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精选11篇)
1.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一
”的格局。2002年,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淮海路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把属于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57项职能全部移交给13个职能部门;属于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由社区全面承接。改革以前,社区居委会工作对街道办事处的依赖性很强,每星期街道办事处都要召集社区居委会干部开例会布置工作,按照社区居委会干部的话说是:“灌了一脑子、记了一本子、装了一袋子(材料)、忙乎一阵子”,撤销办事处后“婆婆下岗了、胳膊伸长了、工作主动了、基础做强了”。意思是说,街道办事处撤销后,政府部门的工作直接延伸到了社区,社区自治的基础更扎实了,社区居委会独立工作的主动性增强了。三是推进社区建设,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是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深化社区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通过近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我区社区中介组织已呈现出三种类型:活动类,其特点是以休闲或文化娱乐为主。如朝天宫街道陆家巷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3支老年活动队,即:腰鼓队、合唱队、健身队等,发挥了社区联系群众、扩大居民参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权益类,主要是在于居民合法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如五老村街道三条巷社区的计划生育协会,会长由住在社区的医院退休妇产科主任担任,为辖区内育龄人群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对因节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医疗责任事故或后遗症,积极帮助治疗,呼吁司法保护,切实维护育龄妇女的合法权益。服务类,其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如洪武路街道马府新村社区的“康爱百姓服务站”,依托社区社会工作站这一平台,将社区居委会与社会工作站工作相剥离,社区居委会逐渐从管理者变为指导者,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当前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近年来,我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也不容忽视:
1、社区居委会负担仍然过重。一是社区台帐多。除区里统一制作的“5+1”本台帐外,不少职能部门又另设台帐,要求社区填写的名目多、条目细、要求高。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台帐有8本、23项内容,流动人口台帐有6本。二是检查评比多。来自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经常性的、临时性的、计划中的、随意性的检查难以计数。三是各类调查统计多。自去年年底至今,强加给社区的各类调查统计不下9种。如: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会单位普查、残疾人情况普查、非公经济组织调查等。四是会议多。各职能部门召开的会议都要社区主任参加,有些会议与社区工作根本无关,但也要主任们参加,有撑场子、填位子之嫌。据统计,自春节以来,仅社区居委会一把手主任参加的各种会议就有10个。五是社区盖的公章多。现在各行各业、居民办各种事情都要到社区盖章,初略统计竟达30种之多。如:未婚证明、公证证明、购买私家车证明、银行贷款、购房按揭证明、储蓄卡挂失证明等。凡此种种,对社区居委会的三、五个干部来说,真是不堪重负,忙于应付,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也应运而生,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不少社区主任幽默地说:“年年喊减负,现在是越减越‘富’。”
2、社区工作者待遇仍需提高。调查中,社区工作者呼声较高的是他们的待遇问题,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相适应。依照南京市宁委办发[2002]20号文件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要不低于当地职工年平均水平”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社区资源整合之后,原有151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60个,最大的社区多达5054户,占地0.193平方公里,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几倍,工作量与实际工作待遇不成比例。这些社区工作者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且家庭收入状况都不太好,他们承担着抚养家庭的重担,真正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有能力的人才,就目前的工资待遇很难留人。极大地影响到这支队伍的稳定,因此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是稳定队伍的一个有效措施。
3、工作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到位”,即:一是职能部门工作延伸落实不到位。一些部门习惯于把社区当成自己的“腿”,发号施令,本属于自己本职范围该干的事,也交给社区代劳,并“权不随责走,费不随事转,责权利不统一”。二是社区工作经费与人员配置不到位。有20%的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经费配置尚有缺口,区财政是按户籍人口配置人员、下拨工作经费,而实际工作是按属地管理的办法,不少外来打工者、户籍不在社区的人员仍属于管理范围。如光华路街道6个社区大多有这种情况,外来人员和户籍不在社区的人员约占全街道总人口的1/3,按现行规定,工作经费与人员配置悬殊较大,急需解决。三是财务独立不到位。现在全区社区居委会有独立帐户的仅有18个社区,还有42个社区居委会财务支出仍由街道掌管,社区缺少财务支配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设想实践证明:增强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本区特色的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规律,努力把我区社区居民自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正确处理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关系。首先,充分认识社区居民自治的法律地位。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只有充分认识社区居民自治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才能自觉地尊重社区居民依法自治的权利,主动地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工作,而不是把社区变成一级小政府。其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处理。第三,进一步转变管理观念,创新工作手段。政府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推动社
2.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人们对于社区服务功能以及餐饮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本文提出了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理念。所谓社区特色餐饮模式,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家庭饮食和大众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餐饮模式。社区特色餐饮是以企事业单位双向合作的形式构建,在丰富更新社区餐饮服务的同时,推动社区经济的增长。
二、社区服务的含义
服务是社区最主要的功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社区服务是城市基层社区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基础上,向全体社区成员,包括向重点对象和有特殊需求对象提供的福利性服务,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社区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它有不同于其他服务的基本特征,就是福利性、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区域性。
三、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一)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内涵
社区特色餐饮模式,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家庭饮食和大众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餐饮模式。社区特色餐饮将与社区管理相联系,成为社区的一块功能区。
社区特色餐饮是致力于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为目标,着眼点主要是基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协助与合作。社区特色餐饮是以企事业双向合作共建的餐饮模式,即所谓的“公私合作”的模式,引入市场运作方式,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则,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
(二)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特征
第一,社区特色餐饮的消费方式将仿效目前高校的打卡付款与最普遍的现金支付结合起来,方便居民的消费。此外,我们将给予社区居民价格上的优惠。
第二,社区特色餐饮的特色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网上订餐业务。只要登陆其所在公寓的餐厅的主页,点击“网上订餐”,即可选择所需的餐点以及数量,再填写一下门牌号就可轻松完成,送餐上门后付款。(2)预订餐业务。为需要特别定做餐饮的顾客提供他们指定的餐饮,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最后还会提供在预定的时间送餐上门服务。(3)温情服务业务。一是为社区里行动不便的居民和年迈的老人特别提供无条件免费送货上门服务;二是为有特别需要的病人、学生、孕妇等居民提供特别的营养膳食;三是将每户居民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等饮食习惯在电脑中存档记录下来,为居民提供满意的餐饮。
四、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必要性
(一)基于社区服务功能的涵义
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社区作为公共管理的典型场域,社区建设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满足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是社区服务两重性存在的根本内驱力,单纯依靠公共服务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需求,必须以商业性、社会性服务为有益的补充。
(二)基于居民对社区餐饮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餐饮服务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提高,人们对餐饮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吃得饱”,更多的是“吃得好,吃得健康”,这就给社区餐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增加扩大就业岗位的需要
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可以为社区失业待业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的家庭收入,解决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从社区的初创阶段向成熟完善的现代社区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是最明显的推动力。由于社区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可以占到整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0%~50%。社区服务既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又满足了居民大部分生活需求,成为社会和谐的一大因素。
五、结论
完善社区服务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本文针对社区居民的社区餐饮需求,与社区服务功能相结合,在福利性和营利性、社会性和商业性的基础上,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社区居民为中心的社区特色餐饮。希望本文对于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有一些启示作用,呼吁对构建社区特色餐饮的践行,从而实现满足居民对餐饮的客观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运宏.论社区服务中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以社区慈善超市为例[J].社会研究, 2011 (3) :51-52.
[2]冯桂平.社区服务功能及实现的理论综述[J].社会研究, 2011 (3) :39-43.
3.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三
康复医学的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提高生存质量的希望,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在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中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康复无疑是最佳的一种方式。因此,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康复功能,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运作模式十分必要。
本文探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康复功能的运作模式,并对社区康复进行实践和对策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者“六位一体”的功能,其中康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康复的发展和完善符合现代社区医疗发展方向和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康复无疑是最佳的一种方式。
整合社区资源,推广社区康复工作,形成整合的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的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扎实落实包括社区康复在内的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要基于社区将其融为一体。因此,整合的社区康复模式是指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中的各项服务内容整合到社区建设的各个项目之中,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该模式既符合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又符合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更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资料表明,我国社区康复目前已形成了大发展的趋势,而这大发展的特色将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开拓社区康复的新局面[1]。
建立“医学-心理-社会”社区康复模式,构建社区康复网络
现代医学区别于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工作的有机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进行有效整合,在技术上多方面提供弱能人士在日常生活、工作、社交、休闲、治疗、护理、心理及人际支持、政策关怀等诸多方面支持。建立起“医学-心理-社会”社区康复模式。
借鉴香港社区复康网络,采用高校培养、机构培训、义工加盟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建立社区康复支援网络。其服务目标是帮助慢性病患者建立自我管理及自助互助能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争取平等机会,促进社会融合[2]。
推行自我管理模式
自我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患者教育中心于1993年提出的一个患者教育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患者学习如何积极正面地面对长期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与医务人员合作。2005年,自我管理在国际会议上被定义为“任何有长期健康问题的人士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制定目标或方针去面对及处理因健康导致的处境并与它共存”。
实行分类康复服务,拓宽康复服务对象
有统计称,近90%的脑卒中患者患病后无职业或者离退在家[3],脑卒中的病后康复必将成为肢残康复指导中心调整后的主攻方向。同时有资料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社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康复的推广能有效地改善慢性病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实行分类康复服务,针对脑卒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科及精神疾患等开展信息化管理,健全康复管理网络和技术指导,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回归社会的一体化管理。推动康复服务对象的扩展,在制定具体政策以及实施过程中,将目标人群的范围拓宽,在重点服务残障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等,把他们的康复需求与服务纳入社区康复的总体规划中,对潜在的服务对象提供预防性服务。
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提高转介服务质量
双向转诊制度是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的转诊。在康复过程中,康复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康复诊断的复杂性及康复对象参与社会生活的全面性,决定了康复目标的实现需要社区内外多部门和多专业的横向及纵向转介。据资料显示急、危重及抢救患者社区上转率为100%,而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继续治疗的患者只占5%[5]。因此在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促使双向转诊制度的加强尤为必要,所以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灵活拟订康复计划和目标,承担各类病伤残人的康复治疗训练
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社区卫生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康复治疗方案,灵活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目标。社区康复治疗方法要注重康复实用技术,注重技术的普及化、简化,在家庭许可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不需要很复杂的康复器械,利用家庭中可获得的装备进行改造后完成基本的康复训练。创立适合社区应用的实用的社区康复治疗方案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符合我国的国情[6]。
加大康复知识培训及康复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开展康复医学的教学和培训,与医学院校联合(定向)培养康复技术实用型人才,以补充康复技术专业人才的不足。同时为全科医师开展康复医学和社区康复知识培训,明确全科医师在社区康复中的职责范围。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已明确要求熟悉社区康复的概念和要素、工作任务、组织结构、社区康复与机构康复的关系,熟悉社区康复的模式,工作程序与制度,社区康复工作与人员的培训。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的国策,我们都要積极开发这一机遇,积极研究和探讨社区康复的运作模式,有效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已有的优势,推动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社区康复环境,社区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群众自发的集体健身运动和日益重视的残疾人合法权益等,这些都是康复医学发展最强有力的动力,也预示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37-339.
2 王荣丽,谢斌,王宁华.香港社区康复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9):897-898.
3 田然,陈立典,陶静.福州市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现状调查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6):46-48.
4 励建安.康复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4):1-3.
5 俞晓利.双向转诊“梗阻”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3):52-53.
4.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四
为切实提高社区科学管理、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增强基层管理和服务功能。我旗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着力改善管理、完善功能、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切实走出一条“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的新路子。
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使社区管理由松散型向区域型转变。综合考虑社区人、地、事、物、情等因素,进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细化到格、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干部“下沉”到网格中,确保社区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居民需求,第一时间直接解决。同时对社区内房屋租赁、售房、下岗待业、流动人口、家政服务、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情况深入了解,努力完善社区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二是推行人性化服务,使社区服务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按照“小社区、大服务”的管理要求,切实把服务领域、创新形式放在首位,全旗社区积极探索党组织、居委会、辖区单位、小区物业 “四位一体”的便利服务新模式,充分整合现代物流及各类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扎实为居民提供多层次、现代化、高质量的社区便民服务,推动社区整体工作迈出新步伐。
5.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五
——合力打造开放富裕文明的新丁岗
我们丁岗镇位于镇江东郊,东临新区姚桥镇,南靠丹阳埤城镇,西接京口谏壁镇,北倚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港片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集镇面积2平方公里,辖丁岗、章村、华墅、留村、葛村、纪庄6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193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20637人,总户数7660户。2006年1月,丁岗镇由丹徒区划入镇江新区。三年来,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预计2008年底,全镇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84亿元、销售10.12亿元、利税3962万元、利润1650万元,分别较05年增长409%、408%、304%、392%;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财税总收入3000万元,同比增长5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2万元,同比增长63%。
三年来,我镇社区教育工作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立足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着眼于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于加强农民的强体健身、着重于富民强镇,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抓手,不断完善社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推进农村科技进步,逐步建立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农民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镇党委、镇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把社区教育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社区教育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活动有安排、年终有总结。我们成立了由党政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丁岗镇社区教育管理协调委员会”,负责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各部门工作,对需要共同参与的教育和专题培训及时协商、落实安排。下设“社区教育管理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社区教育的实施、联络和各项内容的开展。先后下发了《关于成立丁岗镇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通知》、《关于成立丁岗镇教育现代化推进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丁岗镇社区教育中心章程》、《丁岗镇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方案》。6个村级社区教育站也制定了自己的社区教育活动计划,做到年初有计划、活动有安排、资料有积累、年终有总结。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统一的教育经费预算,并按照0.5元/人下拨。三年来,我镇通过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逐步建立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经费保证落实”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社区教育工作运行机制不断规范,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渗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二、实行规范管理,发挥功能作用
我镇社区教育工作起步较早,管理逐步规范标准。下辖的成教中心创办于1985年5月,1989年成立了丁岗镇社会自学考试服务站;1998年9月创办少儿书法培训班,按低、中、高三个等级办班,形成教学特色;1998年10月20日经丹徒县外语和计算机考核领导小组审核,批准设立英语培训中心;1999年通过市教委验收评估为市重点成人学校,同年,“丁岗镇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揭牌开学;2003年创办了丁岗立新培训中心(颁发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个,并结合双休日、暑期为中小学生举办综合素质教育、课外兴趣辅导班,社会教育硕果累累,因此获得的集体和个人荣誉不胜枚举。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建设,立足于高规格、现代化。拥有全区唯一的大型现代化文体活动中心1个,于2007年12月落成启用,集文化、体育、娱乐为一体,占地面积4535.6㎡,室内建筑面积为3600㎡,室外活动场地达800㎡,绿化面积300㎡。建有一个标准型篮球场和农民健身广场。登记注册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个,区级篮球俱乐部1个。中心内设有:老年活动室、少儿培训室、书画培训室、电子培训室(30台电脑)、远程教育培训室、图书室(8300余册)、阅览室、体育健身室、科普培训室、多功能厅、综合报告厅(可容纳近700人)等10个功能室,其中专用培训室7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报告厅配有先进的专业舞台灯光、机械、音响等演出设备,可作为剧院演出和大型培训使用。
我镇社区教育以“快乐的学堂,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助跑”为中心的办学目标,有机整合了镇党校、成教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劳动力资源市场、翟洪开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口学校等教育资源,下设6个基层社区教育站,社区教育全覆盖的三级网络和“全员、全程、全方位”格局已基本形成,能基本满足全民学习和社区活动的需求,社区教育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
三、整合社教资源,提升全民素质
近几年来,我镇社区教育中心有机整合了镇党校、成教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社区教育活动,并以其为载体,按计划举办法律、计生、科普、农业实用技术、职工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培训、讲座,同时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教职工师技能、青少年素质教育、农民创业、全民健身等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提升村民文明素质。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区。重点是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实施“三个延
伸”。一是向团队延伸,借助社区教育中心的载体作用和资源优势,培育了文艺、健身、书画等群众性学习团队,建立市级社区健身俱乐部1个、区级篮球俱乐部1个、区级村社区健身俱乐部6个,拥有社区健身广场7个,村级中老年文艺宣传队14个。二是向社区延伸,全面实施以“爱丁岗、讲道德、守秩序、树新风”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一方面以社区教育培训来促进社区文化和生活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整合、宏扬社区特色文化,激发村民积极向上。例如,镇人口学校举办的计生婚育培训、农科站举办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引导农民健康生活的方法;留村老年文艺宣传队充分挖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人新事,针对存在的社会现象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贴近百姓生活,寓教于乐,走村串巷巡演,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三是向家庭延伸,通过开展“文明进万家”、“终身教育社区行”、“万户家庭网上行”等文明教育系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
2.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村民致富技能。
我镇社区教育围绕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近年来,通过培训,我镇的农民培训和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率达达到了95%以上,社区居民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总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50%以上,外来流动人员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者,是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因此,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干部的培训,每年通过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党课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掌握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巧,学习党在农村的富民惠民方针、政策,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成为农村基层“双强”型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对当前我国农村政策有了较深的理解,理清了开展农村工作的思路,领富帮富的本领明显提升,双强型村干部达到了85%以上。
举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镇注重实用、实效、服务“三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镇农经中心多次聘请相关专家为菜农作技术培训、指导菜农提高栽培技术、改良品种结构,菜农增产增效,大大提高了菜农们的积极性;推行“水稻免耕直播新技术”,组织各村村长、农业技术员、种田大户等参加培训,并到村民学校开展实地指导活动;聘请温氏养鸡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在搭建鸡棚、饲料配制、鸡苗挑选和养鸡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还组织农户参观养鸡示范户,现场观摩。我们通过讲课、示范、印发资料、结对服务等形式,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勤劳致富,增加农
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深受农户欢迎。
3.注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为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我镇十分重视农民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是组织农民参加社会自学,二是组织农民参加成人高考,三是组织农民参加应用计算机技能培训。镇党委政府在镇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增加社区教育资金投入,更新了30台电脑和座椅,接入了宽带,农民群众只要办理简单的登记手续,就能上网看世界,共向网络资源。四是组织农村党员参加远程教育。定期组织集中收看远程教育网,开拓农村党员思维,更新发展观念,引导发展新理念。
4.举行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农民人文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我镇农民的人文素质,近年来,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发挥出“三个平台”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娱乐健身、文化教育活动。一是教学服务平台。二是村民活动平台。三是人际沟通平台。我镇社区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因此而丰富多彩,“三个平台”作用发挥明显,镇人口学校、家长学校、各村社区教育站、老年学校等都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教育培训活动。镇人口学校每年都均结合本镇实际开展纪念“5·29”、“9·25”的宣传教育活动;我镇的文昌书苑除每年举行主题书画展外,还免费为群众送春联;各村老年文艺宣传队的文艺演出走村串户巡演等活动,丰富了全镇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老年人接受教育比例达70%以上;重视特殊群众的教育,成立了镇社区矫正办;建立市级优质幼儿园1所,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60%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惠及全镇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众,为推进我镇的社区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7年12月,我镇已邀请南京的艺术团体来镇举行了一场高规格的大型的文艺演出。2008年以来已经组织大型文艺演出3场,2008年底前,还将至少筹划2—3场文艺演出。2008年上半年,我镇还成立了市级社区健身俱乐部1个,建立了以村社区站为单位组建的村老年腰鼓队、秧歌队、演唱队、象棋社、书画社等特色团队,旨在搭建全民健身活动平台,构筑“亲民、爱民、便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2008年4月26日、27日,镇文体活动中心还承办了新区“三人制”男子篮球比赛,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观者如堵,场面热烈,洋溢着“参与奥运、共享快乐”的浓郁氛围。2008年12月4日,晚,为了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讴歌新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新区“银山艺术团”创作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来我镇社区教育中心演出,观众座无虚席。此外,“我健身,我健康,我快乐”的全民健身运动氛围日益浓厚,在我镇晨练、晚舞身影到处可见。
5、实施社区青少年教育方案,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
青少年才艺教育:为拓展青少年的才艺、兴趣,锻炼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我们利用双休日、暑假开设了青少年书法、绘画、乐器、舞蹈、奥数等青少年喜爱的培训项目,吸引了较多的青少年参加,受到家长的好评,得到社会的肯定。
青少年德育教育: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充分利用翟洪开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聘请我镇老党员、老革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激励青少年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励志图强。
6.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增强群众就业能力。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十分重视在职人员岗职培训、下岗转岗人员的就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各类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培训项目有服装、电子装配、砌筑工、化工分析、车工操作等,我们把镇江市丹高电器有限公司作为职工的培训、实践基地,为丁岗镇的中小企业输送了很多技术骨干人才,丹高电器也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近日,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企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我镇还专题为民营骨干企业(丹高电器、宝兰鞋厂)开办了职工职业道德与技能知识讲座,引导企业与员工互动,换位思考、同舟共济,增强社会责任感,恪守社会和职业道德,积极进行知识技能储备,应对市场挑战。全镇200多名企业员工参加了这次培训,受到参训单位的欢迎。
四、社区教育工作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的范畴,如果没有政府的统筹协调,是不能得以开展和深化的,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统筹协调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才能真正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2.志愿者队伍是主流。作为社区,其成员的教育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社区教育就是要满足社区内成员各种层次的教育需求,实行全覆盖,光靠几个社区教育工作者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一支社区教育的志愿者队伍,而这支志愿者队伍是自愿为社区成员服务的,这支队伍是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社区教育的主流,由社区教育办公室实行统一管理。目前,我镇先后建立了6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各类志愿者人数达600余人,人员实行网络管理。
3.加强培训是手段。社区教育是“大教育”,只有加强对社区内成员的培训教育,才能真正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加强社区教育的新阵地建设,在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培训的同时,重视各基层社区
教育站的建设和培训,委派专职教师到基层指导协调社区的教育工作,并出台社区教育评估标准,实行年终考核。只有基层社区加大了培训力度,才能真正提高全镇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
4、网络教学是辅助。现代社会,网络作为强势媒体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能更多地从网络上得到信息,为此,我镇社区教育中心从2008年开通了“丁岗镇社区教育网”,网站内容有农民关心的种植养殖信息、致富信息、社会服务信息、招工就业信息、政策法规等,也有社区志愿者资料,供社区居民点击。
5.创建活动是抓手。我镇把创建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江苏省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要求全镇上下一致,群策群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同时在辖区内开展创建丁岗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等主题活动,推进创建活动在社区内全面展开,最终达到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
6.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六
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7年,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社区坚持“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积极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不断探索社区发展新路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社区2017工作总结如下:
一、从严从实,着力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
(一)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今年以来,我社区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注重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把“两学一做”纳入“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1.制定“四措”,力促专题学习开展
开展“自学”活动。要求社区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自学活动,做好“两学一课”的自学笔记记录,并定期进行抽查,使各社区干部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准确领会立意内涵,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上,让群众看到行动和变化。同时,充分利用党员先锋网、党建电视栏目、手机微信群等形式,把学习教育延伸 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党员干部随时随地自主学,深入解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切实增强党员的“四种意识”,进一步规范言行、提升觉悟。
开展“领学”活动。利用每周工作例会之机,举办学习“大讲堂”,各党支部每月确定一个研讨专题,组织党员进行交流、讨论,逐人谈体会、谈感受、谈心得,组织领导带头撰写交流学习心得,引导社区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用《准则》和《条例》,将其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格按照《准则》和《条例》要求,争做一名合格党员。
开展 “促学”活动。我社区将“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作为2017年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年初便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表,并加强了社区领导的跟踪督查工作,随机检查学习笔记、心得,及时了解党员的学习贯彻情况,及时交流做法经验,推动学习贯彻工作落实,以“促学”力促社区党员干部达到合格党员的标准和要求。
开展“导学”活动。我社区党总支组建了专门的微信群,定期传达上级党委的安排和部署,为党员干部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搭建平台,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QQ群等形式,全面宣传“两学一做”学习资料,扩大影响面和知晓率,积极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为社区党委开展“两学一做”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2.讲实效抓行动,坚持在“做”上聚力用劲 我社区坚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社区重点工作推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督促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先行先做,率先垂范。通过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各党支部组织党员积极参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活动和创城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事业,尤其是在“老旧小区整治攻坚战”和全域无垃圾工作中,党员干部扎实开展宣传动员,带头清理自家门前“八堆十乱”,放弃周末双休日义务参加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辖区环境面貌大幅改善。
3.形式多样,确保“三项制度”有效落实。
为切实提高服务居民水平,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重点,为全面贯彻落实好“三项制度”做了充足的准备。一是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按要求形成2017年党支部工作目标、党员履职事项及党员专题学习计划表。二是广泛听取群众及党员意见,经党员大会充分讨论后确定2017年我党支部的具体量化工作目标。三是扎实推进履职制度,将党支部工作目标向每名党员进行任务分解,将“三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结合起来。四是搞好专题学习,严格按照专题学习计划安排,重点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将社区现实工作问题作为学习切入口,从个人自学、集中讨论、党员讲课三个环节抓起,不断武装 社区党员干部头脑,同时定期检查个人学习笔记记录情况。五是切实抓好群众工作,每季度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把收集到的群众意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居民骨干定期入户,了解群众疾苦,为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4.突出问题查摆,推进常态化、制度化
我社区根据党员年龄、行业、性质等不同实际,分类提出学习教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坚决把查摆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把落脚点放在“改”字上。针对“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到位、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党员党性观念淡薄、不按时交纳党费等问题,把集中整改与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制度引领,责任兜底,切实做到抓细抓常抓长。
(二)知行合一,争做北疆先锋。
一是推行“五步工作法”,党建服务全覆盖。在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通过抓紧抓实网格问事、党群议事、民主定事、承诺办事、群众议事五个环节有机对接,让社区党建工作出现了良好局面。尤其在拆除辖区近400间凉房工作中,社区注重灵活运用五步工作法,顺利完成了拆凉任务,为顺利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奠定了基础。党建“五步工作法”的推行,将问事、议事、办事的关口进行了前移,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在开展百日攻坚行动”中,加大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社区党总支在开展“百日攻坚”活动中,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组建、规范、发展、完善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指导工作。按照“符合条件的单独建,条件不够的多种方式联建”的原则,不断整合资源,尽力创造党组织设置条件,不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切实提高组建率,并对建立的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今年我们对辖区近260家非公企业生产党组织情况进行摸底,3名以上正式党员单独建立党组织一家,3人一下党员人数联合建立一家,部分派驻党建指导员,做到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
(三)大力实施“暖心党建”主题党日活动。一是组织开展“党内关爱”活动,引导广大党员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七一期间,慰问了3名生活困难党员。二是围绕实施“暖心党建”,积极推进区域化联建共建工作,组织开展“红色沙龙”座谈交流活动,针对党员教育、民主议事、创新活动载体等进行广泛讨论,加强党员之间交流互动。三是实行民主议事。组织党员对本地区本单位和党支部的重点工作、重大事项、重要决议和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等进行民主讨论,征求党员意见建议,邀请党员监督。四是开展先锋指数述职评议。对照“四讲四有”合格标准、对照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岗位履职情况进行述职,作为评议标准。
(四)搭建党建服务新平台,建立阳光驿站
我社区以创建党建精品示范社区为契机,紧紧围绕一支部一特色工作思路,通过建立“阳光驿站”,服务社区居民,建设和谐社区,受到居民的欢迎。“阳光驿站”的功能定位为党员群众提供组织归属服务、交流沟通服务、学习教育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协调援助服务、形象展示服务。这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向社会扩展的新载体,是应对新情况、新挑战的新探索。“阳光驿站”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员服务机构、深化凝聚力工程、开展“三服务”活动(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需要,是整合社区各类党建资源、健全党的社区工作机制的一种新模式。
二、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社区积极投身于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如学习十九大报告、观看《榜样》纪录片,组织社区员工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进行积极留言,使社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力量、鼓足干劲,决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奋斗、砥砺前行,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和谐西落凤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1.把握关键少数,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深入开展。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中,始终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榜样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积极学、主动学。社区将十九大报告作为专题会议的重要内容,多次组织学习,并进行座谈交流,各党员领导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怎么看、怎么干”撰写学习心得,用新思想、新论断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
2.坚持学做结合,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各项工作。我社区注重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成果转化为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和有效方法,做到以学促做、学思践悟。社区党总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以及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抓好本单位的集中学习。
三、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人大换届选举工作
在新城区选举委员会的政策指导下,我社区于9月底正式开展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选举工作阶段计划表进行工作开展,积极做好前期的宣传,在辖区附近的宣传展板粘贴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详情的系列宣传海报,激发社区居民对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组织社区员工分片包 干入户进行选民信息登记,于10月10日最终完成我辖区内 2973名选民的信息登记工作,并进行了上报和选民名单公布。
通过精心准备和严密部署,确定代表候选人2人,在整个选举工作中,多次利用工作例会进行选举工作培训,使得每位参与选举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都能严格遵守选举纪律,规范执行选举程序,最终于12月8日在内蒙古烟草培训中心圆满完成了新城区第46选区的党组织换届工作,充分保障了社区选民的选举权利,进一步从严压实了社区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四、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一)环境卫生整治方面
一是以“治脏”为重点,搞好城区环境卫生整治。对区内的积存垃圾、卫生死角、影响市容市貌的乱堆乱放杂物、小广告等,来一次彻底清理、彻底整治。对居民小区尤其是老小区等卫生环境很差的薄弱环节,明确职责,加强管理,不留卫生死角。截止今年年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来西落凤街社区累计清理各类垃圾共3848车,合12405吨。累计铲除小广告310127条。
二是以“治乱”为重点,全力整治市容市貌。对于不符合城市整体设计规划的广告牌匾进行限期改造,对各类私搭乱建、违章亭房等,顶住一切压力和干扰因素进行依法拆除。截止目前共拆除小区车棚、私人小院、临建、广告牌、铁栅 栏等各类违建540处,合计14255平米,共拆除辖区内凉房400间,合计3354平米。
三是以“治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对于辖区内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该更换的更换该修复的修复,解决部分小区的吃水难问题,针对老旧小区的493个楼栋进行墙面粉刷,共计41677平米,粉刷楼道115个、小区及沿街单元门230个,粉刷卷帘门1165个。
(二)“路长制”长效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施“1+7”路长制责任制度,即路长加7名专管员,设立一级路长1名,二级路长 名,三级路长 名。通过“1+7”路长制的推行,使社区辖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从日常管理稳步推进成一种科学、常态化的发展。
各路长每天上路巡查不少于3次,对沿街的商户、小区、建筑工地等进行巡查,认真登记沿路两侧商铺、小区、井盖等公共设施,建立健全路长制工作台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理,不能处理的社区上报街道进行处理,保证沿街责任路段无卫生死角。同时,利用工作例会的时间,组织路长观看呼市电视台《青城眼》栏目,对栏目中的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学习,查找不足,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有力有效的促进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向前推进。积极组织辖区各小区门房、环卫保洁工,热心居民成立了一支20人的环境卫生监督队伍,延伸路长触角,对辖区环境卫生综合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巡查,找问题、查不足、抓整改,让环境综合整治无死角无盲区。
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各党员路长佩戴党徽,佩戴路长袖标进行上路巡查,强化了党员路长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并进行了“最美路长”的评选,使得各位社区工作人员更有干劲冲在一线、干在一线。三、进一步做好基层基础工作。
(一)民政工作稳步推进
1、截止目前,共有42户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政策,办理停保16户,新申请3户,做到了应保尽保。
2、坚持低保工作动态管理原则。配合街道民政科对社区所有低保户进行了入户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3、把高龄津贴发放当做重点民生工作来抓,为社区80岁以上老人做好普惠登记,共登记210人。
4、认真做好残疾人、老龄、双拥、民族宗教、红十字会工作,摸排登记残疾人47人,转业军人332人。
5.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做好免费办理意外险登记,共1580人,其中市区1522人,外地58人。
(二)劳动保障工作成效显著
1、积极推进相关就业政策的实施,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的4050、4858办理工作,其中40人员23人,50人员15人,4858人员30人,共计68人,并为社区内102名失业人员办理了失业证。
2、认真落实城镇居民医保参保工作,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55人。新参保116人,续保239人(其中老年人55人,灵活就业人员111人,非在校儿童189人)。
3、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努力推进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工作,共计30家。针对辖区内335家企业进行电话通知和上门走访,向企业普及劳动用工备案的重要性。
4、全力推动小额企业贷款担保工作,帮助辖区内一家企业申请办理小额贷款,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同时做好辖区企业创业情况登记,摸底排查辖区内三年内草根创业企业3家。
5、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创业人员增强创业信心,提升创业能力和理念,为辖区内2家非公企业创业培训班。
6、根据上级要求积极完成城镇居民参保情况普查,对我辖区内1117人的个人信息及参保情况进行登记,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7.为了切实保障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我社区认真执行居民养老认证制度,全年共认证居民82人(其中去养老院认证2人,去家认证6人),死亡5人,坚决杜绝冒领、超领现象发生。
(三)城管卫生、物业工作积极拓展
1、创卫期间,清除辖区楼宇小广告40余次,粉刷小区外墙5处,清除积存垃圾26处。
2、病媒生物防治成效显著。
7、8月份,对辖区日盛茂22号楼,统建小区住户发放了灭虫药品,对有跳蚤的几个小区进行了两次全面消杀工作。
3、积极开展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16年社区牵头对辖区农行小区、民航小区等15栋楼进行了改造。改造过程中共拆除凉房200间,这一民生工程受到辖区广大居民的一致认可。同时继续做好准物业管理工作。今年对关帝庙街16号院引入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司法工作取得实效 今年我们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机制,夯实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切实做好社区维稳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1、做好对出租房、外来流动人员、重点人员的摸排、稳控工作,做好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维稳值班工作。
2、深入开展禁毒与反邪教警示教育、强化居民防范意识。加强对“法轮功”、“泰国佛牌”、“东方闪电”等邪教组织摸排工作。
3、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六五普法日”,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悬挂各类法制宣传横幅及海报8条,普法讲 座5期,发放普法宣传单1200余份。
(五)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
社区现有居民3256户、8339人,流动人口1058人,已婚育龄妇女1648人,新增出生人口52人(其中一孩30人,二孩20人、多孩1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100%。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范。建档率、《婚育证明》审验率、发证率均为100%。
2、开展计生特色宣传,制作发放计划生育手册500多份,发放药具1250多份。3、8月份联合内蒙古医院开展了“关爱妇女健康行动”公益活动。共为200余名育龄妇女进行了妇科、心肺听诊、血压测量、视力检测等多个项目的健康查体。
(六)妇联、共青团、工会、文化工作联合推进
1、今年推荐5名下岗女工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月嫂、养老、保洁职业技能培训班,并实现再就业。接待了各级妇联工作调研。
2、积极开展困难职工救助工作,今年上报工会困难职工4户,扩大了救助覆盖面。
3、积极组建青年团员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网上注册志愿者人数719人,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达50余次。
4、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如组织两所 小学学生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演讲比赛和道德讲堂讲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七)社区经济、安全生产、科普工作有效开展
1、认真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申请申报工作。全年共办理公租房申请33户,有11户已办理了入住登记。
2、做好对辖区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今年共排查28家驻区单位、3家施工单位、16户老旧危房、18家小饭桌,发现安全隐患15处,下达了整改通知。
3、积极开展科技科普知识宣传讲座。利用老年学校,党员活动中心举办各类科技科普知识讲座22次,同时在“5.12”联合学校组织了防震应急逃生演习活动。
7.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七
一、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内涵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 的解释, 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现象等。社区文化是构成社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区文化是社会的地域特点、人口特点, 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1]可见, 社区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它兼具社区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大学城文化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大学为核心而形成的社区文化现象。
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 大学城社区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它经过高度的整合、抽象之后, 往往被浓缩到主流文化之中, 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2]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城肩负着通过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等形式, 传承民族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的使命;而作为一个以大学为核心的社区, 大学城还承担着在实践中整合、创新、传播先进文化, 服务于整个社区的社会责任。可以说, 服务功能是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一功能不仅可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还可带来社区秩序的安定, 最终使社区内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大学城社区文化的服务功能
1. 整合与调适价值观念。
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的时间里, 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规范人们的行为模式, 并排斥所否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的集聚地, 倡导社会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风范、人生理想、道德规范等, 具体表现为创新精神、市场观念、求知欲望、社会良知、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如常州市致力于创建“一核八园”, 围绕常州科教城这一核心, 重点发展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八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 在科教城的建设中明确提出“经科教联动, 产学研结合, 校政企共赢”, 促使政、产、学、研、用 (客户) 、资 (金融资本) 、介 (中介服务体系) 在各个层面上集聚、互动, 不断探索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 不仅成功地探索出颇具特色和规模的高职教育园区, 而且逐步展现出常州大学城文化特有的辐射力和示范作用。整合与调适价值观念是大学城文化的社区服务功能中最基础的项目, 是大学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先进的文化观念为引领, 既可以鼓励大学城所属单位与现实相调和、积极集聚与互动, 又可以引导大学城内各类人员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2. 继承与融合优秀文化。
相对于传统的高校, 大学城文化更具开放性的特征, 高校之间虽然相对独立, 但又同属一个大学城, 首先在建筑规划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就具有相通性, 其次, 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 高校之间无论在教学设备、课程和师资等教学资源方面, 还是在非正式的学生社团方面, 都会逐步实现共享, 最后整合成一种高校各具特色又相对和谐的大学城文化。继承与融合优秀文化, 是大学城文化的社区服务功能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从纵向来说, 文化在创新中走向成熟, 在成熟中进行筛选, 在筛选中趋于沉淀, 大学城各主体尤其是各高校积淀本校特有的文化底蕴、传承老校区的文化传统, 经历着历史纵向上的传递。从横向来说, 大学城文化具有渗透性。大学城内的高校、企业、居民虽然相对独立, 但又同属于一个系统, 在文化的传播、接触、采借、移植的过程中, 不同的文化体系经过调整产生新的文化体系, 这种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融合, 最后整合成一种既各具特色又相对和谐的大学城文化。
3. 陶冶与丰富人们社会生活。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 又是文化塑造的结果。大学城社区文化一旦形成, 就通过环境陶冶、舆论引导、榜样示范、形成某种风气和氛围等方式, 对社区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城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给人以熏陶和感染。大学城内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而且可以促进大学城内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使参与者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团体意识和社区意识的增强, 可以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改善人与单位的关系, 改善单位与单位的关系, 有利于大学城内的人们, 特别是各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大学城的稳定和发展。同时, 大学城文化有其独特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精神, 对于大学城内各主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并通过不断学习构建知识型社区有一定影响。
三、有效发挥大学城社区文化服务功能的途径
1. 政府和各主体要富有使命感, 积极投入大学城社区文化建设。
首先, 政府和大学城内各主体应充分认识大学城社区文化的服务功能, 把大学城社区文化建设与大学城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一同列入议事日程, 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大学城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政府,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政府的组织和人财物的投入。对此, 政府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对文化产业和社区文化经济活动的管理制度要配套, 工商、税务等与文化行政部门的关系要通过制度协调好, 社区内部的职能分工与利益分配要适当。[3]同时, 要加大文化投入, 地方政府应设置专门的大学城文化建设资金, 鼓励和扶持大学城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活动开展。此外, 政府和各主体均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升大学城文化的影响力。
大学城内的高校、社区、企业等主体是构建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真正实践者, 同时也是大学城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有效发挥的直接受益者。因此, 各主体首先要加强内部宣传和引导, 统一认识, 提高觉悟, 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参与, 加强合作。尤其是作为大学城核心机构的各高校, “大学的文化、反世俗陈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 同时也是他们赖以骄傲的源泉”。[4]各高校理应承担其为社区服务、向社区开放的职责, 为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2. 明确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定位, 建立健全大学城社区文化管理体制。
大学城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发挥的, 但这种隐性的潜移默化并非意味着就能自然产生, 相反, 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更需要外界条件的支持和配合, 需要时间的积累, 需要长期不懈地工作。大学城社区文化构建的前提是要对其发展目标及特色做出科学明确的定位, 对大学城社区文化的规划、设计等要进行科学严密、严谨细致的论证, 可以把大学城文化发展的规划纳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之中。
同时, 应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搭建相应的政策平台、组织平台、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 加强大学城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 构建覆盖面广、联动性强的社区文化网络。在现有条件下, 可以建立以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线的网络系统, 必要时成立社区文化委员会或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 设立各级社区工作站, 形成纵横交错、紧密相连的社区文化网络。[5]此外, 要为大学城社区文化构建的实施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 协调好高校、社区和企业等主体的不同管理模式和目标, 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出台诸如《大学城文明公约》、《大学城文化活动评估体系》等制度文件, 从而为大学城社区文化构建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软、硬环境支持。
3. 汇集各主体的文化传统与特色, 着力打造大学城社区品牌文化活动。
大学城社区文化有继承与融合优秀文化的服务功能, 这是建立在大学城内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文化建设基础之上的。目前, 由于各主体本身缺乏文化积淀, 主体之间少有文化共享和整合, 文化的继承与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有研究者认为, 面对这种现状, 大学城文化的共享与整合应按照“开放—共享—整合”依次分层推进, 各高校先把自身的文化特色构建好了, 再进行文化共享。[6]由于大学城内各主体构建自身的文化特色并非是一项短期工程, 建成之后在大学城内能否有效融合更是一个未知数, 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于实现。因此, 我们提出采取整体发展的模式, 建议由大学城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进行统筹和安排, 大学城内各高校、企业、社区等原有的一些文化活动进行整合, 有选择性地将各主体单独举办的特色文化节目升级为整个大学城的社区文化活动, 采取由原创单位主办、大学城内相关单位协办的联合举办方式进行。在活动的开展中, 既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又可有力地促进各主体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此基础上, 可对大学城的各类社区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和提炼, 形成大学城社区的特色文化活动或品牌文化活动, 每年定期开展, 并适当地向大学城外“输出”, 如大学城艺术节、科技展览节、热点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大众活动, 既能促进社区文化本身的发展和内涵的提升, 又能使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 还可在社区外得到推广和传播, 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与此同时, 还可创建大学城社区文化信息网站, 一方面作为信息发布平台, 使大学城的成员及时了解最新有关大学城社区文化活动的动态信息, 另一方面可作为网络资料库, 汇集大学城各类社区文化活动的相关资料, 扩大社区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 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 不仅应体现其本身所蕴含或逐步构建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等, 更应主动为社会服务, 以集聚发展的优势带动整个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发展, 有效发挥其社区文化的服务功能,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好基础并作出示范。
参考文献
[1][5]袁圣军.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理论与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 2002, (3) .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367.
[3]林泉.论社区文化建设[J].学海, 1999, (3) .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46-252.
8.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八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卫生行业也必须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呼声,年年初全国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面的医疗改革,无论是从人事制度、还是经济管理上、人员分配、尤其是绩效工资方面,更能体现出医改的亮点,只有这样更好的体现工作人员的按劳分配,按能分配,体现了卫生资源的相对的平等,能者上、庸者下,推行绩效工资的考核方案,有利也有弊,综合分析利大于弊,首先打破了大锅饭的情况,从而更能把工作分到位、到细节,明确自己的所做所为,不要昏昏噩噩。本人浅谈绩效工资实施前后情况。
一、绩效考核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施前提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地方政府以及财政、卫生等部门推行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的考核项目,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年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服务对其工作人员的考核。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自身的服务功能和岗位需求等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从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数量以及工作能力、居民是否满意等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把考核结果作为人员绩效工资的发放及职称的晋升、职位的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绩效考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很多单位已经认识到实施绩效考核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实践,但是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不成熟,更多的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不少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
首先,缺乏明确的目标,一般是已考核而考核,使得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绩效考核的目的定位比较笼统,例如,有的地方仅仅是把绩效考核当成政府补助的依据,并不是从促使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履行职能以及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导致社区卫生服务部门没有自发性和主动性的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对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在认识上产生了扭曲,更多是流于形式。其次,工作质量与绩效考核的利益还没有形成统一。虽然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工作需要很多部门的共同参与,而且很多地方也把考核内容多元化作为绩效考核工作实施的基本原则,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工作还是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具体的落实执行,其他相关者都没有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即使有所参与,参与程度也不高。
2、绩效考核的方法与工具不够完善,使得考核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首先,针对基层卫生保健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先确定基本的逻辑框架或理论框架,而不是从筛选具体的指标开始,在尚未理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应该遵循的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情况下,仓促的设计出一套针对性不强的绩效考核指标,并没有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这样的指标往往很难被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其次,绩效考核
缺乏规范的操作,绩效考核的实施存在随意性。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绩效考核的对策建议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绩效考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的定位和目标
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不仅是对单位的考核,还应该包括对中心个人的绩效考核,对个人的绩效考核是对中心工作人员业绩的认可与评定,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绩效考核也应该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以及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方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服务的积极性,维护其效率和活力。把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最低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和业绩效益挂钩的结构,合理界定工资各个部分的所占比例。
2、建立绩效考核标准,提高绩效考核效率
建立绩效考核指标库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不仅能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效率,也能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其功能,因此,无论针对工作人员还是卫生服务中心,都要确定核心指标以及被选指标,其中,核心指标是必须要考核的指标,被选指标是供参考的指标。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应该根据当地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划来选取适当的被选指标当作考核指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职工的考核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来选择被选指标。除此之外,绩效考核指标应该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不断更新,以此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3、按照服务内容确定社区服务中心的考核方案,将政府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工作中
一方面,在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考核对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按照工作性质、工作岗位以及工作内容等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例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绩效考核应该与基本医疗工作指标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合理确定政府补助的规模和数额,对补助的资金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监督控制体系,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防止补助资金被滥用。
4、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绩效考核的实施办法
9.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九
毕 业 论 文
浅谈临沂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 王
磊 学 号: 200908030112 班 级:
2009级社区管理班 专 业: 社区管理与服务 系 别:
初等教育系 指导教师: 黄加成
日 期:
2012年6月18日
目 录
摘 要..............................................................1 关 键 词..............................................................1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1.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2 2.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2 3.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3
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4 1.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4 2.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社区支持网络....................4 3.大力发展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5 4.建立社区养老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5 结 束 语..............................................................6 参考文献..............................................................7 致 谢..............................................................8
浅谈临沂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面临着严峻挑战。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家庭养老辅助方式,在我国部分城市已逐渐实行。但是由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不足、医疗保健网络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构建社区医疗保健体系等措施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对策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山东省临沂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9.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6%,这表明临沂市人口正处在急剧老龄化时期,已由年轻型向年老型转变。①(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为“老龄社会”。)事实上,临沂市同我国其他城市一样,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经历了三四十年时间的这个过程。又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该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②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在继续保持家庭养老的同时也亟需对该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善,于是,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此,我通过搜 ①② 姜琳,刘铮.中国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人[EB/OL].新华社每日电讯1版.李松涛,2030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EB/OL].中国青年报。2006-09-29.1
集各类信息对临沂市社区进行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因此我们根据临沂市兰山区民政部门的调查数据和自己实地调查情况,主要就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这三方面来了解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1.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
根据临沂市兰山区民政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有43.6%的老人反映社区内没有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的家政公司或其他机构,另外有30%的老人回答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公司或机构的存在,只有22.7%的人反映社区内有这种向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我通过与被调查老人的访谈,有近80%的老人表示只要价廉物美,还是十分希望社区里有这样的机构存在。这既说明了目前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日常照顾服务的缺失,也表明了老年人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2.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在临沂市兰山区民政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46%的老人反映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而当问及他们在这些诊所里看病有无优惠时,其中约有85%的老人给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当他们生小病时,有58.3%的老人选择到临沂市区正规的大医院看病,只有26.2%的人会就近去社区的诊所。而对于那些要到正规医院看病的老人而言,由于行动不便,在城市公共交通很拥挤的情况下,外出极其困难,即使到了医院以后,又因为大医院看病手续繁琐,还得跑上跑下不断排队,做各种检查,用老人们自己的话说结果是:老病没好,又添新病。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只有14.5%的老人“接受过”诸如此类的服务,有50.9%的对此“有听说过,但没接受过”,而另有30.9%的人对此是“既没听说过也没有接受过”。而实际上,老人们对这种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的形式还是持比较欢迎的态度,有超过一半的 2
老人希望有这种服务来为自己提供方便,他们十分期待建在家门口的护理中心和康复院。
3.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 依据临沂市兰山区民政部门统计数据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有43.6%的老人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与其他一二个老人下棋或打牌,有24.5%的老人选择与他人谈话聊天消愁解闷,另有18.3%的老人则喜欢自己一个人读书看报、养花鸟虫鱼,只有13.6%的老人经常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与其他老人一起跳舞做操。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老人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绝大多数活动都是独自一人或和其他两三人一起进行的,缺乏一定规模的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根据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R·Havighurst)的“活动理论”,老人只有积极的参与社会,才能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老人开始将部分生活内容向家庭之外扩展,设法从闲暇时间的安排中重新得到生活的满足感,因此,老人晚年生活的一个突出需要就是他们在闲暇娱乐活动方面的满足。③但由于老年人自治组织发展的不充分,他们的社会参与性并不强。调查中有近80%的老人在近三年内从未参加过任何社会活动,只有20%左右的老人参加了腰鼓队或健身队等社会活动。当问及老年人的晚年价值时,未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的老人中有76%左右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价值,有15%的人认为主要是干些家务或带带孙子,还有9%左右的人回答了“不知道”。而在参加过社会活动的老人中,则有7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还可以为社会贡献余热,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认为老年人对晚年价值的认识与是否参与社会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即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对自己晚年的价值较多是持积极的态度,而不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更多是持不积极的态度,是否参与社会活动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晚年价值的认识。④
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前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工作人员人数不够,这是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也是实际调查中各社区反映最普遍最集中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上级政府每年向 ③④ 邬沧萍等.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
每个社区只拨大约四五万元的办公费,基本上没有什么专项经费,而就是这四五万元钱还要去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包括计划生育、市容卫生、公共治安等在内的大大小小多达二十几项的各种任务。据有关社区负责人反映,实际上仅社区环境卫生的维护一项每年就要花费九千多元钱,此外还要支付社区七八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每年四五万元钱对于一个社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社区事务的繁多和人手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此外,现存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在阻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不论是政府机构的领导人还是一般的居民都没有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对于老人需要的服务或某些想参与的社会活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对于老年人的各类需求都持漠视的态度,简单的认为他们只要吃穿不愁就足够了。
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政府组织和推动的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家养老经费来源不能单靠基层财务补贴和社会募集,而应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起对于居家养老项目整体财政预算制度,并在现有投入基数上适当增加一定比例,在初步确保居家养老发展的需要后,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率,做到逐年有所增长,使需要得到帮助而未能得到帮助的困难老人都能得到帮助,从而将试行中的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措施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2.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社区支持网络
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精神慰籍服务。因此,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不仅仅只停留在补救性服务方面,而要同时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方面的服务,应建立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网、社区紧急救助网、医疗卫生保健网,为居家老人建档立案,全面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此外,应根据不同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采取不同层次的照料形式,努力发展成社区“志愿者服
务-托老所-上门服务-养老院”相互衔接的照料体系。如对低龄老人、身体健康的独居老人可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等服务形式;对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部分不能自理而又不需要全天候照料的老人以上门照料为主;对基本生活严重和完全不能自理、需全天候照料的老人应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
3.大力发展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
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如可以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 家等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等。在发展机构养老上,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 多渠道,发挥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
4.壮大社区养老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
由于高龄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社区设立养老专职工作人员,可以使其为高龄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定期上门了解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需求。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就设有专职的社区老年工作者,向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和专业咨询,包括指导老年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家庭医疗服务机构等,给老年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我们应积极建立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对高龄老人提供定期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首先,可以通过志愿者陪同老人散步、聊天以及读书读报等方式,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减轻老年人因为孤独、病痛带来的心理痛苦;其次,多个志愿者队伍可以轮流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比如做饭、打扫卫生、代买代购等。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化养老又未形成,因此就亟需社区养老服务这种新形式对家庭养老进行辅助。事实上,对老年人而言,社区是他们晚年生活最主要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和空间。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对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有一种深深的依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群对于社区的依赖性将逐步增强。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作为和谐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亿万老人的切身幸福和安乐,也直接影响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姜琳,刘铮.中国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人[EB/OL].新华社每日电讯1版.[2]李松涛.2030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EB/OL].中国青年报.2006-09-29.[3]邬沧萍等.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6]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致 谢
10.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十
一、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养
提高道德修养, 形成良好的社区道德规范, 是社区文化建设对城市社区居民提出的迫切要求。社区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市民学校、老年学校等, 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风尚, 加强形势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知识教育, 自觉遵纪守法, 尊重社区公德, 使文明素质体现于自觉的文明行为。通过社区舆论或群众评议对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品质进行赞扬, 大力弘扬邻里互助情、公婆体贴情、父母养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儿女孝顺情、夫妻恩爱情等风尚。深化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 形成一股无形的道德约束力量, 以影响社区居民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另外, 家庭是道德养成的基本场所, 是文化传承的细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活动, 有利于促使社区居民养成正直、善良、勤劳、节约等优良品质, 从而促进文明家庭和文明社区的建设。
二、大力培育学习型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传统社会正在向知识型、学习型社会转变。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就要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居民的学习, 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素质。首先, 从社区居民各自的实际需要出发, 科学确定学习内容, 依托各类社区文化学习组织, 努力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其次, 要做到社区教育的多层次, 从扫盲到初等到中等到高等到继续教育等, 做到多类型, 从思想品德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到文化休闲教育等, 做到多样化, 有学校式、有短训式、有互动式、有研习式等, 以满足社区成员各不相同的学习要求。第三, 不断提高郊区社区居民的网络技术水平。社区应努力针对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开展培训, 提高社区居民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从而引导他们进入互联网天地。同时, 要广泛动员由社区网络爱好者组成的社区志愿服务队, 积极主动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帮助解决社区居民在计算机故障以及网络应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后, 社区党员干部队伍要带头学习, 从而带动周围群众的学习, 在全社区形成学习、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风气。同时, 培育和壮大社区学习辅导员队伍, 共同营造社区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既要能满足社区居民做文明市民的需求, 又能增进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 社区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民歌民谣、风采展示、科普知识、书画摄影、棋艺门球竞赛、健身健美学校等文化活动, 为居民提供放松、娱乐、个性张扬和展示自我的条件和机会, 使居民享受现代文化生活, 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还可以社区论坛、知识讲座、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来开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倡导社会公德, 健康、环保等多种内容的教育活动。组织业余的、小型的、多样的社区健身秧歌大赛、太极拳表演、篮球联赛、保龄球、足球赛等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活动, 吸引众多的社区群众参加。从而使民族的、大众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群众,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聊吧、网吧等文化资源的监督管理, 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把社区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另外, 培育和壮大社区文艺组织和文化指导员、文化辅导员队伍, 不断推出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使居民群众享受社区大家庭的温馨。
结语
总之, 21世纪中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会越来越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追求, 我们要以新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新的工作方法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为社区精神文明进步和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杜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7.
[2]曾章秋.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对策研究[J].大家, 2010, (07) .
11.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十一
增强凝聚力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党建工作考察报告 区委组织部余宏杰
上海市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区,交通便捷,信息资源丰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环境舒适,生活便利,居民素质较高。辖区经济以商业商务业为主,区域内高楼林立。全区面积7.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万;全区下辖5个街道,设130个居民委员会,3264个居民小组。笔者最近深入考察了静安区社区党建工作,现将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汇报如下。
一、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党建的基本情况
1993年,上海市委根据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开展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10年来,静安区各级党组织按照市委的要求,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增强党自身凝聚 力和增强党在全社会凝聚力两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途径。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和“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通过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级党组织共同参与、团结奋斗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适应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网络,通过社区学校、社区工会、社区“谈心室”、“舒心工程”等形式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开辟了党建工作新途径;适应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对党员带来的新变化,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建立“静安党建”网站等载体,形成了主题突出、立体交叉、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党员教育新格局。
二、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党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群众转移到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以下 简称“两新组织”)中就业,“单位人”进一步向“社会人”转变,党的工作网络及组织建设如何向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各个领域延伸和覆盖,成为摆在全党各级组织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上海各级党组织勇于探索,迎难而上,努力加强社区党的工作网络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构建新的工作网络,扩大社区党建工作覆盖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把党建工作向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领域推进和覆盖,上海各级基层党组织根据实际,改变过去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党组织管理模式,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社区平台,建立了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党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区域化、社会化、网格化的党建工作格局。市里专门设立了社会工作党委,加强党对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区里成立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街道设立了综合经济党委,负责指导、协调各居民区党支部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居民区党支部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建立党员服务点,承担两新组 3 织党建工作。这样,形成了以区域属地管理为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力并进的网格化全覆盖党建工作新局面。----依托社区,加强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在非公经济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上海市各级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各种组织的发展特点,按照体内与体外相结合,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对规模比较大、党员和职工队伍稳定、有合适党支部书记人选的两新组织,在体内建立党组织;对规模较小、变化快、人员流动大的两新组织,依托社区、工业园区、人才中介机构等载体,在体外建立联合党组织。对尚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通过依托社区党员服务点、依托两新组织中的工建工作载体,以及通过选派党建联络员的办法,积极开展党的工作。201X年9月10日,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在考察静安区街道党建工作和中企大厦党员服务点后,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把支部建在楼上”,是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深化和拓展,是扩大党在城市社区覆盖面的有效载体。目前,在静安区的7900多家两新组织中,已建立党的组织234个。
2、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载体的创建。上海市静安区各级党组织坚持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情况,特别是社会多样化的特点,抓住把创新载体作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抓“结对共建”,提高基层党支部战斗力。随着上海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为进一步加强居民区党支部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强机关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推进上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新体制。1997年6月,静安区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和居民区党支部各自优势,立足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一步提高机关党支部和居民区党支部战斗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结对共建”中,机关党支部通过帮助居民区党支部抓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建立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谈心、党风廉政监督制度,完善和规范居委会的制度建设,帮助居民区党支部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增强居民区党支部的战斗力。实践证明,“结对共建”取得了良好的“双赢”效果,既提高了居民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 5 斗力,同时,也促使机关干部进一步深入了解基层情况,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
----抓服务党员,寓党员教育管理于服务当中。针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以及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国有单位党员转移到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中就业,“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一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他们转变观念,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党组织为党员的服务工作,从工作、事业、思想感情和生活方面关怀党员,寓党员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他们在市、区、街道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组织关系转接、党内互助等服务,帮助广大党员排忧解难。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建立党员服务点,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党员教育服务站,为党员提供党内信息服务,形成党内教育上下贯通的网络。同时,针对实际,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增强了党内活动的效果,既增强了党员教 6 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使党员感受到党组织“党员之家”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
----抓社区服务、为民服务,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上海市静安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把服务群众、服务社区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和开展社区服务、为民服务工作。一是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救助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加强社区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为下岗失业群众提供就业服务;二是在居民区党支部中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活动,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开展社区居民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四是发动社区广大党员,组建各种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组建社区党员治安巡逻队、党员护绿队等,提供社区公益服务;五是开展“党员奉献月”活动、“结对帮困”活动和“送温暖”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帮助特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社区党组织通过抓社区服务、为民服务,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增强了党在群众和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3、加强机制创新,推动社区党的建设。
面对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上海努力探索新的社区治理结构和社区党建管理模式。
----理顺关系,形成有效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在街道层面上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明确党工委统揽社区建设和发展;在社区管理方面,通过成立社区委员会、城区管理委员会等议事机构,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事务,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各系统的关系,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方式进一步转向协调、指导和服务;在居民区层面上,社区党组织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和保证居民利益统一起来,推动居民自治,发挥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的配套健全,使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领域得到了延伸和扩展。
----加强指导和考核管理,推动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前进。上海市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高度认识社区党建的重要性,加强对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帮助基层党组织及时总结社区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并予以推广;对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通过总结提升后,用 制度固定下来、并坚持下去。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管理,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实行目标管理,细化评估办法。坚持把是否解决了社区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是否维护了群众根本利益,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满意度不断上升;是否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是否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党组织的中心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作为社区党的建设考核标准。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表彰先进,督促后进,推动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前进。
上海市静安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党组织根据社区成员结构的变化,“凝聚力工程”为总抓手,整合各方资源,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公共服务网络为依托,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产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为百姓谋福利。从机关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的“结对共建”,到居民区党支部的“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暖百家心,解百家难”,到“听群众最想说的话,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干部群众最要办的事,做群众最贴心的人”;从党员服务点,到党的工作在全社会的延伸和覆盖;从 “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社区党组织在全社会编织起一张知民情、聚民智、暖民心的网络,以实际行动落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凝聚力是执政党的生命力,是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前提。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全党凝聚力的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上海市静安区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为总抓手,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党建工作路子。初步回答了基层党组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关心群众入手,卓有成效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三、加强我区社区党建的建议
江泽民同志在上海考察社区建设时曾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适应新的情况,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尤其要把社区党建搞好,这对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宝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向城市化过渡阶段,机遇与困难、挑战同在。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区社区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加快宝安的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找准出发点,抓增强党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执政党的生命力,是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前提。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全党凝聚力的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是党凝聚群众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主体。基层党组织缺泛凝聚力,再好的机遇也无法抓,再好的决策也可能落空,再好的条件也难以发展。只有增强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才能得到体现,才能出战斗机,才能真正发展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增强党的凝聚力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
2、找准着力点,抓居民区党支部建设。居民区党支部是社区工作的政治领导核心,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的重任,担负着领导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发展的重任。我们要花精力、下大力气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战斗力,保 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去,加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促进社区各项工作服务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3、找准落脚点,抓服务党员、服务群众。要抓好服务党员的载体建设,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探索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以服务先行,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中,取得实效。抓好社区管理服务,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有效载体,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落实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社区管理,大力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产业化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推荐阅读:
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设计11-06
社区最基本的功能07-09
增强环保意识优化育人环境06-28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07-07
社区服务标语版07-20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08-02
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08-0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09-27
社区服务策划书11-19
社区改善服务工作措施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