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采薇的诗意(共12篇)
1.诗经 采薇的诗意 篇一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艰苦、强烈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心绪;末章以痛定思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句式与比兴手法,集体现了《诗经》艺术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诗句之一。
诗经采薇的拼音
采(cǎi)薇(wēi)采(cǎi)薇(wēi).薇(wēi)亦(yì)作(zuò)止(zhǐ).
曰(yuē)归(guī)曰(yuē)归(guī).岁(suì)亦(yì)莫(mò)止(zhǐ).
靡(mí)室(shì)靡(mí)家(jiā).玁(xiǎn)狁(yǔn)之(zhī)故(gù).
不(bù)遑(huáng)启(qǐ)居(jū).玁(xiǎn)狁(yǔn)之(zhī)故(gù).
采(cǎi)薇(wēi)采(cǎi)薇(wēi).薇(wēi)亦(yì)柔(róu)止(zhǐ).
曰(yuē)归(guī)曰(yuē)归(guī).心(xīn)亦(yì)忧(yōu)止(zhǐ).
忧心(yōuxīn)烈(liè)烈(liè).载(zǎi)饥(jī)载(zǎi)渴(kě).
我(wǒ)戍(shù)未(wèi)定(dìng).靡(mí)使(shǐ)归(guī)聘(pìn).
采(cǎi)薇(wēi)采(cǎi)薇(wēi).薇(wēi)亦(yì)刚(gāng)止(zhǐ).
曰(yuē)归(guī)曰(yuē)归(guī).岁(suì)亦(yì)阳(yáng)止(zhǐ).
王(wáng)事(shì)靡(mí)盬(gù).不遑(bùhuáng)启(qǐ)处(chù).
忧心(yōuxīn)孔(kǒng)疚(jiù).我(wǒ)行(háng)不(bù)来(lái).
彼尔维何(bǐěrwéihé).维(wéi)常(cháng)之(zhī)华(huá).
彼路斯何(bǐlùsīhé).君子(jūnzǐ)之(zhī)车(chē).
戎(róng)车(chē)既(jì)驾(jià).四(sì)牡(mǔ)业(yè)业(yè).
岂敢(qǐgǎn)定居(dìngjū).一月三(yīyuèsān)捷(jié).
驾(jià)彼(bǐ)四(sì)牡(mǔ).四(sì)牡(mǔ)骙(kuí)骙(kuí).
君子(jūnzǐ)所(suǒ)依(yī).人(xiǎorén)所(suǒ)腓(féi).
四(sì)牡(mǔ)翼(yì)翼(yì).象(xiàng)弭(mǐ)鱼(yú)服(fú).
岂不(qǐbù)日(rì)戒(jiè).玁(xiǎn)狁(yǔn)孔(kǒng)棘(jí).
昔(xī)我(wǒ)往(wǎng)矣(yǐ).杨柳(yángliǔ)依依(yīyī).
今(jīn)我(wǒ)来(lái)思(sī).雨雪霏霏(yǔxuěfēifēi).
行道(xingdào)迟迟(chíchí).载(zǎi)渴(kě)载(zǎi)饥(jī).
我(wǒ)心(xīn)伤(shāng)悲(bēi).莫(mò)知(zhī)我(wǒ)哀(āi).
创作背景
从《雅·采薇》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具体创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之故。’”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
综上所述,此诗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说是周懿王时事,“经传皆无明文”(程俊英等《诗经注析》),《汉书》晚出,实是据诗立说,不能反证。说是宣王时事,所据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献佐证。陈子展《诗经直解》谓:“玁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润《诗经原始》谓:“至作诗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时世难以臆断,诗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强不知以为知耶?”
2.诗经 采薇的诗意 篇二
(一)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 掌握《采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
2.探讨《采薇》的思想内容以及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 感受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二)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积累相关字词, 理清诗文大意。
2.以诵读为主线, 从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情感。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采薇》中主人公情感的领悟, 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经》中独有的人文关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稿设计】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选自《诗经》, 也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按照传统的教学要求, 本首诗以追忆的方式, 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即可。但是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如下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 我在备课初期, 设计将课堂分割为以下六步: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教师简单介绍图中伯夷、叔齐采薇充饥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诗经》, 穿越时空, 一起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 走进《诗经 采薇》 (板书课题) 。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过程
在前一节《卫风 氓》的学习中我们知道, 《诗经》中的语言生动朴素, 自然而又富有韵律。古人读诗谓之“吟”, 谓之“咏”, 今天我们就通过“音读-意读-情读” (板书) 的方法来品读《采薇》。
三、学生“音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读出节奏。
1.学生尝试自己“音读”《采薇》。
2.小组成员互读互听, 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作诵读提示:注意生字;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意通假字。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对生僻字的识记。 (教师通过课件对生僻字作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意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准确理解文意, 概括全诗的梗概。
1.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圈点重点字词和疑难字词。
2.小组互助解决疑难字词。
师生共同总结重点字词范围: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动词;词类活用;课文注释中强调的字词。
学生疑难字词情况预测:止 莫 启 孔 尔 路 腓 弭 思
3.小组合作进行文白对译。
4.学生设计板书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抽1~2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五、学生“情读”
多媒体出示对《诗经》的评论:《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 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 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讨论: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呢?请结合本诗或者《诗经》中其他诗歌谈谈你的感悟。
(在探讨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前三章重章叠唱的手法和最后一章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参考:通过一个戍卒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我们越过几千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 他有思念家乡的痛苦, 也有征战胜利的自豪。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才是真实的人物的心灵写照。
(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采薇》)
六、小结
这就是《诗经》, 富有魅力的《诗经》, 真实的《诗经》。
教学反思:1.课堂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的诗歌教学步骤, 从学生的认知顺序, 逐步深入, 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对诗歌进行把握。
2.导入部分较为生硬, 有些“为导入而导入”。
3.在“意读”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的主体意识太强, 完全以教师自我的预设把控课堂, 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 无法体现学生的开拓思维和理解的多样性。
4.在教学的设计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没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第二稿设计】
根据第一稿的教学反思, 第二稿的设计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修改:
1.导入改为由《诗经》中的常见植物导入, 更贴近教学目标中体会《诗经》独有的人文关怀这一点。
2.“意读”部分采用“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 教师示范用现代诗歌的形式翻译《采薇》, 然后学生从内容、形式和韵律进行模仿, 更侧重于对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探究进行引导。
3. “音读”“意读”“情读”三个部分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选择完成目标, 使得课堂讨论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
3.诗经 采薇的诗意 篇三
一、前三章诗中对于“时间”的解读
前三章诗采用“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层层推进,不断渲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第一是表现了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粮草不续,以野生薇菜充饥;第二是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第三是渲染了戍边士卒思归而不得的痛苦与焦虑之情;第四是使诗作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易于吟唱。
以上六句诗对于时间的暗示,通常的解读是“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这种解读表面看似不错,但仔细推敲却会发现问题。诗中另有“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表示时间的推移。“莫”即“暮”,“岁暮”即年末,从四季的划分来看应该是“冬季”。“阳”即“农历十月”,依古代对四季的划分也是“冬季”。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戍卒思归,从冬到冬,一年已过,而依然未能归家。将以上四句与“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六句联系起来思考,前边所引的通常的理解与“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在逻辑上就存在矛盾——一个是从春到秋;一个是从冬到冬,时间的跳跃性太大。
那么该如何解读这种矛盾呢?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解读,据专家考证,《采薇》中的“薇菜”当指“大野蜿豆”,别名“大巢菜”、“救荒野蜿豆”。“多年生草本,花期6-7月,果期8-10月。”很显然,“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解读为时间是“从春到秋”大体是不错的,但矛盾依然存在。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显然不行。
那么从文艺学的角度来解读又如何呢?如果我们把“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解读为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也即“虚写”,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以下的解读?朱熹在《诗集传》中这样解释“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说,作者用戍边士卒的生活场景“采薇”来比拟士卒生活之艰苦,用“薇菜”的生长历程来比拟士卒戍边时间的流逝与长久,从而反衬其内心的焦灼。此之谓“比”。同时,作者用“采薇”及“薇菜”的生长变化来引出“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的士卒对于时间流逝的真实感受与内心越来越强烈的忧愁与焦灼。此之谓“兴”。
很显然,把诗作前三章的前两句理解为“比兴”手法,即“虚写”(或者“写虚”),把后两句理解为“士卒的真实感受”,即“实写”(或者“写实”),那么“时间”上的矛盾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第四和第五章诗中对于“情感”的解读
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如下: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这二段是全诗中唯一有正面涉及“战争”的诗句。对于这两段内容在表达的“情感”上的解读,大多认为它包含了戍边士卒的“对自己阵营的自豪感”及战斗中的“同仇敌忾”之情。这种观点认为: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另外,福州华侨中学的葛莉茜老师在解读《采薇》的时候认为:“诗作传达的对战争的态度很复杂,它将大国子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一月三捷的自豪感,以及长期戍边不能见到家人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写”,“第四到五章表达的是大国之师的昂扬与豪迈之情”。通观以上解读,其主要依据来源于诗中“对己方装备的夸饰与赞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及对战争胜利的自豪(“一月三捷”)。
如此解读看似不错,但是纵观全文,我们依然会心存疑问。全诗除却这两章,通篇萦绕的都是对战争的厌倦、控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久战不归的痛苦与焦虑。而这两章却表达“昂扬与豪迈”“自豪感”“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在格调上与前后文格格不入且显得很突兀。
对这两章所包含的“情感”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解读呢?
韦凤娟老师在《〈采薇〉赏析》中对这两章的分析将表达的情感定位为“思乡厌战”,“从字面上看,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情愫,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中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她认为“尽管作者只是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马儿的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韦老师还转引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的翻译对开头四句进行解读。“‘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翻译成现代汉语便是:‘什么花开得繁华?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
韦凤娟老师的这种解读很有新意,它消弭了这两章在格调上与前后文的不协调,也使表达的情感与整首诗歌表达的情感相一致。但是这种解读看似圆满,却没有解决对“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两句诗的理解。这两句诗如何体现她所阐释的“思乡厌战”及“苦乐不均的怨恨”?一月多次打胜仗,难道不是“自豪感”与“责任感”的体现吗? 此处被韦凤娟老师有意无意地忽略过去了。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这两章诗。如果从诗歌的属性与创作过程来解读,我们将会有新的发现。
《采薇》出自《小雅》,而《小雅》是宫廷乐歌,“主要是贵族举行各种仪式时所使用的乐歌”。尽管对《诗经》中诗作的创作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像《小雅》这类诗经过文人的润色也即二度创作是肯定的,它的本原创作者应该是参加戍边的士卒。作为一个常年远离家乡的普通老百姓,也许家里还有妻儿,还有老父老母,因此尽管参加的战争是对付入侵的“猃狁”,也即参加一场所谓的“正义”之战,但是诚所谓“春秋无义战”,作为一个最底层的老百姓,应该没有那么强烈的爱国之心。如果这二章表达“昂扬与豪迈”“自豪感”“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如果士卒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那么他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舍小家为大家”,厮杀疆场在所不惜,不应该为思家而“忧心孔疚”不应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实从他们称这场战争为“王事”已经可见一斑。“王事”者,“帝王的事”也,指“征役”,很有可能他们就是被强行征入队伍的,而绝非是出于所谓“大国子民”的爱国情怀。战争,最终受伤害的从来都是老百姓,这一点自古而然!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作为贵族举行某种仪式所使用的乐歌,贵族文人为了让这首诗能登上“大雅之堂”,在这两段中对“政府军队”的装备与战绩进行了夸饰与赞美,从而展现“大国之师”的威严。另外称将帅为“君子”,称普通士兵为“小人”也体现了贵族文人明显价值取向。正是因为贵族文人的二度创作让这两章诗在整体格调与情感上与全诗造成了一种割裂与断层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对于最后一章“情感”与“笔法”的解读
最后一章内容如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首先是关于这一章诗所传达的“情感”的解读。通常的解读就是抓最后一句话中的“伤悲”。这种解读固然不错,但是也存在疑问,为什么前面如此“思归”以至于“忧心孔疚”,而当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并在嫌“行道迟迟”的情况下却如此的“伤悲”呢?
对此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韦凤娟老师的解读是“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也就是说这种“伤悲”是缘于戍边的苦难经历。这种解读不无道理,但过于单薄。葛莉茜老师的解读是“个体生命在昔和今和时间中存在着,但是却看不到从昔到今中存在的价值,生命就这样流逝了,生活就这样虚耗了”也即对过去戍边生活价值的否定是“伤悲”的缘由。这种解读与她对四五章“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一月三捷的自豪感”的解读是相悖的, 保家卫国不是最大的人生价值吗?另外也有人通过举证干脆把最后一章理解为“戍役期间在战场和驻地之间的一往一回”,“依此,这两句所咏节候景物的变化,不过是在战场和驻地(“垒”)之间来往所见,藉此表明时序之长,征战之苦。这也就能合理解释后四句所咏的“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倘若确是行走在归乡之途,亦何至于如此哀伤?”这种解读较有新意,但是难免有些牵强。
通观全文,我认为对这一章诗所传达的情感宜作如下解读。最后一句诗“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全诗情感的一个注脚。“伤悲”较易理解;“哀”者,除了“悲哀”之意,还含有“痛楚”“无奈”“凄苦”“哀怨”“愤恨”等复杂的心境。且这些情感难以言表,无法向人申说,非亲历戍边之苦的人无法体会。常年的征战,对戍卒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战争充满了厌倦,对家乡亲人充满了无尽的思念,这些情感在诗文的前面已有充分地铺陈。当戍卒拖着疲累的身躯行走在归家的路上,看到漫天的雨雪,抚今追昔,不由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一方面急着回家,一方面不由担心家里的境况,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切是否安好。于是产生“近乡情更怯”的复杂情感。这种悲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从而深化了诗作的主题,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关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采用“笔法”的解读。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其所采用的“笔法”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的评价最有代表性:“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意谓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也就是其采用的笔法是“反衬”。如前所述,归途中的戍卒情感不是单纯的“高兴”而是复杂的“伤悲”“哀”。因此“反衬”的“笔法”就存在疑问。
笔者以为在正确把握了前述的“情感”的基础上,此四句诗所采用的“笔法”宜理解为“对比”与“正衬”。具体说来,通过今昔不同景致的“对比”正面衬托戍卒的不同心境及归家时不胜今昔的感慨。 “杨柳依依”,既正面衬托昔日出征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也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杨柳象征暗示当年的自己青春年少,充满活力; “雨雪菲菲”,既正面衬托如今归家时内心的悲苦,也用凄苦的雨雪象征暗示如今的自己已然伤痕累累,身心疲惫。这四句诗通过“对比”与“正衬”含蓄地传达戍卒的情感,为后面的直接抒情作好铺垫。
4.诗经采薇 篇四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5.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6.《诗经 采薇》解读 篇六
采薇①采薇,薇亦作②止③。(采一把薇呀又采一把薇,薇菜新芽冒出了地面。①薇:wēi,薇菜,也叫“巢菜”或“野豌豆”。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花紫色。嫩苗和种子可作蔬菜。②作:起,指薇菜长出地面。③止:句尾语气词。)曰①归曰归,岁亦莫②止。(说回家呀道回家,年末又到还是回不了家。①曰: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②莫:古体“暮”字。)靡①室靡家,玁狁②之故。(说什么家呀说什么家,不杀退玁狁没有家。①靡:mi,无。②玁狁:xiǎn yǔn,亦作“猃狁”,我国古代西北边区民族。春秋时称“戎”或“狄”。)不遑①启居②,玁狁之故。(说什么坐坐呀说什么歇歇,不杀退玁狁不能安居休息。①不遑:没有功夫。遑,空暇。②启居:指坐下来休息。古人席地而坐,坐时双膝着地,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上身伸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又写作“跽”。)
采薇采薇,薇亦柔①止。(采一把薇呀又采一把薇,薇菜新叶儿嫩生生。①柔:肥嫩,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忧心烈烈①,载饥载渴。(满腔愁绪如火烧,又饥又渴苦煞人。①忧心烈烈:忧心如焚。)我戍①未定,靡使②归聘③。(我驻防的地方不安定,书信托谁捎回家。我戍未定:也可解为“我的驻地不固定”,意即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①戍: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②使:信使。归聘:归问家人。③聘,遣使访问。)
采薇采薇,薇亦刚①止。(采一把薇呀又采一把薇,薇菜已老发杈枒。①刚: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变硬。)曰归曰归,岁亦阳止。(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十月小阳春。)王事①靡盬②,不遑启处③。(王室差事哪有完,想要休息没空闲。①王事:指征役。②靡盬:没有止息。盬,ɡǔ,停止。③启处:与上文“启居”同义。)忧心孔疚①,我行不来②!(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①孔疚:非常痛苦。孔,很。疚,jiù,病痛。②我行不来:我从军远行之后一直回不来。行:hánɡ,行伍、军队。这里用如动词,从军。来,归,回家。)
前三章是诗的第一部分,依次描写戍边士卒春天、夏天、秋天采薇充饥的情景,表达他们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这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后勤不继,粮草不续,士兵只好以它充饥。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例如,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大嫩生;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刚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在每章的后六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表达形式也有所变化。比如,第一章作者仅仅说,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是玁狁害得他有家难归,是玁狁害得他终年奔劳得不到休息。而第二章则说:“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忍,还想到:“我的驻地没有一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第三章,眼见已到十月小阳春了,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心情极其痛苦,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彼尔①维何②?维常③之华。(那盛开的花是什么花?那是棠棣密丛丛。①尔:通“薾”,ěr,花盛开的样子。②维何:是什么。维:句中语气词。③常:通“棠”,即棠棣树。)彼路①斯②何?君子③之车④。(什么车儿高又大?将军战车高又大。①路:通“辂”,古代一种大车,供将帅作战时用,又叫戎车。②斯: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③君子:这里指将帅。④车:兵车,即“路”。)戎车①既驾,四牡②业业③。(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雄马齐奔腾。①戎车:兵车。②牡:mǔ,鸟兽中的雄性,跟“牝”相对。③业业:强壮而高大的样子。)岂敢定居?一月三捷①。(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多次捷报传。①捷:胜利。)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①。(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强壮又雄骏。①骙骙:kui kui,马强壮的样子。)君子所依①,小人②所腓③。(将军威武倚车立,车为兵士做掩蔽。①依:指将帅靠立在车上。②小人:指兵士。③腓:féi,掩护,隐蔽。古代打仗是车战,主将在兵车上指挥,步兵在兵车后面,靠车身掩护自己。)四牡翼翼①,象弭鱼服,。(四匹马儿并排走,鱼皮箭袋和雕弓。①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形容训练有素。②象弭鱼服:形容装备精良。象弭,用象牙镶饰的弓。弭,mǐ,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鱼服,用鱼皮做的箭袋。服,fú,通“箙”,盛弓箭的袋。)岂不日戒①?玁狁孔②棘③!(怎么会不天天戒备?玁狁之难很紧急啊!①戒:戒备。②孔:副词,甚:很。③棘:通“急”。)
第四、五章是诗第二部分,通过描写战车和战马,从侧面反映戍边生活。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他们南北转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从字面上看,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情愫,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这些可怜的戍卒,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你看,拉车的马儿“业业”“骙骙”,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饥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尽管在这里作者只是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比如第四章开头四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翻译成现代语言,便是:“什么花开得繁华?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见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嘲讽之意是很明显的。这些描写与戍卒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激起他们怀乡思归的情感。
昔①我往②矣,杨柳依依③。(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①昔:过去、从前。②往:指当初从军。③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今我来思①,雨雪②霏霏③。(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①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无实在意义。②雨雪:下雪。雨,yù,动词,从天上落下。③霏霏:fēi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行道迟迟①,载渴载饥。(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①迟迟:缓慢的.样子。)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理会!)
第六章是第三部分,写戍卒在还乡途中。这是诗的尾章,但却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和风送暖,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这是乐景写哀,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这是哀景衬哀,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无尽。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诗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诗经.采薇》内蕴解读
2.诗经采薇翻译及赏析
3.诗经采薇的背景
4.诗经《采薇》赏析
5.诗经《采薇》的诗意
6.诗经·采薇赏析
7.《诗经采薇》说课稿及扩写
8.《诗经·采薇》全文赏析
9.诗经《采薇》原文和翻译
7.诗经采薇教案 篇七
1.学习鉴赏《采薇》。
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布置作业
8.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篇八
犹记满目春光,烟草柳浪,远处的渡口,近处的亭台,送别声、啜泣声、嘱咐声都在飘飘杨柳间挥散。梅雨之际,空气多了几分朦胧与清新,潺潺流水岸边,落花铺满小径,微风带过幽香。而他眼中不是烂漫春光,而是淡淡薄雾,浓浓惆怅。脸上未露半点欢愉,他望向妻儿。年幼的孩子不知母亲为何泪水沾襟,他只能紧紧握住母亲的手,迷茫的眼神望向父亲远去的身影。
他转身离去,思念的人便留在了远方。何时归来?唯一可回应的只有叹息。
前方是金戈战马,铁血疆场,威武的马车,猎猎的旌旗。
风声、雨声、嘶喊声后,战乱已定。国是男儿肩上的重担,但他知道世间还有一间温暖朴素的草屋,需要他的支撑。回家吧,似乎是心中的召唤。如奔赴沙场时一般,他孤零零地奔波,心中是遥远的故乡。
只身片影在前行,他忽然感到脸上一凉,侵入皮肤的冰冷,转瞬又湿润化作水滴伴尘土从伤痕累累的脸颊上流下。侧头一看,路上已是雪白。
入冬了。这是第几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日日夜夜只是一瞬,似流水轻烟,万千故事落于日月山川,无有遮蔽,可一别经年的日子仿佛只是昨日,忧愁是那般真。回想边塞的岁月,硝烟、嘶喊……再回想家乡的霜染秋林,西风映照,他只感世事如梦。驾马跨过山河,记忆中家的温暖驱散了北风飘雪的严寒。
天地间似乎只剩他和一匹马。鹅毛般大雪在空中纷飞,模糊了他的视线。世间将白色挥洒,不容许有任何鲜艳色彩,白茫茫蔓延,一尘不染,情调孤寂。一个身影为这辽阔之景增添一抹生机,回馈的却是无限寂寥。曾浴血奋战为国杀敌,如今只落得雪花相伴寂静相陪。瘦马行在泥泞小径上,侵骨的寒冷又怎是他身上几件单衣抵挡得了的?他不免微微颤抖。疆场的艰苦条件,战场上的出生入死,换来了国家的海晏河清,可他得到的除了伤痕与沧桑,一无所有,雪渐渐飘洒在心头。无踪的人际,断绝的飞鸟,清冷的雪花,扰乱了一位异乡人的思绪。
阡陌小道旁野花开了几度?茅草屋门前蹒跚的亲是否朝朝暮暮张望?屋内妻子是否在柴牖旁忧叹?孩子也长高了吧……不知风霜与苍凉和身上这份沙场的冰冷血腥会不会隔阂家人间久别的温暖……惶恐不安占据了他的心头,人生之变故总是猝不及防,他更不敢去想天灾人祸会带来怎样的遗憾与悲痛。人渺小的生命在难以预计的命运前,不可诉说。
什么光彩回乡封赏立功,他只想回家,除此之外别无所求,那熟悉温馨的一方天地……在摇曳的灯花下团聚的梦,却在似乎无尽的路上显得太过遥远,背着行囊的身影依旧独行着。
四季轮回时光流逝,这条路他曾在烂漫春日里满怀一腔热情走过,如今在大雪纷飞中疲倦归来。它承载了一场战争,承载了一段乡思,弯弯曲曲延伸至天涯。
9.诗经《采薇》课后反思 篇九
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诗经》有关的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10.《诗经·采薇》 大学语文 教案 篇十
诗经·采薇
(一)解题(写作年代与动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秦汉年间的毛亨(或毛苌-常音)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音地杜)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则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据此,则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及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及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即唱《采薇》以鼓舞官兵斗志),显然是不妥的。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武警战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古人评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我们从《蒹葭》中可以体会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能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有分寸,是这首诗的优点。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人概括为“怨而不怒”,也是一种分寸感。孔子说,诗可以怨,就是可以通过诗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但是要有分寸,不能剑拔弩张,不能“怒”,否则就不是艺术了。我们从这篇《采薇》中可以充分体味到这一特点。
(二)译文1 心中烦忧多牵挂。我心疼痛如针扎,采薇菜啊采薇菜,满腔愁绪像火烧,就怕日后难还家。
薇菜刚刚长出来。
饥渴交加苦难熬。说回家啊说回家,我的驻防无定处,转眼一年又完啦。
谁来替我捎家书?
光彩艳丽什么花?
没有老婆没有家,棠棣烂漫吐芳华。
都是玁狁害的呀。
什么车儿高又大? 没有空闲安定下,原来将帅乘坐它。
还是玁狁害的呀。采薇菜啊采薇菜,驾起兵车要出征,薇菜已老像干柴。
四匹壮马齐奔腾。说回家啊说回家,边地怎敢图安居,采薇菜啊采薇菜,转眼十月又到啦。
每月要打数仗呢。
薇菜柔嫩好可爱。
王差遥遥无尽头,说回家啊说回家,想要休息没闲暇。
第 1 页
共 1 页
诗经•采薇 鱼皮箭袋象牙弭。如今战罢把家还,驾起四匹大公马,怎不天天严戒备,大雪纷纷路漫漫。
马儿健硕高又大。玁狁猖狂军情急。
顶风冒雪路难行,将军威武倚车立,饥渴交加折磨人。
士兵掩护也靠它。回想当初出征时,满心伤感满腔悲。四匹马儿多整齐,杨柳依依好惬意;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内容分析
《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受到好评。在内容上,一般都肯定它相当充分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实际情况,很有意义。但对内容中心旨意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分歧。譬如:有人认为远征戍边意在保家卫国,从而肯定战争的正义性;有人强调战争的灾难性,认为诗的主题是反战;也有人提醒读者,不要忽视其中的官兵不平等。这些观点说明了该诗旨意的复杂。
下面我们想通过对本诗的具体分析,尽可能客观的概括其主题。
1、结构层次
全诗六章,从表情达意上看可分三层。
诗作既然是戍卒归途中的追忆,所以采用了倒叙手法。本诗的结构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层(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耐。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即写实)。因薇菜可食,戍卒也许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艰苦的生活状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茶”、“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繁;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用时髦的话来说:都是匈奴惹的祸!。前面提到的《汉书•匈奴传》里所言“(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当然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爱国情愫)。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二层(四、五章):追述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
这一层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第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第五章前四句“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
第 2 页
共 2 页
诗经•采薇
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如前所说,显然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第三层(第六章):写归途的情景和心境
前四句是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写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疲惫状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写感时伤事、心中难以诉说的悲哀。
2、诗的主旨
人们对《采薇》主旨的领会各不相同,说明该诗所表露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战争这个“政治怪物”本身内涵的复杂性。因此,人们对该诗主题思想在认识上出现差异就纯属正常了。
比如,说该诗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特别是下层民众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因为诗作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方面的描述;说该诗表现了下级士兵对战争的厌倦,也是文本自身的应有之意,不然,作者怎么会反复呼告“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呢? 说该诗表现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愤恨,也肯定没错,不然就不会一再出现“猃狁之故”、“猃狁孔棘”的诗句;说这首诗还表现了对反抗入侵、保家卫国的自豪感,也不可完全否定嘛,否则作者何必花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军容的整肃和武器的精良呢?说这首诗在军容描写中渗透着对等级悬殊的怨刺,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否则就不会一再进行“君子”、“小人”的对比了。
——应当说以上这些情感在《采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恰恰是对战争的真实反映;虽然这些情感有时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正像战争本身的复杂性、矛盾性一样,正像人的内在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一样,你无法让它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特别应该看到的是,面对战争的这些情感表现,都是基于人之本性的自然感受,而且都是善良心性的自然反应,为什么就不能兼容呢?
当然,作为一首诗,它总应当有一个主导思想,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我们认为,《采薇》一诗的主导思想,就是抒写一个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戍边士兵对战争灾难的难以诉说的痛苦感受。而解读该诗的钥匙是它的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就是说,这个士兵是高兴而来、败兴而归。为什么高兴而去?诗中没有明说,但从强调“猃狁之故”来看,也许是为了保家卫国、或者说想去建功立业。但归来时又是怎样呢?“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难以名状的痛苦。那么,这一巨大的变化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当然只能归因于战争的残酷和灾难。
也许,人们出于现代理性,从“猃狁之故”、“猃狁孔棘”中看到了这场战争的防御性(即反侵略性质),从而赞扬抒情主人公的远征戍边是保卫家园和平安宁的正义行为,这当然自有道理;但这样以来,战争就不是残酷的、就不成灾难了吗?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对一个下层民众或奴隶来说,战争的胜负对他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他的命苦是注定的:“猃狁孔棘”是苦,“王事靡盬”是苦,做“小人”是苦,战争中做“小人”更苦。他作为生命个体,在残酷的战争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些,所以归途中一路想来,就只有“忧心”和“伤悲”了。
也许当初他真的是响应了统治者的号召,抱着希望、怀着理想,热血沸腾地、昂首挺胸地奔赴边关沙场的,但事实却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以至于从“曰归曰归”的反复絮叨中,我们似乎可以觉察到他的受蒙骗之感。另外,从 “彼尔维何?”、“彼路斯何?”的设问和“君子”、“小人”的用词中,我们似乎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嘲讽意味。
第 3 页
共 3 页
诗经•采薇
总之,《采薇》对战争内涵多元性、复杂性的真实反映,而基于人性自然感受的强烈厌战、反战情绪,则是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作为全诗画龙点睛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情感内涵是相当沉重、相当痛切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全诗的主旨,那就是:“战争——难以言说的灾难与苦痛”。
3、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本诗有如下突出特点:
(1)整体抒情结构的倒挽法
《采薇》的内容主体是回忆。既然是“回忆”,就有个“倒”字在里面。但“倒”的方式不同,文章的结构名称也有所区别。“倒”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如果这特定情景中的回忆,在一开篇就交待清楚,那就成为“倒叙法”(比如写篇作文,叫《炼狱岁月》,你这么写:拿到某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想起过去三年高中的“炼狱生活”,我不仅热泪滚滚,百感交集。中间回忆高中生活。最后写道:如今我走进了我心仪的大学的校园,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我将认真地规划我的未来,呵呵。)如果一上来就抒写前事,到末篇才点明是“回忆”,这就叫“倒挽法”。《采薇》的特定抒情时间、地点、景物、心情,都是在篇末里才点明的,并且确有通挽(概括)前面全部五章的作用,所以称之为抒情的倒挽法。
在《采薇》中,这种倒挽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
第一,将纷繁的战争经历浓缩在短时间的回忆之中,将曾经变化着的情感放到较为明朗、稳定的心情中去重新观照(审视、体验、玩味),事件、情调、主题都会比较集中、协调、强烈。设想一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从头说起,事件就会散漫难收,按照心情的变化轨迹来步步演绎,全诗的情调就会因多变而不集中,而且在诗中正面展开心理的转变过程也是最难奏效的。所以说,《采薇》将全部内容聚焦在回归途中“近乡情更怯”的反思之中,体现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整体构思匠心。
第二,篇末点明前五章都是一个戍卒归途中的回忆,有豁然开朗之感,令人不能不重新回首全篇。篇末突发“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喟叹,不仅收束了全篇的情蕴,而且催人遐想:诗人心中究竟还另有什么悲情哀意不可言喻呢?——由此可见,一首诗,如果在抒情结构上能恰当地使用倒挽法,确实具有蓄势后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2)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之说,纯属误读
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谢玄叔侄俩讨论诗经中哪句最佳,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却说,不如“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訏谟,xu1mo2,宏谋,大计。猷,you2,谋划。这两句的意思是“有伟大的计划就定为号召,有远大的政策就随时宣告”。这反映了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已成为历来传颂的名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典范。
关于这四句的评价,自从【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对它作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论后,众人争相附和,都认为这是相反相成的艺术典范。事实上,这是一个不合诗意的误读。
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意思是说,以“杨柳依依”的明媚春色来反衬离家远征的哀伤,以“雨雪霏霏”的苦寒冬景来反衬回归家园的喜悦。这是按照“离家时哀,归来时乐”的社会人生常态看问题。实际上本诗的诗意与这常态恰恰相反,是“离家时乐,归家时哀”,这从诗作本身和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诗的厌战、反战主题也正是建筑在这反常的心理变化上的。因此可以说,这里只有“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根本就没有什么“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我们尊敬名人,但不能迷信名人,名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就是典型的一例。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否认这四句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这四句之所以千古传颂,是因为它
第 4 页
共 4 页
诗经•采薇
确实写得很妙:通过景物描写告诉人们,他是春天出发,冬天归来的;以“杨柳依依”隐喻他为保家卫国而出征,感到高兴、喜悦,以“雨雪霏霏”隐喻他经历战争灾难归来时,内心痛苦、哀伤。这都是融情入景,且异质同构,十分贴切。离家出征时高兴,战后回家时悲伤,这是反常心理,而诗意正蕴涵在这反常之中呢。当你为这反常心理寻找合理的原因和解释时,诗歌的中心旨意也就显现出来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感觉情调的对比,显示他去时和来时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也正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由此可见,写景佳句,不仅要做到情景交融,而且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四句确实是极好的范例。
(3)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叠词
《采薇》体现了《诗经》的一些传统的表现手法、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
1)以“采薇”起兴
《诗经》的基本表现方法是赋、比、兴。大致说来,赋,就是直陈其人、事、情和意,《采薇》绝大部分用的就是赋法。比,和现在所说的比喻差不多,《采薇》中没有。兴,是“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吟之辞”,所以一般称作起兴。本诗前三章均用“采薇”起兴,按照薇菜萌芽、生长、成熟的过程,分别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引领各章,使三章连贯推进,并与后文联系,从两个方面来启发乡思:一是从“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联想到“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表明时间的推移,体现离家之长久,寄托着越来越深厚的思乡念人之情;二是由“采薇采薇”引出“曰归曰归”,通过两者之间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关联,来暗示归心似箭,思情难耐。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而言,《诗经》起兴中的兴象,与所咏之事未必有直接的联系。有人说“采薇”含有“载饥载渴”的士兵只能以野菜果腹之意,还有人说,诗人由此联想到家中忍饥挨饿的妻子儿女也正在挖野菜,这都是比较牵强的个人之见,不可采信。
2)重章叠句形式
《诗经》中的不少篇章本是民众的口头歌唱,用一支曲子反复歌咏,这便形成了普遍的重章叠句形式。就本诗而言,前三章,字数、句式完全相同,而词语也多有重叠反复,章与章之间只是略有差异,重叠句相互之间往往也只是换掉一两个字,这明显是用一支曲子反复歌咏所造成的痕迹。
重章叠句,从文宜约、意欲丰的角度看,或许是短处,但口头传唱,反复歌咏,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节奏感与音乐感比较强。应当肯定,诗歌要有音乐美、节奏美的特点,因为音乐性、节奏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形式。
3)叠词的运用
《采薇》中有七处用了叠词。找一找,看看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处以言情,六处用以状物。烈烈:表现内心忧思的炽烈;
业业、骙骙、翼翼:形容战马高大雄健、行列整齐; 依依:描绘柳枝迎风飘拂、柔软婀娜的姿态; 霏霏:描写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 迟迟:形容士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情状。
叠词的状态感、程度感、时间感比较强,或用来增加形象性,或用来强化情感力度,效果都很好。
三、练习
1、《采薇》诗中是怎样处理爱国与恋家关系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被后人视为《诗经》中的佳句?
第 5 页
11.诗经小雅采薇节选拼音 篇十一
cǎi wēi
采薇
xī wǒ wǎng yǐ , yáng liǔ yī yī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jīn wǒ lái sī , yǔ xuě fēi fēi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xíng dào chí chí , zài jī zài kě 。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wǒ xīn shāng bēi , mò zhī wǒ āi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
回想当初我走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扬;
如今在我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扬。
这道路泥泞难以行走,又渴又饥疲劳又辛苦。
满心伤感满腔悲痛。可是我的哀痛谁能体会。
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
12.《诗经·采薇》翻译 篇十二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采薇
先秦 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史记 周本纪第四》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刺就是指《采薇》。《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诗经 采薇的诗意】推荐阅读:
诗经采薇朗读06-14
诗经采薇课文朗读07-20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08-16
诗经 采薇ppt课件11-07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08-24
采薇教学反思07-09
教案采薇07-19
《采薇》导学案09-14
采薇最新课件10-13
采薇教学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