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问题调查报告(共8篇)
1.农村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x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1)
一、基本情况
x乡x村位于x乡东南部,与x镇隔江相望。20xx年行政村调整后由前方和桥头江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域总面积为x平方公里,人口x人,耕地面积x亩,林地面积x亩,园地面积x亩,水域面积x亩,以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x元。
1、农村生活污水调查情况。全村已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户数x户,基本通过污水过滤、自然沉淀、人工湿地等形式处理,未开展治理户数x户。村内建有中心管网x米,连接管网x米,污水处理池x立方米。通过整合村民污水排放口,将每家每户的排污管道引入集中排放管道,流向集中污水处理池,做到排放管道不外露,集中处理。村内垃圾采取集中收集处理,按照分类减量化处理,落实了门前三包,聘用保洁员x名。垃圾处理模式:本村填埋、本村焚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填埋场x个,建筑垃圾填埋场x个,垃圾堆放点x个,垃圾清运车x辆。保洁经费x万元,其中保洁员工资x元/年、设施维护费x元/年、垃圾清运费x元/年。
2、农业面污染调查情况。一是畜禽养殖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存栏肉用猪x头,平均每户x头;存栏母猪共x头,平均每户x头;所调查的x个农户总共建有沼气池x立方米,贮液池x立方米,贮粪池x立方米,粪污流向基本用于农地施肥,每年平均每户病死畜禽x头,病死畜禽采取深埋,减少污染。二是化肥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x户农户,耕地总面积x,亩,林地总面积x亩。耕地年施用化肥共x公斤,平均每亩x公斤,其中x户使用氮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磷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钾肥共x公斤,x户使用复合肥共x公斤;林地年使用化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氮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复合肥,共x公斤。x个农户中有x个农户使用农家肥,共x公斤。
三是农药使用情况。
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常年施用农药x次,平均每户x次,年用量x市斤。有x个农户的农药废弃包装丢弃,有x个农户的农药废弃包装物进行回收。四是农作物桔杆处理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共x亩,有x个农户就地还田,有x个农户采取田间焚烧,有x个农户采取回收利用。五是农膜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有x个农户使用农膜共x公斤,原地弃留x公斤,回收利用x公斤。3、河道水域调查情况。村内有士元溪河道长x公里,有大垅水库、田塘、湖塘、木兰塘等水域面积为x亩,河道保洁经费x万元/年,其中x万元为上级补助,x万元为自筹资金。其中x个水塘水质浑浊、黑臭,基本需要截污处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实施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三是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2、农业污染,使水资源质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3、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堪忧。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4、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农民应成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仅仅是希望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三、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规范操作。创建工作必须做到规划先行。一是科学制定科学规划。要按试点、全面建设、重点提高三步实施,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二是确定项目目标。结合村情,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创建项目标任务。重点内容是: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治理“脏、乱、差”,改善基础设施,通硬化路、自来水等,民居统一改造,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气化炉等生态节能技术等;三是明确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使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项目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定期召开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和试点项目资金整合专题会,对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进行统筹安排,将部门职能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任务有机结合,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平台,把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交通、水利、教育、民居及民生保障等项目优先安排到项目村。同时,采取“五个一点”即:县财政补助一点、有关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乡村筹一点、农民群众出一点,多方筹措创建资金。
3、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生态文明村创建,必须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才有源头活水。每个村应根据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广“猪—沼—果—鱼”、“猪—沼—茶”等多种生态经济模式。结合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档次和水平。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全面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
4、加强示范和引导。一是认真筛选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二是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组织干部群众实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文明进农家”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制定操作性强的《乡规民约》、《村卫生管理制度》等制度,营造“讲究卫生、维护生态光荣,不讲卫生、破坏生态可耻”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意识及致富本领,自觉做美化、绿化环境的维护者,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2)
生态一般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放眼今日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近年来,沙尘暴、雾霾、臭氧空洞、两极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农村面貌也日新月异。当然有好的一方面,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发展中必须引入的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且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所以,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具有代表性。
正好借此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本人对农村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做了一些调查,了解了一下我们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下面就从垃圾处理、污水及废气排放三个方面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总结:
第一,垃圾污染。很多农村现在越来越脏,以前农村的生活垃圾是完全自然循环,而现在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高,农村垃圾越来越多,并且很多农村都没有很好的垃圾处理系统,导致垃圾随处乱倒。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道路虽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硬化,但道路上没有设置垃圾桶,这就造成了农村的道路上以及道路两边随处可见各种生活垃圾,甚至路边也成了垃圾堆。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存在问题仍然很大。
第二,污水污染。农村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所以大多数生活污水都会排进附近的河道和渠里,这就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同时还有一些非法的小型工厂由于不能在城市建而把目标转向城市,这也导致了农村的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排放出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既造成了水污染又造成了土壤污染。据我们当地村民表示,我们附近有一处制药厂,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村民玉米地,导致大片玉米苗死亡,给村民造成了经济损失。
第三,废气污染。农村由于没有固定的垃圾集中处理的地方,大多数人会选择将垃圾进行露天焚烧,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次,虽然政府已经明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但还有少数人违反规定。随着经济发展,各种工厂从城市迁向农村,在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各种废气的不合理排放也对当地的空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比如,我们本地槐芽镇附近有一处淀粉厂,据村民反映,以前淀粉厂都是白天排污,导致方圆几里内的空气里伴有一种恶臭,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来当地群众向政府反映后,政府规定此厂只能在晚上排污,虽然白天有了改善,但治标不治本,隐患仍然没有消除,在晚上和阴雨天,空气中便会弥漫着一股恶臭,影响着附近周围人们的健康生活。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帮助我们身边的人提高环保意识,每个人动起手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政府也要颁布相应的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强有力的手段来保护环境,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得更加绿,更加美好。
同时,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也认识到了,有些事情只有我们动手去实践了,才能真正的了解,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而且,这样的社会实践也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不管是对我们的学习还是对我们以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以后应当多进行这种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2.农村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生态环境被破环, 那么发展就会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 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环境, 甚至将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环, 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提出的新概念, 它有特殊的意义, 而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需要进一步全面提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生活带来的污染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小城镇人口数量骤增, 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由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在小城镇或者是农村, 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观念和意识滞后, 有关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地点不确定或者空白, 缺乏合理的规划, 处理垃圾的设备、设施投入不足, 导致了农村整体环境呈现出脏、差、乱的现象。由于观念、规划、设施的全面落后, 使居民的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和及时的处理, 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 每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3亿t, 其中1亿t是随意堆放, 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这些生活垃圾包括煤渣、塑料袋、烂菜叶、农药瓶等等, 在我国多地农村, “垃圾围村”成为困扰农民的难题。
2.2 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 由于城市消费对农产品的数量上增加和质量上提高, 农业生产为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在生产过程中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 加速了耕地土壤的衰竭和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等生产辅料被称之为农业生产的中介质。利用这些介质能够充分提高农业的产量和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正是因为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严重的污染。一是化肥,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 每年使用的化肥约为5460万t, 而且每年的使用量还在逐渐增加, 农业生产过程使用的化肥中的氮、磷污染了河流和湖泊。二是农药, 我国的农作物大量使用农药, 平均每667㎡农田用约1kg, 其中50%~60%残留在土壤中。三是塑料薄膜, 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 在离城市近的郊区或发达经济地区蔬菜基地, 塑料薄膜污染相当严重。据统计, 我国每年约有48万t的塑料薄膜残留于土壤中, 残留率达21%, 因为它在短时期内不能分解, 改变了土壤的性质, 加速了土地的死亡, 是现代农业的最垃圾的发明。除此之外, 居民长期食用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的农产品, 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威胁。
2.3 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收入水平不高, 不能及时接受新生事物, 因此, 广大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 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的破环有可能危及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县乡镇的领导干部为追求GDP出政绩上一些污染环境的项目, 没有意识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广大干部和群众不了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对其认识不到位, 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投入积极的热情。近些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但是政府和环保部门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 不够深入, 大部分群众不了解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等环境保护方式, 缺少必要的环保知识以及未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如今在农村还没有形成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局面。
2.4 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处于弱势地位, 国家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远远超过了农村。当前虽然对农村环境技术研究有些投入,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较大缺陷, 相关的科研人员素质低下, 科研力量薄弱, 比如对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的应用现状、使用的基本规律缺乏实证分析, 由此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财政资金缺乏,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的经费投入少,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缺乏高、精、尖的环境保护技术, 其结果是不能有效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2.5 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乡镇企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改变了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这些乡镇企业大部分是城市企业或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和产品转移到农村的。当前, 我国经济欠发达的某些地方, 当地政府急于发展本地经济, 招商引资、投资项目, 但是又没有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污染小的产品, 只能接受发达地区淘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而发达地区或城市企业在转移这些技术、设备、产品的时候, 实际上并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同时转移, 由此造成了转嫁污染。乡镇企业的特征为技术含量不高、规模小、资金受限制、对环境的影响大, 因此对环境难以进行防治, 并且过度的使用自然资源和严重的破环生态环境。另外, 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大与农村, 一些污染型的大中型企业由城市转迁于农村, 虽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3.1 树立和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 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和农村居民行动起来,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农村的居民, 要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一是政府部门要起主导作用, 定期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到乡镇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理念。此外, 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开设专栏, 印发宣传资料、环保手册, 可以挂环保教育宣传条幅, 以强化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二是定期开展环保知识讲座, 强化农村居民对垃圾污染的认识, 了解对垃圾的分类处理, 提高自身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素质。三是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开展环保科技创新, 发明环保技术和强化环保意识, 其目的就是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四是政府可以派专业的环保人员深入到污染严重的农村, 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勘察、研究和分析, 给当地农村居民提出可行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议。
3.2 大力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
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规模化经营, 大力发展和倡导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配方肥和新型肥等有机肥料, 科学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或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选择使用可降解的农膜, 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生态农业不但能够保护, 而且还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防止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3.3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农村生态环保问题要提上重要日程, 要解决问题, 就要加大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把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专项资金列入省市县的财政预算, 保证农村环保设施的正常使用。建立垃圾统一集中填埋场, 通过市场运作、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大力提高农业垃圾清运率、回收率和处理率。农村生态环保资金专管专用, 对重点的污染减排、污染治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实施项目管理。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 采取投资补助和政府财政贴息的方式, 引导社会资金融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逐渐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和社会为辅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多元化新机制。
3.4 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监管机制
一是强化政府和职能部门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 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 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 制定考核办法,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二是建立政府统一领导, 环保部门统筹协调,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 形成分工明确, 协调有力, 措施到位, 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充实基层环保力量, 设立基层环保机构, 在行政村成立环卫队和环境信息员, 逐步建立县乡 (镇) 村三级环保工作网络。要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配备环保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检测设备, 建立环境检测评价体系, 定期发布有关环境质量信息, 着力提升监管水平。
3.5 防治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按照国家环保标准, 乡镇企业产生的“三废”要严格做到达标排放。在引进项目审批过程中, 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关, 凡是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一律不建, 审批项目时, 要聘请专家做环保论证, 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低能耗、有高科技含量、效益高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乡镇企业开发的产品利用新工艺、开发新技术或者绿色技术改造, 从工业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污染, 力争做到废物资源利用最大化, 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 农村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和遭到破坏,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制约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 提出了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刚, 张春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生态经济, 2011 (10) .
[2]田春艳, 吴佩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 2014 (10) .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究 篇三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情况。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治理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日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飞跃式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容乐观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状况令人堪忧,我国农村的环境状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改善的范围比较局限,治理的成效并不是很显著,仍然存在比较严峻的环境问题。
1.1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严重农业污染 我国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高,对于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农药用量、方法都缺乏正确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和种植时,认为多用农药、化肥就会得到农作物的高产量,因此滥用农药化肥,长期下去,再加上不进行有效的治理措施,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其生态平衡,尤其是对水资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较为明显。另外,冬季大棚种植使用的塑料薄膜也会对农村土地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塑料属于有毒物质,并且极难降解,对于土地造成的危害也是极大的,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从而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2 生活垃圾堆放无序,得不到有效处理 农村的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得不到有效处理,同样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像城市那么严谨,大都比较随意。在农村,通常生活垃圾都是随地乱扔,生活废水随处排放,没有统一规定的垃圾堆放地点和指定的废水收集点,即使有也不能保证能够定期清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农村整体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的现象。由于生活垃圾清理不及时,致使很多农村地区的河流被阻塞;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越积越多,若长时间不进行处理,垃圾腐烂产生刺鼻的有害气体,对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 禽类牲畜粪便处理不及时 在农村地区,几乎家家都会饲养家禽和牲畜,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的动物粪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散发出恶心的味道,同时招致蚊子与苍蝇,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环境卫生。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卫生状况越来越差,会对村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1.4 化工污染严重 由于大量的化工企业进驻农村,化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尤其是化工污水和化工废气的排放,这些废水废气通常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中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物质严重超标,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二氧化硫等化学气体,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1.5 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重视,对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不够到位,因此,我国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最终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治理达不到预期的成效。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力度 在农村居民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对其讲解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在农村居民中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其必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对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起着促进的作用。
2.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 要解决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对此作出预算,地方政府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从而进行环保设施的建设,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建立起城市乡村及工业农业联合的综合性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呼吁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农村的环境治理及保护中来,对较大规模的环保工程,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政策积极地吸引民间资本、外资的共同参与,从而使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
2.3 加大科研力度,寻找适合农村环保技术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大科研力度,力求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提高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出台相关的标准及技术指导,从而降低农业生产中,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同时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农业科研部门对低毒低残留农药、兽药、复合缓释肥料、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以及精确施肥技术的研发。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2.4 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因此,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具备基礎的环境治理保护设施,比如对于垃圾的处理,农村地区也应该建立垃圾处理站,对于可以循环利用的垃圾,应该回收利用。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彻底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在农村尽快实施垃圾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堆放池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农田秸秆、畜禽粪便制沼气技术,建立秸秆、人畜粪尿堆肥处理设施,使农田秸秆、人畜粪尿等有机固体废弃物既得到无害化处理,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3 结语
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及身体健康相关,更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联系。当今尤为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解决对策,进而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齐发.目前农村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2):18-20,29.
4.农村生态环境调查 篇四
——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常家村
撰稿人寄宣 张溆
一调研背景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国家曾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朝着令人欣慰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并不协调发展的却是农村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本次我们所做的调查也就是基于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虽然所调查的只是一个行政村的情况,却可以作为一个
典型来估计出广大农村的生态现状。
常家村属于咸阳市礼泉县,整体地貌属于平原,海拔高度460米。2006年总户
数159,人口608人,2006年人均收入2550元。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农闲时的外出务
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太多工业企业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典型的农村环境,可
以很好的代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且由村里的道路和人均纯收入情况也可看出常家
村属于中等经济水平,这也为其可以作为典型的代表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方面的综
合因素使我们决定把常家村作为本次调查的目的地,虽然所得到的各项数据只是一
个行政村的生态情况指标,却由于调查点的代表性,因而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态现状有一个较科学的认识,可以针对这
些现状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在调查的最后我们也给出了一些现状分析和
可行性建议。
二生态现状
从家庭饮用水来看,常家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使用自来水,占总比例76%,使
用大口井水约23%,且是对大口井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从用水来源和使用方式上来看
基本不存在健康隐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村民的饮用水整体上非常清澈,而
且由于工业的影响较小,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村民的习惯喝水
方式是饮用开水,目前已达97%,经过沸腾后的水对一些可能引起疾病的细菌进行了
处理,保障了人体对健康需求。因而从整体上来看,该地区的饮用水不会对村民的健康带来威胁,是比较安全的。
与使用水的来源相比,各种污水的处理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了。
家庭污水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水,分别占50%、41%。村民对使用后产
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经过自然的风干,有的会采取下水道
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
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对于养殖业污水,由于大多数的牲畜采取圈养,农户会定期对饲养圈进行清理
工作,清理后的污水也随着简陋的沟道随意排除。但在村庄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注
意到村子里有许多的小污水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已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招致许
多苍蝇,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牲畜圈养率为49%,散养为24%,其他27%。猪、鸡基本都是圈养,牛和羊散养的较多。
与污水相对应的另一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每年18吨,包括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秸秆杂草等,前三种分别占67%、10%、11%。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的随意排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一些
村民在收割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由于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综合起来看,农村的垃圾污染情况
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物。
另一项潜在的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之所以潜在是由
于这些影响在短期内是不明显或是看不到的,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却是不容忽
视的。随着近几年各项农药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的依赖
性不断增强。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
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
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
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导致农田
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
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
四是噪音污染。据了解,该村临近公路,交通方便的同时也受噪音影响较大。
在各种生活环境中噪音污染占50%,固体废弃物和水体污染紧随其后,各占25%和15%。
除了上面所说的四个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在收
割的季节,村民对秸秆的就地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对空气质量的危害;常年未经处
理的坑塘中的污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大多数村民由于没有使用太阳能沼气等绿色
能源,依赖传统燃烧方式对大气产生的污染等等。这些因素由于都有一定的季节性
或其他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是那末大,然而也是不能忽视的。
三影响因素
在做完这项调查后,我们的整体感觉是欣慰中带着沉重。欣慰的是农村的生活
环境还是差强人意的,生活环境污染总体情况属于轻度污染。空气质量仍然比较好,环境比较清新。然而沉重的是村民对于村庄周围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
识不够,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的态度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日积
月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对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产生阻碍。
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小问题变为大问题之前就进行解决,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政府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提出一些建议之
前,我们要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对阻碍生态环境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很多时候农民不是不
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对于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甚末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只要是方便,怎末会把一
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呢?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没有酸雨的概念,更不会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无知
把我们的生态环境逐渐的往危险的道路上逼近。
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无意识是可以理解的话,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就是难辞其咎。地方政府的意义在于进行合理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虽然有政府组织的各种科学宣讲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活动,但是落实的不尽人意,这也是造成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村民认为当地政府在生态方面需要加强的40%首推环保宣传力度。实现当地工业发展和环保意识主要还要靠当地政府和公民自身分别占52%、43%。地方政府对农民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未必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调查,制定过保护的措施,更无从谈起维护。
三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21世纪注定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世纪。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种矛盾不断暴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农村的广大地域面积与其人才的引进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在获得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后是不愿意到农村这样的基层去服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方案。
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纯粹的几方面原因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也不只是由这些因素决定,它与农村本身的生产生活环境,各种历史原因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所给出的只是几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我们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时所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四针对措施
在对制约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和各个因素的引发者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采取科学的措施来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
在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各种生态环境隐患的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维护的意识较低,因而开展各种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是很必要的。具体的可以由政府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然后再由这些人员将环保的意识传递给其他的村民,可以让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组织一些可再利用垃圾的回收工作,在村子里设置专门的回收站点,并付给村民一定的报酬,这也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为一件无意识中的自觉行为。
在采取一定的教育引导措施后,也要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回报率较小的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责任,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治,从强制的角度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要求农民停止或减少对其的使用是不现实和可行的,农民不会为了抽象的生态环境的概念而放弃可以看得到的收益。改善这种依赖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研发出新的环保无机或对土地生态危害小的产品来取代目前所使用的农药化肥,这既不会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从源头对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控制。
地方也应密切配合政府给予生态环境以足够的重视,制定地方的生态规划,定期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生态检查和验收。针对污水的随意排放,由地方出资修建规范的排污沟道;针对固体垃圾的随意堆放,建立一些固定的垃圾回收站,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垃圾的处理。
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需要农民,地方,国家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只有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地方的重视程度加强,国家投资力度加大,才可以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渠道,使生态环境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五 总结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村民热爱自己的就居住地,希望通过对自来水、卫生设施、和进村和村内道路进行治理改造,其关切程度分别占47%、22%、21%。大部分村民认为自己庭院卫生、室内卫生和厨房卫生均良好,体现了村民的良好的卫生态度。
这次社会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却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一方面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了农村,了解农村各方面的情况,提高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另一个方面,它也促使我们来思考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回报社会,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农村地方官员的组成中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就导致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非常的片面和不科学。这固然与国家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从我们自身出发,我们也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农村的许多方面都还有待完善,我们的知识在那里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对我们以后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意向也是一次很好的指导课。
这次调查实践虽然结束了,未结束的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这是一条漫长而繁杂的工作,需要各方的配合和重视。这次实践中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和进行的分析都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也希望可以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希望农村的生态环境可以进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扫除障碍。
最后:感谢常家村的村民和地方组织对本次调查活动的支持和配合。
5.农村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篇五
一. 调查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加,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是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这几年来,许多曾经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气候变暖以及缺乏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未能进行整体规划治理,使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生态危机凸显。
1.草地退化,资源短缺。
2.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3.水体污染,生物种类减少
这种严重性和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和环境保护到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让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对自然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人类的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解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确保幻境与经济的并行发展对当地环境的现行办法和已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大体思路进行一系列调查和了解。力求从中做到了解现状,分析原因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问卷调查,个别采访等方式从而采集到的材料和数据来源丰富,具有极强的说明力,真正做到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分析问题,是最后的结论科学而客观,从而使所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强,可行性好,能起到一定作用。
二. 环境分析
我的家乡杨树林村是一个淳朴的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里的乌烟瘴气,更多的是乡土气息,标准的小农经济,绝对的“低碳场所”虽说乡村是一个低碳场所但也只是一个方面,只是在碳的排放方面比较少,但是在能源利用方面远不如城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有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文明,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对于这些理论性较强的东西,我们学生很少知道,村民们更是很少知道,只是知道低碳就是无污染,低排放,低能耗,没有想到还有那么多内在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农村发展的一个弊端,没有人关注社会问题,不充分利用新闻消息,但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必需的,问及原因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也很实在,“如果我们都把能源利用完了,我们的后代怎办?”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设计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业性革命,和老一辈聊天时,我总感到这一点对于老一辈人他们更关心社会的进步,关心社会的发展方向,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低碳,衣服手洗减少了电的使用,并不是没有电,是不愿意浪费电,并且夏天的时候都去河边用河水洗衣服,节约了水资源,吃自家的菜园蔬菜,并且有的都不用肥料,而是用牲畜的粪便,绿色无污染,很少吃肉,有利于减排各家都是独门独院,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冰箱空调的高消耗,没有冲水马桶,山上都是果树,一片绿色,只不过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人来这里开采矿山,破坏了一些树木,并且有些松树都已被砍伐了掉了,因此对我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随着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一些事实也都显而易见,虽然我们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免受到城市的干扰,生活垃圾在逐年增加,农业面临污染形势严峻,农产品的污染高居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加之村镇机敏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
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以及粗放型养殖带来的污染等。农业污染比重逐步上升,秸秆焚烧,影响了大气质量,直接危害着人们的生存健康。农村环境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立体污染的态势,造成农产品质低劣,营养缺失,市场竞争力差。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水源污染导致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时又发生,价值酸雨频发和区域供水覆盖面不广,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农村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些都与长期饮用严重受污染然的水密切相关。一是水质达标率极低,水环境质量达不到要求。全市境内受监测的主要河流,不符合水质要求。二是饮用水源地管理不够规范。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投入的实力。不少基层财政维持吃饭尚且艰难,投入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和生态村的建设的进程。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投入缺少一些应有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村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更是一项为民谋利的系统工程,努力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调查建议
根据一段时期的深入调查和了解,我对我们村的环保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环保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环保法制化,是强化环保知识,宣传要充分利用县乡镇党校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对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努力做到家喻户晓,形成从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2.强化环保法制意识,要按照符合实际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体系,切实做到农村环保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对农村新建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依法严格审批手续。有效控制新污染产生,要运用法律手段,行政的经济的技术手段,综合治理和解决各种环保问题。
3.加大环保管理力度,不断推进环保规范化,严格环保目标考核,要将环保目标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项人民政府,管理目标责任化,严格考核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
4.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农村建设项目的审批,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把环保作为并指条件,认真履行职责只要有污染,对生态有破坏,无论什么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批准建设的项目也要加强全过程监管。
5.严格环境违法处置,对农村环保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不徇私情,县级乡镇人大要加强环保执法的监督和审查,以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展开,县级环保部门要适度授权给乡镇环保机构,以加大环保执法工作。
6.突出环保治理重点,不断推进环保实效化,一是突出应用水源保护,要明确专人定期对水源化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措施。二是突出生态环境建设,要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要强化生态执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便保证生态不失衡,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三是突出打造环保品牌要高度重视环保品牌。
7.村民坚持自制,订立村规民约,建设绿色壁垒,结合本村实际,对防治养殖污染作出具体规定,特别是通过村民自治形式在全村规划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把养殖污染治理的主动权交给了村民,让村民建设出防止污染“绿色壁垒”。
五、调查总结
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篇六
现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推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在城镇化演化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由于与城镇在发展的基础上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在同一阶段,因为发展基础差距的存在,农村在法律意识方面以及体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导致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难免过于疏忽,这样因为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疏忽,使得进一步影响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这样对于目前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原本较为薄弱的生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将进一步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协调问题。因此,从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了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本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使得当下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加和谐,人民更能乐于这种改革的进程。
1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环境问题
由于农村原有的工业化水平低,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长时间的农村的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出现了诸如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减少,耕地面积较少等生态问题,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是很突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和工业污染的举措不断加快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工业污染得到遏制的同时,农村的污染愈演愈烈。整体来说,各种污染威胁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居民的健康,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这还将最终影响城市人口。目前,我们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概述。
(1)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愈演愈烈。
农村工业化主要发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其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特别明显的地区主要在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成为当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核心力量。但农村工业化在不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极端代价。据相关资料不完全显示,目前,中国的乡镇企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外,考虑到乡镇企业布局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当下污染物处理率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的平均处理率,由于乡镇企业布局的原因,大部分乡镇企业和农业用地之间相互交织,更容易造成直接污染。最近几年来,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加强,农村的环境监督普遍加强,工业企业不断退出城市,进一步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分散,这样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多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这虽然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工业污染地区的转移,农村的水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损害。以来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在农村地区也愈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空气中弥漫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由于一年当中雾霾天数的越来越多,可入肺颗粒物数据在整个农村地区不容乐观。虽然农村的环境容量大,但是这种污染物由点到面的不断累积的过程,使得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其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2)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重污染点源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特别是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农药、畜牧业废水、废物的排放,使得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富营养化远远大于城市污水点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因为地表径流与土壤入渗、降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更难以评价和控制,整治难度较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牲畜和家禽养殖业成为农业总产值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在增加农民和农村的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增加水产养殖业污染的发展趋势。整体来说,各类畜禽粪便污染程度已接近工业废水,水体中的化学肥料氮磷量已超过化肥,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越来越严重,另外,每个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的大量燃烧产生烟雾的空气污染,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对雾霾的产生和集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农村,简单的填埋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民现代生活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组成特点,与城市类似,其垃圾污染物数量猛增,原有的简单填埋已经不能成为其处理的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家立法对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相对薄弱,行政执法力度不足。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专门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条款仍然是空白,一些法律法规条款只是一味原则性地要求和限制,其可操作性不够强,执法机构不明确导致国家对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处罚缺乏根据的法律法规。此外,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单位财政支持力度小,出现了很多行政机关的常见问题,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低,农村环境监管薄弱,容易得过且过,此外,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不明确,导致其与环境资源污染成为“公共财产”,利益纠纷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都是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度不完善,行政执法能力不强,很多执法人员不按原则办事,一味姑息和纵容这种境况。
(2)资金投入方面,城市和农村间不公平现象过于严重。
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相关资源的获取,以及资金的支持等存在明显差距的现象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污染防治和控制资金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当中,即便在城市环境污染正在蔓延到农村的当下,这部分投放的资金还主要是城市。城市支持大量的投资资金主要限于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的完善,污水处理网的建设和完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设施缺乏,生活污水沿河排放的当下,农村的专项环境保护资金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难适用于污水处理等专项处理。此外,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缺乏适当管理资金,相当部分的资金用于解决乡镇工业排污费收费,排污费不能用于环境治理,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得环境管理困难重重。当下,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部分投放的资金分散的情况还相当严重,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农村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治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这使得在资金投放和利用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远远不能与城市相企及。
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1)优化城乡环保规划,健全城乡环保政策。
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引入城市和农村规划环境保护的相关概念,根据农村的特点,服务的内容应该是确定的`。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辐射,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点源的分散,缩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系统,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差距。统筹城乡产业结构链,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既要考虑产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从环境污染和扩散的角度分析。由于对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地区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要积极推出环境政策的创新,使其适合农村地区,或者说是适合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为此,首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市场发展的特点,利用辅助的一些调控手段,促进该地区的利益,以弥补损害区域。其次,逐步建立环境政策引导体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保护环境,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2)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身环境保护能力。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环境保护科技公司,使其运作于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因为以往这些科技公司的设立主要在城市,为此,在解决现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方面,要实现职能的快速转换,使其对农村的污染问题进行专业的治理,这里面有技术和经济上的障碍。因为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染物相对单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处理的终端方法是适用的,甚至是唯一的。但是,农村生活污染种类繁多,污染的乡镇企业集约化畜禽和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严重,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进行治理和修复。二是农民群众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污染控制实践中,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适的技术处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此外,还应重点推广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清洁能源太阳能、沼气等。
(3)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增强各级政府干预环境污染的法律依据,填补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针对农村法律法规问题的空白,使得农村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农村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此外,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公共事业,要全方位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多层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信息的公开,建立一定的环境质量公报,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污染事故进行通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我们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才能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完善,也只有这样,在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才能针对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制定适合现有农村情况的法律法规。
4结论
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不可能对生态环境具有零污染,我们本着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的原则,不断提高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科学统筹来促进这一利国利民政策的正确和顺利贯彻和实施。
7.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七
1. 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长期以来,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生态异常脆弱。现在全国可用耕地逐年减少,森林生态功能低下,不能满足农村生态平衡的要求;水土流失面积大,其中以黄土高原、长江流域和南方丘陵山地最为突出。目前全国水土流失占国土总面积比重达37.08%;土地荒漠化严重,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亿hm,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8.3%,而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其荒漠化土地占全国比重为97.8%,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比重为95.6%,直接危害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湿地受损严重,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威胁周围生态系统平衡。
2. 生活垃圾污水污染日益严重
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能跟上,没有将环境与土地、产业与发展等规划有机结合,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因为基础设施和管理不完善,其产生的污染物一般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厕所乱建、柴草乱堆、畜禽乱跑”等“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据了解,现在农村生活方面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亿t,生活垃圾约1.2亿t,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
3. 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
目前,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而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化肥的施用强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294kg/hm上升到2005年的390kg/hm,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225kg/hm的安全上限。农药的施用强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农药使用量由1996年的8..8kg/hm增加到2005年的12kg/hm,远远超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2000年前后2.1kg/hm的平均水平。农膜年残留量高达45万t。目前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6万hm,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 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农村工业中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并且,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5.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面明显扩大,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达19万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未经处理的禽畜粪便被随意排放,导致大量氮、磷流失,造成成片水体污染。其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养殖技术也将造成环境污染,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尤其是当人畜共患疫情发生时,将给人畜造成灾难性的危害。据调查,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COD量6900万t,是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COD产生量的5倍以上,成为第一大污染源。
二、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环境意识不强
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因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造成极大的污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现象,某些管理部门和领导,对防治农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愿意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投入必要的资金。
2.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大多数还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形态,现阶段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没有明显提高,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如土地深耕和漫灌等)仍旧沿袭传统农业的方式,但加大了农药、化肥等外部投入。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的基本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消费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仍然不高,农业科技体制不适应快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科研、推广、生产相互脱节,成果转化率低。
3. 农村环保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村环保法制缺位,农村环保无法可依。而在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如排污申报登记、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对农村环境问题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农村环保管理体系不完善、环保机构长期缺失、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4. 发展工业的政策、规划有缺陷
在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过程中,虽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三废”污染。随着工业污染从城镇向农村转移,外迁的工业企业也对农村的水体、空气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而农村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较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浪费大,“三废”污染严重等。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这体现了农村工业发展政策制订缺乏长远性,同时在工业发展区域的规划上也有一定的缺陷。
5. 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
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即便是一些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粪便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所以畜禽养殖也逐渐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深入到每村每户,把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氛围,让生态保护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传承。
2. 控制农业污染
积极推广成熟的农业技术,如“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农药残留速测技术”等,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减少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大力改善用肥结构,禁用矿物化肥和推广节水灌溉,以防治因硝酸盐等物质大量积累和流失而形成的化肥污染,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同时推进污染处理技术发展,如“防治乡镇工业废水、生物监测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烟气脱硫”等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力降低治理成本,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贡献率。
3. 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必须成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进入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环保工作中的实行力度,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 控制农村工业污染
一是拒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虽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急需企业和项目,但是农村招商引资的门槛绝不能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绝不能接受污染转移,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环境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接受。二是取缔污染企业。三是实施集中治污。乡村工业企业要加快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处理、集中监管。对现有的乡村化工、印染、造纸等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确保达标排放。
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目前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从而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将污染降低到最小或变废为宝。
6. 推进科技创新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运行机制,全力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雄厚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以科技型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以技术要素入股,提高他们的开发经营积极性。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使科技研发与农业实际需求相挂钩。积极鼓励和支持应用研究型的农业科研机构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形成新的科技产业群;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技术服务组织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使之成为连接科技与生产之间的纽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其成熟化。
7. 投资和治理的长期效益
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难以通过民间投资推进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为此,在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的资金投入方面必须优先考虑民间的投资能力。但在进行规划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行高科技含量低费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将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环保促发展。在农村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让农民在经济效益上得到实惠,并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农民对环境保护才会有热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长久进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陈润羊花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31-33
[3]张笑归刘树庆宁国辉王艳群: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100-102
[4]常焜: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9,3:27-29
8.农村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篇八
一、旅游容量的含义
农村旅游生态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受到它的度的制约,一旦冲破这一度的约束,目的地的真正内涵也许会随之而变,这种度我们称之为旅游业极限容量,简称旅游容量,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的最高限度,也就是能吸引并保持旅游者前往的旅游业资源最高利用程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从旅游地角度看,旅游容量乃是旅游地在认识到旅游业的消极影响之前所期望吸引旅游者的能力,表现为所期望的最大游人数而非实际有能力吸引的人数;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当旅游业资源利用超过某一程度时,旅游者感觉到这种利用已经过度,原来的好奇心和兴趣荡然无存,因而他们必然会另觅它方从而引起该地旅游规模的下降,它是旅游者寻求其它旅游地之前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享受程度。
二、农村生态旅游容量定位分析方法
在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极限容量,并将它放到适当的位置。但由于衡量容量的标准因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以及管理工作对极限容量的影响,使旅游容量的定量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便有了一些定量分析,也缺乏普遍的应用性。下面是几种较为常见的定量分析基本方法:
1.高峰期需求测定。旅游业的季节性经营要求分别计算出高峰期、平季和淡季的需求,然后確定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旅游业在较短的高峰期内超容量运行,因此高峰期使用在旅游容量确定上起关键作用,与高峰期需求有关的测定方法有:用“一定时期抵达人数/更长时期内抵达人数”评估拥挤程度的确定。确定任何时期内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一般以所登计的具有最大游人数的那个时期的游人数的三分之二作为其他时期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
2.用空间面积来度量拥挤程度。从物质容量来看,目前主要按照人均占地面积来确定,陆地面积平均占地2m2/人,水面平均8m2/人,山地(指可涉足面积)平均4m2/人(引自《中国旅游报》1987年7月22日《旅游点极限容量的探讨》一文)。这种以每公顷面积的理想人数不能超过某个既定值来度量拥挤程度的作法显然没有将对拥挤的心理感受因素考虑进去。
3.旅游极限有时也同所期望的游人数相关。这种情况多见于所期望的停车场地、旅馆、商店数目的计算之中,人们经常会说,每2000人一个旅馆,每人需要0.2m2商场面积,每个床位需0.2辆小车的停车空间,每公顷停车场停车25辆,等等。
4.限度评估法。如果某个环节如供水有限,那么能接待的游人数估值就是“可资利用的水供给÷每人每天耗水量”;如果停车场地有限,能接待的游人数则为“〔可停留车辆总数(某一时刻)÷每一时期每个游人平均逗留时间〕×每辆车平均载人数”,例如,某一停车场可同时停车100辆,每位游人停留大约30分钟且人均一辆小车,那么10小时内可接待2000名游人,如每辆车载3人,接待量则为6000人;如果预支一定成本开发某个景区,要求至少能收回成本(即保本经营)的游人数为“开发总成本÷预期人均花费”。
5.心理容量的准确数字很难测定,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做法之一是摄像与问卷结合法。对于当地居民心理容量、社会容量的衡量,也只能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推测。
三、影响农村旅游容量确定的因素
1.不同群体对拥挤的感知差异。如果必须在较高的拥挤度和放弃旅游之间做出选择,人们会在多大程度、哪些情况下选择前者呢?这部分取决于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有些人爱独处,认为其他人的加入会给他的旅游享受带来不利影响,而有些人厌恶的并不是他人的加入,而是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某些“不文明”行为反感;有些人出于社交缘故或仅从安全方面考虑,希望有少数人来到旅游地。从地域上看,南欧人比北欧、北美人,亚洲人比欧美人似乎更能容忍高密度的拥挤和近距离的个人空间。这种感知拥挤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同当地居民相比,旅游者或许能接受更高密度的拥挤。
2.不同类型、不同地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容量差异较大。旅游容量的确定要考虑到开发的特定目标,如以自然保护为目的的生态园游人密度应该比其他娱乐性农园低,因此在确定二者合理的容量时,应注意到开发它们的目的。即使开发类型、目的完全一致,不同目的地的旅游容量也有差异;同是农村旅游度假地由于开发目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其旅游容量应该也是不同的。
3.旅游开发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旅游容量。大量旅游容量的研究给人造成了一个错觉:似乎每一河流、每一设施都有它固定的容量,研究工作的任务就是寻求这个“神秘的数字”,而管理者就是努力把接待人数控制在事先确定的“神秘的数字”之内,实际上,通过科学的规划工作和管理措施,旅游容量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或者说是可以提高的。
4.旅游容量的确定受时间因素影响。旅游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旅游地只是在高峰需求期上达到饱和状态,其他时期的利用均处在容量范围之内,因此,确定旅游容量要充分考虑旅游需求高峰期。为满足高峰期需要,必须配置足够的设施和设备,然而在高峰期之后,这些设施因需求大幅度滑坡闲置起来,这势必会使我们在确定旅游容量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农村生态问题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生态调查问卷01-10
新农村生态坏境调查报告10-10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08-06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01-05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07-14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11-29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09-30
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22
生态课堂给农村孩子一双隐形的翅膀10-05
走生态文明之路的新农村住宅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