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4-06-20

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14篇)

1.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一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试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 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浅薄,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家之主,孩子只是自己发号施令的对象,而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无非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长期如此,无疑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多个问题:缺乏沟通,出现两代人严重的代沟;自以为是,缺少平等、真诚;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关爱,淡化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前不久,笔者在对自己所教的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发现,众多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所导致的,有一位叫刘天的女生,前段时期学习一直排在全班前十名,可到后期学习一天不如一天,笔者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最终才知道是因为刘天的爷爷去逝了,孙女思念爷爷,因为平日里她都是跟爷爷生活,父母的关爱

太少,而爷爷突然去逝,加之父母不能很好的开导,因为失去了爱而带来了好多负面影响,一向天真活泼的她,自此变得内向、不与人交往,学习日渐下降。可见,家庭变故、父母间的紧张冲突关系等,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永远不可抹去的阴影。可见,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一)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

另外,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父母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心里会感到十分害怕,慢慢地就会变得非常胆小,自卑、孤僻、内向。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前不久,就在笔者曾经读过的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服毒自杀的事件,后经调查,这名学生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我行我束,纵容骄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上小学时就经常携带手机进教室,学校里的他从来不服从学校管理,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劝导也从来不理不睬。家里的他,纯粹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对儿子的蛮横从来不管,也不敢管,因为过分的溺爱,已经导致他多种坏习惯的形成,最终因为太自以为是而走向极端。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片面地看待教育,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此外,还有亲人生病、去世、家长教育子女态度不一致、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一)、多一份表扬与鼓励,少一份责骂与数落;

作为家长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子女,从不面带笑容”,对子女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子女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子女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儿童而言父母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孩子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其次,为子女做好表率作用,当自己受到挫折时,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现出一撅不振的心态,而是要有种“从何地跌倒,再从此地爬起”的精神劲儿。

总之,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良好

的家庭使人终身受益。

2.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二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海南省某村小学1-3年级的部分学生120名,均为本校在校生,每个班级40名学生,身体健康,智力发育正常。调查对象中女生72人,年龄(6.34±2.01)岁;男生48人,年龄(6.15±1.68)岁。

1.2 健康教育方式

将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人,3组对象性别、年龄和家庭情况差异不显著。实验开始前与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家长联系取得大力支持,确保实验期间不对学生采取口腔保健干预。传统课堂教学和电视教学是目前各小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第1组(传统课堂教学):直接对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包括正确刷牙的步骤及挂图),40min授课过程,然后让其回家练习。第2组(电视教学):自行观看有关口腔健康知识的短片讲座(包括正确刷牙的步骤)40min,让学生回家练习。第3组为实验组:教育者结合多媒体录像对学生进行模型讲座40min,同时在牙模型上练习操作,让学生回家练习。每周2次,坚持2周,共4学时。教育结束后1个月对3组学生再次进行刷牙方法及刷牙知识问卷调查。

1.3 健康教育内容

1.3.1 教育材料:

可用于课堂和家庭的多媒体、以口腔健康相关知识为背景的宣传画、健康指导用书、学生口腔知识小册子及刷牙方法图等。

1.3.2 教育内容:

有效刷牙的必要性(刷牙可以机械性地去除牙菌斑或干扰其形成,清除牙面上的食物残渣和外源性着色,预防龋病发生。同时还可以通过按摩牙龈、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龈上皮增生[3],从而提高牙龈对有害刺激因子的抵抗力,增强防御能力,维护牙周组织的健康);含氟牙膏刷牙的重要性及牙膏用量(豌豆粒大小或按刷头的宽度[4];使用儿童保健牙刷以及更换牙刷的频率(指导小学生选择刷毛软、单丝和直径细的牙刷;每天刷牙3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min)等。

1.4 考核方式

1.4.1 调查问卷:

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口腔调查问卷的标准,自行设计调查表于健康教育前后对3组学生进行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整个课题实施统一的调查标准和干预方法,经专家审核、核对及修改制定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及开始刷牙的年龄等;刷牙的意识、方法、目的以及牙刷和牙膏的选择等。

1.4.2 操作测试:

(1)实验工具:牙刷:市售;教学牙模型:6倍放大幼儿教学牙模型,黄河医学教学模型有限公司。(2)考核指标:刷牙方法正确率(在牙模型上采用竖刷法[5],把牙刷毛束与牙面成45度角,转动刷头,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上下咬合面来回刷。先刷外面,再刷咬合面,最后刷里面。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按着顺序里外刷干净。每个部位要重复刷8~10次,全口牙刷干净需3min)。

1.5 数据计算及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1.6 质量控制

问卷采用课堂读题回答的调查方式,将调查者按年级分成3个班,由专业人员当场读问卷,集体答卷。每班有3名调查员,1名负责读题目及选项,另两名负责助导复读,如被调查者不明题意,由助导回答,但不能做出诱导或暗示。答卷过程中禁止小学生间相互交流,避免盲从性答案。对资料不全、有漏选、未按要求填写者,及时提醒其填补。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20人,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回收率均为100%。

2.2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掌握刷牙知识正确率的影响

由表1调查显示,健康教育前,120名小学生正确回答刷牙的意义、牙刷的使用周期以及刷牙的时机等问题的知晓率分别为65.00%、5.00%和45.8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对刷牙意义的认知上,第三种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效果比教育前改变明显X2=5.72,0.01

2.3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刷牙行为改变的影响

由表1调查显示:小学生在刷牙相关行为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儿童牙膏、儿童牙刷的选择上仅为27.50%、18.33%,而具体到刷牙的时间和方法上正确率仅为10.00%、30.83%。这些都说明农村小学生在刷牙行为上存在问题。通过三种健康教育方式的干预,分析后得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刷牙行为的影响变化不大,仅对使用儿童牙膏和刷牙持续3min以上这两种行为操作影响显著(X2=6.20,0.01

%

3 讨论

3.1 理论加实践的教育适合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模仿性强、求知欲高、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是开展健康教育、纠正其错误口腔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以往口腔健康教育相关模式对小学生知、信、行影响的报道[6]均证明,采取适宜的口腔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口腔知识知晓率有效果。

传统的教育方法对指导小学生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7],尤其是在口腔知识知晓率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态度和行为改变上作用不明显。现代的电化理论教育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与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接受能力有关,因此,在目前边远地区普及远程教学设备的同时,不应该完全依靠远程教育来完成相应的教学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取得的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显示,第1组和第2组相比较可以看出,电化教学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还不及传统课堂教学;第1组和第3组相比较,表明传统的教学效果低于现代信息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也说明电子动画视屏类和动手实践类的教学资源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2组和第3组同样使用了多媒体电化教学,由于第三组增加了专业人员指导,进行相应知识的讲解和操作练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说明对小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增加相应的实践锻炼环节,才能让学生掌握技能。

3.2 结论与不足

小学生刷牙教育与行为指导对提高口腔卫生保健、预防和控制龋齿、牙周病等疾病是最有效、最廉价的方法。应加强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促进口腔健康知识普及。本研究结果说明,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或电化教学对小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有一定的效果,但在行为改变方面作用不明显;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刷牙知识的掌握、行为的改变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仍没有达到“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2004—2010)”中有关口腔卫生保健最基本内容规定的具体目标:农村中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应达到70%,有效刷牙率应达到60%的要求。这可能与被调查者年龄尚小、认知能力有限有关。该结果对其他地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促进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课题的不足之处在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还未形成,健康教育应该有学校的参与,老师、家长的监督,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行为的形成,改善其健康状况。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农村小学生刷牙的教育效果,探索提高儿童有效刷牙的最佳教育方法 。方法 抽取海南省某村小学120名6~12岁学生,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课堂传授普通口腔卫生知识、给学生看有关口腔卫生知识及正确刷牙方法 的录像以及播放标准刷牙过程录像的同时,让学生跟着刷牙的方法 来教育儿童刷牙方法 及刷牙相关知识。结果 3组学生接受教育后,其刷牙知识均有所提高;在刷牙态度上,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而在刷牙行为及方法 上,第三种教育方式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播放标准刷牙过程录像,同时让学生跟着刷牙的健康教育形式,对小学生刷牙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效果最佳。

关键词:健康教育,刷牙,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齐小歌.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

[3]Tomofuji T,Sakamoto T,Ekuni D,et al.Location of proliferat-ing gingival cells following toothbrushing stimulation[J].Oral Diseases, 2007,13(1):77-81.

[4]帝瑞.儿童龋病学[M].秦满,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6.

[5]张京华,沙月琴,曹采方,等.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3):248-249.

[6]林丽珠,周超美,余其慧,等.口腔健康教育PRECEDE-PRECEDE模式对小学生知信行影响的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7): 537.

3.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三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误区;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57-01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发展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不同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发展,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电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带手机进校园,课间聊QQ,逃学上网吧等不良现象已不再是偶而发生的了,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再有就是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很多农村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矛盾极端化、过分地追求金钱、权利、地位等悲剧愈演愈烈。在诸多家庭因素的影响之下,大多数儿童都出现了内向,自卑,脾气急躁、交往不良、厌学、自以为是等心理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十分重要。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一、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

另外,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父母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心里会感到十分害怕,慢慢地就会变得非常胆小,自卑、孤僻、内向。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前不久,就在笔者曾经读过的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服毒自杀的事件,后经调查,这名学生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我行我束,纵容骄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上小学时就经常携带手机进教室, 学校里的他从来不服从学校管理,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劝导也从来不理不睬。家里的他,纯粹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对儿子的蛮横从来不管,也不敢管,因为过分的溺爱,已经导致他多种坏习惯的形成,最终因为太自以为是而走向极端。

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学校的安全管理、教师的专业能力等问题都成为家长饭后闲暇之余探讨的主要话题,而当有人提及自己子女学习成绩时,大多家长都是避而不谈,如此,做为子女感觉父母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习,而是学校发展存在的更多问题,因为家长过度地片面地看待教育,从而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三、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过分地给孩子施压也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近些年,农村家庭父母在教育孩子态度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常说慈母严父,而如今却非如此。在一般农村家庭做母亲的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做父亲的却总把子女视为“掌中宝”。同样的,做父母的对子女严而做爷爷奶奶的却总会将其放任自流,任其“胡作非为”,由于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导致子女各种恶习的形成。如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子女铺张浪费、说谎话、追逐名流等心理健康问题就会越多。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关心子女学习的只是一味过分看重分数的高低,只重结果,不看过程,长期给子女过重地心理压力,导致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厌学、自暴自弃,甚至逃学、辍学。前不久,笔者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名叫于丽,学习一直都很好,每次各科测试,成绩总排在全班第一、二名,可临近毕业会考,她的成绩却大幅度下滑,这让笔者万分焦急,好学生在临近考试出现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到全班的总成绩。后来,经笔者多方了解才发现,原来她每天中午都要在学校抄作业题,所以总是十二点以后才迟迟回家吃饭,这让大伯十分生气,尽管她向家人作了无数遍解释,可大伯始终不相信她,总认为她在学校贪玩而故意不回家,内心的委屈加之爷爷对她过高的要求,这让她进退两难,不抄作业题按时回家这可以达到大伯的要求,但这样做一定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爷爷这一关过不了;一如既往吧,大伯可能会变本加厉斥责她,一时之间她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4.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四

杨 青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的背后都有一种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换言之,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那不仅仅是课本的影响,更多是老师个人行为素养人格对学生身心影响。难以想象一个只读课本的学生长大后了会怎样,至少他的心灵之河不会有充沛的水源,不确定有适应于群体生活的本领。

那么教师要具有怎样的素养人格行为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一、综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素养旨在养成一种胜任教师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而进行的自觉持续的修习涵养及其综合的过程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因为这是个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达,信息网络高速发展,学生的视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化,对外部世界所传递的新思想新观念如数家珍如数接收。

那么教师在客观的物质潮流,崇尚品牌的二十一世纪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作为教师要成为一个新型教师才能与时代接轨,那么作为新型教师要具有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时代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进入一个新层次。因为教师的举手投足将会追随学生成长每一步,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一代,又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的种种原因,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从而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生大部分时间就在学校度过,这样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所以教育的真正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外,还要让学生过得有趣,使其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一种“一入校门深似海”的恐惧感。

作为教师无疑就是一个不仅要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还要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使命。所以作为人民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再学习,使自身掌握其它学科知识,如语、数、外、计机等,传统工具性基础知识,掌握综合性系统知识也有助于适应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例如开展教育方案研究,如果协调课堂教育工作,以最科学的途径传递学生以知识,在学校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特殊体,他是知识的源泉,是辅导者,是学生优劣的观察者,是父母的替身,是朋友。就因为教师是如此多重角色,所以教师具备的素养对学后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

有深厚的素养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集于一身的教师,他会让他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一般说来,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的教师是具有以下特点的:(1)教师讲课要有条理,能激发学生思考;(2)讲课有深度,既有哲理的启发,又有艺术的感染;(3)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节奏鲜明;(4)态度和蔼可亲,课堂气氛轻松愉快;(5)严格要求学生,评价客观,没有成见和偏见;(6)有风度有个性,语言幽默风趣;(7)多才多艺,有公开发表论文或著作。总的来说这样的教师就是

一、课上得好;

二、对学生的态度好。这也同时体现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这种爱不是私爱,不是溺爱,也区别于母爱;而是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为事业的爱。这种爱最主要体现的是把课上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给学生以切实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意识和感觉到在这样的课堂上有深远智慧的启迪和崇高感情的体验时他们就认为这是愉快的享受,而不是痛苦的折磨了,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认识情感必然会协调,意志健全,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言传身教,在显性中包含着不少隐性的教育内容,因为教师的素养包含有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他的知识素养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尤其在人文性学科例如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丰富、幽默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包含质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教学中对学生右脑开发。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的功能明显分工。非智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都是需要左右脑的协调配合,配合的过程一般表现为以下四个环节:始于观察(右脑),继之于记忆(左脑),深化于思维(左脑),扩展于想象(右脑)即右—左—左—右。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左脑教育型,即强调的是记忆和思维这两个环节,右脑开发极少,即不注意观察和想象这两个环节,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进行左右脑的教育,即“左右脑协调教育”。

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素养无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产生影响的。

二、教师的行为人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教师是具有多种角色的身份,所以决定了他的行为就有教学交往和课堂管理行为了。而教师的人格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教师的人格是道德、思想、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而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能够起到培养、引导、感染和促进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的自身的思想人格魅力将会为学生画出一片蓝天,但不合格的教师也会消极地给学生的心灵抹下灰暗的一笔。

为人师表,教师无时无刻不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教师要具有人格美,也就是包括道德美、学识美和仪表美的和谐统一。教师也要自觉地从这些方面来塑造自己。

道德美和学识美等内在美都可通过外在美—仪表美表现出来。教师仪表要整洁、端庄、大方、高雅而又有时代感,严谨而又和蔼可亲。教师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是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生活塑造的,但主要是由他的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塑造。学生在对教师形象美的感知过程,是由外在美到内在美。外在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服饰加以装点,由仪表来体现,由教学活动来展现,学生在和老师接触下会情不自禁倍受感染,甚至教师的举止会成为学生的榜样。

一个学生在《难忘的毕业照》一文中描写他对于一位教师的印象,入学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后来这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示的道德力量深深感染了他。在照毕业照时,大家把老师扶在正中座位上,忽然觉得他的形象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严如高山,爱如大海。这就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而构成的教师人格魅力,也就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它无时无刻不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的精神面貌。

学生和教师交往中总是不知不觉地吸收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作为一位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总是局部的,而他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个性却是完整的,或者说,教师给学生最深印象是他的个性,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他的风格。

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会有失误,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该怎样做呢?这里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教郑振铎的《海燕》时,板书中出现这样的句子:“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有学生指出,“皎洁”一词用得不当。教师一时也认识不清,但没有随便解释,也没有以师威压人。他说:“那好,咱们就研究一下吧。”就指导学生先查词典看“皎洁”一词的准确含义是什么。然后结合学生学过的语法知识,确定这个句子的毛病是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最后教师坦率地承认,自己原来没有搞清楚,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师生共同研究得到了提高,今后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要认真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件事不但没有降低教师的威信,而是给学生树立了从善如流的榜样,也密切了师生的关系。

5.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五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今社会环境下,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产生的影响。分析了一些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重点是提出了一些意见,措施。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着手,提出了“儿童触网,首要任务是进行品德教育 ”,“ 学校必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用“爱”来教育每一个学生”,“ 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7点介绍的。

关键词:网络,网络安全技术,素质教育,品德

21世纪因特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儿童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在网络时代,信息充斥我们周围每一个空间,过量的信息虽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但是也使择选信息的难度加大,信息超载日益成为普遍的现象。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文明与安全素养(简称网络素养)正逐渐导入各种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并正在成为评价人才素质的一个新看点。通过调查研究,解小学生文明安全上网的情况,以便给予有效指导。拟通过这次中学生网络文明与安全素养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特点及存在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网络文明与安全素养的方法,使网络真正成为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进步的重要工具。

一、素质教育下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小学生上网习惯、上网的认识、上网的目的,内容、互联网的自我保护和上网的影响的调查,得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习惯

1.部分的学生对网络的情感没有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但是少数自制力差的同学已经很难控制自己,会想法设法去上网。这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后进生。

2.60%以上的同学是每个星期都会上网(不包括学校的电脑课),如何引导他们和正确合理 利用网络是首要问题。欣慰的是先进生都知道利用网络来学习,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上网的认识

1.大部分同学不是很清楚网络文明公约。对于网上的道德大部分学生认为还是很重还要的,也有20%的同学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2.60%的同学认为经常上网要影响学习,所以我们需要更好的引导他们。

(三)上网的目的,内容

1.学生上网主要都是娱乐为主,很少学生是利用网络来学习,增加课外知识,这点很令人担心。

(四)互联网的自我保护

1.而大部分学生上网都缺少必要的自我保护,对于网上很多虚假信息都容易信以为真。

(五)上网的影响的调查

1.绝大数同学经常上网,或多或少影响了学习,而只有少部分同学上网是帮助他们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我们素质教育贯彻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下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既然如此那么又是什么让这些小学生在网络中迷失自己,患上“网络成瘾症”而发生悲剧。网络因其具有的新奇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满

足了儿童宣泄、释放紧张的需求。小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释放生活中被压抑的一面,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小学生都时时刻刻处在学校的教育和保护,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天性,他们生活得很压抑。此时,网络他就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实现对困难、失控现实的逃避。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现实中还是有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多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教育上也忽略了道德训诫、性格养成。有的时候纯在急功近利,而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这样治标不治本,而小学生心理上完全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未来又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又忙于工作,缺少与孩子的沟通,造成了他们性格的孤僻。而网络能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缺失。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求,从而造成对孩子上网的“失控”。长久以来,中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所以,父母很难静下心来和子女面对面的交流,也激化家长与子女的代沟。孩子更愿意把自己的不满宣泄到网上,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得不到家长的帮助也加大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难度。

目前社会对公共上网场所管理松散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患上“网络成瘾症”的小学生往往无心学习,荒废学业。曾经有一位“网迷”学生说:“在网上有一种天堂般的感觉,仿佛你就是世界的主宰,精神能得到极大满足。”少年儿童一旦成为“网迷”,就会陶醉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越来越脱离实际,对现实世界表现出冷漠、麻木和不以为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危险的。

三、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的建议

(一)学校要肩负起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

1.儿童触网,首要任务是进行品德教育

让学生从触网开始就树立信息道德观念。做好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做到“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的5条守则。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是人们通过假想营造出的虚幻空间。虽然网络由真实的人所开发,但通过网络接触到的人或事都不是可触、可感的,是有好坏之分的。少年儿童由于其自身心理发育的特点,判断能力较弱,判断事物都凭着自己的喜好和直观感受来进行,没有很强的价值观。如他们看喜欢的动画片,常常会在生活中去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但其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的东西,小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就受到了影响。鉴于以上原因,学校就要从学生接触网络时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介绍网络展示网络的优越性。如教会他们利用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资料,让他们带着任务去上网,在网上查找学习中所需的资料。在认识网络优势的同时,教师有侧重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的危害,如:网上一些图片和内容不适合小学生看;上网的人各种各样,很多言行是不负责任甚至是害人的;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就会耽误学习,还会导致犯法。

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指导学生文明有效的使用网络,逐渐培养其良好的网络行为。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利用网络习惯,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2).让学生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或进行反动、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以及窃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保密信息的牢固意识。

(3).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2.学校必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用“爱”来教育每一个学生

信息时代,网络是进入21世纪的钥匙,它是最快捷全方位获取信息的方式。因此对待中学生上网学校要用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他们。网络的一大优势是它存储量大,收集快捷方便。教师不仅要能够运用网络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让那些缺少关爱的同学,可以回归现实,不用在虚拟世界里找寻各自的“快乐”。利用网络可以生动重现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美好,更愿意在生活中享受乐趣。

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尤其对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一颗爱心来温暖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同时也应该开辟网络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打好信息素养基础。

3.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环境,提供一个自由驰骋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有关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挥”“自我超越”。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对所学的知识也加深了理解,在学习中更加的应付自如。

由此可见,网络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挑战自我,全面发展,成为素质教育下21世纪的新型人才。

(二)家庭要重视优化对孩子的上网教育

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在家中度过,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主要也是在家中。抑制学生上网,家庭的教育、监管极为重要。因此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沉溺于网络中的学生大部分是自制力较差的,或者是父母工作繁忙没时间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与外界交往较少,这时他们就想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家长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时时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让家对他有吸引力,这样就会减少网络对他的诱惑。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易造成孩子自私,缺乏协作精神,造成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这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很难适应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家长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成熟,到成功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一个人一旦无法承受失败,就会一蹶不振,丧失了战胜它的自信和拼劲。引导孩子把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2.榜样示范,引导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就是孩子的直接榜样,因此每个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引导和教育孩子。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完善期,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平时,父母就应该教育子女什么是有益的,怎么样正确利用网络。在孩子上网的时候利用网络的互联互通功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引导他们利用网络学习一些身边的例子,利用情境进行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三)社会对网络信息的管理要规范化、科学化。

1.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网络信息资源非常庞杂,除了积极的信息外,在网上存在着大量糟粕信息,这些消极的信息资源对我们小学生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此需要国家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有效“过滤”不健康信息,为未成年的学生输送科学、健康的信息软件,引导他们健康上网;另外利用行政、法律手段,加强对信

息资源的检查与监控,若发现不健康信息资源,严肃查办,严格规范和科学化信息的源头已刻不容缓。

2.要加大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6.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篇六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如果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能正确的对待学生一些偏激的行为,那么师生关系就能妥善解决。比如我就遇到过一件这样的事:

我教六年级语文,也是班主任,上学年有个女生学习也不错,但性格非常偏激,她一直都不认真听我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关系也很差,无论我怎样鼓励都没有用,原因是她一直认为我和她五年级的老师讲课方式不一样,所以一直不肯接受。有很多次在作业中说些让我伤心的话,我还一如既往的去鼓励她认真学习。有一次她在作文《说说我的心里话》中写出了对我的所有偏见,我读了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批到:你是个坦诚的孩子,能够敞开心扉跟老师交流,老师真的很感谢你!也希望你能以后多多向老师提出建议。从此以后,我发现她认真听课了,毕业时还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说她以前对我有偏见,请我原谅她。我看了信舒心的笑了,教育原来就这么简单。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7.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七

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体独具吸引的气质和独特的表现张力, 也涉及个人的精神层面, 是个人意识归类与各类稳定心理心态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品质也是一种潜在的独特的优势。“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效能感, 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能够胜任学习任务和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因此, 教师的个性影响了学生, 学生获得有关的信息, 形成新的行为, 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增强自己的信心。

一、教师个性心理品质与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关系

学生主要从“认知、态度和价值情感”三方面感受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其表现在教师理想的性格为学生创造和维持了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教师性格决定了教学的心理动机和教学实际展现方式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师特有的个性性格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对知识的态度。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对教师的情感取向。充满激情的教师在学生眼里更有魅力, 易宽容学生的老师更受学生喜爱和欢迎。对教学充满热情的老师不强调自己教师式的权威, 而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反应和教学的生命活力。

学习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学生其表现出来的学习效能感就强。并且对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能在自己预定内高效完成。高学习效能感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期望达成的水平。反之亦然。拥有强的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因此, 学生的高期望水平能增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 也督促自己付出更多努力和尝试达到成功。所以, 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也影响学生在学习中认知、态度、价值及情感等, 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能等。

二、科学教学中教师的个性魅力

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具有“填密”特质型的教学潜质。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要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 讲课时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提升, 环环相扣, 节拍分明, 层次清楚, 承上启下, 严谨缜密。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解剖分析、化整为零。同时注重举一反三,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探究。运用科学的风格, 要求课堂语言也应精准、周密、系统、逻辑性强的特点。课堂上科学老师的个人魅力主要体现在创新上。融入创新知识点,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乐于创新, 在创新中体验科学实验的快乐。科学课堂涉及到实验, 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创新魅力和独特的创新意识。“亲其师, 信其道”让学生通过老师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一) 成功体验

成功, 会使人产生能力感, 提高人的自我效能, 不断的成功, 会使人产生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在实验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争取创在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个体行为成败的经验息息相关, 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享成功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具备科学实验的成就感。在课堂中, 老师会利用很多小问题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及时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 采用赞赏式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四年级科学《检测身边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中, 在我讲解的时候学生就跃跃越试的劲头让我很感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感受到了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在实验过程中我注重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的猜测。 (注意引发学生对同一物体猜测的不同) 。增加趣味游戏这一环节:“水的导电性”。我分别准备了盐水、自来水、河水, 纯净水四种水, 并没有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水。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实验, 小组探讨后得出结论:盐水导电最强、然后是自来水、纯净水。更有学生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这么判断, 越纯的水电导性越小;反过来, 越不纯的水电导性越大呢?”这都是学生在试验中结合日常生活得出的感悟和猜想。这堂实验课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与自己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成功体验。同时, 我也会也会选择一些相关的科学常识问学生, 这就是所谓的布置“知识陷进”, 让学生思考, 然后谈自己的想法, 我再给他们解答, 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二) 树立榜样, 促进学生学习效能的形成

从观察榜样的力量得到的替代性经验是学生学习效能提高的重要方式。心理学提到在同等水平下, 观察者对榜样的观察更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榜样的成功更能激发观察者努力的动机和实现成功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中追寻科学真理。每堂课我分16个小组, 各小组存在一种隐性的竞争。学生在竞争中树立了榜样, 依托榜样的力量, 完善自己, 成长自己。科学实验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既能使学生观察不同层面的问题, 反思或批判不同的观点, 以便建构多元和多维度的理解, 也帮助学生形成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找到自己的“对手”以竞争的心态与自己的“榜样”抗衡。在课堂教学中, 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意识, 克服习得无助感, 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当我们谈及总感觉自己科学知识太欠缺的时候, 我总会有意识地传递一种是自己看的书少, 自己努力不够和方法不当等内部的归因, 我就得增强学生看书的信念, 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信多看书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刃有余。

(三) 采用情景教学的角色扮演

完善的教学心理环境也会帮助师生拥有良好的教与学的“气氛效应”。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善互动、心理相容和情感的真诚对话。鼓励亲社会发展意识、有吸引力、产生归属感的教师更能传递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所以, 对科学实验室的布局和规划更能让学生产生信任和学习的满足感。

让学生在我创设的实验室情境中扮演角色, 更能达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认清理想角色模型, 了解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和改变自己的不良的态度行为。我们上堂课后布置学生准备课前十分钟“科学小发明”演示。结合科学知识对科学小实验的教案设计和操作的演示。上课随机抽取上讲台扮演小老师的角色, 讲课要结合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能促使学生认真看书和“备课”, 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通过角色体验也厘清了自我概念, 成就动机归类等。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角度看待科学小发明上的教与学, 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更好地理解老师的用意, 以内化为学生学习动力, 以便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希望, 从而增强对教师的理解,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 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对不良学生行为转化和态度改善有更大的帮助, 也帮助班集体更好地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的认知。学生都很重视自己上台讲科学小发明的机会, 小学生视老师是自己的榜样, 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我也注意引导学生讲解科学小发明操作时注意调节整人情绪和生理紧张的状态, 个体的情绪、生理等状态也影响着其对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水平的判断。怎么处理心跳快的问题, 怎么处理紧张的问题, 让学生从容应对自己紧张、不适、害怕等状态, 合理调节改善局促不安的行为表现, 更有利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因此, 我总是通过类型各异的问题和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构建不同的教学氛围, 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三、总结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索普总结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合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 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良好的教师个性品质有利于形成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更易被学生喜爱, 更易激情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学生学习效能感也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形成浓郁活泼的课堂气氛,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 创新性地翻转课堂。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设计融入课堂教学, 效果会更明显, 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也许会更多, 记忆会更深刻。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师的具体课堂教学案例, 从小学科学教师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出发, 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学生学习效能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阐述教师应具备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教师个性,心理品质,学习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 1999 (7) .

[2]范春林.学习效能感的功能及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10) .

[3]陈晓梅.教师的个性与教学风格[J].教师道德修养, 2004.

[4]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 theory of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y review, 1977.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张雪芹.教师个性对教学效能影响的研究[J].职教研究, 2007 (5) .

[7]孙芝萍.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 1995.

[8]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版社, 1993.

[9]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10]曾华英.课堂教学中问题效能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11]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8.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0.引言

社会文明的进步对我国当前德育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原有的德育结构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素质教育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小学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体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打好学习的基础。而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对各项事务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有着好学、好动的特点,如果不能保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从而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他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同时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小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1]。

2.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存在的问题

2.1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小学生有着好动、好玩的性格,而体育作为当前小学生最为热爱的一门学科,体育教学对当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在体育教学中,仅仅注重学生身体部位的锻炼,甚至还有的小学不重视体育课,不重视体育活动,从而挫伤了小学生的积极性。

2.2缺乏教学环境

虽然我国对心理教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明确了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但是就我国目前教育环境而言,体育教学环境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没有为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现代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及监护人视如掌上明珠,生怕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一丁点意外,进而造成对体育活动的不支持、不理解。

2.3教师资源匮乏

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师是一个考验。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更加综合、全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且也需要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比较调皮,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体育老师缺乏耐心,对这些调皮的孩子动辄打骂,对孩子恐吓,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改进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措施

3.1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学生有话不能说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上,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2]。例如,在某小学三年级,体育老师就体育活动,让学生出谋伐策,听取学生的意见,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体育活动就是做《老鹰抓小鸡》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充当裁判,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养成积极乐观的精神。

3.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来进行保障。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突出,就我国体育教学而言,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拥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从而讓学生热爱生活、学习,每天都能挖掘生活的乐趣[3]。例如,在某小学二年级,老师对学生的个性、爱好等特征,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分组竞赛,将一些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参插到活泼的学生当众,每天课前进行10分钟的成语接龙比赛,学生通过彼此间的合作,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不爱说话的学生逐渐变得活泼,活泼的学生更加懂得帮助别人;同时课后老师积极的与学生打交道,与学生玩游戏,和学生交朋友,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3.3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作为体育老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其次,学校要重视体育老师的选拔与培训,不仅要注重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还要注重老师自身素质的培养,要加强老师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进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当前小学阶段有着重要作用。而体育教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对培养当代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为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房雪芹,张群,李金平.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研究[J]. 运动,2011,15:84-85.

[2]余贞凯,杨文斌. 浅议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40.

[3]邹黎,郑樊慧. 我国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 体育科研,2003,05:73-75.

9.浅谈网络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九

吴 磊

内容摘要:互联网以强劲的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革命的热潮,网络因其传输信息的快捷、方便,网络热潮也涌入校园,引起广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踊跃参与。对小学生而言,网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从正面影响看,网络使学生拓宽了视野、扩大了交际、增强了自信、培养了个性。不过与网络对小学生正面影响相比,目前其负面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网络游戏及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此形势下,社会、家庭、学校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打造绿色网络,使小学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网络 小学生心理 双刃剑 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由于网上内容的快捷性和声图并茂的形象性,使得人们喜欢上了网络。目前,势不可挡的网络热潮也涌入了校园,引起广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且踊跃参与。他们在网络上玩游戏、发Email、交友聊天、学习社交、学习生活,体验虚拟世界里的美好与罪恶。而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们,也面临着网络的影响,他们尚未有一定的识辨能力和自制力,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往往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网络世界对孩子们的影响,早已比真实世界更真实,对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对待“网事”,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已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信息,可以陶冶情操、广交良友。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都意识到了电脑及网络的重要性,意识到它们在孩子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但电脑游戏、网络上不健康内容等副作用又让人们望之生畏、言之色变。其中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品德成长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影响的主要表现

网络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小学生在这个包罗万象、生动活泼的虚拟世界里,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无拘无束的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和小伙伴们交流学习和生活。可以说,网络给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养成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拓宽了视野

网络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它为孩子们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鼠标一点,大千世界尽收眼底,比如你要查找某个知识点时,只要在百度或谷歌搜索,就能出来一大堆你需要的内容。网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而且网络知识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生动有趣。小学生只要留心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为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现在,网络已成为孩子们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2.扩大了交际

很多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性格上对家长仍有依赖性,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有了网络,可以为小学生体验他人心理感受,进行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网络上他们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博客、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流,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畅所欲言。在网络上交流,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尊重和满足感。孩子们通过网络扩大了交往范围,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他们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3.促进了个性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孩子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殊才能,否则很难在竞争中取胜。现在的教育现状过分局限于书本知识,忽略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网络给了孩子们一个没有止境的探索天地,可以在网上各个论坛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生活。如现在很多小学语文老师要求孩子们书写优美的“每日一句”,上传至网络并建立自己的专版,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创作的画作或手工制作上传至网络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等,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动手的快乐,展示自己的特长。通过展示和比较,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小学生学习知识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综只有几个,讲授的内容很多还是局限在课本中,每天的学习生活单调重复,导致很多小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欠缺。而网络上的很多学习软件,如“一起作业”、“悟空识字”等,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在娱乐中成长,提高了小学生的学 2习兴趣,避免了学习中的枯燥性。

5.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交流或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影响学生个性发展。而在网络上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即便是取得游戏的胜利,也能获得心理成就感,在网络上非常容易得到自我肯定,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虚拟体现。正是一部分在学习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从网络中发现自己胜过他人的一面,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

网络对小学生的积极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他在帮助孩子们获取知识、了解社会、掌握技能、促进沟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目前,据权威部门调查统计,发现约有98%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游戏和聊天,只有2%的学生上网是在利用网络查阅与学习相关的资料。他们一周上网时间最短为3~5小时,最长竟达12~18小时,个别同学因上网已成为“多重债务国”。当谈到上网感受时,这些同学无不兴奋异常:

有的说:“网上你可以是‘大侠’,也可以是‘美眉’,你还可以尽情的倾诉学习中的烦恼,发表对老师、同学的看法,根本不担心隔壁有耳。”

有的说:“你玩过LOL、CF吗?你知道我最辉煌的战绩吗?” 有的说:“我心里一天到晚总想着上网,就连上课也没有精神,„„” 他们对网络的看法,大多都是把网络当成是他们娱乐的工具,为此很多学生沉溺其中而患上了网瘾。

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人又把它称之为当今社会的“电子毒品”,正在危害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小学生来说,上网有诸多有害之处:

1.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长期沉迷于网络,缺乏必要的锻炼,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作息规律被打乱,精神不振;长时间盯在荧屏上,造成用眼过度,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据报道,某市一名12岁小学生在网吧泡3天3夜,饿了喝口水,困了打个盹,通宵达旦地玩游戏,当家人找到他时,身体已极度虚脱,几近死亡。另外一些网站上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很容易给小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导致心理扭曲。据扬子晚报报道,镇江一名13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受黄色网站影响,难以克制 3 之下竟当街对一年轻女教师实行性骚扰!

2.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很多网吧未经消防、安全、文化等部门允许,没有安保人员,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网吧中人群鱼龙混杂,有的人进出网吧,纯粹是为了敲诈一些小学生。2012年5月24日,江苏常州武进一名14岁的少年党某辍学在家,因为没钱进网吧玩游戏,居然打起了小学生的主意,敲诈一名小学生长达一个月之久。有的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向过夜未成年人提供饮食住宿;孩子夜不归宿,家长、老师自然心急火燎,到处找人,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不安定因素。目前,网吧已成为滋长是非的一大聚集地。

3.影响小学生的学业

沉迷于网络中的小学生,会惦念这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长期的不思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我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网迷们的内心世界去体味他们的感受,但可以想象得到他们游离的眼神、胀红的眼睛、疲惫的心理到底有多少精力去搞学习。所以学生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学习兴趣低迷,学习时间无精打采,不按时完成作业,严重者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

4.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对挫折的容忍力和适应力较差,会使一些自制力差、性格孤僻的学生出现人格障碍。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希望把自己的愿望、爱好、习惯、利益等通过网络中的角色扮演来实现,在虚幻的空间里创造一个“完美”的自己。在网络中人人都是“自由人”,你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人或事的漠不关心,行为冲动,犯错后既无悔改之意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封闭、性格孤僻、人格缺陷。

5.削弱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诱发犯罪心理

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影响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引起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如在网络游戏中,大多内容很暴力,杀几十个人、结几十次婚、养几个私生宝宝在网络中不是什么怪事,不需要接受社会制约或其他 4 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的宣泄。在游戏世界里,所有问题都可用武力来解决,小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这些网上垃圾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方式解决,因此容易诱发犯罪心理,引发现实悲剧。近年来,由于网游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如广东顺德一个小学生在课间嬉戏时,因为模仿网络游戏中的对打画面,一刀刺死了同班好友。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小学生的童年乃至生命,正被网络游戏及网上的不健康内容无情的吞噬。

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同时又使很多孩子患上网瘾,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一部当心便会毫不留情的葬送学生的前途。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社会、家庭、学校都应积极面对,共同为小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网络对小学生不良影响的防范措施

网络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需求。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而不沉迷于网络,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对影响小学生身心成长的不利方面要积极地开展一些列的防范措施。

1.开办家长学校,讲解“网上垃圾”的危害,要求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知道过度上网的危害,加强对孩子课外活动的指导。

2.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学校抓住网络对小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开辟各种板块,举办网页大赛,展示学生的各种才能。

3.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网络最吸引处就是它声图并茂的形象性,这恰恰是传统教学所缺少的,学生在课堂里看不到“新、美、趣、乐”。试问,这样的课堂如何能挽留住那一颗颗驿动的心,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接受新的理论和教科成果,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并自觉地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4.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避免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满足体验成功。

5.充分利用好休闲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从虚拟世界中脱离出来,弱化上网的念头。去追求健康、向上、充实、多彩的人生。

6.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如雏鹰网、中青网等等。在自己喜欢的网站里学习,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

网络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道德品德等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容忽视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假如未来的孩子注定要在虚拟世界里与人交往、生活、游戏,我们应该更努力的跟孩子一起学习,正确的引导他们,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发挥网络的优势,让网络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好帮手,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陈明祥,《浅谈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004年5月。3.应良帆,《需加强对少年网虫的教育》,2002年10月。

10.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十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中小学生过于焦虑

焦虑情绪主要是指一个人长期处于烦躁不安、担忧担心的状态下。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竞争行为越来越激烈,使得这类情绪逐渐成为了当前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受此情绪的影响,学生常常会出现烦躁、无缘无故抱怨父母、担心自己的成绩、与他人交往不良等情况。且相对来说,如果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下,那么他们的精神便无法得到放松。另外,在这些焦虑中,由于课业任务重、所学的知识比较多,所以学生学习的压力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对学校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便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情绪,增加了自身对父母的依赖感。

(二)中小学生过于自卑

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如他人。而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所以他们往往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出现在班级。这时,如果同学们疏远他,教师忽视他,他们便会产生自卑感。另外,如果学生自身身体残疾或者有其他疾病,那么他们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从起点上就不如其他学生。如果自己参与班级竞选或者参与其他竞争活动,便会成为他人的嘲笑对象。此外,在孩子学习上或者生活上遇到难题时,如果家长与教师不是耐心地教导,而是一锤定音:“认为这孩子也就这样了,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成就”。那么便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与判断,使其因此而一直放弃机会,不愿去做尝试。而如果长期受到以上情绪的影响,学生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三)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在人际关系上,有很多学生并不能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如会出现与教师相处不和谐、与家庭成员相处不愉快,与同学合作困难等问题。而追其根本,主要是教养方式与沟通方式存有问题。如在教学中,因为教师不理解、不信任学生,或者是因为教师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便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从而致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不愿进行学习活动。另外,在家庭中,如果孩子犯了错,但家长未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便横加指责,一味地说教,便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使其形成专横、孤僻的性格。而如果家庭常年处于一个“战争”的氛围,家庭成员常常吵架,那么便会影响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使其形成易怒、敌对、抑郁等情绪。且有部分学生,在长大之后,认为家庭为自己制造了痛苦,从而产生憎恨家庭生活的想法,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四)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对抗行为出现频率高

由于成长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较强的对抗行为与攻击、破坏行为,这些学生过于自以为是,且思想太过绝对化,他们认为不是错的、就是对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正因受这种想法的影响,使他们爱唱反调,不愿听从家长与教师意愿,甚至会顶撞家长与老师。而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家长通常认为是孩子道德素养培养不到位,所以常常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并未及时改善教育的方法,所以使得学生愈发的叛逆。另外,在学生行为举止方面,由于受到家庭教育或者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说谎、逃学、破坏性行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面对这些情况,便需要我们正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与家庭环境,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现状

(一)家庭背景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其特殊的影响。一个出生在家庭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安全感相对较高,且他们的需求极易得到满足。但相对来说,这样的家庭生活父母的工作会比较繁忙,所以会缺乏对学生的关爱,从而致使他们养成奢侈成性的习惯,缺乏努力进取的意志,进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个出生在家庭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较差,虽然有助于培养他们坚强、勤奋刻苦的精神,但同时也极易会使他们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从而厌恶人际交往。经实际對比发现,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家庭背景差的学生比一般家庭背景的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且人际交往方面有着更多的阻碍。

(二)家庭结构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检女性;生活方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85-01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迅猛发展,女性因为自身心理以及生理结构等原因,健康状况呈现着恶化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生活上有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健康教育对受检者改变生活不良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本文就我院2010~2012年体检的300例女性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2年接受体检的300例女性,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8.2岁。其中小学学历50例,中学学历100例,大学学历100例,大学以上学历50例。随机将300例女性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女性在身体健康情况、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比较性(P>0.05)。

1.2方法

对本组300例受检女性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全面调查,其中,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女性的一般情况,如运动、饮食、饮酒、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等方面;自身健康情况,例如有无肿瘤、子宫肌瘤、妇科炎症以及乳腺增生等患病史等;生活习惯、健康教育情况以及知晓疾病知识等方面进行调查。

对照组150例受检女性在体检过程中没有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150例受检女性在体检过程中通过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2.1 健康教育知识常规的宣教。在医院内将健康教育专栏进行设置,宣传栏上面主要是宣传流行病、多发病以及常见病等相关预防控制知识,同时指导体检女性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2]。于女性体检过程中,通过电视录像以及医院大屏幕等途径将保健健康知识播放,通过对体检女性具体情况,将宣传手册有针对性进行发放。

1.2.2 健康知识的咨询服务。应该向体检女性提供咨询健康知识的相关服务,每天安排医生到咨询室解决体检女性遇到的问题,同时将咨询电话开通,确保能够将体检女性遇到的问题全面解决,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调查体检女性的反馈情况确保能够将体检女性自我保健能力以及意识全面提高。

1.2.3 体检女性的体检方式属于集体形式时,应该通过对受检者的行业要求、工作性质、年龄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受检者选择合适的体检科目。还应该分析受检者以前的体检结果,让医学专家对专业者进行健康讲座,将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对身体产生的危害、生活方式以及发病的主要原因等向受检者详细解释,并且告知受检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同时,让受检者根据自己的体检结果以及身体情况,与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详细的了解健康教育知识。

2 结果

通过分析本组研究资料得知,观察组女性接受健康知识教育后在运动情况以及饮食习惯方面与对照组女性对比,有着明显的改变。

3 讨论

最近几年,通过分析国内外调查资料得知,女性健康情况呈现着越来越差的趋势,尤其是乳腺癌、宫颈癌患者已经逐渐往年轻化方向发展。我国小于35岁的乳腺癌患者有着显著上升的情况,通过调查致病原因得知,不良的生活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原因。部分疾病并不是主要因为生物因素造成的,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女性健康体检主要是采用常规的实验室仪器以及体格检查等方式将女性身体中隐藏的疾病找出,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目前,简单的健康体检已经无法达到受检者的主要需求,受检者要知道通过怎样的手段将自身生活上不良的习惯改变。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宣传教育的方式确保人预防保健的意识得到增强,生活上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危险原因全面消除或者减轻,促进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3]。

通过相关资料得知,向受检者提醒宣传健康知识,能够让受检者构建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性。所以,对受检者采用宣传健康知识的方式能够将受检者实际生活中不良的习惯全面改善。通过分析本组研究资料得知,受检者接受健康知识教育后在运动情况以及饮食习惯方面与健康教育之前对比,有着明显的改变。代表健康教育对促进体检女性改善有着较大的意义,在体检女性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通过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在女性的体检工作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受检者知晓健康知识的概率得到提高,使受检者生活上不良的习惯得到改善,促进受检者体检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黃亚莉.健康教育对体检女性生活方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13):634-635.

[2] 李英云,朱南如.健康教育在体检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10(06):352-353.

12.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十二

据调查,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近几年并不理想,国家针对这一情况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其中阐释了通过创新体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目的的思想。定向运动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形式,在我国高校开展已经比较广泛,也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定向运动在小学开展的情况还相对比较少,定向运动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程度如何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尝试通过个案应用分析,研究定向运动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本市一所重点小学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各有35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等平台以定向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重点期刊文献225篇,通过对期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把握了当前研究定向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最新动态,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2)实验法。

研究采用定向运动实验法,其中选择实验班开展一学期定向运动,对照班采用普通体育授课形式。授课前对两个班级学生体质情况进行对比,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级情况再进行对比,通过数据统计反应定向运动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

(3)访谈法。

通过对定向运动授课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定向运动开展的情况,了解学生接受、参与定向运动的态度,以及把握定向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

3、结果与分析

3.1、对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身体形态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外形、体型、姿势等,通过测量人体形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人的发育状况。基于此,笔者采用身高、体重两项比较经常采用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的男生身高由实验前的131.8cm长到134.4cm,女生由131.2cm长到133.7cm;对照班男生身高由实验前的132.2cm长到133.4cm,女生由130.8cm长到131.1cm。从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进行体育课后,身高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实验班身高的增长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学生通过定向运动课程,在骨骼发育方面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从体重变化的程度来看,在增幅上实验班的男女生体重要略低于对照班,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定向运动对小学生控制体重的增长也具有一定效果。笔者认为,通过定向运动,能够控制学生脂肪的增长以及有关代谢,因此在体重增幅控制上具有一定作用。

3.2、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为了了解定向运动对小血色很难过身体机能的影响,笔者选择了肺活量作为测量对比值,通过表可以看出,实验班男生肺活量由实验前的1589.3增长到了1695.5,增幅为106.2,女生由实验前的1311.2增长到了1591.2,增幅为180;对照班男生由实验前的1568.1降低至1478.6,降幅为88.5,女生由1257.4增长为1337.2,增幅为79.8。经检验,试验后两个班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定向运动对于提高小学生肺活量具有一定作用。笔者认为,定向运动不同于传统的长跑,传统长跑相对比较枯燥,学生锻炼久了就会降低运动强度甚至停止锻炼,而定向运动则是把识图与跑步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够始终给运动者一种探寻找点的乐趣,因此跑步具有一定乐趣,在运动强度上会增强,这对提高学生肺活量具有积极作用。

3.3、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学生身体素质优越,不仅能够提高运动技能,对学生储备体力,增强学习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笔者选择立定跳远、50m跑步、仰卧起坐以及坐位体前屈四个项目进行对比测试。

通过表4可以看出,实验前两个班级的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男生跳远成绩由1.43增长至1.49,女生由1.42增长至1.48,对照班男生由1.39降低为1.36,女生没有变化。实验后两个班级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定向运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笔者调查认为,定向运动有时会选择一定高度、坡度的地点进行锻炼,这种地形对于提高学生下肢肌肉力量具有一定保障。长时间参与这种锻炼,学生在上下跳跃中自然会增强肌肉爆发力,提高自身的跳跃能力。

通过表5可以看出,实验班通过实验后,男生50米跑的成绩由10.4提高至10.0,女生由10.5提高至9.9,而对照班男生成绩没有发生变化,女生由10.4降低至10.5。实验后通过检验,两个班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定向运动对于学生的短跑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调查认为,定向运动不单单是增强体能的运动,也是通过识图、选择路线、找点彪这种形式最短时间达到指定地点,因此,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彼此为了尽快到达终点,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奔跑速度,这自然在提高学生短跑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传统的跑步锻炼形式相对比较粗糙,学生连续跑几次短跑后就因为体能下降会失去锻炼兴趣,而定向运动恰恰利用兴趣引导激发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因此在提高学生短跑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通过表6可以看出,在仰卧起坐方面,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男生与女生的仰卧起坐成绩与对照班存在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实验班男生增加幅度为6.31,女生增幅为6.67。对照班男生增加幅度为4.33,女生增加幅度为0.92。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增加幅度明显多于对照班。说明,定向运动对于提高学生腰腹力量具有显著效果。笔者调查认为,由于在定向运动过程中,需要多种地形的结合使得学生在运动时会使用到腰腹肌肉,长时间经过锻炼后腰腹力量自然会有所提高。

3.4、提高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效果的建议

通过表7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男生和女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班男生间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表明,定向运动对于提高学生柔韧性具有一定作用。且在运动过程中,由于男性的参与度有时比女生更高,因此对于柔韧性的提高也优于女生。

通过对学生体质各类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定向运动对于提高学生体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基于定向运动的强度、地形、工具等存在差异,许多学校开展定向运动的效果自然也不相同,为提高小学定向运动的开展效果,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开展校本定向活动。

定向运动需要地图、指北针、打卡器、活动地形等等,从专业角度出发来看展定向运动,对器材、场地的要求会相对较高,为了促进定向运动在小学的开展,可以适当进行校本定向活动创编。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地形、校外公园等进行定向运动地图简易绘制,便于学生识别开展;另一方面,指北针如果不方便购买,就用指南针代替即可,在打点方面,可以采用标记物、贴物品等形式代替,这样在场地、器材方面就降低了要求,学校组织开展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些。

(2)活动要注重兴趣引导。

定向运动的开展同样需要注重兴趣引导,如果不注重学生兴趣,刻板的开展定向运动,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开展定向运动要注重引导兴趣,一方面开展定向运动要由简单向复杂过渡,先用简单的地图、地形来吸引学生开展,通过建立成就动机来推动学生进一步参与。另一方面,要设计竞技趣味环节,通过比赛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把定向运动最新的活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定向运动的开展状况,使大家建立与世界同步的定向运动参与热度,以提高参与积极性。

(3)强度要引人而异。

由于小学生体质状况存在差异,在进行定向运动设计时应该有所区别。应该通过摸底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然后通过分组合作等形式,组织不同体质的学生进行锻炼。通过相同体质级别的学生进行竞赛能够刺激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混级别参与定向运动,能够起到以强带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达到充分锻炼学生体质的目的。

4、结论

小学开展定向运动对提高学生体质具有积极意义。对学生的身高、体重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提高学生肺活量、增加学生跳跃能力、柔韧性、腰腹力量、短跑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定向运动开展效果,应该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兴趣引导以及因人而异开展项目。

参考文献

[1]张雷.中小学定向运动教学课堂路线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

[2]吴丹丹.浅谈定向运动对实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作用[J].飞,2014,4.

13.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篇十三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运动心理学理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出发,对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的组织能力、讲解能力、观察能力、交谈能力等进行分析,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教 学能力 学生心理

体育教学和其它教学一样,都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技能,提高健康水平的教育认识过程。体育教师教学的组织、观察、运用教材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实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与学”相互间的关系处理感到束手无策,常常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个或一些教学环节把握不好,导致在课堂中出现伤害等意外事件,使学生的心理与体育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促使学生热爱体育、积极运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性研究,从体育教师自身寻找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为教学提供帮助。

1.课堂组织能力

1.1课堂准备工作

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组织能力首先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体育教学,这样的组织能力是在一定深度的专业基础_L,在掌握体育科学技术、更新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等情况下形成的。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对课堂上将出现的大多数情况都有所预测,减少课堂的复杂性。应当重点指出,教师的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计划、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一也是教师组织能力的重要条件。

2.学习能力

2.1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对学生心理同样起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应根据教学对象,努力钻研教材,从教和学中区分教材中哪些是重点,哪些内容先讲或先做示范,哪些内容应该结合人体的知识加以说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体育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宜的调整和加工,使学生较容易地从动作的泛化阶段逐渐过渡到自动化阶段,从对体育的低认识逐渐过渡到高认识,从受教育的过程逐渐过渡到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教师对课本熟练掌握,这一阶段才可以顺利进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机体感受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认识。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与简便。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结合事例传授给学生一些体育各学科术科的知识,可以诱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在参加锻炼后的机体感受,促使他们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从内心产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度。

2.2更新知识能力

教师对体育科学的理解和知识的更新对学生的心理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教师对体育这门学科不从理论上,从跨学科和实践上进行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拓宽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深人浅出地进行教学,那么就无法正确启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学生们个性心理和对知识需求方面讲,学生自身在不断地发展,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实践相联系、相适应,才能使得体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都必须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手段用来指导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重力和惯性力等)来讲解,把交叉学科的新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确保体育教学的先进性,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运动实践,使学生心理上有科学的保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如果教师墨守成规,用老眼光看待现代的体育,缺乏对新知识的领悟,必将导致相反的结果。

3.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

3.1精炼的语言

教师的教育教学首先要靠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创造一种和谐、亲切信赖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充实、统一。教师语言罗嗦、平铺直叙,缺乏面部表情和手势,将会使学生产生无味、疲劳和厌烦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未能得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相互间的心理活动缺乏同感与共鸣,故无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应用知识不当也不能满足学生自我意念的需要,加上认识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相互间不能理解,形成了“教”而“不学”,“学”而“不教”的局面。所以说语言是沟通理解人的一条渠道,同样是教学的枢纽。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用现代化的眼光合理加以分析、综合定论、化繁为简,善于运用现在教学的语言。在运用语言感染学生的心理的同时,体育老师还应使用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如此方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

3.2准确简易的示范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教师应精讲多练,所以说体育老师的示范很重要。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诱导性,可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条件。教师的示范能力直接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起着较深的影响,体育教学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来完成的,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敏捷、协调并富有力量和柔韧的美感,动作简单易于操作,可促进学生的直观视觉和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彼此间能逐渐地校正自我行为和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4.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4.1敏锐的洞察力

体育教师的观察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上体育课,全班学生都在不停地运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运动能力、技术水平和身体发展状况,从中找出学生共同的特点,同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和机体现状、特征,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学生,激起学生对体育教学和自身锻炼的愿望。教师要提高观察力,就要提高运用知识、更新知识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提高观察能力,才能全面深入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面貌,把握住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

4.2精准的判断

在体育课上,学生通常是在不同的强度、不同的身体情况下完成各种不同动作.有许多情况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对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许多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表情、身体状况、完成动作的质量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在学生运动遇到困难时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不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障碍。只有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判断和评估,才能激起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热爱体育课、热爱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迅速地了解、正确估计即将发生的`事情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便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和有意识地去影响学生。

5.想象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对学生在接受、理解和掌握自己的讲授、指导时的心理活动,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产生后果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不仅能预料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心理特点、技能发展水平、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以及对待体育这门学科的认识水平,而且能预料他们的发展动向,获得预期的效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在创造性的劳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艺术家需要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体魄的建筑师”,体育教师更需要它。

6.交往能力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激励因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努力改进有效的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两者间的交流效果,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技能,而且有助于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拥有交往能力,可以获得有关的教育改革、教学知识和方法的信息,而且在与学生交往中也能用现代体育发展和科学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排球课上相互对传对垫,一位教师指定两人练习,由技术水平高的帮助技术差的同学,要求在几次课内达到规定的技术动作和传垫球的数量。从表面上看同学们是按教师的要求在练习,但实际上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与学生交谈,学生提出建议,希望教师不要硬性指定谁与谁一对传垫球,最好是由同学们自由组合。虽然最后大多数的组合也是一个技术好,一个技术差,但大家的积极性高,效果明显。

教师通过与同学的交往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与同行的交往可以了解其它学校体育改革的动向,是一种教书育人,获得反馈信息的交往,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安排和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影响学生,鼓励和鞭策学生,教育学生,关心学生,激起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对体育事业的热爱,纠正不良的思想品质。

14.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对教育的影响 篇十四

摘要: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关键字: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每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而我们身为老师,更应懂得在生活中常报一颗感恩之心,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从小就培养他们一颗感恩之心,这样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塑造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栋梁。

一、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懂得“是谁使他们怦然心动,是谁使他们泪流满面,是怎样一个故事让他们永世难忘。”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懂得奉献与索取、施惠与受惠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让他们把握“在雨天不断为他人递伞,将来也不遭雨淋”的做人道理;让学生知晓“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

当前,我们地区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十分溺爱,使孩子们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尤其在目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会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父母,不晓得感恩师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日渐在许多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被遗忘和丢失,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个人利益至上的一些苗头和行为习惯,甚至有的中小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成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费,不求上进,根本不懂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更不会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

古人说过:“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感恩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中不少人缺乏感恩意识。这其中与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从中国的教育现状出发,急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第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看过一篇文章里面的调查说: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最初的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不能忽视家庭的启蒙作用。家长应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随后对之作出评价。

第二,学校方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广泛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感受,强化爱父母、爱家庭的信念。”要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还给孩子,并给学生以具体细节的诱导,这是当前学校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可以不定期地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如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我校组织的这次感恩教育活动,首先从每个学生每周要为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常惹俺生气,没想到送到学校这么短时间,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第三,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应该大造舆论,为儿童感恩教育创造情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为感恩教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曾经出现过在我国设立感恩节的呼声,这并不是所谓的“崇洋媚外”,我觉得有其合理性。今年,作为“奥运年”,我觉得是开展爱国教育的最佳时机,如:组织演讲、征文比赛等,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升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三、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恩

学生往往在学校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往往忽视了他人。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家长不仅仅教育孩子持守经律条文,最重要的是让他(她)们学会实践,学以致用。

1、通过亲身体验感恩自己的父母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我让学生回家当一天父母。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自己父母生活的甜、酸、苦、辣,结果我从和学生的谈话以及他们的作文中发现他们已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①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寒风呼呼地刮着,当我的手浸入0℃以下冰冷的水中时,犹如刀绞一般,冻得直痛心头,实在难熬。”伟康说,“难怪妈妈一到冬天,满手都是冻疮。有时口子裂开还流血…” ②夏天帮父母干农活。“今天好热,大概有三四十摄氏度吧,这样的天气,作为农民出生的爸爸、爷爷还要下田、除草、施肥、防虫治病。午餐后,我也赤着脚跟着他们一起去插秧。一踏进滚烫的水田时,我的脚马上缩了回来,差点被烫伤了,连活也不干了!我看到爸爸和爷爷额头的汗珠像黄豆似的不停地落下来……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干农活的辛苦。”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2、“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班级里我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和睦了。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我先在班里开展捐款活动,同学们为家境贫寒的学生买学习用品,还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在校安心读书。又开展了野外“感恩”活动,学生自带餐具、自购菜肴,自己搭灶,亲手烧饭做菜,为教师献上一顿丰盛的野外午餐,教师们吃在嘴里,美在心里。

3、“感恩”迁移到爱班爱校上。在班里我让学生组织了“护绿”小队,“清洁”小队,“维护秩序”支援队,助学“解困”救急队……每天都有学生活跃在校园各个执勤岗位上,礼貌示范,文明督查,卫生保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也更自觉了。

4、“感恩”迁移到爱社会上。开展“争当优秀队员”的文明新风活动,少先队员的身影活跃在社区里、敬老院、幼儿园等地,他们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小朋友带去快乐;课余时间往返于街道,扫地、清除非法广告纸,扶老携动,礼貌示范。开展“争做环保的小卫士”、“绿色购物”等环境保护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

对师长、同学、朋友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实际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懂得礼让别人的人,必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

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生活!

上一篇:大学生必读100本书下一篇:县检察院法医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