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2024-10-27

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共11篇)

1.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一

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

开展镇村规划试点

针对当前存在的村镇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村镇实际、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等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下发通知提出,今年在继续开展村庄规划试点的同时,组织开展镇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旨在探索符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符合村镇实际、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实施性的村庄规划、镇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以及“多规合一”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方法,形成一批有示范意义的规划范例并加以总结推广。

通知明确,试点单位由县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每省最多推荐1个村庄、1个镇、1个县作为候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选择符合条件的10个村庄、17个镇、5个县作为试点。

通知强调,试点工作要注重调查,切实把握县、镇和村庄实际情况及居民切实需求;找准县、镇、村庄发展建设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内容和深度;尊重公众意愿,在规划调研、编制、审批等各个环节,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征询意见、公示规划成果、宣传普及规划;建立评估机制,转变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总结提炼,为推广示范经验、制订规划标准和编制办法等提供实践基础。

通知指出,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对试点规划进行验收,并将优秀规划列入示范名单,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示范。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14.04.15 宗边

2.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二

一、规划引领,推进镇村联动建设

九江县赛城湖新区按照“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以宜居、宜游、宜业为目标,努力打造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实力之城、和谐之城”的定位,立足高标准、大手笔进行规划。一是“一城两镇三区”区域节点。九江县坚持全域的理念修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制订了20年中长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东泉路两边、昌九高速以西和港口街镇、城门乡等近期重点建设区域景观设计规划,编制了县城新区行政中心等三大板块建设详细规划,从而跳出现有的“小沙河”概念,规划“大沙河”布局,将“一城两镇三区”纳入大沙河规划(“一城”即沙河城,“两镇”即港口镇、城门镇,“三区”即赤湖工业区、沙河工业区、狮子物流区),城市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展到40平方公里。赛城湖新区位于八里湖、赛城湖西南岸,紧邻九江市新城,核心区位于沙河街镇、城门乡、狮子镇交汇处,是新县城“一城两镇三区”区域节点。狮城大道是县城连接狮子、城门的主要通道;东泉西大道和狮城大道铁路下穿工程,实现沙河老城与赛城湖新城全面对接;赛城湖跨湖大桥建成通车,与开发区城西港区、港口街镇相连,形成立体互通。二是未来县城发展的中心地带。九江县充分考虑发展空间的局限和文化资源的特点,赛城湖新区作为九江县未来发展的中心地带,依托赛城湖6万亩水面资源和20公里湖岸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会展等第三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房产经济,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性度假会议基地,大九江都市区重要的增长极和南部区域中心;打造为集商务、商业、居住、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区。三是八里湖新区的延续。随着九江市城市发展由两湖时代走进八里湖时代,赛城湖是大沙河规划区内最大、最美的湖泊,南岸约28公里长的优良环湖岸线,而且水质优、环境美、视野大,是大沙河现有城市规划区“滨湖亲水”的首选之地。而赛城湖与八里湖紧密相连,一桥之隔,未来赛城湖新区必将成为九江中心城区一个主要组团,九江市民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二、设施对接,带动镇村联动建设

赛城湖新区按照编制一个新区规划,修建两条路网,建设三个安置小区,配套好学校、卫生院、购物广场、休闲公园等四项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保险等五项保障措施的“12345”工程的基本思路,全面完善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完善了路网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构建以县城为枢纽、贯通港口、城门、狮子、沙河环湖半小时经济圈。新区总投入12亿元,修建32.597公里的路网,主要包括狮城大道、环湖路、东泉西大道、环湖东路、环湖南路、东泉及狮城大道铁路下穿和赛城湖跨湖大桥等项目,截止目前,狮城大道、环湖路、环湖东路等项目已建成通车,其他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力争明年6月赛城湖跨湖大桥通车。狮城大道北起城西港区九码快速公路省棉科所,南止双瑞公路与杭瑞高速公路狮子互通连接线,是连接狮子镇、城门乡的主要通道。东泉西大道是连接九江县城与赛城湖新城的重要交通干道,东泉西大道连接线铁路下穿道路工程将为消除武九、京九上下行四条铁路线障碍,打通赛城湖新城东面交通动脉,实现沙河老城与赛城湖新城全面对接,为“一城两镇三区”大沙河发展格局奠定基础。赛城湖跨湖大桥北接城西港区,南通城门镇,大桥通车以后,从县城沙河到赤湖工业园只需15分钟车程,环沙河、城门、城西港区、九江市区可以形成半小时城市经济圈。二是加强安置小区建设。为改善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九江县通过整合资金,实行搬迁移民扶贫,建设了多个安置小区,鼓励农民进城进园,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居住。如青峰、杨花安置小区、东风嘉园安置小区、狮子镇狮子洞中心村、陈洼中心村、城门乡联盟安置小区、兴联中心村和石桥中心村,总计投资6.6亿元,可安置2130户,安置人口9060人。三是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新区施工用水、用电等配套设施已全部完成,临时施工便道全部贯通,公共设施部分的学校、村部、农贸市场、幼儿园已完成内外装修,即将投入使用。可容纳8000名学生就读的九江县赛城湖新区优质示范高级中学,已完成项目可研、立项及用地规划,规划设计方案近期即将完成,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并启动房屋拆迁工作。

三、产业联动,支撑镇村联动建设

赛城湖新区充分利用近城、临江、沿路、靠山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结合中华贤母文化园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旅游项目,对丰富九江县的人文自然资源,整体提升九江县城市品位以及对增强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都将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填补九江城区缺乏与著名旅游胜地庐山相适应景区的空白,丰富完善大庐山旅游圈,实现九江市城区水上旅游与庐山风景旅游错位发展,项目建成后,年接待能力可达百万人次,相当于在山下再造一座庐山,每年可产生约5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和数十亿元的间接收入,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此外,利用狮子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业。狮子镇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1平方公里,可以引进绿色食品物流,商业配送物流。物流加工、多式联运等物流企业入驻。

四、政策扶持,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九江县在提高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群众生活保障水平。一是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结合“金蓝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三块培训,加强就业培训工作,形成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保障”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对符合条件进城创业的失地农民,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并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对其免费开展开业指导、项目推荐、市场分析、跟踪服务等“一条龙”就业服务,扶持其自主创业。三是完善医保、社保政策。在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基础上,继续执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转移农民可自主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提供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措施。九江县优先支持实施镇村联动乡镇敬老院改造维修提升项目,优先支持镇村联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含民办),逐步实现所有镇村联动乡镇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农民转市民符合条件的转入或按程序申报审批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城乡救助统一标准,统一政策,城乡无差距。

3.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三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基于“镇村同治理念”,针对张家界桑植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自然资源整合开发矛盾突出等问题,探索革命老区“红绿相映”模式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镇村同治理念;革命老区;红绿相映;小城镇规划建设

Based "town and village the Tongzhi concept" to explore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Zhangjiajie sangzhi as an Example

Feng pi-cheng,Tan Yong-hui,Zhan Lang,Zhou Y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ChangdeHunan415000)

【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obv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owns and villages Tongzhi concept for of Zhangjiajie sangzhi red tourism resources and gr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xplore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matched red and green "mode of new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oncept of the towns and villages wen;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red;Green and matched;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1. 研究背景

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隶属国际旅游新城张家界市,距省会长沙456公里,离张家界市71公里。桑植县根据自身条件和外在影响,确定桑植县“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定位为“一区三地”,立足于“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2011年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被重点提出。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红二方面军举世闻名的长征出发地,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总人口43万多人,少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多达18个,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白族为主,以浓郁的土家族、白族民族风最具特点,桑植戏剧、曲艺、舞蹈及民歌极具特色,享誉国内外。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亚洲第一洞”九天洞,“百里画廊”溇水峡谷均镶嵌于此,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32万公顷原始森林,6400余种野生动植物等。

2. 镇村同治理念对革命老区红绿相映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意义

2.1镇村同治理念对红绿相映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理论指导。

镇村同治带来的新任务、新挑战集中表现为“5+5”特征,即:“五项坚持”+“五同建设”,坚持示范带动、坚持分步推进、坚持特色建设、坚持多元投入、坚持完善机制;镇村区域同步规划、镇村环境同步整治、镇村产业同步发展、镇村设施同步建设、镇村文明同步创建。[1] 让城镇发展动力和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城镇文化和乡村文化和谐融会,这有利于新型小城镇发展优势互补统一,提高城镇规划建设质量。优化“红绿”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现有乡村“绿色”优势和“红色”潜力的同时,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这不仅有助于“红绿”结合的多元化与整体化,也能够突显区域范围内发展优势的推动力与规划建设的可行性,更能够实现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

2.2红绿相映新型小城镇镇村同治发展模式分析。

红绿相映新型小城镇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中“红”与“绿”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是绿色旅游环节上的闪光点,绿色旅游需要红色旅游配合,以达到突出特色的效果,而红色旅游也要与绿色旅游的结合,形成互补优势,产生叠加吸引力[2]。红绿相映新型小城镇要实现镇村同治发展模式,不能单向追求红色优势发展极对城镇化的推动力,而要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力求与绿色优势发展极的协调整合,实现镇村同治,可持续发展。镇村同治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城与乡和谐统一,“红”与“绿”两因素有机结合,“红”带“绿”,“绿”保“红”。

3. 基于“镇村同治理念”研究红绿相映模式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

镇村同治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镇村同治本质是积极的城镇化政策,镇村同治示范区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镇村同治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建设,集中解决新型城镇规划建设问题。

3.1统筹镇村发展关系,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内涵,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

统筹镇村发展关系,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就是要整合红色资源,重视最体面、最有分量的民族文化,协调资源节点内在联系,构建重点突出,全面发展的规划建设格局。

(1)以交通系统为骨架,调整红色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根据区域内的交通和红色资源地域分布状况,结合红色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开发潜力等因素,通过调整红色资源深度开发的空间布局,提高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效率。endprint

(2)以优化资源产品结构为途径,实现红色资源的转型升级,形成产品的经济效益与吸引力及影响力。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结合现有基础,大力开发生态、康体、宗教文化和民俗节日旅游等特色产品,优化资源产品结构,提高资源附加值。[3]

(3)突出红色资源重要节点,形成辐射发展模式。结合镇村同治内涵,重点挖掘现有知名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协同与带动作用,加快重要节点红色资源的开发深度,提高区域红色资源整合的联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3.2统筹镇村构建格局,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优势,保证发展性与可持续性。

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优势是镇村同治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是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是实现镇村同治有效方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性与可持续性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握好整个绿色资源和城镇化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进行最佳配合,获得最大效益。忽视或弱化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将制约整体功能长久、持续的发挥。

(2)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放在同等位置,开发与保护两轮应同时启动,发展经济是前提,保护生态是根本,保护生态就是保效益,只有做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才能实现发展与生态和谐统一。

(3)继承传统生产方法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关系。在实现“绿色”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继承传统生产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加强科技推广机构和产业组织与农户之间的有效联系,努力探索符合绿色发展的科技运行方式。

3.3统筹镇村规划建设,实践红绿资源互惠共生,体现经济型与生态型。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追求经济水平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城镇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镇村同治建设新型小城镇,就是要在提高经济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保留优美的自然生活环境,具体说来:

(1)利用好红色资源特别是城镇建成区设施、服务完善的“红色”节点对于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同时整合城镇边缘地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持久保障和质量保证。

(2)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导向,改变以往单向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镇村同治就是要求发展要素中对“绿色”因素的突出与重视,城镇化不仅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更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3)要注重绿色资源对于红色资源开发、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保障作用。以牺牲和破坏绿色资源,激进的经济发展、过度的城镇化虽然带来了眼前的物资繁荣,但是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也被消耗。红绿资源互惠共生,既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城镇化建设目标,又能保障镇村共建共享,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经济型与生态型。

参考文献

[1]覃永晖.镇村同治示范区的SWOT分析与规划对策-以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官亭乡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

[2]黄细嘉.红绿相映型红色旅游区构建的实证研究-以江西井冈山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2010.3.

4.1镇村总体规划调查提纲 篇四

一、城镇总体规划综合资料

1.近10年城镇经济统计年鉴

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3.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文字、图纸)

4.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资料(文字、图纸)

5.县志及专业志如建设志、交通志、环保志等

6.政府工作报告

7.人口普查资料

8.县农业区划

9.镇村简介(主要指特色及主导产业等)

10.区域行政区图、城镇镇区地形图1:1000或1:2000

1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12.上一期城镇规划资料

13.镇区近期建设现状图1:2000(1:1000)

14.镇域近期现状图(1:10000)

二、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资料

1.人口资料

内容包括:全镇总人口,全镇人口的历年变化情况,城镇人口总数,年龄及性别构成、文化构成,历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城镇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镇区周边地区人口数量、用地面积资料

2.城镇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设想

3.区域及城镇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发展设想

内容包括:工业园区现状(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工业园区发展的设想、工业园区规划资料;

现状主要仓储用地的布点、用地面积、性质。

4.城镇商业(含市场)现状及发展设想

5.城镇及周边区域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设想

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特色及旅游线路;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的布局、数量、等级;旅游客源数量及淡旺季分布

6.城镇居住设施

内容包括:各主要居住地段的分布,各类型住宅建筑的面积,居民住宅建筑质量、人口分布

7.城镇教育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班级数、师生人数

8.城镇文化娱乐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娱乐场所(影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性质

9.城镇医疗卫生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医院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等级

10.城市体育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11.城市宗教设施

内容包括:宗教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12.城市对外交通

内容包括:区域及镇区一级公路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及规划设想,公路现状及交通规划设想,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性质、交通运输手段,主要航道的等级、宽度

13.镇区道路及交通系统

内容包括:各条道路的路幅、横断面形式、公交线路条数及具体走向、公交站场位置及用地规模、公共停车场布点、用地面积,加油站布点、用地面积

14.镇区绿地系统

内容包括:主要公园、苗圃及防护绿地的布点、用地面积

15.镇区给水资料

内容包括:水源地点、水质等级、水源保护现状;现状用水量、供水普及率、供水压力;现状水厂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现状配水管网的分布、管径

16.镇区排水资料

内容包括:污水排放设施、地点、处理手段、污水处理率;现状污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污水处理设施布点、用地面积;雨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涵闸现状;镇区及周边地区现状水系

17.城镇供电情况

内容包括:现状日、年用电量(农业、工业、生活)、平均用电负荷、最高用电负荷;变电站布点、用地面积、等级;电网走向、等级

18.城镇电信情况

内容包括:电信设施及电信电缆(或电讯导管)的布置、走向;电信网点的布点、容量、用地面积;移动通讯、无线寻呼业务、公用电话服务;邮政网点布点、用地面积

19.城镇燃气情况

内容包括:现状用气量、气种、气源、气化率;现状输配气管网分布、管径

20.城镇防灾工程

内容包括:人防工程现状布置、设施;抗震防灾现状设施、措施;避震疏散道路;防洪、排涝的设施分布、标准;消防站、消防大队、消防栓等设施分布、消防装备,消防供水现状

21.城镇环境保护

内容包括:水源保护区,污染排放大户及排放量以及种类,大气、水体及噪声环境

评价,环境监测报告

22.城镇环境卫生

内容包括:各类废弃物量,废弃物收集、运输、排放、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状况,垃圾处理场、收集及中转站、果壳箱、垃圾箱(桶)、公共厕所的分布,环卫专用车辆及停车场、进城车辆冲洗站,其他环卫机构

23.名胜古迹及自然景观

5.镇村道路建设筹资工作实施方案 篇五

一、筹资对象

按各村(居)的社会人口进行筹资。

二、筹资标准及时间

按各村(居)社会人口每人100元标准进行筹资,镇直机关及个体大户可以捐资,多捐不限。

筹资时间:从20**年6月5日至20**年6月25日。

三、组织领导

为了搞好这次道路筹资,经研究,决定成立镇村道路建设筹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彭德平同志担任,副组长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建同志担任,成员由三套班子领导、驻村干部、村(居)支部书记组成,负责组织、实施、指导镇村道路建设筹资工作,解决各种矛盾及突发事件,各驻片领导作为所在片的主要负责人,驻村(居)干部和村(居)支部书记作为此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具体实施各村(居)的道路建设资金筹集,必须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

四、筹资办法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镇政府通过广播、宣传栏、宣传车等形式,走村串户进行广泛宣传此次道路筹资的目的、意义,使群众充分认识道路筹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村(居)要利用6号至7号两天时间把筹资任务分解到户到人,要开好党员干部大会,各组开好群众会,要把道理讲深讲透,使群众明白,争取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全体村组干部、党员、镇直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来认真对待此项道路筹资工作,为大兴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镇党委、政府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带头缴纳,以身作则,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各村(居)及机关学校三天时间内把未完成的人员名单送到筹资领导小组来,各机关一把手对本单位的道路筹资负总责,特别是中小学,要召开教职工会议,动员大兴藉的教职工要积极带头交纳,并通过他们向学生宣传道路筹资是势在必行的。

再次:各村(居)在镇村道路建设筹资工作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扒粮扒物等现象发生。对一些所谓的“钉子户”、“难缠户”,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通过多渠道进行动员,做好思想工作。

最后:道路筹资由镇财政设立专户、专账、专人扎口管理。各村(居)要将征收的款项当天全部上缴镇财政所,存入专户,严禁坐收、坐支现象发生,严禁白条及股金等抵兑道路筹资款。此次收款由镇政府出具统一票据。同时镇财政定期不定期地向镇人大汇报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严禁挪用道路资金。

五、奖惩措施

1、对此次收款过程中,出现坐收、坐支、挪用道路资金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将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

6.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六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第一章 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镇村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县(市)域城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确定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1.3 规划依据

1.3.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3.2城镇总体规划; 1.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范围

镇村布局规划以乡镇域范围(包括林场、农场)为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

第二章 镇村布局

2.1 镇村布局规划原则

2.1.1 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2.1.2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尊重地方习俗,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集聚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国家规定的行洪、泄洪区内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不得布局村庄。规划撤并的村庄不考虑新建或改建,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2.1.3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选址;保留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地方特色。

2.1.4 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规划保留村庄应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以维持基本设施条件为原则。

2.2 村庄功能和布局规划

2.2.1 村庄功能

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要积极引导向镇区集中。

2.2.2村庄人口规模

2.2.2.1 村庄集聚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村庄人口规模应该考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给的经济合理性。

2.2.2.2在没有地形地貌制约的情况下,有条件地区的村庄集聚的居住人口规模一般以不低于800人为宜,每个农业劳动力宜按15—20亩/人耕地考虑。丘陵山区、水网地区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应按照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庄集聚规模。

2.2.2.3 村庄人口规模既要坚持适度集聚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然村庄现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合理确定人口集聚规模。

2.2.2.4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框算村庄的居住总人口。

2.3 镇域工业规划

原则上村庄不得布局工业,现有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利于污

染的集中治理。

村庄现有工业已经形成规模并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结合镇级工业集中区统一考虑。

2.4 镇域开敞空间规划

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村庄选址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协调。结合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归并,对老宅基、废弃地及时进行复垦,以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和质量。

保护农村弱质生态空间,对自然湿地、野生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主要湖泊、水源地和其它生态敏感区等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禁止或控制建设活动。开发乡村游憩空间要统一规划、慎重选址,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等要求,合理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第三章 配套设施规划

3.1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

中、小学应按规划村庄布点,并与县(市、区)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衔接。

3.2基础设施

3.2.1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应按照县(市)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公路网,考虑规划村庄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细化镇村道路规划。

3.2.2 给水工程规划

适时推行区域供水,明确水源、增压泵站和输水管网走向。3.2.3排水工程规划

村庄排水体制一般采用合流制,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分流制。污水排放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行处理。有条件地区可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资源化处理设施、高效生态绿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或经污水干管送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

3.2.4 供电工程规划

根据县(市)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电力设施布局,控制高压走廊通道,确定村庄供电电源和至村庄的10KV主干线路走向。

3.2.5 电信工程规划

邮政服务网点、电信设施的布点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预留,相对集中建设。至村庄的通信线路结合镇村主要道路敷设。

3.2.6 广电工程规划

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至村庄的广播电视线路沿镇村主要道路敷设,原则上与村庄综合通信管线统一规划布置。

3.2.7 燃气工程规划

明确燃气气源、种类、供气方式,鼓励使用秸秆制气,鼓励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管道气的要明确调压站位置、规模、进村管线的走向和位置。

3.2.8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要求,合理确定生活垃圾村庄收集点和镇中转站的位置。

第四章 基础资料收集及成果要求

4.1基础资料收集

(1)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

(2)镇域土地利用现状;(3)镇域现状人口规模与分布;(4)镇域现状公共设施分布;(5)镇域现状基础设施及管网;(6)镇域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资料;(7)镇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8)镇域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0~1/5000。

4.2 规划成果要求

4.2.1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文本和图纸两部分。

4.2.2规划文本

(1)现状:简述地理位置、镇域土地利用现状特征、资源、村庄建设等情况,列表说明村庄组织(行政村、村民小组个数)、人口、面积。

(2)规划布局

确定村庄个数、位置,框算规模,并列表说明村庄合并方案。(3)配套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和江苏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有关规定、城镇总体规划要求,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布点。

基础设施规划:

道路交通,确定镇村道路走向。

给水排水,确定水源、区域水厂及输水线路、增压泵站、供水管线走向。确定排水体制,确定污水处理方式、尾水综合利用和排水管渠走向。

供电电信,确定村庄供电电源点位置,配电线路走向以及控制高压走廊通道。确定村庄电信模块局、邮政服务网点的位置。

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根据村庄选址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管线与村庄通信管线应统一规划布置。

燃气,明确燃气供气方式、种类,采用管道气的要明确调压站位置、规模、进村管线的走向和位置。

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生活垃圾村庄收集点服务半径以60米左右为宜,确定镇中转站的位置。

(4)附表

镇村布局规划汇总表。4.2.3规划图纸(1)现状图

图纸比例为1/10000~1/5000(镇域面积大或带形城镇,图纸比例可以采用1:20000),标明地形地貌、镇村用地、道路及设施分布。

图例:

(2)规划图

比例尺同上,确定村庄的选址、标明主要公共设施的布点。图例:

(3)基础设施规划图

比例尺同上,标明道路的走向、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走向、环卫等有关设施的布点。

7.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七

乡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紧密纽带, 是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转移的有效平台, 也是构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村庄作为中国广大农村的基层单位, 是中国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 其健康发展对实现“四化同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 镇村规划必须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 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各项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多头组织, 各自为战, 互不衔接的传统做法。通过“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方式, 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要求, 注重保持地理和文化特色, 切实做到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紧密衔接。

1“多规合一”的项目组织

多规合一涉及产业、国土、规划等各个编制部门。为保证规划的无缝衔接, 就必须采取一方牵头, 多方合作的管理方式, 采取大项目组管理模式, 一个总项目负责人统筹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在各个设计节点定时召开项目组统筹协调会, 做到各个子项目组信息共享, 理念统一, 步调一致, 内容衔接。真正实现了规划一张底图做到底, 彻底杜绝了规划多张皮的现象。

2“多规合一”的技术路线

在组织各项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如何统筹各规划, 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规划应坚持“产业规划是动力, 土地利用规划是保证, 城镇体系规划重统筹, 镇区规划重落地, 村镇体系与村庄规划重实际”的编制原则。从产业规划入手, 合理确定乡镇的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展项目, 并在城镇体系与镇区规划中, 在用地空间上加以落实。与此同时, 在确定城镇规模与用地布局上, 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衔接。美丽村庄体系与村庄规划上, 应严格以产业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为依据, 做到村庄产业发展是根本, 紧密结合村庄发展实际是基础, 实际指导意义是重点。

3“多规合一”规划实例——潘家湾镇“四化同步”规划

潘家湾镇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承接地,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畈湖工业园的快速发展, 未来交通区位的极大改善、潘家湾港区和咸嘉嘉新城的发展为潘家湾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 潘家湾现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多方发展诉求下镇域功能结构面临重新定位;产业发展失衡, 现有产业亟待提升;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 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分散、带型的村镇布局不适应未来集聚式、大规模的发展趋势;旺盛的用地需求下, 用地指标捉襟见肘等。

由此可见, 潘家湾面临的问题是产业提升、村镇体系重构、城镇建设、土地控制、村庄发展等多项规划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传统的各项规划各自为战的编制方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将潘家湾镇作为湖北省2013年“四化同步”试点, 采取多规合一的规划方法, 对解决潘家湾未来的发展问题, 有着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特殊意义。

3.1 从城镇发展活力入手, 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作为“多规合一”规划的先导

产业化是实现城镇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因此, 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应成为“多规合一”各项规划的先导, 首先进行研究和编制。

潘家湾镇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承接地, 畈湖工业园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万亩蔬菜基地、竹柳基地的发展也呈现可喜的局面, 特别是未来潘家湾港区和咸嘉新城的建设, 势必会对潘家湾未来的产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同时, 潘家湾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集中体现在:农业大而不强, 特色不足, 工业层次偏低、小规模企业多, 大型企业少、技术优势企业多, 高新技术企业少、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多, 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少;科技教育投入强度偏低, 难以集聚高端人才, 产业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在这种前提下, 如何整合各项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城镇产业集群, 带动全域经济的发展, 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此, 规划提出了“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坚持环保、集约、高端、高技术方向, 壮大新型特色工业, 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工业撬动战略和“以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园区跨越发展, 推进一镇双心的镇区发展, 以镇区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城联动战略 (见图1) 。

在各产业发展上, 规划结合发展实际, 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项产业发展,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 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同时, 为保证规划的实施性和引导性, 在规划中落实了近期项目库, 用以指导产业发展。

3.2 以实现“四化同步“为目标, 统筹村镇发展, 重构村镇体系

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在城镇空间上加以落实, 城镇体系规划应在满足产业发展和城镇化需求的基础上, 调整镇域村镇体系, 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目标、明确村镇职能结构, 统筹各项用地规模与布局, 构建镇村一体统筹发展的总体格局, 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战略目标。

潘家湾现状镇域城镇化水平仅为15.18%, 镇域内村庄多沿道路、河流建设, 各村庄发展不均衡, 村庄建设良莠不齐。传统农村分散式布局对农业的依赖性很高, 经济发展缓慢。存在着村庄集聚度低, 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镇村发展受限;各村庄发展水平不均, 镇村建设缺乏统筹性等问题。

根据产业规划, 潘家湾镇未来面临各项产业飞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势必会吸纳村庄人口向镇区和产业区快速聚集, 从而带来镇域层面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此同时, 畈湖工业园的快速发展和未来咸嘉临港新城的建设也会对镇域内镇区和村庄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 潘家湾镇域镇村体系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 镇村体系必然面临结构和功能性的重构。

因此, 在镇村体系规划中, 规划提出了“咸宁门户、临港新城、活力潘湾”的城镇定位, 在城镇发展上, 提出了“区域协调、三产联动战略、产城互动、城乡统筹、智慧化”五大发展战略。在城镇空间布局上, 沿武赤公路形成串珠式空间形态;依托工业园区、咸嘉新城形成“一镇双心空间结构”, 依托原有镇区和畈湖工业园形成潘家湾镇区组团和红光社区组团, 积极引导镇区周边村庄向镇区集中, 大力提高镇域城镇化水平 (见图2) 。

在城镇用地规划上, 与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紧密衔接。在农业产业用地布局上, 形成五彩观光大道、滨江生态产业区、休闲观光农业区、现代农业产业区、生态水产养殖区“一道四区”产业用地格局, 重点发展特色蔬菜、花卉、水产养殖、水稻、竹柳等产业。在工业用地布局上, 在畈湖产业园、港口中心形成两大工业产业区;在商贸服务产业用地布局上, 形成综合服务基地、综合服务中心两大服务中心。

3.3 产城融合, 构建“一镇双心”镇区总体格局, 突出镇区带动镇域“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核心作用

城镇是带动镇域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农村生活服务圈的中心。镇区规划应在产业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 合理确定城镇职能、性质和规模, 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明确城镇各项用地布局, 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 带动全域协调发展。

潘家湾现状镇区位于镇域南部, 潘家湾现状镇区与镇域的地理关系、未来咸嘉临港新城的建设限制、畈湖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 要求镇中心区域的功能应进行外溢, 形成围绕不同功能区的双核发展模式, 即秉承“产城融合”的理念, 着力打造红光社区作为潘家湾的另一功能性核心。

南部核心潘家湾中心区位于潘家湾现状镇区, 作为整个镇域的服务型主核心, 是咸嘉临港新城未来港区建设的服务功能配套区, 作为咸嘉新城的重要组团, 为潘家湾整个镇域提供综合服务功能、生活居住功能。

在用地布局上, 潘家湾中心区形成“一心、一轴, 三带、三区”的功能格局。重点考虑与咸嘉临港新城和未来潘家湾港区用地的衔接和互动, 强化港口与咸嘉临港新城的联系, 突出镇区中心服务核心地位 (见图3) 。

北部核心红光社区作为与畈湖工业园产业相融合作为潘家湾镇的功能性次核心, 是畈湖工业园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区, 并依托产业发展的形成相对应的高端服务中心。同时, 红光社区承接镇区部分服务功能。

在用地布局上, 红光社区形成“两轴、三中心、四组团”的整体结构。重点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与畈湖工业园的共享和互动, 强化红光社区对畈湖工业园的服务配套功能, 突出产业服务组团作用。

3.4 强化指标控制, 实现土地利用规划与各规划的无缝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主要依据, 也是保证村镇建设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之一。长期以来, 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规划和建设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问题, 在土地利用规划每每遭到突破的同时, 也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的发展。因此, “多规合一”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就必须在保证镇域用地总体指标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村镇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实际需要, 将村镇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加以落实, 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 (见图4) 。

潘家湾现状用地存在着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分散, 土地利用集约不够;建设占用耕地与保护耕地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比重偏低;生态环境变化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规划秉承多规协调原则, 体现多规协调理念, 充分协调整合城乡规划、镇村规划、产业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原则, 妥善处理好镇村规划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加强镇村各类用地建设规模控制, 避免无序扩张。在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前提下,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全面展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合理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大幅提升建设用地集约总体水平, 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 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各类土地资源, 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形成资源节约、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保证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最大化。

3.5 突出“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 编制美丽乡村体系与村庄规划

乡村是城镇存在的基质, 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也是实现乡镇“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 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 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四化同步”背景下, 规划注重城镇发展的同时, 也应注重广大乡村与城镇一体化统筹发展的研究。因此, 编制切合农村实际的美丽乡村规划和村庄规划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美丽乡村规划与村庄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改革创新, 整合资源”“城乡融合, 服务均等”原则, 重新整合资源, 重塑村庄特色, 并在有条件的村庄着力打造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农村社区。

潘家湾镇村庄布局呈现择水而栖、沿路而兴、以镇为核心的布局特点, 村庄发展不均衡。镇区、畈湖公园周边村庄受镇区、工业园吸引力明显, 沿路村庄发展较为充分, 东部沿水村庄则以传统农业为主, 发展较为缓慢。村庄形态也多呈带状分布, 布局松散。

针对以上情况, 规划提出从“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三方面, 按照扩大型、提升型、迁移型三种类型, 采取不同措施, 打造美丽乡村规划体系。

3.5.1 突出村庄活力, 打造生活美

经济持续增长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是实现村庄生活美的有效途径。村庄产业发展是提升村庄活力的根本,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是保持村庄活力的关键。规划通过构建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村庄生产生活全面提升提供有力支撑。规划提出“五彩 (彩虹) 观光大道”农业空间布局模式, 同时根据农业种植物种提出“滨江生态产业区、休闲观光农业区、现代农业产业区和生态水产养殖区”四大经济片区。在此基础上, 大力发展农产品商贸物流产业, 提升产业品质, 完善产业链条, 保证村庄可持续发展 (见图5) 。

规划强化农村生活服务圈的理念, 采取分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模式,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分三级设置, 按村庄村庄配置各项服务配套设施, 强化社会服务、医疗卫生和养老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村庄公共服务网络。

3.5.2 突出田园特色, 打造田园美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四季变换的田园景观组成的景观体系是村庄田园美最直接的体现。美丽乡村应当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留得住乡愁”。突出田园特色, 就必须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自然资源, 展现村庄魅力 (见图6) 。

潘家湾镇域村庄自然环境以星罗密布的水网最为突出, 水稻、蔬菜、花卉、苗圃、莲田等种植呈现出四季的不同景观, 展现村庄最原始的美景。

规划通过对自然湖泊、长江流域、人工沟渠、自然河道、池塘等不同的水体和水稻、蔬菜、花卉、苗圃、莲田进行梳理, 营造村庄外部环境;通过保留原有沿河而栖、以池塘为中心空间特色和肌理, 大力发展房前屋后庭院经济等方式, 营造村庄内部环境, 打造水乡特色田园风貌。

3.5.3 以村庄风貌、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入手, 打造村庄美

完整的空间布局、和谐的整体风貌和统一协调的建筑风貌是村庄美最直观的体现, 而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整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构建宜居村庄的重要途径。

规划从村庄整体风貌、院落空间模式、建筑风格、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农房、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了完善的规划策略与措施 (见图7、图8) 。

3.5.4 以村庄建设导引为重点, 有效指导村庄建设

村庄建设有别于城镇, 有其特殊的规律, 农村居民的建设应以村民自发主动的自我更新为基础。

因此, 规划采取引导为主的规划思路, 根据不同的村庄类型, 从村庄美、生活美、田园美三方面对村庄建设提出详细的建设导引。特别是结合荆楚风的研究, 提取地方建筑与空间特色, 提出了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和建筑风格导引, 用以指导村庄建设 (见图9) 。

3.5.5 注重项目实施, 突出近期实施计划项目库编制

村庄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 逐步完善的过程。村庄规划内容能否顺利实施, 涉及多方面影响因素:村庄集体及个体家庭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村民生产生活问题的难易急缓、产业发展水平。规划结合村村庄建设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村庄近中、远、分期建设安排。特别强调近期项目库的编制。

规划从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为突破口, 提出近期建设计划项目库, 用以指导村镇近期建设, 实现以公共带村民的村庄建设目的。

4 结语

“多规合一”是实现城镇“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前提和保障, 真正实现“多规合一”需要从规划编制组织体制、编制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潘家湾镇四化同步规划在“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方法上做了一些很不成熟的探索和尝试, 相信随着“多规合一”工作的不断推进, 通过各方积极探索, “多规合一”的组织方式和编制方法也会趋渐成熟, 必将对实现乡镇“四化同步”发展起到积极而又深远的推动作用。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潘家湾镇城镇体系规划 (2014-2030) .2014.

[2]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潘家湾镇产业发展专题研究.2014.

[3]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潘家湾镇镇区规划 (2014-2030) .2014.

[4]湖北省土地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北省潘家湾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4-2020) .2014.

[5]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潘家湾镇美丽乡村体系规划 (2014-2030) .2014.

8.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八

我镇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打造“平安金石、和谐金石、富裕金石”所出的实招,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镇村干部队伍在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领导我镇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此,只要我们在“德、才、廉、实”这四个字上下功夫,就能有效地转变我们的工作作风,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心得。

德是前提。要做一名老百姓称颂的干部,先要学会做人,高尚的品德是领导干部必备素质。除此之外,就是要讲政治,其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否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时时事事坚决执行党委政府的决议、决定,维护党委政府的核心领导地位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若具备了高尚的政治品德,工作起来就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是基础。才主要包括才识、才能和才学三个方面。才识,即有胆、有识,有科学预见的眼光。一个有战略头脑的干部,就能通观全局,善于进行纵横比较。在工作中能做到,善于辨别是非真伪,善于抓住工作和职责范围内的关键性问题,善于分析客观环境,争取工作的主动。才能,即能力和技能。作为一个干部,应具备良好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逐步培养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等。才学,指学问、知识。这是才识、才能的基础。知识渊博,可以转化为高超的才能。然而要把知识转化为才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善于运用书本知识。这样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锻炼出来的能力,方称真才实学。除了这些才能,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干部最重要的才能和首要素质。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金石需要创新,加强镇村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学习型社会也需要创新。我们不仅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必须成为创新的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容忍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带头创新和推动创新,担负起时代和事业赋予自己的领导责任。

廉是保证。公生明、廉生威。公正清廉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各级干部的起码要求。廉在古今中外都是最影响人格人品的因素之一,修身立德就是克制私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如何防止权的滥用、利的诱惑、名的干扰、势的压力,每个领导干部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古人云:“官正民服、官直民从、官曲民忧、官败民怨”。在当今,反腐倡廉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一个领导干部守廉洁、树廉威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正气;要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思想;要有艰苦朴素、量力而行的节俭精神,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9.镇村养护管理合同 篇九

甲方:十字镇人民政府

乙方:村民委员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村内道路的养护管理,维护集体群众的利益,保障乡村道路的畅通,双方签订以下养护合同。

(一)责任

一、甲方负责全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计划的制定、监督、检查、考核,乙方落实村内道路养护管理工作,按上级规定负责农村公路“一事一议”筹资报告的批复,负责协调农民道班班长和农民养护员工工资待遇的办理和发放。

二、乙方负责村内道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负责按上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开展“一事一议”筹资,并将使用情况张榜公布;负责组织群众开展投工投劳、突击整修村内道路;添置必要的机械和工具;制定公路“村规民约”和养护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养护质量,保障道路完好通畅。

(二)绩效

村内道路的养护管理乙方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已经建成通车的水泥路、油路应保持整洁,单边路肩培土宽为70cm以上,路面无坑槽和断裂,沟边按4:4:12标准开挖。

二、安装控制墩,严禁超限超载和大吨位的车辆行驶村内公路,安排专人负责看守控制墩,发现损坏公路的行为应该立即向甲方报告并阻止和保全证据。

三、加强村内道路日常养护管理,按四公里配一名农民养护员的标准配齐人员,检查督促农民养护人员每天按时出勤、出工、出力,安排每天工作量,并填写养护管理日志,每周检查养护任

务落实情况。

四、村内道路应达到“路面平坦无坑草槽断裂;路肩平整无高草车撤;路基坚实无沉陷坍塌;边沟桥涵无杂草堵塞;各类警示物无歪斜丢失”。

五、行政村农民道班管理应达到“五有”。即:办公有房子,道班有牌子,管子有尺子,思想有位子,投入有款子。

(三)奖惩制度

一、甲方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检查乙方养护工作,检查结果纳入年终行政村全面综合考评的一项内容,作为评选评优的依据。

二、乙方在日常养护、日常管理、路容路貌和一事一议筹集资金方面检查合格的,按规定发放农村公路平均补助资金;成绩优异并取得前三名的在享受平均补助的基础上,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工作较差,评为后三名的,补助金扣发50%。

三、农民养护员不能正常坚守岗位,不按时出勤上路养护的,旷工一天扣除20元,每月旷工三次以上扣除当月工资,全年累计旷工15日以上者,取消农民养护工资格,取消办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

四、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县农村公路局一份,共同遵守。

甲方:乙方

10.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十

1 基本情况

中山市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中南部, 下设19个镇、5个区, 为不设县的地级市, 常住人口260万。有政府办的公立医院29家, 其中三甲医院3家, 二甲医院3家。全市24个镇区的26所镇医院 (乡镇卫生院) 对各自辖区的2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近100家的农村卫生站实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 为全市近400万的常驻人口和外来人口就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2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主要做法

2.1 全面部署, 逐步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管理

2.1.1 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背景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名存实亡”, 广大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主要是农村卫生站) 的旧有运作机制被打破, 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未得到有效的管理, 致使大部分机构设备设施简陋破旧, 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业务知识陈旧,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停滞不前, 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上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病人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 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生存困难。与之相反的是镇医院 (乡镇卫生院) 抓住了发展机遇, 借着改革春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在医院规模、设备设施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与基层农村卫生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 使患者都集中到医院看病, 从而资源再度集中到医院, 使本来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到达基层医疗机构。而因为基层医疗卫生网底的萎缩和不健全, 也造成了诸如公共卫生服务等的公益性工作不能很好的落实。如何尽快地改变这种状况,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就成了迫切面临解决的问题。

2.1.2 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过程

中山市政府、市卫生局为了促进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保障和提高广大基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 在2000年9月25日出台了《中山市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通知》, 正式开始了对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尝试。改革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先在条件成熟的镇区试行, 条件成熟一个推行一个。在推行期间, 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调整和完善一体化内容, 并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列入了镇区政府的各项工作考核内容。经过近10年的努力, 目前, 全市公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2.1.3 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内容

第一, 从业人员的一体化管理。首先, 将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符合资格的从业人员作为镇医院的聘用人员继续聘任使用, 并享有养老保险等相关福利, 享受镇医院受聘人员待遇, 从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这忧, 继续安心工作;其次,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并轮流到镇医院进修, 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稳定的提升, 业务知识得以及时更新;再次, 大量镇医院高学历、高素质、能力强的人员轮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充实了基层机构人员队伍, 提高了整体的服务质量水平;最后, 由镇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为卫生站配足护士、药剂师、检验人员等卫生技术人员, 使医疗安全和质量得到了保障。通过上述的措施, 既维持了原有人员队伍的稳定, 也使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镇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延伸, 在业务、政务、财务、药品等方面全方位接受镇医院的管理。作为镇医院实际上的外派科室, 将镇医院的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等内涵建设延伸到了基层机构, 使之在业务开展和诊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了规范的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也杜绝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了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三, 镇医院按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统筹规划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并在镇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加大农村卫生服务网点的建设, 配置相应的现代化诊疗设备, 合理地利用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公共卫生服务等公益性服务得到最好的发展, 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健全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 设备设施由镇医院统一进行更新配置, 药品由医院统一招标采购和配送, 也保障了农村卫生站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逐步缩小了与镇医院、市级医院间的差距。

2.2 结合实际情况, 城乡统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2.1 与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有机结合。考虑到中山市经济较发达, 城镇化进程快, 城乡差距小, 中山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从2000年发展之初就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 并与推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相结合, 首先在市属的26所镇医院加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 然后逐步将条件成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纳入一体化管理的前提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2.2 明确镇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镇医院的院长同时兼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 在镇医院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科, 作为一级职能科室, 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同时将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镇医院的年终绩效考核。

2.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镇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外派科室, 在镇医院的统一协调和支持下负责完成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3 积极利用各方资源, 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3.1 借助人大和政协的力量,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2007年, 市人大将《加强农村 (社区) 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议案作为一号议案并作为市十三届人大的唯一大会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同时市政协也将《加快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作为政协的重要提案交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 很快出台了实施方案, 通过市镇村三级政府财政, 加大在社区卫生服务上的投入, 从房屋建设、设备配套、人员培训和大医院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 全面推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基本上完善了中山市基层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

2.3.2 通过与社保部门共同努力, 从2008年开始, 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中山市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 而且保险只限于镇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报销的额度也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 报销比例达到八成, 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网点就医。

2.3.3 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合作, 将在社区应建的项目诸如康复站等的机构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 同时, 相应的资源也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和完成其工作任务。

3 成效

3.1 中山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以镇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骨干, 边远地区保留的少数卫生站为补充的新型基本医疗卫生网络已形成, 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全面实行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建设投入、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都有了可靠的保障, 使机构具备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要和完成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

3.3 以镇医院作为主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撑, 从而充分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为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8年, 中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数占全市总门诊人次数的比例已达到了74.9%。

11.镇村干部管理办法(新) 篇十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不断激活村干部队伍活力,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安义县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关于调整村干部职数设臵提高村干部待遇的意见》(*发【2012】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村干部任职条件

1、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思想政治素质高。

2、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党在农村各项任务的完成。

3、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乐于奉献,关心群众,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和威望。

4、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能致富。

5、思想解放,有开拓创新精神,发展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的村级事务管理协调能力,能够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6、一般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能记民情日记,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

7、村党支部书记年龄一般在45岁左右,身体健康。新进班子成员不超过45周岁,妇女专干不超过40周岁。

8、村干部能以主要精力处理好村级事务,一次外出不能超过两个月,全年外出时间不能超出5个月。

对不符规定要求的,办理退休及依照规定辞去其职务。

二、村干部工作职责

9、宣传和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10、领导和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不断提高依法治村的水平。

11、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和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2、积极引导群众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特色致富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3、制定符合村域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14、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

15、自觉接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认真完成镇党委和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并积极配合协助上级部门在本村开展工作。

16、村党支部委员和村委会委员,每年深入农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时间累计不少于50天,撰写成民情日记,每年到村委会办公时间不少于120天,每周一的9:00-11:00点为村干部集体议事办公时间,由镇包村同志一同参会。

三、村干部职数设臵

17、村干部的职数设臵,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以村定员,按各村人口规模设臵。其中,村人口2000人以下的村设村干部3人,具体设臵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兼文书;2000人(含2000人)至4000人设臵村干部4人,具体设臵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会计兼文书;4000人以上的村设村干部5人,具体设臵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会计兼文书(各村人口数以公安局户籍报表为准)。

18、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提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身兼”,村“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坚决杜绝超职数配备村干部,提倡共青团、妇代会、治保会、调委会、民兵等组织干部由村干部兼任。对现有干部超职数的村,采取自然减员的办法逐步解决。

19、各村要尽量配备一名女干部和一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

四、村干部选拔任用 20、村干部的选拔任用,镇党委按照“严把入口、敞开出口”的原则,严格对候选人资格进行审查,教育和引导党员和群众真正把政治坚定、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来。

21、村干部选拔主要采取“两推一选”和依法选举的方式进行。特殊情况下,村党支部书记可由上级党组织通过委派、公开选拔等途径产生。

22、村党支部成员实行“两推一选”,即村党支部成员出现缺额或需要调整时,镇党委通过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的方式产生初步人选,然后召开全村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正式人选。

23、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通过召开选举大会,实行差额选举,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选票,且得票多的候选人当选。村上有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镇政府在收到罢免要求30日内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

24、村“两委会”成员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应当及时进行换届选举。村干部可以连选连任,一般应保持村主要干部的相对稳定。每次村干部调整后,镇党委会及时将调整名单上报县委组织部基层办。

25、大力选拔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能人担任村干部,积极开展“找能人、请能人回村任(兼)职”活动,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26、加强村后备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拓宽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渠道。有计划地从退伍军人、返乡务工人员、致富能手、个体户、经济能人、产业带头人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有能力、有文化、有技术、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群众拥护的年轻人担任村干部。镇党委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按现职1:1的比例选配,动态管理。后备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对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干部,及时通过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

五、村干部教育培训

27、村干部的培训实行分级负责制。集中教育培训一般每年进行4次,每次不少于2天。书记、主任参加县委组织部、民政局和县委党校的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党委定期组织村干部参加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支持和鼓励村干部参加自考、电大、党校、函授及高等院校学习,获得国家承认大专以上学历者,书记和主任凭毕业证由县财政局给予适当的一次性奖励,其他村干部从村转移支付中给予适当的一次性奖励。

28、培训内容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能的培训,以及必要的农村政策、法律法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培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成为经常化教育的主要平台。

29、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发达村实地学习考察。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专题报告会、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培训。

六、村干部考核监督

30、考核要坚持中心工作考核与季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品德、工作实绩、工作态度、廉洁自律、群众公认等方面对村干部进行综合考察、鉴定和评价。

31、考核采取个人述职、集体谈话、民主评议、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德,要考核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能,主要考核基本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勤,主要考核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绩,主要考核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廉,主要考核廉洁自律和廉政建设情况。

32、对村干部考核的等级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其中优秀等次为20%,称职等次为60%,不称职等次为20%(考核特别优秀的村可不评不称职)。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奖惩、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

33、认真落实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逐步建立任前廉政谈话、任前施政承诺、诫勉谈话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质询听证、民主评议、离任审计等监督制度,强化对村干部的组织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

34、规范“一事一议”程序,保障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由村干部向村民大会述职,接受群众评议。

35、大力推行村级事务“三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群众参与党务、村务、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1)党务公开:重点公开村党组织的工作目标、服务承诺、发展党员、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等内容;

(2)村务公开:重点公开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计划生育指标、扶贫救灾款物发放、群众对村干部评议结果等事项;

(3)财务公开:重点公开村上各项资金收入及其支出使用情况、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臵等情况。

七、村干部待遇保障

36、根据《**县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村干部工资列入财政预算,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月工资补贴不低于650元,其他村干部不低于500元。

37、村干部工资补贴分为基本工资补贴和绩效工资补贴两部分,基本工资补贴占月工资总额的50%,绩效工资补贴占月工资总额的50%。绩效工资补贴部分,根据村干部的年终总评考核结果进行:考核为优秀等次(测评分在95分以上或排名前20%)的村干部,绩效工资补贴100%发放,称职的(测评分在75-94分之间或排名在前21%-80%),绩效工资补贴90%发放;不称职的(测评分在75分以下或排名80%以后),绩效工资补贴按50%发放。由镇提出绩效资补贴发放意见,经镇财政所从各村的转移支付中统一拨付,发放进个人工资折子。设立奖,以村总评为依据,90分以上的为一等级,所属村干部每人奖800元,80—89分为二等级,所属村干部每人奖700元,70—79分为三等级,所属村干部每人奖600元,70分以下的为四等级,所属村干部无奖。

八、村干部激励奖惩

38、对成绩突出、群众拥护的村干部,镇党委会大力进行宣传表彰,给予鼓励和奖励;对村干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会予以关心和照顾。对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构成违法犯罪的,要依法严惩。

39、镇党委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村干部评选活动,次年初进行表彰。

40、按4%的比例,通过年终考核,在全镇范围内评选出的优秀村干部,每人给予800元奖励。

41、评选优秀村干部条件

(1)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思想政治觉悟高,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乐于奉献,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2)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所在村被县上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且达到示范村考核标准;项目建设优势明显,有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

(3)“两委会”班子坚强有力,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突出。

(4)无大的刑事治安案件,无群众越级集体上访,无安全事故发生,农村和谐稳定。

(5)本人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所在村计划生育各项质量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42、村干部有下列行为者,由镇党委进行谈话诫勉,直到按法定程序进行调整或罢免。

(1)思想保守,工作平庸,缺乏闯劲的;

(2)以权谋私,侵犯集体和群众利益的;

(3)贻误重点工作或中心工作的;

(4)连续三年未发展党员、又无正当理由的村党支部书记;

(5)工作造成重大失误、群众反响强烈,民主评议或年终考核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二的;

(6)外出打工、不参与村上工作连续在三个月以上的;

(7)五分之一以上村民联名要求罢免的;

(8)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43、村干部违法乱纪的,要坚决予以查处,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逐步解决部分优秀村书记离任后的待遇问题 为调动和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农村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建立解决部分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离任后待遇问题的工作机制,即每年在全县现任村党组织书记中评选出5名任职时间长,在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等方面工作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优秀人员,使其离任后享受特殊的生活补贴政策。

44、条件:①所在村达到市级以上“五个好”村党组织要求,村“两委会”团结和谐、议事规则健全,党务、村务公开及时,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监督规范化、民主化;②所在村主导产业明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县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或连续三年增幅达到30%以上;③所在村“升级晋档”一类村或新农村建设五星村,村容村貌整洁,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④所在村近3年内无重大刑事案件、安全责任事故和群体性越级上访,全村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下,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⑤本人连续任村干部20年以上,其中连任书记6年以上,威信高、工作成效显著,群众信任度测评满意率达到80%以上,在廉政方面无问题。

45、名额:原则上每年确定5名,自2012年起实行。

46、补贴标准:离任后每月补助800元,由县财政列支。

47、评选办法:每年采取乡镇申报、分片联评、群众评议、组织考察、会议审定、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

48、发放办法:所评定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离任后由县委组织部审批,所在镇党委负责按月发放。

上一篇:龙庆乡中心完小少年宫副主任工作职责下一篇:淳朴的乡村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