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2024-08-02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精选8篇)

1.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篇一

重庆梁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

重庆梁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走出了一条合理统筹城乡综合配置的新路。

“乐胜范本”——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的重要载体,也是梁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自2008年正式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以来,梁平共启动34个集居区规划建设,建房户1573户,建筑面积25.6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5.24万平方米,居住人口4990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龙门镇乐胜集中居住区是梁平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典型范本,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北京大学城乡一体化课题组曾经对其作了专门的采访和调研。

乐胜农民集中居住区位于龙门镇乐胜村1组,紧邻原拱桥乡场镇,一期规划占地面积55亩,设计入住250户1000余人,绿化占地1.05万m,建筑密度36.4%,绿化率27.3%,容积率1.28,建成后将达到宜居社区标准。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建设,集居区已初具规模,路、电、水基础设施齐备,公厕、垃圾站、综合门诊、公共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广场、农贸市场等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还争取引进民办幼儿园和超市一个。已签订入住协议的农户有150余户600多人,80%以上房屋主体工程完工,60多户已迁入新居。

“乐胜范本”作为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有益探索,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准确把握定位,合理规划。龙门镇打造乐胜农民集中居住区,旨在将集居区与原拱桥乡场镇紧密结合,成为原有场镇的重要功能区,并最终将这个片区建设成龙门镇的经济副中心。由于目标明确,乐胜集居区的建设土地转让思路清晰、规划合理。

二是打破地域限制,科学选址。乐胜集居区选址于乐胜村、河龙村、沙井村、拱桥村的结合部,可方便四个村的群众入住;当地周围为环形浅丘,集居区位于小盆地中央位置,农民入住、耕作两相宜;借助原拱桥场镇的“余威”,还可辐射周边的明达镇尖峰村、城北乡大长村、文化镇齐发村,可谓一举多得。

三是充分发动群众,有效造势。乐胜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程中,镇、村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同不同意建、怎么建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阐明建设集居区的好处,形成一致共识。规划形成后,及时向群众公布,并在龙门场镇、拱桥场镇、集居区建设工地等醒目位置,制作大型规划效果图,让村民提前看到未来家园的样子。由于工作到位,措施及时有力,乐胜社区建设实施一年多来,无一户村民上访。

四是补偿地力级差,合理置换。乐胜村同乐胜村1组签订协议,通过土地置换、适当补偿获得集中建设用地。对乐胜1组因建设用地而重新调配土地的农户(宅基地复垦后的土地)按每亩1.5万元予以地差等级补偿;对因经商或外出务工等其它原因不愿承包耕地的,则在其向集体经济组织出具书面放弃承包耕地承诺书后,一次性给予每亩2.5万元的资金补助。

五是多种方式并用,建设创新。在乐胜集居区建设土地转让中,创造性地同时运用了多种建设方式,如:镇村联建、村村联建、村组联建等。

六是各方主动参与,全面扶持。乐胜集居区规划建设进程中,县委办公室、县发改委(统 1 2

筹办)、县建委、梁平供电分局等单位主动参与、积极奔走,大力扶持。龙门镇党委、政府实行“一套班子、一把尺子、一个声音说话”,将乐胜集居区建设确定为“一号工程”,成立了乐胜集居区建设领导小组,直接代表镇党委、政府协调国土村建、派出所和相关村委会工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七是确保占补平衡,积极复垦。复垦是集居区建设的扫尾工程、硬骨头工程,也是集居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工程。为此,镇、村两级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复垦。凡入住社区的居民必须与乐胜村委签订原宅基地复垦协议,明确复垦时间和面积。由于方法得当,措施有力,目前龙门镇已规划复耕130余亩,实现复耕35亩。

八是增强后续动能,产业联动。龙门镇按照“一个好的产业带动,一个好的承包大户,一个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一个好的栽植队伍,一个好土地转让的管护制度”的思路,加大竹产业的发展力度,组建了竹产业专业合作社,争取在两年内将乐胜集居区建成梁平最大的竹制品交易市场。同时,还将乐胜集居区定位为龙门镇农副产品交易副中心,积极争取项目扶持社区居民规模养殖水产、水禽等。

屏锦路径——创新镇、村两级土地流转联动模式

与“乐胜范本”相映成辉的是在土地流转联动模式方面卓有成效的屏锦路径。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建设,梁平县的屏锦镇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创新镇、村两级土地流转“超市+连锁店”的联动模式,在镇里设立土地流转超市,在村里设土地流转连锁店,搭建起了土地流转中介平台,为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找到了一条路径。

具体做法是:设立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镇里设立土地流转超市,在村里设立土地流转连锁店,两级服务组织都建立专门的办公场所,在管理和服务中不收取任何费用。镇土地流转超市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建立流转信息档案,发布供求信息,组织转出和接入方洽谈以及合同的签订,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和合同备案制,监督双方履行合同,协调解决土地流转纠纷。为预控土地流转风险和规范流转程序,特别强化土地流转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土地流转风险预防保障制度》和《土地流转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以规定严格的土地流转程序,即:土地转出方(供方)与土地承租方(需方)分别在镇土地流转超市登记,发布供需信息,如面积、位置、用途、年限、使用方式等,然后镇土地流转超市根据掌握的信息,按照尊重双方意愿,坚持有偿原则,安排双方到服务大厅见面洽谈;若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并按相关程序,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对此备案。镇土地流转超市负责监督村土地流转连锁店,到村土地流转连锁店登记的土地流转供需方必须到镇土地流转超市办理相关手续。

村土地流转中心则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土地流转,具体服务内容是:登记供求双方信息,并根据信息召集双方见面,若双方有意愿,便带领双方到镇土地流转中心,按照土地流转相关程序,办理相关手续。目前,屏锦镇已在万年、新和、腰塘、四方、龙河5个村建立了村级土地流转连锁店,办公地点设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由村支书、主任、文书负责。

屏锦镇镇、村两级土地流转“超市+连锁店土地转让”的联动模式,受到全镇老百姓的欢迎。业主熊涪平以22.8万元取得了龙河村3000亩土地20年的使用权,他准备把1000

亩土地用来栽竹子,把2000亩土地用来搞旅游开发。万年村村民唐信凡则把2亩的土地流转给业主,集中发展100亩蔬菜产业。

现在很多农民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乐意交出土地的使用权,让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自己则靠地租和务工来增加收入。屏锦推行“超市+连锁店”的方式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是对农村土地流转一次较好的尝试,到目前为止,已成功流转耕地、林地1.4万亩,全镇土地流转率达到18%,逐步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效益,从而实现了供需双赢。下一步屏锦镇准备在19个村设立土地流转连锁店,力争2010年,全镇土地流转率达到40%。

梯度转移——大观镇与蟠龙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民间自发梯度转让

大观镇与蟠龙镇毗邻,但两者地势条件相差较大,农户的民间自发梯度转移自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出现,目前,由大观镇迁至蟠龙镇老林村的农户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方式

一、房地同时流转。蟠龙镇老林8组的颜春燕,一家三口,从事个体运输,因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全家户口迁出本村,原一楼一底砖混结构房屋空置(通水通电话)。大观镇建丰村5组的尹祖国,一家6口,因居住于山坡,且不通水不通公路,生产生活十分不便,早有迁出大观镇的意愿。经亲戚介绍,尹祖国与颜春燕达成协议,于2003年以3.28万元购买其住房(含园场地和承包地),由颜春燕负责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与村组协调土地承包权转让等相关事宜。颜向村里交了2000元,向组里交了600元,由村、组牵头组织全组社员集体讨论,80%以上的村民签字、盖章同意尹家3人入户,承包原颜家的土地(5分田/人,3分土/人),其余3人户口迁至蟠龙镇街道,房屋过户手续也于2004年顺利办理。尹以1200元卖掉了原大观的房屋,所有承包地交回集体,全家迁入老林8组。入住后,尹家与邻里关系融洽。

方式

二、仅承包土地,并划拨宅基地。大观镇安乐村2组刘瑞国,一家5口,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迁入蟠龙镇老林村12组。刘向12组集体经济组织上交了15000元入户费,组长召集全组社员民主表决并获多数通过,同意土地转让3人落户迁入本组,因有机动地,村里按当时人均土地承包面积拨付了承包地。刘用部分承包地私下与村民置换作为宅基地,自费修建了住房,并办理了相关手续。现刘家经商,生活条件较为宽裕。

方式

三、仅落户。大观镇张光强,1家3口,于2003年落户老林10组。向组里面交了15000元,仅办理了落户,因第二轮土地承包刚结束,未获得土地,未修建房屋。村组承诺,若土地进行调整,必优先考虑张家,现全家外出打工。

综上所述,重庆梁平县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范本突破,镇、村两级土地流转联动模式创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民间自发梯度转让为方法拓展,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较为典型的示范作用。

来源于土地资源网 http:///

2.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篇二

当前,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只有进行城乡统筹, 深化城乡改革,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随着中国统筹城乡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入, 各省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手试点推进, 并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本文选择了三个经济体量不同, 层次不同的统筹城乡试点为样本。一是云南省2008年确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昆明市, 二是开远市, 三是临沧市国家级贫困县云县, 它们在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卓然的成绩。三个样本所处工业化阶段不同, 分别在三个不同层次上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云南省的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 是云南经济雁形中的领头雁, 是中国桥头堡战略中的重要节点, 其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对全省有很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因此把昆明作为一个不可替代调研样本。开远是一个云南省工业化程度较高、城镇化率较高的小县级市, 其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较好, 其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对经济体量较小的县级市也有借鉴价值。云县是云南省的一个贫困县, 是西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城镇化程度较低, 其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西部不发达的小县城有参考作用。

一、云南省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 昆明统筹城乡的经验和做法

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全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 具有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和社会集聚度较高的特点。同时, 昆明还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的特征,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城乡差距大。2008年开始, 昆明市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经历了从滇池流域一体化到全域昆明城镇化的过程。空前的招商引资力度, 多节点的工业园区建设, 在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现代农业的打造、新农村建设等等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下,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10年, 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60.12%上升到61%, 昆明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幅受窄, 由2008年的4 610元上升到5 336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4∶1下降到2.5∶1。

总结昆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以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1. 着力点是把工业突破作为加快城市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昆明的主要做法一是把工业经济放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主要突破口, 全面创新园区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二是高度重视城市化建设与三农问题结合, 因地制宜, 分类分层次推进, 第一板块侧重于以工业园区为重要的增长极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构建, 通过招商引资, 加大资金引进力度, 引进有孵化效应的种子企业, 形成产业集聚。第二、三板块侧重于加大对三农的政策、资金等的扶持力度, 建立稳定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多渠道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2. 内在动力是发展现代农业。

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的内在动力机制。一是确定了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市场化取向发展农业、城市化推进提升农业和“三化”化三农的方针, 创建了新的具有昆明农业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典范。二是依托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交互融合平台, 充分发挥昆明作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东南亚地区中心城市的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研发优势, 计划通过“十二五”期间五年左右的努力, 把昆明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联结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促进三农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

3. 载体是全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及其互补协调。

试点推进至2010年, 昆明成为最有条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的地区。2010年是昆明市全域城镇化“重点突破年”, 昆明市实行“县区为主、市审方案、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运作的机制。以城镇化和新农村为载体, 提出加快形成“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 三个板块协调推进”的城镇建设发展的新思路。实施主城品质提升、县城规模扩张、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 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2020年达到80%以上, 让昆明统筹城乡走向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全域城镇化。

(二) 开远统筹城乡的经验和做法

开远是云南省红河州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县级城市, 是工商经济相对发达的一个县级市, 其工商经济比重占到90%左右, 有着较为坚实的统筹城乡发展基础。开远文明发展程度相对西部很多地区而言比较高, 有支撑城乡统筹的基本条件, 基本具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开远曾是一个城乡差距很大的县级城市, 虽然总人口只有31.4万, 但是和中国大部分县级市一样具有城乡并存的典型特征。

开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 着力点是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两个方面突破。

(1) 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交通基础设施。2005年, 开远市所有442个自然村有将近1/5不通土路, 90%以上村庄进村道路及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二是水利基础设施。2005年, 开远市有近5万人和1.7万头牲畜存在饮水安全问题, 从2007年开始, 开远市连续三年投入约1.55亿元资金狠抓水源工程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彻底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用水问题, 提前八年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三是电力基础设施。全面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大大改善了农村供电状况。开远市全面启动城乡同网同价及农村电网“一户一表”改造工程。 (2) 社会事业方面:一是教育事业。开远除了在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各项政策以外, 还建立了从幼儿到博士的一条龙奖补体系。农村困难家庭幼儿入园每月补助35元;开远考生 (不论城乡) 考上大学者每人奖励2 000元, 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学子考上大学者每年再补助2 000元;考上硕士者每人奖励1.5万元, 同时每月资助300元生活费等。二是文化事业。开远为解决群众“文娱难”问题, 为每个自然村和社区免费安装了一套以上乒乓球桌, 并从2010年开始着力实施“四位一体”重大工程, 即在所有自然村建设一个多功能活动室、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和一个小公园, 市财政每年补助每个村委会和社区5 000元文艺经费, 近千支农村文艺队活跃在开远城乡。三是医疗卫生事业。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 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在所有乡镇建设了卫生院, 所有村委会建设了卫生所, 保证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63张, 远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远市对农村7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发放生活用品补助, 制定和出台了失地农民生活用品补助政策, 补助比例为全省最高;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慈善机构———开远阳光济困协会, 重点解决困难群体就医问题;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医保享受同等待遇, 农民大病住院报销上限提升至15万元, 远远超出机关干部职工上限8万元的标准。

2. 开远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力图全方位地突破城乡二元制度壁垒。

“十一五”期间, 开远在统筹城乡试验中, 力图全方位地突破城乡二元制度壁垒。一是城乡财政投入制度的突破。针对二元财政, 建立城乡均等的财政制度。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问题, 开远市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2008年开始, 市财政对农村的投入首次与城市“看齐”, 打破了二元财政制度, 全市“均等财政制度”基本确立。二是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突破。针对二元医疗保障, 建立城乡统一的医保制度。目前, 开远城市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实现“同比例报销”;而且在报销额度还向农村倾斜, 城市居民最高可报10万, 农村居民最高可报15万, 体现了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的农民获得稍多保障的实质意义上的平等特征。三是城乡户籍制度的突破。针对二元户籍管理, 探索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本市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 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 制定出台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土地、计生、兵役、社保、就业、文教、住房等配套政策。

(三) 云县统筹城乡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云县是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县级市。总人口43万, 95%以上人口是农村居民, 95%以上人口在山区。云县是集“贫、边、少”为一体的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云县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抵抗灾害能力较低, 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 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村公路等级低, 道路硬化率低, 部分贫困山区至今尚未通电, 农村生态状况局部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泥石、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从2003年至今,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城乡统筹成效显著。从前污水横流的草皮街转身为宽阔整洁的商业街, 昔日破旧低矮的土瓦房被高楼取代……2010年, 实现生产总值48亿元, 财政总收入4.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 479元, 比2008年2 758元提高了721元, 增幅为26.1%。

云县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 大力推进小城镇。如大多数西部贫困县一样, 乡镇之间产业结构雷同, 低水平无序的竞争, 直接影响到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中心镇的集聚优势难以形成, 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 从而影响统筹城乡的辐射能力。云县的做法是针对各乡镇的资源特点, 以产业为基础, 推进旧村、旧房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五个乡镇的小城镇建设。 (2) 大力培植产业链深植于三农的“业系农业、厂系农村、心系农民”的产业, 发展小城镇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农业县, 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依靠发展产业进行支撑, 因此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壮大龙头加工企业, 如何为农产品找出路。云县的做法是采取多项优惠措施, 扶持涉农非公企业做大做强。比如, 从2003年开始, 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与贴息相结合的方式, 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专项扶持。有了这些扶持, 许多民营企业在云县生根发芽, 有力地推动了云县的农业产业发展。

二、西部不发达省份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是差异化统筹, 分类指导, 梯次发展

西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有很大差异, 因此分三个层次, 差异化统筹, 分类指导, 梯次发展是西部省份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较为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 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的地区, 社会经济基础较好, 统筹城乡的条件已经具备, 可以考虑全域覆盖, 重点是普惠式的一体化, 从六个一体化方面整体推进。

一般地区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 城市化率还在50%以下的地区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但面临的主要任务仍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可以从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突破点的选择应以各个地区的特殊性而定。比如开远的突破点是从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财政均等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三个方面率先突破, 再逐步向其他领域推进。

较为落后的地区主要任务是城镇化建设, 加快奔小康的步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些地区如果没有资金支持, 很难在六个一体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因此, 这些地区需要在上级的支持下, 选择一到两个着力点重点突破。

(二) 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是六个一体化

发达地区的着力点, 一是把加快城市化建设作为第一推动力, 以园区建设为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指导, 调优产业结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品牌建设, 推广循环经济。二是统筹城乡全覆盖, 按照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要求,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以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对接为手段, 加快促进城乡产业链延伸和融合, 不断夯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济基础, 形成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的六个一体化体系。

一般地区的着力点是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滞后于城市的问题, 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两方面突破, 逐步把六个一体化向纵深突破。

较为落后地区的着力点, 一是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 以公路通达、电力扩容、用水安全为重点, 加大农村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自来水、电力、通信、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二是是经济发展通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联合与合作, 在欠发达地区组建一批富有活力的合作企业, 促进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互为优化、升级, 推动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合理流动, 扎实推进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 努力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互赢共进、共同富裕。

(三) 统筹城乡的内在动力是现代农业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着力解决发展农村, 富裕农民, 积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 应从不同的维度发展西部不发达省份的现代农业。

发达地区应该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市场化取向发展农业、城市化推进提升农业,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的体制机制平台。

对于一般地区和较为落后地区, 一是加强和完善市场机制, 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二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亦即教育培训, 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使农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得以更高效率的应用。

(四) 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应该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构建城乡互补协调关系,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

发达地区主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产业化互动, 应当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 要发挥资金、人才、区位等优势,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外向型经济的高科技产业园, 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一般地区和较为落后地区属于工业基础欠发达、规模偏小的地区, 要以提升现有产业竞争优势为主, 积极推动小城镇的建设, 同时积极承接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

(五) 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1. 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虽然近年各省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但对三农投入的增长率还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 与对城市的投入比较差距还很大。因此, 要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建议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指标化, 作为政绩考核重要指标进入考核体系。

2. 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

这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户口有严格区分, 农村户口的居民在教育、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户籍改革作为一个综合性问题, 必须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3. 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

农村的落后源于农村产权的残缺, 由于缺乏完整的产权基础, 市场机制在农村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农民的贫穷和农村的落后, 进一步影响对农业的投入,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于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 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在农村充分发挥作用。

4. 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

事实上, 目前政府相对容易做的, 就是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更大的难题在于, 农民所缺的生产资金, 财政如何办?因此金融体制如何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资金是农村发展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开远的思路是筹备成立有乡镇、社区银行性质的开远统发银行。“统发”本意就是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准备成立农村资金合作社, 由不低于五户农户发起, 入股资金, 在金融部门的严格规范的监管之下, 搞金融业务、贷款业务。

5. 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的问题。

3.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改革;二元化问题;重庆市

一、引言

对于当前阶段新一轮农村改革核心的内涵,立足于各地的探索与实践,专家与农村干部、群众众说各有千秋,其中主要有以下观点占主流:一是“以农村基层的上层建筑改革为核心,目标在于建立服务型政府”;二是“以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新机制为核心,目标在于完成农民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观点各有侧重、实践多样性,恰恰印证了当前农村改革的基本态势——即各地正因地制宜,据其处于不同发展层面、不同地域特性和不同的改革步骤,各攻其坚、各破其障,使得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呈现“多点突破”的蓬勃之势。

重庆——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为全国作出示范、提供经验上已成为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了探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和不同发展类型中心镇城乡统筹建设模式,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城镇政府,认真考察,大胆创新,建立了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协调发展的政府服务制度新格局,在城乡统筹方面走在了各省市的前面。结合十七三中全会中央明确提出的要力争到2020年城乡都达到小康水平,实现农村经营体制更加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最终达到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乡统筹是一个长期的概念,农村改革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以重庆为例研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探索新一轮农村改革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对于中西部乃至全国城乡协调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重庆市城乡统筹的问题分析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最大、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辖区幅员8.2×104km2,辖40个区县(19个区、17个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006年重庆市总人口为3198.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5.43万人,占重庆市总人口的26.43%。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06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和75.7%;重庆城市化水平最低(数据来源于重庆市2007年统计年鉴)。由此可知,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所以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一)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历史因素分析

从解放前的陪都时期开始,重庆作为大后方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集中式的工业发展使得重庆的二元结构初具雏形。建国以后,强制集中方式的工业化是其主要特征。由于工业同农业之间的直接联系被人为割断,使得工农业,城乡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互不相关的过程,使得工业超前发展,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形成了以城市工业为主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近郊区,以发展先进技术,生产水平高的产业为主,因而生产力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同时也形成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进步缓慢,因而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因此重庆的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根本是来源于长期的历史因素。

(二)城乡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第一,城市体系发育不健全。在重庆40个区县中,只有一个大于50万人口的渝中区,除主城九区外,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只有万州、涪陵、江津、合川和永川。重庆就是缺少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发展的中心城市,使重庆市的城市化水平得不到整体的提高。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2006年重庆三产业比值是12.2∶43.0∶44.8,产业结构不合理,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的水平。多数区县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由于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集聚程度低,更无法创造较高的规模效应,使城市经济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低。进一步优化调整重庆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制度优化滞后。制度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户籍制度,我国虽然多次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放宽了对农民进入城镇的限制,但是改革力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一些规定和内容限制,这一政策强化了城市化的门坎;二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导致土地流转不顺畅,也是阻碍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规律的流动和土地的高效利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的低效利用以及土地的闲置浪费。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现在重庆市内,特别是除市区和几个大的卫星城市外的众多郊县,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活动的需要。因此,重庆要不断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各国城乡统筹措施经验借鉴

(一)亚洲国家城乡统筹措施分析

第一,韩国“新村运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韩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规模实施“新村运动”,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继而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展。一是农民得到启蒙教育,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二是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差别逐渐缩小;三是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第二,日本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日本是典型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统筹城乡过程中日本主要以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多元化服务体系为主,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经济,增加农业外兼业收入,基本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同步富裕。

(二)欧美国家城乡统筹经验分析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统筹城乡: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发达国家为了化解城乡矛盾,历经一个多世纪,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二是重视职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实行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新一轮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的建议与措施

继往开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历史性的重大改革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的有利推进,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核心内涵又扩充升华到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辅民的改革层面上来。这历史过程充分印证了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概念。重庆的直辖加快了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川东、西南、长江上游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的建立是中央给予重庆的历史使命。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重庆、中西部以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措施的经验分析,对于重庆市城乡统筹与新一轮农村改革提出以下的发展方案。

(一)建立合理的劳务经济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的创新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取消城乡户口限制,打破目前城乡分割的农业和非农业管理结构,最终是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对于重庆这种特大城市要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和综合承受能力,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通过科学的户籍管理,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针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不同区县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它们采取不同的对策,确立不同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不仅可以使重庆的城市化内部差异消失,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得以缓解,还可以通过城市化战略的实施,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以促进全市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土地制度新诠释的解读

首先,健全对外公示和内部制约机制。创新土地执法观念,在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全员监管”、“全程监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土地管理的各个机构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在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从源头上防范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其次,建立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机制。强化与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切实提高土地执法监管执行力。再次,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好统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和用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改变以往项目建设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土地整理”,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

(三)引导城市资源下乡

首先,制定有效的反哺制度,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完善“1小时经济圈”增强中心辐射功能。重庆的中心-外围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产业主要集中在都市区。强化都市区的产业,进一步增强都市区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无疑对重庆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小时经济圈”由24个区县组成。重庆将发挥大城市对大农村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培育和形成一个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核心经济区域。做好“1小时经济圈”的规划和建设,把“磁场”扩大,增强聚合辐射能力。

(四)公共服务

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兼顾农村地区,密切郊县与主城的交通联系,提高水、电、气、水利、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显著改善郊县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在教育、卫生医疗设施方面,建立完善的,城乡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权利。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保障内容实行不同的过渡性的办法;另一方面根据城市化过程的差异,不同的城镇采取不同的政策,城市化程度低的可以用出让土地金提供社会保障,城市化程度高的可以直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

五、30年农村改革发展,30年农村伟大成就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通过30年农村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用“三个极大”高度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即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回顾30年农村改革的光辉历史,展望未来,城乡统筹农村改革想要继续沿着健康、和谐、科学的道路发展,就一定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四项原则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向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必须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推进上层建筑改革为核心,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始终围绕这三个必须,才能完成好城乡统筹这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DB/OL].新华网,2008-10-20.

2、李翠兰,刁承泰,甘昭昭,王锐.重庆城市化水平差异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李沛霖.关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J].现代商贸工业,2008(2).

4、王一鸣,蒋勇等.重庆市城镇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篇四

转载日期:2012-7-18 22:52:00 来源:互联网

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究竟要面对些什么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然后面对问题对症下药出对策。下面我就根据我曾经策划而引起国家改变部分《三峡移民安置条例》和国家对三峡库区搬迁城市进行库岸治理的经验,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政府参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肯定有很多不妥的地方,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必须面对解决的核心问题

必须理解城乡统筹的内涵“城乡统筹,容易理解‘城’字和‘乡’字结合,肯定是把城市要做大做强,然后把乡带动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的。目前的问题就是到底怎样才能把城市做大做强,然后把乡带动发展壮大,要面对那些必须面对解决的核心问题。

1、必须解决增加进城人口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达到“城乡统筹”的目的起码要有70%以上的城市人口,根据重庆目前的3200万人口中,现在大约有1200万人已经在城里居住,还有2000多万在农村,以后大约还要让1000万人进城成为城市人,首先必须解决这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同时还要解决他们的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等问题。

2、必须发展壮大城市的产业问题。解决增加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等问题。必须要有稳定的产业来支撑,只要能解决农民进城有稳定的就业并在城里有钱挣,农民是自然愿意进城的。千方百计发展好产业是“城乡统筹”成功的关键,必须要让农民“能进城、稳得住、能自富”。

3、必须解决好农村问题。必须要解决好还剩余30%大约1000万左右农村人口的一切问题,包括农业技术、教育、卫生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进城的农民肯定经济条件是很差的群体,多数人进了城这少数的人在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维护使用上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解决这个问题有可能出现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更大。在同一个试验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太大也直接影响试验区的整体效果。

4、必须解决三峡库区经济落后的问题。三峡库区总共有19个县,1400多万人口。重庆的比例很大按照60%计算应该有800万左右,这部分人口经济基础差文化也很低,解决这部分人口发展问题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又必须解决好这一难题,国家给这个试验区的政策很可能考虑到三峡库区经济落后的问题,可以说三峡库区的问题直接影响试验区的质量。

5、必须解决好老龄人口和弱势群体问题。据介绍,重庆市于1994年底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5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第六。目前,重庆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近430万人,占总人口的13.84%,并以年均3.86%的速度增长,每年净增老年人10万左右。重庆市老龄委预测,到2009年,重庆市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据全国的统计比例弱势群体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5%-6%,重庆大约有150万弱势群体人口,重庆的老年人口和弱势群体人口比例达到了总人口的20%,不解决好他们的问题也会影响改革试验的成果。

二、破解题难的对策和建议

解决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在“改革试验”上做文章,要深度理解“试验” 二字。我理解“试验”是可以争取国家很多特殊的政策(所以又叫“特区”),所以我的意思是深度理解利用“试验” 二字来争取特殊政策,让“试验”出更好的成果。下面我就如何争取“特殊政策”更好的解决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面对的问题提出几不成熟的对策。

1、解决增加进城人口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达到“城乡统筹” 根据重庆目前的3200万人口将来要达到70%以上的城市人口,首先必须解决新增加大约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同时还要解决他们的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等问题。

解决这个大问题,奇帆市长算了笔账。他表示,抛开基础设施不算,第二、三产业带动一个人正常就业需要投资30万,而15年来我们重庆工业、商业各方面产业估计有3万亿,很自然能带动千万人就业。今年6月,重庆“1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将出台。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王青在参加“1小时经济圈发展策略”专题报告会上说,到2010年,圈内将扶持100个重点镇,发展特色产业,以转移就业,让农民变市民。

目前政府对解决新增加大约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即将出台的“1小时经济圈”和核心产业区。根据 “1小时经济圈”和核心产业区的发展策略很有希望解决增加进城人口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我觉得为了更加有保障让“改革试验区”出成果,还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核心产业区”主要是现有的市民,“1小时经济圈”主要是新增加大约1000多万进城的人口。“核心产业区”和“1小时经济圈”可能样基本达到70%的城市人口,只要解决了70%的城市人口的居住就业问题,就很有保障的能带动30%的农村人口,这70%的城市人口所需要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副产品,完全能够带动30%的农村人口富裕。所以,我觉得应该规划“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把30%的农村人口聚集到“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为70%的城市人口提供生活资料供应,很自然能带动千万农村人口共同富裕起来。

具体措施就是需要争取特殊政策。这里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和农村承包林地以及房子变现流转的问题,这里就最好争取《物权法》原来准备实施农村农民房子可能同城市一样可以抵押买卖的政策。《物权法》最终审定时没有通过这个条款,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到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肯定还是要启动这个条款。按照重庆城乡统筹达到70%的城市人口完全能够带动30%的农村人口富裕起来,国家很有可能同意先作为“试验”,只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和农村承包林地以及房子变现流转的问题农民进城的问题就好解决。

2、必须发展壮大城市的产业。只有发展好城市的产业才能解决增加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等问题。必须要有稳定的产业来支撑,只要能解决农民进城有稳定的就业并在城里有钱挣,农民是自然愿意进城的。千方百计发展好产业是“城乡统筹”的成功的关键,必须要让农民“能进城、稳得住、能自富”。

根据“1小时经济圈发展策略”对产业发展有了很高水平的发展策略。如:江北、渝北、北部新区等三北地带将形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东部的茶园片区则形成装备制造、会展等产业集群。南湖片区、鱼洞等地将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食品、机械加工产业。沙坪坝、西永、西彭等西部片区则以软件、铝加工等作为主要产业支撑。

“核心区外的其它区域,将围绕成渝、渝黔、遂渝、渝武等4条高速路,形成汽摩,天然气、石油化工,综合性装备,材料产业,高新技术,综合性轻纺等6大产业集群。根据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王青在“1小时经济圈发展策略”会上透露,从2007年到2010年,我市将围绕“城乡统筹实验区”,完成投资1万亿元,并依托江河、交通、坪谷、资源集聚等4特征,扶持100个重点镇,发展特色产业。“借助重点镇特色产业壮大,以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让农村劳动力逐渐到镇、城就业,农村则以粮油、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现代集群农业为主。

有了以上高起点的规划对发展产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目前就是怎样落实发展好的问题。产业发展主要是人才和资金问题,解决人才问题我建议多以知识参股来吸引人才,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让高科技人才用知识直接到企业参股,让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的股东。

解决资金问题重庆政府在这方面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担保公司和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在重庆安家,政府并且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金融中心”,这给企业奠定很好的融资平台,特别是奇帆市长提出“企业重庆”的理念,政府有这样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精神粮食。企业更好稳定的发挥效益主要是要有强大的资金来源和人才队伍,我建议政府是否提倡企业在吸收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企业股东的同时吸收员工也到企业参股,这样企业才有了自己稳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保障。目前有很大一批企业员工通过多年的打工有了一定的资金积蓄,他们也正需要发展,如果加强引导他们是肯定愿意成为企业的主人的。一个企业如果有30%的发起人股份,另外吸收30%的员工股份就增加了企业的自有资金,增加资金是一方面,主要还是企业有了自己稳定的员工队伍,将来企业多了,企业员工有可能很紧张,目前沿海一带的企业已经严重出现员工紧缺的状况,因此我们的企业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我觉得高科技人才和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政府应该出台保障政策和措施,专门对员工参股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和监督管理,对员工参股企业,要给于更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是解决就业,将来解决了就业就要解决员工富裕的问题,其实这样对企业也有好处,特别是要对员工股份的保护,如果企业出现破产等问题要优先保护员工股份的利益。另外,就是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把一切对员工不利的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

政府要积极领导帮助企业上市在股票市场上融资,企业要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只有通过股票市场,有很大一批企业有了基础,但是重庆的企业很多不重视股票市场融资。目前,浙江、广东的政府很重视这项工作,在积极引导企业到海外和中小企业版上市。浙江、广东都提出“证券”强省的战略,相信重庆政府对此也是很重视的。

企业上市我建议最好通过香港创业板上市,香港创业板的市场特色与现有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具有以下特色:

(1).以高增长公司为目标,注重公司增长潜力及业务前景;市场参与者须自律及自发地履行其责任;买者风险自负:适合有风险容量的投资者;以信息披露为本的监管理念;要求保荐人具有高度专业水平及诚信。

(2).香港创业板的市场潜力,是以有增长潜力公司为目标,行业及规模不限。创业板的主要目标是为在香港及内地营运的大量有增长潜质的企业,提供方便而有效的渠道来筹集资金,以扩展业务。

(3).创业板市场的交易与运作创业板将采用一套先进的交易系统及电子信息发布系统,以减低参与者的成本,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及家庭电脑直接进入联交所的交易系统进行买卖,直接落盘。买卖实行竞投单一价,交易分段进行,每一时间段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决定成交价格和成交委托,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交易方式。

3、必须要解决好还剩余30%大约1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问题,包括农业技术、教育、卫生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进城的农民肯定是经济条件很差的群体,少数的人在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和维护使用上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解决这个问题有可能出现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更大。如果在同一个试验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太大也直接影响试验区的整体效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我觉得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上下功夫,把新农村规划建设好为农村人口的富裕打下基础,把偏远山区规划成为野生植物、药材、林业等项目,农民用土地和林地承包权与有资金的人参股成立企业经营。在国外农场是人人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农场场主是很多城市人羡慕的人。到一定的时期城市有钱的都愿意去农村发展,吸收农村的新鲜空气享受田野风光,当前政府应该重视规划好农村的发展,同时制定好相应的配套政策等待城市有资金的人去农村发展。

只要解决了70%的城市人口,就很有保障能带动30%的农村人口,这70%的城市人口所需要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副产品,完全能够带动30%的农村人口富裕。所以,我在前面建议该规划“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把30%的农村人口聚集到“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为70%的城市人口提供生活资料供应,很自然的能带动千万农村人口共同富裕起来。

4、近几年来,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从2001年开始,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先后会同农业部编制三峡库区柑橘产业、草食畜牧业、水产养殖规划,与国家旅游局等6部委联合编制了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规划,2004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但这些规划主要是由部门组织实施的,作为区域规划,缺少了一个统一协调实施的地方主体这一关键环节,规划的效用大打了折扣,分属不同行政区划的三峡库区竞相分食项目和资金蛋糕,由于资源的趋同性,更容易形成产业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布局、产业链发展和规模效益难以落到实处。

根据以上情况看出国家对三峡库区是很重视的,大家都知道成立重庆直辖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如果没有“三峡工程”也不一定有重庆直辖,这次批准重庆成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应该与三峡库区有关系。所以,我觉得解决好三峡库区的问题非同小可。三峡库区总共有19个县,1400多万人口。重庆的比例很大按照60%计算应该有800万左右,这部分人口经济基础差文化也很低,解决这部分人口发展问题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又必须解决好这一难题,三峡库区的问题可以说直接影响试验区的质量。三峡库区的人口经济基础差和文化相对比较低,在这次农民进城的机会中可能有很大一批靠主动进城的可能性没有其他地方大,我们必须做好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规划。重庆政府最近也专门请了王治刚策划大师对发展三峡旅游业做了高起点的策划,我相信对三峡库区发展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我首先在赞成王治刚策划大师观点的前提下对三峡旅游业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三峡”是已经有了国际品牌的旅游景区,名气有了,现在就是差人气,如何把游客吸收到三峡来旅游、如何让游客把钱用在三峡、如何让游客玩得高兴、如何让游客来了还想来,这就需要大胆策划。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以打造美食、美景、美女来吸引游客,能旅游的人都是基本有钱的人,他们的对美食、美女、基本没有兴趣了,现在只有美景对他们还有一定兴趣,美景也只有那么多地方有钱的人也看过了不少,所以我觉得要具有刺激的项目才能让有钱人感兴趣。

目前三峡旅游业在宣传上都各自为政,缺乏对三峡统一包装宣传,没有把三峡看成一个整体,应该由宜昌和重庆把三峡旅游业整体包装宣传,每年应该在三峡库区举办一些国际性的大型比赛项目,例如:重庆每年的三峡旅游节都举办得不错。但是这个三峡旅游节就缺乏整体性,这样的节如果在三峡库区各旅游景区开展分会场,与旅游景区实行互动肯定能增加旅游收入和人气,有了人气还可以考虑象“黄山景区”一样收门票。对吸引旅游三峡的人气我有个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能让很多人觉得我是疯子,我在学策划时听老师讲策划人就是疯子,按照老师的说法我就提点大胆的想法。为了支持三峡库区的发展,国务院是否能给一个特殊政策,把澳门的“博彩”业政策应用到三峡,在三峡库区旅游景点开展一些有“博彩”性质的竞赛项目,或者在三峡库区部分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船上适当的开放“博彩”业,只允许国外或者外地有钱人的参与。

三峡库区是否可以利用三峡库区发展水产业,这个也需要争取特殊政策,因为考虑三峡库区的水质问题,目前基本上是不允许在三峡库区发展水产业。我想了一个办法可以发展水产可能不影响水质,同时对三峡水库还有利,三峡库区有很多支流小河可以发展水产业,可以把很多不通船的支流小河用石料抛江筑堤在堤内发展水产业,(云阳的支流小河很多)用石料抛江筑堤,水可以和堤外相通不影响库区蓄水,反之还可以把泥沙和漂浮物挡在堤内,(可以参照万州的天仙湖)这样可以减少三峡库区的漂浮物污染和流失的泥沙威胁三峡大坝。(这个项目还有可能争取国家大量的资金,例如:三峡库区云阳最先争取库岸治理资金,引发国家拨了大量的资金对三峡库区的地质进行治理。当初也是我大胆提出并且参与了策划)这样“山上发展旅游业,水下发展水产业”这就真正达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目的,三峡库区的人民就能很快能过上幸福富裕的日子。

5、重庆市于1994年底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5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第六。目前,重庆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近430万人,占总人口的13.84%,并以年均3.86%的速度增长,每年净增老年人10万左右。重庆市老龄委预测,到2009年,重庆市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弱势群体包括城乡低收入人员。这部分人员包括没有正式工作的、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据全国的统计比例约占人口总数的5%-6%;较早退休的人员,因其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只够吃饭,没有缴纳医疗等社会保险;及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到目前仍不能解决温饱,贫困农民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仍为3%左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病致困的人口。由于受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往往是一人患重大疾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全家人生活水平一下子跌进贫困线之下。家有长期患病的病人和老人,医疗负担更重,这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据了解,“十五”期间,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迅速。在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方面,24万城市特困老年人进入了城市低保系统,12万农村“三无”和“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逐年提高,105万农村老人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在老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5年来,政府共投入资金3.67亿元,建起了1001个“星光老年之家”。目前,全市已建起城乡镇老年活动中心、活动站、活动室4500多个,各类养老床位6万余张;为保证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重庆市有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近1200所,在校和结业的学员约30万人,而据不完全统计,经常参加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城市老年人已超过100万人。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重庆政府已经高度的重视老龄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很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光重庆存在,目前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我们作为改革试验区应该带头解决好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想为了更好支持帮助这部分群体最好集中扶持,我建议在主城周围建设一个专门的园区来集中扶持。我目前正在策划一个全国性的老龄事业发展方案,有很多投资人感兴趣。这次改革试验是否可以探索运用,也许对我们国家解决老年人问题发挥作用。

(1)、主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和老龄事业的相关配套政策。以社会福利社会化为导向,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新型的慈善老龄综合功能的连锁服务网络,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携手爱心护理基金合作开展,连锁服务网络建设的管理及项目的资本化商业运作,通过开发连锁综合项目带动连锁养老服务商业化品牌营销和特许经营项目,以其收入支撑连锁养老中心的运作,收入用以偿付连锁养老中心建设成本和持续发展的资金。

(2)、“连锁养老中心”作为老年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又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只有把慈善精神和市场运作机制结合起来,才能使之顺利长久地向前推进。所以,我们的连锁养老中心运作方针确定为:“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支持包括新农村建设和老

龄事业的相关配套政策、资金两个方面,更主要的还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在动员社会力量方面,主要还是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民间的资金力量,为老龄事业服务。千方百计用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老龄办等十部门支持发展为老龄人服务的政策,民政部下发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机构的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

(3)、本项目提出的连锁养老中心,即除老龄公寓等专用设施外,加强发展一些可以对社会开放的商业和娱乐网点特许经营设施,一方面向中心老人群体提供优质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一方面给农村农民提供了服务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收入。据测算,这些收入不但足以偿还连锁养老中建设资金,还可以支撑农村和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这种新型的老龄综合功能中心,是以综合商业项目开发为导向,集老年公寓专用设施和服务中心商业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并具有承办爱心护理基金举办各种慈善活动功能的综合性工程。中心建设资金除地方政府给予的基本配套资金外,还可以申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爱心护理基金筹款解决一部分,其余全部由民间资本和投资商解决。

(4)、由国家老龄委、爱心护理基金及投资人发起成立 “中国连锁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项目法定机构,成立后由“中国连锁养老服务中心”统一指导、统一规划下,具体实施并完成各中心项目的建设和后期的营运工作。

“中国连锁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能主要是:(1)、指导农民利用新农村建设配套建设中心的房屋,利用承包耕地种植合适老人吃的蔬菜水果。(2)、成立专门的客户网络机构负责联系客源(3)、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负责培训服务人员和服务工作,协调并联合海内外知名人士筹措建设资金。(4)、依托各地方老龄委负责协调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包括地方的政策支持、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支持。

根据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按照这个标准决定养老中心的建设规模,首批在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近郊区选一个村庄作为试点,然后在各省、市、县城市近郊区选一个村。按照所在城市总人口的多少决定养老中心的建设规模,初步计划省会城市按照1万人,市级城市按照5千,县级城市按照2千人的规模。项目可以利用农民现有房屋包装和新建两种模式,试点运作成熟后再进行推广。

5.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篇五

目前,街道共有31个村(居)、6个社区,已完成拆旧建新18个村(居),正在旧村改造实施中的有三个村(莲塘、下里角塘和上里角塘村),准备启动的有4个村(畈东、宇宅口、万村、茂后),剩下的几个村也完成了村庄整治。其中旧村改造完成的农村,都是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以规划为龙头,高标准、高起点开展城乡新社区建设,实现人口集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加强规划引领,不断优化新社区布局规划。根据《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总体部署,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载体,突出重点,连片推进,打造精品。在义乌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强化现代化商贸城市功能和品位,重点突出凌云社区“多村联片”及春晗社区“高低结合”旧改创新模式,积极探索培育迎宾社区以高层公寓为主的旧改模式。其中莲塘、上里角塘、下里角塘村按照高层住宅与多层建筑相结合、居住与生产经营功能相分离的要求,打破了传统村际之间土地的限制,实现了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资源共享,目前三个村排屋均已结顶,下里角塘小高层6月份已结顶。2011年前10个月,街道各村(居)、社区累计拆除旧房8455户,占地面积55.3833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分户审批855户,确权24宗,注销历年来旧村改造后原旧村范围的房屋土地使用证1547宗,解决疑难问题32次,共上报农转用5村74亩。

城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旧改村的水、电、路、绿化及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2011年前10个月,完成23项49个标段村级工程招投标工作,累计合同价款11089万元。各村城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其中,下仓市政配套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莲塘、上里角塘、下里角塘市政配套工程已完成土建招投标工作,黄杨梅监控及配电房、柳三村、青溪、新后傅配电房、高桥垃圾房、配电房、塘坦视频监控、上连树村治安监控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部分已投入使用,引导形成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美丽乡村,满足群众在生产、生活、娱乐、购物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度,有效提升了新社区品位。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构建。着眼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丹溪、建设、幸福、柳青、前洪、迎宾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改扩建工作,并投入使用。新建何麻车、畈东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结顶,下仓、季宅、塘坦、沈村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完成房子租用,均已进入装潢阶段,力争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及时掌握农村改水、改厕、粪便处理和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各项工作。根据《义乌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的通知》的要求,切合实际制定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计划;根据市委发

【2011】《义乌市新农村建设十大推进工程》中全面启动农村改厕行动要求,制订农村改厕调查工作计划与调查工作组织。目前辖区卫生厕所普及率97%。及时收集和处理垃圾,街道投资97.4万余元分七个标段对各村居垃圾清运进行招投标,各村居垃圾由

垃圾清运人员集中送到中转站,经中转站集装密封或压缩后由机动车辆运至垃圾处理场,经过机械推平、压实、再消杀,最后覆土,力求实现卫生填埋处理。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镇街中心幼儿园建设。北苑中心幼儿园和星火小学迁建工程存在土地指标滞后等重重困难,经过筹建小组不懈努力,筹建工作有序推进。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延伸。加强村级便民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按照“十个一”的要求,在37个村居社区中建成8个示范型村级便民服务站,25个标准型,4个简易型,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站在街道的全覆盖。其中丹溪社区被评为金华市示范点。街道全额出资制作了便民服务站服务内容、村民自办事项、工作制度、办事流程等制度牌和便民服务台,并将各项制度牌安装上墙公开,为王高畈等10个缺少电脑的村统一配置了电脑。着力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柳

一、金山脚、畈东、曹道等15个村农家书屋建设申报工作,落实了管理员并进行培训。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的智慧与力量。街道现有大学生村官13人,今年以来,先后多次召开例会培训,并组织村官农村深入村居、企业,对农村党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

农村各项制度改革有力推进。开展集体土地权属处置改革。今年8月,留雅村成为我市首个由集体土地使用权证转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农村,这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体系的一次大胆创新,也是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机制的一次重大突破。作为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权属处置工作试点单位之一,北苑街道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宣传集体土地权属处置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政策措施,推进留雅改革试点工作。该村现有397户816人,土地面积513.9亩,其中涉及集体土地权属处

置的土地面积有215.9亩。农村集体土地“变身”为国有土地后,原来只能出租的房子,不仅可以转让,还可作为抵押向银行借贷,用作经商办厂的流动资金,从而盘活了村民的资产,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大环境下,让房子成为能够推进发展的“动力源”。留雅村还留有2088平方米未建设的农村集体土地,“变身”为国有土地后,将可以公开出让,增加集体收入。着力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信用担保贷款制度。建立了北苑街道农村支付结算辅导站,进行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培训,制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情况一张表,使合作社资产情况一目了然。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以农业项目为载体,观光休闲农业初具规模。万国垂钓园的蔬菜生产实现了农超对接,金山脚400多亩的白枇杷产业基地已基本成型,农庄的垂钓、采摘项目节假日效应开始显现。政策扶农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项目稳步推进。神茗山茶叶籽细化精炼、金太阳黑芝麻糊等方便食品的开发、万惠山庄和花无缺的标准连栋钢架大棚项目、万村200余亩大枣基地等都已立项并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着力科技强农,使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神茗山已成功研发茶多酚胶囊,森宇实业承担了国家级浙江省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铁皮石斛栽培标准示范区”,把种植技术的推广项目已通过科技验收,同时该项目还列入了今年的农业丰收计划。

城乡一体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根据市局要求,在工作片、社区分别成立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共招聘工作人员10人,设立办公场所,配齐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为基层平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今年4月,召开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动员会,通过政策宣传、氛围营造,引导广大城乡居民主动

6.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篇六

转载日期:2012-7-17 23:54:00 来源:互联网

● 陈伯君

一、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新经验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就举世注目。但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可持续性。不仅因为经济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以及经济社会不协调、基层群众没有公平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等,还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贱卖”等因素。由此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留下包括城乡之间在内的“发展很不平衡”等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很多年了,由于业已成型的增长方式惯性太大,实效不大。

在中国众多经济增长方式中,影响全局的是城市化方式。我们过去的城市化,重在追求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无疑,把重要的资源、稀缺资源配置给城市,肯定比配置到农村产生更大的效益。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农村不仅要贡献土地等稀缺资源,还要长期贡献税费等资金资源(主要指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而城市却获得再发展的资本。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农村依然步履蹒跚,城乡差距日愈拉大。这样的城市化是地区经济畸形发展的城市化,是没有可持续性、加大社会矛盾的城市化。城市化的另一种方式,是成都于2003年就开始探索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重在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服务、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均等化。4年多的实践,成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都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望在继续探索和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指导思想就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6月25日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创新经济增长方式上,自然有三条底线不能突破:1.不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代价的经济增长;2.不是以少数人占有大部分增长成果;3.不是“贱卖”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权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此,形成三条需要遵循的标准:1.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2.能够使基层的群众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3.公平合理地配置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取决于政绩考核的价值取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多年收效不大,关键是传统的政绩考核要求在发挥导向作用。因而能否做到“三不三要”,取决于能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政绩观。这就需要成都先行一步,坚决废除单纯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形象工程等为主要指标考核干部政绩和选拔干部的作法,将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式分解为具体的、可量化的考核干部政绩和选拔干部的标准。能否确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能否创新考核干部政绩和选拔干部的标准,能否践行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标准,是创新发展模式的关键。

我们必须明确,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是前提,是基础,极端重要,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不等于发展。必须明确,经济增长总是以消耗一定的资源为前提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必须与资源再生的速度大致吻合,决不能以代际矛盾为代价。而且,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人均GDP水平达到现在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资源难以支撑。所以,向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看齐,不是中国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国发展的终极

目标应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幸福指数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所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政绩考核体系和标准,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为目标的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更适合中国实际和长远目标的增长方式。

二、为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新经验

所谓改革进入关键时刻,进入深水区,是指我们过去的改革,主要是增量改革,也就是说,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在不做大的拆解情况下,创造新体制。现在看来,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传统体制弊端造成的,因而下一步改革,是存量改革,对那些阻碍甚至破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传统体制做彻底的拆解。

阻碍甚至破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传统体制,主要反映在大型国有企业、金融和政府职能三大领域。重庆成都既不是大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也不是金融最集中的地方,因而重庆成都在政府职能改革上应该有所建树。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表现为“二元经济政府职能”。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后,政府的市场经济职能有重大发展,同时,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职能仍在发挥作用。由于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政府职能和市场经济调控市场的职能交差融合,使得政府权更容易受到“经济人”的诱惑,谋取自身利益。“二元经济政府职能”使政府在调控市场的公正性大打折扣,毁誉参半。一方面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成就斐然,另一方面政府权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上也得天独厚,腐败屡禁不止。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受群众欢迎的增长。这样的政府,既不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也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所需要。

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尺度。政府应最大限度地退出经济利益领域,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凡是有重大经济利益的领域,统统退出,绝不与民争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能够很大程度地削弱政府权的含金量;退出有重大经济利益的领域,将进一步削减政府权的含金量,才可能建成一个清廉的政府。一个清廉的政府,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能否转变,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构建新型的党政关系。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这里所要求的党政关系,是以领导和被领导为前提,行政机关相对独立负责地工作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随着党委“一元化”领导的强化,政府相对独立负责地工作名存实亡,即使在今天,地方党委深度介入具体经济事务,还是普遍现象。党政关系难以调整到位,执政权之所以迷恋行政权,替代行政权,其中奥妙在于行政权是配置资源的权力,有巨大的寻租空间。一些担任地方要职的党委书记,如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贵州原省委刘方仁,郴州原市委书记李大伦等,都是执政权替代行政权酿成的恶果。腐败成为顽症,追究到体制上,就是执政权与行政权交差融合。这样交差融合,既降低了执政权的政治地位,也不利于执政党对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政党有向政府推荐重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对政府权执行不力、执行不好的领导干部,可以通过正常的组织程序给予党纪处分,甚至撤消职务,就是不能干涉具体经济事务,介入具体经济事务。党委介入经济工作,主要是“驾御市场经济形势”。党委必须保证行政机关“独立负责地”工作。

国家的政治结构总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如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已经发生重大变革,所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党政结构、党政关系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以《宪法》和《党

章》明确的要求为准则,建设新型的党政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成都应大有可为。

三、为壮大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创造新经验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在农村培育出市场经济要素。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甚至中国市场经济的滥觞也可以追溯到曾经占据半壁河山的乡镇企业。但是,随着改革继续推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始终处在萌芽状态。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成,市场经济已经涵盖城市经济各个领域的情况下,农村农业经济在生产和交易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阶段。在一个国家,市场经济是由城市经济(第二、三产业经济)与农村经济两大经济做组成。由于农业向来是弱势产业,农业经济向来是弱势经济,当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后,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年年不忘关心农事,事实上各地政府都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城市经济这一块上。城市经济具有远比农村经济大得多的比较效益,又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自然不遗余力发展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建设的重点、投资的重点都向城市倾斜。这样做,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任何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不可遏止的趋势。因其如此,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经济必然被弱化。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弱化,这样的市场经济是畸形的市场经济。在这个畸形发展的市场经济里,注定了农民增收困难。

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农村都不具备,或者说不成熟。比如,市场主体,生产资料的产权等。如今,市场经济已经长足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成,这一切,可以说与农村太远,农村难以充分分享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很大一块应该是培育和壮大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改变农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基本上仍是自然人的状况。这些分散的自然人,由于不具备法人的资质,迎接市场竞争、市场博弈,不堪一击,更难以实现理性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在城市市场经济主体已经非常成熟、非常强大的现实面前,重要的是培育和壮大农村市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形式将农户组织起来,如以农户平等投资、平等分享利益的经济组织,以产业大户为主、其他农户介入的经济组织,或以产品为纽带的经济合作组织,等等。总之,利用各种方式、各种形式将尽可能多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和利益同盟。为了加快农村市场主体的培育,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扶持应该主要放在这些市场主体上。至于难以组织起来的老弱病残,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帮助。

土地是农户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组织农户土地的集约化生产。因此,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改革,与农户的组织起来是唇齿相依的两大难题,作为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理应要闯出一条新路。

四、为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创造新经验

我之所以把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单独提出来,是因为能否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很大程度影响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成效。

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第一步是确立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产权主体地位。这是《宪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允许范围内的改革。《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历史上太多的教训告诉我们,凡是权属不清的东西,都容易被强势力量轻易夺走。理论上讲,中国现有法律条款对农村土地的权属界定是清楚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属于农民,使用权拥有者同时也是所有权拥有者(集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所有权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产权,但使用权更具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在国家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使用权的实际意义更大。然而,几十年来形成的利益关系是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当这种利益关系被强势力量主宰后,现实中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权属利益就非常脆弱。又由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既有联系,又相分离,强势力量往往刻意模糊农民与集体之间对土地权属的界定,以利于在强征农村土地时降低行政成本和经济成本。2003年1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以来的这些年,农村土地继续流失,农民的权益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而且利益受损程度更加严重,根本原因就因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产权主体缺位。所以,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改革,不过是借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东风,强化现有法律条款对农村土地的权属界定。同时,确立农民在土地使用权权属方面的主体地位,也是治理土地供给混乱、正本清源的根本方略。

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方面是单家独户的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太弱小,另一方面就是农民的最主要、最基本的产权——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长期模糊不清。农业土地具有农村市场经济核心要素地位,而产权模糊,是农村经济难以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根本原因。

如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进入完善阶段,但市场化改革仍然主要围绕二、三产业方面展开,如以“明晰产权”为主的国企改革已经接近尾声。第一产业的基本要素、核心要素——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的市场化改革还没破题。所以,无论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方面的薄弱环节,还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都需要对农民土地使用权进行市场化改革,确立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各项权属的主体地位,拥有如城市居民房屋产权那样神圣的、不可随意侵害的权力。

同时,确立了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拥有产权,将更有利于解决农村生产力,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更有利于将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第二步是统一使用权和所有权,使农民对土地这样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有更加完整的产权。

统一使用权和所有权,就是不仅农户承包地的使用权归农户所有,而且承包地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从根本上改变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状态,改变所有权刻意淡化使用权的状态,使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权属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产权明晰,进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统一承包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理由如下:

1.是中国革命成功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土地问题。“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革命的行动纲领和土地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革命时期,在红色政权巩固的地方,都进行了土地改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得以成功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有政权保护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所以,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共和国历史上,有先例。

2.将农民对土地所拥有的所有权划归集体,既有当时客观需要的原因,也有指导思想上没有弄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就客观需要而言,中国要搞计划经济,必然需要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农村土地集体化,是推行计划经济、实现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基本保证。就指导思想而言,没有弄清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且这个阶段还相当长。当年土地划归集体所有的条件(搞计划经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如今都不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现实、很深刻的论断。中国的一切制度建设,都应该立足于这一论断,已有的制度安排,都需要用这一论断来审视和完善。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将农民应有的土地所有权还给农民,并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那种认为将土地所有权由于集体划归农民后,农民可能会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一是混淆了过去社会制度与今天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二是仍然将农民排除在人民政府的关照之外。城市无产者有基本生活保证,农村无产者也会有相同的保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解决农村无产者与城市无产者同等待遇的问题。

4.土地小规模经营,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统一之后,农民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有权依法处置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农民自己处置土地后会得到远比土地被征用要多的收入,已经进城务工并在城市安家的农民工才可能切断与农村的联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农民自己处置土地后会得到远比土地被征用要多的收入,这些转变了身份的农民工将有一大笔资金在城市发展,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撂荒的土地也有新主人,土地会得到更好的照应,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小规模经营土地的格局,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的生产资料。

确立农民对土地使用权和所以权的产权主体地位,将是一项触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是一项远比国企改革更难、更复杂的改革。重庆成都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不可回避,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创造出一整套能够确保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确保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五、为开拓农村发展资金渠道创造新经验

国家赋予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权,不单是希望重庆成都自身有跨越发展,还包括希望重庆成都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带动西部跨越发展,实现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庆成都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既是发展机遇,更是重任压肩。

长期以来,西部发展遭遇资金紧缺的阻击。受GDP增长的影响,西部有限的资金大多用在比较效益更大的城市发展上,发展农村,更是资金紧缺。西部农村发展,既不能完全依靠中央财政支持,也没有东部那样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单靠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积累,西部农村难有重大发展。“钱从哪里来?”是西部城乡统筹发展并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将面临的难题。

将农村边远山区的土地整理后暗渡陈仓转变成城市用地指标,由此形成巨大的土地价差来积累资金,这样的做法后果太严重,没有可持续性,几乎是“饮鸩止渴”。

我的建议是成立“西部农村发展基金”。“西部农村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主要靠经营包括马彩等各种形式的博彩业。博彩业的收入按农村人口统计数在西部十二省市区公平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中国进步的发动机。思想解放极端重要。每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都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使生产力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市场经济曾经在中国被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洪水猛兽,理论交锋十余年。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报告才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才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中国发展,不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博彩业也是休闲产业的一种形式,本身没有制度色彩。体现制度性质的是博彩业的收入如何分配和使用。如果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博彩业,收入归

西部十二省市区政府,作为“西部农村发展基金”,用于农村发展和建设,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性质。博彩业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关键在于权衡利害,利大于弊,就可以先行先试。对于弊端,重在加强管理和控制。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最大的朝阳产业。中国西部,不能走以重化工业带动经济腾飞的老路。西部生态非常脆弱,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博彩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博彩业,可以使旅游产业和旅游收入上升若干档次。如澳门,博彩业的收入占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部分;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博彩收入也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很大的份额。这些发展博彩业的地方,没有听说由此社会治安问题加重,导致政府强行关闭。世界上很多有用的东西都带有致命的弊端,比如,电,对人的生命危害还轻吗?但如今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电。对于有利有弊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弊端保持清醒的认识,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就可以利用。

博彩是人的天性。我们反对克隆人那样必然性的产物,更愿意遵循偶然性新生命是什么就什么,就是偶然性在发挥作用。偶然性是公平的发端。博彩就是满足人们对偶然性的需求。据一些研究专家介绍,中国每年有赌资6000千亿元外流。仅此一项,足见博彩在中国的资金基础有多大。何况中国地下博彩也没有禁止住。这是客观事实。既然禁不住地下博彩,不如放在阳光下,透明管理,地下博彩必将自然萎缩,社会还可能变得更清明些。而且,发展博彩业,又可为西部发展和建设农村积累相当可观的资金。

7.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篇七

一、现状及问题

直辖以来, 重庆科技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科技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2008年, 重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2位, 居西部第2位;R&D经费内部支出608852万元, 占GDP比重的1.19%, 比2007年增加了0.0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51279万元, 比2007年增加40761万元;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金额为62.2亿元, 比2007年增加22.4亿元。在统筹城乡科技工作中, 对于科技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诸多的探索, 尤其是在依靠科技扶持区域经济、建设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科技特派员帮扶制度等方面成效明显。

但是, 必须清醒地看到, 重庆市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 缺乏科研转化的中试基地, 尚未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环境 (图1)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间发展差距均大于全国水平。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科技需求, 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城乡之间科技发展存在的较大鸿沟。具体体现在统筹城乡科技发展中具体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科技创新资源与“试验区”建设对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科技支撑引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科技投融资体系与科技发展的投入需求不相适应。

二、总体思路

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总体思路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 加快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将其作为科技工作核心, 一揽子系统解决城乡科技资源共享问题, 着力提升城乡自主创新能力, 力争率先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从而更快地实现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的战略目标 (如图2) 。

通过科技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创新工作, 全面提升重庆市科技发展的综合实力。同时, 基于重庆40个区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资源分布、科技影响力、科技在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科技服务的接受程度等诸方面的巨大差异, 分区域梯次形成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 形成快速和便捷的城乡信息传播和成果转移机制, 使重庆市城乡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方面的差异性缩小, 互补性显现, 统筹城乡科技工作取得实效, 实现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的目标, 为重庆市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提供支撑。

三、对策建议

(一) 试验区建设路径与运行机制设计

1、综合试验区建设机制体制构建。一是建立“大科技”科技管理体制, 优化政府科技管理资源, 形成高效率的协调管理体系;二是建立统筹城乡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 形成科技改革与创新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建立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 构建以乡镇为节点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集聚人才资源, 助推重庆市的科技改革与创新;五是建立科技人员下乡、进企、入园机制, 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岗位, 健全统筹城乡的科技改革与创新服务网络;六是完善科技资源投入机制, 积极引导各方加大科技投入, 为重庆市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保障。

2、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的科技平台构建。一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基地等统筹城乡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 通过部市共建提升重庆市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建设西部科技市场和重庆市“科技城”, 打造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三是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服务平台及体系, 构建统筹城乡的科技服务网络;四是推进科技人才培训平台建设, 构建分类、分层次的科技人才培训体系;五是推进科技共享资源平台建设, 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3、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与资金投入探索。一是建立统筹城乡的科技财政投入体系, 有效的集聚财政资源促进科技创新;二是深化科技税制改革, 引导企业科技研发及科技产品应用推广;三是建立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机制, 打造科技金融支持平台;四是设立科技风险基金, 拓宽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和风险退出渠道;五是设立科技社会基金, 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六是制定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 鼓励加大R&D的企业投入。

(二) 试验区建设的行动与工程设计

1、实施五大工程,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建设具有统筹城乡特征的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实施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工程, 打造长江上游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程, 着力提升在渝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统筹布局;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引进培养高层科技人才及团队, 增强创新核心竞争力;实施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2、实施四大行动, 以农业、民生为重点, 构建统筹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行动, 拓展与提升农业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民生科技提升行动, 构建民生科技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城乡科技服务统筹行动, 构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 推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和均衡化;实施农民技能培训行动, 构建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体系, 推动农民城乡岗位无障碍就业。

3、实施三项改革, 构建保障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的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改革, 鼓励科技人员向基层流动。

(三) 试验区建设保障措施

1、营造宏观环境, 注重建设实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围绕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庆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 研究制定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若干配套政策, 强化政策引导, 从财政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产学研融合等五个方面, 完善政策措施, 切实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顺利实施。

2、试行特殊政策, 进行综合试点。重庆市在统筹城乡科技改革过程中, 有目标、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综合试点试验, 根据重庆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 选取重庆市典型地区进行科技改革与创新的先行先试。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促进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的形成, 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中介、农民合作组织等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完善农业科技基层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科技尤其是实用技术普及率, 普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3、加强组织领导, 突出分类指导。科技部、市政府加强联动, 共同设立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强化决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功能, 确保各项行动任务得到认真落实。重庆为科技部开展各种统筹城乡试点示范提供综合配套和优越条件, 科技部给予直接指导和政策、项目等支持, 推动更多的创新资源投向重庆。各区县与市级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 制定并实施本地区本部门的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的具体计划, 落实工作责任, 加大科技投入, 强化政策保障。完善科技改革与创新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 将落实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工作情况, 争取纳入区县 (自治县) 党政领导班子的年度综合考核。按照区域的功能定位, 采取市场化机制和政府促进相结合的模式, 对市各经济板块进行分类指导, 分步实施。通过科技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创新工作, 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分区域分梯次形成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

摘要:科技改革与创新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本研究总结重庆市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障碍, 提出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最后提出试验区建设的机制设计和行动方案。

关键词: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2-5.

8.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篇八

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全面深化“六个一体化”,努力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发展振兴的成功典范。

第一章 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等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第一节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房屋以及集体经营性资产等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和量化到农村居民工作,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鼓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自愿、自治方式,形成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决议。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耕地保护基金筹集和解缴力度,强化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第二节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协调和衔接好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村镇建设、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关系,综合考虑、统筹协调,编制好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整合资金渠道,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参与为主,在更大范围内聚集各类涉农资金,共同用于土地综合整治和挂钩项目。

第三节 深入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建立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五大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创新办法和途径,放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村级公共设施建设。规范民主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民主议事制度和规则。建立村级民主机制建设达标验收和日常检查监督机制。

第四节 加快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全面推进村民议事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保证农村居民的民主权利。调整村级组织职能定位,实行“三分离、两完善、一加强”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重点调整村委会村级事务决策者和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者的职能。优化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村务监督机制和村级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和改进党组织领导,实现村级党组织领导方式向管方向、定原则、强监督和加强自身建设转变。

第二章 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 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着力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和健全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建立全域成都统一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鼓励和支持城乡居民自主选择在农村或城镇就业,“同工同酬”,享有平等的社保、福利等待遇。鼓励农村居民持证进城、持股进城,维护进城农村居民的财产权益,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以及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符合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居民依法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集体建设用地开发经营并保障其合法权益。逐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建立城乡统一的房屋登记管理制度。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的股分量化工作,建立完善农村各类股权的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向农村流动。开放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农业农村的投资领域。健全农业投资风险防范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探索银保互助的融资模式。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发展大宗农产品远期交易,提高农业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银行机构向农村延伸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担保服务网络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适时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进一步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健全政府投资管理机制,稳步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制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民间投资准入细则,创造进入条件;加大政府采购、补贴、贴息、担保、参股、税收优惠等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民间资本在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市场开拓、就业扩充等方面的投资,提高民间投资比例。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可转换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参与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

第三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全面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领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工作,完善股权质押贷款等贷款融资方式,支持民间担保机构发展,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拓宽微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微型企业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第四节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商品、产权、技术、人才等区域性大市场,进一步打破垄断,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市场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加强对交易标准、规则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信用产品使用等环节的法规规章以及失信惩戒、信用监督等制度,健全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平台。

第三章 创新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 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创新规划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财政、评价考核和激励的体制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科学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市域范围内各类规划全覆盖。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完善市、县、乡三级规划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听证、公示等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评估和监督的制度体系。探索提高规划局部调整工作效率的程序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机制,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适时进行调整。

第二节 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调整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科学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进一步深化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继续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机构限额和各层级行政编制总数内,结合实际确定市级及县(市、区)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的重心下移到县(市、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县、乡(镇)两级政府的事权和责任,依法探索将部分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权限向乡镇延伸,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入推进行政监察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分片监管,实现监察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推行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

第三节 加快社会建设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建立健全市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监督、投诉体系。

第四节 创新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上一篇:公司组织活动的新闻稿下一篇:2023届毕业典礼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