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2024-09-20

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精选18篇)

1.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培训心得

今天聆听了崔万秋院长的讲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对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发展,认识很深刻。正像崔院长所说的,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为一名中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常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习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加紧学习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书写出灿烂美好的未来。

2.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二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幸福人生呢?首先, “人是目的”。这是启蒙思想家康德提出的重要的思想命题。这里的“人”, 是指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今天, 人们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就意味着“人是目的”。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目的是第一位的。它意味着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发展和幸福本身, 就有着无需证明的价值, 有着自满自足的价值。因为人作为生命的最高贵的存在, 其本身就有着至高无尚的价值。今天,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 这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而“以人为本”最深刻的含义就是“人是目的”。

其次, 是因为倘若一个社会中, 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为安全、更为和谐、更为融洽、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能感到生活幸福的人一定会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和奉献社会;而相反, 一个感受到生活不幸的人, 就可能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严重的还会仇视他人、敌视社会, 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教师是任何一个社会中庞大的和有影响力的一个职业群体, 这个群体的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的高低, 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体幸福。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幸福人生的第三个原因就是, 只有有更多的教师能够感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 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我们不难想象, 一个感受到生活不幸的人, 很难去创造一个积极的、温暖的、充满生命情怀的课堂, 也很难用真诚的爱心去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只有当一个教师能够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内心中蕴积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才可能自发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才能自然、真诚地带给学生细腻的关怀、用心的呵护和正直、光明的期待。

教师幸福人生的营造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因为一个生活的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意味着低焦虑感、低倦怠感、高成就动机和高自尊需要;也意味着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比较接受现实, 悦纳自我, 心存感激和追求卓越, 这样的人既更重视专业成长, 也会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积极的心态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简单地用“师德”一味地来要求教师要如何有爱心、有耐心地对待学生, 而对教师自身的生存状态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就很有些“道德绑架”“精神施虐”的味道。这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警惕和摒弃的。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之所以有助于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首先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影响到教师工作过程中的感受。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比较高, 他就更能感受到工作过程的乐趣;他就会有着极高的自我效能感, 变得越来越自信;他就更能感受到工作中那种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胜任愉快。相反, 则会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如履薄冰、进退维谷, 就常常会有那种挫败感、沮丧感、焦虑感和压抑感。

其次是因为, 教师的专业素养会极大地影响教师自尊需要的满足。能够赢得别人的认可、接纳与欣赏, 是每一个人心中最深刻和最持久的一种渴望。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比较高, 工作干得出色漂亮, 他就更容易获得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他在所归属的团队中就能获得比较高的个人声望, 在别人心目中比较有地位, 他就会令人刮目相看、尊敬有加。一个专业素养比较差的教师, 则难以让人产生信任感, 一些素质不高的家长还会特别对其挑剔, 甚至时常在孩子面前败坏其形象, 损毁其威信。

再次是因为,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作为一个人的素养最核心、最重要、最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包括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体面和充分的自我表达的能力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表达, 也包括穿着打扮、待人接物, 特别是情绪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 获取信息、建构知识的能力等等。一个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人, 也一定善于与生活中其他的人沟通与交流;一个在课堂上善于表达的人也绝不可能在生活中不善言谈、笨嘴笨舌;一个在学生面前善于情绪的自我管理的人, 更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情绪失控, 动不动就发火。一个人在讲台上的表现与他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一致的。对一个教师来说, 讲台只是生活舞台的一部分。一个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也一定有良好的其他的人际关系。当一个教师有比较高的专业素养时, 他也一定享有比较高的生活品质。

因此, 对一个教师来说, 专业成长受益最大的人是他自己, 其次才是他的亲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学校, 最后才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马克思说, “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 每一个人的发展其本身都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发展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 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 都一定会深切地关注自我的成长。

3.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三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一、读书的意义

书籍可穿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延续文化的中介,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伴随着读书而发展。一本好书就是尘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的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如是读书蔚然成风,那么文明和高雅就会相继而至。读书不单是获取信息民、增长知识的手段,更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生命组成部分。教师的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尽可能广泛猎历史、哲学、美学甚至自然科学。也就是具有“面广、点深、动态平衡”的T形结构,度蕴也好,学养也罢,皆出于此。要知道,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是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高层次的书,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的境界。

二、教师与读书

(一)、教师读书有助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

现代社会是网络世界,是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更新已有知识结构,要有新的教育学知识,要有新的心理学知识,要有新的社会学知识,还要有新的业务知识。事实上,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是比较广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比较宽的,好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未必掌握;好多学生已经具有的能力,教师未必具有。况且现在的新课程,其学科的交叉性也较大,每一学科横向而言要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等知识,纵向而言要涉及到远古时代、近代、现代乃至科学幻想。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评价者就必须要挤出时间进行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取更新的知识,才能适应更新的教育。

(二)读书才能跟上课程变化发展

教师读书是为了跟上课程的发展变化,读书为教师理解课程提供足够的支撑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但为数不少的教师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有时也有改革的念头,但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照着别人的套路前行。这种想法是不行的,课程改革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方案,没有独立思考是搞不出来的。

所以说,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都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学校要为教师的思考搭建“平台”,如举办读书比赛、教育沙龙、说课评课、论文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教师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只有这样,一线教师中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思考者、思想者。

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读书去积累、去总结;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特别是借助于教育理论观点下的案例解读,这也需要通过大量读书并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教师读书有助于提高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良好修养的表现,教师有了良好的修养,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教师良好的素养表现为遇到困难能够冷静对待,遇到问题能够换位思考,有比较丰厚的知识,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健康的体魄,对人有非常友善的态度,能够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教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对学生有满腔的“爱”上,因为教师只有懂得了伟大的“爱”,他才会对教育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教师才会更具人格魅力。教师的这些良好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说要有就会有的,而与教师经常性地读书有者密切的联系,是教师读书与为人的长期积淀。因为读书是和书中的人物神交,和高尚睿智的作者窃窃私语,在这中间有沉思,有唱叹;有细流,有奔腾。教师持之以恒地读书了,读更多的书了,其灵魂会得到一次次洗礼,其人格魅力会不断地提升。

4.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四

心得体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不管是谁,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唯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更不能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升。而阅读确是一种学习提升的好方法。歌德就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我就认真阅读了肖川教授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读完全书,掩卷深思,感悟颇多。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共有六辑,具体包括:诗意的生活、教师的解放、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聚焦课堂和我的教学主张。其中,收录了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67篇。

在书中,肖川教授提出,作为教师,应该感受工作的幸福,师的幸福来自于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施之以爱的过程。爱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观察学生的优点,扑捉教育契机,这是爱;教师信任学生,给学生一份支持,这也是爱;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这还是爱„„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抓住各种机会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光明。教师付出了爱,学生回报给你的也是爱。在与学生深入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师生情意中

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更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感受到的快乐。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肖川教授说过:“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成长,让学生的心灵可以自由舒展。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

作为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人说,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师资力量的竞争,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是团队凝聚力、执行力的竞争,这些个说法都不无道理,但这些因素的提升,归根结底,最终都将回归到原点——学习上,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学习,就不会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抛弃。

在本书中,肖川教授提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教程,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且,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大体上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样四种形式。其中,促进教师专业的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学习来有效地进行校本培训。肖教授提出,“在校本培训中,引导教师系统地阅读是极其重要的。”“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阅性地阅读。”

我国古代的“至圣”光师曾说过:“学而不厌,学而不倦”,这里仍然强调的是教师学习,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5.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五

我从事着很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本平凡,但我很幸福!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悦纳自我,感受幸福

悦,就是使自己愉悦;纳,就是接纳,也是宽容和谅解自己。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有很多的不如意、也许有很多的缺憾,只要我们抱着“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自己、悦纳自己,忽略生活中残酷的一面,放大人生美好的一面,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绚丽多彩!近几年我有幸投入新课改教学中,我们感到新课改后教师的压力与负担与日俱增,我常问自己真的不合时宜了吗?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知识、领导力等等,也不能感觉到生活100%美满,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

我是一名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甚至于有时我会孩子气,是因为我对学生们爱得深沉!学生们能够体会我的良苦用心,他们会在习题演算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杆秤,他们认为我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看着学生们取得的好成绩,我倍感幸福。

二、心存感激,幸福自己

心存感激就是对爱的感知和对爱的回报。有人说感知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们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我的工作很单调,只是课堂、家和办公室,中午的时候,我的身边围着爱学好问的孩子们,我都会耐心的给他们讲解。什么时候有问题,什么时候与我联系,我成了全职的老师,已经打破了上班下班的界线。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我们的家长,我们听到的一个小小建议,那是家长对你最大的信任,我们之间的一次亲切握手,那是家长对你最大的鼓励,他们都把自己未来最大的希望交到老师的手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恩这群善良的朋友呢?感恩我们的孩子,感恩我们的家长,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我们的领导,感恩我们的同事,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相信便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三、专业成长,成就幸福

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我在精心备课的同时,与同头老师共同钻研,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紧跟教研。甘心当一名小学生,从零点开始。一路走来一路歌,有欢笑有泪水,但最终我会体会到成功。

当自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时,是一种幸福;当自己有了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时,更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还堆在家长充满感激的脸上。

6.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六

在教学中,我们的学习能力、教研能力、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学习中,要学而精;教研中,要有明确的教研意识;教学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利用新兴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在讲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教师写十年教案不一定有长进,写十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本来就是教师应该做的功课,但是现在大多数人为什么都会这么抵触呢?找借口反对备课、反对反思的老师,毫无例外,都是庸懒怠惰、得过且过的!一些老教师年轻时也反思,但时间长了,就习惯性懒惰,认为自己对教学内容熟稔于心,实在没有必要再做这些工作。但这正是他们后来多年不进步的原因,机械重复,跟复读机一样,原地踏步。所以在我们的教学日常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7.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七

一、夯实专业基础充实自身素养

真正高水平的教师, 注重的是自身文化底蕴的修炼。学校老师缺乏什么?干部们经过诊断发现, 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 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归根结底是教师学养不够丰厚。现在的任课教师, 毕业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后, 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逐步遗忘, 平日里忙于教育教学工作, 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针对教师队伍现状, 学校提出“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无止境心丰厚”, 要求教师把缺乏的知识必须补上。为此,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基础知识”“篇欣赏”“古诗词鉴赏”“文学欣赏与阅读教学”“汉字学与语文教学”“汉字书写津梁”“修辞”“如何撰写论文”等培训。从拼音开始, 到字、词、段、篇以及修辞, 让教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并加以运用。通过学习培训, 教师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学、品味文章, 不再觉得没得讲、不会讲。教师们还运用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四种造字法, 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音、形、意的方法, 使学生在认识字的同时, 了解中华文化。

书籍是精神食粮, 是最好的老师。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等专业期刊, 购买了《论语心得》《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 校长送书《学习性评价丛书》……。阅读, 使教师的学养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全面提高, 让教师在汲取丰厚的文化营养中, 不断提高人文底蕴。

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区智力资源优势, 请有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开办讲座, 参与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等, 使广大教师在积淀中成长。仅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就邀请到20多位 (人次) 专家走进校园, 举办专家讲座6次, 专家送课3次6节, 听评课40多节, 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写字、音乐、科学7个学科, 惠及各科教师80多人。

二、写字培训入手实施专项达标

国家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强调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需要写好字, 这既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素质, 更好地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 学校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写字专项达标校本培训。

学校聘请专家邹方程老师进行课堂指导和专题讲座, 培训教师掌握写字规律和写字指导方法;教师们有计划地进行书写练习, 语文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书写, 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纳入考核;教师自愿报名参加1—6年级上册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汉字体例编写, 签署协议书, 履行协议职责完成编写工作;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每周完成一个单元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临摹练习, 例字编写教师每周额外上交例字作业, 数量不限;组织开展“如何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的经验交流活动;学期末撰写专项培训与指导学生写字相关的案例或论文。

学校还建立了培训考勤制度, 制定了具体考核和奖惩办法, 建立了教师个人写字档案, 给予教师等级证书, 并按照考核等级给予数百元的奖励。参与教材编写及例字编写的教师按照学校论文等级颁发证书,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补助相应的劳务费, 教师例字被编辑字帖, 每人奖励相应奖金。教师考核待达标者, 扣除相应奖金, 给予一个学期的再学习时间, 同时取消本学期各种评优评先和考核优秀资格, 仍不达标者则安排转岗或待岗。

三、组建教研团队开展课例研究

问问自己:痛苦在哪里, 是否在自己?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成为教师们的共同话题, 学校教研小团队以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来开展教研活动。每个组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 教学干部和组长都要组织教师们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讨论定出本组的研究主题, 每学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

学校教研小团队建设, 严格按照主题明确、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步骤清晰的原则。各教研组、课题组制定出扎实有效的“八步”校本教研活动程序, 形成有效的教研机制,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责任, 知道应做什么, 该怎样做;目标是什么, 如何达到;个人在组内的角色, 需要发挥什么作用。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 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每次教研活动, 校长和教学干部都全程参加, 一方面了解教学研究的效果, 同时与教师一起研究学习。他们每次都与教师一起备课, 一份教案经常几异其稿, 干部、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开诚布公, 营造了一个集体研究的氛围。

如果说学校作为一个大团队, 那么学校的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和项目组就是一个个教研小团队。小团队的建设是以教育教学内容为核心,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 形成在参与中研究, 在研究中合作, 在合作中交流, 在交流中享受快乐成长。

四、明确研究主题依托专家引领

学校的一些课题组、项目组, 以教师兴趣爱好为核心自愿组合, 打破学科、年级、身份的界限。每个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达到共同的团队目标而努力。

例如, 多年来拼音教学的教法没有变化, 三位二年级的教师深切希望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面对教师的困惑, 学校引进了拼音实验项目。项目组成员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 在专家引领下开展实验。项目组成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拜访专家, 进行学习、备课。他们改变了拼音教学原有的教学顺序, 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在教学中运用动作、情景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将拼音的读音、扩展、阅读、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和专家一起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共同反思, 不仅研究了如何教拼音的方法, 更从专家的身上学习到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三位教师在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 一起备课, 共同研讨, 读同一篇文章, 写同一篇教案, 同上一节课, 同研一个问题, 同写一篇反思, 共享成功的喜悦。她们相互鼓励, 克服畏难情绪, 彼此增进了友谊, 形成同甘共苦的研究小团队。通过这项实验, 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真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

学校聘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康静涵老师, 指导教师在全校开展“习作教学”研究活动。在康老师的指导下, 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习作教学模式, 总结出“学生预作为先, 师生共赏”的新模式。这种以了解为基础, 以欣赏、自悟为核心, 以兴趣为目的的模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更使其学会欣赏、尊重、关心帮助别人, 同时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通过问卷和访谈、教研活动记录、教师个体发展的信息、各种教研活动的照片及影像材料、专家参与教研活动的感受等, 评估教研工作的效果, 并形成了学校教研资源和专家培训资料库。

五、加强总结反思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针对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教研活动制度不够完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以及缺少专家的引领等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通过完善教研相关制度, 做到有规可依。每个学期举办一次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活动, 加强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 指导各教研组建立自己有特色的教研文化。落实研究主题, 明确教研目的, 加强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经验。学校每个学期都定期召开优秀教研组交流会, 通过这种形式, 给教研组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教研组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达到经验分享, 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在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的同时, 丰富自己的思想,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还开展了“我的教育故事”评选活动, 改变过去的一两句教学反思, 变为写生动的教学故事。在记录故事的同时, 记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故事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 对自己的做法再进行深入认识。通过整理、交流、评选, 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处理一些问题的理性做法, 从而使很多教师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解决了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做的问题。

每个学期期末总结时, 教师将一学期的经验、感受、遗憾、希望都倾吐出来。这是一个交流的机会, 也是一个提升教师品位的机会, 更是凝聚人心、汇聚思想的机会。校长抓住这个时机对全校每一名教师进行点评, 在点评中提出希望和要求。

学校还建立了校长定期谈心制度, 以面对面或心语信箱的形式与教师交流, 也可用短信、笔会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 为每位教师配备个人发展“档案袋”。教师们定期将个人的教学设计、读书感悟、发表文章、获奖证书等整理归档。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变异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爱生学校”等区级群体课题和若干校级课题研究, 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民主、开放的组织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团队约定, 都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创造力, 成为团队的重要支柱。

8.教师心理健康与专业成长 篇八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社会发展大环境。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角色要求都越来越高,这也使得教师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发展的环境。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都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2)主观原因。面对同样的教育问题,由于教师的认知水平、教育理念的不同,不同教师做出的反应也不同。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自我的不良认知。教师中常见的不良认知较多地体现在对自我、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的处理上,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上的差异分析

美国学者波斯纳依据发展水平及年龄特征,把教师群体划分为新手型教师(职业年龄在5年以内)、适应型教师(职业年龄在6~10年)、成熟型教师(职业年龄在11~20年)和专家型教师(职业年龄在21年以上)。躯体化是一种心理障碍,我们发现教师躯体化症状呈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专家型教师要好于成熟型教师、适应型教师,成熟型教师躯体化症状最明显。这与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是不吻合的。

二、为教师成长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般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与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呈正比关系,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有重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掘教师职业的价值,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

1.受动——政府制度保障和社会的理解支持

(1)政府制度保障。素质教育已成趋势,政府有必要提供相应的支持,让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一展身手。现行的评价制度和对教师的要求相脱节,让教师左右为难:一方面赶教学进度向“分数”看齐,一方面赶泛滥的“素质教育”之潮。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评价制度瓶颈。“左右不均衡是骆驼的痛苦”,而评价制度之轻和素质教育之重亦是教育之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制定新的教师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的待遇,在制度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保障教师的健康发展。

(2)社会的理解支持。有人坦言,有三种人起得最早:教师、卖菜的、环卫工人,而这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教师虽然早已摆脱了“老九”的命运,但其劳动价值的社会认可度并没有提高,甚至有人认为教师是吃着皇粮、动动嘴皮的主儿。有鉴于此,政府应采取措施,使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别让教师的“烛泪”滴在冷漠的风中。

2.主动——教师自己要志存高远、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知足常乐

(1)教师要积极进取。世界在变化,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2)教师要脚踏实地。理想是教师前进的旗帜,但理想必须以实际行动为支撑才不至于成为空想。每个教师的条件不同,“见贤思齐”是对的,但应从自身条件出发,量力而行。

(3)教师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一种理性的自我认知,即教师不要让不切实际的追求带来无谓的烦恼。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是十之八九”,退一步看,海阔天空。

总而言之,学校和教师自身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各方面缓解教师的压力。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积极发现、挖掘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并让他们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学会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学校才能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育水平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9.新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九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专业。这是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即要求我们必须由一个专业型老师逐渐向一个专家型教师发展。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思想、知识和理论,通过反思与实践,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实现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素养.通过十几年来的工作积累和不断地总结,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只埋头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而应该积极的走进学生以及了解学生,只有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这些年的教学和实践,使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那就需要学会自省,学会反思。是否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是否及时发现并发扬学生的进步和优点;是否意识到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及时耐心的帮助;是不是和学生的家长保持更好的沟通,是否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教学办法.备课前,上课时是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前我常忽略这样的事情,通过学习后,让我了解到了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的教师!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更好的面对自己和困难,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一定会超常的。

所有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

教师要把学生当朋友一样对待,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给予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10.2015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学习让我从全新的视觉角度审视“我”、“教师”这个职业,好多以前处于朦胧状态的问题迎刃而解,眼前豁然开朗。我收获最大的是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教学素质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上成长起来。

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

爱,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温暖,爱,可以让孩子更自信。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献出一点爱,时时、事事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教育的美丽。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爱”字。我想,我们做为一名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照搬书上的东西,要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宽容的心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难要不断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与同事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通过交流,教会我作为人师者,在工作中如何追求与奉献,在生活中如何投入与面对,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也让我学会自省,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回过头来看过去。我愿意做“教师成长”中的一名成长教师。我想,不只是我,我们全校许多同事都将在这次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

以前我常忽略这样或那样的事情,通过学习后,让我了解到了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日益成长。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的教师!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上场,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己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2、敬业精神。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教师承担着培养各种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等许多重任。因此,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他们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钻研教材中,尽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评价观念,注重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11.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一、创建多元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激励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学校是一个“人——人”的系统,工作的绩效取决于人的因素。其中人的积极性又是关键之中的关键。作为学校管理者,创建多元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是关心教师成长、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1. 校长垂范——人格激励。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校长就是一面旗帜,具有行政、经济等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只有廉洁进取、大公无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校长,才能让教职工对其有深厚的感情,心悦诚服接受其影响。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人格激励教师工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 教师参与——信任激励。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强化教师当家作主的意识,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例如:学校的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奖励方案的制定和修改,由学校领导和民主管理小组一齐商讨产生;为强化教师当家作主的意识,学校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的“参政、议政、督政”功能,鼓励教师畅所欲言,充分地信任教师,使到教师能以高度的热情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出谋献策。

3. 成就需要——目标激励。如在青年教师培养中,我校提出“一年适应,三年合格,五年成为骨干”的培养目标,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子的师徒制度,对不同层次青年教师实施常规性培训和提高培训。我校还经常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为青年教师创造出练功和表演的机会,并大力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

二、运用校本培训策略,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运用校本培训,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一般来说,校本教师培训模式是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中实践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倡导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提高。在培训的途径与方式上,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形式多样,主体多元。主要有专家报告,走出去、请进来,师徒结对,小组集备,课改沙龙,教学反思,专家长驻、跟踪课堂等。

三、开展校本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校本研究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在校本研究上,可从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自我反思等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 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而教师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在专业引领方面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与教师对话交流,开展理论指导下的校本研究。像我校,在开展“生本教育”课题研究前,由于很多教师末接受系统的生本教育理论的熏陶,在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规范性等方面比较欠缺,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理论支持、专业引领。我校多次请以郭思乐教授为主的“生本教育”课题组亲临我校分学科组进行培训以及召开教师座谈会,指导和帮助教师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同伴互助。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

3. 自我反思。曾有一位校长讲过:“写一辈子教案未必有成就感,但坚持写教学反思就可以成就一位好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的点滴原始经验不断得到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过程。

1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对策 篇十二

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

(一) 教学层面的困惑

困惑1:专业知识怎么不够用?我们的青年教师, 毕业于不同的学科专业, 有学士也有硕士, 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从技术层面上指导初中生或高中生应该是绰绰有余。但是当我们走上讲台, 准备卖卖自己专业知识的时候, 却发现自己的那点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困惑2:是多讲多练还是精讲精练?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教师, 面对自己的第一批学生, 自然豪情万丈, 恨不得把自身的所学一夜间全教给学生, 于是在课堂上神采飞扬, 板书一板接一版, 作业布置一下就是十几页, 而且检查特别严格, 可是,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显得不堪重负。于是, 我们的青年教师常感困惑:该多讲多练还是精讲精练?

(二) 教育层面的困惑

困惑1:严好还是宽好?初上讲台, 青年教师为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权威, 通常表现得非常严肃, 容不得学生讲小话、开小差、搞小动作的违纪行为, 结果我们的学生对老师除了敬畏就是害怕;而有的老师为了表现出对学生的亲和, 对违纪行为过于的宽容, 结果导致课堂失控。到底是严好还是宽好?常让青年教师困惑。

困惑2:要素质还是要分数?我们都认为培养素质比“分数”更重要。但碰到的实际问题是:学生要升学, 升学主要看分数。于是我们又陷入了矛盾:要素质还是要分数?如果两者不可兼得, 那么应孰为先, 孰为后呢?

(三) 自身层面的困惑。

青年教师步入社会, 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重重压力, 常感生活拮据, 尤其是看到自身的收入与其他行业收入间的差距, 于是困惑:教师早起晚睡, 但收入为何比别的行业低呢?

二、解决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困惑的对策

但凡新教师在进入教职的初期都会遇到种种困惑, 解决困惑, 需要自身的努力探索, 需要“好读书、勤反思”的良好品质, 更需要搭建成长的平台与阶梯, 还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 好读书

1. 明确读书的意义。

读书, 是时代之需, 是教师职业之需。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终身学习已成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读书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宋如郊说, “ (教师) 成长的初级阶段, 读书的习惯, 读书的积累, 获取新知的能力和将书本学习的东西与实践有机结合、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的能力, 对我们终生的专业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许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的成长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魏书生高举民主教育的大旗, 成为教育界的权威人物, 但他仅是初中毕业, 他的起点在农村, 培养他的是书籍, 是读书让他领悟了教育的真谛, 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教学境界。李镇西, 一个成功的教学名师, 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就在于“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 多读了一些书”。读书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教师只有坚持多读书, 读好书, 才能拓宽知识领域,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解决专业成长的中的困惑。

2. 选择合适的文本。

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 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那么, 教师该读什么书?第一, 读教育理论专著。比如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与《经验与教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与《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陶行知教育名篇》等等教育理论专著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教育,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经典教育名著, 有助于青年教师拓宽理论视野, 理解教育本质, 提升教学理念。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 深入探索与思考, 就可以获得突破和创新。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是青年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解决成长困惑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二, 读学科专业期刊。社会在不断进步, 任何一门学科都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坚持阅读学科专业期刊, 掌握学科前沿, 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国际教育新理念》序言中说:“一个成功的教师, 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 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 读新闻类期刊。新闻类期刊提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背景及发展信息, 阅读这类刊物, 有助于我们了解时事动态, 跟踪社会发展。教育教学中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提高教学效果。第四、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健康等应用类书籍。这类书刊有助于拓展教师的知识面, 提高青年教师的文化素养。读书, 既要专, 也要杂。“专”目的在于深化专业知识, 服务于教育教学;“杂”目的在于和生活接轨, 拓宽知识面。

3. 掌握读书的方法。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几个要点:[3]第一, 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 勤, 天天读一点。 (2) 博, 各种书都看一点; (3) 新, 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 思, 回味咀嚼。勤, 是保障;博, 是宽度;新, 是锐度;思, 是深度。第二, 读书要坚持内化: (1) 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 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 为己所用, 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第三, 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篇第一》 (1) 即重点要突出, 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 数量上要保证, 时间上要倾斜, 整合上要优先; (2) 返“本”, 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 常读常新, 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 每一遍都有新收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青年教师要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唯有多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 并将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 使自己的知识“博而深”,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理性, 深刻理解并理性对待自己专业成长中的困惑。

(二) 勤反思

成长=经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 正是基于他们在实践中历练, 在历练中学习, 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升。

1. 课前要反思。

按教学的进程, 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课前的反思相当关键,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教学前想一想,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在哪?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 应采取什么教学方法, 课堂上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只有课前成竹在胸, 课堂上才能驾轻就熟, 遇到突发性的问题也能做到临变不惊, 这样, 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智慧, 灵活的驾驭课堂。

2. 砸锅时要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疏漏在所难免, 有时还会出现“败笔”, 对这些教学的遗憾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究, 认真分析导致砸锅的原因:是因为教学目标定位得不准?还是教学难点分析把握不准?是课堂组织能力欠佳, 还是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差, 还是任务设计不合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来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如果老师带着思考,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环节, 并形成完整的教学随笔, 课堂上的败笔也能成为自己以后教学的借鉴, 成为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基石。

3. 成功时要反思。

失败需要反思, 成功也需反思。有时候, 一节课下来我们倍感轻松, 心情愉悦, 效果颇佳, 这时候, 我们也需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亮点”、“精彩之处”在哪?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 还是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是巧妙的导语和结语, 还是成功的临场发挥?是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激发, 还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教育机智?所有这些, 都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加以总结, 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就能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4. 再教设计时要反思。

同一个教学内容, 教师有可能在多个不同的班级授课,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 我们有必要进行“再教设计”。进行再教设计时, 我们要认真反思:上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堂上是否渗透了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教学有哪些突破和创新?教学中有哪些得与失?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该如何改进?通过再教设计时反思, 就可以扬长避短, 让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三) 有平台

面对种种困惑, 青年教师需要自身的努力探索, 也需要高人的精心指点, 更需要有良好的成长平台。

1. 教研平台。

青年教师刚走出校园, 初为人师, 缺乏实践经验, 需要他人的指导与帮助, 这就需要有一个教研团队, 发挥团队的“传、帮、带”功能, 经验丰富老教师积极帮助青年教师释疑解惑,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 展示平台。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反复的磨练, 除了日常教育教学的活动, 还需要有公开展示自己的平台, 比如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或参加各种教学比赛。青年教师通过上教学研讨课、公开课或示范课, 同学科教师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结教学中的成败得失, 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 有学者指出:“公开课,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 是一种展示;就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而言, 却是对教师自己已有教学实践和经是对教师已有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系统化总结以及教学理想的一种清晰化表达, 是对教师自身习惯化、例常化的日常教学的客体化审视。公开课是教师把自身日常教学作为客体进行审视、研究、提升的过程, 通过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实施和课后的交流与总结, 教师的收获可能比上一个学期的日常课还要大。在公开课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 还要考虑与同行交流;不仅能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 还能得到来自同行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 公开课会成为教师成长路途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成为他后续日常课教学的新起点。”

3. 交流平台。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除了自己的实践和领悟, 优秀教师的指导, 还需要与他人广泛的交流, 这就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比如举办各种校内外培训班或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及学术交流, 青年教师可以与高水平的专家对话, 与同行切磋, 这有助于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有境界

“教育是一个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专业, 而且, 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5]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为人”, 即“以发展人性, 培养人格, 改善人生”为终极目的, 教师承担了这一神圣职责, 就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淡泊名利, 甘为人梯,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就能正确认识现实生活的得与失,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幸福感。

摘要:青年教师从非职业化的大学生转变成一个职业化的教学专业技术人员, 其间,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断冲击年轻人的理想化心态。从矛盾到磨合, 从磨合到适应, 从适应到发展, 青年教师就在一系列的困惑中慢慢成长。分析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 寻找解决困惑的对策, 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困惑,对策

参考文献

[1]肖川, 胡乐乐.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 .

[2][3]宋如郊, 读书·实践·反思——优秀老师的成长之路[EB/OL].[2009-12-22].http://song.blog.zhyww.cn/index.html.

[4]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从对五位名师质的研究中谈起[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8) .

13.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三

我校是初中学校,自搬入新校区五年来一直坚持,放学铃声一响,通校生得按班级举着班牌排队离校,为了维持学生离校的队伍校方还安排了门卫、校保安、值周领导、二位值周老师专门看管,一直看管到离学校约200米远的地方才解散队伍学生自由回家。这样一来,通校生一放学得排队离校,想在学校再玩一会儿都没有时间,如果有通校生值日生的也只能匆匆扫一下地也得跟着队伍回家了,换句话来说,通校生扫地都来不及,有些班级只好把晚放学的打扫卫生安排给住校了。

学校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这里有一个地方特色,在一些学校门口移动摊点特多。学校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至少让距离学校200米内没有了移动摊点。

学生每次排队离校心理是怎样想的呢?我想排队的学生心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认同的。大大的校门口,宽宽的马路,来往的车辆又很少,遇到大热天、下雨天的还得让学生排队离校,队伍还要走的整整齐齐的,迟一点的要等上八九分钟,一天要等两次。我不知道我校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学校多数老师也一直反对这样的制度。也向学校反映了,但学校坚持要这样,老师想想也就算了,反正轮到自己值周一学期也就一二次,辛苦一下也就过去了。

14.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精选 篇十四

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1】

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快过去了。这是我到宜良一中工作的第三个学期了,如果说前两个学期我是一腔热情,一心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的话,这学期的我更加注意细节了,学会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然而,任何成绩的取得仅仅靠一腔热血是绝对不够的。要想由一个刚刚从高校的毕业的学生变成一个骨干教师,必定要经历一个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未必就那么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曲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怎样去面对和处理。

20xx年xx月xx日下午青年教师成长经验分享会上,各位资深教师毫不吝惜的分享、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作为青年教师中的一员,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简单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一、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时一事之功,而是一生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过程。在会上,夏校长一再强调:“师傅不仅要教会徒弟怎样上课,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谈以下两点:

1.心中充满爱教育是奉献爱的职业,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对学生的培养方法也有很多,但我认为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贯穿着对学生的爱。只有当我们的心中充满爱才会用爱心感染学生,才会使我们平凡的工作变得伟大。

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青年教师就是爱的使者,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的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就是要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爱的浸润中,学会去爱,关爱他们身边的每个人,乃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让他们在爱的怀抱中幸福的成长!

2.要有感恩之心

教师的职业是“爱满天下”的职业,是用爱激励爱、感召爱、培育爱的职业。这一职业需要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完善。

我们应当感谢我们的学校,是它使我们找到了一方成就自我的天地,没有学校的培养我们年轻教师很难顺利成长起来,也很难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感恩是一种美好圣洁的情感,是事业上的推动剂。

二、学会学习、合作

人们常说“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因此,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多读书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因为读书,还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习”,我们自己要“学会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把学生从分数至上的苦海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获取知识。

如今的社会,没有哪个领域的成绩是仅仅靠个人取得的。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面对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作为从教者的我们更要学会合作,合作才能双赢。学会与组内教师合作,切磋技艺;学会与搭班教师群体合作,各科协调发展;学会与家长合作,共育栋梁之才。

三、学会快乐

要做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教师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职业,这我有切身体会,高一年级每个班的生物课周课时不多就两节,所以就一个老师的工作量而言,需要不断的重复,在两三天时间里把同样的内容重复六七遍,甚至八遍。所以每当上完课后,我最真实的感受是:我不想讲话,因为我怕我是对着同一个人讲着同样的话,我怕别人说我烦。然而,生活必须要有乐趣,我们都在追求做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所以就让梦想来调剂这不断重复的生活。

这一学期以来,虽没什么大的成绩,但在思想上和处事上成熟稳重了许多。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更要感谢我的师傅,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她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经验分享会,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更加主动地向师傅和其他生物老师学习,又要向其他青年教师学习,学习他们执着认真的工作态度,多学习,多请教,努力工作,积极创新,也多向师傅反映自己的困惑,在师傅的“传、帮、带”下,尽快成长!

总之,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我将用心学习,用心感受,用心教育,尽快成长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专业化教师。

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2】

之前只是听说教师不好当,现在是真真切切的品味了教师生涯的欢乐与辛酸、收获与遗憾,初次为人师表,感慨颇深,感悟颇多。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1、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强烈冲击下,学习对一个教师而言已不再有阶段性的界定,已成为教师的“终身大事”。初为人师,无论从教学还是教育的角度出发,都应有“求知若渴”的积极心态。我们新教师虽具有较新且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少,教学经验欠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的观念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师的要求,学生需要的是一桶新鲜的“活水”。在教学中我除了驾驭教材外,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经典题型,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各类高考题,尝试着做各年的高考题来武装自己,补充养料。

2、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并参与实践

一个学期以来我坚持听我师傅和汪宾老师的课,我师傅和汪老师可谓资质高教学经验丰富。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我自己理的不是很清楚时只要听了他们的讲解我就会茅塞顿开,有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快感,惬意!我师傅身上有太多是我亟待学习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思维的敏锐,对题型的敏感,举一反三能力,一题多解能力······听他的课给我的感觉是思路清晰,能巧妙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顺理成章的给出重要结论。每听完一堂课我都会把其和我的课堂构思作比较,想想自己的构思到底哪些是不可取的,失误或者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吸取他们上课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积累经验是新教师成长的前提条件,也会给新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坚信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3、用心与学生沟通

如今的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90后的他们不是很了解,很清楚的记得那次上课的情景:我正卖力的在给高一(6)班的学生讲解练习,可是课堂上不时有说话声,起哄声映入眼帘。我新任命的数学课代表就首当其冲被我逮到罚站,才没过一会儿女生万雪又在下面窃窃私语,血气方刚的我很恼火就点了她的名字示意班委把她的名字记下来(记了名字要挨罚)谁知她火气比我还大,肆无忌惮的来一句:记、记、记、记一百个名字。我当时就是觉得她被家里人宠坏了老师就这么记她一个名字有必要这么火大吗?不服我管,所以我立即当着她的面打电话跟她班主任反映了情况。谁知她第二天不肯来上课,理由是她上课没说话我冤枉她了。现在想想我当时处理事情确实欠考虑,我那时是站在讲台上已经是一位被七十双眼睛注视的老师,怎么可以那么冲动呢?学生年纪还小难免冲动,而我的角色已过了冲动的年龄,面对事情应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如果当时我采取“冷冻”处理,下课了再找她谈心,一步步攻破她的心底防线,事情就不会弄得那么僵,就不会伤害到彼此。这件事让我明白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多和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很重要,学生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而不是教师的镇压。

4、反思是新教师成长的途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就是教师在上过课之后总结学习及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方式,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达到成长的质的飞跃。实践是中心,反思是关键。一个不懂得反思自己成败的教师,是得不到真正意义的发展,反思与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反思越多成长越快。学校每学期都会做学生问卷调查,我能从学生的评判中反思自己课堂管理是否太松,讲课速度是否太快,出的习题难度是否适中,上课言行举止是否大方得体。在日常教学中应在每次月考期中考试后认真总结,寻找问题的症结并及时给予解决。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好的教学方法,以求今后更大的进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长期坚持,从细微入手,日积月累,终究会有惊人的质的飞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教学过程中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新”而“成熟”的教师。

15.例说说课与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五

一、说教材

说课中的“教材”, 是指在规定课时内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在这一环节, 说课人要说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的理论依据, 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还要说课程的开发与课程资源的利用, 即要说明如何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 将文本课程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4]。

首先,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任何一本教材, 都有其特有的编写体系, 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所以说课时首先要介绍本节内容来自哪本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本节内容在该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即对所说的这节课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如以《辛亥革命》这节为例, 我就明确表述这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整本教材中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三课。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分别从“器物”和“制度”方面对近代化探索。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中国的有识之士纷纷从不同角度挽救国运, 救亡图存。从地主阶级失败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到维新之士效仿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 再到武昌起义掀翻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 再到“打倒孔家店”迎来思想大解放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层层递进,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掀起一轮轮近代化的高潮。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 在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 (维新救国、革命救国、文化救国) 中承上启下的行动,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 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辛亥革命无论是从历史的演进还是教材的编排上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其次, 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即三维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课程标准, 二是教师教学用书即教参, 三是学生的实际水平。

再次,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力较大的知识点。说课的很多内容都是要围绕重难点展开。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就是教参。在《辛亥革命》这堂课中我这样表述:教育要点包括两方面:

第一, 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一个全面认识。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 是社会矛盾激化, 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 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 (维新救国、革命救国、文化救国) 中承上启下的行动,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 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第二, 让学生对孙中山这位伟人的充分认识。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孙中山一生。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 所济有限”, 只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万穷苦大众”, 从此, 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医治中国的重任, 倾其毕生精力, 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 让中华民主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这一切的理想都要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才能完成。这就是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二、说学生

说学生, 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 这些知识储备与经验是否会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要分析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巧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要说明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 设想一下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 是否愿意接受。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学会了什么, 而且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 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会学。所以, 说学法在说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说学法就要说出如何围绕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 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当然, 学法指导应该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所以, 我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因为我是一所女子中学的老师, 所以我这样表述:我校的学生是女生, 相比男女混合学校, 女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不如男生。在初一上第一堂课时, 就有学生问我:“老师, 您说历史就是对过去人和事的阐述, 都过去了, 我们为什么还要学?”面对刚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学生, 我一时感觉难以回答, 我说:“等一学期后, 老师请你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好吗?”对此, 我的反思是教学往往以教科书为蓝本, 教科书作为一种知识载体和认知客体, 对于尚无社会实践经验的认知主体———低年级学生来讲, 只能是一种间接接受和容纳知识的对象, 它与学生通过直接实践获得知识, 其效果是大有差异的, 初中历史课堂的目的就是让“历史走进学生”。因此在授课时我采用情境教育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说教学法

说教学法, 也就是说教法与说学法, 即说明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说教法就是要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说学法就要说清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即要结合教学内容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或学会使用、什么学习方法, 通过什么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 给出具体的学法指导。

在《辛亥革命》中我这样处理:我采用情境教育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情境教育是由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于20世纪末创立的一种语文教育模式, 它直接来源于外语教学的“情境教学”, 同时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意境”理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手段。虽然我任教的是历史学科, 但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 教育方法也是相通的, 在各学科教学不同的个性中蕴含着情境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普遍特征。情境教育中的情境是一种人为优化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 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理念, 学生的理念相互交融, 和谐并进,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教师在说课过程中, 应说清楚设计的教学环节、运用的教学手段, 怎样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程序安排的意图;同时要说清各教学活动环节的时间分配, 各环节间如何衔接过渡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等。

(一) 对教学过程的处理

1.导入带入情境

在导入部分, 我设计了一段配有音乐、图片的幻灯演示, 展现旧中国被压迫被凌辱的图景。我伴着幻灯述说:1924年3月12日, 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吊念, 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 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 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 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亥革命》一课, 让我们走进孙中山, 走进辛亥革命。

当我朗诵完毕, 学生对孙中山充满兴趣, 由于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为我下一步的历史授课打下很好的基础, 也很好地和第一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很好地衔接起来。

2.“邮箱”创设情境

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我利用一个小游戏,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投掷邮件的过程中明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与三民主义的对应关系。学生反映良好, 并且由于这一过程直观生动, 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地图带动情境

在武昌起义引起全国省市独立浪潮方面, 我充分利用活动地图, 演示这一过程。 (幻灯演示) 由点到面, 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 最终, 清帝被迫宣布退位,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照片构思情境

这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创立, 资产阶级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家, 无论是政体设置, 首都选择, 历史纪元, 国旗和国名的认定都彰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创中国灿烂未来的希冀和期望。但仅仅两个月后孙中山的希望化为泡影, 临时政府夭折了。为什么?带给学生疑问, 创设了情境, 并一步步带领学生探寻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但是, 由于中国近代是一个外受侵略内受压迫的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最大桎梏, 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最主要任务, 辛亥革命最终由于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足 (具有妥协性、软弱性) 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扶植袁世凯北洋军阀势力) 而功败垂成, 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是辛亥革命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都是空前的, 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二) 说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的几个误区

1.说课不是复述教案

有些老师可能认为说课就是把教案复述一遍, 这是不妥当的。当然,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联系, 我们写某节课的说课稿一般都会参考原来的教案。但是说课稿与教案又有明显区别, 教案大多是教学过程的具体罗列, 比如在进行“光反应的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先让学生读图, 再据图说出光反应的过程, 最后总结出光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各是什么, 这就是教案。所以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案, 阐明了“教什么”及“怎么教”, 而说课稿除了要说明“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教”, 即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意图、教学思想和理论依据, 所以不应该把说课等同于复述教案。

2.说课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说课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 所以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说得面面俱到, 必然要有所侧重, 有所取舍, 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这些内容在说课的课件中可以写得比较详细, 但是说的时候要言简意赅, 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说教学过程”这个环节。而且要注意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 而是专家和教师同行, 所以说教学过程中没必要把教学的具体内容都详细地说出来, 有些内容给学生上课时是重点, 但是说课时没必要说出来, 说课时重点要说的是就这段内容如何设计教学方案, 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等等。所以, 说课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该详细的地方详细, 该简略的地方简略, 不可平均用力, 也不要把讲给学生的东西都照搬不误地讲给各位评委、同行听。

3.说课要突出“说”字

说课不等于读课, 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读, 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说课也不等于背课, 不能有那种背诵的痕迹, 就像学生背书一样眼睛不敢看老师, 有时还背得断断续续, 这显然不行;说课要紧紧围绕一个“说”字, 面对评委自然而然地去说,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 说明白。

当然, 说的速度要控制好, 如果说得太慢, 时间不允许, 但是太快也不行, 有的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有时也会如此, 为了避免超时, 心急如焚得说得飞快, 导致听的人云里雾里, 根本跟不上说课人的思路, 这样的说课显然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 如果你写出来的说课稿内容较多, 宁可内容精简一些, 也不要说得急匆匆, “超速行驶”。

还有, 说课的时候一般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 在一屏屏放映时, 如果某一屏的内容较多, 自然就要说得慢一点, 留给听者一定的时间看, 否则一屏屏播放下去, 课件的内容就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说课融教例与教理于一体, 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说课需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科教学的专业理论, 将“教例”和“教理”有机融合。说课活动使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与备课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将备课提升到教学理论的研讨层面。说课不仅能帮助教师加深对备课、讲课的理性认识, 还有利于克服备课和讲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说课既能展示教师学术理论水平, 又可促进教师自觉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研究大纲、学生和教材, 促使教师由经验事物型向理论科研型转化。

摘要:说课是一项教学研究活动,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文章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并以此为基础, 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官运和.说课与师资培训[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4) :38-39.

[2]薛海国, 吴玉婷.从说课评价的内容论有效优化说课效果的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9) :85-86.

[3]高卫哲, 吴新宇.构建“说课”活动结构探析“说课”层次与程序[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5) :97.

16.课程改革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十六

关键词:课程改革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程改革自2006年启动至今,“以学生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正一步步地融入到教学中。但在实施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时,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对课改林念理解不透彻、不全面而影响课改实施的效果。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题,教育创新必须与教师的发展同步,因此,课程改革急需专业化的教师。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教师,仅就以下几点浅谈一下如何依托课程改革实现专业化的成长。

一、深入理解课改理念,迅速完成角色转换

作为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分数和升学率,而不是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进入正式工作之前也曾做过兼职教师,虽然已开始接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并未真正深入理解课改理念。而经过岗前培训、教师传帮带等一系列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深刻体会领悟到何谓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不光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在教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思”等一些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材,改进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从一个“教书匠”转换为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采用多渠道学习提升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实时更新知识

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课堂上所面对的学生每年都会不一样,教学内容、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课程改革正是处在这种环境下,因此要求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要有连续性,需要采用多渠道学习提升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实时更新知识。

1、一门课程需要深入研究才算掌握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刚进入教学角色的青年教师来说,即使这么课程是曾经学过的,曾经很熟悉的,但如何将自己懂得的知识转化为语言让学生学进去,而不是照搬教案素材,生硬乏味,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对课程一遍又一遍地深入研究。一门课程只教过一遍并不能算真正掌握,至少需要两遍甚至更多。第一遍的研究是对教学文本深刻的解读,提供更贴近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到第二遍甚至更多遍的研究就可以逐渐深入了解该课程的精髓所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显示个人的个性化教学特色,将课改理念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本人初次教授《综合布线》这门课程时,正值系部专业课改,尽管有师傅带领,每次课都精心设计并与师傅探讨,第一遍上下来还是感觉教法与传统教法没有太大的区别,并未完全懂得课改精髓,对课改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仅仅停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以及所占比例不同上。第二遍上下来以后,通过网上论坛、多本教参研读等扩充相关专业知识的方式,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随着对课程的深入也慢慢对课改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学习知识本身就应该是曲线回旋式的,这就意味着项目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几个项目分开上,而应该是项目与项目之间有其必然的衔接和重复。而随着更多遍的过程下来,在这门课程上能更熟练地运用“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学中做”,深入贯彻课改理念。

2、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技能大赛、企业实践等融入课堂教学

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回归学校,除了缺乏教学经验外,更多地还是缺乏企业实践操作经验,如果还是固守着书本理论知识,那就是坐井观天,教条主义。况且课改要求教学内容实时更新,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因此需要走出学校,通过各种措施与方法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充实课堂教学。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挂职锻炼,意在将企业学到的实践知识融入课堂,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更在2011年完善挂职锻炼考核方法,明确要求通过挂职锻炼修改或制订所教授课程的单元设计内容等。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充分地认识到了“实践出真知”,也意识到如果理论与实践脱节,那么课程改革将成为空谈,也使得专业知识能适时地不断更新,不至于与目前行业脱节。更加有幸的是学校给了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机会,连续两年作为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参加网络综合布线的技能大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任务为驱动、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实施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将课程很好地分成了一个个切实可行的任务与项目,将项目课程实施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3、反思教学教育实践,创新性思维开辟教学新途径

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对前一次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再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找到前一次教学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下一次的教学任务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课程改革。

每次上完一个班,就会根据几次项目学习的效果来思考学生对此次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再下个班级就会微微调整一些策略,以期得到比下个班更好地学习效果。最初的教学模式是先讲些理论知识,然后就是操作实践,总结思考,再操作等等循环,虽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较好的模式,但发现与自己预期的学生掌握程度还是有差距,于是调整了授课计划,有些理论知识先不讲,在操作中留问题,当学生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后再补充讲解,这样对知识掌握地更牢固,比如在讲解线槽敷设时没有直接先教学生通过计算选择线槽的规格,当学生操作时自己就发现选择的某规格的线槽并不能放的下足够多的电缆,这样只能重新选择重新操作,加深了印象,回过来再讲线槽计算选择时就很快并且更牢固地掌握了。

三、校本教材、工作页的开发,激发自我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材、工作页也应运而生。在以前的想法里,编教材是那些课程专家、教授的事情,年轻教师怎么有资格做呢?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到校本教材、工作页的开发与实施中时,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在随之转变,由课本内容的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教育工作中,更主动地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生。

在教授《综合布线系统》时,也是需要完成工作页的,初时以为工作页就相当于学生的作业,但随着任务的推进与学习,发现工作页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作业,它有着教材与作业所不可替代的部分,是引导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好助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而随着这两年知识的更新与高职校教学的特色,相当部分的教材已不能满足教师上课的需要,因此也加入到编写校本教材的行列中,这就是课改的理念深入我心的结果。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这三年依托课程改革所获得的专业化的成长,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将课程改革更深入地渗透到教学教育工作中,实现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月芳.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2):106-107.

[2]王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6-27.

[3]陈维新.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师教育,2006,(6):50-51.

[4]张积峻.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化成长[J].新课程研究.

[5]王兵.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7):43-44.□

17.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十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研修应运而生,并且蓬勃发展!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一线教师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阶梯!

一、养成学习的习惯。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教师职业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点就是:从传承走向创新和从奉献走向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春蚕、蜡烛,而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终生学习!

首先,我们要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校园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学校”、“读书是教师生存必须、完善人格、拉长生命和终生奠基”等等这些闪烁着哲理灵光的语言,带给了我们内心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兴奋地看到了读书的巨大魅力!但是,我们教师读书,一定要博览群书,不能拘泥于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而应广泛涉猎,如教育名著、唐宋诗词、中外名著、学术精品、散文童话等。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消化吸收,要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和学以致用。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校本培训。因为,校本培训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了学校,以新课程实施目标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非常具有针对性,也是更能体现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坚持开展了各种校本培训活动,如计算机的培训、普通话的培训、英语培训、简笔画、钢笔字的培训、师德的培训、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等,让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

再有,我们要虚心拜师。“学问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必须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拜“能者”为自己的老师。“拜师”,可以是我们常见的师傅带徒弟,也可以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虚拟专业引领人”,如魏书生、于永正、李镇西、窦桂梅、支玉恒等名师以及身边诸多的优秀教师。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阅读、研究它们的论文、论著,还要通过博客、网页、论坛、信箱或者是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我们要熟悉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等,并就自己困惑的问题和想法随时进行讨教,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力求做到在融会百家中发展创新,继而自成一家。

二、养成反思的习惯。

当前,我们除了学习,还非常需要养成反思的习惯!美国学者波斯纳就曾十分简洁地归纳出教师的成长规律为“经验+反思=成长”。但我认为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其实也具有研究的性质。我们教师不只是完成和执行教学任务,而应该作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准备好上课了吗?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了吗?学生在知识以外,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吗?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在课堂上又落实得怎么样?我的教学还存在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还应该做哪些调整,使之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还是合作探究式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三、增强研究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教材,而应该学会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只有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思想,让教育教学跟上新课改和时代的步伐!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是对过去陈旧课程的彻底变革,更是对我们已经成为习惯的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要想在教育领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必须充分认识时代发展的特点及其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时代、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进。即,要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其实,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的话题有很多。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习惯的培养、学生作业的指导等等。就我们学校而言,开展教研活动、写论文随笔、实施课题研究、落实集体备课等,都是有效的研究途径,我们都应该积极而认真地参与其中,并力求取得发展!

四、提升合作的能力。

现今的校本研修,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以及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因为,教师专业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合作中,还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使教师摆脱职业孤独,形成教育合力,从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例如,我们的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听评课、执教公开课等,都是我们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展现,我们都应该好好地把握!

18.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十八

一、电子档案袋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电子档案袋中我比较欣赏的一个板块就是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反思。反思是教师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自觉反思的意识对于我们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以往我们参加了许多培训活动,阅读了很多资料,但却感觉收效甚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没有进行反思,“学而不思则惘”,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和途径去反思。电子档案袋的建立与运用,促使我们将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教育心得累积起来作为思考对象,运用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以教学日记、教后记、教育随笔、教学经验小结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分类整理、解析修正,然后逐一进行探索;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然后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二、电子档案袋有利于教师进行及时总结,捕捉实践智慧

档案袋不仅是教师总结个人成就、捕捉实践智慧的捷径,更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坚固基石。教师可以经常打开自己的档案袋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每一时期的收获与疑难;也可以对照档案袋中的教案、评课、课堂实录进行仔细剖析;还可以通过对一学年的工作成就进行回顾,激发成就感和荣誉感,增强自己在专业道路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前我会经常在要上公开课或者要比赛的时候手忙脚乱。到处去找各种教学资源。那时候特别悔恨自己没有按照固定格式去存档,到处找,感觉特别麻烦。有了电子档案袋后,它促使我把平常有用的素材直接上传在固定位置。一旦要用,找起来就特别方便!期末总是会总结有关教研活动的参加情况。由于事情太多,我会经常忘了什么时候有参加教研,很多事情做了后都忘了记录。现在有了电子档案袋,要回忆什么,直接去上面提取,别提有多方便呢!

三、电子档案袋有利于营造专业发展的氛围,实现教师的知识管理

正如凯伯克(KayBurke)所说,一个职业性档案袋系统吸引“教师变为他们自身专业发展的设计师”。电子档案袋的运用无疑对知识的传输和利用,以及形成相互合作、共享专业发展的健康的学校文化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公开和交流,电子档案袋的建立与使用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学校教学氛围的优化,塑造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实现了教师的知识管理。

最后、利用电子档案袋进行学习还体现出以下特点:

1、共享性。即教师通过网络将自己了解的最前沿的教育改革信息、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新理念与同伴教师分享,实现资源共享。

2、问题性。学校先引导教师寻找和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研讨等形式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成因,并由教师通过自我解剖、同伴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唯有面对疑难问题,才会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才能促使教师去寻找进行问题观察和分析的多种视角和理性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3、交互性,即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开展交流、沟通。教师在观看了别人的优秀教案和研究成果后,在比较中看到差距,形成自我激励并促进自我学习,力求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上一篇:农村房屋装修合同标准版下一篇:银行开业庆典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