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2024-06-15

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共13篇)(共13篇)

1.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一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

(实验教学)

课程名称: 眼科 课程类型:(1)

1、必修;

2、选修;

3、其它

授课对象: 临床 专业(本、专科)2004 级 3班

授课时间: 2007 至 2008 学年 第八学期 学期

计划学时: 30 学时(其中:理论 21,实验: 9)

任课教师: 段直光

所属学院: 大理州人民医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 科教科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教学要求)

大理学院教务处 制

第1页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教学要求)

课程名称:眼科学

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出版社),惠延年

编著,2007年第6 版

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

历: 大本

位:学士 授课人2:

专业技术职务: 学

历:

位: 实验题目:

计划学时: 实验类型:()

1、演示性

2、验证性

3、综合性

4、设计性 每组实验的学生人数:

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实验方法(包括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实验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

第2页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教学要求)

实验难点(预计实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前的教学和实验过程中的指导方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

实验报告要求和思考题:

参考资料:

第3页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教学要求)

第4页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教学内容)

第5页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教学总结)

第6页

2.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二

1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1.1课前采用“复习与思考”模块,及时复习

人们通过注意学习知识后可以构建短时的记忆,必须经过及时的复习,短时的记忆才会成为长时的记忆,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物理化学内容多,公式杂,理论性强,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共96学时,如果不及时复习,很容易遗忘并会影响新课的学习,所以在上新课前首先提出 “复习与思考”模块,及时复习上堂课的知识,并对上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进而引入新课,以便大家掌握知识。比如在讲 “热和功”部分时,可以先复习上堂课学习的几个热力学基本概念,重点复习状态函数,从状态函数的复习引入新的不同函数———途径函数,而物理化学要重点学习的两种途径函数就是热和功,便于学生学习归纳比较。

1.2注意讲授重点

很多同志认为,讲好物理化学,只要让学生会用公式解题就行了,其实不然,掌握一门课的学习方法远比掌握一门课的知识重要; 掌握物理化学的公式的意义远比掌握公式形式重要; 掌握公式的使用条件和记住公式本身同等重要。物理化学概念多,公式多,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对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比如,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在第一堂课就提出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以便学生参照:

( 1) 准确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的含义,反复体会它们的定义以及建立定义的条件,要善于将基本概念归类、对比,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 2) 本课程公式较多,但公式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且大多数公式比较简单。因此,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公式。物理化学中的许多公式都有严格的使用条件,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的公式,使用时不能张冠李戴。因此,掌握公式的使用条件和记住公式本身同等重要。

( 3) 习题可以培养大家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训练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学好物理化学,必须认真做习题。希望大家在听讲例题和做习题时,重视解题的分析过程, 最好在解一些复杂题目时,写出分析思路。

( 4) 多媒体教学建议大家以听课为主,选择重要的内容 ( 如重要概念和公式、讲授的例题和思考题等) 适当做一些笔记,以便同学们课后复习。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物理化学这种手段,应用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上课时应避免复杂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更加突出物理化学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热力学基本关系式时,应只要求学生掌握热力学关系式的形式和使用条件,至于复杂的公式推导应当避免。

1.3用讨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地开展讨论式教学,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反客为主的观念,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人,主动搜集资料,做课件并且上台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学生表达的情况看出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掌握情况,从而适度调整教学进度[7]。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采用物理化学单元讨论: 推荐部分同学在讨论课上走上讲台利用多媒体 ( PPT) 交流学习物理化学的阶段经验和收获。暂定本学期举办两次,第一次由 ( 1) 班策划组织,时间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结束后; 第二次由 ( 2) 班策划组织,时间在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结束后,具体责任人为各班班长和课代表。讨论课精彩点: 发动组织早、内容准备充分、参与面广泛、课堂效果好。采用讨论课,可以培养大家团结互助的能力,另外可以发现很多同学的天赋,以便给他们的辅导员提供信息,做好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充分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1.4完善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由于物理化学内容多、公式繁、逻辑性强,其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只靠课堂时间,还需要学生及时复习,物理化学内容多,仅靠课堂笔记和记忆难以覆盖课堂知识,加强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笔者所在的物理化学教研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物理化学课程网站包括教学资料, 网络课堂,辅导教室,在线例题和网站论坛,有助于同学们及时复习。另外还可以借助QQ群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和学生联系[8],帮组同学们排忧解难。

1.5改革考核方式,做到客观公正

课程考核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期末一卷制,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掌握此门学科的评价方法。为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笔者所在的学院建立全程考核的机制,将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 占30% ) 和期末成绩( 占70% ) 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提问回答情况、课堂讨论积极程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几个部分,这样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表明,采用此方法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9]。

1.6引入科学前沿知识,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到课堂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为今后的本科毕业论文或者将来读硕读博奠定基础,比如在讲表面张力时,提到分散粒和分散度时我们可以介绍纳米材料目前的研究现况,在讲电化学时我们可以介绍2012年关于多晶硅电池的报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10,11]。

2结语

通过教学,发现采用上述教学改革经验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物理化学作为应用化学专业考研必考的科目,其地位非常重要,笔者所在的学校考研率在江苏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应用化学专业考研率最高,我们课题组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克服了大家学习物理化学的畏难情绪,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摘要:物理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是高校化学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其要求更高。本文根据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物理化学课程实施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三

【关键词】初中化学 虚拟实验 设计 应用

虚拟实验能够极大的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供辅助功效。对于那些在常规条件下难以操作的实验,或者是学生自身无法完成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的设计来进行代替。虚拟实验不仅很好的化解了实际教学中的种种障碍,这也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良好推进。

一、降低实验的风险

很多化学实验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不少化学药品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对于学生的伤害,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一些不堪设想的意外事故。因此,对于那些涉及到有毒或者是有腐蚀性药品的实验过程,或者是一些会产生毒害物质的实验操作,教师一定要更为留意。可以以虚拟实验为代替,这将极大的降低实验的教学风险,并且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相关的实验现象。现在有很多非常高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不少工具都能够对于实验过程进行模拟,这让虚拟实验极大的成为可能,并且为实验风险的降低提供了很好的辅助。

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就涉及强硫酸与浓硫酸,无论是对其的制作或是使用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容易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利用Virtools、Maya等软件工具进行构建。最后,通过虚拟的操作,教师就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展现出真实的实验效果,学生也能够从中看到真实的实验现象。虚拟实验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形式,这也避免了很多实验风险的发生。不仅如此,很多虚拟实验都做的非常逼真,实验现象也十分明显,很利于学生的观察与体会。这些都是对于实验教学提供的非常有效的帮助。

二、提升学生的认知

虚拟实验的另一个显著功效在于它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实验的认知,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于实验过程的分析,进而促进学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与体会。很多虚拟实验都能够非常真实的展开对于实际实验过程的模拟,虚拟实验甚至能够更为清晰准确的给学生们呈现相关的实验现象,实验操作过程也会更为标准。这些都是很好的实验教学素材,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实验的认知,并且促进大家对于相关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使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颜色调节的更加明显,突显出黑色固体变为亮红色固体的实验现象。同时,针对于导管中有气泡冒出的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进行扩大,并给出特写,学生就能够对这个现象进行更深刻的认识与记忆。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就能够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更清楚的观察,真正体现出实验教学的效力,进而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虚拟实验不仅是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的一种发散与延伸,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认知,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实验能力与实验水平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三、减少资源的浪费

虚拟实验的另一个显著功效就是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化学药品以及实验操作仪器都是较为珍贵的,有的甚至造价高昂。对于实验技能还不是太娴熟的学生而言,大家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造成实验药品的浪费,或者是由于实验操作的不当而损毁了一些实验器材,这种资源的浪费不仅非常可惜,也很没有必要。对于这类实验教师则可以以虚拟实验的形式进行代替,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来感受实验的展开模式,并且领会实验的操作方式。这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也让实验教学能够正常展开,并且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效。

例如,教师在讲述基本的实验操作时必定会告知学生正确的试管加热方法,告知学生一旦试管加热不均就容易爆裂。试管爆裂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还极有可能造成安全问题。但是,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对该现象的认识并不深刻,也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项实验通过虚拟实验环境来完成。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就能够真实地观察到试管因为加热不均而爆裂的现象,进而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这不仅是一种十分灵活的实验教学方式,这个过程也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是对于实验教学的一种非常好的促进。

结语

虚拟实验能够很好的为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提供辅助功效。虚拟实验首先可以用于替代那些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这将会极大的降低实验教学的风险。虚拟实验还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认知,进而深化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虚拟实验的另一个显著功效就是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郑兰琴、程薇. 虚拟实验及其学习者可信度认知[J]. 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2] 肖微. 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朱敏. 基于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平台的虚拟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篇四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发展的动态,两种速率理论的具体的内容,基本思路及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上一章介绍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和等征,复杂反应的动力学规律,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链反应等,同时还介绍了反应机理的一般确定的方法,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各种反应的速率理论。

重点与难点: 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假定和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结论:阈能,势能面,反应坐标,能垒高度,以及阈能,能垒高度等与活化能的关系等。

§12.1 碰撞理论

碰撞理论的基本假定

碰撞理论认为:(1)发生反应的首要条件是碰撞,可以把这种碰撞看成是两个硬球的碰撞;(2)只有碰撞时相互作用能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发生反应,化学反应的速率就是有效碰撞的次数。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

设:要发生碰撞的两个分子是球体,单位体积内A分子的数目为NA,B分子数为NB,分子的直径为dD和dB,则碰撞时两个分子可以接触的最小距离为dABdAdB/2。

当A、B两个分子在空间以速度vA,vB运动时,为了研究两个分了的碰撞,通过坐标变换,可以把两个分子的各自的运动变换为两个分子重心的运动(质量为MmAmB)和 质量为(m1m2)/m1m2的假想粒子以相对速度vr的相对运动。此时两个分子的运动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11112222Em1v1m2v2(m1m2)vMvr2222

式中vM为分子的质心的运动速度。由于分子的质心的运动和分子碰撞无关,可以不予考虑。而两个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度为

vr 碰撞频率为

8RT

由此可以得到A,B分子的,相同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为

2ZAAdA2ZABdAB8RTNANB8RT22NA2dA A、B两个分子相互碰撞过程的微观模型

几个基本概念:

碰撞参数:通过A,B两分子的质心,而与相对速率平行的两条直线的距离

RT2NAMA

b称为碰撞参数。

碰撞参数描述了两个分子可以接近的程度,两个分子要发生碰撞的条件

dAdBdAB2

0≤ b ≤

2碰撞截面: CdAB,凡是两个分子落在碰撞截面内才能发生碰撞。

1ur2碰撞时两个分子相互作用能:分子的相互移动能2在碰撞时两个分子的质心连线的分量是两个分子的相互作用能。

在反应过程中,只有超ε δ过某一规定值ε

c时,碰撞才是有效的,εc称为反应的阈能或临界能(对不同的反应,ε,故发生反应的条件为 c不同)

12vrcosc εr‘≥εc

22ur2dABb2cos()d2dABAB因为22br12dAB

b2或ε‘(1-r(dAB2)≥εc

从上式可以看出,要满足碰撞时的相互作用能不小于εc,对相对移动能和碰撞参数都有限限制的条件。对某一εr,要使上式满足的碰撞参数为br,则有

br(1r2)cdAB br2dAB2(1c)r 或

当ευ 一定时,凡是b ≤ br 的所有碰撞都是有效的。据此,定义反应截面

rbr2dAB2(1c)r

对一定的反应来说,ε变,所以σδ是ε

δ

υ一定,br随ε

δ

而的函数,(也是ur的函数)可

以用左图表示反应截面与相对动能的关系。

微观反应与宏观反应之间的关系(有效碰撞分数的求算)

如果研究一个分子和其它为数众多的分子的相对速度,会有无数个相对速度,并呈现一定的分布,这种分布也可以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公式表示,即

dN(ur)322u4N()urexp(r)dur2kT2kT

将εδ=(1/2)μur2代入上式,可以得到相对动能的分布公式

1dN(r)213212()exp()NdkT kT上式的意义是,在单位体积中的N个分子中,一个分子和其它N1N个分子的相对速率在ururdur(或相对移动能在rrdr)之间的机率。

在该速率间隔中(或能量间隔中)和其它粒子的碰撞的次数

213212kT2NdABur()redrkT

在上述碰撞中,满足εr≥εr,又在反应截面内的碰撞次数为

rr213212kT2NdAB(1)ur()redrkTrc

上式是一个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如果是N个分子的有效碰撞,则有

2rZAA1N2rNdAA2r213212kT(1)ur()redrckT

rc/kT2RT2N2dAeMA

c/kTeEc/kT所以,有效碰撞的分数为

qe1/2

c/kT可以证明,两种不同分子的有效碰撞在总的碰撞中占的分数亦为e 所以反应的速率

dNA2ZAA(ZAB)dt

(一次碰撞消耗2个分子)

22RTEc/RT4NAdAMeA

两边除以L,使NA成为CA

dCA22RTEc/RT4LCAdAedtMA

dCA2kTCAdt和二级反应的速率公式相比

2RTk4LdAMA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和的关系

EaRT2Ec/RTe

dlnk(T)dT根椐实验的活化能定义

将上边得到的反应速率常数代入,可以得到

E11EaRT2c2EcRT22TRT

1EcRT2对于一般的反应,则可以认为EaEc,但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Ec才是与温度无关的常数。若用代替,则上式可改写成

28kTEa/RTkTLdABe

或以求出阿仑尼乌斯公式指前因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是

28kTALdAB

概率因子

§11.2 过渡状态理论

过渡状态理论又称活化络合物理论,是在量子力学及统计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理论有形成过程中又引入了一些模型假设。

在由反应物到产物的转化过程中,要经过(由两个反应物分子构成的体系的)势能较高的过渡状态,形成不稳定的活化络合物,它可以和反应物达成平衡,而活化络合物分解转化为产物的速率就是该反应的速率。

势能面

(1)原子之间的势能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自于不同的原子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势能来表示,对双原子分子来说,它是原子之间的势能的函数。

EpEpR

原则上,可以由量子力学的计算得到,但计算过程颇难。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经验公式的进行计算,莫尔斯(Morse)公式就是对双原子的经验公式

EprDeexp2arr02exparr0)]

0

E(r)与r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定性的表示

在图中,De为阱深,r0为两原子的平衡核间距,r>r0,两核之间有吸引力,r<r0时,两核之间有斥力,这样两个原子如同一个振子在平衡位

置振动,这种振动是量子化的,振子的能量为

1Ev(v)h2

式中v是振动量子数(v =1,2,…v),ν是系统的振动特征频率,当v =0时,11h22Ev = E0 =hν,E0称为零点振动能,而De和E0的差值为D0 =De-(E0),v = 0的状态为基态,(完美晶体在OK时,各原子均处于振动基态,具有零点振1hE02动能)。

当光照或分子之间运动发生碰撞时,振动状态会从较低的状态跃迁到较高的状态。

D0的数值可以从光谱的数据中获得

当然,这样的势能和r的关系仅是分子中电子处于基态的情况,当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势能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1.分子间的势能与势能面

设:原子A和双原子B-C发生反应,当A靠近B-C时,由三个原子构成的体系的势能也会发生变化,要描述三个原子之间的距离,需要三个坐标(rAB, rBC, rAC),而描述三个坐标与势能的关系需要四维空间, 这是无法用平面图型来表示的, 为了说明过渡状态的基本思路, 可以设想三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样, 只需要两个原子间距的标, 同时可以在平面图上表示。

按照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

AB+ CABCC

A + B

A靠近B-C时, B-C之间的化学键松驰, 同时三个原子构成的反应体系的势能会发生变化, 形成过渡的活化络合物, 最后活化络物分解, 生成产物分子, 在这个过程中, 体系的势能是核间距和的函数, 这种函数关系可以用下图定性的进行说明.1.立体图的说明 2.平面图的说明

1.反应坐标

反应体系(三个原子)从反应物转化到产物所经过的能量要求最低的途径.2.E0与Eb的关系及定义

Eb是活化络合物的最低势能与反应物的最低势能之间的差值。

E0是活化络合物的零点能与反应物的零点能之间的差值。

由过渡状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

按照基本假定: 反应物和活化络合物可以达成化学平衡, 并且活化络合物一旦生成, 它将一无反顾地转化为产物, 而转化为产物的速率就是该反应的速率。同时假定:导致生成产物那种不对称的振动很弱,一次振动就可以使活化络合物分解而生成产物。

d[A--B-]r(分解)[ABC]dt

C][AB由于反应物和活化络合物可以达成平衡。

A + B

[AC]BKc=

[A][BC]

=K[A][BC][ABC]c d[ABC](分)代入上式 [A][BC]K=νcr= dt和二级反应的速率公式相比较, k = νKc#,所以只要知道KC#, 便可以求出速率常数。有两种方法可以求出Kc# 1. 速率常数的统计力学处理

由统计力学的知识,可以求出反应的速率常数为

kBTf3tfrfvABvE0kexp()333NA633NB63h/2(ftfrfvkBT)(ftfrfv)3[3N3N7]式中活化络合物的振动自由度为3(NB+NB)-7, 是因为一个引起活化络合物分解的那个振动自由度已经分离出去了。

原则上只要知道分子的质量,转动惯量,振动频率等微观物理数据,就可以由此式求出反应的速率常数。所以这个理论也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2. 过渡状态理论的热力学方法处理

过渡状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就是用反应物转变为活化络合物过程中的热力rGmrHmTrSm学函数的变化值来计算Kc,并进一步计算速率常数值k。(对于n 分子的反应)

kBT1nrSmrHmk(c)exp()exp()hRRT

对于气相的反应,也可以用压力表示浓度,则有

kBTp1nrSm(p)rHm(p)k()exp[]exp[]hRTRRT

Ec,Eb,E0,Δ≠r Hm⊙,Δr≠Sm⊙,Ea和指前因子之间的关系

(1)几个与能量有关的物理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Ec是发生有效碰撞时,分子的相互移动能在碰撞时的质心连线上分量的阈值

Ea = Ec + RT E0是活化络合物的零点能与反应物的零点能的差值,Eb是反应物形成活化络物时所必须翻越的能垒的高度。

11EaEb[h0h0(反应物)]L22

E0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为Ea = E0 + mRT(m包括了普适常数及配分函数中所有与T有关的因子,对一定的反应体系,有定值。

对于理想气体的反应,Ea≈Δ当温度不太高时,Ea≈Δ

r

r

Hm+ nRT(n为气态反应物的系数之和)

Hm⊙

两种速率理论的比较

分子碰撞理论把分子看作是没有结构的球体,分子之间的反应看作是硬球之间作用能大于某一特定的阈能的有效碰撞,对很简单的反应可以计算出反应的速率常数。但由于模型的粗糙,对稍微复杂的反应的计算也不能和实验相符,为了迎合实验数据,提出了几率因子,但它又不能由碰撞理论本身得到。另外,该理论本身也不能解决反应阈能的计算问题。但分子碰撞理论必定给人们描绘了反应过程中分子相互作用的清晰图象,成为反应速率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5.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案 篇五

课程号:0010093 学分:1 总学时数:18 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 开课对象:经济学本科四年级

课程总体安排与要求

一、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计划课时18学时,共完成3组实验项目,每组项目6学时。

二、本课程不进行期末考试,学生的课程成绩由所完成的实验报告及上课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三、实验报告必须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如无特殊原因而未能完成或不完成实验报告者视为放弃课程考核。

实验项目一 经济增长中的需求贡献测度 实验项目序号01

一、教学大纲 1.实验类别:专业

2.实验目的:1.学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通过需求贡献率和贡献度的计算掌握经济增长中需求贡献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3.通过对需求贡献测度结论的分析掌握需求贡献测度的定性分析;4.形成需求贡献测度分析的综合研究能力。3.实验主要内容:

(1)数据收集。从相关统计资料获取某时期某地区相关数据资料,建立数据源库。(2)数据整理。统一数据口径。

(3)计算研究期内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率和贡献度。(4)计算结果的定性分析。(5)实验报告 4.实验类型:设计 5.实验要求:必修

6.实验设备:电脑、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等。

二、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 1.基础理论简介 2.演示 3.实验

(二)教学组织 1.内容与时间组织(1)基础理论和演示部分课堂讲解,计划2学时。

(2)实验与指导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计划4学时(包括实验报告)。2.实验活动组织

(1)基础理论和演示部分采取授课方式,学生配合。(2)实验部分学生单人单机完成,教师配合。

(三)教学要求

1.数据的搜集与整理采用EXECL表格形式,要求说明数据来源。

2.分析报告采用WORD形式,计算结果嵌入分析报告中,并按要求进行分析,形成分析结论。3.按规范格式完整填写实验报告各项内容。

4.文件夹以学号、姓名、实验项目序号三项组合命名提交,其中包括EXECL表格形式数据资料、WORD形式分析报告和规范格式的实验报告。

(四)教学考核

1.EXECL表格形式数据资料占项目成绩的30%; 2.WORD形式分析报告占项目成绩的40%; 3.规范格式的实验报告占项目成绩的30%。

实验项目二 宏观经济政策效力分析 实验项目序号02

一、教学大纲 1.实验类别:专业

2.实验目的:1.学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运用所学EXECL/SPSS/ASA等统计分析软件包工具,通过构建一定时期的某地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并计算经济政策效力值;3.通过对经济政策效力值计算结论的分析判断经济政策效力水平,并进行比较;4.形成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力的综合研究能力。3.实验主要内容:

(1)数据收集。从相关统计资料获取某时期某地区相关数据资料,建立数据源库。(2)数据整理。统一数据口径。

(3)运用所学EXECL/SPSS/ASA等统计分析软件包工具,构建一定时期的某地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并计算经济政策效力值。(4)计算结果的定性分析。(5)实验报告 4.实验类型:设计 5.实验要求:必修

6.实验设备:电脑、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等。

二、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 1.基础理论简介 2.演示 3.实验

(二)教学组织 1.内容与时间组织

(1)基础理论和演示部分课堂讲解,计划2学时。

(2)实验与指导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计划4学时(包括实验报告)。2.实验活动组织

(1)基础理论和演示部分采取授课方式,学生配合。(2)实验部分学生单人单机完成,教师配合。

(三)教学要求

1.数据的搜集与整理采用EXECL表格形式,要求说明数据来源。

2.分析报告采用WORD形式,计算结果嵌入分析报告中,并按要求进行分析,形成分析结论。3.按规范格式完整填写实验报告各项内容。

4.文件夹以学号、姓名、实验项目序号三项组合命名提交,其中包括EXECL表格形式数据资料、WORD形式分析报告和规范格式的实验报告。

(四)教学考核

1.EXECL表格形式数据资料占项目成绩的30%; 2.WORD形式分析报告占项目成绩的40%; 3.规范格式的实验报告占项目成绩的30%。

实验项目三 收入分配的差异性分析 实验项目序号03

一、教学大纲 1.实验类别:专业

2.实验目的:通过运用基尼系数的方法,分析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分配的差异性程度,以此来探讨我国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3.实验主要内容:

(1)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我国1995-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两组数据。

(2)按照等分法计算1995-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3)根据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值分析1995-2010年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4)对结果进行分析。(5)实验报告 4.实验类型:设计 5.实验要求:必修

6.实验设备:电脑、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等。

二、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 1.基础理论简介 2.演示 3.实验

(二)教学组织 1.内容与时间组织

(1)基础理论和演示部分课堂讲解,计划2学时。

(2)实验与指导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计划4学时(包括实验报告)。2.实验活动组织

(1)基础理论和演示部分采取授课方式,学生配合。(2)实验部分学生单人单机完成,教师配合。

(三)教学要求

1.数据的搜集与整理采用EXECL表格形式,要求说明数据来源。

2.分析报告采用WORD形式,计算结果嵌入分析报告中,并按要求进行分析,形成分析结论。3.按规范格式完整填写实验报告各项内容。

4.文件夹以学号、姓名、实验项目序号三项组合命名提交,其中包括EXECL表格形式数据资料、WORD形式分析报告和规范格式的实验报告。

(四)教学考核

1.EXECL表格形式数据资料占项目成绩的30%; 2.WORD形式分析报告占项目成绩的40%; 3.规范格式的实验报告占项目成绩的30%。

实验项目四 需求的层次转换分析—以储蓄-投资转换为例 实验项目序号04

一、教学大纲 1.实验类别:专业

2.实验目的:通过对储蓄增长与投资变动的影响关系分析,对居民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结构状态做出判断,对实体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结构的协调状态做出判断,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的模式选择做出判断,对居民的消费方式转变做出判断。最终综合形成需求层次转换的分析能力。3.实验主要内容:(1)利用1995-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活期存款、准货币、城乡居民储蓄、定期及其他存款等统计数据研究储蓄结构与增长状况;

(2)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同期总储蓄与总投资的相关治疗并形成对比关系。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对1995-2010年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

(3)从上述两方面数据分析形成对居民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结构、实体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结构的协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居民的消费方式转变的判断。(4)实验报告 4.实验类型:设计

5.实验要求:必修

6.实验设备:电脑、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等。

二、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 1.基础理论简介 2.演示 3.实验

(二)教学组织 1.内容与时间组织

(1)基础理论和演示部分课堂讲解,计划2学时。

(2)实验与指导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计划4学时(包括实验报告)。2.实验活动组织

(1)基础理论和演示部分采取授课方式,学生配合。(2)实验部分学生单人单机完成,教师配合。

(三)教学要求

1.数据的搜集与整理采用EXECL表格形式,要求说明数据来源。

2.分析报告采用WORD形式,计算结果嵌入分析报告中,并按要求进行分析,形成分析结论。3.按规范格式完整填写实验报告各项内容。

4.文件夹以学号、姓名、实验项目序号三项组合命名提交,其中包括EXECL表格形式数据资料、WORD形式分析报告和规范格式的实验报告。

(四)教学考核

6.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案 篇六

[实验名称]

醇、酚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醇类的一般性质,并比较醇和酚之间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认识羟基和烃基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点]

醇羟基和酚羟基在化学性质上不同 [教学难点]

性质试验中苯酚硝化实验 [教学方法]

讲演法

[教学过程]

[讲述] 【实验目的】

进一步认识醇类的一般性质,并比较醇和酚之间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认识羟基和烃基的相互影响。

[讲述] 【实验步骤】 1.醇的性质

(1)比较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在4支试管中各加入1 mL水,然后分别滴加甲醇、乙醇、丁醇和辛醇各5滴,振摇并观察溶解情况,如已溶解则再加入5滴样品,观察之,从而可得出什么结论?

(2)醇钠的生成及水解

在干燥的试管中,加入1 mL无水乙醇(不要使用一般乙醇!),然后将表面新鲜的金属钠1小粒(尽可能小一点!)投入试管中,观察现象,有什么气体放出?怎样检验?待金属钠完全消失后[1],向试管中加入2 mL水,滴加酚酞指示剂,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3)醇和Lucas试剂[2]的作用

在3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0.5 mL 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每个试管中各加入2 mL Lucas试剂,立即用塞子将管口塞住,充分震荡后静置,温度最好保持在26~27℃,注意最初5分钟及1小时后混合物的变化,记录混合物变混浊和出现分层的时间。

(4)醇的氧化

将盛有1 mL乙醇的试管中滴加1% KMnO4溶液2滴,充分振荡后将试管置于水浴中微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式。

以异丙醇作同样实验,其结果如何?

(5)多元醇与氢氧化铜的作用

用2 mL5%氢氧化钠及5滴10%硫酸铜溶液,配置成新鲜的氢氧化铜,然后一分为二,取5滴多元醇样品滴入新鲜的氢氧化铜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样品:乙二醇和甘油 2.酚的性质

(1)苯酚的酸性

在试管中盛放苯酚的饱和水溶液1 mL,用玻璃棒沾取一滴于pH 试纸上试验其酸性。

将上述苯酚饱和水溶液一分为二,一份作空白对照,与另一份中逐滴滴入5%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溶液呈清亮为止,写出有关反应式。

(2)苯酚与溴水作用

取苯酚饱和水溶液1滴,用水稀释至2 mL,倒出2/3后,再加入10 mL水,往其中逐滴滴入饱和溴水,当溶液中开始析出的白色沉淀转变为淡黄色时,即停止滴加,然后将混合物煮沸1~2分钟,以除去过量的溴、冷却后又有沉淀析出,再在此混合物中滴入1% KI溶液数滴及1 mL苯,用力振荡,沉淀溶于苯中,析出的碘使苯层呈紫色[3],观察现象如何?

(3)苯酚的氧化

取苯酚的饱和水溶液1 mL置于试管中,加5%碳酸钠2~3滴及5%高锰酸钾溶液0.5 mL,随加振荡,观察现象。

(4)苯酚与FeCl3作用

取苯酚的饱和水溶液2滴放入试管中,加入2 mL水,并滴入1滴FeCl3溶液,观察颜色变化[4]。

[讲述]【注释】

1.该反应需要使用干燥的试管,故而可以安排为第一个实验。如果反应停止后溶液中仍有残余的钠,应该先用镊子将钠取出放在酒精中破坏,然后加水。否则,金属钠遇水,反应剧烈,不但影响实验结果,而且不安全。

2.此试剂可用于醇的鉴别,要用干燥的试管,可以先做。含六个碳以下的低级醇均溶于Lucas试剂,作用后生成不溶性的氯代烷,使反应出现混浊,静置后分层明显。

3.苯酚与溴水作用,生成微溶于水的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滴加过量溴水,则白色的三溴苯酚转化为淡黄色的难溶于水的四溴化物。该四溴化物易溶于苯,它能氧化氢碘酸,本身又被还原成三溴苯酚。

4.酚类或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大多数能与FeCl3发生各种特有的颜色反应。产生颜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成了电离度很大的酚铁盐。加入酸、酒精或过量的FeCl3溶液,均能减少酚铁盐的电离度,有颜色的阴离子浓度也就相应降低,反应液的颜色就将褪去。

7.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七

一、类比教学法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类比教学法,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深化课程教学内容。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严抓基本功,充实学生的知识空间。因此,教师在开 展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在阐述新概念时要注重联系旧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 体系上建 构新知,使其不断 地消化吸收,加深理解,拓展思维。课堂实践证明,类比教学法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已知的学科知识激发出来,以此来联系新的学习内容,并在原有的层面上,得到提高、拓展和升华,因而成为见效较快的教学方法之一。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1金属钠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先重点介绍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学生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后,再将钠元素和其他碱金属做类比,找出它们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异同点。这样开展教学不但重点突出而且收效非常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关碱金属的性质,并能够使学生水到渠成地了解碱金属单质及其组成的化合物与其他碱金属在特性上的不同点。

2.利用类比教学法,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类比教学法在课堂实践中,对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肉眼看不见的化学现象转化成宏观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常见自然现象上,体现了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在高一介绍气体摩尔体积时,对于1摩尔气体的体积在一定条件下是相等的,学生不能理解,难以掌握。对于这部分内容,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以课间做早操时的队形为例,让高中生和小学生做个对比,一是站在一起时,高中生的队形较长;二是站成体操队形时,他们所占的面积基本相等。以此为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气体体积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气体分子体积等有关方面的知识,而且学生会触类旁通得出影响固体和液体体积的影响因素。

3.利用类比教学 法,使知识体 系网络化、条 理化。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逐渐网络化和条理化。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会做横向式的拓展,也会进行递进式的深化。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显著的提高。而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类比法恰好揭示了这些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学习新知的较好的方法。例如,在具体介绍元素 知识时,知识的传授 始终沿着 物质的“物 理性质———化学 性质———制取方法———用途”这一主 线展开教 学,掌握好这条教学主 线并逐层 深入和横 向拓展,那么学生 在预习、新课学习和课后复习的过程中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 堂教学的 过程中,也会感觉 到思路清晰,知识处理有条理,知识网络建构一着不漏。

二、应用类比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切忌“随便”做出类比。把在语文课中 学习到的比喻方法运用到化学课的相关概念的学习上,这是不可取的。类比法不等于比喻法,类比教学方法只是在事物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些方面有相同点或相似点,不能认为是完全等同,如果不加约束,这种“限制不明”的类比教学法不但不能帮 助学生学 习,反而会导 致知识的 负迁移,出现错误。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清楚地认识到在化学课的开展过程中运用类比教学法的宗旨,没有理解其实质和本身的优缺点,而是生搬硬套,那会适得其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大的阻力。学生由于不清楚概念,就会出现钻牛角尖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平时对于教材上的概念挖掘不深,教学态度不严谨,忽视了“类比法”自身的局限性。

8.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八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医用化学;应用

医用化学是医学类院校教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知识等,为学习后续医学课程打好必要的化学基础。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医务人员,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如何改革医用化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群众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是当前教师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案例分析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的医务工作打好基础。教师在医用化学课程中应主动、积极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在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掌握相关分析技术和医用化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来讲解课程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医用化学基础的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选取的大量案例都与医学相关,真实性、实用性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接触到医学案例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去。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通过教师的总结归纳,再从实际回归到理论,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飞跃和提升,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明白自己需要学什么,还缺什么,从而巩固了专业思想,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医用化学基础课的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由于选择的案例和提出的问题具有客观性,教授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增强,突出了医用化学基础与医学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对医用化学基础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讨论,查找相关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关系密切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在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必须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去选择相关案例,所选案例要体现医用化学与医学的相关性,突出医用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医用化学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医用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工作能力。

(一)案例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所选案例,既要能融合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中、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做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医用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去。作为医学类的老师应该利用假期参与实践工作,或到医院了解实际案例,除了上课还要与有医生经历的老师交流学习,通过实践积累大量案例,为案例教学奠定基础。

(二)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关键所在。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处理好目的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同时应该选择教师能够驾驭,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还必须考虑案例的实用性。

其次,处理好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关系。选择案例既要通俗易懂,又必须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不能够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另外,所选案例又不能太过于简单,太简单会使学生感到没有难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选择难易适中又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案例。

比如在讲解怎样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课程时,举了这样一个案例:“重庆一家公司的白领上班时突然出现胃痛症状,吃了胃药之后并没有缓解,后来胃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加剧,同事将她送到医院后,检查诊断为碱中毒。”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碱中毒?

人体的正常PH值为人体的正常pH值为7.35-7.45,呈弱碱性,在这个条件下,免疫细胞的战斗力最强,人体的免疫力功能最好,PH过高就会出现酸中毒,PH过低就会出现碱中毒。pH值发生偏差造成下降,免疫细胞的活性将大幅度降低,免疫功能将随之减弱,而一些病毒和病菌却是在酸性条件下活性最强。同学们应多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多吃碱性食物,如:海带、蔬菜水果,保持弱碱性体质。当肾功能障碍时,往往导致机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失调。专家解释,苏打水作为一种碱性水,对人体内的胃酸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但不宜大量饮用,也不适合所有人群。像胃酸分泌较少的胃炎患者,就不宜经常饮用,否则可能导致胃部不适。另外,如果长期饮用苏打水可能引起碱中毒,轻则厌食、恶心、头痛、抽搐,重则昏迷,尤其老年人及肾脏病患者。这个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对生活中常有的胃痛症状,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的动力。通过思考问题,学习关于酸碱性相关知识。

(三)教学环节的安排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课前教师应该把准备工作做好,掌握案例的运用方法,并准备好问题。还可以结合幻灯片充分展示案例相关图片,给学生做几分钟的详细讲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鼓励同学们发表不同意见,教师一定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不能放任不管。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不仅要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肯定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将部分真实案例引进课堂,了解医用化学与医学的相关性,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中理解医用化学基础的理论、原理和观点,将课堂中所学习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进而深刻把握课程内容,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共事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够改善传统教育中单方面传授的弊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1、注重案例的真实性

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它的真实性,不能有任何的修饰和删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实际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把医用化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只是课堂中的观众。很多时候都难以调动学生们参与进来,提问也只能让少数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思考这个问题,积极的参与进来解决问题,这样他们便能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选择案例必须考虑学生的基础

由于现在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难易适中。选择太难了学生会出现排斥心理,没有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就达不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选择太简单的案例,很可能无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选择的时候既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4、注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在问题提出后,只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指引学生独立思考,集思广益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马上就公布答案,一个人唱独角戏。只有让学生进行了足够的思考,他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使其掌握课堂上的一个知识点。

5、注重对任课教师能力的培养。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当好导演和培养演员,为此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要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有计划的组织教师与医务人员交流会。只有了解一线的医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才能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为输送医院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案例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要适当的与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创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碧映,陈畅乾,唐元兢,等.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一92

[2]王引兰.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綦旭良.《医用化学》在卫生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5).

[4]冯立明.护理学理论案例教学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5,(3).

注释:

9.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九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下册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蕴含着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主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例如上册,《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诗,通过一个山区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表达了山区孩子对北京的向往,对首都的爱。这首诗读起来很亲切,学生们读了,会在内心油然产生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地在情感上受到爱首都的感染。

《自己去吧》一课,小鸭要游泳,妈妈让它自己去游。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要妈妈带它去山那边看看,妈妈让它自己去,小鹰学会了飞翔。孩子们读了这故事会领悟到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自己做,就能学到本领。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性格。

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如第三单元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要爱她。共4篇课文:《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它们有的是纪实文章,有的是童话故事,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自己应该负起保护环境的义务。又如第六单元我们是新时代的儿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共4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画家乡》、《快乐的节日》,学生读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同时也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得来是无数革命前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下册八个单元八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在学生的思想、情感方面起到深刻的感染、熏陶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的又一特点就是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如上册汉语拼音第一课aoe,第二课iuǖ 创设了情景图。一幅情景图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必然会发aoe或iu的音。这样,把抽象的拼音字母与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有趣易学不枯燥、不单调。在汉语拼音教材中又编进了70个常见字和一首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插图。字、词、句子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常用的,插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字词句的编排从字到词,到词组,到简单的句子,到内容较丰富的句子,循序渐进。这样的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但没有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读拼音、识字、看插图、讲故事、读词语、读儿歌。既学了汉语拼音,又认了字,读了词语、句子和儿歌。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开始学语文,就感到学习语文是很有趣的,从而爱语文,爱学语文。教材真是发挥了多功能的作用。又如下册第二单元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有4 篇课文:《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课文内容都是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写得极富童趣。一颗颗美好的爱心,一份份真挚的亲情跃然纸上。学生读这些课文,他们的心情会和课文中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从而孕育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如第八单元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共5篇课文:《棉花姑娘》、《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火车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些课文有的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有的描述了人们的创造发明,学生读了这些课文会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的进步不断有新的创造,造福人类。从而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科学,从小就有到自然中去摸索,去发现,去创造的兴趣。《乌鸦喝水》一文后有道思考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兰兰过桥》一文后的思考题: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头想一想,然后把它画下来吧!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引导学生去想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此外,课文后的练习和《语文园地》的提示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练习要求和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课文后的练习和语文园地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少而精的改革精神。练习设计和语文园地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崭新的面貌,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

下册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学会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创新离不开积累,学生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靠积累。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日积月累弓!导学生通过读、背、写等实践活动积累词语,句子、诗歌、短文等精彩的语言材料。口语交际、展示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教材还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识字、写字、朗读等方面都有较扎实的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资源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学习资源,内容是十分宽广、丰富的。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当充盈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教育的渠道。实验教科书中重视了对丰富的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开发和实施的指导。如展示台的识字加油站和识字擂台里有:我认识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你呢?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识很多字呢!我很喜欢读课外书,在书上认了许多字,咱们交流一下,好吗?等等。引导学生在课外、教室外、社会上,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大量实践,不断扩大识字量,不断提高识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下册《识字1》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快来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柳树醒了》一文后有道题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识字4》有两道题我要仔细看看蚂蚁是怎么生活的,我还想多了解一些小动物呢!这些练习题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教材内容引向大自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从而为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10.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十

大学生开始接受动手实验训练与科学方法训练的基础就是大学物理实验,在培养专业性创新人才等方面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理论教学比较,实验教学对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进行教学改革时教育手段与方法是比较重要的举措,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与提高办学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当中师生可以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设想和假设、交流和协作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独自对问题进行调研,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对学习的自由性、开放性等进行强调,让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获得物理学习乐趣。

二、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运用

根据课前预习、课堂教导、课后总结可将探究式教学分成三部分,这三部分可以起到承前转后的相辅作用。在这当中,课堂教导是中心部分,课前预习可以为课堂教导起到打下基础的作用,课后总结的作用是对前两个学习阶段有归纳效果,是学生将知识归为己用的主要方法。

探究式教学主要从对问题设置开始,之后再对问题进行情境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教师准确找到教材里的难点与重点知识内容,并对学生提出逻辑分明、启发性好、难度适当的教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情境教学中将问题引导至学生能够找到的地方,并独立将问题完美解决。并且要根据学生感性不足,但有强烈探知欲的心态,将物理学习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情境教学基础上,将物理思想活动完整地表现出来。如学生学习热学循环时,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将热学实验展示出来,对学生详细讲解热机与制冷机等机器的运作原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之后开展自由提问:循环过程指的是什么?它的功率怎么样?能不能利用循环过程将热能利用起来等问题,接着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应用打下基础。

(一)深入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设想与验证。

设想是对问题解答的一种解释,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主要方法。虽然学生问题设想有可能错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让他们按照学习知识充分设想和假设,如可以按照上文的热能循环例子,让学生提出结论,使学生在对热量、热动能等进行回忆时,提出相关理论。在这个学习过程里,教师熟悉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状况,进而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掌握。

学生对问题的假设只有在验证之后才可以知晓假设是否准确,所以在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将问题设计成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对问题进行设想与验证时,可以把学生分组,以学习内容为中心参考相关学习资料,并且按照目前条件对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并且提前将试验计划规划出来。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得出制冷机与热机的运作原理与计算功率方式。

(二)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与扩展。

在将问题进行实验验证以后,要让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实验结论,并最终得到科学合理、表达清楚的实验结论。而且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验证,归纳经验。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时,可以利用回忆探究进程将思想能力扩展开来,并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的能力。因为学习物理的目标是进行开阔创新,把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学习中。所以,教师应该在学习最后再向学生阐述所学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使用实例,如汽油机、汽车发动机、电风扇等,强化学生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掌握力度,并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物理时的创造能力与科学素养进行培养。

三、结语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不但能够教导学生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独自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准,推动教学实践与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相结合。教师进行教学时要使用探究式教学不断发掘与实践,严格掌控探究式教学在物理实验中的使用力度,最大范围里增强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光远.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问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9):90-91.

11.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十一

一、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定位、目标及实验教学现状

作为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 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定位在让学生具备搭建简单的网络视频系统平台的能力, 熟悉网络视频传输协议及流媒体的传输方式, 掌握网络视频节目的制作流程并熟悉常用的工具软件, 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间沟通、协作能力。

网络视频技术作为大学教育的最后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 和基础课相比, 它具有更强的自学指导性、未知探索性和直接实践性[2]。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 相对而言基础课的知识结构却相对稳定, 知识的淘汰和更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网络视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学生单纯掌握某些算法或者某种软件, 而是通过学习和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新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更新的动力在于学生发现和解决未知问题的好奇心, 而人类总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未知。因此网络视频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只是简单的满足于完成演示性或验证性的实验, 而是让学生综合专业课学习的知识, 通过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来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笔者所在的文华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 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3]。因此学校在历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 都重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了解社会, 认识自我, 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 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4]。为此网络视频技术课程也规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但当时面临的是国内开设此课程的院系较少、缺乏可供借鉴参考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困境。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资料, 网络视频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内容的确定、模块的开发和讲义编写等环节都是由笔者和同事来共同完成的, 现将该课程实验教学初步探索的心得和大家共享。

二、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初探

1. 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到目前为止, 主流的网络视频解决方案有Real System、Windows Media、Quick Time以及Flash Media。以上的解决方案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差异, 但这些系统一般都由流媒体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通信网络和客户端四部分组成[5]。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视频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验内容的设定原则不是以简单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 而是通过综合性的实验, 让学生体验网络视频从采集、制作、压缩编码到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设置以及最后到客户端的全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对于网络视频技术的全局意识。

基于上述原则, 网络视频技术实验分为视频采集制作、视频编码、服务器设置以及客户端四大模块, 每个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 又可以和其余模块组合构成综合实验。其中视频采集制作模块分为视频采集和视频制作两部分, 视频采集部分由同学们利用摄像机、手机或其他拍摄工具在课下完成, 所拍摄的素材在课上用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剪辑、特技、配音、字幕等编辑处理。经过制作处理的素材由于数据量大, 需要经过视频压缩编码才能上传到服务器。视频编码模块中提供了从原始节目素材到压缩节目源的接口, 其中的压缩编码算法既可以利用现有的成熟算法,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编程实现。压缩节目源经由校园内网上传至服务器, 同时要求学生搭建一个流媒体系统, 能够实现点播和广播两种发布方式,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现场直播。在客户端部分, 学生练习使用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 (SMIL) 来控制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2. 项目驱动式的实验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即技术师、工程师、经济师等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网络视频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应强化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网络视频技术的实验教学不能局限于演示、模拟、观察等实验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网络视频技术的解决方案设置适当的项目, 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网络视频从采集和制作到服务器设置和客户端实现的全过程, 根据网络视频技术制作流程将实验环节分成了四大模块 (编码器、服务器、网络通信和客户端) , 每个模块都设置了适当的项目。这样可以将网络视频技术的难点分散, 同时又保证了整个流程的完整性。最后, 学生将四个模块的实验结果整合到网络视频技术的综合项目中,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网络视频的全局意识, 熟悉制作流程的目的。

在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配角, 因此教师的讲解所占比例很小。另外, 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 不可能面面俱到, 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由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还有, 网络视频技术的组成结构复杂, 有些模块的实现有一定难度,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由小组长负责给成员分配任务以及项目的协调组织工作。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确定项目的实现方案。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遇到的困难,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3. 评价机制。

网络视频技术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操控网络视频系统的应用能力。这种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不能通过传统的笔试成绩来判定, 只有将学生协作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并进行现场演示, 才能反映学生网络视频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项目成果的展示应面向学生公开进行, 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现场演示, 由老师进行现场评判, 并对系统的优缺点当场点评。现场演示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约占总评成绩的50%, 平时成绩占30%, 笔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20%。在这样的评价机制激励下, 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学生会自觉地加强实际操作的练习, 从而使网络视频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获得相应的增强。

三、总结

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 从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设计入手, 进行统筹规划。而专业课教学是保证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它的实践教学应为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地从事相关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逐步地成长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

[2]邵友竹.浅议大学专业课教学的特点[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88, (6) :81-83.

[3]潘懋元.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5) :35-38.

[4]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 :1-9.

12.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十二

(20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多媒体教研室

——————

目 录

实验一 Windows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2学时)......................................实验三:Windows的其他操作(2学时)..................................实验四:Word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五:Word文档编辑操作(2学时).....................................实验六:Word文档排版操作(2学时).....................................实验七:样式的使用(2学时)..................................................实验八:Word表格处理操作(2学时).....................................实验九:Word图形处理操作(2学时)...................................实验十:Excel基本操作(1学时).........................................实验十一:Excel工作表的编辑操作(1学时).....................实验十二:Excel工作表的设置操作(2学时).....................实验十三: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2学时).....................实验十四:Excel数据库管理操作(2学时)..........................实验十五:Excel图表操作(2学时).....................................实验十六: Powerpoint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十七:幻灯片的美化设置(2学时)................................实验十八:演示文稿的设计技术(2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案

实验一 Windows基本操作(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PC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学会开关机的方法及步骤;

3、掌握键盘使用及正确的击键方法;

4、掌握标准指法操作。

实验内容及步骤

1、启动与退出

1)启动开机后系统硬件自检,然后自动启动计算机系统。先开显示开关,再开主机开关。2)退出

(1)正常退出

关闭所有的应用程序窗口;

[开始][关闭系统][关闭计算机] [确定]; 关闭主机和显示电源。(2)非正常退出

使用复合键++进行热启动。

2、基本元素及其操作

3、鼠标操作

1).指向2).单击3).双击4).拖曳5).单击右键

4、Windows 桌面

1).桌面:指Windows XP启动后的整个屏幕画面。2).桌面的组成

(1)任务栏:一般在桌面的下方,位置可调整。

包括“开始”按钮、快速启动区、应用程序图标、“计划任务程序”按钮、输入法状态、时钟等基本元素。(2)桌面图标:桌面上显示的一系列图标。

①系统组件图标: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Internet Explorer、回收站、我的公文包等。

② 快捷方式图标:用户在桌面上创建的。

③ 文件和文件夹图标:用户在桌面上创建的文件或文件夹。

8、Windows窗口操作移动窗口:鼠标指向标题栏,按下鼠标左键同时拖动。

a)最小化窗口:单击窗口右上角的“最小化”按钮。b)最大化窗口:单击窗口右上角的“最大化”按钮。c)恢复窗口:单击窗口右上角的“还原”按钮。

d)改变窗口大小:鼠标指向窗口边界,单击同时移动鼠标。

e)关闭窗口:单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9、对话框的选项和组成元素有:

标题栏、标签、单选框(●)、复选框(√)、列表框、下拉列表框、文本框、数值框、滑标、命令按钮、帮助按钮等。

5、Windows菜单操作

1)菜单分类:层叠菜单、下拉菜单、弹出菜单等三类。

2)菜单中常见标记说明

a)(●)------表示目前有效的单选框。b)(√)-----表示目前有效的复选框。

c)

(ALT+字母、CTRL+字母)----表示键盘快捷键。d)

(…)------表示执行该命令会引出一个对话框。e)

(▲)-----表示执行该命令会弹出一个子菜单。

f)

“变灰的命令”-----表示该命令当前不能使用。

11、剪贴板

6、剪贴板

剪贴板是Windows XP中用得最多的实用工具,它在Windows程序之间、文件之间交换信息时,用于临时存放信息的一块内存空间。剪贴板不但可以存储正文,还可以存储图像、声音等信息。通过它可以把各文件的正文、图像、声音粘贴在一起形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文档。

利用 “剪贴板”交换信息的一般过程:

1)选取文件、文件夹或文件中的信息等对象。

2)将选取的对象放到剪贴板上,即“复制”、“剪切”操作。

3)从剪贴板取出交换信息放在文件中插入点位置或文件夹中,即“粘贴”操作

实验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2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Windows“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窗口的操作;

2、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操作,包括:选取、复制、移动、删除、属性设置、新建、重命名、发送、查找、磁盘格式化、创建快捷方式等操作;

3、掌握剪贴板信息的使用。

实验内容及步骤

1、“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组成

“资源管理器”窗口包括: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左窗格、右窗格、状态栏、滚动条等。

2、工具栏的设置和使用工具栏为用户提供一种操作捷径,它在窗口中的显示或隐藏是可以设置的。操作:[查看][工具栏][…]。

3、文件和文件夹的显示

显示方式有四种:大图标、小图标、列表、详细资料。方法一:[查看][…],选择显示方式。

方法二:单击工具栏上的“查看”图标,然后选择显示方式。

4、排列图标

排列顺序有:按名称、按类型、按大小、按日期排列。

方法一:[查看][ 排列图标][…]。

方法二:(快捷操作)

¨ 鼠标指向右窗格(或“我的电脑”窗口)空白处。

¨ 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

¨ 选择排列顺序。

5、文件和文件夹操作

1)文件和文件夹操作包括:选取、复制、移动、删除、新建、重命名、发送、查看、查找、磁盘格式化等操作。

2)文件和文件夹操作一般在“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窗口中进行。3)文件和文件夹操作方式:菜单操作、快捷操作、鼠标拖曳操作。4).对象选取操作 选取单一个:单击。

选取连续多个:选取第一个对象,按住键,单击最后一个对象。选取不连续多个:按住键,单击每一个对象。全部选取:[编辑][全选]。5).复制操作菜单操作方式:

Ø 选取操作对象 Ø [编辑][复制] Ø 选取目标文件夹Ø [编辑][粘贴]。

快捷操作方式:

Ø 选取操作对象 Ø 指向选取对象单击鼠标右键,择“复制”Ø 选取目标文件夹Ø 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粘贴”。

拖放操作方式:

Ø 选取操作对象Ø 鼠标指向选取的对象。

Ø按住键和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到目标文件夹后释放鼠标。6)、移动操作快捷操作方式:

选取操作对象。指向选取对象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剪切”。选取目标文件夹。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粘贴”。拖放操作方式:

选取操作对象。

鼠标指向选取的对象。

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到目标文件夹后释放。7)、删除操作快捷操作方式:

选取操作对象。

指向选取对象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删除”。

在弹出“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选择“是”。键盘操作方式:

选取操作对象。

按删除键/。8)、创建操作创建文件夹操作:

选取要创建子文件夹的位置。

指向右窗格空白处单击右键,选择[新建][文件夹]。

输入文件夹名称,其默认的名称为“新建文件夹”。

确定。

9)、重命名操作

选取要重命名的一个文件或文件夹。

指向选择对象单击右键,选择“重命名”。

输入新的名称。<回车>。10)、设置属性 “属性”选项说明:

只读:文件设置“只读”属性后,用户不能修改其文件。

隐藏:文件设置“隐藏”属性后,只要不设置显示所有文件,隐藏文件将不被显示。存档:检查该对象自上次备份以来是否已被修改。

系统:如果该文件为Windows XP内核中的系统文件,则自动选取该属性。

11)、磁盘格式化操作所有磁盘都必须格式化才能使用,对于使用过的磁盘有时也有必要重新格式化。

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的窗口中,欲了解某磁盘的有关信息,可从其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或选定某磁盘后从“文件”菜单中选择“属性”命令,在出现的磁盘属性窗口中选“常规”选项卡,就可以了解磁盘的卷标(可在此修改卷标)、类型、采用的文件系统以及磁盘

6、磁盘格式化

所有磁盘必须格式化才能使用,对于使用过的磁盘有时也有必要重新格式化。

7、任务管理器

“任务管理器”可以提供正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和进程的相关信息。利用任务管理器还可以查看CPU和内存使用情况的图形和数据等。任务管理器的打开

方法一:右键单击任务栏,选择“任务管理器”,方法二:利用组合键,8、启动和关闭应用程序 1)启动应用程序的方法

方法一:[开始][程序][……],单击应用程序项。

方法二:双击桌面上的图标。

方法三:从“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窗口中启动。

方法四:从[开始][运行]中启动。2)退出应用程序的方法

方法一:单击应用程序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方法二:在窗口中选择[文件][退出]。

方法三:双击应用程序的控制菜单栏。

方法四:按+

方法五: 按复合键 ++

9、应用程序的切换

方法一:单击对应窗口。

方法二:单击任务栏上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图标。

方法三:按复合键+

方法四:按复合键+

实验三:Windows的其他操作(2学时)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Windows控制面板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设置;

2、掌握Windows常用附件的使用,掌握Windows文档的创建过程;

3、掌握使用剪贴板交换信息。

实验内容及步骤

1)“记事本”应用程序

2)“写字板”应用程序

1、普通视图

只显示正文,不显示页眉和页脚、页码、分栏、图形等。

2、Web版式视图

这是Word 2000的新功能。

3、页面视图

在此视图方式下,看到的与实际打印在纸上的具有相同的效果,更能体现“所见即所得”的显示效果。

4、大纲视图

实验五:Word文档编辑操作(2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文本的移动、复制、删除、输入等操作;

2、掌握文本的查找和替换、撤消和恢复等操作;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光标的移动

1、一般的移动方法

方法一:移动并单击鼠标。

方法二:方向键← → ↑ ↓移动。

2、光标移动的范围

从文档的左上角开始,右边至该行的行末或段落结束符;

3、快速移动方法

使用键盘操作实现快速移动操作。 移到行首 移到行尾 + 移到文首 + 移到文末

上移一屏

下移一屏

二、字符的输入和删除 输入状态

有两种操作状态:插入/改写。

状态切换方法:双击状态栏右下角“改写”框。2.特殊字符的输入

操作:[插入][符号] / [特殊符号]。3.字符的删除

退格键 <←> :每次删除光标左边的一个字符。删除键:每次删除光标右边的一个字符。

三、文本的选取

1、鼠标选取法

步骤:1)鼠标指向文本一端。2)按住左按钮。

3)拖动至文本另一端。

一、文档的页面设置

内容:页边距、纸型、纸张来源、版式、文档网格

二、字符格式的设置

1)字体和字号设置。

2)字形的设置:粗体/斜体/下划线/常规。3)字符颜色。

4)字符特殊效果的设置:删除线、着重号等。5)上标和下标的设置。如:210+B12。6)字符间距:在行中字符间的距离。

7)字符的动态设计:设置字符的动态显示。8)字符的边框、底纹的设置:

9)字符缩放效果:在“格式”工具栏操作。

三、段落格式的设置

回车键 :产生结束符;

复合键+:产生行结束符。操作:[格式][段落][…]。

1.行距:指段落中行与行之间的距离。

2.段落间距:段落之间的距离,分为段前距和段后距。

3.对齐方式:有左对齐、居中对齐、右对齐、两端对齐、分散对齐。4.段落缩进:指文档正文内容与页边距的距离,有缩进和悬挂两种效果。

5.特殊格式:指一段中第一行与其他行的左边对齐的情况,有“首行缩进”和“悬挂缩进”两种效果。

6.首字下沉格式设置: 操作:[格式][首字下沉]。7.项目符号和编号设置

操作:[格式][ 项目符号和编号]。8.分栏格式设置 操作:[格式][分栏]。

四、页眉、页脚的设置 操作步骤:

单击[视图][页眉和页脚]。

输入页眉

按“切换页眉和页脚”按钮,切换到页脚区域,并输入页脚。关闭工具栏。

五、其他格式的设置 1.分页功能

1)自动分页的设置:[工具][选项][常规][后台重新分页]。2)人工分页

方法一:[插入][分隔符][分页符]。方法二:+

3)取消分页符:在“普通视图”方式下,将光标移至分页线上,按。2.插入页码的设置

[插入][页码]。3.文字方向的设置

单击“常用”工具栏中“表格”图标,向右下角拖动鼠标确定表格行、列数。方法二:

[表格][插入][表格]。

输入行数、列数,从而确定表格的大小。[确定]。

2、绘制自由表格(即手动制表)

利用“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绘制表格”和“擦除”按钮可以更随意地绘制表格。

3、文本转换成表格 操作:

选取文本。

[表格][转换][文字转换成表格]。[确定]。

4、输入表格内容

1)按键表示光标向下一单元格移动。

2)按+键表示光标向前一个单元格移动。

二、表格对象的选取 1.选取单元格 1)选取一个单元格 方法一: 三击单元格 方法二:单击单元格左边 2)选取多个单元格

方法:选取第一单元格,同时拖曳鼠标。

2、选取行/列 1)选取一行/列

方法: 单击表格该行左边界(/单击表格该列的上边界)。2)选取多行/列

方法:单击表格某行左边界(/某列上边界)并拖曳。3.选取整个表格

方法一:将光标位于表格上,[表格][选定表格]。方法二:选取所有行。

[注意] 必须包括表格的行结束符。

三、编辑表格

1、插入行、列、单元格

2、删除行、列、单元格、表格

3、表格中的数据的移动、复制和删除

4、调整行高和列宽

5、合并和拆分单元格

6、拆分表格

四、格式化表格

1、表格中数据外观格式的设置

2、对齐格式

1)表格的页面对齐

2)单元格数据的水平对齐

3、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

4、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五、其他功能

1、表格的计算功能

2、表格排序

3、由表格生成图表

六、表格和边框工具栏

实验九:Word图形处理操作(2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以设置处理图片的格式;

2、了解绘制图形的操作方法,能够绘制各种图形;

3、掌握艺术字编辑器的使用。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形

1、插入Microsoft剪辑库中图片

包括:剪贴画、图片、声音和图像等。

操作方法:[插入][图片][ 剪贴画]。

2、插入图片文件

操作:[插入][图片][来自文件],选择文件。

图片文件类型有:*.bmp、*.wmf、*.pic、*.jpg等

3、插入艺术字

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

二、图片处理

1、常规处理 1)图片的选取 2)图片移动和复制 3)改变大小 4)图片删除

2、使用“图片”工具栏处理图片

3、通过“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设置图片

三、使用绘图工具栏

1、绘制自选图形

2、自选图形的格式设置

3、图形对象设置 1)层次关系 2)对象组合 3)图形的旋转

四、插入文本框

实验十:Excel基本操作(1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Excel的启动和退出;

2、了解Excel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

3、掌握Excel文件操作,包括Excel文件的创建、打开、保存、关闭等操作;

4、掌握Excel工作表操作,包括插入、删除、重命名、移动和复制等操作。

实验内容及步骤

Excel 2000应用程序的启动和退出

三、认识 Excel 2000窗口界面

1、Excel应用程序窗口的组成

2、Excel文件窗口 标题栏

全选框:位于文件窗口的左上角,用于选择当前窗口工作簿的所有单元。行号:行的编号,顺序是1、2、3、„„65536,共65536行。

列号:列的编号,顺序是A、B„Z、AA„AZ、BA„BZ、„IA„IV,共有256列。滚动条:有水平滚动条和垂直滚动条,分别位于工作表的右下方 和右侧。工作表标签:即工作表名称,位于文件窗口的左下方。工作表移动按钮:位于文件窗口左下方的四个图标按钮 标签拆分线

3、几个重要概念

Excel工作簿:即Excel文件,或称活页夹,其扩展名为“.xls”。工作表:一张由行和列组成的巨大的二维表,共有65536行256列。

单元格:工作表中的每个小矩形,由行和列的交叉构成,是工作表的最小单位。单元地址:由列号和行号组成,指出某单元在工作表中的位置。

当前单元格:即活动单元,指当前正在操作的单元格,由黑色线框住。

四、Excel 2000文件操作

新建、打开、关闭、保存、打印预览、打印

五、Excel 2000工作表操作 工作表操作包括:

工作表的插入:在当前Excel工作簿插入工作表、图表、宏表或对话框等。工作表的删除:将工作表从当前工作簿中删除。工作表重命名:以新的名称代替原工作表标签。工作表移动:调整工作表在工作簿中的顺序。

工作表选定全部:全部选定工作簿中的所有工作表。

实验十一:Excel工作表的编辑操作(1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Excel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填充;

2、了解Excel数据的编辑操作,包括:修改、移动、复制、删除和清除等。

实验内容及步骤

单元格的选取

213

设置条件表达式和设置单元格格式。

2、格式的复制

3、工作表自动套用格式

实验十三: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2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实验内容及步骤

地址的分类:

相对地址:相对当前单元的相对位置。表示如:A5:B9、A5、B8。绝对地址:单元格在表中的绝对位置, 表示在相对地址前加“$”。如,$A$5:$B$9 $A$5 $B$8。

混合地址: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的混合。表示如:A5:$B$9、A$

5、$B8。2.单元地址的引用

格式:[工作簿名] 工作表名!单元格地址

例: [BOOK 1] Sheet1!A4 ; [BOOK 1] Sheet1!$B$6 Sheet1!A3 ; Sheet1!$B$5(注:省略工作簿名,则默认为当前工作簿)A4 ; $B$9(注:默认为当前工作簿的当前工作表)

二、公式

1、公式的格式

公式 = 操作数 + 运算符 1)要求: 由等号开始。

等号后面是由操作数和运算符组成的表达式。

2)操作数:可以是数字、单元地址、字符、区域名、区域、函数 3)运算符

① 算术运算符、② 比较运算符③ 文本运算符“&”④ 括号:()4)运算符的优先级

()>算术运算符>文本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最优先。

2、公式的改变

1)改变被引用的单元数据时,公式的值相应地改变。2)移动公式时,其引用的单元地址不改变,值也不变。

3)移动被引用的单元数据时,公式中被引用的地址相应地改变,其值不改变。

3、公式的复制

公式在复制过程中,其引用的相对地址将相应地发生改变,其结果也将改变。

三、函数 格式:

函数名(参数1,参数2,„)

参数的取值范围是:常数、单元格、区域、区域名、逻辑值、文本、公式、其他函数。now()函数没有参数。

汇总方式。

选定汇总项(可有多个)。

替换当前分类汇总。

每组数据分页/不分页。

汇总结果显示在数据下方。

实验十五:Excel图表操作(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图表的生成过程和方法;

2、掌握图表的编辑操作。

实验内容及步骤

1输入数据(系统将根据输入的数据生成图表)。2[插入][图表],选择图表类型。3[下一步],选取生成图表的数据。

4[下一步],分别对标题、坐标轴、网格线、图例、数据标志、数据表等进行操作。5[下一步],确定图表的位置,选择新工作表或嵌入工作表。6[完成]。

三、图表的编辑

四、图表工具栏的使用

实验十六: Powerpoint基本操作(2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Powerpoint的启动和退出操作;

2、了解演示文稿的组成,掌握Powerpoint窗口的基本操作;

3、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保存等基本操作;

4、掌握演示文稿视图方式的切换,观察不同视图方式下的窗口界面的变化。

实验内容及步骤

1、视图方式及其切换 1)幻灯片视图

一般在此视图下新建和编辑幻灯片。2)大纲视图

此视图下只显示标题和正文,利用它可进行调整标题、正文的布局、展开或折叠、移动幻灯片等操作。3)幻灯片浏览视图

用于将幻灯片缩小、多页并列显示,便于对幻灯片进行移动、复制、删除等操作。4)普通视图:在此视图下可输入备注内容。5)幻灯片放映

将制作好的幻灯片按顺序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一般为全屏幕放映,单击鼠标或按回车键显示下一张,按键取消放映。

2、幻灯片的编辑

用于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格式设置,包括幻灯片内标题、正文、页眉和页脚、日期、数字、备注等区域的位置、大小、颜色、背景、项目符号等格式的设置。

母版有四类:幻灯片母版、标题母版、讲义母版、备注母版。1)幻灯片母版

它适用于除标题幻灯片以外的所有幻灯片,或者所有幻灯片。

操作:[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

设置包括五个部分:标题区、对象区、日期区、页脚区、数字区。① 设置文本格式,包括字体、字型、字号、颜色等。

操作:选取文本对象,设置文本格式。

② 设置对象格式,包括对象的颜色、线条、尺寸、位置等。

操作:双击占位符,弹出“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对话框。③ 向母版插入对象

④ 取消母版编辑,只需单击某视图切换按钮即可。2)标题母版

操作:[视图][母版][标题母版]。

标题母版只适用于标题幻灯片。3)讲义母版

操作:[视图][母版][讲义母版]。

使用于控制幻灯片按讲义形式打印的格式,可设置打印幻灯片数量、页眉格式等。4)备注母版

操作:[视图][母版][备注母版] 使用于控制幻灯片按备注页形式打印的格式。

三、设置页眉和页脚、编号、页码 操作:[视图][页眉和页脚][„]。

弹出的对话框有“幻灯片”标签和“备注和讲义”标签。

“幻灯片”标签

在此对每张幻灯片的页脚、编号、日期和时间等信息 进行设置。

“备注和讲义”标签

在此对演示文稿的打印页面进行设置,包括:页眉、页脚、页码、日期和时间等。

实验十八:演示文稿的设计技术(2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幻灯片内的动画设置;

2、掌握幻灯片之间切换的动画设置;

3、掌握演示文稿超级链接技术,包括“超级链接”命令和“动作按钮”设置;

4、掌握演示文稿的放映以及放映设置;

5、演示文稿的页面设置和打印设置。

实验内容及步骤

1、幻灯片内的动画设置

13.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十三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学习呈酸性的一类物质——酸,掌握常见酸的性质,初步认识酸的性质与氢离子的关系。

学习呈碱性的一类物质——碱,掌握常见碱的性质,初步认识碱的性质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

学习中和反应,在认识中和反应的产物时,进一步认识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的关系和初步认识盐,然后学习盐的性质。

学习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本章的重点难点

第一节

重点: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判断和测定。

难点: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难点: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节

重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正确使用

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2 课时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3 课时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3 课时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2 课时

整理与归纳 1 课时

测试 1 课时

二、教学设想与建议

溶液的酸碱性

本章虽然减低了难度,但仍然是初三化学中最难的一章。这一节从生活常识引入,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课外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本节成为第七章学习的良好开端,继续保持学化学的热情。

1、建议在上本节课之前简单预习,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家中的液体(例如:饮料、洗发水等)或周围能收集到的河水等并带进实验室,指导学生把实验内容列成表格。在实验室里把教师准备好的包括自带的液体测试结果填入表格。

2、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指示剂变色情况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结果可列表如下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蓝色石蕊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 pH 中性溶液 紫色 无色 7 酸性溶液 红色 无色 红色 <7 pH越小 酸性越强 碱性溶液 蓝色 红色 蓝色 >7pH越大碱性越强

3、课后可指导学生用富含色素的物质(如红椰菜的菜汁)测试家中液体并记录色素变化的颜色,有明显变化的可带到课堂上表演。

4、学习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时,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和酸雨的危害及测定,把收集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汇报,教师再加以补充。这些内容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再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在“交流与讨论”中结合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对“酸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即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决定了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对碱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碱溶于水后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决定了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第五章学生已经学过稀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在这基础上“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这条性质基本上可通过学生实验,小组交流,自己书写方程式的形式归纳出来。有了归纳该条性质的经验,另一条“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也就较容易归纳出来了。

3、学习常见的碱时,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有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从上节盐酸、硫酸的学习中有了相似结构会有相似性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再经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出常见的碱的性质。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上面放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然后往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鸡蛋会较快地进入瓶中。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围绕这个实验并联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教师可设计许多问题。这个较难的化学反应会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

5、本节课后的知识拓展“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可放在课堂上做。制作叶脉书签的实验可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

第三节 酸与碱的反应

1、在学习了酸与碱的性质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一个问题“把酸与碱放在一起,它们的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学习中和反应,从生成物水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学习中和反应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和pH的变化。

2、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在接近滴定终点时,强调学生滴加的方法,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蒸发溶液时会有刺鼻的气味”

3、学会设计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从实验中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学习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讲解的深度。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可让学生思考〔实验1〕与〔实验2〕实验操作上的区别,思考“为什么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加热”。

2、酸、碱、盐的用途及化学肥料,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观看录象等形式进行。

【问题讨论】

1、书中未出现酸、碱、盐的定义,这对学生判断酸、碱、盐是否又增加了难度?

2、在第二节的活动与探究中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但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讨论盐酸、硫酸还有硝酸的共性,其中跨度太大,教师补充的内容要达到的深度难以把握。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下一篇:初一年级学生操行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