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共13篇)(共13篇)
1.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五单元第15课的词曲四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编选的是二位唐朝诗人和四首著名词曲作品,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并将诵读贯穿于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
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之浪漫主义手法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近平易之现实主义风格的比照。
苏轼的咏史、怀古、抒情,成就慷慨奔放的豪放(派)代表,李清照的婉转悱恻、唯美愁思当推婉约(派)的典范,
辛弃疾词的丰厚深奥,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蕴含着婉约的基调;马致远剧作的短小精悍,突出了借古讽今、笑看功名的叹世主题,抒发着豪放的曲调。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六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曲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两位诗人,两位词人和一位曲作者的创作风格。
通过诵读古诗词曲,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掌握诵读技巧,理解古诗词曲的语句和主题。并在学生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曲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曲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古诗词曲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古词作,借咏史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景仰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胸襟豪放开阔。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苏轼和豪放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学习,认识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词作中名句的积累。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在主读懂的基础上,背诵该词。同时反复诵读,理解作内容,品位、感悟豪放派词的风格特点。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运用分析法,掌握词风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为背景音乐)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思考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思考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思考问题: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
(五)、熟读,达到背诵
抽查背诵,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展示个性特征
板书设计要体现“四性”:一是程序性,展示教学流程或思维流程;二是概括性,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三是指导性,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四是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上阕:(写景)(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布置作业:
1、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一剪梅》,试从语言色彩、意象选择、意境特点等角度作简要归纳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2、背诵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2.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二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色, 是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赤壁之战) 和古代英雄人物 (周瑜) 写入词中。联想到九百年前那奠定了三分局面的赤壁之战, 联想到那场战争中一个个卓异不凡的风流人物, 但眼前所见惟有“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这千百年来依然故我的壮丽风光, 那些历史人物却“而今安在哉”了。使人产生了人生之短暂和宇宙自然之永恒之感。在对壮丽江山的咏叹中, 依然隐含着人生的悲慨。“使人们感到赤壁江山的景物描写有着味之不尽的意蕴”, 作者尽情咏叹赤壁江山的永恒壮美, 愈发反衬了他所感到的人生的悲哀。作者愈是渲染历史人物的伟大、崇高, 愈是在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隐衷。
其次, 作者用瑰奇险峻而又秀美流畅的语句叙事、写景、抒情和说理, 音调高亢, 意味隽永, 韵味无穷, 使语言形式很好地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词“语意高妙, 真古今绝唱”, 俞文豹也在他的《吹剑录》中说此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 是不无道理的。
《前赤壁赋》在艺术上, 则同样也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四者紧密结合再一起, 达到了情景交融, 情理相生的效果, “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 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江山明月这种客观的物境, 与作者充满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观的心境相融合, 而又完全切合于夜野赤壁的特定情景”, 写景之笔, 把徐来的清风、明净的秋水、窈窕的明月, 以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导演的赤壁之战的雄奇景象, 刻画的惟妙惟肖, 引人入胜, 而抒情之笔, 则先以“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寄兴于悠远的思念, 理想的追求。赋中所设的主客问答, 其实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思想。“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陪衬下, 客人提出的问题, 正是作者对理想人生有所追求而不得苦闷忧伤的表现”。而苏子的回答则以水月为喻, 借庄周的相对论:自其异者视之, 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以及僧肇的“江河竟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物不迁论》) 来排遣苦闷, 开阔胸襟。这篇赋既生动地描绘了江山明月的优美景色, 又深刻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消极退隐与积极进取, 愤世嫉俗与逍遥山水的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在与世无争的思想后面, 却流露出了对世道的满腔愤懑, 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二.“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无论是在《赤壁怀古》, 还是在《前赤壁赋》中都谈到了曹操兵败赤壁这一史实。为何在这一词一赋中苏轼要两次引用这一事件, 究竟有何用意呢?在这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两篇诗词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元丰四、五年间, 北宋王朝先后发动了两次开国以来最大的边疆战争。结果连遭溃败, 使宋廷蒙诟、受辱, 国势骤弱。《前赤壁赋》正写于第一次边疆战争失败之后。当时宋神宗在元丰四年 (1081) 秋调动了李宪等五支约三十五万大军 (包括运输民夫共约六十万) , 企图一举攻克兴、灵二州, 消灭西夏。但战争中将帅失和, 缺乏统一调度, 最后在灵州城下被西夏打得溃散逃窜, 军队民夫死伤者不下三十万。成为历史上一次典型的因骄纵而失败的战例, 性质上颇似曹操兵败赤壁的史迹。
而苏轼写《赤壁怀古》词的当年即1082年, 也是战云密布。宋神宗用给事中徐禧议在银、夏、宥三州界筑永乐城, 企图围困兴州夏军。然而城小人多, 又无水源, 结果反被夏军将城攻破, 丧师二十余万。
这两次惨败对十分关心边廷的苏轼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他渴望以身报国, 抗击西夏, 重振国威。另一方面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语) 。统治者把他视为‘罪人’, 就连向朝廷献点忠心也‘不可使不知我者, 以为诟病’。”在这种情况下, 苏轼“对战事虽芒刺在喉, 不吐不快, 但也只能使用“托事以讽”的隐晦手法”。用曹操兵败赤壁隐射元丰四、五年的两次战争。以曹操的骄纵轻敌讽喻庸懦无谋的宋将;以周瑜之功业反衬边疆之无能, 同时寄寓自己的宏大抱负。
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后 篇三
【关键词】语文课堂;简明;充分;深刻
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于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设计要简明
设计要简明就是说,课堂设计要做到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思路明晰。一堂课,时间短,容量有限,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所以设计一定要简明。否则,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繁琐,得不到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而只能跟着老师“走过场”,对问题浅尝辄止,甚至找不到重点,感到思维混乱,精神疲惫等等。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更多考虑的不是该讲什么,而是不该讲什么。这其实强调的就是设计简明的问题,即一篇课文该讲的内容很多,但我们考虑的重点不是如何把该讲的在课堂上都讲了,而是思考如何抓住重点问题与学生探讨,舍弃或略讲次要的内容。当然,要求简明绝对不是一味的追求简单,而是“忍痛割爱”,紧抓重点进行教学。
准确把握课堂的重点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文体特点。二、教参的教学建议(包括单元教学建议和课文教学建议)。三、学生情况。把握文体特点可以找准大的方向,了解教学建议可以明确具体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做最后的定夺。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文体的角度看,无非要鉴赏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是“大的方向”。但“大的方向”包含的内容很多,因此还要看看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一、在讲解词之前要求学生把作品背诵下来。二、了解词的发展。三、了解苏轼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和思想倾向。四、重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五、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六、问题探究,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等等。显然,这些教学建议与“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抓住了课文的特点,交代了具体的教学任务,都是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但毕竟是“建议”,这些要求过多,任务过重,学生在一堂课上怎能完成?因此,最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授课的重点:首先,我的学生是普通班学生,语文水平一般,若在课堂上让他们了解词的发展和做问题的探究(第二、第六点要求),难度未免有些大,因此,我把这两方面的内容放在课后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其次,学生可在早读的时间事先完成背诵任务(第一点要求),课堂上适当朗读,以保留充分的时间分析问题。第三,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已对作者的经历等做过详细介绍,在此对这方面内容(第三点要求)只做简要说明。根据以上三点分析,我确定第四、第五点要求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实际上,假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能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丰富感情、豪放的风格,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就可以算是相当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了。
二、交流要充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无非就是交流与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交流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但是交流不是做秀,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象征性的提几个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师生在平等的关系下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沟通。只有充分的交流,才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才会产生过程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当然,充分交流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设计要简明,因为不简明就不能提供充裕的交流时间,显然交流就不会充分;其次是师生平等,如果没有平等,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张扬,自尊、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至创新精神、能力等也无法正常表现。但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深文“浅”教;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问题的前后要讲究逻辑性、连贯性和递进性,形成一个引导的过程。比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与学生交流该词所蕴涵的丰富情感的时候,不能头一个问题就问:这首词到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那学生肯定无话可说,因为问题太大,缺乏引导,即使学生回答,答案也不会全面。可以先从题目开始发问。一问:(题目是“赤壁怀古”)作者到底缅怀的是哪位古人呢?(生答:周瑜)二问:哪些词句描写他呢?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与你们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的周瑜一样吗?你更喜欢哪位?(学生众说纷纭)三问:作者对这位英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生答:景仰,羡慕其功业早就)四问:除了要表达景仰与羡慕之情外,还隐含着怎样的感慨?作者为什么要缅怀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大家联系写作背景谈谈。(生答:感慨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五问:词中哪些句子直接流露了这种情感?(生答: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六问:作者除了写人外还写景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呢?(生答: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七问: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答:壮观,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八问:哪些字词最能突出这种特点?(生答:浪淘尽、穿、拍、卷等)九问:这样的景物间接传达出作者不同于其他失意词人的一种什么精神呢?(生答:豪放旷达)……经过这样的交流,我相信,学生对这首词的复杂思想必定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启发要深刻
如果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那么可以说,没有启发就没有好的教学。教学应该处处有启发。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启发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已凝聚了东西方教育先贤的智慧。启发教育能促进完美人格发展,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启发有深有浅,如果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不能引领学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上,而是设法开启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受到深刻的启发,带领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当中去。
4.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四
一、课标解读: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宋词二首》中的第一首,在中职语文规划教材中,这是唯一的宋词。本课选取的是两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两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本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反复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体味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风格?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确定难点为:
1、体会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苏轼的生平主要事迹和思想,通过导入部分了解词的写作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从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通过设计疑问,对周瑜和苏轼的对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情意目标: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评价设计:
1、利用多媒体、视频、名家朗诵等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来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能较直观的感受古诗词情境和意象,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课前三分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使学生在豪迈的气势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听名家朗诵,配以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2、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自己体味词人所表达的意味。用愈文豹《吹剑录》中的话来指导学生朗诵,点出朗诵技巧。分析文本时,诵读贯彻始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还要读出感情,设身处地的“读”,让学生才能发现诗词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3、在鉴赏环节,科学地设计了几个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设置问题情境,抓住重点字句进行品味,学生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感悟之后开放地讨论、交流。注重拓展比较,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的个人感悟和鉴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4、注重知识的拓展。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苏轼这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一些情况和创作背景;课上,抓住教学重点难点项目施教,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从文中内容、思想方面,适当延伸,通过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品读他的《江城子》,并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从而初步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课后,引导学生阅读作者的有关书目,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5、渗透德育
采用人格感化法,展示文章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发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倾注感情,以情动人,联系实际或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氛围(3分钟)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是《三国演义》主题曲。三国,那个鼓角争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一些名胜古迹供后人瞻仰,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第二年,又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47岁的苏轼游览了赤壁矶,面对历尽沧桑的古战场。他内心顿生无限感慨,写下这首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1分钟)
朗读,感受意象
听录音(2分钟)
听名家朗诵,配以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诵读提示:(师)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在愈文豹《吹剑录》中有这么一句话:“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豪迈的情感,参考课件提示,高声齐读课文,注意停顿。
全班集体朗读(2分钟)
(师引导,生回答)作为词,从题目看,分几部分“念奴娇”为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因眼前之景,触景生情,忆往昔之事,缅怀古人,抒发情怀。这是一首怀古类的词。
一般来说,怀古类的词,有什么特点?(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1分钟)
大家齐读上阙,思考两个问题
1、词的上阙中,在赤壁古战场作者看到了什么样?想到了什么?
2、赤壁景物有何特点?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写这些景有什么用意?
【分析】
讨论明确:(生)
所见: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师:作者抓住了悬崖、峭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作用:渲染氛围,为人物做铺垫(2分钟)
在上阕中,描写景的句子有哪些呢?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分小组讨论)(5分钟)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
穿。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峻伟
拍。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真切地写出了浪花的汹涌,水势浩大。
面对如此壮丽的美景,词人不禁发出感慨,“遥想”开始诵读下阕
下阕通过“遥想”一词,表明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谁?
周瑜、自己(板书)
作者眼中的周瑜怎么样啊?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1分钟)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讨论并明确:小乔初嫁了--------婚姻美满、春风得意、英雄
雄姿英发-----------风流倜傥、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自信、大智大勇
总之是个风流人物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婚姻美满、春风得意、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谈笑间,借着东南风,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说明他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从容自信、沉着。)
这样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4分钟)
思考:“出嫁”与“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文学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可见作者对周瑜是多麽的敬佩,带着敬佩之情再齐读本小节(1分钟)
作者赞美完周瑜,又想到了谁呢,自己,为了形成对比
苏轼是不是风流人物或豪杰呢?
而所认识的苏轼其实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现在怎样呢?(生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联系背景展开)(3分钟)
二、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单单怀念周瑜?下面分小组讨论:(7分钟)
提示: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内心里自是有个比较
1、我们来对比一下二人的资料:
周瑜—————苏轼
①建功年龄:34岁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34岁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47岁团练副使虚职
②生活:娶了江东美女小乔,幸福美满
三次婚姻屡遭不幸(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③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④际遇: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是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
功成名就
苏轼开始反对后来支持变法,遗憾没有碰到机会
壮志未酬
才华横溢的苏轼,抱着“兼济天下”的一腔热情,进入仕途,但仕途却颇为坎坷,因乌台诗案,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此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了。
面对如此的惆怅和失意,苏轼是不是空留叹息或者借酒消愁愁更愁了呢?
不!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看法。
明确:“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遭受压抑情况之下的自我安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述壮志难酬的苦闷。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而是迅速解脱出来,把它消解在了酒中,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了吗!那么自己又何必去执着呢。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这就是苏轼,面对赤壁古战场,由开始怀古的激昂慷慨,到后来对比英雄的惆怅失意,最后把酒祭月趋于平静。
余秋雨在《东破突围》中说道“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3分钟)
总观全文,作者是如何把景和人情联系起来的呢?(2分钟)
思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领起全文,扣题点名怀古。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俊杰”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遥想”承接上文的豪杰,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美
问题: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本词的豪放词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分钟)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景壮)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情豪)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全词由长江引出,写景、咏史、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
整个基调是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写景——咏史———抒情三维一体构成了怀古类诗歌的写作模式。
最后带着豪放之情齐读课文(2分钟)
总结全词:(1分钟)
本词通过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地势,塑造了周瑜这一英雄形象。表达作者渴望能象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拓展:(3分钟)
苏轼不仅是写豪放词的高手,在婉约词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下面来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婉约派的特点:其内容主要侧重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内容比较狭窄。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口头作文:学生读,老师评价(3分钟)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00字景物描写小作文。
3、课外阅读推荐的苏轼的作品,感悟其词作风格。
七、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片段进行景物描写,口头作文,既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紧扣课时学习目标,达到目标、内容、评价、实施的一致性。
2、课后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而设计,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咏史—————抒情(壮志未酬)
基调:豪放
5.念奴娇 赤壁怀古 篇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6.《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六
苏轼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
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句呢?
明确: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6、“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一样。
(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苏轼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了比较?
(1)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词人47岁,周瑜24岁)。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周瑜苏轼
年龄:20几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2、自由讨论:
(1)“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明确:“神游者”可能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然而这里的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故土。而“神游”也就只能是周瑜在“神游”了。再者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应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而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2)“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明确:第二种理解对。
——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想: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我在怀想他,那么周瑜会笑我。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明显不对。
——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明确:第一种更好些。因为就全诗而言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有感动,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想想自己,年华老大,而功业少成。可人家周瑜,仅三十岁,就已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自己能与周瑜比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当然,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六、拓展:
1.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
如《江城子》,苏轼最典型的婉约诗。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七、总结:
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的结尾总结全文
在《苏东坡突围》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八、作业:
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 瑜
咏——怀——慨
7.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七
一.江山壮丽———自然风物之美
词一开始就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魅力, 让人感受作者的胸怀之博大, 从“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的长江着笔, 给人以峥嵘突兀、绵延雄阔的感觉, 笔力雄健劲拔, 其景动荡奇伟, 其势气象恢弘。“大江东去”一句领起全篇, 以如椽巨笔勾勒出长江浩浩荡荡、滔滔莽莽的气势, 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横亘千古的雄壮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 起笔突兀, 落笔不凡, 显示了东坡的过人气概。随后, 作者描绘了如画的江山,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为了尽可能地展示赤壁自然景物真态, 在意象的创设上, 苏轼十分重视写景语言的锤炼和创新。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 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 这三句简直就是一幅立体图画。凌乱而突兀的石峰, 如带血的利剑, 硬生生地刺向天空, 那一抹残阳似乎在诉说着昨天的哀伤, 滔天的巨浪, 被烈风狠狠地摔在山崖上, 像是抛弃一段段被时间侵蚀的古老故事, 那溅起的水花, 飘落成一片片雪花, 飞舞在历史的长河里, 无声无息。词中, 动词“穿”、“拍”、“卷”, 形容词“乱”、“惊”, 副词“千堆”都是精心锤炼而出, 它们紧密配合, 从不同角度并诉诸不同感觉, 再现出赤壁江山雄奇壮险之美。同时也为下文咏史铺设了情境, “穿”、“拍”、“卷”几个词形象地表现了“石”与“空”?“涛”与“岸”、“江水”与“浪花”相交织的奇观。“石”、“涛”写实, “云”、“雪”言虚,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 突出了赤壁江山的特征, 使赤壁的景色再现于笔墨之上, 让人能切实感受到滚滚东流的长江和江岸边的雄伟青山。这样的景色, 壮丽雄伟, 美不胜收, 动人心弦, 摄人心魄, 让人不禁感慨:江山如画!
二.风度儒雅——英雄豪杰之美
“江山如画”, 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自是极言赤壁江山如同经过艺术家加工过一样美, 如此壮丽雄伟的江山, 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 为英雄豪杰的出场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场所的同时, 更进一步衬托出英雄人物之美。江山与豪杰相联系, 自然而然地引出“一时多少豪杰”, 这一句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照应上面的“三国周郎赤壁”,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 视线不断收束, 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然而写周瑜魅力与风范, 却不写其大智大勇, 那么作者是如何展示英雄人物之美呢。
石壁森然, 巨浪滔天, 江山如此多骄, 作者为英雄人物的出场, 创设了极为雄壮的背景;赤壁战场, 两军对垒, 战旗猎猎作响, 战争一触即发, 为英雄豪杰提供了足以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遥想”领起五句, 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 经过艺术地集中、提炼和加工, 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着力刻画周瑜儒将的仪容装扮, 当年的公瑾, 头系青丝带头巾, 手持羽毛扇, 一身儒雅, 风度翩翩, 他步态悠闲, 神情从容, 潇洒中透露出镇定与自信。为进一步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 苏轼并不拘泥于历史, 特意加入了一个看似儿女私情的情节——“小乔初嫁”, 把相隔已有十年之久的事集中到一起来写, 以美人烘托英雄, 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足以令人艳羡。据史载, 建安三年, 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 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皖城战役胜利之时, 周瑜娶小乔, 建安十三年, 周瑜三十四岁, 参与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大胜曹氏, 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没有刀光剑影, 没有铁蹄争鸣, 作者仅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 来描写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争斗, 看似转瞬即逝, 却能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 精切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败输赢。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 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写周瑜立下的赫赫战功的同时表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胸襟旷达———人生境界之美
苏轼曾因科场的一帆风顺和欧阳修“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赞誉而名噪京师, 虽遭王安石排挤, 尚能自请“通判杭州”, 徙知徐州、湖州, 政治上积极有为。可就在他积极进取之时, 灾祸悄然而至, 当时有人 (李定等人) 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 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 苏轼就因作诗讽刺新法, 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 被捕入狱, 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二月, 带着“细雨梅花正断魂”的苦痛, 带着“何人把酒慰深幽”的孤独, 苏轼跨越迢递关山, 寄居黄州定惠院, 五月继迁临皋。“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的政治命运, 此时的作者是何等窘迫, 何等失意, 可谓穷矣, 而一个身处逆境, 心怀寂寞, 精神常处于忧惧的人, 仍能以博大的胸怀、旷达的胸襟积极入世, 何等难得, 人生境界的确令人仰慕。
写这篇文章时苏轼已47岁, 被贬黄州, 任虚无之职, 闭门思过, 不得打理政务。政治上的失意, 使作者从生活浪潮的巅峰跌入谷底, 但作者并未消沉。他登东坡以舒啸, 临大江而赋诗, 以自然的山水涤荡心中的尘埃, 宣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以奔放的情志、浪漫的色调创造优美的景观, 写下众多豪放名作。当苏轼游赤壁之时, 看到眼前奇伟的如画江山, 思接千古, 神游万里, 思绪飘荡在三国的古战场上, 一位儒雅装束, 从容自若, 潇洒自信的将领, 出现在他的眼中。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 感情是复杂的。作者从周瑜的年轻有为, 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 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 自嘲之句, 语出轻淡, 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 在他看来, 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风流总被大浪淘尽, 被雨打风吹去。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的深沉思索, 使作者思绪豁然开朗, 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主题, 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旋律。在仕途的沉浮中, 不因一时的失意, 就大为沮丧, 而是以最大的愉悦唤起对生活的热诚和勤勉, 这样的人生境界透露出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成熟和睿智之美。
四.气势豪迈——文学艺术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高雅的体制, 超逸绝尘的文笔, 匠心独运的选材, 法旨甚远的寓意, 为人们广为传诵, 作品感慨古今, 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 昂扬郁勃, 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 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融景物描写、人事感叹、哲理沉思于一体, 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以实带虚, 以虚带实,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达到情景交融, 物我偕一的绝妙境界。上片开篇即景抒情, 时越古今, 地跨万里, 把绵延不尽的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 创设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英雄豪杰的豪迈气概, 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 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 气势恢宏, 笔力雄健。作者选取气象恢宏的景物“大江”, 以大江“东去”表现江水的浩渺无穷, 时间上的恒长久远。以“浪淘尽”来涤荡?“千古风流人物”, 展示了中华历史长河中, 虽才俊辈出, 但仅领风骚数年的惨淡情形。由江河的永恒存在和人类生命的短暂转入对三国历史的回忆与思索。下片着重写人, 塑造了三国时周瑜的典型形象, 重在咏史抒情, 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虽有感伤之情, 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 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仍不失英雄豪迈之本色。
8.《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风格,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词的理解;
2.情感与态度:感受作者一腔报国热忱,渴望驰骋疆场,只可惜华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无奈。
【教学设想】
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以小组评价为主,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1.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代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他们的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秀华章喷薄而出,浑然天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诗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大光异彩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轼,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2.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人。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词比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突破了传统的创作题材,将悼古、怀旧、记游等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3.诵读感知,觅得诗趣:学文千法,朗读为本,趣之以读,读之以思,思之以悟。下面我们从朗读开始,感受词的风格和诗趣。
(1)学生个体朗读,尽量读出感情;
(2)播放朗读带;
(3)对比朗读:与柳永《雨霖铃》对比,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差异。
明确: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奔放,慷慨洒脱。
4.研习作品。
目标A:初读作品,理清结构
上片:写景大江奔流图赤壁鏖战图赤壁壮观图
下片:抒情绝妙英雄图浪漫神游图把酒临江图
上片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江奔流图,接着又点明了赤壁险要的地势。
下片借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着力塑造了周瑜英俊潇洒的儒雅将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感慨。
目标B:涵泳字句,品出诗味
词的上片用了很多笔墨来描绘赤壁战场,找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并分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
乱险怪 形
穿高耸云端 势 夸张
惊汹涌 声
拍水石相击力度比拟
卷狂澜奔腾 形 比拟
雪水色纯白形、色 比喻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片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引人遐想,那么词的下片又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周瑜呢?
年龄: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美女衬英雄,潇洒英姿,韶华似锦)
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能文能武的儒雅将军)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目标C:主旨把握,探明诗心
活动:学生讨论
(1)联系曾经学过的和老师刚刚讲到的历史知识,谈谈在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三国演义》的历史画卷中,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有一声断喝长坂坡的猛张飞,有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有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而苏轼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a.功绩:周瑜年少得志,从24岁开始被重用,一直到34岁建立功勋;
苏轼做了团练副使的虚职,头发花白却一事无成。
b.外貌:周瑜风流倜傥,英俊儒雅;
苏轼早生华发,衰老憔悴。
c.家庭:周瑜迎娶了乔国老乔玄的小女儿小乔,小乔家势显赫,而小乔本身如花似玉,才貌双全;
苏轼中年丧妻,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凉诗篇。
d.遭遇:周瑜当时遇上了一位开朗的君主,孙权慧眼识英才,重用周瑜;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一腔热血无处施展。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有人说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是怎样看待的?
a.苏轼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样,何必过于执著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洒酒祭明月。
b.苏轼当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周瑜,34岁时就已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自己还可能像周瑜一样吗?大好青春已逝,华发早生,心境特别苍凉、消沉是必然的。
5.课文小结:学完这首词作之后,耳畔很自然地响起这样歌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是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赤壁画卷。在这里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周瑜在历史长河的浪涛中慢慢隐去,而苏轼怀着崇敬的心情拾起了河滩上这枚发光的贝壳,在为英雄周瑜谱写了一曲传世的凯歌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多舛、壮志未酬洒下了一把辛酸泪,唯有洒酒祭奠江月了。
6.课后作业:对比阅读,赏析杜牧《赤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9.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九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感知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2、难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教学时教: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了解背景
预习反馈(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资料: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二、整体感知,重视朗读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四、深入探究,揭示主题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五、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特点: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六、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七、作业布置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
雄姿英发
所慨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10.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篇十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诗人苏轼的豪放派的诗作,感慨心中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诗人苏轼甚感遗憾。
念奴娇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赏析:
11.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十一
[关键词] 矛盾美积极消极阳刚阴柔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就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黄冈赤鼻矶时作的。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动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作品的绝唱。全词的主题是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英雄人物,抒写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我们面对的苏轼,其世界观相当复杂,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也有道家恬退忍让的出世思想。表现在词中则形成了一组组矛盾,又通过这一组组矛盾,表现了对历史、对人生的复杂感受,使全词别具一番“矛盾美”。
一、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和否定
中国诗人喜欢怀古。作为中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苏轼,这首怀古词就写得独具特色。开头总写“风流人物”、“多少豪杰”,然后在整体中又塑造出一位倜傥儒雅、运筹帷幄的年轻将领周瑜的形象:显赫的功业、出众的才华、英俊的风采以及幸运的婚姻。对此,苏轼是羡慕和向往的,可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让诗人无法实现其理想,无法去建功立业。故此,苏轼只有无奈地感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儿,作者以浪涛的奔流来喻人物的消逝,形象地说明无数杰出人物都像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一去不复返了,既让人们感觉到风流人物像浪涛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消逝,又显示出他们像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这又正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寄寓着作者奋发有为的豪迈情绪。可见这一句既有豪放之情亦有无奈的感叹,内心充满了苦闷又充满了渴望。这两组矛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在中国诗人笔下,河水有时为无穷无尽性,有时为不断流逝性。河水的淘洗冲涮了“风流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其中自然也包括作者称赞的周瑜。这在特称上矛以肯定,又在全称上予以否定,构成了词中的第一组矛盾。
二、积极的人生观和消极的人生观
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苏轼博通经史,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曾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在被贬黄州后,他的黄州作品则蒙上了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在词中,苏轼对周瑜的褒扬赞颂,其目的在于抒发对周瑜的仰慕,这种仰慕正体现了他自己的向往与追求。现实中,发现自己仅凭一个小小的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是无法实现这种报国之志的,造成了他内心深深的痛苦。
如果我们将苏轼的作品按时期分类比较,以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最为重要。这既是他人生遭遇的转折点,也是其思想和作品风格变化的转折点。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的遭遇很容易使他在《庄子》里找到精神支柱。当政治上较得意时,他以儒家思想为主,极力想作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当政治上失意时,他以佛道思想为主,而又因其生活遭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苏轼能将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出世三者之间的原有矛盾以“外儒内道”的方式统一起来。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才构成一个独特的苏轼,也构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不变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大江东去,不舍昼夜;江山如画,永存于世;江水明月,千载如斯,自然界是永恒的。中国诗中一个有趣的自然的象征就是河流。它一方面可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又可以象征自然的永恒。大江似乎是永恒,然而就其奔流不息而言,它正是变动不居与时光一去不返的象征。所以,“大江”既有其“不变”的一面,又有其“变”的一面。而风流人物,浪淘而尽,人生如梦,须臾即逝,生命是短暂的。对于“江山”,作者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对于“人物”却用变化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这又构成一对矛盾。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兼具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苏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词先以如椽之笔作粗线条勾勒,“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历史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弘,写“大江东去”这一整体,渲染一派莽莽苍苍的雄伟景象;接着从整体到局部,写“乱石”、写“惊涛”,将峥嵘的势态、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全词的音调十分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有形有声有色,无不具阳刚之美。
“景”雄奇阔大,体现其阳刚之美;但“情”低沉阴郁,体现了阴柔之美。扩展这一点,苏轼还写过“红”、“翠”合用的矛盾的诗句“一朵娇红翠欲流”。这里既“红”又“翠”,实则是真“红”假“翠”。这一真一假交织在一起,不仅不让人觉得矛盾,反而因此烘托得“红”更艳,更射眼!看来,作品中的“矛盾”不仅真实而信,有时“矛盾”还可以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于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中共穆棱市委党校)
12.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十二
1 人际功能概览
根据韩礼德 (1985) [2]的观点, 语言在使用时可以同时表达三种意义, 换句话说, 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首先, 语言可以用来谈论我们对世界的经历、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这种功能我们称之为“经验功能”。另外, 语言可以用来组织语句和语段, 把单个的情形和意念联系在一起, 即语言的“语篇功能”。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以外, 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第115页) 。[3]”语言中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情态和语调三个语义系统来体现。由于本文不涉及到口语, 因此将只从语气和情态两个方面来讨论。
2《念奴娇》一词英译的人际功能分析
《念奴娇》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八句:1.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2.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3.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5.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6.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7.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8.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4]。《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 下阙怀周瑜, 并怀古伤己, 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 想古代豪杰, 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 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 壮志难酬, 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该词有很多英译文, 因篇幅有限, 在此仅仅选取了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古诗苑汉英译丛:宋词》第91页) [4], 北大许渊冲教授 (《唐宋词一百首》第107页) [5]和香港城市大学朱纯深教授[6]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篇英译文进行人际功能的探讨。为了叙述的方便, 下面分别以杨译, 许译和朱译来代表这三种译文。
2.1 语气
原词全部用的是陈述语气, 除了第四句“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是感叹句以外, 全部用的是陈述句。陈述语气的功能是向读者提供信息。原词是苏东坡畅游黄州赤壁时有感而发, 既写景又抒情。因此使用了大量的陈述句来描写风景和心情也在情理之中。许译 (To match the hills and the river so fair, how many heroes brave of yore, made a great show!) 和朱译 (What a glorious sweep of land, once a stage for so many a hero!) 都将第四句译成一个感叹句, 这一点与原词相符, 很好地体现了苏轼壮志未酬的感慨。杨译 (A scene fair as a painting, countless the brave men here in time gone by!) 与以上二者略有不同。杨译将该句处理为一个带有感叹号的陈述句。尽管这样也能表达一些情感, 但是感叹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似乎已经不能承载苏轼在咏物达到高潮时的“豪放”思绪。因此, 本句许译与朱译在情感的传达方面上要略胜于杨译。
原词的第二句“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一个间接转述句。苏东坡作为转述人向读者转述其他人的说法, 其目的之一是假借眼前的黄州赤壁借景抒情, 其目的之二是表明自己对于黄州赤壁是否真是三国赤壁之战的故地也是颇存疑虑的。杨译 (This ancient rampart on it’s western shore is Zhou Yu’s Red Cliff of three Kingdoms'fame;) 和许译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Here General Zhou won his early fame When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all in flame.) 都将它处理为一个陈述句, 说话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这让人们觉得“故垒西边”是“三国周郎赤壁”的事实毋庸置疑。这样的处理方式与苏轼的原意相违。三种译文当中只有朱译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they say,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Duke Zhou.) 把这句译为一个间接转述句。朱译当中既有说话人“they”, 也有转述动词“say”, 还有被转述的内容“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Duke Zhou.”相比较而言, 朱译因为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句式, 因此是三种译文当中最好的一种。不过, 对于“三国周郎赤壁”的翻译朱译似乎又不及杨译和许译交代得那么清楚。如果朱译稍微借鉴一下杨译或许译, 译为“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they say,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 where Duke Zhou won his early fame.”也许会更好一些。
原词的第六句“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一个陈述句。但是三种译文对此句的处理略有不同。三种译文当中只有杨译 (Silk-capped, with feather fan, he laughed and jested while the dread enemy fleet was burned to ashes!) 把它译为一个带有感叹号的陈述句, 而许译“...with a plume fan in hand, in a silk hood, so brave and bright, laughing and jesting with his bride so fair, 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shadowy castles in the air.”和朱译“A feather fan and a silken hat, he masterminded the fire-attack on the foe一over a casual chat to see their fleet perish, blow by blow.”都译为陈述句。从原词来看, 苏轼旨在描画周瑜运筹帷幄, 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时那种潇洒倜傥的神态。主要目的在于描述, 不过也有羡慕赞扬的情感在里面。因此, 杨译加上一个感叹号的处理方式也是可行的。
最后, 我们来看看原文的第八句“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该句是原词的结尾句, 全句透着非常消极感伤的情调, 反映了苏轼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在该句的翻译上, 三种译文差异明显。第一, 三种译文对“人生”的理解各有不同。从杨译 (Ah, this life is a dream) 来看, 人生指的是苏轼的人生, 而其他两种译文则指的是广义的人生。 (许译:Life is but like a passing dream;朱译:But isn’t life a dream, after all?) 从原词来看, 这两种理解应该都是可以的。第二, 原词是一个明喻, 三种译文当中只有许译用的也是明喻, 而其他两种译文用的则是暗喻。第三, 在句式的处理上, 三种译文风格迥异。许译比较平铺直叙, 翻译成陈述语气。杨译在陈述句前使用了一个呼词“Ah”, 使译文听起来更像是感叹。朱译则大胆尝试将原本的陈述语气改译为疑问语气。从原文的角度出发, “人生如梦”应该表达的是苏轼在思绪万千之后对失意人生的一种感慨, 而并非责问苍天。因此, 许译无论是在形式的一致性上还是在情绪的传达上都要更胜一筹。第四, “一樽还酹江月”本来是个陈述句, 但是杨译 (Let me drink to the moon on the river!) 和朱译 (Let me pledge this cup to the River, to the Moon) 分别把它译为带感叹号和不带感叹号的祈使句。而许译 (O Moon, I’d drink to the moon which once saw them on the stream.) 则把它译为带有一个呼语的含有意愿情态的陈述句。现代汉语的祈使语气通常都使用语气附加词来表示, 比如, “帮帮我们吧!”“求求你了!”中的“吧”和“了”, 但是在某些语境中也可以省略这些语气词, 即“帮帮我们!”“求求你!”有时也是可以表达祈使语气的。原词“一樽还酹江月”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还是给江上的明月, 献上一杯酒, 伴月痛饮吧!”因此, 将此句翻译为祈使语气是可行的。但是朱译当中不仅表达了为“明月”还表达了为“江”献上一杯酒的意思, 有违原文。而许译当中的呼语“Oh Moon”, 虽然是神来之笔, 但是毕竟与原文语气不同, 再者“moon”一词与后句中的moon重复, 稍显累赘。综合观之, 在此句的翻译上杨译比较契合原词的风格。
2.2 情态
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讲话者对自己所讲的命题的成功性或有效性所作出的判断, 活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 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人际意义的这一部分是由语法的情态系统来实现的。广义的情态系统还包括意态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第145页) [2]。原词的第七句“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中的“应”属于中量值的情态助动词。对此句的翻译, 三种译文各不相同。杨译 (In fancy through those scenes of old I range.My heart overflowing, surely a figure of fun.) 采取的是添加语气附加语“surely”的方式。但是“surely”在英语当中表达的是高值的概率, 这与原文不符。许译 (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mental, his bride would laugh to say, younger than they, I have my hair all turned gray.) 却使用了一个中量值的情态助动词“would”来翻译“应”与原文相符。朱译 (Back from my mental vagrancy in that bygone age, I must laugh at myself:letting sentiments grow Into grey hairs, too soon.) 则使用了一个量值极高的情态助动词“must”来翻译。从情态的量值来考量的话, 许译文最贴近原文。但是, 许译与杨译不同的一点是, 它指出“笑”的动作者是“his bride”, 而原文并未指明。因此, 从原文的角度出发, 许译如果能隐去“笑”的动作主体会更好。
2.3 小结
综合以上的讨论, 三种英译文在重现原文人际功能的差异如下图所示。综合考虑, 三种译文的质量不分伯仲, 但是在语气方面, 许译和朱译优于杨译。许译在第四句和第七句的翻译上更胜一筹, 因为它在情绪、情感、情态的传达上更贴近原文。而朱译在第二和第四句的翻译上更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语气。杨译在第六句的语气和第八句的情态风格上的翻译上最恰当。
注:三个星号为最佳翻译, 两个星号次之。
3 结论
韩礼德 (Halliday, 1978:36) 提出“工具语言学” (instrumental linguistics) 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为了理解别的事物, 如社会制度, 来研究语言”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第6页) [7]。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除了对语言的本体研究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外, 还可以用作评估译文质量的强有力的“工具”。该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元功能理论对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英译文, 从语气和情态两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从是否忠实于原文的人际元功能来考虑, 三种译文各有特色, 译文质量不分伯仲。可见,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可以为译文质量评估提供一种重要有效的途径。今后的研究可以继续这方面的探索。
摘要:文章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种英译文为语料, 结合并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当中的人际功能理论, 从语气、情态两个方面对三种英译文进行人际功能分析, 探讨三种英译文在忠实再现原文人际元功能方面的差异。分析表明许渊冲和朱纯深的翻译在语气方面略胜一筹, 而杨宪益的翻译最忠实于原文的情态。
关键词:人际功能,宋词英译,《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 :1-6.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3]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1991.
[5]朱纯深.宋词英译 (2) [J].中国翻译, 2002 (3) :92-94.
[6]聂鑫森.古诗苑汉英译丛: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1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十三
1.反复吟咏成诵。体会苏词豪迈词风。
2.掌握情景交融写法。
3.领会词人借景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教学模式】
诵读法旁批式
【诵读法】:就是并用心、眼、口、耳出声阅读的一种教学法。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它能够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其标准:声情并茂合一。其精髓: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旁批式】:在正文旁边写的评语。旁批就是对字词句的含*释,或资料的深入理解,或写作技巧的分析,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想象,或语言风格的品味,或人物性格的分析,或人物潜台词的填补,或前后的钩连,或读者的抒情议论,总之它就是认真品读原文,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之上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有所获的过程。力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语言凝炼精辟,一语中的。其标准:准——整体把握,准确理解;深——品味语言,深入挖掘;美——显现积淀,体现文辞美。
诵读是旁批的基础,旁批是诵读的提升,两者相依相随,互为促进。
教学过程
活力导课积蓄情感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个人,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对,这个人就是苏轼,下头让我们一齐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不一样的人生。
(课前分发苏轼的材料,尤其“乌台诗案”前后、诗文书画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便于学生能角度了解苏轼,有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初读——把基调
宋朝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录当时咏唱苏词花絮,从中可看出苏柳的不一样词风,那就是苏豪柳俗。(展课件)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我们也来唱一回“大江东去”,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准其情感基调。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读读议议,与学生探导朗读技巧,把准节奏和情感。
学生甲:朗读……
师生点评。再读。
学生乙:朗读……
师生再点评。再读。
学生丙:朗读……
…………
结合写作时代背景和借助课前发给的资料,知人论世,让学生热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让他们定准调子,明确:
整首词基调:自豪,陶醉,敬佩。
第一句:有感叹回忆之感。读出陶醉之情。“千古风流人物”,稍微重读,缓慢,渐渐地把调子提上去。尤其要反复揣摩推敲这一句,因为它是真正体现苏轼的豪迈词风。
第二句:调子降下来,抒情,平缓,读出向往之情。
第三句:升调,语速要快,有节奏感,“穿”“惊涛”“拍”“千堆雪”要重读,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来。
第四句:降调,轻柔平缓。
第五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出平和,羡慕;“雄姿英发”读重音,读出崇拜无限仰慕之情。
第六句:“羽扇纶巾,谈笑间,”简便,潇洒,尾音加重,拖一字一音,为“樯橹灰飞烟灭”积蓄情感,“樯橹灰飞烟灭”读升调,语速稍快,读出指点江山镇定自若的气概来。
第七句:神游之感,有点不知不觉地远逝,读出缓慢而空旷之感。
定完情感基调后,再鼓励学生自读,试读,范读以致背诵。自个揣摩品味苏轼词豪迈风格。
品读——明写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再一次品读。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不少的诗词,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写法是否一样,(一样)。请用一两个字来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下头让同学们利用旁批式学习法,各抒己见。
写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旁批点预设:时间:大浪淘尽。背景:波澜壮阔。人物:众多、风流。区分“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异同。如此恢弘的场景有何用途?(面)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旁批点预设:方位词比较,东——西,一逝去一永存。用词严谨——人道是。挖掘“三国周郎赤壁”的真正内涵。(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旁批点预设:手法——夸张、拟人、比喻。角度——高低远近。色彩——碧蓝、浑黄、洁白。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旁批预设点:结构——承上启下。写法——虚实结合。铺垫照应。与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异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写景点面如何有机结合?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述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并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抒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旁批点预设:—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联想到如今许多名人雕像。“遥想”引发的情思。英雄配美女……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旁批点预设:从言谈举止分析周郎的形象(外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内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手法——樯橹(借代)、灰飞烟灭(夸张)。从周郎联想到谢安,同样风流倜傥、决胜千里之外,苏轼为何不选谢安?或者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旁批点预设:“我”多情,有什么情?为何“华发”早生?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而苏轼却是“一樽还酹江月”?一仰一俯,可看出两人性格上有何不一样?
综合旁批点预设:词人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如何表现的?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我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述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我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进取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师生点评,必须结合学生旁批实际,同一点资料上,在指出精彩和不足的同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敢于展示自我的杰作,可补充可延伸可反驳;不一样点的资料上,启发他们有不一样的见解,教师诱导的同时,要帮忙学生匡正,不能放任自流,不能任凭他们天马行空)
美读——析情感
所谓美读,就是有选择的读,选自我以为精彩的词句,再三悟读,读出蕴含语言表象之内的真正意思,透过语言悟出情感,以达“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之目的。
调动学生思维和智慧,利用旁批,抒写自我读后感受。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从中概括本词要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有以下几种:
建功立业之说。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想到自我。
自甘沉沦之说。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推测。“千古风流人物”又如何?最终不就大浪淘沙吗?就算儒雅风流的三国周郎而今又安在哉?
进取向上之说。从自我四十五岁还想像周郎一样能够建功立业想到。
多情伤感之说。从周郎得到孙权倾国之托到自我的“乌台诗案”比较预测。
人是个复杂体,苏轼更是如此。正因为复杂才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的情感之所以复杂,还要到他的词中去分析和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因势利导,指导他们学会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多角度揣摩人物情感,讨论、分析、整合,得出比较确切而被人普遍认可的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推荐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11-07
念奴娇 赤壁怀古06-19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不同12-1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0-28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01-23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原文08-03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10-28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01-04
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