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医院感染资料(精选13篇)
1.护理医院感染资料 篇一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
本科毕业生论文
题目: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学
生:王瑞
指导老师:周小龙
2015年5月22日
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 摘 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搜索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其中手术环境、器械及手术操作尤为关键,护理干预对预防感染起着重要作用。结论 手术室在术中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骨科手术 切口感染 护理干预
骨科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者外伤者,急诊手术也较多,污染严重,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中多伴有辅助检查,加上术中往往要植入一些内固定材料,故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在医院感染发病率中占有 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手术环境、手术人员、手术器械三方面管理来对预防骨科手术感染作一简要综述。1.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及手术局部情况
1.1术前访视时,评估患者情况、感染病灶是否及时诊治,如牙龈炎、生殖泌尿系炎、皮肤溃疡、肺炎、甲沟炎、足癣等;
1.2男性患者是否有前列腺炎等疾病,防止术后因尿潴留而插导尿管; 1.3术前晚是否遵医嘱非肠道途径应用预防性广谱抗生素;
1.4评估全身情况,对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是否给予积极的控制,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老年性肥胖等;
1.5仔细检查手术区域,对有局部进展性血管病变、有过局部手术史、感染史、手术疤痕严重者,应正确评估,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备皮时间应尽可能接近手术时间并避免皮肤损伤,以减少术后感染;
1.6必要时将有关情况向医生报告,争取主动合作。2.手术环境管理
2.1 降低手术室空气细菌指数,提高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是手术中外源性细菌的主要来源。手术室空气的含菌量与手术进行的时间、人员的活动相关。调查显示,层流手术室无参观人员时的手术感染率较低[1]。据王海洪报道[2],手术室细菌降落的数量在手术过程中有明显变化,开始时降落量最大,结束时又出现一个高峰值,这说明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空气质量必须做好手术室环境的管理,每次手术前,相关设备要擦拭干净,每台手术后及每天都要进行卫生清洁消毒。还有研究显示,接台次数越多,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手术接台间隙撤换布类、物品及送接患者,人员和物品流动引起的尘粉、纤维、微粒都会污染手术室内环境。因此对预计手术较复杂,估计超过3h的尽量安排在第一台。如必须接台的,须遵守先无菌后有菌原则,减少工作人员的走动。接台手术间隙保持净化达到自净时间,稀释室内空气细菌指数。2.2 手术室温度应适宜 手术室温度宜控制在 22°-2 5°。患者体温下降通常直接损害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还使血管收缩而降低局部组织氧分压,[3]从而使手术切口抗感染能力下降[4]。因此术中、术后要采取保暖措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维持患者正常体温。必要时使用温热盐水冲洗或保温垫进行保暖。2.3 加强手术室内及周边环境的管理,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涉及的科室及患者较多,手术间内外空气直接流通是空气中悬浮细菌增加的另一重要原因四,故其室内环境和周边环境管理至关重要。对于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与感染伤口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决不允许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严格区分出入通道,接送患者进出手术室应,使用内外对接车。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要分类放置处 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5]。3.手术人员管理 3.1 对于手术患者
3.1.1做好手术区域皮肤的准备,重视对手术切口的保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工作,降低患者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周瑜报道[6]备皮时间距离手术时间越近越好,而去除毛发的最佳方法为剪毛,无论是否去除毛发,清洁皮肤是皮肤准备中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对于急诊手术,特别有开放伤时,在手术室必须做好患者术前创口的处理,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的概率。术中重视对手术切口的保护,防止因手术时间长以及附近毛发、皮脂腺等分泌物对切口的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若手术巾铺巾时间超过4 h,应重新更换。无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渗透材质的无菌巾或贴手术膜。侯玉娟等报道[7]含碘手术薄膜对切口位置具有持续抗菌作用。对于骨科切口的冲洗,要选择合适的冲洗液,用0.5%碘伏冲洗切口预防术区感染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3.1.2适宜的备皮方法是降低手术切口愈合快慢和切口是否感染等,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剃毛备皮法[8]。清洁皮肤及剃毛备皮后皮肤细菌检出率可降至20%~60%,提示皮肤可以降低皮肤表皮携带细菌数量。且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愈近愈好,国内对于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发现,不剃毛备皮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剃毛备皮组。因中国人体毛较少,汗毛又短于1cm,故手术野未涉及患者头发、腋毛、阴毛时,没有必要剃毛。常用的备皮用具包括刮胡安全刀片、脱毛剂或电动脱毛器。现今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刮胡刀片和电动剃毛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何种备皮用具(刮胡安全刀或电动剃毛器)必须严格消毒。3.2 对于医务人员 研究表明进入手术间的人数在5~1O人,次数在5次以上的空气微生物监测合格率为5 3%;进人手术间的人数控制在 5人以下,且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合格率为100%,提示空气中的细菌多来自进入手术室的人员[9]。因此术中应严格限制进人手术室人数,30m2以上手术间参观人数不得超过人,对于必须器械商跟台时要有资质有备案,督促其无菌操作。进人手术室的人员要严格遵守各类区域的划分,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手消毒是控制手术发生感染的首要环节[10],手作为一切病原体传播的直接媒介,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1]。正确的洗手以及消毒方法将有效降低医院患者的感染率。改进洗手卫生设施,使用壁挂式皂液装置,灭菌小毛巾,将以往的手消毒碘伏改为消毒效果更好的含乙醇、含氯洗手液。为了强化无菌操作意识,定期请专业人士进行思想教育、操作讲解等,定期检查,进行整改。手术室固定专科护士参加手术配合,熟练掌握 手术步骤及术中合理放置手术器械均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骨科内固定手术、假体置换手术器械较多,常规器械放在便于陕速取用处,植入器械及后期使用的物品按使用顺序放在另一器械车上,并分别用治疗巾遮盖。洗手护士在接触、传递植人物时可用纱布包裹。术者在进行植入操作时要更换手套,并清洗手套上的滑石粉,安放过程中防止植入物与手术野的皮肤接触。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手术开始前将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带入室内,各种操作动作要轻柔,患者摆放好体位后再建立无菌台,对于术中经常C臂透视,应注意保护无菌台,特别是切口区的保护[12]。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技巧,缩短整个手术过程的周期,同样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手段。4.手术器械管理
4.1 手术器械操作应规范化 若管理不到位,科室不过问手术器械清洗消毒过程,则无法保证手术的安全。手术室护士对成套手术器械的了解依赖跟台人员,不利于护士的业务发展和器械操作规范
[13]
。因此,在手术开始前认真检查外包装有无破损、潮湿现象。贵重植入物开启前巡回护士要与手术者再次核对型号后再开启。植人物未立即使用的要用治疗巾包裹,放置于安全处。
4.2 各种手术物品的灭菌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才能保证达到灭菌效果。对能耐热、耐湿、耐高温的器械、敷料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的原则。4.3 建立一套完善的外来器械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外带物品,如器械商外包装袋等,以减少手术室的污染。严格监测外来器械的质量,特别要加强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和包装灭菌的管理,外来手术器械在各医院之间频繁流动使用,其感染危险性比普通手术器械大得多,所以应将其管理与医院供应中心结合起来,在清洗和包装外来手术器械时,每个环节都严格按规范执行。对每一件器械和灭菌包装 盒都进行清洗后的清洁质量检测,并对每锅次灭菌 外来器械进行快速生物监测合格后才发放,确保器械的清洗质量及灭菌质量[13-14]。5.小结
手术室担负着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任务,是最有可能感染的高危险科室。由于骨科手术患者及手术本身的特殊性,导致感染的因素来自多方面,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一系列控制预防感染措施。其中对于术中的护理干预特别重要[15],所以加强 手术室各个方面的管理,做好防止骨科切口感染的护理工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致谢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周老师及班主任朱老师。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他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周老师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本论文的完成,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及班主任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郎溪电大对我的培养、感谢电大所有老师及同学对我的帮助,最后要感谢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静.层流手术室环境管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7):672
[2] 王海洪.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探讨[J] .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12(1):5 8 .
[3 ]谢张黄.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4):457-458.
[4] 李忠菊.术前术中预防骨科感染的护理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9-20.
[5] 王莉.手术室切口感染防止的护理干预[J]. 中外医疗,2012(4):157 .
[6 ]周瑜.术前皮肤准备的改进与切口感染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8):1792-1793.
[7] 侯玉娟,陆娟,扬太明. 含碘手术膜在植入物手术中的效果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l(16):3425 .
[8] 王菊吾.手术前备皮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2)
[9] 任华.骨科手术清创冲洗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22-524.
[10] 付素梅.手术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中国当代医药,20l1, 31:88 .
[11] 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 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 .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 .
[12] 杨久顺. 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6):119.
[13] 钱黎叽,王雪晖.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56-466.
[14] 陈慧,黄浩.外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流程的应用探讨[J] . 中国护理管理,2008,8(2):63-64 .
[15] 龚喜雪,卢梅芳.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91-92 .
2.护理医院感染资料 篇二
1 增强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首先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心, 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院感染知识和护理操作培训中。
2 严格洗手制度
手是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之一, 有报道, 医院感染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0%, 若无正确的洗手方法, 消毒隔离观念淡薄, 则易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 护理人员应自觉养成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 在完成每一个护理操作后都应该规范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这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在各种注射药物的配制、进行肌肉注射、静脉穿刺时, 从拿注射器、吸取药物、一次性输液管的准备到注射、穿刺的完成, 任何一个环节都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如果消毒不严格, 消毒剂的浓度不够, 都有导致注射部位感染的可能。特别在进行侵入性的护理操作时, 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发生感染。
4 正确使用消毒剂
在使用消毒剂时, 应先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 尤其是对污染物品的预处理, 要根据其种类和污染程度来配制消毒液的浓度, 污染严重时要加大剂量和延长作用时间或增加消毒次数, 从而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5 规范使用护理用品
5.1 体温表、止血带类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 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做到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消毒前应将血压计打开, 对袖带进行双面消毒, 并定时清洗。使用后的各种管道, 如雾化吸入机、氧气湿化瓶、呼吸机, 一般选择中效消毒剂浸泡处理, 浸泡消毒时, 应特别注意消毒液要注满管腔, 浸泡30 m in, 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晾干备用。
5.2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按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管理, 以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扩散, 切断其传播的途径。
3.加强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篇三
【关键词】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54-02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这无一不与护理密切相关。这些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就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他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只有加强护理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 加强护理人员在职教育
1.1 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最频繁,最密切,护理人员如能正确掌握医院感染知识与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在护理人员中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是目前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我们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和相关的医院感染知识,通过不同形势,有计划地进行全员教育,定期举行医院感染知识讲座,组织科室护理骨干外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为了更好地使医务人员全面掌握医院感染知识,我们编写了医院感染知识百题问答手册,各科室组织自学,并进行全员考试,使人人都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大意义,促使每个成员自觉地贯彻消毒、灭菌、隔离等各项预防措施,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1.2 岗前教育:对分配、调入、进修及实习人员进行岗前教育,使他们尽快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科室工作和学习。
2 加强病房管理
2.1 严格病人管理做好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是医院内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对于医院每一项制度、每一项护理操作的目的要求,都应该做必要的宣传教育,以取得病人的合作。管理好病人与病房秩序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之一。例如:控制病人的陪护率,减少病房的人员流动和空气中的染菌数,对保护住院病人的安全和减少感染机会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应以不同方式向病人宣传预防疾病及医院感染知识,对于需要隔离的病人特别要讲清隔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不随意乱串病房的好处,这样做使其自觉地配合护理人员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医院交叉感染。
2.2 加强病室环境的管理:医院是病人就诊医疗的场所,每天有许多病人及陪伴家属来院就诊、探视。人员流动大、医院的空气环境等易受污染,环境一旦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首先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2-3次,并保持相对适度50-60摄氏度,地面应湿式清扫,病床一床一套湿扫用具,一桌一擦布,用后严格消毒晾干备用。病人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3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完善感染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通知要求,我们医院成立了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任主任,护理部、控感办主任为副主任,科室内设立了感染控制小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项感染管理制度,做到人人职责明确,层层把关,环环相扣,有计划、有制度、有措施、有落实,在全院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感染监控体系,使我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循,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
4 认真落实各项感染管理措施
4.1 严把供应室第一关:供应室是医院消毒灭菌的供应中心,其消毒灭菌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率的高低[1]。从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到科护士长都应高度重视。首先,供应室布局要合理,其周围环境要清洁、宽敞、无污染,室内光线要充足,地面光滑无裂隙。明确划分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操作流程,严把洗涤关、包装关、灭菌质量关。严格灭菌质量监测,每包内外放置“3M”化学指示卡(带),每月进行高压灭菌生物指示剂监测和无菌物品监测,确保灭菌质量。
4.2 严格考核确保感染管理制度贯彻施实:护理部及感染管理办公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制定了控制医院感染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每月根据量化指标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反馈到科室,并与奖金挂钩,形成“标准、考核、奖金”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4.3 严格洗手制度:護理人员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洗手是非常重要的。严格的洗手指征:在进入和离开病房前;处理干净的物品前;处理污染的物品后;无蓖操作前后;在护理特殊易感病人之前;在接触伤口前后;在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具特殊临床或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病人之后。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用普通肥皂和清水搓揉至少10-15s,可清除和降低暂住菌的密度,能使手表面的暂住菌减少1000倍。如接触感染病人或污染物,有资料表明:换药后手污染菌量可达109[2],标准要求: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数<10/cm2,所以必须严格手的消毒。
4.4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一次性使用医疗的管理规定,要求医院采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取得省极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并认真检测,合格后方能发到临床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用品消毒后送供应室再次消毒毁形,进行无害化处理。
4.5 认真做好各项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监测是控制感染的有力手段,通过监测来评价消毒效果。我们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无菌物品等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科室,并与月质量检查结合评分。对不合格的科室要写出整改措施,并要重新消毒灭菌监测。
几年来,我们通过加强护理管理,健全的组织,完善的制度,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在每年的省市历次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之,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关系密切,只有加强扩理管理,才能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晓春,许乐.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63.
4.医院感染护理学答案1 篇四
1.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3.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4.手卫生:包括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5.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使个体或群体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
二、填空
1.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
2.24小时
3.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
4.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5.内源性医院感染外源性医院感染
6.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
7.洗手
8.医务人员的手
三、选择
1-5:CDCBA6-10:BCADA11-15:CDADE16-20:EEBBC
四、简答题
1.手消毒的指征是什么?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2)戴手套;
3)适时戴口罩、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
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5分
(1)佩戴口罩前后都必须清洁双手;(2)要让口罩紧贴面部;
(3)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4)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
(5)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6)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
4.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对局部实施的处理措施是什么?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A、环境消毒B、合理使用抗菌素C、洗手D、隔离传染病人
2.医疗废物在暂存间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
A、10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E、72小时
3.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A、标准预防+空气隔离B、标准预防+飞沫隔离C、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D、标准预防 +严密隔离E、标准预防+保护性隔离。
4.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量溶液的目的是
A、检查液体有无特殊气味B、冲洗瓶口C、查看溶液的颜色
D、检查溶液有无沉淀。
5.终末消毒是指:
A、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点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B、指对医院周围环境的彻底消毒;C、指对医院空气进行全面的消毒;
D、杀灭或抑制活体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组织感染。
E、对所有场所的彻底清洁消毒。
6.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在几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A.12小时B.24小时C.36小时D.48小时
7、床单位首选消毒方法为
A、日光曝晒B、紫外线照射消毒C、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 D、甲醛薰蒸
8.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B、感染伤口-隔离伤口-清洁伤口
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D、隔离伤口-感染伤口-清洁伤口
9.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A、2小时B、4小时C、8小时D、24小时
10.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应属于哪一类
A.高度危险用品B.中度危险用品C.低危险用品
11.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多少小时不得使用?
A、4小时B、8小时C、24小时D、12小时
12.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为:
A.过度使用抗菌药物B.不适当的联合用药C.无适应证或适应证不明确
D.以上都是
13.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少量药物性废物应当分别
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垃圾袋中
A、黄色垃圾袋B、黑色垃圾袋C、红色垃圾
D、以上都可投E、以上都不可投
14.医疗活动中用过的医用针、缝合针、备皮刀、手术刀等锐器应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容器或垃圾袋
A、黄色垃圾袋B、黑色垃圾袋C、红色垃圾袋
D、黄色标志容器盒E、以上都可投F、以上都不可投
15.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除应设置明显的警告标识外,还应有相关的安全措施是
A、防渗漏B、防鼠C、防蚊蝇D、防蟑螂E、以上都是
16.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除应当标有明显警示标志外,还应有相关文字标识,其标识内容有
A、医疗废物产生单位B、产生日期C、主要内容物
D、运送目的地及特殊说明E、以上都是
17.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等工作人员,应配备必要防护用具
A、帽子B、防护口罩C、橡胶手套D、传统胶鞋E、以上都是
18.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达到什么要求?
A、消毒要求B、灭菌要求C、高水平消毒D、中水平消毒
19.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B、革兰阴性菌C、真菌D、支原体
20.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哪一种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5.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篇五
1.1临床资料
选取-期间沁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0例患者,将20仅进行常规管理时接收的4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经过护理管理后接收的4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220例,女性190例,年龄20~55(37.7±17.1)岁;实验组中男性230例,女性200例,年龄21~56(38.1±16.8)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2012年为控制医院患者的感染率,医院进行护理管理。护理人员的卫生宣传:对护理人员进行卫生管理的培训,强调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对待并遵循卫生原则,进行勤洗手、勤通风等,预防感染的扩散和发生。医院环境的卫生管理:护理人员每天对自己的衣物、床单等喷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尤其是病房中的公共物品需要及时进行消毒管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检查前后需时刻注意自身和患者的卫生管理,保持干净卫生的接触。重点科室的卫生管理:对于新生儿病房、产房和手术室等地方,这些地方的人群免疫力均较低,细菌容易传播,因此,这些地方作为重点管理科室进行卫生管理,认真消毒手术器械、统一回收管理垃圾、并且时刻监测空气质量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的医院患者感染率,同时比较护理管理前后各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卫生、医护人员卫生、空气质量等)的感染监测合格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过护理管理后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
实验组患者感染率(3.9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29.27%),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
2.2管理前后各项目的感染监测合格情况
实验组中患者经过护理管理后各项目的总合格率(91.79%)明显高于护理管理前各项目的总合格率(6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经过护理管理后的实验组患者感染率(3.95%)明显低于未经过管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①护理管理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卫生意识,勤洗手、勤通风等,减少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明显减少感染例数[4];②通过对医院内环境的杀菌消毒等护理管理,减少医院病房内各种物品表面的病原菌,防止其他病人使用时再次感染,对空气进行消毒则是防止通过空气的流动而导致病原菌的传播;③通过对新生儿病房、产房和手术室等重点科室的严格管理,减少手术器械传播的感染,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使新生儿和产妇处于健康的环境中,由于此类人群均为免疫力较低者,及时处理垃圾则减少垃圾滋生的病原菌造成的威胁。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可以明显减少医院内的感染情况发生。经过护理管理后各项目的总合格率(91.79%)明显高于护理管理前各项目的总合格率(6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①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后及时对手术器械按照要求进行杀菌消毒操作,使手术器械达到安全使用的标准,有效保证手术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②护理人员每天时刻注意自身的卫生情况,尤其是手部,在接触患者前后均进行清洗消毒等,保持清洁卫生的形象;③护理人员每天需要进行空气质量的检测,维持医院内空气保持合格状态,如出现不合格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因此,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器械卫生、医护人员卫生和医院内的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在医院内进行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明显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同时有效控制医疗器械的卫生、医护人员的卫生,并且提高医院内的空气质量,安全值得在医院内进行推广。
6.护理医院感染资料 篇六
1、医疗废物的分类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
2、开启的各种溶酶超过(24小时)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3、无菌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25)cm的柜内,过期物品应(重新)灭菌。
4、新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
6、进入人体织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7、抽出的注射药液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
8、物品的浸泡消毒、污染物具的表面擦拭消毒、饮用水和污水污物的消毒宜选用(含氯)消毒剂。
9、(手卫生)泛指通过洗手、手部消毒或者外科刷手等方法来清洁消毒手部。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1次/2周),普通集尿袋为(2次/周)。
11、能够扎(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锐器物称为(损伤性废物)。
12、无菌包外须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及有效期),物品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
12、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就立即(更换导尿管)。
13三种隔离标示中,蓝色表示(接触)隔离,黄色表示(空气)隔离,粉红色表示(飞沫)隔离。
三、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X,每题1分,共15分。
1、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均属于感染性废物。
(√)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可使用。(√)
3、导尿管不慎脱出,应当立即插好导尿管。(X)
4、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5、连续使用的吸氧管、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须每日更换;湿化液应用过滤水。(X)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属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 1
理职责。(√)
7、检出一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病人,科室采取了接触隔离措施。
(√)
8、MRSA的病人要到放射科做CT检查,将检查单交给病人,让他直接去到放射科检查。(X)
9、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之一。(√)
10、输液输血器材、注射器、针头、导尿管、活检钳等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严格灭
菌.。(√)
11、血压计袖带、压脉带、听诊器、床头柜、床单等属于低度危险性物品,需按时清洗干
净,用低效消毒方法即可,有污染时采取高水平消毒。(√)
12、无菌棉签须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X)
13、保护性隔离措施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它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
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而采取的措施。(√)
14、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15、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四、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C)
A、环境消毒B、合理使用抗菌素C、洗手D、隔离传染病人
2、医疗废物在暂存间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D)
A、10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E、72小时。
3、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C)
A.标准预防+空气隔离;B.标准预防+飞沫隔离;C.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D.标准预防 +严密隔离; E、标准预防+保护性隔离。
4、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量溶液的目的是(B)
A.检查液体有无特殊气味;B.冲洗瓶口; C.查看溶液的颜色;D.检查溶液有无沉淀。
5、终末消毒是指:(A)
A、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点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B、指对医院周围环境的彻底消毒;C、指对医院空气进行全面的消毒;
D、杀灭或抑制活体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组织感染。
E、对所有场所的彻底清洁消毒。
(二)多项选择题:
6、手消毒指征(ABCD):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B、穿脱隔离衣前后;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D、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E、接触消毒灭菌物品后。
7、医务人员正确洗手方法(ABCDE):
A、掌心相对揉搓;B、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掌心对掌心揉搓;C、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D、拇指在掌中揉搓; E、指尖在掌心中揉搓。
8、灭菌后的物品在何种情况下视为已被污染?(A B D E)
A、手感潮湿; B、与潮湿物接触或浸水;C、在有效期内; D、包装松散; E、无菌包不慎掉地。
9、职业暴露处理措施:(ABCD)
A、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B、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C、用0.5%碘伏消毒伤口,并包扎;D、被暴露的粘膜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E、常规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10、个人防护用品包括(ABCDE)
7.护理技术操作与医院感染控制 篇七
由于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免疫力低下人群密集的地方;化疗、放疗等手段的使用, 均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引起耐药菌株增多, 菌群失调;各种先进仪器广泛使用, 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 致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增加。同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给患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不良的结果也给我们的护士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所以, 我们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规范的护理操作可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要成为一种工作理念, 要有慎独精神、无菌观念, 要以患者为中心。同时要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严格“三查七对”制度;观察患者是否处于最合适的治疗状态, 需要接受治疗的部位是否符合操作要求, 以求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护理技术操作
医院感染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主要指标。2007年质量效益年活动中出台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都是以患者为中心, 满足患者需要为目的来制订的。院内感染密切相关的护理操作有无菌技术、洗手、隔离、消毒等。
1.1 无菌技术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方法、戴无菌手套法、取无菌溶液法、无菌容器使用法、铺无菌盘法等, 要严格掌握这些操作的目的、实施要点、注意事项。
1.2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正确脱毛方法;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维持结直肠手术患者的正常体温;血糖控制;强制性感染报告:向公众报告NI (手术部位感染) 率。
1.2.1 术前备皮: (1) 只有当毛发确实会干扰手术时才备皮; (2) 自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的研究表明剃毛可增加感染率, 因皮肤有划痕, 有助于细菌聚集, 剃毛和手术间隔的时间越长 (最长24 h) , 感染率越高。
1.2.2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 在美国, 超过70%的手术是门诊手术; (2) 心脏或其他重大手术患者在手术的当天入院 (心脏手术的住院时间为5 d;所有手术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 d) 。通过调查证明, 住院时间越短, 医院感染率越低。
1.3 导管相关感染干预措施
手卫生:留置导管术时采用大手术铺巾;洗必泰皮肤消毒;成人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插管后的护理:每天评估插管必要性等。美国目前预防V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措施是:床头抬高30°;每天1次停用镇静剂并评价是否可以撤机;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每6 h用洗必泰冲洗口腔;插管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吸引。
加强各种置入导管的护理: (1) 尿路感染的监控: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要嘱其多饮水, 保持每日摄入水量为1 500~2 000 ml, 每小时尿量50 ml, 操作前后必须洗手, 操作中严格消毒, 保持引流通畅, 尿袋放置低于床面, 每天做膀胱冲洗。 (2) 患者输液管路穿刺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输液管路24 h即要更换, 外周静脉置管不应超过72 h, 深静脉置管可保留5 d~7 d,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否感染, 一经发现导管感染或怀疑菌血症时, 应立即拔除导管做细菌培养。 (3) 人工气道感染的管理:在护理工作中, 要切实做到“待气管如血管”, 严格无菌操作, 吸引管、连接管头每天清洗消毒, 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 降低医源性感染的机会。有创医疗器械、材料如气管导管、深静脉插管、胃管、尿管、吸痰管等除禁忌证外要选用一次性用品, 避免交叉感染。
1.4 认真做好基础护理
患者入室时剪指甲, 剃胡须, 需要时洗头等;勤翻身, 每2 h 1次, 翻身时叩背, 协助患者排痰, 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每天给患者全身擦浴2次, 擦浴时查看患者皮肤情况, 对受压处进行按摩, 并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受凉;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 对有特殊感染的患者使用抗感染的溶液行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患者, 行口腔护理时需2人协助, 一人固定管道, 一人清洁口腔, 以防止管道移位;备皮要认真, 动作轻柔, 避免不必要的划伤;加强患者营养支持, 增强抵抗力。
1.5 手卫生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5.1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需要洗手: (1)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接触不同患者之间,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特殊易感患者前后; (2)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 穿脱隔离衣前后, 摘手套后; (4)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 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1.5.2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手的消毒: (1) 进行无菌操作之前;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之前; (2) 进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 (3) 离开传染病房脱隔离衣后; (4) 接触未经消毒的仪器和设备之后。
1.5.3 我国手卫生存在的问题: (1) 医务人员洗手意识不够; (2) 洗手水龙头太少; (3) 未使用非接触式水龙头; (4) 使用固体肥皂; (5) 很少配备抗菌皂液; (6) 没有一次性擦手纸。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就是洗手,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 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没有明显污染可手消毒, 有明显污染必须得洗手, 六步洗手法可没有先后顺序。
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或传染病病原体, 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感染性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报告是你的第一步, 先向单位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措施: (1) 保持镇静; (2) 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3) 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4) 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流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 消毒液如碘伏、酒精消毒受伤部位, 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1 标准预防
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概念: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基本特点: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 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标准预防的内容包括:手卫生、戴手套、个人防护、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遵守操作规程、正确处理锐器等。
2.2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 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3) 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身体时, 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处理; (5) 使用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 防止被刺伤; (6) 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消毒措施; (7) 禁止将针罩套回针头; (8) 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放入耐刺的利器盒中; (9)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 抗生素的应用
3.1 合理使用抗生素
(1)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2) 医院应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 力争控制在50%以下; (3) 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相关标本的送检率,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 准确执行医嘱, 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3.2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危害
(1) 耐药性的扩散; (2) 引起细菌变异; (3) 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4) 引起医院感染。滥用抗生素引起的医院感染,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病死率。
3.3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后果
治疗失败、延误治疗、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细菌耐药、菌群失调、增加负担、浪费资源。
3.4 护士在合理使用抗菌药中的作用
掌握或了解抗菌药的给药时间及剂量, 了解药物半衰期 (T1/2) 及血药浓度;掌握抗菌药的配伍问题;了解抗菌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过敏、菌群失调) ;掌握使用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说明书。
8.眼科护理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眼科护理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9-02
1 一般资料
眼科病人689例,男305人,女384人,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1/12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实施各种眼科手术的为564例。
2 影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1 病人年龄。把研究对象分为7个年龄段(15岁以下、16岁~30岁、31岁~45岁、46岁~60岁、61岁~75岁、76岁~90岁、90岁以上)进行对比分析,15岁以下的医院感染率为4.9%、61岁~75岁为2.5%、76岁~90岁为3.8%,而其他年龄段眼科医院感染率均低于1%。儿童及老年人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
2.2 全身疾病与眼科术后医院感染。364例眼科手术病人,术后发生医院感染13例。其中糖尿病病人30例,术后感染6例(4.6%);合并局部慢性炎症的病人26例,术后感染1例(3.8%);冠心病病人59例,术后感染2例(3.4%);高血压病病人38例,术后感染2例(1.5%);无合并全身疾病的眼科手术病人111例,术后感染2例(0.6%)。提示在手术前要充分考虑全身因素,并且在术后的高危期作好预防措施。
2.3 眼球的特殊构造。眼球是裸露在外的器官,极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均为无血管的透明组织,自身抵抗力较低,可成为病原菌生长的天然培养基,感染后会迅速蔓延扩散,应用抗生素起效慢,难以控制,组织疤痕增生、机化,甚至萎缩坏死,严重者失明。
2.4 醫护人员的误区。一些医务工作者对医院感染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知识缺乏,眼科医院感染率较低导致他们在思想上不重视,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医院感染疏忽,各种操作不规范,而成为医院感染的直接传播者。
2.5 手的传播。它是医院感染最常见传播途径,不同病种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和检查时,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蔓延传播,另外病人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通过自己被污染的手进行揉眼、点眼等动作造成眼部感染。
2.6 手术器械及室内细菌指标。由于配制消毒液的浓度不正确、更换不及时、手术器械浸泡时间不足,等等,造成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未达到标准要求,在进行眼科手术时病原菌侵入眼内可导致严重后果。室内空气细菌指标通过临床检测,发现细菌超标的几个高峰期:①床铺整理前病房空气中细菌数为1169.16cfu/m3±193.21cfu/m3,在整理时却高达4610.33cfu/m3±333.16cfu/m3[2];②探视高峰期,病房探视人数超过5人,细菌数增长两倍以上。
2.7 知识层次。知识层次高的群体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强,知识层次较低的群体,不了解疾病的危害,无意间会成为疾病传播者,造成同病室或全科的大面积流行。
3 护理措施
通过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根据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护理措施,从病人及医务人员的角度分别制订不同的方案,诸如对医务人员开展微生物及免疫学讲座;成立科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小组检查落实。对病人开展大力宣传,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目的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的重视程度,进而调动全员的参与意识,共同努力降低医院感染率。
3.1 制定护理目标。通过对护理诊断分析,制定具体的护理目标,例如在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手术前进性预防性的治疗,在各种诊疗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及执行无菌原则等,确立无医院感染发生的护理目标。另外对于医护人员确立各种监控指标,制订各项指标达标的护理目标。
3.2 健康宣教。根据评估的危险因素及病种的不同,制定健康宣教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如发放卫生保健手册,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等,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知识层次的病人进行宣教,包括自我防护的相关知识及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实施措施。根据护理诊断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具体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人医院感染早期症状,早期处理防止交叉感染;②普及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并开展有关感染的科学研究,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加强无菌观念及操作的规范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医源性的医院感染,并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病人进行卫生宣教;③设立监测员,监测消毒灭菌剂的合理使用,包括严格消毒时间,及时更换消毒剂等,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监测;④建立专科手术室,专人管理,做好各种统计,完善各种制度;⑤合理安排护理工作程序、查房及临床治疗,如点眼、输液、发药推迟至床铺整理完毕60min后进行。床铺整理时让病人离开病房或患眼盖无菌纱布,以减少细菌直接进入或沉积于患眼内。勤更换被服并指导病人勤洗澡及注意面部卫生,保持良好的住院环境,早晚定时通风,降低室内含菌密度。据报道在空气流通状况下,最初30min内空气中的菌落可减少77.3%~76.3%。75min可减少69.4%~66.6%,140min后几乎查不到细菌[3];⑥规范护理操作,制定各种操作标准,定期检查考试,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切断医院医源性感染途径;⑦增强儿童及老年病人的抵抗力。
4 结果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程度加强,能自觉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随之带来健康护理指数的明显增高,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预防院内感染,使感染率由1.31%降至0.66%,取得显著效果。
5 讨论
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完善,而老年人各种器官组织处于衰退阶段,抵抗力较低,加之手术应激反应等综合因素使术后医院感染率明显增加。因此,儿童、老年人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是重点监测和防护的人群。全身疾病与眼科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疾病不仅仅是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高血压性眼底病变等疾病的诱因,而且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血糖延缓伤口愈合,加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大大增加医院感染机会,所以术前控制血糖十分必要。另外,一些局部慢性炎症,如慢性结膜炎、沙眼、慢性泪囊炎等,要先控制病情,然后才能安排手术。眼球的特殊构造极易受到侵袭而感染,眼结膜中潜伏了大量微生物,被异物损伤后或实施手术,不仅可以导致细菌和真菌感染,而且有形成眼内炎的危险。提醒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时,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诊疗的安全性,另外在手术前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加以预防。眼科医护人员应该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业务学习,充分认识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同时医院要成立三级监控制度,制订执行标准,加大对医院各个环节的检查力度,确保制度的严格落实。护理人员在与病人零接触时,认真分析病人的全面情况,细致地剖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计划,应用护理措施解决问题,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及护理费用,提高了健康护理指数并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朱桂玲.眼科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9):1092—1094
[2] 徐慧琴,江银华,徐伟玲.床被整理与病室空气、病人头面部皮肤细菌污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39—40
9.护理医院感染资料 篇九
【摘要】
目的 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落实护理管理制度;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共同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采取随机检查与定期监测,及时反馈与定期整改,既分工又合作的管理模式,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结果 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得到了加强,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结论 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协同作用,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质量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和医德医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卫生部已将此纳入等级医院评审的标准之一[1]。医院感染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监测、报告和控制,预防住院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感染,以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目的,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首先涉及护理人员,要做好任何实质性的护理都离不开消毒、灭菌与隔离技术,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存在着交叉管理[2],两者相互渗透。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健全组织机构和加强护理管理是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重要保障
组织机构是管理的基础。我院在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进程中,十分重视组织机构的建设,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三级网络组织机构。我们把护理管理自始至终贯穿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之中,其中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包括主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和各科护士长,感染管理科设有专职监控护士2名,每个临床科室都设立了1~2名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护理人员担任兼职监控员。从病房的建设、制度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到环境的监控各个环节都有护理人员的参与,形成了完整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监控管理链,从而保证了医院感染控制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明确护理人员职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职责和制度是管理的保证,是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有效运行的保障。因此,在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组织和人员的职责,以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1提高认识,统一标准
职责和制度是建立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之上的。过去,由于对医院感染控制意识的整体认识不足,形成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之间的不协调,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标准上存在分歧,在制度的落实上存在差距,甚至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检查存在抵触情绪,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形同虚设。随着医院感染管理的日益成熟,和人们对医院感染认识的加深,特别是在非典和禽流感暴发流行以后,大家进一步认识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医院感染管理科也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力度,认真组织学习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主动与护理部沟通,统一思想和认识。在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上,以以上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制度的制定上医院感染管理科与护理部互相切磋、共同参与,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达到了和谐统一。2.2落实岗位职责,保证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涉及全体医务人员的系统工程,护理人员是该项工程的主力军[3]。从入院患者的合理安排一直到离院患者的终末处臵,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个班次、每个护士、每个护理操作环节。在管理的侧重点上,护理部着重抓病房管理、医疗用品的消毒与灭菌、隔离与无菌技术以及危重患者的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以环境卫生学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污水污物的处理,重点部门的管理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为主。同时加强对重点部门和特殊部门的双重管理及技术指导,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督促、实施。做到既分工又合作,目标明确、管理到位。
3加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是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基本保证
医院感染是随着医院的形成而产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新传染病的出现和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医院感染越来越难以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有限。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把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纳入护理部业务学习计划之中。院感科每年举办一次监控员学习班,组织一次专题学习讲座,遇有突发事件,利用发放学习资料,观看录像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每年组织两次院感知识考试,考试成绩进入护理档案;对进修、实习和新上岗的护理人员,由护理部组织、院感科进行岗前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轮流派监控员和护士长外出学习,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和新进展。回来以后要传达学习精神。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存,以点带面。从而充分发挥了护理部的监管职能,使医院感染考试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保证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加强质量管理,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根本措施
医院管理与质量管理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管理,就谈不上质量。质量管理分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终末质量是目标,环节质量是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一直是我院医疗护理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护理部以抓环节质量为主,把医院感染控制纳入月质量检查内容,制订了具体的考评细则,量化打分与奖金挂钩;院感科以抓终末质量为重点,采取随机检查与定期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并将检查、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由护理部督促实施,再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效果评价。做到每周有检查、每月有监测、每季有分析,并以医院感染通讯的形式发放到各个科室及相关部门。使全院各个部门都能了解医院感染信息及发展动态,为临床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指明了控制感染的方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我院医院感染率一直控制在3%以下,明显低于国家标准[4],在年终目标管理检查和医院管理年检查中,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10.护理医院感染资料 篇十
【关键词】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控制感染情况;作用分析
1前言
11.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及护理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脑溢血;医院感染;护理措施
与普通住院患者相较,脑溢血病人的院内感染几率通常较高[1]。由于脑溢血病人病情严重,通常伴有护理障碍,及侵入性操作等,均导致其易感因素较多。为增强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的防控,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本文对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及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于本院的142例脑溢血病人中,有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5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4±11.0)岁,各患者的病情程度、营养状况及年龄等,均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很好可比性。
1.2 方法
对本组142例脑溢血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例数与感染危险因素等,进行收集和统计分析。使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脑溢血患者的住院资料,包括一般信息,及临床病例资料等。调查资料的整理,及资料的分析,均由调查人员负责,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出调查结论。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规定,对感染病例进行诊断。
严格消毒隔离。对于脑外科病人而言,由于其較多接受侵入性操作,因此,针对这一特点,脑外科病人的病房,应增强无菌技术管理,在进行各项操作前,需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即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同时,应将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为首要任务,并控制陪护人员。病房应定时进行通风,通风次数通常为3次/d。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尽量减少陪护人员。对于病人所用的床单,全部进行终末消毒。而床垫用床单位,则采用消毒器,进行消毒。对于感染的患者而言,应做好床边隔离,并在进行其他操作时,如吸痰等,必须穿着隔离衣,带防护面罩等。
增强呼吸道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而言,应坚持进行翻身,翻身间隔时间为2.5h左右,并进行扣背一次。协助患者正确咳嗽,及有效排痰。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湿化。对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病人,应持续予以续气道湿化,以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
增强基础护理。对病人所用物品,如氧气面罩,吸氧管、雾化器,及气管切开面罩等,均实施一人一用一消毒。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3次/d。患者的头部伤口,应保持清洁和干燥。在出现渗液时,使用酒精氯已定消毒液,进行擦干并消毒。引流和辅料,应及时进行更换。如患者为长期留置导尿,则对其会阴进行消毒,2次/d,并进行引流液,及分泌物的常规细菌培养。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组间数据对比,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42例脑溢血病人中,医院感染21例,占14.8%。从脑溢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上看,肺部感染9例,占42.9%,泌尿系统感染6例,占28.6%,胃肠道感染3例,占14.3%。上呼吸道感染2例,占9.5%,其他部位感染1例,占4.8%。提示医院感染部位多为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胃肠道感染。
21例医院感染病人中,14例进行过头部手术,占66.7%,12例病人意识不清,占57.1%,6例实施过气管切开手术,占28.6%,3例进行过泌尿道插管,占14.3%。提示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与长期昏迷,及侵入性操作有关,如气管切开,手术打击,及泌尿道插管等。21例脑溢血病人,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3 讨论
对于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而言,其危险因素较多,主要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长期昏迷、抗生素联用及手术等。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发病率,与脑溢血病人昏迷时间长,病情危重及长期卧床等相关。与普通住院患者相较,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通常较高。在本组研究中,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21例,感染率14.8%。从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部位上看,本组21例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中,肺部感染9例,泌尿系统感染6例,胃肠道感染3例。由此可见, 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部位中,主要为肺部感染,其次为泌尿系统和胃肠道感染。相关报道显示[2],脑溢血病人如为昏迷状态,则进行气管切开后,均会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00%。说明在监控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时,应对肺部感染预防,及其控制加以高度重视。对于脑溢血病人而言,其通常较易出现呼吸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者咳嗽反射消失[3],患者气道内分泌物,未及时进行清除,而导致坠积于肺部,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导致沉积于气管内,沉积于肺内。脑溢血病人长期卧床,胃肠道细菌迁移,而导致呼吸道受损。而进行有创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均可导致患者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4],受到损害。因此,在进行脑溢血病人的护理中,首先,应增强呼吸道感染的防控。预防医院感染,及控制医院感染,对于脑溢血病人而言,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提高治疗质量中,可起到关键作用。医院应制定相应干预对策,并积极的实施,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脑溢血病人临床疗效,进而增加患者对医院整体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脑溢血对中老年人群的伤害和护理宣传方法[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7):167-168.
[2] 李兴霞.高血压脑溢血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2012,20(12):200-200.
[3] 徐惠.一例脑溢血合并皮肤念珠菌病患者的皮肤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2):128-129.
12.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探讨 篇十二
1 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1.1 加强组织管理
针对护理人员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情况, 各院已相应建立了各级管理组织,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并定期对各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护理用具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医院感染。
1.2 重视手卫生
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1]。手的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之一。常规要求是在各项操作前后按科学“洗手六步法”,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流动水洗手, 但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时间紧迫, 常达不到要求。沈军英[2]研究提出, 在护士集中输液操作时可采用简单又符合要求的洗手方法:操作前或后取出浸泡有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的小毛巾, 双手先擦外面部分, 反折擦里面, 再抖开毛巾同上方法擦另一面, 总共经过4次擦洗, 检测手部含菌量均<10 cfu/cm2, 并未检出致病菌, 此法经几年临床应用, 值得推广。英国手卫生协作组主张, 医务人员除正规地用肥皂和水清洗手外, 在接触两例病人之间使用乙醇手巾仅需10 s~20 s, 且比肥皂的刺激性小, 在行走和交谈时也可进行, 还能消除人们对洗手的反感和皮肤的损伤。目前在洗手设施上, 45%的医院在特殊环境安装了脚踏式、感应式或“肘碰式”水龙头, 59%的医院为医护人员配备了专用毛巾、烘干设备或一次性纸巾, 但仍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健全。在洗手剂上, 李桂萍[3]认为护士在为每位病人做静脉穿刺后最好选用0.2%~0.5%的“84”消毒液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液, 手部除菌率达99%以上;刘素球等[4]认为用消毒剂擦手与六步洗手法效果相比, 合格率为95.7%和100.0%, 在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建议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或无水洗手液。
1.3 严格消毒, 正确无菌操作
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护理用品;在配制药物、肌肉注射、静脉穿刺及各种侵入性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5], 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
1.4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疗用品
大多数医疗废物的预处理首先都是由护理人员执行, 应按现有的管理条例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理, 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扩散, 切断其传播途径。对回收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进行消毒、毁形, 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禁止重复使用;对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管理, 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装, 标志醒目, 由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终末处理, 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医院感染率[6]。
1.5 空气及环境消毒
医疗环境空气消毒在控制医源性感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近年来使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通风、紫外线消毒、空气过滤技术、等离子空气净化技术、纳米光催化材料等;化学方法包括臭氧、甲醛、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
2 小结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组织领导和知识培训是前提;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控工作是重要手段;合理使用抗生素,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消毒医疗器械, 控制环境污染则是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文革, 许岩, 华楠.手卫生在控制医务人员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3C) :822-823.
[2]沈军英.护士集中输液操作时手消毒方法概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2) :52-53.
[3]李桂萍.医务人员手污染与清洁监测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7) :17-18.
[4]刘素球, 聂玉兰, 粟尤菊.消毒剂擦手消毒与六步洗手效果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24 (1) :78.
[5]胡耀红.做好基础护理控制医院感染[J].护理研究, 2005, 19 (8C) :1668-1669.
13.护理医院感染资料 篇十三
【摘要】 目的:对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在本科室接受过治疗已出院患者中的3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372例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6.93 %。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为主,因此控制这些部位的易感因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结论:控制和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必须针对主要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 神经内科ICU;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3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189-01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之一,由于患者年龄大、发病急、病情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及运动障碍,加上抢救治疗大多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及病期较长,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造成院内感染[1],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探讨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特点,主动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控制易感环节,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选取在本科室接受过治疗已出院患者中的3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ICU出院或死亡的患者372例,其中男242例,女130例。年龄 16~92岁,平均54岁。脑梗死308例,脑出血28例,低血糖性昏迷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 1例,脊髓性疾病3例,代谢性脑病5例,脑膜炎 2例,神经介入治疗术后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其他8例。发生医院内感染63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在医院感染的患者中,按不同感染部位、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和依据医师、护士的记录及患者的各种化验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神经内科ICU院内感染发生部位情况。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6.93 % ; 例次感染111例,例次感染率为29.84%,医院感染发生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62%)和神经内科普通病房(6.9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1可见,神经内科 ICU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因此控制这些部位的易感因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主要原因有:(1)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导致呼吸、吞咽及排泄功能减弱或消失,全身分泌物排出不畅,使用降低颅压的脱水剂,使痰液黏稠不易排出,造成细菌繁殖环境。(2)多次接受侵入性操作,如: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反复吸痰、管腔压迫、刺激黏膜,导致黏膜水肿渗出,损坏了天然屏障,使细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感染发生。(3)患者大多合并大小便失禁,留置导尿管,导致上行感染引起泌尿道感染。(4)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5)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多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导致肢体偏瘫,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使皮肤防御性降低,使易感性增加。(6)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不强,造成医源性感染。护理干预对策
加强神经内科ICU管理,实施环境干预,保持环境清洁,制定严格的保洁制度,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采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任何操作前都要做好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认真进行口腔、呼吸道护理; 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使用中湿化瓶及水每天调换,湿化瓶用无菌水并进行湿化瓶终末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接头每24~48 h更换消毒。在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缩短留置导尿时间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严格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导管植入术,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加强病情观察; 重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预防并发症。总结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发生医院感染治疗比较棘手,死亡率较高。控制和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必须针对主要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要加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疾病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注重无菌技术操作,增强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2]。
参考文献
[1] 张新英.脑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 14-15
【护理医院感染资料】推荐阅读:
医院护理部门护理工作计划10-02
“医院护理规划”医院工作计划09-04
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08-11
医院护理学论文08-20
医院护理类应急预案10-02
医院护理专业实习总结10-10
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10-16
医院护理先进人物事迹11-12
医院护理述职报告12-08
医院高级护理实习证明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