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生态建设

2024-09-11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共11篇)

1.美丽中国生态建设 篇一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杨伟民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4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 1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思考,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中央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快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全面落实资源节约战略,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环境恶化趋势初步扭转;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恢复。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思想和行动正在统一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最深、推进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生产即供给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度一致。把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开创意义。生产力既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取决于科学技术,也取决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哪个地方珍视生态环境,就能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哪个地方忽视生态环境,就会破坏生产力。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发达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消费或需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产品虽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强度相对减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强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大,有的生产领域还出现了产能过剩,但生 态产品是短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为人民提供更多蓝天净水等生态产品。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就要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这种空间均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我们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的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GDP的差距,更要促进各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不能以缩小人均GDP差距为由而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而言,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保护自然和修复生态,只要是提供了生态产品就是坚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就应该得到合理的绩效评价。要把生态补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让重点生态功能区自觉转变工作重心。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坚持源头保护。一个区域内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总能找到根本症结即“源头”所在。要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找到自然生 4 态链条中的本源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修复措施。比如,一个地区水资源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了,降水存不下、留不住。因此,解决水短缺的问题要从水源地找,而要保护好水源地就要保护好涵养水源的山地、林地、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空间,并防止水源涵养空间被污染。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应更多顺应自然,少一些建设,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工程干预,多借用一些自然力。历史经验证明,过度的大规模工程措施对遏制生态退化的作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能力、辅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要通过划定生态圈保护区域、通过减少人类活动促进自然修复,使被割裂的生态系统逐渐连接起来,使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恢复起来。对自然恢复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系统治理。自然生态各要素是一个有机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修复生态不能单打一,不能单纯按照土地、森林、河湖、湿地等资源种类由各部门分别实行用途管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和资金,必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联动,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习近平同志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 5 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该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作者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2.美丽中国生态建设 篇二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然性,问题,措施,美丽中国

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因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的必然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现在生存状况,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会促进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同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人有占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压力增加,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需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已经日益严峻。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大多采用利用率低、水平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果不改变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在我国,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这与人们的道德文化缺失、环保意识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环保理念、生态观念日益提高,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相当多中国人漠视生态,生态意识淡薄。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素质差得惊人,对不良企业破坏生态的行为视而不见。其次不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一部分企业的责任人却没有受到法律的相关制裁。企业不法经营、不遵守职业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生态效益,肆意污染环境。另外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对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一些地方的污染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政绩考核标准不科学,使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生态受到破坏,污染严重。某些政府机关甚至还出现官商勾结、官企勾结等黑幕,这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某些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是拉动当地GDP的主力军,也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对提升当地官员的一些政绩起到了某种作用。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就故意忽视环境问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依法行政,宁可得罪人民,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企业和纳税大户。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持续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促进环境建设的的机制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护耕地,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并严格执行。加强矿产资源节约、检测、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再利用、资源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加强水利设施、林业施舍、草原生态建设,促进良好的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相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注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机关中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做出深刻的反思,尽快弥补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经济和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应该重视绿色GDP在考核中的作用,重视生态效益对于国家建设的意义。实践证明,单纯的GDP考核指标并不科学,它助长了一些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造成了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要在考核政绩时既要重经济成果更要重环境指标和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评估、生态效益等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发展和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的办法和相关的奖惩机制。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完善我国最严格的土地和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和破坏环境的处理制度。国家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相关税费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的程度、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有关生态补偿的各项制度。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提到制度的高度和法律的高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最坚强的保障。

(四)生态建设中加强严格执法,特别是加大对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

依据法律,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该罚就罚,对相关人员该判刑就判刑,让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那样企业将不敢再动恶念邪念去破坏环境;严肃处理监管失职者,使其承担起相应责任,再也不敢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对环境工作敷衍推诿,掉以轻心。国家要限期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促使企业进行转产;责令企业排放达标; 政府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让企业及经营者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一旦破坏环境,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必然受损,将承担巨大的损失,而发展的未来空间也会受限,企业的生存也会日益艰难。

虽然目前我国存在很多环境问题,但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加强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当我国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3.繁荣生态文化 建设美丽中国 篇三

林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

地位与作用

林业既是社会公益事业,又是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四大体系:建设起完善与良好的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发达与先进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繁荣与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健全与公正的林业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保障体系。在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主要的任务是构建五大系统:即营造和培育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好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好荒漠化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系统、监测和管理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与森林资源保护预警机制、生态修复与补偿制度、林业信息化网络系统。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以森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宝库。森林是人们贴近自然、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最理想的场所。森林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教科书,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在森林里,人们可以从领略大自然的点点滴滴之中,接触到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以及景观学、造园学、生态学、仿生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能得到美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熏陶和享受,在启迪中感悟真谛。

森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着远古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由森林文化而引伸出来的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森林美学、森林旅游文化等若干分支,构成了森林文化完整的架构体系。

湿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湿地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同时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湿地文化。比如湖北省有千湖之国之称,湿地类型多样,湿地资源丰富,滋润了荆楚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湿地文化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野生动植物衍生出来的文化神秘而富有哲理。人们从对山林动物、植物的图腾崇拜到社祀,源于原始自然宗教意识。中国古代以动物、植物命名的部落、地名和姓氏不胜枚举,中华民族称之为“龙的传人”也是动物崇拜的痕迹,新石器时代石崖壁画中不仅有森林动物的形象,也有对植物顶礼膜拜的图案。这种崇拜发展为社祀,各地以其所崇拜之树木为该地社木,在春、秋两季进行祭祀。客观上,这种对动物和植物的崇拜是文化的一种表象,也起到了保护森林的作用。

各类树木文化及竹文化多姿多彩。树木文化源于先民对树木的崇拜。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对木、竹已不止简单的崇拜与利用,而是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相结合,渗透到文学、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并且不少树种成为独树一帜的特有文化,如桑文化、茶文化、松文化、竹文化、梅文化、桃文化、漆文化等。每种文化均有其源流,有许多传说和典故,并有大量的诗、词、歌、赋、绘画和专谱,各种树木均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

花卉文化富有创意。中国的花卉文化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从各地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可见万年青和兰花等的图案,人们已开始从花卉中获得美感。进入文明社会,人们不仅将花卉作为观赏、馈赠之物,并且也重视其实用价值,如用于饮食、纺织、染色、医药、调味、香料、驱虫等。在花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历史悠久的花卉庭园栽培技术,而且盆栽、盆景、插花等艺术也大为流行,经久不衰。同时,花卉也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形成了多种花卉文化,如菊文化、兰文化、牡丹文化等。各种花卉专谱、绘画、诗文等不胜枚举。

东方园林文化富有美感。中国园林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也是世界中的中国、西亚和希腊等三大园林系统的发源地之一,其发展和演变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并具有民族特色。按其所有制可划分为皇家园林、私有园林、寺庙园林等。园林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异彩。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园林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并曾对欧洲的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至今仍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森林游憩文化与隐士文化如火如荼。随着城镇的建立和农田的扩大,森林成片消失,但人们并未忘记人类发祥之地的森林,较早的森林游乐为涉猎活动。进入阶级社会后,一些逃世遁命的隐者、失意的政客和清高的文人,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向往林栖山居,率先回到人类诞生的摇篮。或辟谷导引、修身养性,或登岭长啸、抚琴高歌,或耽爱山水、歌咏自然,或于山间耕作自给、安贫乐道,或著书立说、传诸后代。森林游憩的著名轶事,如西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东晋时期的兰亭集会等。当前,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森林旅游正方兴未艾,这一推陈出新,正是森林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森林文化的重要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指引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个文化无疑应该包括森林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林业产业和事业在技术层面的发展和昌盛,也是文化的升华和繁荣。生态文明要靠森林文化导向,林业的活力要靠森林文化启动,森林的经营靠森林文化协调,务林人的形象靠森林文化塑造。大力培育与森林文化相关联的生态文化,以人文精神和绿色思维来指导经济发展,这既和生态建设紧密相联,又符合发展林业产业的实际,必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推进器。

nlc202309040328

以上的森林、湿地、动、植物、园林、树木与花卉等都属于林业的范畴。因此,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主要载体和阵地;林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重要职责。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升华。没有先进的生态文化,就不能实现生态文明。

林业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

责任与义务

新中国的第一任林业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希曾描绘过新中国全体林业人的职责:“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这不仅描绘了一幅祖国山河的动人远景,也是我们全体林业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责任与光荣任务。

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倾力建设以森林为主的生态文化繁荣之地,林业具有光荣的使命。森林具有良好生态的自然禀赋,林业人承担着保护生态发展林业的时代职责。创新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和实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我们要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弘扬生态文学艺术,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森林文化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文化。要着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好森林城市、生态林业局、生态林场所、生态社区和街道、生态厂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让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进入我们的生活。通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使生态文化成为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动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提升发展软实力的驱动力。林业倡导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发展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价值观、经济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底色。没有绿色就没有青山、秀水和蓝天。绿色文明决定着生态文明、也决定着人类的生死。生态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旅游、森林文化、生态文化等已成为文化建设的热点。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有其必要性。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大厦,那么生态文化就是大厦的地基。

现代林业所要构建的繁荣与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

三要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要从小事抓起,从娃娃抓起,通过一点一滴的熏陶和积累,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

四要丰富生态文化载体。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开展森林城镇创建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城市绿道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传播平台,创新传播形式。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五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林业部门承担着建设与繁荣生态文化、推进与加强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因此,全体务林人将全力推进林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用丰富的物质成果塑造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同时,我们要通过挖掘、整理、创作等形式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作品,以此强化共识、聚集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昂首前行。

(责编:高雨薇)

4.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四

一、【时政背景】2013年1月7日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在环保部通报的春节期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中,74个监测城市中PM2.5平均超标率达42.7%,空气质量堪忧

二、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它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危害?

(1)大气污染。既污染了自然环境,又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2)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公路、铁路、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什么原因导致发生?

(1)人口数量的激增,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等,既污染了自然环境,又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建筑工地的扬尘等。这给我们哪些警示?

(3)①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②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繁荣,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1)PM2.5首次被纳入监测体系。这体现了我国什么战略与国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2)开展PM2.5等项目监测,有何重要意义?

有利于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防治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地指导公众健康生活、出行。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①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五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说明了什么?说明: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②我国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四、【必备相关热点】

问题一:节能减排。相关文件——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相关行动——2012年7月1日,居民阶梯电价在全国全面推行;从2012年10月起,我国正式实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自2013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3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

1.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国策、战略和发展理念?

答:.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推行居民阶梯电价、淘汰白炽灯、设立“全国低碳日”有哪些重要意义?

有利于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促使人们选择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问题二】:材料一:全球行动。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政府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参会,展示了中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

材料二: 2013年3月23日晚,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再度拉开帷幕,中国及全球其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展开熄灯接力。

【设问示例】1.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增长,这说明了什么? 答: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

3.我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增长等方面积极做出努力,这表明了什么? 答: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五、【相关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和建设美丽中国不相符的现象?

如:乱扔垃圾;水龙头不关,浪费水资源;浪费电的“长明灯”现象;不爱护花草树木;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乱排放,水污染严重;捕杀鸟类等野生动物;等;

2、“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宏伟蓝图面前遭遇哪些短板(制约建设美丽中国的因素)? ①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②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资源短缺;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说明什么?(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警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你认为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说明我国空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

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

② 们的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 ②生活质量提高,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

③ 注重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忽略了环境的保护; ④ 地荒漠化、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带来的扬尘; ⑤ 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力,执法不严; ⑥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0、雾霾会导致肺癌、比非典更可怕给我们什么警示?

答:环境污染会危害身体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保护环境;

11、为什么要治理雾霾?

因为:①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大气污染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 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③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要求;

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⑤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12、治理雾霾、做好PM2.5的监测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减少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 ②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有利于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

④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 ⑤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地引导公民健康生活、出行;

13、“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为减少雾霾天气,使中国更美丽,我们该怎么办?(如何治理雾霾?怎么突破十面霾伏)国家: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节约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 ③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④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 ⑤开发环保新能源,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个人:

② 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少乘汽车多走路;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保护植被;

③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各种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④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12)、“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十面霾伏,请你分析政府、企业、公民的责任分别是什么。国家:

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

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④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国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你有何感想?

①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④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在平时的生活中爱护动、植物,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20、请你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提出一些建议。(国家该怎么做)

⑴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⑵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依靠科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⑶加强环保知识和资源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⑷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⑸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21、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保护植被;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③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④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22、“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有什么意义? ①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②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

23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或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因为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③ 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

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 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24.当前还存在着哪些与低碳生活不相符的行为? 答:①一些地区为发展经济采取粗放的经济模式。

②还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③一些地区还在使用高消耗、高排放的落后设备。④浪费水、电、油、气的现象依然严重等。25.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向当地政府提建议)答: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大力宣传提倡绿色消费,树立环保意识。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④增强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⑤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增加在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费用等。

26.面对流行的“低碳”的生活方式,你准备怎样做?

答: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②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③做节约的践行者:节约使用学习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良好习惯。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④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环保产业。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⑥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32.你认为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理环境; ④ 民节能减排意识增强;

5.以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 篇五

——浅谈环境污染如何遏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以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与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得到的。环境污染应当如何遏制,对此,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在环境污染治理上起主导作用。政府对……人们常说,治标要治本。如果只注意到治理已出现的污染,不从源头上抓起,往往会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各级政府要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负起总责任,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地方经济发展和环保力度都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追究其责任。其次,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由于我国发展前期只重经济而轻环保,导致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对此,要积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就是从源头上防治污染的根本。大力推广产业化结构优先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的循环利用。藉此,减少对环境生态的破坏。

再次,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监管体系。环境污染事件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律的漏洞大,惩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当前,必须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加大处罚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对此拒之不改的企业,应依法予以取缔,……整改。

最后,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保护生态需要每个公平从自身做起,从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因此,要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6.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篇六

李峰山中心小学六年级李冰霖

一个国家的美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比如环境卫生。只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国家才堪称最美,只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使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与众不同。环境与人类是共存的,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

7.美丽中国生态建设 篇七

十一五以来, 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通过宏观指导、示范试点、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鼓励创新、广泛动员等系列措施,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得到迅速发展。

一是法律上有规范。《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 将“减量化 、再利用、资 源化”作为中 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 一条重要 原则 , 从管理、政 策、技术等 各方面为循 环经济发 展奠定了 法律基础 , 提出了建立 循环经济 规划制度 、生产者责 任延伸制 度、抑制 资源浪费 和污染物排 放的总量 控制制度 等重要制度 , 标志着我 国循环经 济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是规划上有引导。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科学规划是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2009、2010年, 国家先后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两《规划》的批复对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具重要示范借鉴作用。同时, 几年来有关部委 批复了27个国家循环 经济试点 省市的实 施方案或规划。这些规划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 , 从工业、农 业、服务业 各产业 , 从企业、园区、社会各成面, 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有效引导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上有扶持。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价格、财税和金融政策, 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国家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加大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调整和完善了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 政策 ;发布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提出了从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上市融资 、利用国外 资金等方面 支持循环 经济发展 的具体措施。同时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 额标准 , 提高了成 品油、大排 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

四是实践上有成效。开展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探索出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改委同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等部门, 在重点行业、重 点领域、产 业园区和 省市开展国 家循环经 济示范试 点 , 确定178家试点单位。2008年国家发改委开展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确定了14家试点企业。通过 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 探索出了企业、企业间 或园区、社 会三个层 面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我委对各地方、有关单位推荐的循环经济典型单位进行了筛选归纳, 总结凝练出包括市县 (区) 、园区、行业、资源再生利用四个层面的60个循环经济 典型模式案例。

五是技术上有支撑。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 , 技术支撑 作用逐步 增强。国 家将循环经 济关键技 术列入《国 家中长期科 学与技术 发展规划 纲要》, 启动了“清 洁生产与 循环经济 关键技术 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一批循环经 济关键共 性技术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装甲兵工程学院研发的基 于复合表 面工程、 纳米表面工 程和自动 化表面工 程技术 , 在再制造领 域达到国 际先进水 平 , 并实现产业 化应用。 深圳嘉达 公司通过自 主创新 , 自主研发 了“无机改 性复合技术 ”, 解决了“油 水不容”的 世界难题 , 拓展了废塑 料、建筑废弃 物的利用途径。

六是产业上成规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不断壮大,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做了一个初步调查, 目前全国资源循环 利用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 企业和园区 有2800多个 , 总产值达到1万多亿元, 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甘肃金川集团通过发展循环 经济 , 2005-2010年五年累计节 约能源费用4.2亿元 , 节约用水成本1596万元, 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315亿元, 接近集团公司总产值的50%。

当前, 国家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来抓, 以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绿色消费模式为重点,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企业循环式生产, 园区循环式发展, 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8.美丽中国生态建设 篇八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37-02

在2013的两会上,雾霾成了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2012年年底我国中东部地区已经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污染面积之大,对百姓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隐患,在这种恶劣现象的背后,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也成了中国现阶段建设“美丽中国”亟待解决的任务。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普遍存在而且相当深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资源短缺的趋势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20世纪最后30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也陷入了很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些著名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运动的理论,逐渐形成了把生态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一个符合生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这为现阶段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理论和思路。

一、简述生态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不断扩张,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绿色运动”,努力试图找到一条既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一根本根源,又能解决生态问题,维护人和生态、自然平衡的道路。而苏东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过于封闭,并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到最后也没能逃脱生态危机的威胁。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逐渐崛起。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莱易斯和本·阿格尔等人。其中鲁道夫·巴罗被称为西方“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的代言人”,他批判资本主义现存的工业主义和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同时巴罗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亚当·沙夫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中最先介入生态运动的人。莱易斯和本·阿格尔则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0世纪8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兴盛的阶段,也是“红绿交融”阶段,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已经成了国际上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安德烈·高兹、奥康纳等人把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态”,在生态重建的过程中,经济的合理性要服从生态社会的合理性。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理论体系化的第三个阶段,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他们则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角度出发去揭示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望,迫切改变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缓解生态不平衡的状况,寻找一条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生态健康发展的道路。其理论能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寻求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比较

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努力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生态社会主义在理想目标、策略主张、依靠力量和变革社会的途径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本质不同。生态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科学的认识,只是试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非暴力”的原则,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中间力量,通过和平的手段谋求执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依靠工人阶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二者在建设手段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共通之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一)两者都认识到了生态危机的紧迫性,都揭示了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原因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已经代替经济危机成了最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危机,并且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提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一方面利用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在全球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展,造成了本身就自身发展困难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生态危机。中国也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探索中前进,无论是中共十七大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还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体现了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的道路上把生态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二)两者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都主张实行基层民主

生态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不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的思想,而且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基层民主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认为只有实行基层民主,才能使人们更好地投入到保护生态的运动中,提高人们的生态热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注重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中,把“管理民主”放在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等民主制度。

(三)两者都有相似的发展观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无休止地追求剩余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投资过热,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等,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两者都在非常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观。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党的十八大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西方国家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探索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倡导的生态意识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和认识的基础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是在生态问题的认识上有着一个共同点:必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道路。胡锦涛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就证明了生态平衡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更加坚定了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机统一,立足我国国情,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节约资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资本主义通过推行生态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掠夺,导致了全球性环境危机。而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一体化浪潮使得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大环境而独立发展,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又使所有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危机。生态危机已经具有全球性。我国面对着这样的生态危机,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加强协作,共同改善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寻求以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异化,不仅造成了人自身的生存危机,更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我国建设的“美丽中国”不只是环境、生态上的美丽,更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延伸发展,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发展。我国应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实质上是对“美丽中国”建设得更深层认识的发展。

(四)实践的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下,促进了环保机构和绿色组织的逐渐兴起,而且影响了西方各国的政府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以及生态工程的建设。我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在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社会上投入精力。我国要立足现阶段国情,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扩大环境保护组织的影响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设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人物;在现有法律条例的基础上,健全关于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营造一个我们人人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2-367.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保国.论生态社会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2,(2).

[4]王娟.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5]张才国.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J].科学社会主义,2005,(4).

[6]徐民华,王增芬.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5,(4).

[7]方雷.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可资借鉴的理念与策略[J].江汉论坛,2006.

9.美丽中国生态建设 篇九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马安、关防、景阳备课组 杨凤琴、温艳琴、汪宗全、徐云涛

【热点聚焦】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材料三:2014年十堰市将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牢固确立生态立市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崛起,使生态成为十堰发展的主旋律,绿色成为十堰发展的主色调,培植十堰生态优势,铸造十堰生态品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气清水碧的美丽十堰。

材料四:2014年4月2号上午,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今后排污企业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超标,将要在交易市场上花钱买指标。

【考点链接】

1、《地球的叹息》、《中华民族的选择》: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父母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时间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2、《中国的道路》: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坚持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国策,才

3、《地球村的烦恼》: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全球环保事业。【经典习题】

一、选择题

1、减少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建设“美丽中国”,下列做法可取的有 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②对排污企业一律关停,只发展零污染产业③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经济④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开展环保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这告诉我们

A、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无法遏制

B、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C、面对环境恶化,人类无所作为,只能听之任之

D、应该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据国家电力部门消息,今后普通用户不但能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装置给自己家供电,还可以将用不完的电卖给国家电网。这种新举措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②有利于缓解资源压力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④会改变国有经济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目前,部分农村和城镇社区出现“生活垃圾围村(镇)”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的危害是①占用土地、污染土壤②污染大气③造成土地沙漠化④传播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主观题

1、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什么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答: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②全面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目标要求。③目前我国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目前遭遇哪些制约性因素?

答:①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②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资源短缺;③我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水平相比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④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和建设美丽中国不相符的现象?

答:如乱扔垃圾;水龙头不关,浪费水资源;浪费电的“长明灯”现象;不爱护花草树木;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乱排放,水污染严重;捕杀鸟类等野生动物等。

5、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答:国家: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坚持依法治国,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依法保护环境;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④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与环保意识;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⑥建立生态保护区。

社会: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制度,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企业: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营者道德意识;不能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

个人:(1)大力宣传科学发展理念、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2)学习环保和节能知识,认识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性;(2)从身边的节能环保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积极参加节能环保的公益活动;(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不做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事,积极同破坏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

6、为学校设计几个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活动形式,拟定几条宣传标语。答:如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活动;②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大赛活动;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改送电子贺卡;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增强节约意识;⑥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等。

标语如①爱护树木,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②美丽中国人人共建,中国美丽人人共享等。

7、“建设美丽中国”,你有哪些金点子?

答:(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投入,健全节能环保机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8、我们青少年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做些什么? 答:

9、向污染宣战有什么意义?

答: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②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紧张等问题。

9、“向污染宣战”你打算怎样做?

答:①在外就餐要打包;②把灯泡换成节能灯,房间无人灯不亮,人走灯灭成习惯;③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④节约用纸,双两使用;⑤倡导绿色消费,选用无氟制品,购买无磷洗衣粉,购买环保电池,垃圾分类回收并定期出售等。

10、畅想未来,你认为到2020年我们的“美丽中国”怎样的?

10.美丽中国生态建设 篇十

13工商5班 赖志强 20***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

它的实施将带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与挑战既可能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能来自既得利益的阻碍,还可能来自于技术条件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要把生态文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融入各级政府的决策、评价、考核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世纪工程、基础文明建设来实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现从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方式四大转变。

二、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建设与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复合概念。

生态建设主要是针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而言,而文明建设则是针对社会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道德行为水平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则涵盖了经济、环境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将生态建设和文明建设剥离开来看待,两者应当互相交融,通过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生态行为,以及他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改造和规范,实现和达到生态文明的社会状态,即社会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2、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基要做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牢牢础,树立牢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3、在原有基础合理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并最终实现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高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4、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运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广泛地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让人们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宣传时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起带头作用

1、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因而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则无旁贷。

2、落实点滴,从小事做起,从你我开始

环保不是作秀。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只有自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端正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

3、志愿服务,有你有我

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不需要你是否具有专业的环境知识,也不必看重你是否有国人的环保技能,只要你拥有一颗热忱的环保之心,有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

4、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关心自己,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束语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有美丽发展作支撑,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在面对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智慧的流露、是文明的行为,是厚德的表现,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当中。要创新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让每一位社会公民都能够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徐菲菲、薛景华: 《 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 , 《 商场现代化》 2007 年第 2 期。

11.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篇十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深情而色彩丰富的语句,把生态文明与百姓幸福紧紧相连。

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体现了党执政理国的新境界。

这是一次科学的抉择,是对中国社会的何去何从指明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创造了骄人的经济奇迹,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有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这是一次真情的回应,是对人民群众的一枝一叶充分关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让群众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更是我们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

上一篇:教育政策与法规考试题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娃娃家,超市,冷饮店》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