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2024-06-22

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精选13篇)

1.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篇一

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论文

一、课堂环境生活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老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过年时,大家都爱在门的两旁贴上春联,有些对联寓意丰富,在此,可利用这一习俗,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对联到学校中来展出。这样,既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神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能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语文积累。又如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精点一百” “步步领鲜” “使用蓝天六必治,让你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用错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在假期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查找,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再如秋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学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因为学生喜欢活动,特别是到户外去观光、体验,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一活动,也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先通过全班朗读,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地取材,虚拟情境,尽情发挥。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强烈,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线索,并依据这一线索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内部语言。真正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实现了情感的流露,学生们都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

3.学一学,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如学了《万里长城》后,可让学生分小组去找找民间的古老建筑。在此,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且对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此外也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教师也可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野外游玩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4.品一品,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西湖》一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重点句,用自己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5.动一动,感受生活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倾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又会别有一番景象。此外还有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教学生活化,就能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将语文学习还原与生活中去。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篇二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许多学生厌学、畏学, 加上语文学科中“少慢差费”现象严重, 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如何扭转这一现状, 我认为,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推进语文教学生活化进程是最好的出路。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 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具体体现在:

1、课前演讲体现生活化。

新课程《语文标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利用课前三、五分钟进行演讲, 内容大多自己选择, 可以评价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 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这样按照学号坚持进行, 可使每个同学都有当众说话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阅读、写作教学体现生活化。

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已为人们所共识, 就阅读教学而言, “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 不是水泥的隔离层。” (刘国正语) 教学语言宜与生活实用语言贴近, 教学内容宜有时代特征, 书中的间接生活宜与现实生活接通。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 应根据不同的课型,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变单纯的读读答答为演演、画画、写写, 让学生成为演员、画家、作家等。

课堂训练着眼于生活。即应以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为出发点, 可把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融在课堂训练体系中, 学以致用, 常学常用。所用训练材料, 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课文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引导他们感知社会生活。例如, 那一次, 我给学生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这篇文章语言朴实, 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能让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会呢?于是,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回家作业:每天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小时。一个星期以后, 我让学生根据观察完成命题作文《背影》, 课堂上出现了以前少有的全班埋头写作的情景。看着学生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 我被文章中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看着看着, 我由衷地笑了, 这就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又如配合团组织搞一些纪念性活动, 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这样,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提高了思想认识。成立语文活动小组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增长能力,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些活动为课堂学习语文作了良好的铺垫。

3、课堂学习方式体现生活化。

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的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 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 大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比如有的习惯于听觉学习, 有的习惯于视觉学习, 有的喜欢独立学习, 有的却喜欢在小组中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 能自己说的一定自己去说, 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进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 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 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 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 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 都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而语言文字又是思想情感、科学文化的载体,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内容,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学好语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那种死守着课本不放, 而忽略教材以外广阔天地的阅读教学, 显然已不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课外书籍它们不是对生活的一般描绘, 而是对有关生活现象的一种深刻解剖。或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 或抒发一种博大的情怀, 或抨击一种腐败现象, 或歌颂具有时代特色的杰出人物等, 加读这些时文精品,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客观事物进而认识生活的方法, 陶冶学生情操。

三.师生关系生活化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前提,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环境中最基本的关系, 不但是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 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 甚至超过与父母的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提供了满足。在这样的关系中, 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 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 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 他们体会友谊, 充满力量, 感到自信, 从而喜欢集体生活, 喜欢社会生活, 对人生充满希望, 进而形成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 这种心理品质还可以升华到更高层次, 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 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建立平等、民主、朋友似的师生关系。经常深入学生之中, 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 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成为学生的伙伴, 学生的朋友, 学生的师傅, 学生的“父母”。只有这样, 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发生质的转变, 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小名”来称呼他们,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很亲, 就像自己的父母、朋友一样。这样就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从而使学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环境氛围生活化

教学的环境, 主要指教室, 也就是“学生的家”。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都处以狭窄封闭的教学环境中, 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 教室成了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为了使学生随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氛围, 我在布置教室时尽量做到生活化,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每学期一开始就发动学生精心布置, 建立生物角, 粘贴名言警句, 设置语文园地、知识窗、展示窗、擂台赛、未来作家栏、阅报栏等等。让学生有一个收集锻炼的机会, 也给了他们展示的舞台。比如在生物角中, 通过养蚕、金鱼、泥鳅、龙虾以及各种花草等等,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习作, 而且还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作用。

3.小学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来自于生活的直接经验知识,比较注重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的传承。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

一、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在学会生活本领的过程中获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语文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的专长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有专长,并要敢于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专长。在学生对自身专长的展示和表现中,往往会使学生获取许多语文的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别具一格,视角独特,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很有裨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来自于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生活之真、善、美是需要发现的。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是获得语文教育 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 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生活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写信、辩论的过程中,就可以激发学生极大地热情,使学生在实际的事情上感到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活运用语文的“本能”与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写好每一篇作文 ,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写信、写日记、、写随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习惯。

二、课堂生活化的意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感受,什么地方最能无拘无束?那就是家,在家里你不用避讳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学语文课堂不妨来仿照“家”一下,把几张桌子摆在一块。如此设置,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一家人在吃饭,他们会放下包袱畅所欲言,彼此轻松输快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同时,在这个大家庭中,教师犹如家长,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会变得融洽无比。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这一特点,我常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或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三、精选生活素材,拓展学习时空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和工具,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竞选“生活素材”,教师应以教材为范例,帮助学生在所学书本知识和个人生活经历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用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内容,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学生认知发展,因此,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下深工夫研究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重组,“化简”书本知识,开放课堂,拓展学习时空。

四、生活中孕育教学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其一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級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其二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4.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心得 篇四

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有意或无意把学生关闭在教室这一封闭的空间里。预习课文在教室里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品味课文在教室里面,学生作文也封闭在教室里面。“班班通”设备普及之后,不少教师求简单,通过网络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的外延。这种因课本知识学习而引发的,通过网络拓宽学习外延的办法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单纯的课堂学习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依靠网络丰富学习途径,是对知识学习链条的延展,确实值得高兴。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学习方式都相对封闭,都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很难获得独特的、心动的且非常鲜活的体验。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

笔者认为,课本中的语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客观写照,反映了作者的独特体验。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情感等方面都与作者有着迥然的不同。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往往体验非常浅薄,一定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相似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才会生动高效。

以作文教学为例。我认为教师在教和学生动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做好一门必做的功课——走进生活,去感悟、体验,收集素材,为教和学做好准备。

我曾布置学生写一个关于菜场的作文片段,就是这件小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一个学生的看法。当时,我布置完作文任务后,一向被被其他同学视为作文水平很烂的学生A,写了一篇充满闪光点的作文。这篇作文在班上作为范文念过之后,一下子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这篇作文生动地记录了人们在菜场里买菜的热闹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大肚子的包菜、红红的萝卜、碧绿的青椒、又长又粗的大葱……它们静静地躺在案板上,等待着顾客前来挑选。有些蔬菜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它们非常讨人喜爱,顾客频频光顾;有些蔬菜却像一个个倒霉的娃娃,没有人愿意搭理,它们垂头丧气地寂寞地呆在一边,生着闷气……”与这个学生交流后才知道,为了写好这个片段,他放学后专门去了一趟菜场,并在里面仔细观察了半个多小时。学生B平时写作文非常不错,这次写作文却掉了链子,用他的话说是过于自信,完全是“凭着感觉走”。看来,宋代理学家朱熹力推的“格物致知”的理论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非常实用。先哲倡导学习者走近事物获得知识,这与我所推崇的生活化教学理论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这本大语文教科书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对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非常有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接触生活,教师还应引导家长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旅行,去探索未知的城市,未知的风景,未知的领域,这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非常有帮助的。

生活化的教学理论同样适用于阅读教学,且非常有效。学生们面对的文本都是生活内容的抽象或者具象的反映,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越多,积累的生活影像和感悟越多,分析文本的时候,就会越轻松。反之,会非常困难。以分析文言文为例。我国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撰写的《小石潭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描写了小石潭的水至清的状态。如果单纯听老师讲解,一是理解费劲,二是觉得不可信。如果有学生真的见到过小石潭,或与之类似的水体,便会很容易理解文本,便会很自然地将文本和他所见到过的小石潭或类似的水体对应起来,并感叹作者用语之精妙!如果学生缺乏亲身经历,就算当时能听懂,但是“若空游无所依”究竟是什么状态,心里还是会非常模糊。

生活化的教学理论也适用于识字教学。教师教学生字的过程比较乏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此兴致一般不高,效果也不佳。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到牛奶盒、文具盒、超市商品等物品上寻找自己刚学习的汉字,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非常值得一试。

5.关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篇五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品格的培养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现实生活的外延,但是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缺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也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在新的时期,需要打破语文教学与生活间的“屏障”,让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去,为教学服务。本文将简要阐释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含义并进一步探究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探讨

“文学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语文也是如此。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源泉所在,天然具备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语文教学方面越来越关注学生运用语文,用语文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对于刚进小学的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没有没有系统的接受过语文教学,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阶段时期的教学。

一、语文生活化观点的简要阐释

何谓语文生活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将现实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为虚拟的课本寻找到强有力的现实支撑。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语文,让语文教学变成“活泉之水,活木之本”。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思想价值理念的构建。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作用,而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不断探索和体验,逐渐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语文作为学科之母,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情况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积极探讨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将“应试语文教学”转变为“生活化语文教学”,建立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微妙联系。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生活与教学间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的理解出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间的“相似点”,比如在学习《初冬》这篇文章时,如果季节刚好为冬天,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来到操场,感受冬天的萧肃与凛冽,并让学生发表对于冬天的认识或感受。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中,不仅让学生第一次对冬天进行了审视,也有效的建立起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帮助教学更好的推进。其次,在教学中要留有疑问,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答案。在学生学习蔬菜水果生字这一板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大部分的蔬菜都是绿色但是它开出的花却是粉红或是红色吗?大家还知道那些不是绿色的蔬菜吗?你能写下它的名字吗?”通过提问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询,查找书籍等方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甚至学习到了很多的新的生字生词,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分享。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留有想象空间的部分进行“补全”。比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课文的结局为“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后来的结局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观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注重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并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教学设计。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积极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语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比如在学习《阳光》这一篇目时,在天气好的时候将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带来的温暖,并告诉学生禾苗变绿了,小树变高了,小溪流动歌唱都是阳光的功劳,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美景如果没有了阳光那么就不复存在了,不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而在学习《燕子的妈妈笑了》这一篇文章时,在阅读阅读完毕后,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形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展现,将原本单调的文本内容具化为生活中的情境,学生每次进行阅读时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些有趣的画面,语文学习就变得不再单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了。

(三)注重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推动教学进行的关键所在,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一般说来,教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学与生活间的联系。首先,要为教学创造一定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课本表述的那种情境中去。比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这一篇目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你的小伙伴不慎在游泳池内溺水,你会如何施救呢?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寻找解决办法。有人说把游泳池的水放了,有人说去找爸爸妈妈,有人说直接跳下去救他。但是不管是何种答案,都将学生自身与司马光的处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其次,开展辩论,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辩论中学生很容易迸发出全新的意见与观点,这些都是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以证明。同时,在辩论中也很容易学习到其他同学的宝贵意见与观点。最后,从生活情境问题出发引出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时,老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平时都喜欢玩纸飞机,但是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的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会掉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只要读懂了下面的这篇文章就能找寻到答案,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地球爷爷的手》吧。学生为了解决教师的问题往往会更加用心的去阅读,去感悟。同时生活中的寻常问题也拉近了课文与学生间的距离。

结束语: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新时期教学的巨大突破,在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在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与教学的紧密联系,推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生活化,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新时期的教育重要理念,也是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活时代活水”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6.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篇六

一、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听众”, 教师是“朗诵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浪费了学生和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而且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 为了改变语文是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 教育工作者就需要解放语文, 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做到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回归本质。

小学语文的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活的结晶。因此, 学好语文的前提就是需要懂得生活。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板一眼地板书朗诵, 学生呆若木鸡地瞪着黑板, 现代语文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个方法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老师的教学负担。通过联系生活、将教学内容放置到生活中去的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教学形式

(一) 到生活中去

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进入到生活中去。要知道, 虽然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生活, 但是却不完全等于生活。小学语文课本教材的内容都是取自于生活然后经过加工处理的。因此, 学生对于书本的内容不一定能够完全地领会和贯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学生有时候就不能够完全地懂得理解课本的内容。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揣摩和理解。教师要教导学生一定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和体会, 要帮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这样, 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有请教他人之外的选择, 不得不说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够被课堂所限制, 而是应该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 再现生活场景,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要知道单单观察生活还是不够的, 同时还需要将生活情景再现。小学语文课本教材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记录了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因此, 学生不仅仅需要观察生活理解这些内容, 还要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将这些内容再现出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有些书本内容是学生比较陌生的, 学生学习起来不顺利。因此,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等多种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之下, 学生就会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之中去。

(三) 体验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生活, 学生才能够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特点还是感性的, 因此老师应该牢牢抓住学生这个时候的思维特点, 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课文描写的形象或者说景象就算是再生动, 如果是没有经历过的话, 那就是难以想象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学生亲自走出去看一看、瞧一瞧。比如当课文讲述到春天的美景的时候, 老师应该带学生到一些最能体现春天之美的地方去看看走走。当讲述到劳动辛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力所能及地尝试一下劳动的感觉。这样学生对于书本的内容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只有到生活中去语文才能够真正的焕发升级、迸发出真正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理解生活、明白生活, 更加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将所学所想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懂得更多。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甚至可能出现创造性的想法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间去,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懂得更重要的是运用。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语文教材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 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联系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书本的内容。此外,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完成书本的内容, 而是要将思维发散出去来联系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和技巧。从生活中去发现素材并且不断地积累素材。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客观的提高。要注意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联系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联系, 在不断的积累之中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促进学生成绩提高, 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 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摘要: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因为语文的外延可以一直延伸到生活的深处, 所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说的就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生活是语文取之不竭的源泉, 为了满足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要求,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有必要使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在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认识, 主要谈一谈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周之.小学语文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生活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8-01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因

1.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库

生活就像一本大的教科书,不仅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可见,语文作文变得生活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记录生活,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作文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用语言真实地表述出来,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文思枯竭,想不到要写什么内容。可见,生活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生活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

生活就如同一本丰富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生活中的人,还是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对学生起到一种启迪和教育作用。并且人们从生活这本素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比其他任何教材都更具教育价值和意义,影响程度也比较大。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思想上的认识和他们真切的情感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生活的领悟能力以及总结生活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便拥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对于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太多的限制,比如,作文的题目、内容及结构,甚至是作文的思想等,这样就致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一些活力和灵气。高中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可以对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选材范围及方向予以规定,比如谈勤奋、议环境等作文话题。至于如何进行选材和选题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表达什么样的认识和体验,文章创作整个过程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总之,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写作意愿,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最终实现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2.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好比泉源,文章好比溪水,如果泉源丰盛而不枯竭,那么溪水自然会流淌不息。”因此,高中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紧密地联系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把理性知识和感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思路。

(1)实地观察式作文教学:说到莫泊桑,我们都会想到著名作品《项链》。其实,莫泊桑在写这篇文章时,曾受到他的教师的教育和指点。起初,教师让莫泊桑每天观察从门口经过的车夫。然而,莫泊桑不知道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后来,老师就告訴他:只有用一颗认真的心去观察生活,才能发现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自此,莫泊桑就听老师的话,认真地观察和研究生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大作家。高中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认真地记录下生活中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事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饲养一些小动物和花草虫鱼等,多培养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和民俗,为写作积累素材。

(2)生活娱乐式作文教学:丰富多彩并且紧张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教师在教导学生写蜗牛生活素材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抓来一些蜗牛,认真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生活,有的学生用菜叶去喂养蜗牛,有的同学把蜗牛放到屋外,让蜗牛感受一下阳光的味道,还有的同学拿蜗牛和同学比赛跑步。通过生活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使他们深刻地体验生活,将生活用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3)阅览模式作文教学:阅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及丰富学生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将阅读发展成自己的第一兴趣,并且将其作为作文教师生活化的一个口号。虽然学生在写关于亲身体验的作文时,可以写出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在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文学的影响下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还应鼓励学生多听一听时事新闻、经常上网浏览一些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关的文章,还应该多模拟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渠道。

3.优化作文的评分机制

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分的过程,要在肯定学生作文优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合理的修改建议,这样不但不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还应该注意一点就是学生的性格差异性较大,事物又都具有多面性,这就致使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实现逐步提高自身作文教学水平和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占东.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1期

8.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篇八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生活语文化-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作 者:黄家利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中心小学,广西钦州,53502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1关键词: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

9.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 篇九

[摘要]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语文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使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生活化 实用性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形式,语文训练基本上脱离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在蓬勃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联系生活、切近生活成了一种趋势,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出现了一片新天地。教材的编写能逐步结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和技能紧缺人才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本着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内容浅易,完全贴近学生的入学水平,语文活动和口语交际设计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如2005年秋季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材之一的《语文》,就非常注重语文训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进一步探讨中职语文教学如何贴近生活,提高实用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正视学生的语文基础,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后续,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才选读中等职业学校等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像对高中生一样要求他们,要认识到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我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我特意带了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有条不紊地介绍手中的荔枝,并挂出与他们专业有关的汽车发动机图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说明,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可见,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注重语言表达教学和应用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用写作的能力?

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职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知识短文《说话要文明礼貌》时,我联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为学生“经营汽车维修保养”课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合作,或由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或由学生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交谈的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淀》时,以人物语言与性格间的关系为

赏析小说人物语言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沟通技能的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比分析人物语言来欣赏小说,体味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口语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拓展练习和情景模拟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为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

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它和人们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频率最高,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训练教学,从汽车广告到汽车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天地。?

三、中职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阶段中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要求上要降低难度,突出应用性,建立起“低起点,宽适用”的基础平台,促使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因此,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可以把语文学习和计算机应用、汽车营销、电子电器营销等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做“老师”,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汽车维修服务、电子电器销售、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

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样,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他们学得有味、有劲,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跳出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更切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参考文献:

10.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几点思考 篇十

关键词: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有以下几点心得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年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老班长为了小战士们可以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甘罗十二为使臣》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甘罗带着使命觐见赵王,受到非礼待遇后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甘罗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口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葡萄沟》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情景:大家坐在葡萄架下聊天、吃葡萄的情景。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我们这儿家中有葡萄架的孩子很多,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吃葡萄,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文中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班上一个同学病了,污物喷射而出,溅在其他同学身上,同学们并没嫌弃他,还连忙帮忙端茶递水、打扫地面,等等。可以让同学说一说,写一写。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可以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认识。也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我们家乡巴东的长江大桥、无源洞,邓将军墓等,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历史教学资源。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在农村,可以让学生写写农村生活劳动场景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1.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思考

“在生活中寻找教育, 为了生活而进行教育”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出的教学理论。作为我国的国语课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语文更是培养孩子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基础的重点课程, 需教育工作者们投入更多的心血。通过生活化教学, 让小学生从枯燥而抽象的理论知识中脱离出来, 从而为小学生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赋予教材内容新鲜的活力和生命状态, 让老师引领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在生活中与语文进行沟通,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即为语文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围绕教师和小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意识进行语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 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等基本能力的重要手段, 更是赋予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关键之一。全面发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致力于小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 不仅能从基础开始为国家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更能丰富教职人员教学的方式方法, 突出学校的特色教学, 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以创新为动力蓬勃发展。

二、实现并优化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1. 从生活中挖掘语文

因为大多小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还不足, 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职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普及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困难指明了解决方向。所谓生活化, 就是要将语文与生活联系, 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痕迹, 从而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实际存在, 并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自觉构建专属于语文的学习理念。例如:一位小学生无意间在学校里捡到了五十元钱, 但是他没有将其占为己有, 而是选择上交学校或老师。相关的辅导人员首先要对该生拾金不昧的精神进行公开表扬, 然后指导该生写一则完整的招领启事, 贴在学校布告栏上。之后, 教职人员要在全班对整件事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并挑选几个学生说明自己针对这件事情的想法。此外, 教职人员要组织全班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对整件事情进行相互讨论, 然后要求每位学生以讨论结果为基础, 以弘扬拾金不昧的精神为目的写一篇简短的表扬稿, 并从中挑选优秀稿件, 在学校广播站进行广播, 宣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样,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也加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提升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

2. 创建生活化式情景教学

情景式教学也是现今学校教学模式的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将情景式教学与生活化教学融洽地相结合是现今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能通过直观的感受和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而生活化教学则能将生活融入教学, 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了解知识内容的乐趣所在, 两者相结合, 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实践的认知, 对生活的热爱。因此, 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获益匪浅。例如:学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 制定合理的教学时间规划, 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当地博物馆、文化馆或科技馆等主办的相关展览。在进行集体参观前, 校方要和辅导老师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些学生, 并针对各个展馆及展出物品对其进行观展前的具体讲解, 让其在集体观展时作为向导, 为其他学生讲解展馆和展物的由来、构造等相关历史内容, 从而锻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学生, 同学的阐述更能其理解知识的内容, 各馆特有的情景氛围也能让其孕生出精神上对所看到的事物的感受, 开拓自身视野的同时对不同事物产生不同的好奇心, 进而增强自身的求知欲望。

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创造教学情景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进入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之后, 再通过多媒体情景教学带给学生另一种学习上的享受。例如:在学习四季类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带到室外, 让其观察该季节的相关特征, 并让其将观察到的特征记录下来, 再互相讨论。然后, 进入多媒体教室, 通过四季的图片, 配上符合四季特征的音乐, 让学生直观感受四季的变化给大自然创造的美, 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培养了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的能力。

3. 布置生活化作业

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布置作业这个环节还保持着陈旧的思维模式, 不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只为学生留下书面作业或短期性作业。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 就是要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生活, 至关重要的作业环节当然更不能例外。短期性的作业, 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对生活中助人为乐、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的日常生活和朋友的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来进行文字表达, 让其感受人的情感赋予文字的魅力。除去短期作业, 教师还应布置长期性的作业, 让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种下一颗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 每天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并写下生长记录, 半个月、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之后再让学生对这次作业进行讨论和总结, 让其感知自然赋予生命的真实意义。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为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更为小学生各方面基础能力的培养添加了一剂有效的催化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还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全面掌握其特征, 进而提升小学生学习成果为目标, 对其进行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海英.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摭谈[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21) :360-360.

[2]刘娜.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3, (23) :184-184.

[3]措姬.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大观周刊, 2013, (6) :152-152.

12.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篇十二

语文从何而来?学习语文有何用处?这个看似很大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语文在我们的生活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谁不是从咿呀学语就开始和语文打交道的?你看,我们见过很多的家长,孩子还在襁褓中呢,就天天教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语文与生活。

一、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一切学科学习研究的基础,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的一种重要技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望,但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它在人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数理化”思想的禁锢,使人们越发不重视语文了。甚至有中学生放言:“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固体;音乐、美术和体育是液体;而语文是气体。”由此可推想语文受重视的情况略见一斑。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曹操大喜。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中国文字很了不起。中国文字分为六书,也就是说有六种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杨修所说的那个“阔”字,就属于形声字。曹操是三国时候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学问是很深的。那天也许是他想和工匠们开个玩笑,或是想卖弄一下学问也未可知。他当然知道门里面加一个活字就是阔,也就是宽大的意思。可是工匠们不知道。那些工匠祖祖辈辈还不知道字是什么,他们怎么去理解呢?好在有个杨修,杨修也是很有学问的,他知道门里面加个活字就是阔!如果不是杨修,那些工匠也许会有大麻烦。你想,丞相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这园门太宽了,你们还不知道改,该当何罪?拉出去,斩了!一个冤假错案就这样形成了!你说语文重要不重要?

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曲,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立即被其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甚至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这么丰厚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去学习呢?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她试图改变一个人的性情,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无奈和崇高,更能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自然、人、事,也包括自己,一句话,语文教育就是努力让人变得更像人。她让你谈吐自如,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自然流露出一种文化的底气和精神的意蕴。

二、牵手语文,爱上语文

刚才提到谈吐,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谈吐的技巧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也不少。首先要正确使用普通话,第二要掌握语速,再就是语气、语调,还有就是注意语境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普通话现在应该不是个大问题了。你看大家现在都在使用普通话了,交流起来也方便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天南地北的人汇集到一起,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交流语言还真不行。

除了学好用好普通话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温家宝总理在洛杉矶会见华侨华人时讲话,我们注意到了温总的语速不是很快,语气语调却很强硬。为什么呢?他生气了!他愤怒了!他要警告日本一小撮人!所以他的语速比较慢,表情很凝重。而且加上了肢体语言——手势、环视四周等。再来看一段温家宝总理在洛杉矶会见华侨华人时的新闻稿,两个片段,内容一致,但是语气语调包括语速大不一样,前者肢体语言明显,后者根本就没有。为什么?前者是国家首脑对日发话,表明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对日方无理无礼举动的愤慨,也可以说是最后通牒!这样,温总这话一出,日本立马放人。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伶俐的口齿、流畅的谈吐不可或缺,灵活的教法是重中之重,而这些如果离开了火热的“激情”,就像缺水的植物——蔫了,哪里还能有生机!激情是优秀教师的名片,激情体现教师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我坚信,“激情”是教学的第一要素。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每一位同学,成为我教学中追求的目标。我时常告诫自己,要牵住“幽默”的手,带幽默上路,分享给每一个爱学习的同学,一定要用“快乐”开拓他们的思维。

本该苦口婆心的说教,一旦换一种方式,不妨照直说下去,不但显得风趣,还为让人接受。例如许多交通广告都这样说:“为了您的安全,请中速行驶”,这样说未尝不可,意思明了,语言恳切,可是呆板,不惊人,回首率低。更含蓄深情一点的劝告还有“司机贪饮一杯酒,亲人悲流两行泪。”但总是真情有余,风趣不足,那么,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怎样呢? 我看过这样一些广告——

——美国西海岸一条公路的急转弯处有一个广告牌:“如果您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 ”。另一拐弯处写道:“假如现在你还不想拥抱上帝,请将时速减至30英里。”

——这里有一个我们自己的——北京某段公路广告牌:“您要知道,汽车不是一下子能站住的。”

——还是美国的—— “电线杆自卫时,会给汽车和司机带来伤害。”

—一辆满载复印机的货车在某公路上行驶,车上贴着一醒目的告示:“小心驾驶,阁下无法复制。”

汽车不会游泳我们都知道,可是有些人还是快速的冲进海里,后果很严重;上帝很多人都心存敬畏,特别是西方人。可到现在还没有谁说乐意和上帝拥抱的,这就是幽默的力量!还有一些车尾交通广告,采用拟人手法,善意地劝告人们小心开车,防止碰撞“别吻我,烦着呢!”同样是提醒告诫,这些幽默风趣的,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会让司机在紧张的行驶中获得轻松的感觉,在枯燥的旅行中发生会心的微笑,从而明白深刻的道理,获得深刻的启迪。

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意,美好的语言就会脱口而出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巧用“环境”,使谈话的气氛轻松。刚刚读了贾平凹的《好读书》,对那深化主题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玩味不已,听这一段——“手上何必戴金银,金银是矿,手链也是矿嘛。”“好读书者就得受穷。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将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在市东买下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饭盒里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来回家修下浴池…”这几句数落“好读书”者“不懂得生活”的诙谐之语,似贬实褒,既赞叹了读书者的高洁品德,又讥讽了那些投机取巧,损公肥私的丑行。诙谐之语引人自醉。再来看几个故事:

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刚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亦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个字。人们围上来看,都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继续写下两个“奈何,可奈何”,众人立即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只见郑板桥笔走龙蛇,刷刷地写下了下面三句诗:“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至此大家才如释重负,众口称赞郑板桥能即景赋诗,才思敏捷。特别是在“奈何,奈何,可奈何”这种大煞风景的句子之下,摄情入境,即景抒情,竟能刻意翻新,反贬为褒,堪称奇才。究其底,作者摄景入情,肆意的铺垫蓄势,突然抖出主旨,平中见奇,更胜一筹。这可谓平中出新的经

典例子。

纪晓岚嘲讽群臣的诗更是此类典范,“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当众臣还在为前面两句的“平庸”而指指点点的时候,随口咏出的“惊世”妙言让群臣汗颜,而无地自容。“刺”虽不多而刺到痛处。真可谓陈中出新,新“意”逼人。还有朱元璋的“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二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破残星与晓月。”

诚然,写文章要流畅自然,挥洒自如,不雕饰,不造作。苏轼说“文理自然,姿志横生”。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王国维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这些无疑都是至理臻言。真正优秀的文章当像苏轼所言:吾文如万斛涌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听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只有这样,才能不拘泥于成法,才能从丰富多彩,纷繁芜杂的事物中抓住它的不同的特征,随物赋形,写出新意。但人们又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中见险,平中见新最可贵。

13.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篇十三

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淮阳县实验小学 冯 琳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悟生活并磨砺人生。我们主张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一、做到亲身实践与教学难点链接

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然后将实践后的情感体验带入语文学习中,与课文描写的情景融为一体,许多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譬如,过两天就要学习《劳动最有滋味》这一课了,劳动为什么会有滋味?劳动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为什么劳动最有滋味?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为此,可以特意安排了一次野炊,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包饺子,在实践中去体会文中所写的作者对劳动的感受。开课了,老师先让同学们谈谈这次野炊的体会。有的说:‚我在家里从不做饭,可这次野炊我亲自动手了,胃口也特好,我吃了两大碗饺子!‛有的说:‚这次野炊很有趣!虽然很累,但回味 无穷!‛老师随即请同学们翻到《劳动最有滋味》一课,将‚我们的饺子会使我的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要不,怎么劳动会改变个人的气质呢?‛等难懂的句子勾划下来,自由品读,读到关键处示意他们停下来仔细体会,然后自读全文,开放式讨论并总结。有的同学说:‚我在吃饺子时体会到了劳动那甜美的滋味!‛有的同学说:‚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比上劳动后的滋味,劳动让我充实、幸福、满足,所以劳动最有滋味。‛就这样,学生自然地进入语文学习,带着实践后的真切感受,他们学得轻松自如,难点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二、做到社会现实与历史场景链接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了解、体验与感受,很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老师应先从学生那几天最关心的新闻热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谈起,当学生说‚首都加拉加广场上委内瑞拉群众点起蜡烛悼念查韦斯的场面十分感人‛时,教师顺势说道:‚可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在1976年的中国天安门广场上也出现过同样,不,比那更感人的场面!而且也是悼念一位总理的去世!‛在学生们专注的倾听中,教师对两位总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就对本民族的贡献而言,周恩来远在拉宾之上!然而以色列人民有悼念拉宾的自由,当年的中国人民却 没有这种自由。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人民才能尽情抒发自己的哀思,面对高山大海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结果这堂课上得很成功。而成功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以‚查韦斯逝世‛导入,用学生熟悉的电视镜头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历史场面,进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三、做到语言文字与生活实际链接

‚生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它显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如果把它恰当地与课堂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联系在一起并加以利用,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古井》时,便有这样的体会,这篇课文赞美了古井对人们无所求,无私地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风格。为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老师出示学生找出的:‚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它那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全村儿女‛这句话,并在‚温情的母亲‛下加着重号。要求全班同学进行开放式讨论。自由发言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怪问题:‚老师,我家爸爸最爱我!为什么把古井比成母亲不比成父亲呢?‛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问题‛。不多时,一位同学红着脸举起了手:‚因为爸爸没有乳汁,妈妈才有‛。同学们笑了,可就在这一笑之间,在这位同学虽不完全准确,但贴近生活的答案中,他们都明白了古井用井水哺育全村儿女就像是母亲用乳汁养育孩子一样,是作者用了一个亲切而恰当的比喻,表达了对古井深切的赞美之 情。

四、做到创新拓展与现实生活链接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只有‚理解和认同‛是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给予学生挑战历史、挑战权威的机会。如在学习《动手做做看》之前,老师先把科学家朗志万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再学课文,孩子们个个眼中闪着光芒。在学习《捞铁牛》时,学生经过自读、讨论知道了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体会到怀丙超人的智慧。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黄河泥沙成灾的实际想一想:‚如果当时让你来捞铁牛,你会怎么办?‛学生个个兴趣大增,经过热烈地讨论,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位同学的主意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他说:‚我将准备的2条船增加到4条船,2条船装满沙拴住铁牛,捞铁牛时,将沙铲到另外的两条空船上;捞第二头铁牛时,直接用后两条船拴住铁牛,再将沙铲到前两条船上。用这种办法把8头铁牛一只只捞上来,即省时省力,又不往河里倒沙子,保护了黄河。‛瞧这种办法多妙!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只有学生的心灵与生活实际碰撞出火花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上一篇:2022年度素质拓展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深圳光明七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