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2024-10-23

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共15篇)

1.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篇一

加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也是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活动。虽然在我国千余所高职院校中, 有近30%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但其中大部分仅使这项工作停留在始发阶段, 离真正解决高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尊重还有一段较大的距离。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有关生命教育需求、教育内容和预期效果进行调查, 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调查结果

以我校07级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以班级为测试单位, 按班上实际人数发放问卷。按统一的话语解释题目内容, 学生之间不讨论、不记名。专人发卷, 按规定时间收卷。共发出问卷104份, 收回104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104份。调查显示, 高职生对生命教育持肯定态度, 认识到生命教育应受到全社会重视, 认为生命教育应有广泛的知识内涵。部分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对与死亡相关的知识不愿直接面对。

二、调查分析

1. 高职生生命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是在老师说明生命教育的定义和大体研究内容后学生作答的, 这说明在职业学校, 这方面的教育还是一项空白, 调查说明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基本认同老师提出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但不能直接面对有关死亡的一些知识和礼仪, 对谈论死亡很避讳, 对生命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综合我国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 结合我校学生特点, 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下列四方面: (1) 生存意识, 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死亡体验教育。 (2) 生存能力教育, 包括加强动手能力、加强环境适应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从虚拟课堂到野外的强化训练、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 (3) 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包括重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4) 生命健康教育, 包括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艾滋病知识教育、禁毒教育等。通过生命教育旨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目标, 安全度过青春期, 预防青少年犯罪,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这三种和谐关系。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观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能力, 远离社会不良现象, 学会关心、尊重他人的生命, 善于理解别人, 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心情与感受, 并在与人交往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

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如各种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 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体验, 在体魄、心智和才智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心理平衡, 提高生命水平;参加体育运动, 尤其是青年学生喜欢的集体舞蹈活动, 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而且使人心情舒畅, 纠正心理上的弱点 (胆怯、犹豫等) , 提高对不良刺激的耐受力, 培养勇敢、果断的良好心理品质。此外, 通过建立各种学生社团, 指导和帮助他们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活动, 如征文比赛、心理沙龙、沟通技巧、对话、角色游戏、主题辩论等, 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形成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康愉快的情绪。

2. 开展生命教育课程

我校目前主要对新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 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知识需求, 只有通过生命教育专门课程的学习, 才能让学生全面获得这方面的知识。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例如进行死亡教育, 不仅仅要讲死亡和死亡的严重后果, 更多的要讲生活, 怎样才能活得更精彩, 让学生学会体验身边每一天的美好。在学习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 有选择地运用各类材料。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 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活动情景或场景。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比赛和活动等方法, 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 要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社会调查、主题辩论、生命主题沙龙等活动形式和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注意把课内的学习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及行为习惯紧密联系起来。

3. 心理咨询中贯彻生命教育

在心理咨询中开展生命教育, 可以说更有针对性。心理咨询中的很多工作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丧亲之后的悲痛辅导、自杀干预辅导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咨询老师可以了解最新的学生生命意识动态, 可以把在咨询中发现的生命问题设置为生命教育课的主题,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变被动的等待咨询为主动的引导。此外, 学生中总会出现一些个别的特殊案例, 这些问题无法通过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来解决, 必须通过心理咨询面对面、一对一的咨询辅导才有更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 心理咨询是课堂生命教育的必要补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而究其根本, 是为了生命更有价值地代代传承。并且教育的对象正是文明与生命的传承者,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育正是对生命的教育, 教育本身就应当是生命教育。高职生这一特定生命群体的生命教育, 是现阶段为了让这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及走向社会后, 都能以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为重, 最终达到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当然, 无论是对生命教育本身还是对这一特定群体来说, 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发起与组织形式不仅仅是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前提下, 结合青年人的特点并符合现代社会的特色, 才能比较容易地让学生接受, 在生命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加强生命意义的教育, 也只有从“生命的意义”出发, 才能对生命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才能达到我们最后所要达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2.高职院校要开展创业教育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职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新形势下,创业教育是针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要义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而是要培养更多的创业者。

一、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据预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有相当比例的大学毕业生难以获得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就业岗位,并且这个比例还会逐年提高,有些国家甚至达到或超过50%,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使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谋生问题,而且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

2.实施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巨大变革,知识经济使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这既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会逐步缩小,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将逐步提高,经济形态日益向服务及资讯形态发展,中小企业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2000年到2002年三年的时间里,我国每年有100万家新公司诞生,其中90%以上都是雇员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它们是新经济的活力所在。通过创建小企业自我谋职,既符合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道路。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必然呼唤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

3.实施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极少关心自己的未来,将个人成长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事业心。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所面临的社会形势,树立社会责任心,塑造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这对民族的振兴、国家的昌盛是非常重要的。

4.实施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技术型人才在职能结构上,更加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同于依赖操作技能完成现场制作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一宽(基础学力宽厚)、二高(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项能力)、三强(就业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鲜明特色和复合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创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业者,只有这样,才能抢占技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要求把创业能力护照提高到与学术职业性护照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高职教育者应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是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或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活动,是培养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生计教育,是一种就业与创业教育。因此,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创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授予学生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实施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能力,通过自己设计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创业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多种因素导致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针对目前师资欠缺的状况,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引进,探索走一条校企师资合作的新路,合理解决创业教育特殊型师资匮乏的矛盾。可外聘一批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素养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工商管理干部等担任兼职教师,讲授部分创业理论和案例课程,进行从事学生创业活动实践的指导。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

3.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培养学生所需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首先,设置学科课程时,要把创业基础知识课程纳入普通教育及公共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其次,选择教学内容时,重点传授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再次,把选择教学方法的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上,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模块化化课程,通过大量实例,教学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激发他们的创业动机。

4.重视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注重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功能齐全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增加创业乐趣,得到创业技能训练。如组织学生调查一些小企业,参与小企业的设计,也可尝试建立一些小型企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通过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创业教育的成效。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业型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大力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就业与创业教育相统一的开放型创新式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邓泽功.创造能力与创业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2]董平.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4]高洁.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5,(8).

3.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篇三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我校开展了“与文明同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教育:

9月10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学生发出了“以八荣八耻律己”的倡议。随后各班学习、宣传了“八荣八耻”的有关内容。各班召开了“八荣八耻”主题队会,队会形式多样,有朗诵、小品表演等。少先队相继组织开展了“问候短语”、“革除陋习”金点子创意大赛及“八荣八耻”主题宣传画创作大赛等。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少先队员们纷纷认识到,只有以八荣八耻律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4.为什么要恢复儿童经典教育 篇四

——致老师、家长的一封公开信

各位老师、家长:

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具有千年尊老爱幼优良传统、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际交往却大多建立物质交流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互相欺骗的现象随处可见,民族的传统美德正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相当匮乏,道德标准反而在倒退。社会犯罪率上升,安全感降低。这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同时,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很多学生由于心志脆弱、精神空虚而沉溺于网络游戏幻境,无力面对现实,导致长期精神紧张,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以至厌学、轻生等等,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国家、民族之兴衰,其关键在于民心之邪正清浊。人心清正,无须法治也天下太平;人心邪浊,严刑峻法亦难治理。欲使人心清正,教育是根本。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国民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民族兴衰的关健。

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历来以知书明理为指导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完整人格的培养,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下,培育了几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万古常新,历久不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欧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满清封建王朝的国门,致使国人急于救国之出路。学人竞相效法西学,全盘放弃了传统文化。从此人心逐渐腐化,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衍生了严重的家庭、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到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恢复经典教育。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齐聚法国巴黎并发表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华古圣先贤,为人类留下了一座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其代表典籍『四书五经』更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并传播影响到世界各地。经典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述,是推动历史的核心动力。如果能在儿童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直接诵读经典著作,不仅能让儿童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使繁重的学校变得轻松愉快,而且能打开儿童的智慧之门,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起步,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养成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人生的成功铺平道路。

5.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禁毒教育 篇五

据受毒品侵害较严重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因不知毒品危害而吸毒的占吸毒总人数的82%。每个吸毒者每年耗资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几十万元。如果普及了禁毒预防教育,使人人都了解毒品的危害性,懂得禁毒的法律法规知识,全国每年就可少损失上千亿元。由此可见禁毒预防教育的重要性,禁毒预防教育是既治标又治本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只要做到以下几条,青少年就能有效地防止吸毒:(1)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3)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5)进歌舞厅要谨慎,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6)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

三、吸毒的危害

(1)吸毒严重摧残人的身体;(2)吸毒扭曲人格,自毁前程;(3)吸毒引发自伤、自残、自杀的行为;(4)吸毒殆害后代;(5)吸毒容易感染爱滋病等传染性疾病。

吸毒影响社会经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据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公布的最新数字,世界上吸毒人员超过5000万人。每年有几十万瘾君子因吸毒丧命。全球毒品交易额约达8000—10000亿美元,吸毒问题严重的国家,不得不拨出巨款用于防治吸毒及相关问题的开支;同时由于长期吸毒而使得吸毒者的劳动能力降低,或者导致劳动力完全丧失,从而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也问接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吸毒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引起社会犯罪增加。一方面是吸毒者成瘾后,摆脱不了毒瘾的煎熬,为了满足毒瘾,铤而走险,进行偷扒抢窃,贪污、卖淫,甚至杀人的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是贩毒分子疯狂的报复,恐吓,暗杀等活动,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

6.教育要从创客运动中学习什么 篇六

创客运动宣言的启示

在国内诸多探讨创客教育的文章中, 提及最多的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 另一部由创客运动领头人马克·哈奇著的书却少有人提及。它的英文名是The Maker Movement Manifesto:Rules for Innovation in the New World of Crafters, hackers, and Tinkerers (笔者将其直译为《创客运动宣言:新世界手工艺者、黑客、非熟练工的制度创新》, 以下简称《创客运动宣言》) 。该宣言包含9个方面内容, 对创客教育的启示见下表。

如果说宣言只能给我们一些零碎的创客教育观念的启迪, 那么分析创客实践场——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 则可以让我们由表及里, 获取更系统化、更深刻的启迪。

从新模式中学习:创客教育该如何运作

用西方文化的话语描述, 创客运动是一种创造文化, 是对消费文化的反抗;创客运动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行动, 是对大规模制造的反抗;创客运动是一种通过工程、技术与设计的实践行动让STEM平民化的活动, 是对传统的不接地气STEM的反抗。从文化上认识到这些是相当重要的, 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创客运动。

当前创客教育谈论最多的是一些数字化硬件知识的学习, 比如传感器、开源硬件、编程、机器人、激光切割、3D打印等, 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数字创客教育”才是正宗的创客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理解偏差呢?

一是国内创客教育主要是从信息技术教师群体开始的, 他们本身就是数字硬件的爱好者, 社会上的创客空间也大多是数字硬件的背景。但即便是安德森, 都没有窄化地理解创客, 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 他这样写道:“如果你喜欢烹饪, 你就是厨房创客, 炉灶就是你的工作台;如果你喜欢种植, 你就是花园创客。编织与缝纫、制作剪贴簿、串珠子或是十字绣, 这些都是制作的过程……成百上千万热爱DIY的人们因此突然由各自为政变成了携手向前。创意因为分享而被放大, 项目由于分享发展为团队项目。”二是我们在理解创客教育时, 过于注重对新兴工具的学习, 而没能较好地从创客文化的宏观视角关注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 而后者才是关键, 才是创客运动的发动机。

作为Techshop创客空间的CEO, 马克·哈奇在书中写下了相当丰富的案例。我们对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做了初步的梳理。

一是共享制造工具。Techshop的每一间工作室, 平均占地1300平方米以上, 各种工具一应俱全, “让你可以做出任何作品”。马克·哈奇认为, 共享制造工具恰好回应了马克思的观点, 打破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一些个人创业者直接进驻创客空间, 一些初创公司干脆把公司搬到Techshop附近, 以便使用这些制造工具, 进行几乎零成本的创新。

二是零门槛, 按需学习。一位年长的文员在Techshop想尝试学习设计珠宝, 他不仅学会了, 还成功创业;一位什么都不会的女士花60美元学习了使用激光切割机, 短时间练习后制作的饰品不仅赢得了孩子们的欢心, 还促成了她的创业, 并被生活类杂志大幅报道。在创客空间里,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专家的建议, 选择学习付费的短期课程, 或者让会的带不会的入门, 自己决定学什么和做什么。Techshop的理念是, 短时间内学习最基本的课程, 够用就行。

三是在实践社群中共同成长。在创客社群内, 互相分享知识经验, 互相学习和激发创意;创客社群外, 促进研究机构的仪器开放, 参与Maker Faire这类展示宣传活动, 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参与众筹等促进产品的商业化, 利用分散式制造和弹性制造形成少量商品生产, 满足消费的长尾, 反哺创客社群。

正是这样的模式创新, 才吸引了那么多人到创客空间来, 才被誉为一种新的工业革命。创客教育最需要的, 就是从这样的新模式中获得启迪。

1. 丰富而开放的学习空间设计

一位学生进入创客空间, 看到如此丰富的工具和作品, 他会想:我何不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呢?但在教室, 桌椅把几乎所有的空间占满, 没有制造工具, 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只能听老师讲课、做练习题、做纸笔测验, 然后带着作业或分数回家。单调乏味的学习环境, 使得知识学习除了从理论到理论, 难有实践出的真知。学校, 只不过是在四方盒子里记忆书本知识的地方。

幸好创客教育之风吹进校园, 不少学校把原来的各种功能室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成了创客空间, 成为向少数学生实施创客教育的场所, 这是明显的进步。但新的问题伴随而来, 创客空间必须开放, 必须能让学生随时进来使用工具, 必须有教师在场随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 目前还很难。

改造功能室只是实施创客教育的第一步, 理想的状态是每一间教室都向类似创客空间改造, 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实践, 让所有学科都能向创客教育转变。

2.学生靠前, 课程靠后, 按需学习

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到课程标准到教材, 我们是在依法执教, 即让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学生是被动的课程接受者, 虽然课程专家们声称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的。但这样设计的课程, 是课程在前, 学生在后, 成年人的意志占据强势。站在这个角度, “以学生为主体”一开始就可能靠不住。

在创客空间, 来学习的人是带着自己的喜好和目的而来, 创客空间的工作人员是帮促者角色——为满足创客的需要提供各种服务。创客教育要真的做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人”找回来, 真正把学生放在前, 把课程放在后, 按需学习。学生想学什么、做什么, 但不知道如何入手, 好吧, 老师给予建议, 先从哪里入门, 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短期课程, 或先跟着哪位老师学习一下。然后学生自己边学边做, 边做边学, 不断深入。只有这样, 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理解, 创造力才有了生发和锻炼的机会。

创客空间中的这种学习方式暗合了后现代的课程观, 即视学生为有独特个性的、有创造潜能的、对自己负责的主体,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相互理解的、相互对话的和谐关系。课程, 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定制出来的。后现代课程表现出对学生的一种高信任态度, 一直被许多人认为具有“乌托邦”性质。但时代在发展, 学习环境在变化, 创客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工具支持, 网上课程的丰富化、多样化、微型化,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 为实现“乌托邦”带来了可能。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值得我们去主动挑战。

3. 在实践社群中自主学习

实践社群区别于一般课堂内的合作学习小组, 它强调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下完成真实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人们。创客空间里创客的活动就是典型的实践社群特征, 不同水平的人, 专家、业余爱好者与新手, 他们不仅彼此分享知识和经验, 也在一起合作完成某项产品的设计。在这样的社群里学习, 一开始参与创客活动的新手, 其学习方式被情境认知理论称之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即学生不是被动的观察者, 或者是只看不参与的人, 而是合法地参与其中, 与专家 (这里指教师、能力强的学生或其他能提供帮助的人) 和同伴一起进行创客实践活动, 从中建构知识, 发展能力。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使得新手学生有机会在高水平的实践群体中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 如同“师傅领进门”。成为“专家”之后, 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 “修行在个人”。进入这个阶段, 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者”, 是促进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与成长的人。如此不断发展, 学生、教师和其他能提供帮助的人一起, 与实践社群共同成长。

4. 在长时间沉浸中发展创造力

创客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 需要长时间专业领域的锤炼才能成为专家。真正的创造力培养,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沉浸其中去自己鼓捣才行。

在小学科学中有通过拼装各种小车学习拉力、推力、反冲力、弹力、摩擦力的内容。通常的课堂教学是按部就班拼装某种小车就认识某种力。比如, 用重物下垂拉动小车认识拉力, 用不同的材料认识摩擦力等, 一个个知识点被单独拿出来学习, 实验操作变成了短时间的验证。不仅动手能力难以培养, 知识的学习也是浅尝辄止, 更难说创造力的培养了。于是我重新设计该单元的课程, 把整个单元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让学生设计气球小车上——让学生自己寻找材料, 连续几个课时对气球小车进行不断改进。当涉及某个知识点时, 就停下来一起学习和探讨, 明白该知识点后就马上用于气球小车的制作中。比如, 车身的重量不同, 气球小车的速度不一样;所做气球喷嘴的粗细不同, 产生的反冲力不一样;车轮的宽度和材料不同, 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 等等。几节课下来, 各种各样的气球小车诞生了, 涉及的知识也都用上了。学生不仅表现出了相当可观的创造力,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与以往死记硬背大有不同, 知识活化, 在反复试错、反复应用中表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迁移。

给予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沉浸其中, 享受全身心投入的美好体验, 如同玩游戏一样。积极心理学创始人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将此状态称为心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很少花时间去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数学的迷人风景, 甚至用机械化的探究步骤进行知识传授, 学生学到的是冷冰冰的知识, 感受不到科学家、数学家们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流状态。学生不喜欢科学与数学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教学中创造愉悦的心流体验是重要的, 创客活动的工程技术特性更容易使学生热爱上科学与数学,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认为:“消费文化永远无法像创造文化那样可以引起心流体验”。所以, 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客活动中去吧。

拥抱STEM, 拥抱开放, 拥抱变化

STEM比创客更早传入中国, 当大多数人还没搞清楚STEM是怎么回事的时候, 创客教育又来了, 以为这又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事实并不是这样。

加强STEM教育, 保持美国在STEM领域的领先地位, 是来自美国科学家群体的呼声, 后来被美国政府所接纳, 制定了相关法规, 投入重金推行。STEM特别强调深入的实践活动, 所以在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 把原来的“探究”改为了“科学与工程实践”。

创客运动, 来自喜欢DIY的草根群体, 在制造活动中同样也会涉及STEM, 同样会涉及艺术与设计, 正如美国创客教育网站Maker Ed宣示的:“我们的宗旨, 是为所有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发展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 (STEAM) 的兴趣、信心和创造力, 并通过学习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来自科学家与科技企业群体的STEM和来自草根的创客教育殊途同归。那么, 我们不妨让STEM的实践理念和创客教育的学习环境设计方式一起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

保持开放的态度, 对于我们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无比重要。越是新的东西, 越会快速发展变化。正如一位少年创客制作完成了一辆小车, 这不是结束, 这只是迭代的开始, 永没完结。

7.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篇七

中小学为什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改革开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内容,渐渐深入人心。”

“青少年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动荡的时期。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带来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离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这些都是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的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在接受、选择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困惑、冲突和不适应等等,这些现象使得中小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随之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腾飞,也使我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关注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

摘自《实施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许多家长也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对于‘成长’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健康成长’的标准又是什么,人们往往抱着一种朴素的理解,并不深究。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青少年的成长,人们就会想到‘长身体、长知识’,而很少会想到‘长心灵’。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如果孩子身体健壮,头脑聪明,就可以心满意足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只见身体和头脑而不见心灵,把成长等同于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忽视心灵成长的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待青少年的一种思维定势,也反映了一种重身体轻心灵、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模式。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之所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与这种教育模式的偏差密不可分。”

“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家长的‘孩子观’和教育观的产物。在很多家长看来,子女是长不大的小孩子,而‘小孩子’应该专心学习,不要胡思乱想,以免分散精力:而家长则有责任引导孩子想‘该想的问题’,阻止他们想那些‘不该想的问题’。”

“其实,那些‘不该想的问题’可能正是青少年心灵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青少年不是学习机器,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智的发展,他们自然而然地要出现一些情感上的烦恼与需求,要思考一些与‘读书’和考试无关,但与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烦恼与问题可以被压抑一时,但不可能被取消。作为教育者,家长有责任帮助子女解决情感烦恼与思想困惑,而没有权力对子女实行情感控制和思想控制。”

摘自《心灵成长: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 彭泗清

“心理健康教育,在发达国家一直受到重视,今天,它又被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列入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之中,并写进中央的文件。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门科学,科学性是其灵魂,坚持科学态度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和方法的依据是学校心理学,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学生,尽管它也探索正常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但其侧重点还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科学的依据。学校心理学家进入学校,不仅为学生防止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地开展工作,而且也是学习辅导、职业指导和道德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客观性原则,特别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我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直接参与心理教育预防、咨询、评价和矫正的人员,必须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这里,我想指出的是,目前有的媒体宣传不够严肃,有的统计不太严谨,过分渲染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认为20%或30%甚至40%的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有人说52%甚至2/3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那么,办学校还不如开精神病院。在教育部召开的一次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我说,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我们学生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的,即使有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也是要求心理健康的。”

摘自《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减负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负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让学生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那样简单,它是涉及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在减负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实质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人手,不断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的影响,促进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改善,形成学生乐学、会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摘自《实施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

“通过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真分析,并借鉴先进地区心理素质教育的经验,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中小学生之所以需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尚不成熟,要不断培养和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心理素质教育,如同一人加强体育锻炼,既是为了恢复健康,强身健体,当然也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一样,必须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兼顾个别有心理困扰或问题的学生的心理防治和咨询,坚持发展性教育与防治性教育并重的指导思想。”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四川赵学范张乃文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消极性目标是预防和治疗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性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积极向上。也就是说,教学生心理更健康,素质提高得更快。即使从消极的角度考虑,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由此可见,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医学化模式。”

摘自《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教育是为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理念一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都有发展的潜力,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其中,潜能开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立足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语),凭借人类有机体都有的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罗杰斯语),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达到最佳水平。”

8.教育优秀生要注意什么 篇八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优秀生呢?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作为一名教育工者,我认为所谓的优秀生在智力、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方面都是相对优秀的。因此,他们的一些不足被其成绩优秀所掩饰,未被教师发现或被忽视或认为是“可爱的毛病”,这就严重影响看优秀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让他们更优秀。我认为在教育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表扬度,引导优秀生正确认识自己

凡是优秀的学生都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荣誉感,他们的优点当然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些教师对他们优点经常的表扬,也是人之常情,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万事都有一个“度”。如果对优秀生表扬过“度”使他们形成唯独自己好,别人一概不行的想法就适得其反了。假如再由这种特殊中滋养虚荣心,危害就更大了。所以尽管发现优秀生的缺点比发现后进生的优点还要困难,但越难,我们越要注意发现,这样才能引导优秀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使他们认识到“优秀生”和“一般生”只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学生要想取得不断的进步,就应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许多优秀的班主任,都能注意及时发现优秀生在优点掩盖下的缺点,对优秀生不该有的特殊要求不迁就,不纵容。这样就置优秀生与其他一般同学同等位置,从而出现问题。他们能采取将心换心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教育,使优秀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动,从而骤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种响鼓还要重锤擂的高度负责精神和防治结合,使优秀生更加优秀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试一试的。

二、运用公平原则,用发展眼光看待优秀生

现代管理学认为,上级赢得下级的拥戴,就必须对下级一视同仁,力求做到公平合理,这就是公平原则。同样道理,教师要赢得学生的拥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老师不能把眼光只盯在一个或几个优秀生身上,不然会使其他大多数同学产生不满,同时也会增加优秀学生的负重心理。我们教师要把自己的爱、自己的诚、自己的热望与期待,同样的无私地给与每位学生,而不能“旱涝不均”,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这让我想起我的小学教师„„王克英老师,每次对于优秀学生犯错误,她从不姑息迁就,那时我是众人眼中优秀的学生,一次和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因为做游戏发生矛盾。王老师运用公平原则,对我们不偏不坦,一视同仁。我有缺点,是优秀生,照样被她严肃批评。后进生做了好事,同样会得到她的表扬。当然,我们所讲的公平原则也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公平既要合理,还要合情。王老师运用公平原则,一视同仁地看待学生,不仅纠正了我缺点,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大收获,时至今昔,那一幕幕就在昨天。

三、优秀生要正确对待批评,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生的道路不都是洒满了阳光,铺满鲜花的。优秀学生不能像花房里的鲜花,只能面对荣誉、成功,却经不起风霜,受不了挫折,批评对优秀学生进行耐挫折的培养和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学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认识他人的过程中,要注意消除“晕轮效应”,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有意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敏锐地发现优秀生常以荣誉自居,动辄就有特殊要求,经受不了批评等弱点,及时对优秀生进行批评教育,锻炼优秀生的胸怀更宽

阔,从而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严中施爱,落实在塑造中

优秀生常被同学们称为“老师的眼珠”、“宠儿”、“幸运儿”。那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优势使他们能较一般的同学更多地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机会,而这又是所有正常的学生所希望的。对于优秀学生,教师更多是笑脸。即使到了“非说不可”语言分量也总要轻些,无形之中,他们成了集体中的特殊学生了。在优秀生身上最容易犯的,也是危险最大的毛病——骄傲所导致的停滞,以及特殊地位带来的对教育的心里的反抗。无数沉痛事实已告诫我们:对于优秀学生放纵姑息,那不是爱,而是对优秀生的毁灭。优秀的学生应当有相应优秀的心理素质,如果心理健康与知识的才能形成强烈的反差,只能说明他算不上优秀。真正的优秀生,首先应该清楚的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懂得教师高度责任心所给予的深厚的爱,体会到这是一种强烈的希望。因此,教师要在严格要求中表达对优秀生的爱。引导学生从偏爱和溺爱的羁绊中走出来,把自己塑造成真正的优秀生。

9.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篇九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幼儿园进行指导工作。

大家经常问我,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里写的东西不多,为什么不教孩子算术和写字呢? 现在,我们面对面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作为幼儿教师,我有这样的感受:游戏时,幼儿的认识、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状态都是较其它的时候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这是因为一个尚未实现社会化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合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组成的社会的过程中,不可能象成人那般有效地得到情感和智慧上的满足,而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得到满足,在没有任何强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10.数学教学中要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篇十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变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其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拓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材,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C3=3,C30=435,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像;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变、勇于创新的气魄,从而引领他们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11.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篇十一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积极动脑的习惯

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五会:会听、会看、会问、会想、会说。

会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会问;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也就是要“问”。“问”,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想:如何解决问题。会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

二、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本。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特别是每一单元,每一小节的开头新课,阅读时要标出疑问,以便在老师讲课时,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有时也可由教师提出能引起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找书去读。

课内阅读,就是课内学习课本。课上在教师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数学课本,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后阅读,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做题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再做题。

四、教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算草要象正式答案一样,一律写在作业本上,做到算草不草,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解题时还要边做边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12.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篇十二

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指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让投资者掌握证券市场投资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防范风险和承受风险的能力。

(l)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监管的重要内容。保护投资者利益,一方面要靠规范运作,防止市场过度投机,避免市场大起大落,减少投资者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加强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高投资者自身防范风险和抗风险的能力。这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市场发育与市场监管都还不成熟,影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从而加剧了市场风险。如果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就会被市场波动和各种真假信息、传言搞得晕头转向,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惶恐不安,不知所措。这一方面可能使一些投资者错过难得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引起心理失衡,由此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势在必行。

(2)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帮助投资者了解和认识市场的需要。据统计,在我国现有3000多万个个人投资者中,有70%左右是以后入市的。这些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了解甚少,认识就更有限。许多投资者不懂得投资技巧与方法,也不会作宏观分析、企业分析、市场分析。轻信市场传言,盲目跟风,追涨杀跌,这就大大增加了入市的风险性。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投资者了解市场,认识市场,让投资者懂得证券市场投资的基本规则,学会分析、判断与操作的方法,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做一个理性的、成熟的、高素质的投资者。

(3)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证券市场是以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为驱动力的,极易诱发冒险之风。证券市场风险的积聚和爆发,会极大地损害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1929年10月前的美国纽约股市,个人投资者蜂拥人市,机构投资者兴风作浪,掀起了一场疯狂的投机浪潮,投资者用自己的冒险投机行为推动了股市暴涨,累积了日益增大的市场风险,结果导致了股灾的发生,不仅投资者损失极为惨重,而且美国股市也几乎崩溃。因此,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理性投资,减少投资风险,有利于减少和化解市场风险,从而有利于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告诫投资者,进人证券市场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

(1)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无论是成熟股市,还是新兴股市,价格波动风险都是存在的。因为波动是股市的本质特征,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新兴股市,价格波动大,风险也大。在大的价格波动中,盲目的股票买卖往往给投资者特别是短线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在高位跟进的个人投资者可能长期得不到解套减亏的机会。

(2)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证券市场交易的股票本身没有使用价值,仅仅具有交换价值,其交换价值大小由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决定。然而,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是有风险的,经营业绩有很大不确定

13.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篇十三

(一)开展荣辱观教育,要抓好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系统的行政干部、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广大教职员工是青少年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的启迪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其荣辱观是否科学,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理论学习、政治业务学习和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特别要自觉对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深刻反思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三门峡市教师二十不准》,进一步规范言行,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切实当好学生的表率,自觉在学校管理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把“八荣八耻”教育贯穿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收费管理、校园文化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二)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做到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

进校园,就是要在校园营造良好的荣辱观教育氛围。各级各类学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其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每所学校都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几个寓意深刻、内容直观的荣辱观教育基地。要把荣辱观教育同各地、各校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空洞说教,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通过在青少年中开展的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强化荣辱观教育。要注重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各学校要继续深入开展“五个一”(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的话,节日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洗一次脚)、“一告别、四远离”(告别不良卫生习惯,远离毒品、邪教、暴力、网吧)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开展学雷锋活动,力求学生自我感动,自我教育。

进教材,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教材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编写地方教材、校本课程时要有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使荣辱观教育同文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教育部门在选用教材时,也要充分考虑是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涵。同时,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部门要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发展历史。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及其重要意义和作用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为学校加强荣辱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进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专任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科,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科学设计荣辱观教育内容,始终把荣辱观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基本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人心。同时要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培养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在道德行为上。今后,各级教育部门在组织开展说课比赛、优质课大讲赛等教研活动中,要把荣辱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情况作为评选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做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做好荣辱观知识在学生家庭中的普及工作,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和校园开放日、致家长一封信等途径,广泛宣传“八荣八耻”,引导学生家长提升道德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子观和成才观;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协调、沟通,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尤其是要深化教师进家庭、进社区、进学生心灵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总之,教育系统要通过“两抓、三进、一结合”,从根本上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作风、校风、教风、学风等“四风”的根本好转。

14.为什么生活看不到希望作文 篇十四

之前,我一直不觉得是自己有问题,但是现在我感觉可能自己有问题,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混的那么好,自己却还是老样子,当初是一起的,最后结局却截然不同,真的是好无奈,已经二十几岁了,却怎么看到了失败的影子在盘旋。

按理说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现实却是这么的残酷,自己的无所作为,真的是太没用了,羡慕别人的事业和渐渐组成的家庭,我也想要拥有,我的要求并不高,一份稳定的可以养活家人的工作和一个知心孝顺可以相伴一生的爱人,一起经营我们的家庭,作为一个男人最基本应该拥有的。

但是现在我却一样都没有,不是自己不努力,只是没有结果,真的感觉自己好没用,为什么别人可以轻易得到的,我却这么的渴望拥有,但还是很难得到,但是生活是这样,还是得过,只是想成为一个事业有成、有美满家庭的男人对我来说怎么这么难。

哎,难道真的是自己没用,不配得到吗,那我真的是太失败了,老天,求你在暗中帮帮我,我不是一个喜欢求助的.人,但是现在的情况我真的感觉自己浑身乏力。

15.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 篇十五

作者:王东成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当代中国的“桂冠”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垂垂暮年里,为了唤起最高当局和有关方面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每当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去看望他的时候,他都不厌其烦、明知故问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当代中国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就是前些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出了问题。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问题,从来都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社会的文化、政治的体制的问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多层次的存在。其最表层是经济,经济背后是政治,政治背后是文化。一个国家,可能是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但未必是一个文化大国,未必是一个具有崇高尊严和巨大魅力、影响力的伟大的民族。文化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的最根本、最内在的“软实力”。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间漂泊流荡、备受摧残和蹂躏而没有被消灭与同化的以色列证明了这一点;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先进价值观的实践者、倡导者、领航者的北欧几个小国家证明了这一点;多次遭受外族的入侵与征服,然而立国泱泱五千年,至今仍然继续存在与发展的中华民族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什么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背后是什么?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教育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的背后是教育。

教育的状况(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性质。而大学教育,则是一个国家整个教育的领路者和航标灯。由于它直接导向人才的基本定型与人们的社会角色,因此它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大学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整体教育的统帅和灵魂。

前些年,以季羡林先生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化的乐观主义者提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是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世纪。针对这种观点,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提出:如果此间(21世纪)中国没有五十到一百个世界一流大学,所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是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世纪”云云,最多不过是一句美丽的空话。这种声音颇令人警醒。当下,印度人为什么能占有西方IT业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印度的大学教育搞得好,迄今为止,它的德里大学(1922年)、尼赫鲁大学(1969年)、瓦拉纳西的贝拿勒斯印度大学(1916年)等等,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南非迄今为止拥有四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两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它的开普敦大学(1829年)是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2004年世界大学排名第七十二位,其医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了胸外科心脏移植手术的世界第一流的医学院。现代以色列建国(1948年5月14日)之前,所有的移民定居点都建有学校。海法以色列理工大学(现在更名为以色列科技大学)1912年就开始招生。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建于1925年,是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高等学院之一。魏兹曼科学院建立于1934年,是一所具有国际声望的研究院,以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而著称。现代以色列建立之后,最先通过的法案是《义务教育法》,以色列的教育经费一直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比例远远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每一百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二十二人已经完成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是全世界拥有大学学历比例最高的国家;就业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数占20%,仅仅低于美国。以色列的工程师比例居全球之首,每万人中有一百三十五名。以色列是迄今获得博士学位人数最多的国家。以色列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全世界人均最高的,每年一万人发表论文一百一十篇。以色列的许多学者、科学家荣获过世界大奖,包括诺贝尔奖:从1901年至1995年,全世界共有六百四十五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以色列人一百二十一次,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8.76%,而以色列人占全世界人口却不到0.2%。

放眼当代世界那些发达国家,哪个不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还没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更不要说别的大学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的现代大学一降生就是一个“大产儿”。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具有悠久的“太学”传统和民间“书院”传统的中国教育,立即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融入世界现代教育的大潮流之中。政府、民间、外国传教士等先后陆陆续续地创建了现名为武汉大学(1893年)、天津大学(1895年)、上海交通大学(1896年)、浙江大学(1897年)、北京大学(1898年)、山西大学(1902年)、南京大学(1902年)、复旦大学(1905年)、同济大学(1907年)、华西医科大学(1910年)、清华大学(191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1914年)、湖南湘雅医学院(1914年)、燕京大学(1916年)、南开大学(1919年)、东北大学(1923年)、中山大学(1924年)等等著名大学,尤其是在八年抗战的烽火中,建立了屹立于西南边陲的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从这些大学中,后来走出了许多科学、教育、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大师、巨子和栋梁之才。

然而,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社会的演变,中国的大学教育乃至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都发生了令人忧虑的巨大变化,产生并积累起一系列根本性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和难以解决,就是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梳理、概括起来,似乎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教育的畸形目标

一、长期以来,受制度、体制的决定和制约,我国的教育制度明显地不够良善。首先表现为国家对教育的全面垄断。众所周知,现代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民办、私立学校(包括大学)占有巨大的份额,美国的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1740年)普林斯顿大学(1746年)、哥伦比亚大学(1754年)、布朗大学(1764年)等“常青藤大学”,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明证。我国的民国时期,国立、私立教育并存,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私立学校(包括大学),诸如,南开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等。然而,1949年以后,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我国取缔了所有的民办、私立教育机构,境内没有一所民办、私立的大学和其他各层次的学校。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才逐渐产生了一些发育不良的民办、私立的教育机构,包括民办大学和私立学校。但是,这些民办大学和私立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基本享受不到与国立大学和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致使它们的发育、发展困难重重,难成气候。由朱清时院士等亲手创办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2011年)一波三折、步履维艰的办学历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冲破重重阻力从发育、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开始的。经过三十多年悲壮的拼搏,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认识到,比较而言,民办、私立教育的发育和发展,要比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育、发展艰难得太多。

在很长时间内,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我国,不是教育家办教育,而是政治家办教育;不是把教育当教育办,而是把教育当政治办;不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而是为政权培养“革命的接班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不是在自己的学校举行,而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校庆的主角不是校长、教师、学生,而是领导人。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们的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它们的教育也十分发达。但是,谁能告诉我们,它们有哪个大学的校庆是在国会或议会大厦里举行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受政治权力的主宰而无所作为的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而且还受到了经济权力的严重干扰而无所措手足。清华大学的“真维斯楼”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和学校常常能够得到来自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的捐款,但是,它们绝不会把学校的某座建筑以给它们捐款的大企业、大公司的名字来命名,因为这关系到教育的尊严和荣誉丝毫不可玷污与侵犯。

第二,“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缺失。“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是实施良善教育须臾不可缺少的前提和资源。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当然应该有基本共识,但是与此同时,绝对不可以没有思想自由,相反它还必须努力提倡、促进、发展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才能产生人才,甚至天才;思想不自由,只能造就庸才,甚至奴才。胡适、徐志摩、徐悲鸿、刘海粟、钱学森、陈省身等等在思想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者、大诗人、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人说,现今的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至少很肤浅。中国人没有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人缺乏的是思想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制度安排与社会环境。自由像阳光一样宝贵。坚忍的中国人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点自由就能发挥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下“互联网”上那些幽默、深刻、独特、隽永的表达,就是雄辩的例证。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过:“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第三,“教授不治校”的缺憾。学校,尤其是大学,是传承、生产、创造知识、思想、精神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尊师重教,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管理人员则为教学、教师、学生提供有效服务,是教师、学生的集体意志和学校各项决策的忠实执行者、实施者。世界上(包括民国时期的中国)那些著名的大学,无一不秉持这样一种教育、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在1931 年12 月2日的就职演说中就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落实这种教育、办学理念,他和教师们一起创建了体现“教授治校”思想的清华大学“教授会”制度,学校的各项决策悉由“教授会”制定,而作为校长的他和其他管理人员,则不过是教师、学生集体意志和学校各项决策的忠实执行者、实施者。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不仅完全抛弃了这种纯正的教育、办学理念,抛弃了这种优良的教育、办学传统,而且,反其道而行之,致使我国各级学校,尤其是大学,“官本位”“行政化”愈演愈烈,更加根深蒂固。迄今为止,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都有行政级别;党委书记、校长、管理人员成为学校的主宰、“老板”和“白领”,包括教授在内的教师不过是“知识蓝领”和“文化打工仔”。这实在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耻辱。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教师,包括刚刚毕业入校的博士,不愿意当教师从事教学,倒是十分热衷于当官搞行政。

梅贻琦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校长,可是清华大学里至今没有梅贻琦先生的雕像。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角落里的蔡元培先生的雕像,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捐款建造的。

时下,许多大学的校庆活动,充分而集中地体现和展示了根深蒂固、愈演愈烈的“官本位”“行政化”思想与意识。校庆活动的主角,通常不是教师、学生、校友,而是党和政府的官员;请来的重要嘉宾,不是学者、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更不是那些至今仍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校友,而是党和政府的要员,是如今当了大官的校友。“水木清华九十年”的校庆,主席台上前排就座的,绝大部分是党政官员;会场正对主席台的数百个红椅子,是专供当上了省部级官员的校友坐的。这哪里是学府,分明是官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主题宣传画上,高大的居中者是当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临时工毛泽东,他的两边是李大钊和鲁迅;画面上完全不见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的、被称为北京大学三个“兔子”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身影。无独有偶,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册上,占据显要地位的,也不是被称为“清华四哲”的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等大教育家、大学者,而是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校友。更为可悲的是,时下的一些大学已然沦落到给不良官僚发放“注水文凭”的可怜境地。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在所谓的“读博士学位”期间,没上过一次课,在博士论文上没写过一个字,便拿到博士学位,前些年携巨款逃亡国外,至今逍遥法外。当年美国总统里根曾暗示哈佛大学或耶鲁大学能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而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都毫不犹豫地明确表示拒绝。两相对比,确实是发人深省。

应该说,“教授不治校”,实在是由大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决定和导致的。在这种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中国社会长期弥漫着怕官、敬官的权力崇拜的鄙俗气;“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做“人上人”,是大部分士子、学人的人生理想和根本追求。一个时期以来,流行着一种似乎很权威的说法,20世纪中国出了三个伟大的巨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官本位”色彩。中国人历来不仅讲政统,而且讲道统、学统;不仅尊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且更加尊崇孔孟老庄、李杜苏辛。20世纪的中国,不仅出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而且还出了梁启超、胡适、鲁迅等等。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过眼烟云、从来不作“谦谦君子”的毛泽东自己就说过,鲁迅是圣人,我至多不过是贤人。

对比我国的情况,外国的一些现象非常令人深思。在欧洲一个国家的小城,一位指挥家病了,市民们把自己家中的地毯拿出来铺在这位指挥家门口的马路上,为的是汽车走过时声音小一点,不要打扰了这位指挥家的梦乡,使他的病快点好。英国剑桥大学的克莱尔学院里的草坪旁边竖立着一个木牌,牌子上写道:“只允许教授踏入。”以此表达对教授的特殊尊重。德国前总理科尔说:“我们德国人对于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了对于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的尊重,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希望之所在。”奥地利总统访华,掏出的名片赫然有一行字:“某某大学哲学讲师。”这位总统为此感到很骄傲。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校园里有许多雕像,其中大部分是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雕像。在那些雕像中,我看到了两个中国人的雕像:一个是祖冲之,一个是李时珍,他们寂寞地站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下和风雨中。但是,在他们自己的祖国,没有人为他们立雕像。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培养出了七个国家的十一位国王、六位英国国王、四十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五十三位总统和首相、十二位圣人、八十六位大主教、十八位红衣主教,影响着整个文明世界。可是,从它的官方宣传材料中,人们几乎看不到这些。甚至迄今为止,这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没有举办过像样子的校庆。他们说,对学术、对真理的追求,让我们畏惧名利。法国的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高度评价英国人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当时还没有这个词)。他说,牛顿的葬礼,王公大臣都参加了,他们跟随在牛顿的棺材后面,一直送到墓地,好像是国葬。他认为,当时法国比不上英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法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牛顿逝世前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凄凉、寂寞地死在瑞典,就是一个例证。在法国巴黎,经过公民决定,至今安息在“先贤祠”中的四百六十多人中,只有十一位政治家,其余都是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等等。法国人认为,不是拿破仑而是雨果救了法国;法国社会的根本转折是“从拿破仑回到雨果”。

第四,“学生不自治”的规章和规定。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没有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当成已经独立的成年人,而是把他们当成仍然需要时时看护的不成熟的孩子;特别是出于防范青年人被敌对势力、敌对思想影响和利用而“和平演变”的考虑,更是对他们无论是个人的行为,还是集体(例如社团)的活动,都严加管理和控制。这是一个不小的误区和不必要的担心。所谓自治,就是公民依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大学生自治,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着像一个郑重的公民那样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以准备在走向社会以后成为一个依法自治的良好公民。大学生自治,既是社会自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公民自治的学习和预演,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从根本上说,它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权利,我们的教育不仅不可以伤害它,而且还必须精心而有效地尊重它、呵护它。中国和世界的大学教育的实践证明,从具有学生自治、思想自由意味的学生社团中走出来的杰出人才,代不乏人。民国时期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新民学会”说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学的学生社团也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教育的荒谬性 这种教育理念的荒谬性,第一,体现为严重忽视甚至排斥个性化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是如此如此的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成功的民办教师,他一生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三千多个“本科生”和七十二个“博士“(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可是,多年来,我们摒弃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正确教育理念,硬是要把上帝创造出的“作品”,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当年钱钟书考大学,数学15 分,国文第一名,英语100分,他可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当年吴晗考大学,虽然数学0分(考北京大学的成绩),但国文100分,也可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些,在当下的中国,都是近乎“天方夜谭”的故事。

第二,这种教育理念的荒谬性,还体现为严重忽视甚至取消“精神成人”的文化素质教育。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大学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学生的“精神成人,专业成才”,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热烈的科学精神的有益、有用的人才。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秉持“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终生追求受教者成为君子、成为“君子儒”,而不要成为小人、成为“小人儒”。所谓“君子儒”,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有仁者心怀、有美好理想、有宽广视野、有博大襟怀、有高远志向,除了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艺之外,更具高尚品格的真君子、“道义儒”。所谓“小人儒”,与“君子儒”恰恰相反,他们言行不

一、表里不一,没有仁者心怀,没有美好理想,以“儒”为职业,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志于仕”“志于利”,是像奴才一样卑微的伪君子、真小人、“稻粱儒”“名利儒”。在众多出色的弟子中,孔子特别钟爱和器重的是颜回。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大放悲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孔子是把颜回看作自己的精神传人、精神之子。《论语》中有很多处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其中有一句特别典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些赞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最看重的,并不是一般人所特别重视的聪明才智,而是比聪明才智更为内在、更为根本的即人的道德、情操、意志、气象、趣味等文化素质与精神品格。儒家所尊崇的理想人格被命名为“孔颜人格”,颜回被儒家尊崇为“复圣”。在儒家文化的价值天平上,“仁”从来就高于“智”;儒家文化认为,完美的人是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人。这“仁、义、礼、智、信”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深刻内涵。

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实践证明,“道德常常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但丁);“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罗素);知识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教养重要,教养不如情趣重要,情趣不如情怀重要,情怀不如信仰重要。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先贤一再告诫我们:“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然而,现如今我们的学校,尤其是大学,几乎成了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所。我们的教育正在抛弃其根本宗旨和根本追求,按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的指引,把学生工具化、技术化、机器化、能源化、物质化、经济学化。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教育危机、文化危机,它的恶性发展将断送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都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唯独教育领域变化不大、成就不大、进步不大,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所倒退,概括地说,这主要就表现为严重忽视乃至取消文化素质教育。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曾经刮起的一股“高等教育产业化”之风,根本违背和抛弃了教育的宗旨与规律,把教育商品化、商业化,严重损害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和品格,大大恶化了中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这股有害于立国之本的邪风,至今危害犹存。

中国教育的扭曲与怪诞

这种扭曲和怪诞,第一,体现在对历史真相的掩盖和歪曲上。历史是人类的往事,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它给人类提供巨大的智慧和勇气,是人类打开现实与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

历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增强和提升人们的文化、民族、国家认同感、尊严感,对于人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直面现实、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不重视历史教育的。中华民族是立国泱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大国,从来就有修史、治史、读史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的基本而根本的内容,就是呈现历史真相(这虽然几乎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现今的人们难以回到历史现场,难以真实地复原历史全貌。但是,这依然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崇高目标),探寻蕴藏在历史真相中的历史奥秘(这几乎也是难以穷尽的,所以有学者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对一些历史真相实行了掩盖、歪曲的手法,使广大青年人对于自己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历史知之甚少、甚浅,不知我们的民族、国家和人类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从而,成为没有历史感、也没有使命感的失重的“空心人”,使广大青年人思想浮浅、偏激,精神畸形、残缺;从而,成为没有大胸怀、没有包容性的抗拒世界主流文明的“愤怒”的“政治狂人”和难以理喻的疯狂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实际上是国家主义者)。

时下的一些青年人(甚至包括一些学历很高的年轻人),对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诸如,抗日战争问题、西安事变问题、外蒙古独立问题、“抗美援朝”问题、三年大饥荒问题等等)不是茫然不知,就是所知甚少、甚浅、甚谬、甚偏。他们不时流露和展示出的历史观与价值判断,更是相当可怕、相当可悲,令人惶惶,令人谔谔。这是多年以来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造成的严重恶果。

第二,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还体现在某些教育思想观念上的错误。比较典型的是“救恩论”思想。我们一面高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一面宣传“大救星”的观念。把一个政党伦理化为慈爱的“母亲”,把人民说成是这位慈爱的“母亲”养育和疼爱的儿女。其实,人民和政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才是主人,才是“母亲”,任何政党都只应该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工具;任何政党的权力,都理应是由人民授予的。2010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品性良好的政党,应该是人民手中合意的工具,其宗旨应该是依据人民的授权为人民做事;一个政党,如果不合人民的心意,人民就有权利收回授权。长期以来,这种“救恩论”灌输,还把士大夫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情怀,完全当成“为人民服务”的美好情怀,没有看到和剔除它里面包裹着的“为民做主”(而非“以民为主”)的封建主义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救恩论”的元素。例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是手段;得天下,是目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是强调为了更好、更长久地“乘舟”(坐天下),不可太不顾及民心、民意。“兵民乃胜利之本”:这里的“本”,不是作为目的的“本”,而是作为工具、作为本钱的“本”。这些,与“要让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是同样的味道。对此,在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要有所警惕。

第三,我国的教育在其实践中,“工具论”观念长期盛行。这种“工具论”思想与“以人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它引导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给所谓的“集体”和“国家”;从理论上,将个人主义(个人权利、个人自由)与自私自利划等号,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舍己为人的义勇精神相对立。其结果,既没有增强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又造成了极其虚伪的社会道德风气。

四、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在其实践中,堕落到赤裸裸地向广大青年灌输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庸俗的成功学的地步

时下流行的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把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和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的某些倚强凌弱、“强权即真理”的“实然”状态,说成是永远存在的“应然”状态;否认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不断追求爱与公义的悲壮历程,否认人类历史从来就不乏牺牲个人利益、为人类道义而献身的事实和先驱。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灌输,毒害了人们的心理,毒化了社会风气,使人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正义,只有永恒的利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从而使人们丧失理想和盼望,使生活缺少爱与公义,使整个社会充满利益至上、一切为了自身利益的血腥的戾气。

时下横行无阻的庸俗的成功学,是其来自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人上人”教育的大泛滥。它源于人的恶性物欲的极大膨胀,显示出中国人道德底线在某种程度上的沦丧和我国教育的严重溃败。这种极其庸俗的成功学,摒弃并嘲弄美好的精神价值追求,以物欲的极大满足为最大、最终的乐趣,渴望并追求“位子、票子、女子、房子、车子”的“五子登科”,其最为通俗而形象的表达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绝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真小人在社会道德风气极其败坏情况下的斗胆表达,它对于欲望多多、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危害最大。正如有人说:“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于是信奉了猪的生活原则,于是也得到了猪的命运——迟早给别人当饭吃掉。”

不够良善的教育制度、相当荒谬的教育理念、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扭结在一起,像一个魔鬼之枷,桎梏着中国的大学生,像一根绊马绳索拦截着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它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大学教育品格的侏儒化和中国大学生人格的病态化。中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每时每刻都在“谆谆”告诫中国的学生:说真话的成本和代价太高(毛泽东就说过,说真话需要“五不怕”:“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罢官,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因此说话要三思而后说,行动要三思而后行。这样,中国人打小就学会了说谎(正如韩寒所说,中国人说谎是从小学写作文开始的),逐渐娴熟地掌握了“两套话语”,逐渐养成了说谎的习性,逐渐形成了“双重人格”。他们善于识别场合,善于察颜观色,善于把握自己,说话、做事可以拿捏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无法之法”的境界。他们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私下里说的和场面上说的不一样。如此这般,哪里还谈得上敢想敢说、敢作敢为、表里如

一、知行合一的独立健全的精神人格?

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有了正确的诊断,就等于治疗成功了一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陷于重重困境中久矣,其百病缠身,并且许多病痛已经成为顽症,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使其获得崭新的生命。但是,绝望的尽头是希望,不是哪里有生命,哪里才有希望,而是哪里有希望,哪里才有生命。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能够有所作为。

如前所述,根本说来,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国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政治的问题。因此,要改良中国的教育,首先必须实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推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大力推动教育自身的改革。

我们可以在教育领域提倡并推动“天足”运动。“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科教兴国”,其前提是“国兴科教”。当下,“国兴科教”的当务之急,是给教育松绑,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还我国教育一双健康、美丽的“天足”。要大力扶持、发展民办、私立教育,要还民办、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同等的待遇,逐步形成公立、民办并存的多元局面。

我们可以在指导思想和制度安排上推动教育独立。“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亚里士多德的,归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的,归亚当·斯密”,加快形成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三足鼎立、良性互动的局面。大力提倡企业家给教育以更多的资助,严格要求政治家为教育提供有效的服务。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不再是政治家办教育,不再是企业家干扰教育,而是教育家办教育,教育家在政治家和企业家面前挺直脊梁、高贵而谦卑地昂起头颅,什么时候,中国的教育就获得了新生,中国就能够高贵而谦卑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可以尽快树立、建立起“育人为本”、富有科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思想自由、思想表达自由的理念与制度,以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尊严。我们可以尽快修订、改良、完善“高等教育法”,尽快制定“学生自治条例”。大力提倡、推动由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的校长、由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家办教育、教授治校、教师治校的道路。正确处理学校党委、校长、“教师委员会”的关系,有效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利和权益,推进学生自治的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以洗刷荒谬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以确立纯正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遵循“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大力推动、有效实行“精神成人”的文化素质教育。

上一篇:产品设计专业自荐信下一篇:数据检索软件论文