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共12篇)(共12篇)
1.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一
关于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
根据合肥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巢湖市、庐江县和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精神,为切实利用好合肥市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同时做好巢湖南岸滨湖大道、栏滨路建设的工作,争取项目能够尽早尽快开工建设,我们就项目的任务及资金配套建议如下:
一、民生工程
十二五期间,县乡公路危桥改造工程为全省民生工程之一,该项目资金除省补以外,市财政负责余额筹措。
二、栏滨路及巢湖南岸滨湖大道
这两个项目,由合肥市公路部门作为项目业主,承担建设主体责任,我市政府主要承担征地、拆迁、取弃土场等地方工作并承担其相应费用。
三、农村公路
1、农村公路项目。建议标准为路面宽4m砼路,在足额争取中央或省专项补助资金外,合肥市交通运输局按8万元/公里补助,巢湖市政府财政按4万元/公里配套,不足部分由项目所在地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自筹解决。
2、县乡公路。列入计划建设项目,除省专项补助40万元/公里,合肥市交通运输局按30万元/公里予以补助,不足部分由巢湖市财政负责筹措。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2.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二
1全市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及检疫监管情况
我市是畜牧大市,畜禽养殖量大,屠宰加工企业多,畜禽及其产品流动量大,检疫监管任务重、责任大。据统计,2014年全市生猪、牛、羊、禽存栏量分别为556万头、70万头、1260万只、9360万只;出栏量分别为840万头、31万头、1470万只、2200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220万t。全市共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4104个,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81家,年屠宰加工49万t。根据职责分工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着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环节检疫监管的法定职责。
2全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及工资现状
全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现有执法人员897人,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154人,占总人数17.17%;差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380人,占总人数42.36%;自收自支人员363人,占总人数40.47%。从人员结构来看,差额、自收自支人员占80%以上,这部分人员工资在暂停征收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以前全部依靠检疫费上缴财政后返还发放,勉强维持工作需要。
3暂停检疫收费后对工作的影响和存在的困难
3.1去年9月份,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取消和暂停征收一批行政事业行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102号),明确自2015年1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征收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我市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会议,立即将文件传达至全市每位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全面停止了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的收取。
3.2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件要求,暂停收费后,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统筹安排,保障工作正常安排。我们市、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争取纳入财政预算,但至今没有一个县区得到安排。这就造成了目前大部分动物防疫监督执法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无法保障,最基本的养老保险无法上缴,职工工作积极性已严重受挫,形成无人干事、无钱干事的后果。而“无人干事、无钱干事”的直接后果是造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买卖加工窝点等违法行为无法查处,屠宰场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等各项监督执法工作等无法正常运行。暂停收费后,报检率显著提高,无工资、无经费的现状导致部分检疫执法人员不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通讯中断,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所有在职工作人员从上午上班到下午下班,骑自行车不停去乡镇、养殖户、养殖场驻地去检疫,仍然不能使检疫率上升。检疫人员去现场实施检疫或案件查处,不仅没有工资,甚至还要自掏经费及承担风险,严重影响检疫人员工作积极性,检疫监督工作面临窘境,畜产品质量安全将存在极大的风险和隐患,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3由于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没有解决,有两个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被迫终止了原先在乡镇报检点办公租赁合同,撤回了派驻乡镇检疫人员,据了解,还有两个县区拟撤回人员,这种局面直接造成了养殖场户报检不方便,检疫执法人员工作量进一步加大,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3.4由于我市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差额和自收自支人员工资和养老金得不到保障,已经导致多次集体上访,给社会增添了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4建议
4.1将经济欠发达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所需动物检疫监管经费分别纳入中央、省、市、县财政预算,实行财政分担。还应将相应证章、标志及所需经费以予以统筹安排,这样才能保障动物检疫和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4.2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暂停征收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后,各级政府都应当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动物检疫队伍装备水平,配备动物检疫执法所必须的快速检测设备,以及通讯、交通、办案取证等设施设备。
3.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三
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2016年末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达42.66万人,占常住人口263万人的16.22%,老龄化程度高于福建13.73%,接近全国16.7%的平均水平,按照国际惯例,我市已进入老年社会。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全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142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家,民办养老机构17家,乡镇敬老院110个,光荣院7个,实际共有床位15644张。拥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135个,2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运营,17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在建设,全市建制村建有100平方米以上农村幸福院358个。
二、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我市居家养老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机构养老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1.居家养老不完善。一是形式单一,目前居家社区养老所能提供的服务还停留在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等基础层面上,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呵护、精神慰藉以及社会参与支持等方面的项目十分欠缺。二是协调难,养老服务的不同项目资源由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使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营难。
2.机构养老层次低。一方面,机构养老服务床位等设施不足,大部分条件简陋,维持简单的运作。另一方面,大部分养老机构只有聘请一到二个退休医生为老人服务,没有与相关的医院建立定点服务关系。市福利中心与市第一医院建立了定点服务关系,第一院定时派医生到中心为老人服务,但市福利中心附近没有医院,只能解决一些常规的问题,稍微大一点的问题还是要送到医院解决。全市只有少数几家的养老机构开通了医保卡使用,大部分养老机构存在老年人看病报销难的问题。
3.服务人员跟不上。目前,我市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大都是不具备护理知识的下岗工人、农村妇女或外来务工人员。由于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缺失,一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内容和项目设置也是形同虚设,实际上真正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往往比较单一。
4.资金投入缺口大。据了解,目前公益彩票募集的资金仍是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募集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养老机构市场化经营所产生的利润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运作,更无法加大投入提高发展水平,导致整体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水平难以提高。
三、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强化商品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并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2.强化保障措施。一是资金保障。设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对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以奖代补建设经费的补助比例,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助标准,完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运营的经济奖励办法,努力改善养老服务环境。二是用地保障。按照到2016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5%以上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在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相应指标,确保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需求。三是用房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列入城市社区配套用房,农村社区要积极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办公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改造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养老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要做到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落实专项经费,鼓励相应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就业,在养老服务业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纳入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落实培训机构和培训经费,全面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评定制度,与人力社保部门或相关专业院校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经培训鉴定合格后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三是加强养老志愿者队伍建设,重视发展壮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重视志愿者队伍素质,组织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志愿队伍,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4.健全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活动,健全养老监管体系。一是把好准入关,重点做好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评审工作。二是把好运作关,对养老机构的运作条件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估,对其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督促整改。三要完善退出机制,对一些整改无法到位的养老服务机构要依法给予关、停,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4.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四
2011-4-18 11:08:00 来源:西安博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和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也日益提速,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趋升,特别是西安打造生活品质城市,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以家庭服务为热门话题的家庭刊物、家庭研究、以及围绕家政服务纷纷成立的家政公司、家政学校相继出台挂牌营业。家政服务业正逐渐彰显出“适应中国小康社会需要、有利于民族素质提高、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安定团结”的重要价值。因此,大力规范发展我市家政服务业,系统强化我市家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高水准、高质量、高技能的综合型家政服务人,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理应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推进。为了便于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全面了解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形势,充分掌握西安市家政服务业及家政服务业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我市家政服务业今后培训工作的发展路子,我们把对省外省内部分家政培训学校、家政公司及其家政服务者的访谈,对消费者的调查,从社会学、家政学、服务经济学等角度对西安市当前的家政服务业及全市的家政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家政服务业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家政服务业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1世纪中国人口老化趋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是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阶段,期间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3.28%,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巅峰的43700万,约为少儿人口的两倍,老龄人口将持续稳定在占总人口的31%左右。21世纪前半叶,我国仍然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任务繁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结果是家庭劳动人口严重不足,家务工作量大增,传统自给自足式的家务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家政服务社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未来严峻的“四二一”(即一对夫妇需要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家庭结构,建立社会化家政服务体系刻不容缓,这是解决家庭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以及大力推进“家庭服务社会化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家政服务业在“再就业工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据统计,全国目前家政从业人员已经达到1500万人,在家政服务业中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工是从业的主体,占到该行业从业人员的95%以上。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缓解就业压力,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政服务业为广大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创业天地,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朝阳产业。
(三)我国家政教育培训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在人口老龄化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今天,我国家政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家政教育培训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家政服务人员的供方市场是源源不断的。目前,我国城镇有下岗职工650万人,失业人员57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加劳动力800万人,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4亿人,2009年近610万的应届毕业生等待寻求合适的职业,这为家政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看,城市服务业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就业新领域。农业的调整带来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城市的流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促使一部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是直接为人服务的产业。而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40%、发达国家60%以上的比例尚有较大差距。
从大学设置家政专业看,家政专业长期以来在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全国的家政教育培训情况基本上是处在起步的初期阶段,国民对家政的认识还很不足,对家政知识普遍贫乏,要使家政服务人员达到专业化水平,必然要加强培训环节。在我国开办家政服务专业的高校仅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教育学院家政系开设四年本科教育学专业(家政方向)、河北工业职业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北京城市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成都教育学院、湖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家政服务行业和其他社会服务的需要,更不能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发展家政服务专业,为全国的大中城市及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服务类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西安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和特点
(一)我市消费者对家政服务需求状况
据调查,我市共有家庭户192万户,其中城镇家庭户为95万户。目前有家政需求的居民家庭占总量的40%,其中对家政服务需求最迫切的是离退休老人家庭,约占整个需求量的38%;其次是婴幼儿家庭和月稳定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双职工家庭,约占需求总量的42%左右;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个体私营业主家庭成为家庭服务需求的第三支大军,约占需求量的17%。调查发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63%的消费者明确表示将来会使用为老年人的家政服务的意愿,只有9.6%的消费者表示将来肯定不会使用家政服务。所需家政服务项目主要有家居保洁、家庭烹饪、月子护理、照料孩子、照顾病人、陪护老人、料理家务等。以上数据说明我市家政服务市场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非常之大。
(二)我市家政行业提供服务状况
目前,我市从事家政服务经营的机构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⑴ 劳动部门自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⑵ 没有注册而挂靠在劳动部门、街道办的职介机构;⑶ 民政部门审批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⑷ 妇联、工会主办的事业单位以及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家政个体工商户和公司。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共有各类家政服务机构约有300家左右,专门从事家政服务的约有20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不足8家,50万元以上的10家,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的60家左右,绝大多数家政公司规模较小,注册资金为3万元左右。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的家政公司属于中介性质,一次性收取中介费,对用户和家政服务员双方不再承担任何责任,管理很不规范,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隐性”家政企业活跃在家政市场上,“一张桌子一个电话”,还有大量的家政“专业户”,(零工)大大挤占了正规家政公司的发展空间,严重加剧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
(三)市场对家政人员的层次及素质要求
2010年1月26日我们组织了24名“三秦妹子”进入北京家政服务,这批家政服务人员刚步入北京,未做休整,就受到了雇主的关注,他们了解了家政员的素质和文化层次后,当下就与三个学员签订了用工手续,并且薪水不菲。双方都很满意。甚至,在选家政员上,竟出现了两个雇主抢一个家政员的场面。特别值得我们惊讶地是,大学生家政工十分抢手,管吃管住,月薪3700元。以上事例使我们惊喜的发现,一个“家政服务职业化”的新亮点开始浮出水面,“大学生家政服务员”成为家政市场的迫切需求,人们对就业人员的学历、素质、技能要求正在逐步提高,服务项目不断更新,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家政员的需求猛增。
(四)我市低端家政服务人员居多,高端家政服务人员严重短缺
调查我市家政服务人员的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妇女富余劳动力,二是城镇企业单位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由于家政服务行业门槛低,成为吸纳技能单
一、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创业再就业和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大专以上从业人员较少。这些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绝大多数文化层次很低,素质不高,从未参加过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是以“传帮带”的形式为主,掌握工作技能主要还是靠以往经验,自身摸索和雇主指点。因而造成我市很多家政公司的从业人员面临“差的没人要,好的找不到”的尴尬境地。就是找到了一份工作,由于素质较低,个人收入始终上不去。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家政服务专业技能人才已成为目前家政市场的急需。下面是一份来自上海、深圳的家政工月工资
由此不难发现,在家政行业,文化程度、专业技能 高·低是决定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待遇的关键因素。
(五)我市家政教育培训状况
我市目前共有各类家政服务机构约有300家左右,专门从事家政服务的约有200多家。全市相对能承担培训任务的家政公司也就10家左右,(市妇、联市工会除外)大多数家政公司的培训形式是家政公司下设培训中心或培训部门进行较简单的培训工作,侧重于家政初级的简单培训,较简陋的设施、设备和培训场所以及素质偏低的培训人员共同构建了目前家政教育培训的现状。另一方面,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制定和颁布了《家政服务员技术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等相关书籍,由于家政企业良莠不齐,培训各自为政,教材不统一,师资欠缺,加上这方面的职业鉴定工作跟不上,致使家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用户对家政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难以达到。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实行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导致家政服务人员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家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面对极大的市场需求,我市开办家政专业和家政学专业的学校屈指可数。因此,加大对家政服务人才专业化教育的力度成为必然。使家政服务业走专业化道路的根本在于家政职业教育,它不仅需要社会培训机构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初中等家政人员,更需要高职院校家政专业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级家政服务与管理人才、涉外高级家政服务人才甚至男性高级家政专业人才,真正达到高级和星级的家政服务水平。
(六)制约我市家政教育培训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1)行业管理职能缺失,导致我市家政市场呈无序状态;
(2)职业培训不规范,导致家政服务业难以更好更快地提升专业化水平。
(3)没有实行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导致对职业资格认可度不高和对职业培训普遍不重视;
(4)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滞后,导致行业整体素质低下;
(5)高端人才缺乏,导致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家政市场供需失衡现象。
三、加快我市家庭服务业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管理职能,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
(1)建立家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家政行业服务、协调、扶持和监管。针对目前政府管理职能缺失的问题,建议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民政局、宣传、工会、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家政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行业规划
和扶持政策,加强对家政市场的监管,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2)实施准入制度,家政服务员持证上岗,家政公司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和准入标准;协会应把企业员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作为企业定级的重要指标,以此提高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对于参加职业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的员工,则应在员工的定级和薪酬上有所体现;对家政公司、家政员、用户三方的权益通过签订规范的合同予以约定。
(3)加强宣传引导,逐步形成正确成熟的消费观念。新闻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家政服务员对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提高人们对这一职业的价值认识,让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一新兴行业中去。同时,通过电台广播、电视广告、报纸宣传、网络发布等形式,对家政服务市场的供需信息进行及时的广而告之,使雇主和求职者都能及时把握时机,便于双向选择。
(二)规范职业培训,建立家庭服务培训基地,推动家政职业培训稳固发展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全面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环节,因此,规范家政职业培训,加大、加强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家政服务人员技能和素质,建立家政服务岗位培训体系势在必行。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家政服务业岗位培训作为独立行业的岗位培训纳入其管理中。
(2)建立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完善培训体系。建议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市行业协会委托西安博润家政职业培训学校,依据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设计专业化培训课程,由专业课教师为家庭服务人员实施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家政服务也能更好更快地提升专业化水平。
(3)为满足市场紧缺的家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复合型的高级管家以及涉外家政服务员,建议开展多层次培训。在一些职业学院有选择性地增设家政服务专业,开展学历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对客户生活质量素质及消费心理的培训,为推动家政职业培训稳固发展 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扶持家政教育培训做大做强
(1)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建议政府加快制定家政服务业发展规划,(含全市家政教育培训规划)并纳入服务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引导和推动家政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相关支持鼓励政策,鼓励从事家政培训补贴和就业补贴政策,以及对家政服务岗位培训的补贴政策。
5.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五
各县(市、区)农业(农林、畜牧、蚕桑)局:
为认真贯彻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江市标准化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和九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九江市2009年农业产业化工作考评办法》的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市场引导相结合,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九江市农业局成立以局长魏立平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副局长余效虎为常务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各县(市、区)相应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标准化基地建设的统一协调、综合管理、组织实施和技术服务。制定农业标准化资金支持补助政策,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上给予人力和财力上的保障。
四、明确目标,扎实推进
1、各县(市、区)重点围绕自身产业特点,选择2个以上重点或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同时根据选定的农业产业,制定标准化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措施、总体安排、总结评比等。实施方案于8月25日前报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备案(邮箱:jjsck@21cn.com)。各县(市、区)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好若干个核心示范片,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总产量要达到该产业的80%以上。
2、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内容。(1)、各县(市、区)要组织人员,结合当地重点推进的农业标准化产业,有现行标准的进行引进、修订农业标准,没有现行标准的,向当地质监部门申请立项,尽快组织制定标准;(2)、聘请或组织本地本产业专家,编印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组织技术人员制作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图;(4)、统一印制农业生产过程的记录本,建立生产经营档案,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详细记载农业投入品的来源及使用、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情况;并发放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对照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登记。
3、制作标准化生产标志牌。在各地的标准化生产的各个中心区,制作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志牌,明确标准化的名称、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单位、实施时间等,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示范水平。
4、组织标准化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商标、申报品牌,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基地的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
各县(市、区)要组织农业专家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服务和生产指导。
六、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督促监管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要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督促和检查,确保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的顺利推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九江市农业局 办公室
6.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六
(一) 人才管理体制的约束
沈阳市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很大, 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管理体制惯性仍然存在。运转不够成熟, 职责错位、功能虚位、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 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有待提高, 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
(二) 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落后
不同区域评价标准不统一, 评价尺度不一样, 没有全面执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 影响人才的社会评价和合理流动。人才评价中片面追求学历、资历等“硬件”, 忽视人才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高低。这样会影响部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在高校等科研院所, 评定职称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数量, 轻论文质量。其次, 评审中的人为因素使某些评委不能正确执行职称政策, 而直接影响评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 专业性人才评价机构建设滞后, 影响了人才评价的公信度。
(三) 体制性障碍限制人才流动
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二元分割现象仍然存在。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仍然是限制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差异较大, 优秀人才在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间, 乃至农村和边远地区流动的政策保障不够, 阻碍了人才的引进和管理。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足, 人才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影响人才的流动。
(四) 薪酬分配体系陈旧
尚未真正建立以绩效为主体、以贡献为标准的薪酬分配体系。人才激励内容不全面、人才投入不足。人才激励“重物质、轻精神”, “重短期、轻长期”, 对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重视程度不够。
二、加快沈阳市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一) 优化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党政人才, 应当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 着力培养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
1. 优化人才结构。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智能结构、人才储量等方面对现有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结构作战略性调整, 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 建立党政人才信息库,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合理配置党政人才资源。
2. 强化教育培训。
加强教育培训管理, 构建规范、有效的培训机制。制定各类党政领导人才高素质的标准体系, 深化培训改革, 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手段, 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
3.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推行公开选拔, 疏通从企业、农村、社区、高等院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人才的渠道。增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活力。中、高级人才可以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自由流动。每年可以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用大批专门人才到政府机构中供职;政府的高官需要充电时, 回到大学进修或者到科研机构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来提升自己;卸任官员可回校执教。
4. 严格考核监督机制。
加大对党政人才的日常管理力度。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机制, 细化考核内容, 量化考核标准, 提高考核质量, 强化考用结合。健全干部工作监督网络, 理顺干部管理监督体制, 进一步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5.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拓宽视野, 广泛发现优秀人才, 保持后备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活力, 使领导班子有充足的后备人选。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 努力创造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大力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管理, 强化理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 促进后备干部健康成长。
(二) 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与高素质的管理者。
1.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引导全社会摒弃“官本位”, 大力倡导“实业兴国”。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 兴企创业, 并为其制定优惠的政策和创造必备的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爱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风尚和氛围, 制定和完善保护企业经营管理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为其成长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2. 健全市场配置机制。
实行政企、政事分开, 彻底转换用人机制, 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选用交给市场。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 为建立和完善人才价格机制提供公开公平的价格标准。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发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测评技术。
3.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 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
鼓励企业经营者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终身职业, 保持企业经营者队伍的相对稳定, 着力培养和造就职业企业家。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聘机制和市场流动体系, 形成以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为主体的中青年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群体。
(三) 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 加快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专家, 努力建设一支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充分认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加强该类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 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 制定规划, 完善政策, 创新机制, 营造环境, 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 实施人才争夺战略。
首先, 创造良好的科研技术业务工作条件, 并予以大力宣传。以高科技园和众多研发机构为载体, 吸引各路人才。其次, 加快建立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使专业技术人才获得与其劳动能力和业绩贡献相符的报酬。引导和鼓励对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健全和调整劳动力市场价位体系,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津贴补贴以及各项福利制度, 提高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最后, 抓住大沈阳圈开发等特殊机遇, 争夺抢购人才。
2. 改革职称评聘管理体制。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加职称聘审的透明度, 建立开放竞争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管理制度, 加大社会化评价和资格准入规范考核力度。实行职称工作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按照责任轻重、工作难易、所需资格划分为若干职级。明确各职级的职位规范、任务、权限、资格、待遇、考核晋升和奖惩等。
3. 最大化地实现教育和培训资源共享。
7.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七
加快发展我市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调查、思考与建议
我的老家阳信是全国畜牧业百强县和肉牛养殖加工重点县。为积极参加“我为滨州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我利用休息时间,对阳信及全市的肉牛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深深感到肉牛产业不仅是畜牧业、农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又是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引起进一步重视。
一、加快膨胀我市肉牛产业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一)肉牛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我市特别是黄河以北几个县区的农村有着长期形成的养牛传统习惯。繁育一头犊牛或养成一头肉牛净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养牛已成为我市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是我市是农产品生产大市,农作物面积大,有着丰富优质的饲料、饲草资源可以利用。
三是我市以阳信县为重点的肉牛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一大支柱优势产业和拉动养牛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肉牛食品市场空间很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使牛肉的消费量大增,已经明显呈现出消费量稳定增加、价格持续上涨、肉牛源短缺的状况,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发展潜力。
(三)肉牛产业覆盖可牵动一、二、三产业
从农民养牛致富来说是第一产业的内容,从肉牛加工来讲是第二产业的内容,从牛肉食品销售、餐饮消费以致相关的销售、运输、加工设备制造及包装品加工又是第三产业的内容,所以说加快发展肉牛产业事关全市的农业发展、工业振兴和现代服务业的成长。
肉牛作为融合三大产业的基础产品可以多层增值并拉动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如邹平、博兴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深加工业已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阳信的肉牛加工业也已经成为全县七大优势产业之一。
二、我市肉牛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问题的浅层直接表现,一是农民养牛积极性下降,养牛业发展缓慢,牛源特别是优质牛源缺乏;二是在“户繁户养、役用结合”传统方式下长期形成的零碎、分散、比较落后的饲养方式,束缚了肉牛产量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养牛投资较大且周期较长,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养牛对比效益较低下,还有盗窃大牲畜对养牛农民的损害等等。
三、对加快发展我市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把加快发展肉牛产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工业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肉牛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肉牛产业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抓实抓好。
(二)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克服肉牛产业发展中最直接、最紧迫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是学习借鉴青州等地为养牛大户安排专用土地、支持建设饲养小区的经验,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为养牛大户、饲养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提供用地方便。
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根据肉牛产业特别是其源头犊牛繁育和肉牛育肥占用资金多,周期长,带有一定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特点,有计划安排额度较大、限期较长、利率较低、门槛较矮的支农信贷资金,重点扶持繁育犊牛、育肥肉牛的饲养大户和规模养殖场。要不断创新支农信贷资金投放、管理办法,积极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货款。也可以让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肉牛加工企业承办贷款,然后在银行指导下以赊牛、参股、垫资、借款等形式扶持养牛大户和规模养殖场等,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难、养牛缺资金的问题。
三是在各级财政预算内列支肉牛产业补贴奖励基金,对
养牛大户、规模养殖场和带动肉牛产业发展作用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奖代补(吉林省在政府扶持下,养牛大户和规模养殖场成批涌现;东营垦利县一年为扶持规模养牛补贴3000万元)。
四是要加大投入,加强对肉牛品种改良、犊牛繁育、科学育肥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推广工作,强化对养牛大户、养殖场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从配种、饲料、防疫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五是强化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偷盗大牲畜、伤害养牛农民的犯罪行为;参照国家对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对可繁母牛的政策性保险制度,为养牛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三)不断创新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促进肉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
一是要制定一个3-5年发展计划,集中投入一批财政和信贷资金,重点扶持像中美合资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阳信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阳信鑫源公司、鸿安公司和沾化华安等10个左右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帮助他们抓住肉牛加工产业尚不成熟的机遇,加快发展膨胀,占领肉牛食品工业的制高点,成为我市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拉动犊牛繁育、肉牛育肥膨胀规模,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链。把我市建设成肉牛繁育饲养大市、食品工业大
市。
二是要大力扶持养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总结推广肉牛加工龙头企业中美合资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领办鲁北肉牛产销合作社带动近万户农民养牛致富的成功做法,鼓励肉牛加工企业依靠自身实力领办合作社,重点吸收养牛大户、规模养殖场入社,通过合作社向养牛社员提供资金、技术、犊牛、饲料、防疫、保险等方面的系列服务,积极推行“加工企业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牛大户和规模养殖场”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政策、把农民增加收入、加工企业解决牛源、银行零风险投放支农资金、政府推动工作有机结合在一块,提高养牛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以发展方式的创新促进肉牛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滨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8.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八
背街小巷联系千家万户,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武汉市在着力构建城市建设大动脉、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疏通城市的“毛细血管”,城建必须向城市“深处”要满意。为进一步加强我市背街小巷建设与管理,建议:
1、树立“小街巷大民生”意识,加大推进力度。背街小巷整治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与大多数城建项目相比,背街小巷的建设与管理工程量不大,但涉及的内容很多;资金投入少,却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市有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背街小巷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思想上树立“小街巷大民生”意识,切实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到位。当前,应根据城市发展情况,扩大整治范围,加大整治力度,在新、老城区全面推进有关工作。
2、加强组织协调,切实形成整体合力。背街小巷建设与管理综合性很强,覆盖面很广,涉及的层次也很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当前,我市背街小巷建设与管理工作正按照市区联动、分工负责的原则有序向前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作成效。如:占道经营的管理在城管局,而“倚门开店”的经营审批在工商局,目前的情况是沿街的小五金店、小副食店、小饭店逐年增多,造成了路边店占道经营严重,城管部门难以管理;占道停车同样严重,城管部门对这一属于交管部门管理的事情也难以协调;街巷整治结束后,还存在少数项目移交养护上的漏洞,造成常态管理缺失;“保洁清扫”,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等。建议市里能借实施“大城管制”的“东风”,进一步强化组织协调,对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问题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尽快制定措施加以解决。此外,应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造势,使背街小巷建设与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加大专项投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背街小巷建设与管理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工程,一定的资金保障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建议市里能切实采取措施,增拨一些专项资金,以更好地适应背街小巷建设与管理资金的需要。经费的使用除项目建设和日常维护外,还应考虑适当提高协管、保洁人员的待遇,保证他们尽心尽力地干好工作。
4、突出整治重点,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我市背街小巷建设与管理的任务重、头绪多。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突出工作重点。从群众最不满意的热点、难点着手,从阶段性的重点工作抓起,如“城中村”、城郊结合部仍存在一些背街小巷整治的盲区,应给予高度关注并下功夫整治。二是坚持高标准设计。准确摸排背街小巷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设计整治建设方案。方案中应充分考虑道路系统的完善,如与主、次干道的衔接、停车问题、摊点规范、绿化树种的选择等,重点突出道路的通行能力。三是确保工程质量。在加快整治推进的同时,应规范操作,完善程序,按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全面提升整治水平。四是合理安排工程建设时序。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努力避免无序、盲目、遍地开花的情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按照环保优先、文明施工的原则,妥善解决好施工与扰民的矛盾,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9.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九
农工党市委会
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土地供应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选择。特别是最近几年,以小高层住宅楼为代表的我市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这些高层建筑以其宏伟的风格、现代的气息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深受市场欢迎。与此同时,高层建筑的迅速增加,也暴露出高层消防救援能力薄弱的不足。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布局复杂、形式多样,通道密布,人员和物资高度集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途径多、速度快,扑救难度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发生的几起重特大火灾事故,已为我市敲响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警钟。经调查,我市高层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责任制主体不明。由于我市纯住宅和商住一体式高层建筑居多,受业主委员会建设滞后、物业服务不规范、商、住利益难协调等因素制约,法律、法规规定的消防安全主体不明,职责落实不到位,隐患较大。
二是城市老城区建筑密度大,通道狭窄、违法堵塞严重,消防车辆通行困难。
三是居民装修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大量使用木材、纤维 制品和高分子材料,使得高层建筑火患荷载巨大。
四是现代化消防技术装备滞后。在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时依靠外部消防车辆等装备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市高层建筑数量与扑救高层建筑的消防装备不相符合,目前全市仅有举高消防车?辆,高喷消防车?辆、压缩空气泡沫车?辆,最高施救高度仅为??米,而我市超过这一高度的建筑已有数幢,大型现代化消防装备亟待加强和完善。
五是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诸如人为因素引起的消防管带和管口失窃、灭火器过期、消防泵不启动、报警联动装置失灵、消防通道堵塞甚至移作它用、应急灯失窃或失效,物保人员不会操作消防设施,高层住户消防知识欠缺、没有经过培训、更没有进行过实际逃生演练,消防安全通道标志和示意图不明显等等,都是高层建筑存在的普遍问题,火灾隐患不容轻视。
消防安全,性命攸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管理责任,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度。尤其是多家经营、使用的高层建筑,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和物业服务单位要尽可能地细化消防安全管理,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成立由出租单位(业主委员会)牵头,租用单位参加的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各租用单位要有一名负责人具体分管消防安全,集中管理大楼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定期召开 会议,按时进行防火检查,制定严格的消防管理制度,落实自主管理。物业服务单位要认真负责地对待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纠正堵塞消防通道、消防平台、应急楼梯等危险行为。同时加强居民生活用电常识和火灾逃生的普及和演练。各单位、各楼层、各住户要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到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户户都参与,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高层建筑安全。
针对我市高层建筑多为住宅楼的实际,建议将高层住宅纳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加强管理。
二、落实资金保障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办法》,投入财力引进一系列先进消防设备,包括相当高度的举高消防车、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装置、高层建筑先进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及附属排烟系统,特别是抓紧购置有效高度达100米的消防云梯等必备设备,财力允许时每个区、县应配备一辆。把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纳入公共维修基金,由房管部门在验收时,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消防管理的专项储备基金,或提请业主大会同意,从维修基金中建立消防质量专项维护基金,遇有消防设施毁损、过期失效问题随时整改。
三、落实“双防联控”措施 在“人防”措施方面,消防部门、公安派出所要严把日常的监督检查关。要在熟练掌握消防监督检查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状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及时消除隐患,确保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物业公司作为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的有生力量,必须在房管部门、街道、社区和业主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公安派出所的监督下开展工作,将日常巡防重点从防盗向防盗防火并重转变,对堵塞消防通道、消防平台等行为及时纠正,形成自上而下,层层抓、层层管的局面。
在“技防”措施方面,逐步推行高层建筑城市火灾自动报警联动控制系统,既能解决因警力不足而存在的对社会单位实地监督检查率低的问题,又能及时发现火情,快速出警、迅速灭火。
四、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素质
一是广泛宣传,强化意识。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会同建设、房管、城管、广电等部门,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制订防火公约,普及防火、灭火和自救逃生知识。要在高层建筑内建立动态消防宣传栏、消防漫画、专题图片展等,让群众在进出楼道时能时时看到警示图片。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简单设施使用以及高层建筑内常见的习惯性违法行为等基本常识。二是开展培训,落实责任。有关管理部门应经常性组织物业服务人员的消防专业知识培训,并对专职或兼职消防安全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书。每个物业公司必须配备消防安全员,落实责任制。
三是开展演习,提高能力。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高层住宅消防演示和演习,增强居民的防火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0.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十
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各级政府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笔者在全面分析我市各乡镇生产资源现状的同时,结合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乃依木•亚森市长对下半年农业工作的要求,特结合我市农业种植结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1.7亿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但据市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4.1%,远低于目标任务,因此不论是今年还是“十一五”时期,进一步调整我市农业种植业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各级政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把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资金安排、政策导向、各部门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凡有农业的区县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城市大市场,围绕城市做文章,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的转化,种植业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林果、花卉和优质饲草。
设施农业既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又是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获得农业高效的重要途径。山东、陕西、河北等省区的经验已充分证明这是一条增加农民收入,获取农业高效的成功之路。
一、发展设施农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必要性
1、国内设施蔬菜面积发展迅猛。据统计,全世界塑膜温室大棚面积近60万公顷,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地中海国家,如中国、日本、朝鲜和西班牙等。我国设施蔬菜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0.72万公顷发展到2000年的30万公顷。其中节能型日光温室从300公顷发展到20万公顷。设施蔬菜种植已成为蔬菜种植的主要方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重要途径。
2、市场需求从大宗蔬菜转向多样化、特需化、反季节、超时令蔬菜。人民的消费需求转向多元化、高档化、营养化和无公害化。这些蔬菜的生产仅靠露地和自然气候条件是无法进行的,必须采用设施栽培。据统计,我国人均反季节、超时令蔬菜消费量从1980年0.2公斤,1997年33公斤发展到2001年40公斤,近几年达到50公斤。总需求量6500万吨,需要设施种植面积130万公顷(1950万亩),目前我国设施蔬菜面积仅40多万公顷,同比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3、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对高档、反季节蔬菜需求增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收入不断增加,对蔬菜需求发生变化,全国人均蔬菜消费量在1997年就达到260公斤,已近饱和。大宗蔬菜的种植面积已不能再增加。而反季节、超时令、高档稀特菜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要满足广大群众消费需求,必须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反季节蔬菜。
4、我市周边地州露地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劳动力、土地、气候等方面占有优势,并且从零星种植转向集中化、规模化连片种植,对市场冲击很大,因此常规露地蔬菜数量过大,价格急剧下降。我市郊区生产必须充分利用距市场近,信息灵、技术水平高的优势发展设施蔬菜和反季节蔬菜,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我市设施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乌鲁木齐县2005年底共有保护地蔬菜面积2.16万亩,其中温室、大棚仅6170亩,北郊秋延晚蔬菜面积1万亩,南郊夏秋反季节蔬菜1万亩。全县蔬菜总产量24.4万吨,商品菜21.7万吨,设施蔬菜面积占蔬菜总面积22.7%,其中温室大棚面积仅占6.5%。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
1、设施结构不合理。节能日光温室是我国独创的,其栽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并且日光温室结构不断优化,采光保温性能日益提高。但我市目前有70%的蔬菜温室处于第一代,未进行改造,存在结构不规范,高度低,跨度小,采光保温性不好等问题,冬季低温阴雨天易发生低温冷害。秋延晚不长,春提前干旱,未能充分发挥温室的效益。
2、温室蔬菜种植模式单一,品种种类少。60%-70%的温室以黄瓜、西葫芦、番茄、辣椒为主,根菜、叶菜种植少,稀特菜、野菜更少。上市期集中,价格低,也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3、日光温室利用率低。不少地区一年仅冬春季种植一季,半年空闲,土地利用率低,亩产仅5-7吨,效益不高。
4、经济效益有所下滑。一是由于种植结构单一,上市期集中,销售价格下降,一般下降20%,有些品种下降50%,二是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近一倍,临时工工资从每天15元上升到30元。使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三是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慢,消费水平不高,导致价格难以上升;四是生产者信息不灵。在品种上市期,质量上未能适应市场需求,价格难以提高。
5、夏秋反季节蔬菜面积小,种类少。未形成规模。夏秋反季节蔬菜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在规划布局上未形成按种类分区集中种植的基地,而以农户分散零星种植为主。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水利工程配套等方面明显滞后。
6、蔬菜产品安全性有待加强。消费者对蔬菜营养安全性更加关注。在设施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中,对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更高,要进一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留量,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三、发展设施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的建议
1、加快南山地区原有温室的改造和建设。
南郊温室绝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限制,所建温室结构不合理,高度低,仰角小,采光保温性差,耗煤量大,蔬菜的产量、质量受到很大限制。南郊地区宜发展冬用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或仅需少量加温就可生长黄瓜、西葫芦等喜温蔬菜。各乡镇可采用统一规划、集中改造的形式,由农民自愿出资和政府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造。在改造前由农业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设计、论证,尽可能优化结构,降低造价。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改造完现有温室,并新建2000座新型节能型日光温室。
2、加快北郊地区春(秋)用型日光温室建设。
应逐步淘汰现有竹竿塑料中小棚,由各乡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一批春(秋)用型日光温室,提高经济效益。准用性日光温室主要用于春提前、秋延晚,两季蔬菜生产,温室结构可以简化,造价可适当降低。减少北郊地区夏季正常季节露地蔬菜面积,扩大春提前,秋延晚蔬菜种植面积,适应市场淡季的需求,利用季节差价提高经济效益。
3、加大农技示范推广力度,增加温室大棚蔬菜的多样性。
(1)大力引进蔬菜新品种,增加稀特蔬菜如荷兰豆、西芹、茼蒿、空心菜、苋菜、菜心、水果黄瓜、香椿、黄芽菜、芥兰、芦笋等品种。适当增加面积,调整播种期,周年供应市场,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特需。(2)提倡温室野菜人工栽培。引进并推广大叶荠菜、鱼腥草、菊花脑、马兰头、香椿、苣荬菜等野菜,在温室常年种植,供应宾馆、酒店及高收入人群。(3)在温室内推广新技术提高温室效能。引进推广蔬菜幼苗嫁接、平衡施肥、二氧化碳施肥、膜下灌、沼气综合利用、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新技术。
4、搞好日光温室周年生产,进行一年多茬种植,提高温室利用率。一是通过示范总结
出适合南北郊地区周年生产的多个栽培模式(5-6个),供菜农选用,提高温室利用率,实现一年多茬生产,提高温室全年的蔬菜总产量,并且使各茬的蔬菜上市期处于市场断档、缺菜、价高期;二是在温室内实施果菜和速生叶菜间套作,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发展立体种植。如温室后沿靠近走道处间作菜豆、荷兰豆,温室前沿低温区间作油菜、生菜等耐低温蔬菜等。
5、积极探索中国式蔬菜无公害生产模式。蔬菜产品的无公害化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人们对身体健康关心的必然,在温室生产中必须达到无公害的要求。在保证大气、水源、土壤无污染的环境下,重点要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农技推广站在加强宣传、严格检测的同时,要加强与蔬菜生产基地所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协调,通过行政措施确保无公害蔬菜基地内菜农遵守化肥、农药使用的有关规定,保证基地内蔬菜产品达到无公害产品的标准,以保护好基地产品的品牌信誉。
6、充分利用南北郊气候特点,扩大反季节蔬菜基地。用3-5年时间在南郊水西沟镇、板房沟乡、永丰乡建立2万亩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以露地为主,适当发展塑料大棚,以延长反季节蔬菜上市时间。各乡镇应选择土地条件好,水源有保证的地块,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种植,形成基地,保证每种蔬菜有一定的商品量。同时三乡镇应适当分工,在种植的品种上应有差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农技部门要与当地政府充分协调合作,分别规划出当地适宜发展的蔬菜种类和面积,制定出主要蔬菜品种的规范化种植模式和规程,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保证产量和质量,在基地中培育和发展收购、加工龙头企业,组织农民行业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确保产品销售有市场,有合理价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种植的积极性。
11.关于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提案 篇十一
乡村旅游是农村发展的战略产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产品建设方面首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乡村旅游将是今后5--10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市作为农业大市,“三农”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加快“郴州起飞”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不足
我市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县(市、区)乡(镇),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好、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有着丰富的休闲旅游农业资源,经过近几年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期,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涌现出一批高水准的示范典型。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涵盖广大农村地区,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乡村旅游在已全面兴起,其中不乏一些高水准的乡村旅游典范,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显著,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各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成效显著。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大批农户从土地中剥离了出来,纷纷开始兴办餐饮服务企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56%的环东江湖 “农家乐”营业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45%的“农家乐”利润在10万元以上。三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卫生、交通、通讯、绿化、亮化等方面明显改善,全面改善了农村面貌。四是提高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流、人流和物流,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转变,促进了我省农村对外开放。
我市乡村旅游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正处于市场培育期,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政策引导,政策合力不够。目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乡村旅游的管理组织涉及旅游、农业、发改、林业、建设、国土、水利等十几个部门,许多部门研究制定了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政出多门,支持政策合力有限。如关于星级农庄的评定,农业与旅游部门标准不一,重复的评定即浪费人力、物力,又易使农庄主难以适从。二是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功能单一,建设水平低,产品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品味档次不高,接待规模小,季节性强,淡旺季明显,整体消费水平低或配套功能差。如笔者到安仁参观“油菜花节”,在周边竟找不到像样的餐饮场所;笔者所去过的农庄,没有一家能提供上网服务。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相关旅游知识的专业训练,不能适应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求,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亟待加强。四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没有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名牌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在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上力度不够,各地在宣传上尚未将乡村旅游产品与当地主打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突出。
二、加快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建议成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单位由旅游、农业、林业、国土、水利、文化、建设、发改、财政等部门组成,负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处理乡村旅游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负责乡村旅游日常事务性工作,规范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制定并落实乡村旅游发展扶持政策,乡村旅游评优评先及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荐上报等具体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应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特别是县区、乡镇主要领导应亲自挂帅,结合新农村建设,创建一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示范村、农家乐经营户、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乡村旅游小镇(村)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
二是统一规划,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要求,我市《 “十三五”发展规划》应有所体现,科学制订《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各县区要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因地制宜地编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点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
三是加大投入,积极筹措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民再就业培训资金等有关农业、农村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乡村旅游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安排,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要执行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税费优惠政策。将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捆绑在一起,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国内外各金融机构探索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投资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以自有房产、果园、林场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
四是项目带动,全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将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农业扶贫开发项目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起来,重点扶持,精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乡村旅游交通体系,在规划通乡、通村公路时优先考虑修建改善通往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大力发展旅游公交和旅游专线车。
五是制定政策,营造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补贴支持力度,制定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扶持办法及优惠政策,完善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简化审批手续,工商、卫生、环保、公安、消防、税收等部门降低办证门槛、简化办证手续。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协会等中介组织,强化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
六是加强宣传。制订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营销重点之一,纳入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根据各地不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不同的主题旅游形象,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结合市场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整体营销。重点推出民族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温泉休闲养生、到农村过大年、民俗风情展示、花鼓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八方宾客聚集。
七是制定标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标准,制定乡村旅游示范点服务质量标准、旅游示范镇(村)标准、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乡村旅游示范区标准等,规范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中长期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农民进行专业培训,规范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味和档次。(提案人:省工商联)
以生态农业观光为基础,以温泉休闲、养生文化为主线,风情文化为底蕴,营造了古朴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温泉养生度假环境
3.形成了四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一是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大城市的客源市场,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需求。二是景区带动型。主要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三是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农村风貌、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满足游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体验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活的需求。四是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民俗村镇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观光者前来观光游览、康体娱乐、学习研究等。
对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58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
贵会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乡村旅游的提案》(第58号提案)收悉,省政府责成省农委会同有关单位具体承办。经认真研究办理,并报省政府领导审定,现答复如下:
吉林省为打造吉林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省政府确定了从长春至珲春、长春至集安两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集安市、珲春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截止目前,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其中,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6户,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国家级魅力乡村1个;省级星级企业48户,其中,三星级以上企业35户。据统计,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18.8万人,年接待游客近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02.5亿元。
一、关于加强领导,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的建议
为促进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我省于2010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明确提出了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和引导。贵会提出的关于成立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的建议已得到落实。2010年4月6日,我省成立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省农业、旅游部门有关单位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负责全省休闲旅游农业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思路指导开发、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项目开发指导,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农业规模、档次和水平,开发各具特色的休闲项目,避免雷同化、单一化;三是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休闲旅游农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
二、关于统一规划,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多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因时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工作中,始终坚持加强指导,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思路,规划、开发、建设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并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范围内。为科学规划我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制定了《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在搞好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实施“11551”工程建设过程中,把规划建设五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打造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和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作为重点,以点代面,协调发展。二是创造环境。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精神,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完善服务。加大工作力度,把服务贯穿于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点抓好星级以上企业特别是三星级以上企业的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上加强服务。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要求,全力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四是搞好创意精品推介活动。按照农业部“研讨理论、展示成果、推动产业”的总体要求,我省将积极组织三星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开展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投资贸易对接活动,培育休闲农业新亮点,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五是组织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发掘、保护、传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但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省农业部门将对全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组织参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认定评选工作,使我省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耕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的新基地。
三、关于加大投入和项目带动,积极筹措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工商企业、乡镇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企业,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投入发展机制,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资格局。在引导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方面,积极鼓励星级宾馆、旅游公司等与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开展品牌经营、连锁经营和合作经营,积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拓展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资金。经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评定为五星级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三星级以上企业,可以申请乡镇企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四、关于制定政策,营造乡村旅游良好环境的建议
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为加快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明确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基本原则,以及有关规划、资金、用地、信贷、宣传等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近年来,紧紧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充分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并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的程序。支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开发整理荒山、荒坡、荒滩,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关于加强宣传,打响吉林特色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议
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培育休闲旅游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省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宣传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相关政策以及我省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一是积极与各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合作,宣传我省有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政策;二是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三是利用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情况;四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合作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合作推介我省休闲旅游农业。同时指导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通过采取发放宣传资料、车体广告、宣传标语、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省农业部门近年来,通过吉林乡镇企业网、农产品加工网、吉林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简报,宣传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和成功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省旅游部门也在吉林旅游网上开辟有关乡村旅游的频道,宣传我省各地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于2012年2月参加了第17届中东(迪拜)国际食品博览会,以我省休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基础推介我省休闲旅游农业。
在做好休闲旅游宣传活动的同时,按照农业部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创意精品推介活动。组织三星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积极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开展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投资贸易对接活动,培育休闲农业新亮点。通过推介活动宣传和推广我省特色品牌的休闲旅游农业。
六、关于制定标准,提升吉林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建议
为规范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水平,我省在总结多年来管理指导经验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吉林休闲旅游农业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从运行机制、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经营、环境保护、服务质量、休闲项目等,规范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我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水平。为提高休闲旅游农业质量标准,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组织开展了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省级星级评定工作,通过示范引领,促进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关于通过对休闲旅游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服务标准的建议,将继续通过增强职业技能、蓝色证书培训,做好全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12年将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围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好星级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全年计划完成休闲旅游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蓝色证书培训1000人以上,并进一步完善全省休闲旅游农业三星级以上星级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基础工作。
12.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十二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建设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为此,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抓好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的要求,围绕搣一年抓试点,三年大改观,五年大变样攠的思路,坚持搣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讲求特色攠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规划入手,从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把规划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轨道。
(一)科学编制规划,严格规划管理。各区县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不管是示范村,还是整治村、特色村,规划深度应以村镇的总体规划为基础,再根据实际,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二)要高起点规划,要形式多样化。各地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规划可做到适度超前;以县规划设计部门为主体突出特色规划中心村,以乡镇规划设计部门为主体因地制宜规划自然村落;规划建设模式做到形式多样,规划部门要提供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模式供农民选用。
(三)新村镇的建设,严格管理制度。各地新村镇建设应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乡镇可以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各乡镇要把制定的村规民约,与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村镇规范要体现“实用、实效、经济、美观、超前”和“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则。
(四)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
重点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
二、细化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笔者认为,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的,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借鉴其他市(州)的经验和结合我市具体实际,特提出到2010年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对量化指标(仅供参考)。
(一)生产发展。有一个能保证持续增收的农产品,农产品商品率在85%以上,并达到安全食品的要求;有集中的排水沟渠和水塘等保证生产条件,农村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在500公斤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万人农业科技人员在5人以上;农田旱涝保收率在8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在500度以上;自然灾害成灾率小于10%,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低于10%,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
(二)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6000元,从事非农就业比重要达到70%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40%;农户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在40%以上;磚混结构住房率达到85%以上,城镇化水平大于38%;有村医疗站(室)、参加了医疗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在80%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100万元以上。
(三)乡风文明。农村文化生活丰富,有功能较为完善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老弱病残皆有所养,社会风尚良好;和睦相处,扬善弃恶,社会治安良好。
(四)村容整洁。按照“六化”要求,即,一是布局优化。村组建设规划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灵活自然,农户住宅实用、美观。二是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三是村庄绿化。绿化率达到50%以上。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四是路灯亮化。村内公共场所安装有路灯。五是卫生洁化。村内有专用公共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卫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六是河道净化。河道整治达标,水体通畅,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
(五)管理民主。有一个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村党组织,一个按照民主集中制建成的村民委员会;有一套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如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健全;村民民主意识增强,能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管理。
三、抓好试点示范,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抓好试点示范,聚集政策、资金、人才优势,通过以点带面,务求实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了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采用试点示范,重点突破的方法,建议市上安排规划一定数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搣一年抓试点,三年大改观,五年大变样攠的思路,2006年市上可重点突破一定数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7年—2008年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到2010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大的发展;各区县也要相应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农村示范点;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二)选点的基本条件: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二是有合理的规划。规划要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村民休闲的需要和生活与产业的发展;三是交通状况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四是坚持农民自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本地平均水平;五是正在形成农村产业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一定的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是围绕生产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五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四、整合管理资源,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与指挥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运用行政、经济手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只有组织领导到位,才能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使新农村建设从有形抓起向无形深入,使新农村建设活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一)建立四大机制,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强化领导,建立责任机制。落实牵头部门,落实各级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格局。可成立“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新农村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二是明确目标,建立联动机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把市、县、乡(镇)、村四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目标和经济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网络体系,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动机制。三是量化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围绕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攠的要求,制定全市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评价体系,把主要目标指标化、定量化,各项任务责任化、考核化,把搣软任务攠变成硬指标。四是明确奖惩,建立激励机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调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二)统筹各方力量,强化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各乡镇要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级财政应给予一定试点补助。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整合扶贫、交通、农业项目、教育、医疗卫生、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示范村”建设倾斜。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市、县、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着规划优惠收取费用;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乡村修建水泥路可给予补助;争取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市、县财政应足额安排建制乡镇卫生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五是探索建立村镇整治建设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集机制。鼓励通过盘活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存量,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和有偿选位等多种途径筹集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国土资源部门应研究和组织落实农村宅基地复垦周转指标。鼓励企业开发、业主承包等社会力量投资村镇整治建设,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增加投入,形成搣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攠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拓宽整治建设资金渠道。确保有限财力、物力向示范村、整治村集聚,努力在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等方面形成工程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优化服务,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小康楼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计划;农口部门、卫生等要抓好农村生产发展,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改厨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加大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重点村新产业、新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行动。
文章来源莲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推荐阅读: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06-13
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09-06
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10-23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09-21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07-07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16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07-15
关于加快施工进度的函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