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苏教版

2024-12-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苏教版(精选4篇)

1.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苏教版 篇一

16.《陈涉世家》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过程与方法

运用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动作描写,会说出人物个性化特点以及作者对待历史人物陈胜的态度。【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走进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

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检测预习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和思想家,著有《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鲁迅称它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度.已失期()② 扶苏以数.谏故()③忿恚..尉()④ 尉果笞.广()⑤辍.()耕 ⑥ 怅.()恨

⑦闾.()左 ⑧適戍..()⑨乃行卜.()⑩烹.()食

3、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尝与人佣耕 ② 辍耕之垄上 ③ 苟富贵,无相忘 ④会天大雨 ⑤ 或以为亡 ⑥ 旦日 ⑦ 尉果笞广 ⑧比至陈 ⑨间令 ⑩等死

4、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2)固以怪之矣 通(3)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

五、合作探究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六、精读品析

1、陈涉吴广是如何谋划起义的?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陈涉?

七、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字词,名句。

2、谈一谈,作为一名中学生,陈涉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检测预习1、翻译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 ③苟富贵,无相忘译: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 2、课文填空

(1)表现陈涉志向远大的句子是(2)起义的导火线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3)一句表现了陈胜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

(4)起义的策略是: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5)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① ②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障碍;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方向;明确领导,胜利进军,迅速壮大。

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五、合作探究

1、文章扣住起义这个中心,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文章这样剪裁取舍的好处是什么?

2、本文塑造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你认为本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六、精读品析

1、结合全文来看,陈胜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2、陈涉的起义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这给我们有何启示?

七、拓展延伸:

陈涉起义取得胜利后,请你用简短的两三句话,为陈胜将军发穿越时空短信,你会说什么呢?

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苏教版 篇二

童年的朋友

一、目标导学

1.感受童年时外祖母给予“我”的爱心(重点);

2.学习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难点);

3.体会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依据书下注释或查词典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绺(        )             马鬃(         )             诅(       ) 咒(         )

惩罚(         )           脸颊(        )             腔(     ) 调(       )

(2)文学常识填空。

《童年的朋友》选自        ,作者是       (国籍)作家          ,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               和                 。

2.二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描写外祖母头发、眼神、声音、动作的句子,摘要如下:

头发:

眼神:

声音:

动作:

3.三读课文,说说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4.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

1.用心朗读课文,思考外祖母“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今天的样子很凶”的原因是什么。

2.反复朗读课文中外祖母的语言,揣摩该怎样读才符合要求。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

1.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描写的语句 描写

方法 人物形象

如: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外貌

描写 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说明外祖母身体很健康。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2.文中祖孙对话有几层意思?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外祖母“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这句话的?

(四)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外祖母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这个童年的朋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根据拼音,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写出正确、规范的汉字。

(yìnɡ)    付   (zǔ zhòu)           丰(rùn)        (chénɡ)     罚

(二)课内阅读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⑴                                      ⑵

2.如何理解外祖母的话“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

3.这段文字中主要采用了哪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加点字“睁”能否换成“瞪”?为什么?

5.为什么“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五、拓展阅读

贝多芬的童年   罗曼罗兰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一七七O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比他小二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嫁了韦该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莱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青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壮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雰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1.“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是指的什么?

2.“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此句中的“可悲的事实”是指的什么?

3.文章中关于贝多芬家乡的景物的描写,与文中哪段话是相互照应的?

4.“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这句话中的“悲惨而残暴”应如何理解?

5.“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突出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背诵课文最后一小节。

《童年的朋友》参考答案

二、预学导学

2.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眼睛:(1) 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

(2)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3)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声音:(1)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2)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动作: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三、课堂互动探究

(二)

1. 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她是“我”最珍贵,最知心的朋友。

2.外祖母肥肥胖胖,腰弯得像驼背,但活动却像一只轻快的大猫。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因此脸却显得小了,再加上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更显得可爱了。在她爽朗大笑的时候,你会看见她那雪白的牙齿,两颊的皱纹因此更多更丰富了,黑的像黑樱桃似的眼睛里闪烁着愉快的光芒。这就是外祖母。

(三)

2.①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的,体现出外祖母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

②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突出外祖母活泼,愉快而又充满活力。)

③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说明外祖母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表现了她乐观、坚毅的个性)

3.三层:关于外祖母的头发;关于“我”睡觉的事;关于“我”打破牛奶瓶的事

感受:外祖母虽然对生活不满,但对我还是非常关心的,没有命令,不强求,对话轻松、平等、和蔼,既有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也有朋友般的理解、宽容和帮助

4.宽容、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可爱的人

5.(1)外祖母不仅像一般的长辈那样爱自己,而且和“我”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友情;

(2)外祖母能像朋友一样尊重自己,平等的对待自己;

(3)外祖母是自己最知心的人,自己内心的话都能和外祖母交流;

(4)说外祖母是“终身”的朋友,是因为外祖母的爱,把“我”的心灵从黑暗中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外祖母的乐观、坚毅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四)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这个童年的朋友的热爱、感激之情。

四、课堂练习

(二)1. 第一自然段:我从外祖母的谈吐和脸部表情中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和温柔慈祥。  第二自然段: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朋友。 2. 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突出了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对我的亲切、温暖的关爱与体贴。3.外貌描写 这样的外貌描写是对外祖母人性的赞美,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外祖母身边那种温馨的感觉。4. 不能。因为“睁”是描写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如果改为“瞪”,就与“微笑”的神态相矛盾了。5.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所以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五、拓展阅读

1.他在18时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从15岁上已经知道。”可见指的是死亡,他总以为自己也染上了和母亲同样的病,将不久于人世。  2.指的是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要贝多芬去领父亲的养老俸。  3.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4.①过早失去了母亲。②父亲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  5.极其热爱和眷恋自己的家乡

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苏教版 篇三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我的思念是圆的》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七子之歌》导入

2、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学生读书下注释。(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4.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苏教版 篇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

3、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

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

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b、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照片、图画以及生活经历,说说自己在自然中的发现、体验,结合文中描写谈谈自己贴近自然的感受。

2、自学导航、方法链接:

a、朗读诗歌,练习把诗歌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及时做上标记。c、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d、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读自悟,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e、领悟作者对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揣摩诗歌的写作方法。

3、阅读闯关、自我检测

A、听写词语:

自我评价:

(五☆为最高等级)订正:

B、字音辨析。

翠竹()沃野()浩瀚()胸襟()明媚()

C、理解词语。(方法小贴士:联系上下文理解)

温馨:

明媚:

饱览:

浩瀚:

胸襟:

沃野:

[预习反馈]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组员互评。

(等第:)

2、互评预习闯关自测部分,评定等第。

(等第:)

3、每组派同学上黑板板书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并讲解。[合作探究]

1、初读诗歌,讨论交流:这首现代诗可分为三个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为什么诗歌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

3、诗歌中的“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为我们带来了哪些知识和乐趣?

4、本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当堂检测]

1、字形辨析。

拔()

敞()

锦()

撒()

拨()

蔽()

绵()

散()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片片云锦对()

明媚的早晨对()

挺拔的翠竹对()

果园的丰收对()[预习作业]

1、记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2、练笔:摘抄诗歌中的拟人句,尝试写几句。

3、思考:课后作业第4 题。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指导背诵课文。

2、从本文中学习诗歌的写作特点,学会运用学到的诗歌写作方法来阅读其他诗歌。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预习反馈]

1、每组派代表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提示:注意读出感情)

2、试背课文。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题?其中“打开”是什么意思?“大自然”与“课本”有什么相似之处?组内讨论。

[合作探究]

(一)仔细阅读课文2、3小节,讨论交流:

(1)细读第2节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动人的画面,它们是翠竹的(),松柏的(),()的丰收,()的耕耘。

(2)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的语气来读。在重读的词语上做标记。

(3)细读第3节,它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让人感受到“鸣禽”、“野花”的()的特点和对少年朋友的()。(4)抓住事物特点仿写:A、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小草的()

梅花的()B、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森林的()

河流的()

(5)、“洋溢”的意思是(),请用“洋溢”写一句话:

(二)仔细阅读课文4、5小节,讨论交流:

(1)细读第4、5节。祖国的山水、天地有什么特点?联系生活实践体会“青山”、“绿水”、“天空”、“大地”的美好神奇。用学过的成语诗歌来赞美一下:

2(2)、从青山、绿水所说的话中你一定感受到了 自然发出的召唤,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

(3)、发挥想象,自然中还有哪些景物向我们发出召唤? [当堂检测]

1、本文上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诗人()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号召我们少年儿童()。

2、课文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是因为()。

3、课文第四自然段采用了()、()修辞手法,使诗的语言(),诗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是(),其中的妙处是()。

4、祖国()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去吧,去呼吸山水间(),去吧,去打开大自然()。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让人们感受到()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知识积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歌

[我的收获] 佳句集锦:

[课后作业]

1、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

2、仿写诗句,例: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小鸟说):(飞翔吧),(飞向),()!(沃野说):(吧),(),()!

3、学完这课,你想到了那些名言? A:

B:

C: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

3、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以及他执着探究的科学精神品质。、[课前预习]

1、科学家卡片: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2、自学导航、方法链接: a、仔细读文,练习把难读的句子读通读顺,思考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b、画出本课的重点字词,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及时做上标记。c、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d、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读自悟,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e、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学会透过文字,感受人物的思想。

3、阅读闯关、自我检测

A、听写词语:

自我评价:

(五☆为最高等级)订正:

B、字音辨析。

栖(qī xī)囊(nāng

rāng)

察(chá cá)着迷(zháo zhe)C、理解词语。(方法小贴士:联系上下文理解)

笼罩:

鸟栖虫居:

穿梭:

兴致勃勃:

敏捷:

满载而归:

[预习反馈]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组员互评。

(等第:)

2、互评预习闯关自测部分,评定等第。

(等第:)

3、每组派同学上黑板板书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并讲解。

[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讨论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童年的哪些事情,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A

B

3、课文中“装满昆虫的衣袋”一共出现了几次,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堂检测]

1、多音字组词:恶 â

()

背bâi()

载 zǎi()wù()

bēi()

zài()

2、字形辨析。

纺()

妨()

圾()

择()防()

访()

极()

泽()

3、填上合适的词,让表达更生动。

()地责备

()的螺壳

()鸭子()地捉住

()的游鱼

()蝴蝶

()地观察

()的蠕虫

()贝壳

[预习作业]

1、研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热爱自然,痴迷于科学研究的品质。

2、积累:画出文中精彩的句段,品味其中的妙处。

3、思考:课后作业第4 题。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理解内容,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的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

3、3、了解文题的作用,学会透过典型事物,感受人物的心灵,把握人物品质。

[预习反馈]

1、交流读文后画出的精彩句段,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悟。

2、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其中“衣袋”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从对“衣袋”这一事物的着重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组内讨论。

[合作探究] A、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自己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1、读了这段文字,从“掠” 可见小甲虫飞行的速度(),他能很快地发现它,并能()地捉住它,说明()。

2、从()、()、()这几个动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小甲虫的喜爱,如果在做这一系列动作时给他加上一个成语,应该是()。

3、画线的句子,应该读出法布尔对昆虫的()之情。

B、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1、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段落,思考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2、用

画出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词句。从“丝毫没能阻止”“仍然兴致勃勃”我们读懂了他对昆虫的()

3、描写父母的语言态度极其严厉,反而更加体现出

像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

”。

[当堂检测]

1、本课记叙了()的故事。从而激励我们(),全文的中心句是()。

2、课文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是因为()。

3、“着迷、痴迷、迷恋”按词义由轻到重排列,应该是();

“责怪、责骂、责备”按词义由轻到重排列,应该是()。

4、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态、动作、语气,填上合适的词。

①、“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法布尔()说。②、父亲()说:“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玩!” ③、母亲()说:“捡石子干什么?” ④、法布尔()说:“我真不想把这些小玩意儿放进垃圾堆啊!”

5、按要求写句子。例: 纺织娘在叫。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仿写:()比()还要(),()比()还要()。

[知识积累] 搜集有关“观察发现、执着探究”方面的名言警句,记诵积累。1、2、[我的收获] 从法布尔身上,我们学到了:

[课后作业]

1、照样子写词语:

甜滋滋:、、鼓鼓囊囊:

、、鸟栖虫居:

、、2、读完课文,法布尔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你敬佩?,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3、课后阅读《昆虫记》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变色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课前预习]

1、搜集变色龙的图片、资料。

变色龙的资料简介:变色龙大约有85中,亚洲南部的体长25厘米。它体内有色素细跑,白天深,早晚浅。它的舌头带粘性,很员的昆虫都可以被舌头尖黏住缩回口中吃掉。它的左右眼睛也很特殊,能各自活动。

2、自学导航、方法链接:

a、仔细读文,练习把难读的句子读通读顺,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b、画出本课的重点字词,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及时做上标记。c、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d、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读自悟,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e、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3、阅读闯关、自我检测

A、听写词语:

自我评价:

(五☆为最高等级)订正:

B、字音辨析。豆藤(tãn

tãng)

震(zhân

zhâng)惊

伺(sì sī)机

刹(chà

shà)那间 C、理解词语。(方法小贴士:联系上下文理解)

弥漫:

凶相毕露 :

端详:

酷似:

迟钝:

绘声绘色 :

窥探:

名副其实:

[预习反馈]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组员互评。

(等第:)

2、互评预习闯关自测部分,评定等第。

(等第:)

3、每组派同学上黑板板书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并讲解。[合作探究]

1、按照“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A

B

c

2、初读课文,讨论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变色龙的哪些特点?

3、《变色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与一般说明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觉得这样的介绍方式有什么好处?

[当堂检测]

1、写近义词: 端详()

窥探()

刹那()写反义词: 迟钝()

紧张()

寂静()

2、字形辨析。

藤()震()铜()距()

腾()振()筒()巨()

绍()焦()宗()判()

召()蕉()棕()叛()

3、照样子写词语

绿莹莹

()()()

绘声绘色()()()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预习作业]

1、研读:细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抓住变色龙的这些特点来描写。

2、拓展:搜集与变色龙具有相似本领的动物资料。

3、观察: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了解它的特点、习性。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编写:鲍玲玲

审阅:胡恒香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3、学习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预习反馈]

1、体会课文为什么抓住变色龙的这些特点来描写,其中哪个特点写得最生动?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悟。

2、交流搜集与变色龙具有相似本领的动物资料。

[合作探究] 读课文,讨论交流,完成练习

①“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这句话巧妙地写出了变色龙的()的特点。

②读第9自然段,“端详” 的意思就是(),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头)—()—()—()—()—()—()—(尾巴)。

③变色龙的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请在相应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

④“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用人物对话来进行过渡,好处是()。

⑤第11-12自然段主要写了变色龙()的特点,主要通过非洲工人的()和对变色龙()的描写相结合来介绍的。其中变色龙的()和()这两个器官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变色龙捕食的动作最大的特点是(),从()、()、()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⑥ 读课文第 13-14自然段,朋加沙实验了()次,变色龙身上的颜色分别从香蕉叶色变成了()色、()色、()色。真正体现了变色龙()的特点。“名副其实”在文中的意思是()。[当堂检测]

1、变色龙,学名(),因为它能够(),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那些(),自然中有很多具有适应环境的本领的小动物:如()、()等。

2、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变色龙()、()、()的特点,并且通过“放回变色龙”这一细节提醒人们应当()。3课文填空:我细细()着:这条变色龙()。()的头上长着()的嘴,(),()。身躯呈(),()的背部(),腹部两侧长着()。[知识积累] 俗语积累:例——比喻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比喻粗心大意的人();比喻胆子很小的人()

比喻勤恳踏实的人();比喻不受欢迎的人()比喻外强中干的人();比喻仗势欺人的人()

[我的收获]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

[课后作业]

1、造句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的描写顺序,写一写它的外形特点。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金蝉脱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及过程以及成语金蝉脱壳的比喻义。

[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蝉的图片、资料。

了解金蝉脱壳的原因以及蝉的主要生活习性。

2、自学导航、方法链接:

a、仔细读文,练习把难读的句子读通读顺,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b、画出本课的重点字词,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及时做上标记。c、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d、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及过程,自读自悟,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e、初读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

3、阅读闯关、自我检测

A、听写词语:

自我评价:

(五☆为最高等级)订正:

B、字音辨析。

搜索(sōu

shōu)

协调(tiáo

diào)

抽搐(xù

chù)

金蝉脱壳(kã

qiào)

C、理解词语。(方法小贴士:联系上下文理解)

抽搐:

协调:

精巧:

生涯:

金蝉脱壳:

枝繁叶茂:

[预习反馈]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组员互评。

(等第:)

2、互评预习闯关自测部分,评定等第。

(等第:)

3、交流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

[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讨论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段意。

A(1-2)

B(3-6)

C、(7)

3、“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作者为什么认为金蝉脱壳神奇有趣的事?读完课文,你觉得它神奇有趣吗?把你最感兴趣的部分找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当堂检测]

1、写近义词:搜索()

精巧()

依依不舍()写反义词:华丽()整齐()

敏捷()

2、字形辨析。

柿()搜()颜()协()

沛()瘦()谚()胁()

恢()杜()趴()钝()

诙()肚()扒()纯()

3、照样子写词语

AABC型成语:依依不舍

()()()

形容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形容色彩丰富:五彩缤纷()()()[预习作业]

1、研读:细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描写金蝉脱壳的一系列动作来体会脱壳过程的神奇与艰辛。

2、拓展:了解军事中金蝉脱壳的故事,搜集三十六计的有关内容。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学期末党员个人总结下一篇:中考情况分析及教学建议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