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调研报告

2024-12-01

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调研报告(13篇)

1.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

为了全面掌握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落实本年度重点工作部署推进情况,促进我镇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近期将对全镇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研。

一、时间:2012年2月13日—2012年2月20日

二、调研内容:

1、“双争双树”活动安排情况

2、教师课堂教学星级达标实施情况

3、毕业年级教育教学工作

4、自主发展工作

5、开学常规工作

三、活动安排

中心校分两个调研组:

一组:带队 张国恒 成员:刘本相 江雪娜

二组:带队 沈国定 成员:李亚丽 常中昌

四、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围绕调研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2、各调研组要认真履行工作,采用听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形式进行调研,结束后整理汇报材料。

2.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环境陶冶法

环境陶冶法就是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如自然风光、校园面貌、家庭居室环境布置等。 人文环境, 如社会风气、学校风气、人际关系、家庭风气等。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正反面两个方面, 好的环境对人有好的影响, 而差的环境对意志坚强者可能反而有促进作用, 对多数人则有不良影响[1]。 尤其是人文环境在很多时候起着副作用, 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就看我们对不良环境抵御的程度高低。 因此, 我们必须对环境陶冶法进行深入研究, 时刻重视这一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充分利用环境对其进行传统美德陶冶。 在自然环境利用方面, 学校应美化校园为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家庭应美化居室, 为学生营造培养传统美德的环境氛围。

在使用人文环境陶冶法时, 首先学校要树立良好的学风, 校有校风, 班有班风,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要加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具有良好的学校风气, 自觉地以传统美德的言行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 家庭要有良好的风气, 父母之向、亲属之间、邻里之间都应以礼相待, 尊老爱幼, 互谅互让, 互相关怀, 等等。 传统美德应首先在父母身上体现出来, 让受教育者有耳濡目染的传统美德环境。 再次, 教师要让学会辨别优劣, 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假、恶、丑现象有辨别能力、判断能力, 提高抵制力, 以免受其害。同时, 能发现社会上的真、善、美, 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并学习这些人和事, 为净化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1.环境陶冶法的形式

一是创造和利用美好的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 如游览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旅游胜地游览观光, 欣赏祖国的美丽河山, 以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创造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也可以使学生的美德得到熏陶。 对于班级来说,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 室内各种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窗明几净, “学习园地”内容常新, 名人名言十分醒目的学习环境, 无疑会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 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感到必须发奋向上。对于学校来说, 创造有树有草有花, 一年常绿的环境, 将领袖画像、著名科学家等名人画像、名言整齐挂在教学楼内, 能使学生时刻受到激励, 促进学生进步。 同时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二是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 人文环境陶冶是比较复杂的, 且多种多样的。 如良好的家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家长的修养如何直接影响子女的传统美德接受程度。 试想, 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缺乏进取心, 成天吃喝玩乐, 脏话满口, 举手就打, 家庭缺乏温暖, 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因此,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关怀, 亲属邻里之间以礼相待, 家长作风正派, 为人诚实, 对孩子非常重要。 同时, 孩子会在这种氛围中形成良好美德; 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很重要, 学校是学生养成传统美德的最重要场所。 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 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强化管理工作,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者要注意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为人师表, 自觉地用传统美德的言行熏陶、感染学生;班级要有良好的班风, 要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教育者要精心培育一个团结互助、关心友爱的班集体;同学之间也要有友善的态度, 使传统美德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体现出来。 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辨别事物, 利用社会环境有利的一面, 抵制其不利的一面。社会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各色人物良莠不齐, 因此, 教育者在利用社会环境陶冶学生时, 必须首先使学生学会辨别事物的真假、好坏、美丑, 同时要提高学生抵制不良环境的能力, 增强抗“病毒”力, 否则, 就会造成还没有学会游泳, 先发生淹死的现象。

2.环境陶冶法的特点

(1) 隐蔽性。 环境陶冶法是通过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 而环境并不能说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但通过这种形式确实达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功效, 只不过是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2) 指向性。 环境陶冶法就是通过环境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指向性十分清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必须控制环境, 使环境为我所用, 而不能让环境起反作用。

(3) 复杂性。 环境本身是复杂的, 环境陶冶法也不易掌握, 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本身对环境还缺乏控制能力, 有很多环境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这种复杂的环境, 使环境陶冶法变得复杂化, 正因为这一点, 环境可能变成教育的最大阻力, 有时一年的教育甚至都抵制不了一分钟的不良环境影响。

3.环境陶冶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环境陶冶法虽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但这种方法不能理解为是不加控制的无意识的随意行为, 它也是有意识的, 而且学校自然环境的布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因此教师在实施这一方法时不能采取消极适应环境的方法, 而应该改造环境, 使环境为自己所用。 即使有的环境是教育者无法控制的, 也要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 抵制不良环境的影响, 利用优良的环境为传统美德教育服务。

(2) 学校、家庭、社会三种环境有较大差别, 教师使用环境陶冶法时应注意三者的结合, 形成合力, 方可有效。

二、情境感化法

情境感化法就是利用某种情境感化受教育者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可分为人格感化法与艺术感化法等。人格感化法指教师利用高尚的人格、 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触动、感化, 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2]。 艺术感化法就是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感化受教育者, 使学生不仅产生美的享受, 而且从中受到感化、陶冶。

1.情境感化法的形式

(1) 人格感化法的形式。 人格感化就是用对学生有影响的人物的人格力量来感化。 对学生来说, 家长、教师都是教育者, 很多时候教育者的行为能直接感化受教育者。 如在劳动时, 如果教师不仅督促学生, 而且率先参加进去, 那么学生就会毫不犹豫地跟着教师干, 即使再脏再累他们也会坚持, 这就是教育者人格力量感化的结果。 同时利用英雄人物事迹。 英雄人物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 他们的事迹也十分感人。 教师可以用讲故事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种教育往往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震撼, 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时甚至能终生不忘。

(2) 艺术感化法的形式。 如利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达情感, 一首优美的乐曲能使人陶醉, 受到熏陶, 同样, 一首激昂、悲壮的乐曲能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受到感化; 一幅美丽的作品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完成一件美术作品, 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大自然的陶冶;利用舞蹈使学生在欣赏或创作舞蹈时, 受到所表现事物的感化; 利用欣赏品味古往今来伟大诗人创作的著名诗篇, 得到美的享受, 从中受到感化;还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所反映的英雄人物, 使学生深深地为剧中的主人公的感人事迹所感化, 受到一次深刻的传统美德教育。

2.情境感化法的特点

(1) 现场感强。 无论是人格感化法还是艺术感化法都使受教育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感情得到激发。

(2) 形象性。 人格感化和艺术感化形式具有鲜明形象性, 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联想, 使传统美德教育能持久地在受教育者头脑中保持。

3.情境感化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这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本身首先做出表率, 具备高尚的品格与人格。 尤其要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否则无法感化受教育者。

(2) 艺术感化应根据受教育者年龄特点进行, 要有层次地进行, 难度要适宜, 内容要使受教育者能理解, 绝不能搞强制的艺术感化, 在家庭艺术感化教育中, 尤其要注意这点, 不要让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以影响艺术感化的效果。

(3) 艺术感化内容应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许多艺术作品内容很好, 但并不一定适合受教育者欣赏, 这样的艺术作品坚决不要让受教育者欣赏, 否则不但起不到艺术感化的作用, 反而可能诱发受教育者不良的情感产生, 得不偿失。

总之, 传统美德在学生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大教师、 特别是专门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师, 要有足够的认识, 并从根据学生特点与教育的需要, 采用多种有效方法, 同时注重与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使传统美德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杜建利.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指导策略[J].吉林课改, 2009 (3) .

3.关于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学生 个性教育

[作者简介]郑雅维(1964- ),女,内蒙古赤峰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德育无效化原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60801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99-02

美国学者博耶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对于一个自由的和有活力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可见,个性是社会的活力之源。当代中国曾经经历了一个对个性讳莫如深的时期,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崇尚个性,已成为大学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有的学生对个性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其中“个性即与众不同”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个性当然不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千人一面,但也并非简单的与众不同。离开自己的风格去标新立异,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个性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积极的个性,即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面则是消极的个性,即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前者可以立身益世,后者则会害人害己。由此可见,良好的个性是需要精雕细琢、不断完善的。在这方面,学校的作用不可低估。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教育历来强调个性的发展。各所大学都非常注重帮助学生寻求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自信自主的人。日本也很重视个性教育,早在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就已确定,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充分发展个性”。多年来,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其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个性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所以,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花了近十五年的时间研究“差生”问题,他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差生”与“一般学生”和“优秀生”相比较,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因此,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同样的均等的教育机会,就要以异步教学代替同步教学。

所谓同步教学就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教育方法,它最大的危害就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异步教学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而课堂则是实施这一方法的主渠道。

1.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教育依然是面向少数优秀生的,即班干部和尖子生常常受到教师的青睐,而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其实,学习一般的学生是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的,但教师却很少把期望的目光投向这些被划为“一般者”的身上,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或安于现状,或不断退步;学习较差的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关心,可是教师往往视他们为不可雕的朽木,很少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于是,“失败者”便成了差生的同义语,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逐渐封闭自我,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异步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有了这一观念,我们就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从而消除偏见,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个性是指实现创造所表现出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例如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好奇心,敢于冒险,喜欢求异等。创造个性是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那些最富有创造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力。另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有很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而课堂发言是他们施展创造个性、满足表现欲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注意到,在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冒尖等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对发言结果的评判依据是那些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凡是与标准答案相符的,教师就会大加赞赏,而对错误的和奇异的想法则不屑一顾,甚至还会冷嘲热讽,这样一来,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扼杀了他们刚刚萌动的求知欲,最终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为此,对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赞扬、多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实现学而生思、思而生疑、疑而有获的良性循环。

二、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作为主体,对作用于自己的各种信息要进行选择、整合、内化,这是个体的内在接受机制。而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无的放矢,而且还会使学生因内驱力的丧失而产生心理阻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观念,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创造一个民主讨论、互相启发、积极思考、充分参与这样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孔子一贯主张学思结合,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轻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就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和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这种单一的交往形式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说学生没有或很少享受到自主思维、自我发展的乐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交往形式,提倡多向交流,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从“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掌握的知识经验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差异资源,而在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恰恰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实现差异互补,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变“一手硬”为“两手硬”

美国一些教育家曾提出所谓整合教育的概念,这一概念与中国的“素质教育”概念有些类似,就是从传统的强调课堂内教学转变为强调在课堂内学习以及在课堂外非正式场合学习的统一,目的是将学生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整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学习,向有着不同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其直接理论推论就是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结构化学习的时间。在该理论指导下,美国一些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时间比我国一般大学少,每学期大约少将近10周的时间。在假期中,学生把从课堂上学习转变为将课堂学习与向整个社会学习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实现教育目的从“教”到引导学生“学”的转变。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能力。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从我国古代的“重道轻器”到后来的“重学轻术”“重理轻技”,都没有把实践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致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一手硬,一手软”。殊不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逐步积淀的过程,只有在长期的生活体验和教育中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学生经过实践教学,对所接收的理论认识经过了从怀疑到认同、接纳,从认同到怀疑、否定的清理、验证过程,进而把已得到的理论知识纳入到自我的价值观念中去,成为自身素质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能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修正,才可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设计、塑造、实现自我,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为改变这种现状,变“一手硬”为“两手硬”,就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他们在自我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中找到结合点,并且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个性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如果我们都能从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那么,这样的个性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是极富魅力的。

[参考文献]

[1]博耶.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4.三八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通知 篇四

活动的方案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为了纪念这一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现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充分了解妇女的伟大,为妇女骄傲,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以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活动目的:了解“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来历和世界著名女性的事迹。懂得去赞美女性、为妇女骄傲。理解母亲的辛苦,自己动手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活动内容:

1、通过知识讲座(方案后附材料),了解“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来历。

2、组织学生观察妈妈一天做的事。看看妈妈一天做了哪些事,了解妈妈 哪些事是为自己做的,那些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在做,体会妈妈的辛劳。

3、组织学生为妈妈过一个有意义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如:给妈妈一个惊喜、为妈妈唱首歌等。

4、以“母亲的一天”为主题召开主题团队会。

5、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感想,谈活动收获,写一篇心得体会。(学生发言形成书面材料于3月12日前上交,各分校留本村小存档)。

6、村小做好活动总结并存档备查。

7、对本次活动情况及时上报德育办。

四、活动要求:中小教部都要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好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情感体验活动,并结合活动的开展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新发学校

2010年3月

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由来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联合举行了声势 浩大的示威游行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获得妇女选举权,得到美国和世界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影响扩及全球。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上,根据主持领导这次会议的克拉拉的提议,为纪念美国芝加哥女工大罢工,团结各国妇女共同革命,特确定每年3月8日为“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克拉拉蔡特金(?-1933),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和第二国际创始人之一,世界公认的“国际妇女运动之母”。她出生于德国中部的萨克森于国。少女时代就读于女教员研究班,187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这时,克拉拉与俄国革命家奥西普.蔡特金相识,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正好这一年,“铁血宰相”神斯曼颁布了镇压社会主义法,克拉拉与被驱逐出德国的奥西普一起流亡巴黎,1883年结婚,在极其艰辛的革命生涯中从事工人运动。

1889年奥西普逝世,克拉拉强忍悲痛出席了“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发表了《为了妇女解放》的专题演说,强调妇女经济独立、男女同工同酬、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革命要求。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克拉拉当选为书记(共11名)。由于克拉拉的努力,通过了“对女工的特别保护规定”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决议。自此,克拉拉以“最动人的演说家”驰名世界,并为推翻现行制度,实现人类和妇女的全部解放,毕生奔走呼号。1890年她到德国,除党的工作、妇女工作外,1892年----1917年,她一个人承担了《平等》报的各部编辑工作,发行量高达11.2万份,成为广大妇女参加革命的锐利思想武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从1922年就开始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924年,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群众性“三八”纪念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规定:3月8日为中国全体妇女们共同的节日。

“三·八”国际妇女节对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活动的总结

为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我校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伊始,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实施,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知识讲座。通过讲座学生了解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来历,使学生懂得去赞美女性,为妈妈骄傲。

二、组织学生观察妈妈一天做的事。看看妈妈一天做了哪些事,了解妈妈哪些事是为自己做的,那些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在做,让学生体会到了妈妈的辛劳。

三、组织学生给妈妈过一个有意义的“三八”国际妇女节,让学生给妈妈一个惊喜:做贺卡,为妈妈唱首歌,为妈妈画幅画,帮妈妈干家务活等。通过这些活动理解了母亲的辛苦,自己动手为母亲做了一些为所能及的事。

四、组织学生召开了以“母亲的一天”为主题的班队会,学生深深受到了教育和感染。

五、活动结束后,学生都互相交流了感想,畅谈了活动收获,写出了心得体会,内容真挚感人,这样,通过活动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新发学校

5.如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篇五

从教13年,一直在教育第一线上努力的工作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对学生的态度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近几年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尤其是五年前听了周弘老师的关于赏识教育的讲座,以及来到87后亲自聆听了知心姐姐做的关于赏识教育的报告,让我对学生的态度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个寒假,我又拜读了卢勤姐姐和周弘老师有关赏识教育的丛书,在网上也浏览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博文,对我的思想进行一次又一次洗涤,开学后的我将会在大师的指引下规划我的教育生活.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假期里,一些家长也在不断的向我咨询教育孩子的问题,想必他们也知道应该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只是知道了又被遗忘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不断的努力尝试着,究竟怎样进行赏识,又怎样才能持之以恒呢?下面结合我自身的阅历谈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一、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总是强调存在哪些不足。我们经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教导完全正确,但如果仅仅只看到我们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中国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其实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由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孩子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強,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每个孩子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成绩由60分提高到65分再提高到70分,应该给予表揚。如果我们每次以100分来衡量,并对他们说出一些有伤自尊的话,如“真蠢”、“真没用”、“笨死了”等,那他经历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如果动态地观察他却是在进步、在前進。就拿我班上的一个双胞胎女孩子来说吧,我刚接手教她的时候,她性格有些孤僻,长着一

张快嘴,常因为其他同学的一点小毛病就叽里呱啦的指责个不停,读书时常因为拖音难听弄得同学们都嘲笑她,不喜欢她。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她能积极的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写的作文篇幅较长,我在课堂上都给予了肯定,并在课后给她指出了不足,慢慢的,她逐渐树立了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做好,在老师的鼓励下,她不再怕失败,害怕的是不能参加任何能表现自己的机会。刚开始,她由在班上积极参加各种朗读、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到参加学校大型的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唱歌比赛,发展到参加市级的各种比赛,终于在一次市级作文比赛中,她获得了一等奖。当她双手捧回这奖状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找会了自信,不在认为自己是差孩子,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能力,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生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1、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

孩子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动心理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快乐中求知。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孩子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获取成功。

2、每位教师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以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工作艺术,深受孩子的敬佩和爱戴。、赏识教育也应讲究方式方法

“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但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机械的表扬,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应该讲究方式方法。

每个学生都需要赏识,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更是如此。对于这类学生,空洞的表扬作用也许并不明显,他们内心往往会出现强烈的质疑和不自信:“为什么老师要这样表扬我呢?我并没有比其他学生做得更好啊,老师是真心表扬我吗?还是我在老师眼里比其他学生更差,老师对我的要求更低呢?”为了防止学生的极端思想,老师在进行赏识教育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真心实意。

当然,赏识教育仅仅依靠老师“孤军作战”往往是难以奏效的,如果教师能通过引导,创设出群体赏识的情境,发挥学生和家长群策群力的作用,便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赏识教育也应讲求创新。例如,我在批改学生作业后,除了会加上一两句“很棒!”“你一直在努力!”等评语外,还常常会写上“你认为呢?”并留下括号,让学生填上自我评价。经过这样的互动,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评价要好得多。

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希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当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我们不妨就告诉他:你已经具有了这些品质,只是需要再持之以恒。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赏识和肯定,我们的学生将会越来越优秀。

6.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体会 篇六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学术教育是责无旁贷的。如何进行这项教育?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要从科技书中挖掘其科技含量

教科书是国家计划性课程,它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科学配方,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其中科技成分处处皆是,那么如何去挖掘呢?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教育的思想基础,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要求,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

二、要从信息课中启发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

当前处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时期,计算机已进入课堂,它是培养学生科技能力的基础。所以,要根据小学生的智力特点,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知道信息技术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进而努力掌握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三、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

科技活动课不用于学科课程,它是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场所。比如,在科技课中,通过一问、二学、三想、四画、五做的程序,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小学生对探索科学的兴趣,诱导他们学习科学的思想,启迪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追求发展科学推动社会前进的创新理念。

四、在艺术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美术教学也基本属于自然课的范畴,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一门学科。因为“美”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美”可以启迪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科学创造能力。音乐教学能培养人与人之间全面和谐发展的美德享受。美术课能训练小学生手眼协调,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这些基本教学活动能为小学生创造美好的艺术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指导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中,要在“动、改、趣”字上下工夫

1.提倡一个“动”字

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其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对科学产生感性认识,发生兴趣。在活动中,注重其广泛性和真实性,重点在“参与”“普及”四个字上下工夫。活动中“动”是关键,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评价,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造兴趣,陶冶爱科学的情操。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发挥学生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以达到开发大脑潜力,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

2.树立一个“改”字

科技活动中,要拓宽思路,树立一个“改”字。坚持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做到教育、教学、科技全面开花;发明、竞赛五花八门。开展“畅想、畅谈、畅画”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把知识、趣味、实践融为一体。

3.突出一个“趣”字

每次科技活动无论是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或活动形式力求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学生在“科技游戏”中尽情玩耍;有的在未来世界畅想中敞开心扉;有的进行标本辨析,观看小动物激战场面„„活动一定会充满欢乐、充满情趣,像一块磁铁,紧紧吸引学生,为学生开辟了快乐的天地,创造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

(一)科技活动方案的重要性

1.科技活动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活动方案是科技活动的蓝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科技活动方案要体现科技活动的培养目标,科技活动的原则、科技活动的内容安排。

科技活动方案一般有以下两种:

①整体科技活动方案:一所小学要有一个整体科技活动计划,一般是一个学年有个大体的计划,一个学期有一个详细的科技活动计划;一个科技社团要有一个整体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每个学期要有具体的科技活动的方案;一个年级活动课程要有整体计划,每个学期要有整体科技活动方案。

②一次科技活动的方案:每次科技活动都要有科技活动方案,这个方案要十分具体。

2.科技活动方案是人类科技活动和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了小学科技活动是人类科技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科技活动要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要传播当代科技信息。怎样把当代先进的科学思想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活动,是编制科技活动方案中的一大难题。

当代高科技有哪些?一般认为,当代科学前沿有:揭示物质之谜、宇宙探索、地球科学、生命和智力起源、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当代技术发展的主要前沿有:电脑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航天和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人体工程技术和新医药技术等等。

科学就是探索未知,科学前沿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前沿,要不要让学生知道?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没有定论的假说是不能上教材的。对此,不少教育家提出过质疑。科学是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是人类探索未知的过程,在科学的道路上,人们要前赴后继,为什么不把科学前沿的信息及时地告诉学生;为什么不把科学的猜想、科学的幻想、科学的疑问告诉学生;在制定科技活动方案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科学前沿信息编进去,而且要通过有趣的活动进行。

例如,要学生看一个打了小眼的纸箱子,学生都说什么也没看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打开箱子怎样探索“黑箱”的真相。让学生查找“ 黑箱系统 ”这个科学词汇,“黑箱”这个词汇,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前沿的兴趣。

对于类似这种科学上无定论的现象,要不要告诉下一代呢?当然要告诉学生,问题是怎样设计科技活动方案、怎样激发小学生去探索。如怎样探索飞碟之谜,切实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研究一下碟状飞行物能不能飞。在科学探索中,就是先做一个模型。科技辅导员通过半年的研究,利用简单的方法在卡片纸上画出图,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剪剪贴贴,做个模型,看看飞碟能不能飞。

接着就让学生讨论,如果遇到飞碟应该怎么办?宇宙人来了怎么办?这个科技活动的设计难点就在于怎样设计出小学一年级学生可以制作的飞碟模型,而且要90%的学生可以制作成功。这就要求科技活动的设计者既要深刻理解碟状飞行物飞行物,又要十分了解小学生。

3.科技活动方案是教育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首先,要参与人类的科技活动,在科技活动中有所体会,要搜集大量的科技资料获取知识背景材料。这是设计科技活动方案的第一步。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科技活动的指导者要亲自参与科技活动,成为科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无疑,参与人类的科技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其次,要深入研究小学生,深入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情况,研究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现状,研究他们的个性特长……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科技活动方案的体现,也就是劳动成果的表现,包括科技活动方案、科技活动教材、科技活动器材、科技活动电脑软件、科技活动场所设计等等。

(二)整体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

1.整体活动目标的确立

设计科技活动方案的第一步是确立科技活动的目标,科技活动的目标要符合总的科技活动的培养目标,又要具体可行。

整体科技活动的目标,一般以这项活动的教育结果——小学生在这项活动里的收获来表示。

例一 某小学天文小组的整体科技活动目标: 激发组员对天文的兴趣,扩大知识面,参与天文探索,培养探索精神、观察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例二 某农村小学饲养小组的整体科技活动目标: 结合本村养猪的实际情况,激发组员对参与本村养猪科技开发活动的兴趣,要组员在本村养猪科技开发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2.整体知识背景的研究

要确定科技活动的整体方案,就要对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进行研究,例如,要编写计算机科技活动的设计方案,就要搜集计算机科技资料、研究本校的计算机设备情况,选择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情况……

3.整体小学生情况的调查

要确定科技活动的整体方案,就要对整体小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

例一,某小学对学生科学素质进行调查的结果是操作能力比较差,该校就把本学年的科技活动重点确定为培养操作能力,并且拟定了一系列的活动措施。

例二,某科技活动站计算机活动小组对组员情况的调查结果是,大部分组员已经掌握了WPS的基本操作,但是对Word不大熟悉、对计算机的结构不大熟悉,他们就把活动方案的重点放在Word上。

4.整体活动设计思路一例

夏令营活动设计思路:

小学天文、地理、气象科技夏令营吸引了广大小学天文、地理、气象爱好者,深受他们的喜爱。

①确定夏令营活动目标。夏令营是使小学生过一段时间有一定组织形式有一主题的集体生活的一项活动,其目标是综合性、多方面科学素质的培养,围绕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及开拓知识视野等等。

②选择夏令营活动内容。夏令营活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一期科技夏令营活动中可以是生物、地理、天文、科技制作、讲座、写科技小论文等内容,也可以是单一主题的。夏令营内容选择应根据小学生身心特征和条件而定,一般不宜太多太复杂。具体内容可从上述各项活动中选择或组合拼配。如:白天进行地理考察调查,晚上开展天文观察活动。

③设计夏令营活动方式。夏令营要建立“营委会”,营主任和下属部门正职由教师担任,而副职一定要由小学生担任。一般要设立分管活动、生活、组织、联络等委员。下设小队,一般以10人左右为宜,正副队长则分别是由学生干部担任或委托教师担任。营员由基层选拔、推荐。

④设计夏令营活动方案。夏令营活动参加人员较多,内容综合性较强,因而要仔细周密地进行计划安排,要动静搭配,各种内容交替进行,最后要编排好活动日程表、组织系统和人员名单、营规营纪等。具体可从准备工作、开营式、每日活动、闭营式这个顺序来设计。

⑤设计夏令营活动组织实施。首先,要考虑营服、营标、营旗、营礼、营歌;其次,要设计好开营式、闭营式,要搞得严肃、庄重、活泼、新颖。开营式要进行升营旗、唱营歌,授标志、宣布组建情况,营主任还要宣布本次科技夏令营的内容、要求,并正式颁布营规。闭营式主要是总结、表扬,以联欢会形式为好,最后退营旗。夏令营时间一般是以3天至7天为好,低年级小学生可以举办“一日营”。

⑥设计总结评估。夏令营总结评估工作比较复杂,应从目标是否达到、组织工作做得如何、小学生兴趣如何、思想性、科学性等方面来进行。

(三)一次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

1.活动目标的具体化

每一次活动都要有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要具体化,切实可行。

例如,太阳能科技活动小组活动《制作太阳能汽车纸模型》活动目的:①培养学生利用太阳能的观念,把利用太阳能和人类的能源问题联系起来。(参与意识)②培养操作能力:主要是纸工操作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自己查找信息的能力:怎样查找太阳能利用的科技信息?

2.知识背景材料的搜集

知识背景材料就是有关科技活动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材料,是教师要掌握、理解的东西。要教会学生喝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知识背景材料的搜集和研究,是设计活动方案的前提,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否成功、对科技活动能否进行成功的辅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之前的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对知识背景材料的搜集情况、对有关知识背景材料的理解情况。

例如,太阳能科技活动小组活动《制作太阳能汽车纸模型》,太阳能是不会直接开汽车的,好办法是太阳能转化为电力,让电来驱动电动机,把汽车改为电车。这里太阳能电池板就是很主要的部件了。模型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就在汽车的顶上。教师就要搜集有关太阳能电池板的资料。

3.对参加活动的学生的调查研究

在设计科技活动的方案的时候要对活动参加者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作为设计活动方案的依据。

例如,太阳能科技活动小组活动《制作太阳能汽车纸模型》,经过对组员的调查,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凹型太阳灶了解比较多,对太阳能电池了解少,对太阳能汽车了解更少。

4.对物质条件的调查研究

科技活动要使用器材、设备、工具、制作材料……有的科技活动要到一些地方进行观察和考察,采集标本……在开展科技活动前,要对这些物质条件进行研究和调查,以防措手不及。

例如,太阳能科技活动小组活动《制作太阳能汽车纸模型》,要在每次活动前调查组员是否准备好了纸张、剪刀、胶水、尺子、铅笔……

5.活动内容要点的制定

制定科技活动的内容要点是设计科技活动方案的关键,也是科技活动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确定了活动目标、搜集了知识背景材料、调查了学生情况、研究了物质条件以后,活动内容要点的制定就有了准备。

例如,太阳能科技活动小组活动:《制作太阳能汽车纸模型》内容要点:

①汽车和能源:通过让学生搜集汽车和能源的信息,播放录像和展示图片,介绍汽车主要是使用汽油做能源的交通工具。汽油是有限的,使用汽油又会污染环境。激发学生对制作太阳能汽车的兴趣。设计太阳能汽车的关键是怎样把太阳能转化成开汽车的动力?太阳能是不会直接开汽车的,好办法是太阳能转化为电力,让电来驱动电动机,把汽车改为电车。这里太阳能电池板就是很主要的部件。模型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就在汽车的顶上。

②制作太阳能汽车模型:按照已经设计了的图,要学生利用剪刀和糨糊制作太阳能汽车的模型。整个制作比较简单,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自己制作。

③要学生自己设计新的太阳能汽车,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要学生先画图,课外自己设计制作模型。

6.活动方式方法的制定

科技活动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每次活动都可以不一样。

例如,太阳能科技活动小组活动《制作太阳能汽车纸模型》。

①组织学生报告太阳能的利用信息、看录像、图片,要学生骨干事前作好准备,学生讲、教师辅导。

②组织学生制作太阳能汽车模型。也可以先进行制作,再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模型,教师进行评价,再通过评价介绍有关知识。

③组织学生自己设计新式太阳能汽车模型。

二、科技活动的方式

(一)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方式。这是符合教育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兴趣性原则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许多项目是要求或需要学生单独完成的。

(二)科技社团活动

科技社团是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中小学生科技社团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按活动内容分,有多种项目、多种学科的科技社团,研究社团,学科社团。按活动水平分,有普及小组、提高社团、骨干社团等。按组织系统分,又分别有教育系统、科协系统、体委系统、团、队系统、妇联系统,以及大企业,村委会、居委会等组织的各种社团。

(三)群众活动

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群体活动,一般是指参加人数较多,宣传影响广泛的活动。有些群众活动还对个人活动、社团活动和班级活动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群众活动有普及活动和示范活动两种。普及活动主要有:科学月活动、科技周活动、科技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科技博览会、科普报告、科技主题班(队)会等。示范活动主要有:科技竞赛、科学讨论会、科技讲座,参观、访问等。

(四)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重要形式,它虽然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活动,但是它遵循科技活动的规律,不属于学科课程的班级授课制。

小学班级科技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①趣味型活动;②探究型活动;③实践型活动;④专题型活动;⑤竞赛、展示型活动;⑥“四个一”活动(每人每月看一本科技图书,每人每月收集一两个生活中科学小常识,每人每学期完成一两件科技小制作,每人每学期写一两篇科技小论文);⑦操作型活动。

三、科技制作活动的辅导

(一)科技制作的三个层次

1.技术有三个层次

①使用技术——主要反映一般的操作和维修技术(它的载体是使用说明书、规程和设备本身)。

②方法技术——主要指设计和工艺方法(它的载体是技术图纸和标准、工艺及试验规程等)。

③原理技术——主要指基础性的技术资料和经验(它是方法技术的基础)。

技术的层次对我们组织科技制作活动会有启发,科技制作活动也遵循人类技术活动的规律。

2.小学科技制作活动的三个层次

①照图施工式科技制作--由科技制作的设计人和厂家设计生产出科技活动器材和图纸,写出说明书,由小学生利用现成的器材,按照说明书介绍的制作方法进行操作。这种科技制作对培养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十分有效,有的制作着重培养操作的准确性,有的着重培养使用工具的能力。

②有所改革式科技制作--由科技制作的设计人和厂家设计生产出科技活动器材和图纸,写出说明书,但是图纸和说明书都留有余地,小学生可以对制作进行改革、组合、自己制作出形形色色的作品。有的只是提供器材和参考图,完全由小学生自己设计作品,例如积木式制作、拼接式制作。这种科技制作不但对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而且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③有所创造式科技制作--把科技制作的目标、条件交给小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找材料、自己制作作品。这种制作体现了技术活动的过程:为了社会的需要(制作目标),在头脑里先产生“技术原子”,然后开始进行把自然物改造为人工物的活动。在这种科技制作活动里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小学低、中、高年级都可以进行以上三种科技制作,关键是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小学生各年级的水平。

(二)几类小制作的实例

类一:照图施工式科技制作

例1:土电话

土电话是利用声音振动传播的原理设计的。它取材简单,制作方便,适合低年级学生制作。

A.制作方法

①话筒。找两只塑料冰淇淋杯或纸杯,用剪刀把杯底剪掉。每个纸杯都是既做话筒又做听筒。

②振动膜。用牛皮纸做振动膜。将纸剪成圆形,比纸杯底直径略大。用胶水将圆贴在杯底,纸尽可能拉紧。

③穿线。找一根几米长的棉线,把两个纸杯连起来,用大头针在纸杯振动膜中心穿一小孔,把棉线分别穿入两个纸杯中,并打个结。这样,土电话就做成了。

B.游戏方法

让两个学生,一人拿来一个纸杯,一人把纸杯当话筒,一人把纸杯当听筒。当一人对着话筒小声说话时,声音使振动膜发生振动,通过拉紧的棉线穿到对方的振动膜上,使听筒那边同样的振动,这样声音就传到另一个人了耳朵里去了。

例2:指南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用途,它是根据磁学原理制作的。

取三合板一块,锯一直径为120毫米的底板。把表面和边缘用砂纸磨光。在一张铅画纸上标好符号,按尺寸把盘面剪下,贴在底盘下,取一枚大头针或缝衣针,从底盘背面中心穿过,将尖头露出盘面做轴。根据尺寸把一块白铁皮剪成指针形状,并钻一个直径2毫米的孔,把一颗纽扣固定在指针上。用一块永久磁铁触指针数次,使指针磁化。最后,把指针放在轴上。注意哪头指向北,就这头涂成红色。

在使用时,不要让指针接触磁性很强的磁铁,以免影响指南针的磁极。

类二:有所改革式科技制作

例:废塑料瓶制作

取可乐瓶一只,去掉底盖,用剪刀剪去离瓶底2/5的部分,注意要保留1.5厘米宽作为花篮柄,将剩下3/5,剪成一条一条到瓶子颈部,宽度可以根据需要而定。然后将一条条的塑料带向外翻过来到瓶盖处粘牢,这样花篮就做好了。在篮中放入一些娟花,就成了非常漂亮的装饰品。

要小学生对利用废塑料瓶子进行制作。要求只要是利用废塑料瓶子,做出的作品有用或欣赏就可以。

类三:有所创造式科技制作

例1.太阳能利用设计比赛

①利用晨会或者上次活动,组织学生搜集利用太阳能的信息,把设计比赛的要求讲明白:自己设计一种搜集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的设备,画出设计图,做出模型或实物。可以把任务分配给小组,在课外或者在活动课上开展小组活动。

②举行报告会,由学生自己介绍目前太阳能利用的情况,自己设计的太阳能产品图,或者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实物。

③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比。

④请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员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利用太阳能的设备或者模型。

例2:自制小车比赛

1.目的

①通过自己设计制作小车模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②通过比赛培养竞争意识。

③ 使学生了解当代汽车制造的三大难题:加速、制动和撞击,对此产生研究兴趣。

2.内容要点

①车辆启动时由于惯性的作用,乘客就会向后倒,启动得越快,加速度也就越大,惯性就越大,乘客就会受伤。怎样平稳地加速,让车辆很快启动加速,又让乘客很安全,这就是车辆设计的加速难题。

②车辆在刹车时由于惯性的作用,乘客要向前俯冲,发生危险。怎样保证刹车时乘客的安全,这就是车辆设计时的制动难题。车辆如果发生撞击,怎样保证乘客的安全,这就是车辆设计的撞击难题。

③小车比赛的规则:请你自己设计制作一辆以橡皮筋为动力的小车。在小车上放一个乒乓球,乒乓球上开一个能平着放入1角硬币的开口,小车要带着装满水的乒乓球驶过一条3米长、1米宽的路面,与放在终点的物相撞。小车停止以后,乒乓球内的水不准少于15毫米。谁的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最短,谁就取得优胜。小车不到达终点或者乒乓球里的水少于15毫米的不计成绩。

④小车比赛中装水的乒乓球代表了乘客,如果运用装水的可口可乐瓶子或者鸡蛋来代表乘客也可以。如果运用装水的易拉罐代表乘客也可以。问题是要运用水在车辆发生撞击以后能保存多少来评估车辆对乘客保证安全的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通过自己的实验决定一个标准,使比赛公平。

⑤小车比赛时路面、宽度只要一致就可以,上面的规定是可以改变的。

⑥ 小车的动力只要规定运用橡皮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动力大了,车辆可以开得快,发生撞击时惯性力就大,水就会流得多;动力小了,车辆就会开得慢。

⑦小车的造型、车轮的多少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四、创造发明活动的辅导

(一)思维训练和创造训练活动

通过有趣的各式各样的活动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是小学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

例一,《看谁想得妙》活动方案。

1.目的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2.内容要点

想象,就是“过去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分为三类。一是“再造想象”,如看到大楼图纸就想象出大楼的样子;二是“创造想象”,这是在个人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来的事物的新形象;三是“幻想”,是与人的愿望相结合的并指未来的想象。

常用的联想手段有四种:①相近联想:由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引发的联想(如由天安门联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②相似联想(如由篮球想到西瓜);③对比联想(如由黑暗想到光明);④关系联想(如由个人想到集体,由原因想到结果)。

3.活动形式与方法

① 可以先进行漫画欣赏(应用两幅相似的图进行对比,如云和羊),讲解相似联想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相似联想的练习。教师可让学生在课桌上先画,然后在黑板上画四个图形让学生来补画,谁想到新的谁就上来画,越多越好,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联想的认识。

②在四幅图中添画,先让学生们各自思索去画,然后逐幅问谁添画了什么,各自报告,看谁添画得最恰当有趣。

③“小明上学”是相近联想的训练,需要在许多物件中找出与小明有关的事件。只需要用线连接,教师在画之前要讲明“相近联想”的意思。此外也可以说“钢”,让大家联想(如回答:铁轨、桥梁、钢盔、炼钢工人等)

4.发明创造活动的意义

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简称“小发明活动”)是一项内容广泛、意义重大,开展时间较长,已形成传统的一项典型的青少年创造活动。这项活动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深受青少年的欢迎;这项活动,受到科协、教育部门及有关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推动、普及这项活动,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决定,从198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作为这项活动的示范。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他们将承担着使我国经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所以,我们要从小学生抓起,努力培养他们发明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后备力量。

小学生参加发明活动,是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较好途径。

发明活动是一项群众性活动,所有小学生都可以参加。在活动中,小学生能够明确什么是发明创造,深刻认识发明创造的意义,从而树立发明创造的意识。

发明活动是开放型活动,它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也不受时间、场地、设备等的限制,并且每一次活动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小学生可以在这个广阔天地里纵横驰骋,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发明活动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在发明活动过程中,需要小学生具有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和想象的能力。因此,通过发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明活动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技术的兴趣,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能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劳动教育以及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二)对辅导教师的要求

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对辅导教师要求较高。除一般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外,还要求辅导教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应从实践入手

辅导小学生开展小发明活动,一定要用大量生动的实例引导小学生入门,切忌从概念、理论入手。

2.为小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环境

对孩子的发明或设想,无论成功与否,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允许正面批评、否定,切忌泼冷水。只能提改进和完善的建设性意见。

3.注意遵循儿童的思维规律

搞发明并非轻而易举,灵感不是凭主观愿望产生的。搞发明切忌急躁,限期完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活动方式灵活多样

科技设想画、头脑运动会等都是很好的青少年创造教育活动。辅导教师应熟悉这方面的活动,适当组织类似活动。

5.要当科学家,先当老实人

切忌包办代替。包办代替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实践锻炼机会,还污染了孩子的思想和科学道德,正好与开展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应该让孩子在刚刚迈入科学门坎的时候,就让他们懂得: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

6.要辅导发明活动,先从事发明活动

7.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七

实践活动就是以问题为中心, 初步训练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的过程。物理实践活动应是组织学生围绕与物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如能源、交通、环保、生态、饮食、住房) 进行专题研讨的实践活动。这些实际问题既是科技问题又是实际的社会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他们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讨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 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培养其运用价值观处理问题的能力, 更主要的是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物理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严肃认真, 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自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科学严密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6.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物理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1.活动构思。

确定活动课题, 拟订活动目标与方案, 并作好活动实施前的准备。

2.活动实施。

按预订方案进行实践活动。组织者指导协调各组活动, 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发现问题, 释疑解难, 引导活动深入进行, 指导学生写出实践活动报告, 并相互交流评估。

3.活动小结。

包括交流评估学生的活动成果, 并根据物理实践活动的纪录与学生交流讨论尚待改进的环节 (即活动内容、形式、安排和效果)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 为以后的活动积累有益经验。

四、实例分析

下文, 笔者就物理实践活动中的社会调查为例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做一概述。

社会调查在物理实践活动的参考课题中所占比例最大, 这些课题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 涉及生活、交通、通讯、环保、能源、农业等与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方面, 涉及科学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笔者结合物理课的教学内容, 提出实践活动的课题。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学目标, 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 可以激发学生实践兴趣的材料, 创设出特定的情景, 向学生提出社会调查的课题,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 我在讲《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节时, 提出“我身边的噪声污染的调查”这一活动课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 在讲《热现象》这一章时, 提出“厨房里的热学”这一活动课题, 要求学生对厨房里的一些设施、用具及烧水、做饭、炒菜的过程进行观察、分析, 注意厨房里包含哪些热现象, 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再如, 讲完《热机》一节, 笔者让学生分组查阅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发动机的资料, 分组制作关于发动机的相关手抄报, 进行全校性的展览, 同学们互相阅读学习, 提高见识。还有:讲完《光的折射》以后, 特别针对中学生近视眼较多的问题提出课题“关于近视眼的调查报告”, 通过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调查, 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交往能力, 团结协作精神, 社会适应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增强了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 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下就“关于近视眼的调查报告”课题为例, 总结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的具体操作情况。

1.活动内容。

调查本校学生近视眼情况。

2.活动目的。

(1) 初步学会调查方法。

(2)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近视眼产生的主要原因。

(3) 提出预防和矫正近视眼的措施。

3.活动准备。

(1) 知识准备。

眼睛视物的光学原理, 眼睛的调节原理。

(2) 器材准备。

设计近视眼调查统计表 (内容包括视力情况、发病原因、发病率) 。

(3) 组织准备。

分成若干小组, 明确调查对象。

4.活动过程。

(1) 统计近视眼发病情况。

(2) 查找资料, 分析近视眼产生原因。

(3) 分析对症预防和矫正措施。

(4) 写出专题调查报告。

5.活动小结。

因为近视眼问题与学生联系密切, 也是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因此该调查活动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1) 调查工作情况。

调查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统计时要设计表格, 统计后要进行数据处理, 找出视力的分布情况, 还要分析研究近视眼的发病趋势。这个过程既要调查, 又要研究, 培养了学生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2) 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近视眼产生原因。

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很少, 需查找相关资料, 用到生物学科的知识, 笔者就从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资料等资源查找运用资料。

(3) 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活动后, 笔者收到很多调查报告, 同学们互相评比, 笔者将比较好的投到笔者所在校的校报《小记者报》发表, 同学们亲身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通过本次活动,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平时注意用眼卫生, 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

五、开展物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以实践性、创造性、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物理实践活动, 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快、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改善了创新思维品质, 加强了创新实践等各个方面的有效配合, 有效地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

2.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岚清同志指出:“人们不再认为智力是成功的唯一因素, 事业的成功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实践表明, 物理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 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心理、人际交往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局面, 让学生团结协作,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增强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培养。

3.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正迁移。物理实践活动涉及多学科知识, 学生在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时, 必然要对相关的各科知识进行整合, 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渗透融合的能力。

六、开展物理实践活动的思考

笔者在开展物理实践活动中, 面对许多从未见过的新问题, 有许多体会与思考, 笔者认为要适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一定要在理念、教法、学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1.理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由管理、评判、解惑者转变为组织、参与、引导者。在物理实践活动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学生自觉规划和设计发展、主动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来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组织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参与到物理实践活动中, 引导学生积极奇思妙想, 鼓励学生反驳约定成俗的说法。

2.认识的转变。

充分认识物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不再是“填鸭式”, 转向素质的培养, 物理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能力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3.知识观的转变。

教师要从偏重于知识传授向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转变, 从局限于基础知识向广博的知识面协调发展转变, 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学习的态度、方法、情感、能力、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4.学法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单向的“教师讲, 学生听”转向“教师引导, 学生参与”的双向交流, 教师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 同时也亲身体验学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将学生视为填充知识的容器和工具, 而是更多地看作共同探索新知识的伙伴, 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的探索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8.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音乐 审美教育

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簡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灵活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滏春中学)

9.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九

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它对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劳动观点的形成,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依赖心理严重,缺乏自我料理能力。我在思品课的教学中,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这类课文,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有哪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这些事怎么做,教会学生自我服务,克服依赖父母的习惯,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一、课堂调研,了解现状

为了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活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我对班级50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情况作了调查,了解学生在家里是否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早晨起床后是否能自己穿衣、叠被、每天能否自觉地刷牙、洗脸、洗手。结果表明,学生在家里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偏低,上述几项做到的学生不足15名。我还对50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整理书包的比赛,?结果做得好的仅有5人,一般化的有15人,做得较差或很差的有30人。针对学生生活处理能力差这一点,我决定在教学中从明确认识入手,再进行实践指导,进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课中明理,提高认识

10.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篇十

赏识就是教师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这种爱,不是单纯的技能或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不是虚情假意的做作,而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修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成的合金。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事理的洞见、用自己饱含的激情、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去从事神圣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爱如花之芬芳、酒之醇香,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浇灌着渴望成长的学生。也就是说,赏识,本质特征是欣赏、重视、肯定、赞扬,其本源是爱,真挚的爱,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的爱,这是赏识教育的根源与核心理念。

二、教师要表扬学生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主动成长,走向成功。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是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教师应尽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口头或书面的鼓励性评价、肢体爱抚、创设表现机会等方法给予学生及时表扬。

三、教师要宽容学生

赏识学生,还意味着要学会宽容。它要求我们教师理解学生的桀骜不驯,宽容学生的调皮捣蛋,原谅学生的屡屡失败,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犯错误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想,理解他们年幼无知、自控力弱、是非观不明确等。只有这样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才有可能多一份赏识之心,平静坦然地接受学生的过错,也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用爱去包容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让他们在一次次跌倒之后又一次次站起来。

比如,在考砸的学生面前:

①你不能让学生泄气,所以要鼓励学生,要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疑。

②要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

③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

再如,对闯祸的学生,不能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了不良的影响或老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老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依旧充满希望。同时还可以举自己或名人在小时犯错的典型事例加以教育。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鼓励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这不仅能在知识传授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四、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

我们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能够给予鼓励和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或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五、教师要信任学生

赏识更意味着信任。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不足与缺陷。长其善,而救其失。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也许他们不是天才,但他们一定能成才,从而永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11.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摘要:从个体发展、个体差异、日常教学管理的角度都能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并且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心理健康的涵义

国际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行为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會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人格发展当中,一般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在3-4岁左右人格发展刚刚开始萌芽发展的阶段,获得方式主要是模仿、习得一些社会经验与行为习惯;第二个关键期是在13-14岁左右刚刚进入青春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进行人格自我构建,其人格发展初步形成;第三个关键期是在17-18岁,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即将面临成年,其人格发展也将趋于定型。因此,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正面临后面两个关键期,而长期以来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高校,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狠抓、落实到实处,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人成才,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尤为重要。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健康的成长。心理健康的阶段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是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人不能被直接的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一面和心理不健康的一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要地位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特性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普遍性的,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巨大的困扰。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并有重要意义的。若能懂得并恰当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将会使各项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比如,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我是这样做的:

运用期望理论。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利用身体言语沟通。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利用鼓励。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利用班级环境。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環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总体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 (1)可以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2)可以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3)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切实可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这对中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倡导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因此,学校要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与家长达成共识,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菲利普·津巴多.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对多动症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讨论 篇十二

一、学生的表现

首先, 从学生的主观目的性对比。前一类学生的行动总是没有明确的目的, 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 一点小事就喊叫哭闹, 脾气暴躁, 做事易冲动而不顾后果;后一类则是做事有目的性, 有一定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 不胡乱吵闹。

其次, 从学生的困难程度区分。前一类学生的文字书写潦草难认, 分不清左右、颜色、地点的方向, 把词、句子念错或念倒, 如上海读成海上, 思路不严密, 注意力不集中。而后一类则没有上述行为, 可以集中思想完成某件事。

前一类学生, 其行为属于异常, 而后一类学生的表现则属于正常现象。

前一类学生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于一种事务, 做什么事情都是半途而废, 即使是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也不例外, 任何响动都能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总是喜欢不停地翻动东西, 活动过度;有运动能力障碍, 左右不分, 空间位置感知迟钝;情绪容易失控, 易冲动;与别的学生相处不好, 而且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二、原因分析

行为异常的这类学生属于我们医学上所说的小儿多动症, 病症的起因有多方面。我认为, 主要还是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完善。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有多种原因, 如, 在此期间, 家庭关系不和睦, 动辄打骂或在学校受不当体罚及歧视等, 都将使孩子受到重大精神创伤, 导致抽动或多动等行为异常;管教不当, 过度溺爱、百依百顺, 会使孩子十分任性、骄横, 不愿或不能自控;对孩子过分苛刻、粗暴, 则会造成其长期过分心理紧张, 情感压抑, 出现行为紊乱。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早期智力开发过量, 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孩子的承受力, 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三、教师如何对待此类学生

对于行为异常的这类学生, 教师不但不能不管不教, 而且还要多费心思, 通过行为上的引导, 可以纠正这类学生的多动行为。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学生的不适宜行为。

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 就及时给予奖励, 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 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 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 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教师把此类学生在上课时间内屁股扭动的次数记下来, 倘使减少了, 就加以表扬, 并且与家长联动, 每天给家长带一份报告回去, 扭动次数减少了, 家长就根据报告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根据各家的具体条件确定, 如, 准许其晚上看电视, 或假日去动物园, 或奖励给玩具等。

13.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十三

宝钢新世纪学校顾欣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诸如:(1)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2)语言表达的能力较差。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不会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去写,而只会用叙述性的语言去写。

产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诸如:在传统作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指导轻练笔、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便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作文实践,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想像来感知和

理解世界。我们则要重视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客观情境,发展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像能力,把语言功能的发展与此紧密联系起来,把作文与生活,把语言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所谓观察笔记是指记录人们对事物观察所得的一种笔记。它是为写作积累素材,从而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札记、随笔。观察日记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形式要灵活得多,表达方式也多是综合运用的,所以实际上就是一种单项的写作训练。

写观察笔记的要求:(1)真实:记录的材料必须是自己亲身观察过或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物,不能是抄袭别人的 或是胡编乱造的东西。(2)集中:就是一篇观察日记要有一个中心,所选材料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切不可是生活材料的堆积。(3)具体:就是要把观察所得的事物形象生动地记录下来。

4、研究的意义

作文要厚积博发,要写出好文章,就要象蜜蜂“采蜜”一样辛勤积累。对此,教师应该提倡学生通过写观察笔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同样,如果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一旦形成习惯,不但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开放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习作的乐趣,让学生习作自然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2、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利用写观察笔记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3、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用一些方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常用的方法如: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要动用全部的感官;观察时需要思考。

4、提高作文水平,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利用写观察笔记来解决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利用“观察笔记”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立足学生实际,及时总结、发现“观察笔记”的适切性,就促进“观察笔记”推广的发展性、有效性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师让学生写观察笔记,不仅仅就是为了写而写,关键是让学生在写完之后要及时总结,要让学生积累一些在写大作文时可以用的到的素材,以至于可以让学生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用在作文上。

四、研究方法

我根据这个课题的特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有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2、“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3、个案法。通过个别事例进行深入研究,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地分析个案中的各个变量要素,并从中归纳出一个或数个经验性的结论。

五、研究条件

1、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在上学期,对七年级同学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问题:写作文没有材料可以写、不会用一定的描写手法去写。因此,就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在某个场景中去观察周围的某个对象,观察后,让学生去写。然后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总结、讲评。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一点进步,在写作文时,有材料去写了,也会用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法去写文章了。

2、当下同样症状的出现,为继续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今年,因为是教六年级起始年级,他们在写作上仍然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所以,仍旧想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

3、以学校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为依托,进行了深入发展的研究。

六、研究阶段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08.10~2009.1):

(1)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进行了解。

(2)搜集与阅读相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寻找适合本课题的理论支持,制订研究方案。

2、实践研究阶段(2009.2~2009.9):

(1)“实践—反思”的行动研究,运用观察笔记这一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

(2)探索总结利用观察笔记进行作文指导的策略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总结阶段:(2009.10~2009.12)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训练,学生由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他们的整体写作水平提高了,速度快了,训练前一节课能完成作文的只有30%,训练后提高到70%,而“过去要逼学生去写作文,现在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了,质量也好。我今后还要继续开展这项活动,“观察笔记”式的作文片段教学真的给了学生一双明亮的眼睛。

通过实验,我认为:“观察笔记”式的作文训练将系统化为局部,训练时可以将相应的写作理论传授给学生,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较为系统的写作理论。该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里体会和认识规律。

该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将平面化的训练综合为立体化训练,并建立起生活——作者——文章的训练体系。经过训练,实验班在作文及格率、优秀率还是语文平均分上都明显超过非实验班。

实验证明:“观察笔记”式的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这种训练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在这翻腾浪花的源泉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积累的词语一下子变得鲜明而有感情色彩,他们情不自禁到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景,写出优美的作文,这不仅是语言的学习、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是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感情的升华。

上一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下一篇:先进个人主要工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