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诱惑

2024-09-07

读书的诱惑(15篇)

1.读书的诱惑 篇一

读书的诱惑随笔

前些时候有朋友问我为何喜欢读书?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又问我为何喜欢读《论语》《道德经》……

这些书又对你有什么帮助?

终未能复。

若非要说出个理由,那便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若还不够,那我想问:有哪些书可以让你一生执着?又有哪些书可以历经磨难千百年来长久不衰?《论语》、《道德经》等古籍经典一定值得我们反复琢磨!

那因何喜欢读书?

我只想说:"业余时间不读书,那做些什么?"

那读书又有何用?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吾辈自然不敢与古人相提并论,仅是慕古仰贤,里仁求己。那何谓为己?何谓为人?为己者,虚其心,实其腹,不自矜也。为人者,矜而争,骄且吝也!正所谓:"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以上感知得益于近日读《了凡四训》立命之学。"学海"若认定孔先生臆测,我行我素,自然不能"了凡",定是落于窠臼;还好了凡自有慧根,再得云谷之贤,依仁积善,余庆自至,富且贵焉。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了凡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富由己求"。

余今日之读书,非为明日之富贵,里仁求己是也;为己之学,非益生而为,修身笃行是也。

学而为己,何必为人;虚静无邪,自求多福!

写下感悟,与诸君共勉。

读书,是最易获得满足和幸福的!

2.读书的诱惑 篇二

虽然, 我未曾品味过传说中最上品的蓝山, 也不曾体验过文人笔下关于咖啡小资的品味与时尚。我只是, 简简单单的、在夜阑人静的子夜、不加挑选地冲一杯速溶的雀巢咖啡, 慢慢地, 滋润着水的蒸汽, 渗透着夜色的深沉, 将饮而进。

一杯咖啡, 一夜漫长。

入夜, 万家灯火, 繁华与喧嚣临窗远去。一杯清水, 一杯咖啡, 渐渐地、渐渐地, 清澈透明的杯体被浑厚深沉的色泽渲染, 雾气袅袅, 轻轻略过脸颊, 一丝丝咖啡的味道浅浅地沁如心脾。微微地啜饮一口, 一股苦苦的、瑟瑟的、酸酸的感觉, 仿佛看到了牙买加岛上加勒比海环绕的蓝山, 高耸的山峰在阳光的直射下反射着海水蓝色的璀璨光芒, 一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海风的吹拂中适意的流淌。

不加糖调试的咖啡, 这种略不待人喜欢的酸涩, 淡化了一饮而尽的欲望, 也不会产生一杯接一杯的冲动, 喝一杯咖啡, 慢慢地品味, 品出的似乎不单是一剂饮料。

似是一种心情, 静静的、暗暗的, 随着浅浅的音符在淡淡的夜香悄悄地流淌;

似是一段故事, 或刚才、或昨天、或曾经的曾经, 像走在戴望舒的雨巷中那样悠长;

似是一种格调, 不娇不媚的、不偏不倚的、若无其事的、没有缘由的在那里简简单单地摆放。

仿佛还是昨天那样, 大学毕业前夕, 同窗三年, 一朝离去, 此去经年, 天涯海角, 各自一方。便是那夜, 一杯咖啡, 让我生平第一次彻夜未眠, 辗转反侧, 直至窗外鸟雀和鸣, 东方旭日出笼。我只身一人踏步早市街头, 晨风习习, 周边空无一人。遂然离去, 从此以后, 我告别了我的母校, 我的天堂。

仿佛就在不久, 桃花山上莺歌燕舞、月淡花香, 倏尔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感叹晓林谁染霜林醉, 落红飞处, 点点滴滴, 总是离人泪。

夜是漫长的, 又是孤寂无依的。然有了咖啡的诱惑, 漫长的夜也便有了姿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诺, 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

我回忆着经历的一则则故事, 昨天就像一本书一页页温习而过。看窗外长空繁星点点, 偶有流星一闪, 守得更深露重, 偶观昙花一现。在夜的沉浮中, 从玉龙雪山的峰顶, 到克里姆林宫的红场, 在咖啡的诱惑中, 我竟不知所以。

古人吟哦:“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徐志摩说:“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读书的诱惑 篇三

上午,我刚来到学校,就看见几个男生鬼鬼祟祟地聚成一团,嘀嘀咕咕讨论着什么事情。男生一聚团,坏事准没完!我好奇地挪动身子,慢慢靠近他们,听到他们兴奋而又极力想压抑的声音:“我这乒乓球校本最好逃了!”“哼,哪能和我篮球校本比,逃都不用逃!”“来来来,最后统计一次,要加入我们逃校本队伍的请举手……”哦,原来这几位是要组团逃校本啊!

“林颉睿,你在干嘛?”他们充满戒备地看着我。我抱着双手,不紧不慢地说:“没干嘛,只是听见有些人说要逃校本什么的……”那群人明显紧张起来,随即换了一副嘴脸,笑嘻嘻地问道:“你来吗?”想到这群人下午乐得逍遥自在,而我却要在教室里做着枯燥无味的奥数,我确实有些动心了。如果可以在操场上闲逛,开着玩笑,相互诉说着与老师斗智斗勇的经历,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见我迟迟不说话,他们就使出了激将法:“得了吧,他肯定不敢!”此时,我心中波涛汹涌:“逃吧,那可是一次精彩的冒险经历啊!”“不能逃,你想想要是事情败露,老师、同学会怎么看你?”“可要是你拒绝他们的话,胆小鬼的骂名就背定了啊!”“你管他们干嘛!再说,韩信不也受过胯下之辱吗?”……这两种声音像打架似的在我脑子里嗡嗡作响。最终,我坚定摇了摇头。当然,免不了遭到他们一番嘲笑。

校本课时,那几人按预先的计划以各种理由逃离了课堂。不知道是谁走露了风声,两人被当场抓获,两人被校本老师通报到群上。看着那群捣蛋鬼们低着头,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再想想他们之前兴高采烈的样子,我暗暗庆幸没和他们“同流合污”!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如:电视、游戏等,它们是一颗颗包着糖衣的炮弹!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要遵守纪律,拒绝诱惑!

点评

同学们,那些逃课的同学太任性了,你们可别学他们哦!

作者能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几个淘气包逃课的过程具体地写下来,并能从中获得启迪。文章思路清晰,描写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作者:林颉睿

4.糖果的诱惑作文 篇四

今天,上学前,我在书包的一个角落里,藏了一颗糖,以免在找书时把它翻出来了。一到学校,我就把糖果坐书包里放入了口袋,好像做了一个心脏移植手术一般。第一节课是语文课。那只糖果在我的口袋里翻来覆去,活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把我的心弄得痒痒的,终于我忍不住了,我手伸进了口袋,头还不时朝旁边看了看,发现我的同桌正在做小动作,后面的人正在专心听讲。“应该没有人发现吧。”我在下面暗暗对自己说。就这时,老师直勾勾地盯着我,大喊一声:“张孙吴极!站起来回答问题!”我立马站起来,快速地扫了一遍黑板上的题目,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了起来。说完,我立刻坐了下去。此时,我的心跳已经靠近120了!

我听了一会课,又按捺不住把手伸进口袋。这时,我顺利地打开包装袋,故意做了一个打哈欠的动作,一下子把糖果扔进了嘴里。突然,我的同桌似乎是闻到了它的香味,用胳膊顶顶我说:“嘿,你是不是吃糖了?”我吓得连忙把糖放在舌头底下,然后把舌头伸了出来,做了一个鬼脸。同座笑了笑,又转过头去。我又再下面为自己想的鬼点子而感到高兴。

5.文学的诱惑作文 篇五

年幼时,木床上,小小的我常常在母亲那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中,放弃哭闹,安心入睡。白雪公主的幸福、海的女儿的哀痛、阿里巴巴的幸运,还有木马计的悲哀……昏黄的灯光下,妈妈的怀抱里,我被文学的诱惑着,懵懂地想要撩开她神秘的面纱。

长大一点,我认字了,开始捧着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书,虽故事早已听过,但却有种另外的韵味让我痴迷。书册上烫金的大字“中外文学经典”,哦,这就是文学?文学仿佛像一个美丽的仙境,已撩开了一层面纱,我能隐约窥读她的美丽。

上学了,在老师的指引下,我又领略到了文学中唐诗宋词的美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月华如练,如此境地,却不能与家人共赏,怀远思情;“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茅庐,出师中原,稳定一方,忠诚之臣;“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亡国之痛,负荷了这个时代,民族的悲恸……这是文学的精华所在吧,我明朗,仿佛已踏进了这个仙境,再也不想离开。

有了写的冲动,一张白纸,一支笔,我要自己绘画这个文学的蓝图。遣词造句,下笔成文,我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自信,有“春景如画,莺语燕歌”的兴致,同时又有“萧萧扬花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的悲寂……文学像一颗充满诱惑的种子,在我心里滋长。

6.一粒糖果的诱惑 篇六

他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中间, 给每个人都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 并告诉他们:这粒糖果是属于你的, 你可以随时吃掉, 但如果谁能坚持等我回来以后再吃, 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说完, 他和老师一起转身离开了房间。

等待是漫长的, 许诺是遥远的, 而那颗糖果却真真切切地摆在每个孩子的面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颗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 伴随着窗外苹果花的芬芳, 这种诱惑几乎不可抗拒。

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精美的糖纸, 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受他的影响, 有几个孩子忍不住了, 纷纷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 一直等到那个陌生人回来。那是一个比暑假还漫长的40分钟。但陌生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事实上, 这是一次叫做“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后来, 那个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 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 学习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 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 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抵御唾手可得的诱惑, 期待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许诺,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照现实生活, 再遇到同样的问题, 我们或许就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7.书的诱惑作文 篇七

一天,我正在写作业,爸爸在客厅看电视。我无意中看到了书架上的《三国演义》。一时,我心中冒出了无数个念头:“这本书都已经看了一半了,再看下去呗。”“不行,作业还没做完,不能看。”“反正老爸在外面看电视,看下去吧。”……

我连忙摇摇头,把这些念想甩开后,做起作业。可刚写一两个字,书就像万有引力一般吸引着我。让我无法自拔,我心想:既然不看书做好不好作业,不如先看书。可书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作业更做不好了。我只能心神不宁地写着作业。过了一会儿,老爸进来看见我在写作业,便去小区里散步了。我连忙拿出《三国演义》看了起来,我看得津津有味,忘记了时间的飞逝。过了“一会儿”,老爸回来了,我只好再把书放回书架,开始做作业。

8.书的诱惑作文 篇八

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阅读是人生的向导,帮我们找到智慧的源泉,阅读是一架梯子,让我们登得更高,看得更远。如果没可以博览群书,那么就会学而不厌,学无止境。

我有一本诱惑人的书叫《百科全书》,这是我在三年级时订的书,一次就订了八本。这本书还没订时我略看了一下,发现这本书里有很多知识,回到家就恳求妈妈帮我订下来,妈妈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我欣喜若狂,好像得到了什么宝藏,当然,这本书不止带给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每当我和朋友玩游戏时,我就会提出玩知识问答,朋友们提的问题我基本上都能答对,这时我觉得自己太聪明了,心里美滋滋的。当到第二次玩这游戏时,朋友们吵着拒绝我,虽然有点失望,但是我还是会找到新的对手来挑战他。点读机的面板也有知识问答,灰太狼夫妇和他的儿子都被我打败了,还有什么题目难得到我呢?

9.诱惑资产农民建社合作的蜜糖 篇九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回报

有一定资产的农民寻求合作要求所得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物质上取得的回报, 另一种就是从荣誉方面得到回报。物质回报顾名思义, 从合作社发展中得到价值, 在本来拥有资产之上获得更大的收益, 与此同时带动社员共同致富, 这也是带头人要兴办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从精神层面得到回报, 对部分带头人来说就是追求荣誉和信任, 无私传授技术, 为合作社寻求发展商机, 带动村民致富, 带头人对于荣誉比自己的利益回报看得更加重要。许多农民创建合作社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社, 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农民的支持, 利用集中起来的资源,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造福家乡。这种价值取向主观上是一种奉献精神, 让农民看到一个致富后不忘乡亲的典范。合作社的发展成果逐渐体现出来时, 资产农民最终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回报能够促使资产农民对与普通农民合作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社后的规模优势

一个人的成功依赖于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许多积累一定资金的农民, 经过多年打拼, 最后总结出一个道理, 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要集结众多资源共同发展, 因此这些资产农民开始尝试创办合作社。资产农民大多都属于农村中见多识广、有现代思想的农民, 他们不仅在致富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而且在合作社中同样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多种有利因素让这些资产农民更愿意与农民合作, 在自己单独打拼难以谋求进一步发展时, 合作社更能诱惑资产农民团结合作, 与其他农民共同奔致富。

对于农民来说, 虽然理念、知识、技能包括经验等获得成功的因素固然重要, 但相比之下, 资本往往是更为重要甚至至关重要的制约性因素。客观分析, 国家对合作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扶持, 也对资产农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吸引。对于资产农民来说, 组建领办合作社, 是对自己未来拓展融资渠道的有力支撑。同时, 诸多社员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构筑起来的社会网络, 对资产农民来说也是继续发展的宝贵的隐性资本。

当开展专业化合作时, 可以使每一个农民共享集团群体的抗击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这样可以改变单个农户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对于资产农民来说, 通过组建合作社, 也是对自身产销规模的有效补充和拓展, 同样可以借助合作社的集团优势, 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

结社后的信息共享

10.书的诱惑作文 篇十

母亲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意大利面,意大利面香气扑鼻,令父亲口水直流三千尺。父亲指着意大利面说:“能给我先试试口味吗?说不定你做的不好吃。”母亲说:“儿子到哪去了?快点去找啊!”“就吃一点点,一点点!”父亲恳求道,说着便伸手去拿碗,想大吃一通。母亲拍了一下父亲的手,制止了他,生气地说:“快去找儿子!”父亲不得不服从老婆的指令,愁眉苦脸地上楼找儿子去了。

父亲打不跨到儿子房门前,轻轻敲敲门,“咚,咚”……什么反应也没有。父亲想:这臭小子,先害得我吃不到意大利面,现在给他好脸色他又不要,等下看我怎么收拾你!父亲猛地推开门,看见儿子趴在地上,双手托着脑袋聚精会神地看书,脚还在愉快地上下摆动。他时而咧嘴傻笑,好像看到了有趣的情节,时而眉头紧锁,仿佛在为故事里的主人公着急,时而又双眼发光,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父亲走到他身边叫他去吃饭,他这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了手中的书,乖乖吃饭去了……

母亲和儿子左等右等,始终不见父亲过来,母亲叫儿子去喊,儿子说:“我刚才明明看见他在我后面的呀!”说着,儿子向房间走去。只见父亲把大肚皮贴在地上,一颠一颠的,便和父亲一起看了起来。母亲实在等不及了,准备去房间好好收拾他们。来到里面一看,这书真有趣!于是母亲也和他们父子俩一起看了起来……

11.游戏的诱惑作文 篇十一

第一回合

那天上完网课,我惴惴不安地问:“妈妈,我能玩会儿游戏吗?”“不行!”妈妈斩钉截铁地说,“上了一天的网课,眼睛够累了。”不出所料,妈妈毫不犹疑地拒绝了。这时我要使出第二招了,我摆出楚楚可怜的样子哀求道:“妈咪,求你了!我只玩一小会儿,而且我保证是完成作业后!”“不可以!”妈妈一边瞪大眼睛,一边强硬地拒绝了。她那“免谈”的强大气场,顿时把我秒杀掉了。我只好耷拉着脑袋走开了。

第二回合

吸取上一回合失败的经验,我已改变了作战方案。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后,一边把作业递给妈妈,一边委婉地提出:“妈,我已经按你的要求一字不差、干净整洁地完成了,这下是不是该给我点奖励了?”妈妈却一脸严肃地驳回了:“虽然你今天表现不错,但还是不能玩游戏,游戏太紧张了,可以玩得其他放松的东西,咱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好吧!”我竟然无言以对,顿时整个人像只泄了气的皮球。

第三回合

爸爸今天出差回来,我又是端茶倒水,又是揉肩捶背,爸爸惊讶地问道:“事出反常必有妖,你是不是有求于我啊?”我趴在他耳朵旁,小心翼翼地嘀咕道:“孩儿想玩会游戏,还望父亲大人批准!”爸爸一脸享受地闭着眼睛,点了点头应允了:“看在你今天献殷勤的份上,这件事我默许了。”我连蹦带跳地跑到妈妈面前传达爸爸的“口谕”:“你老公已经同意我玩游戏,你不同意就是抗旨!”妈妈狠狠地瞪了我们父子俩一眼,气呼呼地走进厨房。

12.诱惑侦查的正当性探讨 篇十二

对于是否应该赋予诱惑侦查以正当性,我国法学界存在不同声音,反对者主要持以下几点理由:第一,诱惑侦查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相冲突。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严禁检查人员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而诱惑侦查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带有诱导和欺骗色彩。第二,诱惑侦查不利于保证司法机关的廉洁性。作为一种司法力量,侦查权与审判权一样均具有被动性。正如法庭应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只能等案上门,居中裁判,而不能主动挑起诉讼一样,侦查机关也只能发现和追究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犯罪行为,而不能提前介入。如果允许侦查机关使用诱惑侦查的方法去侦破案件,将会导致人人自危,使普通民众对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产生质疑,甚至对国家法律失去信心。第三,诱惑侦查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相背离。一个主观上有犯罪心理倾向的人,如果拉他一把,就可能使其摆脱恶念,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之中;如果推他一把,就可能使其步入犯罪的歧途,陷入罪恶的深渊。在这种情况下是立足于拉还是立足于推,就成为区分行善和作恶的分水岭。[2]侦查机关在面对一个主观上有犯罪心理倾向但客观上还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故意为其设下陷阱,引诱其犯罪,无异于将一个在善恶之间徘徊的人推向罪恶的深渊,这种行为应当受到谴责。

关于诱惑侦查这一制度,虽然在理论界遭到许多质疑,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价值,笔者认为,对诱惑侦查这一特殊的侦查手段,在满足特定的条件下,在不违背公民普遍认可的道德界限的情形下,应当承认其正当性。原因如下:

第一,从程序法的角度出发,刑事司法中彻底否定欺骗、引诱的因素,本身就应该受到质疑。美国刑事审讯专家弗雷德英博认为“法律并不完全禁止审讯人员在审讯过程中采用欺骗手段获得口供,这种欺骗实际上是审判人员基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质的策略和技术要求,是一种职业需要。”[3]而且在司法实践中,诱惑侦查的启动往往都是因为犯罪行为已露端倪或是已有同类犯罪行为频繁发生,即使侦查机关不及时介入,犯罪结果也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侦查机关明知犯罪行为会发生,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害,却无法采取实际行动去避免原本可以避免的危害,这样的程序规定显然过于僵化。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绝对禁止欺骗方法,对于一些有失妥当的法律规定,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适时变革。

第二,从司法廉洁性的角度出发,从性质上来说司法权自身不是主动的,要想使它行动,必须推动它。[4]那么,如何去推动它呢,此时就应考虑侦查机关的行为。立案作为启动刑事诉讼的第一道程序,某种程度上一定具有主动性,更准确的说是能动性。首先,诱惑侦查的主动性可以弥补常规侦查方法无法发现犯罪事实的不足。实际上,很多时候并非没有犯罪事实发生,而是因为犯罪手段的隐蔽化使侦查机关单纯凭借普通侦查方法根本无法发现犯罪事实。此时,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效的发现和追究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其次,诱惑侦查的主动性可以避免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扩大。

第三,从道德观念的角度出发,在毒品犯罪,恐怖组织犯罪日益猖獗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类犯罪性质极其恶劣,犯罪后果极其严重的案件,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面对一些特殊的犯罪行为,在使用常规侦查方法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适用诱惑侦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全盘否定诱惑侦查的正当性,则很难有效遏制这类具有严重危害性质的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诱惑侦查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此类犯罪行为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进行衡量,进而做出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应当说是符合世界各国的道德准则的。

参考文献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任学强.论职务犯罪诱惑侦查的适用及其限度[J].河北法学,2012(9).

[3][美]弗雷德·英博.审讯与供述[M].何家弘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13.回家的诱惑作文 篇十三

湖南台放映大结局的手段真卑鄙,之前的《宫》是,现在的也是如此,明明知道观众喜欢追着看,偏偏要拆分大结局,还要等到成十一点先播,无法理解。

最终的结局有美好的,也有不幸的。觉得编剧好厉害,结局中在大海挣扎的独白太感人了,背景音乐很煽情。我都只是大结局的时候才原谅了艾莉和世贤,他们这样的结局应该算是好了。想想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很恨艾莉这个“小三”,一副不知廉耻的模样,表情啊,眼神啊,说的话啊,真的很恨她,就算后来她得了癌症而变得削瘦,面容憔悴、楚楚可怜的样子我也没有怎么可怜她,因为这是俗语所讲的报应。凌潇肃饰演出轨的男主角洪世贤,很多报道说是本色出演。我觉得很不公平,《回家的诱惑》播出的时间刚刚碰上了他和姚晨的离婚,而他饰演的角色本来就设定的,谁演都一样,剧情不会变的。至于他们的离婚,当事人说是因理解而分开的,他们两个永远是亲人。现实报道称他的出轨了也是因“小三”的介入,可我宁愿更相信是“女尊男卑”、“夫贫妻贵”的最终结果。韩国美女秋瓷炫的表演很精彩,把一个弱小的“受气包”成功转型演绎时尚丽人,诱惑报复自己的丈夫的戏是最精彩的,最过瘾的。但她始终都是善良的,对所有人都是包容的,连背叛自己的丈夫、恶婆婆、以及破坏自己家庭幸福的人都可以原谅,所以她得到爱情,得到幸福。迟帅真的很帅,可是他的声音不好听。他是悲情的、痴情的角色,结局最后都是好人好好报的。而他的妹妹我觉得是惨的,她什么都没有收获,错爱哥哥,伤害了好多人,而且她还有病。这又是因果吧,为她之前做的错事赎罪。

14.文学的诱惑作文 篇十四

暑假里,阅读了许多书与欣赏了许多好诗好词,才发现了文学的美。

文学之美在诗中。春雷数声,残冰几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近山紫红远山青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丹风独傲,过雁相排。“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浅涧水灵,深林天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文学从千年前的唐朝走来,带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向前走着,逐渐走向永恒。

文学之美在此种。寒独影煌,暖日杳霭。“杨柳岸晓风残月”,巷陌流光,亭榭溢彩。“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垂虹胸襟,捉月气概。”流水落花春节去,天上人间。“无不把我带入一幅幅凄婉的美景之中。文学从千年前的宋朝走来,带着美丽的画面,走向永恒。

文学之没在小说中。漫步在天马行空的取经路上,畅游在硝烟中的赤壁滩前,留迹与烟波浩渺的水泊梁山。文学带给我们尽历三湘,遍游九派。一曲红楼,万盛叹息。宝钗的可人练达让我着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让人怜悯,凤姐的泼辣让人钦佩。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天使映入我的脑海,文学从明清走来,带着丰富的故事,走向永恒。

文学,信有醉人之姿,更有养人之态。

如梦的黑夜,阅读辉煌的黎明;如水的心境,阅读静幽的夕月;入学的灵魂,阅读奇妙的童话;如歌的岁月,阅读壮丽的人生。文学之魅,就在于让我们在阅读中顿悟,在平凡中感受非凡。

文学,穿越唐宋历代向我们走来,正体现了她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她的不朽,她的永恒;文学,从一幅幅或壮丽或凄美,或豪放或婉约的画面中走来,让我感受到她的美丽。

15.国考20载:一份职业的致命诱惑 篇十五

1993年中国出台《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国考,从1994年报名4400人、招录462人,到2014年报名152万、计划招录近2万人,短短20年,职位招考规模增长了近50倍,报名人数增长则超过300倍,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报考热潮。2014年国考,平均每个岗位有77人竞争。其中,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岗位竞争比达7192:1。

从最初的很多人不相信“通过考试就能当干部”,到今天的“考公务员只是与考研、出国等并列的选项之一”;从首届只有29个部门招录,到今天的全国公务员“凡进必考”;从“成为国家干部的自豪”到户口、福利的致命诱惑;从铁饭碗、金饭碗,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退出机制探索……

20年来,日渐升温的公务员热背后,是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改革、完善过程。

20年三代人:“我的国考”

1994年7月30日,人事部宣布,将组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首届招考。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通过考试就能当干部,因为当时工作是国家分配的。”对于第一届公务员考试,国家某部委工作人员、当时在北京市郊一家国企上班的李伟(化名)记忆犹新。

首次国考就在当年8月举办。考试那天,“一个教室几十个人,每个位子之间都被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有点像现在的高考,既激动又紧张。”李伟回忆说,“那一年,公务员考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目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等,还没有现在令人头疼的申论。”

统一笔试结束后,各部委还要给通过者组织面试。面对七八个考官的发问,李伟异常紧张,“那时候各处都实行分配,没参加过面试,一点经验都没有”。李伟说,好在考官问的都是“为什么要报考”“以前做过什么工作”一类的问题,不像现在的面试那么专业,有点像“谈心会”。

李伟说,被确认录取的那天,自己感觉难以置信,远在农村的父亲知道后,杀了家里的猪,像娶儿媳妇一样请全村人吃饭,很有点光宗耀祖的意思。

第一个月,李伟拿到了300多元工资。与企业相比,公务员工资并不算多。但最让李伟看重的,是“有了行政级别,成了国家干部”。入部5年后,李伟被提升为副处长。“中央部委的晋升速度相比基层要快很多”。同一年,李伟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相比周围的朋友,感觉很满足。”李伟说。

2005年4月,《公务员法》正式出台。“凡进必考”的公务员录用制度,正式以立法形式被明确下来。法律规定,中国“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这一年,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达到8271人;一年后上升至10282人,首次突破一万大关。公务员考试已经从最初只涉及中央29个部委、462个职位的小范围招考,变成国家各级政府机构招录新人的唯一途径,一大批街道办、派出所等最基层的公务员职位进入公务员考试的招考范畴。

随着公务员考试在各级政府机构中的逐步普及,一些基层政府机构公务员职位由于竞争比例低、报名限制条件少,开始受到关注与热捧。

2005年,在一家私企工作的李梅(化名)报名参加了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这一年国家公务员报录比首次突破“30大关”,达到37:1;地方公务员考试同样也是如火如荼,竞争激烈。

考得合格证后,李梅报考了北京市一街道办事处,随后参加了面试。“当时儿子刚刚两岁,老公又在外企上班经常出差,想让我在街道找个工作,虽然挣得不多,但工作稳定,又有保障,而且离家近,可以多些时间照顾孩子”。

“工作稳定,又有保障”是当时社会对公务员的普遍看法。

40岁时,李梅在单位中升任正科长,成为老资历的中层干部。提起福利待遇,李梅说,2005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街道工作时,福利分房政策就已经取消,升任科长后,李梅税后月工资达到5000多元,“虽然工资福利都不是很高,但也有优点,收入有保障、工作稳定、没有绩效压力,这一点尤其难得。”李梅说。

此后,公务员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座“围城”。每年有百万人报考,同时也有很多人跳槽。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考公务员只是与考研、出国等并列的选项之一。

2012年暑假刚刚开始,即将进入大四的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晓(化名)并没有回家,一大早,就提着暖壶来到学校图书馆自习室,在靠近窗户的一张课桌上贴了一张“国考占位”的字条。

刘晓为自己列了一张时间表:11月参加公务员考试,第二年1月研究生考试,3月参加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周围还有同学要同时参加托福和GRE考试,我怕同时准备太多忙不过来。”刘晓说。

这一年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150万人中,不乏如刘晓一般脚踏几只船的考生。“多一个选择,多一分机会,反正报名也没什么成本。”刘晓说,当然在复习时间的分配上还是要有侧重,“我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上,觉得考研也是为了找工作,不过周围也有很多同学有不同想法,认为研究生毕业或者留学回国后会有更好的机会。”

2012年11月25日,即将大四毕业的刘晓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了专业科目考试以及随后的面试,刘晓顺利进入国家某部委工作,“在同学们眼中,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解决户口、进入政府核心部门、入职后申请还可以提供宿舍,在北京这一高房价的城市,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刘晓说。

当然并非事事顺遂。在刘晓单位附近,两三个朋友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的消费在500元左右,相当于刘晓工资的十分之一,“几乎不敢想日后结婚、生子的种种开销。”刘晓说,入职后听说单位近年来有一些同事辞职或调动工作,因为嫌工资太低,有的从部委调到下属的科研院所,有的离开机关到研究机构、大学等处供职,“我的观念也有所转变,原来想考上公务员就不会再离开部委,现在发现这里平台高,工作能力、社会人脉积累也很快,未来并不一定要在这里待一辈子,关键是在年轻时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户口、体面、稳定、有保障……一份职业的致命诱惑

2013年11月7日,2014年国考报名确认结束。据统计,本次国考报名人数超过152万,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因相对宽松的报考条件,成为今年国考的最热职位,竞争比例达到7183:1。

自2009年开始,国考报名人数已连续6年超过百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表示,未来几年,国考仍会维持在一定的热度范围内,随着政府部门不断提高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公务员数量还将有所上升;与此同时,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基层乡镇公务员录用还未纳入公务员考试范围,随着这部分公务员录用实行招考,进而继续扩大公务员考试招考范围、增加招考职位,公务员热还将持续。

数据显示,1994年,中国首届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仅462人;2006年,国考招录人数首次破万,达到10282人;2013年国考招录人数上升至20879人。与此同时,国考报考人数也从20年前的4400人,上升至2013年的150万人,20年增长了340余倍。

深究公务员热背后的原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副主任林燕玲表示,公务员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是吸引众多人报考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去基层调研时林燕玲发现,2013年中国各地的就业形势已经愈发严峻,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部分代工企业面临倒闭,“企业职工的流动性很大,一个月有时能挣到八千一万,但辞职后可能三四个月没有工作,与公务员的稳定相比,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压力都很大。”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看来,近几年公务员一直是毕业生比较优选的职业。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录取为公务员后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强。

除此以外,公务员热与中国高校的就业制度也有很大关系,毛寿龙表示,很多高校鼓励学生报考公务员,搞辅导班、让学生做模拟题,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这些就业辅导,推高了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比例。

在职考生越来越“吃香”

20年公务员考试,最引人关注的焦点,莫过于考试人群的变化。

1994年第一届公务员考试时,中国大部分高校还在实行就业分配,敢于自主就业的人凤毛麟角。同时,1994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也明确指出,“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的需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虽未对市(地)级以下政府部门公务员的报考条件做出限定,但由于第一届公务员考试招考职位集中在29个中央部门,故参加第一届国考的考生大多是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

此后,随着公务员招考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地)级以下政府部门开始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而各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亦不断推出自己的“特殊规定”。白智立表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规大多制定于1994年前后,此后多年未经修订,这中间很多地方在公务员招考中搞了一些新试点,比如聘任制等,事实上与最初法律制定时希望贯彻的思想相悖。

据教育培训机构中公教育统计,2014年国考招录的11729个职位中,有9145个职位不要求基层工作经历,占比78%,近年来这一比例始终维持在80%左右。

第一届公务员招考以来,随着高校工作分配政策的取消以及公务员报考条件的变化,应届毕业生不断加入国考大军。中公教育数据显示,到2002年参加公务员考试培训的考生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达到80%,但是此后,这一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为70%,近两年应届生比重进一步下滑到60%。

从社会在职人员到应届毕业生,再从应届毕业生到社会在职人员,中国公务员考试人群的变化背后存在诸多原因。

林燕玲对记者表示,目前很多人毕业后初次就业不理想,希望再次择业,使得公务员考试中在职人员的比例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20年来公务员考试命题愈发注重实操性,使得在职人员在国考中开始越来越“吃香”。初期的笔试考试中,多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等题目,而2000年笔试考试中,第一次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之外增加了申论,随后申论从简单的议论文逐步转向实用公文考试,如写通知、报告等等,与公务员实际工作有很大的相关性,对于这一部分考试,在职者往往比应届生更得心应手。

公务员制度的中国特色

“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将被辞退”,2005年《公务员法》一经推出,一片哗然。

《公务员法》中,包括公务员录用、考核、惩戒、福利保险等一系列新制度,被以法律形式确立,这部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是建国后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之后数年,公务员改革的步调开始放缓,“铁饭碗”变成“金饭碗”,考公务员热持续升温,一个职位近万人赴考。不可否认,相对于中小企业员工“蜗居”的生活现状以及随时面临的失业风险,公务员福利待遇相对较好,对于多数人而言,依然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公务员能否被辞退?一旦通过考试录取,是否就真的端上了“金饭碗”?对此,2005年出台的《公务员法》给出了明确答案。

《公务员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具体包括: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等。

白智立表示,近年来确实听到一些公务员被辞退的消息,但其中仍然存在某些问题,一些犯有较严重错误应当严厉惩处、给予撤职或开除处理的公务员,在一些“人情”“关系”的考量中,为了让这些人日后还能找到工作,有机会“改过自新”,事实上一部分是按照辞退处理的。公务员制度建立20年后,下一步应当在如何切实落实公务员制度上多下功夫。

林燕玲表示,公务员退出机制落实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中国数量众多的“幽灵公务员”。在公务员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退出机制落实不畅使得很多机关单位难以补充新鲜血液,目前很多地方采取了从下级机关借调和参公的方式(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一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是机关迫切的用人需求,但没有空缺的公务员编制,不得已要绕很多弯路。”林燕玲说,参公与借调的人员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从而滋生出不少新问题,“例如下级机关付工资、上级机关用人的借调制度,已在很多层面引起各方不满和关注”。

毛寿龙说,微观上,公务员存在扩张的动力;宏观上,国家又实行严格的公务员编制控制,“就像是天天吃饭的人在外边穿着紧身衣,实际上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在毛寿龙看来,未来公务员制度应当加强微观管理,落实公务员退出机制,实现微循环,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

“消除特权是公务员改革的关键”

“工作高压、工资低”是目前公务员圈子的普遍抱怨,而“福利分房”“灰色收入”则是社会对他们的普遍质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公务员薪酬标准应当和社会相同职务人员的工资基本持平,这也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国外政务官的薪资水平与社会上相当职级的人士相比要低很多,如美国总统的薪资就比微软公司老总的薪资低很多;而事务官的薪酬则需按照社会上相当人员的平均值发放,这些“公共机构”工作人员,都通过相关的“公务员法”来管理,工资发放统一由国家财政按照一定的规则支出。

具体到中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竹立家表示,一个关键前提是要杜绝“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搞一个“阳光工资法案”,公务员的岗位工资、职级工资、津贴标准、福利等都要公开透明,便于立法机构和公众舆论进行监督。目前,一些机构和部门,拿着“房补”继续搞福利分房、拿着“车补”继续使用公车、拿着“饭补”继续“白吃饭”,仅“变相福利分房”一项,在房价高企的今天,就是普通工薪族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资总和。

“消除特权是公务员改革的关键”,毛寿龙同样认为,未来应当保障公务员的权利,同时限制领导岗位权力,杜绝“灰色收入”,尽可能让公务员队伍扁平化,让更多的公务员落实在基层,享受较好的发展和待遇。目前中国高职级的公务员越来越多,这些公务员有些在退休后依然享受领导待遇,是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上一篇:二年级作文风景下一篇:成功”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