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时安排】
一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八)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语文,设计,高效,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 当堂成诵。
2.反复诵读, 感悟作品中的意境。
3.理解作品中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当堂成诵。
2.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学习生字词。 (顺带复习上节课字词, 注重强调后鼻音的发音)
2.检查作者相关资料等。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二、导入新课
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中有这样的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那么请问, 写这首诗句的诗人, 想通过月光或月色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 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 请看课题。 (师出示大屏幕)
三、读课文
1.听名家配乐朗读词一遍。 (听的过程中, 学生要注意停顿并标记在书上, 字词的发音以及如何带着感情去读)
2.再听名家诵读, 并模仿着名家轻生跟读, 找感觉。
3.多种形式找同学读该词。
四、理解分析本词, 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展示主要的思考题
1.找到小序中“兼”一词, 作为分析本词的切入点, 引导分析本词共写了哪两个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请大家跟老师把小序读一遍, 序中“兼”的意思是什么?
2.本词除了写怀念子由的内容, 还写了什么?看书下注释和工具书, 疏通全词, 思考并回答此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关键也比较有难度, 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或者先把此问题作为悬念, 等词的意思都吃透后再回来解决这个问题, 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词,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明确了学习目标)
3.第一句诗作者为什么要问天, 他真正想问的是什么?
4.“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该如何理解?逐步引导学生。苏轼想回到天上吗? (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 , 那么这个归去是到哪里呢? (学生可能还是不理解, 就结合苏轼写作背景便于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 被贬黄州。写此词时, 作者41岁, 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 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 苏轼赋词怀之。教师播放幻灯片) 最终明白了作者想回到的是———朝廷。这也是分析本词最关键的地方。
5.那么,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中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呢?你能从这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学生很容易看出———想回到朝廷的心情。想回去, 能回去吗?从哪能看出来? (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词句的揣摩) “寒”如何理解?”那么最后的“人间”一词又指什么呢?
6.学完上阙, 我们来讨论下,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出示板书)
7.“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这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
8.下片中应和序文中的哪个句子啊?“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释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 这样理解正确吗?作者因什么而恨啊?
9.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一句中, 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呢?
10.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11.作者在下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能用词中的词来概括吗?
1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理解了吗?
13.回头再来回答第2个问题就很清楚很容易了。
五、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 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 远隔千里, 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无常, 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 惟望各自珍重, 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 释却离怨。
六、背诵练习, 以填空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 引导学生背诵
1.自由分组去背, 每组选代表示范背诵。
2.结合板书和对全文的总结, 引导学生背, 最后集体齐背。 (根据剩余时间来把握)
七、
看动画, 再次欣赏本文意境, 加深理解与记忆。
八、归纳小结, 投影板书主题
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 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 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 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 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整首诗, 直到会准确默写。
2.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 准备朗诵比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古诗词阅读教学在初中阶段可以说是个难点, 由于时代久远, 语言凝练, 对于新疆内初班学生学习更是困难, 为了解决难点, 主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歌曲动画等手段充分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很快走进文本, 有助于对文本的研读与赏析。
2.本文主要抓住“兼”“归”“恐”“人间”等几个关键的词语, 作为赏析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很好的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三
大多数八年级学生对苏轼屡遣排挤,仕途坎坷,宦海飘摇的情形所知甚少,对苏家二兄弟从小一起读书长大的手足之情一概不知,因此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并准确恰当地朗读这首词并非易事。基于这一认识,我设计了“五读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诗意导入一初读课文,原始体验一合作学习,读懂词意一快速跳读,概括画面一感情美读,再现画面一玩味赏读,串写诗歌。
第一环节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氛围中,使他们初步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美学诗歌。第二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最原始的方式去读这首词,读得不好没关系,因为朗读中缺陷暴露得越多,这节课中朗读方面的收获就将越大。这样才能体现这堂课从“不会读”到“会读”到“读得好”的过程,实现古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理解促进朗读,以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第四环节先让学生听邓丽君演唱的《水调歌头》,然后让他们设想,如果让他们为这段音频配上合适的画面,制作四张幻灯片的话,会以什么为内容。培养学生从诗歌中筛选信息、锤炼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味到诗歌的抒情是要有所依托的。第五环节,在学生概括出“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的几个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假想自己就是此情此景中的苏轼,不受拘束心无旁骛地美读这首词,既为背诵这首词作准备,又让学生在美读中展开想象。第六环节,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串写诗歌”,写毕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二、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山东密州,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北宋中期文坛上最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苏轼正面对这一轮多情的圆月,心潮起伏。他想起了小自己三岁,自幼与自己一同读书,一同成长的弟弟苏辙。他喝了整整一夜的酒,在酩酊大醉中,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咏中秋词。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苏轼,去感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原始体验
词又称曲子词,在古代每首词都配有相应的乐曲,是可以唱的。今天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暂且先不唱这首词,我们还是先来读一读吧。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在小组中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其中一人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到认为不合适的地方就指出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混在学生中间出声朗读。
2学生齐读并请学生自己点评他们的朗读。
3教师说出自己的听后感受,必要时举一些例子和学生一同讨论哪些句子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合作学习,读懂词意
其实,要想准确把握一首词的朗读基调,首先要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词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教师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熙宁四年,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于是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刚刚在杭州任通判期满的苏轼,为了能与从小与自己一同读书一同长大一同成名的弟弟苏辙(时任职于山东济南)近一点,主动要求调往青岛附近的密州。直到熙宁九年,这对离别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
而后形成较为一致的答案,大致如下:
上片:望月问天,抒发词人的身世之感和矛盾心理。
下片:写月的移动,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四)快速跳读,概括画面
刚才老师曾经提到,在古代词是可以用来唱的。2008年由一代歌后邓丽君演唱的《水调歌头》伴随着“神舟七号”飞上太空。现在我们再次来聆听这首美妙的歌曲。另外,如果今天你学了这首词,爱上了这首歌,准备去参加市里的演唱赛,要给这首歌配上四张幻灯片作为背景,你们觉得该选些什么画面呢?你们可以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这四个画面的内容吗?
教师预设: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这四个画面都可以从苏轼的角度,以苏轼为主体加以概括。
(五)感情美读,再现画面
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我们成功地概括了这四个画面。现在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些画面的内容,一边无拘无束地再读这首词。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美读这首词。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适当引导,如:整首词是“兼怀子由”的,所以语速要慢一些,感情要深沉一些,读到“何似在人间”时要读出对人间的喜爱和内心的释然。
(六)玩味赏读,串写诗歌
读得真棒!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觉得我们大家似乎都成了九百年前月光下的苏轼,正望着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回到现实中来吧。还记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那个将圆未圆的月亮吗?也就是在“丙辰中秋”——七年之后,苏轼被贬至更远的黄州。虽然此时子由仍不在身旁,但是就在不远处的承天寺,有一个和他一样被贬的闲人张怀民,于是他写下了另一篇与月有关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老师在理解欣赏这篇文章之后,以“心情”为话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作者“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欣然起行”。在兴奋愉悦之中,又“念”及“无与为乐者”,表现出孤寂之感。在“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之后,知道“怀民亦未寝”,这让作者心中更加高兴。于是两人“相与步于中庭”,在月光下漫步,心情是多么的恬静愉悦。“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也是作者宁静美好心情的写照。然后作者轻轻地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寥寥数语意味深长: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同学们,像这样用“写”的方式,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简洁地串讲、介绍、评说、欣赏课文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串写课文”。一个人如果有了“串写”文章内容的能力,就有了高层次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今天,我们就试着用“串写”的方式,来欣赏这首词。如果你觉得全篇串写有一定的难度,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画面来写。
学生在课前发放的备用纸上串写,然后交流。
教师展示自己的串写。
教师小结,全班再次吟咏这首词。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把课堂上串写的内容修改后整理到自己的作文集中。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篇四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
(九)用一句话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课文学习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最后教师也说一句: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孙宇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
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篇六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弯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人常说,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但是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家人团聚呢?不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在中秋佳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如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辛勤耕耘的老师,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人们倾诉的对象,于是无数咏月诗词应运而生。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咏月名作《水调歌头》。
二、学生自学课文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2、简介“词”、写作背景及南宋胡仔对这首词的评价 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上下两阕。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是有来源的。词牌不同于题目。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密州为地方官),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3、听朗读,捕捉画面。“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读课文,捕捉画面。然后将你捕捉到的画面与同学交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传说。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人、吴刚砍桂树。成语:日新月异、花好月圆、披星戴月。
5、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三、初步感知,理解课文。
(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①上阕----望月(写景)②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三)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1、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比如由“秋风”想到“落叶”,因为“秋风”和“落叶”相伴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对我们都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是“相近联想”。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3、运用:
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想象:天上的白云,我想到万马奔腾„„两军交战„„
四、合作探究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学习“我欲„„高处不胜寒”一节,思考:
1、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4、小结: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坎坷,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③道出了人生哲理
(六)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五、知识迁移与运用
1、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了时空的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老师总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
2、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您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表示祝福。
3、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4、心灵之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假如今天是中秋节,大家在学校学习不能和家人团聚,请你拟一条短信,将你的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教师出示手机中学生的短信作为例子)
六、小结:
从优美的诗句中,我们明白了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有一片皎洁的月光。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范文] 篇七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朱惠静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能说出哪些节日的名称?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你能吟诵几句古人描写明月的诗吗?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七律 东坡吟》
苏子风流御马前,锦心绣口冠先贤。仕途有梦书当枕,宦海无情诗入眠。笔蘸大江歌日月,兴乘玉宇吟婵娟。抚琴最喜朝云曲,不系之舟任雨烟。
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三、初读全诗
自由朗读诗歌,借助页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的地方请求同学和老师帮助。补充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不胜(shēng):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睡不着的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四、感知内容
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说说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 月下饮酒
下阕: 对月怀人
五、品味佳句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示例:
1、我喜欢“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六、深情吟唱。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反思总结 篇八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九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中学:严华武
教学目标: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这里,一起听一首悠扬的曲调,欣赏中秋的月色,有很多古代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注重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欣赏,古曲,播放mp3)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我们在学习《浣溪沙》时已经介绍过作者的情况和词的相关知识。
2、写作背景: 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序)总结:中秋时,大醉时。(序:起说明作用。这里是交代写作背景)补充介绍: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mp3。2.学生跟读。
3.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
四、理解全文 字音
阕(què)上阕 婵(chán)婵娟 琼(qióng)琼楼 绮(qǐ)绮户
词语注释
分析全文: 我们现在来分析和欣赏全文,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分析: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这首词上片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再加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直接写明月)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出了下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分析:指此句运用拟人手法,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月问,实际上是怀人。“月圆而人不圆”,“不应有恨”却恨在其中。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哲理。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
分析: 这一句话是最富哲理的诗句。它从月亮的圆缺的自然规律,说到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难以求全,讲出了一个自然界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哲理:客观事物是难以求全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注释: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分析: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写作特色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主题:这首词反映了词人仕途失意,对月思念亲人,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又战胜了消极的“遁世”思想,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归纳小结 : 上片----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片----怀人(抒情)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上片: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五、布置作业 1.基础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是 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 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_ _,下片问__ __,归根结底,是问__ __。表现作者对。(需要教师提示)2.背诵并默写本词(课后作业)3.这首词的基调是抑郁的还是乐观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10.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
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
初中语文教育网
(四)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依据:根据启发性原则和兴趣学习观。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听录音朗读。
3、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4、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依据:根据诗词学习规律和注重整体阅读的要求。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依据: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依据:根据诗词学习特点和课程目标的有关要求。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激励性原则。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11.千古明月几时有——再读苏轼有感 篇十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尤其是在政治纷争的年代,党派之间党同伐异不遗余力打击打手排除异己,是所有专制社会经典的中国式功夫。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不问是非不问善恶,只要能铲除对手就是最大的道义。在铲除与反铲除的斗争中朝廷国家成了名利的角逐场和生死搏斗的生死场。整个国家机器被窃取,成了用来斗争的工具,所谓的民生也只是他们用来打击对手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美名。到头来最终受伤的是天下黎民百姓。尽管你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可是在新旧两党斗争的中要实现你的抱负,似乎比登天还难。因为在你的眼里只有是非只有善恶,没有自己的利益政党这棵好乘凉的大树。
面对新党的改革你上书力陈新法之害。书曰:“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穷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要求神宗权衡轻重,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要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你相信的是人性。改革派王安石当宰相时,他很欣赏你的才华,也很看重你这个同门兄弟(王安石和苏轼同出于欧阳修门下),你本可以平步青云的,但你没有,你不能容忍百姓一路的号哭,多次上书直陈其弊害。在那个呼唤改革最强音的时代,你却偏偏站出来泼冷水,显得是多么不合时宜,这样的人命运是悲剧性的,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你说:“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你不做流水,你要做松柏。司马光上台后,旧党当政,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打击变法派的活动,自然也极力拉拢你,此时,如果你依附司马光自然也会前程似锦,但你仍然不改你的松柏之志,依然不顾现实,对司马光不顾实际,以“尽废新法而后快”的事提出反对意见。以致于他们怀疑你视为他们朋党的立场。你的立场就是你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你是一个永远与现实坐跷跷板的人!
一个人的党是势单力薄的,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既不投靠新党又不依附旧党在夹缝中生存的处境是危险的,犹如一个人在大风大浪中漂泊。灾难一轮又一轮地在你生命的舞台上演。新党拿你这个不唱赞歌的夜莺开刀,元丰二年,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你泼来,以诗讽刺新法,“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文字毁谤君相”莫须有的罪名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企图置你于死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扼杀良知的阴谋。前后103天九死一生,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有一位和你同关一个牢房的官员,耳闻审询你的过程,写下这样的诗句“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我们可以想象,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你都备受摧残。旧党执政后,你被召入朝,由于你对于旧派人物对新派变法的矫枉过正的一味否定的不满,引起了旧派的猜忌和排挤,只好请求外放。元祐八年,新党重新执政,打击旧党,而你被打入了旧党一派,被一贬再贬,绍圣元年被贬到惠州、新党觉得这一处罚还不够重,于是在你62岁时,在随你的两位妻子已先后去世,跟随你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也已在惠州离开了人间之后。你不得不就着残弱之躯与家人痛苦诀别,孤身携带着幼子乘船又被贬到语言不通缺衣少食住在桄榔林食芋饮水吃蝙蝠肉、老鼠肉的儋州(海南岛)。一直到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才将你赦免,却不幸病逝于回朝的途中——常州,**乍歇,山林肃穆,天地动容,一代天才溘然长逝,身前的荣辱悲欢都化为烟云,身后的功业人格却铭刻天地。
一生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奔波。被贬十多次,平均不到三年换个地方,从北到南在荒凉的古道上留下你匆匆而疲惫的足迹。你究竟何罪呢?“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你弟弟如是说,还有一大罪就是“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高风亮节敢言不平之事。故“为小人忌恶排挤,不得安于朝廷之上。”
如果你在这一泼一泼的污水中变黑,在一次次的打击中沉沦下去,那你就不是那个把所有的向往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的东坡了,所以才出现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不仅如此,我们还编造出了一个“苏小妹”,编造出这个才女洞房夜难倒秦少游,津津乐道。而事实上,“苏小妹”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而我们说“苏小妹”的才华,不就是为了你东坡的才华吗?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 篇十二
丙辰中秋,饮欢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
明月从何时起照耀人间?我手举酒杯向苍天发问。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里,今年是那一年?我真想驾长风,归月宫,又怕那儿的碧玉楼阁,孤高而严寒。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光转过装饰华丽的楼阁,又低低地透过门窗,照着窗内的不眠人。明月不应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人们别离时才圆?人生一世,有相逢之乐,就有离别之悲;月出一轮,有圆满晴朗,就有残缺阴霾。这种事自古就难两全。但愿远方的人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也能共同沐浴明月的光辉。
赏◇析 ◇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熙宁九年,那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不禁对月思人。他便乘着酒兴,尽抒情怀,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的上阕写作者对月遐思,以问句开头,而问的又是明月,苍天,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了浩渺的仙境,如梦如幻,意境深远。“不知天上宫阙”几句跌宕起伏,妙笔生花,表现了作者内心之中的波澜起伏。当时的苏轼正徘徊与“出世”与“入世”之间,不知所从。“何似在人间”是作者给出的最后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去珍惜,去留念。词的下阕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三句,写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流畅,表面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领悟——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在这天地之间,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够去左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则,去努力,去珍惜身边的美好,积极乐观的生活。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06-10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0-04
苏轼《水调歌头》习题12-15
心有明月的随笔06-13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句子赏析07-23
明月星空作文08-20
一轮明月08-31
他乡明月抒情散文06-12
明月的诗句摘抄08-29
明月六年级作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