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练习题及答案(精选7篇)
1.心理健康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
第一、二章 绪论、心理的实质
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两大部分。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等动态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3.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4.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道德性原则)等。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调查法)两种。
6.心理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基本形式。7.认识过程包括(感知)、(感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其核心的心理是(思维)
8.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
9.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个性)。
10.(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1.(客观事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二、选择题
1.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1879年创立于(D)。
A.俄国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心理现象又被称为(A)。
A.心理过程
B.心理活动
C.心理规律
D.个性心理 3.心理现象与其他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B)。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B)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经验总结法 D.调查法 5.(C)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6.(B)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7、“谈虎色变”属于(B)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三、判断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窥测别人心理究竟在想什么。(F)
2.心理现象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以,在研究它的时候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F)
3.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有机地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实现着心理活动。(T)4.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人和动物的心理都差不多。(F)5.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F)
6.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F)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其反应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反应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同时又是通过神经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总是有一定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2. “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人的心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脑的一种自然属性,人的心理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3.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主体与客体、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性内部发展的驱动力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④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⑤心理发展有不平衡性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性⑦心理发展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⑧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五、实例分析
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
A、“孟母三迁”说明是遗传、环境、教育、自身的需要多我们的心理的影响
B、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客观因素包括生物、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指人的需要等生物因素的作用,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基础,也限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也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潜在因素。环境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由可能变成现实,决定发展方向、速度和水平。教育的作用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制约心理发展的过程趋势速度和程度。需要作用,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C、这个故事说明了孟子有较好的遗传素质,环境起决定作用,自己主观努力 D、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三章 注 意
一、名词解释: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无意注意: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永久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的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填空题:
1.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2.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选择性)和(集中性)。3.(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
4.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
5.注意的广度体现了注意在(范围)方面的特征。6.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了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三、选择题:
1.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
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
2.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强度是指刺激物的(C)。
A.相对强度 B.绝对强度 C.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3.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C)。
A.绝对新异性 B.相对新异性 C.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4.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B)。A.分配 B.分散 C.转移 D.广度 5.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作笔记,这属于注意的(D)。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6.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是维持(B)的重要因素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7.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8、“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注意(A)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9、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四、判断题
1.无意注意就是基本上没有注意。(F)
2.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F)3.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F)4.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T)5.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T)6.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维持学生的注意无关。(F)
7.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F)
8.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注意始终不变地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个别方面。(F)9.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F)
10.由于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上的分心,所以要努力避免它。(F)11.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T)
12.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 2 注意的转移。(F)。(应该是分散而不是转移)
五、问答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刺激物的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注意对象本身的特征;了解活动的结果及意义;总体自身的状态。3.课堂教学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答:明确目的和任务;激发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发展控制能力;注意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4、课堂上学生的分心应如何控制?
答:超前控制;型号控制;邻近控制;提出问题;表扬和批评控制;特殊安排。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感觉适应: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一印象: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和()等现象。??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适应性)现象。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时间对比性)现象。
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即时对比性)造成的。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联觉)。?? 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值)来衡量的。10.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量性)和(理解性)四种基本特性。1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选择:
1.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B)。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2.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地对象的刺激物是(D)。
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 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 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 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 3.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D)。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
4.同样一个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这种现象属于(B)。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知觉恒常性
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C)。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6.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A)。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 7.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D)。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 8.感知觉反映的是(C)。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9.感受性是指(A)。
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A)错觉
A.时间 B、运动 C、大小 D、方位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F)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F)
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F)
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T)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F)
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F)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F)
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F)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F)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F)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F)
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F)
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T)。
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F)
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T)
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F)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F)
五、简答题
1.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感觉反应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应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是一种认知活动,知觉是高于感觉的认知活动。(可能不完全)2.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答:未知
第五章 记 忆
一、名词解释: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再认: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乃能辨认出来。
遗忘:指对过去经历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的再现,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前摄抑制:指先学习过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产生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干扰作用。
二、填空题:
1.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2.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表象)和(语词)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3.记忆可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感记忆)和(动作记忆)四大类。4.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5.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恢复或回~~~现象)。??
6.提取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再认)和(重现)。
7.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消退说)、(干扰说)和(压抑说)。
8.在心理学史上最早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遗忘进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9.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10.衡量一个人记忆力好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标准,它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11.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再认)。12.一般来说,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三、选择:
1.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C)。
A.感知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2.识记内容主要是以(C)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 3.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D)。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 4.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划分的保持量最小的记忆是(D)。A.长时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5.上课做笔记主要是靠(B)来完成的。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形象记忆 6.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B)来完成的。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
7.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C)。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8.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C)。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 9.填图题主要是通过(D)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
10.学习后立刻睡觉,其保持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的保持效果更好,这是由于(C)的缘故。
A.超额学习B.记忆恢复 C.无倒摄抑制影响 D.无前摄抑制影响 11.记忆保持曲线最早由(C)提出。
A.亚里斯多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A)。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 13.超额学习的量与记忆保持量之间的关系是(A)。
A.成正比 B.成正相关 C.成反比 D.成负相关
14.拉法格曾称马克思的头脑就像军港里一艘升火待发的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从记忆的品质看,这是记忆的(D)好的表现。
A.敏捷性 B.准备性 C.持久性 D.准确性 15.“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B)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1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B)记忆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瞬时记忆)B.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三、判断
1.记忆所反映的过去经验必须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T)
2.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F)
3.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是语言逻辑记忆。(T)
4.感觉记忆的迅速消失是因为刺激物迅速消失的缘故。(F)
5.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F)6.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T)7.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长时记忆内容的唯一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来源。(T)8.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F)
9.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F)
10.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F)
11.在识记的保持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消极作用。(F)
1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T)
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曲线。(T)14.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只是众多曲线中的一条。(T)15.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F)16.学习刚好成诵以后,再花时间去重复,对保持来说,已无明显意义了。(F)17.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F)18.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必须综合考察一个人的各项品质。(T)
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F)
五、案例分析
1.在生活中,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曾学过这样,学过那样,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过去学的全部还给了老师。这种遗忘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如何解释?
???
2.“曼谷”是泰国首都的简称。它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塔哇劳狄希阿由它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尼里鸟隆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拉洒坦”。这对许多人来讲,都难以记住,而对一个懂得梵文的人来说,却很容易记住,为什么?
答:意义记忆总是优于机械识记的
六、简答题
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由哪些?
??? ???
??? 2.及时复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七、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
第六、七章
思维、想象与情感
一、名词解释: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自己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思维:
??? 问题解决:一种有目的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心理健康: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是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的状态。
???
二、填空题: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的形象)的过程。
2.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3.无意想象最极端、最明显的例子是(做梦)。
4.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5.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它可分为(理想)和(空想)。
6.工程师设计建筑物是()想象中的()想象。??? 7.(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8.创造思维在行为的特征主要有(变通性)、(独特性)和(流通性)。
9.在众多纷繁的感情中,按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按社会内容分(道德感)(理智)(美感)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与具体)
11、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判断性)(逻辑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选择题:
1.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D)。
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
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 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
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 2.无意想象最极端、最典型的例子是(B)。A.上课走神
B.做梦
C.发烧说胡话
D.灵感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C)。
A.再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幻想
D.做梦
4.在创作小说时,作家们常常从众多人物事例中提炼出人物的形象,这一过程属(B)。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理想 5.吴承恩构思“猪八戒”形象的过程属(D)。
A.表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6.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是有意想象,它们的主要差异是(D)。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独创新颖 7.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C)。
A.直观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动作思维
D.创造思维 8.思维的基本过程是(C)。
A.抽象和概括
B.比较和分类
C.分析和综合D.系统化和具体化 9.动机对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动机过分强烈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使(D)。A.问题迎刃而解
B.问题不能解决
C.解决问题的效果呈上升趋势
D.解决问题的效果下降 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A)。
A.有分析无综合 B.有综合无分析
C.有具体无概括
D.有形象无抽象
11.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C)。
A.创造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
12.人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体验是以该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C)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13.具有弥散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C)。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趣 14.猛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欢、愤怒、绝望等,属于(C)。A.心境
B.热情
C.激情
D.应激 15.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做(B)。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激动
16、“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A)A、概括性
B、灵活性
C、直觉性
D、间接性
四、判断: 1.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T)
2.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F)
3.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F)
4.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F)5.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F)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F)
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F)
8.人的情感不仅产生于认识过程,反过来又给认识过程以影响。正如托尔斯泰说的“不是因为美你才爱他,而是因为你爱他才美。”(T)
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F)
10、“鲸不是鱼”这是思维“推理”的表现(F)
11、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不来源于客观现实(F)
12、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F)
13、“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T)
五、简答题
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不同,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
情境因素:即问题情境,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性。个人因素:知识经验;动机状态;情境状态;思维定势;功能因素与变通;人际关系。
3、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正确评价和阅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乐观进取,反应适度;智能正常,人格完美;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第八章
意志
一、名词解释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没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而后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冲突:
二、填空
1、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行动不可分,意志(支配)行动,同时也在(行动)中表现。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2、意志行动可划分为(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两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
???
3、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4、“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对情感调节)的作用。
5、“前怕狼后怕虎”这是意志品质(果断性)差的表现。
三、问答
简述意志、认知、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P85 ???
第九章
个性心理
一、名词解释:
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
学习动机: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智力:
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气质: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需要:
二、填空题:
1.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2.需要按起源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3.“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比喻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4.个性的(稳定性)是我们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的依据。5.按能力的倾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6.构成智力的因素主要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7、马斯烙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个性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性)而不是(生理性)
三、选择题:
1.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A)。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性格
D.能力 2.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C)。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
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3.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C)。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财物 4.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C)。
A.物质需要
B.自然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性需要 5.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是(C)。
A.同步的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基本同步的 6.韦氏量表属于(A)能力测验量表。
A.一般
B.特殊
C.创造
D.言语
7.能力的早期表现在(A)领域中最常见。
A.音乐和绘画
B.语文
C.数学
D.体育
8.气质和性格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C)。
A.心理过程
B.个性倾向性
C.个性心理特征
D.情感过程 9.根据巴甫洛夫的分类,强二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相当于气质的(A)。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某人的神经系统偏重于强、平衡而不灵活,心理特征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语言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韧、执拗、淡漠。此人的气质属于(C)。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每种气质类型都是(C)影响的结果。
A.先天因素
B.遗传
C.先天和后天
D.环境和教育 12.性格的形成依赖于(D)。
A.血型
B.体型
C.激素分泌水平
D.社会生活条件
四、判断: 1.需要是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T)
2.兴趣就是爱好,两者毫无区别。(F)
3.同一个人的同一种活动可能是几种动机同时支配的。(T)4.需要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F)5.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人的个性是无法改变的。(F)6.动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能力和目的。(F)
7.教学种采用适当的体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F)
8.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而智力平常的。(T)9.智力测验不仅能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还能诊断某些疾病。(T)10.常言道:“人心莫测”,可见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能测量的。(F)11.智力包括语文、数学、运动、绘画、音乐所需的能力,其中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是智力的核心。(F)
12.气质具有天赋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此,气质是不能改变的。(F)
13.受人的生物组织制约的气质不太容易改变,而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性格,比较容易改变。(T)
14.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而同一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T)
15.同一性格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气质。(T)
五、简答题
1.动机和需要有什么关系?
答:动机的产生需要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那不条件是需要,外部条件是诱因。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人的需要是个人行为积极性源泉和实质,动机则是源泉和实质的具体体现,比如说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具体体现,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的时候,就引起动机。诱因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是能满足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对需要其强化作用。
2.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
答: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概括和定型化的结果,起初个体优于某种原因,在特殊的情景中偶然的产生了某种他对和行为方式,逐渐的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被概括和固定起来,成为某种典型的情景和某类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成为行为特征各种性格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人的风貌,即性格。
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如何?
答:
区别:A、气质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有好坏之分。
B、性格和气质彼此有相应的独立性,同种气质的人有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气质的人有类似的性格特征。
联系:A、不同的气质可以使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独特的色彩,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发展速度。
B、某一气质会比另一种气质更容易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C、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
一、培养:
A、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B、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去的成功,得到积极情绪体验
C、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迁移,促进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二、激发:把原有形成的潜在学习动机从分调动起来,提高学习积极系性。A、严格要求,明确学习目的
B、加强教学民主化,个性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C、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D、正确评价和适当表扬与批评 E、适当学习竞赛
2.本期练习及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篇二
1.同定点 动力作用线 阻力作用线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费力 80
3.①④ ⑤4. 3:5 省 5.A C B 6.竖直向下 80 竖直向上 80
7.40 费力
8.D 9.B 10.A 11.C 12.C 13.C 14.C15.B 16.C
17.如图1. 18.如图2.
19.刀口(或支点) 水平 ι1/ι2m
20. 80N. 21.哥哥负担200N的力,弟弟负担100N的力.22. 80N.
《“滑轮”练习》参考答案
1.定滑轮 动滑轮
2.滑轮组 方向 3. 1604.等臂 F=G 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 省力 F=1/2G 5.轮轴 省力 6.不能 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 改变力的方向 定 7.6 0
8.左 动 定
9.A
10.B 11.D 12.B 13.B 14.C 15.B16.D 17.C
18.(1)如图3甲. 4 (2)如图3乙. 5
19.(1)绕线如图4所示.3 0.7(2)20 (3)22 20.如图5.
21. F=20 N.如图6.
22.(1)1.6m/s. (2)由题意可得动滑轮重200N,则F'=(2800N+20 N)÷4=750N.
《“机械效率”练习》参考答案
1.额外 有用 有用 额外 2.Gh 动滑轮重 摩擦 物重3.有用功 总功 小于 小于4. 9000 75% 5.1000 80% 250 6.480 1207. 80%
40 8.62.5%
9.1500 0 80%
10. 2.590% 克服杠杆的自重做功
11.D 12.D 13.B 14.A 15.C 16.D
17. (1)17 80% 物体上升高度h (2)力的方向 相同有用功、额外功均相同
18.(1)0.5 66.7%使用杠杆时需要克服杠杆自重(克服摩擦力)做功 (2)不能 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 仅根据一次实验所得结论具有偶然性
19. 80%.机械效率将变大,因为物体所受的的重力增大,对地面的压力增大,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增大,滑轮组克服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所做的有用功增大,同一滑轮组的额外功基本不变.所以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增大,即机械效率变大.
《“简单机械”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原图中以o2为支点的杠杆,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杠杆o2是费力杠杆)
2.D(易错选B,错选的原因是没能理解扳手的实质也是省力杠杆,其中轴是支点,轴到手的距离是动力臂,大小大于阻力臂)
3.B(易错选A或D,错选A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动滑轮的重:错选D的原因是没有分清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是两段而不是三段)
4.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掌握动滑轮的特点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能根据对物体A、B的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
5.D(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不理解使用杠杆有的是为了省距离,省力一定费距离,省距离一定费力)
6.D(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根据机械效率公式n=G物/G物﹢G动分别进行求解、判断)
7. 80%(易错填“120%”,错填的原因是没有止确判断出拉动滑轮组的绳子为三段而不是两段.因此总功求错)
8.省力(易错填“费力”,错填的原因是没有判断出盒盖上翻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9.如图7所示.(易错画成图8,错画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动力应作用在杠杆上,因此应以左侧绳对桥的拉力为动力)
《“简单机械”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省力 远离 2.CB3.省 20 4.505. 0.2m/s 12W 83.3%
6.2 120 7.2 增大
8.A 9.A 10.C 11.B 12.C 13.D 14.B15.A
16.如图9所示. 17.如图10所示.
18.(1)右力臂 (2)把OA的长度当成了拉力的力臂 (3)拉力方向与杠杆垂直 (4)竖直向上3
19.(1)缓慢提起相同重物,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使用动滑轮缓慢提起相同重物时,动滑轮的所受重力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
20.A、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21. (1)3000J. (2)180W. (3)83.3%.(4)250N.
22. (1)30W. (2)90J. (3)70%.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1.压强 2. 10 0 铁球 3.30 120 0 4.托里拆利 下降 5. 600
83.3% 6.0.9xl03 7.B.C A
8.D 9.C10.A 11.D 12.C 13.B 14.C15.B
16.如图11所示.17.如图12所示.
18.(1)0.2 20 (2)A、C、D 利用针压法使木块浸没在液体中,再读取液面的位置
19.(1)匀速 (2)71% (3)等于 (4)0.17(5)0.4 (6)增大
20.(1)钢球速度 (2)s 转换 (3)下滑的高度 (4)牛顿第一定律 一直运动下去 理想推理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1.(1)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增大摩擦(2)p=5xl03Pa. (3) W=6xl05J.
3.心理健康练习题及答案 篇三
心理师的杯子
郭震海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太阳疲惫了,懒散了,失去了正午的热烈。在省城,我要去见一位朋友。
这位朋友原本学古代汉语,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感觉不满意,就索性炒了“老板”的鱿鱼,学起了心理学。
三年后,他“功德”圆满。在省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胡同,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心理咨询所。据他自己说,生意很火,也有人说他是吹牛,生意并没有他自己说得那样好。不管如何,他现在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别人“炒”不了他,他也“炒”不了别人。
我们见了面后,他很夸张地张开双臂,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套一套的高谈阔论,变得比过去油嘴滑舌多了。在他简易的会客室坐定,我们开始聊天。
他说:“好长时间不见,最近如何?”
我说,烦恼多多,比如工作,比如单位那些破事儿……当时我列举了许多。
朋友笑了笑说:“你口渴吗?”
我点头,说了一阵子话确实想喝水了。
“咱们喝茶吧。”朋友说着起身去烧水,并吩咐我说:“身后的柜子里放有杯子,拿来一个自己用。”
我起身,回头,打开柜门,有点儿吃惊。这家伙什么时候有收藏杯子的嗜好了?柜子里放有不少杯子,塑料的、玻璃的、不锈钢的,制作粗糙的、精致的,古典的、现代的。其中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紫砂杯子,十分的显眼,我第一眼就看上了它。
我拿出杯子,又仔细看了看。这个紫砂杯子的确特别,光滑圆润的外表,看不出一点儿瑕疵,让人爱不释手。
水开后,朋友帮我满上了茶水。淡淡的茶香弥漫在四周,为这个夏日的午后,平添了几分雅致。
朋友再次坐下后,看了我选择的杯子。突然他笑了。
我被他笑得莫名其妙,这杯子有问题吗?
他说:“柜子里放了不少杯子,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紫砂杯子用呢?
这家伙肯定又在故弄玄虚,我最不喜欢他这样。他经常会搞一些在我看来很可笑的心理测试。比如,他会很随便让你说出一种水果的名字,然后来判断你对未来的另一半是否忠诚;他可以让你随意说一种颜色,或者是动物,判断你一生会有几个情人。我总觉得,这有点儿恶作剧的意思,或者说就是一种消遣。但他不这样认为,他可以列举出很多道理来印证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去年他刚刚出版了一本专着,通篇全是各类测试,友情的.、亲情的、爱情的、事业的、家庭的等等,据说卖得非常火爆。
“你知道杯子的作用是什么吗?”他笑着,盯着我的眼睛,一本正经的样子
我说:“必须回答吗?”
他说:“是的,这非常关键,所以你必须回答。”
我说:“连白痴都知道,杯子是用来喝水的。”
他说:“你知道你喝的是什么茶吗?”
说实话,当时我确实没有在意喝的是什么茶。
看到他非常认真的样子,我点头如实说,没有在意。
他说,柜子里放了许多杯子,半年时间,他测试了二百多个人,几乎每个人在选杯子的时候,都会选择这个紫砂杯子,就因为这个杯子是柜子里最好的。而大多数人在选择杯子的时候,忘记了杯子的功能是用来喝水的。
我不解。
朋友说,如果生活是茶水,那么金钱、名利、地位都是杯子。没有杯子我们喝不到水,杯子只是工具。杯子不一定最好,但茶好才是好。太多的时候,我们不开心、烦恼都是因为太看重手中的杯子,而忘了杯中的茶香。
我当即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看来这家伙几年的心理学确实没有白学。
就在我准备向他提一些问题的瞬间,突然发现他用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杯子,甚至比我选的紫砂杯子还要精美。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做到彻底的超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第2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写了“我”因为不堪工作中的烦恼,利用一个周末的午后去省城的一位心理师朋友那里做咨询的故事。
B.朋友住在省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胡同,只住一间房子,这个环境的交代暗示出他虽是心理师,却身居陋室,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
C.朋友关于口渴与否的询问在小说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使后面的一系列情节显得十分自然。
D.这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可谓一波三折,朋友处处巧设玄机,使“我”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得到心理的疏导。
E.小说的结尾说到朋友手中精美的杯子,对照他跟“我”的谈话,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
(2)“杯子”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文中画线句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6分)
(3)小说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4)对小说结尾一段,有人评价说“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态度并结合作品陈述理由。(8分)
答案:
(1)CE(A项“我”不堪工作烦恼去做心理咨询错;B项“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错;D项“一波三折”之后表述错。答对两项给5分,答对一项给2分。)
(2)①“杯子”在小说中指生活以外的金钱、名利、地位等,也可指身外之物。(2分)②这句话是说社会中很多人常常把手段当成目的,关心的只是生活以外的事物,而忽略了对生活本身的关注。(4分)
(3)①他能主动改变生活。如他不满于毕业后的工作,通过学习心理学改了行。②标榜知晓生活真谛又做不到真正洒脱。如他对生活有一些深入的认识,但也不能免俗,他认识到不能太看重外在的金钱、名利等而忽视了生活本身,但在杯子的使用上能看出他并没有像自己说的那样超脱。③满足于既有的生活,自以为是,自鸣得意。从小说看,他的心理学知识都是很肤浅的,并没有很大的说服力。(合理的认识答出3点即可)
(4)参考一:①同意“画龙点睛”说。(2分)
②人物形象方面:结尾一段的点化,揭示了一类人的特点;故事情节方面:水到渠成,使故事更显完整;主旨方面:结尾一段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使小说中心更明确,更加具有普遍意义。(6分)(能结合小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二:①同意“画蛇添足”说。(2分)
4.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4 篇四
名词术语
1.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所形成的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2.共同要素说: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共同要素。
3.图示:是指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储存方式。
4.产生式迁移: 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5.心向与定式:心向与定式常常指同一现象,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6.类比迁移:是指用熟悉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去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解决策略。
问答
1.如何理解学习迁移?答: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2)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3)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2.如何理解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答:1)知识总是具有使概括化成为可能的形式;
2)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前提条件;
3)产生迁移的关键是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
3.影响学前儿童学习迁移有哪些主要因素?
答: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学习的心向与定式。
4.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答:1)合理安排教育教学与活动的内容;
2)幼儿园和家庭内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
3)提高学前儿童的概括化能力,强调理解;
5.心理健康练习题及答案 篇五
2: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观象。()判断题 对 错
3: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对问题的表征。()判断题 对 错
4:()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单项选择题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5: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大部分青少年和成人都处于()单项选择题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得到的规律是()单项选择题 A、进程均衡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无明显变化
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单项选择题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8:()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单项选择题 A、习得性无助 B、挫折效应 C、自我效能感 D、消极归因
9: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单项选择题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叫做()单项选择题
A、顶峰现象 B、倒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高原现象
11:新的材料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这种学习是()单项选择题 A、派生类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12: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单项选择题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问题检验 D、问题解决
13:组织策略属于学习策略中的()单项选择题 A、认知策略 B、情感管理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4:将能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找出来,试遍所有可能,总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为()单项选择题 A、启发式 B、推理式 C、算法式
D、演绎式
15: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单项选择题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轶事记录
1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单项选择题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17: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单项选择题 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
18:儿童判定一个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这个阶段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是属于()单项选择题 A、前习俗阶段 B、习俗阶段 C、后习俗阶段 D、他律阶段
19:学生为了获得师长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一定要把学习搞好的内在需要,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单项选择题 A、安全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0:知识遗忘的过程是()单项选择题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速 D、无规律可循
21: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在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后才发生迁移,这是()。单项选择题 A、一般迁移 B、同化迁移 C、顺应迁移 D、重组迁移
2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单项选择题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23:认为应该将人的学习区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这四种类型的是()单项选择题 A、加涅
B、林格伦 C、斯金纳 D、我国心理学者
24:禀赋优异儿童的智商一般在()单项选择题 A、120分以上 B、110分以上 C、150分以上 D、140分以上
25: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单项选择题 A、复述策略 B、理解-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26: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称为()单项选择题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27:西方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家是()单项选择题 A、冯特 B、弗洛伊德 C、詹姆斯 D、罗杰斯
28: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技能目标;二是情感技能目标;三是动作技能目标。()判断题 对 错
29: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映了创造性的什么特征?()单项选择题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创性 D、先进性
30: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指这个测验的()。单项选择题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可比度
31:心理年龄特征并不经常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可能完全不相同。这说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单项选择题 A、可变性 B、稳定性 C、永恒性 D、不可知性
32: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单项选择题 A、焦虑 B、紧张
C、情绪低落 D、注意障碍
33: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判断题 对 错
34:心智技能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具有客观性。()判断题 对 错
35: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于问题表征的时间一般多于专家。()判断题 对 错
36:总体而言,有机体学习动机越强,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判断题 对 错
37: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单项选择题 A、语义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情绪记忆
38: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单项选择题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39:“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现象属于()单项选择题 A、原型启发 B、学习迁移 C、定势 D、变式
4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单项选择题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41:“不断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掌握和使用教材,进行知识再加工,善于表达,善于选择运用良好方法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自学、实践等”属于教师的()。单项选择题 A、教育才能 B、教学才能 C、社会交往才能 D、组织才能
42:指导教学是以()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单项选择题 A、学生 B、教师
C、学习成绩 D、教材
43: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单项选择题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44:在其《自尊心的养成》一书中提出培养自尊心三个条件的教育心理学家是()单项选择题 A、巴甫洛夫 B、奥斯贝尔 C、推孟 D、库珀史密斯
45:“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现象属于()单项选择题 A、原型启发 B、学习迁移 C、定势 D、变式
46: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判断题 对 错
47: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主要是改善来访者的()单项选择题
A、行为反应 B、刺激情境 C、认知 D、生活背景
48: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单项选择题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49: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称为()单项选择题 A、认知方式 B、认知过程 C、认知风格 D、学习策略
50: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单项选择题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轶事记录
知满天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正确 3:答案正确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B 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提出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7:答案D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B 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因为相关类属学习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学习新观念之后,原有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C 16:答案D 根据认同的概念,选D。17:答案B 韦克斯勒把人的智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智力缺陷(70以下)、低能边缘(70~79)、中下(80~89)、中等(90~109)、中上(110~119)、优秀(120~129)和极优秀(130以上)。因此,该学生的智商处于中上位置。18:答案A 19:答案D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20:答案A 21:答案C 【参考答案】C【系统解析】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在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后才发生迁移,这是顺应迁移。22:答案A 23:答案D
24:答案D 智商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25:答案C 26:答案C 27:答案C 28:答案正确 29:答案C 30:答案A 31:答案B 32:答案C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3:答案正确 34:答案错误 35:答案错误 36:答案正确 37:答案B 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38:答案B 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区别点在促进和阻碍;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的区别点在先后的顺序。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够促进初等数学的学习,是典型的正迁移。另外,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句话强调的是后学习的高等数学对先学习的初等数学的影响,所以是逆向的。39:答案B 40:答案C 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41:答案B 由题干可知,是在说教学才能。42:答案C 【解析】指导教学以学习成绩为中心。43:答案D 44:答案D 45:答案B
从心理学上讲,“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的促进,所以都是学习的迁移现象。46:答案错误
6.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篇六
1.56海里.2.60m.
3.2650m.4.726km/h.
《解三角形问题的利器:方程思想》
1.(1)由acosB=3,bsinA=4,得bsinAacosB=43,
由正弦定理,得sinBsinAsinAcosB=43,即tanB=43,
所以cosB=35,所以a=5.
(2)因为S=10,所以12bcsinA=10,
因为bsinA=4,所以c=5.
所以b=a2+c2-2accosB
=25+25-2×5×5×35=25.
所以△ABC的周长l为10+25.
2.设AB=x,∠ABC=α,则其余角∠ABD=π2-α.
在△ABC中:
由正弦定理,得CAsin∠ABC=ABsin∠ACB,
即3sinα=xsin120°,①
由余弦定理,得cos∠ABD=AB2+BD2-AD22AB•BD,
故cosπ2-α=sinα
=x2+27-492x•33=
x2-2263x.②
由①②得332x=x2-2263x,解得x=7.
所以函洞AB的长为7km.
3.设∠POA=α,则∠POB=60°-α.
在Rt△PAO中,sinα=PAPO.
在Rt△PBO中,sin(60°-α)=PBPO.
又因为PB=5,PA=2,所以5sinα=2sin(60°-α),解之得tanα=36,
所以在Rt△PAO中,得PO=213.
所以AO=43km,BO=33.
设船速为v,则方案②用时为2v+432v=2+23v<6v;
方案③用时为5v+332v=1v5+332>6v;
方案①用时为213v>6v.
所以方案②用时最省,故选择方案②.
《从高考三角形问题谈“坐标法”的妙用》
1.λ=45,μ=352.π3
3.3+3
4.17a+37b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150°2.60°3.④4.②5.60m6.120
7.-58.5<x<139.239310.3或23
11.②③④12.0,316
13.(1)由2cos(A+B)=1,得cosC=-12,所以C=120°.
(2)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b=23,ab=2,
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C=(a+b)2-2ab-2ab-12=12-4+2=10,
所以c=10,即AB=10;
(3)S△ABC=12absinC=12×2×32=32.
14.由条件得ac=sinB=22,因为B为锐角,所以B=π4,且c=2a,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a2+2a2-2a•2a•22=a2,所以b=a,
故B=A=π4,从而C=π2,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5.在△AOB中,∠AOB=α(0<α<π),OB=1,OA=2,
AB2=1+4-2×1×2cosα=5-4cosα,
S△ABC=14AB2=54-cosα,
S△AOB=12AO•OBsinα=sinα,
S四边形OACB=S△AOB+S△ABC=sinα+54-cosα=54+2sinα-π4.
当α=3π4时,SOACB取得最大值54+2.
由0<α<π,-π4<α-π4<3π4,得
7.小学心理咨询练习题答案奥鹏 篇七
一
一、填空
1、影响的技术包括 指导、解释、__自我开放_和_影响性摘要_等。
2、小学生心理咨询有﹍发展性咨询﹍和﹍适应性咨询﹍两类。
3、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倾听技术包括_非言语关注_、重复、__重读、询问、_情感反应__等。
4、建立咨询关系的技术包括积极的 尊重、_准确的共情_和__真诚__。
5、常用的行为主义咨询方法有:__系统脱敏法__、满灌疗法、厌恶疗法、代币法、放松疗法等。
6、精神分析疗法常用的具体咨询技术有:__自由联想、__、疏导宣泄、__认知与领悟、暗示疗法__。
7、心理咨询的形式就咨询者与求助者的交流方式不同, 心理咨询可分为_直接咨询_、间接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等。
二、名词解释
1、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惩罚疗法”)是将某些不愉快、具有惩罚性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需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其适用于戒除不良习惯,如儿童不良习惯、行为矫正、强迫观念等。
2、开放式询问
开放式询问是咨询教师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词向来访学生询问。其特点是交谈自由,信息量大。来访学生必须以较详细的语言来回答。
3、重复
重复就是咨询教师对来访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咨询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混合的、复杂的甚至不完全的句子,来复述来访学生所表达的内容。
4、解释
解释就是为来访学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咨询教师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为来访学生提供其自身情境之外的另一种参照体系,从而使来访学生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其思想、观念与行为。
5、小学生心理咨询
小学生心理咨询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狭义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是指学校内的心理咨询人员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6、指导
指导就是咨询教师直截了当地指示来访学生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和如何说。本质在于直接地传达要求,即咨询教师直接指示来访学生去做某一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
7、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自我暴露、自我揭示)是指咨询教师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学生共同分担或分享。
8、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就是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
三、简答
1、什么是指导技术?
指导就是咨询教师直截了当地指示来访学生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和如何说,其本质在于直接地传达要求。
指导技术的使用,与不同的咨询理论直接相关,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指导行为。指导分为两类:一般性指导是咨询教师基于自己掌握的心理原理和自身实践经验,创造性设计出的,针对来访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特异性指导是依据某一理论派别进行的专门指导。
合理运用指导技术,一方面要求咨询教师熟悉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及其方法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指导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尤其是来访学生对咨询教师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同时,指导要具体、表达要清楚。
2、如何合理运用解释技术?
解释就是为来访学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咨询教师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从而使来访学生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其思想、观念与行为。
由于所依据的咨询理论不同,对同一心理问题常会做出极不相同的解释。
解释的有效性也与咨询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创造性运用理论有直接关系。
运用解释技术时应注意:
(1)解释应能够与来访学生的思想方式相符合。
(2)最好的解释是来访学生的自我解释。
(3)解释的运用要适度。
(4)解释的方式需要有个别差异。
3、简述你对适应性咨询的理解。
适应性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适应性咨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咨询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2.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咨询对象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3.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咨询对象理性的作用,咨询人员并不是要亲自帮助其直接去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而是帮助他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4.适应性咨询的工作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在这些方面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5.适应性咨询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各年龄段的自我发展任务。
4、什么是认知疗法及其主要目标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
其咨询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现实的、不合理的错误、扭曲的观念,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减少扭曲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的不良后果,不仅要帮助来访者消除已有的症状,同时也帮助他尽可能地减少产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倾向性,改变其人生哲学,促使其人格产生深刻的变化。
5、简述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基本步骤。
(1)让学生生动地想象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情景,特别是让他心烦意乱,承受不了的情景,体验这种情景下不适的情绪反应,并报告此时的感受。
(2)要求学生保持想象这一情景,但帮助他把消极的情绪改变为适度的情绪
(3)停止想象,要求学生讲述他是怎样想才使发生变化的,一般学生往往是通过形成合理信念才做到改变的,此时教师要注意帮助他进一步强化合理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信念,必要时可补充其它的有关合理信念。
6、简述交朋友小组咨询方法的原理和进展阶段。
交朋友小组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是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帮助人们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或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试图创造适当的人际环境,使小组的每个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的潜能,消除心理障碍,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交朋友小组的活动是渐进的,其活动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相互了解和接受阶段;②正式活动和治疗阶段;③活动结束阶段。
7、使用重复技术时必须注意那几点?
正确使用重复,咨询教师必须注意:
第一,咨询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话,对来访学生表达的内容进行重复,但某些敏感性的词汇和重要的词句,仍以来访学生用过的词(句)为好。
第二,重复不能增加或减少来访学生表达的基本思想;
第三,重复要尽可能避免用专业性或生僻的词汇,语言要清楚、简洁并尽可能口语化;
第四、重复不可过度使用,否则会产生“鹦鹉学舌”的效果。
8、倾听别人说话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要认真地听。对方说话时,要全神贯注,不让任何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对方可以从中体味到你对他的尊重。
(2)要耐心地听,耐心听对方讲话是对对方的尊重,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不要轻易打断或插话。如果确有需要,应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这样可以避免一些误解。
(3)要积极地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及时给予对方反馈。
9、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学习、升学竞争引起的过度焦虑。2.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3. 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4.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四、论述
1、介绍一下三栏目技术。
这是认知重建的一种常用技术,通过改变认知失真进而改变人的消极情绪。
基本假设为:人的感觉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而是受人的认知影响的。
人的不良情绪往往源自于失真的认知,特别是内心的自责思想,改变它必须采取三个步骤:
(1)训练学生自己认识到并记录下内心的自责思想。
(2)弄清这些思想失真的根源。
(3)练习对它们进行反击,并发展出一个更加现实的自我评价系统
2、怎样使用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亦称“交互抑制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项基本方法和技术,在行为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的目的。
运用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
系统脱敏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排列出焦虑的等级层次表。即首先找出使来访者感到焦虑的事件,并用0~100之间的分值表示出对每一事件感到焦虑的主观程度。然后将标出的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排列。二是进行放松训练,以全身肌肉能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一般要6~10次练习,每次需时30分钟,每天12次。三是进入系统脱敏过程,进行焦虑反应与肌肉放松技术的结合训练。此时系统脱敏法可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想象系统脱敏的过程即让来访者处于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由咨询者做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最低层开始,想象30秒,停止想象时报告此时感到主观焦虑的等级分数,以不感到紧张害怕为止,再进入下一个层次,如此渐进直到通过最后一个层次。现实脱敏是让来访者直接进入或接触导致焦虑的现实刺激或情境,使之体验焦虑和恐惧,反映多次后,适应环境,不再恐惧焦虑,再将来访者引入下一层级的现实情境。如此,逐级反复进行,直到每一层级焦虑反应均被消除为止。
系统脱敏法可以治疗学生的考试焦虑和社交恐惧。
3、什么是行为主义疗法,其理论假设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行为疗法也叫行为矫正,它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行为疗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从实验中发展而来的;认为心理问题是不适应的条件反射造成的,是错误学习的证据,因此把咨询的着重点放在直接消除或纠正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上,不去研究、分析行为的内在动机。
其咨询理论的基本假定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
其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
4、你怎样理解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无条件积极的尊重,就是指要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容许他的短处,这样就创造出了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大程度地表达自己。我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绝对接纳来访学生。不论来访学生的种族、年龄、性别、人格特征,心理问题的性质和内容等,把每一个来访学生视作是平等的人,与咨询教师是平等的,来访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而且视作是有价值的、独特的人。
2、完整接纳来访学生。一是指把来访学生的几个方面作为一个独特整体的组成部分全面接纳,并不仅仅接受其光明面、长处而拒绝阴暗面、短处;二是指咨询教师不能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和习惯爱好对来访学生的信息予以接纳或排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咨询教师同意,迎合、赞成来访学生的一切方面,只是需要咨询教师承认存在的事实并如实地接受这些事实。
3、充分信任来访学生。咨询教师必须确立“来访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的信念。有价值的人和其个别行为的价值是两回事,即有价值的人完全可能发生愚蠢的行为。不因为其某个(些)行为价值而对作为人的价值发生怀疑,甚或否定;坚信来访学生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始终与来访学生平等相处,充分调动起来访学生自身的力量,让其自己去改变现状,获得发展等等。
4、无私关爱来访学生。就是要对来访学生拥有无私的爱心,热情、耐心、细心、礼貌相待,维护来访学生的权益,保护来访学生的自尊和隐私,为来访学生分忧解愁,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以来访学生为中心,提供审慎、积极有效的咨询服务。
5、某一来访者向咨询则透露学校最近丢失的V8摄影机是他偷的,你认为这位咨询者应该保密呢,还是向学校报告?说明理由。
应引导来询者直接面对错误,承认错误,主动向有关部门或人员坦白。不然咨询者应向学校报告。学生如因此受到相应的处罚既是体现了社会公认的责任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也是对其本人以及他人的一种教育。
这是对保密原则的维护和坚守。保密原则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心理咨询必须对来访者负责,但这种负责是以对社会负责为前提的。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即学生的问题并未对他人、社会构成实际的损害,保密的结果不对学生自己、他人、社会具有潜在的危害为限度。
二
一、填空
1、按心理测验的功能可把心理测验分为:_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_学绩测验_;、2、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由题目、__指导语、问题、、编码、_结束语__、实施情况记录等部分组成。
3、常用的心理诊断方法有:__观察法、谈话法_、个案法、问卷法__、活动产品分析法、__神经生理学检测法__和测验法。
4、问卷可分为_开放型、封闭型、和__图画型。
5、按照测验的应用,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__教育测验、职业测验_和临床测验。
6、按照测验对象的数量,可把心理测验分为_个别测验、团体测验_两种形式;按照测验的材料,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_文字式_测验与_非文字式测验;
二、名词解释
1、个案法
个案法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或一个群体为样本,系统搜集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逐步形成诊断印象的一种方法。
2、溺爱(overprotection)
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过分保护。
3、指导语
为测验主试编写的测验实施说明,包括说明测验的做题要求和答题方法。如果是操作测验,还要讲清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其中说明测验的目的要求时,要注意用词不要刺激被试情绪,使其产生心理压力,以免影响测验效果。还要有一些能解除被试思想障碍的话语,或鼓励的宽松的话语。
4、轶事记录法
轶事记录法是通过观察者把直接观察到的认为有价值的、反映被观察者行为或心理的各种表现记录下来,重点纪录被观察者显著的、典型的、新出现的行为。
5、观察者效应
观察者效应,即观察者对所要观察的问题的假设有相当的已知度,可能根据对问题的预期答案带有主观吻合于研究的期望,使假设得以成立。
6、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的方法,既可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资料,又能保留行为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但要把事件的内容与事件发生的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7、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8、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但是,根据多数研究者的见解,可以把创造力看成是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新点子、新想法造新事物的认知能力
9、被观察者效应
被观察者效应,即观察者的期望被观察者得知后,做出投合观察者的意图或故意违背观察者的希望的行为。
三、简答
1、简述一下小学生道德心理训练方法。
1、道德法庭。此方法着眼于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是根据道德标准对某个行为做出是非善恶评价的能力。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
2、同情感练习。同情感是指由别人的情感而引起的共鸣体验。道德水平较高的人具有较强的同情感。因此经常做出助人为乐的行为。
3、内疚感训练。内疚感是指由于自己的不恰当行为引起的惭愧不安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后能够产生内疚感,就会进行自我反省,从而保证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2.简述主题统觉测验的原理。
主题统觉测验认为,个体面对图画情境所陈述的内容与其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内容固然受当时知觉的影响,但其想象部分却包含着个人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反应。也就是说,个体在陈述内容时,常常不自觉地将隐藏在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融入故事情节中,借助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宣泄出来,即把个人的内心世界投射于故事中。主试通过对被试陈述内容的分析,从而了解其需求。
3、小组同伴式活动怎样影响小学生的个性?
1、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同龄的伙伴交往对儿童影响很大,很多好的习性可以从同伴身上习得,很多不好的个性也可以在同伴交往中改正。
2、小组同伴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的品质
3、小组同伴式的活动还可以培养公平竞争的意识,避免狭隘的嫉妒、虚荣等个性。
4、小组式的活动还可以提供优良个性的实践机会。因此,组织小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心理训练形式。
4、设计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案。
如:让孩子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比较。并呈交比较的书面报告或让同学向全班同学作口头报告。例如:茶几和饭桌的异同(材质、用途、造型等方面);铅笔和钢笔的异同等。
5、简述可能导致抑郁性格的因素
(1)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挫伤了自尊心。
(2)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易形成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点。再遇不测,一点点的失败、挫折等都会使他们郁闷不快,耿耿于怀。使抑郁的性格越发明显、严重。
(3)生活过于单调,思想闭塞,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
(4)家族中发生了重大不幸,学习又力不从心,心理负担过重等。
(5)责任感过强,对事物要求完美,因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身,对于自身的缺憾郁郁不快,这两者都可导致对自己的失望,恨自己无能,因而形成抑郁的个性。
6、应对紧张的方法有哪些?
1.避开紧张源。现实生活,当我们产生紧张的情绪体验时,可以采取回避或躲开紧张源的方式,以减少紧张和由它所带来的不适感。
2.自我防御机制。利用自我心理防卫手段,常可起到缓和心理紧张与不安,减轻精神痛苦的作用。
3.培养良好的性格
4.适度的体育锻炼
5.身体放松法
四、论述
1、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孤独?
1)、认知法。2)、讨论法。3)、沟通法。4)、移情法。5)、意志法,2、阐述小学生交往心理的特点。
1)亲子关系的特点: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内容、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在减少;交往中要处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孩子长大了,是否该学做家务?孩子都在和哪些伙伴交往等等;孩子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寻求父母的指导,而不是替自己做决定,而且会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做重要的决定。
2).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的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3).师生交往的特点: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性甚至要高于父母。大部分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都比较友好。教师的期望对小学儿童也有广泛的影响。
3、小学生学习心理有什哪些特点?
1)、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发展,由不够明确向比较明确发展;学习兴趣由学习的形式向学习的内容发展;学习目标由近景向远景发展。
2)、小学儿童态度的特点:
⑴ 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老师的话对孩子来说仿佛圣旨一般,无可怀疑,绝对正确。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教师产生怀疑,进而有了选择性,只有他们喜欢的老师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⑵ 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的儿童还不能正确对待作业,还没有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还不知道应对自己的作业负责。随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指导,儿童能逐渐主动按时完成作业。
⑶ 对分数的态度,上学之后,在教师`家长的影响下,儿童逐渐看重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并了解高分是学习好的一种客观表现。
3)、小学儿童的学习迁移具有以下特点:
⑴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心向逐渐增强。
⑵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数量逐渐增加。
⑶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水平逐渐提高。
4、引发学习疲劳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辅导学生消除学习疲劳?
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一是长时间学习,大脑未得到充分休息而产生保护性抑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于紧张和焦虑,消耗了许多不应用在学习上的心理能量;由于紧张和焦虑,许多学生学习起来眉头紧锁,双肩耸立,坐姿僵硬,把全身抽有的肌肉都动员起来去帮助“用力”,它又在无形中耗掉了许多身体能量。身体能量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对大脑所消耗能量的及时补充,会进一步加速脑的疲劳。
要从根本上消除学习之后的心理疲劳,必须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消除紧张和压力,达到充分的自我放松。具体方法如下:
1).减少学习时间。2).预防疲劳,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
3).经常休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因困倦而睡觉,可以在其它时间睡上一觉。
4).自我想象,放松身心。5).学会精神愉快地去学习。
5、小学生的愤怒情绪有什么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控制这一不良情绪?
特点:1)、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
2)、小学生愤怒来得急,去得快,控制方法:
1).情境转移法。面对愤怒,我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
2).理智制怒法。
3).评价推迟法。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生气后,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
4).情感宣泄法。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生气后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
【心理健康练习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01-01
心理健康与调试答案12-13
心理健康教育C证面试材料 试题 参考答案07-06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06-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分工职责08-15
小学心理咨询练习题答案奥鹏07-03
关注心理健康及公益校园微电影大赛策划书06-20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08-21
现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12-12
心理统计考试试题及答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