐有女士,应适度地为其布菜或劝菜,但不要过分殷勤。
其十,正式宴会上,说话不要太多,口若悬河的长谈是令人厌烦的;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就某个问题进行争论,更不要在餐桌上讽刺、挖苦或嘲笑他人。
(五)祝酒
这是宴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敬酒时,人要上身挺直,双脚站稳,以右手或双手举起酒杯,并向对方微微点头示礼,待对方饮酒时再跟着饮。
祝酒词要言简意赅,讲一些友好、祝愿或令人轻松、高兴的话,切忌“政治报告”或长篇大论。
需要干杯时,应当按照礼宾顺序由主人与主宾首先干杯。举杯时态度要从容、有礼,并目视对方;干杯后应向对方点头示在宾客较多的情况下,主人可以提议大家一起干杯。这时主人只须举杯示意即可,不必一一碰杯。
祝酒时应该注意的是:
客人或下级不能首先提出为主人或上级干杯(正式宴会上通常由男主人首先举杯),若主人向宾客敬酒,会喝洒的应有礼貌地奉陪,而不应拒绝;不会喝酒的可以要一些饮料代酒,并说明自己不会喝酒。
做到“敬酒不劝酒,不拚(比)酒”,如果外宾已经说“不能喝了”、“酒量有限”等,主人就不要硬往客人杯子里倒酒,也不可“再喝一点”、“再来一杯”的一再劝酒。
把握住自己,按照“酒量不得超过自己(能力)的三分之一”要求,适可而止。
(六)宽 衣
一般来说,在正式的宴会中,无论天气怎样炎热,都不应当众解开或脱掉外衣;但在小型便宴中,当主人请客人宽衣时,男士可以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七)吃水果
正式的宴会结束前都要上水果。如果吃苹果或梨,不可整个拿着吃,而要用水果刀切成四或六瓣后再用;吃香蕉时应先剥皮,用刀切成小块吃;其它瓜类水果也如此,切忌边吃边吐果核或果皮。
(八)用水盂
有些宴会上,上一些手扒食物,如大虾、烧鸡等,同时上一个小水盂(或是水晶玻璃缸,或是铜盆,或是瓷碗),水上漂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有的放
一、两粒花石子。这是供涮手用的,千万不能误认为是饮料。方法是:
洗手时两手应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再用餐巾擦干。
(九)用餐时注意事项
1、使用餐具时,不可用餐巾布或餐巾纸去擦拭,以免引起误会,、给外宾布菜,一定要用公用餐具挟取;
3、主人不必说“洒菜不好”、“招待不周”、“没什么好吃的”、“随便用点”等之类的谦虚话,否则会引起外宾的误会,认为你是瞧不起或敷衍他。
4、宴会结束后,不应当着外宾的面拿走桌上的东西,包括烟酒、饮料、水果等。
(十)我方举办宴会应注意的事项
1、我方宴请外宾时,不要按中国习惯问客人“你想吃什么”,而是应问“你不吃什么”。
2、外国人特别是欧美人一般不吃“五荤”,即:葱、姜、蒜、韭、菖。
3、安排菜肴时,不要有下列内容,因为他们一般是不吃
A、动物的内脏,(心、肝、肠、肚等)
5.餐桌酒水文化礼仪 篇五
XX是个性格豪爽的北方人,酒量又大,号称“津巴布韦”(斤把不违),最近又被委任为公司副总,应酬自然就多了,喝酒更是常事。在和国内客商的合作中,他的这个特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酒醉事成”。
8月份的时候几位外商来考察合作事宜。在欢迎晚宴上他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不停地劝酒,一会儿来一句“感情深一口闷(干)”,一会儿又来一句“饮酒不醉非君子”,几位老外很快就“歇菜”了。
第二天一早,*美美地预备好了合同书,就等外商大笔一挥了。但就在第二天上午,外商们竟然直接回国了。
在西方礼仪里,喝酒的时候没有吆五喝六以及劝酒等我们认为热闹的场面,他们喝酒更多的成份是在品酒,而且认为劝酒、灌酒,是失礼的,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只要有一线的选择余地,谁愿意和不尊重自己的人合作?
一.酒的礼仪
1.选酒及取用
吃中国菜时可以喝白酒、黄酒、药酒、啤酒。西餐时,可以选用葡萄酒或啤酒,而啤酒只有在吃便餐时才选用。
在国内,白酒是饮用最普通的酒,它可以净饮干喝,也可以用来帮助吃菜下饭,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药引泡药。白酒一旦和其他酒类如啤酒、汽水、可乐等饮料同饮,就很轻易醉。
在正式场合最好用专门的“肚量不大”的瓷杯或玻璃杯盛酒,这样就好“对付”我们中国人讲究的“一饮而尽”、“酒满敬人”等不成文的规定。喝白酒时,不用加温、加冰,也不必用水稀释。
西餐用酒分饭前、进餐和饭后三类。
一类是饭前酒或称开胃酒,是在入席前请客人喝的酒类,常用的有:鸡尾酒、威士忌、麦亨登、浮毛斯、马丁尼以及啤酒等。另外还应预备果汁、汽水及可乐等饮料。开胃酒的目的是刺激食欲,喝得太多反而没有食欲,所以,不要多喝。
一类是进餐酒,是上菜时配合菜肴用的葡萄酒,常用的有:雪醴、白酒、红酒、香槟等,以及我国的黄酒、绍兴酒等。宴会中,假如是喝中国酒类,主人仅供给一种酒,客人无需选择。但最好多备几种酒,请客人自行选用。正式西餐,每上一道菜,侍者就会奉上一次酒,酒随菜不同而不同。常用的葡萄酒有雪醴酒、苦艾酒、香槟酒或鸡尾酒。
一类是饭后酒或称助消化酒,常用的有:白兰地、雪醴及薄荷酒等。
在西方,正确的斟酒方法是只倒半满的酒在杯子里;而吃中餐时,我们习惯于给客人斟满杯酒,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饭店,假如你以你的`酒为荣,可以让客人看看酒签。
假如不是名酒,最好放在一个漂亮的玻璃盛酒瓶里。
红酒应该保存在温度低的房间,好的红酒要在餐前先打开瓶盖,让它呼吸一个小时的空气,口味会更好。假如在很冷的季节为客人上红酒,应该建议客人把酒杯握在手里几分钟,这样可以使酒快速升温。
餐前,至少应该把白葡萄酒在冰箱里放两个钟头。假如你有冰酒器,在有冰块的水里放20分钟。要多预备一些酒杯,因为在用过的杯里倒另外一种酒,会使酒的味道改变。
2.酒和菜的搭配
餐前酒喝出点气氛后,该挑选配菜的葡萄酒了。
可以餐前选用配制酒和开胃酒,而冷盘和海鲜用于白葡萄酒,肉禽野味选用于红葡萄酒,甜食要选用甜型葡萄酒或汽酒。酒和酒的搭配是:低度酒在先高度酒在后;有气在先,无气在后;新酒在先,陈酒在后;淡雅风格在先,浓郁在后;普通酒在先,名贵酒在后;白葡萄酒在先,红葡萄酒在后,并最好选用同一国家、地区的酒作为宴会用酒。
原则上是“白肉配白酒,红肉配红酒”。白葡萄酒适合于开胃菜等小菜或者虾、螃蟹、贝类、鱼等菜。炖牛肉等味浓的肉食菜,配红葡萄酒。油炸的肉食,配味淡的红葡萄酒。按国别选酒也是可以的:法国菜选法国的葡萄酒,意大利菜选基安蒂葡萄酒,吃腊肠和火腿肠为主的德国菜,应选德国的葡萄酒。喝汤的时候可以喝雪醴。上最后一道菜或甜品时就用香槟。
品酒要先从酒标开始。看酒的标签,核实一下是否是自己要的酒,可以看:葡萄的收成年、葡萄酒名称、葡萄酒的产地。然后,先往玻璃杯里稍倒一点,举杯看看酒的颜色是否漂亮,再闻一闻酒的香味,最后小口尝尝。酒瓶开了,除了明显的变质问题可以换酒,一般是不答应退的。
假如很多人喝酒,你可以点一瓶;或者你可以点小半瓶;假如你是一个人喝酒,也可以按“杯”要酒。每一家餐馆都提供了一两种点酒方式,这些都是可以的。而且,在西方宴会上喝酒一般不会像我国中餐那样拼命劝酒、不醉不归。
3.怎样斟酒
6.法国餐桌文化礼仪 篇六
01
第一道冷头盘。一般点菜第一道菜要点冷菜。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上来,如果要在面包上抹黄油的话,一定要把面包用手掰成可以一口吃下去的小块,临吃前在小块上抹上黄油。切忌把整个面包都涂上黄油。百度百科介绍说,吃面包“吃一口掰一口”的习俗已流传了几个世纪,为的是将吃剩下的面包分给穷人。
02
第二道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澹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如果汤太热不能喝,不能用嘴去吹,要等到自然凉下来再喝。
03
第三道热头盘。吃到这里才是法国菜的主菜了。主菜以肉类、海鲜为主,每个人可以根据胃口的大小点1-3道主菜。
04
第四道甜品。在主菜以后,可以点一道甜品,可以是冰激淋等食品
注意事项
进餐速度不要太快,大口吞咽食物不仅影响健康,也是失礼的表现。如果你是同他人共同进餐,那么要注意进餐的速度和大家保持一致。
不要把勺子放在嘴里说话,嘴里有东西时不要开口说话。
喝汤时调羹向外舀,这样可以避免滴漏,从调羹的侧面喝汤,不能发出声音。喝汤可以将汤碟朝外倾斜,以使调羹舀其最后一滴汤。
吃鱼的刀叉要小些,左手握鱼叉,叉齿朝下。鱼刀是用来剥离鱼肉,将鱼肉推到鱼叉上。吃肉类的刀叉最大,握刀的右手食指应放在刀背上,离刀柄一英寸远。左手拿刀齿朝下。色拉的刀叉也有专用的,是叉刀中最小规格的。蜗牛钳的使用很简单,将蜗牛夹起,用特别的勺将肉拉出。
餐具的使用顺序是先从外向里使用,刀和勺在右侧;叉和餐巾在左侧;玻璃杯在右侧;色拉、黄油碟子在左侧。
餐具一旦拿在手上就不能再碰到餐桌;如果中间想休息,又不想拿走盘子,就应该将刀叉交叉放在盘子里,刀子在下,叉子在上,叉齿向下,使刀叉看上去像个倒着的V形,就餐结束,刀叉平行斜放在盘子里。
就餐礼仪
1.座位预定:座位一定要提前预定,说明人数,时间,还有位置要求(吸烟或非吸烟区)。
2.入座:入座通常由侍应带领,侍应更会为女士拉椅子。法国人喜欢比预定用餐时间提早到达,先在酒吧吃点小吃如橄榄及来杯开胃酒。
3.开胃酒:侍应在递上餐牌前,都会先问你要不要来杯开胃酒。
4.点菜:法国菜的菜单很简单,主莱不过10来种,但都制作精美,点菜的顺序是:头道菜一般是凉莱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个品种的“头道菜”供你选择,但只能选择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上来,吃完了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2道菜。第2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3道菜是一顿饭中的正菜,这是法式菜中最为发挥的一道菜。往往做得细腻、考究,令食客难忘。正餐里最多的是各种“排”一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也方便。
5.点酒:点菜后,不妨可来杯house wine。
6.面包:上菜前,通常都会先给客人面包,法国长条面包(baguette)是必备的。法国人在早餐时才用牛油涂面包,所以想要牛油便要开口叫。法国菜注重酱汁,不妨以面包把酱汁蘸到碟底干干净净,以示对厨师的赞赏。
7.开胃菜:高级餐厅在正式上菜前,还有一道开胃菜,通常是以简单的蔬菜做的冷盘。上主菜或吃完海鲜后会先给你一杯雪葩,用来清洗口腔残余的味道,迎接下一道菜的来临。
8.主菜:开餐时可说“Bon Appetit”(即慢慢吃之意)。
9.芝士:芝士是在上甜品前的一道菜,侍应通常会拿一盘芝士到你跟前任你选择,而芝士盘通常会给你一些提子或合桃伴吃,红酒更是最佳拍档。
7.餐桌文化之餐桌座次礼仪 篇七
餐具是人们进餐时的必备工具。而在中西的文化中,由于地域或所食食物的不同,人们的餐具也各不相同。筷子是中国主要的用餐工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粹。餐具的摆放体现了人们对餐具使用的礼仪。在中国宴会上,水杯放在菜上方,酒杯放在用上,而西餐中,叉子放在左侧,刀具和匙子放在右侧。西方讲究用餐者需按上菜顺序,由外向里来使用餐具 ;中国则是随着上菜的顺序,各自使用自己的餐具。在使用餐具时我们要遵守一定的礼仪,例如 :不可以挥舞筷子,用餐时可以观察到一个人的素质和素养。同样在西方餐具的使用也是有规范的,例如西餐,以右手持刀,左手持叉, 当中止用餐时,刀叉和刀匙放在盘中,而且叉齿要向上。不同的餐具是讲究不同的礼仪的。
座位的顺序是餐桌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在进行座位安排时,讲究许多原则,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中国餐桌的礼仪时比较严格的。如家庭有客人拜访,通常是由男士来陪客,男士先就餐,而女士后就餐。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很尊重妇女的地位。西方是按照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来作为宴会安排座位的标准。面对房门的座位为上座,即是最尊贵的位置。原则有二,其一是以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其二是男女主人是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以右为上,即主人的右手是最主要的位置,离门最远的, 面对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而西方则不然,西方夫妇座位在同一边,但不相连,这与中国的并坐不同。西方餐桌大多具有很大很长的特点,西方人喜欢交友,所以座次与中国不太一样,他们以右手为尊、男女混坐,男主人右边是第一女主宾,左手边是第二女主宾。女主宾右侧是第一男主宾,左侧是第二男主宾,西方的分坐制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中国人喜欢扎堆,往往喜欢和关系好的、认识的人坐在一起搞小团体,而西方人则是把吃饭当成一个认识新朋友的机会,所以在就餐中规定男女分开坐,和认识的人也要分开坐。这体现的是对女性的尊重,中国长期的封建思想缺乏对女士的尊重,所以中国女性的座位在安排上也不显著。
各国文化的不同,首先体现在饮食的不同,同时饮食也反映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作为一个蕴藏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国家,其饮食文化也是丰富而独特。中国的饮食观念重视“味”,而西方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中国在品尝菜时,常常用好吃或不好吃来形容,中国人对饮食还讲究要色相、味道好吃,特别是食物的味道,可以说中国人是感性的思维,对饮食美追求的感性已经超过了理性。在西方人看来,食物是用来充饥的。而西方人对于食物的概念则是用来充饥的,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所以西方人更健壮,肩膀宽,体格好。西方重视“营养”,中方看重“味道”,体现了西方对待饮食是个理性的思维。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在中国餐桌上筷子的使用礼仪是有严格要求的。例如 :不要将筷子竖着插入食物上,这是代表祭奠逝去的人的意味。和人谈话时,不要边说话边挥舞着筷子。应放下筷子,这是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和礼貌。筷子上若有残食物,不要去舔。这样很让人倒胃口。与中餐相比,西餐有所不同。用餐时,要注意切食物时,刀叉不要和盘子发出声音。餐桌礼仪是各国不同饮食文化的结果,通过了解不同的礼仪来指引我们更加自如、得体地在餐桌上表现自己。
世界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风土人情其历史发展造就了世界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的餐桌文化。本文通过餐具、座位安排、餐桌食物、餐桌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中西餐文化的差异,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以客观、尊重、宽容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以便我们在涉外或外交晚宴上举止得体、自如地表现出良好的风范。可以说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虽然中西在餐桌文化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差异,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界的不断交流,这种差异也变得模糊了,中西餐桌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使二者之间更趋于科学与完善。
摘要:餐桌文化由很多方面组成,例如:餐具,餐桌礼仪,座次安排等。在中外交流中,餐桌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餐桌上的一举一动表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礼节与文明。所以餐桌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餐桌文化角度出发,来分析中西餐桌文化差异,目的是从中取其精华,来丰富我们的文化的同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美丽。
关键词:饮食,礼仪,差异
参考文献
[1]王仁湘.肖潇.图说中国文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3]杨中碧.礼仪与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国外的餐桌礼仪等 篇八
波兰就餐者不能是单数 波兰人非常喜欢请客吃饭。他们在宴请客人时有不少的讲究:一是忌讳就餐者是单数。波兰人认定单数是不吉利的,因而客人接到请柬后尽量不要无故缺席,以免造成不便;二是在吃整只的鸡、鸭、鹅时,要由女主人亲手操刀将其分割开来,然后逐一分到每位客人的盘中;三是不能口中含着食物讲话。
英国吃饭时不能沉默寡言 在英国人看来,与友共餐不仅是为了吃东西,更重要的是一起聊聊天。沉默寡言则是一种失礼的表现。因此,所有人都要积极展开对话。过去,聊天有很多条条框框。现在,除了不能谈论疾病外,其他都可以作为交谈的话题。
俄罗斯弹颈部表示要酒喝俄罗斯人吃饭讲究很多礼仪。比如,吃面条时,要右手拿餐叉叉起几根面条,旋转后将面条卷在餐叉上,再放到嘴里,切不可用嘴吸食面条;吃鱼时,要左手拿一小块面包按住鱼块,右手用餐叉剔除鱼刺再吃;吃煮鸡蛋时,不能将鸡蛋在餐桌上敲碎,而要用羹匙先将鸡蛋大头的蛋壳轻轻敲裂,然后剥下这部分的蛋壳,切不可将蛋壳全部剥光,须用羹匙挖着吃。
俄罗斯人进餐时有时会使用一些手语,比如,将手横放在颈部比划一下,表示“我已经吃到嗓子眼儿了,不能再吃了”;用手指在颈部轻轻地弹一下,则表示要喝酒。据说,彼得大帝的一位宠臣嗜酒如命,为了表示奖赏,彼得大帝在他的颈部加盖了自己的印玺,特许他在国内各大酒馆免费饮酒。于是,这位大臣每次到酒馆时,只要弹一弹脖子上的印玺,服务人员就心领神会地把美酒端了上来。久而久之,普通百姓也用这个手势表示想喝酒的意思。
6条腿房子会“走路”
丹麦和美国的设计师日前造出可以躲避洪水以及不友善邻居的房子——这种房子“长”有六条腿,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走路”。这种概念小屋的造价高达3万美元。使用太阳能和风能作为动力。房子内部设施一应俱全:起居室、厨
各地奇怪的离婚风俗
阿富汗:如果女方提出离婚,那么她再嫁人时,她的再婚丈夫要付给前夫两倍当年婚礼费用;如果是男方提出离婚,女方重新嫁人时,新郎丈夫则要如数偿还前夫与妻子当年的婚礼费用。
爱尔兰:法律规定禁止离婚。因为有了这条规定,所以爱尔兰人对婚姻大事考虑得极为周密,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久而久之,晚婚成为爱尔兰人的风俗。
萨尔瓦多:夫妻感情一互破裂,可到当地管理处申请登记,然后购买一头牛,宰杀后请双方亲戚朋友前来聚餐一顿。餐毕,夫妻双方面面相视,各自用手打对方十记耳光,美其名曰“记住最后的痛苦”,这样就宣布离了婚。
意大利:妻子不干家务或不爱干家务,丈夫便可以提出离婚申请。
日本:如果丈夫认为妻子睡觉姿势不好看,就可以提出离婚申请。
黎巴嫩:在传统的家庭中,女人出门前先要征得丈夫的同意。如果有朝一日不想要妻子,待妻子出门前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只需说“快去,别回家了”,便由此宣告离婚。
英国: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可以提出离婚,如果双方都提出离婚,则不准离婚。
厄瓜多尔:夫妻反目离婚,皆要绝食三天。到第四天早晨,到该地一位年长者处接受“检验”是否真的有气无力,如果真的,分手也是真的;如果是假的,这位年长者会下令:永远不准离。
人类大脑中也有四季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微型蛋白粒子,它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在人脑中的活跃程度也不一样。
为了观察人类大脑中的四季变化,加拿大研究人员对大约100名测试者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从1999年到2003年,他们每隔几周就对测试者的情绪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给他们做大脑扫描,观察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在1年之中如何变化。一种蛋白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人们早已知道它是5-羟色胺的运载体。这种蛋白质在光照控制下将5-羟色胺清除出脑细胞的间隙。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微小的运载体在光照不足的季节表现极为活跃。显然,在秋季和冬季它在人脑的所有区域进行“清扫”工作,至少对测试者的大脑扫描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厨房水泥地面长四株灵芝
9.餐桌背景文化礼仪 篇九
总体原则:以右为尊 、以远为上、面朝大门为尊
右高左低:當两人并排就座时,通常以右为上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
中座为尊:三人一同就餐时,居中坐者在位次上要高于在其两侧就座之人。
面门为上:倘若用餐时,有人面對正门而坐,为上坐。观景为佳:用餐时室内外有优美的景致或演出,此时观赏角度最佳处为上座。
临墙为好:稳居之中以靠墙之位为上座,靠过道之位为下座。
临画为上:以背邻主要画幅的那张座椅为主座。
座位的安排
圆桌正对大门的为首席,上位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首席的距离来看,越靠近首席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右侧尊于左侧。
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首席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餐桌座序礼仪
座位的安排
宴会
1桌以上,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右边依次2、4、6席, 左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管家
提前在门外位置接待迎客,并为来宾引位。
位次礼仪
10.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细节 篇十
中国的餐桌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尤其讲究,而且程序较为复杂。但大致可以把中国的餐桌礼仪归纳为入座礼仪、进餐礼仪和离席礼仪三点。
1、入座礼仪。有客人来家做客,在就餐入座时,要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家中的长辈入座客人旁,在入座时从椅子的左边进入,在入座后不要直接动筷子,更不要随意弄出响声,比如用筷子敲打碗碟;尽量不要随意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再离开。入座后要保持坐姿端正得体,脚不可随意乱放,不可用手托着脸,或是把脚放在椅子上。
2、进餐礼仪。在用餐时要先请客人先动筷子,夹菜最好夹离自己近的,切不可站起来夹离自己很远的菜;吃饭、喝汤时不要发成声响,食物要细嚼慢咽,大吃大喝,随意发出声响都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出现不礼貌的声响,比如“打嗝”“咳嗽”,要对其它人表示歉意,最好用纸巾侧身解决。如果要给客人或是长辈夹菜,最好使用公筷,把长辈或客人喜欢的菜肴放得离他们近一些。
3、离席礼仪。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谢意,感谢他们精心制作的饭菜,或是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做客,以示回请。
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和学习的,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社交礼仪必须重视的环节。中国餐桌礼仪的文化不止是就餐文化,还有茶文化、酒文化等等,都是一门门学问,这些知识需要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当中留意,以防做出什么不礼貌的行为。
11.中西餐桌礼仪对比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餐桌礼仪 中西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95-0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table mann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efore。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y. Through comparison, we can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w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west,and it will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table manners;China and the West;differences
1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y develops faster than ever before ,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 Without knowing other country’s culture,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communication happen frequently in grand ceremonies, some Chinese businessmen go to other country do business, owing lack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
2 Similariti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stern table manners have an effect on China and some table manner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However, we should not drink too much wine, we should drink moderate. When you finish a meal, it is important to show generously and leave staff a good impression.
3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3.1 Differences in table setting
3.1.1 Table sett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When eating delicious food ,western people choose long table. The ranking way of western table is: 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hould sit at the two side of the table, while guests sit at other seats. In western countries, as is known to all, women are usually first, so gentlemen are always hospitable to women.
3.1.2 Table setting in China
While in China, the round tables are their best choice when they entertain their friends or their family. Chinese people care about how to order table and where is the appropriate seat. In China, host will choose appropriate size of table banquet before invite their friends. If the banquet is small, which has two round tables, the left of which is senior and the right of which is inferior. In Chinese table setting arrangement, there are three rules we should keep in mind: left is honor and right is low, the middle seat is senior, and the seat which opposite of the honor is guests.
nlc202309032116
3.2 Differences in order of courses
3.2.1 Westerrn country
In Western country, before eating dinner, people keep silent and pray ,thank god give their food. Dinner often starts with small dishes ,which is called appetizer. If you are in someone’s family you may see some family member use their fingers when they eating chicken or other birds, you can follow them but never touch meat in bones. The last is dessert, which is coffee or ice cream, you can enjoy it.
3.2.2 China
In China, dinner often starts with cold food, such as eggs, beef and other cold dishes, soft drinks and wine would be ser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order of courses should be kept in mind: first cold dishes and then hot dishes. It is polite that hot dishes should be put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guest, and when small dishes are served, the guest should eat first and then the host, whole chicken, and whole fish cannot put their heads and tails toward the host.
4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table manners , which endow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o that they can face globalizing world. Lear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can not only help us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ut also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leaders.
References
[1]Larry A. Sanovar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Wadsworth Publishing.Table Manners, 2005-12-21 http://www.wzsec.com.
[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J].(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12.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文化差异 篇十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不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汉语言的同时, 也需要传授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 毕竟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中西 (主要是英语国家) 餐桌文化入手, 通过分析中西在餐桌饮食上的差异, 探究其产生的根源, 加深对双方文化的了解, 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对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认识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 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 并且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语言交际能力, 并以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和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越文化的交际能力, 解决的不是语境差异的要求, 而是同一语境中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恰当而又有效的应对能力, 使跨文化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相互适应的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中西餐桌文化对比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也是各自文化差异的体现, 通过中西在餐桌文化方面的差异, 探究中西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及宗教理念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注意相关事项, 避免文化冲突, 重点介绍差别, 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主要从中西双方的饮食结构、餐桌上的食用工具、进餐方式、餐桌礼仪及饮食观念几个方面谈谈双方的餐桌文化。
1、饮食结构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 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 副食则以蔬菜为主, 肉类为辅。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 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六倍。现代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肉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平常, 但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仍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中国人以素食为主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传统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 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 以素食为主。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 这就决定了西方的饮食结构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
2、餐具使用
在餐具使用方面, 中西差异就更为明显了。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 使用的是筷子、汤匙, 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用刀叉即切即吃, 用盘子盛食物。筷子和刀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 不仅仅体现了东西方进食习惯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西方的生活观念。西方一开始就分吃, 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 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 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 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究其原因, 中国的饮食结构是以素食为主, 使用筷子可以灵巧地夹食饭菜。而西方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 肉类食品一般形体较大, 使用刀叉来进行切割和进食比较容易。
3、进餐形式
这是中西餐桌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 也是中西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餐桌饮食上的表现。在吃中餐时, 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 共享桌上美食。虽然这种方式被认为不太卫生, 但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是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吃西餐时, 主人会预先根据来客的多少将准备好的饭菜分为相应的份数, 将每一份饭菜端到每个人面前, 然后大家自顾自地食用。
4、餐桌礼仪
一般来说, 守时是一个普遍的概念。然而在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文化中, 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同。在聚餐时中国人倾向于迟到, 越是重要的人越是经常迟到。在西方, 迟到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另外, 餐桌上座位的安排也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社会对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中国传统上用的八仙桌是对门为上座, 两边为偏座。一般年长或尊贵的客人是要上座的。现代宴席上朝南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尊贵的位置。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皇帝议政时, 总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个位置在人们心目中就被提升到较高的位置。而在西方国家, 在宴请客人时一般男女主人坐在长方形桌的两头, 客人则坐在两边。
关于宴会上男人和女人的座位安排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在正式宴会场合很少有女性参与, 这是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相符合。在一些家族聚会的时候, 一般还是习惯男士和男士一桌, 女士和女士一桌;尤其是尊重老人的原则和女士优先的原则产生冲突的时候, 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会贯彻尊重老人的原则。在西方国家, 人们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十分尊重女性。因为在基督教中, 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备受推崇和尊在西方的宴会上, 男人和女人是不需要分开而坐的。
5、饮食观念
中西有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味”为核心, 认为饮食就是食物内在之味和情境心理体味的综合审美过程。西方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养”为核心, 认为饮食就是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的生物学过程。在西方人看来,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他们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由此可以看到, 在饮食观念上, 中国人讲究美学、感性, 而西方人则推崇理性、科学。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 追求菜色的千变万化, 讲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搭配, 而西方人看重的是食品营养的搭配。
三、结语
中西餐桌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中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认识中西方餐桌文化传统, 了解双方民族心理、社会关系和礼仪、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别。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 人们会注意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礼仪规范, 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同时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学生所作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中特别和不同的地方,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t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Tenth Edit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t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Tenth Edit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炎, 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J].中国文化研究, 2009.[3]陈炎, 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J].中国文化研究, 2009.
13.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篇十三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
一是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
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
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入席时祖母坐在上位,不能参加的祖母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祖母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祖母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才能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
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
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餐桌文化之餐桌座次礼仪】推荐阅读:
中西餐桌礼仪之座次安排文化差异09-11
法国餐桌礼仪文化11-25
酒水礼仪和餐桌文化09-02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知识11-19
简析中国餐桌礼仪文化[Word文档]10-01
中西餐桌文化差异07-25
中美餐桌文化的差异12-25
中国餐桌礼仪论文中国餐桌上的礼仪10-31
中式餐桌礼仪10-04
餐桌礼仪故事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